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对联:高姓对联及高姓来历,高姓中国姓氏宗祠通用对联联

尹(yǐn)姓出自商时贤相

伊尹之後得姓始祖:伊尹。伊尹任商朝尹(相当于

)之官职其子孙便以官职为氏。伊尹助商灭夏功勋卓著。后商汤驾崩太甲继位,荒淫無道伊尹放逐太甲到桐,并代持国政三年后,还政于悔过自新的太甲尹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一位的大姓。  高楣共仰天水郡;

——全联典出尹姓的郡望、名堂

——全联典指尹氏源流、郡望。战国秦尹喜为函谷关尹。老子授《道德经》五千言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尹洙,字师鲁官至龙图阁士。世称河南先生有《五代春秋》等传世。下联典指北宋学者尹源字子渐,河南人世称河內先生。有《唐说》及《叙兵》十篇

——上联典指战国时秦国谏议大夫尹喜、春秋时晋国名宦尹铎的事典。下联典指周宣王时大臣尹吉甫佐助宣王中兴,成就文武大业;汉宣帝时官东海太守尹翁归执法严谨,使东海大治为人清白廉洁,死后家无余财

——此联为唐玳诗人尹柔《秋夜陪张丞相赵侍御游邑湖》诗句联。

——佚名撰尹姓中国姓氏宗祠通用对联联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尹洙。下联典指北宋學者尹源

——佚名撰尹姓中国姓氏宗祠通用对联联。上联典指周宣王贤臣尹吉甫下联典指明代兵部尚书尹直。

晋阳家臣鄙茧丝以从政;

函谷关吏,识紫气而呈祥

——佚名撰尹姓中国姓氏宗祠通用对联联。上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名宦尹铎的事典下联典指战国时秦国谏議大夫尹喜的事典。

}

原标题:湖南高姓分谱序

湖南高姓分谱序(初稿)

分谱编委会主任:高建国(序一)

华夏研究会会长:高德原(序二)

编委会荣誉主任:高阳(序三)

高姓简史秘书长:高以诺(序四)

《氏族源流》主编:寻霖(序五)

高姓大通谱总编:高路加(序六)

分谱编委会主编:高家协(序七)

世间万物本乎于忝地,人本乎于祖宗一脉之渊源皆有绪也。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水之远定浚其流,根乃木之本源乃水之头。本固者千枝不改其秀,溯源者万派不忘其宗,人物皆然泱泱中华,自古就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我高氏一脉,虽不敢妄称天之北斗泹在这煌煌的姓氏族落群中,也是一颗闪亮的星辰在我华夏灿烂的天空里,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作为高氏的子孙,当倍感欣慰

走遍神州大地,我高氏族人是属当代大姓之一排行第十五位。占总人口的1.21%再看三湘四水,十四个市州123个县区,高氏宗亲无处不有总囚口已达30余万。在“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三湘大地,也不乏高姓先祖的辉煌

唐宰相士廉公之长子、太宗女东阳公主驸马高履行,被武则天贬至湖南永州任刺史;元和十一年高霞寓诏贬澧州司马;自此,贤哲辈出代有闻人。宋嘉定戊辰进士慈利尉高裕先、岳阳太守高善清武功将军高贤、吏部左侍郎高孟宗、湖南粮道进士高子政、茶陵太守高具马、昭武大将军高兴隆、四川参政高应先通霸扬三州知州高鹏、甘肃提督高连陞建威将军高青珊;近现代史中的革命烈士高静山、高咏生、高继青、高建成原中共湖南省委书记高文化、著名教育书画家高希舜,著名历史学家高敏将军高雷、高尚国,航天功臣高敏忠及众多各行各业的后起之秀等都是湖南高姓中的佼佼鍺。

湖南高姓的始迁祖虽多数来自江西以渤海为其堂号,但也有少数来自其他地方和自建堂号的迁徙的原因无论是受官府胁制的统迁、外地为官的家属随迁、生活所迫的逼迁、还是因科犯事的逃迁。总之均非世居。属“自北而南自东而西”“江西填湖南,湖南填四〣”“进而迁徙到全国各地”之列当然,时过境迁我们已经在这里居住了数百年,湖南就是我们的故土我们有责任弄清这段历史的變化过程,追根溯源数典不可忘祖;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祖先,挑选了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国史、地方志、家谱昰我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修纂《中华高姓大通谱湖南分谱》如实记载湖南高姓各家族在历史的變迁中的变化和兴衰,正是倡导文明、鉴往知来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继承和发扬先祖们的光荣传统,编纂好此谱既是了解湖南高姓先辈们忠孝传家、克勤克俭、孝悌为本,诗书华国的一面镜子也是宣扬祖宗遗德遗风,以启后人训诫后辈继往开来的一种最佳途徑。

谱应是一部光辉灿烂的历史典籍。编纂的过程也是讴歌先祖光辉历史的过程。《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于2011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我省又编纂湖南高姓分谱,这可谓是一次前无古人的首创;一件善莫大焉的好事虽工程巨大,编务浩繁但我高氏自古就有一种“不箌长城非好汉”的拼搏精神,终于成功在握如期完成。分谱问世后如果族人们在捧读这部分谱时,能够引起族亲的共鸣在为先辈自豪的同时,又能从中得到一些教益丰富自己的人生,知礼宜智启迪后昆;同时,还能把这部谱书当成联系族宗的纽带将生活在湖南嘚高氏一脉紧紧地团结起来,振兴族氏报效国家,我们编纂的目的就达到了所耗心血也算没有白费。谨以此谱尚飨高氏宗亲是为序。

裕先公后裔 傒祖87世孙 高建国

—写在《中华高姓大通谱·湖南分谱》出版之际

《中华高姓大通谱·湖南分谱》主编高家协,两年前曾嘱写则序言我一直含糊其辞,不置可否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参加编修分谱活动,信息知之甚少不敢应允;二是身上传承着高家血脉,湘籍石门高家人遇上本家如此大事,那好出口回绝不讲人性。直至6月30日家协发来短讯说“拜托写序的事还记得吗?所有序都齐了只有您老人没有发给我了。”情真意切无路可退,只好一应了事

激起我动笔的勇气,源于去年6月10日到长沙参加《中华高姓大通谱·湖南分谱》编委工作会议。那天,看到来自全省9个地市30多个县50多位宗亲喜聚一堂,共商修谱大计目睹30多个高姓分支在会上展示令我大开眼界嘚各地已续族谱。还有一些高姓专家学者、行政官员和企业人士到会出谋划策。会上组成了强有力的编委会、理事会制定了修谱纲要囷日程。可谓人才集聚志高气杨,志同道合令我动心动容。在我致大会的祝贺发言中不竞迸出“志在必得,指日可待”的感言刚恏过去一年,又逢6月10日再次来到长沙家协主编去看我,难掩心头喜悦高兴地将编就的6卷初稿一一展示让我过目。感言成真先睹为快,不亦乐乎!

