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无私者的虚荣心是无边无际的什么

完善句子的作者、出处、完整全攵或修改错误的作者、出处、内容请

}


  沈敬东1965年 生于中国江苏省喃京市, 1984年 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美术班1991年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获刘海粟奖学金。年于前线文工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

  沈敬东多年来一直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圈,其作品以玩笑幽默的方式来表达并以旁观者的姿态和艺术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理解這个世界反映这个世界,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沈敬东个人风格

章子怡造访沈敬东工作室并收藏油画作品《工农兵》

陈坤在沈敬东工作室拍摄写真


  在沈敬东的“粉丝群”中,其实还隐藏了一大批“明星粉”章子怡、陈坤、侯勇、范明、方力申、古巨基等等,都是他的伯乐特别是方力申的父亲,更是多次邀请沈敬东去香港办展由此也可见“沈氏幽默”的艺术魅力。

  2018  一路向南 沈敬东個人作品展(深圳星河国风艺术馆)

  2018  从南到北  沈敬东个人作品邀请展(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馆)

  2018  从南京出发  沈敬东個展(江苏南京金陵美术馆)

  2018  枪炮玫瑰  沈敬东个展(北京芳草地画廊)

  2017年  好兵敬东从艺记一一沈敬东文献展(北京宋庄当代艺术攵献展)

  2017年"国际玩笑"沈敬东个展(美国马里兰州罗斯美术馆)

  2017年  沈敬东故事——沈敬东个展(秦皇岛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馆)

  2016年  国际玩笑 沈敬东个展(韩国清州工艺美术馆中山博览会特别展区,北京艺术国际美术馆)

  2016年    无心无头 沈敬东+蔡江雙人展(美国纽约白盒子艺术中心)

  2016年 中国新具象(美国纽约哈德逊艺术中心)

  2015年 小王子 (香港 星会馆)

  2015年 查禁 (法国赛特 南方码頭画廊)

  2014年 我的童话王国(香港会展中心)

  2014年 光鲜(北京今日美术馆)

  2014年 对画——沈敬东廖明明双个展(北京798晨画廊)

  2011年 繼续革命(南京3V画廊)

  2010年 人皆英雄Ⅱ(香港中环交易广场)

  2008年 英雄(美国纽约中国广场画廊)

  2008年 最可爱的人(北京今日美术館+798千年时间画廊)

  2007年 十年造英雄(北京想象画廊)

  2007年 人皆英雄(香港一画廊)

  2006年 英雄的造像 (北京798千年时间画廊)

  2006年 ┅张画的展览 (北京88艺术文献仓库)


童话世界——沈敬东作品

一个知识分子的双重性反思

  沈敬东作为当代一个知名度非常高的艺术家他所创造的独特的图像风格被我归纳为“后波普浪潮”中的典型。但是我们更多的研究应该还是他作品典型化形成的背景、意义、图式嘚审美价值以及作品所提出的人文思考

  后波普浪潮作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出现的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在打通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屏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特殊贡献在艺术历史的研究上也成为一个无法绕过的课题。今天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也就是对于中国社会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的精神状态、社会转型、文化演变历史的研究。

  在这个特殊的艺术浪潮中后波普艺术家的创作呈现了很多種不同的艺术形式。而绝大多数艺术家都是运用具有中国典型标志性的符号形象来进行创作沈敬东的作品是其中一种特殊的样式,他把朂可爱的军人形象卡通化用这种无个性的集体形象木偶化、幽默化的方式概括性地创造出具有鲜明“沈敬东风格”的典型图式。这种图式在视觉上具有明确的指认性其特征与他同时期其他“后波普”艺术家的作品有着显着的区别,这些作品大多成熟于2000年之后在这段时期的中国艺术现象中可以作为一种典型来阐述,用以研究中国消费主义时期文化的转型和发展

  作为一个利用军人典型形象来创作实驗作品的艺术家,沈敬东个人的生活经历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生于1965年的沈敬东其实是属于文革的一代,这代人的生活经历、情感经历有著复杂的成份因为在这代人成长的青春时期,社会特殊的环境无疑将他们塑造成为矛盾的一代文革的记忆、80年代的转型、90年代的变革嘟使得沈敬东们对生活、社会、精神的价值观不断质疑、即而变换重组,于是对于国家、社会的看法在这代人的本能中变得特别的复杂而矛盾过去英雄主义的教育告诉他,国家为我们描绘的宏伟蓝图是永远也挥之不去的梦幻正是在这样矛盾的内心斗争、精神的自我挣扎Φ,沈敬东反思了自我的经历而对于艺术真实价值的追求,使得他不再满足于正统的思维1991年沈敬东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进入了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他负责文工团的话剧舞台美术设计这个“光荣的团”曾经排演过著名的《霓虹灯下的哨兵》。在这样一个团体中他工作了10几年部队严肃的生活、严密的组织、高度的政治性使得他充满冒险意味的实验创作受到了绝对的束縛。而内心那团对自由与真实的渴望更加被催胀的强烈直到他毅然离开部队,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来到北京寻找他向往的艺术理想这段部队生活的经历使得他对军人的形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与理解,这也就是他后来逐渐以军人形象来作为沈敬东个人艺术语言的原始因緣

  在沈敬东的思想中,对军人形象有着特殊的意义与解读1997年他有一次排话剧的时候拍过一张穿军装的剧照,这张图片成为他后来莋品的雏形在一次采访中,他这样说:“它是一个偶然我们在拍戏,拍一个话剧穿着部队军装拍着玩。拍完了以后一看,哎我覺得很陌生,都不像自己了我觉得很有意思,而且感觉到很严肃很政治化的一种感觉。觉得自己的身份好像就变了然后就把它放大,在一个展览中间我就把它展出了让观众来跟我这个作品合影,同时合影之后的作品我又参加展览,反反复复地这样带有互动性的。这个作品可以是我个人自己的一个转变,我开始关注我自己问题关注小了,而且关注从个人经验从个人经历出发了。”从服从团體化的生活到关注自我,这种转变具有重要的价值这正是一个人自我觉醒的开端,一代人从集体无意识向个人价值追求转化的历程意菋着整个社会的变局在一个集体无意识的时代也好、还是在那样的团体中也好,都并不是个人不愿意追求自我的价值而是,在那样的時代或团体中关注自我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崇尚无私忘我的牺牲精神的在那样的时代或集体中,我们熱烈相信我们对我们的同志、朋友、家人负有神圣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实际上,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正是我们每个人在那样的环境中都面臨自我“溺毙”之时一把拽住的漂浮在时代惊涛骇浪中的一根朽木我们看起来是在助人一臂,实际上却是在拯救自己正如艾里克·霍弗所说:“毫无疑问,在把自我中心的生活换成无私的生活以后,我们会得到的自尊是庞大的。无私者的虚荣心是无边无际的什么”。

  拋开沈敬东其他的角色譬如他策划过几个不错的展览和出过几本好玩的书不谈。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风格成熟在2003年之后那些具有明显沈敬东特征的作品,借用了民间泥人、木偶以及卡通等的特征将英雄形象幽默化、木偶化,在视觉感受上这些作品虽然承袭了90年代之後的流行趋势——暧昧、玩世的色彩创造,但是在构图、形象的研究中沈敬东找到了自己的特殊的表达方式,从而创造了典型的“沈敬東图式”这样一种图式具有明确的指认性和不可替代性。那么对这个“沈敬东图式”的解读与阐释则有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一个时期藝术发展的丰富内容。

  我之所以确定沈敬东的作品具有典型的后波普性在于“沈敬东图式”将军人形象幽默化的表达,又只有在消費主义阶段到来后才有了可能性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原则使得一切不再完全从意识形态的原则出发,而是更多的从商业法则出发人們从政治的生活方式走向商业娱乐的生活方式,于是那些正统的、严肃的、简单化的图式不再能够适用新的时代需要而娱乐的、幽默的、消费化的、波普的具有强烈视觉指认性的图式必然成为人们选择的新形象。沈敬东创造的正是这样一种典型化的图式这也是和他一样嘚“后波普”艺术家的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后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能够风行的社会原因。

  英雄形象被幽默化的改造在沈敬东的圖像隐喻中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面对沈敬东所创造的这个看上去简单的图式我们却不能够简单的去理解,在那些标准化的幽默形象褙后是他深刻的反思,也是他对个人价值的重新认知这正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与人文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思考与认知的双重性。

  这昰一个深刻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我们对于国家、生命、社会以及价值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沈敬东的《最可爱的人》、《英雄系列》以及《和谐系列》所引发的其实是一个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与个人价值重新反思的形而上的思考这种思考之中折射着当代知识分子对苼命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人微言轻的异端的尊重。

  自2009年之后沈敬东的作品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一些新的探索,譬如《包扎》系列、《小王子》系列等等这些新的系列作品在图像语言上仍然延续着“沈敬东风格”,但是在内容的表达上拓宽了题材从軍人形象向更宽泛的内容上转变。从这些变化中我们看到艺术家试图超越自己局限性的大胆尝试。至于今后沈敬东的作品将有怎样的发展我们仍需要继续观察,更希望他能够带给我们更多新的惊喜!

  ①“后波普浪潮”江铭在《后波普浪潮——对中国特殊消费主义嘚现象学研究》一书中提出的关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于中国本土的一个艺术史概念。

  ②出自(美)艾里克·霍弗着《狂热分子》,梁永安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30页

  英雄梦——沈敬东艺术的启示

  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忝风独往来……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多少男儿梦想成为才能勇武过人的人这种品格之人俗称英雄。

  敬东这个称谓先天持有浓厚嘚时代基因,与卫东、卫党、卫国、忠诚、建国、建设等称谓交汇成特殊岁月的一片丹心宣誓着时代的理想和大众的集体诉求。五角星、红领章、绿军装是所有青年人梦想的时装部队就是时代宠儿的T形台。沈敬东在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实现了儿时梦想当兵入伍。从此他一脚踩着英雄梦,一脚踏着艺术梦开始“海雨天风独往来”,游弋在现实与理想之间

  具有英雄品质的人是高大上的、红光亮嘚、无私的、不惧艰险的、为他人为理想可以牺牲的。董存瑞、黄继光、欧阳海等人做到了这些他们为时代而献出生命,时代同时雕刻叻他们并置于高台,雄姿英发为时代代言。

  然世界是立体的,它有着不同的断面且充满矛盾。对于敬东来说艺术的自由与特立独行,和军营铁一般纪律是天然的一对宿敌;帽徽、领章、军装与色彩、画笔、画布几乎不可谐调;事迹中的英烈的崇高伟岸难以囷眼前的首长、战友相重合。我们难以想象当年熬夜作画的敬东,早晨慵懒在床上听着部队晨起的号角吹响他会不会想到相隔不远的喃京艺术学院的师生还在梦乡?

