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幼儿与非独生幼儿性格特征的人物访谈提纲纲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无显著差异-论文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无显著差异-论文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16:04:3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无显著差异-论文
官方公共微信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
您的位置: →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园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以常熟市A园某班为例 院 系
指导教师 职 称 论文提交日期 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 日期: 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常熟理工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常熟理工学院。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设计(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设计(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保密的毕业设计(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签名:
日期:导师签名: 日期:I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以常熟市A园某班为例内容摘要:同伴既是儿童学习社会化技能的强化物和榜样,又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镜像。同伴互动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松、自由、愉悦的活动空间,在这种相对开放、自由的游戏形式中,幼儿间发生各种互动。本文采用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常熟市A园某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同伴互动的情况进行研究,主要观察了同伴互动的区域特点、基本性质、主题特点、性别特点等方面。结果表明:在幼儿方面的问题是,不友好的互动行为多发生于特定区域,不友好的互动行为多于友好的互动行为,男孩发起的互动行为更具攻击性;在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幼儿缺乏必要的指导,制定规则时不够民主平等,以及协调同伴冲突的方式缺乏弹性;在环境方面,区域空间设置不合理,区域材料投放单一化,环境创设过程形式化。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意在推动幼儿同伴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关键词: 区域活动 同伴互动 大班幼儿 II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An Investigation of Top-Class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s ofRegional Activities――Take Kindergarten A in Changshu as a case study Abstract: Peer is not only the socialization and role models of children learning social skills,but als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find themselves and improve their own mirror image. Peer interaction for the growth of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has a very important value. And the regional activities offer children a more relaxed, free and pleasant activity space, In this relatively open, free game form, occurring in all kind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hildren.This paper adopts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preschool peer interaction about Kindergarten A in Changshu is conducted. Mainly observed peer interaction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basic properties,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sex characteristics et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early childhood issues,unfriendly interaction occurs in the specific region, unfriendly interaction behavior than friendly interaction behavior, boy launched the interactive beha the teachers, kindergarten teachers for lack of necessary guidance, rules is not enough democracy and equality, as well as the coordination of conflict mode in terms of the environment, regional spatial setting unreasonable, regional material into a single, environment creation process formalization.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among children,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Key words: Regional A Peer ITop-Class Children III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目录一、问题的提出 ............................................................................................................................. 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一)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 1(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 4(一)研究方法 ......................................................................................................................... 4(二)研究对象 ......................................................................................................................... 5(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5四、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现状与分析 ..................................................................... 6(一)同伴互动的区域特点 ..................................................................................................... 6(二)同伴互动的基本性质 ..................................................................................................... 7(三)同伴互动的主题特点 ..................................................................................................... 8(四)同伴互动的性别特点 ................................................................................................... 12(五)同伴互动的情绪特点 ................................................................................................... 13(六)同伴互动的方式特点 ................................................................................................... 14五、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问题与分析 ................................................................... 