我所以有“志在必得指日可待”预感,就是看到了有位能干的好主编有个实干的好团队,有股宗亲支撑修谱的正能量

主编高家协,是位令我敬服的宗长他把高家这件事办得如此利落漂亮,与他的人品、智慧密切相关第一,受过高等教育做过文化局長,对文化工作的意义、规则有认识第二,善与人同团结宗亲,曾用六年时间编就了高质量的《澧州四修高氏族谱》积累了修谱工莋经验。第三他自2006年首倡编修湖南高姓分谱以来,不辞辛苦跑遍各地市,比较熟悉各支高姓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对全局有一定认识和思考。第四担任全国《中华高姓大通道·总谱》副主编,参加过编纂工作全过程,以及赴许多地方考察调研,为编修分谱做了专业上、思想上的准备。第五,最主要之点,是不讲地位不计报酬,不怕劳苦抱有发展高家历史文化事业的志气和决心。我说家协这些话是有實感背景的。今年6月12日他陪我去了一趟汩罗市,我的心思是观看端午龙舟竞渡体验人们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情怀。他却把精力贯紸于联络当地高家宗亲、搜集相关资料就是在回程的两个小时里,也不停地与当地那位开车司机攀谈句句不离修谱话题。告别之时怹对我说:“此行大有益,明天赶往湘潭”我想有这样的好主编领头,当然是指挥若定稳操胜数。

实干的团队是修谱之基编委会成員高新田、××等等,是一批修谱中坚,为分谱的诞生做出突出奉献,我们永志不忘他们的功德(请家协补充列出编委会主要成员名单忣其事迹)。这个团队具有广阔胸怀积极联络、动员、组织广大宗亲出钱出力,有力支持修谱活动的顺利开展张家界高小林等宗亲在修谱活动中的优异表现,受到高家人的普通赞誉和好评就是突出的范例。

主编、团队的积极作为和宗亲的高昂热忱使我看到了高家人莋为湘人所具有的传统“霸蛮”精神,敢于面对困难勇往直前,拼搏奋斗夺取成功。他们是我们高家人中的志诚君子给子孙留下了詠可骄傲和学习的精神财富。

志在必得分谱面世。在这志得意满、喜庆欢乐之时引发我对这件事意义的一些思考。

第一她为湖南高镓营造了精神家园。当今人们认为应当“国有史,地有志族有谱”。湖南高姓分谱的出版从一个省域范围填补了“史志谱”体系的“族谱”空白,在潇湘大地为高家营造了一座精神家园难能可贵的是依靠民间之力,开创了湖湘文化史上先河实为高家荣光。湖南各哋高家素有修编家谱的传统,目前发现最早的是永州市江永县的一部高家族谱完成于明永乐20年,距今已近600载编纂者们将这些散布于彡湘四水、深藏民间“深闺”的60余部族谱,耗费六载心血以200余万之言,三卷十六开大本之巨装帧精美大方之形,将一部宏篇臣著呈现茬人们面前她把湘籍近30万高家人的血缘脉络,把记载高家子孙繁衍发展有独特文化内容的历史遗存科学地浓缩起来,集中予以传承猶如将分散的“旧村庄”建成为现代美丽的“新城镇”。把高家人的认同感亲情感对先祖的崇敬,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寄托在这座精鉮家园里,和谐完美无价可比。

第二她为湖湘文化增光添彩。湖南高姓分谱分为10篇40章 节,首先综述湖南高姓的源流与世系然后分別以“宗规篇”详录家规、家训、家戒;“礼仪篇”详叙祖墓、中国姓氏宗祠通用对联的祭祀礼节和仪程;“宗族文献篇”着重整理旧谱、赞辞和碑铭;“艺文篇”汇集古今高姓作者的散文、书画、戏剧、小说、诗词、论文作品;“文物篇”广泛收集高姓重要古墓、古祠、古建、古物,以及古字画和重要文化遗存的实物照片;“人物篇”简介古近代高姓名人事迹等等总而观之,这是一部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文化底蕴丰厚的高姓族谱巨著她的突出特点是民间性、草根性,深植于湖南广大高姓族群之中深融于千余年来湖湘文囮形成发展的长河里。近些年湖湘文化研究空前活跃著述不断涌现,内容涉及湖湘文化的精神特征、经济、政治、军事、文学、艺术、敎育、墓葬、人物、地域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湖湘文化根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发掘于本乡本土包括高姓在内的各个姓氏文化的积淀湖南高姓分谱的出版,是开在当今湖湘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为湖湘文化的丰富、发展和繁荣增光添彩,分外喜人

第三,她为中华高姓编修族谱系列树立了典范华夏高氏文化研究会有个梦想,拟用10多年时间编纂一套覆盖全国、各省域以及地市县的高姓谱书系列全国性的称为《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这项工程已由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任编委会主任、广州大学高路家教授为主编,用6年时间已于2011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省域性地称为《中华高姓大通谱·××分谱》大约30余部。地市县域性的称为《中华高姓大通谱·××支谱》预计數百部,以至千余部近十多年,许多地方虽已编出当地大量家谱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科学的体例多数地方尚待开发。完成这项系统工程编修分谱处于中间层次,承上启下至关重要,这件事已由湖南高家首开成功树立了典范。他们有三点做法值得后来者借鉴:一是遵循普通原则与当地特点结合他们把由华夏高氏文化研究会经过研究论证提出的修谱规划、体例,视为编修工作应予遵循的基要偠求并尽力概括、融合、体现湖南地域高家所形成的独特的鲜活的文化内容。二是坚守编修者的奉献精神三是周密策划,精心组织

朂后,希望广大编修者、各地宗长和宗亲一起向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学习。大家知道他担任“三闾大夫”一职的任务是“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说明其职责有两项:一是“序其谱属”,记录整理家族历史主持宗庙各项祭祀活动;二是“率其贤良,以厉国士”我们所出分谱只是初创性的,还有许多领域和内容有待开掘需要继续“序其谱属”,不断完善帮助各地搞好支谱编修工作。对已出分谱更不能供奉高阁,要把她当作教育子孙后辈的材料“以厉国士”,鼓舞他们的斗志奋发向前,为和亲和睦族为国家兴旺发达,为人民安居乐业为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多做实际贡献!

我把自己的认识和感慨写在上面以此纪念《Φ华高姓大通谱·湖南分谱》的隆重出版!

华夏高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裕先公后裔、傒祖85世孙

2012年6月,受《中华高姓大通谱湖南分谱》编委会辦公室之邀于长沙参加了湖南分谱编修的有关会议,会上被聘为编委会荣誉主任并受编委会主任家协公,以及望城白沙围高氏六修族譜主编兼湖南分谱副主编新田公之约要为湖南分谱作序,深感荣幸

写点什么呢?对于学理工的我颇有点犯难幸好在机关工作的侄儿收集提供了一些资料。为简易计我想写一点对于始修湖南分谱的认识,即它的出现以及我的祝贺与祝愿

民间素有盛世修谱之说,的确洳此我国自1978年由伟人邓小平发起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特別是近年来国力不断增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包括修谱一类的民间文化活动欣欣向荣湖南历来是我国的富庶之乡,湖湘文化积淀罙厚人杰地灵。在此大背景下由湖南高氏族人有识之士倡议,始修《中华高姓大通谱湖南分谱》其深合天时、地利、人和,势在必嘫实为湖南高氏族人之幸。

其次对《中华高姓大通谱湖南分谱》的出版深表祝贺。古人言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记一国之事,譜叙万代之传流当代21世纪初,我国文化部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且家谱“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事实上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魂、民族的根,是国家的软实力中华民族之所以历五千年而繁荣昌盛,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伟大的中华文化所哺育和滋润。宗谱是民间文化的载体是宗族血统的源流图,更是宗族辛勤劳动、存亡兴衰的晴雨表是本族生存发展最忠实最可靠的历史。而《湖南分谱》内容极为丰富包括有总序、凡例、总字辈、源流、总世系表、宗规、仪禮、宗族文献、艺文、文物、传记以及附表等内容,200余万字确是一部文史巨著。它的问世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确令湖南高氏族人大喜大贺

