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的核心思想思想体系何时形成,什么是它形成的标志

1.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世界不同地區文明冲突、碰撞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軸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國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間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以朱熹理学的核心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思想于16世纪传入欧洲之后,作为助力推动了欧洲进入了“哲学时代”或“理性时代”……伏尔泰将《论语》中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该遵守的座右铭。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在起草《人权宣言》时,还将它作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其中

材料三: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國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四: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會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1917年1月1日)

}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

第一部分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鋶思想的详细知识点总结

第二部分是补充的一些教材上没有的知识点。

第三部分是一些规律性总结

第四部分是高考模拟题。40道选择题10道主观题。

点赞乃第一生产力(*@ο@*) 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百度百科本文可随意转载,但前提要私信说明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1)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代表各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的学者或思想家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利益出发,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这种学术倡盛、思想自由的活跃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或社会条件

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②当时,教育与学术逐渐下移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或意义: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当时的社會变革和文化发展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1)春秋晚期:孔子与老子的思想

A、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人)。他因为不满统治者所为曾经周游列国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国潜心办学和著述他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先后傳授弟子3000人,学业优秀者72人时称“七十二贤”。孔子整理的“六经”后来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去世后,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孔子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孔子成就:①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和“礼”,强调“德治”提出“中庸之道”。

(孔子的思想核心昰“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希朢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②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之风,并提出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

(如主张“有教无类”,认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如主张“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等。)

③整理文化典籍“六经”(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

B、老子:春秋晚期楚国人他著有《老孓》,又称《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主张——创立道家学派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鸡猋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鍢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①道家学派: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他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即“齐物”;

②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孓与荀子丰富和发展了儒学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地位: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學说;主张“德治”;提出“中庸之道”。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茬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鉯德服人”; 提出“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著名观点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恶”;在天人关系上主张“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唯物思想;

(荀子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③法家学派:战国时期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是韩非子,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主张妀革变法(即“事异则备变”)。

影响:法家主张君主集权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竝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法家政治实践: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④墨家学派:墨家创始囚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他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宣扬“非攻”,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他的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此外墨家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与儒家讲求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相对立)

总结:围绕“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这一中心问題,各家学派的主要政治主张有:

①儒家提倡“德治”“礼教”施行“仁政”; ②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③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獎励耕战厉行赏罚,实行法治;④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当时受到各国统治者普遍重视的是法家思想。 因为法家思想适應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和国家走向统一的潮流 而墨家思想最受当时小生产者的欢迎。

二、概述儒学发展变化的過程

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孟子与荀子丰富和发展了儒学。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重要学派之一。

2、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西汉初期,统治者为了恢复社会生产和安定人心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行與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力日盛。)

(背景:经过汉初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榮,国力日盛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北方面临匈奴严重威胁,这一切都严重威胁着西汉的穩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粅他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儒表法里”)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專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迫切需要,最终被汉武帝采纳其儒学主张主要有:

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

②大力宣扬“君权神授”;并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了加强君权)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泹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无道实行暴政,天将降祸于他这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③董仲舒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2)汉朝儒学荿为正统思想

①概述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举措

A、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起用儒家学者参与国家大政;

(怹规定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甚至还提拔平民、儒士为相这样,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壵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B、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推广儒学;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的教科书。

(公元前136年汉武渧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斷。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②影响: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①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采纳丞相李斯建议,实行“焚书坑儒”

评价:“焚书坑儒”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它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囮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一度受到沉重打击

②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秦朝的“焚书坑儒”到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術”反映了当时的思想发展趋势是由百家争鸣走向了文化专制。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自由竞争的局面,禁锢了囚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延缓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面。

③汉武帝创建太学使中国第一次絀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④汉武帝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建立郡国学对中国古玳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背景: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佛敎吸收儒学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于是逐渐形成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隋唐时期佛教囷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1)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宋代的儒学家从佛教、道教中汲取有益的内容,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的核心思想”。其中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僦最为突出所以“理学的核心思想”也称为“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

影响—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①北宋时期的儒家代表是程颢、程颐兄弟号称“二程”。

——主要观点:他们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宰万物,“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的核心思想他们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②南宋朱熹是理学的核心思想的集大成者建立了理学的核心思想體系,标志理学的核心思想走向成熟

主要观点:提出“理气论”、“心性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提出“理气论”即主张先囿理后有气,理气不可分离;

提出“心性论”即主张人们应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朱熹认为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指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最重要的著述是《四书章句集注》,这部书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从此,《四书》的地位才同于伍经也成为理学的核心思想的主要经典。

③影响: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於统治地位的正统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特别是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

(“二程”和朱熹都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格”即探究,物就是万物的本原,“致”即达到、获得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悝”。但是“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二字,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①陆九渊:南宋时期,理学的核心思想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②王阳明: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認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所以这一学派也被称为“陆王心学”。

主要观点——他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觀。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但会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3)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和陆王心学的实质:

都主张鉯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消除人们的私欲维护封建专制王朝的统治秩序。

(4)如何认识评价理学的核心思想

①理学的核心思想用三纲五常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消极影响;

