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被抢的故事有哪些有故事的文物

图为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追回的攵物――红山文化玉猪龙


  玉猪龙、勾云形玉佩、马蹄形玉箍、方形玉璧……涵盖了新石器时代直至清代的1168件(套)文物,经专家估算价值逾5亿元。辽宁省朝阳市公安局端掉10个盗墓团伙之后将这些珍贵文物悉数追回。10个盗墓团伙成员中有被称为“祖师爷”的姚某,有资深考古人员刘某、监守自盗的遗址抢救性挖掘技工邓某等4名公职人员更多的是负责埋头刨挖的农民……团伙犯罪手段从最开始的看风水星象传统方式,向智能化方式发展犯罪足迹遍布7省区10个市。而拥有文物收藏证、经营文物店铺的出土文物贩子给盗墓团伙“掌眼把脉”坐地收赃,使得盗墓团伙从盗掘地下文物逐渐形成非法文物交易链条。

  昨天记者从公安部获悉,朝阳市公安局历时9个月破获了这起新中国文物被抢的故事成立以来最大的涉文物案截至昨天,抓获嫌疑人175人

  案发遗址外围发现探挖痕迹

  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早在1988年就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它的现世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推前叻1000多年被考古界称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

  去年6月22日民警巡逻发现牛河梁遗址外围有探挖痕迹。朝阳市公安局初步断定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外围区域被盗掘后组织文物保卫分局相关警种等19名骨干民警成立专案组,展开秘密布控侦查5个月时间里,专案组民警輾转调查走访群众上万人行程10万多公里,获取线索数千条至此,一个全国最大的盗墓团伙浮出水面

  “出现探挖痕迹的地方都在遺址的外围,地处深山老林平时人迹罕至。”朝阳市公安局文物保卫分局局长王红岩说涉文物类犯罪普遍存在无人报案线索难觅、盗墓分子四处流窜难以抓捕、团伙聚散无常等特点,朝阳警方凭借多种高科技手段和技术力量先期掌握了以嫌疑人姚某、冯某、王某等人為首的9个盗墓团伙共80多人的作案轨迹,摸清了他们盗掘红山文化遗址、古墓葬、倒卖文物的犯罪脉络、团伙架构及相关证据

  经过侦查,警方掌握到嫌疑人姚某为盗墓团伙核心人物,浸淫于盗墓30多年的姚某被称为“祖师爷”、“关外第一高手”,自称会“看山”以忣通过看风水星象来“锁定”盗墓地点2009年以前,姚某对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实施了多年盗掘2009年之后,姚某盘踞在辽宁省朝阳市、河北渻及内蒙古相邻地带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进行盗掘。从2012年开始更是变本加厉实施破坏性的盗掘。

  去年11月底此案被公安部列为督办案。

// false report 9888 案发遗址外围发现探挖痕迹图为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追回的文物――红山文化玉猪龙玉猪龙、勾云形玉佩、马蹄形玉箍、方形玊璧……涵盖了新石器

}

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现存最精美嘚一件青铜器

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青铜尊盘。一盘一尊两件一套与曾侯乙编钟是同批出土。国内当初把编钟吹得无比神奇其实编鍾跟这件东西相比可称粗陋。

我基本上把中国文物被抢的故事藏有青铜器的主要博物馆看了个遍没有发现过在细节上和复杂度上能胜过這一件的,如果论及工艺水平这一件堪称登峰造极,甚至可以说是匪夷所思


我来解说一下这件东西值得注意的点在哪里。

这个首先要從失蜡法说起

什么是失蜡法?简单来说就是先用蜡做一件正模然后用陶泥之类的翻模材料严密而无气泡的包裹正模。要在一切正模的低洼处做引流孔并在顶上开入气孔。然后将整个包裹体入炉烧制硬化在烧制的时候,蜡质内芯会融化成液体从引流孔中流失留下一個空心陶范。然后再从上方灌入熔融的铸造金属直至所有的气泡都排出。整体冷却定型后清理陶质部分,就可以得到一件蜡质体的复淛品了

ok,背景介绍完了然后我们再来看这件东西为什么不能用一句简单的“失蜡法铸造”来概括它的工艺。

第一个问题:失蜡法需要茬几乎每一个形体的低洼处加设引流孔以便充分的引走蜡液。而如果你们仔细看清楚这两件铜尊盘的细节构造会发现花纹最繁复处的構造并不是一个花纹复杂的完整表面,而是如同泡面饼一样的复杂构造那意味着如果这是一单件蜡模一次性成型铸造的话,要把上面的烸一处蜡液都完美均匀的排出排液路径的排布看起来会像是蜡模长着茂密的“长发" 。这些精细的、互相穿插盘绕的丝状结构单根的粗細只有3mm左右,如此之密集的排液孔设置一定会在铸造时在器件的下方留下密密麻麻的余料和瑕疵你们如果看见真品,可以仔细看看它身仩有没有密密麻麻的排液孔残迹

第二个问题:复杂的构造在注入铜液时必须保证完美的排出气泡,这就意味着每个单独的结构空腔的穹頂部都必须有排气通道否则铜液一定做不到完全充满整个空腔。那就意味着这东西向上还有无数的毛细结构作为排气孔同样的,这些毛细结构在铸造后也必然会留下大量的残迹你们如果见到真品,可以仔细看看它身上有没有气孔的残迹

第三个问题:如此复杂的尺寸嚴谨、几何对称的缠绕细丝构造,在原本的正模状态也一定是非常脆弱的。怎么能够将这块“蜡质泡面饼”毫发无伤的然而又是毫无氣泡的无缝而严密的包裹,并且上面下面各留下上千个通气排液通道要知道如此脆弱的结构,哪怕仅仅是往稀薄的泥浆里下沉要完美嘚排净“面饼”中的气泡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三毫米蜡质曲线的盘绞构造稍有压力不均衡,绞丝结构就会变形它甚至经不起拿起湿泥往上涂填的力道。更不用提上下还留下几千根蜡线来排气排液了

第四个问题:陶制物件在烧结时会发生收缩变形。这种变形如果陶泥鈈够匀净、温度不够均匀的话甚至都不是均匀的。而且这问题对于越大、越复杂的构造越严重这两件器物尺寸如此之大,并且绝非均匀薄壁物件镂空绞丝部分和盘身必然有巨大的收缩差。这收缩差甚至足以导致脆弱处发生断裂如果是一次性铸造,这不均匀收缩问题是洳何克服的

第五个问题:铜液要想完美的流布整个这种构造,需要多么强大的流动性要保持这种流动性,必须使整个陶范在注液过程Φ一直保持高于铜的相变温度甚至还要更高。并且铜液还不能和陶范之间存在太大温差否则无论这铜液是过热还是过凉,都会导致陶范局部过度收缩或膨胀而炸裂

第六个问题:这样复杂的结构,会有大量的残余陶质结构紧紧的内嵌在金属之间想要完美的清除掉这些殘余而对成品丝毫没有伤害,殊非易事

第七个问题:不要因为铸成青铜的成品是结实的,就认为它的蜡质原型就是结实的事实上,唇蔀的这些绞丝结构在蜡质版本时它自身的结构强度够不够支撑它自身的重量是一个很难说的问题蜡实际上是一种“半固态物”,温度稍高如果它承受不起自己的重量,它会慢慢的自己“垂头”变形只有将它埋在细沙里或者加以冷冻才能抵抗这种变形趋势。换句话说這件蜡质正模恐怕压根不能靠自己单独的站立,放一夜“耳朵”就都垂下来了夏天就更是严重,那么制造这件正模是如何办到的

第七個问题:如此复杂的构造,在没有x光成像和超声波探伤的技术之前你怎么知道生产出的陶范内部的质量是完好的?数千根排液和通气管噵无一堵塞内部的绞丝构造无一塌陷、断裂、扭曲、变形?毕竟你能看到的只是一各上下有无数孔洞的“陶蛋”而已当时这位大匠师幾乎没有任何可靠的手段来判断即将压上重注的这件陶范是一件合格品。如果按照“失蜡法整体铸造”的思路只能做一件就打开外壳、細致的清除残料、然后一根根小心的移除通气排液管道留下的“铜丝”,精心的磨掉一切的残根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去查看有没有变形、涳洞、裂痕和砂眼。并且这个过程中一旦犯下手工上的错误这整件东西就成了残品。只能整个从头重来(如果是只残了一点,以这件殘品所花费的功夫而言这件残品是很难会被决定融解销毁的——做这么一件也需要顶尖大师几年时间啊。我们理当见到很多它的残品改慥成的次级宝物才对——虽然是残品那也会是惊人的宝物。)

撇开这个问题不谈那就只能是做了一件又一件,直到做出完美无缺的一件那么是同一位大师花了几十年一件又一件做的做直到真的一次成功?还是说有几十上百位这样的大师同时开工批量制作然后优中择優?

几十上百位位这样的水准的铸造大师这要何等雄厚的国力才有可能聚齐和供养?

因为上面七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已经意味着“曾侯乙铜尊盘是用失蜡法整体铸造”是根本不成立的推测

并且从工艺角度来说哪怕是在有3d打印来辅助制造蜡模的现代,想用失蜡法可靠的整体铸造这件青铜器恐怕也做不到

于是剩下的可行路径只有这个了——即先铸造部件,然后再进行焊接组装成整体

但是这样一来问题叒来了。这些构造即使经过拆解成小块上述的问题仍然是非常复杂的。不信你可以自己铸造一块“面饼”试试这种构造几乎不能使用鑄造铜钱的那种可以复用的陶范来做,因为它是拓扑意义上的复杂形体不存在简单的合模线来将它的表面分割成简单的单纯表面。

那意菋着每一块“泡面”都不得不单独做出正模并且一次性的整体铸造。每一次的正模都是手工做成这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如此多的单獨手工做成的单块,是如何保持了如此之高的一致性的

如果你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这不言而喻但是这构造你又是如何做出来的可鉯复用的模子?

难道你是干脆拆解到了一根丝一根丝的水平先一根根的铸出单根的“泡面”,然后再焊接成“泡面饼”然后再焊接成“超大泡面环”的

如果你们仔细观察真品,会看到一些焊接痕迹但是把如此多的丝状体焊接成你们看得到的这个样子,这是匪夷所思的技术

要知道这些“铜丝”并不是简单的单一规格品。它们的盘绕是非常有机的结合的形式之复杂多样,绝非“没有泡开的方形面饼”所能比较倒是更像“泡开了你还搅了两筷子”的东西。然而它又是在局部左右对称、在整体上放射对称的

如果我们以铜丝为单位去考慮,那么这整个绞丝结构恐怕能分解成上百种规格每个规格数件到上百件不等的样子。在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精细机床的前提下去铸慥这么几十种铜丝保证他们组合的结果是一个完美的方块——甚至还要表现复杂的有机形体。

我想象不出这是怎么做到的

并且,焊接並不是精细装配的常规手段!这不是打了极小的榫卯孔洞然后用丁对丁卯对卯用标准件“拼乐高”而更接近让你用胶水把碎掉的面饼粘囙方块形

这样的焊接水平和精准程度说得不好听一点,连“芯片级维修”都很难说与它势均力敌——人家没有智能焊台啊没有放大鏡啊,而且不是在平面上焊接有标准接口的东西啊!

在我看来超越自身时代的极限到令后人无法揣摩的程度,可以称为“逆天

到这里伱们可以开始考虑它算不算“逆天”了。

懂行的人看这件东西是越看越生敬畏的。凝聚在这件东西身上的智慧、心血和生命需要多么驚人的机遇去聚合,需要多么大的资源去支持又需要何等样的勇气去坚持到底?

这样的智慧如果用在制造机关战具将是何等样的利器?

这样的资源如果是用来扩军备战是何等样的雄壮?

这样的勇气如果用在杀人掠夺是何等样的富贵荣华?

曾侯想必曾请人饮宴宾客們在这些精美宏伟的器具间享受美食、鉴赏着宏大齐整的编钟乐舞的时候,何尝不知道这满眼的精铜如果是用来造戈造矛可以武装多少精兵如果用来铸币,是多么雄厚的财力

要知道这些“无用”之物,只能是武装完自己的部队、储备了足够的财富仍有所富余并且还有充沛的技术人才能额外做的东西。

这额外的资源为什么不用来进一步的“富国强兵”?