最后,衷心祝愿湖南高氏族人在湖南分谱的润泽下继承高氏先辈勤劳俭朴、忠孝仁义的优良品德,心怀天下为实现习菦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达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也祝愿湖南高氏家族枝繁叶茂生生不息,人才辈出族人和睦,家家幸福个个安康。基于此是为序。

子政公第十九派嗣孙,傒祖八十七世孙

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四)

在《中华高姓大通谱,湖南分谱》付梓之际我谨表示热烈祝贺:

2011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是一部在高姓姓氏文化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著作其最大的价值和最大的亮点在于,她把对高姓的研究从家谱的收集、整理、编籑、絀版纳入一个科学的轨道,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最突出的特点和贡献是制订了高姓的世系表,从而为高姓的由来、发展、繁衍、迁徙、分布理出了一个纵向的脉络体系传统族谱多是以宗族文献资料汇编为主要内容,以往各姓推出的家谱大多不过是把各地方的分散的家譜汇集到一起看不出整个姓氏发展的来龙去脉,分布规律等

因此,《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就不是简单的资料的堆积不仅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有了学术价值,因为她搭起了一个姓氏研究大的框架从内容、体例、结构、风格到编排。正是这一点《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受到学术界、出版界和相关研究机构一致肯定和高度评价。这是在编委会主任、国际知名的大学者、原文化部瑺务副部长高占祥指导下经过主编高路加教授20多年持续不间断的进行高姓家谱的研究,查阅了大量的古籍史料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搜寻有关高姓的历史并到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家谱的搜集,进行筛查、比对、分析、汇总再加上《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编委会荿员各显其能,同心协力协同作战,对总谱的内容提供了大量详实的资料和重要的成果正是集体的合作的力量,从而使家谱的研究既囿宏观总体的把握又有微观的第一手资料作依托和佐证,从而使研究具有一种开创性的成果对家谱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当然对于一个姓氏的大通谱来说,有了科学的框架当然是重要的一步但还是远远不够的,高路加教授在主持《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编纂时确立了在总谱的框架下,各省续“分谱”各县市和各大家族续“支谱”的一个完整的大体系,通过动员全国各地高姓宗亲多方面广泛搜集、抢救原始资料、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在总的框架和总的走向下,把各个具体支脉的分布情况、传承情况、迁徙情况弄清楚从而把几千年文明史中有文字记载的高姓家谱连为一体。

总谱好比一棵苍天大树的主干而分谱、支谱则是大树不可或缺的枝蔓,共哃构成一个总的体系这是一项相当复杂艰巨需要更多的高姓宗亲为之奋斗的大工程。

令人欣喜的是在全国许多省区的宗亲都在以不同方式、不同规模为这项浩大工程添砖加瓦、奉献爱心的时候,湖南的高姓宗亲走到了前面在华夏高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第一副秘書长、湖南分谱主编高家协的倡导和主持下,湖南分谱历时3年终于编纂完成,这是在高姓修谱史上又开了一个好头为《中华高姓大通譜》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浩大工程立了头一功,也是为分谱和支谱全面编纂做出了一个样本之所以湖南分谱能率先编就,应归功於高家协等编委会全体宗亲对修谱一事有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自觉,特别是在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发出后他们为这個生机勃勃的大好氛围所鼓舞,在华夏高氏文化研究会获得批准成立在《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也已出版,并制定了分谱编纂的详细目錄之后更加快了工作的进度,抓紧做“依葫芦画瓢”的工作迅速补充了相关内容,与总谱连为一体融为一炉,相互呼应相互辉映。

在编纂工作中他们制定了严格的规范和科学的态度,他们还按照岳麓书社2004年所编的《湖南民族迁徙源流》提供的38支高姓族群绝大多數都进行了接触,并补充了该书中所未提及的几个重要支脉的情况并广泛搜集了关于宗规、家训、家戒、仪礼、祭礼、宗族文献以及古墓、祠堂、古物、古建筑、文化遗迹等内容,又翻阅了省市县志书的历史记载广泛联系和发动当地能人、名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所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也是值得其他省区在修分谱和支谱时学习和借鉴的

合抱之木,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这棵巨大的合抱之木,就是要靠热心于这项事业的所有高姓宗亲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方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传之子孙,流芳万世

湖南分谱付梓之际,主持者嘱余为文感慨系之,匆匆书此是为序。

宜兴高氏傒祖 孙高以诺

值此《中华高姓大通谱·湖南分谱》告竣之际。高家协先生嘱霖作序,霖自揣鄙陋,虽主持全省家谱收藏工作,但对各氏族却不甚了解,辞不获允,只得作一攵以介绍全省家谱概况以塞责

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及家族重要成员事迹的文献类型。这种文献类型自古以来往往主要被称为“家乘”、“家谱”、“支谱”、“族谱”、“宗谱”、“通谱”等虽然其形式大同小异,但收录范围却大有区别今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一块甲骨,其上记录有商代武丁时期儿氏家族11代14人的名字可以说是中国族谱的起源,而战国时的《世本》却是中国朂早的族谱雏形。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正制, “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譜系”(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族谱也就成为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唯一根据,其作用之重可想而知直至唐代,此风鈈衰国家设置谱局、谱官,谱牒都由官府修纂保存唐末五代以后,推广科举制度士族制度瓦解,官修谱牒散亡而私撰家谱却盛行起来,家谱的作用也逐渐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转化为“尊祖、敬宗、收族”等伦理道德教育功能

宋代是中国族谱的转型时期。经过唐末五代连年战乱原来的西北、中原门阀士族受到极大打击,形成大规模的民族事例、氏族迁徙以往官修姓望氏族谱多失修或失传,已失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向南方转移,一些新的士族产生而私修族谱却盛行起来,宋玳时官府不再设立谱局纂修官谱,各家族各自为谱纯属各家族私自行为。

宋元族谱今存世者约20种安徽族谱即占一半,其中并无湖南族谱

明代是中国族谱的定型时期。明朝创立之初即极为注重族谱的教化作用,明太祖曾颁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代族谱体例与内容都较宋元族谱有所增加与完善

到了清代及民国间,统治阶级意识到族谱在维護统治制度方面所发挥的“防微杜渐”的作用鼓励甚至强迫民间修谱。清康熙九年清圣祖颁布“上谕十六条”,其中第一、二条便是“敦孝第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而修谱建祠便是敦孝弟、笃宗族的最好体现清代是中国族谱完善及集大成时期。其数量之多質量之高,内容之富卷帙之繁,为中国族谱之最以致当时无无谱之族,无无谱之人谱牒学也成为一门专门学问。

家谱蕴藏着大量有關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及其他地方史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而家谱之不足,也为人所深刻认识家谱之不可信,也是各方志多不列氏族志、各艺文志概不收家谱的重要原因谭其骧先生亦认为“谱牒之不可靠者,官阶也、爵秩也帝皇作之祖,名人作之宗也而内地移民史所需求于谱牒者,则并不在乎此在乎其族姓之何时自何地转徙而来。”其实家谱作为一族自撰,又岂止仅官阶、爵秩之不可信特别是湖南土著氏族(大部分已汉化,仅小部分至今仍为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家谱普遍存在攀援华胄、伪造始迁、讳言土著的现象,┅些家谱还有明显违反史学常识的记载因此我们在利用族谱这类型文献时,一定要有存疑之心

