秦腔赶坡郭明霞霞三个字怎么介绍

标签:&&&&&&
您当前的位置:&>&
尚洪涛专栏:日月交辉满天霞――秦腔大青衣郭明霞
时间:&&来源:爱听戏网&&作者:晚报微报 尚洪涛
《梨园绝唱之九》日月交辉满天霞秦腔大青衣郭明霞尚洪涛如同《霸王别姬》之于京剧的梅兰芳,《花为媒》之于评剧的新凤霞、《花木兰》之于豫剧的常香玉、《梁山伯与祝英台》之于越剧的袁雪芬,《天仙配》之于黄梅戏的严凤
《梨园绝唱之九》日月交辉满天霞大青衣郭明霞尚洪涛如同《》之于的,《》之于的、《》之于的、《》之于的袁雪芬,《》之于的一样,提起秦腔《赶坡》(秦腔《五典坡》一折),戏迷自然想到的第一人就是秦腔大青衣郭明霞。用西北人的话说:那可是把式(行家里手之意)。最早听到郭明霞的声音是在少年时代,当时家门前不远处的县农场的大喇叭一段时间白天反反复复的播放着两个秦腔折子戏,一个是肖若兰的《藏舟》,另外一个就是郭明霞的《赶坡》,作为一个文化生活相当贫乏的农村孩子,这些无疑是最好的精神食粮,一个委婉缠绵、一个泼辣奔放,一个是落难女子情窦初开的故事,一个是苦情怨妇被荒唐男子无情戏耍而机制应对的故事。不过,听起来都是美的享受。听着听着,竟然将戏词烂熟于心,心想着什么时间能够亲眼看看她们的演出就好了。当时,父亲担任县文工团的领导,剧团邀请来咸阳人民剧团的郭明霞表演《赶坡》。那是文革结束不久,群众被压抑多年对文艺的渴望和对名角的仰慕如同爆发的山洪,据父亲说演出场场爆满,站票席人都满了。虽然是剧团子弟,我却无缘到剧场去看演出,可郭明霞三个字却深深刻在脑海。后来,有了自己的一台小小的红色收音机,经常在周末和夜晚电台的戏曲节目里聆听各个剧种的艺术家的演唱,陆陆续续的听到了郭明霞的《铡美案》、《四贤册》、《五典坡》、《》、《屈原》、《秦楼案》、《》、《三滴血》、《》、《法门寺》、《包公三看》、《》、《》、《庵堂认母》、《党的女儿》、《江姐》等等。&随着自己对戏曲认识的加深,才知道,这些戏大都是以青衣应工的戏,秦腔叫正旦。青衣大都是以唱功见长的。秦腔早起没有坤角,旦角也都是男子扮演,上个世纪早期秦腔三大男旦秦腔正宗李正敏、西北梅兰芳王天民、还有和他们势均力敌的何振中都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声腔艺术,尤其是李正敏的敏腔,是秦腔青衣后来竞相效仿的榜样,到了秦腔第一位名坤角孟遏云的出现,逐步实现了从男旦到坤旦的声腔过度,孟遏云特有的高亢明亮、纯净清脆的嗓音在唱法上还有男旦的痕迹。到了郭明霞时代,她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借鉴歌剧等兄弟剧种的唱腔,郭明霞独创了一种被称为弹颤音唱法,这种唱法有一种特殊的魅力,高昂浑厚、音域宽阔、气息饱满、吐字清晰、喷口有力,声情并茂、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听后回味悠长、韵味无穷。她和同时代的肖若兰、余巧云、李瑞芳、马友仙、郝彩凤等等、实现了秦腔女性声腔逐步完善和提升。郭明霞的声腔的尤其适合关中妇女的气质。所以他塑造的成为无可取代的经典。再后来,有了电视,在荧屏上看到了郭明霞的演出,第一印象还是有点震惊,尤其是看到《赶坡》,王宝钏在寒窑苦守苦熬18载,应当是瘦弱的,郭明霞有点富态,不像一个困苦的乡间妇女。后来看到孟遏云和肖玉玲的《探窑》在外形上似乎更像王宝钏,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觉得王宝钏就是郭明霞,郭明霞就是王宝钏。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在剧场亲眼观看郭明霞的表演。&日晚上,在西安易俗社剧场,我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亲眼目睹了郭明霞这位艺术家的风采,看的正是她的拿手戏《赶坡》。《赶坡》是秦腔传统保留剧目《五典坡》中的一折,京剧叫《》,京剧、、评剧、、、、扬剧、广东等都多将这个本戏列为保留剧目。这一段写的是唐代薛平贵从军西征、陷于西凉,十八年后返回故里,遇到妻子王宝钏与五典坡前,岁月沧桑少年子弟江湖老,薛相貌大变,宝钏见面不识,薛赶至寒窑告之实情,并叙别后经历和相思,宝钏穷困潦倒,无有菱花镜,端盆清水照容颜,顾影自叹老了老了实老了,十八年老了王宝钏,昔日红粉佳人如今两鬓斑白。夫妻相认,此戏生活情趣浓郁,深受戏迷欢迎。当日,由于意外耽搁,到剧场戏已开演,平日甚为冷清的剧场竟然座无虚席,过道亦有加凳,旁边空地上还站满了痴痴观赏的戏迷。我庆幸自己终于可以和郭明霞在同一个空间呼吸了,尽管她在台上,我在观众席。当时年近花甲的郭明霞全然没有老态,她的王宝钏扮相端庄大方,举止优美典雅,一招一式极见功力,尤其是她那别具一格的唱腔和道白,具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同羊肉泡馍对于秦人,她的唱腔成了西北戏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凡是有秦腔的地方,就又郭明霞的戏迷。郭明霞1938年7月出生在高陵区(原来的高陵县)邓家源的一个贫寒的农户人家,在咸阳人民剧团当演员的四哥郭维民,每次回家总要教她一些唱段。天资聪颖,一学就会。从小热爱文艺的郭明霞经常参加学校的宣传活动,曾排演过小节目《兄妹开荒》、《穷人恨》、《打虎记》等,在其中担任了主要角色。她人虽小,但作戏认真,深受群众喜爱。1953年人民剧团去三原演出,团长马耀先听了郭明霞的几段清唱后,十分欣赏,答应让她参加人民剧团。十四岁从艺,练功已有一定困难,但她不怕吃苦。由于嗓门好能以声夺人,启蒙戏《四贤册》便一炮打响。为缩短与老演员的差距,她加倍努力,勤学苦练,在杨安民、田寿易老师的苦心教导下,很快排出了《铡美案》、《五典坡》、《法门寺》等剧,一下子出了名。人们戏称她为一毛八(当时戏票两角,单郭明霞一声唱就值一毛八)。她在《屈原》中演蝉娟,牢记屈原对蝉娟说的若要自己比人强,就要本领强。在导演的指导下,起早贪黑,不惧寒暑,硬是练出了一身过硬的本领。终以那浑厚饱满、韵味十足的嗓音,唱红咸阳,唱红陕西,唱红西北五省。入团几年间,许多戏中都由郭明霞担任主要角色,《铡美案》中的,《五典坡》中的王宝钏,《游西湖》中的李慧娘等,她都演得形象鲜明,真如其人。这是由于她能体验角色,在演技上精益求精,才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和专家的肯定。1956年她主演的《丰乐园》等剧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获演员二等奖。 1957年她饰演《四贤册》中的赵月娥。1958年演了《党的女儿》、《社长的女儿》等几部现代剧。《党》剧参加了西北五省汇演。这些戏都由省电台录音、中国唱片社制作唱片。1959年她参加了陕西省赴京演出团为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在《三滴血》、《后三对面》中,由她和比她成名早的秦腔名家孟遏云、肖若兰等合作扮演了李三娘和秦香莲。