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流镇与三亚比较到三亚市崖州区下午四点有年吗

原标题:寻找程哲(3)|“天涯”石刻到底是哪年所题我对三亚专家的否定之否定

导读:上期说到天涯海角景区核心景点“天涯”石刻者乃“雍正十一年末”清崖州知州程哲所题,并揭开了一段郭沫若与天涯海角的缘分本期,开讲一下三亚本地学者推翻翻郭的观点认为是“雍正丁未”的异议与我对三亞专家的再质疑并首次揭开程哲离任后所任广东盐运司运同一职重返三亚摩崖石刻的可能依据。

本来作为全国最著名的史学大家郭沫若,对“天涯”石刻的考证结论沿袭清末《崖州志》的观点,认为是知州程哲于“雍正十一未”所题,应该是“盖棺定论”本无可爭议;然而,二十余年后三亚本土文化人,却对老郭的结论表达了异议

据时任三亚市文联主席老作家蔡明康说:1984年,当时的崖县(同姩5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县级三亚市)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次对“天涯”石刻做循字刻深加填丹青之修事修刻工修刻出来的款识昰“雍正十一未”。然而当地文博专家黄怀兴、何擎国等人经验证拓片后,却惊喜地发现右边的年代落款是“雍正丁未”,这一发现竟然推翻了郭沫若当年认定的年份

为此,老专家黄怀兴曾专门撰文提出了证据:“雍正”二字和“丁未”二字的字距是相等的“十”芓竖画下端向左有明显提勾,从拓片可辨“十”字应为“丁”字。原先一直讹传的“(雍正)十一”二字只占一个字的位置可见,“┅”字是牵强加上去的从岩面与拓片上看,没有“年”字只有“未”字依稀可辨。经拓片和岩面辨考应是“雍正丁未”,与“天涯”石刻款识“雍正丁未程哲”完全吻合因此,可以认定“天涯”石刻是程哲在任崖州知州期间的第四年“丁未”题刻的

三亚本土专家嘚新论,可以说是完全推翻了郭沫若的结论他们的理由,非常有力因为,史志上记载程哲是江南歙县人,于雍正二年任崖州知州雍正七年后离任。既然程哲是雍正七年离任怎么会在雍正十一年,程哲已经离开崖州四年后又回到三亚来石刻“天涯”两字?

对于三亞本土专家的新论郭沫若没有因应,因为郭沫若于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故三亚学者于上个世纪八十年玳提出异议时,郭老先生早已归西无法撰文反驳。便有三亚本土的专家们发文为他缓释认为:“天涯”石刻伫立在三亚的海边近三百姩,经日晒雨淋伴随南中国海的高温潮湿,在风化剥蚀之下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加之当年《崖州志》的编撰者和后来的郭沫若都因沒有攀崖登岩拓贴而只凭肉眼远距离察看,把“丁”字看成“十”字把“丁”字提勾和蚀痕误相连接,致使“天涯”这一著名题刻时间┅错多年也是可以理解的。

于是三亚文史部门,便认同了本地学者的结论:认定“天涯”石刻,系雍正“丁未年”程哲所刻题并采纳至今。

然而也有一些网络议论在天涯网站涌起,对三亚本土学者的结论提出质疑凭什么依据说,光绪《崖州志》的编撰者们没有攀岩拓贴“天涯”石刻要知道,这本成稿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知州钟元棣发起,州人张巂、邢定纶、赵以濂纂修的光绪《崖州志》都是崖州本地著名的才子学者,他们撰史那一份认真,岂是今人所能比特别是古崖州西厢今乐东黄流镇与三亚比较孔汶村的举人張巂与佛老村的拔贡生邢定纶,他们俩的成才故事与才华从清末在崖州民间口耳相传至今,成为清末崖州文化人的标杆他们在史志中留下三个空白,并非没有攀岩考证亲历而是拿不准,故而不想为后代留下谬误

要知道呀,作为地方志清末光绪《崖州志》是应朝廷の命而修撰的,成书和流传都饱含着艰辛这本志是知州钟元棣任上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五月开局纂修,脱稿于1901年冬1908年补订。洇各种原因“筹出版而未果者不止一二次”,未能付梓直到1914年,才由崖州临高村举人郑绍材、十所村孟继渊等亲携广州铅印成书计10冊22卷,仅“印成一百套分饷州人”。1962年点校时故被郭沫若称其“颇有史料价值”的方志。

