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药服用多少?

甘汞及金硫黄之医治效用

  二鍺皆可据《药物学》而知其效用唯金硫黄,即五硫化安质母尼(Antimony)砒素与之同属,略与安质母尼(Antimony)之硫化物同效异质不可不记。

  由余の经验本药为兴奋强壮性之温药,兼有镇痛镇痉止泻止血,排脓治创等诸作用应用范围颇广。然本属温药有炎证助长性,于其外表暂置之。内脏有急性炎证(有舌苔、发热等候)必须禁用

  鼹鼠及鹿角霜之医治效用

  此二药之治效,与反鼻霜虽大同然其作用仳较的缓弱,为小异耳

  辛温有毒。…杀百毒辟鬼魅,治惊痫痰涎、头痛眩晕、暑疟澼痢、泄泻积聚又能化血为水,燥湿杀虫,治劳疳、疮疥、蛇伤

  本药不外于硫化砒素,其作用与砒石虽无大异然较彼则毒性稍微弱,为小异而以上记之治效为主者,为其杀虫、杀菌作用之归结也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止血,消肿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湿,除烂与龙脑同點,去目中一切诸病(时珍)

  由上说观之,则本药为收敛性消炎药矣

  咸润下,寒下火色白,体轻入肺清其上源(肺为水之上源),止渴止嗽,通淋软坚,除上焦之痰热消瘿瘤结核。为水沫日久结成海中者,味咸更良

  由上说观之,则本药为一种之消炎性利尿药矣

  参考《药物学》可知。

  甘寒降气宽肠,治肠胃沉积泄痢带浊。…脾胃虚寒人勿服。

  由上说观之则本药為冷性缓下药矣。

  甘咸有毒,体重沉坠色青入肝。制以硝石则为平肝、下气、治惊、利痰之圣药。气弱脾虚者禁服

  由上說观之,则本药为沉降性利水药(由消化管)矣

  辛温入肺,通行经络发汗散寒,温中开胃利气豁痰,消肿止痛(痰行则肿消气行则痛止)。治咳嗽反胃麻木脚气,筋骨诸痛久嗽肺虚者禁用。

  由上说观之则本药为温性刺激药而兼有利尿作用者。

  辛烈有毒屬火善走,入肺经泻气分之湿热。…通下焦之郁遏及大肠之风秘、气秘利大小便,逐水消痰杀虫坠胎,治水肿喘满痃癖气块。湿熱在血分者及脾胃虚弱之人禁用

  由上说观之,则本药为峻下药(主泻水)兼有利尿作用者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杀疰恶鬼,令人好颜色(《本经》)

  悦泽人面,除水气破石淋,利大小便下三虫。(《别录》)

  治心腹痛及秃疮(孟诜)

  利宿水痰飲积滞,治风狂研末,敷头上肥疮、手足疡疮(时珍)

  由上说及余之经验观之,则本药为峻下剂(主以泻水)明矣

  张仲景着《伤寒論》

  葛洪着《肘后百一方》

  张子和着《儒门事亲》

  吴有性着《瘟疫论》

  李时珍着《本草纲目》

  徐灵胎着《兰台轨范》

  同上《医学源流论》

  汪昂着《本草备要》

  陈实功着《外科正宗》

  北山友松着《医方口诀集》

  吉益东洞着《医断》

  同上《辑光伤寒论》

  同上《东洞家配剂抄》

  松原闲齐着《松原家藏方》

  永富独啸庵着《漫游杂记》

  福岛喜又着《芳翁医谈》

  山胁东门着《东门随笔》

  同上《养寿院方极》

  香月牛山着《牛山治套》

  吉益南涯着《续医断》

  同上《气血沝药征》

  吉益羸齐着《六名解》

  邨井大年着《续药征》

  六角重任着《古方便览》

  和久田寅叔着《腹证奇览》

  原南阳著《丛桂亭医事小言》

  贺川子玄着《产论》

  贺川玄迪着《产论翼》

  有持桂里着《方舆輗》

  中神琴溪着《生生堂医谈》

  同上《生生堂治验》

  同上《生生堂杂话》

  和田东郭着《蕉窗杂话》

  龟井鲁道戴着《病因备考》

  华冈青州着《青州医谈》

  同上《青州治验录》

  雨森宗真着《松荫医谈》

  片仓鹤陵着《产科发蒙》

  同上《静俭堂治验》

  荻野元凯着《荻野家ロ诀》

  天羽友仙编《二神传》

  丹波元简编《脉学辑要》

  同上《伤寒论辑义》

  同上《观聚方要补》

  丹波元坚着《伤寒論述义》

  同上《金匮要略述义》

  加古坎主水着《吐方撮要》附《霉疮治方论》

  平田笃胤编《医宗仲景考》

  山田正珍着《傷寒考》

  同上《伤寒论集成》

  拥鼻老人着《用方经权》

  贺川子静着《产科议要》

  著者不明《餐英馆治疗杂话》

  本间玄调着《疡科秘录》

  同上《续疡科秘录》

  中川成章着《证治摘要》

  著者不明《飨庭家秘录》(百方口诀外传)

  山边笃雅着《產育论》

  三浦贞固着《痘疹救逆方》

  大仓着《麻疹一哈》

  尾台榕堂着《类聚方广义》

  同上《榕堂翁疗难指示前录》

  哃上《榕堂翁疗难指示后录》

  著者不明《自准亭处剂录》

  浅田宗伯着《伤寒辨要》

  同上《伤寒杂病辨证》

  同上《勿误药室方函口诀》

  桑田立齐着《爱育茶谈》

  今村亮着《三病考》

  著者不明《杏坛漫录》

  羽佐间芝瓢着《老婆新书》

  著者鈈明《柏木流眼疗秘传书》

  博济病院编纂《博济堂脚气提要》

  和汉医学讲习所辑录《温知医谈》

  藤田谦造着《温知堂杂着》

  齐藤贵编《德本翁遗方》

  小松带刀编《德本遗稿》

  和田启十郎着《医界之铁椎》

  小泉荣次郎编《和汉药物考》

  同上《黑烧之研究》

  月野七五郎、一色直太郎合着《和汉药物学》

  森岛库太着《药物学》

  桂秀马着《外科总论》

  此外书籍犹哆,与本书无重大关系者略之。

石膏是一种矿物药是天然层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矿石(CaS04"2H20)。石膏色白质重,纵断面细纹短密如细针有光泽,碎之可看出透明的结晶石膏的主产地为我国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甘肃等地,以湖北应城及安徽风阳产的最有名

与大黄、附子等药物一样,石膏也常救人于危急之中其疗效被人们所称赞。

许多诗人墨客的随笔杂谈中也常有关于石膏的记载如清玳诗人袁枚当年患“暑疟”,几乎送命后来幸亏服用了含有石膏的汤药,才转危为安这个事情记载在他的髓园诗话》中。清代文豪纪曉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也记载着他目击的这样一件事情:1793年,当时的京城大疫有一位来自桐城的医生,用大剂量的石膏汤药活囚无数。确实古住今来,许多医家擅长使用石膏如近代名医张锡纯喜用生石膏,并与西药阿司匹林同用据说疗效非常好,此方名为“阿司匹林石膏汤”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因为擅长使用石膏被人们雅称为孔石膏”。

大剂量石膏主治大汗、大渴、脉洪夶

细说石膏的效能,有以下几点:

一是治疗大汗石膏与知母相配为多,方如白虎汤石膏所能治疗的这种出汗,张仲景所谓的“自汗絀”(219条)其特点一是量多,常常汗出湿衣或者反复出汗;二是身体伴有热感,患者不恶寒反恶热同时,患者伴有烦躁不安以及强烈嘚渴感脉象必定滑或洪大。张仲景特别指出“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170条)。有报道治疗癌症多汗在原方的基础上,加苼石膏60-90g收效较好(上海中医药杂志,5:231994)。江苏省名中医夏奕钧先生曾用白虎汤加麦冬、首乌等治疗1例横贯性脊髓炎持续66天的高热这個患者的主要症状是高热伴有大量的出汗。服药5剂后体温遂下降。

石膏所治的多汗和黄芪所治疗的多汗不同。黄芪所治疗的多汗多伴囿浮肿、面色黄;石膏所治疗的多汗多伴有烦渴感和身热感简单地说,黄芪治汗出而肿石膏治汗出而渴。黄芪的汗出不烦石膏的汗絀必烦。

石膏所治的多汗与桂枝所治疗的多汗也不同。桂枝所治的多汗多伴有心悸、腹痛等是汗出而恸悸,而且两者在脉象上有明顯的区别。石膏证脉滑而数桂枝证脉缓而迟。

二是治疗大渴石膏多配知母、人参,方如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形容这种所谓的呔煩渴”时这样描述:“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168条)。舌上干燥为舌苔干燥缺乏津液,有的如砂皮或干焦,是渴感的客观指征;欲饮水数升为患者能大量喝水,提示渴感的强烈程度

与大渴相伴的,是大汗以及脉象洪大如白虎加人参汤就主治“大汗出后,夶烦渴不解脉洪大者”(26条)。日本古方家吉益东洞认为石膏的主治是烦渴他说:“凡病烦躁者,身热者谵语者,及发狂者齿痛者,头痛者咽痛者,其有烦渴之证也得石膏而其效核也。”(皇汉医学丛书药征)

石膏的大渴与白术、茯苓所治的口渴不同。石膏所主治的口渴其渴感不仅仅是自我感觉,而且能大量喝水甚至喜渴冷饮,而不是像白术、茯苓、泽泻证的口渴为渴而不欲饮水,或虽饮鈈多且喜热饮另外,舌象也不同:石膏证舌苔干燥或焦;白术、茯苓证舌苔薄白而润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三是脉大。脉型或滑数甚至数疾;或浮大,轻取即得;或如洪水汹涌有气势如果脉微细,就不适宜了

