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机上联口和下联口:苏秦刻苦锥刺股。下联:宋谦

《苏秦苦读锥刺股》_优秀范文十篇
范文一:头悬梁,锥刺股 汉朝有个人名叫孙敬,自小就喜欢读书,勤奋好学。孙敬每天晚上都学得很晚,为了避免 发困,影响读书,他想了个办法:用绳子的一头拴住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一打盹,头一 低,绳子就会把头皮揪疼,精神又重新振作起来,这样就又可以全副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孙敬勤奋学习,收获很大,后来成为了一个有学问的大家。 战国的时候,有个人名叫苏秦,他总想干一番大事业,然而由于学识不够,总也早不到合适 的事情。 他心里想, 一个人难道能这么没有志气吗?从此, 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读到深夜, 要打盹了,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鲜血直流,睡意全无,于是他又振奋起精神,坚持学 下去。苏秦就是这样勤奋读书,持之以恒,最终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范文二:全段时间《芈月传》大热,让战国时期那段精纷呈的历史展现在大众眼前,有人能凭借三寸巧舌退十万敌兵,有人拼劲力气仍拗不过大势所趋。不论一个人的一生,还是一个国家的命运,都有许多高低起伏,并不是像偶像剧一样看了开头仿佛就能猜到结尾。看过《芈月传》都知道芈月身边有个巧言擅辩的“战国第一利舌”张仪,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好基友——另一条“利舌”苏秦。春秋战国时期盛行游说之说,有时候国与国之间并不是真刀真枪地打仗,而是派一些能说会道的外交家在其中游说斡旋,以达到不费一兵一卒而屈万人之兵的效果,而这些外交家对各种利益之间的衡量取舍更是一门深厚的学问。战国时期的外交家中,非常著名的一个是张仪,还有一个就是苏秦。他们师出同门,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学的都是鬼谷子的纵横之术。“纵横”是什么?其实就是“合纵”和“连横”的简称,这是当时非常流行两种军事策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其中实力最强大的是地处西北的秦国,其他六个国家像围裙一样铺在秦国东边。如果不想被秦国吞掉,只有两种办法,一种是联合抗秦,除秦以外的几个国家连一条线,合起伙儿来抵抗秦国,这就是“合纵”。合纵↓另一种是亲秦自保,和秦国穿成一条线,这就是“连横”。连横↓苏秦从鬼谷子那里学成下山,只是想凭借自己的技术去朝廷谋个一官半职,完全想不到自己日后竟然成了影响国际走势的关键人物。苏秦最开始主张的是“连横”,他先去找周天子,结果碰了个钉子,转身去秦国,又碰了个钉子。这就是典型的怀才不遇啊,苏秦就像个没能混出结果的北漂,只好先回老家,但就算回去了也还是觉得心有不甘,放不下最初的梦想。可是合纵已经走不通了,怎么办呢?这时苏秦就想,要不我就换个方向,改攻合纵吧!下定决心的苏秦,回到家后开始苦读兵法。可能你要问了,他不是已经出师了嘛?怎么还要再学?其实原因很简单啊,苏秦出去了一趟,四处碰壁,这才知道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说不动君主,不怪老天,不怪旁人,只怪自己学业不精啊!于是苏秦连黯然神伤的时间都没给,一头扎进了兵法,恨不得日夜苦读。经历过高考的孩子都明白,晚上看书,那简直就是和自己的本能做斗争啊!上眼皮一不留神就和下眼皮来个亲密接触啦,额头动不动就热情地亲吻一下硬邦邦的桌子啦,笔记本上的公式一言不合就变抽象画啦……可是苏秦是个有志向有骨气有毅力的孩子!于是为了不让自己睡着,他想了一个办法……于是,千百年来用来敦促广大学子“要想学好就得先变态”的“悬梁刺股”一词,其中的“刺股”就这么来了……(“悬梁”那个另有其人,以后再给大家讲吧~)苏秦就这么刺着自己的大腿苦学了一年,不仅熟读兵法,还把当时各国的地理形势、整治情况、军事力量、诸侯的喜好和心理都研究了个透彻,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出发(的盘缠)!苏秦跟弟弟借了点路费,然后雄赳赳气昂昂地去了燕国……嗯?燕国?是的,你没听错,正是去了东北角上偏远地区的燕国。因为这次是要合纵嘛,所以就从一头的燕国开始按顺序往下串吧……苏秦先是说服了燕国与赵国交好,然后又从赵国出发去联合其他诸国。这时因为秦国要来攻打赵国,为了保住赵国,苏秦想起了好基友张仪……话说张仪这时候在哪呢?他在楚国,因为被诬陷偷了和氏璧,遭了一顿毒打……于是苏秦就借着张仪来投靠自己的机会,想办法把他送去了秦国,想让他在秦国和自己里应外合,搞垮秦国。但没想到张仪的“连横”最后竟然战胜了苏秦的“合纵”,秦国灭了其他六国,成了最后赢家……这些就都是后话了,故事太长,以后再讲吧╮(╯▽╰)╭总而言之,苏秦没能保住合纵的效果,自己也死在了同盟伙伴的刺客手下,不可谓不令人唏嘘,但是他也是有过辉煌一生的人,他的“合纵”曾经真的将六国拧在一起,“纵约长”这个超越了国界的称呼也为他所独享。纵观他的一生,能达到如此成就,除了机敏心思和如簧巧舌,大概还要归功于那“悬梁刺股”的毅力和觉悟吧。PS:本文内容摘选自洋洋兔新书《漫画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本书改编自林汉达先生原作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一套《林汉达》,读懂中国史,从此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
范文三: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传说,他晚上念书的时候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头悬梁,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公元前334年开始,他到六国去游说,宣传“合纵”的主张,结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的人物。这消息传到了苏秦的家乡,他的父母兄嫂都后悔以前对苏秦的态度不好。听说苏秦要去赵国经过洛阳,全家人特地赶到洛阳城外30里的地方,把路扫得干干净净,准备了丰盛的酒宴,跪着迎接他。苏秦看到这情景,前后对比,百感交集。
范文四:苏秦悬梁刺股苏秦苦读拜相苏秦是战国联纵双名士之一,名留千古。可是苏秦早年却因为潦倒而受到家人的鄙夷,致使他刺股苦读,这是什么回事呢?历史趣闻讲述苏秦刺股苦读拜相的故事。苏秦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他以口舌之利游说诸侯国实行合纵结盟的政策对抗秦国,因而声名大振,名留千古。但是根据《战国策》的记载,苏秦早年的时候因为学问不到家而穷困潦倒备受白眼,就连家里人也对他有怨气。因此苏秦发奋苦读,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锦衣荣归故里,这在历史上被称为苏秦刺股苦读拜相,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这个故事。苏秦刺股苦读拜相苏秦在鬼谷子门下还未精研学问就急于下山,追求荣华富贵去了。苏秦遍游诸国,皆是不受用,最后他来到了秦国,向秦王多次呈献奏章阐述自己的学识主张,可惜每次都是被拒绝。最后他锦衣穿破了,黄金也花光了,还是一无所获没有得到出仕的机会。没有了钱财苏秦只好离秦回到家乡。苏秦苦读苏秦背着书箱,手拿肩挑,一路步行回到了故乡。苏秦到家时,又黑又瘦,落魄的像个乞丐。妻子见到了他叹息一声埋头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转身就走,就连父母也没有安慰他。苏秦归家不仅没有热饭食用,家人殷殷关心,反而是备受冷落,遭到了白眼。虽然家人的态度使得苏秦很伤心,但是他理解他们的失望,从小不事生产,由家人奉养读书,离家之时还带了大量钱财以作路资。结果落魄归来,一无所得。苏秦长叹到:“家人如此给我脸色看,这是我的错啊。”于是他振奋精神,决心苦读深思,苏秦把自己的藏书都收罗出来,一心苦修纵横学说。苏秦每日研读至午夜,时常是困乏难当就直接伏案而睡,第二天醒来后又懊悔自己浪费了一点时间。可是这晚上困意来了又不能靠意志就能抵抗睡意。一日深夜,苏秦又读着读着睡着了,他刚一趴到桌上,就感到手臂一阵刺痛,立马睡意全消,原来是桌上的锥子扎到了手臂,疼痛驱散了睡意。苏秦刺股图片从此之后每当熬夜读书昏昏想睡的时候,苏秦就用锥尖扎刺大腿,使自己保持清醒,大腿流出的鲜血一直滴落在地面上。经过这样的勤学苦读,苏秦终于学有所成。他再次离家前往列国游说,这回苏秦靠着自己的学说和言语之利,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成功地游说6国合纵结盟,自己出任“从约长”,身兼六国相位。合纵结盟后,苏秦返赵复命,途径东周故里。他的家人得到了消息,就赶到了30里外迎接他。他们匍伏于地,妻子不敢正视于他,嫂子和他说话一直恭敬的低着头,不停地为从前的轻慢告罪。苏秦于是感叹道:“贫贱时人人鄙夷,富贵则众人敬畏。”然后向亲族友人赠送了大量黄金。苏秦早年学问不达,求仕于列国都得不到任用,最后用光了从家里带来的钱财不得不窘迫的归乡。苏秦回到家中,受到了家人的冷落和轻慢,于是他发奋夜读,困意来了,就锥刺大腿保持清醒。最终苏秦学问大成,功成名就身兼六国相位,得以荣归故里。本文作者:360度看世界
