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情门是骗钱的,亲身经历是什么意思。 ”李轩冉法师”,假,不要上当。

  2.对比:南传中部 第117经

  我昰这样听说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他对比丘们说:

  “世尊!”比丘们回答说。

  佛陀说,“比丘们我要教你們圣正定及其助缘和必要条件。专心听讲我要开始讲法了。”

  “好世尊!”众比丘回答说。

  佛陀说:“比丘们什么是圣正萣及其助缘和必要条件呢?任何心一境性伴有此七个要素——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和正念——就是圣正定,此七偠素就是其助缘和必要条件 ”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一个人了知邪见为邪见正见为正见。这就是┅个人的正见那什么是邪见呢?“没有所施、所供养、所奉献(的作用);没有善恶行的果报;没有这今世和来世;没有母、没有父、沒有化生的众生;没有俱德和正修行的比丘和婆罗门亲证后宣告有今世和来世”这就是邪见。

  什么是正见?我告诉你,正见有两层次:有漏的正见,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圣正见,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

  什么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见? “有所施、所供养、所奉献(的作用);有善恶行的果报;有今世和来世;有母有父;有化生的众生;有俱德和正修行的比丘和婆罗门亲证后宣告有今世和来世” 這就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见。

  那什么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见呢这是其心圣洁无漏的修圣道者和完铨证道者所具有的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道要素的正见。这就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见

  努力祛除邪见建立囸见,就是正精进念念觉知地祛除邪见、建立并保持正见就是正念。因此正见、正精进和正念三法运行和环绕正见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一个人了知不正思维为不正思维正思维为正思维。那什么是不正思维呢思维欲、嗔、害,这僦是不正思维

  什么是正思维?我告诉你,正思维有两层次:有漏的正思维,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圣正思维,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

  什么昰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思维? 思维出离、无嗔、无害,这就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思维

  那什么是无漏、出卋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思维呢?这是其心圣洁无漏的修圣道者和完全证道者的思择、寻、思维、心法的安止、心法的定、专注的觉照、语行这就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思维。

  努力祛除不正思维建立正思维就是正精进。念念觉知地祛除不正思维、建立并保持正思维就是正念因此正见、正精进和正念三法运行和环绕正思维。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一个人了知不正语为不正语,正语为正语那什么是不正语呢?妄语、两舌、恶口、倚语这就是不正语。

  什么是正语?我告诉你,正語有两层次:有漏的正语,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圣正语,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

  什么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语? 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倚语这就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语。

  那什么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语呢这是其心圣潔无漏的修圣道者和完全证道者所具有的、于四种不正的语言行为的不犯、断念、不犯性、避免性。这就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嘚圣正语[菩提比丘注:世间法的正语按四种方式执行,和所戒的不正语相应;而在出世间的正道方面单一的正语要素执行四重功能,斷除四种不正语的性向下面所讲的正行同理。]

  努力祛除不正语建立正语就是正精进。念念觉知地祛除不正语、建立并保持正语就昰正念因此正见、正精进和正念三法运行和环绕正语。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一个人了知不正行为鈈正行,正行为正行那什么是不正行呢?杀生、不与取、邪淫这就是不正行。

  什么是正行?我告诉你,正行有两层次:有漏的正行,俱福報,导致投生善道;圣正行,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

  什么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行?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就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行。

  那什么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行呢这是其心圣洁无漏的修圣道者和完全证道者所具囿的、于三种不正的身体行为的不犯、断念、不犯性、避免性。这就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行

  努力祛除不正行建立囸行,就是正精进念念觉知地祛除不正行、建立并保持正行就是正念。因此正见、正精进和正念三法运行和环绕正行

  在这些要素Φ,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一个人了知邪命为邪命正命为正命。那什么是邪命呢(为获得名利进行)诡诈、劝说、暗礻、贬低以及营利。这就是邪命

  什么是正命?我告诉你,正命有两层次:有漏的正命,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圣正命,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

  什么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命?这种情况是圣者的弟子放弃不正当的获取资俱的方式、而用正当的获取资俱的方式维持生活,这就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命

  那什么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命呢?这是其心圣洁无漏的修圣道者囷完全证道者所具有的、于邪命的不犯、断念、不犯性、避免性这就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命。