演出时受到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的接见,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随后,又随团到南京、上海、广州、福建、广西、昆明等十三个省、市巡回演出,处处走红,郭明霞三字也传到了大江南北。但是,郭明霞的艺术道路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期间,一些人听不惯她的唱腔,认为是用洋嗓子糟蹋秦腔,郭明霞并没有灰心,她向陕西省歌舞剧院的老师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又向秦腔老前辈虚心求教,使自己的演唱保持浓郁的秦腔韵味,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在她去世之后,她的学生张宏认真地传承了她的演唱方法,有幸成为秦腔首批非遗传人。笔者还曾经到咸阳人民剧团拜访过郭明霞,那是在1993年,笔者写的几篇报道郭明霞演出的文章陆续在报刊发表,就专程去给她送报纸。记得那是一个秋日的午后,阳光灿烂。笔者辗转来到郭明霞的家里,在一户不大的居民楼房间,郭明霞拿着火红的马海毛用竹签在编织围巾。客厅向阳的地方摆满了各种花草,几乎占据了大半地面。见到笔者,她急忙放下手中的活,执意要给我煮面条吃,我反复强调自己吃过了,她才作罢。其亲切和蔼犹如一位慈爱的妈妈。此后,多次在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节目中看到郭明霞清唱和录像。也在一些综合晚会上看到她的身影。1999年10月,听说郭明霞去世了,我怎么也不相信,她的年龄并不大啊,才61岁,正是许多艺人的成熟阶段。记得肖玉玲在位于骡马市的家里曾经亲口告诉笔者,60岁她才真正知道怎么演戏了,60岁正是一个戏曲演员的黄金时期。真是天妒英才,梨园悲歌。秦之声在郭明霞去世之后做了一期专题节目,我有幸作为嘉宾,抒发了对这位杰出的秦腔表演艺术家的哀思。作者介绍尚洪涛,曾经做过教师、现在是《西安晚报》摄影记者。自嘲为新闻民工、戏痴。喜欢摄影、旅游、观影、阅读,生活中少不了看戏、听戏、拍戏,关注文化、娱乐、考古等。认为写作是神圣的事情,偶尔写一点自己有感觉的东西。曾获得中国新闻奖、陕西新闻奖,西安新闻奖奖以及各类大奖30多次。&&&&&&郭明霞弟子张虹&郭明霞弟子张虹&甘肃梅花奖得主主演的《赶坡》&青海梅花奖得主屈巧哲主演的《赶坡》&陕西梅花奖得主李娟主演的《赶坡》&&& &
相关关键词:&&&
01-1701-1701-1701-1501-1301-1201-1001-0901-0901-06
相关视频 | MP3
友情链接:《赶坡》郭明霞 马桂英(视频来源网络 仅供欣赏 版权归原创)秦腔微信公众平台秦腔微信公众平台是目前秦腔界订阅人数最多的平台。宣传弘扬秦腔艺术;为秦腔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共同学习、交流;同时也诚邀广大戏曲工作者和爱好者为本平台提供稿件和原创戏曲视频。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本平台!怎样免费订阅秦腔微信平台信息:①在微信搜索中输入字母“qinqiangok”②点击本文最上面蓝色字“秦腔”即可投稿请发电子邮件:秦腔(qinqiangok)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qinqiangok宣传秦腔文化知识,秦腔音乐,秦腔演出资讯等,秦腔工作者和爱好园地!热门文章最新文章qinqiangok宣传秦腔文化知识,秦腔音乐,秦腔演出资讯等,秦腔工作者和爱好园地!&&&&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Copyright(C)2017 大不六文章网西北秦腔名家生平简介(五)
西北秦腔名家生平简介(五)
焦晓春()
秦腔名家。陕西三原人,十三岁入周至宜春社学艺,拜师李琼中等,初习武生兼演小生,后拜刘毓中为师,改工须生。先后在眉县、西安、咸阳等地演出。1949年参加兴平县人民剧团。她唱做兼优,唱腔风格上继承了王文鹏清俊洒脱的特点,又吸收了刘毓中慷慨激越的风格,通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形成了自己奔放清郁、苍劲古朴的艺术风格。行腔注重气息运用,重喉音,吐字尖团讲究,重生活气息,唱腔大气,韵味浓郁,《祭灯》、《哭祖庙》等戏中的大段唱腔脍炙人口。做派潇洒大气,边式凝练,非常善于表现各类不同性格和身份的人物,朴实感人。她艺德高尚,技艺高超,深受观众爱戴和尊敬。代表剧目有《葫芦峪》、《辕门斩子》、《哭祖庙》、《苏武牧羊》、《宝莲灯》等,青年时曾演过《长坂坡》、《黄鹤楼》等文武小生戏。1956年荣获陕西省戏曲观摩大赛演员一等奖。有女田杰承其艺。
肖若兰(1934—)
秦腔旦角。生于西安市未央区含元殿村。8岁学艺,人称“八岁红”。1944年随父亲肖筮易(易俗社七期学生青衣演员)在易俗社得到名旦王天民的施教,此后便随父到咸阳的益民社、西安的晓忠社、尚友社,三原的明正社,西安的秦声社搭班演戏。在漫长的舞台实践中,她广泛涉猎,学习众名家之长,充分利用自己的天赋扬长避短,终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形成了风格别具的肖派艺术。一向以慷慨激越、阳刚之美的秦腔艺宛里,从此增添了一株奇特新异、阴柔之美的幽兰。
几十年艺坛沧桑,历尽艰辛足迹遍及陕、甘各地,多年她在百余个古代与现代戏中塑造了花旦、小旦、正小旦和现代中、老年妇女形象,在表演上继承了王天民娇柔细腻、声情并茂的艺术特点。在唱腔上有所创新别具一格,她行腔委婉,嗓音纯正,吐字轻巧,抑扬恰当适宜,韵味淳郁,尤以鼻腔共鸣更见功夫,加之那迷人的后绮音,更增添了唱腔的绮丽色彩,形成了肖派唱腔的独特风格。其代表剧目有《游龟山》、《双锦衣》、《夺锦楼》、《妇女代表》、《红梅岭》、《于无声处》等。尤其在秦腔艺术片《火焰驹》、《三滴血》中成功的塑造了彦荣妻、李晚春这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肖若兰弟子众多,现西安易俗社的李淑芳较正宗的继承了“肖派”艺术的风格。
吴德(1934—)
1934年生于陕西户县。一级演员。曾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导演、编剧、艺术指导。现为陕西电视台艺术顾问,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导演学会理事。
