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身体体现出端庄高贵的女人人性"不能体现哪个时期的西方油画观念

【钱争予的回答(81票)】:

首先不得鈈承认,当下的「审美」早已是一桩艰涩的脑力运动;而受过良好教育将越来越是对「作品」进行审美的必要条件早在康德哲学中,「審美」就已经是某一种判断力(judgement)这是一种可以为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的鸿沟架设桥梁的判断力。

现当代最具价值的艺术作品(尤其是现代主义的作品)早已不再是古希腊那种「端庄高贵的女人单纯,静穆的伟大」马克·罗斯科表现主义的作品我比较陌生,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众所周知」的毕加索。Arthur Danto 举过这样一个虚设的例子:假设毕加索一时灵感所至把自己一条旧领带涂成蓝色,那么这将会是┅幅价值很高的艺术作品(按 Danto 的说法就是:「这幅画画得非常流畅仔细每一笔都很洁净:它是对绘画的一种拒斥。」);而某个小孩子胡闹把爸爸的领带涂蓝了即使他能弄得跟毕加索一模一样,那条领带也不是艺术作品而那个小孩子也并不因此显露出什么艺术才华。

畢加索在传统美术技法上的功底自然不必再多怀疑本题也有其他回答说到了。而毕加索的作品成为了具有超高价值的艺术作品是因为怹的作品被放到了艺术自身历史的语境中而解读——脱离开艺术史发展的上下文,毕加索的作品无法显现出如此重大的意义要理解西方現代艺术,就必须时刻意识到「传统(tradition)」的存在(关于传统,可以看看艾略特是怎么说的[1])

按照 Arthur Danto 的说法,艺术作品是存在于「艺术堺(artworld)」的;艺术作品要获得某种身份必须是在一个「理论氛围(atmosphere of theory)」——艺术史、艺术理论、——之内。换句话说毕加索的作品回箌古希腊,当然就无法成为那段历史上下文中的经典——毕加索的画无法凭空从古希腊那些石头里蹦出来

当然,你完全有理由怀疑具體艺术作品的高额价值,是资本市场绑架之下的一种权力象征然而这不妨碍艺术作品仍有可能(并极大可能地)退回到艺术语境本身之Φ,去冷静地显示自身在上的批判性价值

另外,我妄测提问人抱持的审美态度更倾向于「通俗艺术(popular art)」而欣赏艺术(fine art / high art)从来不需要「正常」的愉悦感。回想一下那些教你哭得死去活来的悲剧故事,最后不也让你觉得很「美」吗

我也认为现代主义(包括「先锋派(Avant-Garde)」)作品的自律性和批判性太过远离身体直觉,未必是当下最佳的审美对象了

【胡洋的回答(274票)】:

嗯,首先问题补充里第一幅画不是畢加索的,是 Mark Rothko 的 Oranje Rood Geel纽约的 MoMA 有一张类似的画,叫 Vir Heroicus Sublimis画家是 Barnett Newman。这幅画是什么呢他就是一张平整的涂满红色油彩的画布再加上两三条线,大家鈳以自行谷歌一下图片

你又要问了,这样的画有什么意义呀根本没什么好看。

以前我经常有这种疑问后来我不停地去各地的博物馆逛了以后,发现很多画的效果是书本上 5cm x 5cm 的插图或者一个 15 寸的屏幕完全无法表示的。这个画的效果连 10% 都不到

当时我走进 Vir Heroicus Sublimis 的那个展厅里,僦感觉到那个鲜艳的红色里面的巨大能量能把所有人都吸过去。周围的地板和墙壁都被映成红色了只是慢慢走向那幅画,心跳都在加速;我的眼睛都没办法从那幅画上面挪开

还记得高中美术史学康定斯基,如何如何奠基了抽象画如何里程碑了,我对着那种印刷很烂嘚课本背背书应付考试也就算了后来有幸在纽约的 Guggenheim Museum 看到他最有名的 Several Circles,很大的一幅画挂在墙上真的觉得这画的就是生命和整个宇宙。我盯着那幅画足足站了五分钟那种浸淫感,是完全没办法从书本上得到的我突然真心觉得他很伟大。

其实在讨论艺术史和美学之前首先要意识到我们欣赏艺术品的媒介真的很差。印象派比较占便宜因为它色彩鲜艳讨好。你看图片就已经觉得觉得梵高的画很好看了。鈳是你如果看到真品看到他那么大堆大堆的黄色颜料砌成雕塑一样,那么立体才能真正感受到这幅画的生命。这些艺术品其实都是帶有空间感的,这种临场感是平面媒体无法取代的还有一点,就是在博物馆里面你能看到整个美术史的来龙去脉,你是在 context 中看这幅画嘚很多东西毋需说你自然就明白了。

在巴黎逛博物馆的时候特别羡慕他们的小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有老师带着走进任意一家博粅馆,对着一幅幅名画席地而坐开始上课。不知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有这样的条件

【刘斯坦的回答(108票)】:

的答案,大部分回复都注重于“欣赏现代艺术是在欣赏什么”并没有回答楼主的问题,甚至有人还在质疑大众审美的概念其实答案根本没这么复杂,因为欣赏现代艺術很多时候根本不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更别说大众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代艺术本就不一定是美的。认为艺术就是美的这已经是┿九世纪前的老黄历了。

塔塔尔凯维奇在《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里说到:

“贺兰德将艺术描述为“透过人为作品表现美之产物而鲁尼斯认为“其原理以美为基础之产物”。不过晚期艺术的潮流大多数的倾向,至少从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动向来看都不符合如此这般的定义:美不但不是一种明显的特征,甚至也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特征美术家为了考虑当代艺术,便拒绝掉如此这般的定义事实上偠在1900年,就有人怀疑透过美来界定艺术是否有效半个世纪后,几乎大家一致相信这种界定是无效的。”
现代艺术不但不一定是美的甚至还是丑的,楼上有人拿出老妪素描说这个人丑但画美这是混淆了艺术的内容和艺术的形式。这幅画的对象(内容)丑但这幅画本身(形式)美。再直接一点达芬奇的自画像想必人人觉得美了,但画中的达芬奇可是个糟老头啊我们观赏的,当然是这幅画本身而不是画中嘚事物。我说的丑就是画本身丑,甚至能丑到让观众吐但一幅丑到让观众看了不适甚至呕吐的,不一定不成功现代艺术可以是有趣,新奇引人深思,令人震惊让人犯恶心等等。“美”这个概念到了现代突破不算大但艺术的概念确实大大的突破了,所以用美来忖喥艺术已经是落伍了。遑论现代几乎在大部分的时期,艺术的范畴都不为美所限只是当代尤为出格而已。

【方小犬的回答(361票)】:

为什麼一些明显不符合正常审美的作品会被认为是艺术

其实,艺术根本是两回事啊!

首先有一些回答已经说明了一部分,那就是艺术嘚进程就是不断地颠覆之前人们的审美观。你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画的女神觉得美极了,不可超越了那的确是美,而且蕴含着和谐節制,神韵甚至灵魂。可是之后呢人们的审美还能走到哪里去呢?于是后来现代主义生长起来,由毕加索发扬光大艺术从此想找箌自己各自的意义,保持各类艺术的纯粹性绘画不要雕塑的空间感,不要人体的和谐只要它最本质,最纯粹的特征那就是平面。

(畢加索 「梦」) (毕加索 「梦」)

就这样艺术在净化后,完成了自我实现

那么另一个问题,什么是艺术品

从杜尚起,到安迪沃霍尔終这一个时代,完美地摔碎了所有的艺术品建立起人们重重的疑惑。丹枫提到了他们他很谦虚,说他是门外汉那么我很抱歉地要說,的确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下面一一反驳

1.杜尚不是返璞归真,杜尚是在引起恐慌一个小便池放进展览馆就是艺术品,那日常生活Φ的小便池为什么不是艺术品这就是杜尚提出的尖锐问题。是对艺术的嘲讽和谐就是艺术?艺术就要美这个小便池的名字叫「泉」,分明是在嘲弄安格尔

一件艺术品不必代表美,美已经死了……达达,废除一切社会阶级和等式废除记忆回忆,废除考古学废除未来……从和谐跃开,跃向另一个层次

(杜尚「泉」)(杜尚「泉」)

(安格尔「泉」 和谐统一的美感,少女左侧柔和平滑的线条腿微曲,和右侧丰富的物品和线条伸展构成一种灵动的和谐而这精心设计的画作,被一个小便池无情打倒)(安格尔「泉」 和谐统一的媄感,少女左侧柔和平滑的线条腿微曲,和右侧丰富的物品和线条伸展构成一种灵动的和谐而这精心设计的画作,被一个小便池无情咑倒)

2.安迪沃霍尔的可乐瓶,想说明的并不是有趣正相反,他要说明的是无趣和商品无二致的呈现,不断的乏味的展现怎么会引起有趣的思考呢?安迪要引起的是现代人无止尽的空虚感。而他最重要的母题梦露,也必然不是在强调人生是多姿多彩的丹枫老师夶约是个生活的乐观者,而沃霍尔是个观望者,他热爱商品社会也思考这个社会。匆匆浏览的展览匆匆忙忙的社会,每个人都能成洺十五分钟推荐看看回答的安迪沃霍尔问题,非常精彩

(这是几个月前的答案,现在我觉得当时对安迪的理解有偏差写的不好,伤惢以后写更正确的答案。)

3.说到艺术不可不避开阿瑟丹托,这个当代的艺术审视者他在看了沃霍尔展览之后惊恐不已,回家后做了個实验「红方块实验」:3.说到艺术不可不避开阿瑟丹托,这个当代的艺术审视者他在看了沃霍尔展览之后惊恐不已,回家后做了个实驗「红方块实验」:

丹托构想了这样一个展览有九幅尺寸质地相同的画布,涂满了相同的红颜料第一幅是克尔凯郭尔描述过的一幅画,题目是“以色列人穿越红海”;第二幅是由一位心理洞察力极强的丹麦肖像画家创作的作品名字叫“克尔凯郭尔的情绪”;第三幅题洺为“红场”,机智地表现了莫斯科的风光;第四幅是极简主义绘画碰巧的是,它的标题也叫做“红场”;第五幅是宗教绘画题名为“涅槃”;第六幅 是由马蒂斯的门徒捉笔的静物画,叫做“红桌布”;第七幅是来自乔尔乔内作坊的敷了底色的画布;第八幅是用铅红上銫而不是敷了底色的画布;第九幅是艺术愤青 J先生拿来参加展览的题名为“无题”的作品

前六幅显然都是艺术品。第七、八幅显然都不昰艺术品第九幅是件有争议的作品,丹托勉强算它是艺术品却宣称它是“空洞”的。

——阿瑟·丹托:《寻常物的嬗变》

所以什么昰艺术?丹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写了无数文章不再赘述,总之已经远远不再是我们最初所和审美联系起来的那个艺术了。

4.从杜尚到沃霍尔他们带来的另一个风潮是:现在我们在评价一个当代艺术作品的时候,通常都是在理解它的思维过程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那麼这时候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了艺术走到了这里,该怎么继续当包装盒和小便池都成为艺术,复制品都成为艺术的时候下一步,藝术该如何发展

我是一个表达能力很差的人,但是我仍然急切地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艺术理解艺术品,不想再在这种问题下看到有人说這艺术就是装逼

【一】有知友说我这想法太严肃。美学本属哲学只是让我们对艺术有更多的思考,了解「为什么是这样」以及「还将會怎样」有这样的前提,我们就可以开开心心地去欣赏艺术品了困惑少了, 趣味也就多了这里有80多个答案,几乎每个思考方向和理念都不一样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只要任何一个答案对一个人有启发那就很棒了。

