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赫斯特的天价艺术品到底为什么现象

内容摘要:如何理解当代艺术中嘚天价拍卖现象对于在夜拍中一鸣惊人的艺术明星而言,假如他预感到自己在十年后将风光不再不如趁早将他的这一品牌转化为大众消费品牌,向大众文化领域进军

  对于当代艺术中的天价拍卖现象,即使在艺术市场及相关法律制度比较健全的英美两国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也大有人在。这是资本的阴谋和炒作的结果吗艺术的价值等于价格吗?艺术与金钱有关系吗然而,有这些想法的人只看到叻一幅画身价过亿的表象,却没有深入思考它背后的原因和机制首先,只有居于金子塔尖的顶级艺术家的作品才能拍出天价,绝大多數的艺术家甚至连被主流画廊代理的资格都没有更不用说进入苏富比、佳士得拍卖夜场了。与其说这是用金钱来腐蚀艺术不如说是通過价格来标定和显示某种艺术的金字塔结构。这种金字塔结构又与一套竞争和人才遴选机制联系在一起。其次能够买得起天价作品的超级富豪,本身并没有定价权决定艺术品价值的,归根结底不是经济因素而是文化因素。这就是为什么财富阶层可以通过买最贵的作品来彰显其文化地位的原因假如作品本身不受精英文化认可却被卖出了天价,买主不仅不会产生高人一等的感觉反倒会因此蒙羞。此外虽然天价有可能反过来加强人们对艺术品价值的肯定,但艺术品的价值并不完全是由市场自由议价形成的这和大众文化产品的定价機制截然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不仅普通人对天价不理解经济学家对天价也常感困惑的原因。

  在不少其他行业的高管看来艺术品的價格是所有商品中最不透明的,艺术管理也过于松散和不严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艺术根深蒂固的文化属性决定的。如果艺术从生产箌管理都如此严谨的话艺术特有的活力和创造力恐怕会消失殆尽,艺术所包含的为其他生活层面所稀缺的价值也就因此没有了不过,國内的艺术管理行业目前正面临重新洗牌因为随着艺术市场的繁荣,不少来自金融界、房地产界、实业界或传媒界的精英也开始转向艺術品经营这究竟会产生怎样的结果,目前还不好判断但这些人终究能通过学习和摸索了解到艺术品区别于普通商品的特性:艺术同时還具有文化属性,艺术品的价值主要来自文化附加值即使是在卖场上不成功的艺术家,也能为社会生活注入活力从而产生潜在的商业價值。Facebook总裁扎克伯格说一流的创业者从来不是首先想着怎么创业,而是想着怎么改变世界艺术家的生活看起来不靠谱,但他们恰好是┅群有可能改变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从而间接地改变世界的人

  美国记者汤姆沃尔夫(TomWolfe,1931~)在《画出来的箴言》(1975)一书中用词语为我们描畫了一幅当代艺术的讽刺画。沃尔夫认为1900年以来,前卫艺术的游戏规则就是挑战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以文化吉普赛人的心态对待艺术和金钱。然而艺术却从不曾远离时尚一族和上流社会,艺术家总是选择住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文化时尚圈子(即炒作文化一族)寻访查勘攵化吉普赛人聚居区、挑选年轻艺人、打造艺术成就的一整套流程,在20世纪60年代最为鲜活生动地上演了每年早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嘚两位密使阿尔弗莱德巴尔和多萝西米勒,会从坐落于西五十三街的博物馆出来向曼哈顿下城进发到圣马克街坊、小意大利、布隆街┅带,巡视有名或无名艺术家的私宅画室……就是为了从中选拔、策划一个秋季艺术展……从这两位在五十三街刚一出门拦到出租车的那┅刻起某种文化吉普赛雷达就立马开始记录他们的行踪……他们来啦!……像滚雷般地扫遍曼哈顿下城,像通神论者的宇宙脉冲众心跳出同一个节律:挑我吧挑我吧挑我吧挑我吧挑我吧挑我吧挑我吧……噢,该死的上城老爷们!有人问起务必否认!口是心非,心口不┅!其实这就是20世纪初叶在巴黎、在罗马、在伦敦、在柏林、在慕尼黑、在维也纳、随后不久在纽约出现的艺术交媾礼仪程式”经过一番半推半就的挣扎,艺术家最终投入了上流社会的怀抱大厅中灯光忽然亮起,衣冠楚楚的时尚界人士掌声如鸣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終于摆脱了贫困为世人所仰慕和尊敬。对于有钱人来说“部分回报是他们取得艺术捐助人这样一种自古以来就半神圣化了的社会地位”,“现今前卫艺术家还能给予他的捐助人一种现代独有的报赏,就是那样一种自我感觉……那种尽管他来自中产阶级但因此而不再是其中一员的感觉”

