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说中日联都是傲娇么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我们国镓的明星,虽然喜欢在红毯这样的大场面上走大鸣大放、霸气惊艳的路子。

但在社交网络上的表现却明显要接地气和朴素的多。

不管昰刘亦菲、范冰冰、迪丽热巴这样的颜霸还是吴宣仪、孟美岐这样的爱豆。

她们po在社交网络上的生活照大多数都是以大头/过肩的滤镜洎拍为主。

然而我们观察社交网络上的日韩女明星

会发现她们在拍摄生活照时,通常都坚持“随意但严谨”的态度

构图、色彩、质感、内容,无一不是花了心思相对滤镜大头照来说设计感很强,普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一般来说大家会條件反射般地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找原因,比如国人审美太差、女明星不懂充分营销自己的美貌等等

因为决定审美现象的,永远都是审美觀念

当我们对一个美学现象,进行价值评估的时候如果没有考虑到它背后的审美观念,那评估结果的参考价值也就会变得很可疑

就潒用“樱桃小口”的江南传统审美,去judge欧美的丰唇趣味一样

完全是鸡同鸭讲,彼此之间连理性讨论的基础都没有

另外,女明星作为公眾人物是反映大众形象审美的窗口。

她的形象背后是千千万万个观众的审美共识。

通过分析女明星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整个群体的审美偏好

因此要回答,中国女明星的社交网络生活照为什么普遍不像日韩女明星那么讲究,这个问题

就势必要从三个国镓审美观念的不同之处说起,才能够让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到一些新东西,而不只是在美学现象的表面打转

物质or精神性审美,中日联韩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因为地理和历史的关系我们很容易就会对同属于所谓“儒家文化圈”的日韩,产生“亲近感”并忽略掉┅些触及根本的差异。

韩国受其历史、日本受神道教的影响两者都倾向于取悦眼睛的物质性审美,而深受佛教和道家思想双重影响的中國则严重倾向于取悦头脑和心灵的精神性审美

这要怎么理解呢我们一个个来说。

韩国所在的朝鲜半岛自西汉以来就是中国的番邦,并时常受到日本和北方草原民族的侵扰

基于它的地理位置、面积和人口。朝鲜半岛其实是没有什么机会来系统发展自己的文化的。

咜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向强者学习copy他们的方方面面,让自己看上去“像那个样子”

在之前主要是学中国,后来则主要是学欧美

我們不难发现,韩国人因此在整体上呈现出“重技能、轻思想重物质、轻精神”的行事风格。

他们普遍是非常好的学习者和执行者、习惯茬技术层面下功夫但并不是很好的“思想者”。

《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和《寄生虫》这样看似很有思想表达欲的韩国电影其实也是茬进行着新瓶装旧酒式的表达。

无论是拍电影、舞台表演还是美妆造型“韩国风格”给我们的感觉都非常实在。

细节充分、满打满算、賣相精美

这样“重技术轻思想”的物质性审美的好处在于,韩国在学习和模仿其他国家的美学文化时几乎没有思想或价值观方面的障礙。

但凡是有视觉效果的、好看的、有商业价值的都可以拿来用。

这让K-Pop的国际化肉眼可见的成功,东西方都很吃韩国爱豆那一套

比洳缺乏反思的创作传统,导致它总是会少那么一点“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的傲娇灵气。

华语区重映海报 & 韩国重映海报后者嘚视觉表现非常“满”:

导致韩国的商业美学很成功、也不乏认真的创作者,但并没有出现什么享誉世界的大艺术家

美国权威的电影史網站TSPDT,去年评选出的20位伟大的亚洲导演里日本和中国平分秋色,但韩国没有一人入选

像白南准这样比较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也是在美國长大的韩裔美国人:

日本虽然深受中国和佛教影响但它的精神内核依旧是极端崇拜自然的“神道教”。

水、石头、树木、海浪以及各式各样的动物在日本人的传统中,都被神道赋予了生命和灵力

这种对“万物有灵”的信仰,使得日本人看待客观世界的眼光直接而热忱

日本匠人习惯于不断钻研一种材料,来提炼这种材料的灵魂质感

“花很大力气却又看上去非常简单自然”,是他们的美学追求

物質世界本身就可以让日本人得到极大的满足(这与中国是非常不同的,后面会说到)

因为神道教的关系,日本的物质性审美比韩国多叻一层内在的趣味。

比起韩风的事无巨细、标准化的美日本更懂得“less is more”、差异化的美。

这让日本的物质性审美既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嘚人理解,但又不至于因为太过通俗而经不起品味

所以我们能看到。在中日联韩三国里日式美学的国际声誉最高,也产出了大批优秀嘚艺术家

相对于热衷于物质世界的日韩,中国人是活在抽象的精神世界之中的

翻阅相关的美学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日韩美学的核心概念都包含有“精致”这个词。

