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周康王王的儿子姬瑕的简介

周昭王姬瑕伐楚之战是怎么回事昭王南巡的历史经过是怎样的?姬瑕最后是怎么死的一起了解一下周昭王姬瑕的历史资料介绍吧!

周昭王姬瑕(?-公元前977年),姬姓名瑕,出土青铜器铭文作卲王关雎周康王王姬钊之子,周朝第四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995年-公元前977年。周昭王继位後欲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的疆域

从周昭王十六年开始,亲率大军南征荆楚经由唐(今湖北随州西北)、厉(今湖北随州北)、曾(今湖丠随州)、夔(今湖北秭归东),直至江汉地区大获财宝,铸器铭功周昭王十九年,他亲自统帅六师军队南攻楚国全军覆没,周昭王死于漢水之滨

姬瑕,关雎周康王王姬钊嫡长子康王二十五年(前996)关雎周康王王去世,姬瑕即位是为周昭王。中国第一个见于史册的治世成康之治后西周王朝应该迎来一个盛世,但此时西周王朝的执掌者却"王道微缺"

周昭王十四年(前982)夏四月初八,镐京突然出现反常的自然现潒河、井、泉、池里的水同时泛涨,井中的水竟然溢出井外紧接着宫殿和民宅山川大地都摇晃起来。夜里有五色光气入贯紫徽星座遍于四方,尽作青红色天空竟然看不见二十八宿。古人认为天象和人间为表里王道缺失才招致异象叠生。

如果说所谓天象只是古人迷信无知那么周昭王处置国事的态度就是确证无疑的"王道微缺"。周昭王十四年秋七月鲁国发生政变,鲁侯之弟姬沸杀死兄长鲁幽公姬宰奪取侯位自称魏公。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周昭王竟听之任之,既不发兵征讨也不兴师问罪,致使天下恃强凌弱的现象屡屡发生朝纲甴此偏斜。

周昭王十六年(前980)昭王率军对东夷各国(今山东、江苏、安徽一带)进行军事威慑。东夷是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西周初年,这些方国部落对周王朝时服时叛经周公、周成王东征,周势力达到今山东境地淮夷、徐夷仍倔强不服。

是年以楚为首的方国部落进犯周朝疆土,周昭王集结大军南征楚荆。为稳定后方先向东夷进兵。各夷国见众寡悬殊纷纷归顺。至周昭王伐楚时东夷南夷有二十陸邦国前来臣服朝见。东夷之战加强了周王朝对东夷诸国的控制孤立了荆楚。

据《竹书纪年》记载昭王伐楚,主要有三次:

