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乐东出土的西汉出土玛瑙珠子串饰吗

想了解乐东出土的西汉玛瑙珠串饰吗-夕阳问答网 & 想了解乐东出土的西汉玛瑙珠串饰吗信息问题想了解乐东出土的西汉玛瑙珠串饰吗-夕阳问答网发起者:Copyright & 2017史志网详情页
当前位置: &&
第一节& 遗&&& 物
一、西汉朱庐执l银印
&&& 1983年7月志仲区谭培乡黎族农民刘高清在原崖州古道上挖橡胶穴时,从地下0.8米处挖掘发现。1984年9月6日县文物稽查队征集收藏。此印通高2.0厘米,边长2.3厘米,纽高1.3厘米、印高0.7厘米。蛇钮,印文阴铸篆文《朱庐执l》四字。书体遒劲、流畅,篆法凝重、谨严,为西汉前期至中期典型风格。印钮蛇身蜿曲,中部拱起为穿头部,作b形略昂起,有双耳,周身鳞纹,尾部回摆,形态生动。此种钮式为汉印中所仅见。
&&& 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1994年10月鉴定:朱庐汉属合浦郡。自西汉迄刘宋废置无常(见《汉书?地理志》及《宋书?文帝本纪》,故治在今海南崖城;一说在今海南琼山县东南。执l,一作执圭,本战国时楚爵名。《淮南子》道应训称:“列四百顷而封之执l”。高诱注曰:“楚爵功臣赐以圭谓之执l”。比附庸战国策齐策,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l。
&&& 此印之出土,知汉初尚沿袭未废,以封功臣并及于海南疆土。其历史价值之巨大,以俟后之学人考之。此物现存通什民族博物馆。
&&& 编者按: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谭其骧认为:“执l,这是一个战国时楚国的爵名,……不久刘邦定天下,改用秦制,这个爵名就不可能再出现了。由此可见,朱庐当是先汉已有的部族名,这颗印是那时的楚国铸以颁赐被封为执l的朱庐酋长的。这颗印虽发现于海南岛,但不能认为朱庐这个部落和后来的朱庐县在海南岛上,印章是遗物不是遗址,遗物是可以移动的。”(《再论海南岛建置沿革》,《历史研究》)1989年6期)
二、西汉玛瑙珠串饰
&&& 乐东县延德旧城遗址出土,其中,一枚为六棱橄榄形,长4.2厘米;一为长椭圆形,长2厘米;一为短椭圆形,长1.4厘米;一为管状,长1.5厘米。此类珠饰在内地古代墓葬遗址及边疆民族地区,往往有所发现,皆穿珠成串以便佩戴。以四珠制作较粗、且有长期佩用磨损痕迹。可以定为汉唐时期遗物(按:延德遗址,唐天宝元年以振州改置,治所在宁远县,即崖城镇。其地西汉时为临振县,元封元年置,初元3年废(见《汉书?地理志》补注)。史树青研究员1995年11月18日鉴定:此项玛瑙珠串饰,上限定为西汉时期是无问题的。此物现下落不明。
三、其他古遗物
&&& 铜斧& 县九所镇新庄乡三队群众李济育于1954年在坡地挖沟,从地下50公分深处掘出,珍藏在家里。1984年12月县文物普查队发现收集,存放在县文化馆。
&&& 此斧均系铜质铸造。斧长7.8公分,肩长4.5公分,腰宽6公分,顶宽3.5公分,边锋宽6.5公分,斧柄洞(装入木材进行游动)长2.7公分,宽1.3公分,深5公分。此斧铸造加工精细,未经风化,斧面积保持原形,斧肩平衡,斧身两面平滑,左右边缘磨成直角,厚薄分明,边锋侧向正面,底面只稍为磨尖一些。此物未经鉴定,年代难以确认。
&&& 天后宫会馆称砣& 1984年7月县文物队在冲坡区抱架村邢福祖家发现。称砣是在建利国糖厂时挖墙基出土的。称砣是明代用生铁铸制,圆锥体状,重量为100筋(等于现在160市斤),底园半径为15厘米,高35厘米。称砣上铸文:“崖州天后宫会馆权称马秤重壹佰筋”。称砣是明代文物崖州贸易经商交换物资时,用于天平式相等量过称用。1984年12月,全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专家到乐东鉴定文物,他认为160市斤的称砣,是全国罕见的文物,它对中国度、量、衡的研究有很重要的价值。现收藏于县文化馆。
&&& 佛罗关圣帝庙铁钟& 系用生钢铸造,高83厘米,最宽处62厘米,钟围195厘米,重248 市斤。此钟铸造于同治5年(1866年),原置于佛罗关圣帝庙内,专鸣报知乡民到庙内开展各种纪念活动。锤上铭文系正楷竖行字阳铸文12行,两边敲击处上方分别铸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隆盛炉造”□字里行间,字体飘洒,笔画清淅,其落款文曰:
&&& 恩贡生林开镛
&&& 增生林玉更&&&& 淌棵