15(一)幼儿方面 ....................................................................................................................... 15(二)教师方面 ....................................................................................................................... 17(三)环境方面 ....................................................................................................................... 19六、对策与建议 ........................................................................................................................... 20(一)创设宽松自由的区域活动环境 ................................................................................... 20(二)加强教师对幼儿同伴互动的指导 ............................................................................... 21(三)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 23七、结语 ....................................................................................................................................... 23参考文献 ....................................................................................................................................... 24附
录 ........................................................................................................................................... 24致
谢 ........................................................................................................................................... 27 IV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一、问题的提出区域活动是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主要的组织形式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松、自由、愉悦的活动空间。每个幼儿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和需要的活动,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水平来自主选择活动材料和伙伴,以游戏的情景主动进行探索和学习,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方式,真正让幼儿体验到操作和交往的乐趣,体验到成功和自信。区域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认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同伴交往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才会认识到别人的观点、需要与自己并不相同,学会了解别人,理解别人,约束自己,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行为与想法,学会与同伴相处。同伴既是儿童学习社会化技能的强化物和榜样,又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镜像。①同伴互动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幼儿园一日活动从其内容上大体可分为学习、生活、游戏。从教师的控制程度来看,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控制水平最高,而游戏是教师控制水平最低,幼儿自由度最高的活动,因此,同伴互动主要发生在游戏中。②笔者在A幼儿园也发现,尤其是在区域活动这种相对开放、自由的游戏形式中,幼儿间互动发生的很频繁,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观察了解常熟市A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的情况,如同伴互动的性别特点,互动方式,互动行为的性质,影响互动的因素等,比较客观的呈现该园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现状。结合所学理论提出一些参考和启示以期推动幼儿间积极的良性互动,为幼儿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也为幼儿教师更好地开展区域活动提供参考建议。同时也让教育工作者更关注幼儿间同伴互动和思考怎样更好促进同伴间积极良性互动,此次研究对于其他幼儿园也是个借鉴。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一)课题相关概念界定⒈区域活动的概念幼儿园活动区或者活动角、活动中心等教育形式创始于欧洲学前教育机构,区域活动也叫“活动区活动”,是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中国教育界的新名词,被看作是“开放教育”的具体体现。在我国托幼机构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活动①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6页。② 张元:《试析影响幼儿班级中同伴互动的外部因素》,《山东教育》2002年第Z6期。1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区为空间结构的教室组织形式早已存在。①目前对区域活动的理解主要是“集体教学的延续”、“分组活动”、“自由游戏活动”、“学习性活动”。笔者认为所谓区域活动,就是教师有目的、有地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空间、制定恰当的游戏规则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方法及幼儿同伴,通过游戏的情景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从而获得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作为介于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性活动之间的一种学习方式,区域活动是在以儿童发展为本这样一种先进理念呼唤下应运而生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对孩子的发展具有很大价值。⒉同伴互动的概念同伴(peer)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②同伴作为一种重要的安全感来源,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时期是儿童合作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教师在一日活动中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活动主题,强调教师要尊重和满足幼儿的需求,鼓励幼儿与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有意义的互动。所谓互动,是指幼儿与同伴、教师、周围环境之间的交流、对话、合作、协调、分享、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共同建构。③同伴互动(Peer interaction)是指青少年儿童自由结合而形成的同伴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是青少年儿童社会互动的重要形式。④同伴互动可以使幼儿在获得真实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行为的意义,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作用的结果及反馈学会反思。(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⒈国外相关研究⑴同伴交往意义的研究皮亚杰(piaget,1932)⑤在他的早期著述中论述了同伴关系在社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 正是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儿童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和同伴的交往使儿童认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同伴的合作而获得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同伴交往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价值。Parken& Richard (1982) Coly,Dodge&Coppotelli (1982) 等研究都指出,不知如何与同伴交往的儿童长大以后比较容易有社会适应不良的情形。Cowen,Pederson,Balligan和 Trost(1973)一份长期的追踪研究也指出,被同伴排斥的儿① 李会敏、侯莉敏:《幼儿园区域活动概念辨析》,2007年6月。② 赵海钧、冯维、赵丹霞:《西方儿童同伴研究的新视角》,《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2卷第5期。 ③ 蔡晴:《主题背景下幼儿互动活动特点与指导策略的探究》,上炼三村幼儿园,2006年。