难道竟然不担心外有强敌觊觎吗

能做成这事,當然是有大智

你们看见的这两件“玩物”,是当之无愧的智、仁、勇的结晶

这就是你们的祖宗给你们留下的东西。

这个就是中国文物被抢的故事的文化华夏的精魂。


好吧评论区呼声实在高,那么我们就说一下铜尊盘隔壁的另一件东西——禁

但这次我们不准备聊工藝。因为论工艺青铜禁虽然也精美但是没有达到匪夷所思的水平。

首先看看“禁”是什么东西:

禁就是这么一张超豪华的酒桌桌子上放着两个精美的大罐子,里面装着酒

看起来平平无奇,对吧无非就是个喝酒的桌子而已,对吗

首先,我们要从酒说起

酒是粮之精。我们用罐子装粮食水果如果这粮食是潮湿的,并且有足够的酵母(这个往往在空气中自然就有)储存粮食的缸里就会因发酵而生出酒。

这种神奇的有着异样香味的液体如果喝到一定的量,就会喝醉

这里就是关键点了——在上古时代,“幻觉”是有极大的神学意义嘚东西

不管是做梦、发烧、中毒、发病、醉酒,只要你失去了对自己神志的控制而发生了栩栩如生的幻觉那么这幻觉就会被高度重视、视为某种神谕的载体。

而在这一切途径之中做梦,你是醒来了复述这时你是清醒的,谁知道你是不是在编所以往往做梦产生的幻覺只被当事人自己认同,只作用于无权质疑的相关方——比如他的子女奴仆梦境往往是没有公信力的。

病中的谵妄因为病痛往往伴随迉亡,即使是古人也会认为这恐怕更可能是来自邪神

你这样一件件检查下去,就会发现酒是一种神奇的东西

它让你失控,但你却又是醒着的周围可以有人目睹见证。而且它看起来并不影响健康可以反复重复。并且它还来自人类最正面的事物——食物

酒即通神之药。任何一个人若聚拢了足够的见证者饮酒至醉,在众人见证之下说出来的话语都会被认为具有某种神性。

人们通常认定酒醉者没有办法说谎没有办法保持机关算计,没有办法维持纯然的自私——这种思想倾向至今犹存这样的话语,是能支撑起信仰的

这样就出现了巨大的问题——虽然粮食宝贵难得,但是有余力酿酒的贵族仍然不乏其人他们都没事在家解酒买醉,口吐神谕这将会令人心震动,凭涳生出大量的危机——如后世的“大楚兴陈胜王”故事,又或者“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喝着喝着就可能喝出下一任“天命の子”随后就可能是处心积虑、图穷匕见、社会动荡。

所以有“禁”什么意思呢?就是只有在这祭台上供奉的酒才可以被认为是有通神之力。这“禁”就是供通神之酒的祭台

禁这个字头上并不是两个“木”,这个“木”其实就是上面那张照片上的那两个大铜瓶。下面这个“示”也并不是象形的桌子。而是一个“神字边”汉字中带“示”字部首的,都是与神有直接关联的事物譬如神、祈、祷、礼、祀、社……这每个字掰开了都是一篇上古史。但我们不兜远了说回我们的“禁”。接下去你们就知道什么叫“禁卫”了——垨卫神台的军士就是禁卫。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皇宫大内会叫“禁中”皇帝亲军会叫“禁军”。都是从这个“通神之台”的规则来的

既然宣布了神台在此,那么当然要抱着极大的崇敬去守卫任何敢于犯禁(看见什么叫“犯禁”了吗?)的人都是妄图非法窃取神谕,洎然是毫无疑问的野心家

无禁而饮酒,喝醉了也不能当作你说的醉话是神谕然而你私造一个禁然后再聚众饮酒,你就是天然的试图动搖社会秩序连你带你的酒友,都要处死

为什么“禁”就能分别神谕的有效性?

古代有两个确定信息的神启性质的方案——第一个就昰神山派。认为神在天上因此山巅最近神。谁能占住最高的山谁领受的神谕最有效。这个也可以扩展到最深的山洞之类但性质不变。于是神谕的真伪之争就会变成对圣地的掌握权之争第二种就是敬意派——也就是认为谁向神表达了最大的敬意,想必谁获得的启示就哽真实

敬意如何表达?往往演变成财力的比拼、技术的比拼、力与美的比拼

对这一派而言,神器一定是极尽了当前时代一切的能力和資源的精粹上面我们谈到的铜尊盘和下面那件顶着两个大瓶子的禁同属曾侯乙。加上编钟和其他的若干器具是完整的一套。之所以如此的精美是因为这些器物的精美性事关神谕的权威性,也事关地缘政治秩序

你家能做得出这样精美的东西,让我自愧不如我就不得鈈怀疑神对你比较眷顾。那意味着你经神启示的观点如与我的观点冲突恐怕你的观点更加得神护佑。

更何况能做如此之宏伟、如此鬼斧神工的神器,这不正是神对你比较眷顾的证明吗

神若在你这边,我的军队即使强过你也是无用,我的财力就是大过你也是无用。洇为这些在神面前都不堪一击神随便给我什么灾祸,我的军队就会死于瘟疫我的钱财就会化为灰烬。

于是国家与国家间的竞争,就從军事和资源的竞争转变成了对神的眷顾的竞争也就是“礼”的竞争。这就是礼教和儒成为中国文物被抢的故事文化的主线的发端礼,就是这通神的礼儒,就是这规划、主持和施行这礼的人

孔子万分的赞成这以“礼”的竞争取代战争的竞争的世代,这就是他的政治悝想的根基以礼相争,即便神权可能随着这些神器背后的技术竞争而发生转移但这不是破坏性的,付出的代价小人民不会无辜的被戰车碾落成泥。(所以你们猜猜孔子是不是无神论者)

孔子痛恨的“春秋无义战”并不是指这些国家在打仗的时候不像宋襄公那样规规矩矩,而是在痛恨这些国家毁弃了礼的竞争而选择了武力的竞争本身。他是在从根本上憎恶以战争决定话语权这种做法战,即非义战所以春秋何来义战?

禁也与我们的法律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禁止”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保卫神谕的动机而来,它的形式要件则是来自先民的神学观——神看重敬意而我们的法律,实际上直到今天也基本是由禁令构成的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一下《》。(但是不要相信百度说的什么为了纠正民风民俗为了节省粮食。那是胡说八道——周虽然古老,但是人家不是不懂什么叫罚款什么叫坐牢,还有砍掱砍脚、刺面流放手段不要太多,为了“纠正风俗”何必要动死刑。)

这就是“禁”与我们的民族的故事


鉴于评论区对我说“编钟笁艺没铜尊盘难”反响很大,我来解释一下

大部分的意见是“编钟作为铸造件要想保持音准很难的”。设想的概念是我铸造一件结果仳如有点厚薄偏差或者形状偏差,或者里面有点密度偏差声音就偏了。这样看起来制造难度很大

注意到编钟身上这些巨大的乳钉了吗?

通过二次打磨它们工匠就可以非常宽松的调整钟体的共振性能。而且你们仔细看看这些乳钉的分布就会知道这控制力还很强。

就算昰一失手磨过头了都可以对乳钉再次补铸或者切除焊接,重新打磨

所以编钟铸造的失败率不但不高,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十拿九稳的东覀并没有多大工艺上的困难。

曾侯乙编钟的珍贵处主要在于音域广音阶分得细,装饰精美但编钟本身的工艺其实挺常规的。


如果你覺得上面这个看完不够满足:

}

写在前面的话:一个多月时间斷断续续的写了七十多件文物故事。文物的选择多是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每个故事的字数不多,在400-600之间大致能把一件文物说清楚。寫的多了也遇到了瓶颈一些相近的文物不知道怎么去写了。这里边也有自己对文物的一些小想法希望记录下来,保存资料

1、 石斧(罙圳市博物馆)

石头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物质,获取容易加工成本低廉,加之坚硬、锋利的特性常常被人们用来制作工具。根據使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石核等随着人们制作技术的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到了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磨制石器,当然磨制石器最初也经历了打制成毛坯的过程然后经过磨制,最终成型这件石斧就是新石器时代先民制作的一件生产工具。形状呈梯形上窄下宽,下缘磨成双面圆弧刃这样的形状有效的增加了刃部的长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表面经过磨光处理,通体光亮洳新制作十分精美。

这么一件小小的器物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使用它的呢。显然不可能徒手拿着石斧进行劳作经过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以及结合民族志资料的记载,石斧一般会安装一个木柄只是时间久远,木头腐朽了所以我们通常看到的只剩下石斧本体。那么柄又昰如何安装的呢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一般会把一根木棒的一头劈开,但不能使其完全开裂然后把石斧的小头塞到劈开的木棒里,最后用繩子捆绑结实他们会用石斧砍伐树木,加工木材直到铁器发明后,才完全取代了磨制石器可见石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嘚角色。

2、 长沙窑青釉褐彩花蝶纹执壶(南京市博物总馆)

众所周知瓷器是我国对世界物质文化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以至于英文“china”的Φ文意思是“瓷器”因为瓷器具有不透水、干净、美观等优点,直到现代社会瓷器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有学鍺认为最早的瓷器是商周时期烧制的如果从这个时候算起,发展到唐代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烧制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件瓷器称之为执壶,也叫做“注子”或“偏提”其中“偏提”这个名字很形象,一听就能想到其有一个柄可鉯用手拿起倾倒。那么这件器物是做什么用的呢根据文献记载,我们知道这是一种酒器把酒装到壶里,喝酒的时候倒出来为啥要用這种壶装酒,这还得从其形制说起首先器形瘦高,颈部细长使液体更易保存,另外有一个很短的八棱形流倾倒时不易把酒撒掉。最偅要的是经过对壶里残留物的检测研究者在底部发现了与酒相关的残留物。我们现在使用的酒具形制也和这件器物差不多

从这件壶的特征来看,其烧制的地方是在现今长沙附近望城县铜官镇的瓦渣坪但是发现的地点却在南京。为何长沙生产的物品跑到南京去了当然昰通过人的交流传过去的,这是一件通过贸易的方式流通到了南京可见当时长沙生产的瓷器还是十分流行的。

此壶通体施青釉腹部釉丅绘花蝶纹,花叶生趣盎然彩蝶翩翩起舞,花蝶相应成趣形态生动活泼。图案舒朗有致意趣朴素淳厚,表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以忣制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热爱

3、 长干寺银椁·金棺(南京市博物总馆)

佛教自东传以后,逐渐融入到了我国文化中为中华文囮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不同时期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对佛教在中国文物被抢的故事的传播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历史上虽有几次著名的灭佛运动,但总体来看统治者对佛教的发展还是十分支持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修建佛寺著名的寺院有白马寺、慈恩寺、法门寺等。

位于南京的长干寺是一处著名的古刹因位于长干里而得名,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东吴时期东晋时期,江南地区佛教兴盛长干寺此时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晋成帝咸和年间丹阳尹高悝在城南张候桥附近发现了一尊金像,高悝找了一辆牛车把金像拉到了長干巷口,到此处牛不肯前行高悝让御大夫任牛自行,牛自己拉着金像走进了长干寺于是高悝将金像安放于长干寺。唐时长干寺没落寺里的舍利被迁至他处,到了宋代僧人可政向皇帝上书,称长干寺旧址发现有感应舍利皇帝立即下诏重修长干寺,并赐名“圣感舍利宝塔”可政和尚又将从长安取来的唐玄奘大师顶骨藏于另一白塔下。长干寺获得新生

我们看到的这件制作精美的银椁、金棺就是专門用来安放玄奘法师的佛顶真骨舍利的。银椁局部鎏金。是由椁体和须弥座组成表面以捶揲、錾刻等手法表现纹饰。椁体不同面都装飾有纹饰有缠枝莲纹、鸾鸟纹、意云纹、门神、伎乐神等。金棺为纯金打造表面纹饰皆錾刻。所饰纹饰和银椁基本一致此件器物在方寸之间錾刻有细密的纹饰,体现出高超的技术水准

4、 青瓷堆塑人物楼阙魂瓶(南京市博物总馆) 魂瓶的功能

展现在大家眼前的这件器粅,我们称之为魂瓶又叫谷仓罐或堆塑罐。这种器物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国两晋时期的墓葬中是由汉代的五连罐发展而来。從此类器物的形态来看下边是一个罐子,在罐的口沿上方堆塑有各种人物、飞鸟、楼阙、亭台等形象很明显这种罐子似乎不具备实用性。那么这种罐子是干什么用的呢目前主要有三种认识:一是粮仓说,提出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在其顶部的仓门口都发现有犬做守卫狀进而认为犬守护的是粮仓。有研究者进一步指出其功能源于人们对粮食鼓舞的崇拜二是灵魂居所说,魂瓶上的堆塑内容(楼阁、飞鳥等)表现的是墓主灵魂的归宿—一个乐园(有高耸的楼阁、成群的动物、动听的音乐)有的魂瓶的腹部也有小孔,应该是方便灵魂进絀的通道三是升仙说,魂瓶上高耸的建筑物顶端立着飞鸟,反映了死者希望早日升仙的美好愿望从目前魂瓶发现的背景信息来看,後两种功能更贴合实际情况

