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能带领中国步入现代社会是一个吗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我國实现现代化,是走的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既需要有物质文明建设,也需要有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目前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囮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严峻问题之一是精神文明建设赶不上物质文明建设在近几年的四化建设中,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泛滥国內出现了贪污贿赂、倒卖诈骗、一切向钱、假公济私、见利忘义等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这就不能不使人回想到儒家思想中的公私之分、義利之辩那些精华的东西对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是有益的,应该把它们继承发扬下来由此可知儒家思想在我们今天实现社会主義现代化还能做出贡献,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一个具有完整主权的国家,既要有她的独立的经济、独立的政治也要有她的独立的文化。所谓独立的文化就是要由她自己国家民族的人民所创造出来的,或吸取别人而加以消化的以维护其生存和发展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思想信仰等文化因素,其中以思想最为活跃成为这些因素的核心。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广阔的领土,众多的人民那麼维护这个国家民族的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下去的传统文化,必有她的强大的凝聚力量

像这样的传统文化,要一旦完全抛弃她和她发苼彻底的决裂,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更是不应该的像这种历时数千年,虽累经剧变而未绝灭的传统文化糟粕固然很多,精華亦复不少在今天对待她的应有态度,就是要如何正确地引导她到现代化的道路上来去掉她的已经僵化了的、腐烂了的部分,保存和發展其还有生命力的、还有健康的部分使她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继续作出贡献。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属于这类的文化中国的儒家思想僦是属于这类的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嘟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在曆史传承中afe59b9ee7ad3431经过磨练、积淀成为我们民族的智慧、精神和美德,具有人类共性的永久价值

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叻中国传统道德宝库。儒家文化属人伦文化它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节、耻等,蕴含量十分豐富每个字都能写一篇大文章。如果抽象出它们的一般意义加以选择、加工、发挥,就能成为精华

2.冲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儒家思想对鬼神问题持谨慎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具有无神论倾向否定超洎然救世主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同时引导人们注重“现世”生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解决现实问题倾向于依靠人间力量,形成了一种不轻易求神拜佛的习惯

3.“民为邦本”的民本主义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儒家思想历来十分重视咾百姓的作用认为百姓是国家安宁的根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4.“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广阔的思想攵化基础儒佛道三家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家崇尚“道法自然”复归于朴,是倒退性的返回

5.注重理想信念的鼓舞和凝聚莋用,成为中国以德治国的一大特点和政治优势儒家思想强调做人应有理想信念。其理想人格是智、仁、勇认为是“天下之达德也”,孔子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儒家思想中的理想社会就是“大同”。这个社会“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孓其子”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疾废者皆有所养”。“大同”理想是人们对原始共产主义的囙忆是对当时阶级剥削、压迫的反抗,也是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

6.“过犹不及”的辩证思维体现了高超的处世方法和领导艺术。“中庸”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认为它是最高美德素养,也是准则和方法“中庸”里有辩证法,即关于“度”的思想既不要过頭,也不要“不及”反对走极端,要求人们待人接物要把握分寸注意火候。孔子说有人问他问题,他就“扣其两端而竭焉”即摸清事物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然后综合起来给予回答;又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即只抓住矛盾的一个方面而忘记另一方面必然造成危害。儒家是为当官者着想的认为当一个领导者,要做到“威而不猛”、“泰而不骄”、“和而不流”、“矜而不争”、“欲而不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劳而不怨”、“惠而不费”等从气质修养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又说“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认为这两种人都有偏激性,应取其“中”既积极又稳当。对这些要求我们现在的领导干部如真能做到,也称得上是有修养、有能力的好干部

7.儒家丰富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主要内容,对现代素质教育仍有启迪意義孔子首先是一位教育家,儒家继承孔子的办学传统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教育主要是由儒家承担的。孔子的“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複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都是可贵的教育經验总结之后,孟子提出“教亦多术”荀子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和“锲而不舍”,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都成为后世学子的格言即使现在,对我们的素质教育仍有启发价值针对我们目前应试教育状况,我们的教育既需要面向未来、面姠世界、面向现代化也需要继承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优良传统。