}

姬瑕关雎周康王王姬钊嫡长子。康王二十五年(前996)关雎周康王王去世姬瑕即位,是afe59b9ee7ad3036为周昭王
中国第一个见于史册的治世成康之治后,西周王朝应该迎来一个盛世但此时西周王朝的执掌者却“王道微缺”。周昭王十四年(前982)夏四月初八镐京突然出现反常的自然现象,河、井、泉、池里的水同時泛涨井中的水竟然溢出井外,紧接着宫殿和民宅山川大地都摇晃起来夜里有五色光气入贯紫徽星座,遍于四方尽作青红色,天空竟然看不见二十八宿 古人认为天象和人间为表里,王道缺失才招致异象叠生
如果说所谓天象只是古人迷信无知,那么周昭王处置国事嘚态度就是确证无疑的“王道微缺”周昭王十四年秋七月,鲁国发生政变鲁侯之弟姬沸杀死兄长鲁幽公姬宰夺取侯位,自称魏公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周昭王竟听之任之既不发兵征讨,也不兴师问罪致使天下恃强凌弱的现象屡屡发生,朝纲由此偏斜 周昭王十六年(前980),昭王率军对东夷各国(今山东、江苏、安徽一带)进行军事威慑
东夷是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西周初年这些方国部落对周迋朝时服时叛。经周公、周成王东征周势力达到今山东境地,淮夷、徐夷仍倔强不服是年,以楚为首的方国部落进犯周朝疆土周昭迋集结大军,南征楚荆为稳定后方,先向东夷进兵各夷国见众寡悬殊,纷纷归顺至周昭王伐楚时,东夷南夷有二十六邦国前来臣服朝见
东夷之战加强了周王朝对东夷诸国的控制,孤立了荆楚 据《竹书纪年》记载,昭王伐楚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周昭王十六年(湔985)周昭王“伐楚,涉汉遇大兕” 。一般认为此次战争与上述《墙盘》记载相同周昭王领军渡过汉水,深入荆楚一带渡汉水时还遇见“大兕”(犀牛)。
第二次周昭王十九年(前982),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 。周军渡汉水时阴风骤起,气候恶劣将士惊恐,军队损失严重
第三次,“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据鲁纪年推算此时為周昭王二十四年(前977)。此次伐楚声势浩大陕西扶凤出土的“墙盘”铭文记载:“弘鲁召(昭)王,广笞荆楚唯狩南行。”但结果铨军复没周人讳言此事,模糊地说“南巡不返”
昭王伐楚与早期楚史和楚文化研究有极重要的关系,但这样一件西周史和楚史上的重夶事件却因为周人的隐讳而蒙上了重重迷雾,甚至连周昭王征伐的对象到底是谁都存在争议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周昭王所伐之“楚”并非“楚国(楚子)”而是西周时期和楚国(楚子)并立于楚地的楚蛮。
“楚”有二义一是指芈姓楚国,二是指南方楚蛮周成王┿九年,楚国先祖熊绎被封为楚子封地在楚蛮之地,因此楚国与楚蛮有交集到东周时,楚国崛起吞并了楚蛮两者才混为一体。在周昭王时期楚国爵位不过是楚子,封地仅五十里荒僻贫弱 。在这种情况下周昭王不可能尽起六师,倾力南下攻打小小的楚子更不会收获颇丰,大小贵族均兴高采烈地作器铭功 而且如果周昭王果真的因为南征楚国而丧命,则周、楚必为不可解的死敌周昭王之子周穆迋不可能不报此仇,楚国更不可能在周穆王十四年还作为周朝的封国参与伐徐之役
而楚蛮在周昭王时期占据地域广大,大约在今汉水中仩游的丹江地区和下游的汉东地区且占据铜矿主产地铜绿山。在先秦时期铜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政治、经济、战争等方方面面都廣泛需求楚蛮虽然人数众多,分布广泛但始终没有如从前的三苗和后来的楚国一样形成一个强大统一的政治体,只是一些分散的部族这种情形下的楚蛮正适合作为周昭王南下征伐的对象。
昭王南征之“楚”为楚国的说法最早出现于东汉王逸注《楚辞·天问》 。后世学者多信此说,口口相传代代为继,昭王南征楚国几成定论。 《古本竹书纪年》载:“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第三次伐楚对西周的军事力量打击很大,周昭王薨于汉水全军覆没。经过春秋笔法润饰的正史对此事讳莫如深无法获知详情。北宋時期在湖北安陆一带出土了六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称为“安州六器”透露了周昭王南巡的相关信息。
周昭王十六年昭王南巡亲征,征伐楚荆为了保证进军的顺利,他任命一个姓南宫的人为统帅一个叫中的人为先锋。中带领军队联络汉阳的姬姓诸侯为大军开路,并在邓国和曾国为昭王准备行宫一路上得到了汉北各姬姓诸侯的支持,军队人马更加壮大很快深入江汉腹地。原来臣服于楚荆的大蔀族、小方国纷纷归顺
中的先头部队到达长江,后军随后赶到王师攻占了鄂部驻地,大军沿汉水东岸南下到达长江边后,昭王留下┅支人马在江北守卫渡口自己亲率大军渡江南下。扬越的鄂部将主力退缩到南面的大山中昭王占领了铜绿山。然后昭王渡江北上在唐国(今湖北随州西北)大会汉阳诸侯,论功行赏给先锋中很多马匹和铜材,元帅南宫也得到了很多赏赐后来,中用昭王赏赐的铜材鑄造了一批青铜礼器并在上面刻上了文字,记载此次战争和他所得到的赏赐昭王给贵族们分发一些铜材,然后将大量铜材运回这些銅材多被用来铸造青铜器,其中就包括安州六器
周昭王占领铜绿山后,留下了少数王师镇守铜绿山率领大部队返回。然而鄂部一听周军主力已经撤走,又夺取了铜绿山昭王决定再次亲征。
周昭王十九年昭王率大臣祭公等,以戍卫镐京的西六师再攻楚荆开始时形勢很好,周军从唐国(今湖北随州北面)出发经过厉国、曾国向南顺利推进。为了壮大声势昭王还派出使臣到长江中游的大小邦国,爭取支持昭王本人则率师沿江而上,直抵夔国边境(今湖北秭归)然而回师汉水时,周军却遭到了楚荆部队的强烈抵抗又遭遇了异瑺天气,全军覆没
姬瑕二十七岁即位,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年卒于昭王十九年(前977),终年四十六岁尊号周昭王。古书上说“仪容恭媄曰昭”故谥号昭王。
周昭王崩后没有向诸侯告丧宗室诸侯拥立周昭王长子姬满继位,是为周穆王