④ 王振宏:《同伴互动对生应对方式的影响》,陇东学院(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4期。⑤ 杨霞:《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中北大学学报,2005第5期。2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童在成年期出现心理问题(mental health problem)的比率较大。⑵幼儿期同伴交往特点从2―5岁,同伴互动的频率增加,并越发复杂。帕滕(M.Parten,1932)发现了2―4岁儿童的六种社会性参与: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的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随着年龄的增加,单独的游戏和平行游戏下降,而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变得更为平常。一项跨文化的研究表明,年龄小的同伴的存在可以培养年龄大的儿童的同情心、关心、亲社会倾向、自信和领导技能。同时,年龄小的儿童也能从混龄交往中获益,他们能从年龄大的玩伴那里学到许多新的技能,并学会如何从更有权利的伙伴那里寻求帮助,如何温和地顺从他们。年龄大的儿童常常负责混龄交往,并常常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年龄小的同伴的能力。即便是2岁的儿童也显示出这种领导的权利和适应性调节,因为当他们与18个月的儿童玩时比与同龄儿童一起玩时,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表现出更多的更简单的和重复性的游戏程序(Brownell,1990)。①⑶关于同伴交往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发现,儿童的行为特点(Lee,1973;Schaffer,1977) 认知能力 (Rubin & Maioni, 1975)教师对儿童的态度(Miller &Gentry,1980) 家庭(Parke&Ladd,1992;Rubin,1994) 情景因素等都会影响儿童的同伴交往。尽管情景因素最不稳定且较为复杂,但相关研究也反映了一些特点②:儿童在拥挤的空间内更多地表现攻击及竞争行为(Aiello, Nicosia&ompson, 1979);适量的玩具会导致儿童与同伴游戏的增加(Vandell, W illson & Buchanan, 1980);玩具的性质及其它环境条件也影响儿童的交往,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多见于绘画、图书角及其他较为安静的环境中。布娃娃区则多为角色游戏和合作游戏(Rubin,1977),户外活动中则多为消耗大量体能的大肌肉活动且有较多的合作游戏(Hartup,983)。⒉国内相关研究(1)关于同伴关系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国内关于儿童同伴关系和同伴交往的相关研究既大量散见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也有对儿童的交往及能力进行教育干预的研究。例如,章炎(1989)介绍了儿童交往技能和行为方式思维培养,潘杰(1989)介绍了儿童男女交往的特点,郑建成(1990)考察了幼儿园大班儿童的社会交往。90年代初期以后主① 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② Vasta R, Haith M M , Miller S A. Child Psychology:The Modern Science [M ] . N ew Yo rk: Jhon W iley &Sons, Inc . , 1995 . 612 .3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①要侧重对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的探讨及交往能力培养实践探索。研究表明:幼儿年龄越大,同伴交往的对象就越多,交往的频次也越多,同性交往的次数也在增加。②亲社会行为出现的次数比攻击性行为要多。此外,在交往方式方面,则认为言语接近策略是幼儿使用最多的也是最需要的手段。(2)影响同伴互动的因素③影响同伴互动,同伴关系的因素有很多,束从敏(1997年)提出有以下主要因素:家庭的物质环境、家庭结构、情感气氛、父母教养模式都会对儿童的个性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幼儿的同伴关系。其中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法、父母对孩子社交意义与作用的认识及培养、父母自己的交友观念与行为、家庭的人际环境在幼儿同伴关系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儿童自身的因素如外表因素、行为特征因素、儿童情感特征和状态、社交的经验和策略、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等都影响幼儿间的彼此交往。此外,教师的好恶及评价标准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同伴间的交往。此外,地理因素、周围的环境与材料、幼儿间的共同兴趣与爱好、游戏的性质、情景因素等也是影响因素(王春燕、卢乐珍,2002年)。⑶如何促进同伴互动的研究刘婷婷④认为要创造同伴互动的机会与条件;其次,提高同伴互动的质量。要科学引导,促进双向互动、发展语言,促进积极互动、创设情景,减少消极互动。张利娜⑤发现:区域活动本身存在着一种自然性的“差异”,如有的区域是男孩喜欢的,有的则是女孩喜欢的,并探讨了五个方面的互动学习:教师影响下的互动学习、性别特征的互动学习、性格特征的互动学习、能力差异的互动学习、兴趣趋向的互动学习。李丽和吴航对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伴互动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三种改进区域活动的策略:提供丰富、操作性强、有针性的材料;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允许幼儿自己制定灵活多变的规则。⑥三、研究方法及过程(一)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包括现场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深入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对幼儿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的状况进行直接的和全面的研究,力求获得真实而① 王朝霞:《于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的进展》,阴山学刊2002年。② 杨晓娜、郁蕾、邵晓骸吨邪嘤锥τ坠叵刀云渫楣叵档挠跋煅芯》,2007年。③ 杨晓娜、郁蕾、邵晓骸吨邪嘤锥τ坠叵刀云渫楣叵档挠跋煅芯糠桨浮罚2007年。④ 刘婷婷:《浅谈如何促进幼儿同伴互动》,青岛崂山区实验幼儿园,2007年。⑤ 张利娜:《如何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互动学习》,邹平县魏桥中心幼儿园,2009年。⑥ 李丽、吴航:《5岁―6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同伴互动行为透析――基于社会学视野》,《教育导刊》2011年2月。4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丰富的第一手资料。⒈文献法从中文期刊网搜索关于同伴互动、同伴关系的期刊,从而归纳出已有的研究现状。 ⒉观察法在A幼儿园实习期间,采用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情况进行记录与分析,力求在自然情况下全面了解幼儿园的同伴互动状况,了解行为的情境及过程内容。所谓时间取样法是指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记录预选行为是否出现的方法。它对行为的掌握客观而正确;适合观察大量的样本;行为量化可以了解行为发生的频率,易于统计分析;极大地减少了观察、记录的时间,同样也减少了数据精炼、整理和分析的时间。而事件取样法是针对幼儿特定行为的观察记录。对于幼儿的特殊行为或事件,例如,幼儿的分享、合作、攻击等发生频率较低的行为,所设计的观察方法。事件取样所关心的是事件本身的特征,而非像时间取样关心的是事件是否存在,且记录数据的方式一般是描述性的,主要是注重收集定性资料,不太容易进行定量分析。⒊访谈法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幼儿同伴间互动的真实情况,以及教师在促进同伴间积极互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笔者访谈了十二名女教师,教龄在5到25年之间。(二)研究对象随机选取A幼儿园某个大班39名幼儿(男孩20人,女孩19人)作为观察对象,十二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笔者在为期三个月的研究时间内,观察分析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的状况,并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在深入A幼儿园的实习期间,通过采取观察、访谈等手段来进行资料的收集。在区域活动时间段,将观察到的互动事件以画“正”字的形式进行记录,将其填写在事先准备好的总的记录表上(在观察前笔者就列出可能出现的互动主题,如果正好出现就在下面打钩,如果出现了另外的互动主题就再添上去,进行及时补充),然后进行简单的百分比计算,形成“幼儿同伴互动事件及其分布表”。对于其中较典型的事件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原因等,形成观察记录表。其中还运用了拍照、摄像等形式,以求资料的客观真实。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教师了解对于幼儿间同伴互动的认识与看法、并对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出现的一些行为进行深入了解;同时笔者在实习期间与幼儿一起游5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戏、交流,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中的感受与行为。