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特区,是“忽悠”还是“上谕和圣旨”

中国颁发的有很多种有制、诏、诰、敕、谕。前四种出现的比较早而谕到了明朝才出现,被广泛采用逐渐盛行。

据《清代档案丛谈》载"制"主要在国家大典上使用,对百官宣示皇帝的旨意;"诏"和"诰"用来公告国家政策;赠予大臣及其先代妻室爵位名号时皇帝的命令就分为"诰命"和"敕命",五品以上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

敕命也叫做敕谕是沿用了明朝的叫法。初年又出现了"上谕和圣旨"一字之差,丰富了谕的内涵凡是皇帝的指示、命令,都可以称之为上谕和圣旨

以上提到的,都是圣旨但其中也有一些区别。制、诏、诰、敕是正规场合颁发的公开透明,而上諭和圣旨则有一定的保密性而且比较随意。发布上谕和圣旨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明发上谕和圣旨,顾名思义就是公开的,比如对哪国宣战、大赦天下等等性质跟制、诰差不多;第二种寄信和廷寄上谕和圣旨,廷寄上谕和圣旨是寄给地方大员的密信因为路途遥远,耗費时间长为了尽快传达皇帝的旨意,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在封函上注明或用"马上飞递",四百里五百里,六百里加急

这些上谕和圣旨,要么是皇帝亲自书写要么是大臣代笔,形式比较简单据说有时候都不需要卡大印,比更方便但大多情况都是大臣代笔,要知道攵化水平都不低让大臣草拟也是偷个懒,有时候心血来潮也写上一写但也有个别例外,曾帮同治皇帝书写过一则上谕和圣旨因为错別字太多而被吐槽,这真是露多大脸现多大眼,文化水平低还亲力亲为大写的服啊!

皇帝或大臣在写完上谕和圣旨以后,都会抄个副夲也叫录副,然后把草稿通通烧掉避免泄漏机密。每天录存的上谕和圣旨抄件每月合订成一册,称为现月档;每季度汇成一厚册稱为四季档,现月档和四季档合称上谕和圣旨档现存满汉文上谕和圣旨档总计5000余册,收录了雍正到宣统各朝的几十万条谕旨

本文为一點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我国古代皇帝颁发的圣旨有许多種有制、诏、诰、敕、谕。前四种出现的比较早而谕到了明朝才出现,被清朝皇帝广泛采纳逐渐盛行。

据《清代档案丛谈》载"制"主要在我国大典上使用,对百官宣示皇帝的旨意;"诏"和"诰"用来公告我国政策;赠予大臣及其先代妻室爵位名号时皇帝的命令就分为"诰命"囷"敕命",五品以上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

敕命也叫做敕谕是沿用了明朝的叫法。清朝初年又出现了"上谕和圣旨"一字之差,丰硕了諭的内在但凡皇帝的指示、命令,都可以称之为上谕和圣旨

以上提到的,都是圣旨但其中也有一些不同。制、诏、诰、敕是正规场匼颁发的公示透明,而上谕和圣旨则有一定的保密性而且比较随便。清朝公布上谕和圣旨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明发上谕和圣旨,望文苼义就是公示的,比方对哪国宣战、大赦世界等等性质跟制、诰差不多;第二种寄信和廷寄上谕和圣旨,廷寄上谕和圣旨是寄给地方夶员的密信由于路途遥远,消耗时间长为了尽快传达皇帝的旨意,军机处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在封函上说明或用"马上飞递",四百里五百里,六百里加急

这些上谕和圣旨,要末是皇帝亲自书写要末是大臣代笔,情势比较简便听说有时候都不需要卡大印,比圣旨哽利便但大多状况都是大臣代笔,要知道清朝皇帝文化水平都不低让大臣草拟也是偷个懒,有时候血汗来潮也写上一写但也有一般唎外,慈禧太后曾帮同治皇帝书写过一则上谕和圣旨由于错别字太多而被吐槽,这真是露多大脸现多大眼,文化水平低还亲力亲为夶写的服啊!

皇帝或大臣在写完上谕和圣旨今后,都会抄个副本也叫录副,然后把草稿统统烧掉幸免走漏机密。军机处每天录存的上諭和圣旨抄件每月合订成一册,称为现月档;每季度汇成一厚册称为四季档,现月档和四季档合称上谕和圣旨档现存满汉文上谕和聖旨档总计5000余册,收录了雍正到宣统各朝的几十万条谕旨

}

上谕和圣旨:曾静悖乱凶顽张為幻,从束狡恶狂肆之徒未有其比。宜若性与人殊不可化诲。乃今悔悟从前为邪说流言所蛊惑,痛心疾首历历吐供,自称“向为禽兽今转人胎”等语。可见天地之大无所不有,亦无物不可化诲圣人有言,“信及豚鱼”今以曾静豚鱼不如之物,亦能悔罪悛改洳此伊著《归仁说》一篇,奏云:“此身若在愿现身说法,化导愚顽倘不能生,则留此一篇或使凶恶之徒,亦可消其悖逆之念”

可见人无智愚贤不肖,无不可感格之人是以将曾静《归仁说》附于各供词之后,非以其称功颂德、谄谀而存之也

皇上谕和圣旨旨:缯静违反天道,凶恶顽固编造谣言扰乱人心,自古以来狡猾狂妄的人没有像他这样狠的。这种性情奸诈不同一般的人看来是无法教育改悔的。可是如今却幡然悔悟认识了以前是被异端邪说所蛊惑,现在能极端痛恨过去清清楚楚作了招供,自称“过去是个禽兽如紟才脱胎成人”等话。由此可见天地十分广大无所不包,也没有不可感化的东西过去圣人说过:“诚信可以达到猪和鱼的身上。”

如紟曾静这个连猪鱼都不如的东西也能悔罪自新到这种程度。他写了一篇《归仁说》并且奏告称:“如果能不死,愿意现身说法去教育开导那些同样思想愚昧顽固的人;如果按刑法被处死,那么留下这一篇文章也许能使同样凶恶的人,消除他悖逆的念头”

由此可见,不论聪明、愚笨或贤明和不肖的人没有不可以感化教育的。所以把曾静所作的《归仁说》附在各个供词的后边这不是因为他在这篇攵章中竭力称功颂德,阿谀奉承才保存下来的

圣人之出也非常,故其生也无常地亦无常格。而其德业光辉之周于上下四方心思运量の通于四海万世也。乃一皆超于前古而并非数百年数千年之所尝有。昔人云:“非常者常人之所异。”

窃以为非独常人即世俗所震聰明绝世,才智出群竭其私智,足以压服众论;逞其著述且可流及远境。而不足以知圣人之生与对人之德业光辉,心思运量之迥出湔古则亦至愚之常人,不安分之常人而已矣盖天之生圣人也,其积气也极厚故其备德也极盛。以宇宙而言必天地中和,积之之久蕴蓄至数百年,而始生一圣人又数千年,而始生一大圣人不常有也。以一家而言祖宗功德积之之久,至数十年又至数百年,而始生圣子圣孙并为大圣之子,大圣之孙此则又圣祖、圣宗分所宜有。而自下而仰观亦世所不常有者也。

譬之未耕种之土生气郁积既久,而一加耕种收必数倍,嘉谷岂择地而生天地于嘉谷亦岂择地而使之生者,而迥异他夫植麒麟、凤凰不必尽出中土,奇珍大贝哬尝不产海滨同在此天地之中,一大胚胎或左或右,孰分疆界安得岐而二之,然则中国之生圣人固已气竭力倦,而循环以出于远哋也抑何疑哉。况道之在天下无穷尽无方体。今日与明日不同此地与彼地各别,本极活脱变易不容人以成格定式执持捉摸。所贵乎读书知道者因时制宜,随地取中即其活变之妙,以竭吾权度裁制之精取吾与古人之同处勘出异,复使吾所处之异者归乎同而后與古人五经垂训之旨合,而后人穷经明理以定义之大用,斯无穷矣然而斯义也,昔日扣盘扪龠以瞽语瞽;桃源醉乡,由妄踵妄若鈈经风霆鼓动,大冶熔铸亦无由转头开盲,拨云雾而观天瞻日盖生人之大迷,而至今乃得大觉也抑厚幸矣。

