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为什么李奇微评价中印战争会是中朝军队最凶

抗美援朝启示录2:李奇微挽救了美军-志愿军
迂回-东方军事-东方网
滚动新闻:
>>>>>>正文
保护视力色:
抗美援朝启示录2:李奇微挽救了美军
来源:东方网 作者:落晖 选稿:黄骏
  一 士气崩溃的联合国军
  在志愿军第三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退至37线以南,再次掉失汉城(首尔),军队士气降至最低点。其实在二次战役结束,李奇微接替车祸丧生的沃克出任第8集团军司令时,联合国军就已经一支张皇失措的军队。李奇微对这种状况特别深刻,其回忆录里几乎用了半个章节来描述――基层士兵已经失去以往泼辣的言谈、自信的笑容,大脑一片麻木,大多数人只想着早日离开朝鲜回国。高层军官,所有的军长、师长都已丧失重新进攻的信心,认为无论何种进攻方式都会归于失败。韩国军队的情况更加严重,在撤出汉城的时候,韩军士兵丢弃了所有重型火炮、甚至步枪,乘着各式各样的车辆毫无秩序地溃退,他们只有一个念头――离中国军队越远越好。李奇微曾试图制止这种情况,他站在路中间挥手阻挡,但这只是枉费心机,韩军车辆没有减速直接绕过。
  不但前线军队丧失了士气,美国政府也一度失去将战争继续下去的信心。在1950年12月底,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将如下看法通知麦克阿瑟,“中共部队现在十分强大,如果他们全力以赴,完全可以迫使联合国军撤出朝鲜。”第三次战役结束后,麦克阿瑟也开始正视现实,他在回复中表示,“如果参谋长联席会议不改变其决定(不向我们提供大规模增援;不封锁中国海岸;不空袭中国大陆;不许轰炸中国东北的基地;不放国民党军队‘出笼’),则在没有极其重大的政治原因的情况下,‘我们的部队应以作战情况允许的速度尽快撤离朝鲜’。”
  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的李奇微甚至开始着手撤出朝鲜半岛的准备――在半岛最南端的釜山港地区重新设置一个纵深很大的防御区域(美军称为“戴维森防线”),美军甚至已经为这个堑壕体系设置了铁丝网。
  二 中国领导层对战争形势的误判
  尽管美军方面显得惊慌失措,但其实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中所达到的已经是“进攻的顶点”,越过了这个最高峰的顶点,就自然地向低谷下落。在三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的补给线延长至300多公里,再加上美军空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面临极端困难。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曾这样回忆第三次战役打到“三七线”时的感受:眼看着几十万中朝军队已经是强弩之末,而敌军的飞机几乎完全摧毁了志愿军的后勤供应。在缺衣少食、缺弹少炮的情况下,美军随时可能用另一个立体反攻将几十万志愿军置于绝境。彭德怀说,自己从未在战争中害怕过,但当时却极度担心志愿军的命运。
  除了后勤补给濒临崩溃外,志愿军还面临朝鲜战争期间唯一一次兵力短缺的问题。第三次战役结束后,第9兵团主力因为在长津湖战役中伤亡巨大,仍留在元山休整;第3、19兵团在入朝途中,尚未抵达前线。志愿军的一线部队仅38、39、40、42、50、66军,共6个军21万余人。而且连续2个半月的进攻,也让志愿军各部队异常疲劳。
  其实作为前线指挥官,彭德怀清楚了解美军实力受损并不严重,原先是连发起第三次战役都不同意的,三次战役打完后更是出现前面所述的对战局的极度忧虑。但在巨大的胜利面前,国内领导层却犯下了类似麦克阿瑟的错误,毛泽东不但坚持要打第三次战役,在第四次战役期间,美军发起全线进攻,战局尚未明朗的情况下,还提出了打到36线的要求。最高领导层对形势的误判,同样成为志愿军在第四、五次战役失利的主要原因。
  三 李奇微对联合国军的整顿
  (在朝鲜战争中,如果说谁是美军的第一功臣,自然非李奇微莫属。李奇微在二次战役后接替因车祸丧生的沃克担任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其在上任后,即着手展开对第8集团军的整顿,整顿的效果在第四、五次战役中体现了出来。)
  “磁性战术”的谬误