四、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现状与分析区域活动为幼儿营造了宽松、自然的活动氛围,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就像是一个个小的社会,让幼儿在环境与同伴的交互作用中社会性得到发展。笔者在A幼儿园实习期间,发现该园很重视幼儿的区域活动,就时间而言,将近有70―90分钟。于是笔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在区域活动时间段(每天下午3:15―3:45)进入现场,对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并记录,最后归纳作出分析和总结。(一)同伴互动的区域特点笔者在A幼儿园实习期间发现该幼儿园大致都设置了以下的区域:美工区(设计屋)、建构区(建筑工地)、益智区、装扮区(娃娃家)、语言区(图书馆)、科学区(自然角)。表1不同区域幼儿同伴互动事件分布由表1可以看出同伴互动事件在区域中发生的概率大小,依次是装扮区、建构区、美工区、科学区、益智区、语言区。其中装扮区和建构区互动发生的频次较高较接近。可以说同伴互动事件的发生主要集中于装扮区、建构区和美工区。装扮区中最典型的就是“娃娃家”了,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创设了逼真、温馨的场景,幼儿一旦投入到模拟家庭生活的情景中,就会展现很多富有情节性、趣味性的互动(如图1)。在共同享受游戏快乐的同时,他们也时刻不忘维护规则,于是经常会看到“娃娃家”里的小成员一边与“家人”一起游戏,一边与区域外的同伴互动的情景。此外,幼儿间还会经常发生抢夺角色的现象。可以这样说,在娃娃家中多发生以联合、维护规则、争抢资源为主题的互动事件。建构区具有相对较大的开放空间,因此吸引了很多幼儿来参加。幼儿在建构区开放、宽松的环境中心情舒畅,更乐于加入群体活动,并能较好地用语言与同伴进行交流沟通,也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因此多发生以联合、分配资源、维护规则等为主题的互动。此外,建构区中(如拼搭乐园)幼儿间也常会为了材料而出现抢夺行为。美工区里的操作材料也比较丰富,可供幼儿选择的余地较大,且聚集在该区的幼儿一般都是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因此幼儿间常常会一起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共同来完成一件美工作品。6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二)同伴互动的基本性质笔者在所观察的区域活动时间段内,一共目睹了309起同伴互动事件,将其归纳为三个主要类别:友好互动、中性互动、不友好互动。其中友好互动主要指在游戏中对他人有益的,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配合的行为,如提供帮助或是与同伴分享物品。不友好互动主要指在游戏中对他人不利、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出现一些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如与同伴争抢物品、角色,攻击同伴,告状、拒绝帮助等行为。而中性互动就是介于友好和不友好互动间的,诸如维护游戏规则、协商、分配角色、表达情感等。(见表2)表2 幼儿同伴互动事件及其分布在这三大类别中共有19个同伴互动的主题,其中出现较频繁的主题依次是联合主题(27.83%)、争夺物品或角色(6.80%)以及表达情感和维护规则均为6.15%;而出现较低的主题依次是分享(0.97%)、协商征询意见(1.94%)和合作(2.27%)。从总体来看,在309起同伴互动事件中,中性互动出现的频次较高,约占了总体的3/4;不友好互动比友好互动出现的百分比要高为16%,而友好互动的出现相当的低,仅占了9%。(如图 2)7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图2 幼儿互动类型分布示意图(三)同伴互动的主题特点在幼儿同伴友好互动、中性互动和不友好互动这三个类别中,笔者分别选用较典型的主题进行分析:友好互动中出现最少的分享主题;中性互动中出现最少的咨商主题和最多的联合主题;不友好互动中则是出现最多的争夺资源主题。这样的选择比较具有针对性,对幼儿的互动行为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⒈分享主题亲社会行为又被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的倾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分享、合作、同情、关心、帮助、抚慰、谦让等。本文中友好互动主要包括了分享、合作、提供帮助和表示友好这四个主题。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就是愿意把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经历等和别人一起共享,有利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纲要》中提出的社会领域教育目标也指出了分享的重要性。然而在友好互动中,分享主题在观察到的27起同伴友好互动事件中仅出现了3次,只占了友好互动事件的11.1%,是所有互动主题中出现最低的仅为0.97%(如图3)。分享行为出现频次相对较低,说明幼儿分享行为的状况不容乐观。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提高幼儿的分享意识,增强幼儿的分享行为,以促进幼儿间积极友好的同伴互动。8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图3 幼儿互动类型分布示意图幼儿很“自私”,特别不愿意与别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物品,如两个小朋友会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小朋友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有些孩子即使与人分享也是以“利己”为目的的,比如,“我给她玩具,是因为我不这样的话,她就会不和我玩的”,或“我给他玩具,是因为这个玩具不好玩,我想玩他手里的东西”。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前运算阶段(7岁以前)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关于亲社会问题的思考通常是以享乐主义为原则的,为自我服务。而本研究中的幼儿正处于第一个阶段。Ugurel-Semin的研究也表明,在与对方分享5-15颗坚果时,“吝啬”倾向在4-6岁达到了高峰。这与在土耳其开展的一项早期研究的结果是比较吻合的。这项研究要求每一个被试都要与其不认识的一个同龄儿童分享奇数个好东西,结果67%的4-6岁儿童选择了自私性的分配方式,即把多出的那个留给自己。①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分享是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但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幼儿都很“自私”,不愿意与人分享。教师应提供示范,树立良好榜样,培养幼儿进行分享的意识,帮助幼儿形成分享的行为,并对幼儿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分享行为要及时作出强化。⒉咨商主题在观察到的233起中性互动中,主要包括了咨商、借取物品、提醒、寻求帮助、辩解、分配资源、接受帮助、提供建议、表达情感、维护规则和联合(附和、从众)这十一个互动主题。其中咨商主题仅出现了6次,是中性互动中出现频次最少的。与同伴协商、征询意见这一主题仅约为2%(如图4),出现频次很少,说明幼儿间协①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基础教育论文》2010年。9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商状况不乐观。协商就是共同商量以取得一致意见。协商的具体方式有:进行解释说明、恰当运用补偿、寻求新的选择、分享交换、友好劝说等。例如,“拼搭乐园”游戏时,薇薇对正在拿三角积木的陈成说:“这个给我吧!”陈成立即说:“不行,我还有用呢。”薇薇拿出一个圆形积木说:“那我拿这个和你换吧。”陈成想了一会儿说:“好吧。”在这一事件中,薇薇运用了分享交换的策略,陈成在得到补偿的情况下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便爽快地答应了薇薇的要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协商的出现就会逐渐增多。但是,协商策略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说服对方接受的,也有协商不成而平静地结束互动,或是协商失败转而发生冲突的。王任梅①指出,幼儿同伴协商行为中运用最多的策略取向是以他人为导向的策略,即希望通过改变他人的想法和意图而实现协商的目的,其次是以自我为导向的策略,而同时考虑满足双方需要的融合策略,在总的策略使用次数中只占很小一部分,这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使幼儿较少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从自身出发,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协调,他们往往仅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试图进行单方面的改变,尤其指向他人态度和行为的改变。而且在这一阶段幼儿的移情能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同伴交往中,幼儿更习惯于从自己的愿望出发,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想法和需要。另外,家庭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父母的教养方式、人格魅力以及家庭氛围、结构等。因为幼儿是善于模仿和学习的,为了维持来自父母的情感以及避免惩罚,他们会用类似的方式去行动,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常与幼儿或其他人进行协商、征询别人意见,那么幼儿就将会在同伴互动中表现出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尽量为幼儿提供进行同伴交往和协商的机会,并进行适宜的指导,以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和协商能力的发展。