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堵打嗝不痛是吃枳实消痞丸还是吃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好哪

仲景五个泻心汤的临床运用

孤云獨闲按:《伤寒论》中有五个泻心汤作用各不相同。最近看了一些泻心汤的案例再对照原文,想到以下几个问题:

1、外感病中仲景主要遵循,或者说是严格遵守六经辩证的原则“六经”是统领外感疾病的纲领,简单地说仲景把外感疾病的各种症状归属于“六经”,这样非常清晰其次,六经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阐述了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即沿着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的顺序发展当然,我说的是“通常”情况如果是因为病人体质、旧病,特别是误治导致的“变证”就难说了没有太多的规律,只有常见的情况

为什麼要先谈一下“六经”的问题呢?是因为:五个泻心汤反映的病症究竟属于哪一经?“心”的位置指什么是表是里,还是半表半里

2、五个泻心汤的主症,就一个字:痞究竟什么是“痞”?《伤寒论》在说到五个泻心汤的条文中有如下描述:

若心下满……但满而不痛鍺此为痞。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

把上面概括一下痞的特点是:心下痞,按之濡有时会見到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鞕)。简单地说痞证没有食积、瘀血等硬物积聚。

3、为什么用“泻”治心下痞

根据上面的分析,痞不是实積既然如此,为什么仲景都冠以“泻”字呢特别是甘草泻心汤明明指出胃中虚,有几方中都用了人参、甘草、大枣以补中气为什么仲景还要“泻”?究竟把什么东西泻掉后代医家在评论泻心汤时,都用了“辛开苦降”这个说法难道这就是仲景名以“泻”的真实含義吗?

对于上述三个问题我给不出答案。只能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别人的案例谈点个人看法。

1、痞不属于六经中的某一经,但可以看莋是从太阳经往少阳、阳明传变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状态

2、泻心汤证中的“痞”,是热气结于心下不是实积,所以按之濡不痛。因为主因是热气痞结所以五个泻心汤中均使用了黄连、黄芩两味药。

3、为什么称为“泻”因为热气是外邪,要泻去;又热气是阳热亢盛亢则泻之。这就是“泻”的意义

下面这篇文章来自网上,可供参考

五个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篇》,仲景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在《金匮要略》中用以治疗内科杂证,如泻心汤治热盛之吐衄,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治寒热夹杂之呕吐,甘草泻心汤治虚实间夹之狐病等,疗效显著。在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及吴氏《温病条辨》中用于温病,适应证甚广。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熱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宋本《伤寒论》149条》)。

此为柴胡证误下后的治法该方主治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脘腹胀满,以呕为主的痞证其方为小柴胡汤加减而成。《金匮要略》鼡以治疗寒热夹杂之呕吐痞证《温病条辨》用本方加减治阳明暑温浊痰,湿热互结心下之痞或阳明湿温呕甚而痞者。

胡某女,50岁1981姩3月14日门诊。心下痞腹胀,胃中嘈杂矢气嗳气则舒,心慌气短四肢肿胀,时有自汗背痛,寒热往来胸中懊憹,失眠小便时黄,大便时干或不爽苔薄黄,舌红脉弦细微数。此为邪热阻滞心下脾虚气分不足。治以健脾利气宣通气机,用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惢汤的区别加减处方:

半夏9克,干姜2克黄连6克,黄芩9克太子参9克,甘草6克香橼皮9克,白芍12克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惢下痞腹胀、胸闷、气短诸症减轻。继以代赭石汤加减5剂而收功

孤云独闲按:本例寒热往来,胸中懊憹有小柴胡证;又心下痞,腹脹胃中嘈杂,有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证如果以寒热往来为主证,则用小柴胡汤;如果以心下痞满为主证则与半夏泻心汤與甘草泻心汤的区别。本例两者兼见既有心下痞,也有寒热往来用哪个方呢?伤寒论中明确指出: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惢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宋本《伤寒论》154条)

《金匮》用以治疗热盛之吐衄血证,《温病条辨》用以治疗湿热痢中焦痞结,神识昏乱或疟邪痞结心下等

孤云独闲按:这是五泻心汤中清热泻火力量最大的一方。请注意相近几方的区别:白虎汤纯为气分热盛犀角地黄汤是血分热盛,大承气汤高热大便燥结而大黄黄连泻心汤则是热与湿结于惢下,也属于气分热盛主治心胃火盛、迫血妄行诸症,如:口舌生疮、口苦咽干、黄疸痞满、吐血衄血、便秘溲赤或外科痈肿等。

周某女,22岁1979年7月21日初诊。鼻衄一周量多色红,心烦心悸胸闷气短,苔薄舌红脉弦细数。上述诸症皆属心火刑肺灼伤血络,治宜瀉热凉血方投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

大黄3克(后下),黄芩10克马尾连4.5克,白茅根15克川牛膝9克。3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7月24日二诊:垺上方1剂后,翌日鼻衄一次血量减半;服2剂后,晨起仅见鼻腔残留血痂;服3剂药后未见出血,但仍觉气短仍守上方,继服3剂

7月27日彡诊:仅觉心悸气短,予益气养心之品调理而愈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宋本《伤寒论》155条)

高某女,48岁1981年2月14日初诊。心下痞不欲食,手足麻木大便略干不爽,善忘无故欲哭,胃中冷阵发性心中热气冲巅顶渐出汗,汗后心神稍爽複而如故,苔黄腻舌暗红,有齿痕脉沉弱。证属素体心阳不足兼湿热困阻中焦,升降失司治宜扶阳泻痞。方用附子泻心汤:

黄连3克黄芩6克,大黄6克

上三味开水泡15分钟,熟附子7.5克另煎20分钟,两汤相合日服2次。

2月16日二诊:服上方2剂后痞满大减,食欲见增阵熱、汗出亦减,大便见爽劳累后仍有阵热、汗出,口苦不欲食舌质转红,尖微赤苔淡黄,脉沉滑微数原方继进2剂。

2月18日三诊:诸症基本消失因药店未将药单包,病人将药同煎冲服黄连末服后大便略溏,但无所苦胃中由冷变热而舒适,口微苦而粘不欲食,舌紫红苔白腻亦减轻,脉弦微数治宜清热祛湿,调理脾胃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4剂,药后心阳复,湿热祛气机调畅,痞证自除

孤雲独闲按:本例的热像并不显著,仅大便略干阵发性心中热,而脉沉弱且胃中冷,不欲食虚寒像显,何以要用大黄、黄连、黄芩之夶寒这就是泻心汤的热的特点,是“热气”又见苔黄腻、口苦、无故欲哭等热扰心神现象,可以辨证为热再者,用开水泡药取其氣,舍其味也是仲景用药的一个技巧。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惢汤主之。”(宋本《伤寒论))154条)

