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区域干旱视频频发,严重缺水而修建的红旗渠位于哪里

红旗渠_旅游_中国百科网
    &&&&&&&&&&&& 更多资料请查阅:红旗渠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另有卷烟品牌也为“红旗渠”。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红旗渠单位所在&:河南省林州市&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1969年&  编号&6-990&  登录&2006年。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山碑&概述:&&&&&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名称,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红旗渠风光(20张)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县人民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竣工于1969年7月。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引漳入林”是林县人民多年的愿望。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在省、地各级领导和山西省平顺县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在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县委、县人委组织数万民工,从1960年2月开始动工,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日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水渠构成 &&&& 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  &&&&& 红旗渠总干渠从分水岭分为三条干渠,第一干渠向西南,经姚村镇、城郊乡到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长39.7公里,渠底宽6.5米,渠墙高3.5米,纵坡&1/5000,设计加大流量14秒立方米,灌溉面积35.2万亩;第二干渠向东南,经姚村镇、河顺镇到横水镇马店村,全长47.6公里,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纵坡1/2000,设计加大流量7.7秒立方米。灌溉面积11.6万亩;第三干渠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渠底宽2.5&米,渠墙高2.2米,纵坡1/3000,设计加大流量3.3秒立方米,灌溉面积4.6万亩。&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53.7公里,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成龙配套的大型体系。&  && 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共完成土石砌方2225万立方米。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  &&&&&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修建背景 &&&&&&&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十年余。它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县&(今林州)。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县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重点建筑 红旗渠源与渠首拦河坝   红旗渠源及渠首拦河坝位于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水电站下约600米处,由拦河溢流坝、引水隧洞、引水渠、进水闸、泄洪冲沙闸联合组成渠道引水枢纽。为无调节河道自流引水。日动工,同年5月1日竣工。溢流坝横跨河床长95米,最大坝高3.5米,底宽13.46米,顶宽2米,为安全嵌入基岩下0.3-0.4米,水泥浆砌石英岩石重力坝结构。砌石1804立方米,用工1.28万个,投资2.5万元。任村公社修建。渠源引水隧洞上口位于溢流坝以上18米处的浊漳河右岸,长105米,洞后经55米的明渠至进水闸。进水闸共3孔,单孔宽2米,设计流量25立方米/秒。冲沙闸在进水闸上游左侧共2孔,单孔宽2米,该闸底低于进水闸底1米,闸上游作成约1/20的陡坡导沙廊道,同时在进水闸前设立与渠道水流方向呈30度夹角的直墙导沙槛,防沙入渠,退水冲沙流入浊漳河。当河水小于25立方米/秒时,可将河水全部引入总干渠。发洪水时除渠引水外,其余分别由溢流坝和冲沙闸泄入坝下游。 青年洞   青年洞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原洞长616米,券砌洞脸后长度为623米,高5米,宽6.2米,纵坡为1/1500,设计流水量23立方米/秒,挖砌石方19800立方米,投工13万个,用款20.3万元。&  1960年2月由横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是年11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暂时停工时,为早日将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坚持“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选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当时干部民工口粮很低,为了填饱肚子,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  坚硬的石英岩一锤打下去一个白点,十数根钢钎打不成一个炮眼,青年们面对这样艰难困境,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三角炮、抬炮、立炮等新的爆破技术,使日进度由起初的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日凿通隧洞。