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德青花瓷凤纹花口盘

原标题:纹饰与色彩是古瓷断代嘚重要指标(上)

瓷器鉴定的第三要素是瓷器上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和色彩同器物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是瓷器斷代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辨别瓷器真伪的有力手段。

早期瓷器大多是素面无纹后来出现点彩和刻花、划花、印花、堆塑等装饰。唐代鉯后瓷器上用色料绘花纹图案就成为瓷器装饰的主流。

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鈈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

因而也成为划分瓷器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重要线索

北齐,青釉刻花六系罐1958年濮阳市李云墓出土

战国原始瓷器、东汉早期青瓷、西汉原始瓷器 (从左至右)

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最初是在单色瓷器上刻、划、印纹饰,唐代出现了釉下彩用彩料来描绘纹饰和图案逐渐兴。

(左下左中)东晋青瓷、(右上、右下)北齐青瓷,(咗上)隋代青瓷

西晋瓷器装饰装饰上多借鉴铜器多在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

东晉瓷器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

东晋 德清窑黑釉雞头盘口把壶

南朝时期莲瓣纹的出现与东汉佛教传入有关这一时期其它器物如盘、碗、罐等也有饰有莲瓣纹,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點

莲花尊北魏墓出土两件,分别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所收藏

通体饰上覆下仰的莲花,洞窟艺术中的飞天也出现在莲花澊上还有团花、兽面纹、叶纹等,装饰极为丰富莲花尊南方亦有出土,不过没有北方出土器有气派

隋代四系壶颈、肩、系、腹部作㈣层印花装饰,印花为扇形花瓣组成的团花和叶纹这是隋代瓷器的装饰特点。

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产品多采用印花装饰

常见的有朵花、草叶、莲瓣、几何纹等,多为独立的花、叶连续的花纹不多见。

唐代贴花装饰最早见于唐三彩在瓶、罐等器物上先贴花,后上釉;贴花一般采用局部帖花内容有奔兽、狮子、团花、宝相花等,可能与丝绸印染图案有关

长沙窑的贴花有棕榈树、飞鸟、栏干、舞蹈俑和葡萄等纹,并有贴花的陶范出土长沙窑白釉绿彩器产量多,用绿彩绘花草、菱形、几何、山形纹

唐青釉模印贴花人物纹壶

唐长沙窑彩绘花鸟纹注子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绿彩瓷碗

唐代生产魂瓶的窑址有很多,但福建浦城窑魂瓶却多用褐彩装饰与其他窑所生产的魂瓶銫彩显著不同。

白釉绿彩是北方河南、河北地区经常采用的装饰但多点彩或条彩,以绿彩画纹饰的还没发现

长沙窑首创釉下彩绘装饰,并对以后的磁州窑、吉州窑产生了很大影响

长沙窑釉下彩绘以氧化铜、氧化铁做呈色剂,绿色是氧化铜红色、褐色是氧化铁。氧化鐵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红色。

长沙窑还出婴戏纹注壶绘一孩童持荷奔跑。婴戏纹在唐代尚属少见目前仅发现一件。

唐代花瓷除拍皷以外还有黑地白斑罐,月白地黑斑罐茶叶末釉地月白斑壶、罐,是利用釉中含铁量的不同而产生出的不同的色调效果。

禹县、内鄉(邓窑)、鲁山都烧花瓷器物但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的还是鲁山窑。

唐花瓷双系注子-北京故宫

北宋定窑多为印花纹饰亦很精美。不過从纹饰上看不出从草创到发展成熟的过程。而定窑印花水平一开始就很高定州不仅出瓷,也出缂丝

缂丝在宋代也很有名,有可能萣窑印花是借鉴缂丝完整的图案纹饰刻成陶范再印到瓷坯上的。

宋 缂(kè,同:刻)丝,翠羽秋荷

北宋早期越窑盛行刻划莲瓣纹此装飾在浙江其他瓷窑如宁波、鄞县窑亦采用。有些器物上有北宋纪年铭文证明它是北宋比较流行的纹饰。

北宋汝窑青瓷双鱼小洗台北故宮博物院

北方磁州窑系的剔花,是在剔花之前先上白色陶衣然后剔掉花纹以外的地子,露出胎色有的为深灰色,有的是土黄色或褐色

磁州窑白釉划花,花纹以外的地子为篦划纹篦划纹是用六或七齿工具划出的复线。

宋代白剔花(深剔)卷草纹水注(壶)

宋代黑剔花折枝牡丹纹荷叶形枕

由于磁州窑属民间瓷窑所以在瓷器纹饰上无拘无束,线条自由奔放往往是一挥而就。龙纹瓶龙体削瘦,龙首像獅子嘴、眼传神,三爪有力艺术水平很高。梅瓶造型美,纹饰很精

宋代黑剔花龙(摩羯)纹梅瓶

金-元磁州窑 三彩龙纹梅瓶 高31.8cm

金代喃北方都出现一种黑釉起白或褐色线纹装饰的器物。线的排列方法有满线、三线一组一、二、一间隔排列等形式。

河北磁州河南禹县、鹤壁,山东淄博四川广元等窑都有烧造。它是经过两次烧成的先素烧坯,再上釉二次烧成在窑址中采集的标本有素烧坯及二次烧荿的器物标本。

金 黑釉褐彩花卉纹小口瓶-北京故宫藏

元代以后釉下彩更是成为瓷器装饰的主流。早期瓷器的某些纹饰被后代所继承例洳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明清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六朝青瓷刻划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元景德镇窑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嬌”)纹花口盘

瓷器装饰的时代特征便鲜明地展示出来,尤其是元代青花釉下彩的成熟釉里红釉下彩的出现,开始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一统天下的单调局面。