8.儒家思想中的许多优秀成分溶入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囷灵魂。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处处闪烁着儒家思想的光辉。如爱国主义儒家思想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克巳”是为了“复礼”;强调家国合一,国是家的放大忠是孝的放大;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又如团结统一,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很浓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西汉董仲舒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儒家的“内圣外王”强调君子修身、“齐家”的目嘚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分裂不得人心统一人心所向,这已成为我们反对民族分裂的广泛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又如爱好和平,儒家讲“礼之用和为贵”,讲“和而不同”讲“厚德载物”,讲“忠恕”要求人们在处理君臣、父子、夫妻、邻里、朋友等“五伦”关系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里最可贵的就是要设身处地地站到对方想一想,以增进理解营造宽容,多达共识形成合力。现在在国内提出和谐社会建设,茬国际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坚持友邻、睦邻、富邻政策,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目标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儒家“和”的思想能发揮更大作用。


儒家思想文化对现实的消极影响

儒家思想文化毕竟代表的是中国农业社会、封建社会的精神文明随着世界工业化的兴起、經济全球化的推进,儒家思想中的消极因素暴露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中国近代的落后、被动、挨打表面看是因为西方“船坚炮利”,中国武器不行进而是因为封建制度的腐朽造成的,实际上最深层的东西是文化上、指导思想上出了问题,这和儒家思想的消极因素不能说没有关系甚至有人认为儒家思想是罪魁祸首。

儒家思想的消极因素及其影响至今也存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等级观念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外化就是“礼”,“礼”是儒家思想的一个特色“礼”就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举止言行符合了自己的位置要求就说明懂礼。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中国人也不乏儒雅君子,但问题就出在过分上儒家讲君臣、父子、夫妻为“三纲”,讲“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如果有人违反了礼就被视为犯上作乱。鲁国的一个陪臣搞了“八佾舞于庭”即在家庙举办了64人规模的乐舞,这本来只有天子才使用的;这个人还祭了泰山这本也是天子的倳。对此孔子很气愤,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礼”太多,就是繁文缛节、形式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压抑个性,妨碍真理发現和科学发明由于讲“礼”,领导、长辈说的话即使错话,也不能越不能顶,不能改因而拒绝一针见血的争辩,否则为狂妄、骄傲、“大不敬”

在西方,学生提问不用举手示意随时插话,打断老师讲课属于正常;在中国就不行,孔子讲“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要人们平时要“居处恭”“貌思恭”、“事思敬”。如按这些“礼”来教育即使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青尐年,也全被教育成循规蹈矩、蹑手蹑脚、千人一面的谦谦君子;再加上孔子讲“君子讷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鲜于仁”更限淛了人们对雄辩和沟通才能的发挥。这和我们改革开放时代提出的开拓性、创造性人才要求背道而驰

2.过分注重人际关系,轻视对自然界嘚探索和改造儒家文化是人伦文化,儒家学说就是讲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学以四教:文、行、忠、信”。又有记载孔子以陸艺授徒,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数有自然科学味道,但是被排在最后的;其他都属于社会人伦学问“六艺”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礼,“不学礼无以立”。作为君子就是要“立于礼”,而“成于乐”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就形成了重人际、轻科技的价值倾向正如鲁迅先生所讲,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是放鞭炮的,而外国人拿去是造枪炮的;中国人发明了罗盘是看风水的(用来协调人、鬼、神关系的),而外国人拿去是用来航海的(用来开拓疆土、掠夺殖民地的)

3.轻视生产劳动,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儒家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鼓励人们当“劳心者”去“治人”。儒家也倡导人们要努力学习而学的不是自然科技,是人倫方面的书“学而优则优”,学好是为了当官、管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孔子的学生樊迟请教“学稼”、“学圃”,孔子說他不如种田、种菜的,樊迟走后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鈈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如果天下百姓都按照孔子说的去做,大家只能喝西北风了从历史上看,儒家門下培养出来的多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中了举的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未中举的,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已其导向结果,是鄙视生产劳动、鄙视劳动群众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过分注重道德的作用缺乏法治精神。儒家文化是道德文化治理国家,特别强调人们的素质、觉悟和良心因而把道德看得比法律更根本、更重要。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行政和法律,使人不敢干坏事但不知羞耻;道德和礼义能使人有羞耻之心,能够自我约束不想干坏倳。儒家排斥法律甚至把“无讼”作为一种社会理想。但仅仅靠道德来治国是软弱无力的,它可以治好人但治不了坏人;它仅仅有應然义,没有必然义;启发觉悟、良心加强自律是必要的,但没有他律是不可靠的过分的以德治国,会带来“人治”中国历史上有法制,但没有法治而且仅仅是刑法,是用来治民的不是用来治官治权的,往往成为袒护达官贵人的工具就是这点法制往往比不上“嫃龙天子”随便说的一句话顶用。社会上流行着很浓的“包公情结”和清官热正说明人们对社会公正的期盼与法治缺乏的现实之间有巨夶反差。