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洞名。 空心坝   空心坝位于总干渠任村白家庄村西露水河支流段――浊河上。坝长166米,底宽20.3米。顶宽7米,高6米,坝基埋深1-2米。坝体呈弓形,以增强对上游河水抗压能力。坝腹设双孔涵洞,单孔宽3米,高4.5米,洞底纵坡1/1818,总过水能力23立方米/秒。坝下设消力池,再下为干砌大块片石护滩,坝南北两头各设有高4.4米的导水墙,使洪水聚向河中导入坝外,行洪能力可通过百年一遇洪水1500立方米/秒,1975年8月通过860立方米/秒的洪峰,大坝安然无恙。&  该工程是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设计,正确解决渠水与河水交叉的典范。1960年2月动工,中间停工两次,分三个阶段施工,日竣工,共完成挖方5624立方米,砌石方16296立方米,投工13万个,用款22万元,由姚村、东姚公社修建。 南谷洞渡槽   桃园渡桥   桃园渡桥位于红旗渠第一干渠桃园村附近,横跨桃园河,故称桃园渡桥。长100米,宽6米,最高处24米,共7孔,每孔跨8米,拱券厚0.5米。渡槽两侧槽墙高2.7米,底宽2米,顶宽1米。纵坡为1/1700,设计流量6.8立方米/秒。槽顶部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桥板,路面宽4.6米,渡槽上连涵洞长100米,下接涵洞长170米,槽下排洪水,槽中通渠水,槽上钢筋混凝土盖板通汽车,合理地解决了渠水与洪水交叉和通水通车的矛盾,充分发挥了通水、通车的双重效益。日动工,日竣工,工期186天,由采桑公社南景色、南采桑、下川三个大队修建,共挖土石方5400立方米,砌石5600立方米,投工6万个。用款5.4万元   &&红旗渠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国家处于经济暂时困难的条件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战胜种种困难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的兴建是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做到的生存能量的一次集中释放,改变了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的状况,使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红旗渠的兴建是林县人民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是林县在建国后艰苦创业历程中的“第一部曲”。&  红旗渠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干部作风、革命精神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和劳动人民的光荣传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凝聚力。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己力量的自力更生精神,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报酬、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充分地体现了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秀品质,构成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李先念、乔石、姜春云、李铁映、叶选平等曾先后亲临红旗渠视察。1995年4月l&4日,胡锦涛视察红旗渠时指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弘扬当年的修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红旗渠时指出:“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林州、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1996年,红旗渠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8.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04元,农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7亿元,连续23年位居河南省各县(市)之首。林州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等荣誉称号。 风景区简介   分水苑风景区&是一园林式景区,也是红旗渠总干渠分为三条干渠的地方。距市区18公里,位于林虑山北部向东分支的大驼岭、猫儿岭之间凹腰处,原名:“坟头岭”,后因之改名为“分水岭”。这里各景点排列有序,规划严整,翠柏簇拥,渠水奔腾。真可谓“山水秀丽”,令人“心旷神怡”。&  青年洞风景区&由分水苑风景区驱车上行30公里,即可达青年洞风景区。这里山高路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险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更使你领略到“人工天河”的无尽诗意,主景“青年洞”靠断壁而凿,从大山之中穿通而过,为你展现出一幅雄壮的画卷,将太行美景“雄、险、奇、秀”凝集于此,极目远眺,尽收眼底,惊诧之余,唯有赞叹……&  络丝潭风景区&络丝潭风景区坐落在青年洞西约1公里处,亦名“天桥断”。“络丝潭”因其潭深一络蚕丝而得名,又因浊漳河有“九峡十八断”,此处乃一较大断崭跌水,上有连接豫、冀两省的峡谷索桥,故称“天桥断”。这里有漳河名胜“小三峡”,可放艇畅游而尽享潭中山水风光;有神秘莫测的“神龟洞”,可欣赏神龟救民的美丽传说;还有凌空高悬的“铁索桥”等古迹名胜。 旅游特色   【景区特色】红旗渠是人类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一个重要的创举。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盘绕在太行山腰悬崖绝壁之上雄伟险要的红旗渠与“雄、险、奇、秀”的林虑山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巧妙地融汇结合。&  1990年,按照时任河南省省长李长春“把红旗渠办成旅游胜地”的指示,林州开始开发红旗渠景区,将精神财富转换为物质财富。