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尖酸意思相同的现代流行用语用语

尖酸刻薄的意思_中国作文网
· · · ·
: :: ::
您当前的位置:
→ 尖酸刻薄
尖酸刻薄的意思
成语: 读音:jiān suān kè bó 释义:说话带刺,待人冷酷。 出处:宋·陈抟《心相编》:“愚鲁人说话尖酸刻薄。” 示例:舜英姐姐安心要~,我也不来分辨,随他说去。(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六回) 成语地址: 成语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结构固定性   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一般不能随意更变或增减语素。例如"唇亡齿寒",不能改为"唇亡牙冷"、"唇亡牙寒"、"唇无牙冷";"胸无点墨",也不能增加成"胸中无有一点墨"。此外成语里的语序也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例如"来龙去脉"不能改为"去脉来龙";"汗马功劳"不能改为为"功劳汗马"。 2、意义整体性   成语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它的意义往往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2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兔死狗烹",表面意义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实际含义是"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废寝忘食",表面意义是"不顾睡觉,忘记吃饭",实际含义是"极为专心努力"等等。 3、语法功能的多样性   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成语在句子里相当于一个短语,因为短语在一个句子中能充当不同的成分,所以成语的语法功能也具有多样性。()汉语成语形式多样,如上文所说的有四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七字成语、八字成语等等,其中四字成语是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所以这里对成语语法功能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四字成语充当句法成分的分析。 【成语的定义】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成语的来源】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 【成语的出处】   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吴下阿蒙"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本成语:尖酸刻薄的意思&版权说明
上一成语:
下一成语:
1、成语《尖酸刻薄的意思》一文由中国作文网()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现代日常用语多出于佛教经典
&&&&&&&&&&&&
二千多年前,在东汉明帝时,佛法传入中国,开始了与中国文化的大融合,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全球华人、东亚人的思想、思维和日常生活……。
《楞严经》卷四:“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现在、未来为世。”&&现指人类所居之地球。
【单&&位】
原指佛教丛林(寺庙)僧堂中僧人坐禅的座位。《敕修百丈清规——日用轨范》:“昏钟鸣,须先归单位坐禅。”&&后指计算事物数量的标准,又称某一工作部门为单位。
【导&&师】
《百喻经——商主祀天喻》:“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 佛教称佛和菩萨为“导师”,因其能引导众生由此岸之迷到达彼岸之觉。
现指学校中指导研究生学习的老师为导师,社会上又称思想引路人为导师。
】佛教的平等,意谓舍去一切差别,最重要的是破除“我执”和“我见”,转第七识(即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达到人我平等一如的境界。&&今指权利、性别、利益上的相对公平。
【翻&&译】
本义指译经。《翻译名义集》卷一:“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实大同。”
后引申为两种语言之间的对译。
【想入非非】
佛经中说,无色界天的最高处叫做“非想非非想天”,又叫“非想非非想处”。后指用来形容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为“想入非非”。 
【隔靴搔痒】
《五灯会元》卷八:“问:圆明湛寂非师意,学人因底却无明?师日:辨得也未?曰:恁么则识性无根去也。师曰:隔靴搔痒。”意思是没有说到点子上。
后指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或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实&&体】
佛教认为,真如法身是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实体。《大乘起信论》:“以法身是色实体,故能现种种色。谓从本以来,色心无二。”
现在引申为其他方面的意思,如民族实体,政治实体,经济实体,等等。
【打成一片】
佛教禅宗要求修行的人“二六时中,打成一片。”将修行时的境界和工夫贯彻于一天十二个时辰的生活中不间断。
