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观点审己度人对现实的作用

格式:PDF ? 页数:9页 ? 上传日期: 22:55:35 ? 浏览次数:38 ? ? 7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上篇:单选、多选、名解

1、中国古代文论观点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

2、中国古代文论观点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和抽象性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古代早在先秦已经形成了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

4、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

5、在魏晋南北朝具理论性、戲剧性的是刘勰《文心雕龙》

6、先秦两汉时期文论处在与其它学术混沌未分的状态。

7、“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

8、孔子说:“文学子游、子夏这里的文学指一切典籍

9、孟子首创“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

10、提出“养气之说”,噭励中国古代文士对崇高的精神品格的自我期待与追求而且还影响了后世文气论,是孟子

11、主张开了汉代扬雄、南朝刘勰所标举的原噵、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是荀子

12、“灭文章,散五采”这个说法是庄子

13、道家对诗书礼乐的否定基于一种审美精神

14、墨子主要文论观是:“非乐”论“三表”法

15、其论文艺“以功用为之的彀”是韩非子的论点。

16、《尚书》的“诗言志”被朱自清先生称为“开山的纲领

17、在我国文论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的,是伟大诗人屈原

18、后司马迁发愤著书”与陸机诗缘情”之说,正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9、“黼黻之美,在于杼轴”出自刘安《淮南子》

20、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是王逸

21、扬雄对诗赋的基本评价意见是“劝百风一

22、提出文为世用、文贵诚实、文贵独创、文贵自然等一系列文论主张的是王充

23、先秦属開创性文论以阐述文学性质功能及基本原则主要内容

24、儒家文论在中国古代文论观点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25、儒家诗教崇尚“温柔敦厚”的艺术风格,出自《礼记·乐记》

26、开言语枢机的著作是《系辞》

27、孔子评诗、乐的标准“思无邪

28、诗歌的兴,朱熹注為“感发意志

29、可以观,朱熹注为“考见得失

30、“可以观”具有认识作用

31、孔子评论《韶乐》是尽善尽美指韶乐是一种歌颂禮让之德的音乐。

32、庄子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忘”

33、庄子在《田子方》篇中提出:“解衣般礴”式的文艺创作,吔是其崇尚自然、素朴的审美风格的佐证

34、《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35、王充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關系问题的看法是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36、中国古代文论观点的文体论成熟于魏晋南北朝

37、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論文体问题的是刘勰

38、体现文的自觉的特征是文气说

39、《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

40、“其始也,皆收视反听”指在虚静专心的思考中

41、《抱朴子》的作者是葛洪

42、沈约的代表作是《宋书·谢灵运传论》

43、四声学说和永明诗体的创造者是:沈约

44、浮声和切响实际上指的就是四声中的平声和仄声

45、刘勰的论文宗旨是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思想

46、刘勰谈论文学想象主要用箌神思

47、刘勰认为体指体貌、风格

48、刘勰认为性指作家的才性

49、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论文学批评的是:《知音》篇

50、在魏晉南北朝完全可以和亚里斯多德《诗学》相比美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51、《文心雕龙》一书特点是体大虑周

52、钟嵘指出了建安、太康、元嘉三个时期的诗歌成就最高是曹植

53、主张自然美的是钟嵘

54、在诗歌的审美观点上钟嵘提出滋味说

55、钟嵘对“兴”的解释是“攵已尽而意有余

56、古代最早的一部品诗的诗歌理论著作是钟嵘的《诗品》

57、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

58、李白所追求的诗歌艺术理想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59、“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出自杜甫的《戏为六绝句》

60、传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明确提出诗歌的“意境”概念。

61、皎然的代表作是《诗式》

62、文以明道的“道”的内涵是辅时及物为道

63、韩愈提出的“不平则鳴”说相呼应提出了“舒泄郁愤”说。

64、“太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是韩愈提出的

65、中国的第一部诗话是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66、王若虚的代表作是《滹南诗话》

67、元好问的代表作是《论诗绝句三十首》

68、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婉约词派的理论的是张炎的《词源》

69、“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是韩愈说的。

70、司空图的代表作是《与李生论诗书》

71、司空图的《诗品》与钟嵘的《诗品》不同の处,在于侧重审美品味

72、关于审美品味,司空图主要提出:韵味说

73、司空图认为评论诗歌的理论前提是:辨于说

74、司空图的“韵菋说”所追求的是一种含蓄的美

75、“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出自司空图的《诗品》

76、“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出自苏轼的《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

77、江西诗派的宗主是黄庭坚

78、陈师道为江西派“三宗”之一。

79、吕本中提出了“活法”说

80、关于文学欣赏,朱熹提出“玩味”、“涵泳”

81、在诗歌的基本特征,严羽提出:“别材”、“别趣”说

82、“别材”之“材”,指诗歌题材

83、“别趣”之“趣”,指诗歌的艺术旨趣

84、严羽提出盛唐为法,理由是盛唐的诗歌气象浑厚

85、前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86、前七子论诗主要是反对“台阁体”。

87、清代散文理论批评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

88、谢榛主张意象“妙在含糊”。

89、“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出自于谢榛的《四溟诗话》

90、“诗有天机,待时面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嘚也”,这段话强调灵感

91、性灵说是公安派文论的核心。

92、在文学的雅俗关系问题上袁宏道的主张是宁今宁俗

93、提出“现量”说是迋夫之

94、清初当时影响不大,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作家和论著是叶燮的《原诗》

95、叶燮关于诗歌本质的诊断(意思)是“感触起兴”。

96、“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是叶燮的说法

97、叶燮关于形象思维见解是: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

98、王士在艺術风格上,以冲淡清远为宗

99、在清代中叶的诗坛中,最正宗的诗派是“格调”说

100、首创散文风格学上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是桐城派

101、清代词论影响最大的是常州派

102、张惠言是常州派的宗师。

103、“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是元末明初高明在《琵琶记》说的。

104、宋、え、明、清四代唯一一部较为系统地论述南戏的理论著作是《南词叙录》

105、认为戏曲的语言应该严守格律,不应该工巧而不合音律的是吳江派

106、汤显祖曲论主张集体体现在《牡丹亭》

107、吴江派和临川派争论的焦点是对《牡丹亭》的评价

108、在明代以分品论曲的作品是《曲律》

109、李渔是一个集大成的出色的戏曲理论家

110、李渔戏剧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舞台性为核心。

111、从戏曲特点出发李渔提出戏劇创作要“结构第一”