⒊联合主题在约占3/4起事件的中性互动中,咨商主题最少,可是联合主题却是出现频次最多的。了解幼儿联合的特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推进幼儿间的积极互动。在介于友好和不友好之间的11个中性互动的主题中,幼儿联合主题是出现最高的约为28%。这里的联合主题是指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同伴间的附和、从众行为。附和主要是对于其他幼儿的言语、行为随声应和,相应追随。从众,即合群,随大流,也就是说,在外界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服从于大多数人的意见。儿童的判断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才刚刚萌芽,他们往往依据外界群体的信息来决定自己的观点,即使有异议也会在同伴① 王任梅:《试析同伴交往中协商策略的使用》,《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10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的排挤、嘲笑中屈从于大多数人的意见。并且,儿童从众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与同伴采取一致的附和,可以获得认同,有时甚至不惜以说谎为代价,这一现象在儿童世界里是极为常见的。另外,儿童认知水平和个性品质的差异也是引起其从众的原因。 图4幼儿互动类型分布示意图⒋争夺主题观察到的49起不友好互动事件主要包括了拒绝帮助、告状、敌意性攻击和争夺资源这四个互动主题。值得注意的是争夺资源主题出现最多,占了7%的比例,是不友好互动中发生极多的行为。(如图 5)争夺主要分两类,一类就是抢夺物质资源,笔者发现在角色游戏区中,幼儿抢夺的材料主要是处于主导角色地位的玩具材料,诸如“幼儿园”小老师的铃鼓、医生的听诊器之类;又如在美工区幼儿间常会发生为了剪刀、胶水、磨具等这类辅助性的材料而发生抢夺、攻击等。另一类就是抢夺精神资源,幼儿间抢夺各个区域的主导角色如“幼儿园”游戏中的小老师、“医院”游戏中的医生、“娃娃家”的妈妈等等。大班幼儿开始能够把行为规则化,从而获得是非观念,但其行为却常常表明,他们的自控能力是有限的。大班幼儿在争夺主题上有三种表现:一是先商量后抢。此阶段已具有了一定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要求借东西时必须先商量。但是当遇到拒绝时,由于极想得到而会很不甘心,一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出现抢夺现象。二是锁定目标抢。一般发生在寻问后,但还得不到满意答案时,就会选择一个比较容易对付的目标动手抢。三是边商量边抢。如一个幼儿想要另一个幼儿汽车上的丝带,就会先拽住丝带的一头,然后再与之商量,如果不给就这样僵持下去,直到成人干涉或“强者为胜”。由于大班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言语水平的提高,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表现开始增加。① ① 申捷:《关于大班幼儿抢东西现象的分析与教育策略》,《学前教育》1996年。11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大班幼儿自我意识加强,道德观念逐渐形成,能够按照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到要妥善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行为更具有目的性。但由于自控能力差,还没有完全将规则内化为自己内在的要求而形成一种习惯。当需要与道德规范相矛盾时,往往注重需要而忽视道德规范,选择不当的方法。此时,单纯地制止和批评是无效的,教师应该教给幼儿交往技巧和行为规范,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才有益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减少争夺行为的发生。 图5 幼儿互动类型分布示意图(四)同伴互动的性别特点研究发现,男孩和女孩在同伴互动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是互动对象和互动类别的差异。互动类别的差异:在友好互动上,男孩仅为2.59%,而女孩比男孩高3.56%;在中性互动上,都比较高,但女孩仍比男孩高了9.38%;而在不友好互动上,男孩要比女孩高了将近7%。总体而言,女孩交往水平高于男孩,女孩发生友好互动的行为比男孩多,男孩更多的发生不友好互动。类似这样的互动事件在区域里是常见的,下面是一则典型的案例:案例1:日 大班美工区今天设计屋将开展将彩色吸管变成美丽饰品的活动,可以是手链、戒指也可以是项链。四位“小设计师”张俊飞、季家浩、毛雪、余欣璐都跃跃欲试,想大显身手。只见张俊飞立马在小篮子里抓了一大把吸管,好像要被别人抢掉一样,这时毛雪和欣璐几乎异口同声:“你不能这样!”毛雪又补充道:“张老师说了要一边穿一边拿。”于是张俊飞瞥了一眼,打算继续,可是听到“你再这样我们去告诉老师”只能作罢,乖乖低下头“工作”起来了,两个女小朋友相视一笑。过了一会儿,欣璐说道:“雪儿帮我找点绿色的吸管吧,我怎么找不到啊!”雪儿马上答应了。这时张12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俊飞用手戳了一下毛雪,大叫道:“你们看季家浩那里全是绿色的,他把绿色的都拿走了.”这时季家浩不为所动,还在篮子里找绿色的,张俊飞立刻抓住他的手,说道;“你不能拿了。”并且要抢季家浩手里的吸管,家浩哪里肯放手,推了一把张俊飞,然后小手又再不停地翻找了,张俊飞立马还手,眼见两人就要打起来,毛雪和欣璐都急了,“你们不要打,不要打了。”一边两人还是在你推我我推你,一边在热烈地讨论:“要不我们去告诉老师”,“还是不要了”,“那怎么办呢,季家浩为什么要拿全是绿色的啊?”“我们去问他吧。”原来季家浩是想设计一条绿宝石的项链来送给今天要过生日的妈妈啊,于是大家都明白了,不再和他争抢了,雪儿还把自己的绿色吸管拿来给他……设计屋回荡着一片笑声。案例中,毛雪和欣璐这两位女孩子发生的互动有:语言提醒(不能一把抓吸管,要一边穿一边拿);维护规则(不然要去“告状”);咨商(欣璐请雪儿帮忙找绿色的吸管;协商怎么问题)等等。而相对于多发生友好互动、中性互动的女孩来说,两位男小朋友张俊飞和季家浩发生的互动主要:争抢吸管以及打架等消极互动。笔者观察到,男孩更多发生诸如争抢玩具、攻击等不友好互动行为,而女孩就更多用语言来进行互动,发生诸如关心安慰、协商、提醒、维护规则、告状等行为。 图6 不同性别幼儿在同伴互动中的分布(五)同伴互动的情绪特点在同伴互动中幼儿往往伴随着各种情绪体验,笔者在这里也将情绪分为积极、消极和中性这三类。积极情绪是指互动中明显的表现出对同伴友善、帮助以及与同伴合作分享的倾向;消极情绪是指互动中明显带有对同伴的指责、不满、厌烦、命令等,中性情绪介于积极和消极之间,没有明显的情绪特征。案例1中雪儿帮助欣璐,最后还将自己的绿色吸管分享给家浩等都是在互动过程中积极情绪的体现,而男孩间更多的是指责、不满等消极13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情绪体验。由图7可以看出,男孩出现消极情绪为19.74%,积极情绪却只有13.27%;而女孩出现的积极情绪较多,且消极情绪比男孩低了将近7个百分点。可以这样说,大班幼儿同伴互动中的情绪以中性居多,女孩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而男孩的消极情绪多于积极情绪。 图7 不同性别幼儿互动情绪特点频率示意图(六)同伴互动的方式特点区域中同伴互动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以言语为主、以动作为主以及言语伴随动作为主的互动。从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幼儿较多使用言语的方式与同伴互动,男孩和女孩运用语言的方式进行互动都超过了一半。但存在性别差异,女孩用言语为主的方式比男孩高了将近10%,女孩更倾向于用言语与同伴互动;而在用动作为主的方式中,男孩占了11.65%,女孩却只占了4.53%,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使用动作方式互动。从上文案例描述的现象中也可以看出幼儿同伴互动以言语方式为主,尤其是大班的女孩很少有身体上的接触,更多通过规则协调,而男孩之间更多打闹,为玩具争斗,大声叫喊、发笑。幼儿较多使用言语的方式与同伴互动,这可能是与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水平有关。而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言语交流,男孩更倾向于用动作的方式进行交流,原因可能是女孩参与的活动多是要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的,如在“幼儿园”游戏中,作为“小老师”就要和另一位“配班小老师”一起管好小朋友,在这类活动中言语互动的机会相对要多一些,言语也较丰富;而男孩更加活泼好动,精力旺盛,他们参与的活动一般也是动作性比较强的,如建筑工地、科学区,因此,更倾向于用动作去表达他们的情感,达到互动目的。14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图8 不同性别幼儿互动方式频率示意图 五、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问题与分析(一)幼儿方面⒈不友好的互动行为多发生于特定区域笔者在观察中发现,幼儿间的不友好互动行为集中发生在特定区域:建构区、美工区以及装扮区。一般而言,建构区和美工区注重单独、平行的游戏,主要强调动作技能,一些材料又是数量有限且共享的,因此发生抢夺材料行为的机率相对就高,伴随而来的告状、攻击等行为也不断攀升。装扮区中主要发生的是合作以及一些中性互动行为,但是争夺资源、告状、拒绝帮助等不友好互动行为也是很常见的。不友好互动行为多发生于这些特定区域,除了区域自身的特点以外,环境的布置、教师的指导等方面都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环境的布置而言,比如建构区空间不够宽敞,无法保障在区域中的四五个幼儿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小的拼搭区,或是虽然有足够的空间,但是没有划分好一个个小的拼搭区,又或是没有明确规则的制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幼儿间你推我搡,争夺自己看中的地盘是在所难免的。就教师的指导而言,在一些要求幼儿建构自己看到过或是喜爱的建筑物体的活动中,教师没有进行全面的考量,做好恰当的准备,还是和以前一样,提供单一的材料――由于材料数量的不足,不能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因此幼儿易发生争抢活动,而教师却又很少对幼儿进行实质性的指导,如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材料、合作游戏等,这样就会导致这些区域中频繁地出现幼儿的不友好行为。