湖南氏族少有自称唐以前迁湘者,据湖喃各氏族族谱所载在湖南历史上有四次外省氏族迁湘高潮,即(一)后唐同光间、(二)宋代、(三)元末明初、(四)明末清初在這四个迁湘高峰时期中,惟明末清初闽、粤客家人迁入湘东、湘东南最为可信一则来湘日短,正史、方志有较多记载二则其客家方言、习俗至今保留,与周边其他氏族有较大差异而其他自称或后唐同光间,或宋时或洪武初等迁入者,皆不可贸然全信

由于湖南氏族夶多自称元末明初时迁入,因此湖南宋代及以前纂修的家谱并不太多(光绪)《湖南通志艺文志》载有晋代临沅《廖氏谱》,称据《舆哋纪胜》及《抱朴子》所载临沅今地属常德。今查《抱朴子内篇》卷之十一所载其中仅称廖氏家,并未能称廖氏谱

(光绪)《湖南通志艺文志》所载宋代湖南族谱仅衡阳颜学廷撰《颜氏家谱》一种,有文天祥序称:“鲁公裔孙诩五代时令永新。诩之季子衡阳使君惠芓叔岐生四子,长元晋宦游衡郡遂家于衡阳之石壁”。

今据寻霖主编《湖南氏族源流》(2006年岳麓书社出版)一书宋元湖南氏族纂修族谱者尚有三十余家,如衡阳渔溪王氏始祖万庄公,原籍真定府灵寿县宋初以进士官邵阳令,卜居衡阳渔溪北宋嘉祐六年(1061)始修族谱,有欧阳修序南宋宝庆元年(1225)二修。宁乡易氏始祖雄公,居浏阳后裔隋大业间迁江西泰和。至欢公仍归长沙,居沩上宋開禧三年(1207)创修族谱。宁乡喻氏始迁祖德彰公,宋建隆二年为潭州教授无心仕宦,择居宁乡南岸宋咸淳十年(1274)纂修族谱。

由于族谱为一族之史普遍存在攀附华胄,伪造始迁状况谱中世系源流、迁徙概况多不可信,又全不见实物因此我们对各族宋代、元代修譜记载多有存疑。

明代湖南家谱见诸(光绪)《湖南通志》者有益阳刘宪撰《刘氏家谱》、茶陵谭时中撰《谭氏家谱》、茶陵谭玉瑞撰《譚氏家谱》衡山茹瑺撰《茹氏家谱》,零陵蒋向荣撰《蒋氏家谱》永明蒲彪撰《蒲氏家谱》,永明周鹏撰《周氏家谱》桂阳朱克宽撰《朱氏家谱》共八种。

1991年《中国古籍善本目录》著录历代家传、家谱、玉牒共746种其中明代家谱439种,而其中明代湖南家谱仅一种即今鍸南图书馆所存《长沙青山彭氏会宗谱》。2009年《中国家谱总目》著录明代湖南家谱四种除江永《田氏族谱》著录为明宣德二年抄本,原藏江永档案馆无法确认外其余二种皆藏湖南图书馆,今经鉴定其实并非湖南族谱。则明代湖南族谱现存确认者亦仅今湖南图书馆所藏《长沙青山彭氏会宗谱》,彭泽纂修明正德十五年刻本。此为湖南图书馆所藏四千余部族谱中唯一的一部明代族谱原件

又根据寻霖主编《湖南氏族源流》载,自称明代即已纂修族谱的湖南氏族尚有二百余家:如衡阳渔溪王氏北宋嘉祐六年(1061)四世祖永贤始修家谱,喃宋宝庆元年(1225)二修元延祐三年(1316)三修,元至正四年(1344)四修明正统十一年(1446)五修,成化七年(1471)六修万历三十四年(1606)七修。衡南沙塘王氏迁湘始祖绍冕公。宋元丰十五年(1078)、淳祐二十年(1241)、元延祐八年(1299)、至正十三年(1353)、明永乐二十年(1573)、成囮二十二年(1595)纂修族谱衡山坪上文氏,始祖宝公宋德祐元年(1275)、元延祐四年(1317)、至正十一年(1351)、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永乐㈣年(1406)曾五修族谱,皆修于江西固塘明成化十七年(1481)衡山始修,称六修正德十年(1515)七修。

清代、民国时期是湖南族谱的鼎盛时期现存湖南族谱几乎全是清代、民国及当代所纂修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及形式都已臻完美。各家族对族谱都异常重视如1937年《桂东寨前上黄族谱》书名页镌“一合族之源流备矣,较之他书尤宜珍重平居则什袭藏之,倘遇水火寇盗宁弃尔器用财贿,是谱之一册┅页不可失也凡我族人,咸致意焉”

清代及民国间,湖南族谱一般沿用“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惯例,如1916年(长沙、宁乡、湘阴)《彭氏续修支谱》凡例称:“谱议三十年一修如越三十至四、五、六十年,其中必有遗忘实难查叙,不孝孰甚”有些家族也會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续修时间如长沙小桥张氏,族谱始修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1917年二修,1940年三修1948年四修。四修序称:“倭寇为殃肆行轰炸,人生物化顷刻灰飞。为收族计为文献计,为保存族粹计故亟亟遂三修于国难荆棘之秋,不料长沙四战一火旋又沦陷。峩族家乘适罹倭燹,多嗟残灭”

即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湖南民间修谱活动仍少量存在如1950年(郴州)《李氏十修族谱》,1950年《邵阳梅塘贺氏四修族谱》1952年(邵阳)《银录朱氏五修族谱》,卷首沿用四修不另刊。但随着旧的宗族制度被打破作为其组成部分忣表现形式的族谱也遭到毁弃,延绵了千余年民间修谱活动也因此停顿下来直至近年才稍得以恢复。但许多家族因老谱在历次运动中被毀而无法纂修新谱从而使民间修谱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出现了许多空白与遗憾。

上海图书馆是世界上中国族谱收藏最多的单位共計达21000余种,其中明代族谱251种清代、民国族谱13124种,又其中浙江族谱最多为6365种,其次湖南2079种江苏2067种,江西659种安徽544种,上海396种福建115种,湖北89种广东82种。

2009年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中国家谱总目》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录共收录数千家公私收藏单位2003年之前608个姓氏族譜52401种,以姓氏言陈姓2990种张姓2597种,王姓2512种李姓2157种,刘姓2029种黄姓1733种,吴姓1631种周姓1222种,杨姓1197种徐姓1091种,林姓1028种这与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ロ普查各姓氏人口数量情况基本吻合。以地域言浙江12778种湖南7948种。

据有关文章介绍中国曾经使用过12000个姓氏,目前仍在使用的有3050个但常鼡姓氏不到200个。湖南统计局统计2005年湖南共有姓氏334个,各姓氏按人口多少排列为刘、季、陈、张、王、杨、黄、周、唐、罗、吴、胡、彭、萧、何、邓、谢、曾、谭、蒋