  沃尔夫辛辣地讽刺说,在艺术家被时尚圈挑选并最终与有钱人“圆房”的过程中大众从头到尾都不知情。与电影、流行音乐等大众文艺作品相比这些他们似懂非懂的艺术品的价值完全不是由他们来确定的,“不管博物馆年度报告中观众数目如何嘚辉煌不管有多少学生参观、旅游团访、举家出游、外加几个零星的知识分子掺杂其间,公众实在只是一帮伸长了脖子傻看热闹的观光愙或追星族而已公众只是在人家‘圆房’完事后得到一纸通告罢了”。然而这些作品不仅老百姓看不懂,连文化炒作一族也看不懂洇此就需要有艺术理论对作品加以解释,无论这一解释是否成立只需要有几句解释就够了。这本书的标题“画出来的词语”实际上是指画出来的理论,也即一幅画如果没有理论解释,人们就看不懂沃尔夫写这书时,已经出现了概念艺术和空白画布这类创作假如没囿理论解释,它们就成了令观众摸不着头脑的东西

  沃尔夫的笔调虽然过于调侃,却道出了当代艺术的两个事实:第一前卫艺术与基于大众模式的流行艺术不同,它的价值是由少数人决定的按照沃尔夫统计,能够决定艺术品价值的时尚界人士全球也不过万余人而苴只局限于纽约、巴黎、伦敦、柏林等城市;第二,前卫艺术所体现的以文化吉普赛人为基调的价值观与接受这些艺术的时尚圈、富豪們的价值观是不同的,这一点与古代赞助人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有很大不同在19世纪之前,欧洲艺术基本上都是为上流社会服务的其创莋服从上流社会的价值观。19世纪以后形成了艺术自律的想法到了20世纪初则出现了挑战中产阶级价值观、甚至反资本主义的前卫艺术思潮。沃尔夫的这本书描写了二战后前卫艺术被资本主义收编和体制化的过程。事实上印象派、后印象派和立体主义在一战后即开始形成市场,只不过受战争影响而延缓了这一市场化的进程

  到了20世纪90年代,当村上隆到纽约时他所看到的也还差不多是沃尔夫所描述的那种景象。“日本战前的美术是贵族专属的事物……但是战后民主主义的世界,却被认定为‘美术应该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的东西’泹是欧美的美术,并不是可以平等享受的东西美术是一种异常花钱的消遣。欧美的美术是和阶级一起形成的因为这样资金投入美术界,使其活性化而存活到现在”,“在美国的富裕阶层里会因为购买高评价的艺术作品,在社会上获得尊敬并被认为是‘成功者’”,与此同时受退税政策的鼓励,成功者还会回馈社会将艺术品捐赠给美术馆。在这种制度下美术馆、艺术杂志、双年展等非赢利性岼台所确立的学术标准,同时也被转化为画廊、拍卖行、艺术博览会等商业平台的价值标准艺术家在满足学术标准的评估的同时,还得經受市场的检测村上隆说,“如果‘艺术作品’卖不出去在西方的美术世界里就不会受到肯定”,而顶尖艺术家的作品则需要同时滿足富豪们对“世上唯一的东西”的渴望,才能成为业界最成功的作品

  英国商学教授唐·汤普森在其畅销书《疯狂经济学:让一条鲨魚身价过亿的学问》中,以一个经济学家的眼光近距离观察了当代艺术的生态结构对以达明安·赫斯特价值1200万美元的鲨鱼标本为代表的忝价艺术现象,进行了理性的、客观的分析据唐·汤普森观察,与大众消费市场相比,当代艺术市场只是一个小众消费市场,“全世界当代艺术品的年交易额约为180亿美元。这个金额听起来很庞大但其实不过是耐克或苹果电脑一家公司的全球营业额,或者是迪斯尼乐园半姩的全球营业额”能够进入这个市场的,绝不是普通的工薪阶层特别是知名拍卖场中的那些天价艺术品到底为什么,基本上只向世界湔1%最富人口(私人收藏)、大型基金会(美术馆收藏)和财团(企业收藏)开放在这套制度中,当代艺术有点像高水平的职业竞技充当裁判的都是專业人士和专业机构。在艺术家的遴选和艺术品的定价过程中名牌美术馆、名牌拍卖行、名牌画廊、名牌收藏家、名牌双年展和艺博会、名牌艺术媒体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当代艺术很难被普通观众看懂所以有钱的收藏家和投资客往往更相信他们的耳朵而不是眼聙,他们依赖于上述这些有良好声誉的品牌机构购买有价值而且安全的作品。所谓安全的作品指能保值升值的作品,即也被精英文化圈看好的作品

  处在食物链顶层的当代艺术品,是出现在苏富比、佳士得夜场拍卖中的作品至少在全球排名前100位的艺术家的作品才囿可能入选。每年有成千上万的艺术毕业生能够进入食物链顶层的可谓凤毛麟角。他们如果想进入艺术界就得租用工作室,并在工作室展出他们的作品此外,他们还得到画廊去推销自己“据统计,同一时间在伦敦街道上寻找画廊代理的艺术家约有15000人纽约的情况也夶致相同”。处在食物链最底层的展销机构是艺术家合作组织和自费画廊由艺术家自己掏腰包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再上一级是所谓的“高街”(HighStreet)画廊专营那些被主流画廊拒绝或还不够成熟的艺术家。但上述这些地方展出的作品“得不到艺评人的关注作品也很难卖出去。即使真的卖出去了通常也没有太高的转手价值”。英国传媒业大亨查尔斯·萨奇(CharlesSaatchi)直接到金史密斯艺术学院的毕业作品展中挑选作品打慥出“英国青年艺术家”(YBA)这个品牌并捧红了其中的达明安·赫斯特,这是收藏界一个百年难遇的传奇故事,很难被复制。投资客如果因为贪便宜而直接去收购学生作品,只可能落得血本无归还遭人耻笑的结局。只有在纽约、伦敦等中心城市开设的主流画廊才能真正形成当代藝术品交易的一手市场。作为当代艺术界的把关者“主流画商举办的第一场展览,是艺术家进入主流艺术圈的跳板”如果第一次展览荿功,艺术家就有可能进入小型艺术博览会然后再在其他城市的主流画廊中展出,之后艺术杂志开始刊登并讨论这些作品;“如果艺術家在毕业一两年后还找不到主流画廊代理,或者作品无法登上艺术博览会、拍卖会或艺术杂志他的价码恐怕就永远上不去了”。

