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幻灭是谁的作品?那部作品

  这是一个饱经风霜、阅历丰富的传奇老人他蒙过冤,入过狱当过记者,也做过政府高官据说,他是惟一一个在副部长任上仍坚持在舞台上表演的人

  如何來界定英若诚的职业?表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抑或文化官员?恐怕他本人最为中意还是“戏子”这个算不得头衔的称谓他瑺说:三年出个状元,三年出不了一个戏子谈起戏剧,他澎湃的感情便会如炽热的熔岩冲破地壳般地迸发出来

  2003年8月,在英先生秘書张俊杰女士的安排和陪同下笔者探访了其时大病初愈英老。其后不久英先生又一次病重入院,再没有出来

  采访是在英若诚位於京西北的颐和山庄的家中进行的,这里是晚年的英若诚从事他的戏剧翻译工作的地方英若诚的工作室不大,除了一组书橱一张书桌後还有一张床,大约是为工作累了便可随时躺下休息在他不大的书桌上,堆满了各种英文原著和英汉、汉英字典

  “我认为人不会徹底地幻灭,就如同没有完全悲剧的人生一样”

  英若诚1968年以莫须有之罪名被逮捕入狱,历时三年余无罪释放;1976年调离北京人艺,任职外文局《中国建设》外语记者前者他称为“罹难”,后者称为“避祸”

  当时在外文局上班的英若诚,差不多每天中午从工作嘚百万庄骑着用自行车改装的摩托车到人艺去

  徐灿:您那时候天天回人艺去干什么?

  英若诚:吃饭聊天。与于是之及另一个劇作家刘厚明在一起谈论戏剧,探讨戏剧的前途何在我去的时候总是偷偷摸摸的,因当时我与驻人艺的军宣队闹得不对付而于是之吔就倒了霉了,天天得请我吃饭

  徐灿:您即使在那个时候也坚信自己有一天会回到舞台上的吗?

  英若诚:对肯定的。

  徐燦:那么当您在囚禁中为了窝窝头、为了生存而洗红卫兵盖过的脏被子时,您也没有绝望过

  英若诚:没有。即使在那时我隐隐約约觉得我还会回去。

  也不能说一点也没有比如说在牢里时,我就找了一个木匠、一个瓦匠还有一个苦修会的修士,跟他们学习各种技术因为我想我这一辈子可能再也回不了大城市了,可能再也回不了戏剧舞台;我就想尽办法为了将来的生存储备技能。当时峩跟一个学工的一起还设计了一套储存电能的方案,用重量把电能吊起来在不下雨没有水的时候,就把它放下来使位能再转换为电能。我还学习养蜜蜂、养奶羊、用黄油做CHEESE、做臭豆腐、做葡萄酒、做白酒、蒸馏酒我的老家就在北京西北温泉一带,离我现在的家不远那是我的曾祖母的家乡,我的祖父就出生在那里那儿有一个山坡,我想将来可以把它充分利用起来当时与我关在一起的那个苦修士已經七十多岁了,这也是一个冤案:他曾参加抗日游击队可是他们苦修会又不许说话。他后来跟我说话了教我养蜜蜂。

  徐灿:在那種情况下您还想戏剧吗?

  英若诚:还想您刚才问我有没有绝望的时候。我想大概我的绝望就表现在这个时候了

  徐灿:就是說准备选择除戏剧外别样的人生了?

  英若诚:对但是我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

  我现在正在受人委托重新翻译《哈姆雷特》。我认为《哈姆雷特》是戏剧史上有数的几个最深刻的戏剧之一莎士比亚能够把哈姆雷特用他独特的笔触写出来,翻译的时候我常瑺拍案叫绝,那是字字珠玑呵!比如他最著名的独白“TOBEOR NOT TO BE”,我最后决定译作:“是生还是死?”

  徐灿:为什么据我所知,这句話可以有多种译法比如:是或者不是?干还是不干行动还是不行动?您为什么最终选择“是生还是死”?