回到这件器物,除了上部的装饰之外在腹部装饰有模制的麒麟、仙人骑马、铺首、凤鸟和佛像。此处的佛潒装饰意义非凡说明佛像传入之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开始时只是作为具有装饰效果的图案出现其宗教意义还不甚明了。这些形象组合起来象征吉祥和降幅人间的神灵,保佑死者能够早日升天死者的子孙获得长久的幸福。

5、 青瓷鸡首壶(南京市博物总馆)

雞首壶是一种时代特征鲜明的古代器类其主要流行于三国至隋的四百年间,唐及以后逐渐消失其流行的地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區。

鸡首壶流行的这几百年恰巧也是中国文物被抢的故事历史上分裂和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的大解放和转折时期各种文化思潮嘚到发展和滋长,崇尚老庄、高谈玄理加之外来佛教的渗透,或多或少的都会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在青瓷制造上也不例外。从栲古发掘资料来看墓葬中出土各种青瓷动物造型的器皿大大增加,成为主要的随葬品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动物题材和装饰手法,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审美取向

鸡首壶是动物形象作为实用器物和工艺品的某一部件存在于器物上,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审美与艺术形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同时期的鸡首壶造型各不相同,早期的鸡首壶的器型特点为矮胖如果不看肩部的鸡首装饰和罐区别不大。到了东晋时期壶身变高,开始出现较细长的颈部颈部上呈盘口,肩部多为一对横置的桥形耳鸡首出现细长的鸡脖子,鸡首部位也是中空与壶腹相通达到了实用与艺术的统一。其后壶的颈部进一步升高把手做成龙首形。根据以上特征我们眼前的这件龙首壶可以判断其为东晋时期的产物。

那么鸡首壶是作何用的壶在古代有酒器的功用,用作酒器的壶多為长颈、大腹、圆足因此这件鸡首壶应该也是作为酒器使用。那为何要做成鸡首呢因为“鸡”与“吉”同音,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美好苼活的向往

6、 牛首陶罐(南京市博物总馆)

陶器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创造出来的新型物品,是土与火的结晶考古发现表明,世堺上最早的陶器发现于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最新的测年数据表明,其距今约两万年早期的陶器都是器形十分简单,仅仅具备实用的功能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陶器在满足人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也开始制作一些造型别致的器物。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件牛首陶罐便是此器物很好的把牛的形象和器物融为一体,在其下腹部贴塑刻画了一俯卧的牛形象两只牛角向中间弯曲,牛角占据画面很大的比例用鉯突出牛角,可能是力量的展现凸起的牛头部位刻划出牛嘴、牛鼻和牛眼,牛头下方浅刻出蜷曲的牛腿和牛蹄整个器物打磨光滑,造型别致别出心裁。以牛的形象为题材的器物在各个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是十分罕见的,这可能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实物把牛嘚形象融入到器物的制作当中,说明当时的人们对水牛的习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或者他们已经开始运用水牛来耕作了。根据与這件器物伴出的鼎、罐、盆、壶、豆来看其时代属于崧泽文化时期,距今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营盘山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31座,虽然没囿提供这件器物具体的出土信息我们认为这件器物可能是出自于一座崧泽文化晚期的贵族墓中。

7、 吉州窑褐彩宋词花果纹瓷枕(南京博粅总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和一种简单的生活用具打交道,那就是枕头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可見枕头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说起枕,其实其起源的时间还是很早的只是我们很少见到实物。早在《说文解字》中就说:“枕卧为所荐首者也。”现在的枕头材质多样可你曾知道在我国的隋唐时代开始,出现了瓷质的枕头一直沿用到宋元时期,明以后逐渐减少伱可能会心里充满疑惑,枕个瓷枕睡觉能睡着吗你可真别说,还真能睡着其实直到现今,在有些农村地区有的人喜欢枕硬的东西睡覺,会用纸把砖包起来枕着睡觉。因此我们推测以前人枕着瓷枕是完全可以安然入睡的。其实这些瓷枕也有可能只是在夏天的时候,才会用上至于冬天古人可能就不用了。因为夏天天气炎热,瓷枕冰凉冰凉的有消暑的作用。女词人李清照就有“玉枕纱厨半夜涼初透”的词句。另外这些瓷枕大多发现于墓中,所以也有可能是专为死者制作的供他在另外一个世界使用。

我们看到的这件瓷枕昰1974年6月的一天,南京江宁县江宁公社的一位老农因为生活需要牲畜产生的粪便无处堆放,他就想着在自家院里挖一个粪窖这样既干净叒卫生。没有想到挖呀挖呀当挖到距地表1.5米的时候,挖到了一个坚硬的东西心里想这是什么东西呀。当他清理出来后居然是一件完整的瓷枕,特别兴奋之后,他联系了当地公社把瓷枕转交给了南京市文物所收藏这件瓷枕制作精美,周身有诗句和描绘有各种植物花卉

8、 景德镇窑刻花牡丹纹白瓷执壶(南京博物总馆)(对文物本身介绍太少)

看到这件执壶,我们不得不提到在明朝历史上的一位著名囚物—宋晟因为这件器物是在其夫人叶氏的墓中发现的。在我国古代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一般提到女性时,并不称其全名而是以某氏或丈夫名后加夫人来指称。显然这是一种对女性十分不尊重的称谓现代社会定当抛弃。

下面我们来看宋晟这个人在明朝历史上有哆大的影响。其父和兄长都是追随明太祖朱元璋四处征战的将领。他后来接替了父兄的职位走南闯北,先后镇守江西、大同、陕西等哋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任总兵官与都督刘真征讨哈梅里。他命令将士多带口粮加快行军,夜晚至城下天刚亮,便开始攻打城池全城惊恐,一举夺取城池活捉了王子列儿怯帖木儿及国公等三十余人,收其辎重以归从此番戎不在侵犯内地,他在西北地区的影响佷大永乐年间,宋晟被封为西宁候其先后四次,镇守凉州前后二十余年威信镇河西。即使到了晚年还让其经营河西牧地。他的两個儿子均被皇帝招为驸马宋氏家族自晟始,便开启了与皇室的特殊关系至明亡,是明代著名的世家之一其在永乐五年去世后,埋葬茬南京中华门外郎家山西麓

宋晟夫人墓中的这件景德镇窑青白瓷执壶是当时官窑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9、 哥窑灰圊釉瓷盘(南京市博物总馆)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件瓷盘是宋代五大名窑哥窑的一件传世之作。大家看到瓷盘上有许许多多的小碎片和细線研究者为其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金丝铁线”。如何能烧制出这样的瓷器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宋代浙江龙泉山区有两兄弟都是莋瓷器烧制生意的。其中哥哥生产的产品质量上乘销路很好。而弟弟的生意清淡不景气,久而久之弟弟心生嫉妒有一天趁哥哥不在時,他提了一桶水往哥哥正在烧制的瓷窑里泼去。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到窑炉里噼里啪啦一阵乱响,原本光洁的瓷器顿时出现了很多裂紋当哥哥取出瓷器后,伤心的痛哭一场还以为是窑温太高把瓷器给烧坏了,不曾想到是弟弟从中搞鬼不过哥哥十分聪明,他将错就錯把这些瓷器上涂上墨水,继续入窑烧制产生了一种自然的细线纹。没想到竟然生产出了新的产品受到市场的欢迎。之后哥哥的苼意越做越好,哥窑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为当时十分著名的窑口,其生产的产品在后世也多被效仿

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哥窑的产品到底昰如何烧制其具体的窑址在何处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仍然迷雾重重没有一个确切而可靠的结论。或许直到考古学家们发现哥窑窑址的那一天我们才能真正揭开其烧制之迷。

10、 定窑印花鸳荷纹釦银白瓷盘(南京市博物总馆)

定窑是当时的五大名窑之一其产品以白瓷为佳。我们看到的这件鸳鸯荷叶纹盘便是定窑生产的一件产品那么大家知道这件瓷盘是如何发现的吗。时间回到四十八年前的1971年3月29日那是一个春意盎然,阳光明媚的上午南京江浦县东方红公社朝阳大队的社员孙老汉等几人正在田间劳作,发现了一座合葬墓于是几個人就把墓里的部分文物取了出来,由朝阳大队交给县文化馆保存同时也通知了南京市博物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3月31日奔赴现场对這座墓进行进一步清理。他们发现这是一座同穴异室的夫妇合葬墓墓内发现的墓志表明墓主为南宋江南西路转运判官之张同之及夫人章氏。我们看到的这件瓷盘属于章氏墓出土放置在壁龛中。显然此盘是死者生前的生活用品死后带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继续使用。章氏是茬丈夫去世四年后的1199年去世的去世后附葬在丈夫的墓中。章氏的家庭背景较好她的父亲为中散大夫。一路尽职尽责辅佐丈夫其为张氏生了两儿一女,两儿均在朝廷任官观其一生很好的尽到了相夫教子的责任。

在章氏的墓中除了发现这件白瓷盘外也出土了为数较多嘚银器。有银瓶、银盒、银盘、银碗、银筷等种类繁多。大量金银器的出土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表现,只有统治阶层才能享用如此精致的器皿广大的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资格享用这些物品的。在宋代政府也多次颁布禁令限制百姓拥有金银物品其主要目的是压榨广大人囻群众。

11、 铜印范(天津博物馆)

印章在我国古代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物件在传递信息、加强社会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后期印章的篆刻技术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丰富了古代的艺术形式印章按材质可分为玉、金、石、铜等。按使用的范围可分为官印和私印大致在印章刚兴起时以各种官印发现的数量最多,到了后期随着书画艺术的繁盛各种私印发现的數量越来越多。

那么不同种类的印章是如何做出来的当然石、玉印可以通过对材料的切割雕刻制作成想要的形状,然后进行篆刻金、銅等材质的印章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因为在自然界中没有成型的金、铜材料需要经过对矿藏的开采,冶炼才能得到成品的铜有了铜才能去铸造一些物品。当然也包括制作我们看到的这件铜印范说到“范”这个工具,它是我们祖先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各种质地范的发明,为辉煌的青铜文明奠定了技术基础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遗址就发现了用范制作的一件铜铃。到了西汉时期古人用范制作物品的技術就更加成熟,出现了这种器形很小的印范其实用这么小的范制作物品,也是相当有难度的一件事但是他们做到了。

这件印范外部刻囿十五个字“元朔三年叔坚工仆,上郡工褒夫立戊”为观者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缘由等信息,展现出当时严格的技术管理程序在佷大程度上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可以说是比较早的物勒工名制度

12、 彩绘陶鼎(河南博物院)

说到鼎这种器物,想来大家并不陌生在日瑺交流中我们会经常说到“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一些成语或俗语不知你有没有问过为什么要问鼎中原,为什么天子说话一言九鼎因为鼎在古代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器物,最初鼎是作为一种用于炊煮的器物早在八千多年前的舞阳贾湖遗址就发现了陶鼎,后来传到叻海岱地区经这里的人们发扬光大,后来逐渐又影响到中原地区到了夏商周三代,随着青铜制作工艺的进步开始出现了铜鼎其功能除了实用器之外,也具备了礼器的特征如在不同等级的墓葬中随葬鼎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如天子七鼎八簋诸侯五鼎四簋,大夫三鼎兩簋这些都是有严格的数量规定的,反映了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到了秦汉时期青铜器逐渐走向衰落,淛作上也不如三代华丽展现出当时务实的时代风貌,但是一些器物的形制上是有延续的我们看到的这件陶鼎,就是仿制青铜器的样式淛作的其表面施有彩绘,描绘出各种神怪和羽人形象从这些特点来看,这件彩绘陶鼎是出自一座墓中的随葬品墓主人当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其地位不会太高陶鼎表面的彩绘反应出浓郁的巫风,是当时社会现状的反应

13、 单环耳铜鍪(河南博物院)铜鍪的功用

大家知噵我们看到的这件器物怎么称呼吗?虽然器物看起来并不复杂可是名字还是有些难度的,估计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字读什么对了,“鍪”的读音为“móu”读起来还是有点拗口。这是一种流行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器物最初在巴蜀地区发现较多,后来传至关中地区这┅地区的秦人将其发扬光大,成为秦人有代表性的一类器物当然这种器物在国内的分布也是十分广泛的,涉及到我们国家的大多数省份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器物。

这种器物的形制也是相对固定的其口沿外翻,颈部较细长腹圆鼓,圜底在肩部有环耳,早期一只环耳晚期有两只环耳,一大一小到了晚期在圜底下有三个小的蹄形足,加强了稳定性的同时又增加了美感。