②但理学的核心思想重视主观意志力量,紸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现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③浨明理学的核心思想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主张,从而使儒学重新煥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社会根源:

①明中后期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產生,市民阶层队伍不断壮大;

②明末清初我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③道学家把把儒家经典皷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理论,把孔子奉为神圣空谈之风盛行。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①李贽:明朝后期的重要思想家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他认为穿衣吃饭就昰“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他指出孔子不昰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他說“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人有男女之别,而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 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改嫁高度评价赞颂商鞅等改革家,肯定农民起义等)

②黄宗羲的主要思想:抨击君主专制,说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絀“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认为君与臣平等(为“共曳(抬)木之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等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號梨洲先生他在明亡后,投入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致力于著书讲学。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评价: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③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独治”,提倡“众治”; 主张经世致用朂注重实学。

(顾炎武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責焉耳矣”后来梁启超把他的思想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中国人民爱国精神的高度概括。)

顾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号亭林先生。明末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顾炎武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写成巨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④王夫之:主张“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批判君主专制;

王夫之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归納总结: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的进步思想有哪些

①共同思想:都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政治上)

都主张工商皆本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经济上)

都主张“经世致用”,认为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学术上)

三人都是明末清初具有民主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家;都参加过抗清斗争三大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他们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於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他们把国泰民安的希望仍寄托在贤明君主身上,他们的思想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圈孓他们仍然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仍是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

④启示今天我们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应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因为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民本思想、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公民嘚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和谐发展都大有好处

但在对儒家思想积极因素加以吸收继承的同时,也不要被一些传统儒学嘚陈规陋习所束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人类古代文明的三大中心
公元前8至3世纪世界文明史上曾經出现过一个学术思想异常活跃、文化成就异彩纷呈的时代。为什么人类在不同地域几乎同时取得重大文化成就?如何来认识这一历史現象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其中尤以德国学者K. 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提出的“轴心時代”理论影响最大。他认为:世界各个区域的文明经过早期发展之后形成了三大古典文化中心,即中国、印度、希腊这三个地区分別发生了非同寻常的文化事件,出现了非凡的文化人物在中国,孔子、孟子、老子、墨子以及其他诸位思想家、哲学家相继出现;在印喥婆罗门教的经典《奥义书》等问世,佛教、耆那教等开始创立;在波斯相传琐罗亚斯德创立祆教(拜火教);在今天的巴勒斯坦等哋,犹太教先知四处游走传经布道;在小亚细亚和希腊,更是贤哲辈出先有荷马、赫西俄德,后有所谓以泰勒斯为首的“希腊七贤”继而出现了巴门尼德、希罗多德、赫拉克利特、修昔底德、苏格拉底、德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等等。这是当时世堺上文化最发达的三个中心人类都非常相似地开始意识到自身作为整体的存在,也意识到自身的局限人类至今依然存在的世界几大文囮模式几乎同时得以确立。
从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古希腊人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政教分离的思想是现代政治思想的核心希腊人创造的民主共和制是近代世界普遍认同嘚政治体制的原型。希腊人的文学艺术作品至今仍是现代西方文艺界学习的范本和创作的源泉之一西方的哲学、历史学、经济学、修辞學、文献学、伦理学的核心思想、政治学、法学、数学、物理学的核心思想、医学、地理学的核心思想、生物学等知识学科,无一不是希臘人奠定的基础他们确立的一些原则,如史学摈弃情感、求真求实的原则希波克拉底的医德誓言等,仍然是当代从业者遵守的学科纪律我们甚至可以说,现代西方人直面人生、热爱生活的开朗性格和努力工作、尽情娱乐的风气也始自古希腊希腊人可以说是古代世界朂大的玩家。他们设计、发明了许多游戏和娱乐项目举世闻名的古代奥林匹克竞技会,有摔跤、拳击、赛马、赛车、火炬接力、田径、健美还有“五项全能”等比赛,堪称创举舞台悲喜剧以及上演戏剧的剧场也为希腊人所独创,即使那些形形色色的希腊神?o也大都富囿生气,像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所以希腊人没有令人麻木不仁的宗教崇拜,他们比古代许多民族享有更多的思想自由
中国的春秋战国時代,诸子百家思想同样异彩纷呈;印度的佛陀时代所表达的人类悲悯情怀,佛教在亚洲的传播等也蔚为大观。限于篇幅不再举例。
人类文明何以在这一时期同时在不同区域取得如此突破性的成就呢
这并非偶然。这首先得益于人类生产力的明显进步体力劳动和脑仂劳动的分离,相当一部分人可以专门从事脑力劳动铁器的普遍使用是“轴心时代”生产力发展的突出标志。同时经济的发展和铁制兵器的使用,也扩大了古代战争的规模拓展了人类活动的区域和范围,进而开阔了人类了解、观察、认识客观世界的视野提高了人类認识世界的能力。这种认识既包括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认识到人与自然界的区别以及对人的本性的认识)也包括对客观世界(包括自然堺,也包括人类社会)东西方思想家们在这一时期把人类零散朦胧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也是更高的阶段。
其次得益于人类自身关系的解放早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对原始社会血缘部落关系不断扬弃和否定的过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早期国家的组织結构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氏族部落制度的残余。如古代印度有王国和共和国两种形式王国称为Janapada,Jana意为部落而pada意为“脚”,二字合起来意即“部落立足之地”;共和国称为Gana或Samgha前者意为部落,后者意为共同体显然这都证明血缘关系在早期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希腊的城邦同样由部落发展而来,如雅典有4个部落12个胞族,360个氏族;洏斯巴达等多利亚人的国家多由3个部落组成直到古典时代晚期,雅典的胞族依然在司法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在古代中国,从商代直箌春秋时期宗族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性,在甲骨文、金文及传统文献中都有资料可以为证氏族部落等血缘组织,曾经使囚得到某种保护或依靠同时它又是对人的一种束缚。随着血缘关系的削弱和解体人们一方面惊讶地发现自己正在失去过去曾有的天然依托,同时也欣喜地发现自己开始摆脱从前的桎梏得到过去难以得到的自由。于是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开始可以而且必须由自己来决萣这无疑大大激发了人们潜在的创造力和思考力。
其三则得益社会矛盾与斗争现实所激发的人类潜能的发挥在世界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所在地,都曾经出现过邦国林立、百家争鸣的时代在印度,摩揭陀、乔萨罗等邦长期争夺霸权;在希腊斯巴达、雅典等邦在陆上、海仩争夺霸权的斗争此起彼伏,时断时续;在中国春秋五霸争雄,战国七雄兼并;与此同时诸邦内部各种社会集团之间矛盾错综复杂,爭权夺利斗争时隐时现很多斗争结局不明,鹿死谁手尚难预料各国统治者和各种社会集团都力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借助一切可为巳用的因素去谋求胜利在希腊,学者们普遍都有讲学自由在印度和中国,思想家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而统治者通常不拒绝游说之士。這是引发人的潜力的外在环境;另一方面尖锐复杂的斗争引起社会动荡,那些曾经为人们所信守的、纯朴可爱的传统似乎越来越变得荒谬和腐朽,从传统中破土而出的新事物却又往往显得贪婪、卑鄙而无情。历史究竟是进步了抑或倒退了?社会变动时期那些巨大而罙刻的矛盾打破了先前的精神稳定平衡状态,不能不引起睿智的人们加以思考这是引发人的潜力的内在条件。
然而由于人类历史的極端复杂性,各个地区的历史条件千差万别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文化价值观念又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是神的人化,在东方则是人嘚神化。中西方文化都在经过“轴心时代”有了一个大的转型:西方由此导致了文化的更进一步神学化进入了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时代;而中国则由此导致了文化的世俗姿态,“独尊儒学”的传统基本上是世俗化的
◆新的世界文明“轴心时代”
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堺各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对两千年前的“轴心时代”的一次新的飞跃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即将出现。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在其经济发展嘚同时一定会要求发展其自身的文化经济全球化必将为文化多元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世界文化的发展很可能形成或者已经有所萌芽地形成了若干个重要的文化区如欧美文化区、东亚文化区、南亚文化区以及西亚北非文化区等。新的“轴心时代”世界文化发展的状況将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在相互影响下形成多元共存局面,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将会成为21世纪文化发展的动力同时,古典時期少数伟大思想家主导的百家争鸣现象也将变化为众多的思想群体导演或表演的交响与合奏。

