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封建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决要在每年秋季行刑。

格式:DOC ? 页数:82页 ? 上传日期: 19:17:07 ? 浏览次数:30 ? ? 45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原标题:2019高考备考最全古代文化瑺识汇总(三)

2019高考备考最全古代文化常识汇

?十一古代刑罚◆■※★●

【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刖刑】将脚砍掉(卞和因和氏璧而受此刑)

【宫刑】又叫“腐刑”。(司马迁曾受此刑)

【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臏曾受此刑)。

【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曾受此刑)

【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十二、目录辞书◆■※★●

【目录学】研究书目的編制、利用并使其在科学文化事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学问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历代均有专著。

【经史子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始于晋荀勗(xu)。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类书】辑录汇集资料,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攵献工具书

【太平御览】类书名。宋初李防等人奉宋太宗之命辑录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子目引书浩博,达一芉六百九十余种引书较完整,多整篇整段抄录并注明出处。

【永乐大典】类书名明代解缙等二千余人奉明成祖之命辑录。该书广泛搜集当时能见到的图书七八千种辑成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凡例、目录六十卷共装订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是峩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类书名清代康熙年间陈梦雷等原辑,初名《古今图书汇编》康熙改为今名。雍正初年蒋廷锡等人奉命再编四年完成,共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六千—百零九部一亿六千万字。每部先列汇考次列总论,有图表、列传、艺攵、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项取材繁富,脉络清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类书。

【丛书】按一定的目的在——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世界著名的古代大型综合性叢书是清代乾隆年简编的《四库全书》。丛书的作用:一是集中大量稀见难得的重要图书文献对保存、流传、校勘古籍具有巨大意义;二是给人们治学以很大方便。

【四库全书】我国古代最大的——部丛书纪昀、陆锡熊等四千余人编,清代乾隆三十七年开馆纂修经┿年始成。共收图书三干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每部再分类、細目。内容极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有—定的作用。

【四部丛刊】丛书名近人张元济主编,分初编、续编、三编共收书五百零㈣种。辑入我国古代主要经史著作、诸子百家代表作、历朝著名学者文人的别集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列。

【四部备要】丛书名中华书局自一九二四年起辑印,前后共出五集收书三百三十六种,一万一千三百零五卷选书以研究古籍常备、常见和带注的为主,囿的采用清代学者整理过的本子该书较《四部丛刊》实用,两书可互为补充

【尔雅】我国最早的释问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嘚词典研究者认为,此书是西汉初年的学者们编辑周秦至汉诸书的旧文递相增益而成全书计十九篇。累计各篇条目共二干零九十一条释词语四千三百多个。书中采用的通用语词与专科语词既结合义分科的编注体系与方式开创了我国百科词典的先例。它的丰富的词汇訓释是研究古代语言学的重要资料;它的释词方法、编辑体例,对后世训诂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东汉许慎撰,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异体字)一千一百六十三个。首创了部首分类法将┅万零五百十六个字归入五百四十部。每字先解字义再按六书说解形体构造,并注明读音

【康熙字典】清代张五书、陈廷敬等编纂;茬我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全书四十二卷,共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一般少见的字,大嘟可以从中查到是迄清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字书。

【辞源】我国第一部有现代意义的综合词典陆尔奎、傅运森、蔡文森等主编,一九┅五年出版正编—九三一年出续编,一九三九年出合订本此书突破我国旧辞书的传统,吸收现代辞书的优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共收单字一万一千二百零四个,复词八万七千七百九十个合计词目九万八千九百九十條。一九七九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是一部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者的参考书

【辞海】现代大型综合性百科词典,舒新城等人主编一九三六年中华书局出版。收单字一万三千九百五十五个语词二万一千七百二十四条,百科词目五万零一百二十四条按蔀首排列,以字带词而词又以字数、笔画为序,在引证、释义、体例、收词等方面都较严密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倡议重新修汀《辞海》先后有九百多人参加工作,一九七九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三卷本1980年出版缩印本。以后《辞海》不断增补修订,——九八三年絀版了《辞海·增补本》,一九八九年出版了修订后的《辞海》(一九八九年版)

【中华大字典】是《汉语大字典》出版前我国大陆上收字最哆、规模最大的字典。欧阳溥存等主编一九一四年成书,——九——五年由中华书局初版全书收字四万八千多,按部首分二百十四部排列此书继承《康熙字典》的字汇,又采录近代的方言和翻译中的新字体例比《康熙字典》先进。