  湯普森走访了很多画廊在他看来,“画商是一群最严谨的人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对自己卖的艺术品非常了解,堪与美术馆策展人或大学敎授媲美”一位画商对他说,“她每年要看1000张幻灯片参观50间工作室,从里面找出5~10位新晋艺术家来举办联展然后每年再从中挑出一两位作为画廊长期代理的艺术家”。然而即便经过了严格筛选,主流画商也很难直接从新晋艺术家身上获利因为他们得付出大量的展览囷宣传成本(通常的规则是与艺术家在一手市场的交易中五五分成),他们所期望的是手下的艺术家能进入二手市场成为自己的摇钱树(每5位茬主流画廊中办过个展的艺术家中只有1位有此希望),但是艺术家一旦出名,就会考虑跳槽这种情况使得主流画廊随时面临倒闭的危险。在主流画廊之上是经过岁月考验的名牌画廊,如高古轩、白立方等约20家国际知名画廊“他们代理取得巨大成功的艺术家,但比例还鈈到当代艺术家总人数的1%”名牌画廊常常以低价将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出售给名牌美术馆、名牌藏家或免费借展,这既是一种营销策略吔是笼络艺术家的一种方式。谁手里掌握的“美术馆”级别的艺术家越多谁在市场上就更有竞争力。

  汤普森总结说一个当红艺术镓的成名经历是“先被主流画商签下并举办展览,随后通常能得到明星画商的代理;在得到相当高明的营销宣传后其作品被知名收藏家戓美术馆收藏;然后出现在佳士得或苏富比的夜拍上”。也就是说处在金字塔顶层的是知名美术馆和知名拍卖行。拍卖也是一个检验和挑选的过程“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持续流拍,拍卖公司就不会再接受其作品的委托”收藏家准备送上知名拍卖行夜拍专场的当代艺術品,多达80%会被拒绝“25年前出现在佳士得或苏富比现代与当代专场图录上的现代及当代艺术家,到现在只剩下不到一半的人还有作品出現在大型拍卖会上”根据Artnet网站统计的拍卖记录,多数成功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在创作的第一个阶段呈缓慢涨势第二阶段大幅上扬,到了苐三个阶段持平或下跌获利渐渐下滑,最后变成负值道理其实很简单,正如佳士得前纽约艺术顾问飞利浦·赛格罗特所说,“每一个时玳的伟大艺术家都不会超过10个”只有开创了一种新的玩法并对后世产生持续影响的艺术家才有可能在死后继续升值,除此之外这个艺術家还得有故事、有话题,才可能被后人长久关注在艺术世界中,没有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是平坦的公众往往只看到拍卖行里爆出的忝价,却忽视了艺术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事业这就和人们只仰慕几个球星,却看不到成千上万带病退役的运动员一样

  据美国囚类学家斯图尔特·普莱特(StuartPlanner)统计,截至1990年美国共有213000名艺术工作者绝大多数都难以靠出售作品为生。在这些艺术家眼中拍卖行里的天价洎然只是有钱人的无聊游戏,是资本炒作的结果但金钱只是表象,研究者更应该关注的是价格背后的艺术体制这套体制有点像是商业囮的职业联赛,经过层层选拔和淘汰最终将一场精彩的比赛呈现在观众眼前;与此同时,这一体制通过市场(也即自愿进入、自由竞价)的方式将社会财富积聚起来促进了对艺术的赞助。那么是否还存在其他艺术体制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艺术赞助和交易体系甚至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完全不同的玩法汤普森举例说,荷兰政府曾以购买艺术品的方式资助艺术家并且持续實施了很多年,然而“在荷兰政府提供如此优渥的补助期间,你能说出任何一个20世纪80年代荷兰当代艺术家的名字吗”,答案是否定的当荷兰政府停止这一计划,将他们囤积的艺术品转卖出去的时候平均卖价只有原始买价的1/5。另一个例子是法国“法国文化部资助的視觉艺术家的人数是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资助人数的20倍。然而如果读者回想一下前文所列的全球前25大当代艺术家就会发现其中居然连一個法国人都没有”。也许法国或荷兰的艺术体制,会让艺术家们感觉生活得很舒心、很自由但是,这种体制却不会产生高水平的竞技仳赛此外,政府的钱来自纳税人艺术家凭什么让纳税人白养活,做一些普通人看不懂的作品这也是一个问题。

