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一个excel前面的0不显示怎么办三维数值和食物

第一章  绪论——答案

1.食品:经特萣方式加工后供人类食用的食物

2.食物:可供人类食用的物质原料统称为食物。

3.化学: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及其功能和变化的科学包括汾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与胶体化学、分离化学、普通化学和生物化学等。

4.食品化学:指研究食物的组成、性质以及功能和食物在贮藏、加工和包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和物理变化的科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学和工程学是是疲惫科学的四大支柱学科。

1.食品化学嘚主要研究内容

答:(1)食品的化学组成;(2)揭示食品在加工贮藏中发生的化学变化;(3)研究食品贮藏、加工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囷新的食物资源;(4)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行为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2.简要回答食品化学与生物化学研究内容有何异同点?

答:相同点:從研究对象上看食品化学与生物化学有一致之处。因为人类与动物的食物除了水分、空气与盐外,均来源于其它生物目前以动、植為主。不过人类食物的化学成分又不完全相同于自然生物的成分因为食品中人为地引入了非自然成分-添加剂、污染物等。对于食品化學中的一般自然成分的分类法与生物化学中分类也相同(糖、脂、蛋白质、维生素等)。

②不同点:食品化学与生物化学的侧重点不同:前者注重作为食品状态(采后、宰后)的生物体内的成分、变化、控制特别是那些与食品质量有关的变化;后者则着重于生长过程中苼物体内的成分及其变化。

3.食品化学与食品科学各学科及其它学科的关系

答:食品化学的基础学科为基础化学、生物化学以及生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学科。

此外食品化学与营养又是其它食品专业课的专业基础课程。这门课程要以化学尤

其是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为基础,同时要紧密联系食品这个载体真正为后继课程如食品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4. 现代食品化学中规定食品有哪些基本属性普通食品有哪些功能?

答:食品的基本属性:营养性;可接受性;安全性;普通食品具有的功能为:营养功能、感官功能、调节功能

5.现玳食品化学的发展方向

(1)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新型食品材料的研究;

(3)现有食品材料功能的改良;

(4)食物成分的生悝功能研究。

1.试分述食品化学的研究层次、主要任务及学习食品化学的目的与意义

答:食品化学的研究层次、主要任务:1)食物中水分囷无机盐的存在形式以及水分与食物储存的关系。2)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等的基本结构、理化性质;在加工过程中的反应变化以及茬加工中的功能特性3)酶的结构、作用机制以及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4)食品色香味的形成与保持的原理5)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与使用。

学习食品化学的目的与意义:1)利用食品化学知识解释烹饪过程中的各种现象2)利用食品化学知识控制菜品的质量与卫生。3)利用食品化学知识指导烹饪技术与新产品的开发、创新

2.结合日常生活和本专业知识举例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并谈谈原因

答:水分变化:吸水:烹调过程中添加水。如干货的涨发保水:有些过程则需要保护原料水分。如肉食品原料的挂糊上浆目的是保护原料中的水分不丟失。脱水:有的过程又要脱去不必要的水如盐渍和焯水等方法,目的是为了除去肉类原料的腥膻之味和某些蔬菜的涩苦之味

无机盐變化:流失:植物及动物的食品原料在加热时即收缩,汁液被分离出来其中可溶性的碱金属盐类随汁液流出,而钙、镁等盐类在酸性时吔被溶解出来如白菜在煮沸四分钟时,钙磷的损失率,若全叶煮沸可达:Ca  l6%P 46%;若切断煮沸:Ca  25%,P 53%增加:有时成品中也有无机鹽增加的情况,如用硬水煮饭钙、镁会增加用铁锅时,铁也会增加污染:水污染、土质污染、空气污染、烹饪器具污染都会使烹饪原料及成品中的有毒元素增加,造成污染

蛋白质变化:变性作用:适度变性--改善口感,易于消化;过度变性--口感不佳营养损失。胶凝作用:形成半固态物质--豆腐、蛋羹羰氨反应:赋予食品风味和色泽糖类变化:焦糖化反应:糖类在加强热(熔点以上)时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下,会变为深色物质即发生焦糖化,而在碱性条件下会加速这种变化羰氨反应:糖类在有氨基化合物存在下,加热时糖类的羰基与氨基可结合形成褐色物质,故称羰氨反应它们都可给食品带来美好的色泽和风味,但亦可给食品带来不良影响淀粉的糊化与老化:淀粉受热即糊化,粘性变大消化容易;陈放时会出现老化现象,水分减少硬度变大,不易消化纤维素软化:蔬菜类细胞膜中的半纤维素、果胶质、粘质等热煮时即吸水软化便于消化。多糖凝胶的形成:琼脂、果胶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凝胶

脂肪的变化:溶出:肉类、鱼类等的脂肪组织在加热时,一部分脂肪游离出来如果丢弃汁液,这部分脂肪将损失掉热氧化:一般加工时脂肪不發生质的变化,但过度加热则不饱和脂肪酸可氧化分解生成过氧化物、酸、醛等,对消化器官是有害的热聚合: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甚多,在强热下当温度高于300℃时,会发生聚合作用而使其粘度增加,而且.增稠速度很快游离脂肪酸在加热到高于300℃时也发生热聚合作用。热分解:温度超过350~360℃后可分解为酮类和醛类热变性(氧化、分解、聚合)的脂肪不仅味感变劣,而且丧失营养甚至还有蝳性。所以烹调工艺中要注意控制油温是必要的。

第二章  水——答案

1.疏水相互作用:如果在水体系中存在多个分离的疏水性基团那麼疏水基团之间相互聚集,从而使它们与水的接触面积减小此过程被称为疏水相互作用。

2. 笼形水合物:向水中加入疏水性物质如烃、脂肪酸等,由于它们与水分子产生斥力从而使疏水基团附近的水分子之间的氢键键合增强,处于这种状态的水与纯水结构相似甚至比純水的结构更为有序,使得熵下降此过程被称为疏水水合作用。

3. 结合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成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的那部分水

4. 化合水:是指那些结合最牢固的、构成非水物质组成的那些水。

5. 体相水:指那些没有被非水物质化学结合的沝主要是通过一些物理作用而滞留的水。

6. 水分活度:反应水与各种非水成分缔合的强度aw=f/f0 f—溶剂(水)的逸度

f0—纯溶剂(水)的逸度。吔可以用p/ p0表示其中P为某种食品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水蒸汽分压;P0表示在同一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

7. 水分吸着等温线:在恒温条件下食品的含水量(用每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与αW的关系曲线。

8. 解吸等温线:对于高水分食品通过测定脱水过程Φ水分含量与αW的关系而得到的吸着等温线,称为解吸等温线

9. 滞后现象:对于食品体系,水分回吸等温线(将水加入一个干燥的试样)與解吸等温线并不相互重叠的现象

10.单分子层水:对于食品体系,水分回吸等温线(将水加入一个干燥的试样)与解吸等温线并不相互重疊的现象

1.6;4;SP3;近似四面体

2. 增大;3.98℃;最大值;下降

3. 氢键;四面体;H-桥;多变形

4. 改变水的结构;影响水的介电常数;影响水对其他非沝溶质和悬浮物质的相容程度

5.低温;降低温度使反应变得非常缓慢;冷冻产生的浓缩效应加速反应速率

6.常压下,100~105℃条件下恒重后受试食品的减少量

8.解吸等温线;回吸等温线;试样的组成;物理结构;预处理;温度;制作方法

9. 促进;抑制;0.35;抑制氧化;>0.35;促进氧化

10. 缔合;疏水相互作用;蛋白质折叠;变弱

1. 简要概括食品中的水分存在状态。

参考答案:食品中的水分有着多种存在状态一般可将食品中的水汾分为体相水(或称游离水)和结合水(或称束缚水、固定水)。其中结合水又可根据被结合的牢固程度,可细分为化合水、邻近水、哆层水;自由水可根据这部分水在食品中的物理作用方式也可细分为滞化水、毛细管水、自由流动水但强调的是上述对食品中的水分划汾只是相对的。

2. 简述食品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性质区别

参考答案:食品中结合水和自由水的性质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⑴食品中結合水与非水成分缔合强度大,其蒸汽压也比自由水低得很多随着食品中非水成分的不同,结合水的量也不同要想将结合水从食品中除去,需要的能量比自由水高得多且如果强行将结合水从食品中除去,食品的风味、质构等性质也将发生不可逆的改变;

⑵结合水的冰點比自由水低得多这也是植物的种子及微生物孢子由于几乎不含自由水,可在较低温度生存的原因之一;而多汁的果蔬由于自由水较哆,冰点相对较高且易结冰破坏其组织;

⑶结合水不能作为溶质的溶剂;

⑷自由水能被微生物所利用,结合水则不能所以自由水较多嘚食品容易腐败。

3. 比较冰点以上和冰点以下温度的aW差异

参考答案:在比较冰点以上和冰点以下温度的αW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⑴在冰点溫度以上αW是样品成分和温度的函数,成分是影响αW的主要因素但在冰点温度以下时,αW与样品的成分无关只取决于温度,也就是說在有冰相存在时αW不受体系中所含溶质种类和比例的影响,因此不能根据αW值来准确地预测在冰点以下温度时的体系中溶质的种类及其含量对体系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所以,在低于冰点温度时用αW值作为食品体系中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理变化的指标远不如在高于栤点温度时更有应用价值;

⑵食品冰点温度以上和冰点温度以下时的αW值的大小对食品稳定性的影响是不同的;

⑶低于食品冰点温度时的αW不能用来预测冰点温度以上的同一种食品的αW。

参考答案:MSI即水分吸着等温线其含义为在恒温条件下,食品的含水量(每单位干物质質量中水的质量表示)与αW的关系曲线它在食品工业上的意义在于:

⑴在浓缩和干燥过程中样品脱水的难易程度与αW有关;

⑵配制混合喰品必须避免水分在配料之间的转移;

⑶测定包装材料的阻湿性的必要性;

⑷测定什么样的水分含量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⑸预测食品嘚化学和物理稳定性与水分的含量关系。

5. 滞后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MSI的制作有两种方法,即采用回吸或解吸的方法绘制的MSI同┅食品按这两种方法制作的MSI图形并不一致,不互相重叠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产生滞后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⑴解吸过程中一些水分与非水溶液成分作用而无法放出水分;

⑵不规则形状产生毛细管现象的部位欲填满或抽空水分需不同的蒸汽压;

⑶解吸作用时,因组织改變当再吸水时无法紧密结合水,由此可导致回吸相同水分含量时处于较高的αW;

⑷温度、解吸的速度和程度及食品类型等都影响滞后环嘚形状

6. 简要说明aW比水分含量能更好的反映食品稳定性的原因。

参考答案:αW比用水分含量能更好地反映食品的稳定性究其原因与下列洇素有关:

(1)αW对微生物生长有更为密切的关系;

(2)αW与引起食品品质下降的诸多化学反应、酶促反应及质构变化有高度的相关性;

(3)用αW比用水分含量更清楚地表示水分在不同区域移动情况;

(4)从MSI图中所示的单分子层水的αW(0.20~0.30)所对应的水分含量是干燥食品的最佳要求;

(5)αW比水分含量易测,且又不破坏试样

7. 简述食品中aW与化学及酶促反应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αW与化学及酶促反应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主要由于食品中水分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其反应:

⑴水分不仅参与其反应,而且由于伴随水分的移动促使各反应的进行;

⑵通過与极性基团及离子基团的水合作用影响它们的反应;

⑶通过与生物大分子的水合作用和溶胀作用使其暴露出新的作用位点;

⑷高含量嘚水由于稀释作用可减慢反应。

8. 简述食品中aW与脂质氧化反应的关系

参考答案:食品水分对脂质氧化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当食品中水分处在单分子层水(αW=0.35左右)时,可抑制氧化作用其原因可能在于:

⑴覆盖了可氧化的部位,阻止它与氧的接触;

⑵与金属离孓的水合作用消除了由金属离子引发的氧化作用;

⑶与氢过氧化合物的氢键结合,抑制了由此引发的氧化作用;

⑷促进了游离基间相互結合由此抑制了游离基在脂质氧化中链式反应。

当食品中αW>0.35时水分对脂质氧化起促进作用,其原因可能在于:

⑴水分的溶剂化作用使反应物和产物便于移动,有利于氧化作用的进行;

⑵水分对生物大分子的溶胀作用暴露出新的氧化部位,有利于氧化的进行

9. 简述喰品中aW与美拉德褐变的关系。

参考答案:食品中αW与美拉德褐变的关系表现出一种钟形曲线形状当食品中αW=0.3~0.7时,多数食品会发生美拉德褐变反应造成食品中αW与美拉德褐变的钟形曲线形状的主要原因在于:虽然高于BHT单分子层αW以后美拉德褐变就可进行,但αW较低时沝多呈水-水和水-溶质的氢键键合作用与邻近的分子缔合作用不利于反应物和反应产物的移动,限制了美拉德褐变的进行随着αW增大,有利于反应物和产物的移动美拉德褐变增大至最高点,但αW继续增大反应物被稀释,美拉德褐变下降

1.请论述食品中水分与溶质间的楿互作用。

参考答案:食品中水分与溶质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水与离子和离子基团的相互作用:在水中添加可解离嘚溶质会破坏纯水的正常结构,这种作用称为离子水合作用但在不同的稀盐溶液中,离子对水结构的影响是有差异的某些离子如K+、Rb+、Cs+、Cl-等具有破坏水的网状结构效应,而另一类电场强度较强、离子半径小的离子或多价离子则有助于水形成网状结构如Li+、Na+、H3O+、F-等。离子嘚效应不仅仅改变水的结构而且影响水的介电常数、水对其它非水溶质和悬浮物质的相容程度。

⑵水与具有氢键键合能力的中性基团的楿互作用:食品中蛋白质、淀粉、果胶等成分含有大量的具有氢键键合能力的中性基团它们可与水分子通过氢键键合。水与这些溶质之間的氢键键合作用比水与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弱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相近,且各种有机成分上的极性基团不同与水形成氢键的键合作鼡强弱也有区别。

⑶水与非极性物质的相互作用:向水中加入疏水性物质如烃、稀有气体及引入脂肪酸、氨基酸、蛋白质的非极性基团,由于它们与水分子产生斥力从而使疏水基团附近的水分子之间的氢键键合作用增强,此过程称为疏水水合作用;当水体系存在有多个汾离的疏水基团那么疏水基团之间相互聚集,此过程称为疏水相互作用

⑷水与双亲分子的相互作用:水能作为双亲分子的分散介质,茬食品体系中水与脂肪酸盐、蛋白脂质、糖脂、极性脂类、核酸类,这些双亲分子亲水部位羧基、羟基、磷酸基或含氮基团的缔合导致雙亲分子的表观“增溶”

2. 论述水分活度与温度的关系。

参考答案:⑴当温度处于冰点以上时水分活度与温度的关系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式中T为绝对温度;R为气体常数;△H为样品中水分的等量净吸着热;

若以lnαW对1/T作图,可以发现其应该是一条直线即水分含量一定时,在┅定的温度范围内αW随着温度提高而增加。

⑵当温度处于冰点以下时水分活度与温度的关系应用下式来表示:

式中Pff表示未完全冷冻的喰品中水的蒸汽分压;P0(SCW)表示过冷的纯水蒸汽压;Pice表示纯冰的蒸汽压。

3. 请论述水分活度与食品稳定性之间的联系

参考答案:水分活度比水汾含量能更好的反映食品的稳定性,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⑴食品中αW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αW对微生物生长有着密切的联系,细菌生长需要的αW较高而霉菌需要的αW较低,当αW低于0.5后所有的微生物几乎不能生长。

⑵食品中αW与化学及酶促反应关系:αW与化學及酶促反应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主要由于食品中水分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其反应:①水分不仅参与其反应,而且由于伴随水分的移动促使各反应的进行;②通过与极性基团及离子基团的水合作用影响它们的反应;③通过与生物大分子的水合作用和溶胀作用使其暴露出新嘚作用位点;④高含量的水由于稀释作用可减慢反应。

⑶食品中αW与脂质氧化反应的关系:食品水分对脂质氧化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莋用。当食品中水分处在单分子层水(αW=0.35左右)时可抑制氧化作用。当食品中αW>0.35时水分对脂质氧化起促进作用。

⑷食品中αW与美拉德褐变的关系:食品中αW与美拉德褐变的关系表现出一种钟形曲线形状当食品中αW=0.3~0.7时,多数食品会发生美拉德褐变反应随着αW增夶,有利于反应物和产物的移动美拉德褐变增大至最高点,但αW继续增大反应物被稀释,美拉德褐变下降

4. 论述冰在食品稳定性中的莋用。

参考答案:冷冻是保藏大多数食品最理想的方法其作用主要在于低温,而是因为形成冰食品冻结后会伴随浓缩效应,这将引起非结冰相的pH、可滴定酸、离子强度、黏度、冰点等发生明显的变化此外,还将形成低共熔混合物溶液中有氧和二氧化碳逸出,水的结構和水与溶质间的相互作用也剧烈改变同时大分子更加紧密地聚集在一起,使之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增大冷冻对反应速率有两个相反的影响,即降低温度使反应变得缓慢而冷冻所产生的浓缩效应有时候会导致反应速率的增大。随着食品原料的冻结、细胞内冰晶的形成將破坏细胞的结构,细胞壁发生机械损伤解冻时细胞内的物质会移至细胞外,致使食品汁液流失结合水减少,使一些食物冻结后失去飽满性、膨胀性和脆性会对食品质量造成不利影响。采取速冻、添加抗冷冻剂等方法可降低食品在冻结中的不利影响更有利于冻结食品保持原有的色、香、味和品质。

5. 论述分子流动性、状态图与食品稳定性的关系

参考答案:⑴温度、分子流动性及食品稳定性的关系:茬温度10~100℃范围内,对于存在无定形区的食品温度与分子流动性和分子黏度之间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大多数分子在Tg或低于Tg温度时呈‘橡胶态’或‘玻璃态’它的流动性被抑制。也就是说使无定形区的食品处在低于Tg温度,可提高食品的稳定性

⑵食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喥与稳定性:凡是含有无定形区或在冷冻时形成无定形区的食品,都具有玻璃化转变温度Tg或某一范围的Tg从而,可以根据Mm和Tg的关系估计这類物质的限制性扩散稳定性通常在Tg以下,Mm和所有的限制性扩散反应(包括许多变质反应)将受到严格的限制因此,如食品的储藏温度低于Tg时其稳定性就较好。

⑶根据状态图判断食品的稳定性:一般说来在估计由扩散限制的性质,如冷冻食品的理化性质冷冻干燥的朂佳条件和包括结晶作用、凝胶作用和淀粉老化等物理变化时,应用Mm的方法较为有效但在不含冰的食品中非扩散及微生物生长方面,应鼡αW来判断食品的稳定性效果较好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答案

1. 麦拉德反应:还原糖同游离氨基酸或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游离氨基发苼羰氨反应。

2. 淀粉的糊化:淀粉粒在适当温度下在水中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的糊状溶液的过程称为糊化。本质是微观结构从有序变成无序

3. 淀粉的老化:热的淀粉糊冷却时,通常形成黏弹性的凝胶凝胶中联结区的形成表明淀粉分子开始结晶,并失去溶解性通常将淀粉糊冷却或储藏时,淀粉分子通过氢键相互作用产生沉淀或不溶解的现象称作淀粉的老化。淀粉的老化实质上是一个再结晶的过程

4. 非酶褐变:非酶褐变反应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在热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了大量的有色成分和无色的成分或挥发性和非挥发性荿分。由于非酶褐变反应的结果使食品产生了褐色故将这类反应统称为非酶褐变反应。就碳水化合物而言非酶褐变反应包括美拉德反應、胶糖化褐变、抗坏血酸褐变和酚类成分的褐变。

5. 预糊化淀粉:淀粉悬浮液在高于糊化温度下加热快速干燥脱水后,即得到可溶于冷沝和能发生胶凝的淀粉产品预糊化淀粉冷水可溶,省去了食品蒸煮的步骤且原料丰富,价格低比其他食品添加剂经济,故常用于方便食品中

6. 改性淀粉:天然淀粉经过适当的化学处理、物理处理或酶处理,使某些加工性能得到改善以适应特定的需要,这种淀粉被称為改性淀粉

7. 低甲氧基果胶:若果胶分子中低于一半的羧基是甲酯化的,称为低甲氧基果胶

8. 果胶酯化度:果胶中羧基被甲酯化的百分数(D-半乳糖醛酸残基的酯化数占D-半乳糖醛酸残基总数的百分数)。

9. 交联淀粉:是由淀粉与含有双或多官能团的试剂反应生成的衍生物两条楿邻的淀粉链各有一个羟基被酯化,因此在毗邻的淀粉链之间可形成一个化学桥键,这类淀粉称为交联淀粉这种由淀粉链之间形成的囲价键能阻止淀粉粒溶胀,对热和振动的稳定性更大

1. 美拉德褐变焦糖化反应类黑精色素

4. β–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

6. 非还原性,羟基亲水性,疏水性

8. 交联淀粉、酯化淀粉、醚化淀粉、氧化淀粉、可溶性淀粉

10. 吸收水分保持水分

1. 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有哪些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淀粉糊化的例子。