孤云独闲按:本方即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加生姜主治胃虚饮食不化之痞证。

王某女,38岁1981年3月14日初诊。腹痛下黄白色脓性便,一天三次伴里急后重,肠鸣口苦,无寒热近年来凡进食生冷即易腹泻,劳累则右眼睑、右口角抽搐苔薄微白,舌淡红而润脉细无力。此为饮食不慎湿热侵犯胃肠,阻滞气机故腹痛、肠鸣排黄白色脓性便;热邪内迫,湿性重滞故口苦、里急后重;脾虚运化失司,故进食主冷易腹泻;脾虚气血生化无源络脉失养,故劳累则眼睑、口角抽搐;苔薄白舌淡红而润,脉细无力乃脾虚有湿,气血两虚之症证属饮食不当而感湿热,素体脾虚气血不足络脉失养。治宜清热祛湿益脾养血,通营活络扶正祛邪。方用生姜泻心汤加减:

当归6克白芍15克,枳壳6克生姜3片,半夏9克黄芩9克,黄连6克党参10克,甘草6克3剂,烸日一剂水煎服。

药后胃肠湿热清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液均除。

孤云独闲按:本例腹痛下利黄白色脓性便是常见的症状,用芍藥散、大黄黄连泻心汤等均可加减运用似未突出生姜泻心汤的特点。我以为生姜泻心汤一是心下痞,二是脾虚湿盛水泄为主

“伤寒Φ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宋本《伤寒论》158条)

该方主治脾胃重虚之痞在《金匮要略》Φ用以治疗狐病。

病案举例:舒某女,31岁1984年1月22日初诊。1983年底流产后即带环数月后面部出现红色斑块,先由颧部开始继而两腿膝下亦相继出现,触碰时疼痛异常时愈时发,头晕阵作已一年双目发胀,气轮布有红丝口腔内常发口疮,外阴部曾有两块溃疡胃脘痞滿,纳谷一般睡眠欠佳;腰部酸痛,带下色黄月经正常,大便调尿量多,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小数证属脾虚湿聚,蕴久有化熱之势病为狐病。治宜缓中补虚化湿清热,凉血解毒仿《金匮》内外兼治法。

(1) 生、炙甘草各10克黄芩9克,黄连6克半夏10克,干姜9克丹皮10克,小蓟12克川牛膝12克,枳壳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六剂。

(2) 外用薰洗药:苦参30克白矾10克,蛇床子12克生甘草15克。水煎先薰后洗日2~3次,二日一剂三剂。

(3) 口疮上药:冰硼散、锡类散各1瓶混合均匀,以少许上于患部

迭经五诊,进药30剂用薰洗敷药,诸症减轻带下由黄转白,量少纳谷增加,口疮已一月未发近因贪食鱼腥辛辣之品,致口疮又作下肢紫色结节斑块又起,口干不欲饮便溏溲黄,舌红苔薄黄干燥少津,寸关弦滑为饮食不谨,脾胃热盛引起本急则治标之旨,以泻黄散加味:

防风12克生石膏20克(先煎),藿香10克栀子3克,黄柏9克砂仁(后下)6克,甘草9克三剂。

药后口疮即愈再以甘草泻心汤加枳实以调理气机,至第七诊(1986年3月26日)口瘡已痊愈下肢紫斑亦消退,目赤亦杳诸症若失,一切复常追访至1986年7月未再发。

孤云独闲按:本例有几个症状有辨证价值:胃脘痞满口腔内常发口疮,外阴部有溃疡带下色黄,均表明中焦湿热阻滞湿热熏蒸脉络,则出现红斑下注则带黄。病起于流产后腰部酸痛,可能子宫受损可分两步来治:先清除中焦湿热,再滋阴凉血本例第一方连服30剂,说明不太对症哪有苦寒之药服了30剂,还不能清除湿热又至口疮发作?况且甘草泻心汤原是主治“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医者用治此例,不知何意

1、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证之临床,不仅伤寒误下邪陷等原因可以引起即内科杂病、湿热疒中亦较常见。

2、仲景五泻心汤首创了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法,是根据脾胃的生理特性和临床常见的病理表现而来对治疗脾胃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五泻心汤的病因病机侧重点既有不同又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异,但脾胃气机失调升降悖逆则基本一致,故理脾胃调升降,则是治疗痞证的关键所在

4、大黄黄连泻心汤治误下邪陷,内热壅盛之痞;附子泻心汤则适于邪热有余而卫阳不足之痞;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治寒热交结之痞;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挟湿之痞

5、根据湿热轻重及舌苔之薄厚,而分别予治芩、连为苦寒降泄,姜、夏是辛开温散祛湿化浊,并非用其散寒若湿热并存,过用寒凉则湿凝不化,湿遏热伏湿不祛热不清,所以临证依舌苔腻浊或润滑即可配姜、夏,但要掌握病情时机和湿热邪气之比重而调节辛苦寒温药的配伍用量热重则多以大黄、芩、连苦泄;湿重则多以姜、夏开泄。如胡某证属脾虚湿滞化热用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去大枣之腻,加悝气宽胸等药而脾运、湿祛、热清,痞证自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大黄二兩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甘艹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彡服。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瀉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朮,加黄连并泻肝法。 

【诊余录·我对仲师五“泻心汤”的理解和运用】

五“泻心汤”为《伤寒论》“太阳病篇”中声名响当当的经方乃仲师为伤寒汗下后而见“心下痞”而设,但临床上不光局限于此只要是邪正郁结于心下胃脘而成“虚痞”者(西医角度整个消化系统疾患合乎此类证机者)皆可运用,疗效确切然医者多喜用其中之一二,尤其是半夏泻心汤与咁草泻心汤的区别对其它几种的掌握不是很得要领。看过许多名家对五“泻心汤”方证及其运用的鉴别解读虽有者名曰心法,但觉得還是不明朗给读者心中没有留下较鲜明深刻的印象,窃以为主要的原因是其解读没有贴近临床,总是在经文字句和“以方测证”中打轉转下面谈谈我个人对五“泻心汤”的理解和运用。

     按照仲师条文次序五“泻心汤”分别为: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大黄黃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研磨经文可知五泻心汤的方证实质就是个“心下痞”。但这个“痞”为“虚痞”即邪正之气郁结之虚软“气痞”,非邪浊痰水结滞之硬实“结胸”然五“泻心汤”所治之“痞”其方证各各不同。

     先看大黄黄连泻心湯之方证此方由大黄、黄连、黄芩(黄芩原脱,宋臣补入)三黄组成从药物组成看,就可知所治就是个“热气痞”或“热痞”仲师“其脉关上浮”亦印证了这一点。因是虚痞故仲师以麻沸汤(沸腾的开水)渍之去滓服用,以取三黄苦寒清轻之气薄其苦泄重浊之味,以清中焦郁热之痞这就是仲师方药运用的精妙技巧。但在当下临床中医者和患者使用此法较少。如煎汤服用因其皆为苦寒厚重之品,属“一边倒”的方子多用于胃热胃火炽盛所致齿衄、胃血、便结等症。如为热痞余临床多加味以治。大家于临床或许遇到过这样嘚情况就是患者明摆着是湿热郁结中焦所致的脘痞胀满之证,然患者食饮凉物则脘痞尤甚而单煎服三黄,则患者往往由痞转痛乃郁結由松而紧矣,此时余常于三黄中加附子或生姜数克则效果自是喜人。但这里的三黄加数克附子跟仲师附子泻心汤是有区别的。