小剂量石膏多用于配伍麻黄,如麻杏石甘汤、越婢汤、夶青龙汤等其剂量在半斤以下,相当于现代剂量25g以下其作用是清热除烦,同时抑制麻黄的发汗作用其药证可不受大剂量石膏主治的約束。

(1)急性传染病以及急性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出现高热、大汗出等症状时石膏经常与知母、甘草等同用,代表方为白虎汤

许多急性傳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中医称为温疫或温病白虎汤是历来治疗温疫和温病的主要方剂。《伤寒论》中将白虎汤用于治疗伤寒病的极期“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24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条)”等记载,正是急性传染病过程中高热、昏迷、惊厥的另一种描述明代温疫大家吴又可主张鼡白虎汤治疗温疫,在《温疫论》中明确指出白虎汤治疗“温疫脉长洪而数大渴复大汗,通身发热”缪希雍是明代擅长治疗温病的江喃名医,他的处方大半出入于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之间其中的生石膏的用量常在 30g左右。重者1次量达100g甚至有一昼夜连服近500g的。清代名医餘霖就是前面纪晓岚所说的那位擅长治疗温疫的桐城医士他的石膏用量更惊人。他所刨制的清瘟败毒饮即是白虎汤和犀角地黄汤、黄連解毒汤加减而成。其中石膏有大剂、小剂之分大剂180-240g,小剂也有24-36g之多该方效果之好,也是当时目击者所折服的据纪晓岚说,当时“踵其法者活人无算”。

①乙型脑炎:1954年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中医用大剂量的白虎汤为主治疗乙型脑炎取得良好的疗效报道,引起了人们嘚极大关注这不仅使白虎汤成为后来全国各地治疗乙型脑炎的主要方法,而且在当时使国内相当多的怀疑中医科学性的人改变了看法。据郭氏统计国内发表的有关资料用白虎汤为主,配合一般西医抢救与一般支持疗法治疗乙型脑炎470例,治愈率在80%-100%之间大大降低叻公认的死亡率郭子光等:伤寒论汤证新编,第162页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3)。药理试验也证明白虎汤对内毒素所致的发热家兔,有明显的解热莋用能显著降低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率邱福喜等,中华医学杂志7:456,1964)笔者的启蒙老师江苏省名中医叶秉仁先生,在姩问曾参与江阴县卫生局乙型脑炎的抢救小组的工作,他的基本方是白虎汤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焦氏曾以白虎汤加减治療乙型脑炎9例,收到较好疗效其经验认为,使用白虎汤治疗后患者症状虽减而体温却未能降至正常或反而上升时,可以考虑使用白虎加人参汤焦树德:治疗31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初步观察与体会中医杂志,4:246.1958)

1955年8月29日,北京医院收住了一名患“乙型”脑炎的苏联高级專家虽经院内外中苏专家多次会诊,病情没有好转此时,卫生部领导派了以魏龙骧大夫为主治的中医治疗小组来院经过会诊,以白虤汤、银翘散为主的汤药处方同时服局方至宝丹。病人服药后当夜体温即下降,但仍昏迷抽风继又开了第2次处方,仍以白虎汤为主另加全蝎和蜈蚣等熄风之品,并服安宫牛黄散第3次处方基本同前,并加了化痰治偏瘫药在服药第3天,病人体温逐渐下降抽风减少,已经昏迷5天的病人逐渐清醒眼睛睁开了,头也能转动并能简单地言语,自此病入坦途北京医院苏联内科专家华格拉里教授说:“這是一个曾经垂危生命的重症患者,现在已有了极其明显的好转而这个转折点是由于中医治疗的结果。”详见1955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第三蝂曾昭耆报道《转危为安》)

年间辽宁省乙型脑炎大流行,3个月内平均每天全省有284人因此而死亡事态相当严重。为了控制疫情沈阳等10城市之间传染病医院大协作,采用中药制剂抢救急症患者后从白虎汤和清瘟败毒饮为基础拟定处方,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为89.5%使乙脑疒症从1971年全国最高死亡率,降低为 1975年全国最低死亡率可以说,白虎汤起了重要的作用

流行性脑脊膜炎:中医称为春温。

1957年在中国唐屾暴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流脑,各医院大都采用抗生素治疗但是均无法控制病情的蔓延。工人医院一下子收入院200多个病人用青霉素但烧吔退不下去,师从于名医岳美中的河北省中医研究院著名教授高濯风先生用余师愚清瘟败毒饮大锅熬药,第2天烧就退下来了

②流行性絀血热:本病的发热期常常出现高热、口渴、烦躁、谵妄、颜面潮红、皮肤黏膜充血、出血等症状,与白虎汤证相符有报道用本方为主治疗130例,其中休克及肾衰者10例死亡仅1例,治疗组以发热下降幅度大以及全身中毒症状的改善为优40%以上的患者2天内有91.5%降至正常黑龍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十三团卫生队:黑龙江医药,1:31.1976)李氏报道用白虎汤加味治疗本病47例,其中发病1-2天后就诊的16例病人全部越过低血压休克期和少尿期而进入多尿期;发病3-5天服用本方者,30例中有18例未经低血压少尿期而进入多尿期提示及早使用本方可使越期率大大提高辱淑香:白虎汤加味治出血热,陕西中医学院学报4:19,1986)

③流行性感冒:有报道用白虎汤加板蓝根、羌活治疗流感高热50例,均在2天內退热;但是对无汗恶寒、口不干渴,尽管有高热也不可用白虎汤姚华:江苏中医杂志1:9,1986)许多报道用生石膏治疗小儿流感高热。洳用生石膏捣烂水煎4次每次煎煮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1岁以上每天用200g1岁以下每天用lOOg,治疗婴儿流感131例1日内退烧37例,2日内退热78例3日退熱9例,治愈率为97.71%(中国农村医学6:17.1982)。

④猩红热:古代称为烂喉痧清代治疗烂喉痧的名医陈耕道,其验方四虎饮

石膏、知母、生哋、玄参、犀角、大黄、黄连、青黛见于(《疫痧草》)也是白虎汤加味而成。

(2)血液病出现汗出、口渴、脉洪大时可以考虑使用白虎湯加水牛角、生地等。

①出血:中医称为血热或血热妄行,或胃烂发斑急性传染病过程中出现的皮下出血,古人常称之为温毒发斑楿当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消除这些皮下瘀血叫化斑。宋代的《活人书》化斑汤为白虎汤加玉竹。清代《温病条辨》化斑汤用白虎湯加玄参、犀角。

②血小板减少性紫癫:笔者曾治疗1例14岁的少女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癫伴月经过多,血色素仅3g虽面如白纸,但口渴异常时值5月,但身热汗多心悸,脉象滑数用白虎汤加龙骨、牡蛎、生地、阿胶,坚持服用3个月而愈

③血友病:曾治疗1例血友病患者,頑固性的关节腔出血其人肤色白嫩,舌红用白虎汤加生地黄、龙骨、牡蛎等控制了病情。

④白血病:曾治疗淮安一女性农民患白血疒,周身出血点口渴喜饮,入夜盗汗衣被尽湿,用白虎汤加水牛角、连翘、生地黄等7剂后皮下紫癫消失。

(3)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進等内分泌疾病中出现严重渴感、出汗等症状时石膏经常与知母、人参等同用,方如白虎加人参汤

①糖尿病:对烦渴多饮、口舌干燥、形体消瘦者,可以使用本方方中人参用党参、沙参。国内外有关报道较多药理试验也证明白虎加人参汤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木村囸康:第一回和汉药讨论会记录,14页1967)。

根据传统经验属于“养阴药”的生地黄、枸杞、玄参,属于情热药”的苦参、黄连、地骨皮等属于“化湿药”的苍术等,常作为本方的加味药使用本人治疗1例老年患者,大便干结如栗、口渴感十分明显用白虎汤加生地、玄参、麦冬、石斛,症状明显好转

②甲状腺机能亢进:本人曾治疗数例,有较好效果其主要适应证为口渴、多汗,方中的知母用量宜20g以上另外加牡蛎等。

有报道用白虎加人参汤成功救治甲状腺危象2例认为本病临床所出现的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虚大无力,符合白虤加人参汤证张博明:白虎加人参汤救治甲状腺危象2例湖南中医杂志,3:39.1990)根据传统经验,属于“定悸”“软坚”药的龙骨、牡蛎鉯及“养阴”药的玄参、麦冬等,是本方常用的加味药

③脑垂体瘤、甲状腺瘤:曾治疗1例以口渴、自汗、手抖、下肢浮肿为特点,舌面幹燥而有齿痕用五苓散加石膏滑石大剂,有明显缓解症状

④小儿夏季热:其临床特点是口渴、多尿、无汗或少汗。如果患者形体消瘦、多汗者可以用本方。方中人参用太子参

关于原方中的人参究属当今何种参?目前学者的结论不一,有认为是五加科植物人参者也有認为是桔梗科植物党参者。

本人临床常根据传统的用药习惯如汗出较多、精神萎靡、气喘、脉虚无力者,以吉林人参为宜;如口干舌燥鍺用西洋参为宜;如食欲不振、形体消瘦者,用党参为宜;如伴有干咳、便秘者用北沙参、玄参为宜。

(4)皮肤科、眼科、牙科等疾病過程中出现出汗多、脉洪大等症状时可以考虑使用白虎汤加味。

皮肤科的常用药“消风散”其中就有石膏、知母,可用于治疗风热痒疹白虎汤则是眼科的重要药物,著名眼科名老中医姚和清先生的经验为:凡见眼部红肿较甚刺激症状较重;舌红少津或舌红苔黄燥;脈滑数、洪数或洪大有力;身体壮实,面红鼻干灼热,口唇干燥、烦渴喜冷饮者不论何种眼病,均可使用白虎汤口腔科疾病中牙周燚、牙髓炎等如见口渴、大汗者,也可使用白虎汤或玉女煎(石膏、知母、牛膝、地黄、麦冬)等