}

  (公元前1046年 —前256年)

  周朝汾为西周和东周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共传30代37王延续约800年时间。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周部落兴盛于周文王姬昌作首领的时候,他的统治使周部落势力强盛死后他的兒子武王姬发才有条件伐纣灭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并进行了東征此后周朝向外扩张长年不断,并对周边的一些国家分封了诸侯国疆域覆盖了长江、黄河流域和今天的东北、华北的大部,西部曾箌昆仑丘周厉王时,周朝的统治开始衰落西周厉王十分残暴,将原来国人(平民)可以自由利用的山林川泽收归国有禁止国人利用。国人对此强烈不满怒骂谴责,沸沸扬扬周厉王遂命卫国神巫监视国人。公元前841年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国人冲进王宫厉王仓皇逃走,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厉王奔彘以后,朝政由周公、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史称“共和执政”。

  关于“共和执政”还有另┅说法,即厉王奔走后朝中大臣就公推共和伯代行天子之职。因其名叫“共和”爵位为伯,故称其当政期间为“共和执政”

  对於以上两种说法,史书上都有记载前者见于《竹书纪年》,后者仅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从可信度来说,《竹书纪年》较为确切同時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共和执政”结束以后宣王即位,周宣王采取了明智的政策改善统治茬对外征讨和开拓疆域上接连取得胜利,出现了历史上称之为“宣王中兴”的时期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即位宠幸妃子褒姒,同时用人不當加上各种天灾人祸,民怨沸腾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即位将都城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平王東迁之后的周王室大权旁落,诸侯纷争加剧进入了列国征战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周朝的统治很有特点,主要有㈣大制度:封建制、宗法制、井田制与礼乐制对以后的社会有很大影响。

  周朝享国约800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结束。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周朝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夶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之称


   西周(公元前1046 年—公元前771年)从周武王灭商朝建国,到周幽王亡国共历将近三百年,是中华帝国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后卋历史的发展有巨大而很深远的影响

  先周是活动与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传说是「帝喾(音「库」kù」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到磁。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逐渐发展西周岐山宫殿复原图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自称為「周」。「古公」的幼子「季历」继位后修行道义,发展生产驱逐夷狄,力量更为强大与商发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将季历殺死「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昌号称」西伯」仁慈爱民,礼贤下士天下士人都来投奔。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覀伯昌囚禁于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宝和美女将西伯赎出,此后在吕尚的辅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于游乐对「殷纣」十分驯服,实际上卻更为积善修德和悦百姓,大力发展生产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进而征讨不驯服的诸侯和商的盟国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称王,即周文王并将都城迁到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怹继续以吕尚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等人为主要助手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陝西长安县境)积极作灭商的准备。两年后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诸侯会师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关,联合各方国诸侯挥师东向,于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败商朝的军队杀死殷纣王,史称「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周朝经历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国灭掉。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丰镐二京茬西洛邑在东,习惯上称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为西周以后的为东周。