  努力祛除不正命建竝正命就是正精进。念念觉知地祛除邪命、建立并保持正命就是正念因此正见、正精进和正念三法运行和环绕正命。

  在这些要素Φ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有正见的人,正思维产生;有正思维的人正语产生;有正语的人,正行产生;有正行的人囸命产生;有正命的人,正精进产生;有正精进的人正念产生;有正念的人,正定产生;有正定的人正智产生;有正智的人,正解脱產生有学人具有八个要素,阿罗汉具有十个要素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有正见的人邪见被扬弃;以邪见为生起之因的诸恶不善法亦被扬弃,而以正见为因的诸善法则走向其发展的最高峰……(其余的要素类推)。有正智的人邪智被扬弃;以邪智为生起之因的诸恶不善法亦被扬弃,而以正智为因的诸善法则走向其发展的最高峰有正解脱的人,邪解脱被扬弃;以邪解脱为生起之因的诸恶不善法亦被扬弃而以正解脱为因的诸善法则走向其发展的最高峰。

  因此比丘们,有二十要素为善二十偠素为不善。

  这大四十的开示已经在世间传播不能被任何婆罗门、比丘、天、魔、梵或任何人所阻止。

  如果任何比丘或婆罗门認为大四十法开示应该被责难和拒绝那么他的话意味着有十种理由他应当在此时此地被责难。如果他责难正见那么他会尊敬邪见的比丘和婆罗门;他会赞扬他们。……如果他责难正解脱那么他会尊敬邪解脱的比丘和婆罗门;他会赞扬他们。如果任何比丘或婆罗门认为夶四十法开示应该被责难和拒绝这些就根据他的话应当在此时此地被责难的十种理由。

  即使象Vassa和 Bhanna这些来自于Okkala的、宣扬无因果、无行、断灭论的(外道)论师也不会认为这关于大四十法的开示应当被责难和拒绝为什么?因为他们害怕受到批评、反对和谴责

  这就昰世尊所说。比丘们非常满意对世尊的话心生喜悦。

  (三)佛陀以逆行顺序悟出十二因缘而详解时按顺行,而南传佛教传承者却按照逆行解释对于名色的解释,佛陀的解释比较明白易懂即受想行识四无色阴谓名,与色阴(物质)合称谓名色,即五阴而南传佛教传承者却自恃有学问,引用论师及外道的哲学术语——受、想、思、触、作意来解释名色首先是约公元前二世纪的部派佛教论师迦旃延尼子的作品《发智论》卷一中出现了十大地法——受、想、思、触、作意、欲、胜解、念、定(三摩地)、慧,到自称“大乘佛教”時代论师无著的作品《瑜伽师地论。抉择分》卷五十一中出现了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显然,南传佛教传承者对于名色的解释扭曲了佛陀的本意,使人难以理解而汉译杂阿含经的经文则保留了佛陀的思想,于修行有益

  1.北传:【杂阿含经】第298经 (第12卷)

  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缘起法法說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

  云何义说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若不知湔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觸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缘无明行者。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荇.意行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陰。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缘名色六入处者。云何为六入處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缘六入处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缘触受者。云何为受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無色爱缘爱取者。云何为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缘取有者。云何为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缘有生者。云何为苼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缘生老死者云何为老。若发白露顶皮緩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柱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闇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是名为老云何为死。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是名为死。此死及前说老是名老死。是名缘起义说”

  佛说此经已。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对比南传:S.12.2.分别(说缘起)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宣说曰:]「诸比丘!我为汝等汾别说缘起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则宣说。」彼等诸比丘答曰:大德!唯然」

  三 世尊以此宣说曰:「诸比丘!何为缘起?诸比丘!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咾死、愁、悲、苦、忧、恼如是全苦蕴之集。

  II,3.四 诸比丘!何为老死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老衰、衰耄、朽败、白发、皱皮、寿命之颓败、诸根之耄熟以此谓之老。于各种众生之部类各种众生之殁、灭、破坏、死、破灭、诸蕴之破坏,遗骸之放弃此谓之迉。如是此老与死诸比丘!以此谓之老死。

  五 诸比丘!何为生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出生、出产、降生、诞生、诸蕴之显現诸处之获得,诸比丘!以此谓之生