  其实作息时间以及不同形态生活的落差是可以克服的。更令一位艺术家困惑的是艺术创作中难以调匼的矛与盾且不说部队生活与地方艺术群落的生态差异,单论南京艺术生态就难以让梦想特立独行者适应。因为这儿是六朝古都书畫一统天下,随便一位写的很业余的书家或画的很行的画家都可以笑走江湖而稍有前倾姿态的追求者却一定被边缘,猴王、猫王、竹王荿精的地方创新难以为继。


  然而敬东毕竟怀揣英雄梦想非要“海雨天风独往来”不可,他一开始就选择了异路从今天熟悉他的咾师、同学谈及他的成功时的表述里,我们不难想象他当时的囧境彼时,他画油画、连环画、版画甚至做行为艺术。无论什么形式什麼种类他呈现出来的画面都不美,不好看不像真的什么物件。1986年他发表在当时颇有影响力的《富春江画报》上的连环画作品就是夸張、变形、轻松、富有个性的一组优秀素描作品。敬东在异路上越走越远

  人是会长大的,脑袋如同一架机器一般不停止运转以应對眼睛看到的真相与耳朵听到的真相。英雄梦未变但英雄的模样在敬东那里愈来愈清晰了。原来英雄并非金身不败,他(她)也许高夶上、红光亮白富美,也许是矮粗胖、黑丑暗甚至脆弱而羞涩,还有许多缺点毛病……敬东把画布上的英雄塑成雕像再把雕像画成油画,有完美的也有破碎的。英雄梦有可能破碎英雄也可能破碎,这才是真的生活九十年代末,敬东以此日常的英雄和英雄的日常系列撕开了当代艺术直抵人心的缺口进入敏感的人们视野。他被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红门画廊邀请驻访那时他并不知道,这次的亮楿只是开端从此,北京798等艺术区就不间断地出现“英雄”系列作品在获得市场成功的同时,他逐渐被国内国外艺术机构认可

  敬東的“英雄”,“新闻联播”承载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并让人们以此回首那如歌岁月。梳理敬东几十年的艺术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創造独特艺术样式的演变过程。无论英雄的梦怎么变化无论作品色彩如何隐退,无论造型如何趋于单纯沈敬东都是在拼命挣脱画坛主鋶的裹挟,如是在近二三十年保守与激进艺人狭路相逢的明争明斗进程中,敬东保持着起码的谦和与避让生生地走出了自己的天地。茬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再看他的“英雄”系列、“开国大典”系列、“拆迁”系列,便可以豁然开朗其实伟人、军人、英雄一如普通人,他们同样在凡界日常地活活的日常:酸甜苦辣、油盐酱醋、生老病死。


  无论你看与不看在北京798、在宋庄艺术区、在时尚杂志中,在各色大小当代艺术展览中你常常会不经意邂逅敬东标志性的解放军,无论你喜不喜欢它们都在那里。因沈敬东的存在崇尚传统趨于保守的南京艺术家生态园中,他的异类丰富了人们对于南京艺术家可能的想象

  论成败,数英雄海雨天风独往来多么重要,作為艺术家作为知识分子,独行比从众可贵的多的多

  吴冠中先生一生特立独行,尤其他的言论影响了无数艺术学子。他获得了国際艺术界广泛认可同时,也因其先锋的姿态而为多数人不理解他晚年向上海美术馆捐赠87件作品,向浙江美术馆捐赠72件作品向中国美術馆捐赠46件作品,向香港艺术馆捐赠47件作品向新加坡美术馆捐赠113件作品。如此之数目的作品捐给新加坡美术馆后引起强烈反应有人批評吴冠中不爱国。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新加坡美术馆没有愿望只有信任”。

  家乡人无比失望因为吴老没有向那里捐赠的舉措。究其原因也是吴老对于家乡无知音的失望,对以往被家乡冷落的怨气

  作为地方美术机构,如何发现本土艺术家的光彩如哬为他或她雪中送碳?而不是等待结果一并从众,更不应锦上添花我们不能把沈敬东与吴冠中同比,但他在当代艺术家群中所产生的廣泛影响力不可以无视做他的展览,收藏他的作品也不仅仅是金陵美术馆完成的一个常规个人画展,同时它表明我们对一位本土艺术镓的艺术实践的由衷认同

  金陵美术馆馆长 / 南京市艺术研究院院长/策展人 刘春杰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夲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

  人要求伟大而又看到自己渺小;


  人要求幸福,而又看到自己可悲;


  人要求完美而又看到自己充满缺陷;


  人要求能成为别人爱慕与尊祟的对象,


  洏又看到自己的缺点只配别人的憎恶与鄙视


  他发现自己所处的这种尴尬,


  便产生出一种想象中最不公正和最易作奸犯科的激情


  因为他对于那谴责他和让他认识自己缺点的真理,心怀切齿痛恨


  ——帕斯卡尔《思想录》他们又拿石漆当灰泥。


  ——《聖经·创世记》第11章

  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 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 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 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 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項神圣伟业让他们感 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 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 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洎我牺牲以获救赎。


  自1951年出版后本书即被视为社会科学 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 译成1 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 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 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索蒙田与帕斯 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斷被引用、 辑录


  作者埃里克·霍弗(Eric Hoffer,) 的一生十分传奇7岁失明,15岁复明父母早逝, 靠自学成就学问长年从事码头搬运工作,1964年 荿为加州伯克利大学高级研究员后仍未离开码头,其许多观念都是在码头工作中形成因此他也被称为 “码头工人哲学家”。1982年获里根總统颁赠总统自 由奖章生平著作超过10部,包括《激情心灵状态》、《变迁的磨难》、《我们时代的脾牲》等曾多次获美 国国家图书奖,《狂热分子》是他第一部和最著名的作品


  码头工人哲学家——霍弗其人及其书/l


  序言 --狂热分子的心灵/11


  第一部 分群众运動的吸引力/13


  第一章 对改变的渴望/17


  --宗教运动、革命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是热情的发电厂


  --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嘚世界,失意者则乐于看到世界急速改变


  --投身变革运动的往往是那些觉得自己拥有无敌力量的人


  --怀有大希望者的力量可以有最荒谬的来源:一个口号、一句话或一枚徽章


  --当希望和梦想在街头汹涌澎湃的时候,胆怯的人最好闩起门扉


  第二章 对替代品的渴望/27


  --通过认同于—件神圣事业而获得自豪、信心、希望、目的感和价值感



  --无私者的虚荣心是无边无际的什么


  --失业者宁愿追随贩賣希望的人而不愿追随施予救济的人


  第三章群众运动间的可替代性/33


  --每一个积极吸收追随者的群众运动,都把敌对运动的成员視为其潜在信徒


  --用一个群众运动压制另一个群众运动并非是没有危险的代价也不一定便宜


  --每一个群众运动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場移民


  第二部分 潜在的皈依者/39


  第一章 不受欢迎者在人类事务中扮演的角色/41


  --一个群体的性格和命运,往往由其最低劣的成員决定


  第二章 穷人/45


  --悲愤会在它几乎得到补偿的时候最为蚀骨


  --自我若是软弱无力再多的自由又有何用?


  --狂热者对自由嘚恐惧尤甚于迫害


  --兴起中的群众运动对家庭都会抱持敌意态度


  --被统治者融合在一个整体中的程度愈深个人落寞的情绪愈少


  --瓦解中的集体结构是群众运动萌芽的最佳环境


  第三章畸零人/65


  --暂时性的畸零人


  --永久性的畸零人


  第四章极端自私的人/69


  --极端自私的人往往是无私精神最勇猛的捍卫者


  第五章面对无穷机会的野心者/71


  --面对无穷的机会时,无可避免会看不起现在


  苐六章少数民族/73


  --在一个行将被同化的少数民族里最容易被群众运动吸引的。是最有成就和最没成就的两类人


  第七章烦闷者/77


  --在蠢动不安中人们为改变现状者鼓掌叫好



  --爱国主义是歹徒的最后归宿


  第三部分 团结行动与自我牺牲/85



  --无论团结还是自峩牺牲精神都需要以自轻为前提


  第二章促进自我牺牲精神的方法/91


  --通过认同,个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成了某种永恒之物的一部分


  --群众运动给自己设定很多不切实际的目标,乃是其对抗“现在”的策略


  --任何有效的主义必须是“违反天性、违反常识、违反欢樂的”


  --教义不是让入去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


  --狂热者无法被说服只能被煽动


  第三章 团结催化剂/119


  --群众运动不需要楿信有上帝,却不能不相信有魔鬼


  --共同的仇恨可以凝聚最异质的成分


  --理论与实际愈是矛盾的群众运动就愈是热衷把自己的信仰加诸别人


  --“忠实信徒”的行为不管多么粗暴,他基本上都是一个恭顺服从的人


  --成功的行动往往会带来自身的终结


  --“忠实信徒”永远不会觉得完整永远不会觉得安全。


  第四部分 始与终/157


  第一章 言辞人/159


  --造就法国大革命的是虚荣心自由只是借口


  --一个体制明明无能已极却能够苟延残喘时,当权者已经与言辞人结成紧密同盟


  --优秀者信仰尽失而低劣者激情澎湃


  --催生群众运動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根源在于,他们本质上都是个人主义者


  第二章狂热者/173


  --如果狂热者是鱼混乱就是水


  --大部分的纳粹头子嘟有艺术和文学上的野心,却没有实现的能力


  --没有外敌可以摧毁时同一阵营的狂热者就会彼此为敌


  第三章务实的行动人/179


  --鼡失意者的愤懑情绪作为建筑一个新世界的灰泥


  --真正的行动人意不在更新世界,而在拥有它


  --一个群众运动的活跃阶段结束就会變成成功者的权力工具和失意者的鸦片


  第四章 良性与恶性的群众运动/185


  --狂热者的盲目是他们力量的源泉,但也是他们智力贫瘠与


  --情绪单调的原因


  --所谓自由的传统就是反抗的传统


  --把人民宗教化的能力是民主国家领袖的必备才具之一


  --狂热是一种灵魂的疾病

  码头工人哲学家——霍弗其人及其书


  埃里克·霍弗(Eric Hoffer)的一生是个传奇,他终生从事码头搬运工作直至退休。


  他7岁失明l5岁复明,父母早逝靠自学成就学问,1964年成为加州伯克利大学政治科学高级研究员但他仍喜欢码头搬运工作,他的许多思想都是在那个环境中获得启发。因此他被称为“码头工人哲学家”(longshoreman philosopher)。


  霍弗都是利用工余时间写作一生写出超过10部作品,《狂热分子》(The True BeLiever)是他苐一本书1951年出版后即被誉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其风格犹如16世纪散文家蒙田《纽约客》则将其与17世纪的法国古典作家拉罗什富科公爵(Duc de La Rochefoucauld,)相比拟其他的批评家也盛赞这本书的冷隽机智与一针见血的比喻。至今其名言佳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此书在初版的短期內即销售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多种语言,是当时许多大学政治系必读之书艾森豪威尔总统还大量买来送人,并公开引用他的文字(不过霍弗对此举却说:“这表示每个小孩都念得懂这本书。")


Movements)谈起副题清楚说明,此书的主旨是分析群众运动的特质对“群众运动”一詞,霍弗采取最广义的理解举凡政治运动、革命运动、社会运动、宗教运动、民族主义运动……无所不包,所以你看到他用来举证和议論的例子包括了宗教改革、清教徒革命、早期的伊斯兰教、初期的基督宗教、纳粹主义、共产主义、法国大革命、太平天国、印度独立运動、犹太复国运动……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正因为采取这种宏观视野霍弗可以发别人所未发,把极纷纭的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囸如他在本书卷首开宗明义说的:“本书探讨的是群众运动共有的一些特征,不管那是宗教运动、社会运动还是民族主义运动。我并不昰要主张 这些运动都一模一样而只是想指出,它们所共有的一些特征让它们长得像一家人”


  但何谓“忠实信徒”?就是指作为群眾运动中坚的追随者他们狂热地相信自己的信仰、主义绝对正确,而其他人的信仰、主义则绝对错误很多群众运动摧枯拉朽的力量.囸是来自其追随者这种确定不移的信仰。他们所以能够无比坚定力量亦是源于此。他们不会因为危险而却步不会因为障碍重重而气馁,不会因为有反面证据而困惑因为他们根本否定有危险,障碍和反面证据的存在诚如法国哲学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所说:“信仰的力量不表现茬能支使人移山而在于能让人看不到有山要移。”


  但什么人比较容易成为狂热的“忠实信徒”群众运动一般是通过哪些方法让人荿为“忠实信徒”?“忠实信徒”除狂热以外又会表现出什么其他心理倾向?这些都是《狂热分子》着力剖析的重点。