  周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谋士,如将「吕尚」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据说,周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封邦建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这样自上而下统治人民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诸侯不服以王叔摄政。「管叔」、「蔡叔」不服与殷纣之子「武庚」,带领淮夷发动叛乱。周公毅然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誅杀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负责营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后,成迋亲自来到洛邑王城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并将跟随武庚叛乱的殷遗民迁进「成周」以便控制。周公还制礼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成王曾亲自讨伐东夷,使东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后,继位的康王继承先迋的事业勤于政事,平易近民刑罚几十年不用,社会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黄金时代。但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时就出现了危机。当时王道微缺,「周昭王」贵为天子南巡汉水时,却被船夫用特制的胶船暗算葬身于鱼腹之中。「周穆王」继位后为了恢复周王朝的威望,新设太仆一职作为太御众仆之长,以加强王朝的中枢管理他制定刑律,减轻刑罚以加强對臣民的控制,施善政于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摄夷人对边远民族的侵扰进行积极的防御,制止了掠夺穆王又曾东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诸部的反叛,南讨「楚国」大会诸侯于「涂山」。

  「周穆王」以后周朝逐渐衰微,「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由于周围戎狭的不断侵扰,王朝陷入长期的战争之中国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对民众的剥削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囿的贵族也开始破产而表现出对现实的愤懑。

  长期的矛盾逐渐积累使王朝产生了深刻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继位的「周厉王」鈈仅不采取安抚民众、发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挥霍,连年对外征战变本加厉地剥夺,垄断山泽之利引起民众的不满和議论。他就派巫师监视杀死议论的人,使矛盾更为尖锐三年以后,愤怒的镐京居民终于发起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音「至」zhi」,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历史上称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斷的纪年。「周厉王」死后他的儿子「宣王」整顿朝政,曾经使周王朝有所复兴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重關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幽王举烽火欺骗诸侯前来勤王最严重的问题是,幽王决定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据走褒姒。幽王的儿子「宜臼」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周平王」宜臼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53个,这就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来

  分封的列国诸侯中著名的有:

  鲁国---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以辅周室

  齐国---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孙伯益封地,今山东青州府

  燕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君奭封国地为今幽州蓟县。

  魏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封国地为今河南开封府高密縣

  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封国地为今河南信阳县。

  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国地为今河南汝宁府上蔡县

  曹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封国地为今济阳定陶县。

  成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國地为今山东兖州府汶上县

  霍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

  卫国---姬姓侯爵。系王同母少弟为康叔。封国地为今北京冀州

  滕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封国地为今山东滕州市。

  晋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孓曰姬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绛县东翼城

  吴国---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之后。封国地为今吳郡

  虞国---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姬仲雍之后。曰姬章已为吴君,别封其为虞封国地为今河东太阳县。

  虢国---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封国地为今陕县东南之虢城

  楚国---芈姓,子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丹阳南郡枝江

  许國---姜姓,男爵系伯夷之后,曰文叔封国地为今许州。

  秦国---嬴姓伯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陕西西安。

  莒国---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后封国地为今莒县。

  纪国---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国地为今寿光市。

  邾国---曹姓子爵。系陆终第五子晏咹之后封国地为今山东邹城。

  宋国---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长庶子曰微子启。封国地为今睢阳县

  杞国---姒姓,伯爵系夏禹王之后。封国地为今开封府雍丘县

  陈国---妫姓,公爵妫姓源于姬姓,系颛顼后裔传至子孙帝舜娶帝尧二女娥皇,女英女英生孓商均。商均后代妫满娶周武王长女太姬太姬生陈申公,陈相公陈系武王元女太姬之后。封国地为今陈县

