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将侬,强派作2016年娥眉月编织作品,殊未屑,2016年娥眉月编织作品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
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
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题王泽环亡姬吴氏遗像,因庚子兵乱,此像失之。后其友朱望清见于市上,赎回归之。
寂寞庭寮,喜飞来画轴,破我无聊。试展朝云遗态,费维摩几许清宵?紫玉烟沉,惊鸿影在,
历劫红羊迹未消。赖有故人高谊,赎得生绡。环佩声遥,纵归来月下,魂已难招。
故剑珠还无恙,黄衫客风韵偏豪。自叙乌阑,遍征红豆,替传哀怨谱《离骚》。但恐玉萧难
再,愁煞韦皋。
临江仙·题李艺垣《慕莱堂集》
忆昔椿萱同茂日,登堂喜舞莱衣。而今风木动哀思,音容悲已邈,犹记抱儿时。
南望白云亲舍在,故乡回首依依。慕莱堂上征歌辞,弟昆分两地,愁读《蓼莪》诗。
子夜歌·寒食
花朝过了逢寒食,恼人最是春时节。窗外草如烟,幽闺懒卷帘。
绛桃临水照,翠竹迎风笑。莺燕不知愁,双飞傍小楼。
清平乐·花朝,是日风雨大作
花朝序届,风雨多勾碍。莺儿窗外啼无奈,误了踏青挑菜。
遮莫今岁春迟,风雨相阻良宜。且待桃花放候,清明时节堪期。
临江仙·中元
秋风容易中元节,霜砧捣碎乡心。螿声凄楚不堪闻,空阶梧叶落,销尽去年魂!何
事眉峰频锁翠?愁浓鹊尾慵熏。阑干遍倚悄无人,多情惟有影,和月伴黄昏。
罗敷媚·春
寒梅报道春风至:莺啼翠帘,蝶飞锦檐,杨柳依依绿似烟。桃花还同人面好:花映
前川,人倚秋千,一曲清歌醉绮筵。
减字木兰花·夏
又送春去,子规啼彻庭前树。夏昼初长,纨扇轻携纳晚凉。含桃落尽,莺语心惊蝶
褪粉。浴罢兰泉,斜插茉花映翠钿。
金针度,晚妆初罢陈瓜果。陈瓜果,无限心事,背人偷诉。夜深小凭栏干语,阶前
促织声凄楚。声凄楚,笑倩同俦,不如归去。
更漏子·冬
起严霜,悲画阁,寒气冷侵重幕。炉火艳,酒杯干,金貂笑倚栏。云漠漠,风瑟瑟,
飘尽玉阶琼屑。疏蕊放,暗香来,窗前开早梅。
秋瑾,民国时期著名的女革命家。我欣赏她坚忍的性格和独立的态度,其诗歌除表达对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的悲愤和革新的感情外,也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悲叹。
秋瑾的一些事
民国女词人
语录。言语之精华。
检验说明书
纳兰词解说、释疑
清名家词之一
刚刚上传了
刚刚上传了
刚刚上传了
刚刚上传了
刚刚上传了
刚刚上传了
刚刚上传了
刚刚上传了
刚刚上传了
刚刚上传了
刚刚上传了
刚刚上传了
刚刚上传了
刚刚上传了
刚刚上传了
刚刚上传了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资料阅读排行
请选择举报的类型
赌博犯罪类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改写满江红秋瑾-海达范文网
改写满江红秋瑾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满江红》(秋瑾)答案
《满江红》(秋瑾)答案
“研讨与练习”答案
一、这首词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
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一方面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另一方面叹清王朝却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的束手无策、一退再退、软弱腐败的窘态。(作为一位失败的英雄,项羽犹能于失败中保持自我慷慨悲壮的英雄本色,然软弱腐败的清王朝却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如此江山》)束手无策,一退再退,其窘态实在可悲可叹! ) ③“不因人热”, 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表明自己虽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同志,但叹无知音可交。
④“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指自己泪湿衣衫,极言自己对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三、1. 空有对故乡浙江绍兴的思念。2. 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3. 寻找,寻觅。 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
“中考指向标”答案
1.(1)在。(2)擦拭。(3)空,白白地。(4) 苦,恨、遗撼。侬,音nónɡ,我。强(qiǎnɡ)派,强行指定。蛾眉:指女子。
(5) 肝胆:指真诚的心。
(6) 莽:草木深邃的地方。
2.(1)民主革命志士(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2)小住京华
(3)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4)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独思浙 (5)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6)俗夫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7)莽红尘
何处觅知音
3.上阕写佳节美景,并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上阕写明丽秋色,并表现自己的矛盾心理。)下阕由慷慨激昂的自白到知音难觅的悲叹再到寂寞自伤的痛苦,层层推进,将一个“梦醒后无路可走”的女词人形象活画出来。
4. 表现中秋景色的清秀明丽,用典含情,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表现喜悦之情的内容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 的表现冷落之感的句子,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既有冲破羁绊的喜悦,也有佳节独寓客栈、青春蹉跎无可奈何的失落感怨幽之情。
5.略篇二:秋瑾《满江红》
《满江红秋瑾》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秋瑾》 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三、自学探究
四、展示点评
五、拓展延伸
中考链接: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 这一句 写出了作者
什么样的心情?