曾在《梁秋燕》、《粮食》、《鹰山春雷》、《节振国》、《中国魂》、《蟠桃园》、《爱与恨》、《杏花村》、《两颗铃》、《二虎守长安》等现代戏和影视剧中塑造了近百个不同类型的艺术形象,受到梅兰芳、曹禺、马少波等著名戏剧家的高度评价。其中担任《粮食》、《爱与恨》的主演,获陕西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和省直新创剧目调演表演一等奖。另外,还创作、改编和移植了20多部大型剧目,《二虎守长安》获1986年西安作协优秀作品剧本文学奖。导演戏剧作品30多部,《山洼人》获陕西省首届艺术节演出、导演一等奖等11项奖;《漂来的媳妇》、《黄河浪》获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综合演出金奖。其中《漂》剧还获西北五省(区)民族戏曲邀请赛演出、导演一等奖等23项奖,和国家文华部颁发的“文华新剧目奖”;《山前山后》(后改名“大棚情缘”)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同时他还发表剧评、散文百余篇,出版有《戏剧辞语汇释》、《演戏浅谈》、《我的艺术之路》等著作,其中《演戏浅谈》获陕西省新时期文艺创作专著奖;编写的《陕西省戏剧志》一书,受到陕西省戏剧志编委会奖励。其生平事迹被录入《户县文史》、《陕西文史》、《陕西文化艺术名人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著作家大辞典》、《中华人物辞海》、《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典籍。
李瑞芳(1935—)
甘肃省天水市人。国家一级演员,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剧团团长;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系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李瑞芳五十年代初就因演出眉、户现代剧《梁秋燕》而享誉全国,群众中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赞誉。1956年碗碗腔从皮影戏搬上舞台的第一出戏《借水赠钗》李瑞芳在剧中担任主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演出了《红灯记》、《杜鹃山》、《红色娘子军》、《蝶恋花》等剧目;七十年代主演的眉户剧《杏花村》再获陕西省戏曲调演一等奖。八十年代在新编华剧古典历史剧《杨贵妃》中扮演杨玉环,她创造性地将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剧熔于一炉,以新颖的表现手法,使该剧体现出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美感,1986年调京演出备受赞誉,并在陕西首届艺术节中获表演一等奖,同年在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获金奖。1987年参加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演出,首次将华到推向国际舞台,港报赞誉“杨贵妃优美提神,李瑞芳一技独秀”。九十年代她大胆创新,“洋为中用”,首次将北欧话剧《真的,真的》搬上地方戏舞台引起轰动,后远赴芬兰演出,并在1992年8月文化部艺术局主办的“金三角”交流会演出中获主演一等奖。从《梁秋燕》到《杨贵纪》、《真的,真的》,李瑞芳在艺术的道路上孜孜不倦,探索追求,为我国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广泛赞赏和厚爱,闻名全国。
建国五十年来,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以及李先念、彭真、贺龙、陈毅、陈云、习仲勋、马文瑞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热情亲切地接见过李瑞芳女士,这成了她在戏曲舞台上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与此同时,在她茁壮成长的黄金岁月里,也得到了艺术大师梅兰芳、曹禹、田汉、马少波、郭沫若、尚小云、欧阳予倩、吴祖光等艺术家、作家的谆谆教诲,使她受益匪浅,为她在舞台上创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及事业上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几十年如一日,心系祖国,情系人民,魂系舞台。她在我国戏曲艺术的道路上可谓颠峰叠起,一路辉煌。
50年前,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李瑞芳因成功出演眉户现代剧《梁秋燕》而享誉全国。为了纪念她为我国地方戏曲艺术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一套名为"李瑞芳《梁秋燕》演出五十周年"的纪念邮票、纪念封问世,于日在西安市易俗大剧院举行了首发式。
胡正友(1935—)
一级演员,工花脸。曾任院秦腔团副团长。中国剧协会员,省秦腔艺术研究会理事。1946年参加工作,1947年调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演出剧目有《九江口》、《鱼腹山》、《血泪仇》、《红灯记》等80余出。获1980年省新剧目调演演员二等奖、西北五省区“太阳杯”民族戏曲邀请赛配演一等奖。参与创作、改编、移植剧本《万丈洪流》、《战洪图》、《卧虎令》、《海瑞训虎》等30余部。执导剧目《艳霞》、《卧虎令》、《千古一帝》等。获1985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导演一等奖”,西北五省区“太阳杯”民族戏曲邀请赛导演一等奖(合作)。论文《谈秦腔〈千古一帝〉的艺术追求》获省首届艺术科学研究成果优秀论文奖。
马兰鱼(1936—)
秦腔旦角女演员,国家一级演员。陕西榆林人。1948年入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学艺,拜师马建翎、李正敏、尚小云等,擅长青衣小旦兼演刀马旦。表演长于舞蹈,工于表演,身段矫健优美,功底扎实,唱腔饱满酣畅,注重以情取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建国后,历任西北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陕西省艺术学校副校长,中国剧协第二至四届理事,陕西秦腔研究会副会长。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演秦腔《游西湖》中李慧娘闻名。代表剧目有《鱼腹山》、《战洪洲》、《宇宙锋》、《女会计》、《白蛇传》、《飞虹山》、《点将责夫》、《恩仇记》等。被称为中国戏曲“吐火”第一人,“火凤凰”。
李应真()