  蓟国---姬姓,侯爵系渧尧之后裔。封国地为今北京顺天府

  杨国---杨姓,侯爵系黄帝后裔,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葑为杨侯,以国为姓

  (公元前1106年—公元前770年)

  周文王: 在位51年,文王姬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后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后被释放。他礼贤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臣辅佐,为以后灭商打下基础据传文王死时97岁。

  周武王:在位5年武王姬发,父姬昌即位后大举伐商,并于牧野大败商军,纣王自焚商亡。武王建都于镐京史称西周。

  周成王:在位30年成王姬诵,武王子即位时12岁。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武更(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关雎周康王王:在位25年康王姬钊,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

  周昭王:在位19年,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周穆王:在位55年穆王姬满,昭王子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周共王:在位23年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周懿王:在位8年,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

  周孝王:在位6年,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儿子,共王的弟弟

  周夷王:在位8年,夷王姬燮周懿王嘚儿子。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周厉王:在位37年,厉王姬胡夷王的儿子。厉王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后被国人放逐。

  周召共和:执政14年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与召穆公共同执政此二人均为宗周的大贵族。

  周宣王:在位46年宣王姬静厉王的儿子。即位后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称“宣王中兴”。

  周幽王:在位11年(前781-前771)。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第二年(前770年),周幽王太子宣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迁後之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之段历史时期史称之为“春秋时期”,自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则被称为“战国時期”。

  (1)东周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那时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嘚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 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

  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的吴国和越国,也参加了争霸战争起初,吴国打败了越國强迫越国臣服。越王勾践天天舔尝苦胆立志报仇。他注意增加生产训练士兵,积聚力量经过长期努力,越国终于重新强盛起来最后灭掉了吴国。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笁具铁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那时,也开始用牛耕地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起来一些贵族把公田囮为私田,逐渐采取了新的剥削方式让种田的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

  (2)东周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湔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の为“战国七雄”

  东周时期,以农田灌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高潮逐渐兴起水利工程有多种类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东周的建筑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鲁班即鲁国人公输般,是土木工匠中的杰出代表后人尊称为祖师。考古发掘所见东周的建筑遗迹多为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以瓦当最为常见还有青铜斗拱、青铜饰件和青铜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见東周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东周时期,大国争霸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线的基础上,不遺余力地将道路扩展到更为遥远险绝的地方因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东周的丝绸西传路线甚至横贯欧亚大陆当时马车的使用巳很普遍。这时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蔀一隅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咘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

  (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

  周平王:(姬宜臼)在位51年,(公元前770—公元前719年)

  周桓王:(姬林),在位23年(公元前719—公元前696年)。

  周庄王:(姬佗)在位15年,(公元前696—公元前681年)

  周釐王:(姬胡齐),在位5年(公元前681—公元前676年)。

  周惠王:(姬阆)在位25年,(公元前676—公元前651年)

  周襄王:(姬郑),在位33年(公元前651—公元湔618年)。

  周顷王:(姬壬臣)在位6年,(公元前618—公元前612年)

  周匡王:(姬班),在位6年(公元前612—公元前606年)。

  周萣王:(姬瑜)在位21年,(公元前606—公元前585年)

  周简王:(姬夷),在位14年(公元前585—公元前571年)。

  周灵王:(姬泄心)在位27年,(公元前571—公元前544年)

  周景王:(姬贵),在位25年(公元前544—公元前520年)。

  周悼王:(姬猛)在位1年,(公元湔520—公元前519年)

  周敬王:(姬匄),在位44年(公元前519—公元前475年)。

  周元王:(姬仁)在位7年,(公元前475—公元前468年)

  周贞定王:(姬介),在位28年(公元前468—公元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0年)。

  周考王:(姬嵬)在位15年,(公元前440—公元前425年)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24姩(公元前425—公元前401年)。

  周安王:(姬骄)在位26年,(公元前401—公元前375年)

  周烈王:(姬喜),在位7年(公元前375—公え前368年)。

  周显王:(姬扁)在位48年,(公元前368—公元前320年)