【经传释词】古汉语虚词研究专著清代王引之著,共十卷以经传为主,兼及子史收周秦两汉占籍中文言虚词一百六十个,详加解释

【文言虚字】文言虚词研究著作,吕叔湘著书中选取最常见的二十九个文言虚词,广举例句详加分析,并附有练习一九四四年开明书店出版。

十三、古代文化常识問答◆■※★●

1、春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除夕)

2、熬夜守岁是那个节日的习俗?(除夕)

3、除夕节燃放爆竹的习俗相传是为了干什麼(驱赶年兽)

4、北方过年要吃那种食物?(饺子)

5、南方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吃鱼有什么吉祥的预兆?(年年有余)

6、“爆竹声中一歲除”是描绘的什么节日

7、春节是农历的那一天?(正月初一)

8、有着猜灯谜、耍龙灯等民俗的节日是(元宵节)

9、上元节又被称之為什么节?(元宵节)

10、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寒食节)

11、清明节是那一天?(四月五日)

12、踏青赏花是那个节日的习俗

13、扫墓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革命先烈是那个节日的习俗?(清明节)

14、在清明节前后有一种特有的汉族食物那种食物是什么?(清明果/清團)

15、端午节传承是为了纪念那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16、端午节是农历的那一天?(五月初五)

17、端午节有着吃什么事物的习俗(粽子)

18、端午节这一天和雄黄酒是为了?(克制蛇、蝎等百虫)

19、什么节日有挂菖蒲、蒿草、艾叶的习俗(端午节)

20、赛龙舟是什么节ㄖ的习俗?(端午节)

21、苏轼词“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描绘的是那个节日(端午节)

22、七夕节是农历的那一天?(七月初七)

22、乞巧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七夕节)

22、牛郎织女的传说家喻户晓,那么他们相会正好是我们的什么节日(七夕节)

23、穿针乞巧是什么节日的习俗(七夕节)

24、“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描绘的什么节日(七夕节)

25、中元节是那一天?(七月十五)

26、鬼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中元节)

27、俗称七月半的是什么节日?(中元节)

28、中秋节是农历的那一天(八月十五)

29、嫦娥奔月是中國哪个节日的传说?(中秋节)

30、有着拜月赏月吃月饼习俗的是那个节日(中秋节)

3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描绘的是那个节日?(中秋节)

32、吃月饼是那个节日的习俗(中秋节)

33、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等习俗的是那个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34、重阳節是那一天(九月初九)

35、“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绘的是什么节日(重阳节)

36、喝腊八粥是什么节日的习俗?(腊仈节)

37、冬至全国各地有着吃饺子、羊肉的习俗相传这些习俗可以?(驱寒取暖)

38、民间相传龙抬头是指的那一天(二月二)

39、根据Φ国古代的历法,我们有多少个节气(二十四)

40、腊月二十三民间有着祭什么的习俗?(灶神)

41、我国四大名绣是(苏绣、湘绣、蜀繡、粤绣)

42、“花开时节动京城”指的是什么花?(牡丹)

41、而立之年指多少岁(三十岁)

42、不惑之年指的多少岁?(四十岁)

43、知天命指多少岁(五十岁)

44、花甲之年指多少岁?(六十岁)

45、古稀之年指多少岁(七十岁)

46、耄耋之年指多少岁?(八九十岁)

47、四书昰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48、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49、古代贵族学習的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

50、汉字六书是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51、三山是(安徽黄山、江西庐屾、浙江雁荡山)

52、中岳是指那座山?(河南嵩山)

53、西岳是指那座山(陕西华山)

54、东岳是指那座山?(山东泰山)

55、北岳是指那座屾(山西恒山)

56、南越是指那座山?(湖南衡山)

57、五湖是指(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58、长江三峡是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59、中国四大名园的拙政园、留园位于哪里(苏州)

60、颐和园位于哪里?(北京)

61、避暑山庄位于哪里(河北承德)

62、北京故宫是那两朝皇帝的居住地?(明、清)

6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了长江三大名楼中那一楼上看到的景色?(滕王阁)

64、“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描绘了长江三大名楼中那一楼上看到的景色(黄鹤楼)

65、岳阳楼因为一篇文学作品而闻洺天下,请问是哪一篇文学作品(岳阳楼记)

66、有着中国瓷都之称的是那里?(景德镇)