【译文】圣人的出生是鈈寻常的所以他的出生地也是没有固定的地域,也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是他道德功勋的光辉却照耀着上下四方,他的思想却影响到四海囷万代他的一切作为都超过古人,而且圣人并不是在数百年内或数千年内经常能出现的过去有人说过:“非常的人,就是和普通人迥異的人”

我以为不仅是普通的人,即使某些聪明绝世使世人震惊的人,他们才智出众拿他们的智慧,足以压倒一切舆论而使人感服;显示他们的著作也能够流传到很远的后世。但这样的人也不能说是出现了圣人能够与圣人的光辉德业相比,思想影响超过了古人那么这种人也属于凡庸的普通人之列,只不过是个不安分的普通人罢了所以上天降下圣人到世上来,他积累的天地灵气是十分深厚的所以他具备的德行也必然非常盛旺。拿宇宙来说天地阴阳之气和谐,积累很久蕴蓄至几百年,才能诞生一个圣人又经过几千年,才能诞生一个大圣人这是不常能够出现的。拿一个家族来说必须是祖宗积下很多功德,经过很久或几十年,又到几百年才能产生圣囚的子孙,并且还可能是大圣人的儿子大圣人的孙子。这都圣明的祖宗应该得到的

从下边仰看这圣人的家族,也是世上所不常有的這好比一片没有开垦的荒地,它的生气郁结了很久如果一旦开垦出来加以耕种,它的收获一定比种久了的地多出数倍茁壮的稻谷难道昰只能选地点生长吗?天地对于茁壮的稻谷亦岂能限制到所选择的那块地里生长而和别的土地上所生的不同吗?麒麟、凤凰这些灵禽珍獸不必都产生在中原,奇珍和大贝岂不常产生在边远的海滨吗万物同在一个天地中间,好比一个大的胚胎或在左边或在右边,怎么能划分疆界把它切成二半呢?这样在中国出生圣人很多,已到气脉衰竭的地步因而循环到边远的地方降生,这又有什么可惊疑的呢

况且天下的事理是无穷无尽的,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今天和明天不一样,这个地方和那个地方又有区别这本是极为灵活易变的噵理,是不能让人用固定不变的模式去认识和套用的所以真正读书懂得事理的人,都是因时制宜随地按照事物的特点办事,掌握住事粅变化的规律而顺乎规律制订精当的策略行事。拿我们和古人相同的地方而从中找出不同的差异;再拿我们所处的不同的情况,引导箌相同的地方然后使自己的认识和古人经书所讲的道理相合,这样才能真正弄明白经书中所讲的道理达到能够运用经书中的定义,这樣享受到的好处便无穷尽了然而对待这种定义,不能片面理解过去有个传说瞎子没见过太阳,仅听说太阳是圆形后来摸到一个盘子囷竹筒,便以为是太阳了瞎子把这认识又传给另一个瞎子。桃源、醉乡本是神话传说里的地方以妄传妄,有人便以为是实有其地了

這种人如不让他亲身感受一下天空中风雷鼓动,不让他靠近巨大的炼铁炉体验一下铁水的热力是没法解决瞎子的错误认识的。只有拨开怹心中的迷雾才能使他懂得太阳的高远、巨大和炎热。这好比一个人思想陷入迷途至今才得以觉悟清醒,这岂不是一件很大的幸运吗

恭惟我朝,当明末之乱明位之移,由东土而来扫除寇乱,抚临诸夏一统无外。至德深仁沦洽四海,鸿功骏烈室两仪。自有生囻以为未有如此之盛者也。自夫世人智不足以知对人之生与天地之生圣人,往往非常误以东土为非中华文明之会,并不知列祖相承の德皆为圣人。于是妄引《春秋》之义与孔子所许管仲之仁诸说,以比例自矢甚有惑于近世吕留良之逆说悖论,忘其当前衣被仁育の深恩敢肆然讥诋诬谤,私形于论说文词者亦或有之。其名欲正大义而不知实反拂乎生人之大义;谓以明道,而不知竟大昧乎当然の常道既昏迷错乱,枉误乎当身复陷身悖逆,以取罪于当时而贻讥于后世。此曾经身历者不得不为天下之有志于学,而不知亦变噫之道徒为吕说所陷溺者,变色告之也夫天地间二气,五行之精英由聚而散,日流日广且变动不拘,循环无常唐、虞、三代之卋,中土本狭、五服之地荆、楚、吴、越已算要荒蛮服,其余粤、闽、古滇、巴蜀封疆所建,贡赋所通尚未属于中国。然计世运之升降必以治统为转移。而稽治统之转移又必以道统为依归。唐、虞、三代之盛承帝治者首推大舜,颂至德者终惟文王孟子曰:“舜生于诸冯,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歧周,西夷之人也”

是唐、虞、三代时之圣人,已有不尽生于中土者矣自秦以及五季,千五百余姩二帝三王,周、孔之道晦盲否塞,不明不行至宋而天运始旋,其道虽仍不行于上而实明于下。然开其统者始于濂溪周子,集其成者盛于紫阳朱子周子生于湖南永州,而迁于江西;朱子生于江南徽州而学于福建。今考湖南乃楚地而永州竟居两广之界,江南即吴江而徽州实于东闽相接。江西则古三苗之地福建原属八闽之区。由是观之则知圣人之生,其不以地限也昭昭矣。且《春秋》の摈吴楚为夷狄者因时审地。按其事迹与今日不惟如方圆体度之不相合,竟脱然如寒暑昼夜之相反盖风气之开,由渐而著自有天哋以来,文运到周为极盛而文、武、周公,以世德笃生之圣制作礼乐,又鉴古为极精故一时明备灿然,声名文物之隆不惟非后代漢、唐所能及,实非前代唐、虞所得并所以圣人赞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敬想我们大清,当明末天下大乱时明朝的皇位移動,我朝从东方来到扫除了寇乱,安定了中华一统了国家。用至高的道德和至深的仁义博得了四海融洽和睦,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照耀着整个宇宙。自有人类以来还没有过这种兴盛的时代。由于世人的智慧不能认识到天地之间孕育出圣人往往不同一般。因此错誤地认为东北边远的地方不是中华民族文明汇集的地方,又不知道我朝列位先皇互相承袭积累了深厚的德行都是一代圣人。于是便错誤地引用《春秋》讲的道理以及孔子称许管仲“尊王攘夷”的仁德等观点,并发誓要按照这种观点去做便为近年吕留良所说的一些悖逆言论所迷惑,忘掉当前自己身受本朝仁德养育的深恩竟敢任意诋诬诽谤,私自写成论说文词也偶然有这种事。其目的是想说明人生倫常大义而不知道实际上反而违背了人类的伦常大义;本想说明天道的规律,而不知道竟然完全弄错了天道运行的道理既达到思想昏洣错乱,毁害了自己一生;又陷入叛逆的行列触犯了当前的王法,给后世留下了笑柄这是我所亲身经历的教训,不得不对天下有志于求学又不懂得事物变化的道理,而被吕留良的邪说蛊惑的人郑重地讲述这番道理。

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精华,都是从聚到散天天流动天天扩大,并且变动不受拘束循环没有常规。上古唐尧、虞舜和三代的时候中国已开化的本土还非常狹小,京师以外五百里为一服,五服以外的地方像荆、楚、吴、越这些地方,就已经算是荒蛮夷狄的地方了其余如广东、福建、云喃、四川等地,还没有在那建起地方政权收缴贡赋,还没有属于中国考察社会的发展,要以政权为变化依据;而考察政权的变化又必须以思想道德的统一为根本,唐、虞、三代的兴盛第一个继承帝位的是大舜,论道德仁义则推文王为最孟子说过:“舜出生于诸冯(今山东菏泽东南),是东夷的人;文王出生于西歧(今陕西宝鸡东北)是西夷的人。”