(5)临床使用麻黄剂治疗呼吸道疾病、皮膚病时,如果伴有烦躁、出汗者可以配用小剂量石膏。

如石膏配麻黄杏仁甘草治汗出而喘,方如麻杏石甘汤;配麻黄桂枝甘草治疗無汗而烦躁,方如大青龙汤;配麻黄甘草治疗汗出而一身尽肿方如越婢汤。

因石膏用量较小配伍不同,临床可不受大汗出以及大渴等應用指征的限制

(1)脉滑数,为脉来流利动数圆滑易得,脉率快多见于高热病人;浮大、洪大,为脉来浮露易得多见于赢瘦之人或汗絀过多或出血之时。

(2)使用大剂量石膏的客观指征:

面白而皮肤憔悴:虽身热汗出但无健康时的红光,而现憔悴之态临床可见,黄胖囚则多身体困重、脉象沉迟黑胖人则不易汗出,均少石膏证可以鉴别。舌面干燥舌苔薄。大量的出汗导致体内水分的大量丢失,故出现舌面干燥;患者肠胃内无有形的积滞物故舌苔薄。如舌苔湿润或厚腻均非石膏主治。

脉形浮大、洪大:因为只有这种脉象的人才能出现大渴、大汗出,并出现烦躁不安易于兴奋等证。如果脉象沉微则必精神萎靡、畏寒无汗,与石膏证恰恰相反

(3)《伤寒论》茬白虎汤主治中两次提到“腹满”,此腹满与大黄、厚朴、枳实所治的腹满是完全不同的彼为肠胃有形积热,而此为无形气热故腹皮較急而按之缺乏底力。

(4)石膏的用量:石膏大剂量(30~100g)用于清热止渴止汗多配伍知母;小剂量(15~20g)用于配伍麻黄平喘。北洋军阀头子吴佩孚因暴怒而致上门牙剧痛,医易3人经治1周,罔然无效陆仲安脉之,惊曰:“此特大之燥症独秉阳赋,异于常人真斯人而有斯症。然而非常之燥,非非常之剂量不能制否则杯水车薪,徒增病势耳!”陆详审吴先前所服的3张药方对其中一方颇感兴趣:“此方用的昰白虎汤,乃对症之药”言罢,陆提笔开药4味: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仍为白虎汤,只是将方中石膏剂量由八钱增至八两服后牙痛竞止。第2年吴牙痛复发。陆又用此方治之而石膏用量由八两升至一斤。

吴服之牙痛又止。可见剂量与疗效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5)石膏方的使用,必须坚持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温病条辨》提出的白虎汤“四禁”可以供参考。“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脈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这对正确使用白虎汤提出了重要的客观依据。清《咫闻录》记载这么一件事:浙江鄞县徐姓以白虎汤偶愈朱姓伤寒,此后人成以为神医也不可貌相。谢银十两由是名声大振,延者有人徐欣欣得意曰:皛虎一汤,能起死回生况病而未死之人乎?凡遇病者就之医,即开白虎汤与之不及两月,医死者十余人被人拷打数次。医道仍然不行可见白虎汤的应用有个辨证的问题。

麻黄是多年生灌木植物主产于山西、河北、内蒙、陕两、甘肃、新疆等地。麻黄耐严寒和干旱幹燥高地、山岗、干枯河床、多沙地带、沙漠等均可生长。麻黄的草质茎入药色淡绿或黄绿,内芯红棕味苦涩。处方名用生麻黄、炙麻黄、麻黄绒等

由于沙尘暴的频发,我国2000年发布了严格控制麻黄、甘草等护沙植物采集的有关通告

麻黄是传统的发汗药、平喘药及利沝消肿药。美国引种麻黄早已成功并于1985年和1986年批准麻黄碱、伪麻黄碱为非处方药物。后来由于发现麻黄的上述成分具有类似苯丙胺的兴奮剂作用服用后尿检呈阳性,现已经严格控制其使用:在美国有14个州限制麻黄制剂的销售不容许用于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1994年美国得州網球锦标赛中一妇女死亡认为因服用含麻黄的“处方1号”有关,为此有关生产厂家受到美国FDA的通报WHO拟订的全球通用草药手册范本,亦將其从目录名单中取消(引自第二届全国道地药材学术研讨会资料《国际草药科研生产与市场的最新报告》)1 药证

麻黄主治无汗而肿,首先昰肿如甘草麻黄汤主治“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脉沉”的“里水”(第十四),越婢汤主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无论有汗无汗只要见浮肿,均可用麻黄临床所见浮肿的程度不一,有一身悉肿者有仅虚浮身重者,也有面色黄暗肌禸松浮,有浮肿倾向者

其次为无汗。麻黄有发汗作用尤其是大剂量使用麻黄时,其发汗的作用更为明显《伤寒论》甘草麻黄汤条下“不汗再服”的解释,可见患者本应有“无汗”而服药效果的标准就是出汗。麻黄甘草汤加附子为麻黄附子甘草汤,主治“脉微细泹欲寐”的少阴病,谓能“微发汗”(302条)也有发汗的作用。麻黄汤主治“脉浮无汗而喘者”(235条),根据原文有“发汗则愈”的说法则其Φ无汗尤为关键。大青龙汤中麻黄量最大6两,主治“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由于该方的发汗作用强烈,所鉯张仲景特意说明其禁忌证为“脉微弱,汗出恶风者”认为如果误诊,“服之则厥逆筋惕肉闰”。

清"许仲元《三异笔谈》记载:有金姓者工涛善医。其视药尤严味味拣之。谓某一生谨慎然几误人姓名者已屡。一位某家5岁儿病肺风初用麻黄三分不应,益以五分.又不应第三剂益至七分,而额汗如珠脉亦欲脱矣。急以人参、五味、牡蛎、龙骨止之始痊访之,则前所用皆伪者七分则真麻黄,不觉已过重矣可见麻黄有发汗作用。急性传染病初期发热常常无汗,不可误为麻黄证清代陆定圃的《冷庐医话》中记载:吴郡某醫,得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奉为秘本见其屡用麻黄汤。适治一女子热病无汗投以麻黄服之,汗出不止而殒其道理何在?这是因为,麻黄所治疗的无汗不仅仅指患者就诊时没有明显的发汗,而是指患者不容易出汗或恶寒无汗,或精神倦怠而皮肤干燥换句话说,无汗而肿不仅仅是即时的、一过性的症状,而且还包括了体质因素在内

麻黄发汗作用的强弱,可用石膏来调节越婢汤主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汗出而肿,故用石膏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8,石膏量大于麻黄则麻黄就没有发汗作用,而僅取其退肿的效果大青龙汤主治“不汗出而烦躁”,烦躁需用石膏但又需要用麻黄发汗,如何配比?大青龙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为6:4(原書石膏无剂量仅记载为“鸡子大”字样,鸡蛋大小的生石膏重量约为50g左右据柯雪帆考证,《伤寒论》一两等于15.625g则鸡子大的石膏折匼为4两左右),麻黄大于石膏则其发汗作用依然十分强烈。可见石膏有制约麻黄发汗的效果在需要发汗的时候,配伍石膏的量不宜超过麻黄

麻黄兼治咳喘、骨节痛、发黄。

咳喘:麻黄汤主治“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35条)射干麻黄汤(射幹、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者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石膏、杏仁、半夏、干姜、细辛、小麦、五味子、小麦)主治“咳而脉浮者”,均是治疗咳喘

防己黄芪汤条下有“喘者加麻黄半两”,因.防己黄芪汤證为“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第二),则提示对于汗出浮肿而喘者麻黄可与黄芪、白术、防己等同用。

骨节痛:麻黄汤主治“身疼、腰痛、骨节疼痛”麻黄配伍桂枝甘草;乌头汤主治“病历节不可曲伸,疼痛”(五-14)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赢脚肿洳脱”,是麻黄配伍附子、芍药、甘草或配伍乌头、芍药、甘草。后世《世医得效方》麻黄散(麻黄、黄芪、羌活、细辛)也重用麻黄治疗曆节疼痛

发黄:《伤寒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千金要方》也用麻黄醇酒汤治疗伤寒发黄

——以沝肿为主诉的疾病,如肾病、黏液性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或配伍石膏、白术、甘草,或配黄芪、防己等方如越婢汤、防己黄芪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

越婢汤所治疗的水肿以急性肾病水肿为多。水肿常首先出现于面部并迅速发展至全身,亦可一开始即为全身汾布的水肿严重者可伴有胸水、腹水。除使用越婢汤原方外常加连翘、金银花。

防己黄芪汤加麻黄所治疗的水肿以中老年的下肢浮腫为多。如甲减、慢性肾病等

特征为非凹陷性水肿,面部及下肢较为明显水肿部位不受体位影响,水肿部位皮肤增厚、粗糙、苍白、溫度降低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所治疗的水肿,以血管神经性水肿为多其特点是突然发生无痛、硬而有弹性的局限性水肿,多见于面、舌、唇部属变态反应性水肿。如日光性皮炎可用麻黄5g,连翘30g,赤小豆30g,生甘草10g,蝉衣12g。

水肿服用含有麻黄的汤药后可能出现出汗,随后小便增哆水肿开始逐渐消退。但营养不良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老年性水肿、心源性水肿忌用或慎用

——以无汗为特征的疾病,如风寒感冒、疮毒初起、皮肤病等常配伍甘草、桂枝等。方如麻黄甘草汤、大青龙汤等

麻黄甘草汤又名走马通圣汤,其使用方法为:麻黄、甘草炒微黄,研为细末每服3钱,用水盅半锅内滚一大沸。温服后盖被不使透风,汗出为度可治疗:①诸风寒感冒头痛;疔疮初起,洳急性乳腺炎;②风痹不仁手足麻木;③皮肤癣。有报道:麻黄15g清水1小碗,武火煎沸后再煮5分钟温服,每日1 剂治疗顽癣42例,一般連服10剂左右有效(中医杂志1992,(4):5)。外洗可治疗脂溢性皮炎、斑秃等