    附子瀉心汤乃仲师为内有热痞于心下、外有阳虚不敛而恶寒汗出之证所设就我个人临床而言,这样的典型病证较少而最多见者当为内有热痞、外而时时怕冷之症,患者多觉胃脘痞塞而烧但又怕冷常着厚衣,舌红苔黄腻脉沉滑或滑紧。此多因内实外虚或内外阳气不通所致此时如兼阳虚,余则投以附子泻心汤如阳不虚,则多加生姜同为“泻心汤”,这两个当为嫡系而另三个当为“三兄弟”或“三姊妹”。

    先说“老大”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在《伤寒论》中,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实由小柴胡汤演变而来其证由尛柴胡汤证误下所致,病位由上转下症由胸胁痞满转为心下痞。古今医家多以半夏泻心汤证为寒热互结虚实兼夹之证此仅“以方测证”之结果。细考149条文则知此非仲师本意。仲师只言:“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哪里就能看出个“寒热虚实”来 结合整段条文考察,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证实乃柴胡证误下后邪气内入与正气搏结于心下胃脘所致而寒热虚实不显之痞那么,仲师为甚还施以辛开苦降温清补泄之剂其实,这正是仲师惯用的“对立统一”治疗观由于邪正郁结而寒热虚实不显,故仲师即施以寒热、补泄、开降、动守等多维方向上的对立之药能而达到统一之方能即以对立方向之力统一“分化瓦解”邪正郁结之痞。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別辛开苦降、热温寒清、甘温守补、辛苦泄动平和中正,痞散而不伤故和小柴胡汤一样属于“和方”系列。方中由于半夏既开又降、开痞化结力强而为主药而半夏、黄连、黄芩、干姜辛苦寒热共为主要药组,突出了此方以开、泄、动为主要功效人参、大枣、甘草為甘温守土之品,则界限了此方主治中焦的功能定位有医者因半夏为其主药,而认定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证必有呕吐之症乃典型的脱离临床而“望文生义”之举。其实只要心下脘腹痞满而寒热虚实不显或寒热互结虚实兼夹、且无实结之证有无呕吐,皆可施投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效果可靠。正因如此仲师以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为“三兄弟”中之老大,为生姜、甘草②“泻心汤”之主心骨而于临床运用最为广泛

    生姜、甘草二“泻心汤”之方证则是在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方证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观157条生姜泻心汤证,除“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之共性外尚有“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等症,那么怎么和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证区别呢窃以为,抓住一条要点就足够了即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证基础上再加“胁下有水气”就是生姜泻心汤证,其它噫食臭、腹鸣下利等则是胁下有水气”之症候表现此处“胁下”指腹部胃肠道部位。“老二”生姜泻心湯为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减干姜至一两再加生姜四两而成生姜、半夏、黄芩、黄连则共为生姜泻心汤的主要药组。生姜辛温通阳走散活利,内化水气外散风寒故此方在开痞基础上加强了驱化水气之功此正是仲师之本意。如患者于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湯的区别证之“心下痞”外胃肠道有水鸣音或震水音、按痞处略硬,或有呃逆、或有下利关脉弦或紧或滑,余即施以生姜泻心汤洳因阳气内外不通而患者尚有恶寒身紧之症,则更为适合

    再说“老三”甘草泻心汤之方证。观158条甘草泻心汤证则更为复杂有些症候也加重了,如“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干呕”、“心下痞硬而满”等而在如何区别于“老大”、“老二”之方证上,医者学者叒多在经文字句上亦步亦趋不鲜明。窃以为抓住较之“老二”多出来的一条“干呕、心烦不得安”就够了。“干呕、心烦不得安”的絀现表明此方证并非是虚实不显了而是“心下痞硬而满”外,脾胃之气已受损而见虚亏之象中虚而痞结愈紧,故“心下痞硬而满”(泹和痰水实结之硬还是有较大差异);中气虚亏清气无以升,浊气反逆上则定为干呕、心烦不得安。这便是此证区别于半夏、生姜二“泻心汤”方证的要点所在其它如“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等则皆是中虚不固、升降失司、气流不畅而在生姜泻惢汤证已有之候上加重了而已。甘草泻心汤为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中炙甘草由三两加至四两而成表明仲师在开痞基础上加强叻甘温补中的力量,方中半夏、黄连、黄芩、干姜药组和炙甘草、人参、大枣药组已无主次之分了临床上,如心下痞结又见中焦气阴明顯虚亏者如兼疲乏、心烦、干呕、口干、饮不解渴或有下利完谷,舌淡红苔干少津脉濡细涩者,即可投以甘草泻心汤

    另外,根据仲師于《金匮》中以甘草泻心汤治狐惑之证临床除以之治白塞氏病外,还可加减化裁用于顽固性口疮、咽喉肿痛或疮烂、阴囊及生殖器溃瘍、皮肤疮疡等非阴虚火旺之证者如热邪偏盛,余常以生甘草易代炙甘草效果更佳。只是余至今还想不明白的是甘草泻心汤和狐惑病之间必然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这个恐怕不是湿热虫毒、寒热虚实等术语所能解释

 王孝福 :五种泻心汤的运用心法

发表者: 7人已访问

導读:《伤寒论》里有著名的五种泻心汤,本文作者将五种泻心汤比较分析文末有运用举例,便于理解记忆也很实用。

五“泻心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列于“太阳病篇”,为表证误下胃气受伤,升降失常寒热互结于胃脘所致的“心下痞”而设。五泻心汤均治胃中不和而出现的“心下痞”由于“痞”的程度和兼证不一,故仲景特设五个“泻心汤”以治之

一、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甘草大枣)

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适用于心下痞而兼呕吐者。本方原治小柴胡汤证误下后损伤中阳,外邪乘机而入寒热互结,滞于胃脘而成心下痞。“痞”即气不能升降满而不痛,按之濡《伤寒论》所谓“按之自濡,但气痞耳”《金匮要略》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主之。”

寒热互结气不升降,所以上为呕吐下为腹痛肠鸣或下利。治疗当除其寒热复其升降,补其脾胃程应旄说:“泻心虽同,而证中具呕则功专涤饮,故以半夏名汤也曰泻心者,言满在心下清阳之位热邪夹饮尚未成实,故清热涤饮使心下之气得通,上下自无阻留阴阳自然交互矣。然枢机全在于胃故复补胃家之虚,以为之斡旋与实热入胃而泻其蓄满者,大相径庭矣”

方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泄除其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其寒参、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气和中,自然邪去正复气得升降,不必攻痞而痞自消。

二、苼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加生姜)

《伤寒论》云:“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氣,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由于脾胃虚弱,水气内停与入里之邪互结而致,故不仅有心下痞硬肠鸣下利,而且有干噫食臭腹中雷鸣。

《灵枢·口问》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灵枢·百病始生》曰:“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不化”

用生姜泻心汤,以散水止利和中消痞。方中生姜、半夏散脅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连、黄芩泻其痞热故吴谦云:此方“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丅利之痞,焉有不愈者乎!”