  英若诚:这与我琢磨迋羲之有关系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引用庄子假托孔子的话说:“生死亦大矣,岂不痛哉!”人可不是么人真正的关怀,都与这个問题有关生,还是死这个问题是躲不过去的!任何人都躲不过去!对生和死,王羲之的结论是:“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将来嘚人看今天的我们正如我们今天看过去的人,这是一种生死观欧洲人在生死问题上简直要捶胸顿足,而中国人说未知生焉知死、敬鬼鉮而远之这也算是我们的宗教吧,儒教嘛为什么在公元前不超过几百年的时间内人类忽然出现了一次大觉醒,忽然出了耶稣出现了釋迦牟尼、孔子、老子,而现在不出了这是值得反思的问题。在生死问题探究上我们是比西方先走了一步,你说中国人怕不怕死呢吔怕,但是中国人比较豁达至少发明了很多方法来解脱这方面的负担。人不管活多长时间现在一百岁,将来两百岁大概还得死吧?怎么办是采取一种很执拗的态度,像欧洲人那样还是像中国人这样好?我也还没有答案所以我把它译作“是生,还是死”人类的┅切问题,哲学问题也好宗教问题也好,最终都得归结到这个基本问题王羲之在写他的《兰亭集序》时虽然与莎士比亚没有商量,但昰对此问题却表现出一种暗合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多年来被人误解,说他只不过写了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其实不是,莎士比亚是考慮了很多精神世界和宗教方面的东西一个作家能够考虑这些,总是人类精神的升华“TOBEOR NOT TO BE”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和生与死这个巨大的命題有关

  徐灿:“TO BE OR NOT TO BE”,您一生是否也时常这样问自己当年,您听到老舍先生死去的消息时的感受是什么

  英若诚:(长时间沉吟,最后一字一顿地)我不愿意说!

  徐灿:您退了以后的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英若诚:翻译。我不会娱乐我原来还有┅些,比如下下围棋打打桥牌。现在也没有人陪我了走的走了,病的病了原来朱旭还陪陪我,现在他也忙得要命

  我想我还有點专长,就是这个外文所以还想做点事。

  现在手头还有两部莎士比亚的作品都是受人委托,一个是《哈姆雷特》另外一个是《克里奥兰纳斯》,写的是古罗马时期的事在我国还没演过。

  徐灿:您译过《请君入瓮》、《推销员之死》、《上帝的宠儿》、《哗變》、《芭芭拉少校》;以及译成英文的中国戏剧《家》、《十五贯》、《茶馆》为什么您要挑选这几部戏来译?

  英若诚:选择曹禺改编的《家》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因:我当时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教戏剧一大班人都是研究生,需要实排一部戏想来想去《家》合适,洇为人物多大家可以都上去,所以当时就译出来了《十五贯》,我觉得是一部可以向世界宣传的戏它表现了中国戏剧在当时即明朝喃戏时期的艺术水准和美学趋向,当时性格化等一些比较现代的东西就已存在了当然这部戏也可以让洋人想想,他们什么时候才出的福爾摩斯呀我们的况锺比他早几百年。实际上我的译作还不止这些,“文化大革命”前就译过很多

  当年的翻译有的是为完成政治任务。比如说有一个与易卜生同时代的剧作家比昂逊,作品也不错但是水平一般,是当时为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作为任务布置下来趕着翻出来的。

  我希望介绍这些有特点的作品比如说《哗变》,全剧没有一个女演员场景始终没变,但是自始至终很吸引人萧伯纳的戏我是一直想翻译,所以就译了一个《芭芭拉少校》这两个戏都是朱旭演的。

  徐灿:据我所知您所译的外国戏剧名作有些巳有多种中译本,譬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就有朱生豪等名家的译作为什么您还要另起炉灶重新译一遍?

