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只是在革命时代具有历史辛亥革命的必然性论文,而到

一本看得进、读得懂的通俗理论读物
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图)【2】
日11:29&&&来源:
原标题: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图)
疑问三 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在晚年对自己的理论做出过许多修正,是不是说明连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在晚年也已放弃了自己的理论,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坚持这一理论?
首先,《共产党宣言》的7篇序言在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做出修改的同时,反复申明《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其次,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美国版附录”不能证明恩格斯已放弃共产主义的信仰,他在这里是站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立场上否定早期不成熟的共产主义学说。再次,恩格斯《卡?马克思〈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并不证明恩格斯已是个社会民主主义者。恩格斯在肯定利用普选权的同时没有否定利用暴力的手段夺取政权。最后,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并没有推翻第一卷的结论,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论述与第一卷是一脉相承的。
疑问四 我们现在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强调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是不是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一些原创的基本理论已过时?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做到“两个坚信”: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所提出的“四个分清”的要求,最有力地证明了我们所要进行理论创新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对其他什么“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理论创新提供基础和条件。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去进行创新,那结果必然是“制造马克思”而不是“发展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元素”。
疑问五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欧洲有着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国的文化传统显然有别于欧洲,是不是意味着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不适用于有着不同文化传统的中国?
一部完整的文化史,既标示出文化的民族差异,也显示了不同文化的互相影响。正是在现代性的工业文明扩张的背景下,包括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影响并改变着中国本土文化,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中国人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将马克思主义深植于中国的土地,解决了外来文化必须经过本土化转换、与本土文化融合为一体的问题。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世界影响这一历史事实的角度来看,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并取得成功的一个历史成果。而从文化演变的角度看,则是生成中的中国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与扬弃的结果。
疑问六 我们现在实施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以功利主义作为思想动力,鼓励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集体本位”的基础之上,是不是表明马克思主义因排斥个人利益而不合时宜?
马克思既说过“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也认为“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开放,既是一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运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辩证思想的回归。市场原教旨主义正在摧毁人性,当西方学者都主张对肆无忌惮的个人利益至上进行制约时,难道中国人反而应该放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中的个人本位主义的批判立场吗?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市场经济时期的个人利益,在张扬与限制之间保持张力。
疑问七 西方世界推崇“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而当今许多人又把这些价值观念视为适用于全人类的“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显然是与这些价值观念有区别的,是不是表明马克思主义因在价值观上“独树一帜”而丧失了指导意义?
西方国家口头上奉行“普世价值观”,实际上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他国利益。马克思主义承认人类文明的价值共识:一种价值追求要产生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必然反映文明的前进趋势、能有效地推动社会前进,必然反映人性的道义要求,必然具有强大的思想吸收功能。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对人类文明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人类文明的价值共识,不要西方政客的所谓“普世价值观”。
疑问八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革命学说,阶级斗争理论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一根主线,是不是表明马克思主义只是在革命时代具有历史必然性,而在建设时期就失去了时效性?
“破旧”与“立新”是马克思主义不可分割的两面,“建设一个新世界”是革命的落脚点,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最后的斗争”是为了消灭阶级,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一个四分五裂、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最具说服力的建设性成就。只要不把马克思主义看做一成不变的僵化体系,就会坚信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马上打天下”的理论,而且也是“马下治天下”的理论。
疑问九 中国目前强调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中华文明的复兴,是不是意味着选择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就要放弃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马克思主义集西方文明之大成,在苏俄和中国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最高成就。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文明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并有效应对西方文明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差异性更有亲和性,正是两者在中国大地上的互补共生,才最终形成了具有生机和活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资源,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构成要素。
疑问十 中国改革以来实施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路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原先所批评的资本主义相接近,是不是表明指导改革开放的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民主社会主义,更不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既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成分,也有值得借鉴的西方思潮的因素,但主要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作用。(吴新文)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对马克思主义几大疑虑的回答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对马克思主义几大疑虑的回答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载]对马克思主义几大疑虑的回答
无产阶级不进行知识化的涅磐,不积极的学习马列毛的理论.不进行思想上的武装,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无法取得胜利的.更谈不上夺取政权了对马克思主义几大疑虑的回答
&&作者:关东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还只是一种学说一种科学理论,在毛泽东时代是一种社会革命是一种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现结合,建立起来了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所以说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全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时代建立起来的一个政党,一个政权,一支军队,独立的工业、农业和现代化的国防体系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经济,金融,财税等制度都是马克思时代所没有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毛泽东思想。只讲马克思主义回避毛泽东思想,是回避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实践过程。
空洞的议论,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有了理论束之高阁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用的,理论若不与实践相结合同样没有的。
疑问1:市场经济鼓励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是建立在“集体本位”的基础之上,这是否表明马克思主义因排斥个人利益而不合时宜?
