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象中历史书中讲清末鸦片战争 电影 2009以后举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_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_刘超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_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_刘超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9|
上传日期: 14:59:3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_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
官方公共微信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
鸦片战争中许多清朝官员自尽,为什么大部分士兵对火器弃之不用英军近代史的大清朝前半截还是很励志的,平三番,定新疆,收台湾,把毛子赶出外兴安岭,东南西北的对手全部被打趴下了。可是到了清晚期,就是一部屈辱史,割地赔款,把开国皇帝打下来的江山是送了又送,康熙大帝要是知道了边界线已经到了黑龙江,还不得从棺材里气的跳出来。平准格尔丹叛乱鸦片战争时清朝的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约60万,总共约80万大军,陆军常备人数是世界第一,毕竟人口大国嘛,稍微一征兵就是个大基数。而英国的兵力就要少得多,全国军队加起来正规军大约14万人,比大清朝的陆军人数少的太多了,加上负责内卫的士兵6万,总兵力也不过是20万,与大清朝的比例是1:4。而中英两国相隔万里,殖民地又是遍布世界,英军不可能吧军队全部派往中国。鸦片战争初期,英国远征军的总兵力,以海陆军总兵力计算,大约是7000人,与清军相比大约是1:110。随着英国远征军的兵力不断增加,总兵力达到大约20000人,与清军相比大约是1:40。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清军应该胜券在握才是。英国人所绘的鸦片战争而实际情况是,清军节节败退,伤亡人数更是居高不下,英军与清军的伤亡比例最高约1:60。第一次定海之战中,定海总兵张朝发受伤而亡,定海知县姚怀祥自尽。大角沙角之战中副将陈连生、佐领裕隆(满族)战死。
上一页&1共3页热门新闻更多
热门游戏热门视频发现好货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对里边说袁绍多谋少决这点很无法理解。觉得谋都谋出来了,决一下有啥难的。随着年龄渐长,读过的书和阅历日渐丰富,愈发觉得决的难度其实绝不亚于谋,甚至犹在谋之上。谋需要的是智慧,而决需要的是气魄。只有魄力而无智慧则易莽撞,只有智慧而无气魄则易犹豫。吴起的经典名言:“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正是从无数前人的失败中总结出的惨痛教训。&br&&br&当你只是一介谋士时,你不用通观全局为成败负责,成功了别人都夸赞你智计过人,失败了也不用你来承担责任。则尽可以天马行空,随意发挥你的想象力。而当你一旦总揽全局,成为最高统帅,一言成败身系生死命运之时,那种压力与负担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了的。有很多优秀的谋士一旦成为统帅之后就会在重压之下,变得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进退失据,昏招迭出。与身为谋士时的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相比,简直判若两人。这就跟很多运动员在训练场上成绩出色,但一到了国际大赛就表现让人大跌眼镜是同样道理。大赛检验的绝不只是你的能力,更是对你心理素质的考验。&br&&br&当初杨玄感谋反时,李密建议他袭取关中作为根本,玄感不听而亡。等到了李密自个在瓦岗山造反,却同样不肯听从下属西去关中的建议,理由是下属都是山东人,如果不能攻取洛阳,则无人愿意跟随他西征关中,结果只忙着和宇文化及、王世充等在中原纠缠,眼睁睁看着李渊轻而易举夺取关中。李密所说的理由当然不无其道理,但是当年杨玄感不肯夺取关中就没有其难处吗?作为谋士时只想着思谋奇计以博取上司赏识,完全不必考虑其具体执行上的各种障碍,等到自个拍板做决断之时就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各种现实难处了。&br&&br&春申君黄歇当初游说秦昭王,瓦解秦国与韩魏共伐楚国之谋,及让楚太子化装逃归之时,何其智之明也!后来不听朱英之言,而死于一介小人李园之手,又何其愚蠢。太史公在史记中说他“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评价可真是恰当万分。&br&&br&当年韩信灭赵亡齐,纵横天下,是何等意气风发,最后却不听蒯通之言,被刘邦用一力士就擒住,身死族灭,又何等昏聩?蒯通劝韩信之言“计诚知之,而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猛虎之犹豫,不如蜂趸之致毒;孟贲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此言贵能行之也。”同样说出了决断之难。&br&&br&南朝刘宋大臣谢晦谋反,宋文帝派大将檀道济征讨谢晦前问策与他,道济说:“臣昔与谢晦同从北征,入关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练,殆难与敌;然未尝孤军决胜,戎事恐非其长。”后来谢晦与檀道济一交手,果然兵败如山,被檀一鼓成擒。檀道济的话同样形象的说明了给别人当谋士献策与自己亲自决断,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当年谢晦等四辅政大臣共谋废除宋少帝时,檀道济本来是坚决反对的,后来见无法说服其他三人,才只好附和。在将实行废立的前夜,檀道济到谢晦家中住宿。这一夜谢晦转辗不能入睡,而檀道济则上床便睡着。显然檀道济也许智谋不如谢晦,但却更有从容不迫的气度。就像黑田如水对丰臣秀吉说过的:要做天下人,就要有天下人的气度!&br&&br&房玄龄和杜如晦有“房谋杜断”之称,杜如晦本来到李世民身边晚于房玄龄,后来又是因为房玄龄的进言才得以留在秦府,但是杜如晦却后来居上,位列秦府十八学士之首,虽然他在贞观四年就早死,但是后来却在凌烟阁中位列第三,仅次于与李世民有亲属关系的长孙无忌与李孝恭。即使在其死后多年,唐太宗一提到他的名字也总痛哭流涕,不忘给其家人以赏赐。而在杜死后为相多年的房玄龄最后却只名列第五。唐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议事,总是说:“一定要杜如晦决定。”等到杜如晦来了,最后却还是采用房玄龄的计策。为什么唐太宗要费二遍事?显然是光是房玄龄的谋划还不足以说服打动唐太宗,还需要杜如晦来帮他下决心啊!&br&&br&拿破仑的总参谋长贝尔蒂埃位列法兰西帝国十八名元帅之首,在拿破仑的历次战役中为其屡出奇计。贝尔蒂埃对作战的一切细节,例如各个军的运动,部队人数、宿营和指挥人员,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执行任务迅速,对他永远可以信赖;他仔细认真,非常善于使用地图,能十分锐利地判断地形的特点,擅长以简明的语言报告最复杂的军事行动;他经验丰富,十分机智,在战斗时知道应该向哪里下达命令,并且能够亲自监督执行这些命令;在战场上,他是司令官的活电报,在司令部的办公桌旁,他是司令官的不知疲倦的自动打字机;他是总揽司令部一切高级职权的将领的一个模范参谋。他与拿破仑二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被士兵们称为拿破仑的妻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参谋长,一旦离开拿破仑的领导,他却没有任何决断能力。当奥地利的卡尔大公进攻巴伐利亚时,贝尔蒂埃因为拿破仑不在而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将军队分散配置,犯了兵家大忌,只是因为拿破仑及时赶回才没有铸成大错。远征俄国时他被留下断后,整天按部就班,无所事事。&br&&br&而在关系到法兰西帝国前途命运的莱比锡会战中,贝尔蒂埃更是将自己缺乏独当一面能力的缺陷暴露的淋漓尽致。当时拿破仑曾口头指示,要在艾尔斯特河上增架桥梁,以确保法军的退路。但是,贝尔蒂埃的办事方针是:没有拿破仑的书面命令便不能贸然行事,因此,他并未积极落实拿破仑的架桥指示。结果造成法军在撤退时只有一座石桥可通,而这唯一的一座石桥又因为负责炸桥的工兵班长心情紧张,误以为追兵来临而提前炸毁。造成留在河对岸的两万八千名法军后卫悉数被俘,法军元帅波兰亲王波尼亚托夫斯基在河中淹死的惨重损失。&br&&br&日俄战争中的俄军统帅库罗帕特金是优秀的参谋人才,曾在俄土战争和征服中亚的过程中立过众多功勋。但是性格却太被动和谨慎,缺乏积极和自信,万事总求周全。然而就像一句古语说的:“世界上从无完全准备好的战争。”当时西伯利亚大铁路刚刚开通,源源不断的援军正在被从欧洲输送到远东,俄军的实力每周都在增强。所以在整个日俄战争中,库罗帕特金的应对策略就是消极避战,等到自己有绝对优势时再跟日军决战。在辽阳会战时他以16万人对日军12万人,但是他稍有小挫就主动撤退,致使本已遭受重大损失的日军得以绝处逢生。奉天会战中他以37万人对日军27万人,同样是在秋山好古的少量骑兵部队出现在自己的后方时就惊慌失措,仓促撤退。&br&&br&最终他在吉林终于集结起50万大军对抗日军的25万人,实现了他心目中的绝对优势。但此时俄军的士气已因为连续撤退而日渐低落,士兵大量开小差逃亡。国际市场上俄国股票大跌,俄国已无法通过发行债券从国际金融市场获取战争费用,相反日本债券却大为畅销,使日本得以度过最危急的财政紧张阶段。同时因为连续战败导致国内民怨沸腾,革命迭起,内外交困的沙俄政府已经无力支持库罗帕特金实现他理想中的以绝对优势压倒对方的决定性会战了,最终俄国只能屈辱求和。显然从理论上库洛巴特金无可厚非,他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在兵力和火力上的绝对优势。但是他却没有意识到战场形势是由诸多复杂因素共同起作用的,不是像在兵棋推演上一样只要在兵力和火力上占优就能够克敌制胜,你还需要将士气等无形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br&&br&他的老上级斯别科列夫曾警告过他:“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一旦国家有事,但愿你永远不要担任司令官的职务,因为你虽然会做出很好的计划,但却没有坚强的毅力把它执行到底。”所以没有坚毅的性格支撑的谋略,终究还是镜花水月。&br&&br&我微博绑定的原号被知乎封了。若有对历史和国际政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微博&a href=&///?target=http%3A///yanshuidiaoke/profile%3Frightmod%3D1%26wvr%3D6%26mod%3Dpersonnumber%26is_all%3D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衍水青云的微博&i class=&icon-external&&&/i&&/a&