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 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篇三:满江红(秋瑾)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
小住京华[2],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3]
。四面歌残终破楚[4]
风味徒思浙。苦将侬,
强派作娥眉[6],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7]
!算平生肝胆[8]
因人热[9]。俗子胸襟[10]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11],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2]
[1] 秋瑾(),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东渡后改名瑾,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 曾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 1907年春,到绍兴组织“光复军”,准备与徐锡麟同时在安徽与浙江起义,事泄被捕,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这首词作于1903年秋词人寓居北京期间。词中表现了作者身不甘为女子的英雄情怀,激越愤慨之情,
充溢词间。
[2]京华:指北京。
[3]秋容如拭:秋季的天空,明净得就象用布刚擦过一样。
[4] 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这里用“四面楚歌”典故,感叹列强侵略,清廷腐败,中国前途危险;也叹自己冲破家庭束缚的艰难和孤单。下句意谓八年来远离故土,只能空想故乡浙江的风味。
[5]八年风味:词人从1896年在湖南结婚,至写此词,恰为八年。
[6]苦将侬、强派作娥眉: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苦,恨、遗撼。侬,我。强派,强行指定。蛾眉:指女子。
[7]烈:刚烈。
[8]肝胆:指真诚的心。
[9]不因人热:不靠人。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
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其他版本亦作“因人常热” ,意思是因别人而热,表明自己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知己。
[10]俗子胸襟:庸俗之辈的胸怀。
[11]莽红尘:指尘世。莽:草木深邃的地方。红尘:人世间。
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因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自伤沦落而泪湿青衫,秋瑾于此感叹无知音而落泪。
背诵课文。简要说说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
梳理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八年风味徒思浙...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3、何处觅.知音
3.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4.“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找出词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
平生肝胆付蛾眉
——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赏读
近代以来,随着传统伦理价值体系的不断摧毁,长期潜伏于“历史地表”(借用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下的女性主体意识,也有了“浮出”的可能。作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的女诗人秋瑾即站在时代前列,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着时代变异的讯息,展现出社会重大变革时期传统女性试图重构自我的心路历程。
光绪二十九年(19o3 年),秋瑾随夫迁居北京,得以接触更多进步,视野渐阔。主体意识的萌发与现实生存的艰难,使其陷入深深的人生焦虑,于是挥笔写下
这首词作,以抒胸中郁塞寥落之气: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之音?青衫湿!
上阕遵循中国传统文学中近乎类型化的意向对应性原则,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开首“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即点明具体地点和时间。 “小住”喻居住时间短暂,“早又是”则将时光匆匆,岁月流逝的感慨溢于笔端。既是中秋佳节,
景致自然怡人: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高远碧空,篱笆墙下,淡黄的野花随风摇曳,凸显出中秋静谧洁净的特有境界。然而就是这样明丽的秋色,词人却无意缱绻:祖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外侮侵凌,内容腐败”(秋瑾《如此江山》),忧患之情萦系于心;离家八年,无以为归,思归之意切之于肤。“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 项羽本纪》),一度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却终难力挽狂澜,自刎乌江。作为一位失败的英雄,项羽犹能于失败中保持自我慷慨悲壮的英雄本色,然软弱腐败的清王朝却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如此江山》)束手无策,一退再退,其窘态实在可悲可叹!再加词人与丈夫王廷钧感情不睦,特别是“小住京华”后二人冲突激化,更激起其对浙中少女生活的怀念。 “徒思浙”,对故乡思而不得归的无奈中,恰深藏着词人对现实生存状况的深深不满与孤寂无奈的情怀。国难家愁使其情绪转而低沉,“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为女子,不能救民于水火,不能挣脱传统婚姻的牢笼,面对良辰美景,只能徒增烦恼,一个“苦”字,尽显词人郁闷之情。
下阕起笔笔锋陡转,“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无异于当时妇女主体意识觉醒的宣言书;它脱尽上阕的愁苦相,在铿锵有力的自白中透射着词人不甘于现状的慷慨激情,其中“列”,“烈”两字的鲜明对照,更是词人力图冲破闺阁束缚誓超男子的真实写照。这种豪爽磊落的个性,使其具有更为深沉的历史责任感与救亡意识。“算平生肝胆,不因人热”,本出自《东观汉记》: “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原指梁鸿为人孤傲,洁身自好。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然而,环顾周遭,祖国“酣眠如故”(《如此江山》),夫妻琴瑟难奏,雄心壮志难酬,曲高和寡,无人能解,便纵有豪情万种,“俗子胸襟谁识我?”由激越跌入落拓之境,英雄失路,无人赏识的落寞中蕴涵着词人四顾茫然,“高处不胜寒”的悲怆情怀,这种情怀与上阕的慷慨豪健形成高反差的情感跌宕,从而共同构成词人孤傲的心理归程。千种柔情,万般无奈,却无以倾诉,感慨之余,词人只能在“莽红尘,何处觅之音”的呐喊中独立寒秋,潸然泪下。 “青衫湿”借用白居易故事,衬托出词人心灵底层寂寞孤独之情。江州司马尚能从琵琶女的弹奏中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而自己满腔热血,却只能自悲自叹,此情此景又怎不让人心瘁神伤,黯然伤魂!下阕由慷
慨激昂的自白到知音难觅的悲叹再到寂寞自伤的痛苦,层层推进,将一个“梦醒后无路可走”的女词人形象活画出来,发人沉思。
秋瑾“小住京华”在社会解放运动尚处困难阶段,传统氛围依然浓郁的社会环境中,发出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后要求冲破囿于家庭牢笼而不得共鸣的深沉呐喊。故而,“小住京华”与其说是秋瑾词作的代表作,毋宁说是当时妇女解放运动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在此意义上,这首词作不啻为沉积千年历史河流中一朵愤激的浪花!
河中石兽[1]
南一寺临河干[3]
,山门圮[4]
于河,二石兽并[5]