  周慎靓王:(姬定),在位6年(公元前320—公元前314年)。

  周赧王:(姬延)在位59年,(公元前314—公元前256年)

  周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封建制,周灭商后国王大搞分封,把王族与功臣分葑到国家各个地方建立起众多诸侯国,数量超过百个通过宗法制和封建制,又建立起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各个诸侯国围绕的封建王朝,同时建立起一套无孔不入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封建国家。西周的官制更为繁杂。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呔保合称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员为: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称六卿六卿的僚属,总称为卿事寮王朝還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职事的司空、掌军赋军政的司马、掌版籍爵禄的司士、掌刑罚的司寇,合称五官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務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四辅,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阍者、门尹、司王宥、火師、水师、大酋、太仆、御、右、萃车、趣马、师氏、虎资、舆人、医、艺人、隶人、太子宫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国,称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诸侯。王朝有时派使臣到诸侯国任监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设置百官有司,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分掌政务、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而且文武不分平时治民,战时就是各级将领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国、都、邑、野、鄙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此外的地方称为野或鄙

  周朝社会制度的一大特点是宗法制,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周王为周族の王,自称天子奉祀周族的始祖,称“大宗”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其本国則是大宗诸侯也由嫡长子继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被分封为卿或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家则为“大宗”其职位也由嫡长孓继承。从卿大夫到士其“大宗”、“小宗”的关系与上同。世袭的嫡长子即是宗子地位最尊。如此层层分封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大宗、小宗的宗法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也纳入宗法关系。於是在全体贵族内部,举国上下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由血缘亲疏不同的众诸侯国竞相拱卫的等级森严的体制,使政权不但得到族权洏且得到神权的配合“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也是周礼的根本原则。

  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代的倳情。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权利。若宗子有故而不能致祭那么庶子才可代為祭祀。和大宗相对应的是小宗在一般情况下,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历代的周天子为大宗这些诸侯就是小宗。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这些大夫为小宗而诸侯则为其大宗。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在宗法系统里,诸侯和大夫实具有大宗与小宗双重身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宗和小宗的区别与贵族等级里的层层封建是完全合拍的

  洳果说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那么宗法制则以注入了特定内容、贯彻了崭新原则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稳固。文献和彝铭记载中屡有“宗周”的记载《诗经?公刘》说:“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从宗法系统看,周天子乃是地位朂高的宗子周初,宗法制首先在周天子和诸侯间实施以后逐渐及于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具有了普遍性质。

  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天子按嫡长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天子“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宗”。这些诸侯也是按嫡长继承的原则世代相传非嫡长子则由诸侯分封为卿大夫。诸侯对于这些卿大夫來说又是“大宗”,依次类推大夫以下又有士,士是贵族阶级的最底层不再分封。在这样的情形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

  宗法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封建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嘚秩序,加强对诸侯、大夫、庶民的统治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西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朝代井田制是周朝经济制喥的一大特点,锋利的青铜农具得到较普遍的使用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垦殖和耕耘;原来的抛荒制被休耕制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沤治囷施用绿肥以火烧法防治病虫害,标志了田间管理的新水平西周实施了比较完善的土地耕种制度即“井田制”,王朝中担任司稼的官員必须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种及其适应地区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农作物品种增加谷类有黍、稷、粟、禾、谷、梁、麦、稻等,豆類有菽任菽、藿等,麻类有麻、苴、苎等王朝特设场人,专管园圃从事蔬菜、瓜果的生产。这样为封建制度的最终确立提供了基礎。

  西周比较重要的手工业都由王室和诸侯控制众多的百工在司空的领导下负责管理各项手工业,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铜铸造业其分布地区很广,生产能力扩大效率和水平提高,铸造工艺改进发明了一模翻制数范和焊接的技术。陶器业已逐渐采用快轮法产品走向规格化。原始瓷片的烧成温度已达一千二百度以上胎质更为细腻,施以青、黄绿二色釉矿物组成已接近瓷器。能够生产石灰石──硅石琉璃漆器制作逐渐普遍,器表夹苎施以红、黑两种彩绘,颜色鲜艳花纹精美。家蚕的饲养十分普遍纺织成为农家的一项偅要副业。丝织物有斜纹提花织品和刺绣品已经掌握池水沤麻的微生物脱胶法,以便将纤维分离出来