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对里边说袁绍多谋少决这点很无法理解。觉得谋都谋出来了,决一下有啥难的。随着年龄渐长,读过的书和阅历日渐丰富,愈发觉得决的难度其实绝不亚于谋,甚至犹在谋之上。谋需要的是智慧,而决需要的是气魄。只有魄力而无智慧则易莽撞,只有…
赞同且补充一下排名第一答案, &a data-hash=&28bb2b6ff09a4ab2efff& href=&///people/28bb2b6ff09a4ab2eff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yolfilm& data-tip=&p$b$28bb2b6ff09a4ab2efff& data-hovercard=&p$b$28bb2b6ff09a4ab2efff&&@yolfilm&/a&说是「那是马的天性」:追随头马。其实只说对了一半,骑兵训练利用了马的双重天性:&b&追随&/b&和&b&竞争&/b&,而&b&竞争&/b&重要性似乎更甚一些。因为如果只是追随的话,如何回答:头马为什么跑?头马当场战死了群众马怎么办?分两队人马了是否还要再选一匹头马?还有爆音的事,在火药没应用前,冷兵器时代没有爆音咋怎?&br&&br&以前周末都泡在马场,马场老板老李是退役老骑兵,我也问过相同的问题。老李告诉我战马的竞争意识非常强烈。马一旦跑起来(估计肾上腺激素喷涌而出),都会有强烈的意愿跑到最前头,真实的战场上,有部分战马是把自己跑到口吐白沫而活活累死的。(野生的马群,头领意识比较强烈,圈养的马,性格拽的很。马场的马一般互相得隔离开,省的打架)&br&&br&最开始我也半信半疑,直到后来一次跑圈的过程中,我和朋友各骑一匹马,双方跑起来似乎有点竞赛的意思,平时懒洋洋的两匹马顿时自己就亢奋激动起来,撒开蹄子全速奔跑,以至于我勒缰绳都勒不住。朋友的马一开始落后,慢慢就快要追上我的“将军”(马的名字)的时候,“将军”竟然。冲着另一匹马。。&b&尥蹶子&/b&了。。。对,就是动物世界里斑马后腿蹬狮子的动作。----网上搜个图大家感受下&img src=&/bfc2b49a39c70cc9dca8d1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bfc2b49a39c70cc9dca8d1_r.jpg&&&br&这动作太危险了:&br&1.万一踢到我朋友或者他的马,这么来一下要蹬着了直接就骨折。&br&2.你再看看马背这个角度,这么来一下,作为骑手的我很容易摔下马,万一好死不死脚嵌在马镫里,那可就是拖尸啊。&br&&br&正因为有这种天性,战马在训练的时候很重要的是:练习胆量不怯阵(包括爆音),听从指挥,练习保持齐头并进而不是随着性子比谁跑到快,再应该就是别蹄子欠去蹬别人。看一张电影《战马》的截图吧&br&&img src=&/6f8c5461349ecabd996bec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6f8c5461349ecabd996bec_r.jpg&&&br&别以为让马这样排成一排跑起来很容易,中世纪欧洲骑兵几乎是训练不到这个程度的,一般法国骑兵也就喊一声“蒙茹瓦”然后就策马一顿乱冲。&br&&br&&u&所以,回到问题,“古代骑兵冲锋的时候,那些战马心里在想些什么?”&/u&&br&&br&我估计马儿在想:老子要第一,老子要第一。&br&或者马儿还在想:老子好想蹬死身边这丫的。
赞同且补充一下排名第一答案, 说是「那是马的天性」:追随头马。其实只说对了一半,骑兵训练利用了马的双重天性:追随和竞争,而竞争重要性似乎更甚一些。因为如果只是追随的话,如何回答:头马为什么跑?头马当场战死了群众马怎么办?分两队人马…
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这揭示了一个秘密:&br&长城并不是只有军事防御的功能,它还有一个被遗忘的重要功能。&br&&br&其实长城不高,只是山高。但问题是,山越高,越陡峭,越没有必要在上面修长城。请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br&如图,战马已经无法翻越这种山岭了,有烽火台来预警就足够了,何必修建连绵不绝的城墙呢?&br&&img src=&/ae76ed776daa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ae76ed776daa_r.jpg&&图片出处:维基百科,&a href=&///?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9%2595%25BF%25E5%259F%258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长城&i class=&icon-external&&&/i&&/a&&br&当人们气喘吁吁爬上陡峭山岭之上的野长城时,一边在感慨先人的伟大,一边也会产生强烈的疑惑感。&br&几百米的高山那么险峻,足以拦截军队和战马,山顶再加高几米城墙有必要吗?&br&&br&而且不光高山峻岭上有长城,在荒漠、草原里还有这种单薄的长城,这真的能阻挡大军的强攻吗?&br&这种长城能提高运兵速度、保证机动性优势吗?&br&&img src=&/b6efbd8ee59ec53efc1933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b6efbd8ee59ec53efc1933_r.jpg&&图片出处:维基百科,&a href=&///?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5%E5%25B3%25AA%25E5%&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嘉峪关&i class=&icon-external&&&/i&&/a&&br&茫茫戈壁或草原上,找个人少的地方把长城捣毁一个缺口,不也能让军队穿过吗?&br&事实上,游牧民族“毁边墙而入”的事件,在历史上屡见不鲜。&br&&br&所以只从军事防御一方面分析,并不足以解释这些长城现象。&br&&br&这就必须跳出单一因素的思维限制,引入长城的另一个被遗忘的关键功能——经济封锁——才能完全解释。&br&&ul&&li&长城可以重构经济生态,通过把所有的贸易网络收缩到几个关键点上来垄断贸易通道,这样就可以对塞外进行经济打击。&br&&/li&&li&那堵墙也许经不住大军强攻,但在平时挡住自己的老百姓还是绰绰有余的,只要能有效控制自己人,特别是商人的自由进出,贸易垄断就实现了。&br&&/li&&li&长城上的关隘变成了网络上的关键点,是控制商业流动的闸门,关闭了关隘就完全封锁了贸易。&/li&&/ul&&br&&img src=&/8c19f7aeb_b.png& data-rawwidth=&761& data-rawheight=&6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1& data-original=&/8c19f7aeb_r.png&&&br&例如明朝曾对后金关闭互市进行经济封锁,在努尔哈赤晚期,辽东的米价曾经飙升至八两银子一斗,棉布九两一匹,蟒锻开出200两一匹还是有价无市。【1】&br&&br&“&b&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b&”,如果不用武力就可以让对方屈服,用最少的伤亡和最低的成本达到战略目的,这才是最优的方法,而经济战就能实现这样的效果。&br&&br&经济战可以给外敌带来经济萧条甚至社会动荡,让敌人无力发动战争,是非常有效的防御和打击手段。就像欧美经常对朝鲜、伊朗进行贸易制裁,让敌人无法增强国力,威慑他们不敢轻举妄动。&br&&br&只要想通了这一点,之前提到的三个问题马上就迎刃而解了。几米高的、在山顶上、草原和沙漠里的长城是很有效的贸易阻拦工事。&br&&br&当然这里&b&绝不是在否定和贬低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b&,本文是要补充经济因素,来分析单靠军事防御不能解释的长城现象。军事和经济的关系更像是“波粒二象性”,是一种互补的关系。&br&&br&&br&&b&为什么草原民族需要商人?&/b&&br&草原上有很多物产,例如马匹、牛羊、皮草、药材、青白盐,在游牧民族眼里这些东西到处都是,没啥稀罕的,但在中原,这些都是需求旺盛的紧俏商品,两地的价格差非常可观。&br&&br&中原的很多商品在草原也很紧俏,例如布、酒、茶、糖、丝绸、瓷器、工艺品、化妆品等需要精细加工的商品,这些是游牧民族非常紧缺的,他们愿意用自己不稀罕的物品来交换他们认为紧俏的中原商品。&br&&br&其实在很多商人眼里,生意是没有国界的,哪里有价格差,商人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哪里。&br&&br&这种价格差催生了贸易移民,大量的商人穿梭于内地和草原,寻找各种贸易机会,而频繁的贸易往来逐渐形成贸易网络,在网络的沿线也诞生了星罗棋布的定居点、村镇,这是自然状态下经济生态的演化之路。&br&&br&草原上的可汗是商人最大宗的货源供应商,可汗用草原物产换来大量的中原商品。《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曾记载:&br&&blockquote&北单于乃遣大且渠伊莫訾王等,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交易。&/blockquote&可汗从贸易中获得的商品一方面是自用,但更重要的是分给草原各地的大小头领,因为可汗手里的货源也是从各个头领中聚集上来的。可汗和头领们存在一种合伙人的关系,投资必然需要获得利润和分成,头领们有了这些收入,就能维系自己领地里部众们的服从和支持。而可汗也用同样的方式统治各地头领。&br&&br&根据《满文老档》和《清太宗实录》等史料,后金皇太极登基大典前后,用于封赏八旗和蒙古王公以及制作官服等就消耗了超过三千匹绸缎。其中仅赏赐科尔沁、扎鲁特等16部49位蒙古王公的绸缎就有305匹。对中原来说这不算什么,但对不产绸缎的边远辽东来说却是稀世珍品,是硬通货,是一笔巨大的开销。【2】&br&&br&说白了,和平时期,草原帝国就是一个大公司,主要任务就是生产、挣钱和分钱,来维持整个组织的运转,而商人就是他们最重视的贸易伙伴。这其中最成功的商人就是晋商集团,他们不但在明朝内部做着九边的生意,还在和蒙古、后金有密切的贸易往来,例如皇太极登基所消耗的绸缎就主要来自晋商。