  霍弗会思索狂热分子和群众运动的题材并不奇怪20世纪前半叶就是一个群众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前有俄国的共产革命、德国的纳粹运动和意大利嘚法西斯运动后有亚、非各国的民族独立运动。不过令他终生不懈思索这个课题的,还有另一层重要原因:他大半辈子都是和那些最適合当狂热分子的畸零人生活在一起的他对群众运动的思考,大都是从生活中观察而来


  要说霍弗探讨群众运动,还不如说他在探討人性如他在书中所说:“无私者的虚荣心是无边无际的什么。““愈做不好一般事情的人就愈胆大妄为”“当我们在一个群众运动Φ丧失了自我独立性,我们就得到一种新自由——种无愧无疚地去恨去恫吓、去撒谎、去凌虐、去背叛的自由。”


  又如他与伯克利那些大学生的接触,使他了解“今天愿意创造历史的只有那些年轻人”1964年,伯克利校园学生争取言论自由学生喊出:“我们不要研究历史,我们要创造历史”


  霍弗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成人在面对环境的大转变时,其心态犹如少年人都感觉到一种无着落,前途茫茫为了生存,都必须在某种意义上死亡然后再生其与群众运动中的狂热分子心恋同质。人不癫狂枉少年其实正是一种冀望毁灭の后的再生。


  霍弗也观察到每一个群众运动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场移民,追随者会觉得他们正向一片应许之地迈进那些在一个群眾运动初起时会急忙投入的人,往往也是乐于得到移民机会的人


  由于与劳工生活在一起,霍弗发现美国一般的‘劳动群众是相当优秀的他认为美国是由占总人口数60%的劳动民众所创造的,但是他从未看过有哪一本书谈过他们他对于当时自命清高的知识分子,反而不信任


  霍弗认为我们大部分人都必须对“忠实信徒”的动机和心理有一些认识。“因为我们的时代虽是无神的时代却不是无信仰的時代。‘忠实信徒’无处不在他们昂首阔步、列队前进,要通过劝说和激烈手段按他们的形象塑造世界。不管我们是打算加入他们还昰反对他们都应该尽可能多了解他们的特质与潜势。”


  《狂热分子》这本研究群众运动的圣经之所以风行半个多世纪对理解今日卋界的处境仍然贴切适用,是否正因为人们失去了自我使得历史一再重演?


  霍弗1902年出生于纽约市双亲是自德国移民而来的犹太人,父亲从事木工7岁那一年,霍弗碰到两件伤心事一是母亲逝世,一是双眼莫名其妙地瞎了从此由女仆玛尔莎照顾,因为遭遇这些苦難他从未进学校或受过正规教育。


  15岁那年他的眼睛又莫名其妙好了。从此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每天8到10个钟头——部分原因是他總认为他随时会再瞎他这种阅读的热忱,终身不辍


  他家附近有一家旧书店,在3年之间他几乎把里面的书读完了。书店的主人对植物学很感兴趣这方面的藏书特别多,霍弗在植物学方面的知识也因此非常丰富


  不过,霍弗第一次到那家旧书店时立即吸引他紸意的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痴》。因为在他失明后不久父亲说过一句话:“对这样一个白痴孩子,我怎么办”这本小说他讀过十几遍,每次都发现新的意义在那里他读了拉格诺夫、哈姆生和已为人忘却的德国作家瓦萨尔曼。他喜欢读小说从小说里,能获嘚那些他从未经历过的生活知识如法国的鹅肝酱、闺房和有香槟酒的早餐等等。


  霍弗的父亲在1920年逝世但他对1919年女仆玛尔莎离美返德之事却印象更为深刻。他后来虽从未写信给玛尔莎也不知道她的情况,但有近20年的时间他对玛尔莎的感情比对任何人都要深。父亲茬玛尔莎走后第二年去世霍弗的感受是:“我自由了。”玛尔莎曾说霍弗家人都是短命的,所以霍弗应该也活不过40岁那一年他18岁,認为生命已过了近半不认为自己有何前途可言。父亲留下约300美元他便决心到加州去,因为那是穷人去的地方“我买了到洛杉矶的巴壵票,在贫民区下车一住10年。所以你可以说我是直接从育婴室走向贫民窟的”


  起初霍弗只是读书,什么都不做等父亲留下的钱鼡光,便到处打零工果腹28岁那一年,他不知不觉起了自杀的念头其原因我们无法尽知,也许是因为相信自己40岁就会死多活几年又有什么意思呢?但这次自杀并未成功原因是那瓶果酸毒药味道太坏了,一进口就像针刺舌头一般被他吐了出来。


  这事件结束了他在貧民区的生活他觉得自己到了一个生命的转折点,因而决定离开洛杉矶


  与穷人一起的生活经验,使他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压抑之說在他们穷人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他说:“我们这里的人只有金钱的烦恼没有精神病,要是他们有精神病的话那是一种金钱可以治恏的病。”


  在贫民区的一段日子他已懂得希望并不是生命可以寄托的东西:假如你不能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生活下去,那你的脚就踏不到实地了歌德说过一句话:“丧失了勇气,便丧失了一切”在本书中,霍弗说过会被群众运动吸引的,一般都是那些缺乏内在資源、没有了希望就活不下去的人这个观点的雏形早在他居住于洛杉矾贫民区的时代就成形了。


  紧接着的10年也就是整个30年代,霍弗主要在农场打零工他会和其他散工——大萧条的失业者——从南加州的帝国谷( Imperial vaiiey)出发,随着一种谷物的分区渐次成熟向北慢慢移动直箌北加州的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田野。冬季到附近山溪去淘金,工作3个月大概可以淘得300元的金子。霍弗从未想要去过更有保障但却更多约束的笁厂生活


  霍弗在其流浪岁月中,获得了某些关于个体人和群众人的观念例如,他认为历史是畸零人创造出来的理论就是在联邦政府所设的一处流动失业散工收容所里领悟到的。收容所里有200人霍弗发现那些人一半以上有心理或生理上的某种不健全。在这以前他從未想到自己属于某个社会群体,但这时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收容所里其他人属于同一类型——都是社会所不需要的人


  “我们大部分嘟不能够从事固定的工作。不能自律不能忍受单调、无意义的工作。”霍弗觉得奇怪这些人并不比一般人低能,他们也颇能容忍心懷善意,若有机会难道不能有所成就?


  几星期后他徒步走过一片不毛之地时,得到了答案他想到如果让收容所里那些人来这里拓荒的话,每个人都可能很高兴事实上,拓荒者不就是一些畸零人吗除少数真正喜欢冒险的人以外,拓荒者不都是些不能从事固定工莋的人、酒徒、赌徒逃犯或为社会所摒弃者吗“如果有机会……他们会成为忙碌的实行家……而一旦尝过有所建树的滋味,他们又会想建树更多东西”


  霍弗明白这些流浪者和畸零人可以变成拓荒者,但也可能转向另一条负面之路例如,在德国和意大利就有成千仩万的人用参加群众运动的方式来洗净他们“不良分子”的身份。在霍弗看来30年代的历史大部分是由这些畸零人缔造的,他们把生命奉獻给历来最专制暴虐的人物如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斯大林。


  霍弗开始尝试写作是拜一位他心仪的作家所赐。“蒙田使我爱好词章在未读蒙田的散文以前,我从未想到过要写东西”霍弗所写的东西,的确和蒙田的近似简洁而有韵律,有时杂以警句但并无闲散の笔。他的长处是敢于作大胆而明确的概括直捣问题核心。他的每一句话都经过长时间的剪裁锻炼组织成为一篇精辟而有分量的文章。


  他与蒙田的邂逅纯属偶然有一次,他又要到山里去淘金“出发之前,我知道大雪一来就会被困在山里便在旧金山一家旧书店買了一册厚厚的书。我不管那是什么书只要页数多就行。我找到一本封面已经不见了,作者的名字我听也没听过那书就是蒙田的《隨笔集》,是17世纪的英译本被雪困住的那些天,我把那本书读了3遍啊,我多么爱蒙田的文字!我深深地领会到他怎样雕琢每一句话峩生平第一次想到我也许可以写出类似的东西。我从山上下来以后便到圣华金河谷采棉花。我总是带着蒙田那本书并随时引用他的话。到了后来那里的工人一碰到问题,便会跑来问我:“蒙田的意见怎样”


  在其他流动散工眼中,霍弗一定像个怪物他生性孤独,不喜欢和别人过分亲热一有空便跑到图书馆看书——差不多加州所有小镇图书馆的图书证他都有。可是他又时常觉得必须找人谈话找那些工人来听他引述蒙田的话(后来又加上了帕斯卡尔的话),倾吐满腹学问


  霍弗颠沛流浪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发后他想要从军,却因为患有疝气而被拒他转而寻求别的方法为战争和国家尽力;他加入了“国际码头仓库工人工会”,成了一洺码头搬运工那时他已40岁。玛尔莎的预言错了他并没有死。


  码头生活让霍弗觉得很自在当时码头工人不愁没活做,旧金山码头ㄖ夜开工霍弗总是挑笨重的工作做,常常受伤他最好的一些灵感和观念,都在工作时酝酿形成他脑子后面总有一个静静的角落供他思索。任何事情— —句偶然的话、一只飞翔而过的海鸥或是一个同伴的行为——都可以启发他的思考霍弗习惯每天与一个不同的工人搭檔。他总是每天一早就到码头以便选择喜欢的搭档,但他并不挑剔“我从未要求一个人必须有多种长处,只要有一种长处就行”有時一个差劲的搭档也能打开他的思路。


  霍弗记得有一天和他搭档的是码头上最不行的一个工人这个人举手笨脚,大家都不愿和他一起工作霍弗回忆说:“我们开始一起搬货。码头上的工作是这样做的:你搬的堆在你那边你搭档搬的堆在他那边,一人搬一半但这忝我却发现一件怪事——我的搭档总是越过中间那条通道去帮助别人。在我们这边他自己那份工作都没做好却偏要去帮助别人。没有理甴认为他这样做是因为不喜欢我就是在这天,我想出一个很妙的道理这家伙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为什么会那么热心去做责任以外的倳情呢我的解释是,当你做不好分内的事别人会耻笑你,但你帮别人时便没有人耻笑你。”


  这虽然是个小观察却是他撰写群眾运动心理学的基, 书中谈到那些忙不迭地拥抱群众运动的人时,他这样说:“一个人自己的事要是值得管他通常都会去管自己的事。如果自己的事不值得管他就会丢下自己那些没意义的事,转而去管别人家的事”


  霍弗的生活是艰难的,却又异常丰富早年的生活驅使他和那些为社会所抛弃者混在一起一那些他形容为“弱者、穷者、被压迫者、被剥夺了继承权者、逃犯和被认为是不肖者的人”。这些经验使他写出《狂热分子》这本研究群众运动卓有创见的著作。霍弗认为投身于群众运动的是一些永久性的畸零人,他们出于某些原因觉得自己的生命已无可救药地失败因而盲目投身于某种神圣事业,好让个人的责任、恐惧、缺点得到掩埋至于投身的事业是政治吔好,是宗教也好是共产主义也好,是法西斯主义也好都没有什么关系,只要那是一种有效的运动可以使他们忘记自己就好。


  “你无法用理性或道德上的理由去说服一个狂热者抛弃他的大业他害怕妥协,因此你不可能让他相信他信奉的主义并不可靠但他却不難突然从一件神圣伟业转投另一件神圣伟业的怀抱。他无法被说服只能被煽动。对他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他所依附的大业的本质,而昰他渴望有所依附的情感需要”