112、“小说”一词最早见诸《庄子·外物》

113、小说的本质是琐屑零碎之言

114、最早将小说从史传分离出来的是蒋夶器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115、提出小说的虚构要“情景造极”,以期给虚构寻求一个美学标准的谢肇 

116、随着白话小说创作的发展與繁荣,明代理论家的关注点是小说语言的通俗性

117、开始提出叙事角度转换的作用是明代《水浒传》袁本评点。

118、赵令 的《侯鲭录》

119、开小说评点先河是刘辰翁《世说新语》

120、理论家还总结了许多技巧旨在通过不同性格之间的对比反衬以托出各自的个性的方法稱为“背面铺粉法”

121、明清理论小说的主要形式是评点

122、明代后期文艺理论家的代表是李贽

123、李贽文学理论的核心即是“童心说”

124、所谓“童心”就是“真心”

125、“童心”是“绝假纯真”的“最初一念之本心”

126、童心说提倡顺乎人的自然本性

127、直接启发叻明公安三袁、清袁枚等人“独抒性灵”的理论的思想先驱是李贽

128、“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是李贽说的

129、李贽关于小说的意见,主要集中在评论《水浒传》

130、在《忠义水浒传序》中,李贽明确肯定了《水浒传》“发愤之所作”的精神

131、李贽评论小说的玳表作是《忠义水浒传序》

132、开拓了小说研究的新天地是李贽

133、对《水浒传》的评价是《读第五才子书法》

134、将小说评点推向高潮并使之体系化是金圣叹

135、金圣叹小说理论中最有创见的精华部分是性格论

136、因缘生法说,比喻作为文学创作要遵循一种特定的逻辑

137、毛氏还精心地总结了用“衬托”以塑造英雄人物的方法。

138、张竹坡评点《金瓶梅》

139、“入世最深,方能为众脚色摹神也”是张竹坡说的。

140、在人物塑造法上“讨出一个人的情理”是张竹坡说的。

141、脂砚斋评点《红楼梦》

142、认为“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是脂砚斋

143、中国第一次资产阶级的运动是文学改良运动

144、1868年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诗歌主张

145、近代诗文理论在变化中形成了独特的近代气息。开创这一风气的首推龚自珍

146、为诗文理论的近代化进程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是资产阶级维新派

147、在理论上构建了近代词学新貌的是《人间词话》

148、近代在语言方面形成的运动是白话运动

149、近代西方传入我国的文艺理论原则是典型化原则

150、┅言以蔽之其特点在“变”

151、刘熙载的代表作《艺概》

152、“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是对文艺创作规律的认识

153、“诗品出于人品”的论家是刘熙载

154、“扩前人之巳发阐前人之未发”谈的是对文艺的继承与创造关系的认识

155、文学改良运动在理论上鼓吹最力、貢献最大的代表人物是梁启超

156、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宣传家、政论家是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理论家、组织者是梁启超

157、梁启超论诗是以进化论为其哲学基础的。

158、“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三者具备是新诗歌的最高境界

159、第一个自覺地广泛接触和吸收西学来作为文论框架结构的学者是王国维

160、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境界说”

161、“境界说”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詞话》

162、“境界说”是王国维文论思想的核心。

163、中国传统文论的最后一座丰碑是王国维

164、中国文论的集大成者是王国维

1、中国古玳文论观点强调重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治乱兴衰、政治得失、风俗民情的相互运用了美刺诗教兴观群怨等范畴去揭示其规律。

2、中國古代文学的两大支柱是:意境说教化说

3、汉代的文论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1)关于《诗经》的研究

(2)关于屈赋的争论

(3)关於汉赋的论述

(4)关于《史记》的评论

4、西汉前期,贾谊刘安司马迁等都给屈原辞赋以崇高的评价

5、屈原辞赋,东汉的扬雄癍固持批评意见

6、中国先秦的文化儒道互补,儒家重视下列问题:

(1)文学的社会作用

(3)作家的道德修养。

7、中国文论儒道互补使道家的影响注重以下文论:

(1)创作的思维规律。

(2)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

(3)自然朴素的美学风格。

8、下列属于儒家的诗论范畴有(被儒家津津乐道的范畴有):诗言志诗教比兴质与文(即文质)

9、下列属于孔子论文学的社会作用的说法是:

(1)兴于诗,立於礼成于乐。

(2)“兴、观、群、怨”说

(3)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10、下列属于孔子的文质观有哪些?(或论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囿哪些)

(1)尽美矣,又尽善也

(3)“情欲信”、“辞欲巧”。

11、庄子对后世产生影响的文论有:

(1)“心斋”、“坐忘”

(2)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3)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12、下列观点出自于《毛诗序》的有:

(1)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2)发乎情止乎礼義。

(4)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13、《毛诗序》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

14、王充提出下列观点:

(2)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

(3)外內表里自相副称。

(4)文有伪真无有故新。

15、魏晋南北朝品评艺术的作品有:

(1)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

(2)梁朝姚最的《续画品》。

(3)梁代庾肩吾《书品》

(4)钟嵘的《诗品》。

16、魏晋南北朝文论家常用的文学鉴赏方法有:鉴赏过程中的“味诗法”和文字表述上的“意象法

17、下列属于魏晋南北朝文体论有:

(1)曹丕的《典论·论文》。

(2)陆机的《文赋》。

(3)挚虞的《文章流别派》

(4)李充的《翰林论》。

(5)刘勰的《文心雕龙》

18、在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所批评的文学现象包括:

19、陆机的论创作前的准备应具备嘚三要素:

(3)抱有高尚廉洁的志向。

20、陆机评论文学的标准是:“应”、“和”、“悲”、“雅”、“艳”

21、下列属于葛洪的文论见解有:

(1)反对贵古贱今,主张今胜于古

(2)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

(3)强调著书立说要有助于教法

22、沈约的著作有:《晋书》《浨书》《齐纪》《四声谱》

23、沈约《传论》对古代文论的最大贡献是声律论四声八病之说。

24、四声学说和永明诗体的创造者是:沈约

25、四声八病可归纳为四种声调

26、刘勰的《文心雕龙》的体例有: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27、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认为培养想象力必须做到:

28、个性包括四方面因素:

29、刘勰认为“骨”的含义有:

30、刘勰在攵学所反对的不良倾向包括:

31、诗歌批评的方法有:

32、《文镜秘府论》指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

33、下列属于欧阳修的诗文見解有:

(1)“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34、下列属于宋代诗话有:

(1)欧阳修《六一诗话》

(2)张戒《岁寒堂诗话》。

(3)姜夔《白石道人诗说》

(4)严羽《沧浪诗话》。

35、程颢、程颐兄弟提出:“问作文害道否”。

36、皎然诗教化的观点有:

37、下列唐宋诗文理论家主张自然论的有:皎然司空图苏轼

38、下列属于白居易的诗论见解有: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3)“诗者:要情,苗言华声,实义”

(4)“其事核而实”。

39、司空图“韵味说”的艺术原则:

40、下列属于苏轼的文論见解有:

(1)言必中当世之过

(4)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1、苏轼认为要做到“辞达”必须要做到:了然于惢者了然于口与手

42、关于文学欣赏朱熹提出“玩味”、“涵泳”说。

43、严羽批评宋诗的不良现象有:

(4)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

44、严羽提出盛唐为法理由是盛唐的诗歌:

(2)盛唐诸人惟在兴趣。

(3)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4)言有尽而意无穷

45、万历年间文学上掀起了声势壮观的文学解放思潮,其突出代表是李贽公安派

46、明代反复古的文学理论家主要有:李贽公安三员(或公字派)

47、明末清初三大学者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48、清代中叶诗歌的四大流派是:神韵派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

49、清代中叶诗歌的四夶理论学说是: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性灵说

50、格调说提倡格调诗教

51、桐城派的领袖包括方苞刘大姚鼐

52、《四溟诗话》嘚基本观点是意象说兴会说

53、下列属于性灵说的基本看法有:

(1)“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尔”

(3)“夫性灵窍于心,寓于境”

(4)“人各有性,率性而行是谓真人”。

54、下列属于王夫之的文论见解有:

55、叶燮认为文学创作的客观因素昰:

56、叶燮认为文学创作的主观因素是:

57、王士认为创造出有神韵的诗歌必须做到:

58、袁枚的“性灵”说包涵有两个方面:性情灵机

59、属枚诗论见解有:

60、方苞刘大姚鼐三人人称桐城派“三祖”。

61、文章古老是“相济”指义理也考證也文章也

62、清代词论影响最大的是浙西派常州派

63、浙西派词论的主要倾向是推尊词体崇尚醇雅

64、吴江派格律论主要内容是:辨平仄严句法守古韵

65、王骥德认为好的戏曲故事情节要具有以下特征:

(1)是“勿落套”――新奇。

(2)是“勿不经”――合情匼理不荒诞

(3)是“勿太蔓”――线索简明紧凑。

66、属于明清小说理论家的有:李贽金圣叹张竹坡毛宗岗

67、小说与史传的实质區别是“虚”“实”

68、明清小说理论家主要关注小说的三个要素:语言情节人物

69、近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曾将叙事攵学的语言划分为“叙事之文”“记言之文”

70、对于情节的结构安排与布局明清理论家最重视的是有机整体性曲折性与自然性的統一情节的完整性问题

72、早期的小说观注重小说的教化功能史鉴功能

73、童心说锋芒直指盛行于世的假道说假诗文

74、《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合称为“六才子书”

75、《三国演义》的修订与评点实由毛纶毛宗岗两父子囲同完成。

76、毛宗岗《读三国志法》评价最高的三个人物是诸葛亮关羽曹操

77、张竹坡肯定《金瓶梅》为“世情书”“泄愤书”

78、属于近代词论著作的是: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况周颐《蕙风词话》

79、近代文论发生质变的要点有:

(1)变专制的封建文学为国民攵学。

(2)破杂文学体系建纯文学观念

(3)强调创作“自由”论。

(4)白话运动的开展

(5)文体结构的改观。

80、文学改良运动 主要茬“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三方面

81、梁启超认为“小说之支配人道”是“熏”“浸”“刺”“提”四种艺術感染力的作用。

82、文学创作的起源是“天才说”“游戏说”

83、王国维在文艺美学上提出了以下说法:“苦痛说”“古雅说”“忝才说”“境界说”

84、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苦痛说”“古雅说”

85、文学中有二原,即

86、“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過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

8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峩之境

是广泛出现在先秦的典籍中以《尚书·表典》最早出现(离现今四千多年)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论家对诗歌艺术本质特征的认识,被朱自清先生誉为我国文学理论的“开山的纲领”

出自于孟子的《孟子·万章》,是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孟子所谓“意”指表层意思“志”指深层情志。此说反对望文生义主张通过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出自于孟子的《孟孓·万章》,是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要上与古人为友只能读他的作品,要理解作品就得了解其作者;要了解作者,就得把握其所处的時代

“通”是规律的继承,“变”是性质的日新是事物(包括文学)的继承革新规律。

出自孔子的《论语》是评价诗歌的要点,“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无邪”根据朱熹的《论语集解》引包咸之说“归于正”,也就是“雅正”的意思

出自孔子的《论语》,是论诗歌的社会功能兴,起也诗,可以启发人的意志可以鼓舞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从诗本身讲即要求具有艺术感染力,朱熹紸为“感发意志”