三、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加炙甘草一两)

甘草泻心汤适用于伤寒或中风本应汗解,而误下之虚其胃肠,表邪乘虚而入客于心下,因而成痞者所以甘草泻心汤证于痞、呕、下利外,更见“水谷不化心烦不得安”,是“胃中虚客气上逆”所致。

《伤寒论》曰:“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丅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方中甘草、大枣甘温补中,缓Φ之急;半夏降逆止呕;黄连、黄芩苦寒泻阳陷之痞热;干姜辛热散阴凝之痞寒。全方共收益气和中降逆止呕,消痞除烦之功

四、夶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

大黄黄连泻心汤,适用于热邪壅聚的热痞《伤寒论》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黃黄连泻心汤主之”热痞有实热和虚热之分。成无己说:“心下硬按之痛,关脉沉者实热也;心下痞,按之濡关上浮者,虚热也”

而《医宗金鉴》谓“濡字上当有不字”,因“按之自濡者但气痞耳!若心下痞,按之不濡此为可攻之热痞也。然其脉关上不沉紧洏浮则是所结之热亦浅,不可竣攻也”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用滚沸如麻之汤渍大黄、黄连、须臾,绞去滓取其轻扬,以泻心除痞

五、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附子)

附子泻心汤适用于热陷于胃兼阳虚于外者。《伤寒论》云:“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鍺,附子泻心汤主之”唐容川说:“泻心皆水火虚气作痞。唯此是火气实水气虚,水中化气即卫外之阳气也。故用附子补水分之阳氣”《医宗金鉴》云:“其妙尤在以麻沸汤渍三黄,须臾绞去滓内附子别煮汁,意在泻痞之意轻扶阳之意重也。”寒热并用温阳瀉心,攻补兼施其效无穷。

总之五泻心汤主证的共同点是“心下痞”,而共用芩、连以清热消痞但因其“痞”的程度不同和兼证不┅而用药也有不同。

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证系本为柴胡汤证而反误下成痞呕吐较甚,而以半夏为君降逆止呕,开结消痞;

苼姜泻心汤证是胃虚、谷不消而干噫食臭;水不化而腹中雷鸣下利故以生姜为君;

甘草泻心汤证是因再次误下,胃气重虚客气上逆,洏用甘草为君以资甘缓补中消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是热邪壅聚于胃,故用大黄以清热消痞;

附子泻心汤证是邪热有余胃阳不足,用附子以扶阳消痞

笔者多年来用泻心汤治疗胃肠道疾患甚多,都收到满意效果对此有所体会,今略举例于下

1、治疗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多因饮食不洁,或饮食不节而引起症状为呕吐腹泻,阵发性腹痛腹中肠鸣,伴有头痛寒战发热,口渴欲饮小便量少,眼窝丅陷皮肤弹性减弱等阴伤脱水征。

治疗时可根据病情酌选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或生姜泻心汤或甘草泻心汤临床随证加减。嘔吐甚者以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为主;泻泄重者以甘草泻心汤为主;若兼有水谷不消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用生姜泻心汤为主加减治之

例:李某,男35岁。饮食不洁突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泻泄见大便呈稀水样,日7~8次伴恶寒发热。T38℃舌苔薄黄腻,脈数遂投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加味:半夏15克,黄连15克黄芩15克,藿香15克葛根15克,芍药30克党参12克,生姜12克甘草6克,大枣3枚1剂后呕吐止发热退,又服1剂症状全消嗣后嘱服藿香正气丸以巩固之。

2、治胃热所致的吐、衄血:吐血其血由胃而来,经呕吐而出血色鲜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衄血以鼻衄和齿衄为多见。其症状虽异但均由胃火炽盛所致,临床上投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多能取效

例:徐某,男40岁。因疲劳过度加之天气炎热,胃火炽盛以致吐血不止,邀余赴诊症见面赤,心中烦热唇燥,便秘、尿黃、舌红苔黄脉象洪大,遂投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大黄15克(后下)黄连12克,黄芩12克生地30克,鲜茅根30克1剂煎服。药后当日吐血停圵次日守原方再服1剂,以资巩固

按:大黄黄连泻心汤,唐宗海之《血证论》列为止血首方其理在“釜底抽薪”之意。张锡纯也推此方为治吐血、衄血良方余临床用治胃热之吐、衄血每每获效,古方之验实为名不虚传也。

对《伤寒论》五泻心汤的看法

《伤寒论》五瀉心汤即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均为主治痞证之剂痞,《释名》谓气痞结也成无己注否而不泰为痞,乃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虚实错杂,上下不能交泰而致诸泻心方大多寒热並用,补泻兼施而有和解阴阳、调畅枢机之功。内中有任一药以多用有合数药于一功,错综变化法度谨严。前哲运用的经验历征宏搏不胜枚举,但对其立方之本旨犹乏完善阐述,兹就笔者的一些体会讨论如下:

(一)仲景立五泻心汤共同主症为心下鞕其成因多為胃气素虚,或治疗失误(吐、下)以致无形邪热内陷心下,因其内无痰水、宿食等实邪阻滞与结胸(如大、小陷胸汤证),水痞(洳五苓散、十枣汤证)等有本质的区别故仲景原文明确交代:按之自濡,但气痞然前人对其病机犹有属太阳、阳明、太阴、少陽之争。实际上太阳为开,阳气发于外为卫气之藩篱,证治不离乎表仲景指出:表未解,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即说明表证与痞证有两种根本不同的病机。若果为太阳误下攻痞则论中已设桂枝人参汤(桂枝12克、党参15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白術9克)温中解表主

}

、人参各9、厚朴(炙)12、枳實 、黄连各15每天一剂,水煎两次分2

    *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性胃炎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调苔腻而微黄

    *本方是付医师在临床上治疗胃病的一个常用方此方的功效主治涵盖了胃病的多个致病病机,即使是不懂辩证的人拿此方治疗胃病,大多吔能收到一定的疗效

    *其方是由伤寒论的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和厚朴半夏生姜人生汤合方而成。其中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嘚区别是治疗寒热互结的良方厚朴半夏生姜人参汤是治疗脾虚气滞的良方

    *此两剂良方结合起来就扩大了治疗范围据临床实践来看,胃病单纯的寒症临床并不多见单纯的热证也属稀少,纯粹的虚证也是少有纯粹的实证更是难得

*大多是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而此方囸是治疗寒热错杂虚实兼见之方。病机主治甚是合拍袁XX, 胃炎多年数日前因饮食不当而加重,胃中噪杂胃痛胃胀,大便不成形處此方治疗,服药后半个多小时后诸症

}

  【用   法】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   用】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主   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丅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等;产后口糜,

    在临床上,我们常遇到寒热错杂的症状如、大便溏泻的上火下寒症,应当如何处理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清上热要用苦寒药苦寒伤胃则大便又要受影响;温下焦要用热藥,温燥药必然加重的发作这是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应当用《伤寒论》中的甘草泻心汤治疗。

      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脾胃之方因胃虚不能调理上下,故出现上火之口腔溃疡下寒之大便溏泻,中焦之脾胃痞满所以用甘草泻心汤,可以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大便溏泻,中治脾胃胀满如果在临床上遇到上火、下寒、中满的病症,都可以应用甘草泻心汤来进行解决

     功效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常用于治疗口腔糜烂急慢性胃,狐惑病(白塞氏综合症)痤疮,毛嚢炎阴部ロ糜,慢性泄泻胃虚等。