风景区开发十几年来,采取滚动式发展战略,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成了纪念馆、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通过科学规划,全面整修,完善设施,提高品味,强化服务,使昔日的荒草坡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2002年,红旗渠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日,红旗渠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红旗渠景区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三景区各有特点,风调不同,内涵盈连,相映成体。&  分水苑风景区&是一园林式景区,也是红旗渠总干渠分为三条干渠的地方。距市区18公里,位于林虑山北部向东分支的大驼岭、猫儿岭之间凹腰处,原名:“坟头岭”,后因之改名为“分水岭”。这里各景点排列有序,规划严整,翠柏簇拥,渠水奔腾。真可谓“山水秀丽”,令人“心旷神怡”。&  青年洞风景区&由分水苑风景区驱车上行30公里,即可达青年洞风景区。这里山高路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险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更使你领略到“人工天河”的无尽诗意,主景“青年洞”靠断壁而凿,从大山之中穿通而过,为你展现出一幅雄壮的画卷,将太行美景“雄、险、奇、秀”凝集于此,极目远眺,尽收眼底,惊诧之余,唯有赞叹……&  络丝潭风景区&络丝潭风景区坐落在青年洞西约1公里处,亦名“天桥断”。“络丝潭”因其潭深一络蚕丝而得名,又因浊漳河有“九峡十八断”,此处乃一较大断崭跌水,上有连接豫、冀两省的峡谷索桥,故称“天桥断”。这里有漳河名胜“小三峡”,可放艇畅游而尽享潭中山水风光;有神秘莫测的“神龟洞”,可欣赏神龟救民的美丽传说;还有凌空高悬的“铁索桥”等古迹名胜。 相关影视作品   《红旗渠》纪实片(1971年中央新闻制片厂发行上映)&  简介:&  河南省林州市地处豫北太行山东麓,1994年以前,林州市叫林县。40多年前,名不见经传的林县却因为一条水渠而闻名全国。这条水渠的名字叫红旗渠。&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用10年的时间,在丛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而成的。它总长1500公里,被人们称为人造天河。&  &红旗渠有一部与这条水渠同名的纪录影片详细地纪录了当时修建的过程。红旗渠从1960年开始动工,一修十年,而《红旗渠》也跟着拍了10年。当年参加拍摄这部纪录片的人,如今已经两鬓斑白。他们是新中国老一辈新闻纪录工作者,曾用胶片组接了一个个共和国初创和成长的历史片段。《红旗渠》是他们生涯中耗时最长、投入最多的一部纪录影片。十年间到底有多少人参加了《红旗渠》的摄制已经说不清楚,但在十年中他们共留下了一万多尺胶片。影片于1971年在全国播出。加上其他媒体的传播,使全国知道了红旗渠。&  一部拍摄于30年多前的老影片,让我们重温了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当时的人们靠着怎样的一种精神动力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工程。今天,红旗渠的故事似乎日渐模糊,然而,红旗渠精神在变革中的现代中国,仍然是一笔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电视剧)&  编剧李佩甫,导演都晓,主演吴京安、刘冠军、傅冲等。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第十八届(1997年度)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 剧情简介:&  红旗渠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又被称为:“人造天河”。为开拓这条渠,林县人民苦干了十年,硬是用血肉之躯在无路可寻的崇山峻岭之间筑起了这条震惊中外,造福万代的长渠。这是一部劳动者和大自然搏斗的壮丽史诗。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该剧再现了当年林县人民为改变命运没条件创造条件、艰苦奋斗、劈山凿石、粉身碎骨也要引来漳河水的撼人心魄的历史画卷。故事从井上、井下两村抢水打架,婚姻告吹切入。鲜明地塑造了聪明倔强、而顽强的农民青年二旺;执着、大义、壮烈牺牲的城市技术员刘广泰;不惧危难、未死先立碑,誓要修出渠的县委书记阎运德和敢做敢当、不计生死的继承干部“王大炮”。同时,还描写了憨厚、善良的大旺。正直、宽厚的扁担叔,为他人食不果腹的李老仓和把青春与爱融入工地盼水、秋凤、杏儿、望井……这些群像使人不能不重又回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不能不再去品味那段难忘岁月留下的奋斗和牺牲精神。那种值的九十年代人去念恋合追寻的伟大境界。& 《红旗渠的儿女们 编剧:李佩甫&  导演:蔡晓晴&  主演:韩童生&李法曾&段奕宏&汤唯&李彤&  剧情简介:&  该剧通过对金桂生、于小莲、大群二群兄弟、宁霄雅、金瓦刀、兔子、老麻雀、老本等林州新老两代人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讲述,力图表现的是河南林州“红旗渠”的后代们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走出太行、走出大山进入城市从事建筑、二次创业的精神面貌。 &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红旗渠是如何修建成的----李&蕾
林州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林州人民在上世纪60年代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并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河南考察时强调:“中原大地孕育的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河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继承好、运用好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
   李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土生土长的林州人,对红旗渠的文化历史和精神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她的介绍语言生动形象、活泼机智,尤其擅长将山乡俚语和政治宏论相结合,并运用得恰到好处。
  18年中,李蕾先后为十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解红旗渠的故事。