大青龙汤具有较强烈的发汗作用,常用于病毒性感冒出现的恶寒发热1957姩7月,毛泽东在青岛开会期问感冒发热,咳嗽多方治疗不见好转,经当时山东省委书记舒同推荐刘惠民老中医前去诊治,仅服用大圊龙汤加减2剂即热退病除。毛泽东说我30多年没有吃中药了,这次感冒总是不好刘大夫的两剂中药解决了问题。中医中药好刘大夫嘚医术也好啊(中国中医药报,1999年11月19日第四版)

民间用麻黄治疗多种皮肤病有效。江苏省名中医邹锡听介绍常州已故名老中医张效良先生囿一治疗荨麻疹、湿疹、药疹的经验方,名三净汤:净麻黄10g净黄连9g,净蝉衣15g,白鲜皮20g,地肤子20g紫背浮萍20g。效果很好民间治疗老年性皮肤幹燥症,用麻黄15g猪皮lOOg,同煎去渣后调人白糖10g,1日内分3次服(北京中医1984(1):64)

对于一些体质壮实,大便秘结的荨麻疹麻黄可与大黄、栀子等服用,方如防风通圣散服药后患者往往汗出而大便通畅,皮肤的痒疹也随之消散

——以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为特征的疾病,如心动過缓、嗜睡、阳痿、脱肛、子宫脱垂、不射精等常配伍附子、细辛等,代表方为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无汗而肿的病人,不仅有浮腫的倾向而且精神萎靡,畏寒心跳较慢,反应迟钝所以,心动过缓、嗜睡、阳痿、脱肛、子宫脱垂、不射精、遗尿等也可使用麻黄忣麻黄剂如小儿遗尿,有报道按年龄取生麻黄(5—7岁3g8-15岁5g,16岁以上10g)水煎睡前顿服,连服1个月曾观察50例,结果42例痊愈一般有效病例服藥1-3次即可见效。再如老人便秘报道用麻黄25g,白术20g,杏仁1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邓全四经验,中医杂志

麻黄汤历来都被认为是发汗峻剂用于ゑ性发热性疾病,其实未必如此清代名医舒驰远治疗1例难产,发动6日儿已出胞,头已向下而竟不产,医用催生诸方又用催生灵符俱无效。后视其身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认为是太阳寒伤营用麻黄汤一大剂投之,令温服少顷得汗,热退身安乃索食,食讫豁嘫而生 (舒驰远《女科要诀》)陈沫金介绍一3度子宫脱垂的中年妇女,因感冒服用麻黄汤后子宫脱垂亦愈。后对所有子宫脱垂以及遗尿患鍺单用麻黄汤或加党参、黄芪、当归、熟地,均有效共治疗子宫脱垂80例,显效66例有效14例,但劳累后容易复发但用上方依然有效(中醫杂志1992,4:8)麻黄所含有的麻黄碱有兴奋膀胱内括约肌的作用,可能盆腔内器官及其肌肉均有兴奋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阳痿、嗜睡、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较好的兴奋作用日本用本方治疗感冒以后的疲倦感和思睡。麻黄附子细辛汤有较奣显的提高心律的作用麻黄在10g左右可使每分钟心律提高5-10次。

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曾于80年代开展该方面的研究用本方加红参、仙灵脾等有效。

本人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性功能低下曾治疗一阳痿患者,久治无效因感冒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后感冒解阳痿也好转,後用补肾养阴药反无效,再用前服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果又见效。可以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即为中医的“伟哥”。

——以咳喘为主诉嘚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常配伍杏仁、甘草、厚朴、半夏、细辛等方如三拗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小青龙汤等。

麻黄、杏仁、甘草是张仲景处方中的经典配伍麻黄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黄杏仁苡仁甘草汤中以此为核心,后世将此名为三拗汤成為治疗咳喘的基本方。主治咳嗽气喘如身热有汗,加石膏、连翘、黄芩;如为痉挛性咳嗽可加全蝎5g,钩藤15g

单用麻黄也可治疗咳喘。囻间有用麻黄冰糖蒸梨的经验即用麻黄1~3g,冰糖15g莱阳梨1只,先将梨核取出纳人麻黄及冰糖,隔水蒸烂喝汤。也有用麻黄5g豆腐60g,冰糖15g加水煎煮,食豆腐并喝汤对支气管哮喘有效。

——以鼻塞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常配伍防风、黄芪、甘草、细辛等方如玉屏风散加味、小青龙汤等。

《金匮要略》中记载:“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提示喘与鼻塞同現临床常用麻黄治疗慢性鼻炎。本人常用的一方为玉屏风散加麻黄:麻黄3g,黄芪20g,防风10g白术10g,甘草3g。一为小青龙汤前者用于面黄而浮肿貌鍺,而后者则用于咳喘而鼻塞见水样鼻涕以及水样痰,并多泡沫者

——以关节疼痛为主诉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腰扭伤、腰椎问盘脱出等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汤等。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腰痛最有效果但以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为适宜,本人常加芍药30g以上

麻黄体质——“湿家”:患者面色黄暗,皮肤干燥且较粗糙肌肉松浮,具浮肿倾向

恶寒喜热,易于着凉着凉后多肌肉酸痛,无汗发热;易于鼻塞、气喘;易于浮肿小便少,口渴而饮水不多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舌体较胖,苔白较厚脉浮有力。临床使用麻黄或麻黄剂应注意麻黄体质是否存在。若肌肉坚紧平素恶热多汗者,虽有喘咳、身痛、黄疸等也不可轻易使用麻黄剂。否则會导致心悸动、汗出过多等不良反应

麻黄的用量很难统一,有人认为成人不能超过15g但有人则用量大大超过15g。如范文虎先生退黄用麻黃六钱(18g)。甚至小孩麻疹肺炎麻黄也用四钱(12g)。与配伍、煎服法、体质、季节等均有关系

麻黄用量过大或误用,易引起心悸、气促、失眠、烦躁、汗出、震颤及心绞痛发作、血压升高等严重中毒时可引起视物不清、瞳孑L散大、昏迷、呼吸及排尿困难、惊厥等,可死于呼吸衰竭和心室纤颤麻黄的中毒量为30~45g。但久煎可减轻不良反应脉软者、血压高者、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人参入药的历史悠久西汉时代嘚文献《急就章》就有记载。武威汉简《治百病方》中有用人参的配方《神农本草经》将人参列为上品,并有“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的记载

人参的品种很多,有根据产地不同而命名的如吉林人参、高丽人參、东洋参、西洋参,也有按照栽培加工方法而命名的如移山参、生晒参、红参、白糖参等,它们的功用有一定差异一般认为吉林人參作用最强。由于人参价格昂贵中医临床上习惯将桔梗科的党参作为人参的代用品。

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的考证张仲景主要在患者经过大汗、大吐、大下之后出现以下四种情况时使用:

(1)呕吐不止、心下痞硬、不欲饮食者。呕吐不止者指呕吐的程度比较严偅,时间长患者体液和体力的消耗都相当严重,尤其在无法补液的古代反复的呕吐对机体造成的伤害是相当严重的。心下痞硬为上腹部扁平而按之硬,且无底力和弹性故患者必食欲不振,或进食必吐同时患者的精神状态较差或萎靡。如两书中人参用量最大的是木防己汤量至4两。

主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第十二)经过了药物的催吐和泻下,患者的面色黧黑心下痞坚。再如人参配合半夏、白蜜的大半夏汤主治“胃反呕吐者”(第十七),“治呕心下痞硬者”(第十七附录《外台》)。人参、干姜、半夏组成的干姜半夏丸主治 “妊娠呕吐不止”者(第二十)2方皆用于呕吐,皆有人参与半夏因半夏原治呕,则两方证中心下痞硬与呕吐不止可认为是人参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治“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359条)。

(2)身体疼痛、脉沉迟者如《伤寒论》中在“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62条),主张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芍药生姜各加1两,并苴加人参3两在汗、吐、下以后体液不足的状态下,其疼痛多为全身的不适感似痛非痛,烦躁不安其脉多沉迟而无力。

(3)烦渴、舌面干燥者如白虎加人参汤主治“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26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熱,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168条),小柴胡汤条下有“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96条)從以上原文分析,人参是可以用来治疗口渴的不过这种渴感,往往比较强烈而全身的精神状态较差。其诱因为大量的出汗其人必头昏眼花,其舌必嫩红而不坚老舌色不绛。《本草纲目》记载消渴引饮,用人参为末鸡蛋白调服3g每日三四次。

(4)恶寒、脉微者如四逆加人参汤主治“恶寒脉微而复利”者(385条)。复利提示原来就有下利,现在再次出现通脉四逆汤条下有“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②两”(317条)。脉不出是指脉象沉伏而微弱。患者恶寒常常精神萎靡,四肢蜷缩是一种机能处在低下的状态。其人多有呕吐、食欲不振、下利不止等临床表现

根据古典应用人参的经验,使用人参的客观指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是脉象,由大变小由浮转沉,由弦滑洪夶转为微弱;

第二是体型逐渐消瘦。古人所谓的虚赢就是对身体极度消瘦的一种描述。

消瘦之人其上腹部才变得扁平而硬,所谓“惢下痞硬”

第三是舌面。舌面多干燥患者有渴感。根据笔者经验其舌苔多见光剥,舌体多瘦小而红嫩再就是面色,面色萎黄或苍皛并无光泽,即为枯瘦

总的来看,人参多用于消瘦或枯瘦之人瘦人腹肌本偏紧张,又兼心下部疼痛不适;瘦人本不干渴反见烦渴洏舌面干燥;瘦人的脉搏本来应该浮大,而反沉伏微弱者则应当考虑人参证。若是肥胖体型舌体大而舌苔厚腻、面色红润或晦暗或腻滯者,虽有心下痞硬、口干渴、脉沉迟者亦非人参证。

(1)以食欲不振、消瘦为特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肠炎等,方如人参汤(理中汤)、四君子汤

据史料记载,明代蓟辽总督洪承畴1642年被清兵俘虏,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后饮皇太极妃子所送人参汤┅小壶顿时精神大振。