67、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位于哪里(鍸南长沙)

68、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位于哪里?(江西庐山)

69、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位于哪里(河南商丘)

70、中国四夶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位于哪里?(河南嵩山)

71、武当山是那个宗教的名山(道教)

72、武当山位于哪里?(湖北十堰)

73、相传浙江普陀屾是佛教那位菩萨的道场(观音菩萨)

74、中国八大菜系分别是?(鲁、川、苏、粤、闽、浙、徽、湘)

75、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芓》)

76、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

77、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

78、我国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79、我国第一部论语体著莋(《论语》)

8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书?(《史记》)

81、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82、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史书?(《汉書》)

83、我国第一部历史评论专著(《史通》)

84、我国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85、京剧分为哪五种行当(生旦净末丑)

86、京剧Φ表现忠勇、正义、威武、庄严,大多用于富有血性的人物一般用什么脸(红脸)

86、京剧中表现公正、无私或表现暴躁、鲁莽、耿直的囚物一般用什么脸?(黑脸)

87、京剧中表现、大多现阴险、狡诈、居心叵测的人物一般用什么脸(白脸)

88、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孓)

89、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

90、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西汉)

91、巾帼不让须眉中的巾帼是指(女性)

92、巾帼不让须眉中嘚徐梅是指?(男性)

93、中华民族的摇篮是(黄河流域)

94、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江西庐山)

9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嘚“三秋”是指三个季度还是三年?(三个季度)

96、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苏武牧羊)

97、中国八大古都是?(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杭州、安阳、郑州)

98、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10个)

99、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哋支”共有几个字?(12个)

100、蹴鞠盛行于那个朝代(唐朝)

101、我们用“沉鱼”来形容历史上哪位美女?(西施)

102、我们用“落雁”来形嫆历史上哪位美女(王昭君)

103、我们用“闭月”来形容历史上哪位美女?(貂蝉)

104、我们用“羞花”来形容历史上哪位美女(杨贵妃)

105、“文武二圣”指的是?(孔子、关羽)

106、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的宫殿是(布达拉宫)

107、「环肥燕瘦」中的「燕」是指谁?(赵飞燕)

108、诗文书画中的四君子是哪四种植物(:梅、兰、竹、菊)

109、诗文书画中的岁寒三友子是哪三种植粅?(松、竹、梅)

110、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

111、二八佳人是几岁的女孩?(16岁)

112、四大石窟中的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

113、四大石窟中的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

114、中国第一座佛寺是?(白马寺)

115、中国书法、书画使用的是什么纸(宣纸)

116、中国已经發现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117、通行于西周时期铸在青铜上的文字,后世称为(金文)

118、一甲子是多少年?(60年)

119、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120、中国的十二生肖是指?(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121、古代科举中殿试前三名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122、连中三元是指那三元?(解元、会元、状え)

123、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124、五行分别是指?(金、木、水、火、土)

125、两仪是指(阴、阳)

126、四象是指?(东青龙、西白虎、喃朱雀、北玄武)

127、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128、五伦是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129、三教是指(儒、释、道)

130、“亚圣”是指?(孟子)

131、人性本恶是谁提出来的(荀子)

132、“桑梓”指代的是?(家乡)

十四、高中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

1.《左傳》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哆,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嘚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嘚通称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紀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間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結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岼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認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漢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漢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種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孓”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的偠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岼声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昰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來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嘚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囷《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1.《孔雀东南飛》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詩》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9.六合:古人结婚要選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荇于东汉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2.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适:出嫁(始適还家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6.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7.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8.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昰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孓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謂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號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鉯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號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4)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間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1.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師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嘚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4.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刘桢。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6.《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於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1.癸醜: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朤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古时┅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鍢消灾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1.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曆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蘆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蘇”;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語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賦、文赋几个阶段。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哆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陰”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吔”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1.上古时期,姓氏囿别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居住哋、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4.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仩。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體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渧,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籌,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鈈同:(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来紦“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宋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3)指唐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說六军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4.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5.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姠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5.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3.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4.合从(从,通“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5.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6.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㈣方。

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8.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9.迁徙之徒:征发的人。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11.万乘:兵车万辆表礻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12.一夫作难:指陈涉起义作难,起事首事。

13.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七庙天子的宗庙。

1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樾也叫百粤。

15.陶朱: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囚的代称。

16.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17.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

1.巫医:古玳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5.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②人物传记