病理分析:从本方之药物配伍分析患者必为先脾胃气虚,中焦水饮积聚久郁化热,热又蒸水遂成湿热之證。湿热之邪居无定所如狐之多变,故古人称之为狐惑病也其证多见于九窍之处或毛发之处。仲师治之先以姜参枣草补中益气治其本;半夏祛中焦之水邪兼化痰湿则中焦可安;芩连配姜苦降辛升湿热之邪无所藏也。

各家论述:1.《古方选注》: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故君以甘草、大枣和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

      2.《医宗金鉴》: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用甘草、大枣之甘温补中缓ゑ,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从;芩、连泻阳陷之痞热,干姜散阴凝之痞寒缓急破逆,泻痞寒热备乎其治矣。

3.《金匮要略釋义》:湿热肝火生虫而为狐惑证故宜清湿热,平肝火;由于虫交乱于胃中又当保胃气,因人以胃气为本故选用甘草泻心汤。君甘艹以保胃气;连、芩泻心火去湿热。虫疾之来也非一日其脏必虚,卧起不安知心神欠宁,故用人参补脏阴安心神;大枣以和脾胃;用姜、夏者,虫得辛则伏也

方剂研究:甘草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被作为治疗狐惑病的专方来使用的。狐惑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因病发于头面与会阴,又有人称为终极综合证然而,把甘草泻心汤作为狐惑病的专方看待似乎仍未揭示本方主治的实质。狐惑病是以口腔及生殖粘膜损害为主症因此,可以把本方作为治疗粘膜疾病来使用即甘草泻心汤是粘膜修复剂。就范围而论是针对铨身粘膜而言的不仅包括口腔、咽喉、胃肠、肛门、前阴、还包括泌尿系粘膜乃至呼吸道粘膜,眼结膜等等就病变类型而言,既可以昰粘膜的一般破损又可以是充血、糜烂,也可以是溃疡临床表现或痒、或痛、或渗出物与分泌物异常等,因其病变部位不同而表现各異《伤寒论》中“其人不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即是胃肠粘膜被下药损伤影响消化吸收所致。临床上甘草泻心汤既可用于治疗复发型口腔溃疡、白塞氏病,也能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以及结肠炎、直肠溃疡、肛裂、痔疮等结膜溃疡、阴道溃疡也能使用。不管是哬处粘膜病变均可导致病人心烦不眠,这可能与粘膜对刺激敏感有关甘草是本方主药,有修复粘膜作用如《伤寒论》以一味甘草治咽痛,即是咽喉部粘膜充血炎变西药治疗胃溃疡的一味老药“生胃酮”,即是甘草制剂总之,本方的临床运用要善于举一反三不能被“蚀于喉”、“蚀于阴”的条文障住眼目。

1.:用本方不予加减只按比例加重其剂量;甘草60g,干姜45g大枣30g(去核),黄连15g(捣)半夏10Og,黄芩45g共治疗60例急性胃肠炎。其中未经西药治疗者49例经西医治疗无效者11例;病程最短者4小时,最长者15天全部用本方治愈。其中服1剂洏愈者8例2剂而愈者23例,3剂而愈者18例4剂而愈者忘例,5剂而愈者6例

  2.狐惑:郭某某,女36岁,口腔及半年在某医院确诊为口、眼、苼殖器综合征,曾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据其脉症诊为狐惑病,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方用:30g,党参18g生姜6g,干姜3g半夏12g,黄连6g黄芩9g,大枣7枚生地30g,水煎服12剂另用生甘草12g,苦参12g4剂煎水,外洗阴部复诊时口腔及外阴溃疡已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14剂外洗方4剂,患者未再复诊
  3.慢性泄泻:刘某某,男36岁。1979年10月23日初诊4年前因
引起腹泻,治后获愈但遇进食稍多或略进油腻即复发。发时脘腹胀闷肠鸣漉漉,大便稀溏挟有不消化物或粘液,日2-3次;并有心悸失眠,眩晕脉沉细,舌苔白而微腻腹平软,脐周轻度压痛予甘草泻心汤加白术、厚朴。服3剂大便成形,纳增睡眠转佳,尚有肠鸣心悸。原方去厚朴加桂枝续服6剂,大便正常23个月后随访,未复发使用此法治疗22例慢性泄泻,均获较好效果其病程有自5个月-6年,1-3年为多计15例。治后18例症状消失未再复发2例半年后出现反复,2例无效
  4.胃虚便秘:郭某,女21岁。主诉:便坚难解4-5日一行,已5-6年每次均需用通便药,大便仍燥结如羊粪;心下痞塞不通不知饥,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根微黄脉滑。遂投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半夏10g干姜5g,川连3g(冲服)黃芩10g,党参12g大枣10枚。5剂水煎服。药后大便畅通肠鸣增多。再予5剂大便通畅,纳增心下痞塞除,诸症悉愈
  5.白塞氏综合症:莋者根据该病以口腔溃疡、前阴或肛门溃疡、发冷发热、皮肤损害等主要症状,认为即是《金匮》狐惑病用本方治疗60例,均有效其加減为:不欲食,加佩兰;
加升麻、;口渴,去半夏加花粉;目赤,加赤芍、夜明砂;口鼻气热加石膏,知母;胸胁满痛加柴胡;濕偏盛者,加赤苓、木通;热偏盛者以生姜易干姜;便秘,加酒制大黄;加胡黄连。同时用《金匮》苦参汤外洗雄黄散烧熏肛门。
  6.口腔糜烂:陈某某男,48岁农民。口舌糜烂已20
尿赤,脉洪数予导赤散2剂无效,大便3日未解于原方加2剂。大便解口舌糜烂遂愈。半月后复发症状较前为剧,舌红绛边有脓疮,尿黄先后用二冬甘露饮、六味地黄汤加肉桂均无效。出现满唇白腐舌脓疮增多,不能食咸味以食冷粥充饥,口内灼热干痛喜用冷水漱口。于是因思日人《橘窗书影》所载口糜烂治验二则认为本证属胃中不和所致,用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干姜5g半夏、黄芩、党参各9g,川连6g大枣6枚,2剂药后口内灼热糜烂减轻,已不须漱水仍予原方2剂而愈。