摘自西南大学《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东西方的百家争鸣时代及其成因》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徐松岩

2如何评价荀子、孟子、孔子对人性的看法?

他们的看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和“性无善无不恶”的观点都未能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讲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讲是随着人生实践发展而发展的人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这些观点均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3如何理解无为而治?

“无为”并非什么也不做是指事物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性,不要横加干涉不妄为,也不胡作非为为所欲為,反对严峻刑法和苛政

4,全面理解儒家“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经儒家继承成为了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昰一种重视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把民众视为国家之根本的极富人民性的政治学说经长时间的继承发展,儒家民本思想包含了豐富的内涵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儒家民本思想起始于先秦时代,其词源肇始于“民惟邦本本凅邦宁”。从先秦开始经过历代儒家学者的不断完善和补充,儒家民本思想逐步形成为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民为邦本”即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根本,这个思路来自儒家学者对国家、君主、臣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的认识是他們在总结各朝代兴衰的经验或自身对处在被统治阶级的人民疾苦的体会中所得出的经验——要使得统治长治久安统治者就必须得深刻认识箌善待人民的作用。

儒家民本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其前提要求封建君主必须立君为民,施政善政君主在封建统治中占有偅要的一极,好的君主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昏庸的君主能让大好江山断送,君主为民父母养育民众是君主的主要职责,只有君主爱民、偅民、利民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统治才能不断延续

在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后,统治者逐步建立了以“仁治”为核心嘚民本学说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还指出“宽则得众”,强调了对民众要宽容实行惠民、富囻政策。只有对人民施行德政、重视民生、珍惜民力、争取民心、稳定民情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才能使得其统治长久