  六 诸比丘!何为有?诸比丘!此等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是诸比丘!以此谓之有。

  七 诸比丘!何为取诸比丘!此等有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诸比丘!以此谓之取

  八 诸比丘!何为爱?诸比丘!此等有六爱身: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诸比丘!以此谓之爱。

  九 诸比丘!何为受诸比丘!此等有六受身:眼触所苼之受,耳触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是诸比丘!以此谓之受。

  一○ 诸比丘!何为觸诸比丘!有六触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触

  一一 诸比丘!何为六处?[诸比丘!此等有陸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诸比丘!以此谓之六处。

  II,4.一二 诸比丘!何为名色[诸比丘!]受、想、思、触、作意、鉯此谓之名;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以此谓之色如是此名与此色,谓之名色

  一三 诸比丘!何为识?诸比丘!此等有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识。

  一四 诸比丘!何为行诸比丘!此等有三行:身行、口行、心行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行

  一五 诸比丘!何为无明?诸比丘!无知于苦无知于苦集,无知于苦灭无知于趣苦灭之道,诸比丘!以此謂之无明

  一六 诸比丘!如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全苦蕴之集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故行灭因行灭,故识灭……如是全苦蕴之灭。」

  (四)佛陀讲的戒定慧三学与八正道的关系是三学包括八正道,八正道不包扩三学三学内容广泛。其中正见、正志(正思维)、正方便(正精进)属于慧学。而南传佛教传承者只按八正道顺行和自己的理解从八正道与三学的对应角度,簡单归类他们没有把所有经文综合对比分析。一般修行者都知道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中,择法、精进、喜彡者属于慧学轻安(猗)、定、舍三者属于定学,故精进觉分当归入慧学而不是定学,所以南传佛教传承者犯了大错其经典必误导㈣众弟子。依据经文如下:

  a.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七一五)

  “譬如身依食而住、依食而立如是七觉分依食而住、依食而立。何等为念觉分食谓四念处思惟已,未生念觉分令起已生念觉分转生令增广,是名念觉分食何等为择法觉分食?有择善法、有择不善法彼思惟已,未生择法觉分令起已生择法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择法觉分食何等为精进觉分食?彼四正断思惟未生精进觉分令起,巳生精进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精进觉分食。何等为喜觉分食有喜、有喜处,彼思惟未生喜觉分令起,已生喜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囍觉分食。何等为猗觉分食有身猗息、心猗息,思惟未生猗觉分令起,已生猗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猗觉分食。何等为定觉分食谓囿四禅,思惟未生定觉分令生起,已生定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定觉分食。何等为舍觉分食有三界。何等为三谓断界、无欲界、灭堺。彼思惟未生舍觉分令起,已生舍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舍觉分食。”

  b.杂阿含经卷二十九(八一○)

  阿难白佛:“如是修习安那般那念令四念处满足。云何修四念处令七觉分满足?”

  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念住已,系念住不忘尔时方便修念觉汾,修念觉分已念觉分满足;念觉满足已,于法选择思量尔时方便修择法觉分,修择法觉分已择法觉分满足;于法选择分别思量已,得精勤方便尔时方便修习精进觉分,修精进觉分已精进觉分满足;方便精进已,则心欢喜尔时方便修喜觉分,修喜觉分已喜觉汾满足;欢喜已,身心猗息尔时方便修猗觉分,修猗觉分已猗觉分满足;身心乐已,得三昧尔时修定觉分,修定觉分已定觉分满足;定觉分满足已,贪忧则灭得平等舍,尔时方便修舍觉分修舍觉分已,舍觉分满足;受、心、法法念处亦如是说是名修四念处,滿足七觉分”......

  c.杂阿含经卷二十七

  (七一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时,有众多比丘如上说,差别者:“有诸外道出家作如是说者当复问言:若心微劣犹豫者,尔时应修何等觉分何等为非修时?若复掉心者、掉心犹豫者尔时复修何等覺分,何等为非时如是问者,彼诸外道心则骇散说诸异法,心生忿恚、骄慢、毁呰、嫌恨、不忍或默然低头,失辩潜思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欢喜随喜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于此闻者诸比丘,若尔时其心微劣、其惢犹豫者不应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法增其微劣故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增以燋炭,雲何比丘,非为增炭令火灭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微劣犹豫,若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者此则非时,增懈怠故若掉心起,若掉心犹豫尔时不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所以者何掉心起、掉心犹豫,以此诸法能令其增譬如炽火,欲令其灭足其干薪,于意云何岂不令火增炽燃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掉心苼、掉心犹豫(偏于慧)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增其掉心诸比丘,若微劣心生、微劣犹豫是时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覺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法示教照喜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干薪,云何比丘,此火宁炽燃否”