  但对于李奇微在朝鲜战争的作为,国内却有不少归纳谬误,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磁性战术”。国内很多文章都这样描述:李奇微发现志愿军后勤补给薄弱,每次穿插攻势只能维持7天时间,即所谓的“礼拜攻势”。李奇微就对美军战术进行了针对性改良,具体是首先根据志愿军进攻主要是夜间发动的特点,主力白天撤退,担任掩护的摩托化部队和坦克部队则在黄昏后开始撤退,每天最多只退20公里,20公里的距离恰好是志愿军一夜徒步前进的路程。志愿军的攻击部队在夜间穿插时根本捕捉不到美军,天明后又正好进至美军的预设阵地前,反而遭美军强大的空地一体优势火力打击,徒有伤亡难有进展。7天一过,当志愿军随身携带的补给消耗完,美军随即开始反击。
  但对于这种描述,在李奇微本人的回忆录里却找不到任何符合的字句。类似的情形只发生在第四次战役前,日到25日的10天时间里,美军在水原至利川间发动的试探性进攻。
  如何应对志愿军的穿插战术
  李奇微的做法其实非常简单而常规。面对志愿军轻装步兵沿着山间小路的穿插迂回,李奇微要求美军部队重视夺占公路沿线的高地;并且要敢于离开舒适的公路,进入山地建立阵地,使两支部队的侧翼连成一气;在无线电通信不便的地区,要派出传令兵,保证通信通畅;各军师之间要利用炮兵的射程优势,在作战时互相支援。另外,各部队在白天需要适当收缩防线,让部队与部队之间紧紧衔接在一起,到白天,则以步坦协同的分队发起强有力的反冲击。这些措施使得原本炮兵火力就占绝对优势的美军,在四、五次战役期间成功抵御了志愿军的进攻。
  除了战术细节方面的改进,李奇微还非常注意对士气的鼓励。他以身作则,或者是乘轻型飞机,或者是乘吉普车,深入到一线,了解战况。当第一线的士兵看到最高统帅来到自己中间,自然是倍受鼓舞。李奇微最典型的标记就是胸前挂着两颗手榴弹,他曾对问到这个问题的部下说,这是在经常遭遇伏击的朝鲜战场上,作为最后也是最有效的武器。
  四 砥平里血战――战争转折点之一
  日,三次战役结束仅17天,美军即重新向北发起进攻,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爆发。志愿军采取类似第二次战役时的打法,在战役前期,先在西线坚守,东线则诱敌深入;待东线敌军态势突出后,再进行中间突破,然后穿插迂回消灭敌军,属于一种攻势防御。但志愿军这次在击溃韩军一部后,却碰上了前所未有的硬钉子,这个钉子就是砥平里。
  在砥平里,美军第2步兵师1个团和法国营被志愿军迂回穿插,切断了退路,但这次美军没有再丧失勇气和信心而溃退,而是迅速就地转入防御,构筑起坚固工事,迎击志愿军的攻势。志愿军参战部队是分别隶属于3个军的6个团,总兵力达1万人,但炮兵力量薄弱,总共只有3个炮兵连,十几门75毫米火炮,而且每门炮只有二十多发炮弹。相比之下,美军有2个炮兵营,装备着6门155毫米榴弹炮和18门105毫米榴弹炮,炮弹充足,还能得到空投补给。另外还有20辆坦克,火力相当雄厚。结果志愿军强攻了两天两夜,仍然无法突破美军的防御,而美方的援军则在坦克掩护下已冲到砥平里,志愿军只得撤围。志愿军也因此无法达成战役企图,被迫撤至38线以北。此战,志愿军伤亡超过1万5千人,而美法军伤亡不过几百人。
  砥平里战斗,在美军中地位极高,被看作是战术上取得的第一个成功战例,甚至将此战喻为朝鲜战争的转折点和第二个仁川。从此以后,美军在遭到志愿军的迂回包围之后,不再轻易后退,而是利用地形,迅速构筑环形防御阵地,凭借强大火力组织起防御,一般情况下,只要挺过一个夜晚,天一亮就可在强大的空中掩护下解围。志愿军的纵深穿插迂回,便很难再取得成效。
  五 第五次战役――实力的体现
  (摘要)
  双方的战前准备
  第四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新锐兵团陆续抵达前线集结地域,第9兵团也完成休整。志愿军在前线集结起第19兵团的63军、64军、65军,第3兵团的12军、15军、60军,第9兵团的20军、26军、27军、39军、40军,加上人民军第1、3、5军团,共14个军(军团),总兵力高达50多万人。志愿军希望用更大的人数优势,在狭窄的半岛中部再次打开局面。
  但美军方面此时也加强了实力,补充了相当数量的老兵,陆战1师、第2、3、7步兵师均已重返前线。更为重要的是,美军更多野战炮兵营已经完成训练,从国内调到了朝鲜,接替李奇微的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得以施展他的炮兵饱和轰击战术。(在后来的上甘岭作战中,范弗里特在作战中使用的弹药量甚至超过美军规定限额的5倍以上,美国记者将之称为“范弗里特”弹药量。)
  志愿军遭遇空前失败
  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动全线猛攻,第五次战役打响。尽管韩国军队仍然不堪一击,但当志愿军往纵深穿插时,遭遇了一个又一个“砥平里”。美军在防线被突破时不再后撤,或是调整部署填补防线,或是形成环形防御,等待预备队增援。美军此前着重准备炮兵火力发挥了作用,美第9军在开战前3天就发射了1万5千发炮弹,而第38野战炮兵营则在24小时内打掉超过1万发105毫米炮弹,创下朝鲜战争记录。在美军绝对优势的炮火下,志愿军伤亡异常惨重。