&br&&br&&br&&b&长城是如何重构经济生态的?&/b&&br&战争时期,中原王朝必然想削弱和瓦解草原部落的力量,一方面要靠军事打击,另一方面要靠经济打击。说到经济打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经济封锁,禁止中原的商品流入草原,可以削弱可汗与头领们的力量。&br&&br&但问题来了,如果政府下令禁止贸易,会立刻使市场出现商品稀缺的现象,这就推高了商品的价格。政府以为自己的禁令可以阻拦贸易,但禁令也扩大了贸易的价格差。&br&&br&当商人发现走私可以获得足够可观的利润时,他们必然铤而走险去寻找新的贸易通道,用绕过封锁的方式进行走私。不要低估商人的智慧和翻越能力,山岭虽然能挡住战马,却未必能挡住商人的脚步。&br&&br&商人的牛马驼队可以翻越数千米的雪山冰原,穿梭于悬崖峭壁间的羊肠小路,所以数百米的高山根本难不倒商人。即使牛马翻不过去,还可以雇佣挑夫手提肩扛,只要能翻过边界,自然会有人接应,可以说商人的智慧是无穷的。&br&&img src=&/8ea8def357c7_b.jpg& data-rawwidth=&780&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80& data-original=&/8ea8def357c7_r.jpg&&1908 Ernest H. Wilson拍摄的茶马古道上的运茶商人,图片出处:维基百科,&a href=&///?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8%258C%25B6%25E9%25A9%25AC%25E5%258F%25A4%25E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茶马古道&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无论是高山、草原还是戈壁,都挡不住“奸商绕越”的脚步。如果被政府发现封堵了新通道,商人们还会从崇山峻岭中再探索出更隐秘的通道。新的贸易网络会逐渐形成,经济生态会自动修复。而且政府越强化封锁,商品价格差就越高,商人探路的动力就越强劲,因为收获的利润更丰厚。&br&&br&明代长城一开始为了军事防御修建了大量关隘、堡寨和烽燧,是一个一个的点,边墙是断断续续而不连贯的,这就给商人留下了很多漏洞可以钻。&br&&br&没有连贯的长城来围堵商人,政府是很难做到经济封锁的。如果想进行经济封锁,就必须把这些边墙、烽燧连接起来,将分离的点逐渐连成线,连贯而无漏洞可钻,这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绵延万里的长城。&br&&br&长城的完善和连贯,是终结商人探路的大杀器。因为连贯的长城,加上烽燧系统的预警和巡逻,可以有效阻止“奸商绕越”行为。商人有家有业,并不是亡命之徒也不是军事武装,偷偷探路还可以,要是翻越长城或毁坏长城会丢掉身家性命,这种风险谁也承受不起。&br&&br&有了长城,商人要进入草原就必须经过关隘,到了后来大家都来到关口来进行贸易,关隘就成为开放互市的口岸。明朝万历《宣府镇志》记载张家口一带&br&&blockquote&南京的罗缎铺、苏杭绸缎铺、潞州绸铺、泽州帕铺、临清的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blockquote&&br&&img src=&/c790f69ffbaa1d_b.png& data-rawwidth=&761& data-rawheight=&2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1& data-original=&/c790f69ffbaa1d_r.png&&&br&长城让商人难以走私货物和逃避税收,所以在政府财政上,垄断贸易的门户还可以获得非常可观的关税收入,这些关税收入也是当地连接边墙和日常运维的资金来源。&br&&br&还是明朝万历时期,梅国祯就称北方边塞地区互市商品如“段布、狐皮,一切杂货,来自苏杭湖广,由临清以致天津芦沟通湾,其税不知凡几,及至市口又重税之”,富商大贾因其利薄不肯来此交易。【3】&br&&br&作为后人,我们只看到了连接后的结果,无法看到长城的修建和连接过程,所以才会产生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这就像我们拥有发达的大脑,但并不知道大脑智力是如何而来的,必须靠各种证据来一点一点还原这个进化的过程。&br&&br&所以长城的产生是军事和经济双因素作用的结果,任何一个因素都很重要。但只靠一个因素不能解释全部现象,就像这里所强调的经济因素,只能解释边墙的连贯和“这么矮”,但不不能解释其他防御系统的设计。&br&&br&在这里要感谢 &a data-hash=&8af89eb508a00f3d8e52c& href=&///people/8af89eb508a00f3d8e52c&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yeke sayid& data-tip=&p$b$8af89eb508a00f3d8e52c& data-hovercard=&p$b$8af89eb508a00f3d8e52c&&@yeke sayid&/a& ,是他提供的资料完善了这个过程,更多细节请阅读&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长城这么矮究竟能拦住什么? - yeke sayid 的回答&/a&&br&&br&另外,长城还有一个附带效应也是意想不到的,由于没有商人的活动,长城内外的生态系统也会出现非常大的变化。&br&&br&&br&&b&长城如何重建自然生态?&/b&&br&上面提到,商人建立了贸易网络,在这些网络节点上会出现聚集点、村镇。&br&&br&在定居点的人可以为往来的商人们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同时也可以获得食盐、茶叶、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就像有水流经的地方植被会非常茂盛,有人流经的地方也会形成聚集点,人们可以在这里安生立命。&br&&br&但是一旦长城切断了商人的贸易网络,有很多远离关隘的村镇就会逐渐萎缩,而人类活动的消失也减少了对植被的破坏。商人历经千辛万苦在群山峻岭间所开辟的商路,也会随着长城的建立而逐渐被植被淹没。&br&&br&大家如果平时爬山,就会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些山路在冬天虽然可以走,但到了夏天就会被各种植物覆盖,变的很难通行。如果这条路常年没有人走,茂盛的植被就会逐渐覆盖整个道路,直到完全无法通行。&br&&img src=&/2eee6c29c2c50b5b25fba22ddae94dd1_b.jpg& data-rawwidth=&3552& data-rawheight=&20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552& data-original=&/2eee6c29c2c50b5b25fba22ddae94dd1_r.jpg&&山顶的灌木丛。图片出处&a href=&///?target=https%3A//zh.wikipedia.org/wiki/%25E5%%25E5%25BF%%B&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ikipedia.org 的页面&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长城的存在让长城沿线出现了缺少人烟的无人区,没有人就没有易于通行的道路,这是长城对自然生态的恢复效应,当然这是附带效应,并不是有目的性的行为。&br&&br&明朝嘉靖时期,胡松在《答翟中丞边事对》中提到&br&&blockquote&是故或以山河。或以溪壑。或以兵革。或以箐树。查得雁门东西十八隘口。崇冈复岭。回盘曲折。加以&b&林木丛密。虎豹穴藏。人鲜经行。骑不能入。&/b&……以致深林茂树。日斩月伐。&/blockquote&&br&从某种程度上,这种荒蛮的生态也可以起到阻碍敌军的作用,因为在这种地方,远来的敌人既得不到补给,也不便于行军通行。敌人在茂盛的植物面前,即便战斗力再强也是束手无策。&br&&br&当然这可能只适用于山区生态,如果是沙漠、草原,并没有可以阻拦敌人的植被,只有缺少人烟还能给敌人后勤造成一些压力。&br&&br&&br&&b&经济封锁对敌人真的有效吗?&/b&&br&短期看可以说很有效,中原王朝经常使用这种手段来制衡北方草原的各方势力。&br&&br&但问题是,这种“以夷制夷”的策略也毁掉了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王朝之间的信任。&br&&br&例如在隆庆合议之后,明朝开始扶持蒙古右翼俺答汗的势力,对他们开放互市贸易,这让明朝的西北边境在几十年里保持了相对稳定。&br&但因为明朝所奉行“以夷制夷”策略,对蒙古左翼察哈尔部继续进行打压,拒绝进行互市,这使得辽东一直处于战乱状态,直到万历时期放松了经济封锁才得以改善。&br&女真崛起后,明朝又对后金进行经济封锁,开始拉拢和收买蒙古左翼的林丹汗,共同对抗辽东的后金。但在关键时刻,又落井下石出卖察哈尔,与皇太极达成城下之盟,最终导致蒙古各部全面倒向后金,使满蒙联盟得以建立。【4】&br&&br&不只是长城,明朝禁海也是这种经济封锁的思路,锁国政策最终导致东南沿海严重的倭患。而一旦放松海禁,倭寇很快大幅度减少,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军事打击真的是维护和平最有效的方式吗?《中国国家地理》有一期专门对倭寇的真相进行了揭密,建议去看一下。【5】&br&&br&“南倭北虏”的紧张局面证明,经济封锁不能说无效,而是太有效了,以至于成了战争爆发的诱因。&br&&br&后来清朝也用经济封锁的思路来限制与西方列强的贸易,试图让他们臣服。&br&&br&1727 年,中俄双方签订《恰克图条约》,在外蒙的恰克图设立互市。因为俄国与准格尔的问题,在 年闭关绝市次数就达十回。【6】&br&&br&1839年,道光皇帝给在广东禁烟的林则徐下旨说,“日后再有反复,即当示以兵威,断绝茶叶大黄,永远不准贸易。俾冥顽之徒,知所儆惧”。【7】&br&&br&故事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到了。从长城而沿袭下来的经济封锁思路,确实能有效的控制和打击敌人,但如果用不好,也会成为诱发战争的导火索,走向其反面。&br&&br&真正的明白人是几十年后的李鸿章,1872年他在《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指出【8】&br&&blockquote&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人中国边界腹地,凡前史之所来载,亘古之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居今日而曰攘夷,曰驱逐出境,固&b&虚妄之论&/b&;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者也。