&&& 廪生陈汉章&
&&& 生员林玉兰
&&& &&&&&&仝奉
&&& 关圣帝案前
&&& 同治五年丙寅岁晋冬谷旦立
&&& 此钟造型奇特美观,呈园锥体,深腹宽唇,圈足厚稳,弦纹划花,浮雕剔刻,壁刻水波龙姿,肩部铸造兽头,有一定的艺术和欣赏价值。1939年日军占据佛罗,曾查询此钟,意欲劫夺,佛罗村龚氏姓族的农民将其深埋保存。日军投降后,才挖出归回庙里,1958年庙宇被拆,此钟便被佛罗小学用,现已存放在县文化馆。
第二节& 古代遗址
&&& 历史长河蜿蜒曲折。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乐东境内已有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汉以后,这里已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封建国家的一小部分,留下了先民们生活、军事、生产等各方面的遗址。
一、生活遗址
&&& 旧(老)塘园村山岗新石器时代遗址& 在望楼溪转弯处西岸的山岗上,西南距乐罗镇望楼村旧(老)塘园村约1公里,东、西、北三面为大、小山丘,南面为紧接河床的第一台地,遗址高出河面约10米,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50米,有较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物,还有唐宋以后的陶瓷片。
&&& 遗址发现大量的文化遗存:有的制石器磨尚存打磨痕迹,计有Ⅰ式梯形石斧一件,Ⅰ式长方形石磷二件,砺石二件。陶器以夹砂粗陶系为多,也有泥质陶系和几何形印纹硬陶系,夹砂粗陶系以表里红色,胎呈灰褐色为多,也有红色和灰褐色的,也有表里灰褐色,胎里红色的,表里抹平无纹饰,间也有磨光者。完整的陶器有Ⅲ式沟孔形网坠一件,造型是长园形中有一槽,前后有两组在沟底下穿孔陶珠一件,圆形中穿孔,陶器口沿以小敛口为多,也有敛口者,此外还有穿孔的陶鼻6件和圆形足一件,泥质陶系呈灰白色,表里抹平无纹饰,几何形印纹硬陶系,有灰色和红色的,也有表层红色,里层灰色的,其口均有打印的方格纹、米字形纹,菱形纹和水波形层纹等。现地面为庄稼地,有部份野草丛生,其保存情况良好。
&&& 黄流沙丘新石器时代遗址& 在莺歌海东面海湾的沙丘上,北距黄流镇黄流村约1.5公里,四周为海岸平地,分布着许多大小沙丘,遗址高出海拔约5米,其范围东西长约150米,南北约60米,除有新石器时代遗物发现外,尚夹有明以后的陶瓷片,地面曾于明代建防盗烟墩,现只存废墟残迹,少长野草,并间种上木麻黄,其保存情况尚好。遗址发现较明显的文化遗存,陶器全属灰砂粗陶系,以黑色和褐色为多,也有表里一色,胎呈灰褐色或黑色,也有表层红色,里层灰褐色或黑色,表里抹平无纹饰,口沿陶片敛口为多,在遗址附近一带海边,零星发现新石器时代遗物,计有石珠2颗,圆形中穿一孔,Ⅲ式沟石形陶网坠1件,属灰砂粗陶系,红色造型。
&&& 汉乐罗废县遗址& 位于乐罗村西南边,疑汉代十六县之一。《崖州志》记载:“乐罗废县,在城西八十里,即今乐罗村德化驿。隋后无此县名,疑汉代十六县之一”。乐罗废县遗址位于乐罗村西南边,西北靠望楼河,沿着遗址从北向南蜿蜒。四周是开阔耕地,西边二公里处是望楼港,南边三公里是罗马港,水陆交通方便。遗址上瓦砾成堆。遗址地里发现明显的文化遗存。1970年挖出一具高大的人体遗骸,头上尚戴有部分银制官冠帽,身上佩金属佩带和一把剑,遗骸边有一些极粗糙的陶器。
&&& 隋延德废县遗址& 在尖峰镇白沙村南边,临近白沙河黎白港,现岛西林场场部西北边1 公里处。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设县,唐贞观二年(628年)废,属地并入振州。唐乾元元年(758年)复置。宋大观元年(1107年)改延德县为延德军。宋政和元年(1111年)废延德军入感恩县,宋政和六年(1116年)设置延德砦,后立延德巡检司署(见郝《通志》),设甘泉驿和司马迁驿。《崖州志》记载:“延德废县以延德水名,在城西150里白沙铺西南黎白港,隋置,本汉临振县地。南汉废。宋崇宁五年复置。大观元年,改为军。又置附郭县,曰通远。政和元年,省入感恩,隶昌化。后立延德巡检司,与甘泉驿及司马迁驿,并裁。旧址俱废”。遗址自宋政和后逐年荒芜,毁为废墟。今从遗址地里挖出汉代“玛瑙珠串”和陶片及宋代以来的古砖及陶、瓦片。遗址面积约合500亩。史书记载,延德县遗址,自从隋大业六年直建县至宋政和年间的500多年,是县治、郡治、军治的所在地。