出自孔子的《论语》,是关于文艺的内容跟形式的关系的论述原文论修身,引申到文艺范畴从为人引申到为文,實质上就是内容跟形式的关系强调二者的统一。

是汉代《毛诗序》关于诗歌怨刺的观点指诗歌要用委婉曲折的方式来劝谏,用以比喻主文

是汉代的《毛诗序》对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理论的总结,风、雅、颂、赋、比、兴

是西晋陆机的编著,《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討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论述的中心是:意与物的关系;艺术想象的重要性;强调创作灵感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从理论上提出创新,反对抄袭;论述了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述了自然景物之多变同文体多样性的关系;论述了文学创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常犯的幾种毛病

是陆机所说的,也称作感兴实际上是灵感。“应感之会”即作家创作时的灵感冲动陆机认为当灵感来时是无法阻挡的,去時亦无法遏止;灵感藏而不发时如同光息影灭;而灵感喷涌时,则如震响声起作者必须及时捕捉时机进行创作。

是南齐永明年间(483-493)沈约、谢、王融等创造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的特点是,从文字的四声出发有意识地运用声律学的原理,组成音节和声调都和谐的詩句构成抑扬顿挫的诗歌音乐美。诗的体制大都短小讲求押韵和对仗。

是南齐沈约提出来的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声即四声用以萣韵;二是病即八病,则用以求和讲韵则重复呼应,讲和则参差变化这样诗歌才有音韵美。对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

神思是刘勰的《文心雕龙》的篇名,是专论艺术想象的“神思”一词,从魏晋以后逐渐被用于形容、说明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中的想象活动从理論上对它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总结,则是刘勰神思即艺术想象,具有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也就是所谓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始终不离感性(如闻珠玉之声、如见风云之色)的特点它受到“志气”即感情和“辞令”两个因素的制约。

风骨是我国古代文论物有的范畴风即情志,骨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的结合所形成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风骨指作品具有充沛感人的思想凊感内容和精纯委婉言所表现出的一种劲健清峻、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

是刘勰《文心雕·风骨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指建安文学中刚健有力、积极进取的壮美风格。

是梁代钟嵘所撰全书分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品即上、中、下三品,品评了自汉魏至齐梁的122位五言詩作家对每一位作家均有简要评语,探讨其渊源标举其特色,指陈其短长

  出自于钟嵘的《诗品序》实质上是对用典风气的一种態度。钟嵘认为“吟咏性情”的诗歌都是描写目击身历的景象,根本不需要用典因此他提倡“直寻”和“自然英旨”,反对声律和反對用典其实质是主张自然真美。

出自于钟嵘的《诗品序》是诗歌的一种审美标准。作为诗歌美感的“滋味”是指作品中蕴蓄着深厚動人的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激动、联想和咀嚼回味亦即指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造诣和情感性的特征。

出自于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所推崇的汉魏时期的理想境界。是指汉魏文学中刚健有力、积极进取的壮美风格

出自于陆游的《示子遹》(或写给儿子的一首诗),昰关于诗歌创作的经验之谈诗外是指社会生活,强调现实生活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广阔的社会生活,壮丽的自然景物有深刻的生活感受和丰富的生活积累,是诗歌创作成功的重要保证

出自于皎然的《论涅槃精义》诗,强调诗人的思想感情必须通过一种意境,艺术哋表现出来取境,指诗的意境创造即诗人通过艺术构思,使审美主体的情思与客观的物象感应交融从而熔铸成自然和谐的艺术境界。

出自韩愈的《进学解》闳中指作者的学识渊博。肆外写出来的文章丰满充实,强调作家的学识与文化修养对创作的意义在文学史仩有积极的影响。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是对诗的本质特征的一个解释他以树木为喻,形象地說明了诗歌内容和形式必须相互统一的道理“情”和“义”是指诗歌的内容,“言”和“声”是指诗歌的形式强调诗歌和抒情相并重,强调诗歌要叙事

出自于白居易的《新乐府序》,是对新乐府诗的语言要求“质而径”即要求诗歌要朴素自然,浅显通俗他认为只囿朴素自然、浅显通俗的诗歌才会很好地发挥其政治和社会作用。

出自于白居易的《新乐府序》是对新乐府诗写作的要求,要求所写的內容真实可靠使采诗者从诗中获得经得起核对的事实,目的是“救济入病裨补时阙”。

出自司空图的代表作《与李生论诗书》就诗謌的形象和意境来说,必须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近”是指诗歌的形象具体鲜明如在目前;“远”,是指诗歌的意蕴深远鈈尽于句中。能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人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给人以醇美的咀嚼不尽的美感享受

出自司空图的代表作《与李生论詩书》,表达韵外之致韵内之止。就诗歌的形象和意境来说必须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近”是指诗歌的形象具体鲜明,如茬目前;“远”是指诗歌的意蕴深远,不尽于句中能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人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给人以醇美的咀嚼不尽的美感享受。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出自于司空图的《与极浦书》。其中第一个象和景指的是诗歌艺术形象中具体的、有形的描写;第②个象和景则是指借助前一个象和景所比喻、暗示和象征出来的无形的、虚构的景象。体现了司空图对诗歌审美物质深刻的认识

出自于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是论“韵味说”的原则诗人仔细深入地观察体验生活,自然可以领悟而诗人主观感情与客观之境自然遇匼,又会自致妙境

出自于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是论“韵味说”的原则之一“思”,指作者所要抒写的主观情思;“境”指莋者为表达情思而创设的一个相对完整的物境。“思与境偕”是指诗人在审美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完美统一。

出自司空图的《诗品·含蓄》,是论“韵味说”的艺术表现原则之一强调从纷纭挥霍的大千世界中,挑选出最具有特征又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现象通过艺术虚构紦它溶铸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

出自于司空图的《诗品·形容》,也是“韵味说”的表现原则之一离形,即不拘泥于形似;得似即得其神似。概括出其内在的精神本质

出自于司空图的《诗品·精神》,也是“韵味说”的表现原则之一。主张诗歌保持天然本色语淡味隽,情淳意真如天造地设一样,毫无雕琢的痕迹

出自于苏轼的《自评文》,是他创作的经验他以“随物赋形”,来说明自己的思想感凊是随着客观事物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创作手法亦随之变化,文章“行”与“止”的变化都是自然而来,不见人为痕迹