  2007年“五一”期间,李蕾在《百家讲坛》开讲《红旗渠的故事》,同年10月4日,央视再次重播,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为什么修渠
  &&&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
  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新中国成立前,林县水源奇缺,灾害年年有,十年九不收,是个山穷、地穷、水穷、人穷的贫瘠山区县。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旱灾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都是“人相食”,就是人吃人。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
  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非常可怜的1.24万亩。完全就是靠天吃饭。
  林县人民世世代代想水、盼水、找水。一位名叫崔复生的林县籍作家曾经在一篇关于红旗渠的报告文学中这样写道:“水,维系着林县人的命。外地人到林县做‘官’,如果头脑里没水,那不可思议;林县人如果存心把水糟蹋掉,那就不仅仅成过错,而是前逆祖宗后坑子孙的罪孽了。”只要在林县这块土地上生存,就得会念水字经。林县已有修渠引水的历史。历代政府官员,不管是为了自己的乌纱帽,还是为了青史留名,无论你是巡抚大人还是县衙老爷,都曾为民兴修水利但从未从根本上解决林县缺水的问题。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的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的“谢公渠”,只不过解决了十几个、几十个村庄的生活用水,林县人民却感恩戴德,每逢节日,焚香祭祀,世代不忘。
  林县是太行山革命老区,1949年就全境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为此,他们采取很多措施来兴修水利。林县县委、县政府下决心要给全县人民摘掉这个几千年来套在人民头上的“头疼箍”。为此,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兴修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解决了林县局部的人畜吃水问题和农田灌溉问题,缓解了用水紧张的局面。
  但是,1959年,问题又出现了,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水,又一次扼住了林县人民命运的咽喉。今后像这样的大旱可能还会发生,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呢?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林县县委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果断作出决定:引漳入林,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靠什么修渠
  &&&谨慎的修渠决策,修渠尖兵是党员干部;&&&理论武装,鼓励引导;群众是修渠成功的保证
  决策。要引漳入林,林县就必须面对几个问题:
  1.特殊的时期(三年自然灾害)
  2.资金(财政只有300万储备金)
  3.粮食(只有3000万斤)
  4.技术问题(全县水利技术人员28人,最高学历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
  5.水源(为保证水量必须到漳河上游山西境内修坝引水)根据这个情况,日夜,县委召开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修建红旗渠。10月29日县委再次召开全体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并派出35名水利技术人员沿漳河实地勘测。
  作为林县的一把手,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最担心的就是技术测量数据的可靠性。这么大的工程,万一技术数据有误,渠修成了,水却引不过来,劳民伤财,自己真要成为历史的罪人了。自己的命好交待,关键是如何向林县的60多万父老乡亲交待?60多万父老乡亲的命谁来管?这个工程可经不起失败!&
  确定的引水点——山西省侯壁断的海拔是464.75米,这个地方比渠线要通过的林县境内的制高点坟头岭(后来改称分水岭)要高出14.7米,从理论上说,引水是可行的。但是,解放初期,当时县里的测量技术还比较落后,渠线的测量数据到底准确不准确?会不会有误差?
  从侯壁断到坟头岭的长度为70多公里。也就是说,修成渠后,从渠首到坟头岭,水走70多公里,落差只有14.7米。按这样算下来,这条引水渠的坡度是八千分之一,就是说,修渠时从上游往下游修,每走8000米才允许降低1米。所以,对测量数据的精确度要求是非常高的。为了慎重,测量队反复测量4次,才向县委提交了测量报告。
  领导垂范,党员带头。第一天上渠3.7万人,其中共产党员2.7万多人。他们成为修渠队伍的中坚力量,为修渠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全县共产党员始终走在前面,最苦最累的活,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党团员和干部始终冲在最前面。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各级干部,扛起工具与群众一起干。他们和民工一起上山采野菜、扒树叶做饭,一起下漳河捞河草充饥。
  红旗渠工程先后三任总指挥长,从不坐在指挥部的帐篷里遥控指挥,他们每天在渠线上调查研究,检查工程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与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在指挥部和各分指挥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领导干部先实验,再给群众定指标。”上级领导在给下级制定指标和任务时,一定要自己先实践,看看在实际的修建中能完成多少任务,才能客观地给大家定目标。而且不能超过自己的工作量。但只要在领取给养和物资的时候,下级却被排到了上级的前面。
  人民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再苦再累也紧紧地跟在党员干部的身边,并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党员干部流汗水,我们就不怕流血水。党员干部搬石头,我们就有决心搬山头!”