后指不同部分不分彼此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教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片。”
【方&&便】
《法华经——方便品》:“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所执。”
原指随机设教,引导众生觉悟。引申为便利的机会和条件等。
【真&&实】《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真实不虚”之说。指完全符合事实,没有任何虚假的成分。又指佛的法身和众生本具的佛性为“真实”。《三藏法数》:“唯一真实,不可思议,名一真法界。”今意为“不虚假”。
【痴心妄想】“痴心”,是佛教所说的“贪、嗔、痴三毒”之一。《法苑珠林》卷九十四:“依邪见故,痴心增上。”“妄想”是与“真如”相对的各种虚妄不实的念头。《楞严经》卷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因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后指难以实现的不好企图。
【悲&&观】《法华经——普门品》:“悲观与慈观,常愿常瞻仰。”此处的“悲观”,指观世音菩萨以大悲心观察众生的苦难,并为其拔除。后指一种与“乐观”相对的消极情绪。
【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三宝殿,即佛殿。佛教寺庙中,有礼拜、供养等法事方入佛殿,无事不得随便在此走动吵嚷。后引申为有事才来。
【觉&&悟】《隋书——经籍志》:释迦牟尼“舍太子位,出家学道,勤行增进,觉悟一切种智,而谓之佛。”“觉悟”指佛所达到的境界。后指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或在某事某物上的醒悟&&
【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茉莉】梵语“Malika”的音译简称,是产于印度的一种花。佛经里最初翻译成“抹莉”。
【牛鬼蛇神】原为佛教用语,说的是阴间鬼卒、神人等,后成为固定成语,比喻邪恶丑陋之物。在“文革”一开始,《人民日报》发表了经陈伯达修改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牛鬼蛇神”便成了所有被打倒的无辜受害者的统称。&&
【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抖擞】很难相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dhata)的别称。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著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心无挂碍】挂碍即牵挂。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开山】指在没庙的山上建寺院,本为佛教用语,后喻指开创一种行业或流派。
【群魔乱舞】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魔王波旬率领众魔千方百计地来捣乱、搔扰。佛祖不为所动,魔王只好率领群魔退去。这一传说说明:要想达到觉悟的境界,必须战胜来自内心的贪欲,也必须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
【魔】“魔”是梵语“Mara”的音译简称。汉语本没有“魔”字,开始翻译佛典时,人们只好借用“磨”字来表示。“魔”的本义是扰乱、破坏、障碍,指一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后来,产生了一批由“魔”构成的词:魔王、魔鬼、魔界、魔宫、魔道、魔戒、魔力、魔掌、魔障、魔术、魔方,甚至还有食品魔芋等等。
【大彻大悟】彻底的觉悟,亦即完全证到“不生不灭”的真如实相,属于大菩萨的境界。现在连我们凡人也可以使用了这个词了。&&
【海阔天空】唐代大历年间,禅僧元览在竹上题诗:“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表达了禅宗自由自在的广阔胸襟和活泼泼的禅机。后改变为“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三生有幸】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三生都很幸运,形容运气机遇极好。&&&
【夙缘】前生带来的缘份。佛教认为,今生今世的遭遇,都是前生的行为决定的。故曰:“欲知前生因,现在受者是。”
【作茧自缚】自因自果。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恶业所招致,不必怨天尤人。&&&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尝到苦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故曰“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出自《涅盘经》:“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生老病死】佛教认为人生所必经的四种痛苦,也称为(果报)四相。
【愁眉苦脸】“愁眉”是古代一种化妆术。“苦脸”源于佛教。佛教认为人生就是个苦海,并称人的脸形天生就是一个“苦”字:双眉是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苦”字。&&
【习气】指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
【烦恼】指能扰乱心性的因素。人的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三毒。