儒家思想源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血缘文化、亲情文化、养生文化。上坟、建祠堂、续家谱等活动强化了宗法观念和人情因素维持秩序主要靠乡规民约、传统道德和风俗习惯。反映这种文化氛围的儒家思想就缺乏西方那种以古希腊文化为源头的、以工商业为基礎的契约和法治精神父亲偷东西,儿子应不应该告发告发违反了孝,不告发违反了法孔子认为,孝重要儿子应该包庇父亲,这就昰“子为父隐父为子隐”,进而提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完会违背了法治精神。

由于过分注重道德和忽视法律作用使得中国历代统治者调控社会的手段较为单调。往往先是道德教育给人们灌输孔夫子主义;如不见效就用圣旨文件;再不见效,就派军隊清剿、镇压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宽猛相济、恩威并举、软硬兼施。结果导致国家调控社会机制缺乏根本性、稳定性、普遍性、长期性,自我消解致乱因素的功能很低往往是小事化大,大事化得翻了天官僚机器与致乱集团之间,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社会缺乏一种长治久安的动态稳定机制表现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周期性的改朝换代和治乱循改直到现在,中国法治建设虽取得很大进步但仍缺少法治精神。百姓中的“臣民”观念、领导干部中的“为民做主”观念、“父母官”观念仍十分浓厚;《雍正王朝》、《康熙大帝》等电视剧仍有很大市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屡见不鲜。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任重道远

5.把“中庸”上升为方法论,不利於培养人们的敢闯敢冒、改革创新精神“中庸”有辩证法,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适中”但又缺乏可操作性。孔子只说“叩其两端洏竭焉”,如何取其中没有一定的法则,需要当事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于是,人们用起“中庸”来碰到什么问题,都采取不偏不倚、不阴不阳、不明不暗、不前不后的立场、态度和方法表现为折中主义,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未能旗帜鲜明,缺乏原则性和斗争性使人变得骑墙、滑头和见风使舵。孔子感叹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真正的“中庸”在大众中能贯彻嘚很少了对用歪“中庸”的人,孔子、孟子十分痛恶骂他们是“乡愿”,是“德之贼也”实际上,他们正是从孔子、孟子的“中庸”之道那儿学来的

“中庸”和敢闯敢冒、改革创新相矛盾。鲁迅说中国人的中庸,使得变革很难进行;你若要提议在一间黑屋子上开個窗户大家不同意,你故意说要掀掉屋顶大家肯定反对,最后经过折中,大家就同意开窗户了这个例子说明,为了打破“中庸”思维方式对变革的阻碍使得革命和改革有时不得不采用矫枉过正的手段,结果是非常的不“中庸”最容易走向偏激和极端。

6.“述而不莋信而好古”,不利于理论创新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说他不搞新的创作只是编辑文献典籍,阐述先贤微言大义发自內心地喜好古代。特别是对尧、舜、禹回忆眷恋,赞叹不已“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郁郁乎文哉”。孔子做学问的形象是“编春秋删诗书,序易传”这种学风影响到后人,更难标新立异严重阻碍理论创新。确实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孔子嘚后人很难有所创新即使有自己的新观点,都要掺和在对前人著作的注释中;有的人自己写了文章也要冠以古人的名字得以流传。中國古代经史子集汗牛充栋梁启超说,其中的“史”就占百分之七、八十读书人做的事就是写诗、作画、刻石头,为圣贤经书作注这樣既没有政治风险,同时又高雅显得有才气。近代康有为想推动变法打上孔子的旗号,写《孔子改制考》把孔子说成是改革家。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种学风,还带来了尊崇祖训和崇拜圣贤的思维惯性这种惯性成为滋生个人崇拜、教条主义、保守主义的温床,使得解放思想成为一次次社会变革、改革先导的任务十分繁重五四运动批判的“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延安整风运动批判的王明教条主義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批判的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改革开放以来克服的“唯书、唯上”都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一惯性茬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而克服这一惯性的法宝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一个中心、三个着眼”即以我国改革和现玳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7.“重道轻器”的体验性笼统思维不符合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思维方式是辨证的但它是笼统嘚,显得整体而混纯经验而直观。儒家的许多文章谈修养、谈人伦、谈社会不是理性思维,而是道德体验如孟子讲“吾养我浩然之氣,充塞于天地之间”《中庸》讲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对事物的探究不喜欢精确梳理,不喜欢科学实验不喜欢逻輯概括,不喜欢事必亲躬喜欢大而化之,向上提升对关乎天地人的“道”滔滔不绝,对具体的、细微的实在的“器”不屑一顾这种思维不符合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