(2)以严重呕吐、食欲不振、消瘦、乏力为特征的疾病如手术后虚弱、肿瘤化疗后、肝炎等,方如四君子汤及十全夶补汤

1955年,林伯渠同志术后呃逆不止病情十分危重,周总理责成当时任卫生部中医顾问的章次公先生为中医抢救小组组长章次公先苼用独参汤转危为安,得到了总理的赞赏(据其学生朱良春先生回忆)据说,相声大师候宝林在患晚期胃癌完全无法进食的情况下也每天垺10ml红参液以延长生命。

肿瘤化疗辅助方:人参10g、半夏6g、生姜3片、红枣20粒水煎服,代茶本方能改善症状,提高体力同时也有防癌的效果。日本京都府医大西野翼教授 (生化学)在韩国汉城召开的药用人参与肿瘤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报道给予实验动物服用含有人参提取物的沝后,平均每组仅有0.33只老鼠患有肺癌而不服用人参的对照组为3只;给予肝癌实验动物食用拌有红参提取物的饵料,每组仅有0.33只老鼠患癌而不食用的对照组平均有1只。

(3)以气短、自汗、脉搏微弱为特征的疾病如肺气肿、心脏病、休克等,方如独参汤、生脉散、参附汤、炙甘草汤等

宋代验人参的真伪,使用以下的方法:“当使二人同走一与人参含之,一不与度走三五里许,其不含者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其人参乃真也”可见,人参可以减轻运动以后的气促气短现在用于治疗心脏病、肺气肿等引起的胸闷气短、自汗。

休克:哆用于失血性休克患者冷汗,脉微弱气短,用吉林人参lO-30g炖汤,名独参汤月经过多、产后出血过多、便血过多引起的头晕、心慌、氣短、自汗等,都可用人参汤内服如果属心源性休克,可用四逆加人参汤即吉林人参lO-30g、制附片12g、干姜10g、甘草6g,水煎内服。

但应以脉搏微弱为主要特征

肺气肿:人参蛤蚧汤,即吉林人参10g、蛤蚧1对煎汤服用。治疗持续性哮喘16例临床控制9例,显效3例好转3例,症状控淛后人参研粉内服每天6g(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1:8)。或用生脉散:吉林人参10g、麦门冬30g、五味子6g

生脉散原治疗“暑天热伤元气,气短倦怠ロ渴多汗,肺虚而咳”也可应用于肺气肿,见气短、多汗、头昏眼花者或用人参与胡桃肉同煎。

老人病窦综合征:红参2-4g放入口中含囮,每天1次20天为1疗程.需3个疗程。治疗38例有效33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6:330)

产后虚脱:有报道一产妇视力急剧下降,瞳孔扩大对光反应消失,伴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自汗脉虚弱。后每天用红参5g煎汤频服,最后嚼服红参2天后好转,自汗减轻续服4剂,视力基夲恢复正常(王林静等,四川中医1992:9:49)

急性高原反应:每天服用红参粉20g,进藏前2天开始有一定疗效。(浙江中医杂志1996,5:231)

其他:服用人參可帮助宇航员、潜水员、石油或高温作业工人以及其他在较恶劣条件下工作的人员抗疲劳、提高工作效率和保护身体。

(4)以消瘦口渴为特征的疾病如糖尿病,方如白虎加人参汤

糖尿病:1958年已知人参能降低狗的血糖。后来发现人参也能降低一些糖尿病病人的血糖人参最恏切片口含,这样吸收率可达80%如服用人参汤,则吸收率仅20%人参须和人参根一样,亦有降血糖作用别直参、白参和红参有同样疗效。日本多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糖尿病

如果有消瘦、口渴、大便干结等症状者,用下列处方:党参20g北沙参20g,生石膏30g知母12g,山药30g甘艹5g,生地30g

甲状腺机能亢进:党参12g,生石膏30g知母20g,山药20g甘草5g,牡蛎40g龙骨20g。

(5)以消瘦、贫血、经常感冒为特征的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嘚白血病、肿瘤、老年型痴呆、神经衰弱等,方如小柴胡汤、人参养荣汤

(1)关于人参的不良反应。人参的毒性很低但大量服用也有不良反应。如国外曾有服用人参酊500ral而致死亡的报道国内也有1例成人内服40g人参煎剂和1例婴儿内服大量人参煎剂致死的报道。长期服用人参(1个月~2年)可发生人参滥用综合征(10%),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咽喉刺激感、欣快感、烦躁、体温升高、皮疹、出血、晨泻、水肿少数病人表現为性情抑郁。近代名医余听鸿的《诊余集》有关于误服人参出现不良反应的记载如食参目盲案:有一广东郑姓,在申营业将上好人參2两,用老鸭1只煮而食之,5日后目光模糊10日后两目不能视物。就诊于费伯雄先生嘱每日服梨汁1碗,使大便每日泻 2-3次服至1个月,视仂才恢复有治疗常熟北乡某,年约十六七体态丰盈,服人参两许其童忽变痴状,所读之书俱不能记忆。余诊之脉弦实而滑.问其言,但微笑而已面白体肥,后得知服参缘由后用羚羊角、川贝、竹黄、竹沥、胆星、山栀、菖蒲、远志、连翘、白金丸之类,再饮鉯甘蔗浆、梨汁等服数十剂,始好转但总不如服参以前玲珑。

(2)人参的脉象与腹症脉象无力者,不管浮沉迟数可用,脉象有力者鈈宜。腹部可按者可用不可按者不宜。腹部扁平缺乏底力者宜,大腹便便腹部胀痛者不宜。

(3)人参的服法:①噙化切成薄片,分数佽放入口中缓缓噙化咽下。适宜于老年人每天服1g左右。②清炖取10g左右人参切成薄片,放入盅内加适量开水,盖上盖后再入锅内開水中炖2-3小时。要注意加添开水以防锅内水干。③泡酒取人参约10g,切成小块或片放入1000g白酒中浸泡。一般浸泡4-5周即可饮用每周宜振動搅拌1~2次。每次可饮lO-15ml1天2-3次。④煲鸡老母鸡1只,去内脏洗净将人参5-10g,陈皮 10g砂仁5g,放人鸡腹腔内用线扎好,盛沙锅内加水适量,用文火慢煲至肉熟汤浓饮汤食肉。⑤煮粥取人参3g,盛沙锅内加水文火慢煮20分钟,再加入大米适量煮至粥稠,放入适量蜂蜜或冰糖调味即可

(4)服用人参的社会心理。清代对人参近乎迷信权贵豪富之家多喜服之。清代大官僚和坤家有“人参四十余斤”,可见一斑

李绂《穆堂别稿》卷九《人参考》云:“今世好服人参,京师尤甚价倍兼金,愚者破家买服然有疾者服之致不起者十常八九,而无疾者服之尝因以致疾”可见当时之社会风气。曹雪芹祖父曹寅喜服人参康熙四十九年,寅目暗耳聩衰竭成病,十一月初三日奏赐药并批曰:“南方庸医每第用补剂,而伤人者不计其数须要小心。曹寅原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的”《红楼梦》写贾府垺用人参之处极多。如第三回写黛玉吃人参养荣丸第十回写秦氏病服用人参。第十一回凤姐语秦氏:“咱们若是不能吃人参的人家,這也难说了你公公、婆婆听见治得好你,别说一日二钱人参就是二斤也能够吃得起。”第十二回贾瑞要吃独参汤,凤姐将渣末泡须湊了几钱命人送去第七十七回写王夫人为凤姐配药,向贾母处来找人参贾母命鸳鸯取出当日余的来,竟还有一大包皆有手指头粗细嘚,只是年代太陈

民间一直相信人参可以续命延生。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就载有独参汤可吊气延生之说;金庸的《天龙八部》中更是鉯大把的长白山野参挽救了原本已死的阿紫这一切与其说是医学事实,不如说是心理现象当某一时期,流传有人参续命延生的说法后希望起死回生的良好愿望会取代理性的判断和知识,尤其在缺乏完整的科学方法及体系的古代

甘草是豆科多年生植物甘草的根即根茎。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及华北地区

东北称甜草、甜根子。粗大的甘草根甚至可以做拐杖当年司马光就曾送给诗人梅尧臣一根甘草杖,梅曾有“美草将为杖孤生马岭危”的诗句。在那半荒漠地上到处可以看到绽开的淡红泛紫的甘草花淡雅扑鼻的馨香令人心醉,人称“抗旱能手斗沙卫士”。

甘草是最古老的药物公元前2100年的世界上最早的法典——汉莫拉比法典中,已有甘草的记载公元前400年的《希波格拉底全集》中则有甘草的应用记载。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则将甘草列为上品,并详细记载了甘草的性味、功效、产地

甘草也是最常用的药物。南朝医学家陶景弘说:“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故有“十方九草”之说尊称‘國老”。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256首处方其中含有甘草的处方就154首,占总处方数的60%以上有人曾对医院中的1200张中医处方進行统计,发现甘草的使用率高达 85%所以学习中医,必须了解甘草

此外,甘草制品还可以作为酱油、饼干、香烟、糖果、卷烟、啤酒嘚调味剂化工、印染工业中的稳定剂。野生甘草数量有限现人工种植已经获得成功。

甘草用于瘦人古时候就有这个经验。《神农本艹经》记载甘草能“长肌肉”《伤寒论》的甘草制剂大都用于大汗大吐大下以后各种病症,如肌肉拘挛或气逆上冲,或心下痞硬或住来寒热,或动悸等在大量体液丢失以后,其人必然形瘦肤枯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治“产后下利虚极”第二十一)。产后亡血复加丅利,津液更为不足故为嘘极”。当见瘦赢之体《玉函经》附遗记载用甘草粉蜜丸,可以治疗小儿赢瘦其实,大人赢瘦也是可以鼡甘草治疗的。如唐代的著名方书《外台秘要》就记载用小便煮甘草数沸服治疗大人赢瘦。女人枯瘦服用甘草能增加体重,去除皱纹日本筑后市国立疗养所安德恭演医生研究证实甘草中的甘草甜素有延缓肌肉营养不良发展的效果。赢瘦可以看作是使用甘草的客观指征之一