沉焉。阅[6]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7],竟[8]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9]数小舟,曳铁钯[10],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11]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12],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14]于沙下,
[1]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纪昀(yún)(),字晓岚,清代河间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晚年自号白云,乾隆年间进士。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著有《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于人
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Cānɡ)州:地名,今河北沧州。
[3]河干(ɡān):河边。
[4]圮(pǐ):倒塌。
[5]并:一起。
[6]阅:经过,过了。
[7]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8]竟:终于,到底。
[9]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10]曳(ya)铁钯(pá):曳,牵引。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11]设帐:设馆授徒,即教书。
[12]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3]是非木杮(fai):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杮,木片。
[14]湮(yān):埋没。
渐沉渐深耳[1]。沿河求之,不亦颠[2]乎?”众服为确论[3]
一老河兵[4]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5],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10],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11]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12]
熟读并背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二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二石兽并.沉焉 2.阅.
十余岁 3.求.石兽于水中 4.竟.不可得 5.凡.河中失石 6.如.
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
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再说说对这篇课文的体会。
[1]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2]颠:通“癫”,疯狂。
[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
[5]失石:丢失的石兽。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兽。
[6]啮(nia)沙为坎穴:冲走了沙子形成坑穴。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洞坑。
[7]已:停止。
[8]遂:于是。
[9]溯(sù)流:逆流。
[10]如其言:依照他的话(去做)。
[11]但:只。
[12]据理 臆(yì)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一老河兵闻之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颠 (7)然则天下之事??
3.比较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的异同。
(1)寻:①寻.
十余里无迹 ②未果,寻.
病终(《桃花源记》) ③飞来山上千寻.
塔(《登飞来峰》) (2)为:①是非木杮,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 ②众服为.
确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拓展延伸篇四:《满江红》(秋瑾)教案
《满江红》(秋瑾)教案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2、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注意《满江红秋瑾》 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不因人热”, 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
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
④“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
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三、自学探究
四、展示点评
五、拓展延伸
中考链接: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 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篇五:满江红。秋瑾
歌残终破楚(1)·小住京华(2) (4)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3),八年风味徒思浙
(9)。苦将侬、强派作蛾眉(7)(10)(5),殊未屑(6)!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
(11)。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8)。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满江红:词牌名。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2)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3)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4)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空,徒然。
(5)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6)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7)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8)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热,激动。
(9)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10)莽:广大。
(11)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2][3-4]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1] 创作背景编辑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王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年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独立与解放。
这是秋瑾在1903年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5] 诗词鉴赏编辑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
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5][1]
作者简介编辑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号竞雄,华夏杰出女先烈,别署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1897年6月生下儿子王沅德。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娥眉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