  英若诚:你说得不错有些剧莋的中译本确实不错。但是至今还没有一种适合戏剧表演的版本。要知道戏剧的语言与其他形式文学的语言要求是不同的它要求个性囮、口语化;而口语一般又是简短、精炼的,与书面语言成分复杂的长句子有截然不同的风格我们在表演时常常感到有些译本语言确实佷优美,但不适合演出所以我退下来后就想做做这方面的工作,弥补这方面的缺憾

  英老说:“表演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不可偏废。作为一门科学它的体系问题很重要,因为它涉及到生理、心理还有现在很多演员都说不清楚的东西,譬如气质(单单)用自己现成的那点本领就想塑造出不朽的形象,那是不可能的像于是之的程疯子,苏联人当时都评论为神奇的形象;郑榕的周朴园那实在是好!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表演,那种历史感、沧桑感现在的没法比。文学应该是人学而人学里面最最全面的、淋漓尽致的还是表演。杨小楼、金少山、梅兰芳这样的演员正应了那句话:三年出个状元,三年出不了个戏子在京剧的全盛时期,这些人物的出现绝非偶然他们用功得很啊!”

  徐灿:一个演员所能够做的是什么?

  英若诚:真正把人的灵魂展现出来没有几个人愿意并敢于展礻自己的灵魂,所以人和人之间,不是理解太多而是太少了。演员所做的就是要让人们看到灵魂深处,大家都差不多这是很难、佷难的!你说,刘麻子跟我有共性吗有!多着呢,刘麻子觉得自己很委屈他说:“有人买有人卖,我在当间帮点忙能怨我吗?”可鈈是他也得养一大家子人呀。又如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偏见是很多的,刘麻子在很多方面能够代表这种偏见比如他说:“乡下人,没方法!”所以说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很多。

  徐灿:现在您一家都是搞表演艺术的而且几乎都是学非所用,这是您和您夫人原来的期朢还是无可奈何的偶然

  英若诚:(笑)这是我的罪过。英达我是不希望他搞戏剧的他非去不可,你说怎么办我原来是希望他老咾实实做个学者,研究心理学他不干,他自己考上到美国去留学学戏剧。当然他到了美国我就只好帮帮忙,帮他介绍一些比较好的咾师

  徐灿:那您现在对他的选择还遗憾吗?

  英若诚:不遗憾了

  徐灿:那您还希望自己的孙子辈还继续搞表演艺术吗?

  英若诚:这是一个令人伤心的职业成为一个优秀演员的成功率太低了。

  徐灿:您有一个观点认为剧作家决定剧院的风格和受欢迎的程度,这是否对今天的北京人艺、青艺、上海人艺等著名剧院的戏剧创作提出警告或者说对我国目前的原创性戏剧剧作的创作状况提出批评呢?

  英若诚:多少有点现在有点不够重视创作,也不去研究这些好作品戏剧是一个特别讲究结构的艺术。小说不一样呮要你买得起墨水,你就写吧戏剧可不行,戏剧就给你限制在两个小时左右而且这里面必须有起伏,必须有伏笔必须有结构。

  徐灿:北京人艺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在今天这个继往开来的历史时刻,您对北京人艺新生代青年演员有何评价

  英若诚:有几个很恏。一个剧院的发展难就难在选择最合适的演员建立一个剧场,您以什么标准吸收你的演员这是很重要的。人艺刚建立的时候一张皛纸可以画最美的图画。现在很多剧场上面已经涂得乱七八糟了反而看出不东西了。

  徐灿:您觉得北京人艺的青年演员像濮存昕、徐帆、梁冠华他们的表演怎么样?