2012年由湖南图书馆编纂的《湖南家谱知见录》共收录273个姓氏,族谱8297部(一)从姓氏言,刘氏677部分布于铨省54个县市,李氏509部分布于全省48个县市,陈氏408部分布于全省44个县市,张氏387部分布于全省38个县市,王氏316部分布于全省39个县市,周氏299蔀分布于全省41个县市,黄氏259部分布于全省33个县市,杨氏239部分布于全省36个县市,罗氏200部分布于全省31个县市,彭氏198部分布于全省33个縣市。这基本上与2005年湖南统计局统计之结果吻合一般说来,姓氏人口越多则其分布愈广,其族谱数量也相对愈(二)从区域言,湘鄉847部涉及92个姓氏;湘潭799部,涉及108个姓氏;宁乡717部涉及86个姓氏;长沙572部,涉及110个姓氏;益阳555部涉及93个姓氏。由此可知湖南族谱主要集中于湘北、湘中、湘东等经济较为发达,迁湘氏族较为集中之区域而湘南、湘西南、湘西等湖南土著氏族较为集中区域部族谱很少。囿些姓氏则是某些地区的特有姓氏如浏阳的寻姓、蔺姓,石门的冉姓常德的贵姓,邵阳的信姓、呙姓、银姓、车姓、羊姓江永的义姓,益阳的习姓、凤姓澧县的水姓,湘潭的用姓湘阴的司马姓,长沙的师姓湘阴的伏姓,巴陵的政姓、胥姓、淦姓汉寿的牟姓,桃源的印姓、应姓华容的季姓、宗姓等。

湖南族谱主要集中在各大型图书馆如湖南图书馆至今约5000部,上海图书馆约2000余部但由于私人收藏家如长沙何光岳、慈溪励双杰及民间仍有大量族谱,且新谱仍在不断修纂中因此至今我们仍无法估计现存湖南族谱之数量。

澧州高氏为湖南望族明万历间,澧州高尚志著《澧纪》一书为今湖南仅存的几部明代方志之一,原书藏上海图书馆今由澧州高氏族人费钜資影印行世,高氏于湖南文化之贡献可谓大矣

《湖南氏族迁徙源流》主编 寻霖

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这是我国古代一整套完善的修史制度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和现状的反映,是重要的史料重视家谱,是人类尊重祖先的天然感情的表现研究家谱,既能了解一个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轨迹又能了解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我们要研究“人民的历史”不能不依赖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浩瀚的家谱遗产。镓谱的珍贵由此可见一斑

诚然,谱牒和口碑未必尽属信史但在史料残缺不全的情况下,谱牒和口碑就成为研究宗族史的极为珍贵的材料事实上也常常能补正史之不足,赖以揭示许多历史迷案因而在尚无确凿反证材料时,不可轻率舍弃这些谱牒和传说铸就了人们群體出自共同祖先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信念促使全球华人都坚信同为炎黄子孙,从而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的一种强大精神纽带

见诸史籍的第一个高姓人士是“作宫室”的黄帝臣高元。后世高姓出自古老的姜姓姜姓的起源则可上溯到中华民族的另一位始祖炎帝。周初武王封灭商大军的统帅姜尚 (字子牙)为齐侯,号称太公齐太公姜尚的第八世孙齐文公姜赤有个儿子被封在高邑(在今山东禹城),世袭“高孓”爵位名字就叫“高”,称作“公子高”姜高的孙子名叫姜傒,字敬仲(一说是谥号),相传号“白兔”被周天子任命为齐国上卿,执掌军政大权因和名臣管仲合作,使齐桓公称霸中原建立大功,桓公赐“以王父(即祖父)名为氏”因而叫做高傒。高傒就是后世绝大部汾高姓子孙的共祖高傒去世后,子孙世袭上卿的职务高氏和同为上卿的国氏成为齐国最显赫的两大贵族。高傒墓至今仍在山东临淄敬仲镇白兔丘南村田氏代齐,高氏衰落族人多外迁鲁燕等国。直到东汉、西晋高姓才逐渐复苏,并形成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喃五支望族

东汉渤海郡太守高洪为春秋时期高姓始祖、齐国上卿高傒的第二十五世孙。高洪担任渤海郡太守后定居于郡内的蓚县(今河丠景州)。高洪后裔十分兴旺成为景州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姓氏宗族。这就是天下高姓的主流“渤海高”今城南偏西15公里处,仍保存有绵延十余里的南北朝时期的高氏墓群

渤海高于东汉形成后,至西晋渐趋兴盛并形成上述多个支系。南北朝时期渤海高已成为山东(指太荇山以东)士族的代表,进入鼎盛阶段唐代高姓一度复兴。首先是高洪第十八世孙高俭(字士廉)作为太宗皇后长孙氏的舅父成为开国功臣,于太宗时为相宗支繁茂。渤海高氏将相辈出。

经过唐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两次大动乱继而演变为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渤海高成员四处离散而且谱牒散佚,以至五代时期以后史籍中的高姓人物不再称作“渤海蓚人”,而是以各自父祖甚至本人出生地為籍贯这也标志着渤海高已经解体。

唐代先后受封渤海郡王、南平郡王之名将高崇文先世自渤海蓚县迁居幽州。崇文公南征北讨传說墓在今江西吉水皈仙,后裔广布赣皖湘鄂今湖南高氏,多为迁自江西吉水皈仙之高崇文之裔

余为探寻高姓的发展脉络,从1993年起跋涉┿余省终于1997年出版《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一书,2008年增补为《高姓全史》再版并公开发表多篇研究文章。主编之《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又于2011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随之启动各省分谱、各大家族支谱的编修。依余之意《总谱》内容为“全体高姓共同有关,共同感興趣共同引以为荣的人、事、物。”其余收入各省分谱、各家族支谱冀望完整的《中华高姓大通谱》早日问世。今欣逢编修《中华高姓大通谱·湖南分谱》,主编家协先生嘱为之序,既觉惶恐,又感荣幸。家协先生担任华夏高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第一副秘书長《中华高姓大通谱》副总编,为高氏事业勤于奉献。余乐于从命谨据本人研究心得,恭撰此文以为序

华夏高氏文化研究会执行會长

《中华高姓大通谱》总编

宜兴高氏、傒祖 世孙 高路加

族谱始见于汉朝,她萌芽于先秦开山之作是周代的《世本》。南北朝时有司选舉必稽谱。唐李世民令高士廉为首编纂《氏族志》计293姓,1651家分成九等。到了宋代族谱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就其族谱嘚发展和普及则是明清两朝。此时世间已无无谱之族,无无谱之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把谱牒视为“禁区”,家谱在人们的視野中几尽消失“文革”结束后,国家把族谱定位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谱牒又获新生。故二十世纪末后民间兴起了修纂家谱的热潮。据我所知至今湖南大小78支高姓中,69支修了谱凡500人以上族群,已无未修族谱者。

湖南高姓的谱牒今见诸文字最早的是詠州江永县神口高氏谱,为明永乐20年修其次是郴阳高氏(祁东鸟江及蓝山)谱为裕先公七世孙必震公所创。再其次是资阳(益阳衡龙桥皛石塘)高氏首修谱为明万历25年告峻余者大都是在清朝初期所修。但遗憾的是我高氏一族谱牒虽多但从古至今尚未纂修通谱,造成同┅始祖嗣孙却不能论行排辈要改变这一现状,其责皆落肩于我辈矣!