秦腔女演员、工青衣兼闺阁旦、花旦。自幼父母双亡,随兄度日。1948年参加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曾有人回忆当时招收她的印象:虽衣衫褴褛,但难掩其天生丽质;白皙的脸庞透出一袭灵犀的秀气;抬起头,唯见一双剪水秋瞳……。西安解放后,她跟随剧团进入西安,后转入西北戏曲研究院、陕西省戏曲剧院。15岁时就以饰演《游龟山》里的胡凤莲而出名,并与刘毓中、刘易平、张新华等众多名家聚集一台,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受到赞赏。曾荣获西北文化部颁发的演员甲等奖。1956年饰演《断桥》中的白云仙,在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演员二等奖。1957年随陕西省秦腔电影剧团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第一部秦腔彩色艺术片《火焰驹》。两次随陕西省赴京演出团晋京汇报演出,并巡回大江南北13个省、市。她在短暂的年华中饰演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角色,如《四进士》的杨素贞、《鱼腹山》的王兰英、《窦娥冤》的窦娥、《飞虹山》的郑飞虹、《雷锋》的雷母、《丰收之后》的赵五婶等。其中有以花旦应工的,有以青衣应工的,还有小旦、靠把或介乎闺阁、青衣之间的。角色跨度大,年龄悬殊,性格各异,但她演来各具特色。尤其是白云仙、窦娥、郑飞虹等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唱腔委婉清丽,扮相俊秀,身段优美,表演逼真自然,感情真挚奔放。还善于运用手中信物等道具,为角色增辉。专家认为她的表演艺术熔“深、细、真、很”于一体。评语曰:“龙笛凤笙,瑟声相应”。被誉为陕西省戏曲剧院的“四大名旦”之首。“文革”中以“三名三高”备受折磨,后病故,时年仅34岁。
段林菊(1937——2009)
一级演员。中国剧协会员,省政协六、七届委员,省劳模,秦腔研究会副会长。1950年参加咸阳文工团,后转入本院。任演员、团长等职。主演《刘巧儿》、《法门寺》、《屈原》等50余出剧目。表演细腻逼真、唱腔清丽圆润,被誉为“三栖演员”,陕西戏曲研究院“四大名旦”之一。在电影艺术片《屠夫状元》扮演党凤英,秦腔电视片《窦娥冤》中饰演蔡婆婆。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上,因成功饰演孙玉姣获二等奖。1991年“太阳杯”西北五省区民族戏曲邀请赛获《特别荣誉》奖,1999年获“省电视台戏曲百佳”演员称号,2005年获省第四届艺术节最高荣誉奖。
李继祖()
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一级导演、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原副院长。1950年参加西北民众剧团,1952年随团转入西北戏曲研究院。主工文、武小生兼老生。1965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进修导演。历任秦腔团导演、业务科长,院艺术处编导研究室主任、副处长,副院长等职。1999退休。先后在《一家人》、《大家喜欢》、《血泪仇》、《四进士》、《鱼腹山》、《游西湖》、《赵氏孤儿》、《白玉钿》、《恩仇记》、《白蛇传》等剧中担任主演。曾移植和参与导演了《夺印》、《南海长城》、《战洪图》,改编并导演《祝福》,合作导演了新编古典剧《梁玉娘》,整理重排了《窦娥冤》、《谢瑶环》、《赵氏孤儿》、《血泪仇》等优秀保留剧目,执导了秦腔广播剧《慧梅》和华剧新编古典戏《梨花魂》,改编并执导了《十八里相送》和《楼台会》;为培养优秀青年人才,排导了《谢冠》、《逼侄赴科》、《拷寇》、《悔路》等一批传统折子戏。1953年曾获西北文化部颁发的演员一等奖;1956年荣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二等奖,成为我院有影响的著名演员之一。因工作成绩突出,荣获省级红旗手和劳模称号,并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
蔡志诚(1937—)
1937年生,陕西咸阳人。一级演员。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导演。先后在西北民众剧团、陕西韩城县剧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任演员、导演等职。工小生。在《白蛇传》、《游龟山》、《打金枝》、《五典坡》、《白玉瑱》、《游西湖》、《四进士》、《十五贯》等剧目中饰演了许仙、田玉川、郭嫒、薛平贵、李清彦、裴生、宋士杰、况钟等角色。其中,饰演《断桥》中许仙一角,获陕西省首届戏剧观摩演出演员奖三等奖;饰《千古一帝》中的刘代,获全国戏曲观摩演出配演二等奖;饰《真的•真的》中的法纳特,获首届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配演奖;饰《大家喜欢》中的王三宝,获第三届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
郭明霞(1938——1999)
秦腔旦角。国家一级演员。她先后成为市级、省级、国家戏剧家协会会员,曾担任陕西省剧协常务理事,咸阳市剧协副主席。1992年国务院颁发给她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991年被中共咸阳市委推选为有特殊贡献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生在陕西高陵县邓家塬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刚解放时,上小学的她非常热爱文艺,在人民剧团当演员的四哥郭维民,每次回家总要教她一些唱段。明霞心灵,一学就会。经常参加学校的宣传活动,曾排演过小节目《兄妹开荒》、《穷人恨》、《打虎记》等,在其中担任了主要角色。她人虽小,但作戏认真,深受群众喜爱。1953年人民剧团去三原演出,团长马耀先听了郭明霞的几段清唱后,非常欣赏,答应让她参加人民剧团。从此明霞如愿一偿,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郭明霞饰演《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五典坡》中的王宝钏,《游西湖》中的李慧娘等,她都演得形象鲜明,真如其人。1959年她参加了陕西省赴京演出团为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在《三滴血》、《后三对面》中,由她扮演了李三娘和秦香莲。演出时受到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的接见,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