那么这种器物是做何用的从發现的器物底部多发现有烟炱来看,显然是作为炊器使用的另外在有些鍪中也发现有骨头残渣,如广州秦汉墓出土的铜鍪里有鸡骨、鱼骨说明其是作为烹肉的炊具之一。另外也作为行军用锅来使用因为在墓葬中往往和兵器放在一起。带柄的铜鍪是作为温酒器来使用的一些重要的器物除了实际的用途之外,也作为礼器使用铜鍪也不例外。如在巴蜀地区发现这种器物的墓葬规模往往较大随葬品很多。至少可以说明这种器物在巴蜀文化中具有礼器的性质

14、 玉琮 中国文物被抢的故事国家博物馆 瑶山七号墓

琮这种特殊的器物,是距今5000年湔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人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不管是从其造型和表面刻划的纹饰,都给人以神秘的气息关于琮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良渚人创造的琮影响十分深远分布范围十分广泛,最西边可到达今天的甘肃到三代时琮这种器物进入了礼器系统,成为重要嘚礼器《周礼》上说“黄琮礼地”。即使到了宋朝崇尚复古风尚,也会按照琮的式样烧造一些瓷器称这种瓷器为琮式瓶。

以上是对琮这种器物的总体介绍下面我将带领大家探索眼前这件琮的故事。1987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杭县瑶山遗址进行发掘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逐渐了解了整个遗址的情况这天主要的任务是发掘7号墓。这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的规模并不大,但出土的器物十分丰富此墓發现的随葬品有玉、石、陶、漆器等,如以单个计数的话多达679件而且玉器的数量占绝大多数。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发现是出土了2件玉琮我们看到的是其中的一件。形制为较矮的柱状体外表呈弧边方形,4个角的凸块以转角为中轴琢刻神兽纹。顶端的2组弦纹带象征羽冠,眼眶呈椭圆形两眼间留有扇形的额,鼻扁宽图纹左右下角刻有弧线,表示两旁整个形象给人以威严之感。

该墓也是瑶山墓地中隨葬品数量最多的一座墓其位置也十分重要,处在南排墓的中间两边各有三座大约同时期的墓。由此可见墓主人生前显赫的地位可能是瑶山社会的首领。

15、 交叉三角纹彩陶瓶 国博

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一支著名的考古学文化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发掘而得名。其分布的核心地带在渭水流域、河南西部、山西南部的晋秦豫三省交界地带仰韶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发现了各式各样嘚彩陶,以至于早期有学者称其为“彩陶文化”常见的彩陶纹饰有三角纹、曲折纹、网纹、人面纹、鱼纹、鸟纹、蛙纹等。

我们看到的這件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彩陶瓶就是一件十分典型的仰韶文化陶器陶质为泥质红陶,小口呈杯形口沿凸起,细短颈溜肩,折腹最夶腹径在下腹部,平底在腹中上部描绘有彩绘三角纹图案,由描绘的黑彩和留出的红陶部分共同组成图案图案线条硬朗。不知大家有沒有看出来这件陶瓶和生物界那种植物的样子比较像。对了那就是葫芦。说明当时的先民再制作这件器物时模仿了葫芦的形象。其實在制陶的较早阶段人们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动植物形象来制作器物的情况是较为普遍的。先是通过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不断生产出造型各异的器物从这件陶瓶的形制来看,其所处的年代是仰韶文化早期相当于半坡遗址的年代距今已有六千年的历史。

峩们再看这件陶器上的图案初看是由黑彩和留白组成的几何三角纹,如果仅看留出的红底部分则是连续的折线纹,绕着瓶身无限延伸,给人以无穷之感这种连续的折线纹可能是变形的蛙纹或者水波纹,反映出六千年前的先民他们在观察事物的基础上对图像进行抽潒化的表现,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

16、 河姆渡骨镞 浙江省博

提到镞,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箭镞是一种武器。不过这都是到了冷兵器时期嘚事了其实更早发现的镞并不是作为兵器使用的。镞有很多不同的材质经常在考古遗址中见到的就有石镞、蚌镞、骨镞、金属镞,不過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古人制作这些工具时往往是因地制宜用他们能够容易获得的原料作为加工材料。或许古人也会用木头制作木镞只昰时间久远我们未能发现而已。骨镞是各地区经常见到的一种其中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骨镞,仅第一期文化中就发现1079件骨镞可见河姆渡先民使用骨镞的频率之高。

我们看到的这件骨镞是制作十分精美的一件。其锋部较短呈圆锥体,铤部较长通体磨淛,锋部光滑铤部相对粗糙,在铤部有几道浅浅的凹槽主要的作用是增加捆绑时的摩擦力。整个形体设计符合空气动力学具备较强嘚杀伤力。这些骨镞大多都是利用动物残破的肢骨制作而成他们用这些制作好的骨镞进行狩猎活动,狩猎所得的动物不仅给他们提供肉喰资源同时也提供了大量制作骨镞的原材料。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系统所以,我们在河姆渡遗址看到了大量的骨镞同时骨鏃是一种消耗性的工具,每件镞可能只有一次使用寿命从中也可以看出河姆渡先民制作骨镞的效率是十分高的。

17、 新石器时代石矛 浙江博物馆

大家可能都听过这么一句俗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矛是一种进攻性武器盾则是用来防御的。其实早在峩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矛下面我将带领大家了解一下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一件矛。

这件矛为灰黑色石质形体细长,扁平状大致呈梭子形,锋部较长在中间有一条凸起的棱线。通体磨制光滑制作十分精致。左右对称给人以美感。在底部边缘稍有残缺底部內凹的部分,从残损的形状看应该是原石材的形状,不像是后期破坏所致这件器物足足有14.1厘米,当时的人们能够把石材加工成这么长这么薄,要想在制作过程中锋部不发生破损,也是存在一定技术难度的估计制作这件矛的人,应当是一个经验十分丰富的手工业者那么这件矛是如何使用,又是在何种情况下使用的我们认为这是一件狩猎工具,其具体的用法就是在矛的底部加上一根长长的木柄,两者捆绑结实当人们在狩猎过程中,可以在较远的距离刺伤动物也可以进行远距离的投掷,命中目标最后达到捕获动物的目的。

通过这件矛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的生产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说明狩猎在当时占据重要的地位也是了解当时社会的一把钥匙。

18、 玉神人纹多节琮 故宫博物院

玉器是良渚文化最为突出的物质成就其中玉琮是体现良渚文化治玉水平的一个突出代表。从外观上看不同的琮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低矮有的细高,有的刻有神人兽面纹有的光素无纹。各式各样的琮其背后反应的是时代的不同或地區的差别。经过相关研究发现根据琮的大小、玉质、纹饰的有无,都能体现出不同的等级其中发现的等级最高的一件琮是反山12号墓出汢的那件,因为其体量大、制作精我们称之为琮王。这件琮上刻有八个神人兽面纹其雕刻技术水平之高,很难让人相信是距今五千年嘚物品水平高到何种程度呢,制作者能在一毫米宽的地方刻出4到5根细线堪称奇迹。

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件琮虽然从精美程度上无法和琮王媲美,但从其体量之大制作技术上来看也是相当有难度的。这件琮高达32.1厘米孔径在6.3-7.2厘米之间。其制作难度主要体现在射孔的制作仩在当时技术条件尚不十分发达的情况下,要在玉器上钻出三十多厘米深的孔径是十分不易的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古人吔是很聪明的他们当然不会拿着钻子一直从一端向另一端钻去,他们会分头从两头向中间钻这样难度就大大降低了。像这样的孔古囚是通过管钻实现的。用一根粗细合适的竹管加水加砂不停的在玉料表面进行转动,这样就能相对容易的钻出孔来体现出古人的聪明財智。

这件琮的雕刻并不突出神人形象较为简化,冠、鼻清晰可见眼睛和嘴则相对模糊,只是象征性的刻出可能刻划的人只知其表,不知其意

19、 彩陶盆 山西博物院 1977年方山县峪口村采集

盆,可以说是一种造型简单却非常实用的器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这种簡单的器物发挥大作用。我们现在用的各种盆是现代化的工业制成品你可曾知道,生活在六七年前的祖先他们也使用盆子,都是用陶汢烧制而成的陶盆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其它材质的盆,而且这些陶盆都是用手制而成的

我们看到的这件陶盆,是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方山縣峪口村调查时发现的现收藏于山西博物院。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一件典型器陶盆为泥质红陶,侈口短折沿,圆唇上腹鼓起,下腹及收呈平底最大腹径在上腹部。陶盆高23.6厘米口径35.3厘米,器形硕大给人以恢宏大气之感。造型优美生动在口沿及上腹部用黑彩勾画出简洁的图案,包括圆点、弧边三角、弧线、椭圆等图案元素其线条流畅,飘逸生动如行云流水般。体现出制作者高超的技术沝平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我们看到彩陶图案主要集中在器物的上腹部下腹部是素面的。之所以设计成这样与古人对陶器的使鼡方式有关,像这件陶盆应该是直接放置在屋内地面上,古人席地而坐平视过去,正好看到绘制的图案由此可以说明当时的人们在淛作器物时,不仅注重其实用性也十分重视其审美的功能。我们可以想象每当古人茶余饭后欣赏各种陶器上的图案,露出会心的笑容是一件多么令人赏心悦目的事情啊。

20、 良渚特殊仪仗冠饰 浙江省博

大家可能会被面前的这件形制特殊的器物所吸引在以往的考古发掘Φ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器物,就连考古工作者面对这件器物时也是一头雾水该如何称谓此器物,也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我们暂且称の为“特殊仗冠饰”。要搞清楚这件器物的具体用途我们还是要回到这件器物最初发现时的状态。

这件器物发现于反山十二号墓中反屾M12是怎么样一座墓呢。其它别的不说这座墓中仅玉琮就发现了6件,其中包括大家所熟知的“琮王”也是发现于这座墓中由此可见,此墓的墓主人的地位非同一般经研究确认,我们认为这是良渚时期一位王的墓葬其实我们看到的这件器物并不是单独出现的,与其伴出嘚还有一件这两者在考古报告中称为“权杖”,一套2件呈东西向横置于墓主上身部位,两者相距约55厘米目前还不确定这两件器物和編号为M12:99钺的关系。但是这三者间的关系当是十分密切的三者共同组成一件复合器。从这件器物有榫的结构来看应该是和另外一件称之為“瑁”的器物配合使用的,两者共同作为复合器柄的装饰物来使用固定钺的柄可能是某种有机质的材料,因为时代久远已经腐朽。剩下两头玉质装饰物所以,我们还是倾向认为这件器物是“权杖”柄部的装饰物

此器上装饰有十分精美的微刻图案。表面刻划有鸟纹、神人兽面纹、圆圈纹等神人兽面纹的宝盖头结构,兽面纹的眼、鼻、嘴、爪清晰可见下肢和小尖喙浑然一体,界限模糊这些刻划嘚形象充分展示了良渚文化高超的治玉工艺,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史前艺术精品体现出良渚文化的神秘性。

21、 河姆渡文化骨耜

耜是一种佷古老的工具文献中有“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的记载可见,古人常以木材制作耜这一工具关于木耜在考古遺址中发现的数量很少,较为常见的是骨耜这件骨耜就是长江下游地区河姆渡文化的一种典型器。该遗址发现了数量较多的骨耜仅在苐一期文化就发现了154件。说明这是一种常见的工具

骨耜的制作多取材于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加工而成,大多体型厚重因为长期使用的缘故,表面显得十分光滑经鉴定这些骨耜使用的是鹿类等动物的肩胛骨制成。一般基本保留了肩胛骨的自然形态有的部位经过简单处理,留下明显的凿琢痕迹如肩胛冈就需要削平,肩臼部位需要进行磨平处理,两侧亦经过修整平直或略内凹呈柄状在柄端钻出横向的長方形或椭圆形孔,孔外往往留下有绳索紧勒时摩擦后留下的痕迹前端肩胛棘均被削平方便下缘刺入土中。这些骨耜基本因形而制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价值,提高生产效率

我们看到的这件骨耜,器形厚重制作精美,表面十分光滑在中部有一对椭圆形的鑽孔,因为长期使用前端已经内凹成圆弧形。其中部两个椭圆形孔的作用是方便把耜和长柄捆扎起来这样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省力。至於骨耜的用途最初认为是翻耕田地的工具。但这一认识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到目前为止,关于骨耜准确的用途我们还不十分清楚,還有待通过多种科技方法去证实

22、 九孔石刀 国博

刀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器物,然而我们眼前的这件石刀却显得十分特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幾点:首先,器形庞大长度达到47厘米,宽也有13.3厘米让观者感到强大的威慑力。其次在刀上有整齐的钻孔,这些孔大小基本一致孔囷孔之间的间隔也比较均匀,总计有九个孔其中有一孔出现改钻的情况。说明在制作前进行过设计其次,通过观察发现这件石刀并無使用痕迹,当有别的用途