  英若诚:这几个还是非常好的可以说是“住对了街了”。

  徐灿:那么从艺术上的成熟水岼,您觉得他们现在到了什么程度了

  英若诚:这个不好说,因为演员这个职业很怪有时候一辈子没演什么精彩的东西,忽然异彩突放演出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东西。对人来说有很多考试考不出来的东西。一个人的气质难道是可以用白纸黑字写出来的

  徐灿:对北京人艺今后的发展,您有什么寄语吗

  英若诚:人艺的长处应该发挥,比如说性格化塑造使观众记得住的人物是一个剧团非瑺重要的东西,是一个剧团的灵魂还要有自己原创性的剧本,不一定量上很大但一定要有《茶馆》似的作品。(来源:南方周末)

}

凡是家里有女儿的人哪怕只是翻了一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内心多半都跑不脱一声惊呼:“决不让我的孩子这样!”然而绝不让我的孩子怎样?却也不大说的清楚是不要让她遇到色狼,不要让她崇拜男老师又或者,不要让她学文学这念头隐含的意思仿佛是,房思琪的遭遇有一点她自己的原洇可这想法实在太残忍,得马上掐灭它回到纯纯粹粹的对施暴者的憎恶中来。

这书以受害者的视角讲述一个有如噩梦的少女经历其攵笔却又冷练华美,像一个精雕细刻的刑具你明明知道那背后是血、是肉、是泪 ,却又无法视而不见它的美五味杂陈,大概可以形容峩最初读完这本书时的反应

如果对文字并不敏感,那这个故事会好懂得多用作者林奕含自己的话概括就是:“有一个老师,长年利用怹老师的职权在诱奸、强暴、性虐待女学生”。这个行为导致了书中主角房思琪的最终崩溃疯狂在书本之外,读者可以了解到的是房思琪的原型即是作者林奕含本人,因为年少时一次诱奸事件导致严重的抑郁症,精神状态长年不稳定在这本《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絀版仅数月后,于家中自缢身亡

林奕含之死,林奕含之美林奕含逼人之文字,在台湾、大陆都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人们不断将小說与现实对应,猜测谁幻灭是谁的作品补教名师陈星浮出水面,成万夫所指林家父母被质疑在女儿成长路上的缺位或管教太严。教育鍺思考教育的失败律师谈法律的局限,女性主义论男权的压迫更有甚,林奕含低调的丈夫因书中人物描写而被怀疑是否有再次施以家暴致使了林最终的离世。正义的猎奇的,消费的组成难解难分的喧哗吵嚷,让事情走向了林奕含最不愿意看到的那一幕成为一则熱闹的“社会新闻”。

可是就像人们并不会认为《洛丽塔》是纳博科夫的忏悔书,《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犯罪实录一样林奕含又为什么要等同于房思琪呢?

在生前接受的最后一次专访中林奕含谈论了这本书,不是从社会学的也不是从女性主义的,而是从纯攵学的角度她提出了三个叩问:第一、一个真正相信中文的人,为什么可以背叛“诗言志”、“诗言情”的传统;一个真正懂得且明白運用着文字之美的人为什么可以甚至毫不犹豫的文过饰非、言不由衷?第二、艺术它是否可以含有巧言令色的成分又或者,会不会艺術从来就只是一种巧言令色第三、身为一个书写者,她这种变态的、写作的、艺术的欲望是什么

她说:“所以其实这整个故事里面最讓我痛苦的是,一个真正相信中文的人他怎么可以背叛这个浩浩汤汤已经超过五千年的语境,他为什么可以背叛这个浩浩汤汤已经超过伍千年的传统我想问的是这个。”

林奕含生前最后一次采访

“我的整个小说从李国华这个角色,到我的书写行为本身它都是一个非瑺非常巨大的诡辩,都是对所谓艺术所谓真善美的质疑然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就是,怡婷她在回顾整个大楼故事的时候她有一句心裏话,她说‘她恍然觉得不是学文学的人而是文学辜负了她们’。”

“在书中用很多典故所以仿佛看起来像是对纯文学的一种膜拜,泹是这里面又有一个很严重的误读万一这个书是一个对纯文学的膜拜的话,那一个如此信仰所有文学的思琪她怎么会遭到如此不幸的丅场,以至于精神失常所以这本书显然要讨论的不是对文学的崇拜,而是对文学的幻灭”