……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安见&b&百数十年后&/b&不能攘夷而自立耶?&/blockquote&整篇文章格局宏大而又不失务实,有超越时代的思想见地,是最应该被收录到教科书中的必学范文。&br&&br&他预测的,“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实在太准了!而奏折的后半部,他提出了很多学习西方、富国强兵的具体规划,事实证明多数是正确的。尽管李鸿章在军事上的努力,例如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但是他在经济上的努力,例如轮船招商局却一直发展壮大,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招商局集团、招商银行、平安保险就是由140多年前的轮船招商局发展延续而来。【9】&br&&br&&br&&b&现代社会还需要长城吗?&/b&&br&据说,柏林墙的工程代号是“中国长城第二”。&img src=&/2e8d82ccfe200c9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图片出处:维基百科,&a href=&///?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Berlin_Wal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erlin Wall&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肯尼迪曾这样评价柏林墙:“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br&&br&从军事防御的角度,长城的确是防范外敌的,但从经济封锁的角度,为了有效封锁就必须将长城连贯一气,才能限制自己人与外敌的交流,这样来看,柏林墙并不是第一堵防范自己人民的墙。&br&&br&另外,国境线也是一种现代长城,各国政府不仅通过国境线控制了国内外的交流,而且通过边境口岸的海关获得了巨额的进出口关税。&br&&br&正是因为防御、封锁、税收等用途,在现代社会,长城并没有消失,仍在左右我们的生活,只是换了个名字和形式存在。&br&&br&&br&&b&结论&/b&&br&&ul&&li&长城这么矮但阻挡商人绰绰有余。&/li&&li&长城连成线商人就无法越境走私。&br&&/li&&li&长城制造的无人区可以阻碍敌人。&br&&/li&&li&经济封锁是敌我双方互伤的双刃剑。&/li&&/ul&&br&参考文献&br&【1】【2】秋原《清代旅蒙商述略》&br&【3】李榑《明代商税思想初探》&br&【4】毛毛《明朝灭亡:争取蒙古的失败——对明朝后期蒙古政策得失的考察》&br&【5】萧春雷《&a href=&///?target=http%3A///cng/article/pede56.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倭寇,一个王朝的谎言?&i class=&icon-external&&&/i&&/a&》&br&【6】张哲嘉《误解的起源:为什麽林则徐会以禁运大黄威吓英国?》&br&【7】周重林《&a href=&///?target=http%3A///html/77/3/3201/1.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晚清的茶运与国运&i class=&icon-external&&&/i&&/a&》&br&【8】李鸿章《&a href=&///?target=http%3A//wxbf.net/person/lhz/lhz10c1.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i class=&icon-external&&&/i&&/a&》&br&【9】雷颐《&a href=&///?target=http%3A///ziliaoku/4268.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李鸿章与轮船招商局&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这揭示了一个秘密: 长城并不是只有军事防御的功能,它还有一个被遗忘的重要功能。 其实长城不高,只是山高。但问题是,山越高,越陡峭,越没有必要在上面修长城。请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 如图,战马已经无法翻越这种山岭了,有烽火台…
这件事目前还没有得到双方官方的完全确认,所以不能保证一定是真的。但是暂且假设它是真的,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br&&br&&b&1首先,这显然是个好事。&br&2其次,这件事没有你们想的那么重要。&br&3再其次,很多国人的心态需要纠正。接下来会仔细说。&/b&&br&&br&首先,俄罗斯作为曾经逼迫中国割让领土最多的国家,在两国政府的协商下,把一部分划界时存在争议的土地重新明确归还不符合两国公约规定的领土。&b&这是一件好事情,不管大小,从性质上,一定是件积极的事情,不应该冷嘲热讽。&/b&&br&&br&其次,&b&要说这件事情有多大的意义,我认为没什么重大意义。&/b&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从地缘政治上来讲,&b&中国在东北亚的形势取得重大突破,对领土的要求其实并不在于拿回了东北多少土地&/b&,在当今这个时代,拿回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大陆领土,其实是幌子,&b&实质是要拿回一个出海口&/b&,我指的就是黑龙江口至图们江口大约40万平方千米的沿海领土,&b&这是中国东北的地缘劣势所在。&/b&&img src=&/af6d47447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4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af6d47447_r.jpg&&看到珲春往东的那一条尾巴了没,那个尾巴一直往东伸,看起来够得到日本海对不对。&br&那么再看这张图:&img src=&/8edaf70ee7_b.jp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6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8edaf70ee7_r.jpg&&&br&发现了没,没有出海口,被俄罗斯伸出来的一块沿海领土封住了,这正是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后俄罗斯割走的土地,而那些土地,所实话最要命的就是这个出海口。清廷没有海权意识,根本没有去争取,给现在中国的东北亚地缘政治留下了绊脚石。&b&有了这个出海口,中国的政治军事可以直接从东北进入日本海,给日本造成极大压力,因为当今的地理原因把中国往日本投射力量的方向压缩到了东海,要穿过一系列前出的周边列岛,才能影响到日本的本土。&/b&而日本海可以直接面对日本的腹背,给日本极大的牵制,配合东海的海军,可以极大改变目前的地缘态势。而一旦拥有这个出海口,开个脑洞讲,北海舰队可能直接并入东海舰队,然后再这个出海口新设北海舰队。而后,中国的北海舰队将在日本无险可守的日本海活动,中国将夺回主动权。这是脑洞哈,别在意。&br&&br&(评论区里有朋友讲过这个出海口现阶段主要是经济需要,我说的这些还太远,确实如此,所以我就随便一说,看官们就随便一看)&br&&b&而俄罗斯,之所以要用这一点来钳制中国,原因有好两个,第一能阻止中国进入日本海,保持自己在日本海内的主动权,并垄断对日本本岛的威慑能力。第二能使得本身跟朝鲜半岛没有联系的俄罗斯跟朝鲜搭上界,使得自己也能发挥对朝鲜的影响力,而如果丧失这片土地,对朝鲜的直接影响力就基本上全部花落中国了。&/b&&br&&br&&b&军事上看,东北出海口对中国的不可替代性,某种程度上甚至高于台湾岛。&/b&因为随着中国蓝水海军的建设,可以很轻易地跨越台湾岛机动到台湾岛以东的地方,就算别国利用第一岛链层层拦截,也是天网恢恢哪儿都漏。而东北出海口,具有不可替代性,无论海军如何强大,没有它,进入日本海就必须要弯弯绕还会丧失战术突然性。换言之,拿回东北出海口,难度一点不低于收复台湾。&br&&br&&b&东北地缘的一切的一切,都要围绕这个东北的出海口,也就是通往日本海的出海口来展开。&/b&160万平方公里的割让领土是表面,内核是以东北的日本海出海口以及周边领土。&b&这次归还一点领土,基本上算是两国阶段性战略合作的一点小意思&/b&,不过就算是这点小意思,两国政府其实可以早点办这件事情,但是放到现在两国都在地缘政治上遇到了问题,且当下的经济互补性强,两国有意加强联系,在这个大背景下办这件事情,显然能取得更好的效果。&br&&br&&b&另外,很多国人一直在纠结俄罗斯是近代割让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在任何有关中俄相关新闻的下面都在不断强调&/b&。&b&他们说的没错,但是我不赞成这种做法&/b&,&b&没人忘记这个,自己心里清楚就行了,待到国际环境允许了,有能力取回来的自然会水到渠成。而在当前这种实力不允许,政治风险不适当的环境下,一味强调这个,简直是拆国家外交政治的台,想不通意义何在。&/b&这就好比,老板带团去跟一个之前跟你们公司有恩怨的厂子谈业务,这笔业务关系到能不能让公司取得今年的年终分红。老板不是不知道对方不是个好东西,但是为了眼下收益,还是得满面春风。而在你老板跟人厂子的老板谈业务正高兴的时候,你一小职员蹦出来痛斥人家老板是无耻老贼。你看你老板的脸色是啥样的。想有朝一日拿回失去的东西,就好好跟人谈生意壮大自己,整天拆台拖累自己的发展,就永远别想拿回来了。
这件事目前还没有得到双方官方的完全确认,所以不能保证一定是真的。但是暂且假设它是真的,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 1首先,这显然是个好事。 2其次,这件事没有你们想的那么重要。 3再其次,很多国人的心态需要纠正。接下来会仔细说。 首先,俄罗斯作为曾…