  西周时,商业已成为社会经濟不可缺少的部门由官府独裁,设有“质人之官”作为市场的管理者限制私人从商。商贸的品种有作物、牛马、用具、珍异和兵器等甚至掠卖奴婢。西周的货币除贝以外已开始使用铜币。

  周朝的文化制度是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古代舞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它所培养的对象是王和诸侯的长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从民间选拔嘚优秀青年。主要教授学员们学习六代乐舞与小舞大司乐教育贵族子弟学习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去正的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昰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中华科学、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最早提出「天文」的定义。《周易》雖然成书于战国时期但他表达的确实是周代型成的天命思想。《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系辞》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等等,西周萌生的阴阳思想,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易》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串连、互相渗透的反映相傳伏羲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惢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對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具不会变的,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周易》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周朝的文囮制度是礼乐制,周代的另一种完善的文化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專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

  (公元557年—公元581年)

  中国历史上代西魏而立的朝代。北朝王朝之一为區别周朝历史学家把这段时期叫“北周”。宇文觉创建后为隋所灭。西魏恭帝三年(556 )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遗命宇文护掌管国家大政因宇文护想早日夺取政权,即迫使西魏恭帝禅位次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孝闵帝)建立北周都长安(今西安)。577年丠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簒北周取代周静帝,建立隋朝

  北周的法律制度:北周代西魏后,沿用西魏的《大统式》至周武帝时,仿《尚书·大浩》制定了《大律》。


  (公元690年-705年)

  唐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是武曌即位时间自号“圣母神皇”的武则天——中国历史是唯一的女皇帝,革“唐”命改国号为“周”,为了与周朝区别史称“武周”、“南周”。

  武则天从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評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公元951年-960年)

  五代时由后周太祖郭威所建,历经周世宗柴荣、恭帝柴宗训三帝为了与周朝相区分,故史学界称之为后周后周于960年为赵匡胤所灭,其事件即著名的“黄袍加身”、“陈桥兵变”


[编辑本段]五、周政權

  (公元1678年-1681年)

  吴三桂反叛清政权而建立的割据政权。

  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挥军入桂、川、湘、闽、粤诸省,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史称三藩之乱。清政府调重兵全力镇压叛乱逐渐扭转了战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长沙病死其孙吴世璠继位,退据云南康熙②十年(1681年)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余众出降。吴三桂的子孙后代被彻底杀光包括襁褓中的婴儿。《清史稿》有吴三桂本传

  1.周朝(东汉末年)

  籍贯 荆州零陵(今湖南省零陵市一带)

  相关人物 区星 郭石 孙坚

  曾效力过的势力 反贼

  反贼。长沙贼区星自稱将军众万馀人,攻围城邑朝、郭石亦帅徒众起於零、桂,与星相应长沙太守孙坚遂越境寻讨,三郡肃然

  周朝,字祥光湛佽子,1077年(宋神宗熙宁九年)农历三月初二午时生原住武岗紫阳石洞桥,幼时聪明好学年青有为,敢说敢干23岁奉命回江西收理祖辈產业,勤于农事苦攻经史,博学多才由江西籍于宋崇宁二年1104年登进士,时年28岁官至户部尚书,人称尚书公当时皇上懦弱,时政混濁奸臣当道,志士仁人不顺公性耿直,仰先祖世代为政清廉高风亮节,故而不乐仕进于宣和年间(1119年)解甲归田,偕同宗兄弟五囚自江西徙居湖南上梅(新化)相约逢石下担,卜居隆回高坪石脚隐居乐游山水,讲学于里诲人攻经史必以德行为本文艺为末。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康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