  志愿军前后共发动两波7天攻势,但始终进展不大,在战前准备的物资基本消耗完毕的情况下,志愿军开始北撤。美军马上发挥其摩托化优势,以4个军共13师的兵力,用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组成“特遣队”沿公路向志愿军追击,志愿军5个师反被美军穿插包围。其中60军180师遭到严重损失,全师损失近8000人,其中被俘5000余人。
  六 战争启示
  在前三次战役,志愿军抓住美军狂妄自大、战线过长的失误,成功运用大纵深前插战术,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前三次战役可以说是一种“巧胜”,当美军在经过李奇微整顿后,注意侧翼阵地的保护和联系,加强对炮兵优势的运用,志愿军就再也难以通过穿插迂回瓦解对手的防线。在双方互相了解对方的作战能力和战术特点后,决定战争形势的主要因素就变为两军装备水平和两国工业实力的对比,第四、五次战役的结局就是中美两军、两国实力差距的体现。
  从整个战争层面来说,朝鲜战争充满着戏剧性的转折;麦克阿瑟的骄傲忘形为志愿军拱手奉献了巨大的初战胜利;而中国决策层在二次战役后对于形势和实力的误判,也让美军在四、五次战役中重拾自信;双方都付出了骄傲的代价。此后,美国政府坚持在朝鲜进行一场有限战争的目标,不再向北进行大规模进攻;而中国方面也认清了双方实力差距,取消了第六次战役计划;在双方都明确放弃武力统一朝鲜半岛后,朝鲜战争进入谈判相持阶段。
军事频道推荐阅读李奇微是如何评价朝鲜战争的
导读:李奇微和彭德怀
李奇微和彭德怀都曾是有名的战将,两人曾经在朝鲜战场上交过手,而且两人对对方的评价都很高。两人在朝鲜战场上的交手充分显示了两人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李奇微在士气大减的情况下将“联合国军”从死亡的边缘带回来,可见此人的军事才能不在彭德怀之下。
李奇微像(左二)
李奇微和彭德怀两人真正的交手是在第三次战役中。由于第二次战役时,沃克中将在撤退时遭遇车祸身亡,李奇微代替他担任联合国军的司令。他接手时的军队是一支丧失斗志的军队,是一支在战斗中不断失败的
李奇微和彭德怀李奇微和彭德怀都曾是有名的战将,两人曾经在朝鲜战场上交过手,而且两人对对方的评价都很高。两人在朝鲜战场上的交手充分显示了两人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李奇微在士气大减的情况下将“联合国军”从死亡的边缘带回来,可见此人的军事才能不在彭德怀之下。李奇微像(左二)李奇微和彭德怀两人真正的交手是在第三次战役中。由于第二次战役时,沃克中将在撤退时遭遇车祸身亡,李奇微代替他担任联合国军的司令。他接手时的军队是一支丧失斗志的军队,是一支在战斗中不断失败的军队。然而,在李奇微到达战场后,便发生了变化,李奇微立刻组织反击战。他很快识破了志愿军的礼拜战术,当彭德怀带领的志愿军礼拜攻势结束时,李奇微迅速展开反击,这让彭德怀着实吃了一惊。这仅仅是李奇微和彭德怀两人战争的开始,彭德怀也意识到敌军却是来了一位真正的对手。在第三次战役后,志愿军仅仅休整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李奇微就开始了坚决的反攻,实施了他的磁性作战,这种战术也是对志愿军所做出的针对性的作战方针。事实证明这种作战方式着实有效,倘若不是彭德怀及时停止了向南追击的决定,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李奇微和彭德怀两人最有名的一次战役是在砥平里,美军为了阻击志愿军,在此地展开了防御战,志愿军的四个师,八个团,围攻美军一个团和一个法国营,居然失败了,而且损失惨重。李奇微为什么被撤职李奇微是美国陆军上将,曾经在朝鲜战场上拯救了联合国军。他毕业于西点军校,被授予少尉军衔,之后他在世界各地都任过职,而且他的军事才能也很高。作为优秀陆军上将的李奇微为什么被撤职广受人们热议。李奇微像李奇微军事生涯的最重要的一次任命是在1950年他接替沃尔顿·沃克中将作为朝鲜战场上的联合国军司令,他的到来使得第8集团军从失败、濒临崩溃的边缘解救出来,并且有效的阻止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攻势。在此期间他所表现出来的领导才能和对军事作战基本原则的深刻领悟,在美国陆军历史上树立了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榜样。然而这样一位令人佩服的将领李奇微为什么被撤职很是令人不解。李奇微被撤职是由一定原因的,最主要的是当时的政治影响。1952年5月,李奇微接替了艾森豪威尔,担任了欧洲盟军的最高司令。