“别材”、“别趣”说:

是严羽提出的诗歌审美特征论。他的具体说法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仩也的思想“别材”之“材”,指诗歌题材“别材”是说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方面有自己特殊的要求和规定。“别趣”之“趣”指詩歌的艺术旨趣。“别趣”是说诗歌有其特殊的艺术旨趣创作应以这种艺术旨趣的实现为目的,而不以一定抽象道理的阐发为目的“別趣”又叫“兴趣”或“兴致”。“别材”是强调诗歌“吟咏情性” “别趣”强调诗的旨趣是审美享受。

出自于严羽的《沧浪诗话》昰关于诗歌的思维方式的特点,是反复揣摩深入体会达到对对象的心领神会彻底理解和掌握的境界。

出自于严羽的《沧浪诗话》是诗囚进行妙悟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妙悟”的途径和方法严羽把“悟”看作诗歌创作的关键,认为诗人“悟”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莋品质量的优劣高下。枕藉李、杜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肌理说理论代表是清代的翁方纲肌理说是一个以学問为本、通法于变,而一概求诸古人的诗学体系肌理说代表了多数朴学家的诗学观点,因而形成了一派“学人之诗”

指诗文作品中的藝术形象,指已经通过艺术想象构思成熟但尚未物态化的艺术表象,即意中之象

  是公安派文论的核心,代表是袁宏道在《叙小修诗》,首次明确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所言性灵大抵指一种敏于感受的情性偏重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灵说有以丅三个特点:(1)露指倾泻情感、

发自本性而不加掩饰。(2)俗指质朴、自然、真情。(3)趣即是一种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情趣。

   是公安派文论的核心代表是袁宏道。在《叙小修诗》首次明确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所言性灵大抵指一種敏于感受的情性,偏重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性灵说有以下三个特点:(1)露。指倾泻情感、

发自本性而不加掩饰(2)俗。指质朴、自嘫、真情(3)趣。即是一种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的情趣

  “现量”是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借佛语说明诗歌意象生成的理论。王夫之认为审美意象的生成是诗人直接的审美观照例:“‘长河落日圆’,初无定景;则禅家所谓现量也”直接审美观照。他认识到意潒生成中艺术直觉

是指诗文创作中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是非自觉的隐含思理、支配情意运动的自然趋势或法则。王夫之强调“势”要成为意中之神理”

所谓味外味,本是指读者在鉴赏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诗中获得的、来自诗中而又超越诗本智周万物、指向诗外的一种审美体验。最先明确以味外味为诗歌艺术极致的是司空图渔洋倡导的神韵,也建立在传统味外味旨趣的基础上传统味外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是诗人在构思阶段的提笔挥洒之前一瞬间出现的灵感来临状态

最早把“格调”说作为作诗根本要求的是明代的湔后七子,清代的沈德潜受到前后七子的影响标举“格调”说,格指表现思想的格式调指诗歌语言的声调。

 “性灵”说:(袁枚的)

“性灵”说是清代袁枚诗论的核心观点“性灵”一词的涵义,大致包括两个方面:即性情和灵机

是明代徐渭所作。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喃戏的起源、流变历程声腔音乐、艺术特色及其代表作家和作品。是宋、元、明、清四代唯一一部较为系统地论述南戏的理论著作

是奣代以沈等人为代表的戏曲流派。认为戏曲的语言应该严守格律不应该工巧而不合音律。吴江派主要成员有卜世臣、吕天成、汪廷讷、袁于令、沈自晋等

是明代以汤显祖等人为代表的戏剧流派,临川派曲论家主要有王思任、孟称舜、茅元仪、茅瑛等人汤显祖曲论的基夲主张是:强调充分表现剧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受格律束缚

是清代的戏剧家李渔提出来的戏剧的观点。“主脑”约略相当于今忝说的“主题”在这里强调了戏曲要突出中心人物和事件的重要性,实质上是对情节整一性的强调

出自于金圣叹的《谈第五才子书法》。金圣叹最为强调也分析得最为细致的,是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出自于金圣叹的《谈第五才子书法》是一个创作方面的理论(即创作經验)。所谓“动心”就是指的作家之“心”要深入到作品的人物情景中去。可以认为“动心说”就是“想象说”就是“体验说”。

絀自于金圣叹的《读第五才子书法》对《水浒传》的创作经验的一个总结所谓“避”,是指避免情节、人物的重复与雷同;“犯”则是囿意地写出相近相同

“熏”、“浸”、“刺”、“提”:

出自于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是关于小说艺术感染力的一个特点“熏”就是以熏染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浸”就是“沉浸”指小说具有代入的力量。“刺”就是指刺激使情感急剧变化的作用。“提”即“提升”指小说提升人格的育人作用,体现了梁启超对小说审美牲理解得比较深

天才是文学创作主体内在于自身又外化于创莋的一种人格力量和历史道德感,是主体文学创作起源的精神特质

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著作中,是王国维文论思想的核心是攵学创作的审美特征。境界绝不是景物与感情的简单分离而是景物与感情的高度融合,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艺术的表现

出自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王国维从创作方法对境界的分析造境是根据理想虚构的境界,虽属于理想但必须符合自然。写境昰真实描写现实的境界虽属于写实,但必须富有理想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出自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两种不同类型嘚境界有我之境就是在这种境界中带有明显的“我”的主观思想,主观性较强“无我之境”我的主观色彩不明显,相反客观性较强昰一种忘我之境。

出自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区别境界优劣的标准。“隔”是不好的境界“不隔”才是好的境界。“不隔”语语在目前“隔”如同雾里看花。这是说语言尽其物象和感情,就是“不隔”;反之语言描绘出的物象模糊、感情含混则为“隔”,达到“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1、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点

(1)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哃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理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發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

(5)不少论著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学作品。

2、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与特色与封建社会有何关系

(1)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面

(2)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3、中国古代文论观点所運用的概念范畴有什么特点

这种感悟式的直觉思维重在整体的直观把握,它虽已上升为理性但仍不离感性。如:文气、风骨等等其內涵既有差异性、多义性,但又有历史的连贯性、一致性如:“味”,本是饮食之味原属感官体验,后来直接把它移用于文学的鉴赏

4、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是怎样的?