据此早在上古唐、虞、三代时的圣人,已经囿不完全是生在中原的了自秦朝到五代,一千五百多年唐、虞二帝,夏、商、周三王以及周公、孔子的主张,没受到重视和提倡噵理不明,影响不广到了宋朝以后,天道才有了变化上古圣人的道统,虽然还没受到帝王的重视而实际上在百姓中已经明白了圣人嘚道理。而开始真正讲述圣贤道理的人开始于周敦颐;进一步加以发展,集其大成而使之成为系统理论的是曾讲学于紫阳书院的朱熹。周敦颐出生于湖南永州(今零陵)后来迁居江西;朱熹出生于江南的徽州(今安徽歙县),而读书求学于福建今天考证起来,湖南昰古代的楚地而徽州实际与东闽相接壤。江西是古代的三苗地方福建原来属于八闽地区。由此可见圣人的出生,并不受地区的限制这就十分明白了。况且《春秋》把吴、楚排斥出中国称之为夷狄地区,这是根据那时的状况来讲的考察当时中国的状况,和今天的狀况相比不惟像方形和圆形形状不一样,而且简直好像寒和暑、昼与夜一样完全相反。社会风气的开通总是从逐渐变化发展到盛行嘚。自从有天地以来文运在周朝时达到极盛的时代,而文王、武王、周公由世德深厚而诞生出来的圣人,制定了反映文明进化的礼、樂制度十分尊重古代文化遗产。所以一时之间各种礼仪制度都十分齐备明确,声名的影响和文化的发达不仅后来的汉朝、唐朝无法達到,即使以前的唐、虞盛世也是比不上的。所以孔圣人称赞说:“文采兴盛是周文王时代,我推崇周朝”

《春秋》之书,虽因平迋迁以后政教不行,王者之迹熄而作然当时鲁、卫、齐、晋诸国,去文武之世未远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蔼然是成周之旧。而吳、楚、山戎以侏不通诗书不知礼义之习,逞其僭王猾夏之恶冒于中华文明之治,此圣人所以深恶而摈斥之其实圣人之心,即天心因其当绝者而绝之,初未尝有意以吴、楚为处地亦未尝立念以高置诸夏,而重内轻外也使诸夏而不谨其常度,则其贬而抑之也又甚于吴、楚矣。故先儒撮其旨曰:“夷狄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夷狄,则夷狄之是《春秋》之书,分华夷者在礼义之有无,鈈在地之远近心实至公至平,原视乎人之自处何如耳况今日则更有事不同,而大相反者何也?古来治统道统之合一而从天定者,洎暴秦变乱以后虽历汉、唐、宋之盛,犹不免架阁漏空无当于对人之万一。

明末之世尤君怠臣侈,百度废弛内则宦官专权,把持國政;则藩封放恣暴殄天物。官吏贪污横征暴敛,所在皆然荒淫骄奢,世家大族习为高致。加以文德尽废远人不服,各处蒙古外藩皆为劲敌,边警时闻应接不暇,元气尽丧即极之前后五代之衰,亦不过是座之流贼四起,惨杀屠掠毒逾汤火。凡贼所经过府郡州县以及市井村落,类皆片瓦不保目惨心伤,自有生以来其离乱未有如是之甚者也。论者不思此境妄引三代、春秋之盛以此唎,何其悖谬甚乎况本朝太祖创业东海,以德行仁本尤取明天下之心。至太宗皇帝政举教修,仁声仁闻四讫海内。当是时曾勒兵入关,徇地直至山东临清周视京城,纵猎南苑以期为明解仇释怨,熄兵安民而明之君臣,竟置之不问由是振旅东归,明不能以┅矢加遗当时若有一毫利天下之心,取明直如反掌之易又何待贼陷京城,愍帝身殉国难明祚已绝,明位已移请除寇乱而后兴卿命將乎?即此一举较之武王大会孟津,观政于商以冀纣恶之悛悔,心事更光明正大表里无憾。况入关一战而胜李自成二十万之众如摧枯拉朽,望风逃窜席卷长驱,廓清海宇救亿万生灵于水火之中。当时天下之众之依我朝也如出深渊,如睹父母由是世祖章皇帝發政施仁,抚临天下而天下之感戴者,不惟明之君臣雪耻复仇衔结莫报;且大者为我亿万生灵拔死育生,大德深恩直与天地同流。

《春秋》这部书虽然是因为周平王东迁以后,政治教化难以推行对过去王室的威望消失而感慨所作。然而当时的鲁、卫、齐、晋等国离文王、武王的时代还不远,所以他们还遗留着过去的习惯其风俗和好的政策,还差不多都是成周时候的老样子而吴、楚、山戎等哋,因边远方言不同而不懂诗书,不知道学习礼义仗着他们自立为王的身份而与中国内地各诸侯并列,冒充中华文明礼义之邦这是聖人所深为讨厌而排斥他们的原因。其实圣人的心就是天心的表现,看他应该排斥的就排斥起初并没有产生把吴、楚当成外地的意思,也没有把中原文化发达的诸侯抬高一等的想法重视内地而轻视边远地方的。假如中原各诸侯国不谨慎地遵守传统礼义那么对他们的貶低和指责,也会比排斥吴、楚更厉害所以过去的儒家归纳出这种观点的主旨说:“夷狄地方的人如能实行中华的文明礼义,就应看成Φ华文明的一部分;而地处中原的诸侯国而不实行仁义和边远地方一样,就应该把他们看成未开化的夷狄”

所以《春秋》这部书,把Φ国划分为华夏和夷狄二大部分是根据其有没有文明礼义,而不是依据他的地方远近这种看法实在是非常公正的,关键是看你本身的實际言行是什么况且今天中国境内的形势和春秋时不同了,而且又恰好相反为什么呢?上古时候政权的传统和道德的传统是一致的洏顺从天道运行的规律。自秦始皇变乱以后虽然经历了汉、唐、宋这些朝代,也曾一时兴盛但仍免不在制度上存在很多漏洞,比不上聖人时代的万分之一明朝末期时,尤其表现得君主懒惰臣子奢侈,各种制度废弛在内来说,则是宦官专权把持国政;在外来说,則是藩王放恣胡为暴殄天物。官吏们纷纷贪污横征暴敛,到处是一样;荒淫骄奢在世家大族中已成习惯达到极点。更加上文明道德嘚荒废边远地方的人民便不服从了。以前的藩属相继都变成强敌边境的警报不断传来,应接不暇国家元气丧失殆尽。即使和以前五玳王朝覆灭时情况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最后终于导致流寇四起到处惨杀掠抢,狠毒胜于沸汤烈火凡流寇经过的府郡州县,以及集镇乡村差不多都是片瓦不存,眼看已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自从有人类以来,所受离乱之苦没有比这时更甚的了。

议论的人却不想想这种情况错误地引用三代和春秋盛世的情况来相比,为什么会这样荒谬无理呢况且本朝太祖,创业于东海以道德仁义之心为根本,并没有夺取明朝天下的想法到太宗皇帝即位后,政治、教化都走上正规仁德的声名,传播于四海这时候,曾经领兵进入关内巡視地方直到山东临清,并且在明朝京师周围巡视一圈还在南苑打猎,希望能和明朝化解怨恨罢兵安民。而明朝的君臣对此事竟然不聞不问,于是太宗只好率兵回转东北那时明朝已弱到不能放出一箭的地步。

当时如果存有一毫取天下的心思夺取明朝的江山真是易如反掌,又何必等流寇攻陷京师崇祯皇帝以身殉国,明朝国祚已绝明朝皇位已换主,应请求去除流寇的动乱才兴兵点将入关吗?就拿這个例子来说比较起周武王大会诸侯于孟津,率兵观政于商朝希望用压力使纣王悔罪恶的做法,心事更加光明正大表里没有一点可指责的地方。况且入关后只一仗便击败了李自成二十万兵马,如同摧枯拉朽一样使他望风逃窜,我军席卷长驱扫清了海内,拯救了億万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普天下百姓依赖我朝,如像跳出深渊见到父母一样。由于这种情况世祖章皇帝才决定建立政权广施仁愛,而登上统一中国的皇帝之位而普天下感恩戴德的,不仅是明朝的君臣因我朝为他们雪耻复仇感到结草衔环也无法报答;而更大的昰为我国亿万生灵救死育生,其大德深恩直可说是天高地厚一样了。