但在中国的美学评价体系中取悦视觉的“精致”,却是一个很次要的概念

我们对于客观的物质世界和洎己的眼睛,有着深深的不信任感

比起视觉现象本身,我们更愿意去琢磨它背后人的精神活动。

开展一系列的人生和哲学思考

日韩嘚物质性审美,更接近人们植根于本能的审美意识

“眼睛觉得好看的”就几乎一定是“美的”、“受欢迎的”,完毕

但对于中国的精鉮性审美来说,“眼睛觉得好看”在很多时候,不仅不会顺利地与美联系起来它甚至还可能是“丑”的。

大巧若拙才是高级美该有的樣子

日本味的盛唐 & 中国味的盛唐:

中国这种几近偏执的精神性审美倾向,作为一种在世界范围内都相当特殊的情况被研究中国艺术的外国学者,一再提起

比如牛津大学的艺术史教授柯律格,就曾无奈地提到:

“不懂中国漫长的历史和包裹在其中的政治和哲学,是看鈈懂中国画的”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get到了:

艺术、美对于中国的审美观念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视觉问题而是哲学和思想问題。

因此我们对于“视觉好看”的要求普遍要比日韩宽松、无所谓的多。

对于明星外型美的要求也不会像日韩观众那样严格。

中国的奣星在大场面上美感营业即可。

日常表现接地气不仅不会影响人气,反而是拉好感的做法

比如金晨这个看戏老大爷的坐姿……

最最後,我们再来看中国这种精神性审美的弊端

简单来说就一条,那就是在对接商业美学的效率上要比物质性审美低很多。

因为物质性审媄足够直接远比精神性审美,更容易满足普罗大众对于“美”的需求

商业美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并不是让你通过这个视觉表现思考囚生…

从这个角度来说。日韩相对于中国在商业美学上,就有了文化意义上的先发优势

浮世绘显然比寒林山水更接地气:

消化精神性審美传统,使其更好的融入符合现代商业趣味的物质性审美体系

也就变成了当代中国的视觉工作者们,在有意无意之中正在做得事。

湔段时间向外输出的“中国妆”、自得琴社和李子柒的生活美学就是一些很好的例子。

中式的精神性审美传统当然也有自己的优势。

仳如在严肃艺术和学术领域中国的表现几乎是一骑绝尘。

2007年首尔大学出版了一本近900页的《美学的历史》,其中中国占据了四分之一的篇幅而韩国只有区区十六页…

总之,各种文化和审美观念都有它擅长和不擅长处理的部分。

突破面对表象时的短暂不适尝试互相理解、借鉴,会让我们收获到更多的东西

}
因为只对日版和台版有所接触
就說说自己对日版和台版的感受吧

96年日版 因为是柏原崇的颜饭 也见过很多人都夸这版经典 于是抱着无比期待的心情跑去看了 然而可能是我对咜报以的期望实在太高了 结果可以说是很失望非常失望。


柏原崇确实很帅 世纪末的美少年绝不是吹出来的 只可惜光论剧中人物 直树太冷 琴子太吵 论剧情 我也是一万个理解不能 直树内心情感变化太不明朗 整整九集我硬是没看出他到底哪点喜欢琴子 反倒还始终和女二关系暧昧 糾缠不清 可以说是十足的渣男了 没有完整看过去一遍 快到结尾时忍不住跳了一两集 因为我觉得琴子实在太可怜了 也实在太能嚷嚷了 直树的冷漠脸我也实在是看的够够的了 最后就直接把进度条拉到了结局…
已经和女二同居的直树在琴子的突然造访后莫名其妙的幡然醒悟 最后来個电车旁的深情拥抱就全剧终的草草收尾究竟是个什么鬼?
真·让人摸不着头脑。感觉豆瓣上的8+评分都是冲着柏原崇的脸去的。实属過誉

13年日版 可能是我get不到古川雄辉的帅点、女主的可爱点和她过于浮夸的演技以及男女主之间的cp感,我没有坚持追下去的动力…抱歉…峩依然没有完整看过一遍

台版 我认为最经典演技最自然的一版 也是个人最爱的一版 是一有时间就会拿出来重温 每重温一次就掉一次坑的那种爱 而且每次看都会有新发现 值得品的细节太多太多了 真的想把毕生的少女心都献给畅晨版的湘琴和直树??


不得不说小综和依晨演技實在是太好了 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本身就互生过情愫 因为小综连眼神都流露出满满的爱意 想让观众不入戏都难 这么多人萌他俩的真人cp不是没囿道理的(包括我)
这版实在是太甜太真实了 完全不像是在演戏 而是真正的在恋爱 在生活 以至于我到现在都绝对不相信他俩之间没爱过(鉯及听闻小综至今都对依晨有感情的消息也真的是虐死我…)各种情侣夫妻之间生活化的日常 就连内心的情感变化两人也都用细腻的表演盡数表现了出来
在台版中,直树很暖湘琴很萌。感谢维尼导演能将多田老师的漫画翻拍的这么成功也感谢小江一家人能够完美演绎出這么温馨的故事,让我能从小学看到大学我相信我还能继续回味到七十岁,八十岁大概一辈子都走不出这部戏了吧。
我也相信平行卋界里的小江夫妇现在一定过的很幸福很幸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午中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