按《中国马驴品种志》蒙古马条目,马拉粮车每日行程,绝对不会超过50公里(这是路况良好+一切顺利的时候)&br&&br&假设作战区域是一千公里以外,那么往返需要 40天。&br&&br&平均一匹马只能拉大约 500公斤,如果路上没有草料供应,那么马的饲料也要装在粮车上。&br&&br&按滚动摩擦系数只有 5%,所以拉力是 25kg,乘以 50 公里 = 1250公斤*公里算,已经是重役了!&br&&br&重役马每天需要 7-9个 饲料单位,即使按热值最高的大豆来算,算8饲料单位,重量是 8/1.34 = 6公斤,40天需要 240公斤。&br&&br&&b&在最理想化的情况下,马拉粮车输送1000公里,将近一半的粮食被拉车的马吃了。&/b&&br&算上赶车的人每天1公斤,那么马+人吃了 280公斤,送达 220公斤,&b&送达率是44%。&/b&&br&&br&2000公里怎么办? &br&只能接力输送,在1000公里处设置粮仓,马场,然后从这个输运基地出发送往下一个基地。每次接力的到达率是 44%,那么有 20% 的粮食能够送到2000公里处,8.5%的粮食能够送到 3000公里处。&br&&br&&b&这是最佳状况下(马拉车,只吃大豆)的运输效率,实际的效率远远低于这个。&/b&!&br&&br&&img src=&/d8a9ee316be8a2b95f90c7b7157288fd_b.jpg& data-rawwidth=&851& data-rawheight=&7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1& data-original=&/d8a9ee316be8a2b95f90c7b7157288fd_r.jpg&&&br&&img src=&/88d818bdca28f267e8984f0bdf0b8ea8_b.jpg& data-rawwidth=&524& data-rawheight=&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24& data-original=&/88d818bdca28f267e8984f0bdf0b8ea8_r.jpg&&&br&现实中使用 效率较低的牛拉车,热值较低的饲料(一半喂玉米一半喂干草)&br&那么立即大打折扣,&b&牛拉车&/b&&b&一千公里的理论&/b&&b&送达率只有&/b&&b& 10%&/b& 。&br&&br&西汉时期的《九章算术》说:(牛车)一车25斛,重车日行50里,空车日行70里。&br&西汉一里约 0.42公里,那么重车每日行程只有 21公里,空车29.4公里算30公里好了。&br&&br&牛的食量,按《养牛与牛病防治》一书,如下图,400公斤的牛,拉重车算重役,每天需要11公斤饲料,空车回程算轻役,每天需要 6.7公斤饲料&br&加上赶车人每天1公斤食物,那么是去程 12公斤/天,回程 7.7公斤/天&br&&br&去程需要走 1000 / 21 = 48天,人牛食物需要 48x12 = 576公斤,大于牛车载运的 500公斤!&br&也就是说,&b&按上述设定的&/b&&b&牛拉车,单程绝对走不了 1000公里。&/b&&br&(其实马拉车一半吃粮食一半吃干草,单程也走不了1000公里。。。)&br&&br&按每段接力 315公里算,去程走 15天,回程走 11天&br&来回的食物需要是 12 x 15 + 11 x 7.7 = 265公斤,送达率 47%&br&一千公里外大约需要三段接力,送达率是 47% ^3 = 10%&br&&img src=&/bcdbb917b69f_b.jpg& data-rawwidth=&661& data-rawheight=&6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1& data-original=&/bcdbb917b69f_r.jpg&&&br&1958年的一篇文章《大力发展牛车运输》,可资参考。留意文中的马/牛车载重都低于 500公斤,走的路程也较短,所以文中的饲料看起来很少(3把草这种单位也让人不知所云)。&br&如果按 1把草 = 1公斤,那么按文中马车输运,平均单马350公斤,每日行程30公里,每日饲料7公斤&br&一段330公里接力三次,千公里送达率是 12%;&br&一段90公里接力11次,千公里送达率是 20%;&br&&br&另外,文中说该县设置了11个输运站,每个站都有医疗,修理,装卸,食堂,饲养员,宿舍,牛马棚等等后勤支持,而且是大跃进时期的文章。&br&全文来源:&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CJFDTotal-GLGL.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大力发展牛车运输--《公路》1959年04期&i class=&icon-external&&&/i&&/a&&br&网盘下载:&a href=&///?target=http%3A///s/1mhy9Kj2&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1mhy9Kj&/span&&span class=&invisible&&2&/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3f858fdafbdb788b9416e4bc_b.jpg& data-rawwidth=&647& data-rawheight=&6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7& data-original=&/3f858fdafbdb788b9416e4bc_r.jpg&&&br&不管是马车还是牛车,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还有:&br&役畜受伤,生病,死亡,坏天气,路况不好,坏车,交通堵塞,请自行打各种折扣;&br&再算上人,畜的饮用水(牛每天饮水至少26公斤! 几天都没有水源的地方根本不能走,只能绕道,或者把几天的饮用水都带上?)&br&各种车辆牛马的修理,护理工具,配件,赶车人的衣物,被褥,自卫兵器,粮草的包装袋,遮盖布,捆扎绳,请自行打折;&br&赶车的人步行吗? 步行的话一天恐怕走不了50公里,不步行就得占用马车的载重;&br&初始出发的粮仓,其粮食也需要从各处调集的,这后方调集的损耗得大大地打折;&br&收粮的地主,各级官吏中饱私囊,请打折;&br&押运的官吏,粮仓的守官,盗取军粮,请打折;&br&&br&1000公里外的战场,实际的粮食输送效率连 5% 都没有!&br&&br&&b&《孙子兵法》说: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b&&br&夺取敌人的一份粮食,相当于后方节约了20份粮食(运输效率只有 5% ,而且这是平地运输千里(战国时期千里约等于400公里)的效率而已。&br&&br&根据《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秦朝攻打匈奴,运粮效率是 1 / 192, 汉武帝通西南夷,运粮效率大约是是 1 / 90 (见下图)&br&&img src=&/098f79aadacb7f1de25da01_b.jpg& data-rawwidth=&216& data-rawheight=&84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16&&假设前线有5万步兵,作战行动维持一个月,每人每天1公斤粮食,就需要 1500吨,即 3000辆满载大车。&br&那么按 5% 这个非常乐观的送达率来算,后方出发的大车至少是 20 x 3000 = 6万辆!&br&如果前线5万士兵里面有1万骑兵,按马饲料每天8公斤算,一个月的行动需要 ( 5万 + 8万 ) x 30天 = 3900吨,等于满载 7800车,后方出发的大车是 15.6万辆。&br&如果骑兵是一人两马,那么后方需要出动 25万辆大车。&br&&br&这就是为什么前线只有 4万步兵+1万骑兵,一个月的补给,仅仅算粮食,就需要后方 25万人/马/牛/车负责补给!&br&如果前线军队的骑兵,马匹,役畜更多,实际送达率更低,还要输送粮草以外的大量其它物资,那么后方输运压力还得乘以 X 倍。&br&&br&下面以《汉书》记载的汉武帝伐大宛囯为例,说明靠陆地运输支持军队远征,是极端困难的。&br&&br&战争起因:汉武帝听说大宛国有汗血宝马,派使者索取。&br&大宛囯的&b&专家认为汉军无法跨越3000公里的距离&/b&来攻打,所以拒绝了。&br&&br&汉天子大怒,派出大舅子李广利。&br&&br&第一次出兵,李广利带六千骑兵和数万战五渣,因为粮草供应不上,还没进入大宛囯,攻打郁成囯的时候就只剩下几千人,无功而返。&br&&br&汉天子继续大怒,下令败军敢踏入玉门关一步,即斩。&br&&br&同时动员全国力量,花一年时间集结了六万人,至少十四万役畜,外加数目不明的“私从者”&br&另外派出十八万人在边塞屯田守卫,&br&全国的罪犯都发配去运粮(目测也有几万到十几万)。&br&&br&十四万役畜,按拉车 500公斤/头来算,可以一次运输 7万吨 粮食!&br&然并卵&br&&br&第二次出兵,有这么多后勤保障,同时&b&威迫沿途&/b&&b&各国供应粮草,不给的就屠城!&/b&&br&&b&最后到达大宛囯的汉军也只剩下三万人&/b&(部分死亡,或者留守沿路设置的基地)&br&&br&攻打了四十几天才迫使大宛囯屈服。&br&最后回到玉门关的只剩下万把人,马千余匹(三万匹运粮的马全没了! 累死,为免饲养而丢弃,宰杀吃掉,军官卖掉中饱私囊等等)&br&&br&在国内,汉武帝随便就能动员二十万的军队,实际在玉门关集结了 6万+18万+李广利败军+当地原有驻军 = 至少25万军队&br&但投送到3000公里外,倾全国之力+沿路勒逼各国供给,也只到达了三万人。&br&&br&大宛囯面对汉军,敢出城野战,失败后还能守城四十几天,战斗力显然不是5。&br&幸好大宛囯没有毒辣的谋士,如果能拉拢附近的小国,结成军事联盟,狠下心来坚壁清野,恐怕三万汉军要全军覆没。。。&br&最后是大宛贵族杀掉了自己的国王求和,李广利也害怕康居囯援军在旁边虎视眈眈,不敢硬来,就答应了。&br&&br&汉武帝得偿所愿,坐上了宝马车。&br&&br&根据 &a data-hash=&823a80ddd21e3acc32a2a783a6db3e6d& href=&///people/823a80ddd21e3acc32a2a783a6db3e6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张英锋& data-hovercard=&p$b$823a80ddd21e3acc32a2a783a6db3e6d&&@张英锋&/a& 评论中的链接文章,大概是以下路线&br&&img src=&/9f8329c7efd3510ede58f1_b.jpg& data-rawwidth=&1261& data-rawheight=&3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1& data-original=&/9f8329c7efd3510ede58f1_r.jpg&&&br&&br&&img src=&/cf8e875cca5bfdd6fd259_b.jpg& data-rawwidth=&691& data-rawheight=&14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1& data-original=&/cf8e875cca5bfdd6fd259_r.jpg&&另外《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还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向西南方向的扩张&br&派出一支 &b&千人小部队,有辎重一万多人支撑&/b&,终于跟夜郎囯接头了,要求对方臣服。&br&&b&当地的专家认为道路险远,汉朝无法统治,随口答应&/b&。&br&结果汉武帝立即设置了犍为郡,派人修道路,一口吞下。&br&&img src=&/40e86b93_b.jpg& data-rawwidth=&677& data-rawheight=&2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7& data-original=&/40e86b93_r.jpg&&&br&如果辎重部队不给力,那么后果很严重。&br&王莽时期派出十万部队(连辎重部队),外加十万人后方运输,结果军粮送不到前线,饿死几万人。&br&&img src=&/7c2d12dcbc7aa88b404e5_b.jpg& data-rawwidth=&691& data-rawheight=&1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1& data-original=&/7c2d12dcbc7aa88b404e5_r.jpg&&&br&推荐:&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先秦时代都是几十万上百万的大军会战,到了明清却缩水成几万十几万? - 张英锋的回答&/a&&br&里面有《梦溪笔谈》记载的人力输运效率。