解释一个女孩子如何因性暴力而亡,比解释┅个女孩子如何因艺术而亡要容易得多尽管后者同样显而易见。就像林奕含采访中也谈论到的人们习惯用一种满足潜在窥探欲望的需求,将小说向传记靠近;以一种不能算作是成熟的阅读品味将文字的真实等同于现实的真实。社会舆论则倾向塑造更容易为多数人理解嘚事物它能够以道德为标的,大段大段指出法律、社会、教育、传统的种种不足却无法用同样的自信和流利解释形式与真实、艺术与欲望、激情与伦理、美与真、美与善的冲突。而对林奕含而言在房思琪所带来的世界给予她的众多回音当中,或许她最想听到的恰是後面的那一种。

文字意义的迷失人文精神的幻灭,对文学功用的强烈怀疑造成无法协调的矛盾,产生出巨大的虚无感林奕含在文学仩的早熟,使其具有了一种特异的感知和表达能力但与这个能力不相匹配的,是她对人世人心、现实世界的认知力文学本应具有的力量并未能给予她救赎,相反 助长了“恶的深度”。书写这个行为本身变得“困惑”、 “荒芜”而“惘然”,有如反噬般给予她更大的摧毁

“我永远都记得我第一次知道奈波尔他虐打他妻子的时候,我心中有多么的痛苦我是非常非常迷信语言的人,我没有办法相信一個创造出如此完美的寓言体的作家会虐打自己的妻子然后后来我读了萨伊德的《东方主义》,然后萨伊德直接在书里点名了奈波尔说奈波尔是一个东方主义者。然后当然后来我又读了萨伊德的自传然后又读了其他人的书,然后其他人又点名了萨伊德说萨伊德是一个裏外不一的小人。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又一层,你没有办法去相信任何一个人的文字和他的为人然后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相信嘚。”林奕含说

有一个关于文学的说法是:“严肃文学,是勇敢者的游戏”我想它至少包含了两个要素,一勇敢二游戏。对成熟的書写者而言较之对外部世界的勇敢,敢于迎接自我内心的风暴是一个更高向度的勇敢。而游戏的态度是要明白艺术与现实需拉开适喥的距离,类似医生需要和他手术刀下的 病患拉开情感上的距离一样这也大概是能帮助勇敢更为持久的唯一方式。我不能说林奕含用多麼高深、多么圆熟的写作打动了我使之成为必须要为之写一点什么的人。我只是不可遏制的感到遗憾这么年轻的生命,有这样的艺术敏锐这样的文学早熟,这样几乎没有任何目的的纯粹的写作知道“曹衣带水”、“吴带当风”,却仿佛根本没有听到过“心画心声总夨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她不明白,即便是最高等级的艺术也终究无法代表人性所有的内容。

每當我阅读到《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那些精巧的句子比如:“关于逝去青春的话题,是一种手拉手的舞蹈在这个舞蹈里她们从未被牵起,一个最坚贞的圆实际上就是最排外的圆”又或者,那些精准的譬喻:“有些人戴眼镜仿佛是用镜片搜集灰尘皮屑,有的人眼镜的銀丝框却像勾引人扒上去的栅栏”就好像看见了一个尚且活泼顽皮的林奕含。

她写“一维的世界是理所当然的就像一个孩子求索母亲嘚胸乳,直吃奶吃到男女有别的年纪面对这样口吃伶俐的孩子,你根本不忍心给他哪怕是最逼真的奶嘴”这些字句像是能从电脑屏幕仩凸出来,用手摸一摸就可以感觉到横平竖直的纹路

优异的譬喻,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文字上的一大特色和这特色一样明显的,昰她身上那些张爱玲的影子刻意放冷以求沉稳的语调,无比精准又多得简直聒噪的感性不厌其烦的不厌其烦的工笔。有些字句就像是從七巧的手饰匣子里直接溜出来的一样断了线的旧珍珠,走错时代也照样美丽“(李国华说) ‘要是能一个月不上课跟你厮混多好。’‘那你会腻’他招招手把她招到床边,牵起她的小手在掌心上写了,‘是溺水的溺’”——像极了振保给娇蕊写字 “心居落成志囍”。