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个绝对错误的观念。
什么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多大才算最大化,有没有个上限?
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与最小化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也是可以改变的。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也受其他社会成员的制约。在有剥削的阶级社会里,一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必然是以社会其他成员的相同利益最小化为参照的,不可能全体社会成员都同时达到利益最大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社会的总财富是一定的。
市场经济也好,商品经济也罢都是披着社会主义外衣的假社会主义,是与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的。
经济制度归根结底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的。
所谓市场经济实际就是私营经济。
生产资料私有制,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
毛泽东时代不排斥个人利益,只是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是鼓励个人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的矛盾和对立。
大公有私,是说的经济利益,意即公与私是对立的统一,相互之间的关系要摆正,公为主,私为次。
大公无私是思想觉悟,强调人的思想要多想着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大公无私与大公有私也是对立的统一。
毛泽东时代实行的计划经济制度也没有绝对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既有商品生产也有市场的存在。
毛泽东时代有市场,有商品交换,也有对外贸易。只是强调社会生产的计划性,国家的统一管理作用。强调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辩证统一。把政治工作最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来看待。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
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工作,是把生产,运输,消费,金融,财贸最为一个整体来抓的。工农业的生产强调相互协调统一,强调社会主义的竞赛,坚决批判和抵制资本主义的竞争和垄断。
毛泽东时代宣传马列主义,从来没有集体本位的概念,这是现在的所谓精英学者杜撰出来的一个词汇,那个时候只是面对个人利益存在的前提之下强调集体主义,根本就没有什么“集体本位”。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在前苏联和中国毛泽东时代是社会制度也是社会实践运动,是实在的社会形态,而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科学理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形态而不是一种理想。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排斥个人利益,相反地是在最广泛的范围之内实现所有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而不是一部分,这个前提是消灭人对人的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主义认为最大的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最大的社会生产力是最广大的工农劳动者,没有了劳动者哪里还能谈得上什么生产力。屯子里的农民都跑光了,拖拉机自己会耕地吗?
任何时候科学技术也离不开人的作用,这是一个基本常识。
疑问2:许多人把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视为适用于全人类的“普世价值”,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显然是与这些价值观念有区别的,这是不是表明马克思主义因在价值观上“独树一帜”而丧失了指导意义?
普世价值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源自基督教的一种思想观念,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
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民族和人民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不可能有相同的价值观,美国总统和中国中国农民不可能有相同的价值观,普世价值是反马列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不敢于公开宣称自己的世界观就等于认同了普世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宣称自己有什么特殊的价值追求,解放全人类,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追求。
马克思主义建立160余年来也从来没有突出强调过什么价值观的问题。只是奥巴马2009年11月在中国的复旦大学的演讲里面兜售过他的普世价值。他的这个价值在美国也未必就是普世的,因为在美国也有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人。
用什么世界观作为指导思想,在阶级社会中是由阶级本质决定的。
你不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就必然用普世价值为指导。关键看你是属于哪个阶级的人。
疑问3:阶级斗争理论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一根主线,这是不是表明马克思主义只是在革命时代具有历史必然性,而到了建设时期它已失去了时效性?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是唯物史观的一部分,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阶级斗争普遍存在阶级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中,阶级斗争不局限武装斗争一种形式,在和平年代依然存在阶级斗争,主要体现在思想领域,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阶级斗争从来都是客观存在的,普世价值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斗争就是意识形态的斗争。
在文化领域和教育领域中的阶级斗争最为显著,在经济领域金融等领域依然是比较突出的和尖锐的,只是回避或者不敢于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客观现实,事实上阶级斗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激烈,用社会等级代替阶级,强化等级回避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回避思想斗争,不敢于在斗争中求团结求和平,属于放弃思想斗争和阶级斗争,思想上的投降主义。
狭隘地理解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放弃了思想斗争,甚至连起码的议论和争论都放弃了,这是一厢情愿的,幼稚的。
没有斗争,腐败,犯罪,以及窃听,间谍活动,宗教渗透,颠覆,暗杀,爆炸,世界上各个国家不断发生的政变等难道都是闹着玩的吗?世界安宁了吗,祥和了吗?世界充满爱了吗?不要装糊涂了!