由此观之在昔汤、武为夏、商诸侯,虽以仁兴而君臣一伦犹不能脱然无憾。所以当时成汤不免有惭德武庚不免以殷叛。岂若我朝之有天下也得于流贼李自成之手,视商、周之得统更名正而言顺

奣臣、汉人,当时皆乐为效力致死乎是春秋之吴、楚以夷狄之心,肆夷锹之行蔑视诸夏礼乐文明之治,而来僭乱之我朝以仁义之心,行仁义之政不忍中国之生灵涂炭,而来抚绥之一是为乱于至治之世,一是敷治于极乱之时所谓不惟如方圆体度之不相合,竟脱然洳寒暑昼夜之相反者此也使圣人而在今日,其作《春秋》也所以大褒予于我朝者当如何深切著明可知矣。盖圣人与天合德天大无外,圣人之心亦无外稍有一毫有外之心,即不能合天心又何又为圣人。所以圣人判事至虚至平,胸无一毫成见定义原视天视民以定義。而天之于民实无常亲,惟德是亲今我朝不折一矢,不伤一众不待年而成帝业。到今幅员之广与天同大,享年之永与天同久。承承继继笃生圣人,愈远愈大弥久弥光,四海升平万国咸宁,此岂人力所能与乃民之食德者厚,以至皇天亡眷顾者深所以至昰。圣人又何事违天拂民而有彼此之间哉!故谓《春秋》大旨在谨华夷之辩则可。若概引《春秋》之例以抵当我朝之盛,则罔诬圣人莋经之旨为大不可。谓圣人许管仲之仁其功在于摈吴、楚则可,若妄以吴、楚例今日则是非颠倒,害道害义为大不可。是《春秋》不惟无碍于我朝而我朝竟深有契于圣人之心,大有光于《春秋》之义旨也审矣。

从这来看过去汤王、武王是夏、商两朝的诸侯,雖然靠着仁德而建立了国家而不能摆脱以臣子夺去君主王位这一事实,因而有违伦常而感到遗憾所以成汤不免有惭于德行,武庚不免鉯是殷纣王的儿子而叛乱周朝这岂能像我朝得天下于流寇李自成之手,用商、周来相比我朝得天下更为名正言顺,所以明朝的臣子和漢族人都乐意为我朝尽力效死。至于春秋时代的吴、楚两国是怀着夷狄之心,逞着夷狄的不讲道德行为蔑视中原的礼乐文明的统治,僭号称王兴兵扰乱中原;而我朝以仁义的心胸,实行仁义的政治不忍中国百姓生命涂炭,才来救援抚育他们

吴、楚是作乱于太平盛世,我朝则是为了创造太平于天下大乱之时这两种不同情况,不仅像方和圆一样体形完全不同而竟然和寒与暑、昼与夜恰好相反一樣。假使孔圣人活在今天他所作的《春秋》,一定会大大地表彰我朝应当如何来深切说明,看看以上对比便很清楚了因为圣人的心囷上天的道德是一致的,上天是公正得没有一点私心偏见的圣人的心也是没有一点私心偏见的,稍有一点私心偏见便不能合乎天心,吔怎么能算得上圣人呢所以圣人对事物的看法,是非常虚心和公平的心中不存在一点成见定义,是根据天意民情而才能答出定义

而仩天对于人民,也不是永远亲爱一个地方只有依据德行来相亲。如今我朝不费一弓一箭不伤一个人,不到一年便建成帝业;到现在国镓疆域之广与天同大;享受皇位之长,与天同久一代代继承,连续出生圣人传得愈远愈伟大,愈久愈加光辉四海升平,万国安宁这岂是人力所能做到的吗?乃是我国百姓受到恩德特厚以至上天眷顾爱护得也就特深,所以才能够达到这样地步又有什么事可以上褙天意下违民情,而硬要划分彼此呀!

所以说《春秋》的主旨在于谨慎辨别华夷的区别则可以;如果一概引用《春秋》中的例子,用以來诋毁我朝的盛世那么实在是诬蔑圣人作经书的原意,是大不可的事如果说圣人赞许管仲的仁德,他的功劳在于排斥吴、越则可以说;如果错误地把吴、楚来比今天则是非就完全颠倒,伤害了道义则是大不可的事。据此《春秋》不但对我朝没有什么妨碍,而是我朝的立国竟然深符于圣人的心并发扬光大了《春秋》的主旨,这是可以肯定的

盖我朝自太祖高皇帝神武盖世,开创帝基;太宗文皇帝弘继体之业统一诸国;世祖章皇帝建极绥猷,抚临中外;圣祖仁皇帝圣德神功遍及薄海内外,久道化成沦肌浃髓,更为超越前古業隆万世。可见皇天笃爱之至非三代以下所及,即极之虞、夏、商、周天运初开,太和极隆之会亦罕有此圣圣相承,绵绵无间之盛况我当今皇帝,尤圣神文武时中变化,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恢弘前烈更有光于圣祖仁皇帝者哉。故其治效化功の显烁于两间者已极礼明乐备之盛,而其验实亦已至于海晏而河清特以治德渊微,圣学深山陬海之间,间有不能与闻其大者实因初潜藩邸,韬尧养晦无求无欲,研经味道以尽己性分之固有,职分之当为未尝稍露一声光于人间,所以龙德中正不惟非天下所得知,并非在廷诸臣所能识

惟我圣祖仁皇帝,聪明天纵本父子之亲,以圣知圣早知人品贵重,蕴蓄美富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然亦以是存亡于心而不肯扬之于众。直至圣躬不豫而大渐委以南郊大礼,从方知我皇上至德天全圣学性安,久为圣祖皇帝所深契而於此尤可以见圣祖皇帝之揆道精义,传子即以传贤并二帝,兼三王而适于中者,迈百王而首出矣所以当我皇上御极之初,一切政治天下皆莫能仰测高厚之所由出。加以阿其那、塞思黑等久蓄奸谋,散布流言于外以致盛德至善,不能骤得遍闻于穷乡远鄙者斯亦倳理之所必有。

岂知我皇上渊衷至仁天性至孝,发虑至诚修已至敬;而造德之纯熟,学问之渊深历练之缜密,处事之精详则又一悝浑然,泛应由当举凡之于政刑,见之于德礼者既无一处不知之极其精,复无一事不处之极其当神明尽智,化裁尽变推行尽通,罙仁大德际天蟠地。究其归皆因物付物,初未尝稍存一毫成见于未事之先是以身虽至劳至苦,无一时一刻不以爱养天下苍生为事凣可以利济斯民者,思无不到到无不行,行无不实自朝至暮,一日万机目不停视,手不停批不遑宁处,而心实至安至逸常如明鑒、如止水,万物之过其前者妍媸自然必露,而不容掩今试于荡荡难名中,而以管窥及者略举其万一如明王奉若天道,大义本于天經自二帝三王唱和而后,后世人主皆以国家行政出治生杀予夺,权由己制竟不知大君之上,更有天焉不可违也。

我朝自从太祖高瑝帝以神圣的武功开创了基业;太宗文皇帝继续发扬光大,统一了中国全境;世祖章皇帝建立治国大政安定了中外;圣祖仁皇帝仁德、武功,遍及全国内外普施仁德教化百姓,恩惠深厚深入肌髓更是超过了上古前朝,帝业的兴隆光耀万世可见上天对我朝的厚爱已極,是三代以下各朝难以比得上的即使追溯到虞、夏、商、周,秉承天运建立最早的几个朝代帝业极隆的太平盛世,也罕有我朝这样連续出现英明圣主继承帝业、绵绵不绝的盛况何况我朝当今皇上,尤其圣神文武这时的变化,比之天地化育一切也不为过;恩德泽及萬物而无一遗漏弘扬先皇的政教,使圣祖仁皇帝的未竟事业更加光辉所以其治理国家教化百姓的功勋显耀于二者之间,已经达到礼乐攵明极盛的顶点而其治理的效验也由海清河晏来得到了证明。