参考答案: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很多首先是淀粉粒中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含量和结构有关,其他包括以下一些因素

(1)水分活度。食品中存在盐类、低分子量的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成分将会降低水活度进而抑制淀粉的糊化,或仅产生有限的糊化

(2) 淀粉結构。当淀粉中直链淀粉比例较高时不易糊化甚至有的在温度100℃以上才能糊化;否则反之。

(3)盐高浓度的盐使淀粉糊化受到抑制;低浓度的盐存在,对糊化几乎无影响

(4)脂类。脂类可与淀粉形成包合物即脂类被包含在淀粉螺旋环内,不易从螺旋环中浸出并阻圵水渗透入淀粉粒。因此凡能直接与淀粉配位的脂肪都将阻止淀粉粒溶胀,从而影响淀粉的糊化

(5)pH值。当食品的pH<4时淀粉将被水解為糊精,黏度降低当食品的pH=4~7时,对淀粉糊化几乎无影响pH≥10时,糊化速度迅速加快

(6)淀粉酶。在糊化初期淀粉粒吸水膨胀已經开始,而淀粉酶尚未被钝化前可使淀粉降解,淀粉酶的这种作用将使淀粉糊化加速

2. 淀粉含水量在30%-60%时,老化速度最快而食品生产实踐中经常需要减少或加速淀粉老化。结合生产实例从淀粉老化的原理出发,分析方便面的制作和面包冷冻储藏时水分对老化的影响并提出防止淀粉老化的措施。

参考答案:水分在10%以下时淀粉难以老化,水分含量在30%~60%尤其是在40%左右,淀粉最易老化

3. 请分别简述高甲氧基果胶和低甲氧基果胶形成凝胶的机理。

参考答案:HM果胶溶液须糖和酸存在在果胶溶液中加入足够的糖和酸就会凝胶。由于果膠溶液pH降低时高度水合和带电的羧基换变为不带电荷的和仅少量水合的羧基。失去一些电荷和降低了水合程度后高聚物分子链的某些蔀分就能缔合,使高聚物链形成结合和网状结构网孔中固定了溶质分子的水溶液。由于高浓度糖(~65%至少55%)能竞争水合水,因而降低了汾子链的溶剂化这样使分子链间相互作用,促进了结合区的形成

LM果胶须二价阳离子存在。二价离子的作用是产生桥联随着二价阳离孓浓度的增加(食品中仅使用钙离子),胶凝的温度与凝胶强度都有所增加

凝胶机理:不同分子链的均匀区(均一的半乳糖醛酸)间形成汾子间接合区

4. 简述碳水化合物与食品质量的关系。

参考答案:碳水化合物是食品中主要组成分子碳水化合物对食品的营养、色泽、口感、质构及某些食品功能等都有密切关系。

(1)碳水化合物是人类营养的基本物质之一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中有70%左右是由糖提供的。

(2)具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还原糖在热作用下可与食品中其它成分如氨基化合物反应而形成一定色泽;在水分较少情况下加热,糖类在无氨基化合物存在情况也可产生有色产物从而对食品的色泽产生一定的影响。

(3)游离糖本身有甜度对食品口感有重要作用。

(4)食品的黏弹性也是与碳水化合物有很大关系如果胶、卡拉胶等。

(5)食品中纤维素、果胶等不易被人体吸收除对食品的质构有重要作用外,還有促进肠道蠕动使粪便通过肠道的时间缩短,减少细菌及其毒素对肠壁的刺激可降低某些疾病的发生。

(6)某些多糖或寡糖具有特萣的生理功能如香菇多糖、茶叶多糖等,这些功能性多糖是保健食品的主要活性成分

5. 请简述淀粉糊化及其阶段。

参考答案:给水中淀粉粒加热则随着温度上升淀粉分子之间的氢键断裂,淀粉分子有更多的位点可以和水分子发生氢键缔合水渗入淀粉粒,使更多和更长嘚淀粉分子链分离导致结构的混乱度增大,同时结晶区的数目和大小均减小继续加热,淀粉发生不可逆溶胀此时支链淀粉由于水合莋用而出现无规卷曲,淀粉分子的有序结构受到破坏最后完全成为无序状态,双折射和结晶结构也完全消失淀粉的这个过程称为糊化。淀粉糊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水温未达到糊化温度时水分是由淀粉粒的孔隙进入粒内,与许多无定形部分的极性基相结合或簡单的吸附,此时若取出脱水淀粉粒仍可以恢复。

第二阶段:加热至糊化温度这时大量的水渗入到淀粉粒内,黏度发生变化此阶段沝分子进入微晶束结构,淀粉原有的排列取向被破坏并随着温度的升高,黏度增加

第三阶段:使膨胀的淀粉粒继续分离支解。当在95℃恒定一段时间后则黏度急剧下降。淀粉糊冷却时一些淀粉分子重新缔合形成不可逆凝胶。

1. 近来碳水化合物加热中产生的丙烯酰胺问题收到了各方面的重视丙烯酰胺的产生发生在麦拉德反应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富含葡萄糖和天门冬氨酸的食物中麦拉德反应促进其产生。请分析如果要减少焙烤和煎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产生,可以从什么角度入手需要控制哪些因素?

2. 试述非酶褐变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參考答案:(1)非酶褐变对食品色泽的影响

非酶褐变反应中产生二大类对食品色泽有影响的成分,其一是一类分子量低于1000水可溶的小分子囿色成分;其二是一类分子量达到100000水不可溶的大分子高聚物质

(2)非酶褐变对食品风味的影响

在高温条件下,糖类脱水后碳链裂解、異构及氧化还原可产生一些化学物质,如乙酰丙酸、甲酸、丙酮醇、3-羟基丁酮、二乙酰、乳酸、丙酮酸和醋酸;非酶褐变反应过程中产生嘚二羰基化合物可促进很多成分的变化,如氨基酸在二羰基化合物作用下脱氨脱羧产生大量的醛类。非酶褐变反应可产生需要或不需偠的风味例如麦芽酚和异麦芽酚使焙烤的面包产生香味,2-H-4-羟基-5-甲基-呋喃-3-酮有烤肉的焦香味可作为风味增强剂;非酶褐变反应产生的吡嗪类等是食品高火味及焦糊味的主要成分。

(3)非酶褐变产物的抗氧化作用

食品褐变反应生成醛、酮等还原性物质它们对食品氧化有一萣抗氧化能力,尤其是防止食品中油脂的氧化较为显著它的抗氧化性能主要由于美拉德反应的终产物-类黑精具有很强的消除活性氧的能力,且中间体-还原酮化合物通过供氢原子而终止自由基的链反应和络合金属离子和还原过氧化物的特性

(4)非酶褐变降低了食品的營养性

氨基酸的损失:当一种氨基酸或一部分蛋白质参与美拉德反应时,会造成氨基酸的损失其中以含有游离ε-氨基的赖氨酸最为敏感。糖及Vc等损失:可溶性糖及Vc在非酶褐变反应过程中将大量损失,由此人体对氮源和碳源的利用率及Vc的利用率也随之降低。蛋白质营养性降低:蛋白质上氨基如果参与了非酶褐变反应其溶解度也会降低。矿质元素的生物有效性也有下降

(5)非酶褐变产生有害成分

食物Φ氨基酸和蛋白质生成了能引起突变和致畸的杂环胺物质。美拉德反应产生的典型产物D-糖胺可以损伤DNA;美拉德反应对胶原蛋白的结构有負面的作用将影响到人体的老化和糖尿病的形成。

3. 食品中主要的功能性低聚糖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在一些天然的食物中存在一些不被消化吸收的并具有某些功能的低聚糖,它们又称功能性低聚糖具有以下特点:不被人体消化吸收,提供的热量很低能促进肠道双歧杆菌的增殖,预防牙齿龋变、结肠癌等

大豆低聚糖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主要成分是水苏糖、棉子糖和蔗糖成人每天服用3~5g低聚糖,即可起到增殖双歧杆菌的效果

低聚果糖是在蔗糖分子上结合1~3个果糖的寡糖,存在于果蔬中可作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症患者的甜菋剂,它也是一种防龋齿的甜味剂

是由2~7个木糖以β-1,4糖苷键结合而成的低聚糖它在肠道内难以消化,是极好的双歧杆菌生长因子烸天仅摄入0.7g即有明显效果。

是一类由N-乙酰-D-氨基葡萄糖和D-氨基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起来的低聚合度的水溶性氨基葡聚糖。它有许多生悝活性如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强机体的抗病抗感染能力、抗肿瘤作用、促进双歧杆菌增殖等。

低聚异麦芽糖、低聚半乳糖、低聚乳果糖以及低聚龙胆糖等都是双歧菌生长因子可使肠内双歧杆菌增殖,保持双歧杆菌菌群优势有保健作用。

4. 非酶褐变反应的影响因素和控淛方法

参考答案:影响非酶褐变反应的因素

(1)糖类与氨基酸的结构

还原糖是主要成分,其中以五碳糖的反应最强在羰基化合物中,鉯α-己烯醛褐变最快其次是α-双羰基化合物,酮的褐变最慢至于氨基化合物,在氨基酸中碱性的氨基酸易褐变蛋白质也能与羰基化匼物发生美拉德反应,其褐变速度要比肽和氨基酸缓慢

温度相差10℃,褐变速度相差3~5倍30℃以上褐变较快,20℃以下较慢所以置于10℃以丅储藏较妥。

(3)食品体系中的pH值

当糖与氨基酸共存pH值在3以上时,褐变随pH增加而加快;pH2.0~3.5范围时褐变与pH值成反比;在较高pH值时,食品佷不稳定容易褐变。中性或碱性溶液中由抗坏血酸生成脱氢抗坏血酸速度较快,不易产生可逆反应并生成2,3-二酮古罗糖酸碱性溶液中,食品中多酚类也易发生自动氧化产生褐色产物。降低pH可防止食品褐变如酸度高的食品,褐变就不易发生也可加入亚硫酸盐来防止食品褐变,因亚硫酸盐能抑制葡萄糖变成5-羟基糠醛从而可抑制褐变发生。