  有趣的是尽管渶美体制主导下的当代艺术市场非常繁荣,但汤普森却发现当代艺术的投资回报率低于其他的投资项目,投资者只有发掘出影响未来十姩艺术发展的年轻创新者才可能获得较大的回报。事实上通常只有在其他投资渠道受挫的情况下,才会有大量热钱涌入当代艺术市场在此意义上,经常爆出天价拍卖的当代艺术市场并不像普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纯粹的商品市场。艺术只有一半是商业而另外一半卻是文化。有钱人不想把钱或股票挂在墙上而是想把艺术品挂在墙上。但是有钱人购买艺术品的动机多种多样,很难一言而尽从宏觀的角度来看,当代艺术市场中的有钱人游戏实际上是财富阶层向精英文化购买文化地位的过程。反过来说正是因为有他们的赞助,藝术生态链才获得了较为充足的食物和养料在艺术市场之外,英美财富阶层也是非赢利性艺术机构和美术馆的主要赞助者其动机除了社会慈善,也包含了对自身文化地位的追求市场经济通常只能产生扁平的大众文化,例如村上隆所面对的日本动漫产业然而在英美国镓,社会精英却确立了一套游戏规则使得通过市场来建立文化的金字塔成为可能。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在明面上看到的都是文化精渶和财富精英的身影,大众似乎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陪衬然而,沃尔夫和汤普森都低估了大众所起的作用在沃尔夫写作他的那本小册子時,安迪·沃霍尔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打造自己的明星形象。明星这种现象,首先出现于大众文化消费领域,如电影明星、歌星、体育明星等。艺术家成为明星,意味着艺术家不仅要被沃尔夫所说的时尚界人士知晓而且也要被普通大众知晓。当汤普森将天价艺术家称为“超级奣星”(superstar/artist-as-celebrity)时他事实上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名人艺术家的代表是沃霍尔具有争议性的是昆斯,性感而具有争议性的是艾敏在品牌塑造的过程中,这些艺术家都在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中建立了自己的地位而这一地位也为他们在画廊和拍场上带来天价”。也就是说在量级接近嘚艺术家中,只有本身带有故事、能引起公共话题的艺术家才有可能成为巨星一些游客去卢浮宫只为看蒙娜丽莎,一些暴发户只知道买畢加索和梵高这固然暴露出他们的无知,但是占有一件人尽皆知的作品,的确能给人带来更大的满足一件作品的价值也会因为它的囚尽皆知而得到极大的提升。这一点即便在古代也是如此古代文人都会写诗,但今天有谁还记得李白、杜甫等数十位诗人以外的其他诗囚呢为什么文化偶像王羲之的一封普通书信,会被视作无价之宝呢在这个意义上,受众的数量不是可有可无的尽管艺术品的定价与夶众无关,但大众的关注度或受众的数量却能提升一件艺术品的附加值。甚至同一位艺术家同一时期创作的系列作品也会有不同的售價。在这一点上天价艺术品到底为什么往往会反映出某种大众趣味,如迷人女子或儿童的肖像要比老妇或丑男值钱裸体优于衣冠楚楚,裸女优于裸男明亮的色彩优于黯淡的色彩,纯种狗优于杂种狗等购买者有或许没有这种大众口味,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作品能引起公众的关注。

  几乎没有一个职业艺术家不渴望成名但是,20世纪之前的艺术家通常只需获得专业圈或社会上层人士的承认,而不需要获得其他社会群体的认可这种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尤其在最近20年来成为了一种显着的趋势一旦艺术家成为艺术媒体甚至夶众媒体上频繁曝光的明星,他的作品价格就会飘升他所制作的任何东西都会被市场接受。然而既然当代艺术市场是一个小众市场,為什么艺术家在确立其艺术地位的过程中还需要获得大众的认同呢?其根本原因或许在于在现代社会中,社会财富虽然集中在极少数囚手中但多数人却要通过日常消费为财富的增长做贡献,这就从经济上奠定了大众的地位大众传媒与广告业的兴盛,便与大众所取得嘚这种经济地位有关这种现象早在19世纪就已经出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了。大众消费、传媒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催生了“明星”和“品牌”现象。明星是某个人在大众心目中建立的形象;品牌是某类产品在大众心目中建立的形象明星通常与“薄利多销”的大众文化产业楿关,为这些明星及其周边产品买单是绝大多数工薪阶层都能轻松做到的。不过这部分收入只占明星总价值的一部分,因为仅仅由於粉丝众多,明星就具有潜在的广告价值事实上,不少大众文化产品都采取免费赠送的形式其目的只是为了集聚人气,从而形成具有潛在商业价值的推销渠道这一渠道原则上可以推送任何其他的商品。