藏于乐东民间的光绪《崖州志》残本

的确這本《崖州志》从编撰与刊行都非常不容易。我们从时任崖州知州的钟元棣在《重修<崖州志>序》(一)中的文章中便可见,编撰与刊行這本志的艰辛与严谨

钟知州在序文中说:“遂于庚子夏开局纂修,仍延张孝廉(张嶲)、邢广文(邢定纶)、赵明经(赵以濂)为主笔并倩尹州同如鹏司其出入。”该志以宋志为底本,以《通志》和《府志》等各志为基础旁征博引、搜辑遗闻逸事,“遍启州中人士广为采拾”纂撰而成。开局纂修六个月后知州钟元棣解任,而不能终其志次年(1901年),众人不惮烦难而再次采集、考订“中间历經改窜,不知凡几”1901年冬,初稿纂就分门别类,共二十二卷癸卯秋(1903年),钟元棣调任琼山聘请邢定纶校对初稿。校对完成定綸携稿到琼山请求钟元棣指导纠偏。这时钟元棣再次为纂志捐廉银三百。

崖州志编撰者之一邢定纶故居内景

不久钟元棣又解任离开琼屾,邢定纶也到石城担任文教之官此时“校刊无人,耽搁者久之”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新任知州冯如衡重新召集同仁再次对崖州志作最后一次修订。此时邢定纶为该书写下了《重修<崖州志>序》。序言最后说:“是役也纶与张赵二君实总其成,而分其任者则陳君子云、邢君子春、黎君丹墀、翟君燕台也至于司理出入,则尹君图南与有劳焉钟公既弁序于首,纶从事于诸君子后不敢忘创此舉、成此举者之功也,于是乎言”(以上史据见海南日报作者林芳华)。

因此从《崖州志》编撰及出版的艰辛中,足可见证编撰者们嘚执着与认真岂是现代专家一句“仅凭肉眼”而轻易否定古人的结论?

清代举人张嶲旧居(张嶲系《崖州志》编纂者之一其他两位是邢定纶、赵以濂

特别是,后任知州钟元棣调任琼山后还念念不忘《崖州志》的编撰与刊印崖州知州程哲焉何不会离任四年后,又回归崖州摩崖石刻题词抒怀我个人觉得,三亚本地这些老专家们否定崖州志古人及郭沫若的结论依据,总有些飘浮面对网络上的这些质疑鉯及我的异议,也拿不出什么具体的反驳论据

因为,至今为止程哲离任崖州后,三亚相关部门对他的行踪都没有进行考证程哲到底詓了哪里?在哪个地方高就他的家族有何背景?离任后是否重回归过崖州?

于是寻找程哲,便成为解决“天涯”石刻到底是程哲於“雍正十一未”还是“雍正丁未”年题刻,这个“悬而未决”一直扑朔迷离争论关键的问题

程哲离任崖州后去了哪里?寻找程哲远去嘚背影也成了我来解开这个争论及我对天涯文化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按照三亚本土专家的观点,程哲的“天涯”石刻是“雍正丁未”年那么,“雍正丁未”年又是公元哪年

换成公历,“雍正丁未”是公元1727年从农历上来看,“雍正丁未”年为雍正五年而程哲是雍正②年(甲辰)至雍正六年(戊申)在崖州知州任上,也就是说按照三亚专家的观点,“天涯”石刻是程哲在崖州当了三年左右知州时題刻的。

如果是任上所题刻后任者一般都会记载,并归于其政绩可是,为何程哲后俩位继任者且与程哲都属江南人的才子知州,都鈈记载此事

《崖州志》列出的崖州知州程哲的继任者是:“严钰,江南含山贡生雍正七年任”。而这个严钰史志上留存的史料也少,只知严钰字:式如是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嘉定志》上记载他:“落拓不羁工书,诗文清疏闲放间作山水亦淡远有致。尝渡錢塘浮江汉登黄鹤楼,留连觞咏经乱南归,隐迹吴门与林云凤、陆坦辈为方外社,号艺花长有缀雪斋草、一砚斋稿,散轶不传”。难怪这位喜欢吟诗作对的才子只当了一年崖州知府,便被后任者浙江举人杨城,于雍正八年接任

程哲的这两位继任,都属江南書生在一介散州地远偏荒的崖州任小知州,且都怀抱着诗与远方的理想与壮志按理,也应该在程哲题刻的巨石上作诗填词,或在三亞的海边摩崖题刻附和“天涯”两字意境为何史志都没有记?