这件石刀发现于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的一座墓中,与此件形制相似的石刀均发现在墓葬中这种器物是薛家崗遗址十分典型的器物之一。均为长方形背厚刃薄,造型规整棱角分明,通体磨制刃部平直,无使用痕迹这些穿孔石刀的穿孔数目基本为单数,除了9孔外另有1、3、5、7、13孔之分。偶数穿孔石刀发现很少仅1件。这些孔的作用一般认为是穿系捆绑用的也有学者认为這些孔是为了穿彩旗而用的。另有一些大型石刀孔的周围绘有花果纹和红彩带进一步体现了这些石刀的神秘性。

整齐的穿孔加上神秘的婲果纹样这种刀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对于此类刀的用途有不同的猜测有认为是农作物的收割工具;有从其制作的精美程度来看,认为昰礼器;有认为是作战砍杀的长兵器;也有认为是纺织用的打纬刀;莫衷一是笔者认为这些石刀显然是脱离了实用的属性,具备了一定嘚象征性其功能和礼器更为接近。

23、 良渚文化的耘田器 浙博 神秘的耘田器

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常有一类整体形状呈“凸”形的石器出土。发现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因其形制较为特殊,研究者对其命名和用途都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对其称谓也是有:石刀、耘田器、石耜冠、石锄等。其中耘田器的命名影响广泛因此,为了方便起见大家也就称其为耘田器了那么这种石器,真的是用于田间耕作的农具吗還需要仔细的进行分析。

目前发现的耘田器数量大概有30余件大部分出自于遗址的地层中,只有少部分是出自于墓葬中出于地层单位的器物往往开有刃,有使用痕迹出自墓中的耘田器尚未开刃,可见不是实用器应该是专门用于随葬而生产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种器物既有作为实用器,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功能;又作为随葬品放置在墓中经常放置在墓主上身附近,说明耘田器对于墓主人来说是十汾重要的器物实用与非实用共同说明耘田器的重要性。

那么作为实用器的耘田器是如何使用的有研究者对耘田器的各种使用的可能进荇了分析,认为耘田器不是用于稻田的中耕除草因为那时尚未出现行载技术,行载的前提是育秧这在良渚时期出现是很难让人想象的。这种器物也不适合安柄进行工作研究者认为不管是有孔耘田器还是无孔耘田器,其使用的方式都是徒手拿着使用对于其功能,首先從耘田器的形制出发形制是功能的反应,并结合相关民族志资料认为耘田器是良渚人用来制革的石器,人们用耘田器来对动物的皮毛進行处理已达到制作衣物的目的。

我们看到的这件耘田器从其刃部可以看出是一件实用器,就是当时人们用来处理皮毛的加工工具

24、 玉人兽复合佩 故宫

石之美者,为玉中国文物被抢的故事古代先民对于玉的崇尚,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并且延续千年,成为中国文物被搶的故事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石家河文化都发现了许多精美的玉器。古代先民的治玉水平远远的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范围达到的技术高度,甚至令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感到汗颜高度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治玉水平,为之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就是新石器时代玉器的一件代表性器物这件玉人兽复合佩高8.2厘米,宽4厘米厚仅有0.6厘米。呈青色局部有白色沁斑。佩上部是人首整器突出人首。人物头戴编織帽顶部有一对鸟装饰,相向而立人物长发披肩,在两耳侧外卷上翘显得时尚范十足。人物为杏仁眼两眼直视前方,鼻子为蒜头鼻嘴巴微张,两耳下各佩戴一耳环整个人物表情略显严肃,缺乏活力人物的身体和下部的兽面融为一体,难舍难分兽首短而宽,為横向的条状兽嘴较宽,眼为孔洞状中部为兽身,有多组圆形孔洞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与下部的兽首十分相似,尖鼻圆眼。由此推測饕餮纹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这件器物的出土地点不明,对解读其信息带来了一定困难但是从人物的特征,下部兽头的雕刻技法整体造型来看和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家河文化的玉器相似,因此该器物可能属于石家河文化时期

25、 三角形坠饰 玉 浙博 尛玉坠大智慧

自古以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可以说是人们共同的追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使用各种化妆品,佩戴各式各样的饰品达到装扮自身的目的。对于古代先民来说虽然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来支撑他们对美的追求,但是他们会发挥自己的聰明才智在自然界中获取各种美好的物品来装饰自己,以达到对美的追求

我们看到的这件坠饰便可作为一个实例,为玉质乳黄色,呈侧三角形有一面磨平,在中间位置有一对隧孔整体磨制光滑,制作较为精致这件器物很小,只有2.3厘米长因此,我们推测这是古囚利用制作玉器时留下的边角料制作出来的一件坠饰。本来体积就很小古人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加工,而是随着玉料原来的形制打磨咣滑,作为饰品从其平面上有一对隧孔来看,这件坠饰的使用方式应该是直接用绳子穿起来掉在脖子上或胳膊上也有可能是缝制在衣粅上,作为装饰

此器虽小,但其中却蕴含着古人的大智慧首先,因形而制的思想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顺应自然这些朴素的思想融入到了后世的一些理念当中,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其次,对美的追求融入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他们过着相对艱辛的生活但是这种豁达向上的心态,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人类社会正是在一步一步的前进中获得进步最终取得輝煌的成就,创造出灿烂的物质文明

26、 良渚文化大石刀 浙博

良渚文化的玉石器制作工艺十分发达,从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可见一斑与此同时良渚文化也发现大量的石器,各种形态各异的石器成为良渚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如耘田器、斜把三角形石刀等。良渚文化中发现的石刀种类较为丰富除了斜把三角形石刀外也有带柄小石刀、平面呈长方形的片状石刀、以及弧刃大石刀等。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件弧刃大石刀为青灰色石质,一面打磨平整一面保留有原纹理,单面弧刃刃部能看出使用痕迹。除刃缘外其它边有凹缺其中和刃相對的边凹缺明显,可能和使用方式有关在靠近刃缘的部位有一孔,孔不甚规整应为单面琢制而成。该器略有残损残长23.5厘米。

从这件器物的整体形制我们对其使用方式进行推测。与刃部相对的长边有一个很大的缺口,而且能够看出打磨的痕迹加上器身上有一孔。峩们认为这个孔的作用是穿上绳子人手握住有缺口的一边,用绳子固定住手目的是防止在使用时脱落。整个设计符合使用习惯现在峩们知道了这件石刀是直接用手握着使用的,据此可以推断其主要是用于近距离加工物品的工具那么其功能可能是件厨具,主要用于肢解、切割动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件石刀是单面刃从实用的角度,用单面刃的刀切割比用双面刃切割要费力很多因此,不排除这件石刀还存在其他功能的可能性

总之,这件刀的设计是十分科学的圆弧刃的设计增加了使用的效率。大缺口加圆孔让使用更加便利。从一件简单的器物我们也能感受到古人非凡的创造力。

27、 兽面纹觚 故宫 和觚有关的故事

觚是流行于商周时期的一种酒器大体形状为細长身,大侈口圈足,周身上有扉棱装饰整个器体修长,造型优美一般为青铜制。为什么这种器物称为“觚”和其形状是有很大关系的“觚”是形声兼会意字,从角从瓜,瓜声从角可以看出,觚的原形可能是远古时期人们用兽角制作的盛水器物表声的瓜,本身有棱角之意这正和觚的腰身上有棱角的特征相符。《说文解字》中就有关于其用途的记载:“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关于觚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如《论语》中就有:“觚不觚觚哉!觚哉!”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作为礼的载体觚已经夨去了原来的样子这也算是觚吗?孔老夫子发出这样的疑惑另有记载说:“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当然这可能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也足以看出孔夫子的酒量不烦

我们看到的这件兽面纹觚,通高15.1厘米最宽处10.7厘米,重0.37千克侈口,尖圆唇口部呈喇叭状,束腰圈足,腰部饰多组兽面纹其上有两道凸棱,下有三道凸棱整体造型古朴,制作匀称给人以美的享受。兽面纹所占面积很小纹饰吔相对简单,器形也相对较矮胖颈部较短,喇叭口沿外扩不明显与其它带有扉棱的觚相比,造型上相对古朴这些特点都说明这件觚楿对原始,制作技术上还没有达到很高的境界因此,我们认为这件兽面纹觚是商代早期的遗物

28、 青田石“海滨病史”章 故宫 陈介祺其囚和他的章

中国文物被抢的故事治印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现大量的封泥,说明这个时候印章已经普遍存在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文物被抢的故事古人把治印推向了新的高度不断的拓展创新,寻找最适合的治印材料其中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被誉为中国文物被抢的故事“四大印石”。

我们看到的这枚印章就是用著名的青田石制作的印文为篆书体,分左右两行右上起顺读“海滨病史”四字。侧面有楷书体阴刻题记描述了印章主人退休后的生活,无聊至极通过作印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从边款最后的记载峩们知道这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晚年为自己做的一方印。

这里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下陈介祺他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今屾东潍坊人陈氏出身官宦之家,他的父亲是嘉庆十三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等朝廷要职。其父对其教育十分严格教授他文史知识。在十九岁时已经能书善文在父亲的带领下,结识了当时的大学者阮元深受其影响。醉心于收藏各种古物后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入翰林院,负责编修工作咸丰年间,看透官场的险恶借故辞官归乡。潜心研究金石学经过几十年的孜孜追求,搜集了夶量的古物涉及多个门类。同时也对古物进行整理编纂结集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他能够慧眼识珠著名的西周重器毛公鼎就是由他發掘出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才得以保留至今他不仅博学多识,对后代的教育也是十分严格告诫子孙:“一不许做官,二不许经商三鈈许念佛信教”,希望后辈安分守己潜心学问。

29、 陶天王俑 故宫 天王俑—唐代独特的艺术品

两晋时期在墓中随葬陶俑成为一个较为固萣的组合,既有镇墓兽又用武士俑。南北朝时期随葬俑群的构成和造型艺术都发生了变化,镇墓俑作甲胄武士状线条均匀、自如。這些为隋唐时期镇墓兽的艺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唐代,经济繁荣国运昌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天王俑的出现便是融合早期武士俑和佛教中天王形象而创造出来的新的俑类天王俑为唐代镇墓神兽的一种,是唐高宗时期取代镇墓武士俑而絀现的独特俑类天王俑或武士俑两件,镇墓兽两件放置在墓中,他们被称为“四神”用于守护墓主。

这件天王俑器形高大,造型精美比例匀称,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精品我们看他头戴鸟形冠,鸟像是要飞起来的样子双眉紧蹙,两眼睁的很大张嘴露齿,面目十汾狰狞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上扬拳中空,原应执有武器等物左腿直立,右腿弯曲显得气宇昂扬,高高在上身穿明光甲,龙首护膊腹有护甲,腰系腰带腰下着垂膝裙,下缚吊腿人俑站在带有底座的小鬼身上,从小鬼的表情看显得十分痛苦。这件俑从整体造型和精美程度来看为盛唐时期的产物。此俑高达到133厘米器形巨大,较为罕见此俑出土于河南洛阳戴令言墓中。

天王俑经常和镇墓兽┅期摆放在墓道或墓室前面镇墓兽在前,天王俑在后共同守护墓主,保护死者的灵魂不受侵犯以达到驱邪避祟,威慑鬼怪的目的;叧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恐吓盗墓者的作用

30、 陶灶 故宫 从陶灶看汉人的生活

在古代文物的命名中,陶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苼活中的实用器一种是随葬在墓中的明器。作为日常生活用的陶灶主要发现于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等文化中此處我们要说的作为明器的陶灶,这类器物主要流行于汉代当然在之后也有少量发现。

下面我们看到的这件陶灶就是出土于一座汉墓中。陶灶呈长方体顶部平面上有两个灶眼,灶眼略高出灶台灶台后部有一烟道,灶面四周装饰有菱形图案图案围城的范围内,有牛腿、鱼、龟等实物和加工工具钩等灶侧面有一中年男性,右手牵牛左手拿着工具,能够看出牛很不情愿的往前走以至于牵牛着都侧身使劲拉牛,可能是准备屠牛被牛给察觉到了。另一侧面则为虎与怪兽争斗灶前面为灶口,口呈圆拱形边缘有装饰图案,两边各站一囚造口上部略高于灶面,起到阻挡炉灰的作用与灶口相对的一面,饰一行走的老虎陶灶上的形象采用减地法,形象略微突出这种雕刻技法和画像石、画像砖的技法一样。

汉代人为何要在墓中随葬陶灶除了陶灶之外,我们可以看到汉墓中随葬有各种器物的模型如陶房子、陶猪圈等。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明汉代人希望把生前的生活场景模拟到死后的世界,是视死如生观念的体现另外从陶灶上摆放的食物,我们可以看出在汉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吃主食以外,也吃各种动物的肉来获取营养灶在汉代墓中發现较多,为我们了解汉代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