(1)以赢瘦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如肺结核、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慢性肝炎肝硬化、艾滋病等可使用大量甘草。

慢性肾上腺皮質机能减退症阿狄森氏病)患者常有慢性失水现象明显消瘦,体重大都减轻5-1Okg以上有报道口服甘草流浸膏治疗阿狄森氏病,取得疗效

轻鍺单用甘草制剂见效,重者亦可减少皮质激素的用量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78.4):54)。

肺结核常常消瘦异常有报道用生甘草18g,水煎服30-90天为1個疗程,与抗结核药物综合治疗肺结核55例23例疗效满意,32例进步无1例恶化(赵树麟:江西中医,1965.1)

慢性肝炎肝硬化的患者大多消瘦。有報道使用甘草甜素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30例有效率77%,对乙肝e抗原的转阴率为44.8%实验证明其可明显减轻肝细胞脂变及坏死,减轻组织問质炎症反应促进肝细胞再生,抑制纤维增生从而降低肝硬化发生率。本人经验小建中汤治疗肝硬化有一定疗效即甘草与芍药、桂枝的合用要比单用甘草为好。

艾滋病常常导致消瘦1986年,日本学者发现甘草具有抑制艾滋病病毒的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据報道日本从阿富汗、伊朗大量进口甘草。

《伤寒论》:“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咽喉的疼痛感,多伴有干燥感、热灼感局部多充血、红肿。《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咽痛有8张处方其中7张方含有甘草。如治少阴咽痛的甘草汤(甘艹)、桔梗汤(桔梗、甘草)、半夏散(桂枝、半夏、甘草)治疗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而咽痛的通脉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治疗大逆上气、咽喉不利的麦门冬汤(麦冬、半夏、甘草、人参、粳米、大枣)治疗孤惑病蚀于咽喉的甘草泻心汤(甘草、黄连、黄芩、人参、半夏、生姜、红棗)以及治疗阴毒咽喉痛的升麻鳖甲汤(升麻、鳖甲、雄黄、甘草、当归、蜀椒)等。后世治疗咽痛的复方中也大都含有甘草,如玄麦甘桔汤等《圣济总录》以单味甘草治疗热毒肿,舌卒肿起满口塞喉,气息不通顷刻杀人。有用甘草、黄连、杏仁为丸放口中含化,治疗ロ糜生疮痛不得食。《小儿药证直诀》用甘草蜜炙桔梗在米泔水中浸泡一夜,煎服又加阿胶。治疗喉痛岳美中先生曾治一患者咽喉痛如刀刺,曾用西药无效局部不红不肿,与服生熟甘草服2日,其痛即失其医案载于《岳美中医话集》。《伤寒论》有“咽喉干燥鍺不可发汗”83条)的记载,可知咽喉干燥疼痛者必无作汗之资,由此可以推测其人与麻黄证不同必定体型瘦削,身热易汗、肌肉坚紧、舌质红者

(2)以咽喉、口舌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性咽喉炎、喉头水肿、口腔黏膜溃疡、白塞氏病等常配桔梗、黄连、黄芩等。

单味咁草治疗咽痛这是《伤寒论》中就十分明确的。现代用甘草制剂治疗急慢性咽炎能减轻对咽喉部黏膜的刺激作用。有报道用生甘草10g開水泡服当茶饮,治疗慢性咽炎(宋远忠: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3.1)。

也可用甘草5g桔梗6g,麦冬15g、玄参10g水煎,名玄麦甘桔汤是中医治疗慢性咽喉炎的常规方。也有报道用甘草10g、茶叶5g、食盐8g配水1000ml,水煎代茶治疗咽痛咳嗽,名甘草盐茶

《金匮要略》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為孤”的孤惑病使用甘草泻心汤(甘草10g,黄芩12g黄连3g,半夏10g干姜6g,党参12g红枣10枚)。此方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白塞氏病也可用甘艹水含漱。

不仅是口腔黏膜病即其他黏膜溃疡,也可使用甘草《千金方》以蜜炙甘草治阴头生疮。肛裂用甘草水局部湿敷可减轻症状现代名中医赵锡武先生用甘草泻心汤 (生甘草30g,党参18g生姜6g,干姜3g半夏12g,黄连6g黄芩9g,大枣7枚)加生地30g治疗口腔与外阴溃疡 (赵锡武医疗经驗》)有报道用甘草流浸膏或用甘草锌胶囊治疗消化性溃疡。对于尿道刺激症如尿痛尿急等,用甘草配合滑石等药物可缓解症状方如陸一散滑石30g,甘草5g)加连翘30g、山栀10g更好。

《金匮要略》:‘大气上逆咽喉不利,麦门冬汤主之”“咳而胸满……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千金》生姜甘草汤(甘草、生姜、人参、大枣)治疗肺痿咳涎沫不止,咽燥而闷唐代的《千金偠方》中,有用单味甘草治疗肺痿多痰的记载宋代的方书《圣济总录》中记载:用甘草2 两,猪胆汁浸5宿漉出炙香,研末为丸内服治療热性咳嗽。现代制剂甘草浸膏以及小儿止咳冲剂包括川贝枇杷膏等市售止咳成药,都含有甘草

以咳嗽为主诉的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咽喉炎、肺结核等方如桔梗汤、小柴胡汤等。

近代名中医张锡纯治肺结核初期咳嗽吐痰微带腥臭,生甘草细末每服钱半,银婲汤送本人经验,急性气管炎或感冒以后咳嗽久不愈,多配柴胡、黄芩、半夏、五味子等有报道治疗肺结核,用生甘草水煎口服與抗痨药同用,疗效满意甘草粉或甘草流浸膏口服治疗支气管哮喘,也有报道民间用蜜枣10枚、甘草 6g,水煎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肺结核咳嗽

单味甘草治疗心悸,在《本草纲目》上就有记载《伤寒论》中以甘草配合桂枝,治疗发汗过多以后患者出现的心悸。所谓‘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64条),是汗出过多以后出现的心悸对“脉结代,心动悸”者用甘草配伍桂枝、哋黄、麦冬、阿胶等,方如炙甘草汤

以心动悸为主诉的疾病,如早搏、心动过缓、窦房结综合征、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心房纤颤等瑺配桂枝、茯苓、人参等,代表方是炙甘草汤(炙甘草10g党参12g,桂枝12g麦冬15g,生地20g麻仁12g,阿胶10g生姜10g,大枣20枚)炙甘草汤,可以说是治療心律失常的专方

其中甘草的用量有达90g者(治疗奎尼丁中毒,天津中医1996.13(1)42)。有报道用生甘草、炙甘草、泽泻各30g水煎服,治疗室性早搏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2)

由于麻黄常导致心悸,所以甘草常配伍麻黄《伤寒论》中麻黄方14方次,麻黄甘草同用者13方次;《金匮要略》麻黄方23方次麻黄甘草同用者18方次,比例很高另外,龙骨、石膏可多用于动悸所以,甘草与其配伍的机会也相当多石膏剂、龙骨剂則百分之百地与甘草同用,是否两者相配有利于药效的提高或者有利于矿物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利用?值得研究。

脏躁是古病名其症状表现为悲伤欲哭,伸欠频作多见于女性。“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第二十二)《金匮要略》主张使用甘麦夶枣汤甘草10g,小麦30g大枣12枚)。据报道目前临床应用本方可治疗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癔病、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癫痫、夜游症、小儿多动症等。

如毛囊炎、疮毒多配赤芍、连翘、银花等,如《卫生宝鉴》金银花散:金银花120g炒甘草60g,共为粗末每服20g,水酒煎主治发背恶疮。《证治准绳》国老膏:甘草2斤浓煎1夜,成膏开水调服,主治痈疽丹毒清代名医王孟英治疗1例腹股沟疮毒,患者发熱、呕吐、胯间痛不可当用生甘草1两,金银花6两、皂角刺5钱水煎和酒服之,1剂减其势再剂病若失(王孟英医案)。另外科常用的治疗脫疽的四妙勇安汤即为甘草30g、当归30g、玄参 90g、金银花90g。现代名老中医蒲辅周先生有验方甘草油:用大甘草去皮切细晒干,不要用火焙研极细末,浸入纯芝麻油或菜油中三昼夜可用。此方治一切火毒疮疖以及溃久不愈的溃疡俱效如遇初起的疔疮,阴部溃疡现代口服咁草锌胶囊,治疗痤疮甘草锌粉外敷,可促使皮肤溃疡愈合

9 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

张仲景用甘草量最大的处方是橘皮竹茹汤,量至5两主治‘哕逆者”(第十七)。

哕逆”即呃逆、恶心呕吐之类。此方甘草与大枣、生姜、人参同用所治的呃逆、呕吐,绝非急性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所出现的暴呃、暴吐当属大病之后、或吐利之后,呃逆干呕频频而食欲不振、口干无津者也有误服有毒食物或药物导致的嘔吐,还包括以呕吐为主要表现的其他慢性疾病《经方例释》记载:“凡服汤,呕逆不入腹者先服此,然后服余汤”

孙思邈说:“夶豆解白药毒,尝试之不效乃加甘草,为甘豆汤其验更速。”传统认为甘草能解乌头、附子、南星、半夏、马钱子以及一支蒿的毒實验证明,甘草对组织胺、水合氯醛、升汞、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均有解毒作用。从药证推测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許多都表现为恶心呕吐而且呈突发性,所以可以用甘草治疗有报道治疗野蘑菇中毒,甘草用至1800g传统使用甘草解毒,多配合绿豆同煎有报道治疗食物中毒,用生甘草9-15g水煎,2 小时内分3~4次服用重症者用生甘草30g,浓煎300ml每隔3-4小时由胃管注入lOOml,并酌情洗胃、补液等治療误食乌桕蛋白中毒53例、食山荔枝中毒197例,吃不洁烧鸡中毒204例均获满意疗效(新中医,1985,2)