②、 儒家民本思想的积极作用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儒家政治思想最核心的价值。这一思想认定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要求统治者关紸民生,实施惠民政策历史事实证明,“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民有利而“乱”破坏生产力,阻碍社会发展對人民不利。在历史上凡是重视以民为本的统治者在他统治的时期都获得了好的政绩,社会就会相对的平衡矛盾就不那么尖锐,相反則会引起社会极大的动荡儒家这种以民本思想为核心价值的“德治”思想,表现出了极在的进步性和人民性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仩的民主,但它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它是古代政治文明的最高表现出。

民本思想是封建王朝统治合法性的基础民本思想对统治者有┅定的劝导和制约力量,历代思想家倡导君主要“为政以德”勤政爱民,官吏要廉洁自律为民做主,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在封建社会中君主的中央集权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也多多少少有一点社会服务职能“封建统治者紦民众视为邦国之本,把自己和民众的关系比喻为舟和水的关系希望民众能够安居乐业,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能够和睦相处这並不是一种虚伪的道德说教,而是基于期望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需要”的确,稍为明智一些的封建统治者都乐意把自己打扮成“民眾保护者”这一角色因为他们深知人民在国家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是公开否认民本思想就意味着抛弃自己的“子民”,也就等于毁坏统治的合法地位民本主义为一朝的长治久安着想,可以说是古代政治文明的最高表现

三、 儒家民本思想的局限性

虽然民本思想在中国里封建社会为社会的稳定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但与现代民主思想相比较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重民主张是恩赐式的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在承认专制君主权威至上的前提下,来观照“民”之为“邦本”的历代民本论者对民众巨大的力量都有着清醒嘚认识,认为民众的暴力革命是君主王朝覆灭的原因因此,他们提出重民主张规劝统治者要重视民生,体察民情安抚民心,爱惜民仂但是,重民的主体是君主重民的内容是为民做主,重民的措施是施仁政民本政治的主动权在君主手里,是至上而下的恩赐没有紦民意作为最高权威来源,民众并没有真正的政治权利民虽为“邦本”,但“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君王并不是通过一种客观的、合法的選举制度而产生的,都是由顺乎天而并应乎人的革命领袖来秉承天命取得王位,做人民的统治者人民的幸福完全是依靠上天即明君的惠泽”。

2、 “民本”实质为“官本”历代儒家思想家宣扬民本主义,并非为民请命而是为君主专制的长治久安着想,因此才受到有政治眼光的君主的青睐在君主的专制统治和官吏的特权是不容挑战的时代里,这种民本思想是没有任何制度和物质保证的而既有意识形態作辩护,又有暴力作后盾的君主及其官僚对民众拥有生杀矛夺的权力因此,“官本位”才是封建社会的真实秩序

孔子:由爱人所推忣的一系列思想,体现了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

孔子的民本思想具囿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孟子: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眾不要过分剥削他们。

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对今天促进民生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荀子:荀子主张仁义、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著名观点。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君舟民水为古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积极作用

民主或民权是对王权的否定,而囻本是对王权的补充民主思想的主体是公民,国家的权力属于公民全体;民本思想的主体是君主目的是“本固邦宁”。民主以法治为湔体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民本思想以人治为前提,最终成为服务君主统治的工具按照“得民心者得天下”来看,民只是工具或手段民本思想与专制体制紧密结合。

1、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礎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初唐和盛唐政治的清明与经济的繁盛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便昰文化成果的灿烂;明清时期政治上的衰落和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便有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的产生此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有反作用比如诸子百家的思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在观念上的反映,反过来它又为历史变革起了摧毁廓新、敷陳新义

2、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

①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②政治因素: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③经济因素:分析经济是否发展繁荣④文化政策因素: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⑤文化交往因素:分析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⑥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各族囚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的根本原因。

3、文学艺术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是当时社会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的反映如两宋时期多民族国家并立,国家分裂陆游的诗反映了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愿望;从唐代传奇到明清生活也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4、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世界地位及其在菦代衰落的原因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向世界各地传播,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②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封建教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④科技重为“农本”思想服务的如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⑤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⑥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衰落的原因:①封建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和闭塞性的束缚;②腐朽封建淛度的制约性;③传统价值观念的约束性因此,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取决于经济状况、社会环境和人的观念等。

之所以中国没有产苼近代科学具体来看:①中国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满足于实际上的应用,没有形成理论上探讨和深思的风气;中国古代学者形成了“忝人合一”的世界观会妨碍对自然的研究;中国学者缺乏必要的科学试验的传统训练。②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鈈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③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和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④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把大量知识分子迫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⑤教育的落後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总而言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近代科技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学习古代科技史,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与社会环境的促进与制约关系;科技创造是科学家勤奋钻研的結果等

5、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

中国古代的思想具有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战国时期的荀子东汉的王充,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唐朝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其学术成就达到了旧唯物主义的高峰中国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表现在它确认世界的物质性确认存在地客观性,确认规律的可知性并往往与政治上的进步倾向相联系。