  《狂热分子》一书纲目井然,每一节都加以编号还有大小标题,俨然是架构严谨之作然而细细讀去,你却会发现霍弗的风生议论常常夹杂许多旁生的联想体系密度不如想象中高,倒更像他钟爱的蒙田散文是一些随笔、漫思。正洇为这样我们会发现他有些地方谈得稍嫌简略,有时也会出现理路不清晰和前后不一贯之处例如,他主张一个兴起中的群众运动想要壯大其领袖必须目空一切、厚颜无耻、冷酷无情;另一方面,他又推许林肯、丘吉尔和罗斯福为罕有和优异的群众运动领袖因为他们慬得尽力阻止群众运动中的邪恶成分,并在应该结束它的时候加以结束这是不是不一贯呢?(林肯、丘吉尔和罗斯福可不可以算是群众運动领袖又是另一问题)


  对于这些瑜中之瑕我们或许可以用霍弗自己的话来解释:“本书并不是一部权威性的教科书。它是一部思栲之书并不避讳提出一些片面的真理,因为有时片面的真理也可以开辟新的思路帮助架构一些新的问题。白芝浩说过:为了阐明一条原理你必须夸大很多事情而又略去许多事情。”


  霍弗在1982年获里根总统颁发的总统自由奖章翌年他逝世,享年81岁比40岁多活了一倍。


  序言 狂热分子的心灵



  本书探讨的是群众运动共有的一些特征不管那是宗教运动、社会运动,还是民族主义运动我并不是要主张这些运动都一模一样,而只是想指出它们所共有的一些特征让它们长得像一家人。


  所有群众运动都会激发起其追随者赴死的决惢和团结行动的意愿;不管它们宣扬的主张或制定的纲领为何所有群众运动都会助长狂热、激情、热望、仇恨和不宽容;所有群众运动嘟能够从生活的某些部门释放出强大的动能;它们全都要求信徒盲从和一心一意效忠。


  不管彼此的主张与目标有多么南辕北辙所有群众运动都是从同一类人中间吸收最早的追随者,而它们能吸引到的也是同一类型的心灵。


  尽管在狂热的基督徒、狂热的民族主义鍺、狂热的共产主义者和狂热的纳粹分子之间有显著不同但鼓动他们的那股狂热,却可以视为同样的东西驱策他们去扩张和控制世界嘚那股力量也是相同的。在各种类型的献身、信仰、权力追求、团结与自我牺牲中存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不管两件神圣事业的内容和敎义有多少歧义让它们发生效力的因素仍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帕斯卡尔这一类深谙基督宗教教义何以能发挥效力的人一定也会明白囲产主义、纳粹主义或民族主义的效力何在。尽管人们会为千差万别的神圣事业赴死其实他们说不定都是为同一件事情而死。


  本书所探讨的主要是群众运动中的一个阶段——积极阶段(active phase)这个阶段的群众运动是由“忠实信徒”(true believer)所控制,而所谓的“忠实信徒”是指具有狂热信仰、准备好随时为一件神圣伟业牺牲的人。本书会尝试追溯这类人的起源和勾勒他们的人格特质为了帮助实现这一目的,我們会进行一些假设基于所有群众运动的初期追随者都以失意者(the frustraLed)居多,以及失意者一般都是自愿参加群众运动的事实我们提出两个假定:(一).即使没有外来的煽动游说力量,失意感本身即足以产生“忠实信徒”所特有的大部分人格特征;(二)煽动游说技巧是否奏教端视其能否诱发和强化失意者所特有的那些心理和行为倾向。


  为了测试这些假设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探究“失意者”心理,看看他們受到的是什么困扰他们如何回应这些困扰。其次我们必须探究“失意者”对困扰的反应方式与“忠实信徒”的行为相似的程度。最後我们必须拿当代的群众运动作为实例加以考察,看看它们所使用的煽动游说手段是否专事在其追随者中间激发一种失意者的心理状態,而其又是否可以从这种做法中牟利


  在这个时代,我们大部分人都必须对“忠实信徒”的动机和心理有一些认识因为我们的时玳虽是无神的时代,却不是无信仰的时代“忠实信徒”无处不在,他们昂首阔步、列队前进要通过劝说和激烈手段,按他们的形象塑慥世界不管我们是打算加入他们还是反对他们,都应该尽可能多了解他们的特质与潜势


  为谨慎起见,在这里再补充一语大概不是哆余的当我们说所有群众运动长得像一家人的时候,我们是在分类学的意义上使用“家”(family)这个字的在分类学上,西红柿与龙葵属於同一科( family)也就是茄科。尽管西红柿营养丰富而龙葵有毒但它们在形态学、解剖学和生理学上却多有相似之处,以致即使非植物学家也鈳以感受得到它们像一家人我说各种群众运动有很多相似特征,并非暗示它们都同样有益或有害本书既不作价值判断,也不会表现爱憎本书只尝试去解释,而这些解释——它们全都是理论——是以建议和论证的方式提出来的哪怕我的口吻有时看似斩钉截铁。没有任哬话比蒙田( Montaigne)所言更能道出我的心声:“我要说的一切都是通过论述而非通过说教。如果我的目的是说服别人话就不会说得那么满。”


  第一部分 群众运动的吸引力


  第一章 对改变的渴望


  当我们的生活朝不保夕完全无力控制我们的生存环境时,就会执着于熟悉嘚生活方式我们通过把生活模式固定化去对抗深深的不安全感。借此我们给自己制造了一种幻象:不可预测性已为我们所驯服


  1.宗教运动、革命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是热情的发电厂


  很多人参加革命运动,是因为憧憬革命可以急遽而大幅地改变他们的生活处境這是个不言自明的道理,因为革命运动明明白白就是一种追求改变的工具


  但较不为人知的是,宗教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一样可以是妀变的手段要实现迅遽和巨大的改变,某种广为弥漫的热情或激情显然是不可少的至于这种热情是由黄金梦还是由一个积极的群众运動诱发,则无关宏旨在美国这里,自南北战争以来各种波澜壮阔的改变就是受到一种激情洋溢的气氛所驱动而人们之所以会洋溢激情,则是因为感受到有无限自我改善的机会等在前头不过,在自我改善是不可能或不容许的地方如果要让声势浩大的改变得以实现和维系,则势必要在别的地方寻求热情的 来源宗教运动、革命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正是这一类普遍热情的发电厂。


  在过去宗教运动是變革的主要媒介。宗教的保守性格是后起的事是一度高涨的反抗活力沉寂凝固后的结果。一个勃兴的宗教运动带来的是全面的变革和实驗——它会容纳来自各方面的新观点与新技术以伊斯兰教为例,在其兴起的阶段伊斯兰教乃是一种促进阿拉伯人团结与现代化的媒介。相似的基督宗教对欧洲的蛮族亦起过文明化和现代化的作用。十字军东征和宗教改革运动都是把西方世界从中世纪停滞状态摇醒的關键因素。


  但到了现代能实现巨大而迅速变革的群众运动。则是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它们有时是单独发生有时是合并发苼。论热忱、权势和情性的冷酷彼得大帝大概不输许多最成功的革命运动或民族运动的领袖,但他却未能达成一个他向往的主要目标:紦俄国转化为一个西化国家原因是他无法在俄国群众当中注入激情。他要不是因为不觉得有此必要就是不知道怎样把他的憧憬转化为┅场群众运动。这就不奇怪消灭最后一位沙皇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党人,应该会觉得自己与彼得大帝有血缘关系因为彼得大帝的目标现茬成为他们的目标,他们希望达成他未竟其功的理想将来,布尔什维克革命会被史家大书特书的除了建立共产主义经济制度的企图,還有就是把地球l/6的土地现代化的尝试


  法国和俄国的革命最后都演变为民族主义运动。这个事实意味着在现时代,民族主义乃是群眾激情最丰富也最持久的源泉而任何大变革计划想要取得成功,都必须利用民族主义的激情有鉴于此,我们不禁怀疑现在英国工党政府改变4900万人生活方式的大计之所以阻力重重,是不是就是因为它没有去营造一种狂热的气氛没有许诺英国人民一些大而无当的远景。當代大部分群众运动的丑陋面貌让高雅正派的工党领袖望革命激情而却步。不过事态的变化仍有可能迫使他们采取较温和形式的沙文主义,以便让英国也得以“通过国家的社会主义化达成社会主义的国家化”。


  日本在现代化方面的成功是惊人的但要不是经历过┅波民族主义运动,这样的成功大概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大概适用于一些迅速实现现代化的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它们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是拜民族主义热情的涌现与扩散所赐。有证据显示亚洲国家想要复兴应该借助民族主义运动多于任何其他媒介。凯末尔(Kemal Ataturk)の所以能够几乎一夜间把土耳其现代化就是拜一个货真价实的民族主义运动之助。埃及则刚好相反即便打从阿里(Mehmed Ali)统治的时候开始,埃及的统治者即已欢迎西方的观念而埃及与西方的接触也频繁而密切,但因为从来没有发生过群众运动其现代化显得步履蹒跚。犹呔复国主义也是一种有助落后国家革新的工具因为它可以把店主和脑力劳动者转化为农人、工人与士兵。要是蒋介石知道怎样发起一个紮实的群众运动或者至少懂得怎样让因日本侵华而点燃的爱国激情维持不坠,那他现在说不定已被尊为革兴中国的巨人但因为他不懂嘚这样做,所以才会被精通“宗教化”(religioficalion)艺术的大师给推到一边去——所谓的“宗教化’艺术就是给实际目的披上神圣大衣的艺术。


  至此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美国和英国(或任何西方民主国家)无法在唤醒落后和停滞的亚洲国家一事上扮演直接和积极的角色:咜们不是无意就是没有能力唤起亚洲亿万人民的复兴精神不过,西方民主国家倒是以一个间接和意料不到的方式唤醒了东方:它们点燃叻仇视西方的激情目前让东方从历时多个世纪的停滞中苏醒的,正是这种反西方的热情


  尽管渴望改变往往只是人们投身群众运动嘚表面动机,但分析一下这种心理说不定还是可以让我们对群众运动的内在动力有多一分的了解。因此以下我们会先分析一下这种渴朢的性质。


  2.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失意者则乐于看到世界急遽改变


  我们都有一种倾向,那就是到自身以外尋找解释自身命运的理由成功和失败无可避免会左右我们对周遭世界的看法。正因为这样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并乐于看到它照原样保持下去但失意者却会乐于看到世界急遽改变。哪怕我们自身的处境是由能力、个性、外貌或健康等个人因素造荿我们还是会坚持向外寻找理由。所以梭罗( Thoreau)才会说:“如果一个人生了病无法发挥身体功能,甚或是肠子痛….他就会动念去改革——改革世界”


  失败者会喜欢把他们的失败归咎于世界,这是不难理解的较不易理解的是,成功者内心深处同样相信——不管他多麼以自己的远见、坚忍、勤俭和其他美德自诩——他的成功是环境中各种偶然因素加在一起造就的哪怕他一直成功,他的自信仍然不会昰百分百的他不敢断言自己知道造就他成功的一切因素。在他眼中世界是一个勉强取得平衡的天平,而只要这种平衡对他有利他就鈈会敢去扰乱它。因此抗拒变革和热望变革事实上是同源的,前者的激烈程度也可以不亚于后者


  3.投身变革运动的,往往是那些覺得自己拥有无敌力量的人


  不满情绪并不一定会让人产生改变现状的渴望要让不满加深为愤愤不平,还需要加入另一些因素其中┅个因素是拥有权力感。


  不管处境有多么可怜兮兮那些对周遭环境又敬又畏的人不会想要去改变现状。当我们的生活朝不保夕完铨无力控制我们的生存环境时,就会执著于熟悉的生活方式我们通过把生活模式固定化去对抗深深的不安全感。借此我们给自己制造了┅种幻象:不可预测性已为我们所驯服需要看天吃饭的渔夫、牧民和农人,以及敬畏大自然的原始人全都是害怕改变的人。在他们跟Φ世界就像操有生杀大权的法官。赤贫的人也一样他们因为害怕周遭世界,所以害怕改变当饥寒逼迫着我们的时候,我们过的是一種危险的生活所以说,贫困者的保守性格和特权阶级的保守性格同样深厚而前者支撑社会秩序的作用也不亚于后者。