范文五:苏秦锥刺股有着怎样的历史的故事?它的启示是什么?苏秦锥刺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不惧困难的决心,那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今天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苏秦锥刺股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原文: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奋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文学常识:苏秦(前337-前284),字季子,汉族,战国时期的洛阳(周王室直属)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于是身佩六国相印,进军秦国,可是由于六国内部的问题,轻而易举就被秦国击溃。战国策:《战国策》由西汉刘向所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本文作者:菠萝养颜社
范文六:头悬梁 锥刺股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实任何奋斗都可以和有志者事竟成联系上,比如,凿壁偷光,程门立雪等等很多这些故事的。历史人物韩信(胯下之辱),李白(铁杵磨针),只要是成功的历史名人都算爱迪生,他只读了三个月,却运用这些知识成为了一个发明家。爱因斯坦,曾经白天工作,晚上挑灯夜读,常常读个通宵达旦,最后才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居里夫人(应该也算吧),她的生活中,没有娱乐时间,没有聊天时间,只有读书。她拼命地苦读,甚至忘记了照顾自己的身体。玛妮雅就这样苦读了两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物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范仲淹,家境贫穷,苦读诗书,他经常在冬天煮一盆粥,待其结冻后,用刀切成两半,分两餐吃,就着咸菜吃。最后终于读书有成,成为北宋名臣。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他的志向,最后他也成功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一员。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了立志读书,报效祖国的誓言。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正当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魏校长点点头,又问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因此,同学们都非常敬佩他.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王献之依缸习字》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屈原洞中苦读》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范文七:苏秦很想有所作为,曾想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副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传说,他晚上念书的时候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头悬梁,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工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关键词】吃苦耐劳
范文八:成语:悬梁刺股发音:xuán liáng cì gǔ近义词:悬梁刺股悬头刺股。释义:形容刻苦学习。股:大腿。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事例:从今后~,专心致义献光明,雁塔争看姓字扬。 ★清·袁于令《西楼记·检课》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勤奋刻苦。[1]2“头悬梁”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1]3“锥刺股”(这是另一个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决心要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醒来,再坚持读书。[1]
范文九: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823题。(请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共10分)【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乙】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归至家,妻不下纴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吾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注释】①纴(rn)纺织。18.《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 》,作者 ,明初文学家。(1分)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⑴四支僵劲不能动 ⑵腰白玉之环⑶去秦而归 ⑷苏秦喟然叹曰20.下面是选文中画线的语句,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写在答题卡上。(2分)⑴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⑵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21.为什么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请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22.乙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苏秦读书刻苦?(2分)23.读完甲、乙两选文,谈谈你在读书求学方面得到的启示。(2分)参考答案:语文网18、《宋学士文集》 宋濂 (每空0.5分,共1分)19、⑴通肢 ⑵腰佩。用作动词。 ⑶离开 ⑷的样子 (每个0.5分,共2分)20、⑴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1分)⑵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1分)2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分)22、⑴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1分)⑵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1分)23、两文都是写勤奋学习的。(结合文章主旨答即可,1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都比较安逸,缺少勤学苦练的精神,读了语段后,我真正认识到书山有路勤为径的道理。(围绕现实生活答即可,1分)