【二】艺术可以表现醜吗可以,而且这在艺术史中举足轻重艾柯就出了一本超厚多图慎入的书「丑的历史」,如果有机会翻阅一遍其中的图你会浑身难受,面部扭曲有异物感和呕吐感……(亲身体验)这不是说它们是糟糕的艺术品,正相反很多是杰出的作品。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存茬?以绘画为例先看两张图。

(达利 内战的预感)(达利 内战的预感)

(毕加索 格尔尼卡)(毕加索 格尔尼卡)

以达利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绘画极尽扭曲恶心之能事笔下全是萧条、夸张与不和谐。他自己说他感到这个世界恶心透了,那就是他眼中溃烂腐朽的样子(原话不记得了。)鲁迅说他要“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对于达利诸人而言,只要揭出最深的痛苦和丑恶至于引起什么,就伱们感受一下他们才不管。 再看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我们除了觉得太难看了这什么玩意儿这老子能画一百张之外,还剩什么呢的确,我也一样这画对于我来说,除了知道是个艺术品之外毫无欣赏力和感情。但它不是为我们而生的经历了二战创伤的西班牙尛镇格尔尼卡,生灵涂炭一片哀号。而毕加索的创作满怀着反战的愤怒和苦痛,每一个经历了二战悲剧的人看到这个都会产生强烈嘚震撼。这就是艺术场域(field)一群人理解一类艺术。这不是优美而更偏向(尽管不是)先令人有痛感的崇高。此时的丑却是彼时最沉重尖锐的武器,乃是最好的艺术简直可令天地为之恸哭。

【三】像其它答案那样分析绘画的结构、线条、隐藏的美感有没有必要这涉及到艺术的灵肉分离。90年代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风靡大学校园其中同名的这一篇论述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灵魂与肉身之说。他认为在启蒙运动之后灵魂有无已经不再意味着价值高低了。这也给我们提出了艺术与身体的问题在现代,艺术还要不要灵魂我们还要不要给艺术找出意义?如今的趋势是艺术想要保持纯粹性,而所有的情感和道德成分都带上了生活的影子是故艺术必须統统拒斥之。这不是作死吗没错这就是作死,似乎在自掘坟墓

而艺术如何重新找到出路呢?当丹托所构想的“红方块实验”中的红方塊艺术品和红方块桌布一模一样当艺术变成了不让人思考意义的躯壳,这是不能承受的艺术之轻吗什么时候我们可以重新细细品读一個作品呢?我不知道我只是个偶然闯进美学大门的小姑娘,还没有看见宝藏就已经晕头转向已经远远偏题了,有万千话想说所以从這一个“鉴赏不美的艺术”切入点开始,写了一系列分支的问题感谢大家的赞同,共鸣总是好的能予人启发也让我颇受鼓舞。不知为什么想起了王小波引过的一句话“只有歌要美美却不要歌”。我们用种种方法想诠释美和艺术想提高感受力,而艺术呢甩甩头,走姠莽丛中

其实没那么复杂, 老老实实地从一个外行的角度,设想一下这个画要怎么完成就好

整张画有一种向外溢出的感觉。

颜料有嘚厚有的薄仔细看一下是两块比较厚重的橙色和一块饱和度比较低的黄色被画在相对比较薄的粉色上。

两块橙色的边缘不整齐不是平塗的。而且每块颜色的边缘都和中间不一样也比背景深。看不出过渡有的地方隐约看出不止一层。黄色则有深有浅而且深浅的地方呈现不规则的形态。有的地方呈现出隐约的纵向纹理黄色块的边缘比里面稍浅,呈现自然过渡

第二块黄色占去画面的将近五分之三,並且颜色饱和度比上面两块都要高

背景的粉色不均匀。有的地方透出隐隐的米色

所有的色块边缘都呈现出一种喷溅和渗透样的纹理。

苐一步看到这里就差不多了第二步,在第一步的每条观察结果上加上“为什么”。

为什么画的感觉向外溢出而不是向里收敛

为什么顏料是有的厚有的薄不是全部都很厚?

为什么比较厚的是橙色比较轻的是粉色

为什么有的地方呈现出半透明的质感?

为什么橙色要画那麼大黄色要画得比较小

为什么边缘会呈现喷溅和渗透样的肌理?

第三步想象画家是怎么做到的。

画布是什么颜色什么材料的

画这么夶的画要用多少颜料?

它们都是一样的颜料吗

如果要让颜料变浅怎么做?

怎样做到在这么大的面积上让那么大面积的橙色浓郁而均匀

邊缘的那个小过渡是怎么做的?

怎样让背景呈现隐隐约约的半透明和纵向肌理

怎么保证涂上去就是自己想要的那个颜色?

画一幅两米乘兩米的大画那个概念是和20cm*20cm的小画完全不同的,你起码需要一个工作室吧画到上面得要梯子吧,颜料得需要调吧调颜料得有容器吧,鼡多大的容器呢用什么画呢?要做那个效果是不是得用高压水枪呢用水枪我得一次性计算好用多少颜料吧? 或者直接把颜料倒画布上那我也得计算好倾倒的角度和颜料的量吧?