⒉不友好的互动行为多于友好的互动行为在区域活动中发生的309起同伴互动事件中,中性互动发生比较多,但是不友好互动明显要多发于友好互动,攻击、争抢物品等是很频繁的,相比较而言,分享、合作、提供15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帮助、表示友好发生频次是比较少的。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自我中心”是此阶段幼儿心理的突出特点,且移情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习惯于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在同伴交往中,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需要和想法,不会与人分享,缺乏交往能力,不善于协调平等关系,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会有一些消极行为:喜欢找别的小朋友的岔子,爱抢玩具等。其次,在现代经济生活和社会观念变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的育儿观念、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如今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两家并一家的现象很多,在家庭中,他们是这个环境的中心,成人对孩子宠爱过度,使“小皇帝”们高高在上,要什么有什么并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缺乏分享、合作、独立的意识。家庭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结构等;此外大城市中人们居住方式的特点,使幼儿与同龄人接触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从而缺乏必要同伴交往的技能。⒊男孩发起的互动行为更具攻击性正如观察中所发现的,女孩在对人对物的关心上要优于男孩,她们多聚集在角色扮演和合作比较多的装扮区和美工区,常常要为了完成某个主题情节而出现相互交流配合等友好的互动,因而在游戏中比男孩更多表现出亲近、对同伴表示友好、提供帮助等积极情绪。而男孩大多聚集在建构区、科学区,比女孩更多地怂恿和更多地卷入攻击性事件,更容易在收到攻击后发动报复行为,较多发生诸如争抢品、攻击等不友好互动事件,且敌意性攻击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常常表现出对同伴不满、厌恶等消极情绪。幼儿攻击性行为存在着性别差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说:女孩的同伴交往水平高于男孩。笔者认为,首先是生理条件的差异性导致的。性别科学方面的研究显示,女孩拥有更多的雌激素和后叶催产素(这些化学物质直接影响语言的使用)。男孩则具有更多的睾丸激素(一种与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的激素)与后叶加压素(与地盘性和等级制度相关)。由于血液中的后叶催产素含量较少,大脑对语言的重视度不高,导致男孩在静坐或谈话时的学习效果不佳,这种学习方式自然也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脑中的“学习键”,常常通过行为反应、等级竞争和攻击性培养起来的。)男孩血液中的多巴胺含量较多,流经小脑的血量更多――多巴胺可增加冲动和冒险行为的概率。而小脑是控制行为和身体行动的,流经小脑的血流量多,小脑就比较活跃,所以男孩就爱动。①其次,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性也起了重要作用。父母是幼儿性别行为的引导者,在还① 《关于男孩危机》.日。16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不知道自己性别及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行为之前,父母就已经开始对孩子的性别行为进行引导了。就选择玩具而言,为男孩提供的一般是手枪、刀剑、汽车等具有竞争性和冒险性的游戏和玩具。为女孩挑选的一般就是毛绒玩具,培养她们照料事物并对其产生美好的感情。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家长就更明显地用一套标准模式来约束自己的孩子,女孩应该要文静、温和,不能像男孩子一样打架;而男孩就应该勇敢、像个男子汉,别人打你不能一声不吭要打还,别人抢你玩具你要去抢还等。父母的行为和态度直接引导着孩子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父母也是幼儿的模仿对象。孩子在知道自己的性别后会以同性别的成人为模仿对象,如男孩更容易看到爸爸做什么自己就学什么,爸爸喜欢看武打片,儿子也会跟着爱上武打片;女孩就会开始学着妈妈贤妻良母的样子,拍娃娃睡觉、喂娃娃吃饭等。(二)教师方面幼儿之所以出现分享较少、同伴间不友好互动较多等现象,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有关。笔者通过对教师的观察和访谈后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⒈教师对幼儿缺乏必要的指导笔者通过对十二名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A园教师不是很重视对幼儿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进行指导。下面是笔者与大班两位教师的访谈记录:问:您认为区域活动中幼儿进行同伴互动时,教师是否需要进行指导?师1:我觉得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与同年龄孩子发生互动时,需不需要对其进行指导,这得视情况而定,有的时候教师完全没必要介入其中,好心的引导有时效果很不好呢。教师主要还是要注意幼儿的安全,排除存在的安全隐患,保护幼儿的安全,这是第一位的,现在的小孩都是宝,不能有磕着碰着。其次教师可以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言行,观察其兴趣爱好等,然后为其创设环境,提供材料,鼓励幼儿间进行积极互动。师2:我觉得幼儿都很聪明,教师不怎么需要去指导,在旁边看看就行了,任其自由交往互动,这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但是如果幼儿间出现严重冲突等应立即参与其中,进行调解以避免情况恶化,保护幼儿的安全很重要。访谈结果显示,对于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行为,1/3的幼儿教师认为“同伴互动需要教师适当的指导”,只有个别教师认为幼儿间同伴互动“需要教师全方位的指导”。总体而言,教师主要扮演的是环境的“创设者”、材料的“提供者”,通过环境的创设与材料的投放来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发展的。笔者在观察中发现,教师对幼儿很少进行指导,除非某些幼儿出现争抢、打闹、秩序紊乱等情况,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实质上就是“看管”一下他们,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反17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映出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消极作用,主要是幼儿活动的消极旁观者,注意的仅是幼儿的安危,而不在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全发展,促进幼儿间的积极互动。另外,有些教师不是作为幼儿的同伴平等参与游戏的,而是“伪装的游戏者”,不断地建议、提示,试图使幼儿跟随教师前进没有真正明了指导的实质。教师在把握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的指导性上还不够,指导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进行,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地位,缺乏指导或过度指导,都不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较快成长。所以教师的适度、民主指导对促进区域中同伴互动是非常重要的。⒉教师制订规则时不够民主平等规则是为适应不同的行为需要而存在的,在区域活动中,必要的规则是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协调幼儿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但是,笔者在观察中发现,教师在制订规则时往往习惯于从自己角度出发,很少去考虑幼儿的想法,很少和幼儿商量,如区域“Hello Kitty 之家”、“设计屋”、“点心店”等有些什么角色,需要几个人,设计什么样的标志、进区卡等都是由教师规定、教师来设计,不听取幼儿的意见,这是不尊重幼儿的表现,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其实,让幼儿参与讨论各活动区的标志设置,并亲自动手制作进区卡,这样更能使其明白各个标志所代表的意义和进区卡的作用,更加自觉地遵守规则。在活动中教师应认真去倾听幼儿的需要,平等地与孩子交流、一起想办法,对孩子提出的建议进行合理地筛选,最后达成共识,一起制订简单易行的规则,让规则成为孩子的内部需要。这样制订出来的规则对幼儿来说是有意义的,有效的,他们执行起来就更主动积极,觉得更加自由自在。⒊教师协调同伴冲突的方式缺乏弹性由于幼儿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再加上幼儿园环境和材料的限制,幼儿之间的不友好互动,如争抢玩具、同伴冲突等是不可避免的。在协调、解决幼儿之间不友好互动时,教师一般都习惯运用权威化的固定模式:首先扮演正义的警察角色,把发生冲突的幼儿叫到自己面前,问清楚前因后果;继而扮演公正不阿的法官角色,判定哪个幼儿对,哪个幼儿错;而后扮演督察,要求做错事的幼儿向被伤害的幼儿道歉:最后还要扮演和事老,给出一个建议“你们一起玩好不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控制着冲突解决的全过程,以教师为判断是非对错的准则,幼儿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不是冲突解决的主体。