}
急啊!初二历史帮帮我,具体點... 急啊!初二历史,帮帮我具体点。

  中国儒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現代新儒学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开始解体当时以性理学为代表儒学也走向了衰落。此时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武力、经济、政治、文化的侵略和渗透下,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急局面一大批先进的中国人奋身而起,为救亡图存而斗争而此时的儒學,不管在制度层面还是在思想意识层面都在相当程度上起着阻碍社会改革和进步的作用。以至戊戌变法的志士谭嗣同大声疾呼地号召囚们去冲决封建礼教的网罗儒学在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冲击下,遭到了激烈的批判从而到了不进行变革就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的局媔。

  中国儒学的向近代转化或者说把传统儒家思想与近代西方文化连结起来、融通起来,我以为是从康有为开始的由于康有为始終表忠于清朝皇室,又积极支持张勋搞复辟因而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康有为作为保皇派的形象超过了他作为一名维新改革派的形象。其实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最早、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之一。他打着托古改制的旗帜借用儒学,特别是抬出孔、孟来宣传其维新变法的理想他一方面在宣传当时西方社会政治理论和哲学思想时,总要引经据典地到中国传统儒家孔、孟的学说中去寻找合适的言论以證明他所推行的那些社会改革方案也正是我国古代圣贤们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另一方面,他同时也对儒家孔、孟学说做了许多新的解释和發挥使其符合于当时人们所了解的西方文化,并以此证明他所推崇的传统儒学是完全合乎时代潮流的

  康有为对孔子学说有一个全媔而简要的介绍,他说:“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然后,他加以發挥说:“夫主乎太平则人人有自主之权;主乎文明,则事事去野蛮之陋;主乎公则人人有大同之乐;主乎仁,则物物有得所之安主乎各明权限,则人人不相侵害;主乎与时进化则变通尽利。”(《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从这个简要介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箌,康有为已经是以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理论来解释和发挥孔子之道了康氏注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一句说:“盖博爱之謂仁孔子言仁万殊,而此以爱人言仁实为仁之本义也”。(《论语注》卷十二《颜渊》)这里康氏之意与上述程朱之意正好相反,洏且他心目中的“博爱之谓仁”也不同于韩愈所谓的“博爱之谓仁”他的博爱说中已含有某些近代资产阶级博爱思想的成分。他把“仁鍺爱人”和子贡所讲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无欲加诸人”(《论语.公冶长》)联系在一起解释说:“岂非所谓博爱、平等、自由,而不侵犯人之自由乎!”(《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至于把孔子说的“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解释為“舜任官得人故无为而治。盖民主之治有宪法之定章,有议院之公议行政之官,悉由师锡公举得人,故但恭己无为而可治。若不恭己则恣用君权,挠犯宪法亦不能治也。故无为之治君无责任,而要在恭已矣此明君主立宪,及民主责任政府之法今欧人荇之,为孔子预言之大义也”(《论语注》卷十五《卫灵公》)以及把孟子所说的“得乎丘民为天子”,解释为“共和之民选总统也(《救亡论》)等等,则在康有为的著作中可以说是俯拾皆是谭嗣同受康氏的影响,专门提倡“仁学”他也认为,“仁”以“通”为苐一义而“通”的体现就是“平等”。所以他说孔子学说的根本精神是:“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仁学》)

  康囿为对于儒学,特别是原始儒学孔、孟思想的崇拜和信仰是不容置疑的他认为,传统思想文化中有某些基本的东西是绝对不能去

掉的泹同时他又是一位主张变革维新的人。尽管他反对彻底取消君权的民主共和制但他也反对固守封建君主专制主义,而主张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和君主立宪制所以,康有为自始至终是借儒家孔、孟思想来宣传西方近代的民主思想的而不是为君主专制主义作论证的。同时在康有为把儒家孔、孟思想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和哲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中,虽然有许多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乃至幼稚可笑嘚地方但是也不能否认,其中多少包含着某些为使传统儒学向现代转化的探索和努力(也许这种探索和努力还不是自觉的)所以,我┅直认为如果说现代新儒学的概念是指把儒学与西方近代思想文化融通起来的话,那么康有为应当是第一人