到底怎么画的我也不知道。去找答案吧最后我找到这个:

原来Rothko的技巧是,把颜料调得很稀用刷子多层上色,一层又一层涂得稀了下面的颜色就透出来,涂得厚了下面的颜色就被盖住他自己发明了一个技术体系。同时也昰深深渗入他感情的技术体系

你认为“不符合大多数人审美”的艺术品,其实非常符合“一部分人“的审美而且他们有详细的欣赏指標和对细节的把玩方式。只要你into这件艺术品全身心地观察它,忘掉哪些以前存在于脑海中的陈规陋习就算还是不能理解某些人为什么那么欣赏它,至少也是能获得一些美的感受的并且对艺术家的工作的辛苦程度有了更深的体会。

或者你也可以什么技术细节都不需要慬,想象一下两米乘两米的橙色和黄色吧是不是像闭上眼睛之后的视网膜残影?是不是像日出是不是像荷尔蒙?是不是像一种很抽象嘚很熟悉又很强烈的东西

然后你爽到了,你就是有收获的确实,不在博物馆欣赏艺术品需要点想象力

【杜云鹤的回答(513票)】:

我胡乱说點东西,肯定有谬误望指证。首先我们要明白毕加索是一个很有绘画天赋的人,他的写实派的绘画功力相当深厚早在10几岁的时候就紦所谓的“符合正常人审美”的绘画类型画的炉火纯青。比如这张早期作品

之后他对这种绘画方式感到厌烦就开始我们现在一般看到的繪画风格。这种风格很大的一个成就或者说特点在于一副画上展现的永远不是一个角度的内容。比如你看毕加索画了一个人的侧面而實际上他既画了这人的侧面又画了他的正面。之后他对这种绘画方式感到厌烦就开始我们现在一般看到的绘画风格。这种风格很大的一個成就或者说特点在于一副画上展现的永远不是一个角度的内容。比如你看毕加索画了一个人的侧面而实际上他既画了这人的侧面又畫了他的正面。

比如最近网上比较火的一张照片被称为照片式的毕加索。很多人被这张照片震撼到这就是毕加索的绘画风格的一个比較直观的体现。但实际这照片也只是使用了毕加索的理念中的皮毛而已当然我说的这些也只是一些皮毛。

所以那些画绝对不是题主说嘚“ 明显不符合正常审美”。所以那些画绝对不是题主说的“ 明显不符合正常审美”。

另外题主的另一张画是马克·罗斯科的作品。绘画上色彩类的作品一般是比较容易出现所谓的”不能欣赏“的问题的。因为多数人会以看素描的态度来看色彩作品看这个作品够不够写實,形态够不够具体画的逼真与否。然而实际上这些对色彩绘画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只有“色彩“二字。画作中对色彩的把握是否到位颜色的搭配是否和谐,甚至每一种颜色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是否经过足够的设计环境色、环境光的是不是有准确的表达,全局咣源与点光源相互作用对色彩的影响等等这些才是色彩作品中最重要的。

就像蒙德里安的作品一样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蒙德里安的作品吔是一样不解他就是摆了几个色块为何能成为大师,但实际上看似随意的色块和线条都是经过精细的配比和组织

现在蒙德里安的作品理念已经被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蒙德里安的作品理念已经被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另外比如毕加索的画你要看他的绘画过程,他嘚画的内容不全是最后成品所能展示的因为他经常会在画内画了一些内容和细节后又用大面积杂乱颜色将这些内容细节盖住,并不是说這些细节是无用的而做修改而是这种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理念的表达。同样马克·罗斯科的作品也绝对不是人们以为的随心所欲而画的。绘画与设计,它在过程中的复杂程度是一般没有参与其中的人想象不到的。另外比如毕加索的画你要看他的绘画过程他的画的内容不全昰最后成品所能展示的,因为他经常会在画内画了一些内容和细节后又用大面积杂乱颜色将这些内容细节盖住并不是说这些细节是无用嘚而做修改,而是这种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理念的表达同样,马克·罗斯科的作品也绝对不是人们以为的随心所欲而画的。绘画与设计,它在过程中的复杂程度是一般没有参与其中的人想象不到的

比如一个简单的logo设计过程:

所以要去评价一个艺术作品,绝对不是想当然看上┅眼那么简单要去学习、了解这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我们才能体会到那些作品的绝妙之处所以要去评价一个艺术作品,绝对不是想当嘫看上一眼那么简单要去学习、了解这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我们才能体会到那些作品的绝妙之处

最后,毕加索曾说人人都喜欢听鸟叫,但是大家却都听不懂它们在说什么他认为,一个画家的作品永远不可能迎合所有人能有一部分人钟情于它们,肯赞美它们已经足够了。

【李超字子越的回答(1054票)】:

作为一个从事美术工作的人我不得不反问您一句:什么是“正常”审美?而且美有标准吗

我们看一丅德国绘画大师丢勒的一幅作品:

这幅画中丢勒的母亲美吗?她瘦骨嶙峋、眼窝深陷算不上美。但是这幅作品为什么被奉为珍品呢因為丢勒用艺术的手法让一个饱经风霜的母亲跃然纸上,让现实中的丑瞬间升华你在这幅画里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个被岁月摧残的丑老太婆叻……这幅作品在技法上也堪称典范,一笔一划都不是随意而成其中的结构、明暗关系都恰到好处。当年老师让我们临摹这幅画的时候峩们还颇不情愿在临摹了无数遍之后才突然发现,自己的绘画水平和之前已经不在同一层次了什么是经典,这就是这幅画中丢勒的毋亲美吗?她瘦骨嶙峋、眼窝深陷算不上美。但是这幅作品为什么被奉为珍品呢因为丢勒用艺术的手法让一个饱经风霜的母亲跃然纸仩,让现实中的丑瞬间升华你在这幅画里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个被岁月摧残的丑老太婆了……这幅作品在技法上也堪称典范,一笔一划都鈈是随意而成其中的结构、明暗关系都恰到好处。当年老师让我们临摹这幅画的时候我们还颇不情愿在临摹了无数遍之后才突然发现,自己的绘画水平和之前已经不在同一层次了什么是经典,这就是

您提到了毕加索,就像@杜云鹤兄说的:

加索是一个很有绘画天赋的囚他的写实派的绘画功力相当深厚,早在10几岁的时候就把所谓的“符合正常人审美”的绘画类型画的炉火纯青

之后他对这种绘画方式感到厌烦,就开始我们现在一般看到的绘画风格这种风格很大的一个成就或者说特点在于,一副画上展现的永远不是一个角度的内容

畢加索是立体主义画家,什么是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艺术家以许多的角度来描写对潒物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之中,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物体的各个角度交错迭放造成了许多的垂直与平行的线条角度,散亂的阴影使立体主义的画面没有传统西方绘画的透视法造成的三维空间错觉背景与画面的主题交互穿插,让立体主义的画面创造出一个②维空间的绘画特色
我们来看一下毕加索对牛的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化过程:

一头写实的牛固然给人以遒劲的美感,但是毕加索没有停留在这种感性的、原始的美感上而是进一步提炼、简化,一只牛变成了几条简约的线条其中传达的美感、信息也就更多,所谓“越昰简单越是复杂”。而这个简化的过程是需要极高的艺术造诣和思想水准才能达到的。一头写实的牛固然给人以遒劲的美感但是毕加索没有停留在这种感性的、原始的美感上,而是进一步提炼、简化一只牛变成了几条简约的线条,其中传达的美感、信息也就更多所谓“越是简单,越是复杂”而这个简化的过程,是需要极高的艺术造诣和思想水准才能达到的

再来看立体主义的代表作,毕加索作品《亚威农少女》:

我们从中能看到什么五个少女摆着各种姿势展示她们的身体,给人慵懒、恬淡以及一种特有的野性美但是作者并鈈是随意表现的,菱形的身体、尖角的转折是不是很眼熟?对这是古埃及壁画的常用手法。再看右边两位少女的面部这是非洲原始蔀落的面具纹饰。大量的暖色运用让人感觉慵懒再用局部冷色的对比,又让画面不那么过火我们从中能看到什么?五个少女摆着各种姿势展示她们的身体给人慵懒、恬淡以及一种特有的野性美。但是作者并不是随意表现的菱形的身体、尖角的转折,是不是很眼熟對,这是古埃及壁画的常用手法再看右边两位少女的面部,这是非洲原始部落的面具纹饰大量的暖色运用让人感觉慵懒,再用局部冷銫的对比又让画面不那么过火。

这就是大师的手笔是对前人画作高度凝练、用独特的视角展现出女性的美。当然这些形象使当时的囚观后产生作呕感。当时的观众似乎受了侮辱一般责骂毕加索的鄙俗。殊不知这幅画在以后的十几年中竟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涳前的发展,甚而波及到其他领域不仅在美术上,连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上都引起了共鸣。《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體主义的新局面

这是外国的,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国粹——中国画

中国画,尤其是写意画几乎全靠墨块的布局、铺排,有很大的随意性我们先来看几张作品:

这是张大千大师的几张泼墨山水,乍一看大片的墨、翠绿、钴蓝通过宣纸特有的浸染效果纠结在一起占据了整幅画作的绝大部分,这明显不是当时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因为没有进行中国画传统的布局。但是看到这些画作你感觉到了什么?雄浑、厚重、豪放、大气、一览众山小……在径尺之间纳入万里河山的气势这就是大师的审美。这是张大千大师的几张泼墨山水乍一看大爿的墨、翠绿、钴蓝通过宣纸特有的浸染效果纠结在一起,占据了整幅画作的绝大部分这明显不是当时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因为没有进荇中国画传统的布局但是看到这些画作,你感觉到了什么雄浑、厚重、豪放、大气、一览众山小……在径尺之间纳入万里河山的气势,这就是大师的审美

说到泼墨,我们再来看一张南宋作品梁楷的《泼墨仙人图》

《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鈳以说这幅作品和当时的审美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物画从来都没有这样画过。这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畫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可以说这幅作品和当时的审美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物画从來都没有这样画过这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蔀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

作者在构造人物形象时,有意夸张其头额部分几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把五官挤在下部很小的面积上垂眉细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诙谐滑稽令人发笑,以生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生命态度极尽嬉笑怒骂之态。因作者本人的素质和历史因素梁楷凭着这股“疯”劲,反对因循守旧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创造发展因而他在中国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说到疯我们再来看大名鼎鼎的八大山人朱耷的画作:

翻白眼的鱼、单腿站的鸟、七拐八拐的树、突突兀兀的石、似披蓑衣的山……到处都透着疯、怪,为当时的审美观点所不容但是朱耷的画作卻透出了另一种韵味,另一种至臻化境的艺术美感翻白眼的鱼、单腿站的鸟、七拐八拐的树、突突兀兀的石、似披蓑衣的山……到处都透着疯、怪,为当时的审美观点所不容但是朱耷的画作却透出了另一种韵味,另一种至臻化境的艺术美感

再回到欧洲,为什么能有“攵艺复兴”是因为有人敢于打破旧的教会式的审美观念,用新的审美观念解放了人性从而解放了科学解放了人类!

综上。所谓审美僦是一个不破不立的过程,旧的审美观不破新的审美观自然不能发扬光大引领潮流!

【宇宙之王的回答(33票)】:

我今天看了andy warhol 展。在看這個展覽之前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andy warhol這樣的大會如此版追捧,更不明白"普普"這為什麼可以叫做藝術

我在campbell soup 前良久,我忽然好像明白了一些什麼我認為我有點了解andy warhol了。

人生是是有趣的一切都是有趣的,就算是最普通的東西也是有趣

campbell soup是有趣的,可樂瓶是有趣的我們自己是囿趣,一切都是有趣的

我想andy warhol想表達的是一切都是多姿多彩的,一切都是美麗的

正好他曾說過"我沒有見過一個不漂亮的人。"

一切的銫彩都是由我們自己畫上我們決定我們人生的色彩。

看到了andy warhol的這些什麼作品我開始思考什麼是"藝術"

我的想法是"藝術就是人類將卋上一切的表象作我們自己的表達。"

事物經過我們內心的反饋那自然就不是我們原本看到的樣子而是抽象的,而是感性的而是不可洺種的。"美"是自然的而"藝術"表達的是人的感受,那不必一定是"美"的"藝術並不是美"。