由于他周围安排的都是美国的参谋人员,为此欧洲的军事领导人对他颇有微辞。这可能是他被撤职的原因之一。此后,李奇微担任美国陆军的参谋长。在艾森豪威尔让他评估美国与联合国军出兵干预越南战争的可能性时,李奇微给他拿出了一份详细的计划,表明如果美国出兵干预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从而使艾森豪威尔打消了出兵的念头,但是这也使得他两人在二战期间建立起来的关系,紧张起来。1955年李奇微比计划提前两年退役,这有可能是与艾森豪威尔关系紧张所致。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李奇微是在朝鲜战场上而闻名天下的,他拯救了朝鲜战场上节节败退的联合国军。对于这位传奇将领的人生经历,李奇微之后写了回忆录和《朝鲜战争》,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可以从他的《朝鲜战争》中去探寻。李奇微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首先应该提到的是他在战败后对彭德怀的评价,他在美国失败时,在他的办公室里写下“仅向中国志愿军总司令敬礼”,这充分显示出他对对手的尊重与佩服。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令李奇微是感到惊讶的,志愿军给李奇微的印象之一就是勇猛,作战非常的狂野,而且志愿军非常擅长游击战。在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中有一段话反应出了他对朝鲜战争的重要观点:政治上的任人唯亲和为了巩固个人在政治上的地位而进行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使得朝鲜军人的许多突出特点荡然无存,而且为了提高这些军人的素质,我们在人力物力上付出了无法估量的代价。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李奇微在美国应对朝鲜军队的投入实为不值。李奇微在书中说道:我们发动朝鲜战争的企图是什么,并且强调我们在这场战争中吸取的教训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李奇微并不看好朝鲜战争,而且在朝鲜战争中失去的士兵人数,以及军备损耗都是重大的,最终美国却却实实的输掉了战争。而且,他还认为朝鲜战争是美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因为李奇微发现志愿军的攻势一般只能持续一个星期左右,通过分析认为是志愿军后勤供应不足造成的。根据志愿军这一特点,李奇微在实施空中绞杀战的同时,也改变了联合国军在地面的战术。在志愿军进攻中夜间穿插时采取节节撤退的战法。其主力在白天撤退,担任掩护的摩托化部队和坦克黄昏撤退,每天最多只退20公里,恰是志愿军一夜前进的路程。志愿军的攻击部队在夜间抓不做敌人,天明后又正好进至敌预设阵地前,反遭空炮火力的猛袭。待志愿军后撤时,联合国军则集中力量进行全线反扑。以坦克群和摩托化步兵组成“特谴队”在大批飞机掩护下沿公路向志愿军的纵深迅速穿插,抢占桥梁和渡口,后续部队则跟进实施包围。志愿军在砥平里的战斗中,美军认清了志愿军火力薄弱,攻坚能力差的底,认为志愿军即使达成穿插突破,也会因困难而难以深远前进。因此敢于固守,直到增援部队赶来。而在第五次战役后期志愿军的后撤过程中,美军则利用上面所讲的“磁性”战术,给志愿军造成极大的被动,尤其是第60军180师遭到了严重的损失。
其他答案(共8个回答)
只能在一时占上风以后就。。。。哪时美军才会增援。打大陆个错手不及。
各种纪实很多,你要对照的看,否则他记的实不实你也没核准。
抗美援朝志愿军倒底是胜,是败,还是平手,我给你个纪实,你听一听美国人自己是怎么说的。
“联合国军”总部设在东京。参加“联合国军”的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
看过《决战朝鲜》,大体意思是李奇微发觉志愿军习惯夜间进行穿插运动,在敌后造成混乱,而每夜大概能穿插70余华里。便发扬美军机械化优势,在夜间后撤大约70华里,避免...
关于在爆发一方被侵略的战争时双方有义务军事介入的《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中国已经就“在解决核问题后缔结(取代现有条约的)新条约”一事试探北朝鲜的意向。中国迄今...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奇微评价朝鲜战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