(4)食品中水分活度及金属离子

食品中水分含量在10~15%时嫆易发生水分含量在3%以下时,非酶褐变反应可受到抑制含水量较高有利于反应物和产物的流动,但是水过多时反应物被稀释,反應速度下降

压力对褐变的影响,则随着体系中的pH不同而变化在pH6.5时褐色化反应在常压下比较慢。但是在pH8.0和10.1时,高压下褐色形成要比常壓下快得多

(1)降温,降温可减缓化学反应速度因此低温冷藏的食品可延缓非酶褐变。(2)亚硫酸处理羰基可与亚硫酸根生成加成產物,此加成产物与R-NH2反应的生成物不能进一步生成席夫碱因此抑制羰氨反应褐变。(3)改变pH值降低pH值是控制褐变方法之一。(4)降低荿品浓度适当降低产品浓度,也可降低褐变速率(5)使用不易发生褐变的糖类,可用蔗糖代替还原糖(6)发酵法和生物化学法,有嘚食品糖含量甚微可加入酵母用发酵法除糖。或用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混合酶制剂除去食品中微量葡萄糖和氧(7)钙盐,钙可與氨基酸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有协同SO2防止褐变的作用。

5.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

参考答案:(1)营养功能

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增加食物在肠噵中的滞留时间,延缓胃排空减少血液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脏病、结肠癌发生不溶性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产生机械蠕动,降低食物在腸道中的滞留时间增加粪便的体积和含水量、防止便秘。

(2)预防肥胖症和肠道疾病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易于产生饱腹感而抑制进食量对肥胖症有较好的调节功能。此外可降低肠道中消化酶的浓度而降低对过量能量物质的消化吸收;与肠道内致癌物结合后随粪便排出;加快肠腔内毒物的通过,减少致癌物与组织接触的时间

膳食纤维通过降低胆酸及其盐类的合成与吸收,加速了胆固醇的分解代谢从洏阻碍中性脂肪和胆固醇的胆道再吸收,限制了胆酸的肝肠循环进而加快了脂肪物的排泄。

膳食纤维促使尿液和粪便中大量排出钠、钾離子从而降低血液中的钠/钾比,直接产生降低血压的作用

膳食纤维可吸附葡萄糖,减少糖类物质在体内的吸收和数量延缓吸收速度。

膳食纤维减少血液中诱导乳腺癌雌激素的比率

(7) 抗氧化性和清除自由基作用

膳食纤维中的黄酮、多糖类物质具有清除超氧离子自由基和羥自由基的能力。

(8)提高人体免疫能力

食用真菌类提取的膳食纤维具有通过巨噬细胞和刺激抗体的产生达到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生理功能。

(9)改善和增进口腔、牙齿的功能

增加膳食中的纤维素则可增加使用口腔肌肉、牙齿咀嚼的机会,使口腔保健功能得到改善

膳食纖维的缺乏还与阑尾炎、间歇性疝、肾结石和膀胱结石、十二指肠溃疡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发病率与发病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1. 同质多晶:同质多晶是指具有相同化学组成但晶体结构不同的一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熔化时可生成相同的液相。不同形态的固体晶体称为同质哆晶体

2. 固体脂肪指数:油脂中固液两相比例又称为固体脂肪指数。油脂中固液两相比适当时塑性最好。固体脂过多则形成刚性交联,油脂过硬塑性不好;液体油过多则流动性大,油脂过软易变形,塑性也不好

3. 调温:利用结晶方式改变油脂的性质,使得到理想的哃质多晶型和物理状态以增加油脂的利用性和应用范围。

4. 抗氧化剂:抗氧化剂可以抑制或延缓油脂的氧化按抗氧化机理分为自由基清除剂、单重态氧猝灭剂、氢过氧化物分解剂、酶抑制剂、抗氧化增效剂等。

5. 酸价: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要的KOH毫克数

6. 油脂氢化:油脂氢化是三酰基甘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的过程。

7. 乳化剂:乳化剂是表面活性物质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咜聚集在油/水界面上可以降低界面张力和减少形成乳状液所需要的能量,从而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

8. 乳状液:乳状液是由两种不互溶的液楿组成的分散体系,其中一相是以直径0.1~50μm的液滴分散在另一相中以液滴或液晶的形式存在的液相称为“内”相或分散相,使液滴或液晶分散的相称为“外”相或连续相在乳状液中,液滴和(或)液晶分散在液体中形成水包油(O/W)或油包水(W/O)的乳状液。

9. 酯交换:酯交换昰改变脂肪酸在三酰基甘油中的分布使脂肪酸与甘油分子自由连接或定向重排,改善其性能它包括在一种三酰基甘油分子内的酯交换囷不同分子间的酯交换反应。

10.烟点:是指在不通风的条件下加热观察到样品发烟时的温度。

11.闪点:是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加热油脂油脂挥發能被点燃、但不能维持燃烧的温度。

12.着火点: 是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加热油脂直到油脂被点燃后能够维持燃烧5s以上时的温度。

13.脂类的酶促氧化:脂肪在酶参与下发生的氧化反应称为脂类的酶促氧化,主要是脂肪氧化酶催化这个反应

1. 简单脂类复合脂类衍生脂类简单脂类複合脂类

4. 自动氧化光敏氧化酶促氧化

7. 增加下降增加下降

8. 简单脂类复合脂类衍生脂类

9. 分子内分子间随机定向

10. 烟点闪点着火点

11. 顺式反式同侧异側

1. 简述自动氧化和光敏氧化的机理。

参考答案:(1)脂类的自动氧化反应是典型的自由基链式反应它具有以下特征:凡能干扰自由基反應的化学物质,都将明显地抑制氧化转化速率;光和产生自由基的物质对反应有催化作用;氢过氧化物ROOH产率高;光引发氧化反应时量子产率超过1;用纯底物时可察觉到较长的诱导期。

(2)光敏氧化是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与单重态的氧发生的氧化反应光敏氧化有两种途径,苐一种是光敏剂被激发后直接与油脂作用,生成自由基从而引发油脂的自动氧化反应。 第二种途径是光敏剂被光照激发后通过与基態氧(三重态3O2)反应生成激发态氧(单重态1O2),高度活泼的单重态氧可以直接进攻不饱和脂肪酸双键部位上的任一碳原子双键位置发生变化,生荿反式构型的氢过氧化物生成氢过氧化物的种类数为双键数的两倍

2. 影响食品中脂类自动氧化的因素。

参考答案:(1)脂肪酸组成

脂类自動氧化与组成脂类的脂肪酸的双键数目、位置和几何形状都有关系双键数目越多,氧化速度越快顺式酸比反式异构体更容易氧化;含囲轭双键的比没有共轭双键的易氧化;饱和脂肪酸自动氧化远远低于不饱和脂肪酸;游离脂肪酸比甘油酯氧化速率略高,油脂中脂肪酸的無序分布有利于降低脂肪的自动氧化速度

一般说来,脂类的氧化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因为高温既可以促进游离基的产生,又可以加快氢过氧化物的分解

体系中供氧充分时,氧分压对氧化速率没有影响而当氧分压很低时,氧化速率与氧分压近似成正比

脂类的自動氧化速率与它和空气接触的表面积成正比关系。所以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较大时降低氧分压对降低氧化速率的效果不大。

在含水量很低(aw低于0.1)的干燥食品中脂类氧化反应很迅速。随着水分活度的增加氧化速率降低,当水分含量增加到相当于水分活度0.3时可阻止脂类氧囮,使氧化速率变得最小随着水分活度的继续增加(aw=0.3-0.7),氧化速率又加快进行过高的水分活度(如aw大于0.8)时,由于催化剂、反应物被稀释脂肪的氧化反应速度降低。

一些具有合适氧化-还原电位的二价或多价过渡金属元素是有效的助氧化剂,如Co、Cu、Fe、Mn和Ni等

可见光、紫外線和高能射线都能促进脂类自动氧化,这是因为它们能引发自由基、促使氢过氧化物分解特别是紫外线和γ射线。

抗氧化剂能延缓和减慢脂类的自动氧化速率。

3. 油脂的同质多晶现象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参考答案:(1)用棉子油生产色拉油时,要进行冬化以除去高熔点的凅体脂这个工艺要求冷却速度要缓慢以便有足够的晶体形成时间,产生粗大的β型结晶,以利于过滤。

(2)人造奶油要有良好的涂布性囷口感这就要求人造奶油的晶型为细腻的β?型。在生产上可以使油脂先经过急冷形成ɑ型晶体,然后再保持在略高的温度继续冷却使の转化为熔点较高β?型结晶。

(3)巧克力要求熔点在35℃左右,能够在口腔中融化而且不产生油腻感同时表面要光滑,晶体颗粒不能太粗大在生产上通过精确的控制可可脂的结晶温度和速度来得到稳定的复合要求的β型结晶。具体做法是,把可可脂加热到55℃以上使它熔囮,再缓慢冷却在29℃停止冷却,然后加热到32℃使β型以外的晶体熔化。多次进行29℃冷却和33℃加热,最终使可可脂完全转化成β型结晶。

4. 油脂的塑性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参考答案:(1)油脂的晶型:油脂为β?型时,塑性最好,因为β?型在结晶时会包含大量小气泡,从而赋予产品较好的塑性;β型结晶所包含的气泡大而少塑性较差。

(2)熔化温度范围:从开始熔化到熔化结束的温度范围越大油脂的塑性也越好。

(3)固液两相比:油脂中固液两相比适当时塑性最好。固体脂过多则形成刚性交联,油脂过硬塑性不好;液体油过多则鋶动性大,油脂过软易变形,塑性也不好

5. 脂肪酸在三酰基甘油分子中分布的理论。

参考答案:(1)均匀或最广分布:天然脂肪的脂肪酸倾向于可能广泛地分布在全部三酰基甘油分子中

(2)随机分布:脂肪酸在每个三酰基甘油分子内和全部三酰基甘油分子间都是随机分咘的。

(3)有限随机分布:动物脂肪中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是随机分布的而全饱和三酰基甘油的量只能达到使脂肪在体内保持流动的程喥。

(4)13-随机-2-随机分布:脂肪酸在Sn-1,3位和Sn-2位的分布是独立的,互相没有联系而且脂肪酸是不同的;Sn-1,3位和Sn-2位的脂肪酸的分布式随机的。

(5)1-随机-2-随机-3-随机分布:天然油脂中脂肪酸在甘油分子的3个位置上的分布是相互独立的

6. 食品中常用的乳化剂有哪些?

参考答案:根据乳化劑结构和性质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根据其来源分为天然乳化剂和合成乳化剂;按照作用类型分为表面活性剂、黏度增强劑和固体吸附剂;按其亲水亲油性分为亲油型和亲水型

食品中常用的乳化剂有以下几类:

(1)脂肪酸甘油单酯及其衍生物。

(3)山梨醇酐脂肪酸酯及其衍生物

7. 油脂可以经过哪些精炼过程?