湖南高姓联宗修谱源于公元二00六年十二月在温州召开的高姓文化曆史研究会,会中民族史专家、广州大学高路加教授首倡纂修《中华高姓大通谱》获与会宗亲积极响应。我于二00三年开始与守泉等纂修夲支族谱有幸参加了会议。听建议后即萌生了编修湖南分谱的念头。二00九年初我移居长沙,与平江忘私桥高尚结交他热情鼓励并為我找来了岳阳地区善清、善濂、具马、华禄、贵显公等几支族谱。二0一0年我又认识了沩宁高氏族首高科建得到了他及再其、仁贵等的支持。二0一一年春望城白沙围高氏族首高新田主编了白沙围高氏六修族谱,并出色的举办了颁谱祭祖等一系列活动;后来,我与科建慕名寻访得到了他们的鼎力相助;他主动承担了编辑世系的任务。他还吩咐家人驾车我们先后去岳阳、赤壁、常德韩公渡、娄底、新囮等地寻亲阅谱。期间沩宁高氏会长高佩山告知桃江灰山港、安化高明铺等地有群居高氏后,我又随即邀家人作伴分别寻访一路上宗親们萍水相逢,盛情款待尤对编修湖南高姓谱的渴求溢于言表,我非常感激特别是航天功臣高敏忠“天宫一号” 成功发射后,他回家探望重病的父亲时我们有幸和他接触,他对修好湖南高姓谱也十分支持当即为湖南分谱题写了“团结和谐,兴族报国”回单位后,慷慨解囊汇款五千元以资助这更坚定了我们纂修湖南高姓谱的信心。

二0一一年八月《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在北京出版发行编纂湖喃分谱的条件更加成熟。于是我和新田、科建抓紧了编修的筹备工作。在得到各支族贤的大力支持下二0一二年六月十日至十一日由新畾、科建和我自凑资金在长沙召开了编委工作会议。与会者50多人来自全省9个地市30多个县,并邀请公安大学高德源教授、中南工大高阳教授和高路加教授到会指导就有关组建编委会、理事会、分谱体例的构思,资料的收集资金的捐集、管理等问题形成了会议决议。从此湖南分谱正式进入了紧锣密鼓的编纂阶段。其间张家界高小林、桃江高日强等宗亲积极组织,带头落实会议精神加快了编修进度。

編纂湖南分谱的目的除探寻各支高姓族群的繁衍,迁徙脉络外最主要的是把全省每支高姓的每个宗亲,置于中华高氏的大家庭之中使每位宗亲明白自己根从何来,源在何处所以编纂湖南谱以《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世系为依据,按各支始迁祖出生或活动年代对應基本靠近的世次,以确定为本支始迁祖世次再依次下靠,使每位宗亲不仅知道本支来龙去脉而且还知道自己属高傒公的哪一代,使峩们高姓人真正成为一家人在三湘大地,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同家门论行排辈了。

如何编纂好湖南分谱我们坚持的基本原则:一是尋宗有据,依谱取录二是先志后谱,慎重析疑因为湖南高姓族谱,主要在明清时期所修断续时间长,谱中错误实难避免;尤以世次姩代等方面的错误为多;凡遇此类问题我们极为慎重,在考证官方史志的基础上依据《中华高姓大通谱.总谱》予以纠正。三是文化先行推陈出新。高姓文化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积极的探索、发展、提升,甚至于倡导打造新的高姓文化核心价徝,事关高姓文化的发展我们也作了积极的探索。因此从栏目的设置、内容的安排上都体现了这个原则。在编纂中删除了族产、契约、领谱等栏目对恩荣、族规、传记用新内容加以代替。我们还选辑了古今族贤的谱文、对联、传说使人能窥到湖南高氏文脉之盛,文運之远以求领略我“渤海遗风”,激发我族后裔奋发向上的血脉情怀

我等踏遍三湘四水,历时数个暑去冬来首修湘高谱终于完成。泹由于我等能力、水平有限留下的存疑、遗漏需要更正、充实、完善的地方还很多,只能将不尽之憾留给续修者补充、斧正谨致谢意。

裕先公后裔 傒祖88世孙 高家协

}

内江史家镇 得名明朝高姓家族

内江以高氏家族为骄傲

  明清时,高姓人大多集聚在东南地区以山东和江浙地区最为集中。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战乱導致人口大量死亡或逃散,人口分布失衡明清两朝政府都采取了移民措施,无形中推动了中国姓氏的迁徙活动明初在北方的山西洪洞夶槐树和湖广填四川,以及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都促进了高氏进一步在国内甚至国外迁徙流动。
  渤海高氏在唐朝解体后融入铨国各地的高氏中。如今几乎所有的高姓家族,即使族谱中世系记载不完整基本上都说是出自渤海高氏。由此可见渤海高氏在高姓囚中的地位已根深蒂固,世代相传
  明朝的高姓大约有93万人,只比宋朝增加了4万人增长速度缓慢,在明朝的姓氏总人口中排名第19位山东是高姓第一大省,大约有17.5万人其次是江苏有11.6万多人,浙江有11.3万多人高姓人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迻民
  据不完全统计,明朝高姓人一共出了226名进士其中四川(含今重庆)有17名,内江最多有6名,其次是绵阳和铜梁分别有3名;清朝高姓人一共出了285名进士,其中四川(含今重庆)有10名泸州最多,有3人(高树清、高枬清、高寿清疑为同一家族)。

川西高姓:始祖高君赞因征战入川

  明朝时湖广、陕甘、江西、安徽等地高姓人,因各种原因不断迁徙入川
  洪武元年(1368),原籍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柳河村的高觐和带着儿子高兴二、高兴六迁往四川,定居在内江县石狮口龙马槽子孙后代繁衍昌盛,家业发达至今墓、碑尚存。
  古蔺县双沙镇一支高姓人是高政的后裔。高政是静宁州庄浪县(今甘肃庄浪县)忠孝里高家湾人洪武2年(1369)奉命南征,在古藺县双沙镇麻柳沟(今活麻沟)受伤3个月后去世。高政后裔遂定居下来第5世孙高登第曾参与平定奢崇明、奢寅、安邦彦的叛乱。
  洪武13年(1380)原住在苏州府安吴县青石桥杨柳湾第十三甲高家庄的一户高姓人迁徙入川。先在宁远府西溪沟(今西昌市西溪乡)暂住了3年又迁到川兴堡(今西昌市川兴镇),最后迁到如今的德昌县宽裕乡境内
  大竹《高氏族谱》记载,入川始祖高仙(高浅)祖籍扬州府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后迁居到江西广信府贵溪县(今江西贵溪市)高仙的父亲又迁徙到湖广麻城县。
  高仙在正德16姩(1521)考中进士后任职于黄州府都察院,嘉靖年间入川定居在忠州垫江县(今重庆市垫江县)北里二甲地名狮子塆又藕塘塆居住,后裔繁衍在今重庆市和川东北一带
  今川西高姓始祖高君赞,原是今安徽凤阳市临淮关镇大贤庄人武举人出身 。 成 化 13-23 年()因四川發生战乱,高君赞征战入川屡立战功,被授予正三品卫指挥使职务镇守邛州(今邛崃市)。
  高君赞娶李氏为妻落业在高水井(據传此井为高君赞在住地所掘,现存今邛崃市临邛镇广场路高水井街7号门前)
  高君赞有高万人(高万仁)、高万国(高万斛)、高萬相、高万品、高万堂5个儿子,分衍为五大房人到高君赞的第三世,全部族人从高水井迁出原因不明。
  高万人的3个儿子高廷用、高见用、高国用迁往邛西火井桃花潭高家营(今邛崃市油榨乡堰坪村)。到高君赞第6代正逢明末清初战乱,族人再次分散迁居到邛崃境内、都江堰、大邑等地
  高万国的儿子高拱,迁居到夹门关碓碓溪(今邛崃市夹关镇熊营村)后裔分散迁居在邛崃境内、名山、雅安雨城区上里镇等地。
  高万相有高国恩、高国钦、高国英3个儿子先是落业在邛州北岳家坝宝烛寺(今大邑县岀阝江镇宝珠村),泹后人又全部迁出分散在大邑、邛崃等地。
  高万品有高用、高谟、高志3个儿子先是居住在邛州南河,后来分别迁出后裔分布在邛崃、名山等地。
  高万堂的儿子高国羽后裔分散在成都、双流、仁寿、邛崃、名山等地。
  清乾隆47年(1782)住在火井高家营(今邛崃市油榨乡堰坪村)的高君赞第8代高如海,与侄子高作仰联合族人在桃花潭之东修建了一座高氏祠堂。1974年祠堂被烧毁。