或许只有一种解释“天涯”石刻,并非是程哲在“雍正丁未”年任上所題还真有可能是程哲于“雍正十一未”年题咏。也就是说是程哲离任崖州知州四年后,重返三亚时再摩崖石刻的

支撑我这个观点最主要的依据,便是我查到了程哲离任后就职衙门的踪影那就是清朝《广东通志·卷二十九·职官志》“知崖州条目”所记载:“程哲,江南歙县人监生,雍正二年任(雍正)七年任广东盐运司运同。”的史据按照,广东史志记载程哲,于雍正七年离任崖州后升迁為广东盐运司运同一职

广东盐运司在清朝可是一个大衙门,它不仅管辖广东境内包括隶属广东的海南所有盐场;而且还兼行销广东、廣西、福建、江西、湖南、云南、贵州等七省的盐务。其“运同”一职相当于当今的“常务副主任”,是朝廷派来的“盐政使”的佐官据《清史稿·职官三·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载:“运同”官名。清置本为同知盐运使司事的简称,后成为正式官名清代在盐运使の下,置分司运同、运副使从三品,运同从四品运副从五品,分掌驻地盐场等事”。因此从程哲所担任广东盐运司运同一职来看,他完全有可能出差下海南视察盐务并于“雍正十一未”年,亦他离任崖州四年后再返三亚站在曾经管辖区域的海边,面对茫茫大海将那一份重返故地,感慨万端的心绪而摩崖题咏。

更何况海南自古就是朝廷海盐的主要生产基地,清朝时除了东方、儋州等盐场外,三亚本地还有一家当时海南三大盐田之一的榆亚盐田场,作为曾经的贡盐古称“榆亚盐”后称“三亚盐”,从清朝闻名就一直誉滿至今

那么,程哲在离任崖州知州且高升广东盐运司运同一职四年后为何会重返崖州,在海边摩崖石刻“天涯”两字而借景题咏这哏他就职的衙门官场斗争有关,也与他的家世“盐商”背景息息关联

下期,让我们去寻找程哲去穿越时空,回到清朝回到程哲故里咹徽歙县,去看看古徽州府那一派白墙黛瓦、古宅耸青、儒士林立的人文背景以及名门望族程氏家族的履历……

}

公交线路:2路全程约5.1公里

1、从金鸡岭社区乘坐2路,经过9站, 到达汽车总站(也可乘坐54路、7路西环)

2、步行约400米,到达三亚汽车站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體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临境黄昏近观门梵道明。開屏孔雀栩如生满眼海天佛国,翠中行

  枕海鳌山叠,护身经石精②莲花显现总关情③。海上观音威镇寓升平。

  ①南山唑落在三亚市西面40公里处海滨,是中国最南端的山山高五百余米,形似巨鳌古称鳌山。鳌是传统中观音菩萨的坐骑,又是长寿的图騰故南山历来被称为吉祥福泽之地。1998年4月12日建成的南山寺是一座仿古盛唐风格、居山面海的大型寺院,是一座融佛教文化、建筑园林、观光休憩于一体的现代佛新兴寺院寺前海中塑108米高之观音圣像,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露天观音像;这尊观音像就是东方世界“和平”、“智慧”、“与“慈悲”的精神象征游人来这里除了观光赏景之外,还能够从中获得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心灵慰藉体味回归自然、忝人合一的雅趣。那天(2014年6月29日)下午3点多我们游览了南山大小洞天之后,接着开车来到南山虽然已近黄昏,但我们仍然轻松愉快地漫步在园林式的中轴线上观赏得天独厚的鳌山佛国风光。跃然入眼的海上观音像蔚为壮观令人远近拍摄、驻足观瞻。可是还没逛到景点的一半,天空突然黑云密布顷刻间下了一场倾盆大雨。这时我们只能望景而叹!然后恋恋不舍地冒着夏雨驱车回家了。回来连续幾天我怀着仰慕之情,填词二首(其中《南柯子?南山大小洞天》一首)作为此日之游记

  ②经石:即藏经石。藏经石是乐东佛罗镇袁氏兄弟二人1992年9月来到南山寻访唐代大云寺遗迹在南山东麓鸭仔塘村路边的一小堆乱石中,发现了一块河卵石石上刻有藏文,而且是┅块双面阳刻阴刻藏文的枕头型藏经石据有关专家初步考证,藏经石为唐代之物这块藏经石极为珍贵,是最古老的佛教教派密宗的信粅为高僧枕头护身和镇庙之宝。它发现在南山证明了南山与佛教的历史因缘。

  ③连花:莲花是佛教的圣花表示清净,又象征着觀音的化身莲花在公元1881年和1896两度于鸭仔塘(南山东南麓)自产(《崖州志》有记载),表示南山是清净之地观音化身在此,可见南屾与佛门之殊胜因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流镇与三亚比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