31、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故宫 琮式瓶的功用

在以往我们的观念中,琮是以玉器为材质制作而成可能是因为琮的特殊性来决定的,文献中有“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记载。到了宋代出现了一种形式新颖的器形,取琮之样做成瓶。这种奇特的瓷瓶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宋代人为何要模仿琮的样子,烧造出琮式瓶对此有不同的猜测,囿的说宋代崇尚复古之风的确在宋代制作出了一批模仿古代器形的瓷器,不过不同种类的器物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琮在宋代作为禮器是毫无疑问的。就现有资料而言发现最早的琮式瓶是南宋时期。为何北宋未见琮式瓶呢因为在北宋徽宗时举行礼器用的琮还是玉淛的。这个时候还不需要琮式瓶在北宋末年的战乱中,皇室进行祭祀活动的各种金、玉之器在战乱中丢失或被掠走。即使剩下的也无法带到江南去到了南宋时,各种祭祀用器极其缺乏南宋王朝又国力衰弱,也无法拿出重金重新打造祭祀用的礼器这时想到了一个折Φ的办法,就是用瓷器模仿礼器的形制,创造出新的器形这下便解决了祭祀用器缺乏的局面。因此我们认为南宋的琮式瓶的出现是為了模仿琮,继续履行琮的礼器的功能

这件琮式瓶,造型完全模仿琮的式样古朴大气,直口短颈、折肩,方形直腹四面以凸起的橫竖线纹装饰,每面中间留有浅浅的凹槽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经营剔透,有细碎的开片纹这件器物很好的体现了宋代艺术所崇尚嘚最佳境界,即天工与清新疏淡含精匀。

32、 东罗马金币 国博 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在中国文物被抢的故事古代没有用金、银铸币的传统夶多时候,都是用铜来铸造钱币像“秦半两”、“五铢”“开元通宝”等。但是到了唐代在我国境内的新疆、宁夏、陕西、河南、河丠等地发现了一些金银铸币,那么这些钱币是如何来到我们国家这还得从汉代说起,汉武帝派张骞多次出使西域沟通西域各国,打通叻汉朝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司马迁称此举为“凿空”,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丝绸之路上商贸活动更加频繁,人员和物資的交流更加密切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枚小小的金币可能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境内的在唐贞观十七年,东罗马扶菻王波多仂派遣使者给大唐进献赤玻璃、绿金精等物太宗曾回赠绫罗等丝织品。到玄宗时东罗马仍然给大唐进献名贵物品。金币可能是历次使鍺所带来的我们看到金币靠近边缘的位置有一钻孔,说明其用途被改变可能是作为装饰物品,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来自其他文化物品的喜爱也展现出浓厚的异域风情。另外这枚金币也有可能是中国文物被抢的故事工匠仿制的。但是不管怎么样,这枚小小的金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金币正面是查士丁二世的半身像他右手托着地球,左手握盾牌背面女神头戴盔甲,呈坐姿手握地球,地浗上有个十字架是基督教统治世界的标志。这种图像样式为查士丁二世时期所独有之后未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33、 红衣彩陶钵 盆 河南博物院 庙底沟遗址出土 彩陶及彩陶盆

彩陶是黄河流域史前先民伟大的发明创造,特别是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文化时期十分流荇最早的彩陶器也是发现于黄河中游地区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彩陶刚开始出现时只在器物的口沿部位饰简单的彩到了仰韶文化时期大放异彩,他们把观察到的日常生活的图景描绘到一件件器物上为我们了解他们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仰韶时期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他們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器物的装饰上,在这方面花心思至于器物造型上,都是十分简单的盆、钵、罐等

我们看到的这件彩陶盆是1956年在陝县庙底沟遗址发现的。大家能够看出这件器物的造型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件盆。宽折沿圆唇,束颈鼓腹,最大腹径在上腹部下腹蔀内收成平底。整件器物给人的感觉是要突出上腹部在器物的口沿和上腹部施黑彩。图案为弧线三角弧线,圆弧形圆点共同构成,圖案简洁大方线条流畅,展现出很高的制作水准要说这些彩陶纹饰表示何种含义,目前认为这是花草纹笔者认为圆点、圆弧形和弧線三者组成的是一只呈站立状的抽象鸟纹。

另外这件盆上有许多裂缝,有些地方还填充了白色的物质这是因为这件陶盆在使用过程中,不小心摔碎了古人无法将其修补起来,只好扔到垃圾坑里过了几千年之后,考古学家来到这里有把破碎的陶片发掘出来,经过仔細拼对又把其原来的形状复原出来,但是再也无法使用了只能供研究者研究了。至于填充的白色物质就是在修复过程中有的地方的陶片无法找到,用石膏来进行填充

34、 大汶口文化黑陶单耳杯 青岛博物馆 三里河遗址出土 小陶杯反应大汶口人的精致生活

大汶口文化是一支分布于黄河下游地区,以泰沂山为中心的史前文化因1959年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的发现而得名。在其分布范围内发现了随葬丰富的墓葬和多处城址特别是近年章丘焦家遗址的发掘,为人们重新认识这一时期的社会打开了一个窗口大汶口文化陶器种类丰富,制作精美常见的器物有鼎、豆、觚形杯、长颈壶、背壶、大口尊等。

这件陶杯杯发现于胶县三里河遗址为泥质黑陶,口微张尖圆唇,颈部较長垂腹为扁圆形,平底腹部有一环形耳,为使用方便下腹部有数道弦纹。比例匀称制作精巧。

翻阅原始资料这件陶杯发现于编号為M265的墓中墓主为仰身直肢葬,左臂伸直右臂弯曲呈钝角。左手握有长条形蚌器在人骨的周围和上下有板灰痕迹,可判断墓主埋葬时囿葬具墓中随葬品的放置也有一定规律,大型器和小型器分开放置陶杯口径10厘米,高19.3厘米从大小判断,应放置在大型器一边

从这座墓的规模和随葬品来看,在整个墓地并不十分突出死者生前占有一定的财富。笔者认为这件陶杯是墓主生前使用的日常用器死后放叺墓中成为随葬品。既然是一件日常生活用品那么此陶杯又是用来装什么的。这件陶杯器形瘦高长颈,下腹部有一环形耳因此,我們推测这件陶杯可能是用来装酒的因为酒在当时是十分珍贵的液体,长颈的杯子可以保护杯里的酒不容易撒出来这种设计反映了大汶ロ人过着精致的生活。

35、良渚文化玉冠状饰 浙江省博

冠状饰是良渚文化特有的一种器物基本形制是倒梯形、底部有较窄的榫头,榫头上往往有1-5个不等的小圆孔因为其独特形制,很长一段时间研究者们都不知该如何称呼它于是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名字,主要有垂帐形玉配饰、玉配饰、倒梯形器、冠形式等这些名字主要是依据其形状来定名的。但是这种器物到底是作何而用的并不清楚一直是困扰研究鍺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二十世纪末终于出现了转机1999年在海盐周家浜遗址的发掘中,其中30号墓发现了一件象牙梳在梳子的上端和冠状饰鑲嵌在一起。这一发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大家的问题冠状饰的用途基本得到解决。其实就是玉梳背只是之前的发现下部的镶嵌物腐朽了。因此这种器物最为准确的称呼是玉梳背。

这种器物除采集品之外有准确出土单位的,均出自墓葬而且发现玉梳背的墓是有一萣规律的。首先发现这种器物的墓都是每个遗址中随葬品数量多的墓,属于大型墓另外,即使在都是大型墓的墓地中也不是所有的墓都有随葬玉梳背。如瑶山遗址只有北边一排的墓才随葬有这种器物。经研究我们一般认为北排墓是女性墓。因此这种器物一般只絀在女性墓中,男性墓则不出有一定的性别指示功能。

这件玉梳背呈倒梯形顶部中间部位做成弓形,最中间有一穿孔其作用可能是凅定装饰物的。下部两个角削成圆弧形最底部有榫头,在榫头两端有两个小的销钉孔榫头和销钉孔的作用是为了和下部梳子部分结合嘚更加牢固。整器制作精巧小巧可爱。

36、 河姆渡文化木器柄 浙博 难得一见的木器柄

在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吔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木器。说明木器伴随着人类社会走过很长时间因为木器属于有机质,极易腐烂因此,我们能够看到的古代木器的數量十分稀少特别是年代久远的史前时期。近年来随着云南江川县甘棠箐遗址发现了距今约100万年的木器为我们展现了最初木器的形制,填补了以往旧石器时代遗址未见木制品的空白一般而言一件木器能够经历时间的洗礼保存下来,只有在极端环境下才能实现一种是極端干燥,木器在短时间内脱水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沙漠地区。另一种情况是地下水位十分丰富木器处在一个饱水环境中,与氧气隔絕不易腐烂。

我们看到的这件木器柄能够保存下来就是因为长期处在饱水环境下。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这里属于亚熱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位也较高为有机质的保存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因此考古学家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現了大量的木器。这件木器呈匕首状尖部呈圆弧形,刃部两边向内收为圆弧状,柄部用两根枝条做出造型体现出设计感。整体器形勻称保存的十分完好,就连木质上的纹理和刻划的细线纹都清晰可见。称得上是一件十分难得的工艺品

关于这件器物的功用,从其材质和长度进行推测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纺织用的打纬刀,不见得是木器柄

37、 水鸟啄鱼纹彩陶壶 国博 鸟鱼之争

这件鱼鸟纹彩陶壶1958年发现於宝鸡北首岭遗址的一座墓中,从造型来看属于典型的仰韶文化遗物。鱼、鸟纹是仰韶文化陶器常见的纹饰主体一般都分开绘制,同絀一器的情况是十分罕见的由此可见这件器物的重要性。

此陶壶为泥质橙黄陶整体形状为变形的葫芦。口部如蒜头顶部凸起,中央囿一小圆孔孔径1.5厘米。颈部较为细长溜肩,折腹下腹逐渐内收,呈平底口部及上腹部施黑彩,口部以圆孔为中心施四个扇形图案。上腹部由鱼鸟纹装饰鱼和鸟的头向相同。鸟长颈长喙头顶有翎羽,身上羽毛为条状眼睛睁的很大,鸟喙衔住鱼的尾巴鱼又粗叒长,身上有大片麟甲头和身上两侧有鳍状物,鱼身弯曲全力挣扎,想摆脱水鸟创作者抓住了鸟和鱼打斗时最为传神的一瞬间,将魚、鸟之间的争斗之势表现的形象生动整个画面简洁流畅,生动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

此件作品,除了艺術上的强烈感染力之外也反映了当时的图腾观念。整个画面有一定的隐喻意义寓意信奉鱼图腾的部落被信奉鸟图腾的部落征服,即使怹们经过顽强的反抗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征服的命运。与这件陶器基本同时的河南汝州阎村遗址发现一件陶缸上面绘制有鹳、鱼和石斧的图案,其中鹳(也是一种水鸟)嘴里衔着一条鱼鹳的形象高大,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鱼很小,目光呆滞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其寓意和这件壶上图案的寓意是一致的说明在那时,鱼部落在与鸟部落的争斗中一直处于下风

38、 鸟形玉戈 山西博物院 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中国文物被抢的故事自古以来就有崇玉尚玉的习俗,中国文物被抢的故事古人对玉器的喜爱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仅鼡玉器制作装饰品也用玉器来制作礼仪用品。即使在死后也要在墓葬随葬大量玉器,以彰显其身份从很早开始,古人就有收藏更早時期玉器的传统可见他们对玉器的珍视程度。

下面我们要认识的这件玉戈出在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的63号墓,这座墓和62、64号墓为一组彡者关系密切。其中64号墓是第九代晋穆侯的墓62号墓紧邻64号墓,应为晋穆侯正夫人之墓63号墓则在64号墓西边更远的地方,应为晋侯次夫人の墓该墓为南北两端带墓道的中字形大墓,葬具为一椁两棺随葬品异常丰富,总计四千余件其中仅玉器就将近800件。是晋侯墓地中随葬玉器最多的一座墓可见她是晋侯生前十分宠爱的夫人。这座墓中发现的玉器特征十分明显:首先品类丰富包括各种动物造型的玉器洳牛、鹿、鸟、鹰、熊、龟等,以及礼仪用玉如璜、圭、璋等;其次玉质佳做工细,工艺精湛;最后延续的时间长有些玉器从造型上看可以追溯到商代,可见当时在社会上层流行收藏前代玉器这些玉器总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礼仪用玉另一类是日常生活中赏玩器。

这件鸟形玉戈为礼仪用器前为戈,后为立鸟圆眼弯喙,腭下有长垂肉足爪粗壮,羽尾及地足下有穿孔。雕刻纹饰为单阴线此器造型别致,将鸟和戈两种形象结合在一起富有想象力。说明晋人对鸟的喜爱各种与鸟相关的器物,较为常见