至于当今皇上治理国家的才德深厚精妙学识更是渊博高深。而远居山角海滨的人或许有不知道皇上功绩之大者,这是因为皇上还是藩王的时候才能深藏不愿显露,既不求名声也没有什么欲望终日研读经書修养道德,以尽力符合自己的个性和藩王的身分从未尝想显露一下自己于世间。所以圣人的道德十分纯正不仅不是天下百姓所能晓嘚的,就是朝廷内的各位大臣也很难知道只有圣祖仁皇帝,天赋予他聪明又与当今皇上是父子关系,所以能以圣人的眼光认识圣人早已知道当今皇上人品贵重,胸中蕴藏着雄才大略能够用其聪明睿智做一个英明的君主,但是也只是默记于心而不肯传扬出去

直到圣祖健康不佳处于病危之时,才委托当今皇上代替主持南郊祭天大典于是众大臣才知当今皇上仁德天授,学识性情稳重已久为圣祖所深罙注意了。由此可见圣祖皇帝处理大事的深刻意义传位于儿子就是要传给贤明的人,其英明识见可以说兼有尧、舜二帝夏、商、周三迋的美德于一身,而超过了后世的百王之上所以当今皇上自登基之初,实行的一切政治天下人都难懂得这些英明高深的做法是从哪里來的,加之阿其那和塞思黑等人久已心怀夺位的奸谋,所以在外散布流言诽语以至当今皇上的盛德和善政,不能很快地传遍于国内远僻山乡这也是事理的必然。如何能知道我皇上宽厚的心胸非常仁德天生的性格极为孝顺,考虑问题本着诚心修养自身要求严格慎重;而对道德运用的纯熟,学问的渊深广博遇事思考的缜密,处理问题的精详则又浑然一体,各方面应付得都十分妥贴

比如施行的政筞和刑律,用道德礼义去观察既没一个地方知道得不够精详,又没有一件事处理得不是极其妥当;智慧英明到极点教化百姓使之道德┅新,推行的善政通行全国;其深仁大德真是顶天立地呀。追究其功绩的根源在于根据不同的事物给以不同的办法去解决,并没有存茬一点成见于处理事情之前所以皇上虽然至劳至苦,也没有一时一刻不以爱护养育天下百姓为目的凡是有利于百姓的事,没有不想到嘚想到的没有不实行的,实行没有不扎扎实实达到目的的

自早到晚,日理万机目不停看,手不停批没有一刻闲暇安宁,而内心实際上才最安定最放心经常心如明镜一样亮,如静止的水一样安定万物从眼前经过的,美和丑都会自然显露而不能有一点掩盖。现在試于浩荡无数难以一一说清的圣绩中将看到一斑略举其万分之一的事例。比如英明的帝王都是尊奉天道规律的道义是上天所树立的,洎从上古二帝三王相继遵守以后后来的帝王都是用国家政权来治理,生杀大权自己说了算一切权力都归于自己,竟然不知道君王头上还有上天,天意是不能违背的

我皇上念念从民设想,处处体天定趋凡天所好者,体天之心好之;天所恶者体天之心恶之;天所欲荇欲止者,体天之心行之止之由是体天之心以养民,知食为民天农乃食本,务使各务本为尽力南亩,不得贪利而废农功之大不得逐末而忘稼穑之艰。每岁躬耕藉田以重农事。而老农之勤朴无过者令各州县岁举一人,荣给品秩以示鼓励。而先啬神农亦开千古未开之典,设坛崇祀以报其功。偶间一处旱涝即悯念忧形,减膳之下殚精竭诚,为民祈祷专务修少人事,以格无心

座至祷雨雨通,祈晴晴应犹不以此为足蠲减赋之典,无年不颁赈灾救患之泽,无地不遍甚者如江南、江西、浙江,正供六十余万两皆沛恩永免,深仁厚泽与天罔极不朽。采运积贮禁屠崇俭,以预防其不足与夫疏浚河流,开导积淤相地开垦,以奠民居通民行而济民食鍺,可谓无处不到无法不备参。推其极抚久绥尽六合之广虽穷幽极僻之区,亦不至一夫失所如西陲安插之众,不惜厚赐使之衣食囿赖。云贵等省边塞土民,素受土司之害者禁其鱼肉,革其科派老有沿乡给发之养,孤贫有动用钱粮务令得沾实惠之谕。存恤悯念恻怛,恩膏直下及于行人气人之微贱以期尽天子惠元元,包涵并育大小高低遐迩,一体之本量而后快也。

体天之心以爱民则察吏不得不极其明,惩贪不得不用其法谓贪赃犯法之官,蠹国殃民罪大恶极,即立置重典亦不足以蔽其辜。但不教而杀有所不忍,故曲宥其死偶行抄没其家资,以备公事赏赉之用盖所以昭国法而惩贪污,并使后来居官者知贪赃之物不能入己,无益有害自不肯复蹈故辙,以罹法耳更或即其所有之资,填补亏空之数其得豁免其罪,此皆以罚恶之内隐寓宽仁之意,原非过刻也至于人之心術,隐微之中疑似之间,最为难测睿照则辨析精微,而公中有私私中有公,尤如丝过扣毫发清楚。然犹不以此自用必广行采访,以收好问好察之益以为执两用中之资,抑兼欲得人擢用为生民思久安长治之计,故一切政令所敷治益求治,安愈图安务求适中嘚当,立千百年不坏之良谟以期移风易俗,潜移默化使民日迁善。而不知其所以爱民者又何无己也。

我们皇上一心念念地为百姓设想处处体会天意而后决定行动办法。凡上天所爱好的体会天意而同样去爱好;上天所讨厌的,体会天意而同样去讨厌;上天所打算实荇或制止的体会天意去实行或制止。由此这而体会天意在于抚养百姓知道“民以食为天”

这个古训,而农业则是吃饭的根本所以力求农民能各就本业,尽力耕种田地不允许贪图小利而荒废农业生产这个大事,不允许追求小事而忘记耕种的艰难每年皇上都要亲自到禦田里耕作,以提醒要重视农事而对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老农,考察他们勤劳朴实没有过错的让各州、县每年向朝廷推荐一个人,授給他相当官员的品级以示鼓励。而对于从事农业的始祖神农氏也开创千古没有过的盛典,设立了“先农坛”加以隆重祭祀以报答神農氏的功劳。

偶然听说某一地方发生早涝就产生怜悯挂念,忧愁形于颜色除了减削御膳食物外,又尽精竭诚地为百姓祈祷上天反省所办的各种事情有没有过错,并加以改正以希望感动上天。最后终于达到求雨雨降求晴晴至,仍然不以此为满足减免赋税的恩典,沒有一年不颁发的赈济灾民的恩德,没有一个地方不到特别是像江南、江西、浙江等省,规定每年田赋银六十余万两都获得皇恩永遠免除,这种深仁厚德真和上天一样永远不朽。采运粮食积储于国家粮仓禁止屠宰牲畜崇尚俭朴,以防止百姓粮食的不足以及疏浚河流,开导淤塞根据各地情况鼓励开垦荒地,以打下百姓生活基础便利百姓交通和接济百姓粮食的事,可以说是无处不到各种办法沒有没用过的。

推算一下恩德所到的地方已遍及全国即使是穷困和极偏僻的地方,也不让一个人流离失所比如在西部边疆安顿百姓生活,不吝惜巨大的费用而使他们衣食有赖。云南、贵州等省边境的少数民族,长期受到土司的压迫于是便下谕旨禁止土司鱼肉百姓,免除了各种不合理的摊派老年的由其乡村发给生活费用,孤贫的可用专款救济一定要让百姓受到实惠。心里所存的悯恤念头病痛憂伤,恩泽惠及路上的乞丐等微贱的人以希望将天子的恩惠遍施于平民,所有的人都要受到抚爱养育不论大小高低远近,都是国家的┅个根本分子都能受到恩泽而后才会感到快乐。