郭明霞擅演青衣,又以苦戏悲戏见长。她苦心孤诣的钻研与大胆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一下几点:一是以声传情,以情带声。郭明霞嗓子音域宽,音质厚实,音色甜美,加上她的演唱艺术,能紧紧地把握住人物性格,所以能达到以声传情,以情带声的艺术效果。二是抑扬有致,曾次情楚。明霞说:“唱腔要讲究完整性,不能唱得零零碎碎,平平淡淡。在骨节眼上加把劲,把唱腔推向高潮。三是淳朴含蓄,刚柔相济。在演唱中她很少使用华丽的装饰音,不主张多拐几个“环环”,不图花梢,但求行腔扑实深沉,自然大方,唱出韵味,真切动人。特别是在《铡美案》最后一场戏中,当唱到“事到如今,我也不要你的银两,我也不要你与我伸冤,但求相爷将我一刀两断,也免得相爷作难了”时,似在呻吟哭泣,似在嘶叫苍天,柔中有刚,刚中有柔。最后“作难了”三字,如同霹雳炸响,长空撕裂!这种能刚能柔、刚柔相济的演唱特色,创造出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意境。四是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低音时清晰可闻,高音时有张有弛,不声嘶力竭。她对唱腔咬字的着力点:唇、齿、牙、喉、舌五音及齐、开、撮、合四呼,均严格要求,从不马虎。五是在声音训练方面勇于探索。她的方法独成一格,善于学习借鉴京剧、豫剧、民歌,在发音上敢于创新,气足韵长,共鸣音好。行腔时不墨守传统唱腔,从表现人物内心感情出发,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不断革新,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新唱腔。省剧协主席杨兴说她“结合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充分发挥了音域宽阔、嗓音高亮、圆润的特点,恰如其分地运用颤音,精心掌握唱腔中的疾徐、轻重、长短、转折、断续、离合,从而形成了她自己那高昂深厚、刚柔相济、富有韵味、行腔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发音收韵、朴实深沉的唱腔风格”。
全巧民(1938——)
祖籍河南,1938年2月出生于西安。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秦腔花旦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49年进入西安易俗社学戏,是易俗社第14期学员,蒙师田少易,先后受教于王天民、凌光民、宋尚华、贺孝民、刘建中等先生。全巧民天资聪颖,学艺过程中,善于把前辈艺人的独创之处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舞台实践中。加之,她又十分注意阅读、欣赏,使自己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因而所塑造的角色都十分得细腻生动、逼真传神。表演具有鲜明的个性,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新鲜感。演唱时,善于捕捉人物内心情感,用恰当的行腔、吐字细腻深刻的倾吐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通过娴熟的技巧表达出来,从而显露出自己所特具的风格。所演《洞房》《少华山》得自王天民先生的真传。1957年梅兰芳、张蝶芬先生亲授《贵妃醉酒》。次年从荀慧生先生为师,为其指点《豆汁计》。50年代以主演《貂禅》《绿绮计》《镇台念书》脱颖而出。1958年参加三大秦班晋京演出时,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陈毅、贺龙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1960年参加电影《三滴血》拍摄,成功得塑造了少女贾莲香一角。她的唱腔细腻、流利而有光彩,把一个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小姑娘演的神情逼真、栩栩如生,很受群众欢迎。梅兰芳先生撰文盛赞三大秦班时,指出全巧民扮演的贾莲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1年随访日演出代表团出访日本,在东京、京都、奈良、大阪等城市演出《柜中缘》等戏,受到日本观众的好评。
崔惠芳(1938—)
一级演员。宝鸡市第七、八届人大常委,陕西省第五、六届人大代表、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省剧协常务理事,宝鸡市剧协副主席。从事戏曲表演艺术近60年,曾在传统戏《白蛇传》、《铡美案》、《梁山伯与祝英台》、《游西湖》、《王魁负义》、《谢瑶环》新编历史剧《泣血无字碑》及现代戏《刘胡兰》、《梁秋燕》、《沙家浜》、《龙江颂》、《祝福》等60多部戏中担任主演。她唱腔音色悦耳,旋律动听,技巧性强,刻画人物分寸得当,感人至深。曾获文化部艺术局“金三角”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陕西省第一届(1956年)戏曲会演演员二等奖,宝鸡市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
闫瑞民(1938—)
男,汉族,1938年生于陕西省礼泉县。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1953年入原西安正俗社学艺,主工须生,尤以“衰派”老生闻名,后加入渭南市秦腔剧团演员,中国剧协、陕西剧协会员,陕西省秦腔会员。从艺以来,先后在100多本戏中担任主要角色,塑造了不同类型的许多人物形象,如《红松林》中的郭春生,《玉凤钗》中的王廉,《还我河山》中的岳飞,《十五贯》中的况钟,《赵氏孤儿》中的程婴,《春秋笔》中的吴承恩,《王鼎尸荐林则徐》中的王鼎等。尤其《王鼎尸荐林则徐》一剧在北京演出期间,轰动京华。闫瑞民虽嗓音稍带沙音,但宽厚饱满,唱腔沉郁稳重,表演细腻传神,富于感情色彩。马少波等戏曲理论家当场奋笔题词,以赞成功。留言簿上“唱红秦川八百里,美益京华千万人”,这十四个字代表了广大观众对他的最高赞誉。在四十多个春秋的粉墨生涯中,他的演出多次获得中央和省市多方的奖励,不愧为秦腔表演艺术家。
李爱琴(1939—)
艺名六龄童,女,生于西安市一个贫寒的梨园世家,秦腔旦角,后改生角。父亲为了糊口谋生,就带着五、六岁的李爱琴离乡背井闯荡江湖去了。李爱琴先在彭艺社扮小孩、演丫环,随后到大华社,在李正敏、董化清先生的培养指导下,先后演出《探窑》、《三娘教子》、《五典坡》等戏。由于嗓子好,吐字清,演戏投入,再加上年龄小,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被称为“六龄童”。1954年参加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开始系统练功和学文化。为排演《戚继光斩子》,她曾向京剧名家李万春先生等秦腔名家的具体指导,其间又先后得到盖叫天、红线女、陈伯华等名家的指教,使她表演艺术水平有新的飞跃。