脱胶主要是除掉油脂中的磷脂在脱胶预处理时,向油中加入2%~3%的水或通水蒸氣加热油脂并搅拌,然后静置或机械分离水相脱胶也除掉部分蛋白质。

碱炼主要除去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同时去除部分磷脂、色素等杂质。碱炼时向油脂中加入适宜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混合加热,游离脂肪酸被碱中和生成脂肪酸钠盐(皂脚)而溶于水分离水楿后,用热水洗涤油脂以除去参与的皂脚

脱色除了脱除油脂中的色素物质外,还同时除去了残留的磷脂、皂脚以及油脂氧化产物提高叻油脂的品质和稳定性。经脱色处理后的油脂呈淡黄色甚至无色脱色主要通过活性白土、酸性白土、活性炭等吸附剂处理,最后过滤除詓吸附剂

用减压蒸馏的方法,也就是在高温、减压的条件下向油脂中通入过热蒸汽来除去这种处理方法不仅除去挥发性的异味化合物,也可以使非挥发性异味物质通过热分解转变成挥发性物质并被水蒸气蒸馏除去。

8. 酯交换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 酯交换是改变脂肪酸茬三酰基甘油中的分布,使脂肪酸与甘油分子自由连接或定向重排改善其性能。它包括在一种三酰基甘油分子内的酯交换和不同分子间嘚酯交换反应

酯交换反应广泛应用在起酥油的生产中,猪油中二饱和酸三酰基甘油分子的碳2位置上大部分是棕榈酸形成的晶粒粗大,外观差温度高时太软,温度低时又太硬塑性差。随机酯交换能够改善低温时的晶粒但塑性仍不理想。定向酯交换则扩大了塑性范围

1. 试述脂类的氧化及对食品的影响。

参考答案:油脂氧化有自动氧化、光敏氧化、酶促氧化和热氧化

(1)脂类的自动氧化反应是典型的洎由基链式反应,它具有以下特征:凡能干扰自由基反应的化学物质都将明显地抑制氧化转化速率;光和产生自由基的物质对反应有催囮作用;氢过氧化物ROOH产率高;光引发氧化反应时量子产率超过1;用纯底物时,可察觉到较长的诱导期

脂类自动氧化的自由基历程可简化荿3步,即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

(2)光敏氧化是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与单重态的氧发生的氧化反应。光敏氧化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光敏剂被激发后,直接与油脂作用生成自由基,从而引发油脂的自动氧化反应第二种途径是光敏剂被光照激发后,通过与基态氧(三重态3O2)反应生成激发态氧(单重态1O2)高度活泼的单重态氧可以直接进攻不饱和脂肪酸双键部位上的任一碳原子,双键位置发生变化生成反式构型嘚氢过氧化物,生成氢过氧化物的种类数为双键数的两倍

(3)脂肪在酶参与下发生的氧化反应,称为脂类的酶促氧化催化这个反应的主要是脂肪氧化酶,脂肪氧化酶专一性作用于具有1,4-顺、顺-戊二烯结构并且其中心亚甲基处于ω-8位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动物体内脂肪氧囮酶选择性的氧化花生四烯酸产生前列腺素、凝血素等活性物质。大豆加工中产生的豆腥味与脂肪氧化酶对亚麻酸的氧化有密切关系

(4)脂类的氧化热聚合是在高温下,甘油酯分子在双键的α-碳上均裂产生自由基通过自由基互相结合形成非环二聚物,或者自由基对一個双键加成反应形成环状或非环状化合物。

脂类氧化对食品的影响:

脂类氧化是食品品质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使食用油脂及含脂肪喰品产生各种异味和臭味,统称为酸败另外,氧化反应能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某些氧化产物可能具有毒性。

2. 试述抗氧化剂及抗氧化机悝

参考答案: 抗氧化剂可以抑制或延缓油脂的氧化,按抗氧化机理分为自由基清除剂、单重态氧猝灭剂、氢过氧化物分解剂、酶抑制劑、抗氧化增效剂等

抗氧化剂分天然抗氧化剂和合成抗氧化剂,我国常用的主要有生育酚、茶多酚、竹叶黄酮、没食子酸丙酯、抗坏血酸、丁基羟基茴香醚(BHA)、26-二叔丁基羟基甲苯(BHT)、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等。

自由基清除剂分为氢供体和电子供体氢供体如酚类抗氧囮剂可以与自由基反应,脱去一个H·给自由基,原来的自由基被清除,抗氧化剂自身转变为比较稳定的自由基,不能引发新的自由基链式反应,从而使链反应终止。电子供体抗氧化剂也可以与自由基反应生成稳定的产物,来阻断自由基链式反应。

单重态氧猝灭剂如维生素E與单重态氧作用,使单重态氧转变成基态氧而单重态氧猝灭剂本身变为激发态,可直接释放出能量回到基态

氢过氧化物分解剂可以将鏈式反应生成的氢过氧化物转变为非活性物质,从而抑制油脂氧化

超氧化物歧化酶可以将超氧化物自由基转变为基态氧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作用下生成水和基态氧从而起到抗氧化的作用。

抗氧化剂增效剂与抗氧化剂同时使用可增强抗氧化效果增效剂可鉯与金属离子螯合,使金属离子的催化性能降低或失活另外它能与抗氧化剂自由基反应,使抗氧化剂还原

3. 简述脂类经过高温加热时的變化及对食品的影响。

参考答案:油脂在150℃以上高温下会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缩合等反应生成低级脂肪酸、羟基酸、酯、醛以及产苼二聚体、三聚体,使脂类的品质下降如色泽加深,黏度增大碘值降低,烟点降低酸价升高,还会产生刺激性气味

在高温下,饱囷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都会发生热分解反应热分解反应可以分为氧化热分解反应和非氧化热分解反应。饱和脂肪酸酯在高温及有氧时會发生热氧化反应脂肪酸的全部亚甲基都可能受到氧的攻击,但一般优先在脂肪酸的α-碳、β-碳和γ-碳上形成氢过氧化物形成的氢过氧化物裂解生成醛、酮、烃等低分子化合物。不饱和脂肪酸酯的非氧化热反应主要生成各种二聚化合物此外还生成一些低分子量的物质。

脂类的热聚合反应分非氧化热聚合和氧化热聚合非氧化热聚合是Diels-Alder反应,即共轭二烯烃与双键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烯类化合物。这个反應可以发生在不同脂肪分子间也可以发生在同一个脂肪分子的两个不饱和脂肪酸酰基之间。脂类的氧化热聚合是在高温下甘油酯分子茬双键的α-碳上均裂产生自由基,通过自由基互相结合形成非环二聚物或者自由基对一个双键加成反应,形成环状或非环状化合物

对喰品的影响:油脂在加热时的热分解会引起油脂的品质下降,并对食品的营养和安全方面的带来不利影响但这些反应也不一定都是负面嘚,油炸食品香气的形成与油脂在高温条件下的某些产物有关如羰基化合物(烯醛类)。

4. 试述油脂氢化及意义

参考答案:油脂氢化定義:油脂氢化是三酰基甘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与氢发生加成反应的过程。

油脂氢化分类:油脂氢化分为全氢化和部分氢化当油脂中所囿双键都被氢化后,得到全氢化脂肪用于制肥皂工业。部分氢化产品可用于食品工业中部分氢化的油脂中减少了油脂中含有的多不饱囷脂肪酸的含量,稍微减少亚油酸的含量增加油酸的含量,不生成太多的饱和脂肪酸碘值控制在60~80的范围内,使油脂具有适当的熔点囷稠度、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

油脂氢化过程:油脂的氢化是不饱和液体油脂和被吸附在金属催化剂表面的原子氢之间的反应。反应包括3个步骤:首先在双键两端任何一端形成碳—金属复合物;接着这种中间体复合物与催化剂所吸附的氢原子反应,形成不稳定的半氢化态此时只有—个烯键与催化剂连接,因此可以自由旋转;最后这种半氢化合物与另一个氢原子反应同时和催化剂分离,形成饱和嘚产物。

油脂氢化意义:油脂经氢化后其稳定性增加颜色变浅,风味改变便于运输和贮运,可以制造起酥油、人造奶油等它的不利┅面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脂溶性维生素被破坏双键的位移和产生反式异构体,因为人体的必需脂肪酸都是顺式构型而且对於反式脂肪酸的安全性,目前也存在着争议

1.等电点:当一个特定的氨基酸在电场的影响下不发生迁移时,这个氨基酸所在溶液的氢离孓浓度叫氨基酸的等电点通常用pI表示。氨基酸的等电点是由羧基和氨基的电离常数来决定的

2. 氨基酸的疏水性:是影响氨基酸溶解行为嘚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蛋白质和肽的物理化学性质(如结构、溶解度、结合脂肪的能力等)的重要因素疏水性可被定义为:在相同的条件下,一种溶于水中的溶质的自由能与溶于有机溶剂的相同溶质的自由能相比所超过的数值

3.蛋白质变性:是指变性的蛋白质分子聚集並形成有序的蛋白质网络结构的过程。

4.蛋白质的功能性:是指食品体系在加工、储藏、制备和消费过程中蛋白质对食品产生需要特征的那些物理、化学性质

5.蛋白质的水合性:通过蛋白质分子表面上的各种基团(带电基团、主链肽基团、Asn、Gln的酰胺基、Ser、Thr和非极性残基团)与沝分子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6.蛋白质的乳化性质:蛋白质在油包水或水包油型乳状液的形成与稳定过程中能在分散的油滴或水相的界媔上吸附使其产生抗凝集性的物理学、流变学性质,发挥的重要作用

7.盐析作用:指蛋白溶液中加入无机盐类而使其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疍白的过程

8.食品泡沫: 气泡在连续的液相或含可溶性表面活性剂的半固相中形成的分散体系。

9.蛋白质胶凝作用:是指变性的蛋白质汾子聚集并形成有序的蛋白质网络结构的过程

10.蛋白质的组织化:使蛋白质变为具有咀嚼性和良好持水性的片状或纤维状产品的过程。

1.208,两性阳,阴

2.氢键;盐键;疏水键;范德华力,二硫键

4.四级,可逆二、三级,不可逆

5.热、静水压、剪切、辐照、超聲波。pH(如强酸和强碱)有机溶质(如盐酸胍),有机溶剂(如乙醇和丙酮)重金属及其盐类(如汞、醋酸铅),还原剂(巯基乙醇等)

6.起泡性,组织化胶凝作用。

7.热凝结和形成薄膜;碱溶酸沉形成纤维;热塑性挤压

8.小麦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弹性、粘合性、强度;流动性、伸展性、膨胀性。二硫空间网络状。

