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舟之节拼音

【解释】: 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亦作“柏舟之节”。

【出处】: 《诗·鄘风·柏舟序》:“《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

【举例造句】: 青松摧折哀断女萝之心;丹节孤高, 终守柏舟之誓 ★唐陈子昂《唐故袁州参军李府君妻张氏墓志铭》

【拼音代码】: bzzs

【近义词】: 柏舟之节

【用法】: 作宾语;用于妇女

【故事】: 春秋时期,卫世子共伯夫妇感情十分恩爱曾经山盟海誓他们的爱情至死不变。后来共伯去世其父母想要他妻子共姜改嫁。共姜坚决不答应就做一首诗《柏舟》来证明他们的愛情,让其父母打消这个念头

}

1、纣以妲已周幽以褒姒。兰蕙質柳絮才,皆女人之美誉;冰雪心柏舟操,悉孀妇之清声女貌娇娆,谓之尤物;妇容妖媚实可倾城... ——《幼学琼林》卷二 女子 程登吉

2、女,武师邬英之妻年已四十,又是五子之母早寡,素有冰雪心柏舟操的清誉,设帐讲学文名远播,听说这次正榜和副榜中式的考... ——《神魔列国志》第十二章 罗刹女帮主 楞严阁主

}
详细解释(意思):指妇女丧夫後守节不嫁亦作“柏舟之节”。
出处(典故): 《诗·鄘风·柏舟序》:“《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
示例: 青松摧折哀断女萝之心;丹节孤高, 终守~ ★唐陈子昂《唐故袁州参军李府君妻張氏墓志铭》

第一个字为"柏"的成语

第二个字为"舟"的成语

第三个字为"之"的成语

第四个字为"誓"的成语

成语"柏舟之誓"更多相关信息

成语资料【成語】柏舟之誓【注音】bǎi zhōu zhī shì【解释】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亦作“柏舟之节”。【用法】作宾语;用于妇女【结构】... 成语资料 - 成语絀处 - 成语故事 - 成语举例 /

柏舟之誓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亦作“柏舟之节”可作宾语;用于妇女,出自《诗·鄘风·柏舟序》 “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查看更多关于“柏舟之誓 百科”的内容

[语出] 《诗经·鄘风·柏舟序》:“《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 [近义] 柏舟之节 ...-查看更多关于“柏舟之誓的成语解释”的内容

使用例句 青松摧折,哀断奻萝之心;丹节孤高,终守柏舟之誓★唐陈子昂《唐故袁州参军李府君妻张氏墓志铭》与柏舟之誓相关成语 ...-查看更多关于“柏舟之誓的意思”的内容

2个回答-提问时间:2012年04月23日最佳答案:【成语】柏舟之誓    【注音】bǎi zhōu zhī shì    【解释】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亦作“柏舟之节”    【用法】作宾语;用于.../link?url=/s?wd=柏舟之誓

【引用示例】青松摧折,哀断女萝之心;丹节孤高,终守柏舟之誓。 唐·陈子昂《唐故袁州参军李府君妻张氏墓志铭》 【附录】《诗经·邶风·柏舟》原文: 泛彼...-

柏舟之誓bǎi zhōu zhī shì成语解释誓:盟约,诺言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成语出处《诗经 鄘风 柏舟序》:“《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早死,...-查看更多关于“柏舟之誓的意思”的内容

共姜坚决不答应,就做一首诗《柏舟》来证明他們的爱情,让其父母打消这个念头 【成语举例】青松摧折,哀断女萝之心;丹节孤高,终守柏舟之誓。 唐陈子昂《唐...-查看更多关于“柏舟之誓 故倳”的内容

柏舟之誓柏舟之誓,柏舟之誓拼音:bǎizhōuzhīshì简拼:bzzs近义词:柏舟之节反义词:用法:解释:誓:盟约,诺言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出处:《诗经·鄘风·...-查看更多关于“柏舟之誓 大全”的内容

成语"柏舟之誓"逐字解释参考

bó柏林,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首都。另见bǎi;bò。 【柏林会议】1884年11月在柏林召开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刚果的会议。德、英、法、俄、美、比、奥匈、葡等十四国参加次年2月签订協定,将刚果河以东地区划为比利时殖民地以西地区划为法国殖民地;并承认各国在刚果盆地贸易自由和刚果河及尼日尔河航行自由的權利。 【柏林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红军对法西斯德国进行的最后一战。1945年4月25日苏军突破德国奥得河和尼斯河防线后发起了对柏林的进攻。经过激烈战斗苏军在4月30日把胜利红旗插上柏林国会大厦。5月2日柏林战役胜利结束希特勒于絕望中自杀。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柏油】沥青的通称。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zhōu①船《劝学》:“假~楫者,非能水也” 【又】乘船;坐船。《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行适临汝”②环绕。《诗经·公刘》:“何以~之,维玉及瑶。” 【舟楫】⒈船和浆,泛指船只。⒉比喻辅佐大臣。 【舟师】⒈水军。⒉船家。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吔”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燚张天。”⑿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數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hì①古代统治者征战前告诫将士的言辞《周礼·秋官·士师》:“(五戒)一曰~,用之军旅”②盟约;誓言。《孔雀东南飞》:“女子先有~老姥岂敢言。”③立誓;发誓《孔雀东南飞》:“不久当还歸,~天不相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