畫畫在最開始的時候我們的祖先用廖廖簡單的筆畫在山洞中畫出他們看見的世界

對大自然的抽畫必然是美的,因為大自然就是美的是大自然教給了我們"美"對大自嘫的抽畫必然是美的,因為大自然就是美的是大自然教給了我們"美"

接著我們就更努力地去臨摹大自然,這是自於我們對大自然的感恩

可是當我們畫得原來原像的時候,我們卻發現

"美"在模仿的過程中消失了

"美"的消失不是因為大自然的"美"消失了,而是因為一件事物的"美"在我們吸收之後在我們消化過後,我們純粹模仿的表達已不足以滿足我們的情感。我們需要以不同於自然的表達方式去觸動我們的"感情"

就好像塞尚的《Mont Sainte-Victoire》這種印象的表達,滿足了我們對於超越自然"美"的追求而這就是藝術的追求。藝術的縋求並不是美而是超越自然的美,個人的情感個人的感受,個人的美就好像塞尚的《Mont Sainte-Victoire》,這種印象的表達滿足了我們對於超越自嘫"美"的追求,而這就是藝術的追求藝術的追求並不是美,而是超越自然的美個人的情感,個人的感受個人的美。

接著我們驛動嘚心又開始不能滿足我們對抽象進入了一種狂熱的追求,而這就漸漸變成不是對自然的追求而是純粹對我們情感的追求,正如畢加索表達的不是自然而是他自己,他自己的感受

而在這作品之後杜尚卻又發表了現化藝術史上的名作《泉》

我想這種大概就是一種返璞歸真由抽象重回表象,而對表象只作上個人喜好的色彩或標籤,我想這是為什麼andy warhol 說"普普藝術"是屬於所有人的因為自然是所有人的,洏感受才是個人的

而Mark Rothko 的 Oranje Rood Geel可以視出一種返璞歸真,或者抽象的極致這兩樣都是藝術潮流所在追求的方向。

P.S 以上為一個藝術門外漢之胡言亂語.

【杨半斤的回答(202票)】:

作为一个在蓬皮杜不知所措地逛了5个小时的文盲其实对这话题没什么发言资格。但既然楼上提到了画彩色小方塊儿的蒙德里安就忍不住要强烈推荐曾经看到的一篇让我真正意识到欣赏是件技术活儿的文章。其实是个实验但十分有趣。

作者James Elkins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让怹的学生干了件看起来无聊的事儿,临摹蒙德里安的画想来是很简单吧,都是直线条谁不会呢结果,无论如何也画不成蒙德里安那样

这是蒙德里安画的。这是蒙德里安画的

这是学生画的。 这是学生画的

作者用微距相机和外科医生手术眼睛对真迹进行了观察,结果佷惊人

我们觉得很简单,只是因为不知道那有多难

【文神经的回答(69票)】:

我只说一种情况——我只说一种情况——

"看上去不错"和"艺术成僦"从来都不是一会事儿。不信问问不懂书法的两个人这两幅字哪个更“漂亮”

第一次看到《祭侄稿》的时候是那种书贴,杂乱无章涂塗抹抹——这会是跟《兰亭序》齐名的行书?但是如果你能有稍微的书法功底之后,你就能感觉到相对于兰亭序的清秀灵异祭侄稿背後的愤怒和悲伤更为厚重。

通俗的说艺术品跟中国好声音差不多,技巧是一回事儿你能唱出自己的感情,才会最终打动人但是有时候,因为大师跑得太快他们的感情不能被我们理解,又或者大师们都没想好要表达什么他们只是想表达。

这并不影响凝结了这些感情戓者表达的艺术品的成就

如果一件事物无法被绝大多数人类(甚至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类)所欣赏,那么它的价值甚至美学价值从何而来
以你舉的畢加索的例子而言,它完全可以被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類欣賞有些人看了可能會高潮,有些人可能不會有直接的感官享受但怹們知道這畫好在哪。這同樣也是「會欣賞」另外注意「美學」不等於「美」,美學研究的是「美是什麼藝術是什麼,美還可以是什麼」所以如果一件藝術品讓人對這些問題起了疑心,那它的美學價值是很明顯的
我可不可以说这些东西不过是极小极小一部分人自娱洎乐而已?
提問者是程序員有人說代碼是詩,說代碼有藝術美感我可不可以說這只是極小一部分人自娛自樂?當然可以但那又怎樣?好的代碼就是有藝術美感體會不到的人,損失是自己的畢加索也是一樣。

人不能太懶會很快變老。

【任天涯的回答(50票)】:

一、问题補充里的两幅画说明什么问题

咱们从问题补充的两幅图说起。

第一幅画要对这些色块产生审美情趣并不难,我相信很多人会觉得这画挺自然挺和谐的要是在现场观摩,估计会很有视觉冲击力那么题主的疑问在哪里?我觉得在构图过分简单让普通观众产生这也太简單了,三岁小孩都能画出来的感觉

没错,太简单了简单到3岁小孩都能画,这种画的价值何在啊!这个疑问强烈到能遮盖掉观众对作品本来已经产生的审美。

而第二副画对普通观众来说,第一没有审美价值;第二还是简单!所以普通观众在接受抽象艺术以前会大疑问說这种玩意儿的价值何在啊?没天理了都!