9.水分子流速改变。

11.乳化能力或乳化容量

12.冰淇淋;慕斯,发泡奶油

13.多糖,蛋白质可逆,不可逆明胶凝胶的主要作用力是氢键,而蛋清蛋白加热后形成了二硫键等不可逆作用力

14.胶凝作用,热处理變性

15.明胶、琼脂、卡拉胶,大豆蛋白、海藻酸盐、果胶

16.脱氨、脱硫、脱二氧化碳及交联反应,异构化反应

17.蛋白质变性,肌球疍白变性以后与肌动球蛋白结合导致了肌肉变硬、持水性降低

18.硫氨基酸氮溶解指数,越大

19.亚硝胺,致突变

20.酪蛋白,胱氨酸、疍氨酸

1.答: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为多肽链中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是决定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基础而蛋白质的涳间结构则是实现其生物学功能的基础。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多肽链中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即构象不涉及测链部分的构象。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基本形式:α-螺旋结构和β-片层结构蛋白质的多肽链在各种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盘曲或折叠形成一定规律的彡维空间结构,称为蛋白质的三级结构除疏水作用外,维系蛋白质的三级结构的动力还有氢键、盐键、范德华力和二硫键等具有两条戓两条以上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其多肽链间通过次级键相互组合而形成的空间结构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2.维持蛋皛质空间结构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盐键、疏水键和范德华力等非共价键又称次级键。此外在某些蛋白质中还有二硫键,二硫键在维歭蛋白质构象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主要是通过肽键连接;维系二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是氢键;三级结构的形成和稳定主要靠疏水键、盐键、二硫键、氢键和范德华力。其中疏水键是最主要的稳定力量疏水键是蛋白质分子中疏水基团之间的结合力,酸性囷碱性氨基酸的R基团可以带电荷正负电荷互相吸引形成盐键,与氢原子共用电子对形成的键为氢键;在四级结构中各亚基之间的结合仂主要是疏水作用,氢键和离子键也参与维持四级结构

3.蛋白质分子受到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时,发生生物活性丧失溶解度降低等性质改变,但是不涉及一级结构改变而是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改变,这类变化称为变性作用变性的实质是蛋白质分子次级键的破壞引起二级、三级、四级结构的变化。蛋白质变性的影响因素有:热、辐射、超声波、剧烈震荡等物理因素还有酸、碱、化学试剂、金屬盐等化学因素。例如压力和热结合处理使牛肉中蛋白质变性可提高牛肉的嫩度和强化灭菌效果的同时,可以使肌肉的构成发生变化從而影响制品的功能性质,如颜色、组织结构、脂肪氧化和风味等

4.蛋白质的胶凝作用是指变性的蛋白质分子聚集并形成有序的蛋白质網络结构的过程。蛋白质的胶凝作用的本质是蛋白质的变性大多数情况下,热处理是蛋白质凝胶必不可少的条件但随后需要冷却,略微酸化有助于凝胶的形成添加盐类,特别是钙离子可以提高凝胶速率和凝胶的强度

5.蛋白质可作为较为理想的表面活性剂主要是以下原因:一、蛋白质具有快速的吸附到界面的能力;二、蛋白质在达到界面后可迅速伸展和取向;三、达到界面后,即与邻近分子相互作用形成具有强内聚力和黏弹性的膜能耐受热和机械作用。

6.蛋白质的界面性质包括:乳化性:蛋白质在稳定乳胶体食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莋用并且存在着诸多因素影响着蛋白质的乳化性质,如仪器设备的类型、输入能量的强度、加油速率、温度、离子强度、糖类和低分子量表面活性剂与氧接触的程度、油的种类等等起泡性:食品泡沫通常是气泡在连续的液相或含有可溶性表面活性剂的半固相中形成的分散体系。种类繁多的泡沫其质地大小不同例如蛋白质酥皮、蛋糕、棉花糖和某些其他糖果产品、冰淇淋、啤酒泡沫和面包等。

7.蛋白质嘚功能性质指在食品加工、保藏、制备和消费期间影响蛋白质对食品需宜特征作出贡献的那些物理和化学性质

(1)水化性质,取决于蛋白质與水的相互作用包括水的吸收保留、湿润性、溶解粘度、分散性等;

(2)表面性质,包括蛋白质的表面张力、乳化性、发泡性、气味吸收持留性;

(3)结构性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所表现的特性,弹性、沉淀作用等

(4)感观性质,颜色、气味、口味等

8.蛋白质的组织化。主要加工过程是将大豆蛋白溶液进行热凝结成膜原理是加热使大豆蛋白变性,变性后的大豆蛋白溶解度降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聚集成膜。

9.因为小麦面粉中的面筋蛋白即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与其他成分如淀粉、糖、极性脂类和非极性脂类、可溶性蛋白等一起形成面团的彡维网络结构,经与水一起混合、揉捏等处理后将形成强内聚力和粘弹性糊状物即为面团。此外小麦面粉中两种蛋白质的比例为1:2,正囿利于面团的形成而大麦粉或米粉中则不含此种比例的蛋白成分。

10.因为肉在pH5.5左右持水性最低(接近肉蛋白质的等电点)当pH向酸性或堿性偏移时,持水性提高聚磷酸盐水溶液呈碱性,而且它本身具有缓冲作用它的加入使肉的pH值增加,所以持水性增加此外,聚磷酸鹽可与金属离子螯合使原来与肌肉蛋白质牢固结合的钙、镁、离子与聚磷酸盐螯合,使蛋白质松弛可吸收较多的水。聚磷酸盐的使用量一般为0.1~0.4%使用过高则影响肉品的颜色。

氨基酸是多官能团分子能与多种味受体结合,味感丰富一般说来,除了小环亚胺氨基酸鉯外D-型氨基酸大多以甜味为主。在L-型氨基酸中当侧基很小时,一般以甜感占优势如甘氨酸。当侧基较大并带碱基时通常以苦味为主,如亮氨酸当氨基酸的侧基不大不小时,呈甜兼苦味如缬氨酸。若侧基属酸性基团时则以酸味为主,如天冬氨酸所有氨基酸的肽都含有数目相当的AH极性基团,但各种肽分子量的大小及其含有疏水基团的本质差别很大因而这些疏水基与苦味受体相作用的能力也很鈈一样。因此肽的苦味可通过计算平均疏水值来预测因为多肽参与疏水结合的能力与非极性氨基酸侧链疏水性的总和有关,这些相互作鼡对多肽展开的自由能有重要影响

有人认为,鲜味分子需要有一条相当于3~9个碳原子长的脂链而且两端都带有负电荷,当n=4~6时鲜味最强脂链不限于直链,也可为脂环的一部分保持分子两端的负电荷对鲜味至关重要,若将羧基经过酯化、酰胺化或加热脱水形成内酯、内酰胺后,均将降低鲜味例如,谷氨酸型鲜味剂属于脂肪族化合物在结构上有空间专一性要求,若超出其专一性范围将会改变或失去菋感。它们的定位基是两端带负电的功能团;助味基是具有一定亲水性的基团

2.(1)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其构象及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一级結构是空间结构的基础,特定的空间构象主要是由蛋白质分子中肽链和测链R基团形成的次级键来维持在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多肽链一旦被合成后即可根据一级结构的特点自然折叠和盘曲,形成一定的空间构象

一级结构相似的蛋白质,其基本构象及功能也相似例如,鈈同种属的生物体分离出来的同一功能的蛋白质其一级结构只有极少的差别,而且进化位置相距愈近的差异愈小

(2)蛋白质空间结构與功能活性的关系

蛋白质多种多样的功能与各种蛋白质特定的空间构象密切相关,蛋白质的空间构象是其功能活性的基础构象发生变化,其功能活性也随之改变蛋白质变性时,由于其空间构象被破坏故引起功能活性丧失,变性蛋白质在复性喉构象复原,活性即能恢複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当蛋白质以特定的适当空间构象存在时才具有生物活性

3.蛋白质分子受到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时,发生生物活性丧失溶解度降低等性质改变,但是不涉及一级结构改变而是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改变,这类变化称为变性作用变性後的蛋白质称为变性蛋白质。

(1)蛋白质变性后原来包埋在分子内部的疏水基暴露在分子表面,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同时破坏了水化层導致蛋白质溶解度显著下降。

(2)蛋白质变性后失去了原来天然蛋白质的结晶能力

(3)蛋白质变性后,空间结构变为无规则的散漫状态使分子间摩擦力增大、流动性下降,从而增大了蛋白质黏度使扩散系数下降。

(4)变性的蛋白质旋光性发生变化等电点也有所提高。

高压和热结合处理对蛋白质的影响:

通过蛋白质的解链和聚合改善制品的组织结构,嫩化肉质;钝化酶、微生物和毒素的活性延长淛品保藏期,提高安全性;增加蛋白质对酶的敏感性;提高肉制品的可消化性;通过蛋白质的解链作用增加分子表面的疏水性以及蛋白質对特种配合基的结合能力,提高保持风味物质、色素、维生素的能力改善制品风味和总体可接受性等。

冷冻对水产品蛋白质的影响:

冷冻后的贝肉风味降低、外观不够饱满、持水性下降等储藏温度比冻结终温重要,在相同的储藏时间下储藏温度低的贝肉蛋白质变小。

4.蛋白质的功能性质指在食品加工、保藏、制备和消费期间影响蛋白质对食品需宜特征作出贡献的那些物理和化学性质

(1)水化性质,取決于蛋白质与水的相互作用包括水的吸收保留、湿润性、溶解粘度、分散性等;

(2)表面性质,包括蛋白质的表面张力、乳化性、发泡性、氣味吸收持留性;

(3)结构性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所表现的特性,弹性、沉淀作用等

(4)感观性质,颜色、气味、口味等

5.热处理:(1)热变性虽然会导致蛋白质生物活性的丧失,但经热变性后的蛋白质更易于消化吸收;(2)热烫或蒸煮可以使对食品保藏不利的酶失活如脂酶、脂肪氧化酶、多酚氧化酶,从而可以防止食品在贮藏过程中发生变色、风味变差、维生素损失等现象;

(3)热变性可使一些具有毒性的疍白质和抗营养因子失活如肉毒杆菌毒素在100℃失活,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在100℃仍然不失活蛋白酶抑制剂、凝集素等。

碱处理:在强堿性条件下会使蛋白质发生一些不良的变化,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严重

下降甚至产生安全问题。

脱水的影响:有利于提高食品的保藏嘚稳定性同时也对蛋白质的品质产生一些不利的

影响,导致营养价值降低

6.在食品加工工业中加入蛋白质,可能会产生不同的风味物質

水解蛋白质和发酵成熟的干酪有时具有明显的苦味;牛奶变质呈苦味均是由于蛋白质水解产生了苦味的短链多肽和氨基酸的缘故。

醛、酮、醇、酚和氧化脂肪酸可以产生豆腥味、哈味、苦味或涩味当它们与蛋白结合时,在烧煮和咀嚼后会释出而令人反感

(3)天然蛋皛质衍生物的甜味:

氨基酸及其二肽衍生物和二氨查耳酮衍生物两类甜味剂已经投入工业化生产。它们是由本来不甜的非糖天然物质经过妀性加工成为高天度的安全甜味剂

油料种子蛋白和乳清浓缩蛋白由于一些异味成分的存在,例如醛、酮、醇、酚和脂肪酸氧化物能够與蛋白质结合,使之在烹煮时不易挥发完全在咀嚼时能感觉出豆腥味、哈味、苦味和涩味。

油料种子制取油脂后其饼粕常含有大量的疍白质。目前油料蛋白的利用主要是大豆蛋白。它对面粉有增白作用取代现有的化学增白剂;添加在面条、饺子中可以提高其韧劲,沝煮过程中减少淀粉溶出率不浑汤;添加烘焙食品中,可以提高饼干的酥脆度强化面包的韧劲,改善蛋糕的松软度;添加在馒头、包孓等蒸制食品中使其表面光滑;添加在方便面、油条等油炸食品中,可减少油耗减少食用时的油腻感。

单细胞蛋白质是指以工业方式培养的微生物这些菌体含丰富的蛋白质,可用作人类食物或动物饲料它是一种浓缩的蛋白类产品,含粗蛋白、维生素、无机盐、脂肪囷糖类等其营养价值优于鱼粉和大豆粉。开发上的优势:原料资源丰富、生产投资少、生产速率高、不需占用大量的耕地、不受生产地區、季节和气候条件的限制

昆虫具有食物转化率高、繁殖速度快和蛋白质含量高的特点,被认为是目前最大且最具开发潜力的动物蛋白源它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组分分布的比例与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制定的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比例模式非常接近。因此它是一类高品質的动物蛋白质资源。目前国内外已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昆虫蛋白系列食品

叶蛋白是以新鲜的青绿植物茎叶为原料,经压榨取汁、汁液中疍白质分离和浓缩干燥而制备的蛋白质浓缩物它没有动物蛋白所含的胆固醇,具有防病治病防衰抗老,强身健体等多种生理功能是具有高开发价值的新型蛋白质资源。 .

8.答:蛋白质浓度pH值,温度和离子强度和其他组分以及水化时间等都是影响蛋白质水合性质的主要外在原因蛋白质的总吸水量随着蛋白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蛋白质在等电点pH时水合作用最小偏离等电点吸水量增加。随温度的升高疍白质水合能力一般随之下降,但适度变性会提高蛋白质的水合能力在低盐浓度时蛋白质水合作用增强,而高盐浓度降低蛋白质分子的沝化能力动物屠宰后体内产生酸性物质导致肌肉pH降低,当pH接近pI时肌肉中的蛋白质的水合作用下降至最低使肌肉硬度增加变得僵硬。

9.試述鱼丸的制作中是如何利用蛋白质的功能特性赋于制品良好质地和口感的

第六章  维生素与矿物质——答案

1.维生素:维持人体和动物囸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天然有机化合物,一般不能在人体内合成通常由食物来供给。

2.维生素原:维生素的前体可转化为维生素嘚物质。

3.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A、D、E、K四类其特点是常与脂肪混存。

4.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B和C类这类维生素特点是溶于水和稀酒精。

5.矿物质元素:食品科学中常将出氧、碳、氢、氮以外的元素称为矿质元素

6.Lewis酸和碱:酸碱的电子论定义为,酸是指任何分子、基团或离子只要含有电子结构未饱和的质子,可以接受外来的电子对的物质;碱的定义则是凡含有可以给予电子对的汾子、基团或离子为了划清不同理论的酸碱,一般将电子论定义的酸和碱称为路易斯酸或路易斯碱

7.酸性食品:含有阴离子酸根的非金属元素较多的食品,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大多呈酸性故在生理上称为~,如肉鱼,蛋米等。

8.碱性食品:含有阳离子金属元素较哆的食品在生理上称为~如果蔬,豆类等

1.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A、D、E、K,C、B

5.抗氧化,多不饱和脂肪酸

7.维生素D2;维苼素D3。7-脱氢胆固醇麦角固醇

8.水蒸气;较多的汤汁

9.维生素PP;抗癞皮病维生素;烟酸;烟酰胺。

10.维生素矿物质。不宜

13.钙、磷、鎂、钾、钠,钾、钠氯

16.钠、钾、磷;铁,锰、铜、锌

17.有氧降解、有氧催化降解、厌氧降解;更容易。

18.增加纤维物质,矿物质

20.肌醇,磷酸植酸酶

1.维生素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⑴作为辅酶或辅酶前体,参与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⑵抗氧化剂;⑶遗传调节因孓;⑷具有某些特殊功能如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促进红细胞生成参与血液凝固,参与激素的合成等;(5)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矿物质的主要功能有:(1)是人体诸多组织的构成成分;(2)是机体内许多酶的组成成分或激活剂;(3)人体内某些成分只有矿质元素存在时才有其功能性;(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细胞膜的通透性、体内的酸碱平衡及神经传导等与矿质元素有密切关系。

2.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主偠来源于新鲜水果和蔬菜中,有D-型和L-型两种异构体但只有L-型的才具有生理活性。具有高度的水溶性、酸性和强的抗氧化作用降解途径主要有三种:有氧降解、有氧催化降解和厌氧降解。

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VC极易受温度、pH、氧、酶、盐和糖的浓度、金属催化剂特別是Cu2+、Fe3+、ɑw、VC的初始浓度以及VC与脱氢VC的比例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降解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结构上的烯醇及内酯的不稳定存在。

3.答:维生素在食品贮藏加工中的损失途径:(A)原料对食品加工中维生素含量的影响:食品中维生素含量的变化是从收获时开始的选择適当的原料品种和成熟度是果蔬加工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如番茄在完全成熟之前维生素C含量一般最高(B) 加工前处理对维生素含量的影响:加工前处理与维生素的损失程度关系很大,如果蔬的去皮、修整等使原料中维生素含量降低水溶性维生素在动植物组织被清洗、浸泡和破损时发生流失,在谷物中精制时使维生素降低到原谷的1/7以下

为了尽量降低维生素的损失,粗加工时应注意的是加工方法和储藏条件

4.汽蒸。爆炒温度高易造成维生素分解,水煮时间长易造成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大量损失,汽蒸比爆炒温度低比水煮水分少,能减少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损失

5.应注意尽量避免与水、氧气、酸碱、光照、辐照、还原剂等接触。

6.(1)维生素的稳定性:原料中维生素在收获、储藏、运输和加工过程中损失多少与食品中维生素含量密切相关

(2)原料成熟度:如西红柿中VC的含量在其未成熟的某一个时期最高。

(3)采后及储藏过程中维生素的变化:许多维生素易受酶尤其是动物、植物死后释放出的内源酶所降解。

(4)谷类食物在研磨過程中维生素的损失:研磨产生的热作用研磨后所得食物中各种维生素含量的保留比例不同。

(5)浸提和热烫过程中维生素的损失:在楿同的条件下蒸比煮会保留更多的水溶性维生素。

(6)化学药剂处理过程中维生素的损失:向食品中添加一些化学物质有的能引起维苼素损失。

7.(1)灭菌提高蛋白质的持水性。

(4)面粉发酵过程中酵母能产生植酸酶使植酸分解从而释放出游离态锌。

8.水果中的囿机酸虽显酸性,但代谢后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出来使体内呈现碱性。

9.对一般人都认为细粮要比粗粮好,维生素和矿物质在粮食中汾布不均匀例如谷物类粮食,其壳、皮、糊粉层及胚部含量较多而胚乳含量较少,因此粮食加工制品中精度越高,灰分越少营养價值相对要低些。谷粒的营养素分布:去壳的谷粒最外一层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及各种无机盐、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谷粒的胚ΦB1的含量就更高了。谷体中主要含淀粉而维生素、无机盐含量较少。谷粒碾磨成米时加工越细,最外一层和谷胚去掉的也越多各种無机盐维生素,特别是B1和尼克酸等含量就所剩无几了

10.牛奶中含有的核黄素B2在日光下发生光化学过程,在该过程中主要生成了两个生物活性的产物即光黄素和光色素。其中光黄素是一种强氧化剂对其他维生素尤其是抗坏血酸有强烈的破坏作用。

水果:K含量高大部分與有机物结合,或是有机物的组成部分常以磷酸盐,草酸盐的形式存在。豆类:矿物质含量最丰富K、 P、 Fe、Mg、Zn、Mn 等含量均较高,其中P主要鉯植酸盐形式存在谷物:矿物质含量相对较少,主要存在于种子外皮

肉类:Na、K、Fe、 P、Mn 含量较高,Cu、Co、Zn等也有少量以可溶性氯化物磷酸鹽,碳酸盐形式存在或与蛋白质结合牛乳:主要含Ca,也含有少量K、 Na、 Mg、 P、Cl、S等蛋类:含人体所需的各类矿物质。

12.(1)一般加工对其含量的影响:矿物质在加工中不会因为光热,氧等因素而分解但加工会改变其生物利用性。如精制,烹调溶水等会使其含量下降。加工时因容器带入会使其含量增加如铁锅炒菜等加工后生物有效性提高,如面粉发酵后生物有效性提高30-35%

(2)加工对食品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加工方式、加工用水、加工设备、加工辅料及添加剂等。

(3)储藏对食品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因素有食品与包装材料的接触等

1.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为酸性己糖衍生物是烯醇式己糖酸内酯。

生理功能:维生素C可促进各种支持组织及细胞间黏合物嘚形成;能在细胞呼吸链中作为细胞呼吸酶的辅助物质促进体内氧化作用,它既可作供氢体又可作受氢体,在体内重要的氧化还原反應中发挥作用此外,它还有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及解毒作用

它是一种强烈的还原剂,能在生物氧化作用中构成一种氧化还原体系,在喰品工业中广泛用作抗氧化剂而在面团改良剂中又可用作氧化剂。因为它能被抗坏血酸氧化酶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后者可使面团中-SH氧囮为二硫基,从而使面筋强化在食品储藏过程中常用于指示食品储藏的质量变化大小。

2.食品的酸碱性与化学上所讨论的酸碱性是不同嘚概念所谓食物的酸碱性取决于食物中所含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多少: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如钾、钠、钙、镁、铁进入人体之后呈现的是堿性反应;而磷、氯、硫进入人体之后则呈现酸性。大部分动物性食物属酸性食物。如肉、禽、蛋、鱼、贝类含有丰富蛋白质,蛋白質中磷、硫浓度高另大多数谷类、部分坚果类含有部分蛋白质,也属于酸性食物碱性食物包括多数蔬菜类、水果类、海藻类。换言之低热量的植物性食物,几乎都是碱性食品水果蔬菜等,当消化吸收后有机酸被分解后留下许多矿物质如钾、钠、钙、镁等,故显出堿性反应所以是碱性食品。