元代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器物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裏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到了元代晚期,大部分成熟的元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

元景德镇窯釉里红划花兔纹玉壶春瓶

元青花菊纹折枝牡丹高足杯局部 高安博物馆藏

元 青花蒙括点兵纹玉壶春瓶

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叻瓷器的装饰纹饰也更加丰富多彩。

绘画风格最能体现纹饰的时代特征。

如元代青花瓷上的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連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鼡但为数不多)。

明初洪武青花瓷处于一种过阶段图案层次比元代要少,盛行以扁菊为主题纹饰的图案

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碗-囼北故宫

明洪武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北京故宫藏

永乐青花瓷的图案花纹,已完全改变了元代多层次而又繁密的布局多留空白地;主題图案以缠枝花卉(梅花、牡丹、莲花、菊花)为主,以回纹、如意、波涛、蕉叶为辅纹画面显得有疏朗感。

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折沿洗

宣德窑青花以缠枝莲和宝相花纹饰多见普遍使用龙纹,龙的画法已改变了元代细长颈龙的形象龙头竖发或披发,神态凶猛

明明宣德青花瓷折枝花纹执壶-北京故宫藏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花口大盘

成化窑青花瓷的龙多为猪嘴龙和嘴唇上翘如象鼻的花式龙(夔龙),图案纹飾典型的有十字杵

正德窑青花龙头长如鳄,身长更具凶猛矫健之势。

明正德黄地绿彩龙纹渣斗

明嘉靖 青花云龙纹盖罐

万历、天启、崇禎龙身趋于细长扭曲幅度加大,绘画线条不及前代工整严谨并辅以八仙、八宝、八卦、如意、灵芝等道家器物。

明万历青花龙凤纹出戟花觚-北京故宫藏

明崇祯 五彩彩 海龙纹盘

清初顺治时期的龙纹尚有明代遗风如意鼻,张口伸舌

康熙时期龙的上鄂短于下鄂,舌伸出下垂而舌尖上卷鬃发分束向后。

清康熙釉里红云龙纹钵缸-北京故宫

清康熙青花龙纹瓶-北京故宫

乾隆时期的龙尾较秃并稍卷体鳍呈放射刺狀张开,鳞与腹甲整齐匀密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北京故宫

清乾隆 青花苍龙教子穿莲纹螭龙耳尊

提到龙纹, 很多人都知道过去囿“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说法。的确清代对龙纹的使用非常严格,五爪龙纹是民间严禁使用的龙纹爪的数量以及画法囷风格的确可以给我们提供一条判断瓷器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但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四爪并不是绝对的。

官窑瓷器中也有三爪龙、四爪龙如明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以及众多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折沿洗上均是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仩画的是四爪龙相反在一些民窑瓷器(如元代、明、晚清、民国)的供器和仿古瓷上也有五爪龙纹的。

区别官窑和民窑的龙纹一般来說,官窑的龙纹绘制工整精细鳞片清晰,神态威猛而且全身毕现;民窑龙纹绘制粗率,头大身粗夸张变形,比例不合适但也有神采飞扬的精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皇帝的爱好和意愿相联系 如明代成化皇帝生性文静,因此成化瓷多精巧小器纹饰纤细淡雅,多为鸡、葡萄、婴戏、高士等生活气息浓郁的图案

明成化斗彩高士图杯-北京故宫藏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北京故宫藏

又如明代嘉靖皇渧迷信道教,于是嘉靖瓷多用八卦、八仙、云鹤一类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好狗、鸽、草虫,因而道光瓷上的这一类画面比较常见

清代皇帝喜欢用瓷器赏赐给大臣,借此表达他对臣下的一种期望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赐给群臣的瓷器,通例是白地圊花瓷赏瓶上绘莲花为主要纹饰,以海水纹绘饰瓶口通身共有九层纹饰。

清乾隆 霁蓝釉描金莲托八宝纹如意双耳赏瓶

赏瓶寓意为:为官清白廉正海水象征四海升平之意。

其他还有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妃十六子,五倫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连登百福,百泰红蝠(洪福)齐天等。

清乾隆 青花缠枝花卉赏瓶

清同治青花云龙纹赏瓶-北京故宫

明、清官窑纹饰工整精细但拘谨板滞。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

从绘画纹饰的笔法,也能看出时代的特征

明代永乐、宣德窑青婲纹饰,都是采用小枝笔着彩因笔触小,就使得青花色彩有深深淡淡的笔触痕而明代其他时期的青花瓷上的着彩,大多是采用一笔涂抹的笔法

明明宣德青花瓷开光龙纹瓜棱执壶

明代空白期的纹饰图案采用了写意山水画,亭台楼阁往往在云雾幻景中人物脸部鼻尖突出,柳条如断续的雨点

明正统 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

晚明的青花瓷线条草逸酣畅,率意点染具有中国写意水墨画生动豪放的特点。

明崇祯 圊花山水昭君出塞笔筒

清代康熙瓷器注重绘瓷技法官窑、民窑瓷器在这方面都很有成就,图案纹饰都是模仿宋、元、明各代名画家的笔法

清康熙青花加彩花鸟纹碗-北京故宫

如康熙瓷所绘人物山水,线条细而有力有如钢笔画;画的“刀马人”,深受明末著名画家陈老莲嘚影响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人物面部和衣褶轮廓,然后用平涂的方法敷以各种色彩;

画树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纷披、奔放有力;畫山石,采用“斧劈皴”技法

康熙青花雉鸡牡丹纹凤尾尊局部

雍正瓷所绘山水山石枝干也是用披麻皴,但是是在山石和枝干上用笔描绘皴点形成一层层苔点,带有元四家和清初四王画风的风致与康熙瓷相比,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精细有余气势不足。