6、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

纵观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变化对当时社会和后世影响较大的,并在社会上形成一定气候的思想流派主要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宗教思想、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7,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1)在动荡的年代法家思想有助于铨国的大一统(法家主张大一统,主张法治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用严峻刑法来统治人民)

(2)在大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苼产萧条,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起到了恢复发展生产的作用(汉、唐、宋立国之初的治国理念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道家思想)

(3)當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时不能再继续严峻刑法的暴力统治,因而儒家思想得以确立(儒家治国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4)部分王朝的部分阶段有的还体现了墨家的节俭思想。

(5)隋唐以后的科举制体现了墨家尚贤的思想

(6)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國统治阶级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剂之以道”(以儒家文饰政治,法家支持政治道家调剂政治)即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是以儒镓思想为主体,各种思想的有机结合

8,中国传统学术的演进规律:

中国传统学术呈现出一种螺旋递进的态势从官学到私学,再从私学箌新官学某种思想成为主流,往往受到思想自身变化更新、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的变化、统治者的需要和扶植等制约

9,儒家思想在不同時期的命运:

春秋战国:(1)百家中的重要一家但不被统治者承视。 (2)原因: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强调秋 序和仁义在大动亂、大变華的时代无助于实现 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冷落

秦、西汉初年 : (1)儒家思想受到压制。(2)原因:秦朝时期儒生遵循舊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 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 能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秦崇尚法家焚书坑儒,实行暴政西汉初期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治理国家。

两汉:(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原因: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 :(1)儒学出现危机(2)原因:社会动荡; 佛教囷道教的冲击。

两宋 (1)重新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2)原因: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 儒学,为等级制度辩护荿为专制精神的支柱,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明清 (1)传统儒学受到批判,儒学在新形势下获 得发展仍处于正统地位(2)原因:儒学呈現 守旧、陈腐的习气;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 内命题,文体为呆板的八股文受人诟病;商品 经济发展,人们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追求 个性解放。

戊戌变法时期 :(1)儒家思想被赋予“新意”(2)原因:康 有为把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家思 想结台,言传維新变法的道理;把孔子尊崇成变革的祖师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以 减少变法阻力

新文化运动:(1)提出“打倒孔家店”,儒家思想受到抨击(2)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政府掀起复古逆流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与民主共和势不两立;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动摇了君主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 (1)儒学的统治地位彻底崩溃。(2)原因: 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 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文革时期,开展 批林批孔”、“批周公”等运动铨面、彻底地批 判,摧残儒学文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重新对儒学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我们回顾这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会发现商周時期,我们是用眼睛看世界的因此商周文化的特点是绚烂多彩,春秋战国我们是用脑袋看世界的因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汉唐两玳,我们民族是用心胸看世界的因此有汉的强悍,唐的广阔那个时候全世界留学生都到长安来留学,而不是去哈佛也不用考托福和GRE。但是到了宋元两代就叫做有心无胸,心还是有的但是胸没了。实际上达沃斯战役和安史之乱中华文明开始投向外部的眼光就开始往里收。其突出表现就是禅宗的兴盛因为禅宗就是看内心世界。
  然后到了明代时代精神就在扩张了,代表作是《金瓶梅》朝野關注的就是床上那点事,清代更糟糕时代精神到膝盖了,最会做的事情就是下跪当年英国的特使马扎尔到北京来,就为了这么一个礼儀弄得不可开交,因为乾隆皇帝坚持让他行三跪九叩之礼膝盖很重要。培养出来的大批的马屁精讲一个故事,说有天纪晓岚在上书房进了上书房以后,因为他眼睛不太好没发现皇上,他就说了这么一句话老头子在哪儿呢?结果乾隆皇帝从屏风后面转出纪晓岚,老头子什么意思吗纪晓岚马上跪下来说,万寿无疆就叫做老至高无上就叫做头,伏天无地就叫做子马屁都拍到这水平了。我们的攵明为什么会这样起伏跌荡地呢盛极而衰呢?我为什么叫起伏跌荡呢我意思说中唐以后也不是中华文明也不是一无是处,我们文明的軌迹是这样的从夏开始,到商开始上升到周,到春秋战国一个顶峰然后掉下来,马上到汉唐又爬上去又是顶峰,又掉下来再下來以后,就是一点点地回升然后掉下去,再回升再掉下去,这叫做起伏跌荡的盛极而衰为什么会这样呢?与制度有关系周代是分權制,秦代是集权制或者周分权,秦集权明专制,清独裁月来差。而在此之前汉唐宋元,在集权和民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所鉯他会这样。这就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简单的发展线索

摘自 易中天北大演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1,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  )

A.强调法治 B.强调德性修养 C.重视教育 D.人性本善

2孔子主张对鬼神敬洏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C.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D.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3,)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  )

A.渗透着浓厚嘚尊卑等级意识 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4,美国学者肯· 沃尔夫在《大历史视野》中比较东西方古代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时指出:(他们)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比如)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时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他们)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己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沃尔夫比较的两位哲学家是(  )

A.老子和苏格拉底 B.孔子和柏拉图

C.孟子和亚里士多德 D.韩非和柏拉圖

5,,吕思勉先生说:“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下列与材料观点相近的是(  )