&&& 放教村遗址& 在佛罗镇田头村东南面500米处。放教村建迁于何代?史书没有记载。其遗址建在山坡上,村前是广阔的耕地,放教塘环绕村的东南。塘后是红冲山,森林茂盛。遗址发掘出明清碗、碟、壶、杯、罐和砖、瓦片、瓦筒等遗物,还有一大批陶瓷片。
&&& 榕树塘村遗址& 在佛罗镇新坡村老村北边,近山傍水靠近耕地。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遗物有肩石斧,水波形图案陶罐。陶罐里有鞋底形银片,银片底面铸有“宋”字。明清碗、碟、壶、杯、砚台及一批陶瓷瓦片。在遗址的一部分土地上,新坡村农民已建起数间房屋:一部分已种上农作物。
二、城堡遗址
&&& 乐安城遗址& 位于抱由镇正南面3公里处瑞芝山上,东、北是荒山,南濒水田,西临乐东至九所公路,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历经乾隆十七年(1752年)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2次复拓扩建重修。为浆筑砖墙,夯土结构。该城用大块方砖修砌,垛堞整齐;城周长1333米,城墙高4米(琼州府志:砖城周围400丈,高1丈2尺)。共建瓮城城门3座;东门缓定、南门顺昌、西门镇定。各门均有箭楼,东门月城小楼,南门靖远楼,西门真武楼。城内配有街与各门相连,环城开凿护城沟,有吊桥三个。该城最盛时有居民400户、商号120铺,城内有千总1名,统兵120,舍官1名管理民事,舍官下有师爷一名,士兵若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夏,陈汉光部在此设《琼崖抚黎专员公署》;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在此设立乐东县政府。日军侵占海南后,即盘踞该城,并开辟崖县(今三亚市)崖城乐东公路,以乐安城为军事和经济基地。至1945年日军投降时城已毁坏。现存西墙墙基约12米,发现各类城砖一大批,砖质坚硬。大方砖厚11厘米,长37厘米,宽18厘米;小方砖厚0.8厘米,长27厘米,宽14厘米;梯形砖厚11厘米,长37厘米;孤形砖厚11厘米,长37厘米,宽18厘米。方砖上划有乐安、东、南、西、北、左、中、右字号。遗址西南部现为乐东县农科所,西北、北部已开垦种植农作物。
&&& 乐平营遗址& 又名乐平讯,位于千家乡响水电站上游牛角湾处东岸古道上,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营墙用砖、石砌筑。东北距乐安城20公里。明代,罗活、抱由、多涧、千家诸峒黎民数次起义,为镇压义军,明政府在此设营驻军,至清代也有官兵常驻。此处是内地通往沿海唯一道路,地势险要。史书记:“乐平讯,防御千家、抱怀诸峒,为乐安声援”。“为东人乐安城孔道,……一带高岗横截,连绵不断,当道凿石通路,两旁石壁如门……左有峻岭,右有大溪……峻岭怀抱仅有一径出入”,“多石险仄,为黎匪出掠咽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9日,吕那改率领黎民义军攻入并摧毁此营。
&&& 乐定营遗址& 位于三平乡头塘村东北东仔坎,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与乐安城、乐平营同时构筑,西南距乐安城20公里。营墙用砖、石砌筑。史书记:乐定营在“头塘村叉路口上……形势如丁字”。是东去番阳的必经之道。明代曾调广西苗兵三百驻守、屯田,号为药弩手。史书记:“将三十顷与广西药弩三百名为屯田,每名十亩”。这里位置重要,史书记:乐定营“系生岐出没之冲”,与乐安城、乐平讯“鼎峙”遥相呼应,成犄角之势。“设重兵驻守、剖黎峒腹心而扼其中,为虑深且远”。此营何时被毁,史书没有记载。
&&& 望楼港炮台遗址& 位于乐罗镇望楼港村东南海港沙滩上。建于清代,用砖、石砌筑。台上设有嘹望台、炮位台,有铁炮一尊,炮台旁边设有兵营,此炮台为清代守卫港口,防范倭寇、海盗的主要军事设施。被侵琼日军所毁,现仅存一片荒沙地。
&&& 黄流烽火台遗址& 位于黄流村南边2公里处海滩沙丘上。建于明朝,泥砖结构,砌成2 层,上层平台供放哨嘹望,燃火报警,下层供住宿。宋后,倭寇、海盗骚乱抢劫,为确保村庄安全,村民捐款筑此台,派人轮流值守,发现寇盗,就燃火报警。此台于民国31年(1942年)被日军所毁,现仅剩下碎砖和木碳。
&&& 佛罗烽火台遗址& 位于响地村西一公里港边沙滩上。建于明代,佛罗、青山、丹村、响地等村集中募捐而建,砖泥结构。现遗址已废。