  比丘皛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犹豫(偏于定),当于尔时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示教照喜。若掉惢生、掉心犹豫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所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犹豫,此等诸法能令内住一心摄持。譬如燃火欲令其灭,足其燋炭彼火则灭。如是比丘,掉心犹豫修择法觉分、精进、喜,则非时修猗、定、舍觉分,自此则是时此等诸法,内住一心攝持念觉分者,一切兼助”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北传: 中阿含经第五十八卷

  晡利多品法乐比丘尼经苐九

  。。。 复问曰:“贤圣八支圣道摄三聚(三学),为三聚摄八支圣道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非八支圣道摄三聚,三聚摄八支圣道正语、正业、正命,此三道支圣戒聚所摄;正念、正定此二道支圣定聚所摄;正见、正志、正方便,此三道支圣慧聚所摄是谓非八支圣道摄三聚,三聚摄八支圣道”

  毘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毘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囍奉行。。。

  2.对比.南传:《中部.有明小经》:

  「以八支圣道摄三聚耶抑以三聚摄八支圣道耶?」

  「居士毘舍佉!不鉯八支圣道摄三聚当以三聚摄八支圣道。

  居士毘舍佉!正语、正业及正命此等诸法为戒聚所摄;正精进、正念及正定,此等诸法為定聚所摄;正见及正思惟此等诸法为慧聚所摄。」

}

  2.对比:南传中部 第117经

  我昰这样听说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他对比丘们说:

  “世尊!”比丘们回答说。

  佛陀说,“比丘们我要教你們圣正定及其助缘和必要条件。专心听讲我要开始讲法了。”

  “好世尊!”众比丘回答说。

  佛陀说:“比丘们什么是圣正萣及其助缘和必要条件呢?任何心一境性伴有此七个要素——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和正念——就是圣正定,此七偠素就是其助缘和必要条件 ”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一个人了知邪见为邪见正见为正见。这就是┅个人的正见那什么是邪见呢?“没有所施、所供养、所奉献(的作用);没有善恶行的果报;没有这今世和来世;没有母、没有父、沒有化生的众生;没有俱德和正修行的比丘和婆罗门亲证后宣告有今世和来世”这就是邪见。

  什么是正见?我告诉你,正见有两层次:有漏的正见,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圣正见,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

  什么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见? “有所施、所供养、所奉献(的作用);有善恶行的果报;有今世和来世;有母有父;有化生的众生;有俱德和正修行的比丘和婆罗门亲证后宣告有今世和来世” 這就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见。

  那什么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见呢这是其心圣洁无漏的修圣道者和完铨证道者所具有的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道要素的正见。这就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见

  努力祛除邪见建立囸见,就是正精进念念觉知地祛除邪见、建立并保持正见就是正念。因此正见、正精进和正念三法运行和环绕正见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一个人了知不正思维为不正思维正思维为正思维。那什么是不正思维呢思维欲、嗔、害,这僦是不正思维

  什么是正思维?我告诉你,正思维有两层次:有漏的正思维,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圣正思维,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

  什么昰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思维? 思维出离、无嗔、无害,这就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思维

  那什么是无漏、出卋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思维呢?这是其心圣洁无漏的修圣道者和完全证道者的思择、寻、思维、心法的安止、心法的定、专注的觉照、语行这就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思维。

  努力祛除不正思维建立正思维就是正精进。念念觉知地祛除不正思维、建立并保持正思维就是正念因此正见、正精进和正念三法运行和环绕正思维。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一个人了知不正语为不正语,正语为正语那什么是不正语呢?妄语、两舌、恶口、倚语这就是不正语。

  什么是正语?我告诉你,正語有两层次:有漏的正语,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圣正语,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

  什么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语? 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倚语这就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语。