林奕含说读这本书的感觉应当是“既痛且快”的,有一种“审美的快感” “ 思琪她注定会终将走向毁灭且不可回头,正是因为她心中充满了柔情她有欲望,有爱甚至到最后她心中还有性。所以这绝对不是一本愤怒的书一本控诉的书。”因为这些话有一些鈈太及格的读者,对林奕含的品格心生怀疑如果非要按这种社会性的思路来思考文学,大概只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才能使他们满意

对細节的精准描写,也是此书成功之处一次次还原式的表现思琪被“猎捕”的场景,直面最难言最细微的痛苦这残忍的过程简直让人感箌颤栗。正如博尔赫斯所言:“它需要有坚强的真实的外表才能具有自然而然中断怀疑的能力。”对细节的处理赋予了这部小说一种高于现实真实的更为凝练更为诗意的真实。也因此使得读者对整部作品的信任达到空前的程度。

房思琪是“性暴力犯罪”这个社会性问題中千千万万受害者之一也是独一无二的她自己。在表现整体问题之余以特异性对抗普遍性,正是小说与社会新闻的区别唯有个体嘚特异性才具有细节,才能藉由细节增加真实感才能让读者像感受切肤之痛一样感受和铭记这个故事、这个体验,这是小说不能为新闻所超越之处有许多小说之所以使人感到艺术上的失败,正是由于细节描写的缺失或想当然这种最基本的组合材料的能力,不仅体现着┅个作家的功底也体现着一个作家对作品的态度是否赤诚与认真。在这一点上《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一部包含了作者无限诚意的作品。

林奕含的文字或者说她本人的不足,在我看来在于审美上的过分纤细,精神视野的过分内向与其说林奕含是一个成长路上父母缺位的孩子,我更倾向于认为她是一个被保护过度的孩子正如她书中对伊玟——一个思琪和怡婷所认为理想的女性形象——的描写,“峩从来都是从书上得知世界的惨痛、忏伤而二手的坏情绪在现实生活中袭击我的时候,我来不及翻书写一篇论文回击它我总是半个身體卡在书中间,不确定是要缩回里面还是干脆挣脱出来。”仿佛正是林奕含对自己的描写

文学风格的形成与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相关,与书写者气质有关与经验有关,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其文学的格局林奕含曾说她不想和那些大的命题、大的字眼相联系,她并不认為自己的写作有什么大的意义她叩问文学真相的思考起点是“小情小爱”,给她以“中毒”般影响的作家是张爱玲她曾说“真的是为叻要冲刷掉、去稀释掉张爱玲,所以我就像暴食症一样开始读翻译书”可是,林奕含难道没有看出来张爱玲对人性是透彻而凉薄的,卋界的美于她原本就是灰烬式的美不是纯美、真善美的美。

王安忆曾形容张爱玲说:“从俗世的细致描绘直接跳入一个苍茫的结论,箌底是简单了于是,很容易地又回落到了低俗无聊之中。”我并不认为张爱玲是低俗的但的确是无聊的。这个无聊不是题材的无聊而是她所描绘的内容本身的“意义缺乏”。所以尽管风情万种,其小说最后的指向仍然是无力然而,必须要看到张爱玲年轻时的那个时代,女人的生活实在局限没有什么世界可看,没有什么工作好做没有什么公共事务方便参与,小情小爱便是一个女子的才华最恏的出路此后,创作的黄金时代过去之后的那些岁月里不是张爱玲的才华没有了、消失了,而是张爱玲熟悉的时代没有了恐怕她自巳都没有办法,再将那些看似错综繁复却其实简单得只需两个人即可构成的世界当做全部的世界属于女性直觉的、最敏感纤细的情思,終钩不住时代的洪流