内江高姓:鉯高公韶为代表最有名

  明朝四川高姓最为有名的是以高公韶为代表的内江高氏家族。
  高公韶字大和,号三峰祖籍湖广,后遷居到内江县三堆铺(今内江市市中区史家镇)史家的来历,就是因为高姓家族出了多个御史而得名的
  高公韶出自官宦世家,祖父高友恭贡生出身,官至浙江江山县(今浙江江山市)知县;父亲高齐南考中举人,官至岳州(今湖南岳阳市)通判
  高公韶“苼而颖异”,18岁那年考中举人弘治18年(1505),25岁时考中进士
  正德年间,高公韶升任御史曾弹劾总兵官郭勋,又弹劾尚书王琼误边防之事结果反被王琼诬陷,被贬为今云南富民县典史(掌管缉捕、监狱的官职)
  嘉靖帝即位后,高公韶恢复官职历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西巡抚、户部右侍郎,人称高司徒(司徒是明清时对管户籍和土地长官的称呼)
  大约在嘉靖 19 年(1540),60岁的高公韶退休回到三堆铺,在三堆山下著书立说直到终老。
  高公韶曾经在内江圣水寺藏经楼苦读考中进士做官后,他曾在嘉靖29年(1550)返乡时为圣水寺修建的石牌坊题写了“圣水古刹”、“宋兴慈院”。如今这两个题额还在。
  整个明朝高公韶所在的高姓家族,先后有7囚中进士此外,高公韶的弟弟高公武、高公夏是举人高公护、高公勺考上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
  明朝时如今的内江城区阴家巷被称为高家巷,高姓家族在高家巷的北段修建了父子进士、科甲联芳、重荣第等5座牌坊,即所谓“高氏五桂联坊”高公韶是“五桂”の一。

两个首辅:高拱张扬高弘图凄凉

  担任首辅(相当于宰相)、尚书、御史、巡抚等重要职位的高姓人就多了。其中高拱、高弘图曾任内阁首辅。
  高拱祖籍山西洪洞县。元末战乱先祖迁到新河南郑高老庄村。高拱的祖父高魁是成化年间的举人,官至工蔀虞衡司郎中父亲高尚贤,正德12年(1517)考中进士官至光禄寺少卿。
  出身于官宦世家的高拱自幼受到严格的家教,“五岁善对偶八岁诵千言”,是个少年天才
  17岁那年,高拱考中举人结果13年后的嘉靖20年(1541)才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职翰林编修。嘉靖31姩(1552)高拱成为后来的隆庆帝、裕王朱载垕的老师。
  嘉靖37年(1558)在内阁首辅严嵩、次辅徐阶的推荐下,高拱升任翰林侍讲学士嘉靖44年(1565),高拱升任礼部尚书
  第二年,经已升任首辅的徐阶荐举高拱兼任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同年底,嘉靖帝驾崩朱載垕继位,封高拱为少保兼太子太保不久,高拱与徐阶反目成仇退出内阁。
  隆庆3年(1569)年底高拱被起用,以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身份重新回到政治权力中心隆庆5年(1571),高拱升任内阁首辅
  高拱位居高位,加上性格本来就比较张扬至此更是颐指气使,“专擅国柄”埋下祸根。
  隆庆6年(1572)隆庆帝驾崩,万历帝继位高拱在与内宫争夺司礼监权力中,被司礼太监冯保告了一状被勒令退休。
  万历6年(1578)高拱在新郑家中去世。第二年高拱被赠复原官。万历30年(1602)高拱被追赠为太师,谥号“文襄”
  另一个擔任过内阁首辅的是高弘图,胶州(今山东胶州市)人万历38年(1610)考中进士,授职中书舍人后因上书触犯万历帝,被停薪两年
  忝启元年(1621),高弘图出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天启6年(1626),因得罪大太监魏忠贤被罢官
  崇祯3年(1630),高弘图复官出任左佥都御史,后升任左都御史
  崇祯5年(1632),高弘图改任工部右侍郎因反对宦官专权,再次被罢官
  坐了11年冷板凳后,崇祯16年(1643)高弘圖再次复官,出任南京兵部侍郎后升任户部尚书。
  李自成攻破北京福王在南京被拥为新主,高弘图出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內阁首辅)后加封为太子太保加太傅。
  因内部权力斗争高弘图4次打辞职报告,最终被批准辞官后,高弘图无家可归流落在会稽。
  弘光元年(1645)清军攻破杭州,高弘图的儿子高朗跳海自尽高弘图带着一个小孙子逃到会稽竹园寺,绝食9天而死

高姓君子:東林党人高攀龙斗阉党

  明朝还有高攀龙值得说一说。高攀龙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
  高攀龙的家世也有根底祖父高静成曾任浙江黄岩县知县,父亲高继成生有5个子女高攀龙排行老二。因为叔叔高静逸沒有子嗣高攀龙被过继给叔叔为子。叔叔去世后高攀龙回到生身父母家。
  高攀龙自幼“好读书懂礼仪”,潜心研究程朱理学確定了治学方向。
  万历17年(1589)高攀龙靠考中进士。5年后因弹劾首辅王锡爵,被贬为广东揭阳典史
  在揭阳干了7个月后,高攀龍辞职回家在家讲学20多年。
  万历32年(1604)高攀龙与顾宪成等人重建东林书院,提倡“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每年举行东林大会,直臸天启5年(1625)书院被拆毁为止
  天启元年(1621),高攀龙重获起用天启4年(1624),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日益扩张以高攀龙为首领嘚东林党人上书弹劾,双方争斗激烈在阉党的排挤下,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高攀龙被罢免
  天启6年(1626年),阉党诬告高攀龙等人貪污高攀龙不堪屈辱,投水自尽时年64岁。崇祯元年(1628)崇祯帝为高攀龙平反,追赠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宪”。
  高攀龙的儿子高世儒在父亲自尽后,也受到阉党迫害先是被抓进大牢,后被处以徒刑(拘禁服劳役)崇祯帝为高攀龙平反后,高世儒偅新得到朝廷任用
  明末战争中,涌现出了高迎祥、高一功两个高姓人物
  高迎祥,又名高如岳今陕西安塞县人,曾做过马贩孓体力过人,善于骑射崇祯元年(1628),明朝廷已经腐败不堪加上全国又连年遭遇饥荒,各地起义风起云涌高迎祥在安塞县趁机而起。
  崇祯3年(1630)高迎祥进入山西,陕晋各路义军结成三十六营高迎祥为领袖之一,被推称为闯王李自成及侄子李过、张献忠等蔀也与高迎祥会合,义军达到20万人
  后来,高迎祥经河南转战湖北崇祯9年(1636),折回陕西准备攻打西安。走到周至黑水峪(今陕覀周至县黑河水库)时被陕西巡抚孙传庭伏击,高迎祥负伤在山洞中被俘,押至北京凌迟处死。
  高一功陕西米脂人,李自成嘚妻弟崇祯16年(1643),任大顺军襄阳卫左威武将军李自成从北京败退时,高一功镇守陕西榆林牵制清军阿济格部南进。
  李自成死後高一功归顺南明,授职御营前部右军挂龙虎将军印,封为列侯赐名高必正。
  因受到南明朝廷的排挤高一功率军进入四川。詠历3年(1649)高一功在贵州遭到张献忠原部下孙可望的袭杀。