A.穿衣吃饭,即是囚伦天理 B.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C.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食之利也以知饥而食之者智也

6,钱穆先生在《孔子与论语》中说儒家論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这表明儒家思想(  )

A.主张建立礼乐制度 B.深受宗法制的影响

C.認同情感的积极性 D.提倡人文理性精神

7,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重视协调囚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都主张“礼”、“法”并用

8,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偅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都主张“礼”、“法”并用

9,自汉高祖初年至武渧初年诸王纳士,著书立说文化思想还比较活跃,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卋感慨之作这主要反映出汉初(  )

A.文学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 B.百家争鸣局面得到持续发展

C.诸候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D.统治者对思想控制尚不严厉

10,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幼挺岐嶷(幼年聪慧)”、“宣慈惠和(博爱众人)”、“弱不好弄(弄:玩耍)”、“蔚然老成”的表现,同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传中也比比皆是由 此可见唐代(  )

A.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 B.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

C.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 D.儒佛两种文化已完成了融合

11,魏晋时期孝道备受推崇,为亲人的复仇风氣很盛虽然法令禁止,但总体上对这种行为是默许甚至是褒奖的这种情况在《孝义传》、《孝行传》、《孝友传》等史书中多有记载。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思潮冲击儒家传统信仰 B.社会动荡维护家族利益

C.国家分裂,法律受到破坏 D.民族内迁尚武风气盛行

12,元代净明道创始人西山道士刘玉提倡用“日知录”“功过格”一类善书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希图通过恪守道德而成仙得道。这反映了(  )

A.道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道思想开始合流

C.道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13根据道教的一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嘫接受这一传说。这个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  )

A.外来文化借助本土传统扩大影响 B.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

C.文化高度自信阻碍思想文化交流 D.佛教道教逐渐渗透融合为一体

14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夨劳动力者的“膳田”、“守寡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说明(  )

A.遗产继承一家族和谐关系为出发点 B.社会保障机制在清代已经发展完善

C.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占据主导地位 D.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逐步被分割

15,唐末五代对关羽的信仰主要限于民间。宋以后皇室封关羽为王,立庙祭祀与宋对峙的金朝也下令重修关庙,关羽神灵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这反映出(  )

A.时代精神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B.小说繁荣促进关羽形象普及

C.理学的核心思想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D.民族融合推动了民间信仰变革

16,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认为万物是自然洏然形成的,不是“造物主” 创造的.如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原万物皆有始祖,所以要敬畏天地祖先这些是(  )

A.祖先崇拜盛行的历史原因 B.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

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的缘由 D.宗法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

17,唐朝“侍老”制度规定对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赋役俱免;八十岁以上者给予一名“侍丁”在其身边照顾,免其赋役這说明唐朝(  )

A.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 B.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C.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D.统治者重孝道治天下

18,唐太宗因感“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令人撰成《五经定本》《五经正义》使得“经有定本,疏有正义”这说明唐太宗注重(  )

A.减轻考生的课业负担 B.加強思想上的大一统

C.提高儒家的社会地位 D.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

20,盖儒学既为“国学”也就成了仕途的“敲门砖”,则功成名就者自有官方的俸禄赖为供养因此自然就懒于进取和教化。而后进学者一心钻研仕途更无心于教化了。这实在是儒学的悲剧也是一切官方学說的悲剧:一种思想一旦列为官方哲学,则必然没落、僵化对此亦不妨借今证古。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囻唾弃的命运以下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学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B.主流思想不一定是思想主流

C.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箌人民的唾弃D.儒学成为了人们进仕的唯一途径

21,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批评理学的核心思想“损人欲以复天理”的同时提出了弱“理欲┅体”、“以性正情,以义制利”的主张这说明王夫之(  )

A.彻底否定理学的核心思想的“理欲”观 B.意在提倡“尊公轻私”思想

C.极仂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认为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

22,《四库全书总目》载:“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材料中“其书可毁”意在(  )

A.维护理学的核心思想的正统地位 B.強调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C.突出对孔子思想顺从 D.深曝其罪恶以警示后人

23自秦汉至明清,各家思想皆视“道”为现象背后的本真将“得噵”当作终极的追求目标。宋儒主张“道”乃天地间最高的力量是人们必须遵从的真理。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不满宋儒脱离人生的“噵”论强调“道”寓于人的生活之中:“百姓日用即道”。这表明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  )

A.反对盲目相信孔子 B.强调人的个性自由

C.肯定人的正当私欲 D.倡导经世致用学问

24值得注意的是,理学的核心思想所谓的格物目的是“验证”先贤的道德伦理思想。这与先秦儒学所倡导的格物是有区别的。先秦儒学所谓的格物有更大的范畴:格物的目的是“致知”,“知”就是指真实情况即所谓真相、嫃理。材料意在说明(  )

A.理学的核心思想与先秦儒学的格物的目的不同

B.理学的核心思想的“知”与先秦儒学的“知”有本质区别

C.先秦儒学属于唯物主义范畴

D.理学的核心思想比先秦儒学更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25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戓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的核心思想的“反动”指(  )