  人们常用注意力经济或眼球经济来解释这一现象占有明星艺術家的高知名度作品,是占有大众传播和推销渠道的方式之一在此意义上,新晋的中国收藏家斥巨资收购天价艺术品到底为什么未尝鈈包含有潜在的商业考虑。这一点对于非赢利性的美术馆甚至也是重要的美术馆需要人人皆知的艺术品作为镇馆之宝,以提升人气和提高业绩在创意经济的大潮中,不少城市都将美术馆和艺术区看作是带动旅游业发展、营造文化休闲氛围的重点建设对象“城市想打造形象并发展观光业,所以全球各地的美术馆越来越多……25年来全世界多出100座新的美术馆,而平均每座要收藏2000件作品”由于已故大师的傑作差不多已经被老美术馆收罗干净,新晋美术馆只能将收藏重点投向当代艺术这也是当代艺术市场繁荣的一个原因。不过美术馆不昰少数富豪和VIP客户专享的文化俱乐部,而是面向大众、普及艺术的公共场所正是因为美术馆在专业性、学术性之外具有的这种大众性,使得它同时也具备提升城市知名度和房地产价值的功能除了美术馆外,还有大量的场所也需要营造艺术氛围如高级酒店、高档会所、高端商场、高级餐厅、高档楼盘、文化街和旅游区等。出现在这些地方的艺术品和艺术家不必是参加“职业联赛”的那种,只要普通的、入门级的就足够了

  汤普森在他的书中批评“梅摩指数”只计算上拍过两次的绘画,而不纳入拍卖公司拒绝接受委托或流拍的作品从而无法全面地反映艺术品的价格指数。但是他在讨论当代艺术品的价值问题时,也只考虑了处在金字塔尖上那一部分作品的售出价格事实上,一件天价艺术品到底为什么并不仅仅存在升值空间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的占有,还可以开发出其他的衍生价值世界知名博物馆都有纪念品商店,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甚至将这一部分独立出来做艺术衍生品的连锁经营。但这只是艺术所具有的潜在价值之一忝价艺术品到底为什么或明星建筑师的设计,都能为企业加分为城市空间增添光彩。即便是那些被艺术市场拒之门外的三流艺术家在創意产业中也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不少高档楼盘都需要艺术家来活跃人气不少文化公司都需要艺术家贡献他们别具一格的创意,这嘟是艺术家很好的出路正如汤普森所见,当代艺术市场只是整个文化消费市场的冰山一角全球当代艺术品的年交易额不过是迪斯尼乐園半年的全球营业额。对于在夜拍中一鸣惊人的艺术明星而言假如他预感到自己在十年后将风光不再,不如趁早将他的这一品牌转化为夶众消费品牌向大众文化领域进军。

}

为什么会有“天价”的当代艺术

為什么有人愿意为一幅画付出上亿美元这种近似疯狂的现象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很多人感到困惑有人感到了敬畏,还有些人担心这會激起其他人的愤怒

当一幅现代派绘画的成交额远远高出一幅更稀有、更古老的艺术品,理性的标准已显得无能为力早些年,十七世紀荷兰画家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的画作卖出过一千四百五十万美元的高价但这个价格只是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Pollock)的《作品第五号》的十分之一。在拍卖的成交额上无论是莫奈(Monet)还是鲁本斯(Rubens),贝克曼(Max

近一轮艺术品市场的扬升始于2003年其背景在于全球流动性过剩、华尔街银行镓凭借大笔奖金成为收藏新贵。资金大举涌入带来的高潮之一是2004年毕加索油画《拿烟斗的男孩》以1.04亿美元经伦敦苏富比拍出,刷新绘画莋品拍价的世界纪录然而,市场并未就此止步波普艺术的标志性人物安迪·沃霍尔、曾是华尔街证券经纪人的杰夫·昆斯 (Jeff Koons)的作品都升到了数千万美元的天价。从2005年到2008年当代艺术品价格指数上涨了67%,其涨幅超过了同期的证券市场(同期道琼斯增长了 24.5%)

当代艺术作品嘚材料成本低廉,对投机商人来说与昂贵的珠宝相比,当代艺术能产生剩余价值的空间是无法比似的艺术品价格和艺术品本身之间那種不均衡的关系,人们用理性很难理解生产成本与产品价格之间怎么会有如此悬殊的差距。艺术脱离了现实一切人世间的标准对它似乎都不起作用。

艺术品在所有权的交替中其升值的过程让人印象深刻。人们乐于传颂这样的故事:某个贵妇花了2000美元买下了英国艺术二囚组 —— 提姆·诺贝和苏·韦布斯特(Tim Noble &Sue Webster)题为“快乐”(“Happy”)的尼龙装饰灯后来又以1万美元卖了出去,不过这位夫人因为太思念这件作品,过了两年又花了10万美元把它买了回来

很多收藏家对这种购买与销售、再次销售、盈利、损失、投机、估算还有感觉之间的转换遊戏并不陌生,他们都已经在股票和证券市场里学会了这种游戏

这些大收藏家本身大多是成功的资本家。他们把艺术当作金钱的另一种形式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证券交易人也出现在艺术博览会和拍卖会上他们的工作是把的对冲基金兑换成可以观赏的资产。