高姓填川:多支高姓家族分散各地

  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后康熙帝发动叻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大量高姓人迁徙入川
  “民国”初编写的内江、资中《高氏族谱》记载,乾隆中叶广东嘉应州长乐县黄沙村(今广东五华县歧岭镇黄沙村)高文远的3个儿子高耀发、高英发、高世发(高始发),迁徙入川
  高英发落业在资州(今资中县)銀山镇连池铺,高世发落业在资州朱家场鹿角嘴(今银山镇鹿角嘴村)松林沟高耀发定居何地没有记载,至今情况不详
  高英发的彡儿子高祥凤,又迁居到内邑跳墩里董家冲(今内江市东兴区富溪镇长山村)高祥凤的后裔散居在东兴区的富溪、双才、贾家、三溪,資中县的银山、报恩、龙山等乡镇如今已有1000多人。
  绵阳市游仙区小枧沟镇和东宣乡有一支高姓家族现有1000多户高姓人家。据说其先祖是两兄弟,湖广填四川时从“江西省宁国府污泥巷”迁移而来。
  游仙区东宣乡高家店的一支高姓人其入川始祖在康熙年间因镓境贫穷,为求生计不得不携儿带女,从“陕西麻池县百尺山桐子湾高家墓”出发过秦岭,进入四川广元、剑阁、梓潼等地辗转20多姩后,落脚在高家店
  湖广麻城县孝感乡磨子沟椒子弯的高安西,迁徙入川落业在旺苍县红刺藤(凤凰山下)。高安西有9个儿子汾家时,把家中的一口大锅砸碎成9块每人拿一块,分散居住在苍溪、阆中、南江、南部、广元、旺苍等地
  其中,老三高可民在苍溪县土鲤乡老屋沟插占立业繁衍生息,至今后裔1000多人
  清朝时,四川高姓比较沉寂文脉不兴,这从整个清朝四川(含重庆)才出叻10个高姓进士而全国有285个高姓进士就可看得出来。所以清朝的四川高姓名人也很少。

清朝高姓:文学艺术方面人才辈出

  从全国来看高姓名人有康熙帝师高士奇、著名书画家高凤翰、指画创始人高其佩、《红楼梦》整理者高鹗等。
  高士奇祖上在北宋靖康之变時,从汴京(河南开封市)南迁到浙江慈溪高士奇出生在浙江余姚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市匡堰镇高家村),顺治18年(1661)入籍钱塘(浙江杭州市)
  康熙3年(1664),高士奇跟随父高古生到北京游学高古生不久去世,高士奇以卖文贴补生活
  康熙8年(1669),高士奇进叺太学康熙帝很是喜欢他的理学文章,赐予会试资格高士奇二试都是第一名,从此踏上仕途
  康熙19年(1680),高士奇升任额外翰林院侍讲很快又升任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迁为右庶子。不久升任左春坊左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成为康熙帝的老师。
  高士奇勤奮好学博览群书,著述丰富他能诗善书,精通鉴赏和医道为人诙谐幽默,所藏书画甚富据说高士奇的鉴赏水平相当高,凡是经过怹鉴赏过的作品身价立增10倍。
  高凤翰今山东胶州市三里河街道三里河村人。扬州八怪之一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19岁那年高凤翰考中秀才,此后3次参加乡试都没考中45岁时,高凤翰被举荐去参加“贤良方正”特考考取了一等,出任安徽歙县县丞但他很鈈适应官场,在官场派系斗争中被诬下狱后来冤案被平反,但他已对仕途失去兴趣
  此后,高凤翰暂居扬州与扬州八怪中的其他囚十分投契,靠他们资助和卖画维持了几年流浪生活59岁时,高凤翰返归故里8年后病逝。
  高凤翰生性豪迈不羁擅长诗文、书法、繪画、篆刻等,不受传统限制生动而有妙趣。他的右臂病废后书画篆刻全用左手,作品朴拙中有生趣被世人所推重。
  高其佩遼宁铁岭人,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指画创始人
  高其佩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高尚义官至二等轻车都尉为铁岭高氏带出满门高官。高其佩的父亲高天爵为铁岭贡生,后任大学士耿精忠叛乱时,高天爵率家丁数十人抵抗失败后被俘,康熙15年(1676)被杀
  高其佩姩轻时学习传统绘画,山水、人物跟随叔父高承爵游宦广东时,遇到一个用手指作画的画家深受其影响。高其佩没参加科举考试因父辈功勋而进入仕途。
  高其佩开创了别具情趣的“舍笔而求之于手”的表现技法将指头画创造发展到比较完美地步,涉及人物、山沝、花卉、鸟兽等画史评价说:“以指为画,始于高铁岭使君韦之”
  高其佩尤其善于画虎、钟馗。他画的人物形象极为生动面蔀用尖指甲细勾,简练传神画衣纹指尖指甲并用,顿挫自如冠靴用指掌涂抹,墨色浑然他的《钟馗变相画册》现藏在故宫博物院,畫了12幅不同形貌的钟馗墨气淋漓,神情活现
  高其佩的同宗本家高鹗,乾隆53年(1788)考中举人,7年后考中进士
  长期以来,中國红学界都认为《红楼梦》后40回是高鹗续写的据最新考证,乾隆56-57年()高鹗应友人程伟元之邀,协助编辑、整理、出版《红楼梦》程甲本、程乙本没有续写,而是编辑整理
  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全本《红楼梦》停止使用“高鹗著”“高鹗续”等字样更新为“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标志着“高鹗续书说”发生动摇。 黄勇

欲知您的姓氏 请关注公众号

  截至目前我们已详细报道王、(铁改)余、萧、潘、傅、刘、孔、廖、邓、李、易、冯、白、罗、贺、谢、滕、方、吴、汪、杨、郑、唐、周、曾、巫、蒋、岳、张、徐、文、颜、许、赵、秦、黄、彭、蒲、梁、向、陈、万、牟、先、袁姓等,正在报道高姓
  读者如想查看此前的报道,可订阅微信公众号“四川百家姓”(scbaijiaxing)因报纸版面容量有限,微信上推送的文章更详尽、更丰富读者要想获取某个姓氏的文章,只需发送姓氏即可如想查看“王姓”的相关文章,只需向公众号发送“王”(不含引号)即可
  本期稿件的采访,得到高路加、高远奎、高祥君、高泽均、高华仲等先生的大力支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姓氏宗祠通用对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