按《中国马驴品种志》蒙古马条目,马拉粮车每日行程,绝对不会超过50公里(这是路况良好+一切顺利的时候) 假设作战区域是一千公里以外,那么往返需要 40天。 平均一匹马只能拉大约 500公斤,如果路上没有草料供应,那么马的饲料也要装在粮车上。 按滚动摩…
一听什么共军消极抗战,我就觉得很有意思。&br&&br&有些人以为,共军只要坐在那里不动,兵员、枪械就哗哗地自己涨上来了。就好像共军的兵源是地里的韭菜,收一茬又会长出来一茬。&br&&br&共军跑到陕北去,因为粮食紧张,不得不让大量部队放弃训练而从事农业开发。那么坐着不动,就算认定这兵源像韭菜一样源源不断,那粮食从哪里来?&br&&br&那种抱着“游而不击”论调的人,从来没有理解,地盘意味着人口和土地,人口意味着兵源,土地意味着粮食。只有有效控制地盘,才有扩军的本钱。&br&&br&共军拿走的人力,日军就拿不走,共军拿走的给养,日军就吃不到嘴里。敢问日军难道都是国际主义者,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跑到中国来专门打国军给共军腾地方?显然没有这个道理。&br&&br&共军拿到的土地,都是一寸一寸从日军手里夺过来的。每拿到一寸土地,共军的兵源就多一分,能获得的粮食、资金就多一分。你是共军,你会不去夺?你是日军,你会不打击?&br&&br&共军的发展壮大,其根本就在于不断从日占区夺取更多的地盘,控制更多的人口,更多的粮食产地。游而不击,固然没损失,也没收益。如果“休养生息”能让共军从几万扩张到150万,那我得说,日本人真是史无前例的国际主义战士,夺下了土地就分给共军,连粮食都不要。&br&&br&难道日本人真的是国际主义战士?其实日军在抗战后期关于对国共双方看法的文件有很多。自己读一下就是。&br&&br&——————————————————————————————————&br&&br&所以到了抗战中后期,共军抗日变得越来越积极,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很多人一上来就拿大会战的数量来对比,判定共军抗战不如国军积极,这显然是错误的。共军抗战的主要形式,显然并不是大会战。其装备也不足以支撑大会战。共军更适合破坏、偷袭,牵制。而他们也就是这样做的。&br&&br&而国军的问题在于,它的旧式军队构架和完全失败的征兵体系使得精锐部队成为一种一次性用品,打完了就没了。这不像其他国家,军队可以在战火中不断得到淬炼。纵观二战战胜国(法国除外),哪个国家不是战后军队规模远高于战前?哪个国家战后不是一堆百战雄狮?为何接收美式装备远多于战前德式装备的国军,却屡屡被人认为是损失了所有精锐,而在内战中极度虚弱?&br&&br&其实国军在抗战后并不虚弱,反而很强。由于美式装备的大规模武装,国军相比战前,有质的飞跃。74师、新一军等部队,无论是装备上还是规模上,都胜于战前的寥寥几个德械师。在空军、炮兵等方面,同样如此。国军整体规模也远超战前。更重要的是,战前遍地的军阀武装,绝大部分,要么在抗战中被消耗掉了,并被国府裁撤了编制,要么因为军费问题不得不纳入到国府的控制之中。(不要忘记当初蒋介石派兵跟在红军后面兜圈子是为了什么。那可不是为了配合友军。)可以说,抗战后,国府的统治力和武装力量达到了空前的水平。&br&&br&而反观共军这一侧,华北共军常常被炮楼难倒。炮楼这东西,但凡有一门榴弹炮或者战防炮就能轻松搞定。可想而知当年华北共军装备惨到什么程度。&br&&br&————————————————————————————————&br&&br&然而正是由于国军和国府的种种内在问题,到了抗战后期,国府已全面陷入消极抗战。它并不主动出击,也不寻求收复失地,只求这场战争不要对其经济局面和军事力量造成更多的伤害。这个结论,是当时美军驻重庆的参谋考察得出的。&br&&br&蒋介石非常清楚,美国的参战,已经决定了日本的战败。疑问只在于战败的时间和过程。考虑到这个因素,进一步耗费国统区有限的财力和军力去主动和日本人拼命,在他看来的是得不偿失的(当然,日本人打过来还是要坚决抵抗)。国军损失部队的补充速度非常缓慢,进攻能力孱弱,因此主动对日军发动攻击,从国府的角度看可能得不偿失。这无疑是精明的。&br&&br&但这种精明过头的思路,也毫无疑问地带来了国军的第一个大麻烦。&br&&br&很多针对“为何共军能够在内战中战胜”的分析,都强调共军在东北获得了苏军的援助。其实苏军援助的是什么东西呢?只不过是缴获的关东军的军火罢了。&br&&br&那么问题就来了,何以共军拿到了而国军不能阻止?&br&&br&从地图上看一下就明白了。抗战胜利的时候,共军的游击区遍布华北,而国军在哪里呢?抗战一胜利,华北共军一大批人立刻就往东北冲过去了,国军在哪里呢?何以国军居然要海运到东北?何以苏联人可以说不让国军进就不让国军进?&br&&br&这种地理上的距离,要怪谁?缩在西南不主动出击,自然损失小。但是当挺进东北的需要摆上台面的时候,这种策略的错误也就一览无余了。国军在抗战胜利的时候甚至连个中国沿海的港口都没有。这又能怪谁?&br&&br&不要忘了,当年就是豫湘桂大溃败,让英美认定国府搞不定侵华日军,才以包括默许及迫使国府承认外蒙古独立等条件换取苏联出兵东北。苏联出兵东北,斯大林本来是不愿意的。如果国府自己给力一点,哪里会有苏联出兵东北的事情呢?哪里会有苏联将关东军武器移交给中共的事情呢?豫湘桂大溃败的时候,胡宗南那几十万精兵放在延安那一边还根本没挪窝。&br&&br&好咯,中共先进东北了,本来能为国军所用的部队(国军在其他地区顺利收编了熟练更为庞大的伪军),现在却成了国军的敌人。而共军也利用这个时间差,迅速在东北建立基层组织。&br&&br&国军真正打进去的时候,共军虽然整合程度还非常的差,但是国军也已经不能放心让当地自治了。&br&&br&杜聿明追林彪追到江边,为何不敢再追了?国府给自己脸上贴金,说是都怪马歇尔要调停。其实如果真有这么大的战略机会,蒋介石什么时候会对马歇尔俯首帖耳?其中原因很简单。东北国军每过一地就要留下部队防守,跑到江边的时候,兵力已然薄弱。共军已经有了喘息之机,甚至已经回头啃掉了一点矛头。这个时候再贸然渡江,将面临极大的战略风险,因此渡江已不是好选择了。所以,蒋介石才给马歇尔一个顺水人情。这一点杨奎松的相关研究文章已经讲的很清楚了。&br&&br&那么为什么国军每过一地就要留下部队防守?国军说的好听,叫做“国府有守土之责”。其实这还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真实原因很简单。国府极度溃烂的基层没办法对新占领的区域实施良好的管理和控制。一旦国军不在这些地方驻防,中共党组织会迅速脱离潜伏状态,组织当地政府和民兵。这将对前线国军的补给线和侧翼造成极度致命的威胁。换言之,国军根本没有选择。&br&&br&而等到共军整合完了东北的部队,在东北地下构造了整个情报和动员网络。整个形势就开始逆转了。&br&&br&——————————————————————————————————&br&&br&如果国府的基层没那么烂,国府的人力和物资动员能力就会比历史上强得多,也就有能力快速恢复与日军作战损失的兵力,更有能力完好地训练部队。如果国军的体制不是那种效忠指挥官个人的旧式军队体制,而是像共军那样的现代军队体制,那么国府就能放心地把有才华的指挥官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并放手让这些部队去打。这就不会像历史上那样,在豫湘桂战役前夕拒绝给予薛岳必要的武器装备。更不会像后来那样不得不让一个除了忠心之外一无是处的刘峙来指挥国军最后一只决战力量。&br&&br&如此一来,像远征军那样的部队,就决不会成为国军中的特例。一旦国军反攻占领港口,美国军援就可以大批量到达,并装备更多的国军。而由于国军的给力表现,英美也没有必要恳求苏联出兵东北。甚至来说,共军能在敌后建立根据地,国军一样可以。那样一来,哪里来的东北苏军?共军哪里来的苏军移交武器?杜聿明也不会无法渡河。&br&&br&更近一步地,国军也就不可能被共军那么容易就搞出一大批“解放战士”。你能想象吗?光是官兵同吃同住,班长给士兵洗脚,就能让士兵大为感动。这种事实的背后对国府而言有着多么大的讽刺意义啊。有人说共军擅长洗脑,我得说,如果你看清楚了共军的“洗脑”手段,就会不由地对当时国府一侧的状况用“呵呵”来表达看法。&br&&br&而恰恰是共军的整个体系,让共军获得了历史上那种“不可思议”的胜利。的确,拿到武器是个意外。的确,一些战役有侥幸的因素。但是俗话说,自助者天助。&br&——————————————————————————————————&br&&br&这里还略去了国府稀烂的基层组织是如何把一心认同中央政府的农民变成中共坚定支持者的事情。可以说,中共惊人的动员能力,有一半是国府白送的。&br&&br&——————————————————————————————————&br&&br&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府战败,在1927年蒋介石为用军权篡夺政权而彻底摧毁国民党组织结构的那一刻开始,就已注定。&br&&br&所以回头去看,一切都是体制问题……
一听什么共军消极抗战,我就觉得很有意思。 有些人以为,共军只要坐在那里不动,兵员、枪械就哗哗地自己涨上来了。就好像共军的兵源是地里的韭菜,收一茬又会长出来一茬。 共军跑到陕北去,因为粮食紧张,不得不让大量部队放弃训练而从事农业开发。那么坐着…