&&& 罗马烽火台遗址& 位于罗马村南边罗马港入海处约一公里的海滩上,建于清朝。泥砖结构,防海盗报警而设,现已废。
&&& 乐罗烽火台遗址& 位于罗乐村西离望楼港炮台约500米的海滩上,建于清代(比炮台早),防海盗而设,现已废。
&&& 中灶烽火台遗址& 中灶烽火台在中灶村西南五百米处的沙丘上。建于明代,泥砖结构,为防御海盗、倭寇入侵用于报警而建。现仅存一土堆和部分残垣。
&&& 番人塘烽火台遗址& 位于新村西面2公里处水道口旁的沙滩上,建于清代,砖泥结构,为防海盗而设,现已废。
三、古海港口遗址
&&& 古海蚀遗迹& 位于九所镇抱浅村委会亦公村南偏东1500米处花岗岩丘陵一带的石牛岭上。花岗岩海蚀形态集中分布的面积约1平方公里,如把外围分散的地点计算在内,面积可达6.7平方公里,在垂直地带分布上,主要在海拔80至135米左右的高度内。古海遗迹是国家地质探察队发现,经考证鉴定的。它是乐东海陆进退变迁痕迹的重要遗址。它显示在一块与地面相接的岩石上,此石高出地面3米,和旁边的几块磐石依偎在一起。在它们中间吻合处有一连串由海浪侵蚀而成的大小不一的凹穴,使石崖成为额状突出。这说明乐东县石牛岭一带当时是海洋。由于1亿多年前的燕山运动,产生地壳上升或下降,这一带便上升为陆地,可谓“沧海桑田”了。古海遗迹是一处典型的古海蚀崖遗址。乐东古海蚀遗迹的发现,对论证海南岛和华南地区的地质、地貌发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些资料对海南岛和华南地区的地质、地貌及第四纪年古海平面变化的研究将起重要的作用。在古海遗迹石崖的南面约800米处的山腰上,原有一石洞,洞中有洞,洞旁有洞。洞内高低起伏,宽窄不一,宽处5米,窄处只容侧身而过。洞壁上布满由海浪侵蚀而成的大小不一的凹穴。《崖州志》记:“石牛岭……尖秀耸拔,与石门果盒两峰相鼎峙,从山阴步至岭腰,有一洞,可容百人。下有石板,足供坐卧。余7洞,大小不一,拾级至巅有磐石如砥。……,坐之,俯瞰镜湖,远眺云海,了然在目。”很明显,这一天然石洞也是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风雨剥蚀,海浪冲击而成的。“古海遗迹”蚀崖遗址已得到县级文物保护并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县人民政府在石的陡壁上横行阴刻“古海遗迹严禁开凿”8个大字,1984年县文物普查队也到此写字保护,但旁边的一块岩石已被开凿破坏,此石岌岌可危。半山腰的古海蚀岩石洞已在1970年前被彻底炸毁。
&&& 罗马港口遗址& 位于罗马村西五百米处,九所沟水流经此注入南海。此港浅小,航道夹窄,仅容小船乘潮进出。《崖州志》记:“罗马港,港口时浅时深,只管小船乘潮方可入口,会九所沟水入于海”。由于开荒垦植,乱砍滥伐,以致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现已成废港。
&&& 水道口港口遗址& 即新村港,位于莺歌海镇新村北边2公里处,面积约3平方公里。汇潴众流,是丹村港、青梅沟水、三曲沟水所注聚处,可泊小船。新村港又名番人塘。《崖州志》记载:“感恩儋村港及抱岗岭水、赤龙溪水所注聚处。可泊小船。……”纵横10里,四面皆村,吐纳海潮,水合咸淡。渔利颇饶,兼产灰石。中有墩,四季草色皆青,名曰青墩。1958年建英海盐场,在港口通道上建闸门,港口各条水源上游筑坝截断,船只不能通行而成废港。现港址大部已成盐田,仅存西南端咸水塘。
&&& 白沙港遗址 &白沙港原名黎白港,遗址位于尖峰白沙村南边1公里处,是白沙河和溪子河注聚入海处,建于隋代,历为隋、唐、宋时延德县外港,是通往琼崖各地和大陆的交通贸易港口,港面积约500平方米,可泊大木帆船,今废。遗址已成为农田和坡地。
&&& 丹村港遗址& 位于佛罗丹村西3公里处。明代开辟为停泊渔船小港,船只乘潮进出。现已成废港。原港口水面已向西北移动300米,遗址已成为荒沙荒滩、农田及鱼塘。
&&& 望楼港遗址& 位于乐罗望楼港渔村西南边,是望楼河水入海处,水深2至3米,可泊20至30吨木帆船。渔船、货船均可进港,是乐东沿海一带重要通商口岸,船员可达广州、湛江、岛内各港。汉代开辟以来,为历代乐东沿海一带产品吞吐地,清代曾在港口设炮台守御。由于望楼河沙堵塞和望楼河流水量逐渐减少,明代以来,港口日渐缩小,汉代的古港已向西北推移500米。现港口是望楼河入海水道,水道宽约300米,仍可停泊20至30吨木船。
四、窑& 址