【尘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六尘是心的所缘,能染污心性,故称尘缘。&&&
【差别】在佛学上,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差别”指事物的差异、不同,针对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境界。如众生平等,怨亲不二,即是无差别境界。
【执着】原为佛教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佛教认为,众生虚妄的执着是很多的,主要的“我执”和“法执”。“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从而产生种种虚妄分别的“法见”。&&&
【心猿意马】指躁动散乱之心如猿猴攀援不定,不能专注一境;意则犹如奔马,追逐外物。心猿意马之心乃是妄心,佛家把心猿意马视为修道的障碍。&&&
【痴心妄想】指愚蠢荒唐、不能实现的心思和想法。痴,佛教又称为“无明”,是贪、嗔、痴三毒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源。不明是非善恶的污染之心,叫作“痴心”。&&
【家贼难防】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等六根为内六贼。家贼即内贼。&&
【盲人摸象】为《涅盘经》卷三十二所载的一则故事。比喻对事物只有片面的了解,就妄下结论。&&
【镜花水月】镜中花、水中月,常用来比喻虚无缥缈的东西。《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载:“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
【水中捞月】源出佛教的一个寓言故事。据《摩诃僧祗律》记载:“昔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俱至大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曰:‘月今日死,落于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暗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佛陀以此故事讽喻那些自以为是,分不清是非虚实,害己害人的外道邪师。
【爱河】爱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没而不能自拔,故喻为爱河。苏轼有诗云:“欲平苦海浪,先干爱河水。”&&
【欲火】形容情欲炽盛如火。《楞严经》卷八详明其业因、业相、业果皆如猛火。
【婆心】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禅门。有些禅师诲人不倦,絮絮叨叨,犹如老婆子饶舌,丛林中称为“老婆心”、“老婆禅”。今演为“苦口婆心”。&&
【解脱】佛教指脱离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在无碍。
【别具只眼】另有一番独特的眼力与高超的见解。“只眼”,慧眼,第三只眼,天眼,顶门具眼也。&&
【心花怒放】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
【一尘不染】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认识的六种境界。因为它们能够染污人的情识,故称六尘。不被六尘之中的任何一种所染污,就是一尘不染。
【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出自《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现在指人裸体(本人在 Google
上检索,竟发现该词已被筛选掉,真是“一丝不挂”也!)。
【一刀两断】语本《五灯会元》卷十二:“一刀两断,未称宗师。”意谓虽能干净利落地判断是非邪正,但未能圆融一体,和光同尘,也称不上“宗师”。现比喻干净利落。&&
【一厢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说一个愚人到都城里游玩,爱上公主,相思成疾,几至命危。现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
【一笔勾消】谓破除一切尘缘。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袾宏(莲池大师)写了七首《一笔勾歌诀》:“五色金章一笔勾”、“鱼水夫妻一笔勾”,合称“七笔勾”。勾是涂去之意。“一笔勾”即“一笔勾消”。
【味同嚼蜡】指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语出《楞严经》:“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割爱】爱是贪欲的别名,位列三毒之首。有爱便有嗔,爱嗔相激,增长惑乱。而世俗的爱,只是虚妄、不净、自私的贪爱,只有断爱、离爱、割爱,才能获得觉悟。&&
【自欺欺人】佛经中以犯妄语者为自欺欺人,五戒之不妄语。
【臭皮囊】皮革制成的袋子,比喻人身。“臭皮囊”这句俗语源于《四十二章经》:“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诳俗,难动六通。去,吾不用尔。天神愈敬佛,因问道意。佛为解释,即得须陀洹(小乘初果)。”佛把天仙美女视为盛满污秽之物的皮袋子,这叫做“不净观”,专用以破除淫欲。&&
【梦幻泡影】比喻人生无常,世事虚幻。《金刚经》“六如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唐伯虎因以为号“六如居士”。&&