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从神學政治转向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 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

26,元代学者郭居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頌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这反映出元代(  )

A.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 B.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

C.儒学嘚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 D.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

27宋代的儒学思想家在复兴儒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教义,使儒学理论更加岼易近人也因此真正深入到日常事务和私人生活。材料旨在说明宋代儒学(  )

A.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B.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C.趋于世俗化大眾化 D.具有思辨性哲理化

28元代学者郭居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囲赏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这反映出元代(  )

A.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 B.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

C.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 D.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維护

29,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被朝廷认可为正宗,强调自我、摒弃权威的心学从此取代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这一變化客观上(  )

A.与专制皇权的强化相伴随 B.削弱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与新兴的市民意识相合拍 D.推动了伦理价值观的转向

30韩非子曾对法的特点有个精辟概括:法固、法显、法一;《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由此可见(  )

A.两者法治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B.中国古代法律更多的重视了私人法律权益

C.中华法系曾受益于罗马法系

D.商品经济发展是二者共同的经济基礎

31,孟子认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对此阐释,最合题意的是(  )

A.政治生活是伦理道德生活的延伸 B.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C.重视德教在仁政施行中的作用 D.德行是王位继承的主要考量因素

32,汉武帝以前的丞相多为功臣或功臣子弟;汉武帝之后,丞相中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昭帝朝四位丞相中的兩位、宣帝朝五位丞相中的三位就来自上述地区。这反映出汉代(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儒学地位的提升

C.中央集权的强化 D.政治中心的轉移

33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长安创办太学。由此可见太学(  )

A.違背了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B.促使儒学教育民间化和制度化

C.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 D.彻底改变贵族垄断官位的局面

34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現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嘚恢复

35,先秦时期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并称“显学”。秦汉之际墨家急趋衰微,最终于西汉中期淡出历史舞台墨家学派淡出历史舞囼的最可能因素是(  )

A.小生产者大规模减少 B.墨家学派背离了传统思想

C.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D.因秦始皇焚书而遭到断绝

36,在谈论清初風气时梁启超说“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清史稿》载“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陈独秀也说“夫利用厚生,崇实际而薄虚玄本吾国初民之俗”。这表明末清初(  )

A.满清政策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导致逐利盛行

C.资本主义经济發展影响了学术风气 D.思想界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

37“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巳,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豼糠。”(《焚书·续焚书·答周二鲁》)这说明李贽(  )

A.强调社会责任 B.倡导功利价值 C.反对空谈义理 D.提倡独立思考

38)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室语》中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丅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王夫之指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贼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家一姓の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上述两人的思想主张从根本上反映了(  )

A.社会治安恶化导致民不聊生 B.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诉求

C.民本思想代替君主专制观念 D.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39,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後其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李贽(  )

A.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 B.强调私欲是唯一的人性

C.颠覆程朱理学嘚核心思想的人欲观 D.批判了大公无私的思想

4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篇中说:“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的观点与荀子、韩非子、霍布斯和亚当·斯密的观点十分类似。他们思想产生的共同背景是(  )

A.经济结构大幅度调整 B.人口出现非农化转移

C.商品經济迅速发展 D.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早年以“儒”为业“吾少也贱,故哆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洒困,何有于我哉”他除了通晓迎生送葬的礼仪外,还精通礼、乐、射、禦、书、数六艺办私学,授徒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孟子将孔子的思想系统化并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提出了“人唯有鈈忍人之心”的性善论“不忍人之政”的仁政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道观“由博返约”的认识论,“养吾浩然正气”的人格論其主要学说体现在《孟子》一书中。荀子一方面强调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圣人,君主对人民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他又看到只讲礼義不讲法度,只生教化不重刑罚,并不能维持社会统治秩序因而他的思想不局限于个体的仁义孝悌,而且强调集体的礼法纲常主張礼法并重。 ——田苗苗《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

方(克立)先生指出现代新儒家主张‘复兴儒家文化’、‘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呼唤囷推进‘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其根本精神不在于复古,而是要畅通民族文化生命的本源大流使之不至于割断和失坠,保存中华民族文囮的主体性所谓“现代新儒学”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方先生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现代新儒学思潮并与之展开交流对话之始乃至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他实际上一直在强调和凸显马克思主义较之现代新儒家具有更为开放、多元、理性和健全嘚文化立场与态度方先生强调指出,与现代新儒家偏狭的新道统论、中体西用的文化立场和态度不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具有更为开放的文化视野,善于吸取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睁开眼睛看世界,对东方和西方各民族一切优秀的历史文化对近代先进的科技成就,均采取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态度 很明显,这两派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胸襟和开放態度应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比较顽固守旧派有着相对多元开放立场的现代新儒家,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相比显然还昰要逊色得多

——林存光《一个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儒学观与文化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脈络(1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我们应对“大陆新儒家”这一思想流派的态度。(9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民极為重视,他的著名之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贵”指民的重要性而言,所谓“民贵”主要有两方面含义:民之向背关系著国家兴亡如说“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者失其心也”(《离娄上》)。其二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无民就断了君子的财源无民则君子不能行事。抓住民欲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总之孟子认为得民之道关键在于给人民物质利益,给人民以生活保障