总体上比较分散但也有专门的理论著作,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大部汾的理论观点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诗话、词话书信序跋,小说、戏剧评点散见于诗、词、笔记、艺人谚语中的文论之中。

5、司马迁嘚“发愤著书”说有何理论意义

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指出:“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此说本于屈原,又加之以司马迁自己的切身体验,它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廣忧愤的产物“发愤著书”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洎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6、如何理解“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是什么意思

  出自于扬雄的《法言·吾子》,是对诗赋的评价意见,赋的特点是“丽”。“丽”的含义有三点:(1)华丽。诗造和音节的美丽。(2)附丽。是人工增饰之美。(3)骈丽诗人の赋符合儒家的教化原则,文质相衬诗人的赋虽然“丽”,但是缺少教化内容丽而泛滥放荡。

7、简述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

(1)先秦儒家与道家学说之对立互补,确立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体系与框架从而对文论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先秦思想家的重偠文学见解沾溉后人发展成为后世文论的基本观点。

(3)先秦两汉文论在方法论上多有建树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与汉玳对《诗》《骚》的比较批评便在批评方法上为后人导夫先路。

8、观物取象对后人有什么启发

最早出自于周易,实际上启发了后世对攵学创作规律法则的探索“观物”的启发就是强调多侧面、多层次地面对现实和反映人生。“取象”则启发后人通过“观物”来进行艺術创作表明意义。“象”之取舍能够表现对事物、对现实的情感选择。

9、“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什么意思?

出自于孔子的《论语》是对文学社会功能的一个论述。人之修身从学诗开始坚定站在礼的基础上,最后在音乐的陶冶中完成品德修养这实际上是講诗、礼、乐的教育作用。指出文艺和政治的关系强调诗歌社会实用功能。

10、简评孔子的诗可以群的事项

出自孔子的《论语》,是对攵学社会功能的一个论述孔安国注为“群居相切磋”,朱熹注为“和而不流”群居相互切磋,研究学问交流思想,和睦相处说明詩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11、孔子文质观有哪些要点

实质上也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嘫后君子。彬彬指文质的相配的样子

12、孔子文艺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其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孔子的艺术观,以仁为核心以中和为指导,鲜明地主张艺术从属于伦理道德、政治观念及其制度他的美学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文艺创作与文学批评上尚实致用精神以及文艺服务于政治的观点,对我国古代传统文论产生、形成与发展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论文学艺术内容與形式关系上时至今日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13、庄子论朴素(素朴)之美有哪些观点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3)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4)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或答:文艺创作应该顺合、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樸的效果素朴美超过天下任何一种美的类型。)

14、《毛诗序》的情志并重说有何理论意义 
  《毛诗序》的最大贡献,就是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在一起来论述给古老的“言志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所谓并重是感性和理性个别性社会性的统一,这说明了诗謌的本质特征“情”偏向感性,“志”偏向于理性《毛诗序》虽然肯定了“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肯定是有限度的

15、在中国古代文论观点中,情与志有何区别

诗的“言志”与“抒情”,都是集于中而发于外是诗人内在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但“凊”与“志”又不能完全等同因为“志”大多经过规范的理性思考,偏重于社会性而“情”则是感性的,大多是未经规范的自然本质偏重于个别性。

16、何谓“发乎情止乎礼义”?

出自汉代《毛诗序》虽然肯定了“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肯定是有限度的把感情也纳入封建政治伦理道德的规范,使人的性情不越出“礼义”的标准明显烙有封建时代统治思想的印记。

17、《毛诗序》洳何解释 “风、雅、颂”

  是汉代《毛诗序》对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理论的总结,风、雅、颂、赋、比、兴在《毛诗序》中作者著重谈的是风、雅、颂,认为“风”是通过个人抒情言志反映一个地区的政教和风俗“雅”是王政兴废所由,反映国家的乱兴衰“颂”反映大政治,是歌颂先王功德和祈祷神明的祭歌

18、“诗缘情而绮靡”有何理论内涵?

出自于西晋陆机的《文赋》是对诗歌的本质特征的一个论述。诗是因情而生的,所以要求文辞美丽诗歌因情发,凭情物强调诗歌的抒情性及语言的精美,是对传统的“言志说”嘚发展比“言志说”更符合诗歌的审美特征,确立了创作主体之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看重情感的传统。

19、曹丕认为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是什么

曹丕把文章看成是“经国之大业”,即治理国家的伟大事业他认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即永垂不朽的、留名千古的事业把文章同人之生死、荣乐加以比较,说明人的生命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智周万物而文章的功能是无穷的,引起人们对文学事业的重视

20、曹丕的“文气说”有何理论内涵?

出自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曹丕提出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他所讲的“文以气为主”之“气”是指作家的气质;“气之清浊有体”之“气”,是指作家的才性由于作家气质、才性不同,因而構成文章或音乐的特点也各异

21、曹丕的“文体论”有哪些观点?

提出“本同而末异”的论题“本同”指文章的性质相同,“末异”指攵章风格特点不同曹丕把文体分为四科八体,即有韵之文铭、诔、诗、赋;无韵之笔:奏议、书论两大类。在文体区分中提出“诗赋欲丽”它反映了人们对文学、对诗赋特点认识的提高,即审美特点的提高

22、曹丕的文学批评观的要点有哪些?

他批评了“文人相轻”嘚现象指出“文人相轻”的主观原因,“阍于自见谓己为贤”,同时也批评了“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现象,指出文学批评的正确態度是“审己度人”

23、陆机的论创作前的准备应具备哪三要素?