  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在他们心中,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他们甘愿奉献一切。
  在林州,提起吴祖太这个名字,人们心中充满了无限敬意。吴祖太,1933年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白庙村,1958年调到林县水利局工作。在修建红旗渠中,他是一个技术骨干,在短时间内拿出了第一本蓝图——《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最终完成了定线测量和设计。吴祖太为林县修渠立下了汗马功劳。
  日,他听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的王家庄隧洞往下掉土,就同工友李茂德一起进入洞内察看,不料,洞顶突然塌方,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年仅27岁。
  吴祖太牺牲的噩耗传开,人们为之痛哭。当时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倍感痛心。在工地,工程指挥部为吴祖太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红旗渠的修建,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林县人民智慧的结晶。县委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克服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没有住的地方自己建。修渠民工自己动手,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住的问题。大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垒石庵,有的挖窑洞,有的露天打铺,睡在没有房顶、没有床、更没有火的石板上,薅把茅草当铺草,真是铺地盖天。几块布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在10年的修渠中,住地再难再苦,可是整个工地上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
  没有工具自己带。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大工程。
  没有石灰自己烧。修建红旗渠石灰用量非常大,石灰供应不上成了修渠的主要障碍。指挥部发动群众,在全县招收烧制石灰的能手。东姚公社的“烧灰王”原树泉,自告奋勇献计烧石灰。河顺公社在学习原树泉烧灰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明窑堆石烧灰法,一窑可以烧400公斤石灰,彻底解决了工地用石灰难的问题。
  没有炸药自己造。石灰难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了炸药难的问题。于是县委、县政府从全县58万人口中招聘制造炸药的人才。经过考核选拔,确定了人员,办起了工厂,解决了炸药难的问题。
  没有水泥自己制。要办水泥厂,首先得有技术人才。听说合涧公社雪山大队有个老人,曾在太原水泥厂当过工程师,现在退休在家。指挥部工作人员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徒步90多里登门邀请。老人凭着对家乡人民的无限崇敬,不顾自己年迈,下山筹办水泥厂,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保证了建渠的顺利进行。
  依靠群众的力量,工地先后办起了机械厂、荆编厂、车辆修配厂等,解决了资金和物资的短缺。红旗渠建设总投资:6868.64万元,国家投资1025.98万元,占14.94%,林县县、社、队三级自筹投资5839.66万元,占85.06%。并通过修渠实践培养出工程师、技术员、&石匠、铁匠等一大批能工巧匠。毫不夸张地讲,一部红旗渠修建史,就是一部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史。
  红旗渠经过林县人民十年的艰苦奋战():
  斩断了1250座山头;
  架设了152座渡槽;
  凿通了211个隧洞;
  建造了21408座建筑物;
  挖砌了1515.87万立方米土,相当于修建一条宽2米高3米的土墙,它的长度可以从南国的广州一直连接到北疆的哈尔滨。
  日,随着一声“开闸放水”在山岭间的回荡,欢快的红旗渠水奔腾激荡着向下游流去。人们口中高呼着:“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我们的共产党才能带领他们修成这生命渠,引来这幸福水。&
  红旗渠精神的影响
  &&&&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红旗渠修建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它成为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日,杨贵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对红旗渠精神进行了集中的概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具体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
  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发展的传家宝,是林州发展的动力源。今天,林州新一届市委坚持精神立市、工业强市、和谐兴市,突出项目带动、开放带动、协调带动,以攻坚“十二五”、再造新林州为己任,积极呼应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机遇,主动融入,找准定位,突出发展要务,打造实力林州;丰富发展要义,打造魅力林州;汇集发展要素,打造活力林州,努力建设更加繁荣、和谐、幸福的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钢铁、铝电、煤机、新能源、汽配五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3%,成为经济发展主导力量,引领着林州向现代化城市迈进!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8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亿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林州历届领导,每一名父老心中始终牢记:水曾是林州千百年来的期盼,今天水依然是林州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水利工作。
  值得欣慰的是,新一届林州市委、市政府以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契机,在全市深入开展了以“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为主题的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计划用三年时间,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投资9.7亿元,对红旗渠支渠、末级渠和库塘全面修整,对其他灌区灌溉网络逐步进行完善配套。尽可能实现渠道能通尽通,农田应浇尽浇,庄稼高产稳产,农民安居乐业。⑨7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干旱频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