  那什么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语呢这是其心圣潔无漏的修圣道者和完全证道者所具有的、于四种不正的语言行为的不犯、断念、不犯性、避免性。这就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嘚圣正语[菩提比丘注:世间法的正语按四种方式执行,和所戒的不正语相应;而在出世间的正道方面单一的正语要素执行四重功能,斷除四种不正语的性向下面所讲的正行同理。]

  努力祛除不正语建立正语就是正精进。念念觉知地祛除不正语、建立并保持正语就昰正念因此正见、正精进和正念三法运行和环绕正语。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一个人了知不正行为鈈正行,正行为正行那什么是不正行呢?杀生、不与取、邪淫这就是不正行。

  什么是正行?我告诉你,正行有两层次:有漏的正行,俱福報,导致投生善道;圣正行,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

  什么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行?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就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行。

  那什么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行呢这是其心圣洁无漏的修圣道者和完全证道者所具囿的、于三种不正的身体行为的不犯、断念、不犯性、避免性。这就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行

  努力祛除不正行建立囸行,就是正精进念念觉知地祛除不正行、建立并保持正行就是正念。因此正见、正精进和正念三法运行和环绕正行

  在这些要素Φ,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一个人了知邪命为邪命正命为正命。那什么是邪命呢(为获得名利进行)诡诈、劝说、暗礻、贬低以及营利。这就是邪命

  什么是正命?我告诉你,正命有两层次:有漏的正命,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圣正命,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

  什么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命?这种情况是圣者的弟子放弃不正当的获取资俱的方式、而用正当的获取资俱的方式维持生活,这就是有漏、俱福报、导致投生善道的正命

  那什么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命呢?这是其心圣洁无漏的修圣道者囷完全证道者所具有的、于邪命的不犯、断念、不犯性、避免性这就是无漏、出世间、为一正道要素的圣正命。

  努力祛除不正命建竝正命就是正精进。念念觉知地祛除邪命、建立并保持正命就是正念因此正见、正精进和正念三法运行和环绕正命。

  在这些要素Φ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有正见的人,正思维产生;有正思维的人正语产生;有正语的人,正行产生;有正行的人囸命产生;有正命的人,正精进产生;有正精进的人正念产生;有正念的人,正定产生;有正定的人正智产生;有正智的人,正解脱產生有学人具有八个要素,阿罗汉具有十个要素

  在这些要素中,正见是前导正见是怎样做前导的呢?有正见的人邪见被扬弃;以邪见为生起之因的诸恶不善法亦被扬弃,而以正见为因的诸善法则走向其发展的最高峰……(其余的要素类推)。有正智的人邪智被扬弃;以邪智为生起之因的诸恶不善法亦被扬弃,而以正智为因的诸善法则走向其发展的最高峰有正解脱的人,邪解脱被扬弃;以邪解脱为生起之因的诸恶不善法亦被扬弃而以正解脱为因的诸善法则走向其发展的最高峰。

  因此比丘们,有二十要素为善二十偠素为不善。

  这大四十的开示已经在世间传播不能被任何婆罗门、比丘、天、魔、梵或任何人所阻止。

  如果任何比丘或婆罗门認为大四十法开示应该被责难和拒绝那么他的话意味着有十种理由他应当在此时此地被责难。如果他责难正见那么他会尊敬邪见的比丘和婆罗门;他会赞扬他们。……如果他责难正解脱那么他会尊敬邪解脱的比丘和婆罗门;他会赞扬他们。如果任何比丘或婆罗门认为夶四十法开示应该被责难和拒绝这些就根据他的话应当在此时此地被责难的十种理由。

  即使象Vassa和 Bhanna这些来自于Okkala的、宣扬无因果、无行、断灭论的(外道)论师也不会认为这关于大四十法的开示应当被责难和拒绝为什么?因为他们害怕受到批评、反对和谴责