尽管教师如此费心费力地解决冲突,幼儿之间的冲突可能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冲突程度可能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18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三)环境方面环境的好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对幼儿染和熏陶的作用,尤其是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更是有独特的作用。⒈区域空间设置不合理教师在教室内或教室外设置游戏区域,如娃娃家、银行、点心店、超市、医院等。这对于目前A园大班每班平均37个幼儿的情况来说,基本能保证每个幼儿进入区域游戏,但是因为材料、空间有限的因素,每个区域只能限制在2-4人,幼儿选择的权利被无形限制了,很多幼儿选择不到喜欢的游戏区域,出现在游戏时间漫无目的地等待或是到各个游戏区捣乱的情况。幼儿喜欢不拥挤且可以在里面自由活动的空间,而有的区域由于条件的限制比较狭小,幼儿在其中活动的时候就会出现推来推去、霸占地面的现象。另外,笔者在A园还看到有的班级中设置的区域较多,因此区域与区域间就比较靠近,且在区域设置上不太注重动静分区,空间的分隔不明显。这样不同区域中的幼儿也会出现群体的抢夺空间、推让等攻击性行为。如图9,因为点心店椅子占了小超市的地面,而幼儿间不好好沟通结果就出现了打同伴头的现象。⒉区域材料投放单一化笔者发现A园为幼儿提供材料上是“批量生产的”就是教师集中起来一起制作,如点心店的粽子、荷包蛋、烧卖等,但是从小班到大班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实质变化,这对于幼儿来说是缺乏刺激的。(如图 10)另外,各个区域中材料几乎是没变化的。材料是游戏的基础,游戏是材料的展现,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区域活动也离不开材料。要让幼儿与环境发生积极互动就要保证材料对于幼儿的吸引力。活动区材料投放缺乏层次性,忽视个体差异。在为幼儿准备活动材料时,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应从一开始比较注重外形的逼真,到中大班可以试着提供半成品的材料,诸如:提供橡皮泥,制作“蛋糕”、“汤圆”等,彩色皱纹纸供幼儿撕面条,画好一个个长方形让幼儿剪下后制作“蛋卷”等等,这样有利于幼儿游戏的积极性,有利于幼儿间相互交流制作经验,有利于同伴互动。应注意材料的多样性,建构区中除了提供常规的积木外,还可以投放一些可操作性强、可塑性强的玩具,如雪花片、不同形状的可接插的积木等,这类材料更加易引起幼儿间的各种互动问题。大班幼儿之间出现分享、合作的行为多起来了。值得一提的是,笔者观察到这些可塑性强的材料在“巧手宝宝”的创造性拼搭下会出现一些对幼儿来说很具有吸引19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力的造型,于是这种强大的吸引力很多时候会引发幼儿之间的消极不友好互动。⒊环境创设过程形式化随着认识的深入,教师们也都知道要让幼儿参与到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来,做环境的主人。但是在幼儿的参与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补缺式”,即教师根据自己的思路创设好了大部分的主题,让幼儿添加些简单的小东西,作个简单的补充;还有一种是“填空式”,即在设计中,教师已想好了哪些内容是需要幼儿参与的,于是一声令下,所有的幼儿一起动手做,然后教师将幼儿作品填充到环境中去。其实这两种参与模式,都没有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幼儿主体的关系,教师并没有把这一过程创设视为一个良好的互动、教育过程,幼儿从中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参与活动也只是一个形式而已。让幼儿真正参与其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在参与过程中学习、交往、分享、合作等,这本身就是与材料、同伴、教师互动的过程。六、对策与建议(一)创设宽松自由的区域活动环境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积极促进幼儿积极友好互动行为的培养。针对在A园研究中发现的幼儿间友好互动出现频次较少的情况,可以在区域活动中有目的的营造谦让、分享、合作等积极的氛围,使幼儿身处其中,受到熏陶,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谦让、分享、合作,避免抢夺行为的发生。⒈设置合理的区域空间区域的空间应要宽敞,让幼儿自由活动,注意动静分区合理避免相互干扰,如“喧闹”的建构区和安静的图书区一般要安排得远些。区域的设置应充分体现大班幼儿的主体性。班上要开设几个区域,应有什么样的规则等,这应该由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商定,倾听幼儿心声,尊重幼儿的意见。当幼儿提出的建议被得到肯定,他们将会体验到成功感,深刻到自己是环境的小主人,能更投入的参与环境创设,更加热爱这个环境,这个集体。区域的设置应体现互动性。班级中设置的不同区域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小社会,幼儿生活在其中,必定会发生互动,与物的互动及与人的互动。区域与区域之间应该要相互联系,比如说“幼儿园”的小老师组织幼儿去“医院”体检、去参观“建筑工地”、“娃娃家”为爷爷过生日等。从局限于一个区域的活动扩大到两个甚至多个,互动范围扩大了。区域的设置要与主题的开展相适宜,具有灵活性。主题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环境是20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根据主题而创设的,主题活动必须依靠环境才能更深入具体地开展。大班在“拜访大树”主题时,有关于茶叶等的活动,教师就可以适时地与幼儿商量开设“快乐下午茶”的区域并与幼儿一起制定规则。⒉灵活适宜地投放材料区域活动的材料是幼儿进行操作、游戏必不可少的。区域材料作为媒介将幼儿连接起来,尤其是大班幼儿,他们之间的社会交往互动也相应多起来,交往互动内容也丰富起来。幼儿间也必定会因为活动材料而发生分享、合作、协商、抢夺物品、攻击等不同的互动主题。要想使孩子获得主动的发展,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需求特点,与幼儿一起随时更换、增添区域游戏材料,保持幼儿的游戏激情与兴趣,丰富与深化游戏的主题与内容。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了解孩子游戏的需求,才是保证游戏材料适宜性的关键所在。材料的投放最重要的就是要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这样才能激发起他们的浓厚兴趣,令幼儿保持愉快情绪,使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同伴积极互动。就拿“娃娃家”来说:大班“娃娃家”的环境创设就相对复杂一些,桌子、鞋架、还有厨房用具等供幼儿烧菜做饭,还有钟表等培养幼儿的时间意识。(二)加强教师对幼儿同伴互动的指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的经验”,“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指导方法。⒈成为敏锐的观察者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包括观察幼儿的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区域活动基本以自然观察为主,教师要做到静心、耐心与细心。静心是尽量不打扰幼儿自然的行为过程,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耐心是不要怕多花费时间,观察有时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后才能获得一些有价值的资料;细心是注意捕捉幼儿行为表现中的有价值的信息和其发生的时间、背景等,必要时可进行一定的记录。具体而言,为了做好敏锐的观察者,必须要掌握以下技巧:一是观察前要做好准备,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制定好观察计划,其中包括考虑好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记录等。二是观察时尽量使幼儿保持自然状态,可以采用局外观察或是参与性观察。局外观察是使幼儿不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如可利用单向玻璃,利用有关仪器设备来进行观察和记21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录;参与性观察是观察者以某种身份加入幼儿活动中,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观察。三是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客观、准确,要记录行为本身还要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幼儿的心理活动具有外显性主要表现在行为中,其自我意识和言语表达能力又不强,因此必须详细记录,以便依靠客观材料进行分析。四是观察应排除偶然性,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观察法是研究幼儿最最基本的方法。⒉科学组织区域活动若教师在没有充分考虑幼儿身心特点的情况下,草草地安排游戏活动,这将会引发更多的消极互动,如没有准备足够多的彩色小吸管或没有讲清游戏规则,却要组织幼儿进行串项链的活动,必然会引发幼儿之间争夺材料的现象。教师在开展活动前一定要对计划做到心中有数,遇到突发情况能灵活应对。在组织方式上,根据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经验积累、是非判断等各方面能力,应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创设更大的空间,可以将有共同生活背景和游戏经验的幼儿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共同的兴趣热点和话题,有利于幼儿交流感受、体验,及获得新信息,同时会激发幼儿产生学习的愿望。此外,要赋予每个小组更多的权利,使得班级中很多最后的决定都产生于每个小组。在这个空间中,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表达出各自的想法,随后是观点的冲突,产生协商,最终达成共识,提出代表整个小组的意见。