【浩劫】“劫”是梵语“劫波”(Kalpa)的音略。劫是不能用年数来计算的漫长的时间概念。如用一件轻软的天衣,每隔三年去拂试一次方广数十里的磐石,直到此石销磨尽,谓一小劫。而“八十小劫,名一大劫”。佛经中又说,一大劫中包括世间“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劫”的时间概念由此引申到空间范畴。故而“浩劫”、“劫难”都是兼有时空双重意义的。
【弹指】我们现在形容时光短暂常用“弹指一挥间”这个比喻。“弹指”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于印度梵语。《僧只律》上解释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另外,“弹指”也是捻弹手指做声的动作,它原本是印度的一种风俗,用以表示欢喜、赞叹、警告、许诺、觉悟、召唤、敬礼、诅咒等。
【当下】 本佛教用语,人能活着和感觉到的只有当下。当下就是现在的这一刻。
【安心】来自禅宗的一则著名公案。据《五灯会元》卷一载,禅宗二祖慧可曾向初祖达摩乞与安心法:“诸佛法印,可得闻乎?”达摩云:“诸佛法印,匪从人得。”慧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云:“将心来与汝安。”慧可遍寻不见心,便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大悟。
【庄严】指佛像、法师的神态端庄肃穆。
【晨钟暮鼓】为举行法事时集众而用的法器。唐宋以来,我国各大寺院多在佛殿两侧建钟鼓楼以为悬挂钟鼓之用。因而晨昏撞钟击鼓已成为中国佛寺的一种传统。&&
【五体投地】用左右膝、左右肘、头顶等五个部位着地行礼,是佛教里最为敬重的礼节。&&
【十字街头】见于《五灯会元》卷十九:“大众须知,悟了遇人者,向十字街头与人相逢,却在千峰顶上握手;向千峰顶上相逢,却在十字街头握手。”“十字街头”指世间、事相等,与“千峰顶上”所指的出世间、理体等相对而言。&&
【灰头土面】犹言蓬头垢面,形容肮脏相。也作“灰头土脸”。大乘佛教指出,修行成就后,还要发大悲心,返回尘世中去救度众生。灰头土面即指应众生缘而化现的凡夫形象。
【勇猛精进】很难想象这个积极入世的词出自佛教,原指奋勉修行佛法。《无量寿经》卷上云:“勇猛精进,志愿无倦。”
现在指刻苦学习,不断进步。&
【自觉】佛典中依觉的范围和程度的差别而立“三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异凡夫,凡夫迷沉,全不自觉。今以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为“自觉”。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语本《景德传灯录》:“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正宗】佛教禅宗称初祖达摩所传的嫡系学派为正宗。宗,即禅宗。禅宗自称“宗门”、“宗下”,称其他佛教流派为“教”。后泛指学业技术的嫡传正派。
【昙花一现】佛经中用来比喻佛法难闻。
【空中楼阁】喻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
【醍醐灌顶】“醍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统治四海的权力。密宗沿用此法作为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的仪式。佛教典籍中用以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
【心地】以大地比喻心,谓心如大地,能产生世间、出世间和善恶等法。
【心心相印】心者,佛心;印者,契合、符合。禅宗谓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现指心与心互相契合,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
【伸手不见五指】我们现在用来形容光线暗。其实,它本是佛教用语,出于《续灯录》卷七:“伸手不见掌。”这句禅语的意思是:悟道的人见一切事物,不加以主观的虚妄分别与憎爱,因为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平等不二的。&&
【投机】彻悟的意思,合乎佛祖的心机谓之投机。&&
【单刀直入】禅宗高僧启发学者须直截痛快,不依经论文句,斩尽葛藤(分别杂念),故以单刀直入为喻。
【当头棒喝】禅门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为了打破学人的迷执,不少禅师用棒,或用喝,作为施教的一种方式。
【天花乱坠】佛教传说佛祖讲经,感动天神,天上纷纷落下花来。现形容言谈虚妄、动听而不切实际。&&&
【顽石点头】指说理透彻,使没有悟性的人也心悦诚服。&&
【辩才无碍】本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善辩论。语见《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Samādhi”音译词,意为“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先比喻奥妙之处。&&
【面壁】佛教用语,指面对墙壁默望静修。据说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寓止于嵩山少林寺,曾面壁而坐,终日默然静修九年。后一些武术门派中有弟子犯了本门戒条,掌门人便罚其在山洞、悬崖等孤寂之地面壁思过一段时间。金庸《笑傲江湖》中华山派弟子令狐冲曾被掌门人岳不群罚面壁思过一年。
【法宝】佛教用语,指佛说的法,又指和尚用的衣钵、锡杖等。
【法子】佛教用语,意为“步向正道”。日本女歌手酒井法子即以此取名。但令人遗憾的是,2009年8月,酒井法子因藏毒及吸毒被警方逮捕,判处一年半惩役,并没有“步向正道”。&&
【天龙八部】原为佛教用语,指佛经中常见的“护法神”。诸天和龙神为八部众的上首,故称。后被金庸用作书名。&&
【浮世】来自佛教用语,本意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飘渺。日本作为风俗画、版画的名称。&&