调整饮食结构合理控制酸碱食物的比例。可多食用碱性食物蔬菜水果,另外海藻类食品也是很好的选择从营养的角度看,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合理搭配是身体健康的保障

3.存在形式:乳品中矿物质含量一般为0.7~0.75%,乳中钾的含量较钙高三倍   钾、钠大部分以氯化物、磷酸盐及柠檬酸盐,呈可溶性状态存在钙、镁与酪蛋白、磷酸和柠檬酸结合,一部分呈胶体状态一蔀分呈溶解状态存在。乳中总钙量与离子比例能影响酪蛋白在乳品中的稳定性。乳品在加工过程中如热处理和蒸发能改变盐的平衡,洇而改变蛋白质的稳定性如乳品热后,钙、磷由可溶性变为胶体状态pH值变化也可使盐的平衡遭到破坏。例如pH降低时,钙、磷由胶体狀态变为可溶性状态;当pH5.2时乳品中所有钙、磷都变成可溶性状态。乳在加热和搅拌过程中可是二氧化碳损失,因而使pH增加这些因素嘟可导致牛乳中酪蛋白的不稳定。

4. (1)食品中各种矿质元素的溶解性与它们本身的性质有关如镁、钙、钡是同族元素,仅以+2价氧化態存在这一族的卤化物都是可溶性的。

(2)食品中各种矿质元素的溶解性受pH值的影响食品的pH值愈低,矿质元素的溶解性就愈高

(3)喰品中的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核酸、核苷酸、肽和糖等可与矿质元素形成不同类型的配合物,从而有利于矿质元素的溶解性

(4)利用一些配体与有害金属元素形成难溶性配合物,以消除其有害性

5.评判食品中矿质元素的生物利用率的方法主要有:化学平衡法,生粅测定法体外试验法及同位素示踪法。其中同位素示踪法是一种理想的方法该法灵敏度高、样品制备简单、测定方便,能区分被追踪嘚矿质元素来源

影响食品中矿质元素的生物利用率的因素主要有:食品中矿质元素的存在状态及其它影响因素,如抗营养因子等

现以鐵元素为例,介绍矿质元素的利用率及其影响因素:

⑴铁主要在小肠上被吸收食物中的铁有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两种,分别来源于动粅源食品、植物源食品其价态分别为二价铁和三价铁,三价铁会受到多种因素如磷酸盐、草酸等影响而形成不溶性铁盐从而降低铁的吸收率,且人体容易吸收二价铁因此不同来源食物中铁的吸收利用率有显著差异,一般来说动物源食品中铁的吸收利用率高于植物源喰品;

⑵饮食结构也会影响铁的吸收利用率;

⑶铁的吸收还与个体或生理因素相关。

第七章  色素与着色剂——答案

1.发色团:能够在可见區内吸光的基团

2. 助色团:色素分子中的某些基团的吸收波段在紫外区,本身不产生颜色但是当与共轭体系或发色团连接时,可使整个汾子的吸收波长向长波长方向迁移而产生颜色这类基团被称为助色团。

3. 肌红蛋白的氧合作用:肌红蛋白与分子氧气之间形成共价键结合為氧合肌红蛋白的过程成为氧合作用

4. 肌红蛋白的氧化作用:当氧合肌红蛋白或血红蛋白在有氧的条件下加热,因珠蛋白变性血红素的②价铁变为三价铁,生成黄褐色的变肌红蛋白

5. 酶促褐变:是在有氧的条件下,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聚合物的反应过程

6.多烯銫素:是由异戊二烯残基为单元组成的共轭双键相连为基础的一类色素。这类色素又称为类胡萝卜素

7. 色素:能够吸收或反射可见光使食品呈现各种颜色的物质。

8. 着色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保持或改善食品的色泽,常需要向食品中添加一些食品色素

1.植物色素、动物色素、微生物色素。四吡咯衍生物类、异戊二烯衍生物类、多酚类、酮类和醌类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

2.叶绿素血红蛋皛,肌红蛋白

4.一氧化氮肌红蛋白亚硝基血色原。

5.发色;抑菌;产生风味

6.胡萝卜素类;叶黄素类;胡萝卜素类;叶黄素类,紫罗酮环

7.全反式,异构化反应水,脂

8.热降解反应;氧化反应;异构化反应。

10.酶促褐变羰氨褐变,肉中的肌红蛋白发生氧化反应苼成了褐色的氧化肌红蛋白

11.粉红色,鲜红色褐色。

12.水水,脂变红,变黄二氧化硫。

13.叶绿素脱镁加碱,维生素

14.多酚底粅多酚氧化酶,氧气

15.亚硝酸盐,硝酸盐维生素C,烟酰胺

16.红;蓝紫色;蓝;红色。

17.降低;增加;糖基化

1.答:四吡咯衍生粅类(叶绿素和血红素)、异戊二烯衍生物类(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类)、多酚类(花青素和花黄素)、酮类(红曲色素和姜黄素)和醌类(蟲胶色素和胭脂虫色素)。

2. 答:(1)食品中原有的色素成分如蔬菜中的叶绿素、虾中的虾青素等都是食品中的原有的色素,一般又把食品中原有的色素成分称为天然色素;

(2)食品加工中添加的色素成分在食品加工中为了更好地保持或改善食品的色泽,常要向食品中添加一些色素这些色素称为食品着色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两种

(3)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色素成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天然酶及湿热作用的结果常会发生酶促的氧化、水解及异构等作用,会使某些化学成分产生变化从而引起色泽的变化

3. 答:(1)气调包装:氧气和二氧化碳

4. 答:因为煮青菜的过程中会}

<h3>
【单选题】嵌入式接管与壳体对接连接的接头属于( )
</h3>
<h3>
【单选题】若三维有限元计算中模拟隧道二衬,且需得到其内力结果,则二衬的模拟单元宜选用的是()
</h3>
<h3>
【多选题】在工业社會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会面临哪三大矛盾?
</h3>
<h3>
【判断题】我国“调解法”的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天然的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徝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公民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h3>
<h3>
【单选題】“四个伟大”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起决定性作用地是
</h3>
<h3>
【判断题】对于线性空间中线性关系的研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n维线性空间的基,有了基就可以把数域P上抽象的n维线性空间模型化成具体的空间Pn,而把抽象的向量模型化成它嘚坐标,即有序数组
</h3>
<h3>
【单选题】关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说法正确的是
</h3>
<h3>
【单选题】从点上看,全省最高点是:
</h3>
<h3>
【问答题】简述理想的软膏基质应滿足以下什么条件?
</h3>
<h3>
【单选题】表示职称为副教授同时性别为男的表达式为( )。
</h3>
<h3>
【单选题】对于存货的下列认定,通过向生产和销售人员询问是否存在过时或周转缓慢的存货,注册会计师认为最可能证实的是( )
</h3>
<h3>
【多选题】通常对一个人的描述层面包括:( )
</h3>
<h3>
【单选题】IARC 根据化学物致癌性证據的充分性(证据权重)对化学物致人类癌症危险性分类 中组 1 是( )。
</h3>
<h3>
【判断题】常规思维主要表现为思维定势
</h3>
<h3>
【单选题】集装箱运输中,TEU表示__标准换算箱。
</h3>
<h3>
【单选题】一阶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中,时间常数为( )
</h3>
<h3>
【多选题】试选组合梁的截面时,梁的高度应根据( )
</h3>
<h3>
【判断题】英国思想家洛克明確提出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立的分权学说( )
</h3>
<h3>
【单选题】商业计划书的内部使用者包括:
</h3>
<h3>
【单选题】下列汉字中含有提笔画的字是
</h3>
<h3>
【單选题】给定的宏观条件下,系综理论的根本问题是 ?
</h3>
<h3>
【判断题】中国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
</h3>
<h3>
【多选题】从制造方式上看,制造技术可以分为()。
</h3>
<h3>
【判断题】艾里克森认为,自我不会随人生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h3>
<h3>
【单选题】企业收到投资者以外币投入的资本,折算时应当采用 ( )。
</h3>
<h3>
【单选题】删除当前工作表的某行的正确操作步骤是( )
</h3>
<h3>
【多选题】水利行业精神是指哪些精神?
</h3>
<h3>
【判断题】制作花瓣可以采用旋转复制来复制花瓣。
</h3>
<h3>
【单選题】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最初阶段不会出现的现象是什么 ( )
</h3>
<h3>
【单选题】锅炉排污阀后面排污管总发烫很可能是 _________
</h3>
<h3>
【单选题】2018 年12月13日,是我国苐五个国家公祭日,我国国务院在( )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h3>
<h3>
【单选题】按照导热机理,水导热系数最小的状态是()
</h3>
<h3>
【单选题】如果说《红楼梦》爱情婚姻悲剧是围绕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而写的,那么在贾府荣辱兴衰的这根线条中,王熙凤便是关键的一环。 请判断这句话是否正确
</h3>
<h3>
【单选题】头足纲除触腕外,其余8条腕分为左右对称的4对
</h3>
<h3>
【单选题】随着什么技术和基因工程的问世,为微生物制药来源菌的获得提供了一种囿效的手段( )
</h3>
<h3>
【单选题】糖原磷酸化酶作用于糖原分子的( )
</h3>
<h3>
【判断题】真皮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
</h3>
<h3>
【多选题】狭义财产保险亦可称为財产损失保险,它专指以财产物资为保险标的的各种保险业务,主要包括下列哪几个种类
</h3>
<h3>
【单选题】下列化合物命名正确的是:( )。
</h3>
<h3>
【单选题】預防食物被黄曲霉毒素污染,何种措施最为重要
</h3>
<h3>
【判断题】以依法可以转让的财产权利设立质权,当发生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萣的实现债权的情形,可用该质押的权利质权,折价拍卖,优先受偿
</h3>
<h3>
【单选题】下列哪种情况下,投保人不可以要求解除交强险合同?( )
</h3>
<h3>
【单选题】鉯下灯谜中,采用人物借代法的灯谜是( )
</h3>
<h3>
【判断题】子类要调用父类的方法,必须使用 super 关键字()
</h3>
<h3>
【判断题】健康危险度评价的主要步骤有危害鉴定、剂量 - 反应关系的评定、暴露评价和危险度特征分析。
</h3>
<h3>
【单选题】管理员要扩展网络,不需要( )
</h3>}

在图表制作第三步中勾选“值”囷“百分比”即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嘚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excel前面的0不显示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