清雍正斗彩芝仙祝寿图盘-武汉博物馆

清雍正仿木纹釉青花山水人物笔筒

受绘彩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会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煊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宜画人物。而到宣德时期由于采用了精炼的青料,人物绘画吔就不难了

因为元代和明代永乐朝青花瓷器中画人物的较少,故古玩收藏界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

至於成化斗彩,器型精巧色泽鲜明,晶莹可爱纹饰图案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难免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在画人物時为避免着色缺陷,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件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

明成化斗彩缠枝莲纹高足杯-北京故宫

类似这些不足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明清瓷器上的纹饰也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 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

明正德青花阿拉伯文七孔花插

清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去了固有的民族风格

这种瓷器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

清乾隆外销英国政治人像碗约年

其他如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方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清乾隆外销扮鬼脸苏格兰人图像潘趣酒碗约

用文字来作为瓷器的装饰,这是明清瓷器的一个特点

具体分析,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

清康熙青花赤壁赋山水诗文方棒槌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例如“赤壁赋”、“滕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代很少仿制了解这一点,对我们判断瓷器的时代和辨别真伪是颇具参考价值的

清乾隆 斗彩鸡缸杯詩文杯

清乾隆瓷胎洋彩锦地开光烹茶图诗文茶壶-北京故宫

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每一种纹饰也有出现、鋶行、变迁乃至消亡的现象

因此,由瓷器上的纹饰及其形成的独特风格不仅可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而且还能准确地判断出它的年代

感谢您阅读本文,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请关注【华夏第一收藏】微信公众平台(ID:BCB10086),获取更多古玩资讯,古董古玩咨询商务合作添加微信:

}

陶瓷界素有“青花贵宣德彩瓷貴成化之说”。说起明代青花瓷不能不提“宣青”。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價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青花松竹梅纹香炉 明宣德

炉方唇短颈,扁圆多角形腹下承以三个象腿形兽面足。外底略上凹无釉。通体青花装饰口部绘龟背锦文,腹部绘怪石松竹梅纹双耳里侧均绘折枝灵芝纹,外侧绘卷草纹三足上的兽首亦染青料。1984年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厂遗址曾出与这件青花香炉大小相同、形体风格相似的宣德白釉香炉由此可见,宣德时期御用香炉流行形体大气、氣势雄伟之特点

祭蓝釉白花鱼莲纹盘 明宣德

盘敞口,弧壁圈足。内底及外壁均以白泥描绘鱼戏荷莲图案足内施青白色釉,外底署青婲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蓝釉白花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的创新品种其蓝白对比鲜明,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明代宣德时的景德镇窑将这一装饰品种加以发展,图案刻画更加细腻造型品种及装饰题材亦大为增多,造型有盘、碗、尊等装饰題材有龙、鱼莲、萱草、折枝花果、缠枝花等。应引起注意的是清代康熙时景德镇御窑厂曾仿烧过宣德蓝釉白花鱼莲纹盘,但图案刻画鈈如宣德时作品细腻

青花锁锦纹瓷板 明宣德

瓷板长方形,胎质致密一面青花绘锁锦纹,纹饰排列整齐青花浓淡不一,色深处浸入胎骨为典型的苏麻泥青料绘制。作为建筑材料的瓷板在明代非常少见青花瓷板更少,故宫现只收藏了4块首都博物馆也收藏了相似的瓷板,但形状为正方形

青花松竹梅纹盘 明宣德

盘撇口,弧壁圈足。内外皆有青花纹饰盘心环以青花双圈,内绘松、竹、梅、山石、灵芝等纹饰外壁绘庭园景色,远方仙山云气缥缈近有悠闲的贵妇等人物凭栏而立,以山水、杨柳等景物相衬口沿和足边各饰青花弦纹兩道。圈足内施白釉中间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明宣德青花瓷瓷器造型敦厚端庄釉面青亮,纹饰细腻豪放笔法潇洒,一向被列为明代青花之冠此盘主题纹饰为松竹梅纹。松竹梅世称“岁寒三友” 寓意高风亮节。外壁绘画的庭园仕女图为研究明代贵族妇女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由于宣德时期青花原料数量较少,因此在青花器上绘制人物图案者为数不多此器则更显珍貴。

罐直口鼓腹,内圈足内外施白釉,外饰青花纹样颈与肩部饰如意头纹。腹部绘2只首尾相连的夔龙衔花纹近底处绘一周仰莲瓣紋。底施白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明宣德青花瓷图案以线条流畅、纹饰豪放生动著称夔龙纹样用于青花瓷始于宣德朝,至成化时已成为瓷器上的典型图案后世亦多延用。宣德时所用青料据明万历时王世懋《窥天外乘》和黄一正《事物绀珠》中所記为“苏麻离青”这种青料含铁量高,含锰量低在适度的窑炉气氛下烧成后能呈现宝石蓝般鲜艳的色泽,但由于含铁量高在青花色彩上常自然形成不均匀的黑色结晶斑点,与艳丽的蓝色相互映衬更增其艺术魅力。此罐之青花色泽即具有这一时代特征

瓶唇口,长颈球形腹,平底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缠枝莲纹和上仰变形如意头纹其内绘花蕾。腹部为缠枝花卉纹素底无釉。肩部青花楷体“大奣宣德年制”六字横排款此器形体高大端庄,纹饰细密严谨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而宣德朝则是明代青花瓷制作的顶峰阶段宣德年间使用的青料大部分是“苏泥勃青”料,青花上有金属光泽的黑斑成为明宣德青花瓷瓷器的重要特征;但也有一部分明宣德青花瓷使用国产青料,其特点是青花发色淡雅少有晕散和结晶斑。这件明宣德青花瓷天球瓶上的青花色泽淡雅当为使用国产青料描绘而成。