李爱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她戏路宽,除擅长演小生戏以外,还能扮演须生、正旦和老旦等行当,在现代戏中还塑造了一系列感人的形象。她主演的小生戏有《周仁回府》《张渔煮海》《三滴血》《春香传》《红楼梦》《血手印》等;须生戏有《孙安动本》、《生死牌》、《三关点帅》等;正旦戏有《秦香莲》《本娘教子》《三堂会审》;现代戏有《三世仇》《枣林湾》《芦荡大种》《龙江颂》《母子情》等等。她在表演艺术上能博采众长,为已所用,并不断进取,刻意求新,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在感情和气质。她的表演,不论表情、唱腔、做派、幅度都与老的演法有许多不同。声情并茂的唱腔、深情多变的眼神、节奏明快、线条丰富而又玲珑剔透的身段,都揉进了现代生活和现代艺术的韵味,达到古典美和现代美的和谐统一,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她鲜名的艺术个性,受到广大观众的称道。特别是在《周仁回府》一剧,她在充分掌握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注入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再创造,升华了前人的智慧和光泽。她连演两千六百余场,久演常新,人称“活周仁”。她所扮演的周仁这一人物形象,达到了当今秦腔艺术界的最高水平。
肖玉玲(1940—)
国家一级演员,1939年12月出生于陕西长安。1952年春考入原西安三意社学艺,工闺阁旦,12岁从师韩辅华、姚鼎铭,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秦腔演员。1986年加入中国国民革命党。1990年调西安市艺术学校任教。曾担任陕西省政协第五、第六、第七届委员,陕西省青年联合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演员学会会员,剧协陕西分会理事,剧协西安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秦腔研究会副会长,西北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等。1858年在秦腔第一部彩色电影《火焰驹》中扮演女主角黄桂英,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50年代,曾以扮演《五典坡》中的王宝钏、《铡美案》中的秦香莲、《状元媒》中的柴郡主、《急子回国》中的宣姜、《火焰驹》中的黄桂英、《槐荫别》中的七仙女、《孔雀胆》中的阿盖公主、《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孟丽君》中的孟丽君、《秋江》中的陈妙常、《杜鹃山》中的柯湘、《苦水甘泉》中的罗大妈等活跃于三秦大地城乡舞台。她的代表剧目如《火焰驹》《玉堂春》《五典坡》《三家春》《红珊瑚》《探窑》《三堂会审》等。
从艺40余年,在秦腔闺门旦行当中独树一帜,她塑造的《玉堂春》中的苏三、《探窑》中的王宝钏、《红珊瑚》中的珊妹、《孟丽君》中的孟丽君等艺术形象,各个性格鲜明,活灵活现。早在1958年,年仅18岁的她就主演了秦腔史上第一部电影《火焰驹》,成功的塑造了黄桂英这一角色,从而蜚声剧坛,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角。世称“(小)肖派”。
刘茹惠(1940—)
女,西安市秦腔一团(原尚友社)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书画院名誉院长。曾任陕西省青联副主席、政协委员、碑林区人大代表。刘茹惠1940年出生于西安,10岁时(1950年)经人引荐进西安尚友社学艺,工小生,先后在《别窑》《藏舟》《劈山救母》等戏中扮演角色。1960年扮演《辕门斩子》中以须生应工的杨延景,在舞台上初露才华。1960年参加陕西省青年演员汇演获青年演员奖,1956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主演贫生戏《打柴得宝》获青年演员奖,1980年在北京怀仁堂演出《胭脂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0年被香港黄河出版社列为推向世界的“陕西著名作家、艺术家”的人选之一。1993年参加西北五省区戏曲会演获“特别荣誉奖”,同年被评为观众最喜爱的“十佳”演员之一。1999年又被评为“百佳”演员之一,并且名列前茅。
刘茹惠戏路宽,是舞台上的多面手,可以胜任各行当的角色,除演出《辕门斩子》《打柴得宝》取得较大成功外,还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扮演梁山伯、《西厢记》中扮演张君瑞、《英烈传》中扮演民族英雄郑成功、《秦王求贤》中扮演秦王、《庵堂认母》中扮演徐元宰、《胭脂》中扮演吴南岱、《李离伏剑》中扮演曹母、《屈原》中扮演公子子兰、《走雪》中扮演曹玉莲、《虎口缘》中扮演贾莲香、《沙家浜》中扮演阿庆嫂、《红色娘子军》中扮演吴清华、《平原作战》中扮演小英子等。
张咏华(1940—)
女,1940年1月生于陕西长安县内苑乡,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剧协会员,陕西省剧协副主席,原西安市政协六届至十届党委,易俗社名誉社长。现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有关突出贡献专家津贴待遇。解放后易俗社的第一期演员,1949年8月考入易俗社新生部学唱秦腔,受秦腔名字安鸿印、凌光民、精神上华传艺教导。1955年毕业,在该社任演员工作至今。擅长小旦、正小旦、刀马旦、老旦等。在40年的戏曲舞台上一直肩挑重担,功底深,戏路宽,塑造了众多的不同类型的艺术角色。参加过上百个戏的演出,主演过庚娘、白蛇、貂蝉、冼夫人珍妃、胭脂、吕荣华、织女和《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桃花扇》中的李香君、《游西湖》中的李慧娘、《红灯照》中的林黑娘、《智取威虎山》中的常宝等。她嗓音饱满高昂、厚实有力,善于演唱激情豪放的唱腔,舞台作风严谨、博得观众的赞誉。尤其是《杀仇》一出戏,庚娘回忆前景时一大段唱腔,处理细微、深沉动人,使观众身临其境,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在省、市历届会演及戏剧节演出中,屡次获奖。1956年青年演员会演中,在《走雪》中扮曹玉莲获演员二等奖,1964年省现代剧会演《灯笼红》饰巧玲获表演奖。1981年西安秦腔访日演出闭赴京都演出,她主演《游西湖》中的李慧娘,在日本京都轰动一时,得到日本朋友高度赞扬,回国后报刊杂志连载文选,陕西秦腔,名留扶桑,为国增辉,为秦争光。1982年市青年会演排导《杀仇》折子戏获荣誉奖,1984年陕西省首届戏剧节,她主演的《冼夫人》获演员一等奖。1986年西安市艺术节,她扮演《小街儿女》中的娟母获二等奖。1987年市首届现代戏剧节现代剧《小街女儿》饰娟母获二等奖,1991年西北五省区民族戏曲邀请赛主演《走雪》及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赴京演出《走雪》均获特别荣誉奖,1992年省“二五”普法排导、主演《方芸娘》获特别表演奖、导演二等奖,1997年新剧目调演《霍去病》获优秀导演奖等。