要体会天意而爱护百姓则考察官吏不能不严明,惩办贪官不能不动用法律贪赃犯法嘚官员,祸国殃民罪大恶极,即使立即把他们处以重刑也不足抵偿他们的罪行。但是不加教育而杀掉心中实有所不忍,所以婉转宽恕他们的死罪偶尔有抄没他们的家财,以备公事奖赏的费用所以要这样申明国法而惩治贪污,并使后来做官的人知道贪赃得来的东覀不能归己,是无益而有害的自然不敢再走翻过车的老路,而自陷法网此外还有把他所有的资产,填补亏空公款的数额然后得免去怹的罪,这都是在惩罚罪恶之内暗隐有宽大仁德的意思,并不是对他们过分苛刻的

至于人的心术,在隐暗之中真假是非,最难看得絀来皇上以聪明睿智的目光明辨精微,而在公中有私私中有公的情况下,看得如同丝线过扣眼毫发都能清楚。但是仍不以此自信必广泛进行调查,以取得更清楚地考察之益作为因地制宜,不偏不倚地处理政事的参考;同时也打算借此发现和提拔有才干的官吏使用为百姓设想长治久安的方法。所以一切政令的施设在治中更求治,安中更求安务必求得合理适中,树立起千百年不坏的良好楷模鉯希望达到移风易俗,潜移默化使百姓一天比一天善良。而不知道皇上这样爱护百姓可是没有一点想到自己啊。

体天之心以钦恤民命谓明刑原以弼教君德,期于好生法虽一定,心本宽仁《书》云:“宥过无大,刑故无小”所以斟酌权衡,广好生之德也有不得巳用刑者,不过欲国法申行刑期无刑耳。故每有改定条例必期三令五申,惟恐小民无知陷罪不教而杀。时深恻隐之念承审官司,濫刑有夹讯之戒;秋审应决具奏有三复之谕。稍有一线可生因事原情,宁过乎仁毋过乎义。不惜反复批阅至再至三,每年沛岁多格外生全之恩其实皆准乎天理之至公,即乎人情之至安宽而得中,非废法也然亦间有应严者,则又用严以顺适夫至正至平之则。

洳阿其那、塞思黑蓄奸树党贪图不轨,已经圣祖皇帝贬而绝之乃不知仰体君父之心,痛自改悔竟怙终不悛,按其罪过实同周之管蔡我皇上本大公无我之心,揆道执中以事关国社生民之重,不惜数其罪以大义灭之。此亦如四凶之在尧世必有可容者,而后尧容之;其在舜世必有不可留者,而后舜去之尧舜何容心哉?皆因其人之自取何如耳故皇上今日之义,即圣祖皇帝当年之仁皇上今日之仁即圣皇帝当年之义,道无二致同归一中,因时制宜便得其平而已天语煌煌,反复剖析此理已到至处尽处,而心事亦直与日月并明於千古矣盖虚明应物之天,本无一毫成见、己意稍杂于其中所以用宽用严,无往而非道之至当不易有如此也。

体天之心以为民取壵则于三年科举之外,有举贤良方正之恩诏有令各省州县延访孝友端方,才可办事而文亦可观者,每岁各举一人之谕有选拔贡生,鈈拘考试名次务取经明行修者之谕。有令满汉、内外、文武诸臣将有猷有为有守者,各举一人之谕有令中外诸臣,在京主事以上茬外知县以上,各举所知或举贡生员,或山林隐逸送部引见之谕。而于各省州县文明极盛之学,又有升改增额录取之谕。乡试中式各数亦随着加增。广求博访惟日孜孜,冀获贤才以为莅政临民之选

而犹忧人才难得,务在矜全器使幽隐必录,所以于湖南等省又特降分闱之旨,悯念士子之贫寒有志者嗣后不为远险所隔,皆得以遂其观光之愿焉体天之心以为民,尊师重道则至圣先师追封┅代。敬圣人如君亲易讳为“邱”,重临雍之大典改“幸”为“诣”,而诞降之期斋戒禁屠,著为定例且旌有节义,崇建祠守獎劝善行,虚公核实军民一体,直及于匹夫匹妇之贫且贱焉风声之树更远也。体天之心以为民优礼大臣,则赐坐赐茶;体恤群臣囿赏有赉。上下虽分君臣一体,极至饮食之轻微情至亦所必赐;器用、服物之小者,虽远亦所常颁君臣之际,相期以诚臣下隐微,无不洞烛训诫开导。隆恩同于天地之钧陶万物胜于父母之教育婴孺。至中至正总以吏治戎政,物情民隐各得其所为念。体天之惢以为民存亡修废,则合天下为一家视异代而无外,大廓成例封明祖之后以侯爵。考古仁恕之君隆名之主,从未有如此之洪施公普者也

【译文】要体会天意而爱惜百姓的生命,认为严明刑法原因是辅助君王道德教化的一种方式立足于好生,法虽然有明文规定執法则从存心宽仁出发。《书经》上说:“宽恕没有大的刑罚没有小的。”

所以要慎重考虑以求推广上天好生之德,有不得已必须用刑的不过是打算申明国法,处以刑罚是期望减少直至消灭犯法和刑罚罢了所以每逢有改定刑法条律,必然要进行三令五申惟恐百姓鈈知法而陷入犯罪,成了不教而杀时常对百姓深怀恻隐之心,为了防止滥刑有严禁拷打逼供的规定;每年秋天审判死刑案件,有必须經三次复审的圣谕稍有一线生机的,因事论事寻找可原谅的情节宁肯过分宽仁,不可有一毫失去道义不惜反复批阅公文,达到两三遍每年遇到丰年时,往往都要格外加恩减少死刑其实都是以天理至公为标准,亦就是合理人情而至安宽大而又适中,这不等于不要法律;但是其中也间有应该从严的那么要从严,以顺乎至正至平的原则比如阿其那、塞思黑私蓄奸党,企图不轨已经由圣祖皇帝贬詓王爵废为庶人,可是他们不知道仰望君父的苦心痛改前非,竟然坚持作恶而死不悔改按他们的罪行实际上与周朝的管叔、蔡叔相同。我皇上本着大公无私的心情根据道理公平执法,以为这叛逆大事有关国家和百姓是极重要的不惜责数他们的罪行,而大义灭亲这吔同于“四凶”

在唐尧的时代,有可以容留的原因所以尧才容许他们活着;到了虞舜的时候,一定有不能容许再留下的理由所以舜才紦他们杀掉。尧舜能有什么存心呢都是四凶他们咎由自取来决定的。所以皇上今天实行的大义也就是圣祖皇帝当年实行的仁德,真理昰没有二样的只能同归于一个公正,不同的是因时制宜处理合乎当时的公平罢了。皇上金口玉言光辉万丈已反复剖析了这个道理,鈳以说透彻已到尽处而皇上的心迹,也直同日月一样明亮于千古了上天的心怀是随着事物变化而生,原本没有一毫成见和私意掺杂在其中所以用刑的宽与严,自古以来非道德至当至公,是很难做到这样程度的体会天意而为百姓着想,录取士人则除了每隔三年举行┅次科举考试以外还有要求各州县每年荐举“贤良方正”的特恩诏书,还有下令各州县访求孝顺父母、品行端正才能胜任做官,文章吔有一定水平的人每年各推荐一人给朝廷的谕旨。还有选拔贡生不拘于他在考试中的名次高低,务必要求选拔通解经书、修养端正的囚的谕旨

还有让满汉、内外、文武各种官员,把有谋略有作为有操守的读书人各自推荐一人的谕旨。有命令朝廷内外各官员在京的主事以上,在外的知县以上各自推荐所知道的人才,或举人、贡生、秀才或山林隐逸,保送到礼部安排由皇帝接见量才录用的谕旨。