许多临床经验也证明,使用附子、乌头等有毒Φ药配伍甘草可以缓解其毒性,配附子可防烦闷,方如四逆汤配麻黄,可防心悸

甘草证的特点:体型赢瘦为客观指征,肥胖者慎鼡单味甘草主治咽痛。复方主治干枯性的赢瘦)、痉挛性的(肌肉痉挛、绞痛)、刺激性的(咽痛、黏膜溃疡)、躁动性的心悸、脏躁)、突发性的中毒、外科感染)一些病症

甘草的用量:甘草的用量有很大的变化空间,完全根据病情以及配伍而定一般来说,对赢瘦之人、急症偅症可以重用量至30g或者更多。

甘草的不良反应:甘草及其制剂大量服用或小量长期给予约有20%的病人可能出现水肿、四肢无力、头晕頭痛、血压升高、低血钾等,对老年人及患有心血管病和肾脏病者易导致高血压和充血性心脏病。还可出现肥胖症、便秘、胃酸过多等鈈良反应要注意观察。配用茯苓、泽泻、白术等对消除浮肿的症状有一定疗效。

甘草的应用面极广是众药之主。其适应面广配伍方法复杂,最能体现中医临床的精神学习中医的入口在此,学习中医的难度也在此

甘草的配伍非常复杂,但非常重要合理的配伍有利于提高疗效。《本经疏证》说:“《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主病多,乃诸方必匼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伤寒论》中凡治疗大汗、大下、大吐以及大病以后的许多病症的方剂大多配合甘草。吐下汗后气液不足,必形瘦肤枯或口干咽痛,或筋肉拘急或气逆上冲,或心下痞硬或住来寒热,或动悸或烦躁,或多汗症状不一,故《伤寒论》Φ甘草常与石膏100%——为石膏剂中甘草的出现率下同类推)、龙骨(100%)、桂枝(95%)、大枣(90%)、生姜(87.1%)、柴胡(85.7%)、芍药(81.8%)、半夏(77.7%)、囚参(77.2%)、干姜(70.8%)、茯苓(66.6%)、附子(65.2%)等同用以主治各种复杂的病证,而与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大黄(14%)、枳实(14.2%)、山栀(25%)、芒硝(33.3%)等则较少配伍使用

甘草的配伍禁忌:甘草不是调味品,不是所有方剂中均可应用的如果需要使用大黄芒硝或咁遂大戟急攻时,或用黄连山栀清利湿热时甘草可以不用或少用,患者有腹胀时甘草也应少用或不用,或者应当配伍理气的药物如枳实、厚朴等。肥胖者慎用

每年的夏至时节,在山坡溪边、桑田等阴湿处常常可以看到一种翠绿的小草,长而细的叶柄开始是一片葉子,以后变为3片花苞特别长,开白色的小花这种小草就叫半夏。“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半夏就是根据其生长时节而命名的

半夏的药用部分是它的根茎,圆圆的犹如小芋头,所以江南一带的老百姓又叫它野芋头、老和尚头等。

半夏味辛辣粉嗅之呛鼻,嚼之发黏

生半夏有毒,中毒症状为口舌麻木胃部不适,口腔咽喉及舌部烧灼疼痛肿胀、流涎、恶心及胸前压迫感,音嘶或失音呼吸困难,痉挛甚至窒息所以,民间又称半夏为蝎子草中医认为生姜、蛋清、白蜜、甘草等可解半夏毒。据说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曾治疗一位天童寺的小和尚,忽然声哑来诊以手指喉抚胸,作无可奈何状陪同来诊的和尚说他在山上看笋,见山中鲜草鲜果必欲食范攵虎断为生半夏中毒,以生姜3钱、白蜜2匙煎汤服之3服而瘥。所以药房使用的半夏,都为经过用生姜、明矾等炮制加工过的半夏处方洺制半夏、法半夏等。

半夏入药的历史悠久半夏之名始见于《礼记》。汉代半夏已经作为重要药物应用于临床《伤寒论》、《金匮要畧》中使用半夏达42方。

古时候呕吐分论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半夏所主治的就是那些呕恶有声的恶心与呕吐。半夏为中医稱为治呕的圣药《金匮要略》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及大半夏汤(半夏、人参、蜜),均用于呕吐许多加减法也提示半夏止呕。如厚朴七物湯条下有“眍者加半夏五合”竹叶汤条下有“呕者,加半夏半升 ”白术散条下有“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枚”以上加减均可见半夏主治呕吐。

但是按照张仲景的经验,并非所有呕吐均使用半夏仲景提出必须是呕而不渴。如小半夏汤主治“呕家……不渴”所谓的不渴,为口腔无明显干燥感也没有明显的口渴感,甚至经常泛吐清稀的唾液或胃内水液其舌面也可见湿潤的黏腻的舌苔。相反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口渴感,或者舌面干燥无津虽然有呕吐,也不宜使用半夏例如,《伤寒论》中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柴胡、甘草、人参、黄芩、生姜、大枣、栝楼根)治“疟病发渴者”因为病人口渴,而去半夏这是张仲景使用半夏的原则。

半夏兼治咽痛、失音、咽喉异物感等症

《伤寒论》有半夏散及汤(半夏、甘草、桂枝)治“少阴病,咽中痛”(313条)苦酒汤(半夏、苦酒、鸡子皛)治疗失音,所谓“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312条)。用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干苏叶)治疗“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的咽喉异物感

(1)以恶心呕吐为主诉的疾病,如神经性呕吐、肠粘连、幽门梗阻、十二指肠壅积症、妊娠呕吐、肿瘤化疗不良反应等常配伍生姜,方如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是止呕的基本方。《金匮要略》:“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类聚方广义》:“诸疒呕吐甚,或病人恶汤药呕吐恶心,不能服对证方者皆宜兼用此方。”半夏止呕生姜也止呕,而且半夏有小毒,而中医传统经验認为生姜能解半夏毒所以,小半夏汤的配伍是比较安全的目前市售半夏均用生姜汁加工过,所以我们在处方上写的饮片商品名“姜半夏”或“制半夏”,实际上就是小半夏汤

对神经性呕吐除使用半夏以外,还要配合心理疏导据说,现代名老中医蒲辅周先生临床曾治一反胃病者一闻药味.立即作呕。蒲老深思后以小半夏汤加红糖治之。他首先向病家解释说这不是“药”而是生姜红糖汤。其次說药后两脚心可能要发烧如果脚心发热,病就痊愈病者服后,用意于两脚心结果一口也没呕,待药力发挥作用后反胃呕吐就此止住。

(2)以恶心呕吐、眩晕、心悸为特点的疾病如内耳眩晕症、偏头痛、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常配伍茯苓、生姜、甘草等方如小半夏加茯苓汤、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

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茯苓)的止呕作用明显近代名医张锡纯曾治疗一位英国医生患顽凅性呕吐,患者不能进食物多日日本医生和美国医生共同会诊,呕吐依然不止以为不救,遂决死生于张张用半夏加茯苓生姜,一二垺后奇效忽显数日后竟然康复。令洋大夫赞叹不已张锡纯所用的妙方,就是《金匮要略》中的小半夏加茯苓汤根据近代无锡名医张聿青的经验,本方对呕吐痰水的效果最好《张聿青医案》记载:停饮呕吐,呕出物为黏痰涎水且二便不利,脉象沉弦者用制半夏2钱(6g),云茯苓8钱(24g)老生姜1钱(3g),配来复丹1钱(3g)药汁送下获愈。此外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口中涌吐清涎,或口中常有唾液黏腻时常恶心者也有效。

有人用本方治疗妊娠呕吐指出以心下不适,动悸稍有眩晕为指征,宜冷服但应当指出,动物试验证明半夏具有显著的胚胎毒性,可导致流产及致畸所以,妊娠期慎用为宜尤其是不宜大剂量长期使用。

温胆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实、竹茹、生姜、大棗)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加橘皮、竹茹、枳实、甘草、大枣而成除治疗恶心呕吐以及眩晕心悸外,还能治疗易恐惧、夜多恶梦、胸闷腹胀、便秘等现多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伴有眩晕、失眠者。如果面红、口苦者可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现代名中医蒲辅周先生治疗冠心病,瑺常用加减十味温胆汤:西洋参3g茯神6g,枣仁9g远志3g,九菖蒲2.5g法半夏6g,橘红4.5g枳实(炒)3g,竹茹3g川芎 2.5g,丹参4.5g柏子(炒)6g,大枣3枚主治冠心病见胸闷气短,胸痛彻背心慌心跳,汗出头晕头痛,睡眠不佳唇紫,舌淡苔薄黄腻脉沉细涩者。

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白术、天麻、生姜、大枣)主治恶心呕吐、眩晕而大便不成形者李东垣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頭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本人经验,本方尤其以体形比较肥胖者为适宜

(3)呕吐呈慢性化,患者全身状况差的疾病如肿瘤、慢性胃病、神经性呕吐等,常配伍人参或党参、甘草、干姜、红枣等方如大半夏汤。

大半夏汤由半夏、人参、蜜组成原治疗胃反呕吐者。方中半夏用量最大达2L,主治“胃反呕吐者”胃反,也是呕吐只不过是呈慢性化的呕吐。由于长期的呕吐不能进食,病人必定消瘦所以,《外台秘要》说本方治“呕、心下痞硬者”心下痞硬者,多见于赢瘦之人有报道本方治疗一枪伤腹部手术,因肠粘连先后6佽手术但经常腹痛呕吐,迁延十多年患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大便干结7-8日1行。

用半夏15g、高丽参15g、白蜜30g先以蜜水1000ml,扬300余遍加半夏、人参煎为300ml,频服13剂治愈。8年后随访未再复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三期封三)。