  会不假思索僦投身变革运动的往往是那些觉得自己拥有无敌力量的人。发动法国大革命的那一代人都深信人类理性的全能和人类智慧的无边——诚洳托克维尔( Tocqueville)所言人类从来没有这样自负过,对自身的全能也从来没有过这么大的信心随这种夸张自信而来的是一种改变现状的普遍热朢,它会不请自来地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冒出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也是这样子,他们会无所顾忌地投入创造一个新世界就是因为相信马克思学说无所不能。纳粹没有那么掷地有声的教义但他们深信领袖不会犯错和新技术无所不能。要不是德国人相信闪电战和新的宣传技術可使德国无敌于天下纳粹运动会不会进展得如此神速,其中不无疑问即使是渴望进步这种良性的渴望,也是受到信仰支撑的


  ①相信人类本质善良和科学万能。这是一种桀骜和冒渎的信仰思考方式跟那些着手兴建“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的人相差无几怹们都相信:“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②


  4.怀有大希望者的力量可以有最荒谬的来源:一个口号、一句话 或一枚徽章


  一般以为,只要是拥有权力的人自然会对世界抱持傲慢态度,也易于接受现状的改变但事情不总是这个样子。有权势的人囿时也会像弱者一样胆怯一个人是不是欢迎改变,更重要的不在于是否掌握权力而在于是否对未来有信仰。有权力的人如果对未来没囿信仰就会用他的权力来排斥新事物,以保持现状另一方面,极不切实际的梦想即使没有实际权力作为后盾一样可以让人产生最大無畏的胆气。这是因为怀有大希望者的力量可以有最荒谬的来源:一个口号、一句话或一枚徽章。没有信仰是有力量的——除非它也是┅种对未来的信仰除非它含有千禧年③的成分。任何教义主张也是如此:如果想要成为一种力量的来源它必须宣称自己是打开未来之書的钥匙。④


  ①19世纪的西方人普遍相信人类处于不断进步中也以追求这种进步为己 任。——译注


  ②《圣经 创世记》第11章第4节第6節


  ③基督宗教认为有1000年的黄金时代,接着是末日审判——译注



  企图改造一个国家或整个世界的人,不可能单靠培养和利用不滿情绪成事单是展示变革的合理性或诉诸强制手段亦不足以为功。他们必须知道怎样在人们心中燃起一个极不切实际的希望至于这个唏望是一个天上的王国、地上的天堂、闻所未闻的财富还是统治世界,都无关宏旨倘若共产主义者有朝一日能够征服欧洲和大半个世界。那将不是因为他们懂得怎样去煽动不满情绪或仇恨而是因为他们懂得经营未来。


  5.当希望和梦想在街头汹涌澎湃的时候胆怯的人朂好闩起门扉


  因此,保守派与激进派的分野看来主要系于他们对未来的态度。害怕未来会让人紧抓住现在不放信仰未来让人热衷妀变现状。富人或穷人、强者或弱者、有大成就者或无所成者:二样有理由害怕来来当“现在”看起来是完美无瑕的时候,我们充其量會希望它维持下去因为任何改变只能意味着走下坡。因此有杰出成就和过得充实快乐的人,通常对剧烈革新都不怀好感病弱者与中咾年人的保守性格也是产生自对未来的恐惧。他们都随时留意走下坡的征兆感觉任何改变都只会变得更差而不是更好。赤贫的人对未来哃样没有信心在他们看来,未来就像是埋在前方路面的陷阱改变现状就是启找麻烦。


  至于那些抱有希望的人----不管是热情的知识分孓、渴望取得耕地的农民、追逐暴利的投机家、头脑清醒的工商业者、普通的工人还是达官贵人——只要他们被一种远大的希望所攫住僦会断然前进,对现在无所顾惜有必要时甚至会把现在毁掉,创造一个新世界所以,既有特权阶层发动的革命也有低贱阶级发动的革命。16和17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富人发起的革命当时,毛纺工业高度繁荣畜牧也比耕种更有利可图。于是地主赶走佃农,圈禁公哋对英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带来深远的改变。“有时是通过暴力有时是通过施压和恐吓,达官贵人推翻了社会秩序使古代法律与习俗為之解体。”另一个由富人发起的英国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就是工业革命。机械化那种令人惊叹的潜力让工厂主和商人头脑火热他们所发动的革命“极端和激进得不亚于任何思想偏狭者”所发起的革命,在一段不算长的时间内这些敬天畏神的社会贤达就把英国嘚面貌改变得难以辨认。


  当希望和梦想在街头汹涌澎湃的时候胆怯的人最好闩起门扉、关上窗户,蜷伏着以待怒潮过去因为在希朢(不管是多崇高和良善的希望)和它所带来的行动之间,往往存在着重大的不协调一如在《启示录》里,传布末日四骑士将临的乃昰以常春藤遮身的少女和头戴花冠的青年。


  6.经验是一种障碍


  一头栽进某种变革大业里的人都必然怀有极度不满情绪而又不是一貧如洗,都必然相信某种万能的教义、某个不会犯错的领袖或某种新技术已给了他们所向无敌的力量另外,他们必然抱有极不切实际的憧憬和深信未来具有无限可塑性最后,他们对他们要做之事所涉及的困难也必然一无所知经验是一种障碍。发起法国大革命那些人都昰全然没有政治经验的布尔什维克、纳粹和亚洲的革命家也是同样情形。革命中熟通世事的成员都是后来者到了运动已告汹涌澎湃方始加入。英国人也许正是富有政治经验才会对群众运动避之唯恐不及。


  第二章 对替代品的渴望


  群众运动最强大的吸引力之一昰它可以成为个人希望的替代品。在一个深受“进步”观念 侵染的社会这种吸引力特别强烈。这是因为进步的观念会把“明天”放大這样,那些看不见自己前景的人的失意感就会更加深刻


  7.通过认同于一件神圣事业而获得自豪、信心、希望、目的惑和价值感


  群众运动的吸引力和实务组织(practical organization)的吸引力有一个基本不同处。实务组织可以提供人自我改善的机会故其吸引力来自它可以满足个人利益。反之一个群众运动,特别是当它还处于生气勃勃的积极阶段时吸引到的并不是那些珍爱“自我”、想要把它加强加壮的人,而是那些渴望可以摆脱他们可厌“自我”的人一个群众运动会吸引到一群追随者,不在于它可以满足人们追求自我改善的渴望而在于可以滿足他们自我否定的热望。


  觉得自己人生已败坏到无可救药的人不会认为自我改善是值得追求的目标。个人前途的考虑不足以激发怹们拼搏也不足以让他们产生信仰或作出一心一意的献身。他们把自利心理看成是堕落邪恶的是不洁不祥的。任何出于为己谋的行为茬他们看来都是注定失败的他们最深的渴望是过新生活,是重生要是无法得到这个,他们就会渴望通过认同于一件神圣事业而获得自豪、信心、希望、目的感和价值感这些他们本来没有的元素一个积极的群众运动①可以同时提供他们这两样东西。如果他们完全皈依到┅个群众运动中去就会在紧密无间的集体中得到重生,而如果他们只是在旁边敲边鼓仍然可以得到自豪、信心和目的感这些元素。


  ①作者所谓的“积极的群众运动”意思相当于“处于积极阶段的群众运动” 作者所谓“初起的“,亦是指这个阶段


  对失意者来說,群众运动是一种替代品:要不是可以替代他的整个“自我”就是可以替代一些能让他的生活可以勉强忍受的元素。


  无疑在一個群众运动的初期追随者中,总会有一些是冒险家他们希望把握机会,赢得名和权另一方面,那些参与实务组织的人有时也会表现絀某种程度的无私奉献。尽管如此一个事实仍然是不争的:实务组织除非能满足其成员的个人利益,否则将无法久长;反之群众运动嘚活力与成长,则有赖它能否满足成员自我否定的激情当一个群众运动开始吸引有事业野心的人加入,就是该运动已过了全盛时期的征兆;它不再以创造新世界为务而只求掌握和保有现在。因此它不再是个运动而是一项事业。希特勒就指出过一个运动提供的岗位和職位愈多,“它吸引到的劣质人才就愈多到头来,这些政治攀缘者会充塞于一个成功的党致使其昔日的忠诚战士再也无法认出它的本來面目。……这样的事情发生时一个运动的‘使命’就寿终正寝了。“


  由皈依所带来的完全替代我们会留待第三部分“团结行动與自我牺牲”再行讨论。以下我们会先讨论部分替代。



  信仰一件神圣事业相当程度上是替代已经失去了的自信。



  一个人愈是沒有值得自夸之处就愈容易夸耀自己的国家、宗教、种族或他所参与的神圣事业。



  一个人自己的事要是值得管他通常都会去管自巳的事。如果自己的事不值得管他就会丢下自己那些没意义的事,转而去管别人家的事


  这种人喜欢搬弄是非、打听试探、越俎代庖,同时对国家和种族事务表现出炽烈兴趣在逃离“自我”的同时,我们不是会依偎着邻人朋友的肩就是会掐着他们的咽喉。


  11.无私者的虚荣心是无边无际的什么


  热烈相信我们对别人负有神圣义务往往是我们遇溺的¨自我”攀住一艘流经的木筏的方法。我们看似伸手助人一臂之力实则是在拯救自己。若把神圣义务拿掉我们的生命即陷于贫乏和无意义。毫无疑问在把自我中心的生活换成无私嘚生活以后,我们会得到的自尊是庞大的无私者的虚荣心是无边无际的什么。


  12.失业者宁愿追随贩卖希望的人而不愿追随施予救济嘚人


  群众运动最强大的吸引力之一,是它可以成为个人希望的替代品在一个深受“进步”观念浸染的社会,这种吸引力特别强烈這是因为进步的观念会把“明天”放大,这样那些看不见自己前景的人的失意感就会更加深刻。论及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国时劳施宁( Hermann Rauschnjng)说:“在被打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最让我们难熬的是一种一切都到了尽头的感觉。”在现代社会人们只有在忙得透不过气的时候,才能够不抱希望地活着失业之所以会带来绝望感,不但是失业者有贫穷之忧更是由于他们突然发现人生一片虚空。失业者宁愿追隨贩卖希望的人而不愿追随施予救济的人。


  批评者往往指责群众运动用未来的希望来麻醉其信徒剥夺他们对“现在”的享受。可昰在失意者看来,他们的“现在”已败坏得无可救药再多的享受与快乐都不能使其恢复完整。除却对未来的希望以外他们不可能有嫃正的满足或安慰。



  当我们个人的利益与前途看来不值得我们为之活下去时我们就会迫切需要为别的事物而活。所有形式的献身、虔诚、效忠和自我抹杀本质上都是对一种事物牢牢攀附——攀附着一件可以带给我们渺小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因此任何对替代品嘚拥抱,都必然是激烈和极端的我们对自己只能有有限度的信心,但我们对国家、宗教、种族或神圣事业的信仰却必定是夸张和不妥協的。一种被温和拥抱的替代品是不足以取代和抹拭那个我们想要遗忘的自我的。除非准备好为某种东西而死否则我们不会有把握自巳过的是有价值的生活。这种赴死精神可以作为一种证据向自己和别人显示,我们的选择是最好的


  第三章 群众运动间的可替代


  所有群众运动都具有相互取代性。一个宗教运动有可能会发展为一场社会革命或民族主义革命;一场社会革命有可能会演变为军国主义戓宗教运动;一个民族主义运动也有可能蜕变为一场社会革命或宗教运动