疑问4:中国目前强调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这是不是意味着既然选择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那就要放弃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中华文化是全方位的,多方面的,也是多元的,博大精深,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各个地方,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
中华文化有优秀的和糟粕的两个部分,要想区分开就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来甄别,哪些具有人民性革命性民族性的哪些是具有生命力的哪些是应该扬弃的,这个问题都讲不清楚,就是一味地讲弘扬,弘扬潘金莲文化,武大郎文化,秦桧文化也是优秀文化,封建的迷信的文化必须抛弃,不抛弃还当宝贝在兜售。
一讲文化就是孔子文化,中华文化自古以来的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除了孔子还诸子百家的为什么都讲呢?
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就不可能正确对待和分析中华文化。
比如商家要讲诚信,兵家要将谋略,兵不厌诈。就是相互矛盾的,有条件的、有范围的。不能什么都无条件地讲诚信,跟敌对势力也讲诚信,国之利器可以示之于人,你能不二吗?
中华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两个文化都要有,才会有创新。
疑问5:中国改革以来实施的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路线政策似乎与马克思主义原先所批评的资本主义相接近,这是不是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与马克思主义无缘、而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这个问题首先是建立在对于改开的评价问题上,不管怎么评价这个问题,改开与以往的历次人民革命一样也都是亿万人民参与的运动,也是一场人民革命,具有革命性,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和判断,最后还要由历史最结论。
武昌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都是人民革命,但是多数是都失败了。只能说那些都是失败的革命,失败的革命也是革命,失败是成功之母。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这些都是胜利的人民革命。失败的革命还是胜利的革命,总是由历史来说话的。
披着社会主义的外衣走着资本主义的道路当然与马克思主义无缘,由此就可以否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吗?这是绝对不能的,只能从反面证明马克主义、毛泽东是科学的,背离她就会出现巨大的历史失误和教训。
判断一种社会科学理论是否是创新的,还是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判断和亿万人民参加的社会实践的来检验。
社会进步了、文明了发展了、理论就是创新的,否者出现了倒退,文化、思想倒退到了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那就不是创新。
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全盘接受资本主义的东西只能算拼盘,不能算创新。一个社会是进步的还是倒退的要从物质的和精神两个方面来判断,不能只看一个方面。
前苏联的科技教育和文化有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当意识形态发生了突变时,政治体制崩溃导致经济崩溃了苏联解体了,分裂了,出现了个加盟共和国各自独立的局面,但是人家俄罗斯还有独立军事工业基础,还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还有俄罗斯的文化。
世界各国的共产党组织最初大多都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建立起来的。以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和组织是马列主义政党,否者就是冒牌货。
先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后有各国的共产主义的政党组织。
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如果修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修正主义。
理论创新的一条基本准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真正地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还是贴着一个标签来标榜,关键看是否违背了,还是坚持了基本原理。
现在有一种倾向只讲马克思主义,不讲毛泽东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那里还只是一种理论,在毛泽东时代是一种社会革命的实践,是一种社会运动,是一种进步的社会制度。
毛泽东思想真正继承和全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建立起来了一个政党,一支人民武装,一个国家政权,实行了一种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工业,农业,金融,财税等方面的基本制度,这些都是马克思所没有的。
还有一种蒙人的观念,就是什么政党的理论创新,政党的思想等。
政党只是一种政治组织形式,政党是不能思维的,组成政党的人才有思维能力,比如一个基层党支部,都是由年龄不同受教育的背景不同和资历不同的党员组成的,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但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来统一思想的。政党的思想和政党的指导思想是两回事。
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即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唯物认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中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辩证法主要包括联系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果关系),发展的观点(质变与量变、前景性与曲折性),矛盾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
认识论主要包括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以及认识和时间的关系,科学理论与时间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观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辛亥革命的必然性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