【小品】本属佛教用语。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故备受人们的青睐。
【智慧】梵语般若(Prajna)的意译。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
【真心】佛教用语。谓真实无妄之心。
【尊重】“尊重奉事诸佛,为此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无量寿经
【烦恼】“谓虽自在随其所数,无涩无难,然唯修得世间定做,未能永实,烦恼随眼,诸心心法。未名为定”。——楞严经
【障碍,究竞】:“一切障碍即究竞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圆觉经
【胜利】“云何但念药师疏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使获尔功德胜利”。——药师经
【利益】“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华严经
【昙花一现】《莲花经》“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来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如来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长阿含经
【作茧自缚】“妄相自缠,如蚕作茧”。“如蚕作茧,以妄相丝,自缠缠他”。——楞伽经
【现身说法】《传行录》“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楞严经
【随心所欲】“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无量寿经
【弘扬】“当于此地建国安民,弘扬佛法”。——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
【现在】“有作用时,名为现在”。——俱舍论
【不可思议】“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大智度论
【心眼】“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无量寿经
【真实】“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心经
【真相】“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栖,菩提达摩云‘得其真相’”。——洛阳伽蓝纪·修梵志
【十字街头】“大众须知,悟了遇人者,向十字街头与人相逢,却在千峰顶上握手,向千峰顶上相逢,却在十字街头握手”。——五灯会元
【心花怒放】“若善男子 ,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方刹”。——圆觉经
【奇特】“如来出世,实复奇特”。——贤愚经
【拖泥带水】“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愧”。——景德传灯录
【一刀两断】“一刀两断,未称宗师”。——五灯会元
【泥牛入海】《景德传灯录》“洞山又问和尚:‘见什么道理,便往此山?’师云:‘我见两泥牛入海,直到如今无消息’”。《五灯会元·圆觉昙禅师法嗣》:“三脚驴儿蹼跳上天,泥牛入海无踪迹”。
【铁树开花】《五灯会元·或庵师体禅师》:“淳熙己亥八月朔,示微疾……逮放书谒,辞众曰:‘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掷笔示寂’”。
【单刀直入】《五灯会元·百丈海洋禅师法嗣》:“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传灯录》“若是作家战将,便请单刀直入,便莫如何若何”。
【鹦鹉学舌】《景德传灯·药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人话语,自话不得,内无智慧故’”。
【水涨船高】《景德传灯录·芭蕉清禅师法嗣》“眼中无翳,空里无光;水涨船高,泥多佛大.莫问将来,我亦无答。”
【女大十八变】《景德传灯录·幽州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么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
【只重衣衫不重人】《五灯会元·黄龙心禅法嗣》“师曰:‘五陵公子争夸富,百衲高僧不厌贫,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五灯会元·无衣怀禅法嗣》“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悔不慎当初”。
【蒸沙作饭】《楞严经》“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千百却,只名热沙”。
【自作自受】《五灯会元》“僧问金山颖:‘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谁担?’颖曰:‘自作自受’”。
【本来面目】《六祖坛经》“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宝山空回】《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
【半斤八两】《五灯会元》“秤头半斤,秤尾八两”。
【自由自在】《传灯录》“问:‘牛头未见四祖如何?’师曰:‘自由自在’。问:‘见后如何?’师曰:‘自由自在’”。
【一句投火】《佛祖统纪》“半偈亡身,一句投火”。
【一尘不染】《易本义》“圣人具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尘以比喻物欲,故六根清净者,曰一尘不染”。
【一佛出世】《海录碎事》‘朕闻朝廷除一舍人,六亲相贺,谚以为一佛出世,岂容易哉?”