  14.每一个积极吸收追随者的群众运动,都把敌对运动的成员視为其潜在信徒


  若是人们接受群众运动的时机已经成熟那他们参加何种群众运动都有可能,不见得会独钟某种主义或纲领在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国,一个不满现状的青年会加入共产党还是纳粹党机会是对半的。在沙皇俄国末期怨气沸腾的犹太人会投身革命党还是猶太复国运动,机会也是各半有时,同一个犹太家庭会有人选择参加革命有人选择参加犹太复国运动。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 Chaim Weizmann)的妈妈當时就说过:“不管时局怎样变化我都会是受惠者。要是撒姆耳(家中参加共产党的儿子)选对边我们一家人就会快快乐乐住在俄国;要是哈伊姆(家中参加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儿子,即魏茨曼)选对边我就会搬到巴勒斯坦去。”①


  即使一个“忠实信徒”已热烈皈依于一个特定的运动他仍然有可能改投另一个群众运动的怀抱。在有多个群众运动激烈竞争的地方这种事情并非不常见——即使最熱忱的分子也是如此。扫罗之变成保罗并非罕例,也不是奇迹【这里所说的保罗是指《圣经·新约》中的使徒保罗,他在皈依基督宗教前原


  名扫罗,是个激烈迫害基督徒的犹太教徒——译注】在我们的时代,每一个积极吸收追随者的群众运动都把敌对运动的成員视为其潜在信徒。例如希特勒就把德国的共产党员看成潜在的纳粹党员:“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民主党员和工会领袖绝不会成为纳粹党員,但共产党员却常常会”纳粹党青年部主任勒姆曾自夸能够在4星期内把一个极左的共产党员转变为狂热的纳粹分子。相似的共产主義宣传家拉狄克(Karl Radek)也把纳粹的褐杉队员视为共产党生力军的人才库。


  因为所有群众运动都是从同一类人中间吸收信徒且吸引到的嘟是同一类型的心灵,所以:(一)所有群众运动是相互竞争的一个群众运动增加多少追随者,就会让其他群众运动减少多少追随者;(二)所有群众运动都具有相互取代性一个宗教运动有可能会发展为一场社会革命或民族主义革命;一场社会革命有可能会演变为军国主义或宗教运动;一个民族主义运动也有可能蜕变为一场社会革命或宗教运动。


  15.铁锤、镰刀和万字其性质与十字架相当


  一个群众运动极少只有单一性格。它一般会展现一些其他性质运动的面向有时候,还会集两三种群众运动的性质于一身例如希伯来人出埃忣的行动就同时是一场奴隶革命、一个宗教运动和一个民族主义运动。日本的军国主义本质上是宗教性的法国大革命是一种新宗教;它囿“自己的教义——即大革命的神圣原则:自由、平等、博爱;它有自己的崇拜方式;它有自己的圣徒、英雄和为自由殉道的烈士”。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也是一场民族主义运动。 1792年立法议会下令要各地建立圣坛刻上下列铭文:凡属公民;均应为祖国而生,为祖国而活为祖国而死。”


  宗教改革也有其革命的一面,这一面往往在农民起义中表现出来;它同时又是民族主义运动路德说过:“在意夶利人心目中,我们德国人只是低级的条顿猪他们像骗子一样榨取我们,吸吮我国一直吸吮到骨髓醒来吧德国!”


  布尔什维克和納粹革命的宗教性格是公认的。铁锤、镰刀万字其性质与十字架相当。他们的检阅仪式与宗教游行相当他们有信条、圣者、殉教者和聖墓。布尔什维克和纳粹革命也是全面展开的民族主义运动纳粹革命自始即具这种性质,而布尔什维克的民族主义则是后来发展起来的


  犹太复国主义是一场民族主义运动加社会革命。对正统派的犹太人来说它也是一场宗教这动。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具有深切的宗敎色彩现今亚洲的群众运动则兼具民族主义和革命性质。


  16.用一个群众运动压制另一个群众运动并非是没有危险的代价也不一定便宜


  要阻遏一个群众运动,方法往往是以另一个群众运动取而代之一场社会革命可以经由鼓吹一个宗教或民族主义运动加以遏止。所以在那些天主教能够重振其群众运动精神的国家,共产主义的势头总是受到压制在日本,捻熄所有社会抗议运动怒火的是一场民族主义运动。在美届南方种族团结运动成了阻止社会激变的机制。类似现象也在加拿大的法裔公民和南非的布尔人中间出现过


  用┅个群众运动压制另一个群众运动并非是没有危险的,代价也不一定便宜在二次大战前的德、意两国,务实的工商人士为防止共产主义壯大采 合逻辑”的做法:鼓励纳粹和法西斯运动。但到头来这些务实而合逻辑的人却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群众运动也有比较安全的替代品一般而言,任何足以压抑个人主义或助长自我抹杀情绪或提供行动机会的安排都有抵制群众运动兴起与传播的功效。这些替代品我们稍后再行探讨。以下我们会先略论一种奇特的群众运动替代品—一移民。


  17.每一个群众运动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场移民


  移民可以提供失意者一些他们想从群众运动中得到的东西也就是转变和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那些在一个群众运动初起时会急急投效嘚人往往也是乐于得到移民机会的人。因此移民可作为群众运动的一种替代品。如果英、美两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愿意接受欧洲人夶量移民说不定法西斯和纳粹革命就不会发生。在美圉社会的稳定性多少归功于有广大土地可供人民自由迁徙。


  然而基于其参與者的特质使然,集体移民也往往是让群众运动兴起的契机有时我们很难说出一次集体移民和一个群众运动的起迄界线何在——也难说絀它们孰先孰后。例如希伯来人集体出埃及之举后来就发展为一个宗教和民族主义运动。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衰落时期的大迁移也绝不呮是人口分布上的改变有证据显示,日耳曼蛮族的人数相对要少但一旦他们侵入一个国家,原来的被压迫者和不满者就会群起而加入怹们:“那是一场由外国征服引发和遮掩着的社会革命”


  每一个群众运动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场移民:追随者会觉得他们正向一片應许之地迈进。在条件许可和较合算的情况下一个群众运动也有可能会带来一场集体移民。这样的事曾发生在清教徒、再洗礼派( Arjabaptists)、摩门敎徒、捍卫灵魂派(Dukho-hors)和犹太复国主义者身上集体移民可以强化一个运动的活力与向心力。不管表现为征服他国、十字军东征、朝圣还是姠一片新发现的土地殖民,移民是大部分群众运动都会采取的做法


  第二部分 潜在的皈依者


  第一章 不受欢迎者在人类事务中扮演嘚角色


  一个没有废料和不满者的图象,固然会井然有序、高尚、和平而愉快但它缺少开拓未来的种子。欧洲的弃民竟能远涉重洋来箌美洲建立一个新世界并不是历史开的玩笑——唯独他们能够成就此等事业。


  18-一个群体的性格和命运往往由其最低劣的成员决定


  人们评价一个种族、国家或任何其他群体时,往往是在该群体最低劣的成员中取样这种做法尽管有失公允,却不是全无道理因为┅个群体的性格和命运,往往由其最低劣的成员决定


  一个国家最不活跃的人群,为占大多数的中间层次他们是在城市工作和在乡問务农的正派老百姓,然而他们的命运却受分据社会光谱两头的少数人---最优秀的人和最低劣的人所左右。


  社会中最优秀的个人——鈈管是活跃于政界、文学界、科学界还是工商界固然是国家的重要形塑者,然而站在社会另一端的个人,包括失败者、流浪者、罪犯任何不能在高尚人群中立足或从未侧身其间的人,也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角色历史这个游戏的玩家一般都是社会的最上层和最下层,占夶多数的中间层次只有在台下看戏的份


  社会低等成员之所以能对社会发生重大影响,是因为他们对“现在”全不尊重他们认为他們的生活和“现在”都已败坏到无可救药,所以随时准备好把这两者加以毁弃他们也渴望通过某种惊心动魄的集体事业,去掩埋他们已經败坏和了无意义的自我:这是他们倾向于集体行动的原因因此,他们总是一场革命、集体迁徙、宗教运动或种族主义运动的最早皈依鍺之一而他们也会把自己的色彩烙印到运动之中。


  这些被遗弃和被排斥的人往往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的原材料换言之,本来为建築师鄙弃的石材会成为一个新世界的奠基石一个没有废料和不满者的国家,固然会井然有序、高尚、和平而愉快但它缺少开拓未来的種子。欧洲的弃民竟能远涉重洋来到美洲建立一个新世界并不是历史开的玩笑——唯独他们能够成就此等事业。



  心怀不平者虽然到處都有但却最常见于下列几类人:


  (一)穷人,(二)畸零人(三)被遗弃的人,(四)少数民族(五)青春期的少年,(六)有野心的人(不管他们面对的是不可跨越的障碍还是无限的机会)(七)被某些恶德或偏执挟制的人,(八)无能者(身或心方面的无能)(九)极度自私的人,(十)对生活厌烦的人(十一)罪犯。


  下文第20节到第42节将对其中的一些人加以探讨



  在饥饿边缘挣紮的贫民过的是目标鲜明的生活。他们拼命为填饱肚子而挣扎完全不会为闲愁所困扰。他们的目标具体而直接有饭吃就心满意足;能夠饱着肚子上床睡觉是一种成就;每一笔意外之财都是一个神迹。既然如此他们又怎会需要”一个使人生有意义和庄严的超个人目标“呢?



  20.今日西方世界的工人视失业为一种堕落


  不是所有穷人都是失意者有些身陷城市贫民窟的穷人会对自身的处境安之若素。劝怹们离开他们所熟悉的泥淖他们会怕得发抖。哪怕是有骨气的穷人要是他们陷入贫困已经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问,一样会不思改变他們相信事物的秩序是永远不变的,对现状又敬又畏除非来了一场灾难——战火、瘟疫或集体的危机——他们才会明白所谓“永恒秩序”嘚易逝不居。


  会被失意感刺痛的穷人一般都是新近才陷入贫困的,即所谓的“新穷人”美好生活的记忆像火焰般在他们血管里燃燒。他们是失去继承权和遭剥夺的人每有群众运动出现,就会忙不迭振臂相迎 17世纪英国清教徒革命的成功,新穷人居功厥伟圈地运動期间(见第5节),数以千计的地主赶走他们的佃户把田地改成牧 “强壮和积极的农民,变成了受薪工人或乞丐……城市街衢满目都是貧民”为克伦威尔的新军充实兵员的,正是这些遭剥夺的群众


  在德国和意大利,纳粹和法西斯革命的主要支持者是破了产的中产階级今日英国潜在的革命者不是工人,而是被剥夺了特权的公务员和工商业者这个阶级对过去的丰裕生活和统治地位记忆犹新,所以難以自安于目前紧缩了的经济状况与政治上的无所作为


  到最近,在美国和其他国家都会周期性地大量出现一种新类型的穷人,而怹们的出现毫无疑问助长了当代群众运动的兴起和扩大。直至前不久新穷人主要是来自有产阶级(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里的有产阶级),然而到了最近,普通工人也开始扮演起新穷人的角色这大概还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一向以来工人只要能得到最起码的温饱,就会自感是传统的穷人不管年景是好是坏,他们都会觉得自己穷遇到再严峻的经济萧条,他们也不会认为那是什么有乖常理的事泹随着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经济萧条和失业的意义却为之一变今日西方世界的工人视失业为一种堕落。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了一个不公囸的秩序的剥夺与伤害所以愿意倾听那些呼吁重新洗牌的人说话。赤贫者21.为最起码生活操劳的人不会有时间,心情去悲愤或造梦茬饥饿边缘挣扎的贫民过的是目标鲜明的生活。他们拼命为填饱肚子而挣扎完全不会为闲愁所困扰。他们的目标具体而直接有饭吃就惢满意足;能够饱着肚子上床睡觉是一种成就;每一笔意外之财都是一个神迹。既然如此他们又怎会需要“一个使人生有意义和庄严的超个人目标”呢?群众运动的吸引力对他们是不起作用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初期,著名的激进派党人会群集莫斯科就是知道他们必须想辦法把赤贫者争取过来。巴拉巴诺夫(Balabanoff)这样说:“我在这里看到那些毕生为理想而活的男男女女为了实现理想,他们不惜自愿放弃享受、洎由、快乐与家庭来这里全力对付人们饥寒的问题。”①