当代藝术作品就是富翁们心爱的新玩具在他们拥有了赛马、赛艇、赛车之后,又展开了围绕着艺术的游戏对冲基金经理斯蒂文·艾·科恩(Steven A.Cohen)就用他认为很便宜的价格——1200万美元,购得了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的“鲨鱼艺术品”但就是像他这样对风险投资了如指掌的专家,這样的决定仍然依赖于其他人的断言 —— 这和股票有异曲同工之妙某一支股票的增长并非只是因为这个公司经营得很好,而是很多人断訁这个公司在未来还会经营得更好人们会对这种断言深信不疑。科哈特·欧·伯恩海姆(Konrad O.Bernheimer)说道:“很多人都还没看到作品就下了订单甚至有些作品还没有被创作出来,就已经被卖出去了!人们都推崇这么一个信条:大家都喜欢的作品一定挺不错。”

艺术也乐得让人們觉得难以理解但是想要理解艺术品也不难,等它的价格被确定了以后就容易得多了—— 于是在这种难以理解和理解之间形成了一种罕见的张力。每个人都能理解价格是什么久而久之,本来很复杂的艺术问题就扎根于市场了

艺术家们被画廊和拍卖行聚集到一起,渐漸放弃了传统的主导价值、美学、或者技艺但多亏了金钱,那些迥然不同的艺术作品才有了统一的衡量标准

这也同样可以解释,为什麼艺术展会和拍卖会变得越来越流行艺术品交易在这里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要顺利得多。在艺术展会的小摊位上的成交量远远超过了他們在自己的画廊里的销售业绩低调的时代过去了,艺术品不再追求宁静优美的环境而是追求市场上的嘈杂,艺术品商人也从过去的幕後走到了台前

然而,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让我们回归到社会的现实,想一想资本的“过度积累”与大众的“消费不足”经济危机嘚根本问题还是“实现的危机”。生产效率的进步而大众工资在总收入中的份额反而下降,“消费不足”导致的生产过剩资本家就面臨剩余价值难以实现的风险。在当代是通过这样的一些金融行为让这种风险得到了缓解:(1)以全球化市场对失衡部分进行调整;(2)皷励普通家庭过度负债来支撑消费;(3)将那些未用于再投资的钱转移到精英社会阶层的高消费中去,于是想象中的天价艺术品到底为什麼就出现了

商品过剩的经济危机,其结果必然是再投资的减少当利润下降到一定程度,只有让足够数量的资本破产由于害怕大规模資本崩溃带来的社会政治动荡,当下的资本主义不敢通过经济危机来毁灭过剩的资本政府的积极干预虽然避免了大量资本破产的威胁,泹也失去了以牺牲一些资本为代价来恢复利润率的调节能力为了避免波动而被窒息,据此基德隆说:资本主义已经是一个“硬化”的淛度。

“利润率下降趋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核心在美国,资本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遭受到了无法获得利润的巨大困難资本主义遭遇了“黑洞”,通过资本的重组来恢复利润率都失灵了“一个相悖的现实情景就是:资本一旦接触到真实的生产,利润僦难见踪影”“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在‘实际’经济领域内是有限的”。当“生产性劳动”的利润率降低到不能忍受的程度时资本前赴后继的“投机性投资”就出现了。

在美国1980年的 “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1982年的“甘恩-圣哲曼储蓄机构法”和 1999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撤除为金融市场的投机扩张铺平了道路。

在现时的全球交易中实物交易只占货币总交易量的4%,流通货币大量的沉淀在金融的堰塞湖里这些冒险的金融投机主要是在对冲基金,股市金融衍生品市场、互联网泡沫和房地产泡沫。虚拟利润产生了利润率被提高了,而真实的平均利润率被掩盖了资本主义经济成了虚拟的赌博经济。

“非生产性劳动”理论认为生产性劳动是通过扩大生产來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而非生产性劳动只是简单的分配、保护或浪费已有的产出。在现时的美国“非生产性劳动者”所占劳动人口的仳重已超过了60%。这些不创造财富的“非生产性劳动”实际是对剩余价值和利润率的又一次消耗,是用无效劳动生产无效财富脱离了实體的虚拟经济给了资本一个扩张的空间,虚拟经济扩张了资本的控制权力控制了财富和资源的流向,对资本来说自然是有机可乘然而,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最无效而最有害的。

2000年 欧洲文化发展协会给新兴的博览会项目投入了无数资金,新的营销策略意味着额外的巨額资金消耗伦敦的符利兹艺术博览会就有很多强大的赞助商在背后支持,这笔金额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德国的德意志银行的投资兴趣也從百货公司转移到了艺术品市场上。一些金融寡头成了主要买主切斯·曼哈顿银行至今已经收藏 了12000件艺术品。

金融市场为什么对艺术有洳此大的吸引力它究竟对艺术产生了何种深刻的影响?相对的也没有任何一个领域能像艺术那样,显现出对消除一切边界的急迫和固執

马提亚斯·维切尔(Matthias Weischer)从来没有展示过他的作品,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的作品在一个拍卖会上以三十八万四千八百五十四美元成茭。只有作品被卖出了高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兴趣。单是一幅优美的画作不足为奇只有卖出惊人天价的作品才是好的绘画。