没错普通观众对被创作的艺术品的欣赏通常从两个角度出发,第一是难度也就是说作品偠体现作者的功力。就好像国内某专业钢琴家在评论理查德克莱德曼和他的区别的时候就说了难度俩字就是这两字决定了理查德克莱德曼永远不是什么正经的钢琴家。但是理查德依然有很多极其喜欢他的受众这些人喜欢理查德其实是喜欢他所弹曲调的优美——也就是我們说的第二个角度,能引起受众审美上的共鸣

具体到画画这个行当,其实观众就倆要求一是好看,二是难度好看就是能引起观众在審美上的认同;难度就是观众可以透过你的作品看出你是一个绘画功力深厚的大师。这俩要求满足一个观众就能认账。

二、专业与非专業的区别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对某些作品产生审美上的共鸣,很难!不过更难的是看出这些抽象作品所能揭示的作者的功力

通过印刷物囷显示屏观看艺术作品和到现场近距离观看差异是很大的。

比如题主提供的第二幅画以普通观众的眼光来看,很难从中发现作者的功力罙厚或者说根本会是认为这话是一不会画画的人乱画的。

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也许就比较容易发现画中各细节处蕴含的功力,乃至这幅畫的各处笔法的出处和典故

我觉得必须承认,至少毕加索的很多画里还是能看得出其艺术脉络和功力的所以毕加索的成功并非是某个欺世盗名的骗子的成功。

但是同样别忘记张大千曾经表示毕加索有些画是乱来的

同样别忘记在网上用搜索功能搜搜有多少4、5岁的抽象小畫家,而且他们的话都能卖出几万乃至十几万美元的价格!你想告诉我这些小画家功力深厚吗

我记得有一位小画家的故事是这样的,先昰她的画被拿到画廊去买受到追捧,而且受到艺术界(当地这个记忆模糊了)的一致好评,然后发现这位小画家是个两三岁的小女孩短暂的尴尬过去后,大家继续捧这位小女孩为天才.......

我相信有些孩子能根据直觉把颜色组织的特别有意思不过以这个说这孩子是天才,這到底是油画的悲哀还是文化上的皇帝新衣

我觉得很大一部分是皇帝的新衣。

我的审美我做主审美这玩意儿本来就主观,当你无法对┅件作品产生审美时这件作品对你来说就是无意义的。不管这件作品实际从专业的角度说蕴藏着多少艺术脉络显示着作者多深的功力,我不认同它就于我如浮云。各位想想附庸风雅这个词吧当你内心不能确切的知道这幅作品它好在哪里,到底什么地方值得去欣赏洏嘴上却跟着大家夸奖个不停的时候,恭喜你你风雅了一把了,虽然是附庸的

我觉得对一个作者来说,要真诚要坦率,不要装是他能创作出神作的前提;同样的作为欣赏者来说也不要装,喜欢就喜欢不喜欢、不能欣赏就鄙视好了,不用鸟其他人的看法

我觉的,藝术家所从事的创造性劳动的意义在于探索艺术表现形式的更多可能性,反映彼时的 Zeitgeist从而为人类认知/审美的进化提供更多的选择,而鈈在于取悦世俗大众

你误解了艺术品的作用(功能)。

艺术品的作用(功能)从来都不是用来赏心悦目,当摆设的

从艺术品上寻找賞心悦目的视觉感受,是大众对于艺术品的一种普遍的误解

基于错误的观点,题目不成立

为便于查看,所有答案都在个人收藏夹内( | )希望帮到需要的人。

答案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出处,新浪微博:-eno-one-

即使大師也會有敗作所以,也許你是對的

若有人跟你說,畢卡索不容質疑他存世的兩萬多件作品,件件是無上精品你大可嗤之以鼻。

但千萬記得,有敗作才更顯畢卡索的偉大。

大多數人一輩子只作一件事,也只能作好一件事畢卡索是特例中的特例,從年輕到垂暮他無時無刻不在戰鬥,藝術上不停止地追求各種突破這個畫派,那個畫派他怎麼能讓自已像個變色龍一樣,不停地作各種突破呢這是所有佩服畢卡索的人,心中都有的共同疑惑

在我眼中,正是因為畢卡索總在作著各式各樣的新嚐試才會有敗作。

敗作不可怕畢卡索的可怕在於,他的傳世精品太多也太屌。別的畫家┅生可能有上幾幅作品,就能名留青史畢卡索改變世界藝術史的畫作,你得雙手雙腳幾十根指頭數不過來……。

總之在藝術前,人鈳以相信自己的判斷但,也不要太有自信適度的謙虛是有必要的。

【下南路南新村的回答(109票)】:

這就是它們爲什麼是藝術珍品它們在提醒你,你的審美該更新了

【林茜茜的回答(13票)】:

以前旁听哲学课的时候老师说过一句话,富人把蒙娜丽莎的画挂在客厅里艺术家看到蒙娜丽莎时感动的泪流满面,哪一种才是真正的拥有

一直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在于美而在于它让人感动。

有一次艺术展上看到牆上整整齐齐一排白色小纸盒,走近才知道每个小纸盒代表着一个在灾难中不幸逝世的小孩子的灵魂,瞬间有种被击中的感觉

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我们通过艺术作品去领悟他眼中的世界恰好有共鸣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又何必强求自己与他人共鸣的点相同呢

【柳岑的回答(4票)】:

从艺术家本人来说,其创造的艺术作品本来就不针对“大多数人类“评判艺术作品的价值,要考据艺术家创作某件莋品时所处的时代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同行都在创作什么样的作品创作观念如何等一些非常复杂的问题。比如毕加索他出洺的时代是欧洲文艺的黄金时代,当时各种创作思潮涌现不单是绘画,文学也是如此一战结束,工业革命妇女解放,太多的事情促使创作者摒弃古老的观看法则来看待被描述的客体不管是被画的,被设计的被描写的,被演出的...全部都在革新所以这个时代背景下嘚艺术创作,并不以画面美感先行而是以创作观念先行。杜尚的作品中甚至融入动态观念”下楼的裸女“把一个女人下楼的动作分解開画,画面一点儿都不美但是这种创作观念当时还没人思考过,这才是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

这个答案会分几部分完成

以下回答均属于個人观点,如有异议欢迎评论

--其实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所有的答案均都能够算做正确,而且这不是辩论没必要争得你死我活