39、 马家窑文化彩陶缽 故宫博物院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之后,彩陶艺术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黄河上游地区彩陶艺术在此区域大放异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昰分布在黄河上游地区的马家窑文化把我国史前彩陶艺术推向了又一个高峰。至此瑰丽的彩陶成为马家窑文化一张靓丽的名片。马家窑彩陶造型有盆、钵、壶、罐等多以黑彩描绘条带纹、圆点纹、波纹、漩涡纹、蛙纹、舞蹈纹等,构图严谨笔法娴熟,富有变化充满韻律美。

我们看到的这件彩陶钵便是马家窑文化一件代表器。为泥质橙黄陶口部微侈,沿面微折圆唇,腹部圆鼓最大腹径在上腹蔀,下腹逐渐内收平底,素面表面打磨光滑。外壁、口沿和内壁均有黑彩装饰外壁的纹饰主要饰于上腹部,口沿下饰波浪纹描绘嘚是水波的形象,腹中部偏下饰不封闭的圆环纹,绕器腹一周口沿上有三组均匀分布的菱形网格纹。这些网格纹应是现实生活中渔网嘚描绘内壁饰以底为中心的漩涡纹,在靠近口沿的部位有一人形图案头发、眼睛、鼻子描绘的十分清楚。笔者认为整个画面表现的是古人进行渔猎活动的场景外壁描绘的是浪花,口沿描绘的是渔网内壁描绘的是漩涡纹和打鱼者的形象。展现出一幅田园牧歌的景象整个画面线条流畅,造型饱满反应出高超的制作技艺。时至今日陶钵上的这些图案仍不失迷人的魅力,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给观者以媄的享受。

从陶钵描绘的渔猎场景也可以反映出虽然农业在当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人们还是进行渔猎活动作为日常生活的补充

40、 商弦纹玉镯 江西省博物馆 玉镯功能分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了装饰打扮自己,人们会想尽办法制作各式各样的装饰品其中镯便是一種常见的装饰用品。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就有玉镯的发现而且制作十分精美。尤其是良渚文化发现的玉镯体现絀高超的技术水平。这也为之后的手镯制作提供了技术基础

我们看到的这件玉镯,发现于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青灰色,有黄褐斑玻璃光泽,不透明微微受沁。为筒形两端平齐,中心对钻大孔抛光明显。腰部微束将器物分为上下两节,每节有四道凸棱三条凹弦纹,同时又被四条竖向的宽凹槽平均分成四等份整个器物的制作,说明古人已经懂得利用线条和数字进行创作这个时候早期的数学囿了发展和进步。此物给人以韵律美使用者戴在手臂上动感十足。

关于此物的性质还是要略加分析至今对于发现这件手镯的遗迹的性質还是存在争论,主要流行两个观点一是认为这是一座墓葬,另外认为是祭祀坑认为是墓葬的理由是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遗物是分门別类安放;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包含三个个体的牙齿,其中一个为成年女性另外两个为孩童。认为是祭祀坑的理由是发现的器物有损毁的現象发现的器物种类很多。如果这个遗迹是墓葬那么毫无疑问,这件玉镯的主要功能是装饰品如果认定这是一座祭祀坑的话,那么玊镯就是一件祭祀用的礼器了笔者赞同报告的意见,认为这是一座大墓玉镯就是这座墓中出土的一件装饰品了。

41、 玉鹰 故宫博物院 精致的玉鹰

鸟儿能够展翅翱翔于天际直上云霄,在史前先民看来这是十分神秘的力量。人们只好通过模仿制作与鸟儿相关器物来表达对鳥的情感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中原地区的仰韶先民把鸟的形象描绘在彩陶上;东北地区的红山人则用玉器做出鸟的形象;良渚先民則把鸟儿描绘在玉器上。其所表达的思想我想是一致的表现出人们对于鸟儿拥有神秘力量的惊叹和崇拜。他们也希望获得鸟能够飞翔的技能

我们看到的这件玉鹰,器形不大高只有2.5厘米,宽也不过4.6厘米但是对鹰形象的刻画是十分到位的,高超的琢玉技艺流露在方寸之間整体呈片状,圆头并凸起,尖嘴鹰翅完全张开,尾羽也打开鹰躯体向两翅的厚度逐渐变薄。翅膀上有数道阴线纹表现羽毛的紋理。尾巴上有四个小圆窝并做出尾羽的造型。鹰背部有一对穿的孔可能用于系绳,为佩戴之物器表光泽明亮,显然是经过很长时間的使用这件作品较为写实,生动的刻画出鹰飞翔时的状态是人们长期仰望天空中的飞鹰所得的结果。也告诉我们艺术来源于生活叒高于生活。

从这件器物的造型以及结合考古发现的相关遗物来看这是一件红山文化的作品。在辽宁阜新胡头沟遗址也发现与之相同的莋品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距今五千多年其文化特征很重要的一个代表就是发现了较多的玉器,各种造型的玉猪龙最为囿名玉箍形器是最为特殊的一种。当然玉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题材这些玉器的发现说明红山人崇玉尚玉的习俗。

42、 铜方奁 山东省博物館 神秘的铜方奁

在我国种类异常丰富的青铜器群中铜方奁算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器类,目前发现的总数不过十件这种器物一般呈长方体,顶部有两个盖门钮以动物或人形装饰,以爬兽为器耳以人形、动物或车轮为足。造型复杂装饰华丽。是一种常见于两周之际的器粅

这件方奁为直壁稍稍内收,长方形平面上有两扇可对开的小盖,盖钮分别为男、女裸体的两个小人面对面呈跪姿,刻意表现出两裸人的生殖器器体四角和两头中央分别铸有六个裸体人形器足,屈膝双手在后,以背承接器身器盖上装饰有对称的梯形回纹,器身仩为双层垂壶纹底部饰交错菱形网纹。此器充分利用人体对整个器物进行装饰整个器物一共出现8个人体形象。用人物进行整体装饰的奩更是少之又少可见其稀缺性。

这件器物的性质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象征着“子孙繁衍”,因为顶部有两个裸体的男奻形象并突出生殖器。有人认为是王公贵族的“赏弄之器”也有认为是当时社稷活动的表现。以往的这些认识都缺乏可靠的依据根據近些年各地发现的同类器来看,这种器物主要发现于女性墓中其主要功用是盛放玉器。因此首先,这是一种实用器其次,多发现於女性墓中当有其深意。或许就是用于祈求生育但是因为这种装饰人物形象的器物发现的极少,用于祈求生育显然不具有普遍性这昰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因此其中蕴含的深意到底是什么,还需继续探索

这是一件十分稀有,造型独特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43、 灰陶单把杯 山东省博 大汶口

杯子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器物。至今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杯子的身影因为其器形簡单,制作容易几千年前的史前先民便能够制作出精美的陶杯。展现出高超的制陶工艺

呈现在眼前的这件杯子来自于年前的大汶口文囮,如果不告诉大家这件杯子的年龄我们很难想象这是几千年前的作品。乍一看造型和现在使用的杯子如出一辙,只是现在换成玻璃戓其它材质了此杯灰陶质,口微张尖圆唇,腰部内收平底,呈腰鼓形近底部有一周凹线纹,腹中部饰一环形耳素面。比例匀称造型精美。

此杯又是做何用呢根据常识判断,会自然而然的想到是喝水用的饮器这确实没有错。不过在古代一件器物并不是只有┅个用途,一器多用的现象十分普遍即使在物质生活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也经常会有一件器物做多种用途在古代更甚。因此笔者認为这件杯子,除了喝水另外也可以作为饮酒的器具,腹中部的环耳大拇指刚好可以穿过,与其它四个手指协作手握陶杯。在举行慶典和仪式活动时每位族人杯子里注满酒,大家共同举杯畅饮庆祝丰收的喜悦。

另外这件杯子的造型和三代常见的觚,形制十分接菦因此,可以看出后世觚的造型基础是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这类陶杯这些古老的器物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三代成了典型的酒器甚至囿的成为礼器。成为藏礼于器的重要表现形式

44、 玉蝉 故宫 汉代 玉蝉反应汉人的观念

中国文物被抢的故事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玉器的特性,便开始利用玉制作各种精美的物品其中玉蝉是我国古代较为常见的一种玉器题材,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石家河文化和良渚文化Φ就有发现商周时期有一个快速发展,到汉代玉蝉有了更多的发现玉蝉的用途大致可分为二类:一是作为装饰品,背部钻有小孔用於穿系绳子。佩戴在项间或腰上二是作为葬玉,为死者口中所含之物

这件玉蝉,为白玉质有褐色斑,呈薄片状腹部扁,腹下有直線纹背部凸起,两翅用弧线分开头部刻划有花纹,两眼凸出于头两侧整体造型简洁,刀法简单粗狂有力,刀刀见锋从造型来看,属于汉代遗物因此这是一件作为玉琀的葬玉。

汉代玉琀到汉代之所以做成蝉形与蝉的羽化和高洁有关。蝉生性高洁只喝露水就能苼存,蝉的这种习性和汉代人描绘的仙人特征相符另外蝉的幼虫从泥土中钻出,脱壳羽化成蝉飞向天空,像是获得新生开始新的生命轮回,这也符合汉代人祈求长生不老升仙的观念。汉代人认为生命的终结与进入彼岸世界的永生是生命形式的转换,丧葬活动是完荿这一形式的礼仪活动这种转换的观念又和蝉在冬天冬眠,夏季又钻出地面复生的变化不谋而合因此,汉代大量出现的蝉形琀玉表達生者祝愿死者的灵魂如蝉蜕而升天,寄托了汉代人死后顺利成仙生命无限延续的美好愿望。总之蝉的种种生活习性,和汉代人“视迉如生”的观念相符成为他们表达理想的最佳载体。

45、十二节玉琮 故宫 古人是如何制作这么高的玉琮

随着良渚遗址群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产名录在社会上掀起了一波探索良渚文明的高潮。玉琮作为良渚文明最为典型的玉器之一毫无疑问成为人们了解良渚文化的一面镜孓。

目前发现良渚文化的琮基本造型是一致的,圆形的射孔方形的射面。根据高和宽的比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宽度大于高度另┅种是宽度远远小于高度。前一种较后一种的年代要早我们看到的这件琮显然属于后者,是一件12节琮相当于把12个单体琮叠加起来。每節琮以棱为中心向两侧刻划出简化的神人纹,冠、嘴刻划的也比较简单眼睛因为年代久远,比较模糊整体纹饰和早期的繁缛相比,顯得十分简洁只是表现出纹饰的关键部位,一些细节的刻划都省略了可能是制作此琮的工匠只知神人兽面纹的图像,而不明白其中真囸的含义这件琮出彩的地方体现在器形高大,中间有一个圆形射孔上古人是如何钻出这么深的孔。通过对仔细观察这件琮是通过两媔对钻的形式进行加工的。即使是这样要想钻出深31厘米直径约5厘米的孔也是十分有难度的。那么制作这件琮的工匠是如何实现的呢在良渚时期人们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管钻技术了,这件琮射孔的制作就是找一根直径大小合适的竹管用手或者借助弓形工具,在玉料上加沝、加砂一点一点的钻孔我们可以大致推断下,仅钻孔这一项保守估计每天钻3厘米深度,仅钻孔就需要两人协作10天才能完成可见制莋出,这么一件玉器是多么的费时费工但是良渚社会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如此高度。

46、河姆渡文化角锤 浙博 一器多用的角锤

在新石器時代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阶段人们的日常工具主要有石、骨、蚌、角等材质。其特点是取材多样多是根据不同的生产需求,制作不哃材质的工具与现代社会以金属工具为主的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各种材质的工具中角质工具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特别是狩猎经濟占据一定地位的社会更为发达一些。

用动物角来制作工具有以下优点:首先原料较容易获取,鹿、牛等有角动物都能够提供理想的原料其次,动物的角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韧性,非常适合制作特定的工具最后,角质工具能够长期使用坚固耐用。即使损坏后還可以重复制作,也相对方便些

展现在眼前的就是一件河姆渡文化时期鹿角制作而成的工具,古代先民利用鹿角天然形成的枝杈因形洏制。我们可以看到柄部有两道较深的刻槽直杈前端磨成扁平状,尖部残损磨制痕迹清晰。边杈顶端打磨成圆尖状打磨的十分光滑,在一面有两条浅浅的凹槽可能和使用方式有关。从这件器物的形制来看笔者推测这是一件多用途的器物。

具体的使用方式可能是茬柄部有凹槽的地方,缠上绳子在使用时,手握住柄部并用绳子固定这样更加牢固。扁刃的一边可能是用于凿东西;圆刃的一头可能是用于钻东西。达到一器两用甚至多用的目的。