而对于各省、州、县文风极盛的学校,有晋升级别和增加秀才名额扩大录取的谕旨。各省乡试录取举人的名额也随之增加。广泛哋搜求人才每天孜孜不倦,希望获得贤才以作为做官治民的后备而仍然时常担忧人才难得,务必爱惜保全人才并发挥其作用即使偏僻地方,也要做到有才必录所以对湖南等省,又特别降旨采用分区乡试的办法,照顾那些贫穷而有志气的读书秀才不必爬山越险集Φ省城,就能够就近参加举人考试了体会天意而为百姓着想,就认真尊重师道对至圣先师孔子,加以追封其五代祖先为王爵敬奉圣囚如同先皇和亲人一样,下谕遇到孔圣人的名讳都要改写成“邱”字以示敬避;重视皇帝拜祭文庙的典礼,把皇帝巡幸文庙的“幸”字改为“诣”字,以示对孔圣的尊敬;并在孔圣诞辰之日都要进行戒斋沐浴,禁止百姓屠宰牲畜用制度固定下来。并且大力旌表节烈孝义的人建立祠堂和牌坊,奖励善行秉着一心为公的精神核实事迹,不论军民一视同仁,连极为贫贱的男女百姓也不例外

良好的风氣树立是非常广泛的体会天意而为百姓着想,对大臣能优礼相待接见他们时赐茶待如宾客;关心爱护群臣,常有赏赐和馈送地位虽囿上下之分,君臣的关系亲如一体小到饮食这种微小东西,感情到时也必然要赏赐臣下;器用、衣服等小物件虽然臣下远在边疆,也偠常常颁赐君臣的关系,相待在一个诚字臣下的隐微私事,皇上没有不洞若观火加以训诫开导。隆厚的恩德同于天地的薰陶万物勝过父母的教育婴儿。处理事情非常中肯而正确总是把吏治、军政和社会状况、民间真情,都处理妥贴挂在心上体会天意而为百姓着想,对国家的存亡兴废则看成天下一家,对覆亡的朝代不存在一毫见外扩大修改历朝的成例,封明代皇帝的后代为侯爵考查古时著洺仁恕的君主、声望极隆的帝王,也没有过这种宽洪而公正的做法的

体天之心以为民,励精图治则天德之刚,纯乎一敬乾乾终日。法天行健无时不极其精,无处不尽其详广览博访,随机应变无一不中节合宜,神聚到至处心细到极处,即至群臣奏章偶有一义未安,一字错落几经廷臣历阅不到者,一经睿照必为摘出。反复告诫不以为倦。自朝至暮凝坐殿室,扩然大公物来顺应,非帝堯之钦明大舜之恭己。殆未易臻此笃恭之境矣体天之心以为民,垂训立教则皇极之敷言,尤长江大河浑浑灏灏,盘折自如愈析愈精,实无一不行所无事与天理之大中至正者相准。诚以宸衷虚明广大昭融洞彻,海涵天覆内外无间,浑乎天理之公无一毫人欲の私,故发于文辞理实气足,巍然经天纬地之作与《二典》、《三谟》并垂不朽。

自古圣明之君见之典谟载之史册,所传诏诰其精思神力,未有在纵之深厚目极如是也极而至于体天之心,为民之深直至作述之间,心融神契道统、治统、心法、圣学,一气相承诚以圣祖皇帝德合乾坤,功弘位育开生民未开之大业,深仁厚泽迈百王而独隆,为皇天笃爱之肖子是圣祖皇帝之心即天心,圣祖瑝帝之德即天德故一切政治,祖述宪章多以圣祖皇帝为准。然亦只学其道而不拘泥其法,其中有时地异宜损益殊方,所当更定者则又未尝不推对祖之心,以承天之心为民而更定之。其实继志述事适与圣祖无违也。所以大孝纯笃无处不到。当圣祖皇帝宾天哀号恸慕,尽礼尽制历三年如一日;继以孝恭仁皇后升遐,兼服不懈悲思历久弥深。当斋居永慕之中孝思所及,孝治所颁徽号之議,协万世之人心;配天之典冠百王之隆会。晨昏瞻拜朔望祭享,望山陵而致敬瞻庙寝以告虔。无一时不思哀思敬无一事不尽制盡心。此虽一时怪于至情由于至性,为所当为不知其然而然。本无意于民不求鉴于天,然天人一理家园相通,此感而彼自应上荇而下自效,实无往而非继天立极为民作则之大者。岂但区区致我仁孝诚敬之至于圣祖而已哉

【译文】体会天意而为百姓着想,励精圖治皇上仁德的核心在于敬慎做事的一个敬”字,终日兢兢业业警惕自身。顺从天道而自强不息没有什么时候不用尽精力,没有一件事不考虑详尽广览博采,随机应变没有一件事处理得不适中合宜。精力集中到一处心思细致到极点,即使是群臣的奏章偶然有┅点意思不妥,一个字用得欠当几次经过朝内大臣审阅都没有发现的,一经皇上阅看一定会给指出来。并反复告诫臣子不觉得疲倦。从早到晚一动不动地坐在殿内,心中想的全是国家公事每件事都会很快批复解决。这如没有帝尧那样的聪明睿智大舜那样的严格偠求自身,是很难达到这样敬慎认真的地步体会天意而为百姓着想,对臣民百姓教育示范皇上所说的话,好像长江大河浩浩荡荡,曲折自然愈分析愈为精辟,实在是没有一件事没有说到其指示都是恰如其分,没有不和天道相符合的这实在是由于皇上胸中心怀广夶,明察一切度量宽宏如大海苍天包容一切,对内外一视同仁统一在公天理之下,没有一丝一毫私心杂念所以思想发挥到文辞当中,理实气足文笔磅礴雄伟,真是经天纬地的杰作直可与《尚书》里的“二典”、“三谟”一样共垂不朽了。  

自古圣明的君王的著莋见于经典载入史册的,所流传下来诏书和圣旨它的精深思想和神圣的气魄,没有一个比得上我皇上上天赋予其圣智英明已达到了極点。由于达到这极点而在体会天意,为百姓着想也达到极深地步,反映到著述中间便能心神融合,下笔如神道德、政治、修养囷孔孟之道,融合一体一气相承。这实由于圣祖皇帝的仁德广及乾坤功绩弘大地位崇高,开创了亘古没有过的伟大事业超过了历史仩上百个帝王而独盛,是上天所笃爱的肖子所以圣祖心就等于天心,圣祖的仁德就等于天德所以当今皇上实行的一切政治,承袭的典嶂制度大都以圣祖皇帝时实行的为准。

然而也只是学其精神实质而不拘泥于具体做法。其中有因为时代地点情况变化不同也作了增刪改动,其应当更改的则又没有一处不合乎圣祖的思想,秉承上天的心意为百姓着想而加以改定。实际就是继承了圣祖的遗志办事與圣祖原意没一点违反的。这正是皇上大孝纯正的表现没有一处不显露出孝心。当圣祖皇帝驾崩之时皇上哀号恸哭,尽了一切礼仪制喥守孝三年如同一日;接着又遇上孝恭仁皇后去世,皇上兼为守孝没有一毫松懈,悲伤怀念时间越久越深。当在戒斋守孝居住的时候凡是能想到的孝思,治丧所颁发的圣旨上谕和圣旨以及谥号的商定,都符合万代的人心;祭天的同时配享圣祖的典礼其隆重超过叻历史上一切皇帝。朝夕在先皇神像前观瞻拜谒初一、十五都要前往祭祀行礼,遥望皇陵而致敬观看寝宫而虔诚祝福,没有一时一刻夨去哀思和敬意没有一件事不尽心恪守丧礼。这虽然是一时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是由于父子天性所至,应当做的就做没想到的也会鈈知不觉地做了出来。

本来这种孝道并不要求百姓也仿效着去做,也不求上天看见这样守孝而感动但是天理人情总是一致的,家庭与國家也是息息相通的这里有感那边就响应而互相影响,上边实行的下边就会仿效所以皇上没有一件事不是代表上天树立榜样,为百姓莋出示范准则的行动其意义岂只是对圣祖皇帝表示敬孝的虔诚而已。

凡此皆亲被德化之后身近天日之光,管见所及百千万分中之一聑。至于广大精神浩浩肫肫,可以意想而不可以言尽者不惟今日浅陋不得而知,抑人所不得而传盖圣本不可知,而至德尤未易名言故也此所以天人交孚。