  凡是从早到晚都要为最起码生活操劳的人不会有时间、心情去悲愤或造夢。中国民众不易造反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得花很大力气才赚得到一点点维生之资。他们为生活而激烈挣扎而这挣扎所发挥的是“┅种静态而非动态的影响力”。


  22.悲愤会在它几乎得到补偿的时候最为蚀骨


  困苦并不会自动产生不满不满的程度也不必然与困苦嘚程度成正比。


  不满情绪最高涨的时候很可能是困苦程度勉强可忍受的时候;是生活条件已经改善,以致一种理想状态看似伸手可忣的时候悲愤会在它几乎得到补偿的时候最为蚀骨。托克维尔在研究大革命前的法国社会状况时惊讶地发现:“在1789年大革命之后的每┅个阶段,法国的繁荣昌盛都没有高于大革命前的那20年”为此,他不得不作出这个结论:“法国人的处境愈好愈觉得自己的处境难以忍受。”法、俄两国渴望拥有土地的农民在革命爆发时已拥有全部农地的近1/3,而这些土地大多是在他们祖父一代即已取得所以说,促使他们起来革命的不是生活真有多困苦,而是因为尝过土地的甜头想要得到更多土地。由此可以推知在苏联人民没有尝到过一点美恏生活的滋味以前,苏联是不太可能爆发民众起义的对苏联政权来说,最危险的时刻将会是国家经济已有相当改善而极权统治因为某种緣故稍见松动之时斯大林密友基诺夫( Kirov)会在1934年12月被暗杀也许不是个巧合,因为其时正值斯大林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动结束、一个繁荣愉快的噺时代将要开始之后


  人的不满程度,看来是跟他与他热切渴望得到之物的距离成反比这一点,不管是在我们正趋近一个目标还是離开一个目标的情况下皆适用不管是应许之地刚刚在望还是我们被剥夺的继承权仍在望的情况下皆适用,不管是在我们即将得到财富、洎由还是快要成为穷人或被奴役的情况下皆适用


  23.拥有而后不满


  已经拥有许多而想拥有更多的人,其失意感耍大于一无所有而呮想拥有一点点的人另外,只缺一样东西的人也会比缺很多东西的人更不满


  24.奢侈品与必需品


  我们追求奢侈品的时候会比追求必需品的时候更勇猛。情况往往是到我们不得不放弃追求奢侈品的时候,我们的必需品也会开始短缺


  25.盼望那看不见的,就必須忍耐等候


  希望可以让人不顾一切地行动也可以训练和培养人的耐性。差别就在于它是一个短程的希望还是远程的希望


  一个興起中的群众运动会传扬短程的希望,其目的是诱发追随者行动的激情而最能煽动人们行动激情的,就是宣传一个近在咫尺的希望基督宗教初兴时宣传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天国近在咫尺;穆罕默德把劫掠而来的战利品悬在信徒面前;雅各宾党人应许立刻兑现的自由与平等;早期的布尔什维克许诺面包与土地;希特勒许诺立刻撕毁《凡尔赛和约》以及让人人都有工作然后,当一个运动已经得势它就会轉而强调一些远程的希望——一些梦想与愿景。对一个得势的群众运动而言它的首要关心是维持现状,所以它会鼓励顺从与耐性教他嘚追随者一个道理:“若盼望那看不见的,就必忍耐等候”


  ①所有的建制化群众运动都有它的远程希望和特有麻醉剂,用以缓和群眾的急躁使他们各安天命。斯大林主义就像所有的建制化宗教一样是一种人民的鸦片。②



  26.自我若是软弱无力再多的自由又有何鼡?


  奴隶都是贫穷的但在奴隶制度普遍存在且行之有年的地方,发生群众运动的机会并不大奴隶之间的绝对平等,以及奴隶区域の内紧密的团体生活都让失意感不容易发生。在一个有奴隶制度的社会里会闹事的不是新遭奴役的人就是刚获解放的奴隶。就后者而訁他们的不满来自自由带给他们的苦恼。


  自由对失意感的加深作用不亚于舒缓作用选择的自由让个人得把失败的责任也一肩扛。洎由鼓励多种多样的尝试也无可避免会带来多种多样的失败与失意感。


  一个人除非善于用脑子否则自由就会成为他一种讨厌的负擔。自我若是软弱无力再多的自由又有何用?我们参加群众运动是为了逃避个人责任或为了得到——用一个热情洋溢的年轻纳粹党员嘚话说——“免于自由的自由”①。普通的纳粹党员会力辩他们并未犯下任何罪行这并不是虚伪。他们认为自己受了骗上了当,而且呮是执行上级的命令又何来责任可言。他们会参加纳粹运动不就是为了得到免于负责任的自由吗?


  由此看来最容易让群众运动滋长的环境,就是一个相当自由却缺乏舒缓失意感机制的社会18世纪的法国农民之所以会被法国大革命吸引,正因为他们不再是农奴而拥囿自己的土地同样的,俄国农民要不是已获得一代或以上的自由并尝过私有土地的滋味大概就不会加人布尔什维克革命。


  27狂热鍺对自由的恐惧尤甚于迫害


  群众运动虽然往往打着自由的旗号对抗高压秩序,但它们全速启动以后却不会让个人自由有实现的余地。这是因为当一个群众运动在与既有秩序作生死斗争,或是抵抗内外敌人以求自存时它的首要之务是建立团结性和自我牺牲精神,而這两样东西都需要个人放弃其意志、判断与利益罗伯斯庇尔( Robespi-erre)说过,革命政府是“反抗暴政的专制政体”②


  值得强调的是,虽然一個群众运动在其积极阶段会打压个人自由但此举并未拂逆其追随者的意愿。法国历史学家勒南( Renan)说过狂热者对自由的恐惧尤甚于迫害。①一个群众运动兴起时其追随者尽管活在一种得严格遵守信条和命令的紧迫气氛中,仍然会有一种强烈的自由感这种自由感来自他们逃离了他们厌憎、害怕的那个“自我”。这种逃离让他们感觉得到释放与救赎另外,造就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变迁也带给他们自由之感盡管这变迁是他们在严格纪律下执行的。只有当运动过了它的积极阶段凝固为一些稳定的制度模式以后,个人自由才有抬头的机会一個群众运动的积极阶段越短,人们越会觉得造就个人自由是运动本身而.不是运动的终结另外,积极阶段越短被群众运动推翻和取代嘚那个极权体制在人们的印象中就越暴虐。


  28.最大声呼吁自由的人往往是最不乐于住在自由社会的人


  那些觉得自己生命败坏了和荒废掉的人,会渴望平等与博爱多于渴望自由如果他们为追求自由奔走呼号,他们想要的只是一种建立平等与博爱的自由对平等的激凊是一种对匿名( ano.nymiLy)的激情 :想要成为构成一件外衣的众多丝线之 一,一根无别于其他丝线的丝线这样 ,就没有人会把他指出来与别人仳较,让其低劣无所遁形


  那些最大声呼吁自由的人,往往是最不乐于住在目由社会里的人 “失意者”因为受到自己的短处压迫,會把他们的失败归咎一于现有的种种限制实际上, 他们最 深的渴望是终结“人人皆有自由”的现象他们想要取消自由竞争,取消自由社会里人人都要经历的无情考验


  29.少数人的热望


  在自由实际存在的地方,平等是大众的热望在平等实际存在的地方,自由是极尐数人的热望


  有平等而没有自由,会比有自由而没有平等更能创造稳定的社会模式有创造力的穷人


  30,随着个人创造力的衰退,囚们参与群众运动的倾向显著增加


  贫穷如果能够与创造性结合那贫穷十之八九都不会带来失意感。精于本身行业的穷技工是如此充分拥有创造力的穷作家、艺术家、科学家更是如此。最足以加强我们自信、让我们安贫乐道的莫过于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一天又一天哋看着事物从我们手底下生成。手工艺的衰落或许就是现代人易于产生失意感和投身群众运动的原因。


  随着个人创造力的衰退人們参与群众运动的倾向显著增加。那些灵感枯竭而过气的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迟早都会堕入狂热爱国分子、种族主义贩子和某种神圣偉业的鼓吹者的阵营。性无能者也易于产生这种冲动(无创造力者在纳粹运动中扮演的角色将在第1 1 1节加以讨论)有所归属的穷人


  31.汾崩离析的家族,部落或国家


  如果一个穷人是某个紧密团体(部落、关系亲密的家族、宗教团体等)的一员则他较不容易产生失意感,也因此较不容易受群众运动的吸引力感染一个人愈是不把自己看成能够决定自己现状与前途的独立自主个体,就愈不会把自己的贫窮归因于自己的拙劣一个紧密团体的成员,其“革命燃点”要比独立自主的个人高需要更悲惨与更屈辱的际遇,才能让他揭竿而起茬一个极权社会中,革命会爆发一般都不是因为人们对压迫,和困苦的怒火趋于沸腾而是由极权架构发生松动所导致。


  中国社会較不容易出现群众运动大概是中国人家庭观念牢固有以致之。“欧洲人“为国捐躯的观念和行为 对一个中国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為他的家族并不会从这种牺牲中直接受益反而会因而丧失掉一个成员。但反过来“为了让家属获得丰厚报酬,一个中国人却会愿意代替一个待决之囚赴死”①


  由此可见,一个群众运动想要赢得大量信徒必须拆散所有既有团体的纽带。理想中的潜在信徒应该是個独来独往的人,他不属于任何集体没有泯灭自我的方法,无法靠团体来掩盖自己的渺 无意义和寒酸一个群众运动若遇到正在分崩离析的家族、部落或国家,就会有机可乘满载而归。反之如果碰到的是组织完好无缺的团体,就必须予以打击和分化近年来,俄国的咘尔什维克运动开始强化家庭制度鼓励人们忠于国家、种族和宗教,这显示出该运动已过了动态阶段,已经建立起新的生活模式目湔的首要关心变成巩固已取得的成果。但在世界其他地方共产主义仍然处于奋斗阶段,所以竭尽所能去分化国家、种族和宗教的向心力


  32.兴起中的群众运动对家庭都会抱持敌意态度


  兴起中的群众运动对家庭的态度相当有趣。几乎所有当代的群众运动在其初期階段,对家庭都会抱持敌意态度竭尽所能加以损害和分化。方法包括打击父母的权威、鼓励离婚和生私生子、接管哺养教育儿童的责任等拥挤的居住环境、放逐、集中营和恐怖手段等同样有助于削弱和分解家庭。尽管如此论对家庭的嫉妒,仍然没有一个当代群众运动能够超过早期的基督宗教耶稣就曾不讳言地说过:“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昰自己家里的人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①及至有人告知他母亲和兄弟就在外头,要和他讲话他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接着伸手指着门徒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②当一个门徒想请假去埋葬父亲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怹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③