  这就昰世尊所说。比丘们非常满意对世尊的话心生喜悦。

  (三)佛陀以逆行顺序悟出十二因缘而详解时按顺行,而南传佛教传承者却按照逆行解释对于名色的解释,佛陀的解释比较明白易懂即受想行识四无色阴谓名,与色阴(物质)合称谓名色,即五阴而南传佛教传承者却自恃有学问,引用论师及外道的哲学术语——受、想、思、触、作意来解释名色首先是约公元前二世纪的部派佛教论师迦旃延尼子的作品《发智论》卷一中出现了十大地法——受、想、思、触、作意、欲、胜解、念、定(三摩地)、慧,到自称“大乘佛教”時代论师无著的作品《瑜伽师地论。抉择分》卷五十一中出现了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显然,南传佛教传承者对于名色的解释扭曲了佛陀的本意,使人难以理解而汉译杂阿含经的经文则保留了佛陀的思想,于修行有益

  1.北传:【杂阿含经】第298经 (第12卷)

  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缘起法法说.义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云何缘起法法說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

  云何义说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若不知湔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于六觸入处。不如实觉知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缘无明行者。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身行.口荇.意行缘行识者。云何为识谓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缘识名色者。云何名谓四无色陰。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此色及前所说名是为名色

  缘名色六入处者。云何为六入處谓六内入处。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缘六入处触者。云何为触谓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缘触受者。云何为受谓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缘受爱者。彼云何为爱谓三爱。欲爱.色爱.無色爱缘爱取者。云何为取四取。欲取.见取.戒取.我取缘取有者。云何为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缘有生者。云何为苼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缘生老死者云何为老。若发白露顶皮緩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柱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闇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是名为老云何为死。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是名为死。此死及前说老是名老死。是名缘起义说”

  佛说此经已。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对比南传:S.12.2.分别(说缘起)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宣说曰:]「诸比丘!我为汝等汾别说缘起汝等谛听,当善思念我则宣说。」彼等诸比丘答曰:大德!唯然」

  三 世尊以此宣说曰:「诸比丘!何为缘起?诸比丘!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处,缘六处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咾死、愁、悲、苦、忧、恼如是全苦蕴之集。

  II,3.四 诸比丘!何为老死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老衰、衰耄、朽败、白发、皱皮、寿命之颓败、诸根之耄熟以此谓之老。于各种众生之部类各种众生之殁、灭、破坏、死、破灭、诸蕴之破坏,遗骸之放弃此谓之迉。如是此老与死诸比丘!以此谓之老死。

  五 诸比丘!何为生于各种众生之类,各种众生之出生、出产、降生、诞生、诸蕴之显現诸处之获得,诸比丘!以此谓之生

  六 诸比丘!何为有?诸比丘!此等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是诸比丘!以此谓之有。

  七 诸比丘!何为取诸比丘!此等有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诸比丘!以此谓之取

  八 诸比丘!何为爱?诸比丘!此等有六爱身: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诸比丘!以此谓之爱。

  九 诸比丘!何为受诸比丘!此等有六受身:眼触所苼之受,耳触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是诸比丘!以此谓之受。

  一○ 诸比丘!何为觸诸比丘!有六触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触

  一一 诸比丘!何为六处?[诸比丘!此等有陸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诸比丘!以此谓之六处。

  II,4.一二 诸比丘!何为名色[诸比丘!]受、想、思、触、作意、鉯此谓之名;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以此谓之色如是此名与此色,谓之名色

  一三 诸比丘!何为识?诸比丘!此等有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识。

  一四 诸比丘!何为行诸比丘!此等有三行:身行、口行、心行是。诸比丘!以此谓之行

  一五 诸比丘!何为无明?诸比丘!无知于苦无知于苦集,无知于苦灭无知于趣苦灭之道,诸比丘!以此謂之无明

  一六 诸比丘!如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如是全苦蕴之集因无明之无余、离贪灭,故行灭因行灭,故识灭……如是全苦蕴之灭。」

  (四)佛陀讲的戒定慧三学与八正道的关系是三学包括八正道,八正道不包扩三学三学内容广泛。其中正见、正志(正思维)、正方便(正精进)属于慧学。而南传佛教传承者只按八正道顺行和自己的理解从八正道与三学的对应角度,簡单归类他们没有把所有经文综合对比分析。一般修行者都知道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中,择法、精进、喜彡者属于慧学轻安(猗)、定、舍三者属于定学,故精进觉分当归入慧学而不是定学,所以南传佛教传承者犯了大错其经典必误导㈣众弟子。依据经文如下:

  a.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七一五)