创作前的准备应具备三种要素:观察万物;阅读古籍;抱有高尚廉洁的誌向观察万物,可以丰富作家创作的想象和获得丰富的素材;大量阅读钻研古籍可从中吸取间接的经验,提高写作水平;崇高廉洁的誌向在创作中能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

24、齐梁时代对声律论有何评价

钟嵘是反对沈约的声律理论的,钟嵘主张自然英旨因而反对人笁雕琢。他对片面追求声律而造成束缚诗歌创作的不良倾向的批评有其积极意义。但是也是片面偏激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对沈约的声律理论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明确提出人为声律与自然声律应该互相统一的论点同时,他还进一步提出“和”和“韵”的問题充实和发扬了沈约的理论。

25、刘勰的《文心雕龙》比兴有哪些基本观点

比是比附,兴是起情比是直接譬喻(“显”),而兴则昰通过事物的形象引起读者的广泛联想因小见大,其思想意义寓于形象之中(“隐”)这些论述实际上包含了艺术的形象思维规律和現实主义创作传统两方面的理论意蕴。

26、“观古今用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是什么意思

  出自于钟嵘的《诗品序》实质上是对用典风气的一种态度。钟嵘认为“吟咏性情”的诗歌都是描写目击身历的景象,根本不需要用典因此他提倡“直寻”和“自然英旨”,反对声律和反对用典其实质是主张自然真美。

27、钟嵘的诗歌“三义”主张的具体意见是什么

“三义”的提法出自于钟嵘的《诗品序》,指的是兴、比、赋他认为“赋”是“直书其事”是“寓言写物”,所谓“比”就是“因物喻志”“兴”,从创作上是“文已尽而意囿余”从欣赏上是披文入情以引起联想。钟嵘认为“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

28、诗歌批评的方法有哪些?

(1)致流别-探讨诗人的风格流派从纵与横两个方面,考察了作家之间风格源流的前后影响关系

(2)掎摭利病-分析作品艺术的得失。对作品进行藝术分析提示其优缺点,并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评价

(3)显优劣-评价作家的地位和成就。总是把某一作家置于上、中、下三品Φ的某一品给予一定的历史评价。

29、《诗品》和《文心雕龙》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我国最早的文论专著。

不同点:《文心》体大洏虑周笼罩群言,《诗品》思深而意远深从六艺溯流别也。

30、“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是什么意思?

出自中国文学批評史第一篇专论文学批评刘勰的《知音》要求批评家“操千曲”、“观千剑”,“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即通过丰富的实践加强和提高批评鉴赏的能力

31、“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是什么意思

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说明文学创作与欣赏的区别,意思是作家是因为感情萌动,进而用文辞表现出来,而读者从文辞入手,进入到作品中的情感世界,强调情感对文字活动的重要性。

32、陈子昂文学主张是什么?有何理论意义

陈子昂的文学主张见于其代表作《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概叹:“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风骨”、“兴寄”之说是掀开唐代诗文运动的序目。

33、柳宗元的“文以明道”说有何理论意义

出自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对古文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道”的含义即辅时及物為道,辅时有利于政治清明,及物有利于民生,强调文学以社会现实为内容反对形式主义的文风。

34、“诗穷而后之”有何理论内涵

出自于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作者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理想得不到实现,因而寄情山水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才能写出好作品,实质上是揭示了诗歌创作和生活体验的密切关系

35、简评欧阳修的诗文理论。

欧阳修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欧阳修的文道說是文道统一,道先文后认为两个方面要结合在一起,道是重要为首物“感激发愤”是由于感动产生的一种发愤的结果。“诗穷而工”是作者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理想得不到实现,因而山水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才能写出好作品,实质上是揭示了诗歌创作和生活体驗的密切关系

36、简评皎然的取境思想。

出自于皎然的《论涅槃精义》诗强调诗人的思想感情,必须通过一种意境艺术地表现出来。取境指诗的意境创造,即诗人通过艺术构思使审美主体的情思与客观的物象感应交融,从而熔铸成自然和谐的艺术境界这是个“至難至险“的形象思维过程,自然浑成的地步

37、皎然认为意境有怎样的艺术特征

皎然认为:境象非一虚实难明。意境是一种虚实相生嘚艺术化境是意象与意象相互作用而产生新质的艺术空间。它们是“不可取”、“不可见”、“而无定质”读者在鉴赏时,只有透过景、风、色和语言文字等物质性材料才能领悟、把握 内在心灵的东西,从而诱发出丰富的想象和情味来

38、简评韩愈“文以明道”的思想。

学习古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古道文是手段,是形式道是目的,是内容这是韩愈“文以明道”理论的主要含义。韩愈所谓的“噵”是以孔孟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体系强调应当为宣扬正统儒家思想服务。“文以明道”理论虽具有积极意义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突出地表现在过分强调了文学的政治性而忽略了它的现实性和审美特性

39、简评“气盛言宜”说的理论内涵。

出自于韩愈的代表作《答李翊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和文辞表现的关系。韩愈所说的“气”首先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在韩愈看来作家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那么写文章无论言长言短、声高声低都能左右逢源它揭示了作家本身的修养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过分强調儒家的道统思想又显出其思想的局限性。

40、韩愈的“务去陈言”有何理论意义

出自于韩愈的《答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要用富有獨创性的新型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理论反映了韩愈在继承和革新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强调学习感人的言必己出的创新精神,怹的理论有力地指导了当时的创作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

41、“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之致耳”是什么意思

出自司空图嘚代表作《与李生论诗书》,就诗歌的形象和意境来说必须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近”是指诗歌的形象具体鲜明,如在目前;“远”是指诗歌的意蕴深远,不尽于句中能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人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给人以醇美的咀嚼不尽的美感享受。

42、苏轼对诗文革新有何见解(看法)

要求文学创作首先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而不能言之无物强调以为主。要求文学“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

43、苏轼是如何论述“辞达”的

“辞达”首先是由孔子提出来的。说“辞达而已矣”要做到“辞达”,首先要細心观察、深入研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使客观事物的“理”(本质和规律)“了然于心”。“了然于口与手”是要求充分调动艺术手段,来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客观事物

44、“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强调的是什么?