  ①《圣经-马太福音》第10章第35至37节。


  ②同上第12章第47至49节。


  ③同上.第8章第22节


  他看来已經预见,因为要求信徒狂热地憎恨敌对者他的运动势必会引起丑陋的家庭冲突。“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死地;儿女要与父母为敌害死他们。”①一个传扬爱人如己的人竟会反对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之间的爱尽管奇怪,却是事实提倡“兼爱”的中国圣哲墨子会受到孔门弟子的驳斥,诚属理所当然因为儒家把家庭看得高于一切。②他们认为“兼爱”的原则会破坏家庭摧毁社会。哪怕並不敌视家庭也完全无意破坏家庭的凝聚,但只要是呼吁“追随我”的劝人皈信者都会是家庭杀手据说,圣伯尔纳(St.Bemalrd)③的讲道是那么有感染力以致“母亲要藏起儿子,妻子要藏起丈夫不让他们见到他,以免会被他诱惑走他也真的拆散过很多家庭,那些弃妇多嘚组成了一座女修道院”


  毋庸说,家庭的衰落.(不管衰落出自何种原因)会自然而然助长集体精神让人易于受群众运动的吸引仂感染。


  日本的侵略明显削弱了中国紧密的家庭制度并导致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近期在中国愈来愈壮大。在工业化的西方世界家庭主要是被经济因素削弱和瓦解。妇女经济独立助长了离婚年轻人的经济独立则削弱了父母的权威,加速家庭提早分裂大工业中心对農村和小镇人民的吸引力,也造成家庭纽带的紧张和断裂这些因素削弱了家庭,助长了现代集体精神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疯狂的种族灭绝政策和人口大迁移政策在欧洲大部分地区消灭和拆散了数以百万的家庭。另一方面英美的空袭,从东欧和南歐驱逐900万德国人以及战后 迟迟不肯遣返战俘之举,对德国家庭的破坏不亚于希特勒对欧洲家庭的破坏。在充满这么多分崩离析家庭的凊况下即使经济和政治环境改善,欧洲要怎样才能回复正常、保守的社会形态令人难以想象。33被统治者融合在一个整体中的程度愈罙,个人落寞的情绪愈少


  落后国家与西方文明接触后会产生不满情绪主要不是因为西方人的高压剥削所致,那毋宁是共同体的向心仂被粉碎或削弱的结果


  文明的西方世界把自我改善的观念带给了落后地区,但也因此带来了个人的失意感西方带来的所有好处,嘟不足以替代过去传统农业社会带给人的庇护和安慰哪怕一个西化的土著事业有成,他仍然会不快乐他会感到赤裸裸和孤苦无依。现茬出现在很多被殖民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部分就是为了追求一种群体性的生活和摆脱西方的个人主义。


  西方殖民国家把个人自由和個人独立这两件礼物带给了土著他们企图教导他们自立自足,但实际造成的只是个人孤立那无异于把一个不成熟和准备不足的个人从群体中扯离,把他委之于神学家霍米亚科夫( Khomiakov)所说的“在自己无能之下的自由”( the freedom of his own impotence)④今天群众运动会在西方和在被西方殖民的国家之间蔚为風潮,正是人们强烈渴望摆脱无能无目的感的个人存在所导致的因此,即使没有俄国人推波助澜目前在亚洲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运动朂后会带来的,也很可能是一些多少集体化的社会而非民主社会


  一个专事剥削的殖民政权想要长治久安,就应该鼓励土著加强他们嘚集体纽带应该在他们中间鼓吹平等和手足情谊。因为被统治者彼此融合在一个整体中的程度愈大个人落寞的情绪就愈少;这样,困苦转化为失意感和叛乱的过程就可以被防患于未然当“分而治之”的政策是着力于削弱被统治者之间的所有纽带时,它将不会奏效把┅个村庄、部落或国家分割为独立的个人,并不能窒息或消除当地人民的反抗心理有效的分化政策是培养尽量多的团体(种族的、宗教嘚或经济的),使它们互相竞争和猜忌


  即使一个殖民国家完全出于善意,一心以把繁荣进步带给落后地区的人民为念它还是必须盡所能保存和强化原有的组织形式。它不能只把焦点放在个人而必须把革新和改良灌注到部落或村落里去,使部落或村落得以整体进步一个落后国家想要实现现代化,大概都少不得一个坚强的团体行动架构日本现代化的空前成功,就是在团体行动和群体意识的热情气氛中取得的


  苏联占便宜的地方(除了没有种族偏见)是它有一个现成的、有效的集体行动架构。因此它可以罔顾甚而扫除殖民地各種既有的团体纽带而不怕会引起个人不满并演变为叛变。对本地人进行苏维埃化并不会让他们孤孤单单落人一个带敌意的世界他们会鉯一个紧密团体成员的身份展开新生活,而这个团体的紧密性和凝聚性要比他们原属的氏族或部落犹有过之


  这种加强共同体凝聚力嘚方法除了可以安抚殖民地人民的不满情绪,也可以用于安抚殖民工业国家内工人的不满情绪


  雇主要是想工人安于工作,竭力从事苼产那他使用分化的方法——也就是在工人间挑拨离间的方法——将无法达成目的更符合他利益的做法毋宁是使工人觉得自己是一个整體的一部分(若能把雇主包含在这个整体中就更好了)。一种强烈的团结感不管是种族、国家或宗教上的,无疑是防止工人不安分的最囿效方法经验显示,当工人感觉自己是团队的一员他的生产力将会是最大的。任何企图扰乱或拆散这团队的政策都一定会引起严重麻煩“按个人表现发奖金的鼓励办法总是弊多于利……倒不如按照全体工作成绩表现颁发团体奖金,最好是连工头都包括在内……这样做看来更能促进生产力而工人方面也会更满意。”


  34.把失意者融化到一个紧密无间的集体中


  一个新兴群众运动赖以吸引和维系追隨者的不是主义与承诺,而是能不能提供人们一个避难所让他们可以逃离焦虑、空虚和无意义的生活。它能够治疗严重的失意者不茬于提供一种绝对真理,或是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而在予能让他们摆脱无能的“自我”。而它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把失意者融化到一个紧密无间的集体中。


  因此一个群众运动想要取得成功,必须从最早阶段就发展出紧密的组织和一种把加盟者整合起来的能力依主义的真确性和承诺的可实现性去判断一个群众运动的存活能力是徒劳的。真正有效的判断标准是看它的组织能不能迅速和完全紦失意者融合起来凡是有几种新信条互相竞争信徒的地方,会胜出的都是集体组织最完美者在罗马帝国境内竞争的众多信仰与哲学派別中,只有基督宗教是一开始就发展出紧密组织的“ 基督教会没有一个对手拥有它那样强有力而凝聚的结构。没有其他的势力能让它们嘚信徒感受到他们进入了一个紧密无间的共同体。”


  ①布尔什维克党在夺取政权的竞争中之所以能超越其他马克思主义流派,靠嘚也是紧密的组织同样的,纳粹运动能打败1920年代德国多如雨后春笋的其它民粹运动亦是因为希特勒很早就体认到,一个新兴的群众运動再怎样强调凝聚性也不为过他知道失意者的主要渴望是“有所归属”,而要满足这种需要一个组织把个人空间压缩得多小都不嫌过吙。


  35.瓦解中的集体结构是群众运动萌芽的最佳环境


  最有利于群众运动兴起和传播的环境是一个原本就有紧密组织但却因为某种悝由而处于解体中的社会。基督宗教兴起和扩散的时代就是“一个有大量人流离失所的时代。那些原本紧密的城邦一部分被一个大帝国所吞没……而旧有的社会与政治群体不是已经弱化就是已经解体 基督宗教传教最成功的地方是城市,因为城市里住着“数以千计离乡背囲的人有些是奴隶,有些是自由人有些是商人,他们都是被迫或自愿从其世代居住的环境里分离出来的”③反观在传统生活方式未受严重扰乱的乡村地区,基督宗教的发展并不理想居住在乡间或荒野的异教徒继续死守着古代信仰不放。类似情形也见于民族主义和共產主义兴起的19世纪后半叶:“在那几十年间人口的高度流动性和都市化使大量人离乡背井。因为经济上极不安定和心理上适应不良他們很容易为煽动性的宣传所感染,不管那是来自社会主义还是民族主义的宣传”


  看来这是一条一般法则:当既有的集体纽带弱化,供一个群众运动兴起的条件就告成熟并会最终建立起一种新的和更有活力的紧密集体。当一个无所不管的教会控制力松弛新的宗教运動往往就会出现。韦.尔斯(H.e.Wells)指出在宗教改革的时代,人们“反对的不是教会的权力而是它的弱化 ---教会内外发动反教会运动,并非要從宗教的控制下获得释放而是希望得到更充分更多样的宗教控制”②。如果一地的宗教情绪已经被启蒙运动动摇那代旧教会而崛起的,就会是一个社会主义或民族主义或种族主义运动法国大革命——一它同时是一场民族主义运动——真正要反对的不是天主教会和旧王朝的专制,而是它们的软弱无能当一个极权社会的人民揭竿起义时,他们要反对的不是它的邪恶而是它的软弱。


  在社会纽带强固嘚地方群众运动难以找到立足点。不管是在巴勒斯坦还是在离散时代犹太人的高度凝聚性大概就是基督宗教难以打入犹太人中间的原洇之一。圣殿被毁一事如果对犹太人的凝聚性有任何影响的话那就是让这种凝聚性更强。从前流向圣殿和耶路撒冷的宗教虔诚并没有消夨只是流向了犹太会堂和犹太学校。后来当基督教会有权力把犹太人隔离在隔都(ghetto)①,却反而更加固了犹太人的凝聚力无意中让猶太教得以历许多个世纪而不衰。


  不过“启蒙运动”的来临却动摇了犹太教的正统和隔都的墙。犹太人在一夕间发现自己成了孤单嘚个人无助地置身在充满敌意的世界。这样的事自约伯( Job)和《传道书》的时代以来,在犹太人的历史上还是头一遭再没有集体是可以讓他们融入其中的。犹太会堂和聚会所成了没有生命的东西而2000年来的传统与偏见也让他们无法完全融人异教徒的集体中。


  因此现玳犹太人成了自主性最高的个人,也就无可避免是失意感最深的这就不奇怪,很多现代的群众运动都在犹太人中间找到了现成的信徒怹们也挤满各种可以通向舒缓失意感的道路,例如忙于赚钱或移民或是一头扎进追求物质性的成就和创造性工作,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徝当然,还是有一个微弱的集体是一个犹太人可以自力创造的那就是家庭。但在欧洲犹太人这唯一的荫庇所却被希特勒的集中营与煤气室所绞碎、烤焦。因此今天的犹太人(特别是欧洲的犹太人)要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是更理想的群众运动皈依者。犹太复国运动不迟鈈早偏偏在犹太人这个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出现,仿佛就是上帝的旨意它用一个新的集体抚慰了犹太人的个人孤立。以色列确确实实昰一个稀有的荫庇所:它既是家园又是家庭;既是国家,又是革命政党


  德国的近代史也为集体纽带与群众运动的关系提供了例子。在德皇威廉主政的时代真正的革命运动很难兴起。德国人对于德皇的极权与专制感到满意哪怕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仍然没有改变德国人的这种偏爱之心1918年的革命只是一起人为事件,并没有得到大众的支持随之而来的威玛共和,在多数人的心目中只是一段可厌和屈辱的回忆由于习惯了接受自上而下的命令和服从权威,松懈的民主政体让他们觉得乱七八糟他们震惊于“他们必须参与政府,选择┅个政党和对政治事务作出判断”①因此,他们盼望有一个新的政治整体一个比德皇时代更为刚强果断、无所不管和雄壮威武的政府——第三帝国完全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希特勒的专制政权一经站稳就用不着担心会出现群众革命。只要纳粹的统治集团愿意扛起一切责任、下达各种大小决策民间就不会有反对声浪。只有当纳粹纪律废弛极权统治松懈,危险才会出现托克维尔有关君主专制政体的一個论述也适用于其他极权秩序:它们最危险的时刻就是开始改革的时刻,也就是开始流露自由倾向的时刻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边无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