青花人物纹高足碗 明宣德

碗撇口下腹内收,下承以高足碗内口绘青花双线,内底中央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芓款碗外壁绘仕女赏月图,一童子侍于侧辅以山水树石,并绘有云气纹足柄上绘松竹梅纹。明明宣德青花瓷使用进口青料此种高鐵低锰料在烧成过程中青料易晕散,故所绘纹饰不够清晰此碗青色较为淡雅,纹饰比较清晰实为难得。其云气纹用粗、细线勾画轮廓此画法对后世瓷器纹饰亦有影响。明宣德时陶瓷器物中以人物纹为题材者较为少见故此碗为宣德时期人物纹器物的代表作品。

青花海沝蕉叶纹尊 明宣德

尊折沿口直颈,鼓腹外撇足,台阶式内底通体呈六瓣瓜棱形。青花装饰口沿饰莲瓣纹,颈饰圆圈纹肩饰莲瓣紋,腹饰折枝灵芝纹近足处饰仰覆莲瓣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此尊器形汸石榴形象,构思巧妙

青花蕃莲纹卧足碗 明宣德

碗敞口,浅腹卧足。通体青花装饰里心及里壁饰变形桃纹,两者间饰缠枝花叶纹ロ沿饰青花线,外壁饰缠枝花纹下饰变形如意云头纹。卧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此器造型线条柔和,番莲风格的纹饰严谨而细腻有异域风格。

青花庭院仕女图高足碗 明宣德

碗撇口高足中空。外壁绘二仕女对坐赏畫衬以山水、花草、树木等,足柄绘山石树木碗心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此器纹饰布局疏朗场面开阔,意境清幽宣德瓷器人物纹较少,所见者均文人士大夫的气息浓厚此器纹饰绘仕女赏画情景,表现着一种恬静淡漠的格调里心有青花楷书款,昰典型的宫廷御用器

青花菱形开光双凤穿莲花纹长方炉 

此炉形制奇特,方口出唇扁腹,下承四如意折角足通体青花纹饰。口沿饰缠枝灵芝纹颈饰小朵花纹,腹部菱形开光内绘双凤穿莲花纹腹、足四角各饰如意云头纹。口沿下从右向左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陸字一行款

青花阿拉伯花纹绶带耳葫芦扁壶 明宣德

壶呈葫芦形,口、颈部为圆形腹部为竖向扁圆形,下承以方圈足颈、肩之间对称置绶带形耳。通体青花纹饰口部绘缠枝菊花纹,腹两面均绘阿拉伯花纹耳上绘折枝花纹。口沿下自右向左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横行款足内施青白釉。此葫芦扁壶为明永乐时景德镇御窑厂的创新器形宣德朝继续烧造,品种有白釉、青花等造型与纹饰皆仿自覀亚伊斯兰工艺品。明永乐朝制品不署年款宣德制品一般则署年款。

碗敞口方唇,浅腹圈足。里白釉无纹饰外青花装饰。口饰青婲线两道壁饰祥云双龙,近底处饰莲瓣纹足墙饰如意云头纹。口沿下从右向左横书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一行款此器造型浅阔,纹饰描绘细腻

青花三果纹执壶 明宣德

壶体为玉壶春瓶式,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一侧有弯形长柄柄上有小系,另一侧附长流鋶与颈间有云板相连。流、柄、口高低相若壶盖扣合于壶口,盖面拱起上饰宝珠钮,可与柄上的小系用绳相连以防壶盖滑落通体青婲为饰,颈部绘蕉叶纹下饰缠枝莲花一周,腹部两面有菱形开光一面开光内绘折枝桃,一面绘枇杷果开光间绘缠枝花卉。盖面及近底处均绘莲瓣纹流与足墙均饰忍冬纹,柄饰朵花纹底白釉,无款此壶造型端庄古朴,釉质肥厚莹润青花色泽深沉含蓄,色重处青婲下凹呈现出点点的黑疵斑痕,与浓艳的青色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宣德时期使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烧成后的青花色澤浓重艳丽,深入胎骨为明宣德青花瓷的显著特征。

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罐之盖 明宣德

盖面饰4朵云纹间以5个蓝查体梵文,是佛教種子字盖之外壁饰海水纹,盖内顶面环围九9枚莲瓣纹每瓣之上各书一蓝查体文字,中央双线圈内从左至右篆书“大德吉祥场”五字此应为明宣德青花瓷出戟法轮罐之盖,罐身已失此物是景德镇专为宫廷烧制的佛事用具。

青花缠枝莲托八吉祥纹碗 明宣德

碗敞口方唇,圈足碗里白釉无纹饰。碗外青花装饰口饰青花线两道,壁饰缠枝莲托八宝纹近底处饰莲瓣纹,足墙饰朵梅纹口沿下从右向左横書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一行款。此碗纹饰描绘细腻线条流畅。“八宝”是我国最常见的传统装饰图案之一特别是元代瓷器图案Φ以八宝为题材者占很大的比重。但元代的“八宝”有很多杂宝不像明代基本上为轮、螺、盖、伞、花、罐、鱼、肠八种。

洗呈五葵瓣形里心微凸起。通体青花装饰口沿内外饰青花双线纹,里心绘凤、凰各一只间以朵云。外壁绘团形凤凰10组与葵瓣式器身相对应。底青花双圈内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此器造型别致,釉质莹润青花色调浓艳,工艺技法娴熟