【闭门选车】《传灯录》“问:‘如何是闭门选车’,师曰:‘活计一物无’。曰:‘如何是出门合辙?’师曰:‘坐地进长安’”。&
【辩才无碍】《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一雨所润】《法华经》“虽一地所生,一雨而润,而诸草木各差别”。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传灯录》“问:‘如何是东禅家风?’师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三世因果】《佛典》“因果通三世,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世也”。
【三途入难】《维摩经方便品》“菩萨成佛时,国土有三途八难”。
【三兽渡河】《佛典》“三兽渡河,兔走水上,以譬声闻道浅;马足在水中,以喻缘觉道稍深;象足到水底,以喻菩萨道最深”。
【三头六臂】《法苑珠林》“修罗者,体貌粗鄙,每怀瞋目,棱层可畏,并出三头,重安人臂”。《传灯录》“主师曰:‘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哪吒扑帝钟’”。
【三千大千大世界】《智度论》“佛由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之三种千而成,一大千世界,为一佛之化境,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广,恰等于第四禅天,成坏同时”。
【七手八脚,打成一片】《五灯会元》“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互为因果】《涅磐经》“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求生净土】《念佛镜》“求生净土,冀消、身、口、业、积功累德,重入娑婆”。
【九年面壁】《释法显神僧传》“天竺菩提达摩,梁武帝普通元年,泛海至金陵,与帝语,师知几不契,遂去梁,折芦河江,潜回洛阳,止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九年,形入石中,拭之益显,人谓其精贯金石也”。&&&&&&&&&&&&&&&
【单兵独马】《五灯会元》“慧觉谓皓泰曰:埋兵掉头、未是作家,匹马单枪,便请相见”。
【抛砖引玉】《传灯录》“赵稔谓大众有解问世者出来,一僧使出礼拜,稔曰:‘此来抛砖引玉,却引得箇墼卜”。
【清规戒律】《释门正统》“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
【杀人不眨眼】《五灯会元》“曹翰征胡则渡江入庐山寺,缘德坐如常”。翰曰:‘汝不闻杀人不眨眼将军乎?’德熟视翰曰‘汝安知不惧,生死和尚耶’”。
【神色不动】《传灯录》“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如今得怎么地”。
【千差万别】《传灯录》“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曰:‘千差万别’”。
【千手千眼】《秘藏记》“千手千眼观世音,具二十七面,有千手千眼”。
【衣钵相传】《传灯录》“尔时世尊,说此偈而己,复古伽叶,吾将会缕僧伽裂梨衣传与汝,传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
【佛光普照】《佛典》“佛之光明,无处不照”。
【借花献佛】《遇现因果》“瞿夷寄二花于善慧仙人以献佛”。
【前因后果】《无量寿经》“深信前因后果,不谤大乘”。
【张三李四】《五灯会元》“问:‘如何是佛?’师曰:‘张三李四’”。
【贼去关门】《传灯录》“贼去后关门”。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传灯录》“路见不平,所以按剑”。
【针锋相对】《传灯录》“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
【雷声大,雨点小】《传灯录》“雷声甚大,雨点全无”。
【狭路相逢】《传灯录》“师便喝问:‘狭路相逢时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传灯录》“师示地偈曰:‘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白璧无瑕】《传灯录》“问:不曾博览空王教略,借玄机试道看。’师曰:‘白玉无瑕,卞和刖足’”。