陈妙华()
女,秦腔文武小生。1940年出生于西安市。父亲庄正中是易俗社著名的小生演员。她于进入易俗社学艺,师承凌光民、杨令俗、封至模、宋上华等名家,20世纪50年代初以饰《白蛇传》之许仙而一炮走红,荣获陕西省戏曲观摩大赛演员二等奖,1958年随电影艺术团赴长春拍摄秦腔艺术片《火焰驹》,1960年又参加电影《三滴血》的拍摄,均担任主演,以其英俊的扮相和高亢圆润的唱腔闻名西北,蜚声全国。陈妙华嗓音条件优越,高、厚、宽、亮兼而有之,唱腔精雕细琢,跌宕别致,表演朴实自然,真实贴切,文武皆能,功底全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
“陈派”,影响颇广。代表剧目有《火焰驹》、《三滴血》、《夺锦楼》、《紫金冠》、《白蛇传》、《京兆画眉》、《扫窗会》等。张宝炜、张涛、吕秋娟、李东锋等中演员较好的继承发扬了秦腔“陈派”艺术。这位深受喜爱的秦腔名家在2月1日凌晨3时由于严重的肺部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而病逝于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
薛志秀()
陕西户县人。中共党员,曾任兰州市政协七届委员、八届常委。1953年考入陕西咸阳人民剧团学艺,同年又转入眉县人民剧团学艺。师承著名老艺人王集荣,工小生和须生。出师后,其先后演出了《别窑》(饰演薛平贵)、《二度梅》(饰演梅良玉)等小生戏以及《逃国》(饰演伍员)、《辕门斩子》(饰演杨延景)等须生戏均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1959年薛志秀调入了兰州市秦剧团,从此长期活跃在了甘肃省戏曲舞台上。她曾先后参加了《三滴血》、《恩仇记》、《火焰驹》、《玉枝矶》等传统戏和《红灯记》、《会计姑娘》等现代戏的演出。《辕门斩子》和《葫芦峪》是深受观众欢迎的她的拿手戏。前者以苍劲流畅、层次分明悦耳动听的唱腔、潇洒而很有男子气度的表演,出色地刻画了杨延景严于治军的人物形象。后者则通过繁重的唱白和难度较大的表演,成功地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状态,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
她从艺50年,主演剧目甚多。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博采众长、积累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和高超的演唱技巧,功力极佳,自成一派。她行腔稳健悦耳、字正腔圆、韵味醇厚十足。嗓音苍劲、刚毅、潇洒。善于处理大段唱腔中的感情起伏,层次分明,声情并茂、丝丝入扣、令人回味,具有男子气度、独具一格。素有“活诸葛”“真延景”之美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她虽年逾花甲,社会身职较多,但对秦腔艺术仍然痴心不改,每天清晨坚持练功是她的必修之课。她曾经说过:“我上台表演绝对是原汁原味,决不降低半个音符。”只要观众说一句:你的表演不减当年!她就心满意足了。所以参加公益演出比较多,经常为社会福利事业组织义演捐助活动。薛志秀是秦腔界难得的一位平易近人、德高望重的女须生演员。其代表作《辕门斩子》、《葫芦峪》、《四进士》、《五典坡》、《玉枝矶》、《诸葛亮吊孝》等剧目,久演不衰,观众百看不厌,最负盛名。日(农历十一月初七日)在兰州。
郝彩凤(1940—)
秦腔旦角。灞桥区新筑乡西坡村人。第四届全国妇代会代表,第五届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12月参加了全国策五届文代会。她现在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和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陕西分会理事,并任中国书法文学社西北分社名誉社长。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副团长。
小时家庭贫寒,一九五四年考入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后随团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郝彩风同志是驰名西北的秦腔演员,她擅长扮演闺阁旦,兼演青衣旦和正旦。1955年首次登台,演出《两兄弟》,由于表演扑素自然,入情入理,唱腔清脆甜润,立即引起人们的关注,当时年仅十六岁。之后,她在历史剧《屈原》中扮演南后,再试锋芒,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又一次显示了卓越的艺术天才。从此开始蜚声陕西秦腔界。
几十年来,郝彩风同志先后演出过三十多个著名剧目。如《春秋配》、《法门寺》、《赵氏孤儿》、《游西湖》、《卧虎令》、《周仁回府》等,均广为人知。在这些传统剧目中,她扮演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刻画人物细腻,表演纯熟,唱腔优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塑造现代妇女舞台形象方面,她的成就更加突出。她主演《江姐》、《李双双》两剧,曾一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人们争相观看。她在《向阳川》、《龙江颂》、《沙家洪》、《艳霞》等剧目个的成功表演,至今仍为广大观众赞口不绝。最为难得的是,她主演的《祝福》,把样林嫂受尽凌辱损害的悲惨遭遇及其哀伤、欢乐、忧愁、反抗的感情历程溶为一体,声情并茂,表演得酣畅淋漓,塑造了名符其实的“这一个”。以至她演出所到之处,广大观众不直呼其名,而誉为秦腔“样林嫂”。
她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和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陕西分会理事,并任中国书法文学社西北分社名誉社长。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副团长。
雷开元(1940—)
秦腔、眉户戏须生。陕西华阴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国家一级演员、艺术指导,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研究会理事,中国共产党党员。
从小酷爱文艺,1954年10月(14岁)考入华阴县剧团,老师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的勤奋努力,几年后就使他成为团里的主要演员,艺术修养也不断提高。这一期间由他主演的《红心朝阳》(饰徐志中)、《二堂舍子》(饰刘彦昌)、《海港》、《祭灵》等戏深受观众的欢迎。1983年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