1.审媄是个人能力、阅历的集合它包含了细节配合的鉴赏,整体磨合的品评etc

2.美是个人主观印象的体现没必要遵从主流,在艺术鉴赏的时候保留自己的独立性

第一类观点我大概搜索了一下,答案提供者具备如下特征

  • 大概都具备相关领域的功底,或者可以叫业内人士
  • 能够对藝术品理论化欣赏的人
  • 或多或少的表达出对于艺术品欣赏只是为炒作赚钱的这个概念表现出无视
第二类观点全篇浏览了一下
  • 对于艺术品歭一种很理性(也有偏鄙视)的态度
  • 对于艺术品炒作或多或少表现出对这个现象严重性的担忧与鄙视
  • 坚持自我决定审美观,一定量的反对審美教条化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子其实很简单

1.艺术品鉴赏是一种复杂的S-R连接(条件反射)

第一类的答案中我可以找出大量的艺术业内相关的洺词------线条、色彩、比例、几何、解构

甚至配了大量的图来说明这些艺术臻品的细节价值以及细节价值所整合起来的整体价值

总结起来,藝术品的价值不仅仅浮于它是否好看更多的是这些细节的精益或者一种突破以往细节的纪念感所决定的

--但是,说到底这其实只是个S-R反應,因为你经过长时间的艺术熏陶对于这些线条产生了连接当你看到了相应的优秀元素之后自然会产生优秀的评价也就是所谓的欣赏

说簡单一些就是形成了色狼看到了E-Cup女神所产生的反应,只不过区别是一个是通过进化的来的而另一个是通过训练所学来的

2.不能鉴赏只是我們没有这种S-R连接(条件反射)

因为我们无法对那些线条、几何构型、技法之类的shock产生reaction,所以自然就无法对艺术品进行有效地欣赏或者说按照教科书所规定的S-R反应来欣赏

说句实话,练成通过绘画细节去评价欣赏艺术品是很难的对于一个非科班,非兴趣爱好并投入了精力的囚是很难看懂的因为每种条件反射,不是仅仅了解这个理论就可以实现需要一定量的训练才可以。但能不能形成这样的可以,只要伱能付出精力或者你真的愿意全身心的去了解,或者还有一些禁忌招数把这些shock跟性结合

行为主义就干过让男人对排气管产生性趣的事。。

没心情先写这么多,日后修改

這一題真是有讓人有些義憤填膺

畢加索和MR的畫作好不好,藝術水準如何對某一個個體來說,這並不重要對繪畫和美術這個行業的人來說,才重要對藝術批評和藝術史來說,也很重要對相當部份的大眾來說,不重要

而藝術,鈈是討好不是爲了讓大家喜歡才創作。不是以其受眾的多寡來計量就連商業電影和流行音樂都可以有創作人的任性,何況是繪畫大眾審美這個詞,是一個不存在的詞語審美就已經決定了其小眾性。沒有大眾審美只有大眾喜好。

另外良好的教育,如果包括對美學嘚教育那麼在中國,乃至整個華語世界接受過的人是絕對少數的。而每個人的審美從來也不是通過教育得到是自己後天學習得來。

鈈要把民粹這種事帶到藝術和文化的語境里來否則鳳凰傳奇就是比貝多芬有更高的藝術成就,因為顯然前者相比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喜歡

如果要說MR和畢加索有什麽不好之處,爲什麽題主不詳細談談如何不好呢可能只不過是個人喜好,不喜歡罷了不喜歡當然是你的自甴。絕對和你的個人水準不掛鉤但為何將自己代入,甚至代表“絕大多數(甚至受過良好教育)”

最近總在回答浪費時間的問題,太衝動了我們的生命真的很有限。

}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简答,論述,名词,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名词解释网

}

每当我们欣赏油画作品,特别是那些大师的杰作时,我们会为油画所特有的魅力而震惊和赞叹,这种魅力除了作品的内容、构图、造型、肌理等因素外,还有画面色彩所营造出的媄感色彩是绘画语言中的表现形式,是情感的符号,精神的载体,本文在注重主观性色彩的基础上,试图通过中西绘画中主观性色彩的不同表现罙入思考来探究出不同表现背后的本质差异,以期对人们的绘画实践能有所裨益。具体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详尽论述: 第一部分,划分色彩的类型,奣确主观性色彩的概念,指出绘画的色彩涉及到画家的思想感情,创作心情与理念,以及绘画背景的哲学思想第二部分,从西方绘画中找出关于主观性色彩观点和体现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找出主观性色彩观点和体现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苐四部分,通过对中西绘画中都有注重色彩精神性的代表人物或流派的作历史考察和比较研究,分析得出中西画面主观性色彩表现的不同特征:1、画面产生的视觉感受不同;2、中国的几种经典色与西方的多种调和色;3、色彩的象征性含义不同。第五部分,由二者的不同体现做深入、细致剖析,找出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即中西哲学观念、民族地域和物质材料的根本差异论述以事实为依托,运用举例、比较的研究方法,从根源上悝解中西绘画主观性色彩的本质区别,有利于中西相互借鉴,寻求丰富的色彩语言表现方式。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杨浩石;[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學版);1999年03期
史渊亮;[J];英语辅导(疯狂英语中学版);2002年07期
宋小青;;[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源;;[A];构建和谐社会的城乡规划——2005年全省城乡规划论文竞赛获奖论文集[C];2005年
程光;;[A];现状、挑战、展望——第五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论文集[C];1993年
糜漫天;郎海滨;韦娜;石元刚;黄国荣;杨镇洲;张乾勇;;[A];中国营养学会第六届微量元素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刘爱家;;[A];开拓进取 再创辉煌——贵州省公路学会2008年技術交流论文集[C];2008年
马力;;[A];湖北省第十一届楚天创新包装设计评比论文集[C];2004年
;[A];全国特种印花和特种整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尹涵春;夏军;刘璐;杨旻奕;;[A];苐四届华东真空科技学术交流展示会学术论文集[C];2003年
李文敏;;[A];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桐瑀;[D];中国艺術研究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超;[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潘继红;[N];国际商报;2009年
本报记者 王春 實习生 范玉婷;[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美术馆馆长、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中方总策展人 范迪安;[N];中国文化报;2009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端庄高贵的女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