【聚沙成塔】《法华经》“乃生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以心传心】《六祖经》“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解”。
【舍身饲虎】《佛典》“释迦佛在困地修行时,见饿虎将食其子,遂舍身投岩下饲饿虎”。
【疑团犹在】《传灯录》:“疑团犹在也”。
【凡夫俗子】《法华经》“凡夫浅识,深著五欲”。《佛典》“凡夫于生死迷惑流转,亦即不往正道之俗人”。
【冷暖自知】《传灯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冤亲平等】《五灯会元录》“佛教慈悲,冤亲平等”。
【讲古论今】《金刚经心论》“讲古论今,冗长无极”。
【讲经说法】《佛典》“僧之讲经,始见于晋”。《法华经》“众圣之王,说法教化”。
【万古千秋】《传灯录》“僧问:‘如何是五老峰前句?’师曰:‘万古千秋’”。
【更深人静】《传灯录》“更深夜静,共伊商量”。
【恍然大悟】《传灯录》“简蒙指教,豁然大悟”。
【随波逐浪】《五灯会元》“看风使舵帆,正是随波逐浪”。
【刀头舔密】《佛说二十四章》“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头之蜜,不是美食,具有截舌之患”。
【苦海无边】《法华经》“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
【菩萨心肠】《正言论》“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出离苦,此菩萨心肠也”。
【开山祖师】《佛典》“佛寺多择名山,拓立寺院,其创业者,谓之开山祖师”。
【无所畏】《智度论》“谓佛于大众中说法,心常泰然无所谓”。
【大慈大悲】《智度论》“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头不梳,面不洗】《五灯会元》“僧问慧颙,‘如何是无蓬塔中人?’颙语:‘头不梳,面不洗’”。
【头头是道】《续传灯录》“方知头头皆是道”。
【无挂无碍】《心经》“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匹马单枪】《传灯录》“问:‘匹马单枪来时如何?’师曰:‘待我斫棒’”。
【拈花微笑】《传灯录》“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寂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遂付以正法眼藏”。
【口碑】《五灯会元》“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吐丝自缚】《传灯录》“志公坐禅,如蚕吐丝自缚”。
【君子爱财,处之有道】《五宁会元》“君子爱财,处之有道”。
【四大皆空】《佛典》“地、水、火、风谓之四大,能造万物,但以因缘所生之法,究无实体,故谓之空”。
【得来全不费工夫】《五灯会元》“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饥不择食】《五灯会元》“丹霞天然禅师访居士,更门前想见,师乃曰:‘居士在否?’居士曰:‘饥不择食’”。
【盲人摸象】《涅槃经》“众盲摸象……俱以象之一体,谈作象之全身”。
【将错就错】《五灯会元》“杨公辞世偈,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滑头滑脑】《五灯会元》“祖顾侍者曰:‘是那里僧?’曰:‘向在和尚会下’。祖曰:‘怪得恁么滑头’”。
【渡人渡己】《佛典》“自来得渡人者,菩萨发心,自渡生死苦海而渡人”。
【逍遥自在】《五灯会元》“性空妙庵主,为文自祭,二十四腊,逍遥自在,逢人则喜,见佛不拜”。《传灯录》“丈夫运用堂堂,遥消自在无妨”。
【逢凶化吉】《灵感录》“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每逢凶险,无不化解”。
【当头棒喝】《传灯录》“黄檗古高僧,幼出家,弟子众多,内临济请法,黄以棒猝击再三,临济益自练之,尽得佛法堂奥”。
【天理昭彰】《涅槃经》“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善恶报应不爽,天理昭彰”。
【老婆心切】《传灯录》“愚曰:黄 恁么老婆心切”。
【本来无一物】《传灯录》“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想若非非】《楞严经》“如存不存,若尽不尽,如是一类,各非想非非想处”。
【未曾有】《楞严经》“法筵请从,得未曾有”。