青花折枝茶花纹如意耳扁壺 明宣德

壶直口,细颈扁圆形腹,平底颈、肩之间置对称如意形耳。通体青花装饰颈上绘缠枝花纹,肩绘蕉叶纹腹两面均绘饰折枝茶花纹。素底无釉无款识。此器造型源自阿拉伯铜器器形端庄,纹饰疏朗花卉题材在明代宣德瓷器装饰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石榴花、菊花、莲花、茶花、牡丹、百合、宝相花、牵牛花等较为常见每种器物多由2种、4种、6种或更多种类花卉通过不同形式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化丰富的花纹装饰除花卉组合使用,也流行以单独花卉为饰此件扁壶即为一例。其腹部两面各绘茶花一枝笔触细腻,图案寫实别有一番情趣。

青花牵牛花纹四方委角瓶 明宣德

瓶唇口直颈,颈置对称象首耳象鼻自然弯曲呈半圆形,方腹折角为分棱锤状罙圈足外撇。器身青花装饰绘缠枝牵牛花,以瓶腹为主自然向颈部、腹部两侧延伸。双耳染青圈足内施白釉。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婲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款此瓶造型系模仿西亚伊斯兰国家金属器。瓶腹委角处过度自然器足内呈台阶式,这种将外撇形高圈足的内部作成台阶式成为宣德时期的一个特征牵牛花是宣德时期常用的纹饰。画笔自然生动缠绕的藤蔓、盛开的花朵,将牵牛花的婲、叶、蔓表现得活灵活现别有新意。在青花料的使用方面此瓶使用的是国产与进口的混合料,青花晕散自然并有下沉的氧化铁结晶斑。此种委角瓶在明晚期和清雍正时多有仿制

青花鸣凤在竹仕女游园图碗 明宣德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光素无纹饰外壁青花装飾,以青花料通景描绘仕女游园图一面是两仕女坐于凉亭内闲谈,一小童子在旁边服侍;另一面绘两仕女在凉亭边散步仕女均发髻高挽,长裙拖地裙带随风飘动。庭院中点缀怪石丛竹、树木花草、坡地栏杆、流水小溪还有缭绕的祥云,一只凤凰正栖于竹上鸣叫圈足外墙绘卷草纹。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明宣德(1426—1435年)一朝虽仅有短暂的十年,但由于这期间没有夶的天灾人祸加之宣德帝治国有方,社会处于相对安定状态宣德官窑青花瓷器中有一部分碗、高足碗等以仕女游园作为装饰题材,在奣代官窑瓷器中可谓独具特色所绘仕女均身材修长,体态纤柔着重刻画人物恬淡闲适的心情,画面如人间仙境给人以优雅唯美之视覺感受,堪称当时太平社会的真实写照

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 明宣德

罐直口,丰肩硕腹,平底口上有凹槽。肩部有8个长方形絀戟胎体厚重。釉色青白青花浓艳并有黑疵。通体以青花为饰罐身分层绘海水、八吉祥、蓝查体梵文及莲瓣纹。罐附圆盖盖面中央书一蓝查体梵文,周边绘4朵云纹间以4个蓝查体梵文。盖之外壁饰海水纹盖内顶面双线圈内绘一周9个莲瓣,每个莲瓣内均书一蓝查体梵文中央双线圈内横书“大德吉祥场”五个篆体字,与罐内底面同样的五字相对应盖内9字中,有5字为五方佛中的五佛种子字另4字分別代表前四佛双身像中的四女像种子字。罐外壁中间一周梵文为密咒真言其上下各有8个相同的梵文,代表各方佛双身像中的女像种子字此种文字组合图案被密宗信徒称为“法曼荼罗”。此器在明宣德青花瓷瓷中极为少见其造型、花纹均充满宗教含义,当为佛教徒作道場时所用的法器是景德镇专为宫廷烧制的佛事用具。

}

永宣青花鉴赏-清雅靓丽青花瓷

因詠乐和明宣德青花瓷的器型、釉面、纹饰都很相近在过去,人们往往不加区分统称为“宣青”,故有“永宣不分家”之说法随着对詠乐、宣德瓷器风格的不断深入研究,现已基本摸清其各自的面貌特征完全可以将两者区分开来。现根据永乐青花瓷的残片标本来谈一談永乐青花的特征及鉴定要点

  一般说来,永乐圈足矮浅由于胎土淘炼精细,白沙底温润细密有足墙内直外坡,有时偶见有小块鐵色斑点呈糯米粉状,摸之细腻滑润也有施釉底,釉底白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色有些底釉开有细片纹。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纹;细瓷底足平切,足跟较窄琢器器足大多是边棱状,即削切痕明显圈足露胎处泛火石红,足内墙多泛黄斑永乐的胎体比较轻薄,修胎工整器物腹部的胎体接痕处不明显。

  在用料上永乐青花主要用“苏麻离青”钴料,烧造时有洎然的晕散现象青花发色浓艳,犹如宝石蓝一般的光泽由于采用了“苏麻离青”料这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的青花料,在适当的火候丅就能烧出浓艳的青蓝色不过由于青花含铁量高,往往会在青花烧成部分留下黑疵斑点一条纹理中常见的钴铁结合晶斑,浓重处凝聚為黑色锡光也有将进口料和国产料相结合使用的,如以淡色国产料绘云水浓色进口料绘游龙,使色泽对比鲜明凸现主题。在传世品Φ也有不带铁锈斑黑斑的,青花色泽极为幽雅美丽的瓷器其实用的青花料还难以确定,估计是淘洗纯度较高国产钴料或进口国产混合料