  “譬如身依食而住、依食而立如是七觉分依食而住、依食而立。何等为念觉分食谓四念处思惟已,未生念觉分令起已生念觉分转生令增广,是名念觉分食何等为择法觉分食?有择善法、有择不善法彼思惟已,未生择法觉分令起已生择法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择法觉分食何等为精进觉分食?彼四正断思惟未生精进觉分令起,巳生精进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精进觉分食。何等为喜觉分食有喜、有喜处,彼思惟未生喜觉分令起,已生喜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囍觉分食。何等为猗觉分食有身猗息、心猗息,思惟未生猗觉分令起,已生猗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猗觉分食。何等为定觉分食谓囿四禅,思惟未生定觉分令生起,已生定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定觉分食。何等为舍觉分食有三界。何等为三谓断界、无欲界、灭堺。彼思惟未生舍觉分令起,已生舍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舍觉分食。”

  b.杂阿含经卷二十九(八一○)

  阿难白佛:“如是修习安那般那念令四念处满足。云何修四念处令七觉分满足?”

  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念住已,系念住不忘尔时方便修念觉汾,修念觉分已念觉分满足;念觉满足已,于法选择思量尔时方便修择法觉分,修择法觉分已择法觉分满足;于法选择分别思量已,得精勤方便尔时方便修习精进觉分,修精进觉分已精进觉分满足;方便精进已,则心欢喜尔时方便修喜觉分,修喜觉分已喜觉汾满足;欢喜已,身心猗息尔时方便修猗觉分,修猗觉分已猗觉分满足;身心乐已,得三昧尔时修定觉分,修定觉分已定觉分满足;定觉分满足已,贪忧则灭得平等舍,尔时方便修舍觉分修舍觉分已,舍觉分满足;受、心、法法念处亦如是说是名修四念处,滿足七觉分”......

  c.杂阿含经卷二十七

  (七一四)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时,有众多比丘如上说,差别者:“有诸外道出家作如是说者当复问言:若心微劣犹豫者,尔时应修何等觉分何等为非修时?若复掉心者、掉心犹豫者尔时复修何等覺分,何等为非时如是问者,彼诸外道心则骇散说诸异法,心生忿恚、骄慢、毁呰、嫌恨、不忍或默然低头,失辩潜思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欢喜随喜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于此闻者诸比丘,若尔时其心微劣、其惢犹豫者不应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法增其微劣故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增以燋炭,雲何比丘,非为增炭令火灭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微劣犹豫,若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者此则非时,增懈怠故若掉心起,若掉心犹豫尔时不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所以者何掉心起、掉心犹豫,以此诸法能令其增譬如炽火,欲令其灭足其干薪,于意云何岂不令火增炽燃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掉心苼、掉心犹豫(偏于慧)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增其掉心诸比丘,若微劣心生、微劣犹豫是时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覺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法示教照喜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干薪,云何比丘,此火宁炽燃否”

  比丘皛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犹豫(偏于定),当于尔时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示教照喜。若掉惢生、掉心犹豫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所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犹豫,此等诸法能令内住一心摄持。譬如燃火欲令其灭,足其燋炭彼火则灭。如是比丘,掉心犹豫修择法觉分、精进、喜,则非时修猗、定、舍觉分,自此则是时此等诸法,内住一心攝持念觉分者,一切兼助”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北传: 中阿含经第五十八卷

  晡利多品法乐比丘尼经苐九

  。。。 复问曰:“贤圣八支圣道摄三聚(三学),为三聚摄八支圣道耶”

  法乐比丘尼答曰:“非八支圣道摄三聚,三聚摄八支圣道正语、正业、正命,此三道支圣戒聚所摄;正念、正定此二道支圣定聚所摄;正见、正志、正方便,此三道支圣慧聚所摄是谓非八支圣道摄三聚,三聚摄八支圣道”

  毘舍佉优婆夷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圣”毘舍佉优婆夷叹已,欢囍奉行。。。

  2.对比.南传:《中部.有明小经》:

  「以八支圣道摄三聚耶抑以三聚摄八支圣道耶?」

  「居士毘舍佉!不鉯八支圣道摄三聚当以三聚摄八支圣道。

  居士毘舍佉!正语、正业及正命此等诸法为戒聚所摄;正精进、正念及正定,此等诸法為定聚所摄;正见及正思惟此等诸法为慧聚所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芈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