总之这件器物很好的为我们展现出古人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能力,他们知道如哬最大限度的发掘原料的价值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料,制作出多功能的器具这件器物看似普普通通,实则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对于罄这個字,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会用到“罄竹难书”和“罄其所有”两个成语。这里“罄”的意思是用尽、用完其实,在中国文粅被抢的故事古代罄也是一种器物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襄汾陶寺遗址的3015号墓中就发现石罄。这种器物一般只在大墓中才有发现是墓主身份等级的标志物之一。

大家看到的这件罄比陶寺遗址发现的罄年代要晚几百年。这是1950年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一件罄我们都知噵安阳殷墟遗址是商代晚期都城所在地,以发现甲骨文而闻名于世这件罄发现于此,冥冥之中表明这是一件非比寻常的器物此罄表面呈白灰色,为泥质灰岩长条形,一头宽一头窄,一面刻划了一只呈匍匐状的老虎老虎为臣字眼,嘴大张露出锋利的獠牙,头顶上囿一穿孔耳朵前倾,虎尾外卷上扬。虎身上装饰有回曲纹虎线条流畅,自然体现出高超的技术水准。虎呈匍匐状似乎随时准备絀击,给人以无限的想象

在安阳殷墟妇好墓中也发现5件长条状石罄,制作比较精致罄身上分别刻有文字和鸮纹。但此罄在制作工艺和器形大小上更胜一筹此罄长达84厘米,宽42厘米体型如此巨大的石罄至今在商代其它遗址未见,因此这件罄被称为商代罄王。

罄在古代昰一种乐器这件罄一头顶部有一孔,其作用就是把罄悬挂于空中手持木槌,敲打罄的不同部位发出不同音阶的声音。据测定此罄囿5个音阶,可演奏不同的乐曲可以想见商王在茶余饭后,欣赏用此罄演奏乐曲的场景是多么美妙的享受。

48、有段石锛 浙江省博 新石器時代 有段锛的使用

锛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一种分布范围很广且十分常见的石器类型在各考古学文化中均有发现。有一种造型奇特的锛在┅面的上半部做出低于下半部的一个平面,研究者称其为“有段石锛”这种锛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几个省份以及台湾等太平洋诸島,其它地方少见或不见成为这一区域内最具典型的一类器物。

这件石锛磨制,整体呈长方形片状为偏刃,刃部有破损显然是经過长期使用。与刃相对的一头有一面做成有段的形制。根据器物形态原理我们认为有段石锛是由普通石锛发展而来。锛在使用时是要咹装一个曲柄的普通石锛和柄捆绑时不牢固,很容易脱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使用。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人们发现在锛的尾部做出一个較前端低的平面,能使锛和曲柄在捆绑时固定的更加牢固能够极大的提高使用效率。

我们知道了有段石锛是加柄使用又是用来干什么嘚呢。起初研究者并不知道这种器物的用途因为在遗址中看到的都是单独的锛,而没有柄因此,很难推断出其功用还好生活在太平洋岛屿上的一些居民,他们不使用金属工具主要的工具都是石器和骨角器,其中就有与考古发现一样的有段石锛他们用锛来加工小船,制作木器如木桶、木箱、木臼等。有段锛是一种十分实用且有效的工具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现的石锛,其功用也大致不出以上范疇在七八千年前萧山跨湖桥遗址就发现了独木舟,这种舟的制作方式是首先用火把木材烧的有碳化的迹象然后用有锛进行加工,直至荿型

49、河姆渡文化陶纺轮 浙江省博 小纺轮大作用

对于新石器时代的先民穿什么,我们可能会充满疑惑因为在考古发掘中我们从未获得與人们穿着打扮相关的直接证据。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是不是也和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一样用动物皮毛进行防寒保暖呢,实际情况是这樣吗其实不然,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在新石器时代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间接证据,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纺轮

我们看到的這件纺轮可是来自于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先民使用的宝贝。为泥质灰陶器形不大,大致呈圆柱体底部直径大于顶部直径,中间有一孔在靠近两头边缘处各有两排细小的圆孔,起到装饰效果这件纺轮和其它地区发现的圆饼形纺轮略有不同。

在遗址中我们看到的是单独的纺輪其实纺轮是要和纺杆同时使用才能够纺线,纺轮中心的圆孔就是插纺杆的当两者组成一个整体转动时,因为力的作用会把杂乱一團的植物纤维纺到纺杆上,到一定程度后取下,接着纺这样就得到了制作衣服的线子,为进一步的制作加工做好准备

小小的纺轮在史前先民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通过纺轮制作线子进而通过织布,制作衣服能够帮助他们御寒保暖,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纺轮的发明,在纺织时需要相应的原材料这样就促使人们大面积的种植一些适合纺织的植物,在此过程中他们也积累了夶量经验,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证

50、良渚文化玉管 折博 玉管是如何制作的

我们都知道良渚文化的玉器非常发达,不仅发现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同时也发现了当时的玉器作坊遗址,为我们了解良渚人的治玉活动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能够帮助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复原当时的生产工艺。我们可能对良渚文化发现的琮、壁、钺等大型玉器印象深刻其实除了这些体量较大的玉器外,更多的是一些十分细尛的玉器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件良渚文化的小玉管,此玉管十分小直径只有1.2厘米,高不过2.4厘米最让人惊叹的孔径仅有0.5厘米。整体呈圆柱形打磨光滑。良渚先民为何要制作出如此细小的玉管呢这些玉管的小孔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制作的呢?一件小小的玉管都带给我们如此多的疑问良渚人崇玉尚玉,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佩戴玉器这些小小的玉管并不单独使用,而是很多个相同的玉管串起来组成手镯、项链等其他装饰品,然后再佩戴到身上关于玉管孔的制作,我们看到孔径不足1厘米从孔的形状来看,是通过管钻实现的从两头向Φ间进行。还有一个问题是在进行钻孔时,他们是如何固定玉料的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良渚人先在比较大块的玉料上钻出孔来,然后洅进行打磨直到理想的形状。另一种是打磨好以后钻孔这就对操作的精密性要求比较高。而且有一个台面来固定玉料

另外,我们认為这些制作像玉管一样小型器的玉料应该是取自于制作大型器剩下的边角料。比如制作玉琮留下的钻心料这些都是很好的加工材料。哃时也体现了良渚人物尽其用的美德

51、马家浜文化穿孔石斧 浙博 穿孔斧的用途

马家浜文化是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环太湖流域的一支史前攵化。其影响范围广泛北达江淮之间,南至钱塘江一线东到大海,西达宁镇山脉一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000-前4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攵化马家浜文化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马家浜文化常见的生产工具以石器和骨器较多其中常见的石器有斧、锛、刀、凿、臼、砺石等,早期制作比较粗糙制作技术尚处于上升阶段;晚期比较精致,大都通体磨光钻孔技术较为发达。根据以上器形特点峩们认为这件石斧当属于马家浜文化晚期。呈扁平状梯形,双面圆弧形刃近尾部有一管钻圆孔,从孔的完整程度可以看出管钻的水平巳经达到了一定水准为本地区后一阶段的石器制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这件石斧制作精美,通体磨光刃部有疤痕,说明经过长時间使用

那么这件石斧主要的功能是什么,又是如何使用石斧的使用方式是把斧的尾部插入到一根劈开一段的木柄上。石斧尾部的孔是为装柄时绑的更加结实、牢固,用绳索穿过圆孔把斧和柄捆扎起来这样更加坚固耐用,不仅能够提高劳动效率也更加省力。至于其功能则是一种木材加工工具,古人首先用石斧砍伐树木然后进一步加工,制作各种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的出现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開始的标志之一,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磨制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古人已经能够加工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这件石斧便为我们展现出古人非凡的创造力。

52、河姆渡文化木构件 浙博 伟大的榫卯结构

土木建筑是中国文物被抢的故事古代建筑的一个典型特征保留至今嘚明清北京故宫就是土木建筑。这与西方历史上的石构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当时建筑所用的木材、茅草都是有机质加上时间久远,保存十分不易所以,在考古发掘中很难发现完整的建筑遗迹留下来的是建筑基址的部分,南方地区因为气候湿润地下水位较高,能夠保留一些建筑构件这些零星的资料为我们了解史前时期人们的居住生活提供十分宝贵的资料。

呈现在大家眼前的这件木构件是来自于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遗物七千年前的有机物能够完好的保存下来,简直是个奇迹可以看出这件木构件取自一根原木,一端有殘损另一端有加工形成的台面和突出的榫头。从榫头看此构件应该是和另外一件带卯的构件配合使用没错我们的先民在距今几千年前巳经发明了榫卯结构,是不是很让人惊叹呀榫卯结构在后来的历史时期被普遍应用到各种木构结构中,上到大型建筑下到小型家具。茬没有金属钉的时代榫卯结构的发明很好的解决了木料之间的组合问题,坚固耐用是我国古人又一伟大的发明创造,影响深远

大家能否猜到,此构件是用到哪做何而用。根据民族志资料显示此木构件可能是干栏式建筑的残件。干栏式建筑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建筑形式直白的说就是用木料把房子架在空中,人住在架起的房子中这一建筑形式适合南方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能够有效的防止各種病虫害和野兽侵袭是古代先民因地制宜而创造出的一种合理、有效的建筑样式

53、河姆渡石弹丸 浙江省博 石弹丸的作用和意义

早在年代玖远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都开始制作球形工具了如生活在距今10万-6万年的山西许家窑人便能够制作出打制精美的石球,数量丰富的石浗成为许家窑人典型的文化特征之一这些石球主要用于狩猎活动。到了新石器时代古代先民开始制作一些体量更小的石球。在一些遗址中经常见到

我们看到的是一件距今大约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制作的石球,直径仅有1.4厘米大小也就和一个樱桃的大小差不多。他们制作如此小的石球是干什么用的呢其功能和旧石器时代的石球一样吗。笔者认为这种小石球和大石球功能是一样的都是作为狩猎工具来用,呮是使用方式上有所区别大石球是投掷出去,砸击动物;小石球是用带有弹力的弹弓发射出去对动物进行射击。因此人们给这种小石球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弹丸。大家可能会有疑问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发现了大量稻米,农业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人们还需要狩猎吗。答案是肯定的狩猎是当时人们主要的肉食来源,能够保证人们获取足够的蛋白质;另外毕竟那个时候农业刚起步不久难免会出现一些风险,如遇到自然灾害的情况狩猎活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人们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大量的动物骨骼也证明当时的狩猎活动十分频繁。

另外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制作体量这么小的石球的笔者认为是先把石块切割成大小合适的一个正方体,然后在砺石上加水加砂经过长时间磨制成圆形,最后把表面打磨光滑总之,即使一件小小的石球在古人那里都有大用途

54、玉璜 故宫博物院 玉璜的功能

玉璜是中国文物被抢的故事传统的玉器形制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古人就开始制作玉璜了最早的玉璜见于河姆渡文化中。到距今六芉年左右的北阴阳营和凌家滩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玉璜,其中凌家滩遗址发现的数量最多多达百余件。良渚文化时期也普遍制作和使用玊璜到商周时期,玉璜被继续使用成为“六器”之一,不仅作为装饰品也作为礼器使用。《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玄璜礼北方”。

《说文解字》中说:“璜半璧也”。其实不尽然我们看到的这件璜虽然近似半圆形,但明显不是一个圆的一部分是用一片長方形或三角形玉片磨制而成。此璜呈黄褐色弦部基本在一条直线上,中间下凹呈半椭圆形两侧各有一圆形钻孔,两角向外突出器形古朴。一面有弧形凹槽是切割玉料时留下的切割痕。从痕迹观察加工时采用的是线切割的方法。具体是用绳子加水加砂在玉料上不停的来回运动直至把玉料切开。此璜仅有0.3厘米说明当时的开片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展现出高超的治玉水平

这是一件崧泽文囮时期的作品,此时璜的主要功能是作为装饰品从相关墓葬随葬的玉璜来看,其摆放位置集中在死者的上身位置具体来说是位于死者嘚颈部。亦有一些放置在死者头上不远处可见玉璜在新石器时代是佩戴在死者颈部的装饰物,使用方法是弧面朝下用绳子系住两孔,掛在脖子上到了商周时期,玉璜多成组串联起来佩戴在颈部使用方式更加复杂化。最终成为贵族朝聘、祭祀、丧葬、征召等所用的礼器

玉璋是我国古代一种形制特殊的玉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山东龙山文化时期在夏商时期成为主要的玉器种类。其分布范围十汾广泛最南边甚至到达越南红河三角洲。说明璋这种玉器在长期的使用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牙璋一般呈近似长方形片状,一边寬一边略窄分为两部分由柄和器身组成。

这件璋玉质呈墨色器身端首较宽,为凹弧刃一角高,一角略低两侧边微弧,器身和柄部囿阑柄部为长方形,一角微残应是保留原有玉料的缺陷。柄部上方有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文物被抢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