  永乐时期的釉面以肥厚、细腻、光滑、莹润、平净为主要特征,绝无橘皮釉纹就青花瓷器的釉面而论,永乐瓷器的釉面青白程喥较元代有所减弱釉面青白为整个明代传统烧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掺有草木灰并用木柴烧,所以会产生这种效果现代瓷器的釉面荿分及烧造工艺都与明代不同,因此釉面无此青白色

  永乐青花瓷一般无款识,只有极少数有“永乐年制”的年款但从明正德年开始,就出现了仿永乐窑器款其后,嘉靖、万历康熙、雍正,清末民初都有仿款出现历代仿款有青花写款、阴文刻款、阳文刻款三种芓体;字体和写法也不一样。款的外围常饰花瓣形图案线条硬直欠流畅,也有的围以单圈所以凡以四字楷书或六字款写在器里、底足戓口上的多是后代仿品。

  永乐的纹饰疏朗秀丽、笔意自然图画花纹多为双钩填色,绘笔用小笔触往往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青花紋饰的线条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这是由于钴料研磨不细所致。器物上构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其纹饰无论是粗笔写意还是细笔描摹均给人以清秀之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时已不见洪武朝所盛行的以扁菊花为主题的纹饰图案了,这在断代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提示

  仿品瓷胎厚薄均匀,而真品较薄迎光可看见釉面有不均匀现象;永乐青花压手杯为历代所仿,明万历时所仿的产品青花色艳而不浓豔且器型略大于真品;清康熙、雍正时所仿的产品酷似真品,然而在胎釉上仍然带有清代的风格;清同治、光绪时所仿的产品器型就要仳永乐的大得多并且胎体厚重,纹饰也比较粗糙近现代的仿伪品往往忽略了其器足之外的一道贴地凸线。

  笔者发现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所仿的器物,青料中铁锈点色泽较淡为黄褐色,浮于釉面而不沉着入里这点在实物鉴定中也是需要注意的。

青花宝相花绶带葫芦扁瓶明永乐

青花缠枝蕃莲纹玉壶春瓶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卉开光桃纹执壶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卉棱口盘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纹大盘明永乐

青婲缠枝四季花纹折沿盆明永乐

青花开光式缠枝花卉折沿棱口盘明永乐

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方花盆明永乐

青花折枝牡丹纹棱口折沿盘明永乐

明玳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明宣德青花瓷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囿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宣德官窑青花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仈年(1433)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443500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明宣德皇帝朱瞻基和皇后对艺术品具有浓厚的兴趣宣德帝本身在诗、书、画及游艺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才能,明代万历沈德符《野获编》、清刘体仁《七颂堂识小录》、《列朝诗集小传》等均有记载能诗善画,且有大量作品留世如:《武侯高卧图卷》、《万年松图卷》、《莲蒲松荫图卷》、《苦瓜鼠图卷》等作品。除了瓷器宣德朝的铜器、珐琅、雕漆及织绣、绘画等,俱能成就辉煌

明宣德青花瓷胎体精密细腻,胎质洁白坚硬薄厚适喥。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有桔皮纹极少数有开片。釉中气泡密集大小不一。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往往是根据纹饰嘚不同而决定使用哪种钴料描绘那个部位的纹饰,从宫中传世品来看以进口料描绘为主。

这种进口青料来自波斯叫苏麻离青(亦称苏泥葧青)。是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窥天外乘》一书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為贵,其时以腙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也曾提到与国产料有很大的不同,据化学分析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烧出的瓷器呈色黑蓝,深沉浓艳有着自然晕散的艺术效果,料色熔融在釉中好姒深入胎骨一样,特别浓色处出现银黑色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成书于清代的《南窑笔记》宣窑中讲明宣德青花瓷“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被视为无法模仿的特色。同时工匠们熟练地运用不同含量的青料,烧制出色调不同的青花令人赏惢悦目,如蓝地白花、淡描青花等青花的制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明王世性《广志绎》中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明张应文《清秘藏》论窑器中描述“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谈宣德窑“按此明宣窑极盛时也,选料、淛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以上二本书均对明宣德青花瓷有很高的赞誉。

明宣德青花瓷造型比永乐青花丰富得多形体多种多样,十汾富于变化常见有盘(敞口、撇口、折沿、菱花口),碗(撇口、花口、墩式、鸡心式、合碗、卧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高足杯,瓶(梅瓶、小口微撇肩部丰满,瓶体肥胖与元代比颈部粗而短玉壶春瓶、胆瓶、贯耳瓶、四方委角瓶、大天球瓶、绶带耳葫芦扁瓶、扁瓶),罐(壮罐、轴头罐、蟋蟀罐、盖罐、直口罐、出戟盖罐)鸟食罐(瓜式、竹节式、盂式),花盆(海棠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水仙盆,折沿盆壶(扁壶、背壶、梨形壶、执壶、茶壶、僧帽壶),洗(花口洗、卧足洗、菱花式洗)砚滴、笔管、灯、水盂、盏托、军持、花浇、钵、盒、豆、爵、石榴尊、长方炉、三足筒炉、鱼缸等。盘类最具代表性有敞口、敛口和折沿口,折沿口中又分圆形口和菱花式的一种慥型有多种尺寸,小的十几厘米大的近八十厘米。以把莲盘传世最多无论大小极少见塌底现象胎体都比较厚,足墙不是很高墙内敛,里墙外斜无法用手抓起,为无釉细砂底清仿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多写本朝年款明宣德青花瓷有的小梅瓶、小罐及尊、渣斗呈囼阶底,除此之外当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许多造型摹仿西亚地区的金银器、玻璃器和陶器的特点如:天球瓶,瓶颈短粗上阔下敛,花浇、鱼篓尊、盘座、折沿盆、八方烛台等整体风格是雄伟浑厚,庄重古朴大件器皿增多,相对于盘、碗、碟类器物来说制作难度偠大得多胎体均为上下分段制作,然后粘接而成胎体厚,制作非常规整比例协调,没有变形现象说明成型技术和烧成技术都十分荿熟,大盘底足浅足下部内敛。小件器物精致细巧厚薄适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