【极乐世界】《阿弥陀经》“从是四方过十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各奔前程】《五灯会元》“真净曰:‘相逢不下马,各自奔前程”。
【沉默寡言】《传灯录》“南岳玄泰上坐,不知何许人也,沉默寡言,未尝衣帛”。
【超凡越圣】《传灯录》“所以道超凡越圣,出生离死,离因离果,超比卢,越释迦,不被凡圣因果所谩”。
【天花乱坠】《传灯录》“若来会佛意……得天华乱坠,只成个邪说争竞是非,去佛法大远”。
【挑雪填井】《普灯录》“普治云:’多少痴禅和尚挑雪云填井’ ”。
【雪上加霜】《传灯录》“伊退步而立,师云:‘汝只解瞻前,不解顾后。’伊云:‘雪上更加霜’”。
【皆大欢喜】《金刚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电光石火】《五灯会元》“保福从展禅师:‘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传灯录》“师曰:‘石火电光,已经光劫’”。
【救苦救难】《白衣大士禅咒》“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火烧眉毛】《五灯会元》“僧问蒋山佛慧如何是急切一句,慧曰:‘火烧眉毛’”。
【神通广大】《佛典》“神通为不测及无碍之义,又无碍之力”
【心病难医】《传灯录》“莫教心病最难医”。
【水泄不通】《传灯录》“德山门下,水泄不通”。
【水到渠成】《传灯录》“叉手问’'如何是妙用一句?’师曰:‘水到渠成’”
【粉身碎骨】《禅林类纂》“ 碎骨粉身,难报此德”。
【金刚不坏身】《涅槃经》“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
【色即是空】《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善男信女】《金刚疏记》“善男信女有二义,一以人称,二以法喻”。
【豁然大悟】《祖庭事苑》“闻道安讲般若,豁然大悟”。
【粗言细语】《传灯录》“粗言细语,皆归第一义”。
【解铃系铃】《指月录》“金陵清凉泰钦禅师,性毫逸,众易之;法眼独契重,一日眼问众曰:‘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师适至,眼举前语问,对曰:‘系者解得’”。
【解脱】《尊婆须密菩萨所集论》“心解脱 故曰解脱”。
【真谛】《中论》“诸贤圣知其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於圣人是第一义谛”。佛家又称真谛为“第一义谛”或“胜义帝”。且又有俗谛,真谛之分。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传灯录》“快马一鞭,快人一言,有事何不出头,无事各自珍重”。
【一厢情愿】出自《百喻经》
【空中楼阁】出自《百喻经》
【律师】原为梵文所译,特指佛门中善于解释律藏,谙熟律条礼仪的僧尼。现在则专指依法协助当事人进行诉讼,出庭辩护及处理相关法律事务的专业、专职人员。
【道具】原指僧尼所用的符合律制且有助于资身修道的物品,器具。现在泛指从事文艺、娱乐排演时所用的各种器具。
还有一些常用的如水到渠成、当头棒喝、将错就错、三生有幸、感天动地、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去伪存真、拔刀相助、皆大欢喜、九九归一、因果报应、在家出家、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佛法无边、佛国统一、佛眼相看、佛面刮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僧多粥少、令人深省、诸恶莫论、口头禅,沿门托钵、泥塑木雕、龙门造象、和尚家风、稗家风格、百丈浮图、皮肉之见、顽石点头、顶礼膜拜、革凡成圣、香火鼎盛、金刚怒目、天土石麟、河东狮吼、半路出家、半路修行、临时抱佛脚、依钵相传、香火因缘、不即不离、回头是岸、不二法门、普度众生、十恶不赦、明心见性、娑婆世界、人生无常。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法相庄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福德、供养。就推敲一词亦与佛僧有缘,等等。若计与僧寺事有关成语典故如三生石土等等的更是不胜其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尖酸刻薄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