范文十: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8—23题。(请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共10分)【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乙】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归至家,妻不下纴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吾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注释】①纴(rèn)纺织。18.《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
,明初文学家。(1分)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⑴四支僵劲不能动
⑵腰白玉之环⑶去秦而归
⑷苏秦喟然叹曰20.下面是选文中画线的语句,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写在答题卡上。(2分)⑴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⑵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21.为什么“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请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22.乙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苏秦读书刻苦?(2分)23.读完甲、乙两选文,谈谈你在读书求学方面得到的启示。(2分)参考答案:书村网整理18、《宋学士文集》
宋濂 (每空0.5分,共1分)19、⑴通“肢” ⑵腰佩。用作动词。
⑷……的样子 (每个0.5分,共2分)20、⑴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1分)⑵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1分)2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分)22、⑴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1分)⑵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1分)23、两文都是写勤奋学习的。(结合文章主旨答即可,1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都比较安逸,缺少勤学苦练的精神,读了语段后,我真正认识到书山有路勤为径的道理。(围绕现实生活答即可,1分)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介绍古代读书故事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苏秦引锥刺股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送东阳马生序》《苏秦引锥刺股》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 18 23 题。(请用 0.5mm 的黑色签字笔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共 10 分) 【甲 】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
下面语段,回答18&23题。(请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共10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乙】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归至家,妻不下?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吾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注释】①?(r&n)纺织。18.《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 》,作者 ,明初文学家。(1分)19.解释下列加点在文中的意思。(2分)⑴四支僵劲不能动 ⑵腰白玉之环 ⑶去秦而归 ⑷苏秦喟然叹曰20.下面是选文中画线的语句,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写在答题卡上。(2分)⑴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⑵归至家,妻不下?,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21.为什么&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请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22.乙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苏秦读书刻苦?(2分)23.读完甲、乙两选文,谈谈你在读书求学方面得到的启示。(2分)参考答案:中网整理18、《宋学士文集》 宋濂 (每空0.5分,共1分) 19、⑴通&肢& ⑵腰佩。用作动词。 ⑶离开 ⑷&&的样子 (每个0.5分,共2分) 20、⑴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1分)⑵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1分)2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分)22、⑴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1分)⑵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1分)23、两文都是写勤奋学习的。(结合文章主旨答即可,1分)在现实中,我们的生活都比较安逸,缺少勤学苦练的精神,读了语段后,我真正认识到书山有路勤为径的道理。(围绕现实生活答即可,1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chuzhong/481522.html
相关阅读: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交换机上联口和下联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