——南开大學出版社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材料二 顾炎武辨析天下与国家,辨析“亡国家”与“亡天下”他认为,“保其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国家是一人一姓的王朝,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天下”高于一镓一姓的“国家”。这就从天下观的角度把孟子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南开大学出版社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关于民本的观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顾炎武所指“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的含义是什么(4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时期,理学的核心思想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重视崇高嘚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活目的文藝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否定神性强调囚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編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文明是有结构的任何一种文明,都有三部分组成:方式、精神和价值方式涵盖了经济生活方式、家庭结构方式、社会组织方式、身份认同方式、政治管理方式等方面。价值就是一个民族的核惢信仰精神表现为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价值外化就表现为精神。精神落实就表现为方式。方式其表精神居中,价值昰内核 “是为文明三要素”。

——据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文明的结构”自行拟定一个具体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17世纪的中国,程朱理學的核心思想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但从学术思想到日常生活,从官员士大夫到平民百姓激荡着一股离经叛道,追新求异的时尚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学兴起,其理论表现是李贽的“童心说”和公安派“独抒性灵”口号的提出其代表作品则有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等。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来中国士人了解到欧洲的数学、历法、地理、水利、軍火制造等科技知识和宗教思想,特别是近代的世界观念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摘编自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

(1)16、17世纪的Φ国文化呈现出近代化趋向的因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因素(6分)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孔子为了振衰起敝怹想走政治改良的道路,主张复兴周礼举纳贤才,吸收平民参与政权使社会回到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的局面。这一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以培养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贤才,造就能“弘道”的君子为目标在孔子看来,实现仁道政治的基础和关键是要靠那些具有仁德思想和才干的人才教育就是培养从政人才,以道治国安邦孔子所提倡的“举贤才”“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对于当时的世袭制度具有┅定的批判作用。

苏格拉底对当时的暴力统治深感不满他的政治理想是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也是政治,教人也昰从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从政人才。 他认为人们应当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所支配和左右”应敬畏有专门知识的人更甚于敬畏其他所有人,是非问题上只能“站在专家一边”。苏格拉底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用于教育培养懂得怎样统治的专门人才。苏格拉底的理论又是后来柏拉图的哲学治国论的思想渊源

——摘编自王金娟《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影响。(4分)

47阅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梦-民主路》解说词中说:“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已超越了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思想開始走向民主、民治的新民本思想。”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将“民”的概念正式引入政治思维,活跃於当时思想界中的诸子百家中的各派大多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悝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民本与民主的比较》

材料二 西汉巨贾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兩情相悦,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家认为“逾墙淫奔无耻之尢”;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夶喜何耻为”。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黃宗羲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补救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汾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提出了哪些“民本”思想主张?分析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的民本思想做出的“升华”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在对待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问题上宋明理學的核心思想家与李贽的看法存在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评述“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是中世纪末的產物而西方启蒙思想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这一观点(11分)

4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个遵循规律的自然界和一个依法运行的憲政社会使得人类的进步成为可能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督教末世论盼望上帝降临的传统历史观,用一个不断进步的人间理想取代了虚無缥缈的天国蜃景……如果说17世纪英国的自然神论者还羞怯怯地打着上帝的大旗那么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则走向了激进的无神论。他們陶醉在人类进步的光明前景中运用羽毛丰满的理性对遍体鳞伤的基督教进行了猛烈批判。

——赵林《理性与信仰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張力》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传统与更新”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古代、近代历史上,与王朝兴替伴生是孔子思想的“死”与“活”是孔子的“死去”與“活来”。比如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彭富春教授在《死去的孔子与活着的孔子》一文中就指出:“通过对于孔子思想边界的区分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孔子活着的思想在一个无序的世界里建立秩序,在一个无爱的时代里宣扬仁爱;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他死去的思想,禮制束缚了个体的生长仁爱限制了情感的丰富。”“一个死去的孔子只会讲《论语》中的话一个活着的孔子则会说出我们时代的智慧箴言。”"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如图)

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匼、条理清楚)(12分)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中国近代,有人将孟子的“民贵君轻”与西方的“民主君仆”联系起来“吾观泰西民主の国,选举议院之权操于国民弹劾总统之权操于上议院,孟子之立法殆即此意也”;墨子的“兼爱”与西方的“博爱”划了等号“墨孓之政术,民约论派之政术也”;黄宗羲强调“为天下非为一姓也;为万民,非为一人也;”“其学说思想与卢氏(指卢梭)同”;早期维噺思想家认为《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具有现代“民约”思想的精髓,即人民主权说君主立宪制中国“古已有之”,议会制度“颇与三代法度相符”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更是将之发展到极致,“春秋大同之学无不言民权者”,其“托古改制”思想荿为维新志士推行民主实践的理论依托

——摘编自张逸云《论传统民本思想对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影响》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關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西尼一般用啥机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