&&& 明代抱由砖窑址& 位于抱由镇县水电局自来水塔西北约500米处,明万历44年(1616年)建。窑址共有四座,每座高2.5米,直径4米,为馒头形窑,此窑烧制的砖供乐安城用。因早年停用,窑顶已毁,但四周窑壁尚好,现4座窑址均被鱼塘水浸没,但底下窑穴,窑壁砖形清晰可见。如此塘水长年浸没,若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窑址将难以保存。
&&& 明代三曲沟陶窑址& 位于黄流镇金鸡岭东北边约500米处,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由于南迁人口渐增,对陶器的需量剧增,促使陶器生产迅速发展。陶器分布遍及沿海各地。三曲沟陶窑是群窑之一。其时,该窑为龙窑,此窑沿山坡从低至高而建,由几个窑室串连而成,每一窑室都设有通火孔,最顶端的窑室设有一高大烟囱。
&&& 明代洋上砖瓦窑址& 位于乐罗镇洋上村南面,建于明代。砖窑为馒头窑,深5米,宽3米,高3米,久年停用,现尚存一些破碎的砖瓦片。
&&& 明代田头三轩砖窑址& 在佛罗田头村南面1公里处,建于明代。泥砖建筑,馒头窑。窑深5米,宽3米,高3米,底平面近似半椭圆形,窑底为弧形,分窑门、火房、窑屋和烟道等部分,自窑门进入为火房,接着是窑室,后壁垂直,两侧边壁呈拱形,左、右、后窑壁各一个长方形烟门,整个窑室半圆形。这类窑一直沿用至今。
&&& 明代丹村砖瓦窑址& 在佛罗镇丹村东边500米处的田地里,窑址座落于稻田中,砖窑始建于明朝末年,专门烧制砖瓦。今窑已废,可见碎砖瓦片及碎砖块。
五、教堂神庙遗址
&&& 清乐罗基督教堂遗址& 位于乐罗镇乐罗村第一小学东边50米处。始建于清光绪10年(1884年)。是土木平房建筑群体。内有1间大厅堂,可容200多人,是教堂大厅,供神甫及信徒诵念圣经、祈祷、入教受洗礼之处,厅堂正中墙壁上大幅油画“基督教救世主耶稣受难像”。厅堂前端是过道门厅,门厅屋脊顶端竖放1个十字架。厅堂后边连接客厅、办公室、两间宿舍和厨房,是神甫起居接客处。厅堂两侧均有走廊,教堂前面为广场。教堂为美国传教士冶基善所创建,有教徒200多人。该教堂于民国31年(1942年)被侵华日军炸毁,遗址上现已建民房数间。
&&& 基督教堂遗址& 位于番阳镇毛域村中间,1888年创办,教堂全部是茅舍,设有主堂厅、宿舍教堂有两个外籍传教士。毛域村及附近村庄有教徒200多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西方各国传教士先后到中国兴办各种教堂,广招教徒传教。毛域村地处偏僻山区,交通闭塞,基督教堂也在这个山村创办,可见基督教传教之深广。基督教堂被侵华日军火烧毛域村时同时烧毁,一物无存。现遗址上办起毛域村农民俱乐部,设有图书室、电视场、娱乐场和会场。
&&& 多港峒黎村李德裕宰相祠遗址& 位于大安乡南只纳村东边小山丘上。土木结构建筑,庙殿正中塑竖李德裕和妻子及2个儿子的神像,设神桌、摆香案及1大1小铜钟、3瓣合一的印鉴、诏诰、著作等。何代所建,无史可考。唐大中二年(公元849年),丞相李德裕谪贬崖州,大中三年(公元850年)正月抵居于毕兰村(相传毕兰村位于今三亚市保平、港门之间),12月卒,其胞弟李德禧因毕兰村遭洪水浸漫,遂携亲人移居多港黎村。《崖州志》记:“李德裕谪崖,居于毕兰村。后故,归葬,其弟德禧寓崖,因水冲毕兰,徙抱班。后又见抱劝田地肥沃,移居焉,今其村李姓百余家,俱化于黎。德裕遗物尚存,副使李德至崖,招出验之,再三叹息,又清刘世馨《粤屑》载:崖州居民……熟黎多李赞皇之裔,有宰相阁,中塑其遗像。峨冠博带,犹存唐时宰相衣冠云”。清举人吉大文有题《多港黎村李宰相祠》诗。(学术界多认为唐代李德裕谪贬之崖州为今琼山境)
&&& 佛罗关圣帝庙遗址& 座落在佛罗村的西北边,始建于明末,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扩建。该庙依山傍水,庙分前后殿2幢6间,前后殿中间两边各有2幢6间的廊房,前殿明间为通廊,后殿明间次间均用八角形4行木柱贯穿负担室顶,后墙上悬挂着镌刻“千秋忠义”的红底金字木板浮雕横匾,横匾下案殿上两旁竖放着镌刻“丹心贯日名扬四海,浩气凌霄威振九州”的红底金字木板浮雕对联匾额。案殿上正中安放关兴、关公、周仓3尊木雕塑像,两侧摆有各种兵器。整座庙砌砖盖瓦,地板专用大型四方砖垫铺,四边花墙围绕,庙内朱壁飞檐,雕龙画凤,斗拱交错,庙前偏南(文昌庙前)建1座大型八角亭,檐牙高翘,气势傲然,此亭专供剧团练戏演戏。大庙门前悬吊1个大钟,庙祭日,钟声宏亮,经久不息,气氛庄重肃穆。村民便到庙内烧香点烛,跪拜关公,虔诚恳求庇佑平安。建国前后,莺歌海、佛罗、黄流等地剧团经常到此演戏,1957年庙还保存原状,1958年全被拆毁,现遗址上瓦砾成堆。和大庙毗邻的南边也建有1座文昌庙,其建筑规模和关帝庙大致相同,专供农家子弟读书,因此也叫学宫。建于明末,清代岁贡、石城、茂名、电白3县训导、教谕林开镛捐四百两银元倡仪扩建(并捐资建小六甲桥《见琼州府志》)。2庙中间廊房旁有门相通。文昌庙于1958年拆毁。