我等了一天,还是没啥靠谱的回答,知乎的水平真是不得不忧。&br&&br&演义中刘晔说的那话纯属作者YY,不过也理解,罗贯中犯的地理知识错误不是一处两处了。&br&&br&首先,合肥的确重要,但也是相对的。&br&&br&其次,&b&合肥不是寿春&/b&!寿春还在合肥西北很远的地方。&br&&br&合肥之所以重要,得归功于一个人:刘馥。&br&&br&刘馥就任扬州刺史之前的合肥和淮南完全就是一片不毛之地:曹操和袁术打,袁术和朝廷委派的扬州刺史打,孙策和刘勋打,外加雷绪陈兰这些流寇,农业荒废民不聊生。刘馥到任后一边鼓励耕作兴修水利一边兴建合肥城,于是百姓来了,粮食来了,城墙来了,合肥成为了曹魏在淮南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和粮食基地,没有之一。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张辽创下的合肥逍遥津奇迹,刘馥也有功劳。&br&&br&所以合肥才成为了曹魏孙吴都眼红的地区,君不见曹魏后面把淮南其他地方搞成了近似无人区,孙权搭理的兴趣都没有,为啥?没钱没粮没人,我要来干嘛?&br&&br&其次合肥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临近巢湖,向西南可威胁孙吴治下的庐江,向东南可沿巢湖淮河入江,是跨江攻击孙吴新首都建业的绝佳路线(所以吕蒙修建的濡须口真是非常高明的一步棋,直接堵在了曹魏沿合肥入江的口子上)。而且吴军若想更长远的北伐寿春,合肥就是一个威胁后方粮道的要点,孙吴一日不得,就如同枕头边有一把刀子在晃,怎能不打。&br&&br&综上所述,合肥对东吴的重要性远大于曹魏,毕竟曹魏还有寿春汝南一带可以继续防御,当然让孙吴加强防御无心腹之忧北伐更不是好事,所以曹魏也是拼命争夺,占据战略主动权
我等了一天,还是没啥靠谱的回答,知乎的水平真是不得不忧。 演义中刘晔说的那话纯属作者YY,不过也理解,罗贯中犯的地理知识错误不是一处两处了。 首先,合肥的确重要,但也是相对的。 其次,合肥不是寿春!寿春还在合肥西北很远的地方。 合肥之所以重要,…
汉唐的胜利很多都是越塔强杀,直接杀了对面一个五人团灭,顺便还破掉对方一路水晶,甚至直接把对面defeat掉。百济、高句丽、东突厥、西突厥、吐谷浑、高昌、薛延陀、龟兹、疏勒、铁勒表示契丹、党项、女真人能被宋朝“熬死”简直是太幸运了,丫的这几个直接就被唐朝灭掉了,还用和你“熬”?&br&&br&宋朝的胜利是对方5人越塔强杀掉自己一个落单英雄,然后4人来救。一人放一个大招,清了两波小兵,对方英雄全部交闪现跑路,一个没干死。这种胜利就算打上10次,最后的结果是对方外塔一个没掉,自己外塔全掉光。契丹人表示和李存勖、柴荣、王晏球、刘仁恭这些暴揍契丹的人比起来,宋军的战斗力实在是不咋地。&br&&br&宋朝的失败是5人抱团推对面外塔,被对方直接打了个5人团灭,顺便还丢两个外塔。而且一次团灭之后,自己再也不敢抱团推对面塔了。这种失败的结果就是,只要打一次败仗,之前“胜利”10次的优势全部没有了,反而还会陷入劣势。高梁河一战就打的赵二骑驴南遁,从此之后是谈契丹色变。类似高粱河、瓦桥关、君子馆、陈家谷这几次败仗,直接把柴荣、赵匡胤苦心积攒了多年的禁军精锐全部败光。不仅赵光义留下了心理阴影,这种窝囊的基因,还传给了后来的真宗、徽宗、钦宗,乃至赵构。相比较而言,太祖一脉皇帝,要比太宗一脉强一些。&br&&br&同样是胜利,你觉得李靖夜袭阴山,俘虏十几万,生擒颉利可汗。卫青收复河朔,夺回牲畜数百万之多。和北宋满城之战、唐河之战这种斩杀不过万余甚至只有数千的胜利,有可比性吗?满城、唐河之战放在宋朝的历史上真的可以称作是大胜了。&br&&br&同样是战败,你觉得大非川、怛罗斯对比崖山海战、开封围城战、高粱河比起来,有可比性吗?怛罗斯离大唐首都长安,直线距离都在6000里以上;而大非川之战时薛仁贵是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与吐蕃作战的,很多士兵都起了高原反应。这种越塔作战的困难程度,只会龟缩守塔的人是体会不到的。大唐打次大非川、怛罗斯完了还是活蹦乱跳的,你大宋呢?战败之后,迁都五国城吗?还是饮马珠江?&br&&br&胜利和胜利之间,战败和战败之间是有区别的。宋朝那种胜仗,打上10次都不及李靖、苏定方、卫青、霍去病一次。拿胜率说事,我也是醉了。&br&——————————————————————————————————————————&br&还有拿产马地说事的,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郭威柴荣给赵宋王朝留下的底子,要比李世民、刘邦、朱元璋起兵时好太多了。整个北方除了并州和幽云,都在大宋手里,简直就是不劳而获。宋朝作为一个靠篡权获取政权的王朝,真的没有资格埋怨前朝(石敬瑭/唐朝)给自己留下烂摊子,如果你觉得是石敬瑭留下的是个烂摊子,那请把这个烂摊子还给后周。而李渊父子起家时不过只有太原,朱元璋乞丐一个,刘邦不过是个亭长,人家的产马地难道是前朝免费充话费送的?都是自己夺回来的。&br&&br&汉初定都长安时,刘邦出门连4匹相同颜色的马都拿不出来,你见过人家一天到晚抱怨没产马地了吗? 后周对赵家可谓是仁至义尽,你丫的倒好,抢了别人孤儿寡母的万贯家财,还嫌别人的财产不够多。嫌没有产马地,这不是强盗逻辑是什么?是不是让柴荣打到贝加尔湖、葱岭再让赵宋王朝篡了,什么产马地、产牛地、产袋鼠地、产企鹅地都给你大宋留下,才不算烂摊子?&br&————————————————————————————————————————&br&&br&以下是《旧唐书·地理一》开元二十一年的记载,可以看出范阳节度使所在的幽云地区,并不是唐朝主要的产马地。唐朝主要的产马地在以下三镇(朔方、河西、河东),这其中朔方和河西很大一部分都是后来西夏独立后的国土,可以说北宋产马地的丢失完全是自身原因,说什么唐朝弄丢产马地的真是不忍直视。灵州是唐朝割给党项的?西夏独立的锅没法扔给石敬瑭,直接跨了5个朝代扔给唐朝了?&br&&br&安西节度使,在龟兹国城内,管戍兵二万四千人,马二千七百疋,衣赐六十二万疋段。&br&北庭节度使,在北庭都护府,管兵二万人,马五千疋,衣赐四十八万疋段。&br&河西节度使,在凉州,管兵七万三千人,马万九千四百疋,衣赐岁百八十万疋段。&br&朔方节度使,治灵州,管兵六万四千七百人,马四千三百疋,衣赐二百万疋段。&br&河东节度使,治太原府,管兵五万五千人,马万四千疋,衣赐岁百二十六万疋段,军粮五十万石。&br&范阳节度使,理幽州,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马六千五百疋,衣赐八十万疋段,军粮五十万石。&br&平卢节度使,在营州,管兵万七千五百人,马五千五百疋。&br&陇右节度使,在鄯州,管兵七万人,马六百疋,衣赐二百五十万疋段。&br&剑南节度使,在成都府,管兵三万九百人,马二千疋,衣赐八十万疋段,军粮七十万石。&br&岭南五府经略使,在广州,管兵万五千四百人,轻税本镇以自给。&br&&br&“党项自同光以后,大姓之强者各自来朝贡。(后唐)明宗时,诏沿边置场市马,诸夷皆入市中国,有回鹘、党项马最多。”&br&&br&——————《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八》&br&&br&本来党项人所在的河套、宁夏平原地区就是一块非常重要的产马地,在唐朝以及五代十国时期,党项人还是很规矩的。完全是因为宋太宗处置不当,想趁党项内乱夺了人家的定难五州,接受了李继捧的归降,导致李继迁叛变,致使宋朝西北边境再无宁日,直至西夏独立。结果定难五州没到手,连灵州都让李继迁抢走了,灵州可以算是北宋非常重要的一处产马地了。可以说宋朝产马地的问题完全是自己作死,怪不得别人。还有人怨到唐朝身上,难道是唐朝让西夏独立的?&br&&br&————————————————————————————————————————&br&&br&退一万步讲,即使是没有了幽云、河套、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北宋依然还有一处非常重要的产马地——&b&河东路&/b&,也就是今天的山西。这在《宋史·卷一百九十八》中有记载:&br&&br&群牧使欧阳修言:&唐之牧地,西起陇右金城、平凉、天水,外暨河曲之野,内则岐、幽、泾、宁,东接银、夏,又东至于楼烦。今则没入蕃界,沦于侵佃,不可复得。惟河东岚、石之间,山荒甚多,汾河之侧,草地亦广,其间水草最宜牧养,此唐楼烦监地。迹此推之,则楼烦、元池、天池三监旧地,尚冀可得。臣往年出使,尝行威胜以东及辽州、平定军,其地率多闲旷。&b&河东一路&/b&,&b&水草甚佳,地势高寒,必宜马性&/b&。又京西唐、汝之间,荒地亦广。请下河东、京西转运司遣官审度,若可兴置监牧,则河北诸监,寻可废罢。&&br&&br&意思是唐朝的产马地要么是河套、河西、幽州都已经被西夏、契丹所占据,但是河东路的岢岚、石楼两县,也就是汾河之侧的吕梁山区,是非常适合放牧的。“河东一路,水草甚佳,地势高寒,必宜马性。”即使有些人把幽云、西夏丢失的锅全甩给前人,但说什么“北宋没有产马地“这种神论,欧阳修第一个不同意。&br&&br&”太平兴国四年,太宗观兵于幽,得汾、晋、燕、蓟之马&b&四万两千余匹&/b&,内皂充牣,始分置诸州牧养之。”&br&&br&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立牧监赏罚之令,外监息马,一岁终以十分为率,死一分以上勾当官罚一月奉,余等第决杖。牧倍多而死少者,给赏缗有差。凡生驹一匹,兵校而下赏绢一匹。当是时,凡内外坊、监及诸军马凡&b&二十余万匹&/b&,饲马兵校一万六千三十八人。&br&&br&——《宋史·卷一百九十八》&br&&br&太平兴国四年,也就是公元979年,高梁河之战的那一年,赵光义出征幽州时已经有四万两千匹马了。安史之乱时,安禄山范阳、平卢、河东三镇加起来也没这么多马;刘邦要知道大宋初年就有这么多马的话,已经哭晕在厕所。宋真宗时期全国都二十余万匹马了,唐朝开元年间十个节度使加到一块也不到这一半。这难道叫没有产马地?不过是借口罢了,而且还是很没水平的借口。&br&&br&————————————————————————————————————————&br&评论里有人说是因为辽国已经汉化,已经变成一个同级别政权,绝非突厥、匈奴可比。那试问为何吸收了汉族文明的辽国,被茹毛饮血的金人灭了呢?金人直到熙宗完颜亶时期才开始汉化,灭辽宋时期的女真,和突厥、匈奴没什么大区别,实际上都是部落性质的,文明程度都非常低。按理来说,女真应该和突厥匈奴一样,没什么战斗力,分分钟钟被辽国灭了。可事实上呢?&br&&br&其实什么产马地、什么敌人是封建国家、什么敌人太强的、甚至还有什么檀渊之盟是贸易战的,诸种原因都不过是借口。但凡是失败了,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怨这个怨那个的。在雍熙北伐失败后,北宋户部郎中张洎,曾经上书给赵光义,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里有记载:&br&&br&夫命将统戎,前王所谨。国家士马非不精壮也,甲兵非不坚利也,以顺攻逆,以中夏攻外夷,而圣虑尚劳,王师未振者,臣甚痛焉。&br&军志曰:「凡临敌,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闻鼓不进,闻金不止,虽有百万之师,何益於用。」又曰:「将从中御,兵无选锋,必败。」臣顷闻涿州之战,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以谦谨自任,未闻赏一效用,戮一叛命者。&br&军志曰:「弩不及远,与短兵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鏃同。」臣顷闻涿州之战,敌人未至,万弩齐张,敌骑既还,箭如山积。