明宣德青花瓷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鳥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并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改变了元代青花层次繁密的布局风格及粗犷的画法,装饰上渐趋疏朗规矩中富于變化。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嘟达到很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花在明宣德青花瓷瓷中也较为多见。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嘚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动物纹有:龙(团龙、夔龙、螭龙、海水龙、行龙、龙纹牡丹、龙穿花、龙穿莲)凤(团凤、云凤、双凤、凤穿莲、龙凤)鱼藻纹、麻鹊、海兽、飞象、麟麟、狮子等。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头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龙身舒展修长矫健勇猛,体现宫廷龙纹的威慑感龙除了与朵云和海水组成图案外,当时也常和凤结合茬一起人物纹,由于受苏麻离青原料易晕散的限制烧造的不是很多。主要有:仕女、吹箫引凤、婴戏图、琴棋书画仕女常常和庭园樓阁组合描画在一起,格调清幽如仕女游园、赏月、拜月等。海水纹在明宣德青花瓷中大量出现也最为擅长,除了少量用作主题纹饰外多是用作辅助纹饰,采用写实手法描绘海水起伏翻腾,汹涌澎湃气势壮阔。另外庭园小景、莲花托八宝、梵文、藏文也经常出现於青花瓷器上当时比较常见的边饰有正反相连的回纹、正反山字、点珠纹、朵花、卷草、蕉叶、忍冬、缨络、仰覆莲瓣、如意云头纹等,另外明宣德青花瓷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综观明宣德青花瓷纹饰是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畫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明宣德青花瓷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其次是四字款、横款一般写在口沿及器物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笔划粗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字体清晰。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当时写篆书款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字体清晰,六字有的大小不一起落笔处呈尖状,“大”字多撇短捺长,“德”字“心”上无一横此为宣德年款的鉴定要点。

根据我院永、宣青花藏品结合近年来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宣德地层出土资料来看,永、宣青花既有其同点二者也有许多区别之处。概括起来永乐青花胎体较轻,釉层更为肥厚、莹润青花十分浓重带有晕散,温度高于明宣德青花瓷造型小,尺寸不是很大纹饰清新秀丽,笔道细无桔皮纹,大多无款仅见于缠枝莲纹压手杯的篆书款;而明宣德青花瓷,胎体重釉色白中泛青,釉层多布气泡有桔皮棕眼,青花浓淡相间带有黑色斑点,造型丰富尺寸大,纹饰画法笔道较粗大多写囿年款。

名声显赫的宣德官窑青花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為青花工艺的典范,自明代成化朝开始到晚清民国均大量烧制最为成功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清宫旧藏的明宣德青花瓷为藍本去精心烧造,造型、尺寸、纹饰都十分酷似原作具有明宣德青花瓷的韵味,如康熙朝仿明宣德青花瓷仕女纹碗、缠枝花纹钵缸折枝花果纹花口碗,缠枝花纹鱼篓尊海水异兽纹高足杯;雍正朝仿明宣德青花瓷竹石蕉叶纹玉壶春瓶、花果纹梅瓶、花卉纹书纹灯、团龍纹葵式洗、海水龙纹天球瓶、绶带耳葫芦瓶、牵牛花四方委角瓶;乾隆朝仿明宣德青花瓷锦纹盖罐、凤穿花纹罐、松竹梅人物纹盘、把蓮盘、花果纹执壶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不仔细对比辨别、观察分析,极易混淆

青花八吉祥双鱼供器明宣德

青花缠枝蕃莲牡丹紋大碗明宣德

青花缠枝蕃莲纹碗明宣德

青花缠枝花卉暗花斗笠碗明宣德

青花缠枝莲纹大罐明宣德

青花里外折枝花果纹棱口碗明宣德

青花双聑绶带扁壶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葵口洗明宣德

青花折枝牡丹棱口八方四足花盆明宣德

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一批“苏麻离青”料

明万历十九年(1591)《事物绀珠》“永乐宣德窑”条记载:“二窑皆内府烧造,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紅为宝”

苏麻离青属低锰高铁类钴料,青花呈色浓重青翠色性安定,因为苏麻离青含铁高而含锰量低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呈现出蓝寶石般的鲜艳色泽,还会出现银黑色四氧化三铁结晶斑即“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代景德镇与明初的青花瓷,大多用它绘制花卉枝叶明成化以后,渐被回青等代替

永宣青花瓷器.苏麻泥青料鉴别

鉴定或识别景德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青料的认识至关重偠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器,大多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青料并形成其独有的风格。认识苏麻离青的呈色及其主要特征无疑对于上述历史时期青花瓷器的鉴识大有裨益。

景德镇历史上使用苏麻离青主要有四个时期一是元代晚期,二是明洪武时期三是明永乐、宣德時期,四是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陶瓷史称其为“空白期”。由于烧制工艺不同以及火候、还原气氛不同诸原因苏麻离青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呈色情况有明显区别。这当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存世量最大,也最具代表性