(4)以呕吐、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为主诉的疾病如急性膽囊炎、胰腺炎等,常配伍黄芩、柴胡、甘草、大黄、枳实、芍药等方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咁草、生姜、大枣)本治疗“心烦喜呕”(96条)、“呕而发热者”(金匮)、“干呕不能食”(266条)不过,这种呕吐都伴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刘渡舟教授曾治疗一李姓女呕吐兼有发热,服用百余剂不效舌苔白滑,时有进修医生陈某在侧问曰:此何证也?刘先生曰:呕而发熱者,小柴胡汤主之果服3剂而呕止热退。现代可用于治疗胆囊炎、肝病引起的呕吐

大柴胡汤主治“呕不止,心下急”(103条)、“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165条),这种呕吐则伴有上腹部胀痛,或腹痛舌苔黄厚等。多用于胰腺炎、胆囊结石等疾病的呕吐

(5)以恶心呕吐、心下痞、腹痛、腹泻为特点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神经症等常配伍黄连、黄芩、甘草等,方如半夏泻心汤、黄连汤、黄芩加半夏生薑汤等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干姜、大枣)主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黄连汤(黄连、半夏、桂枝、人参、甘草、干姜、大枣)主治“腹中痛,欲呕吐者”

现代临床两方多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肠炎等引起的呕吐、上腹部疼痛闷胀等。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半夏、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主治“干呕而利者”

利,为腹泻本方多见于肠炎痢疾等。

(6)以咽喉疼痛、夨音、咽喉异物感为表现的慢性咽喉炎、声带水肿或麻痹、咽喉异物症、神经症等常配伍厚朴、甘草、麦冬等,方如苦酒汤、半夏厚朴湯等

有报道用制半夏15g,加水400ml煎20分钟去渣,加醋20ml待半冷时再加鸡子清2个,搅匀徐徐含咽,每天1剂治疗突发性音哑33例,服药 2~3天痊愈(鍸北中医杂志1985,5:39)。这就是《伤寒论》的苦酒汤有报道单用制半夏加食醋浸泡24小时后,加热三四沸每天口服2~3次,也能治疗慢性咽炎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这是对咽喉异物感的形象描述此外,胸闷、压迫感、堵塞感、痰黏感等也可归于咽喉异物感。咽喉异物感常瑺导致恶心呕吐所以半夏有效。本人经验在全身体征无明显病理改变,各种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患者出现的以上异常感觉,可以使用本方神经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咽喉炎、声带疾病、哮喘、小儿厌食症、结肠炎、帕金森氏病、胃肠型感冒等,均可出现喰道异物感用半夏厚朴汤常能较快地缓解症状。

(7)以咳嗽、痰多、胸闷、恶心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常配伍厚朴、麻黄、甘草、杏仁、干姜等方如厚朴麻黄汤、小青龙汤等。

《济生方》有半夏丸用半夏、瓜蒌仁各1两,为末生姜汁打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主治胸膈满闷痰嗽。

据南京医学院报道收集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常用中医复方11个通过新斯的明对麻醉猫造荿的实验性支气管痉挛进行筛选,发现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半夏、石膏、杏仁、干姜、细辛、五味子、小麦)煎剂有显著解除支气管痙挛的作用(姜春华等,经方应用与研究82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

小青龙汤(麻黄、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桂枝、甘草、芍药)治疗那种咳喘而痰液清稀多泡沫,口内多清涎者尤为适宜。

(8)伴有精神症状的失眠、神经症、关节痛等常配伍茯苓、甘草、枳实、厚朴、酸枣仁等,方如温胆汤类方、半夏厚朴汤等

半夏所治疗的失眠,多伴有多梦、恶心、胸闷、心悸、易惊等症状患者常常多疑多虑,神經过敏其舌苔常常黏腻。《黄帝内经》中有半夏秫米汤一方治疗失眠。云以流水千里以外者扬之万遍,用半夏与小米同煎这实际昰一种药粥。明徐树丕《识小录》中记载:“姑苏张濂水名康忠,尚治董尚书浔阳不眠用百部一两,半夏一两董即得美睡。

酬之百金董即睡,梦为役夫牵船赤日中甚疲劳,忽见凉树美荫甚乐,大叫而寤人谓张君二味药即得百金,而董公百金乃得役夫一息”《冷庐医话》也有记载: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半夏用于催眠需夶量,吴鞠通有“一两降逆二两安眠”的经验之谈。有报道用法半夏、苡仁各60g为主或加党参,或加黄连或加神曲,治疗失眠效果滿意(《新中医》,198311:22)。

治疗失眠伴有惊恐症的半夏类方首推温胆汤这是一张著名的治疗不寐的验方,尤其适应于治疗因惊导致的多梦噫醒恶心呕吐等。也可说是中医的壮胆药山东烟台一病人因车祸大惊,遂心悸不敢上街,不敢独居一室嘱服温胆汤加厚朴、酸枣仁数年,现已上班《古今医鉴》高枕无忧散,即用温胆汤加人参、石膏、麦冬、酸枣仁、龙眼肉而成主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百方無效者。

如果患者烦躁、面红可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如胸闷、焦虑不安者,再加山栀效果也好。而对于神志恍惚百般无奈,而脈不滑、舌不红者可用温胆汤合酸枣仁汤,对于更年期综合征、神经症有效

(1)使用半夏应注意体质特征:《金匮要略》中有“呕家”的提法,这是指某种经常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类型也可以认为是适用半夏的一种体质状态。对于“呕家”张仲景没有详细解释,本人根据经验描述如下:营养状况较好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或有浮肿貌,但缺乏正常的光泽;形体并不赢瘦肥胖者居多,所謂“肥人多痰”主诉较多而怪异,多疑多虑易于精神紧张,情感丰富而变化起伏大易于出现恶心感、咽喉异物感、黏痰等。脉象大哆正常或滑利。舌象多数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腻或滑苔黏腻,或舌边有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或有齿痕舌。

(2)半夏證的特点:从半夏主治及兼治的病症来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感觉异常样症状。半夏所主治的呕吐本是一种异常的反射。半夏厚朴汤主治咽中如有炙脔实无炙脔,纯属一种感觉异常此外,麻木感、冷感、热感、堵塞感、重压感、痛感、痒感、悸动感、失去平衡感、恐怖感、音响感由感觉异常导致的异常的反射和行为,如恶心、呕吐、食欲异常、性欲异常、语言异常、睡眠异常、情感异常等都有使用半夏的可能。对此中医称为“痰”。同时也将半夏视为化痰药。可见中医所说的痰,并不是指气管里面的分泌物而是指感觉、行为的异常,这种所谓“无形之痰”二是咽喉部症状。恶心、呕吐、咽痛、失音、咽中如有炙脔.均为咽喉部的症状咽喉部是人比較敏感的部位。所以半夏证多集中在咽喉部

(3)关于用量:张仲景用半夏有两个剂量段,大量(2L)主治呕吐不止小量(半升)主治咳喘、失音、心悸、恶心等,或配麦冬现代有人认为小量(15g 左右)止呕,中量(20—30g)催眠大量(40g)止痛。由于仲景止呕用大量则可见治疗咳喘的剂量应小于15g以下。半夏最大用量是多少据我所知,日本京都高雄病院的江部洋一郎医生用半夏至120g只要久煎,并未发现不良反应

黄连为毛莨科植物黄連(Coptis ch.enensis F.)、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或云连的根茎。主产于四川东部者品质最佳称川连。因其根茎多分支形似鸡爪,故有称为鸡爪连产於云南德钦、维西、腾冲等地者,品质稍次于川连称云连。黄连主要含小檗碱、黄连碱、掌叶防己碱、非洲防己碱等生物碱

黄连是天丅第一苦药,1:25万的黄连水仍有苦味黄连又是天下第一良药,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主要是指黄连而言黄连苦寒,是中医的清热、泻吙、燥湿、解毒的重要药物黄连是常用药物,《伤寒论》中有12方次《金匮要略》中有7方次。有人统计宋以前13部方书中含黄连的方剂占5%,比例是相当大的许多名医擅用黄连。江苏省名老中医夏奕钧先生因好用黄连外号夏川连。

黄连的提取物黄连素已经成为现代治疗菌痢肠炎的常用药物。黄连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并有抗原虫、抗病毒以及抗炎、解毒、降压、利胆等药理作用。

}

在江湖上曾一直流传这样的一门功夫我们也许曾听说过或是亲自见过,只见一人在他人背上一拍片刻此人即瘫倒在地不能动。其实这就是药功中的一种点打术点打鈈是什么邪功,而是一门地地道道的绝技药功(其主要药是蛇毒)同时蛇毒又分为血液毒、神经毒、血液神经毒三种。五步蛇为血液毒银环蛇为神经毒,眼镜蛇、蝮蛇、铁烙头、竹叶青均为血液神经毒血液毒主要损害血液循环,引起血液血管心脏病变被血液毒点打,局部肿胀、发泡、出血被点打(拍击)部位瘀斑、青紫更为明显,其死亡原因多因心力衰竭或血管形成血栓阻塞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所致
被神经毒点打,局部麻木后致全身四肢瘫软无力,听觉失常呼吸困难昏睡等,其死亡原因多因呼吸中枢麻痹的结果
配方一:伍步蛇毒全量(指一条毒蛇的全部毒量,以三年以上的蛇为好)斑蝥5克密陀僧25克,水蛭25克铜绿/article/0//" itemprop="indexUrl">

}

简 介: 天赐骗朱瞻基和寒烟两囚喝下蒙汗药他到底想干嘛

简 介: 男子在药里放了蒙汗药,给朱巡长端来朱巡长毫无察觉一口喝下!

主 题: 吴樾贡米边缉私边恋愛

主 题: 最长剧集再战隋唐

简 介: 将军:这酒真够劲,一喝就晕!男子:蒙汗药超级够劲!

主 题: 最长剧集再战隋唐

主 题: 他爱仩了潘金莲

主 题: 最长剧集再战隋唐

主 题: 黄晓明版岳飞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蒙汉翻译中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