乃知戈戟刀剑,其用皆然,是驱天下奋空弮而劫勍敌也。&br&军志曰:「三军耳目,在吾旂鼓。」臣顷闻涿州之战,阵场既布,或取索兵仗,或迁移部队,万口传阒,嚣声沸腾,乃至辙乱尘惊,莫知攸往。昔汤、武勘定天下,桓、文攘却四夷,项羽之灭疆秦,闔閭之摧劲楚,隋杨素削平祸乱,悉以兵锋而定戎业。臣顷闻涿州之战,王师雾集,声讋戎敌,然而矢石未交,奇正先乱。呜呼,军政如此,孰救败亡!&br&&br&&b&张洎说的很明白了:&/b&&strong&军政如此,孰救败亡。&/strong&宋军失败并不是因为士马不精壮,和产马地没一毛钱关系。这种军制下如果在城内龟缩、被动防守的话弊端还不明显,但只要主动出击,问题就全出来了,就如同张洎所说,那画面太美简直不敢看。打起仗来布阵,和初中生做课间操一样,乱成一团;听见鼓声不往前进军,听见鸣金而不收兵;辽军还没到,宋军已经开始放箭了,辽军来了,宋军已经没箭了;打仗皇帝不给将领行事指挥权,士卒没有精锐的先锋(《孙子·地形》:“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这种军制下,出动出击能赢就见鬼了。&br&&br&根本原因是宋朝军政有问题,赏罚不明,法令不明,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君子馆之战失败就是因为李继隆见死不救,导致刘廷让的几万宋军全军覆没。陈家谷之战失败杨业战死,也是因为王侁见死不救。后来征讨西夏的灵州之战,也是因为五路大军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而导致失败。&br&&br&而高粱河之战失败的一个原因就是,赵光义没有在出征之前给予将士们征讨北汉的奖赏,导致宋军厌战情绪严重,到达镇州之后很多人不集合以示抗议。后来赵德昭因为这事,代表将士们向赵光义讨问征伐北汉的奖赏,却被赵光义逼得自杀。问题是打北汉还打了5个月,打完一天不歇,就要跨过太行山去打幽州,奖励都不给,谁愿意给你卖命?更别说,高梁河之战辽军援军一到,赵光义就被耶律休哥射了一箭,骑驴南遁。学赵匡胤搞御驾亲征,结果自己都骑驴跑了,你觉得宋军还有士气吗?&br&&br&当然由于君子馆之战离他上书的时间更近,他其实是在讽刺赵光义赏罚不明,不惩罚见死不救的李继隆,因为李继隆是国舅爷。你知道满城之战宋军是怎么获胜的吗,是因为赵延进冒死改掉了赵光义留下的坑爹阵图,不然又是一场堪比高粱河的惨败。赵光义难道连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都不懂?关键是如果你是个武将,你运筹帷幄在千里之外还可以。可问题是他丫的是个文人,啥都不懂,还喜欢瞎指挥。&br&&br&宋朝的军政问题主要原因就是赵宋得朝不正,不管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还是“守内虚外”。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防止武将专权,决不能让类似朱温、刘知远、石敬瑭、郭威这样的人出现。不想让北宋和梁唐晋汉周一样短命,不想让大宋成为后宋。为达到这个目的,军队的战斗力都是可以牺牲的。比如太宗毁掉晋阳城时,完全不考虑未来有北方有强敌入侵,雁门关以南的山西还有没有抵抗游牧民族的据点了。完全是因为晋阳这座城,五代出了李克用、李存勖、刘知远、石敬瑭和刘崇。不过话说回来,但由于太祖是武将出生,太祖时期宋军的战斗力还尚可,直到他坑哥的弟弟出现。&br&&br&宋军战斗力弱始于太宗,最大的原因在于宋太宗得位不正。他做所有事的出发点都是要“超越太祖”,他想摆脱他哥哥的阴影。在这种思想下,他经常会被这种欲望冲昏了头脑,做出些不理智、欠考虑的事来。灭北汉之后没有修整,也不赏赐将领,就急于北上幽州,高梁河之战时只围城不打援,导致被幽州守军和辽军援兵内外夹击。&br&&br&接受李继捧归降时,并没有考虑这样做会带来什么。他想的是:你柴荣、赵匡胤也不过如此,连北汉都灭不了,而我太宗灭了,看我分分钟把契丹也灭了去;你柴荣、赵匡胤收复定难五州了吗?不过是羁縻而已,看我太宗,党项人直接纳土而降,还放弃世袭。至于什么后果、什么军事部署的,完全不在他考虑的范围之内。&br&————————————————————————————————————————&br&&br&&b&最后忘了说了,即使是按胜率说,历史上对外战争胜率最高的朝代也不是宋朝,而是曹魏。&/b&胜率应该在9成以上,简直各种吊打,几乎就没输过。匈奴、高句丽、氐、鲜卑、乌桓、西羌纷纷表示要报警了。曹魏不仅胜率高,而且很多都是主动出击,并不是像宋朝一样被动挨打。灭了乌桓不说,还把鲜卑打的四分五裂,刺杀了鲜卑首领轲比能。毌丘俭两征高句丽,攻破高句丽国都后,还屠了城,把高句丽打的几乎亡国,被迫迁都。。。曹阿瞒一家子就是这么霸气。。。不服也得服。。。
汉唐的胜利很多都是越塔强杀,直接杀了对面一个五人团灭,顺便还破掉对方一路水晶,甚至直接把对面defeat掉。百济、高句丽、东突厥、西突厥、吐谷浑、高昌、薛延陀、龟兹、疏勒、铁勒表示契丹、党项、女真人能被宋朝“熬死”简直是太幸运了,丫的这几个直接…
谢邀。&br&&br&就是砍头。关于砍头的故事,最有名的两个可以用王勃的一句诗来概括:冯唐易老,李广难封。&br&&br&1、冯唐易老&br&&br&汉文帝时云中太守叫魏尚,有次向朝廷报边塞杀敌人头数,报上去的数字与实际人头不符,差了2颗(也有说6颗),结果就被革职查办。当时冯唐跟文帝关系好,直谏文帝,文帝说不过,就派冯唐过去把魏尚恢复了官职。后来冯唐没事就直谏,结果到了景帝那里不吃这一套,遂被罢官,再被想起时就90岁了。作为太守的魏尚,主要工作就是带兵抵抗匈奴,但仅因为数人头数错就被革职,可见当时军功爵制的地位。&br&&br&中国军功爵制从春秋战国建立,集大成者是秦国的商鞅,一直都是「计首授爵」。首要是「甲首」,必须是敌人甲士的头,一般的头是不行的。&br&&br&不用担心没地方带。秦灭六国时是中国军功爵的盛世,几十年间秦军总斩首近百万,算起来仍然不够每个秦军兵士分一个的,减去长平之战这样大规模坑杀平民的战斗。一场战斗下来,身上能挂个人头,这波就是大赚了。&br&&br&也不用担心没时间割。秦军以百人为单位同进同退,战场形势好,把敌人砍跑了,自然有时间让杀敌的人割头。形势不好,那前面就算杀了人头也别想要了,先想怎么保住自己的人头吧。&br&&br&2、人头如何变现&br&&br&砍了人头要拿去兑换,真实世界里当然不会有专门的军需官让战士们可以把人头兑换成军功点数,需要从「屯(50人队长)」和「将(100人队长)」级别一层层登记上报,汇总后再授爵。&br&&br&屯长以上级别的军官不能拿人头,以免贪下属的功。他们必须带着手下杀敌,百人队一场战斗砍头超过30个,军官和队里所有士兵都能升爵一级。这个难度比砍头更大得多,所以军官升级更慢。&br&&br&提头领赏,难免有心术不正的人抢人头。《睡虎地秦墓竹简》里就记载过,一个甲士趁没人偷偷刺杀另一个甲士,只为抢夺后者手里的人头,还好被路过的伍长出手阻拦,并将抢人头的甲士绑起来带回去军法处置。这还是只是被撞见的,没人的地方,这种事情不知道有多少。&br&&br&不光从别人手里抢人头,一些士兵不惜砍杀平民来充军功。这自然是严禁的,但屡禁不止。所以秦军报人头,要经过层层检验,必须是甲士,必须是敌人,砍人头也要技术:脖子要完整砍下,露出喉结,免得用妇女儿童来冒充;要尽量保证头上发髻完整,才好辨认是敌是友是军是民。&br&&br&不过,砍头并不是军功爵的唯一计数方式,比如作战时的先锋,只求一路杀到底,「破阵」后全都封爵,路上的人头不必割,攻城拔寨时的「先登」也类似。这些位置极其危险的,富贵险中求。&br&&br&3、李广难封&br&&br&秦朝有20级军功爵,有爵位的人不仅能得田产,当官,还能为家人顶罪赎身,以此激励下级兵士奋勇杀敌,造就了「齐之技击不如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如秦之锐士」,可以算秦军灭六国的杀手锏之一。后来西汉朝承袭了秦制,但其弊端已经显现。&br&&br&比如李广,李广是秦将之后,并未承袭多少祖辈的荫庇,自己一路拿人头拿上来当了将军,被誉为飞将军。但李广一直有个毛病,歼敌不爱用计谋,就要正面打。你这么牛,匈奴人傻啊跟你玩正面冲锋,结果李广被匈奴用游击战术拖着,前后打了70多战,其实没杀多少人,一直凑不够下个级别的标准,无法获封。&br&&br&李广一辈子最好的收人头机会,是卫青跟匈奴决战时让李广带5000骑兵抄后路,结果他迷路了…… &br&&br&东汉后军功爵制很少出现了。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想要重振明军战力,于是恢复军功爵制,抵抗外敌侵略,却不想当时部队已经全面腐败,军功登记从下往上一路作假,兵士们为了利益一边贿赂各级官员谎报军功,一边杀害平民来冒充敌人首级,以至于边塞民不聊生,离心力骤增。&br&&br&所以军功爵制这东西,领土扩张时用起来效率异常,守成期就没啥特别好处了,而在王朝晚期,这东西用不好可是要了命的。
谢邀。 就是砍头。关于砍头的故事,最有名的两个可以用王勃的一句诗来概括: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1、冯唐易老 汉文帝时云中太守叫魏尚,有次向朝廷报边塞杀敌人头数,报上去的数字与实际人头不符,差了2颗(也有说6颗),结果就被革职查办。当时冯唐跟文帝…
前面的回答基本...想象。&br&其实军事就是碾压,没有这么多道理。&br&&br&卜卜山会战。法军3000人进攻拥有15000人,占据着山地堡垒的中国军队。白刃冲锋击溃中国军队,法军伤亡84人,中方伤亡3000。&br&镇南关大捷。法军1000人昏了头进攻拥有20000人,占据着山地堡垒的中国军队。法军在山谷被包围着打,依靠白刃战杀出重围,中国军队乘胜追杀,杀伤法军280人,自身阵亡1600人,加上伤者总数可能超过5000。&br&八里桥会战。因为靠近京师,中国军队基本精英尽出,50000人对英法联军8000人。被击败。伤亡3000人,英法联军伤亡52人。孟加拉枪骑对蒙古骑兵的评价是:很难抓到,但一旦抓到,很容易对付。&br&&br&随便几个例子,可以发现:&br&1.中国军队占据人数的绝对优势。&br&2.欧洲军队要打破中国军队的人数优势,靠的不是先进武器,而是白刃战。&br&3.卜卜山冲垮中国军队的是阿尔及利亚士兵。八里桥击溃蒙古骑兵的是孟加拉枪骑。和中国一样的亚非落后地方出来的。他们仅仅是受过西方军事训练。&br&4.所以得出结论,近代军队的组织和训练远远超过古代军队。西方军队对中国军队的碾压不是靠人种,不是靠武器,靠的是组织能力和训练强度。
前面的回答基本...想象。 其实军事就是碾压,没有这么多道理。 卜卜山会战。法军3000人进攻拥有15000人,占据着山地堡垒的中国军队。白刃冲锋击溃中国军队,法军伤亡84人,中方伤亡3000。 镇南关大捷。法军1000人昏了头进攻拥有20000人,占据着山地堡垒的中…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14316 人关注
576 条内容
549 人关注
6165 人关注
989 条内容
939 人关注
217 条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鸦片战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