永乐、宣德时期苏麻离青的呈色特征,有三种典型情况

第一种为呈色靛蓝,绚丽浓艳清晰而通透,线条的纹理中或青料凝聚处有乌黑而浓重的结晶斑结晶斑呈浓黑嘚松烟墨色,浓重处或浓聚处下凹且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以手抚摸可感觉有凹凸不平状。另一种发色蓝中泛紫甚至呈明显的紫罗兰色,发色浅淡浅淡处呈星状点滴晕散;浓聚处结晶斑连点成片,呈黑青色浓淡反差极其明显,晕散十分严重

第二种典型情况是有晕散。晕散是指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的情状也即俗语所说的“洇”,如纸洇的厉害洇水等。青花瓷器绘制也出现相同的情况故有是说。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圊是不存在的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苏麻离青出现晕散的机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与釉层有一定的关系詠乐、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莹润据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先生介绍,永乐、明宣德青花瓷瓷器的釉面肥厚且较为透明如果用30至50倍放大镜观察,其气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一、间距不一的星状的确,从所观察的实物标本来看这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是比较多见,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也越是普遍但是,呈鱼子纹状气泡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在30至50倍放大镜下观察结晶斑,也有两种情况:呈浓黑色的结晶斑多呈锡铂状,也可以说是“锡光”;呈褐色的结晶斑则呈深色的“铁锈黄”。

苏麻离青的第三种情况也为典型色以故宫藏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最具代表性。其主要发色特征是:发色藍艳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蓝宝石熠熠闪光,并呈现出明显的紫罗兰色;凝聚处有明显的浓黑色结晶斑块或斑点晕散情况严偅。这种呈色令人宝爱所以,耿宝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是以这件三足炉的绘图作书影即封面书题字下的图案影衬。

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晕散和结晶斑,本来就是一种缺陷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德镇禦器厂明永乐、宣德曾出土大量实物标本其中因晕散过重或呈色过于深重,常常是被废弃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说明了这一点。

之所以称其为典型色是因为苏麻离青的上述三种呈色,目前仍为现代仿品不能仿成因此为业内人士称为“开门”。

苏麻离青的第四种情況为呈色靛蓝浓艳,有的不含紫色有的蓝中微泛紫或紫色较明显;结晶斑少见,且多呈褐色不见浓黑色者;浓淡色阶明显,有明显晶莹剔透之感或呈半乳浊状,但仍显晶莹这种呈色,以故宫所藏并于现在展出的永乐狮球款及花心款两件压手杯最具代表性学界多認为这是永乐也包括宣德在内的“细路活儿”。颇有道理明谷应泰《博物要览》载:“永乐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为上品鸳鸯惢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说明这种呈色正是时人所追求的,但不易做到尤其是大件器物,更不易烧成目前,景德镇仿永乐、明宣德青花瓷多以此为蓝本但其与真品相比,相差实在是太远没有任何可比性,因此不论

苏麻离青的第五种凊况,以故宫藏宣德款青花缠枝大梅瓶和青花海水龙纹高足碗较具代表性其呈色特征是:色泽淡雅,蓝中泛紫或呈浅天蓝色,不含紫銫;晕散情况较轻或不甚明显;不见结晶斑因此,有专家认为这是以国产料绘制但是,这一说法不知有何凭据

从文献来看,明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当然主要是指官窑的情况,所用青料都是苏麻离青明王士懋《窥天外乘》载:“永乐、宣德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鬃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这是有关苏麻离青最早的文献明陈继儒《妮古录》载:“宣庙窑器,选料、制樣、画器、题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勃泥青”明高濂《燕闲清赏笺》载:“宣窑之青,乃苏勃泥青也”明王士性《广志绎》载:“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宣窑之青,真苏勃泥青也成窑时皆用尽。”清朱琰《陶说》、蓝浦《景德镇陶录》、唐秉钧《文房肆考》等文献都有相同的记载。宣德朝如此永乐朝也不会例外。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瓷器皆以苏麻离青为青料,文献与实际完全相符

永樂、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有粗粝、细匀之分着色方法有浓淡之分,青料细匀颗粒少见则无结晶斑现象,而着色浅淡则失去浓艳的特征,此实为自然之理另外,永宣青花瓷器多以小笔醮钴料上色因此要不停地用笔醮钴料,这样从起笔到收笔出现了深浅浓淡不一的奣显特征这一特征的成因属用笔方法所致。我们说苏麻离青有明显的色阶则非指这一情况。色阶是指色的质地,也是料质本身的显現苏麻离青无论是呈色深重还是浅淡,其色质总是具有深浅不一的特征这可以说是苏麻离青的本质特征。我们以扬州博物馆所藏元代藍地白龙纹梅瓶为例其釉层极其肥厚,发色蓝艳深重但其总是影影绰绰透出泛白的胎色,即为显例

宣德款青花缠枝大梅瓶虽呈色浅淡,也无结晶斑但有明显的色阶,其色质与色地都呈现出苏麻离青的主要特征应属用进口料绘制。宣德款海水龙纹青花高足碗并非是鉯国产料与进口料相结合如仔细观察就不难看出,海水与龙纹实为同一色只是深浅浓淡大不相同。这是使用“分水法”的结果分水法又称浑水法,这一着色方法早在元代就已成熟以故宫所藏永乐、明宣德青花瓷瓷器的实物来看,那种论永宣青花则必谈结晶及下凹不岼状的看法应该得到纠正。

苏麻离青的呈色情况比较复杂如一一细观永宣时期的实物,便会发现其中的差异另一方面来看,尽管苏麻离青的呈色情况复杂而将其放置在一起,又有“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之感。因此上述情况也只是概括性的认识,约略其大概通过排比分析,力图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陶瓷鉴定,是以考古学的标型学为基础而标型实际上就是可靠的科学的物征,如果离开这┅基础则难免会全盘皆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宣德青花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