&&& 在佛罗村的东南面(崖州地界)也建关公庙,规模和佛罗村西北边(感恩县地界)关圣帝& 庙大致相同,可惜1958年也同样被毁掉。1996年8月由村人谢能芳先生牵头发动市民、佛南、田头等村民捐款20万元,并亲自画图、设计施工,在村东南面原关公庙的旧址上重建关公庙。设有牌坊式大门、楼阁、凉亭、供台、庙堂、围墙、花圃草弄、假山鱼池等,布局精巧玲珑,独具匠心。人们在祭拜关公后,可在亭内娱乐,或在亭拦上面迎风高歌,或当阳留影,兴致槽牛。
第三节& 近现代遗址
一、革命遗址
&&& 琼崖公学旧址& 位于番阳村北边200米处,在昌化江南岸江畔上,建于民国38年(1949年)。公学内设有教室、礼堂、宿舍、厨房、医疗所等20多间茅屋。还有练兵场和球场。总面积有25万平方米。先后由吴乾鹏、史丹任校长。创学宗旨主要是培训党政干部,提高党政干部的政治、军事、文化素质。遗址上现建番阳中学(后改名为琼崖公学纪念中学),遗址没有发现重要遗物,仅存一块磨刀、矛的石块。1985年建成一座琼崖公学旧址纪念亭,亭里设有石碑,碑文简述琼崖公学历史。
&& &琼崖纵队兵工局旧址& 位于番阳镇孔什村里,仅有两间办公草房,设立于民国35年(1946年),兵工局主要是领导工厂进行各种兵器维修和制造地雷、子弹、手榴弹、刀、矛等武器,并负责兵工厂军火原料的供应和军火分配工作。遗址没有发现任何遗物,原址已被村民建新居。
& &&牙浩兵工厂遗址& 位于番阳镇牙浩村东边500米处山谷里,建于民国35 年(1946年)。总面积有4000平方米。有30多间茅屋厂房,掩映在密林中,还有练兵场和球场。此地山高林密,形势险要,是琼崖纵队秘密军火工厂。创建初期只有90多人,后发展到200多人,分设熔化、改造、入药、制弹壳、装雷管、组装兵械等7个车间,可制手榴弹、迫击炮弹、六零炮、竹筒炮、枪尾炮(又名三角铁)、地雷、各种子弹和炸药,并修理各种枪支大炮。1950年工厂搬去海口,今遗址东北角已建小山塘,中、南部竹林密布,仅存茅草密丛的球场和两个木碳窑,其他遗物没有发现。
&&& &&牙浩兵器试验场旧址& 兵器试验场位于孔什村西北边约300米处,即昌化江南岸。距兵工厂1000米远,总面积2000平方米,该场和兵工厂同时开建。是兵工厂生产出来的枪支弹药进行试验的场地。今遗址已开垦成耕地,种上各种农作物,没有发现任何遗物。
&&& 莺歌海渔民协会成立旧址& 位于莺海镇陈文光家。民国15年(1926年)1月广东革命政府派国民革命军人海南岛。一批共产党员随军而来。同年3月,中共琼崖地委成立,随后,各种群众团体纷纷成立。同年9月,莺歌海渔民协会在陈文光等领导下成立。渔民协会的口号是“工农联合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发动群众抗捐、抗税、反抗渔霸和土豪劣绅的压迫剥削。旧址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所毁,现仅存屋基和残存砖瓦。
&&& 莺歌海党支部成立旧址& 位于莺海镇陈文光家,南接梁应俊家,北连刘黄木屋。民国16年(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琼崖共产党组织为了保存力量,化整为零疏散到全岛农村。共产党员林克泽等5人,以售药行医、种菜、缝衣等职业掩护,进行活动。民国19年(1930年)春,陵水县委决定成立莺歌海党支部。党支部旧址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所毁。现仅存屋基和残砖碎瓦。
&&& 红五连成立旧址& 位于佛罗新坡村卧龙岭中一个山谷盆地里,又名“岭落”,三面环山,谷口朝南面向台地、平原。于民国21年(1932年)11月成立。民国21年(1932年)7月,国民党陈汉光部围剿琼崖苏区。9月,陵水县委决定陵水仲田苏区红军一部,由林克泽带领,到佛罗、尖峰一带活动,并与陈文光领导的游击队汇合,同年11月,中共崖西区委决定二队合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独立师崖西红五连”,活动在现乐东、东方沿海一带。