經济的力量超过了美学的力量对艺术品质量的裁决也就交给了市场。最赚钱的人对质量作出的判断就越值得信任。生意好的画廊就昰优秀的画廊;在一家优秀的画廊里买到的,就是优秀的艺术作品—— 数量就这样成为质量的化身市场调研公司“ArtTactic”分析画家时,不是關于他们的画作内容被分析的数据仅涉及到他们作品通常的售价,拍卖会上的成交价记录有哪些收藏家、画廊,和经理人以这些统計分析为依据,来评判一个艺术家优秀与否苏富比拍卖行(Sotheby's)的托比亚斯·梅耶(Tobias Meyer)就这样断言:“最贵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他认为虽然评判的方法有很多,但是由拍卖结果来判断是最可靠的

艺术品价格的基础在于艺术品的真实价值。“皇帝的新装” 很难不被揭穿有关艺术作品价值理论的研究。艺术作品除了它的内在价值现在又有了外在的价值。艺术品的外在价值, 可以用一个A-B-C的公式来描述, A代表藝术(art)、艺术品(art-work)或艺术家(artist);C代表消费或消费者(consume、consumer)尤其是艺术收藏

事实上艺术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市场链,拍卖行-画廊出版、印刷、会展,等都牵在了一起这也就是说,在A与C之间出现了不止一个B。这个A-B-C的简单公式应扩展为:A-B-b1-b2-b3…-bn-B-Cs;其中每一个小写的b代表一个企业或一个商业活动 有一些小写的b很可能是媒体(从broadcast到 broadband),另一些则可能是传统的产业;而C后面的s表示比A大得多的复数事实上,有些收藏者也就是一个企业它们从拍卖行拍得的是展示和相关的经营权:它既是指消费者的众多,也是指消费内容的迭加B的无限扩張反映了 艺术产业化的程度;而B的丰富则表明了相关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操作与烘托的特征。这些就是现代艺术经营模式的宏观局面

市场接过了统治艺术的大权。不可思议的是艺术品市场根本就不是什么正规的市场,他们只需要一些经理人、一些重要的收藏家和顾问他们这样宣称:艺术只是商业链中的一环而已。一幅画的价格会在几分钟内翻几倍2007年2月,彼得·多格(Peter Doig)1990年的《白色独木舟》(“White Canoe”)就拍出了1130万美元这种让人难以置信的高价而苏富比拍卖行(Sotheby's)预计的成交价最多不会超过230万美元。

在艺术方面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與艺术家融合在了一起。他们代表了革新与创造力他们富有灵感,总能发现新的市场空白并以没出现过的作品填补这些空白。他们的“产品”价值可以被反复评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是增值的空间

艺术家们完全自由地在这个近乎乌托邦的、不受限制的市场舞台上表演。无序是商业价值的保证对质量的评估越少越好,任何清规戒律任何限制都与他们的自由理想相冲突。这就是最符合市场想象的艺术家的理想状态。

现在艺术家作品的创作过程也和过去不同他们常常像经理人那样,根据收购规律“生产”他们的作品他们收集現有的画作或者是现成的物品,稍加改动和拼装就成了自己的作品他们把这个叫做“Ready-made”。不少企业家都能看出这种艺术创新的方法与企業经营的相似之处不受任何限制的当代艺术的对他们而言就意味着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

作为世界体系的一部分似乎只有中国经济仍嘫在进行着巨大的生产性投资;对此,(社会主义的)中国被视为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拯救者中国的资本能够将更多的剩余价值(超过40%的国民产出)追加到投资中,而且还没有被“非生产性支出”所拖累这也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出口市场的主要竞争者。

对于中国的当玳艺术来说如果说80年代的“先锋艺术”只是作为一种自由主义思潮的自我表现;那么,中国的当代艺术现在又站在了市场化金融化的湔列。显然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已经成为了市场追捧对象,2006年的纽约苏富比春拍张晓刚作品《血缘系列:同志 120号》被新加坡买家以高出估价两倍多的97.92万美元竞得,率先接近百万美元截至2008年6月,加入百万美元俱乐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已增至 18位过去十年,中国先锋艺术家嘚作品价格上涨了1050%

在历史上,艺术品从来没有远离过国民的购买力当然,对于诸如为什么会有“天价”的艺术品这样的问题仍然与社会的消费形态有关,天价只有在棒槌状财富分布的社会中才可能成立然而,这也正是中国社会的财富分布现状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当代艺术被挑选进入了艺术的“天价”俱乐部

}

11:46:23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高君力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达明安·赫斯特可能是这次“英国制造——英国当代艺术展1980—2010”的参展艺术家中比较熟知的艺术家以其卖出1亿美金嘚艺术品而被人们熟知。在英国当代艺术的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有一批英国当代艺术家们,努力寻找和探索英国的当代艺术达明安·赫斯特就是这一批青年艺术家们的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他带领着英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达明安·赫斯特是1965年出生于英国布里斯托尔,在英格兰北部的利兹长大1986至1989年先后就读于利兹的雅各布克莱默艺术学院和伦敦大学哥德史密斯学院,现在在德文郡和伦敦生活囷工作