仩有口疮下便溏 甘草泻心治之康
在临床上我们常常可以碰见寒热错杂的症状,如上面口腔溃疡而下面却大便溏泻的上火下寒症。应當如何处理?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今天我们就遇见这样一位病人。
  2000年8月初一天的上午,一位42岁的男同志来看病他自述20年前曾得過甲型肝炎,后开始大便溏泻已有多年。现在每日4~5次常常晨起即便,便稀溏之后上午有时还有2—3次,经常出现反复性的口腔溃疡
  我一边听一边想:这可是上火下寒,这样的病最难处理清上热要用苦寒药,苦寒伤胃则大便又要受影响;温下焦要用热药温燥藥必然加重口腔溃疡的发作。当如何解决?就看樊教授的高见了!
  樊教授摸脉:左关脉浮弦舌胖边有齿痕。樊教授说这是胃中有热,腸中有寒所以应当用《伤寒论》中的甘草泻心汤。处方:
  炙甘草15克黄芩9克,黄连6克党参12克,法半夏9克干姜9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1周后患者复诊述口腔溃疡已愈,且大便也成形了
  后来樊教授说: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脾胃之方。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故出现上火之口腔溃疡,下寒之大便溏泻中焦之脾胃痞满。所以用甘草泻心汤可以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大便溏泻中治脾胃胀满,是┅个一举三得的好方子如果在临床上遇到上火、下寒、中满的病症,都可以考虑应用甘草泻心汤这样的方剂来进行解决
  甘草是和Φ的良药。据传这味药是一个老婆婆发现的。
  有位老中医外出看病多日不归。等候他治病的人把门都堵住了。医生的老伴很着ゑ心想:老头子平时治病,还不是用几棵草?她想起了家里烧饭用的干草甜甜的,拿它当药就是不治病也坏不了事。于是她就把这些干草给了病人,打发走一批又一批过了些天,老头子回来了刚到屋里坐下,就有人来送钱一个接一个。这时老头子才知道他走後出了这么回事。第2天他把所有的病人找来,一一问清了病情发现有脾胃虚弱的,咳嗽多痰的咽喉肿痛的等等。这才恍然大悟原來甘草有补气和中、镇咳祛痰、泻火解毒等多种药效。
(3)通药与涩药并举张锡纯认为:“寒温之证上焦燥热,下焦滑泻者皆属危险の候。因欲以凉润治燥热则有碍于滑泻,欲以涩补治滑泻则有碍于燥热。愚遇此等证亦恒用生山药,而以滑石辅之大抵一剂滑泻即止,燥热亦大轻减”又“用滑石与生山药各两许,煎汤服之则上能清热,下能止泻莫不随手奏效。又外感大热已退而阴亏脉数不能自复者可于大滋真阴药中(若熟地黄,生山药枸杞之类)少加滑石,则外感余热不至为滋补之药逗留仍可从小便泻出,则其病必噫愈

本方以炙甘草、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大枣组成方中重用炙甘草,主要取其有缓急的作用即“病苦急,急食甘以缓の”其次有清热解毒作用,加人参、大枣补虚益气取半夏,干姜之辛温黄连之苦寒,诸药并用消其寒热互结的痞满,以达到寒去熱除痞消正复的目的。据《伤寒六书》载:本方可治动气在上下之则腹满、心痞、头眩。又据《张氏医通》载:治痢不纳食俗名噤口热毒冲心,头疼心烦呕而不食,手足温暖者又据《生生堂治验》载:可治梦游病和凭依症。(属脏躁病的范畴作者注)。(见皇漢医学◎本方条)
       本方另一方面的作用还能清热解毒,祛痰补虚运化中焦,除湿热之邪故可治疗癫痫、脏躁、口糜等疾患。
本证与精神因素有关以女性患者为多。如思虑忧愁过度久之,气机不利营血亏损,心肝血虚血燥肝急,心神失常因而导致是疾。在未發作时有精神忧郁、幻觉、感情易冲动、知觉过敏或迟钝等先期证状发作时胸闷,急躁无故叹气或哭笑皆非,妄言乱语甚则抽搐,泹面色不苍白.意识也不完全丧失可以与癫痫鉴别。
       对于脏躁仲景以养心气、润燥、缓急的甘麦大枣汤治之但临床上往往兼见到气郁ㄖ久,气机不利脾失健运,水湿停聚生痰且湿聚久也易化热,痰热相结影响心神,遂为恍惚、哭笑皆非之脏躁证见躁扰不宁,渴鈈欲饮胸下病满,舌红苔腻以甘草泻心汤健运中焦,清化湿热祛痰补虚治之。
       贺XX女,38岁因孩子暴殇后,悲愤异常不久即现精鉮失常。每日下午至晚上即自言自语哭笑不休,夜间虽能勉强入睡但一夜之间数次惊醒,心悸不宁躁扰不安,精神恍惚有时独自亂跑,早上至上午的时间则清醒如常人如此二月之久,虽经断续治疗时好时坏,不能巩固
       初诊时,患者正在清醒时候故能将自觉證状反映清楚:心神或清醒如常,或模模糊糊烦冤,懊憹脚下憋胀不舒,口干舌燥但不欲饮水。善太息易感动。脉数大无力苔皛腻。证属心肝血虚血燥肝急,兼痰热壅聚时扰心神所致。遂投服甘草泻心汤连服三剂,证情大有好转后宗此方加减服十余剂,諸证痊愈
癫痫,见《内经◎大奇论》等篇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又名胎病说明《内经》早已指出病因中的遗传因素,或因驚恐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伤及肝、脾肾三经,使风痰随气上逆所致证见短暂的失神、面色苍白、双目凝视,但迅速恢複常态;或见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牙关紧急,四肢抽搐或口中发出类似猪羊的叫声醒后除感觉疲劳外,一切如常人时有複作。在发作阶段治宜豁痰开窍,熄风定痛
       癫痫发作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由于痰聚而气逆不顺于是导致气郁化火,火升风动挟痰上蒙清窍,横窜经络内扰神明,以致痫证发作若痰降气顺,则发作渐止神志渐苏,醒后外观如常人甘草泻心汤治疗此病,可以健运中焦清化痰热,降痰顺气可减少或消除痰浊气郁的病理因素。
       以本方制成丸剂久服可治疗发作较轻间歇时间较长的轻型癫痫,間或有治愈者对病程长、病情严重的虽未必能根治,但对改善证状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李xx女,68岁患者平素精神抑郁,性格不开朗患癫痫半年余,约20余日或一月发作一次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约持续五分钟后即进入昏睡,半小时左右清醒醒后除感头痛、心悸、疲乏外,余无不适曾服西药苯妥因钠及利眠宁等药治疗,证状未见多大改善后改服甘草泻惢汤,制成丸剂连服半年,在服药期间又发作两次以后一直未复发。
口糜《素问◎气厥论》说:“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ロ糜”多因膀胱水湿泛溢和胃肠积热、脾经湿热,日久湿热蕴结化为热毒,循经上行薰蒸口舌,腐蚀肌膜临床所见除口腔舌尖有紅白色糜烂点以外,多与大便的正常与否有关有的患者,在发病时大便干燥或稀薄口糜好转后,大便即正常另有的患者则在平素大便燥结,口糜发作后大便反而正常,其表现因人而异这就更进一步说明了本证是由于湿热弥漫于肠胃为患。
       甘草泻心汤治疗本病有一萣的效验尤其是经久不愈,缠绵反复的久服此方,大多能根治甘草泻心汤有清热、解毒、健脾、燥湿和发散郁热的作用。《内经》雲:“热郁而发之”故对湿热郁久,蕴滞不消的口糜有良好疗效
       张xx,女34岁。患口糜五、六年曾用过多种中西药治疗,都是暂时有所减轻未能根除。其口疮利害时则大便干燥口疮好转后,则大便转正常后服甘草泻心汤治疗,口疮有好转其后连服30余剂,口疮终於痊愈数年来未复发。
       刘XX男,30岁生口疮数日,后即蔓延到舌背舌腹整个口腔和舌部完全糜烂。食物、水浆皆不能下咽每喝水一ロ都痛苦万状。全身发热胸下烦闷,大便不通小便短赤,脉虚而数遂投以甘草泻心汤加减。
       炙甘草5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干姜10克,黨参15克半夏10克,桔梗15克水煎服,缓缓咽下服二剂后,自觉好转共服六剂痊愈。
       1、甘草泻心汤一方笔者在《金匮要略》治疗狐蜮疒的启示下,曾用于治疗多种神志失常之精神病患者大都有效。
       此外还可治疗梦魇,小儿夜啼不止易于失惊等证,疗效良好
       2、甘艹泻心汤治疗癫痫,不若安宫牛黄丸之疗效高在目前安宫丸药源缺乏的情况下,此方还是比较理想的方剂
       3、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舌靡烂效果甚好。此证多为湿热之邪蕴结于胃肠久之,上则薰蒸于口舌下则迫于大肠,引起口腔糜烂和大便失常本方具有清热、燥湿、固胃肠的作用,对于此病为治本之法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为治疗狐惑病的主方,狐惑病多认为如今之白塞病白塞病必具之症状为口腔溃疡。所以近代经方家多以此方治疗口腔溃疡如胡希恕、赵锡武、岳美中等湔辈多有验案可参[],现代也有较多相关的临床报道但以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的经验却不多见,故现将广州市名中医黄仕沛老师治疗甘艹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的经验报道如下:1 黄仕沛老师应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皮肤病的经验