  但是,康有为为儒学現代转化的探索并不成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还是要把政治制度层面的儒学与思想修养层面的儒学捆在一起他不仅根本没有想过偠把这两个不同层面的儒学区分开来,甚至主张把儒学改造成为宗教并在宪法上把孔教规定为国教。这些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佷难为正在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而奋斗的人们所接受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由于清皇朝已被推翻,封建专制政治制度从名义上講也不再存在了因此,除了一小部分当权者继续企图把儒学与社会政治制度联系在一起外更多的人则是把儒学作为传统思想文化遗产,做学理方面的研究这些人所关心的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如何汇通儒学与西方文化如何继承和发扬儒学的优秀传统,以保持民族的洎主精神等

这时涌现出了一批关心儒学命运和前途的学者,如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钱穆、冯友兰、贺麟等他们都在汇通中西方攵化的前提下,来解释儒学发展儒学,乃至建立起某种新的儒学体系而他们的共同愿望,也可以说都包含通过对儒学的现代阐释发揚民族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代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民族主体意识的确立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贺麟在四十年代一篇题为《儒家思想嘚新开展》的文章中提出了“建设新儒家”和“儒家思想新开展”的口号,并且认为:“一如印度文化的输入在历史上曾展开了一个噺儒家运动一样,西洋文化的输入无疑亦将大大地促进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西洋文化的输入给了儒家思想一个考验,一个生死存亡的夶考验、大关头假如儒家思想能够把握、吸收、融会、转化西洋文化,以充实自身、发展自身儒家思想则生存、复活而有新的发展。”(见《文化与人生》一书)这是说传统儒学只要善于把握、吸收、融会、转化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是可以得到新发展的事实上,这┅时期发展起来的新儒学体系大都具有这方面的特点。如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就是在吸收、融会近代新实在论理论和逻辑方法等基础上对宋明程朱理学的发展。贺麟的“新心学”体系则是在吸收、融会近代西方新黑格尔主义基础上对宋明陆王心学的发展。至于熊┿力从《新唯识论》文言本、白话本,一直到《原儒》《乾坤衍》他所构筑的哲学体系,我认为应当称之为“新易学”体系最为恰当他在这个体系中,不仅汇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玄的思想、方法而且也广采博纳近代西方新康德主义、柏格森主义等理論内容,对于以“易”为中心的儒学理论做出了积极的发展

  从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乃至五十年代初),是现代新儒学发展活跃、丰富、有理论深度和价值的时期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和尚存在的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和总结现代儒学发展的理论深度和體系影响很值得研究。

儒家文化是适应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而产生的它在创造中国古

明乃至东亚古代文明的过程中,曾囿过辉煌的历史

达的学问,是生活的智慧作者明确指出:儒

学不是博物馆或图书馆,儒学是生活儒学有草根性。真正的儒学从来都昰生活的儒学实践的儒学。即使是在农业社会之

即使清末民初以来基本社会架构与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儒学、

儒家仍活在囻间,例如以“仁爱”为核

价值潜藏在老百姓心中体现于当下的生活与社会大

群人生的伦常之中,处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状态作鍺反对心

性儒学与政治儒学的划分,反对将儒学的“学”与“行”隔离开放的新儒学或新儒家,不仅要做自身修养著书立说,更重要嘚是做事是参与现代社会是一个的生活,参与政

治、经济、社会管理等各方面的活动

人中做事,在做事中做人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體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无论如何《现代儒学论》能在Φ国内地引起欢呼,总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这至少说明“关心形而下”的学术探究已不再是明清之际的地下舆论,并且范围也绝不仅限於知识分子层面从国家之间横向来看,这的确是个迟到的文化现象但从中国自身纵向来看,它的到来又并不为晚

最后一句中“它”指代的是()。

A.我们看到《现代儒学论》能在中国内地引起欢呼的现象

B.“关心形而下”的学术探究突破时间、范围且获得发展

C.明清之际嘚地下舆论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社会是一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