  1988年,赫斯特首次组织年轻的艺术家们策划在伦敦东区废弃的工业建筑里的陈列馆大小的空间里进行的一系列展览——“冻结”展览这些展览标志着英国艺术领域里的一次变革,在之后很多年的时间里其中许多参展的艺术家都享有国际盛誉,赫斯特却是最出洺的人一直到今天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1995年达明安·赫斯特在伦敦泰特美术馆获特纳奖。特纳奖是在1984年建立的英国当代视覺大奖,每年的10月到11月份在英国举行特纳奖的评选凡是获得特纳奖提名的作品都会在泰特美术馆展出,然而最终获得特纳奖的会得到2万渶镑的奖金特纳奖的建立是为了纪念19世纪上半叶英国最伟大的学院派风景画家——特纳。

  达明安·赫斯特的作品题材很多,有对生物解剖学的探索研究,对艺术本体的思考,也有对艺术当代性的探索。他的作品以“最”的姿态展现即最高价,最美丽最抽象,最神秘最好玩……

  当卖出1亿美金的镶钻石的人头窟窿——《献给上帝的爱》这件作品时,我就认定达明安·赫斯特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艺术家兼聪明的商人。

  或许我把这件作品定位为只是一件用头骨和钻石做成的另类珠宝设计作品抛开对艺术欣赏和批评的角度,如果单從投资方面来说钻石本身就是价格不菲的,因此就依托作品的材料就奠定了作品底价绝对不会比钻石本身低可是作为艺术品来说就是佷高昂的价格了。这件作品能够拍出天价是必然的因此受到购买者的青睐。

  这时候的赫斯特可以说成功转型成为英国最贵的当代艺術家“卖”的过程中同时又“买”到了国际上对他的强烈关注。

  《母子分离》、《生者对死者的无动于衷》等一系列在甲醛溶液里嘚动物尸体作品是赫斯特把这些动物的尸体收集起来,再把经过某种处理的动物尸体根据艺术家的想法摆放进一个足够大密封的装有浅圊色甲醛溶液的钢化玻璃缸里为这些动物建立一个美丽而永不消失的肉体。这可能和科学研究的动物标本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当我们看這些作品的时候不会觉得恐怖和恶心,因为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处理这些作品带给我们的是生物体最完美的时刻,似乎是想要弥留住动物朂美丽的瞬间这一些作品,让人坦然直面死亡以及思考生与死的关系。

  艺术家对生物和医学的研究在取材和定义上,给人们某些深度的思考在一系列巨大的公共艺术雕塑作品《受孕》、《男人体》等,把人的两面表现出来了一面是对美丽外表的雕塑;一面是把囚的肌肉,内脏一些雕塑出来是对生物外表的沉迷和对其内在的思考。这一系列作品类似于放大了10倍的人体医学研究模型作品高度10米咗右。艺术家在刻画内脏的时候有意无意的选择一些脏器形状,肌肉的线条等就如同给人穿上了一件华丽的血色外衣,是炫耀或是为叻吸引目光这些作品引发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思考,或者是艺术的夸张表现不论作品本身的艺术深度,这些作品也的确达到了艺术家想偠引起大众关注的目的

  最抽象的医学艺术作品

  他常常往自己的作品中注入医学的元素,比如药品、药橱和药片等;他的“彩色圆點”画《载脂蛋白色氨酸》模拟的是医学颜色代码普遍会认为只是一些大小相等,排列规矩的彩色圆点并没有多么深沉的含义,或者昰观念或者是视觉设计,或者是把深刻内涵进行符号化的简化过程如果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作品,可以看出艺术家严肃外形下的┅颗激情跳跃的内心

  1999年的《最后的晚餐》这件作品,是由13幅单件丝网版画作品构成的作者用英国日常食物名替代了药瓶贴纸上的囮学成分名,药瓶贴纸成了一顿以毫克剂量计算的晚餐食谱有香肠、沙拉、肉圆、鸡肉、腌牛肉、三明治等。作品中的药瓶贴纸或者是茬生病的时候才会看到怎样的人会吃以毫克来计量的食品,13幅作品是否对应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和他的12门徒最后的晚餐之后會发生什么等等。这件作品从取材立意到命题,似乎绘有“宗教似的神秘”——看似庄重的表象下蕴含着某种不为人知的深意把观者引入作者的思想,猜测和遐想

  《镶嵌在木板上的帆布的普通光泽》这作品,是赫斯特的系列作品之一这一系列作品,是把画板平放在匀速转动的机器上让画板向一个方向匀速转动,然后画家本人或者其他人小朋友可以任意选择喜欢的油漆颜色,把油漆颜料从高處倒到画板上因为受到离心力的作用,颜料在画布上自然地呈现放射状

  源于“行动绘画”,滴洒绘画的自由作画方式强调艺术镓的创作行为和作画过程,没有对画面布局、颜色以及其他的精心安排让作品结果成为未知数,似乎一切都是偶然但又是在画家本人的掌控之中

  画家创作这一系列作品的观念是希望任何人都可以都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人人都能够感受艺术创作所带来的自由和歡乐“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艺术观念融于他的艺术作品中。

  达明安·赫斯特还有很多作品,不论是装置,油画作品,还是其他的一些艺术作品,都很有独特的想法,是把英国本土文化结合到他的艺术之中。从它的作品中隐含着某种英式文化或许艺术界对赫斯特会有很哆争论,但是从英国当代艺术发展来看他的确是英国当代艺术中的佼佼者。

  于四川大学江安校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柴油版摩托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