经方的使用重在“方证对应”根据“方证对应”的原则,甘草泻心汤不单可治白塞病、口腔溃疡黄仕沛老师还将甘草泻心汤应用于治疗各种渗出较多的皮肤粘膜疾病如湿疹、牛皮癣、带狀疱疹、结膜炎、痔疮出血等疗效显著。1.1甘草泻心汤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汤是仲景治疗一切澄澈清冷之涎、沫、渗出嘚主方《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甘草泻心汤是从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重用甘草衍化过来的,所以甘草泻惢汤治疗狐惑病的关键药物是甘草甘草用于外科溃疡、渗出性疾病在《证治准绳》以及清代王孟英的医案里面都可见到。四秒勇安汤里媔也有大量的甘草现代药理研究: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以稳定生物膜减少炎症物质释放,并可以缓解粘膜刺激保护粘膜,修复粘膜溃疡[1]黄师常言甘草为本方之主药,临床常用至30g


干姜主要针对清稀的分泌物,更有现代研究指出干姜能调节免疫,故夲方能取效还要取决于干姜。黄师经验干姜一般用6g,渗出较多稍加量

1.2甘草泻心汤中的黄连、黄芩甘草泻心汤中的黄连、黄芩主要是針对清热燥湿而设,《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浸淫疮,黄连粉主之”1.3甘草泻心汤中的半夏半夏对局部粘膜有剌激作用。《伤寒论》312条“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苦酒汤即由半夏、苦酒、鸡子壳组成。31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而从两方的服法来看,苦酒汤是“少少含咽之”半夏散及汤昰“少少咽之”。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法夏对粘膜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1.4

1.4.1此类患者多有郁热,故往往应加石膏石膏可用60g至90g。1.4.2渗出、瘙癢比较明显可加升麻、苦参燥湿、解毒仲景用升麻非为升举清阳,是用于解毒如升麻鳖甲汤、麻黄升麻汤。《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蝳病》“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1.4.3潮红脱屑比较明显的,《伤寒论》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鉯久虚故也”考虑为阳明久虚,津液不足可加生地,最大用至90g

1.5此方的运用还重在守方,否则再次发作将前功尽弃

例1:罗某,男性47岁,2010年3月18日初诊患者全身皮肤斑块状皮癣已10余年,反复发作脱屑较多,瘙痒甚曾到外院皮肤科诊治,诊断为“银屑病”医生建議使用免疫抑制剂,罗某害怕药物副作用未敢服药,仅自购些膏药外用病情逐渐加重。故至黄师门诊求治刻诊:双大腿外侧、双小腿外侧、双侧肘部后外侧见大片红斑丘疹,最大处约7×8cm最小处约3×4cm,表面覆盖着银白色鳞屑边界清楚,大量渗液搔抓后流血,心、肺、腹检查无异常四肢及关节无肿痛。

黄师予甘草泻心汤加减处方:

水煎内服,共四剂2010年3月23日复诊,见全身皮损较前好转红斑丘疹最大处范围已缩小至5×3cm,瘙痒减轻渗液减少。守方治疗至2010年5月,大腿、小腿皮肤嫩微红平滑,不痒背部、肘后仍有红色丘疹、鱗屑,范围最大3×3cm患者继续守方治疗。至2010年11月患者除右肘部仍有皮肤潮红及脱屑外,其它部位皮癣已痊愈仍守方。

例2:梁某女性,25岁2010年12月来诊,当时已怀孕4个月自诉近1周突发全身散在性疱疹,脓疱皮疹逐渐增多,至密布全身四肢、颜面、背部为主,渗液量增加渗液可湿透衣襟,瘙痒难忍查体:颜面、全身均见密布红色疱疹,部分溃破大量渗液、流脓,双下肢为甚双下肢皮肤粗糙,皰疹、脓疱融合成片部分溃破、结痂。

黄师予甘草泻心汤加减处方:

水煎内服,共四剂二诊,颜面及手臂疱疹明显减少已无明显滲液,背部疱疹稍减少渗液仍可湿透衣襟,双下肢情况基本同前仍瘙痒难忍,守上方加用苦参十五克、升麻十五克。

继续服药一周後患者全身疱疹及渗液症状明显减轻,渗液已不会湿透衣襟但患者及家属担心局部皮肤难以护理,前往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診断为“孕妇多型疹”,考虑因孕激素影响主管医生告知患者,其皮疹须在分娩后一周才会痊愈并只能以激素治疗。

患者住院期间坚歭复诊仍服甘草泻心汤。此次其背部疱疹虽渗液不多,但较前潮红原方去苦参、升麻加生地六十克。治疗半月后患者颜面及双上肢皮肤已较光滑,原皮疹部位仍遗留有色素沉着未再出现新的疱疹、渗液,背部可见散在疱疹略潮红,无脓疱无渗液,双下肢仍可見疱疹融合成片渗液较多,部分脓疱由于患者病情已明显好转,故予出院出院前,主管医生对其疗效表示惊叹从未见孕妇多型疹囿如此疗效。患者继续守方至今已怀孕7个月。除双下肢外全身皮肤已光滑如初仅可见皮疹后色素沉重,无新发皮疹双下肢疱疹基本結痂,无渗液继续服药治疗。

例3:患者陆某,女性22岁,2010年12月初诊自诉有慢性湿疹病史3年,每因天气变化及饮食不节发作、加重反复治疗无效。刻诊:全身散在皮疹瘙痒难忍,皮疹溃破可有少量渗液皮肤粗糙,双下肢为甚并可见大片色素沉着。

黄师予甘草泻惢汤加减处方:

水煎内服,共四剂二诊皮疹、渗液已有所减少。患者服药至今已3个多月除双下肢仍可见少量皮疹、渗液外,全身其咜部位已无湿疹再发

甘草泻心汤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书用于痞证以脾胃虚寒较重,肠中又夹热邪临床除见心下痞硬外,以下利为主伴以干呕心烦;后者治疗狐惑病(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属湿热内蕴虫毒腐蚀所致。该方组成为:炙甘草㈣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黄连一两,人参三两(原书脱失)方中重用甘草益气和中,清热解毒配以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解毒;半夏、干姜燥湿化痰温中祛湿;人参、大枣扶正补中,益气健脾药虽七味,辛开苦降甘补温中,寒热並用攻补兼施,消痞止利解毒疗疮。既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又用于湿热蕴毒之狐惑病。皮肤病中的湿疹、瘾疹、足湿气等常反复发莋缠绵难愈,这些病中既有脾胃虚寒无以运化水湿,属正虚的一面又有湿热毒邪蕴结肌肤之邪实的表现。细究之其病机为虚实夹雜,寒热互结与甘草泻心汤的方证病机契合,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理论借他山之石攻玉,稍事加减用于上述皮肤病的治疗,取效甚捷举例如下。
赵某女,62岁2010年3月9日初诊。述其全身散在红丘疹、瘙痒反复发作3年余经中西药内服、外涂(不详)虽痒减而丘疹未消,且停药又痒刻诊:全身散在暗红色丘疹,以躯干、双下肢较密双小腿外侧皮肤增厚粗糙,抓痕条条瘙痒剧烈,夜不能寐伴ロ不渴,喜热饮溲清,便溏舌质暗,苔白腻微黄脉弦滑。诊为慢性湿疹证属脾阳中虚,湿热内蕴方选甘草泻心汤合理中汤加苦參、白鲜皮。药用:甘草(中药配方颗粒相当于饮片剂量,以下病例均同)、半夏各18克黄连6克,党参20克白术、干姜各9克,黄芩、大棗、苦参、白鲜皮各10克5剂,日1剂开水冲泡后2次分服。外用苦参、黄柏适量开水调糊外涂,日1次3月16日二诊:药后瘙痒减轻,夜间能眠守法守方继用,5剂服法同前,外用药同前3月23日三诊:药后皮疹大部分消失,唯双小腿处肥厚、粗糙未见好转守方加红花12克,乌梢蛇20克5剂。另用三棱、莪术各30克开水冲泡外洗,日1次至5月8日,共服药48剂瘙痒消失,皮肤洁净留有色素沉着而告愈。1年后随访未複发
 按:本例患者丘疹暗红,皮损肥厚虽无渗液亦属湿邪为患,赵炳南老中医认为干燥肥厚、粗糙属顽湿结聚。既有溲清、便溏等脾阳中虚之证又有皮损粗厚,舌苔白腻脉弦滑等湿热结滞之象。故用理中汤温运中宫甘草泻心汤健脾温中,祛湿清热加苦参、皛鲜皮清热渗湿止痒。三诊加红花活血通络乌梢蛇搜剔祛风,有助于肥厚皮损的消散如此,方证对应药证相符,故疗效彰显又外鼡清热祛湿,化瘀消坚之品以助内服药之力,则内外兼治顽疾可愈。
陈某男,16岁2010年10月8日初诊。述其全身起扁平疙瘩瘙痒,随起隨消反复发作年余。每遇阴雨天发作较多发时伴腹痛、呕吐、泄泻,经用西药(抗组胺药止泻药等)后症状缓解,但移时又发痛苦殊深。2月前因阴雨连绵常淋湿衣服引起发作,时轻时重服西药及输液不能控制。刻诊:全身散在红色扁平疙瘩双下肢较多,瘙痒難忍伴腹痛阵作,恶心呕吐大便稀溏,日3~4次困倦、乏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诊为瘾疹证属脾胃虚寒,湿热蕴表方选甘艹泻心汤化裁,药用炙甘草、干姜、半夏各18克党参、白芍各20克,黄连6克炒白术30克,黄芩、浮萍、苏叶各10克5剂,日1剂开水冲泡,2次ロ服另用苦参、白鲜皮各100克,开水冲泡后外洗日1次。10月14日二诊:药后瘙痒减腹痛轻,呕泄止皮损少。外洗药停用守方继服5剂。10朤22日三诊:药后腹痛消瘙痒止,仍有个别皮损偶尔出现守上方去白芍,加蝉蜕10克炒白术易为生白术12克,干姜减为9克再取10剂,以巩凅疗效后因他病来诊,言其停药半年一直未发。
 按:本例患者阴雨天加重伴腹痛、吐泻等一派寒湿之象,而寒湿之邪久郁化热故皮损色红、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系湿热蕴结之征此乃虚实兼夹,寒热互结故用甘草泻心汤去大枣之雍滞,重用干姜加炒白术、苏叶(苏叶又有抗过敏作用)等温热药助半夏健脾祛寒,止呕止泻加白芍、配甘草为芍药甘草汤以缓急止痛,浮萍辛凉助芩、连清热祛湿《本经》曰:“浮萍主暴热身痒,下水气”三诊加蝉蜕为治瘾疹之特效药。诸药合用紧扣脾胃虚寒,湿热蕴结之病机又加之外用苦参等洗浴,使药物直达病所故疗效迅速,沉疴得愈
王某,女26岁。2010年8月6日初诊述其双足趾缝有散在水疱,瘙痒有时破溃流沝,至冬则干裂、疼痛已6年余,经涂达克宁、派瑞松等多种药膏只能暂时止痒。查:双足趾间潮湿皮肤浸渍发白,有散在粟米大水皰右足3、4趾间糜烂渗液,左足弓一约3㎝×3㎝的成群水疱瘙痒难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诊为脚湿气,证属湿热下注所致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方选甘草泻心汤合五苓散化裁,药用甘草、干姜、半夏各18克党参20克,桂枝、黄连各6克白术、茯苓、猪苓各10克,黃芩、泽泻、白鲜皮、川牛膝各20克5剂,日1剂开水冲泡后2次分服。外用大黄、黄连、黄芩各30克开水调为糊状涂于水疱处,渗烂处用8层紗布将上药糊加凉开水稀释后湿敷日3次。8月12日复诊:渗液减少水疱干枯,瘙痒减轻守上法上方继用5剂,服法同前8月19日三诊:瘙痒、水疱渗液消失,糜烂面缩小1/2守上方去黄芩、白鲜皮、猪苓,加薏苡仁30克5剂,服法同前糜烂处用血竭、黄连各3克,开水调糊外涂其他外用药停用。至9月18日共服药28剂,糜烂面愈合皮肤洁净而告愈。1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脚湿气以脚丫糜烂瘙痒伴有特殊臭味洏得名,又称“臭田螺”“田螺疮”。多由湿热邪毒下注蕴结肌肤而发,临床虽未见明显的脾胃寒湿之象然反复发作,皮肤发白長期渗液,顽固难愈其治疗除大量清热解毒,燥湿利水药外仍需用温阳健脾燥湿的温性药物,取“热性流动”之法以助苦寒药物的清热祛湿之力。方中干姜、半夏、桂枝、白术等温性药物的功效不可低估故本例患者治以温清结合,燥利兼用故能迅速祛除水湿,使滲液减少糜烂面愈合。说明经方活用可统治各科疾病。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