改革开放以来,雷开元不断探索、进取,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坚持走自己的路子,非常注重对人物内在情感和性格的刻画。现代戏《杏花村》、《酒醉杏花村》中扮演的冯大强、《二虎守长安》中扮演的杨虎城,古典剧《花烛恨》中扮演的王大人,雷开元在人物的感情和内心世界上狠下工夫,力争创造人物的个性特色,受到观众和专家的好评及肯定。
雷开元的嗓音宽厚,唱腔激昂高亢,吐字清晰明澈,情感丰富,被誉为“一声雷”。他的唱腔既不猛吼刺耳,也不低吟无力,而是别具一格,自成一体:讲究以气运声,以声达情,善于运用唱腔的跌宕起伏渲染人物的内在情感。1976年陕西省现代剧调演,他在《石场斗争》一剧中扮演“潘大山”,被评为四个优秀剧目之一。1981年全省现代戏调演,他所在的华阴剧团演出《葫芦坝》,他扮演的徐茂,在唱腔中能依据人物的情绪,运用不同的声腔共鸣,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被专家誉为“眉户王”。1989年,他随团赴华北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及省公路系统巡回演出均得到了强烈的反响。文化周报以“激越慷慨、真切感人”为题写到:“《二堂舍子》的唱腔及激情高亢、掷地有声,又婉转悠扬,跌足有序,不但表演真切,而且把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艺50年以来主演(配演)过的剧目有秦腔《二堂舍子》(饰刘彦昌)、《杀庙》(饰韩琦)、《祭灵》(饰刘备)、眉户《归队》(饰张兴运)、《红心朝阳》(饰徐志中)、《窦娥冤》(饰张驴儿)、《粮食》(饰田生德)、《徐九经升官记》(饰徐九经)、《李亚仙》(饰郑丹)、《海港》(饰马洪亮)、《两颗铃》(饰特务分子一零三)、《迎春堡》(饰老支书)、《夺印》(饰陈景宦)、《九岩风》(饰潘月明)、《石场斗争》(饰潘大山)、《花烛恨》(饰王大人)、《葫芦坝》(饰徐茂)、《血泪仇》(饰王仁厚)、《法门寺》(饰赵廉)、《酒醉杏花村》(饰冯大强)、《二虎守长安》(饰杨虎城)、《陕北婆姨》(饰栓牢爹)等。
雷开元主演的《二堂舍子》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其中的唱腔极具韵味,既激昂高亢、掷地有声,又婉转悠扬、跌宕有序,不但表演真切,而且能通过声腔变化把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地淋漓尽致,别具一格,自成一家。1992年眉户现代戏《九岩风》中他扮演潘月明,参加杭州全国现代戏年会,荣获主演一等奖、
“金三角”戏曲大赛主演一等奖。
贠宗翰(1940—)
&&&贠宗翰,男,汉族1940年2月生,陕西省咸阳市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艺术指导,并任陕西省秦腔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对外友好协会理事,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顾问。2003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聘任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53年在西安三意社学艺。1956年在白水县人民剧团任演员。1961年调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2001年4月退休。中国剧协会员,陕西秦腔研究会副会长。工须生。先后在《打镇台》、《赵氏孤儿》、《智取威虎山》、《红灯记》、《血泪仇》等剧目中塑造了形神兼备的大批舞台艺术形象。其中,《打镇台》获1960年陕西省青年演员汇演优秀演员奖,1993年被评为全省十佳演员。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博采众长,吸收借鉴了京、蒲、昆、歌等剧种的表演技巧和发声方法,丰富了秦腔须生和秦腔男声的唱法。其唱腔以情传声,声情并茂,表演潇洒大方。这种创新在秦腔《红灯记》唱腔中发挥尤为突出,并被作为研究资料和教材广为流传。
  贠宗翰作为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自幼酷爱秦腔艺术。被街坊邻居称为“小戏迷”。1952年进入西安三意社学员班学戏。师承著名艺人张朝鉴、李天堂、李庆增等。1960年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几十年来又经马健翎、李玉敏、袁多寿等著名艺术家的严格训练和教导,成功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代表剧目有《赵氏孤儿》、《十五贯》、《鱼腹山》、《杀庙》、《血泪仇》等。他曾五次晋京参加全国戏曲调演,并在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受到了一致好评。其个人艺术成就已收入《中国文艺家传集》等典籍中。1996年获文化部表演“一等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善于吸收其他兄弟剧种的特长。在声腔方面,他在继承秦腔传统唱念韵味技巧的基础上,大胆借鉴京剧黑头演唱的共鸣特点。努力运用科学发声的方法,改变了秦腔男声“挣破头”的老唱法,尤以《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唱腔为代表作,至今广为流传。他的许多优秀剧目和唱段被录制唱片、磁带、碟盘发行全国,甚至流传海外。《打镇台》一剧曾被中央戏曲研究院录像,作为研究秦腔资料保存。他的学生遍及西北五省,有的已成为国家一级演员,表演艺术家。
  1960年《打镇台》获优秀奖;1964年《雷锋》获优秀演员奖;1973年《红灯记》两次赴京参加全国调演。1993年被评为全省十佳演员。1982年赴中南海演出,受到中央领导及首都文艺界赞誉,同年被编入《中国大事年鉴》一书。1996年参加“金三角”调演,演出《山道弯弯》获表演一等奖,从艺经历及成就被录入《陕西群芳录》、《陕西省著名演员集锦》、《中国文艺家专集》。
康少易(1940—)
1940年10月出生于西安梨园世家,国家一级演员,主攻武戏。吸收南派京剧武生张翼鹏的锤顶锤、鞭对鞭、宝剑入鞘等绝技,曾被誉为“活子都”,武功基础坚实,技艺全面,长靠、箭衣、短打兼备。代表剧目《伐子都》、《闹龙宫》。&&
馆藏&5952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郭明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