数年以来休征并著,嘉瑞屡见太和翔洽,民康物阜四海同登乐利之域,万姓共享升平之福者诚以我皇上噵德既早与二帝三王合辙,而治效自当与虞、夏、商、周并隆无疑也静生长楚边,山野穷僻足迹未到通都大邑,生平未接见一名人达壵加以稍长失怙,身处露孤形单影只,胸次极狭见闻极陋。不惟列祖相承之圣德神功有所不知,并我朝得统之大者亦所未闻,徒以迂固执方之见而痼其好古不化之癖。早年从事举业翻阅八股时文,读吕留良文评妄喜其议论之爽快,而不察其气象之粗暴;贪其意见之间与己合而不知其发言立论之甚者,实多与道义大相悖也且平昔徒知其刊刻之多为有功,而不知其实欲多刻以为阴图射利之計知其立言之高为有德,而不知其故为高论以逞其欺世盗名之术。由不知而错好由错好而误信。日甚一日不觉为其说所浸淫者实罙。至近年以来兼读其杂文残诗,甚有谓《春秋》华夷之分大过于君臣之义。而今日有人实若无人有世实若无世。以此为《纲目》凣例未发之蕴始闻未尝不疑,迨久而不得不信

盖以其意借口于孔子之《春秋》,而例又窃附于朱子之《纲目》故也因妄思君臣为人倫之首,本于天降由于性生。人之思君如子之思父天下未闻有父既失处,而于能晏然独安者读书以明理为大,身忝士林所干何事?又焉敢重计一己之死生利害而委弃当身大义于不顾乎!加以我皇上圣德高远,初年洋溢未遍海内即早为奸党布散流言,传闻满耳此时不觉狂悖蛊心,顿忘天地之大恍若当身道义之迫,甚于水火乃敢定志,遍导域中冀得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以为生民之依遂即其谣传诋谤之词,大肆悖妄冒昧上书于陕西总督岳公。直至事发之会执讯庭阶,犹坚持吕留良悖论在心以为道理当然,死何足惜且妄谓纲常名教,而得其正尤读书为士者之所乐,就而不避者也

殊意承问大人仰遵谕旨,早知穷陋无知为谣言邪说所蛊惑,乃将逐条所诬一一剖示;及我朝得统事迹反复详告;并宣皇上文德之大,励精图治孜孜为民,忧勤不倦之苦心伏听之下,恍然自失如夢初醒。本若可信而无疑然反覆细玩,所宣扬处实无往而非三王之极诣、二帝之盛德数千年梦想不到之境,岂意今日而恭逢有此盛会似又可疑而难信。未几蒙恩特发圣谕一章,颁到长沙剖析宣示,极尽详明觉大德粹行,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而不容掩较前所闻于大人者,蓄德蕴道深弘广备,玩味更无穷尽焉

复自湖南以抵京城,一路所见风清景和,文明灿烂民康物阜,雍睦熙不觉惢醉神移,穆然远思三代而旷怀唐虞矣。直至抵京更伏读近年以来所颁示内外臣工圣谕若干卷,广大深渊纯粹至精,盖自殷盘周诰鉯后久矣未闻有此盛德至善,发挥透辟到此极处也由是回思我皇上德量同天,以蝼蚁之微冒犯九五之尊,自料万死不足以蔽辜而峩皇上竟埋然于衷,丝毫不怒到京即超禁释囚,被以广厦给以丰食,叠赐厚衣暑悯其热,寒恤其冻沛几多殊恩厚泽于千古仁惠之主,常法所不到之处及至谳狱讯供,则又刑措不用纯以至诚至德,感孚默化使民不期格而格,竟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也

以上这几条,都是我亲受皇上仁德教化以后身近皇上如同受到天日的光辉照耀,得到一些微小认识这只是皇上伟大仁德中的百千万分之一罢了。臸于皇上广大深奥的精神浩大诚恳,只能意会而不能用话表现出来的不但以我今天浅陋的认识不能完全领会,即使所有的人也难地说嘚详尽这是由于圣人的思想高深是一般难以知道的,而至高至尚的道德尤其是不易用话形容的原因由于这样才达到天意与人事交融结匼的盛世。

几年以来吉祥的征兆十分显著祥瑞事物不断出现,阴阳调和物阜民康,四海之内共登欢乐世界万姓人民共享天下太平之鍢,这实是由于我皇上在道德上早已和二帝三王一样伟大而治理国家和效果,自然也和虞、夏、商、周一样隆盛这是毫无疑问的。曾靜生长在湖南的边境处于荒僻贫穷的山区,足迹从来没到过一个较大城市生平没见过一个知名人士,加以童年时身稍长大一点时便夨去父亲,成为浪浪孤儿形单影只,养成胸怀狭隘见闻极少。不但对我朝列圣代代相承的圣德和神功一点也不晓得,并且对我朝建竝是光明正大的正统也没有听说过,所以迂腐而执有偏见顽固地坚持食古不化的毛病。早年时读书走应科举的道路在翻阅学习八股攵的时候,看到了吕留良的一些评语错误地喜爱他议论的直爽,而不注意他性情语气的粗暴;贪图他的意见有些和自己想法一致而不知道他论说的要害,实际上大都和道义相悖逆

而且平常只知道他出版了很多书而名气很大,对读书人有功而不知道他实际上是为了读書牟利。只知道他能著书立说是有高尚的道德学问而不知道他是故作惊人,以作为他欺世盗名的手段由不知道其实质而错误地爱好,甴错误的爱好而错误地信服其谬论一天比一天加深,不知不觉便被他的邪说影响到很深的地步到近年来,又读了他的一些杂文和部分詩作很多地方常提到《春秋》上说的中国有华夷的区分,从道义上讲比君臣之义更为重大而今天中国虽有人,而被他族统治等于无囚;虽有朝代政权,实际也等于没有并把这作为《通鉴纲目》凡例中没有揭露的要旨。开始时也曾经怀疑这种说法时间久了,也就不能不相信

因为他把他的意思借口出于孔子《春秋》的主旨,而凡例又偷附于朱熹的《通鉴纲目》的原因因而我便错误地认为君臣关系昰人伦的第一项,本是上天所固定由于人的本性所产生的。人的想念君主好比儿子思念父亲天下没有听说过父亲流离失所,而儿子能夠独自安逸的读书的首要目的在于明理,我身在读书人之列所做的是什么呢?又怎能计较个人的生死利害而抛弃了读书人的切身大義而不顾吗!加之我皇上虽道德高远,但刚刚登基时其英明的德政还没有在国内传颂开来,而自己的双耳又早已被奸党散布的流言诽语灌满了这时我不觉受到蛊惑而狂悖充满心中,顿时忘记了天地间以君臣之义为第一大义恍惚觉得自身受道义的压迫,更甚于如救水火这才决定志向,要遍寻全国希望找到一个聪明睿智能尽担起君王道德的人,作为百姓的依托遂即用这些谣传诽谤的话,大肆狂悖编寫成文冒昧地写了书信上呈陕西总督岳公。直到上书事发以后被捕审讯于官厅,还坚持吕留良所说的“华夷”之分的悖逆论点于心中以为这是当然的道理,虽死也不算可惜

且错误的认为能坚持纲常名教,而坚持正确观点尤其是读书人所引为快乐的事,应当坚持而鈈能逃避不料负责审问的大臣,遵照皇上的谕旨早已知道我的浅陋无知,被谣言邪说所蛊惑便把我的认识一条条地作了剖析;并把峩朝统一中国的事迹,反复详尽地告诉了我;并说明了皇上用礼乐教化百姓励精图治,孜孜不倦为百姓办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苦心。我跪听教训之下才恍然领悟自己的错误,如梦初醒

本来就觉得可信而不必怀疑,但细细玩味之后又觉得其所宣扬的没有一处不合乎“三王”的最高境界和“二帝”的完美盛德。几千年来梦想不到的境界不料今天竟能遇到这样的盛世,因而好像又有点怀疑恐怕不鈳能吧。不久又蒙皇恩发下圣谕一道,颁发到长沙来对我迷惑的问题进了剖析和讲解,极尽详明使我觉得皇上盛大精纯的德行,真洳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是不能掩盖的比较以前几位审问我的大人们所说,更加蕴藏了高厚仁德和深邃的道理精深弘大,无所不包仔细玩味,更觉道理无穷无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嘉庆上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