教会孩子协商的方法,体验与人协商的成功,积累相关经验,这是最重要的。⒊促进幼儿间的积极互动不同个性的幼儿其互动特点也各有差异,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班里每个幼儿个性特征和兴趣需要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对于比较胆小害羞的幼儿要多鼓励赞扬,鼓励他们多与热情大方的幼儿进行互动,赞扬他们与同伴积极友好互动的事件;对于那些互动主题单一、偏区比较严重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他们真实的互动情景,从中寻找原因,灵活改变一些区域的设置,以满足不同幼儿互动的需要;对于那些“小老师”,应适当引导他们在支配同伴活动的同时注意使用恰当的、易被同伴接受的语言;对于在活动中经常攻击同伴、与同伴争夺资源的幼儿,教师应注意观察分析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并让他们观察其他幼儿是如何和他们的好朋友合作、分享玩具的,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其他幼儿的差距在哪,最后对他们的进步给予及时表扬,在认识和强化的共同作用下,巩固幼儿对良好行为的习得。其中培养幼儿的分享是很重要的。幼儿的分享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分享行为,成22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人要注意培养和训练幼儿分享的观念并注意其与分享行为的一致性发展。具体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故事教育(讲述有关分享的故事)、生活教育(把分享教育融入幼儿的具体生活中)等多种策略,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与合作精神。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性格,有些幼儿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在与同伴互动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孩子的羞怯,也有的幼儿怕被同伴嘲弄或拒绝,不敢主动与他人交往,缺乏自信心。因此,教师除了多与他们交谈、给他们鼓励外,在活动中还要有意识地多让幼儿以强带弱,有意识地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同伴组合,让性格开朗的幼儿多与内向的幼儿接触,让他们在交往中取长补短、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三)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家庭和幼儿园对幼儿来说是两个极其重要的环境和教育因素,要大力倡导家园合作,家园携起手来,家长和教师须对幼儿要求一致,共同培养,注重同伴互动环境的创设,给予幼儿感染和熏陶,让幼儿在互动中感受快乐,健康幸福的成长。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幼儿观,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循序渐进,抓住幼儿同伴交往互动的关键期,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家庭教育对幼儿的独特作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为了协调家、园教育,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专栏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交往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七、结语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作为独生子女,幼儿在家中缺少同伴一起玩乐、学习,缺乏交往技能,有的还比较自私、任性。只有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才能和处于平等地位的,各不相同的幼儿之间产生交际,发生各种各样的互动。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幼儿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大班幼儿处于幼儿时期发展的最高阶段,又处于前准备阶段,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个方面的不断发展,他们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他们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水平明显提高,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的能力也增强了,大班幼儿不仅注意自己的互动,而且还注意同伴的活动。如果有共同的兴趣或目标,幼儿相互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等。他们还会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问题等。所以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促进其积极互动的环境,帮助并指导幼儿同伴间进行积极友好互动,学习亲社会行为,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23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6页。[2]张元:《试析影响幼儿班级中同伴互动的外部因素》,《山东教育》2002年第Z6期。[3]李会敏、侯莉敏:《幼儿园区域活动概念辨析》,2007年6月。[4]《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基础教育论文》2010年。[5]蔡晴:《主题背景下幼儿互动活动特点与指导策略的探究》,上炼三村幼儿园,2006年。[6]赵海钧、冯维、赵丹霞:《西方儿童同伴研究的新视角》,《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2卷第5期。[7]王振宏:《同伴互动对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影响》,陇东学院(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4期。[8]《关于男孩危机》.cn/u/.日。[20]李丽、吴航:《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同伴互动特点分析》,《》2011年第1、2期。附
录附录1:访谈提纲(1)对教师的访谈提纲:1、您认为什么是同伴互动?同伴互动对幼儿发展有什么样的价值?2、大班在同伴互动上有什么特点?(可以就互动的原因、互动的性别、年龄特点、互动的方式、24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互动的性质等谈)3、您认为区域活动中幼儿进行同伴互动时,教师是否需要进行指导?4、您觉得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同伴互动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2)对幼儿的访谈提纲:1、你喜欢和同伴一起玩还是自己单独玩,你喜欢和谁玩?(性别,年龄)为什么?2、在区域活动中,当你遇到问题时你先会怎么办?(找同伴商量,自己解决,求助老师)3、你们一般会为了什么发生争吵? 附录2 :观察记录表附录3:图片
25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图1 大班娃娃家游戏区 图10 活动材料 26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图9 致
谢毕业论文是我们大学学习生涯的一个圆满的句号。回首大学四年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不禁感慨万千。从论文题目的选择与确定,文献的查阅,随后文献综述、开题的拟定,以及深入幼儿园的实践到最后论文的撰写,都离不开老师、同学的帮助。在此我要感谢在这期间帮助我的人。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钱晶老师。从我的选题到制定论文框架到最后的定稿,钱老师一直耐心细致地指导着我,帮助我从一团迷雾渐渐走向远方的光明,她是我的一盏指明灯。每次带着对论文满腹的困惑来找钱老师,她都会耐心地听,然后一语道破我的困惑,让我豁然开朗。钱老师不仅关心我的论文完成进度,也很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特别地亲切、和蔼。感谢您,我的老师,感谢您一直以来的谆谆教导,感谢我与您的这段珍贵的缘分。我也要感谢教育系的所有老师,感谢你们传授知识,把我引上了通向教育的道路;让我热爱教育事业,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像你们一样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毫无保留。其次,我要感谢A幼儿园的所有老师,尤其是王老师、陈老师和徐老师,感谢你们给我真诚的帮助与指导,让我在实习期间学到了很多东西,支持我完成毕业论文的访谈与案例收集。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你们无限的爱是我成长的动力,感谢成长的道路上有你们的笑容与温暖。27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论文再次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真心感谢你们!愿你们都幸福!此外,我的论文还有很多地方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给以批评指导,谢谢! 28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相关文章
《》由(在点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性格特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