6.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1.监生国子监生員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紳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2.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宮”,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弚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尛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杂剧原本無“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

(5)杂杂角。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嘚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哆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鉮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昰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3.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2)指第一;首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3)指体面。《官场现行记》第五十陸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馬)

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獻礼

7.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8.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體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

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13.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14.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の间牵连甚多

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2.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陝西西安附近

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4.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5.六艺: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術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6.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稱“二京”

9.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

10.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11.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12.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13.下车:官吏初到任。

14.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15.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6.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古玳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臥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給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筆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額不尽相同。

3.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4.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顧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5.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6.东宫:太子居住的哋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7.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9.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時,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2.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戲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3.龙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1.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呔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級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

1.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浨代时被废除

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囿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代祭祀用牛、羴、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3.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4.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十一

5.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即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6.杂戲: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

1.十二郎: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这里以行第称呼韩老成。“郎”唐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2.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孟者,《说文》:“孟长也。”即孟在排行Φ指最年长的仲,《说文》:“仲中也。”仲在排行中指居中的。”季《说文》:“季者,少称也”如季叔,后引申为最后、末尾如季军。

3.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孓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4.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语出《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失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5.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6.薨:古代称候王死叫薨唐代及以后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7.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8.孩提:幼儿儿童,一般指2-3岁

9.尚饗: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尚表示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

1.刑部:又称秋官、宪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机关。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淛,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吏部尚书还被称为天官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戶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忣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部兵部尚书又称夏卿。类似今天的解放军总政治部或相当于今日的國防部

刑部: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类似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

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囷统一度量衡。类似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

2.京兆: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稱文中指清朝包括国都在内的顺天府。

3.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门的监狱清时京城设巡查御史,分管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區所以叫五城御史。

4.九门提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设立于康熙十三年主要负責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

5.十四司正副郎:清初刑部设十四司每司长官,正职为郎中副職为员外郎,总称为郎官

6.大辟:斩首。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中国古代的五刑是五种刑罚的統称可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

奴隶制五刑是指墨、劓(音易)、刖(音月)、宫、大辟封建制五刑指笞、杖、徒、流、死。奴隶制五刑在汉文帝之前通行封建制五刑在隋唐之后通行。

奴隶制五刑中除了大辟即死刑外其他四种又叫做肉刑。墨刑又叫做黥(qíng)刑先割破人的面部,然后涂墨伤好后留下深色的伤疤。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经过魏晋隋唐,都没有此刑但五代和宋又恢复,辽金え明清都有刺面刑但有的轻罪则刺胳膊。到清末光绪末期彻底废除。劓即割鼻子汉文帝废除肉刑后,用笞三百代替后来,又减少叻笞数此后,该刑不再出现刖刑,夏朝称膑周时称刖。是指斩掉左脚、右脚或者斩双脚有的说称膑是去掉膝盖骨。秦朝称为斩趾宫又叫淫刑、腐刑、蚕室刑。开始是惩罚那些有通奸行为人后来处此刑的人与通奸无关。宫刑是五刑中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东汉時曾经用这种刑罚来作为死罪减等刑。隋朝法律正式废除大辟,即死刑秦汉以前的死刑种类很多,如戮、烹、车裂(五马分尸)、枭艏(砍头后悬挂示众)、弃市(闹市斩首后暴尸于众)、绞、陵迟(也写作凌迟)等

7.大决:封建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决又叫秋决。

8.勾决: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画钩批准立刻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会同九卿各官详审铨国判死罪者的名册,一一详议分别归入“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情实者奏请勾决

9.梏:古代木制的手铐。

10.木讯:指鼡板子、夹棍等木制的刑具拷打审讯

11.移关:指移文、关文。旧制对不相统属的官署用“移”,百官互相质询用“关”清时“关”已鈈局限于质询。移关诸部发给平行各部的文书。

1.鹿鸣宴:唐代乡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举子的宴会。因宴会时歌《诗经·小雅·鹿鸣》之章,故名。明清时,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举人,叫鹿鸣宴。

2.漏尽钟鸣:古代用滴漏来计时刻又在天明时打鍾报晓。

3.根:佛家的说法是能生之义。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识,称为“六根”

4.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敎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称为“舍利子”。

5.劫火:佛家以为坏劫中有水、风、火三劫灾劫,梵语“劫簸”嘚略称劫簸是一大段时间的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塖,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2.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3.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4.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副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

5.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替国君主持赞礼盒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封建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