&&& 佛罗党支部成立旧址& 在佛罗村南海会馆里。民国21年(1933年)成立。民国16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员陈家兴、陈忠从文昌县来到佛罗,以找职业谋生做掩护,秘密开展活动,先后发展一批进步青年加入党组织。民国21年(1933年)成立中国共产党佛罗党支部。南海会馆现已毁坏,仅剩下“南海会馆”石匾一块。
&&& 黑眉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位于尖峰镇黑眉村里。成立于民国30年(1941年)6月。民国28年(1939年)2月,日军登陆海南岛。4月,乐东沿海一带沦陷,中共党领导下的各族人民为抗日救国,纷纷建立抗日武装队伍。黑眉乡黎族农民组织了抗日游击队、民兵中队、“青抗会”、“妇抗会”和儿童团。又成立昌感3区(今尖峰、佛罗镇)民族抗日指挥部(又称民族抗日总团),同年6月,为了有效地支援各族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上述基础上成立了“黑眉乡抗日民主政府”。
&&& 老包岭战场遗址& 位于尖峰镇西北部,四周竹林环绕,山路崎岖,地势险要。民国28年(1939年)4月,日军侵占乐东沿海地区后,频繁对黑眉革命根据地扫荡和蚕食。黑眉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用简陋的土枪、弓箭、大刀、长矛等武器武装起来,组成游击队、民兵中队,为了保卫家乡,保卫抗日民主政权,从民国28年(1939年)至民国30年上半年,就对日军作战50多次,民国30年(1941年)9月15日,日军纠集驻三亚、那大、八所等部1000多人,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分五路扫荡黑眉,将琼崖抗日纵队3支队和黑眉游击队300多人包围于老包岭。在琼崖抗日纵队3支队中队长陈永光指挥下,游击队员利用有利的地形地物,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奋战7天7夜,击毙日军200多人,打伤300余人,粉碎了日寇的疯狂进攻,取得胜利。1984年县文物普查队到黑眉村收集到3支作战火药枪和弓箭、长矛,存放在县文化馆。
&& &海塘乡民主政府成立旧址& 在佛罗镇丰塘乡新丰村。民国21年(1942年)10月成立。民国31年(1942年)初,日军扫荡莺歌海、新丰村一带,杀害了新丰村党支部书记及一批抗日志士,屠杀非常残酷。为了巩固根据地,坚持持久抗战,同年10月,在党领导下新丰村成立海塘乡民主政府,乡长郑文泽。
&&& 扫水战场遗址& 位于抱由镇扫水村及其村南田洋内,战斗发生于民国37年(1948年)6月初。民国36年(1947年)11月,琼崖纵队为了解放乐东,完成建立白沙、保亭、乐东中心根据地的任务,调五总队2个支队和粤江支队2个支队的部队进军乐东县。次年3至4月,先后解放千家、黄流等地,孤立乐安城的守军。7月,民国广东政府委派陆军少将韩云超为乐东县县长,率一个加强营部队增援乐安城,途中又被琼崖纵队围歼。民国37年(1948年)6月初,乐安城国民党军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绝境里,主力开进至乐安南边四公里的扫水村抢粮,被琼纵部队包围。在琼纵部队猛烈进攻下,国民党军退出扫水村,进入村南田洋,又被琼纵各部包围,经过7个小时战斗,琼纵部队共毙伤俘敌国民党乐东县代县长兼大队长朱挺英以下180多人,缴获机关炮1门,掷弹筒6个,轻机枪12挺,长短枪100多支,6月6日解放乐安城。
&&& 九所战场遗址& 位于九所墟。战斗发生于民国38年(1949年)6月1日至7日。民国38年(1949年)春,琼崖纵队为配合解放军大军渡江作战,遂向国民党西北、西南、昌化、感恩、崖县守军发起岛西战役。参战部队共7个团。九所墟是国民党守御的重要据点。6月1日夜间2时,琼纵副司令员吴克之亲率5个团兵力,包围九所墟并发起攻击。经过7天7夜激烈战斗,全歼国民党131旅400余人及乐东县流亡政府、崖县四区及地方部队,并击退国民党军从榆林来的水陆援兵。
&&& 南美兵工厂遗址& 位于山荣区南望岭脚下,南美村东南200米处,西北边与东方县毗邻。1947年10月,琼崖纵队将东方县北黎村兵工厂移到南美村建立。初建时只有两个维修车间,70工人,一年后发展到300多人,设有熔化、兵器修理、组装、入药、制造弹壳、装雷管、制造子弹箱等10多个车间,能制造步枪子弹、手榴弹、枪尾、炮弹、六○炮弹、迫击炮弹、地雷、炸药等10几种弹药。还能修理组装重机枪、六○炮、步枪等中重轻型武器。火药是从东方广坝药库秘密运来,弹壳、弹片用的原料靠没收当地地主的旧铜钱、铜锣和到民间采集破铜锣,废铁熔化而成。1948年10月冯白驹司令员曾到工厂视察,1949年底,国民党军队集偷袭兵工厂,烧毁部分枪支弹药和设备,时间长达7个小时。1950年底,工厂搬去海口。现遗址没有什么遗存。