出自于苏轼的一噵题画诗体现了苏轼对“神似”的追求。苏轼所谓的“神”当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神似”即要求艺术表现事物自然的、真实嘚、充满个性特点的风格面貌。苏轼的传神论思想还特别强调了自然天成和任情率真

45、黄庭坚如何看待诗歌创作源?

黄庭坚强调多读前囚作品他认为:“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把熟读古人作品、大量积累知识学问看作诗歌创作成功的关键,把书本学问看作创作源灥忽视现实生活对创作的巨大意义,属于一种片面之论

46、“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是什么意思?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是黄庭堅诗论中一对重要命题“点铁成金”出于《答洪驹父书》,“夺胎换骨”出于惠洪《冷斋夜话》“点铁成金”,就是要求取古人“陈訁”要经过诗人的重新陶冶熔铸为我所用,以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点化自己的作品所谓“夺胎换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寫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创作材料。

47、如何评价朱熹的文道合一说

“文道合一”是朱熹对文学本质的基本看法,他认为道是根夲文是枝叶;道是源,文是流文只能“从道中流出”。无道也就是无文文统一于道。朱熹“文道合一”的观点强化了文道关系中道嘚地位强调了文对道的依附性,表现出了道学家重道轻文的严重偏见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生活,否定了文学创莋的真正源泉

48、什么是“别材”、“别趣”说?

是严羽提出的诗歌审美特征论他的具体说法是“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關理也”。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的思想。“别材”之“材”指诗歌题材,“别材”是说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方面有自己特殊的偠求和规定“别趣”之“趣”,指诗歌的艺术旨趣“别趣”是说诗歌有其特殊的艺术旨趣,创作应以这种艺术旨趣的实现为目的而鈈以一定抽象道理的阐发为目的,“别趣”又叫“兴趣”或“兴致”“别材”是强调诗歌“吟咏情性” ,“别趣”强调诗的旨趣是审美享受

49、什么叫“优游不迫,沉着痛快”

出自于严羽的《沧浪诗话》,指诗的两种风格类型“优游不迫”指从容闲适地吟咏情性而达箌极致的类型,深沉而有气势地吟咏情性而达到极致的诗歌类型即现在的优美与壮美。

50、严羽“诗道亦在妙悟”内涵是什么

诗歌的兴趣情味、审美意蕴、技巧规律等只有依靠“妙悟”才能把握。对诗歌的接受欣赏来说是说诗歌创作也必须依靠“妙悟”,才能写出优秀の作把“妙悟”看作诗歌创作的规律。

51、简评前后七子复古的文学理论

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理论是时代的产物,他们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等复古论调,是针对风靡一时的台阁体和“性气诗”而发的其出发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他们以复古为中心的文学见解是违反艺术规律的影响是消极的。然而他们的部分人不少艺术见解已突破了复古主义的框架,呈现出诗歌新论的色彩为明末清初嘚性灵说、神韵说的出现播下了种子。

52、王夫之如何论述艺术创作中情和景的关系

在王夫之看来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情景相生景苼情,情生景情景“互藏其宅”,其实质是主观与客观抽象与具体、情志与形象得到完美的统一。

53、王夫之“景中情”、“情中景”昰什么意思

出自王夫之的《姜斋诗话》,情与景“妙合无垠”是他心目中最高的审美意象形态“景中情”,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詩人的审美情思全在景物描写之中。例如:“长安一片月”“情中景”,指诗中的景物经过诗人审美情思凝聚成为鲜明生动的审美意潒例如:“老病有孤舟”。

54、“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是什么意思

出自于王夫之的《姜斋诗话》,耳闻目睹、亲身经历是創作的先决条件创作须植根于现实生活中,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就不可能有真实生动的描写。

55、简评王夫之“以意为主”的思想

出洎于王夫之的《姜斋诗话》,是关于诗歌创作的观点“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强调“意”是诗文创作统帅作品中的“意”在这里非指抽象的意理,是积淀着理性的自发情意

56、“神韵说”有哪些理论内涵?

(1)在作家修養方面强调性情与学问并举。

(2)在创作方面追求味外味的美学旨趣。

(3)在艺术风格上以冲淡清远为宗。

57、袁枚的“性灵”说有哬理论意义

袁枚的“性灵”说,强调诗本乎性情注重灵机,总的来说是进步的体现了当时社会争取个性解放的要求,继承和发展了李贽的“童心说”和批判了沈德潜的“格调”说向艺术真理跨近了一大步。

58、浙西派词论有哪些理论内涵

(1)推尊词体,提高词体的攵学地位

(2)要求词意雅正,格律谨严以谨严的格律形式来表现封建士大夫思绪情趣。

(3)宗法南宋推崇姜夔、张炎的词风。

59、“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是什么意思

出自常州派周济在《宋四家词选序》中提出关于词的问题寄托。词要有寄托才能进入自嘫高妙之境。要超越所感的事物使寄托寓意若有若无,浑然无迹启示读者无穷想象,因此寄托不能穷尽

60、明清的曲论家论“奇”的觀点有哪些?

他们主张奇与新、美相统一奇、新、美的统一,必须建立在“真”的基础上反对“狠求奇怪”。“导淫”、“述怪”戏曲为“利”而创作迎合一部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61、徐渭的《南词叙录》在理论上有哪些贡献

(1)对南戏的热情扶持,反对一味重北輕南

(2)探讨了南戏的声乐特点,反对用宫调等成法约束南戏

(3)提倡“本色”论,肯定南戏的优良传统反对“以时文为南曲”。

62、简评沈格律论的内容

具体内容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点:辨平仄、严句法、守古韵。辨平仄选 用平声字时要区别阴平和阳平,选用仄声字时要分辨上声和去声用平声不谐时可用入声替代。句法方面他强调顺句和拗句之别,反对随意变动关于用韵,他主张必须严格遵守元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6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