二、日军侵华遗址
&&& 乐罗惨案遣址& 位于乐罗村里。1940年2月10日,日军挂在崖二高乐罗学校楼顶上的太阳旗被陈若琼领导的游击队拔掉烧毁。日军大发雷霆,威胁村民限期挂上日旗、招供游击队活动情况,遭到抵制后,于18日夜举兵报复,杀死群众195名(详见《卷十七?军事》《侵华日军罪行录》)。现痕迹消失,没有发现任何遗物。
&&& 木头园十八人井遗址& 位于黄流镇木头园村里,距九所到黄流公路右侧5米处,井是砖石筑成园形,深5米,直径1.5米,是木头园村民的吃水井。民国28年(1939年)6月30日,国共两党组成的抗日游击队,在木头园村前,击毙日军指挥官江波户等10人。7月3日,恼羞成怒的日军,调遣重兵包围洗劫木头园村,将来不及逃走的18位村民活生生地用刺刀捅死,然后推下这口吃水井里。洗劫平息后,群众深夜回来将18人尸体迁葬,并填平井穴。现井已废,井址已开垦成家园,种上屋竹(详见(卷十七?军事》《侵华日军罪行录》)。
&&& 响土十七人穴遗址& 位于佛罗墟农贸市场东100米处,穴深3米,宽3米。1940年,日军在佛罗墟设立队部,进行奸淫烧杀,响地、求雨等村农民反对侵略、进行抗捐抗税斗争。日维持会保长密报日军。6月1日日军在海边捕捉到17位正在捕鱼作业的渔民和2位均为11岁的放牛娃,拉到佛罗甘塘子坡上,令农民自己挖好穴,然后用布蒙住眼睛,推下穴中活埋。其中,2位农民在挖穴时趁日兵不备死里逃生。其余17人全部殉难,死于一穴。现穴址已填平,旁边已建起数间房屋。(详见(卷十七?军事》《侵华日军罪行录》)
&&& 黄流公众坟遗址& 位于黄流中学东南边,现黄三小学校园内。民国36年建。民国28年(1939年)至民国34年(1945年),日本侵占黄流期间,很多革命志士在此地被公开或秘密杀害。民国36年(1947年)民国崖县政府拨专款在此地清理遗骸1000多具,进行合葬。名曰:“公共坟”。现今墓砖已被折毁,坟地已铲平,石碑不明去向,墓旁已建起学校教室。(详见(卷十七?军事》《侵华日军罪行录》)
&&& 黄流日军司令部遗址& 位于黄流中学内,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司令部设有炮楼、哨所、防空洞、营房、监狱、军机室、参谋部、靶场、跑马场、舞厅(娼妓院)等,民国28年(1939 年)4月建。民国28年7月,日军占领黄流。强占黄流中学作为驻崖县四区、五区司令部。当时拆毁无数民房建筑军事设施,任意捕捉民工,杀害无数爱国志士和无辜群众。1965年尚存司令部部份建筑物,现已全部拆毁。1984年县文物普查队收集到从遗址地下出土的一支日本制造的左轮手枪,存放在县文化馆。
&&& 南进飞机场遗址& 位于黄流赤龙村南新荣乡东北边,总面积5平方公里。1940年4月建。飞机场内设有长达5公里的跑道、指挥塔、飞机室、炮楼、哨所、暗堡。东北角是指挥部大楼、兵营、自来水塔、娼妓院等。民国28年(1939年)日军侵琼后,为了加强军事设施,特建南进飞机场。现今仅存指挥大楼及炮楼、自来水塔、飞机室和部分暗堡等残垣,大部分跑道已被群众挖毁造田,小部分还保留原状。(详见(卷十七?军事》《侵华日军罪行录》)
&&& 佛罗七人坟 &位于佛罗镇佛罗村的东北边约1公里处的坡地上,圆形墓冢,用砖砌成。没有碑记,只有神墙,因墓室内合葬7具遗骸,故名。这7个人都是佛罗村无辜的群众,他们是1944年在尖峰镇山园道附近看芒果园而被日寇抓到黄流司令部关押拷打,受尽酷刑后,于1945年(日军投降前夕)秘密活埋致死在公众坟附近。抗战胜利后,7人的亲属在其知情人的引导下,才到黄流活埋7人的地方,挖出7具已经腐烂不能辩认面目的尸体到此合葬。
点击次数:10101次
更新时间: 15:55:37
省政府机构网站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党建海南省人大海南省政协史志一家中国地方志网中国共产党历史网广东省情网海南史志网江苏省地方志湖北方志网上海市地方志安徽地方志湖南省地方志福建省地方志陕西省地情网黑龙江省情信息网浙江省地方志北京市地情资料网东方史志网山东省情网常用网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土战国玛瑙珠子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