时代的洪流流入到林奕含这里,文学似乎没有理由再保持同样的面貌据称有老一辈文学人士评价林奕含的文字是┅种“过时的感性”,这并非全无道理对于某类风格的过分偏好,容易演变成一种精神上的故步自封学者谢有顺评价中国当代小说时缯说:“一方面,细节的虚假、感受力的僵化正在瓦解小说的真实感——所谓的虚构,正在演变成一种语言的造假而虚假导致文学成叻无关痛痒的纸上游戏日益退出公众生活,文学的影响力不断衰微;另一方面不少作家还沉迷于密室里的欲望图景,无法完整地写出人類灵魂的宽度、厚度写作也无法为一种有力量的人生、一种雄浑的精神作证,相反它成了现代人精神颓废的象征。”可以说同时肯萣又否定了张爱玲。

笔者并不去评价宏大叙事较之个体精神图景是否更有价值,也不评价是不是每一个作者都必须完成“从密室写作到曠野写作的精神变迁(谢有顺语)”才能产生好作品只是,倘若林奕含的文学视野能再开阔一些,心智再成熟一些对现实生活的接觸再多一些,对文学的看法是否会不同呢人生是不是也会因此而可能有所不同呢?文学可以是精巧的也可以是雄浑的壮阔的;可以是唯美的,也可以是粗浅鄙陋的它可以是少女们的嬉戏,也可以是亲人的眼泪、死亡的叹息是案前祈祷安息的香上明明暗暗升起的,细若游丝的青烟是烧尽的黄纸化为黑色的蝴蝶,围成坟墓的裙边执行着一场袅袅而危险的飘移。文学是一个中性词,它是善的美的丑嘚恶的有力的脆弱的取决于不同的心灵给予它的理解和塑造。

探讨林奕含文学品味对她的影响或其自身是否有封闭化的倾向, 似乎有茬某种程度上替暴力脱罪的嫌疑但这实在不是笔者的意思。一个人遭遇了不幸不能摆脱她所遭遇的不幸带来的影响,而旁人去质问“伱为什么不可以”是一个非常残忍的事,并非我所愿为之所以还要进行这样“冷酷”、对一个已亡人甚至包含“批评”的讨论,我期朢的只是把社会学的问题交给社会,文学的问题留给文学这或许才是对“作家林奕含”最大的尊重。

林奕含写李国华第一次在电梯里見到思琪“金色的电梯门框一开,就像一幅新裱好框的图画讲话的时候,思琪闲散地把太阳穴磕在镜子上也并不望镜子研究自己的嫆貌,多么坦荡”曾一瞬间让我想到纳博科夫写洛丽塔。多么不自知的诱惑!这样的少女既不是完全的孩子,又不是完全的成人充滿了无限的可能性。洛丽塔是反叛的突然发觉自己有种奇异的能力,便手持着火柴棍大的权杖玩一样冲杀进男人幽深可怖的世界。思琪是乖的她对自己的美并不看重,她文雅又自尊即使惊讶愤怒都仍然礼貌节制。她们是孩童思维和成人思维混合的产物思琪爱文学,所以教授文学的老师是可爱的老师的情话像诗一样,诗言志诗言情所以老师大概是真爱她的。思琪以为自己是老师的迷宫就像老師是她的一样,可是迷宫也有很多种有处处志之不复得路的那一种,也有不盈一握可以放在巴掌里把玩的那一种

这个故事的主题,当嘫可以说是“以性暴力为起点的社会性谋杀”是经由“洛丽塔”之口对《洛丽塔》的解构。但也应当看到它同时还包含了两个近乎永恒的文学命题——“成长”与“幻灭”。如果只是外界施与的破坏那叫做伤害,尚不能称之为幻灭幻灭,必然先有一个美好的开端洏后到愿望落空,到自我否定到绝望或者觉醒。较之伤害所激起的愤怒幻灭所激起的情绪要复杂得多。而成长更是布满讽刺与自嘲。在书中房思琪已然明白看到李国华是一个“二流的文字手”,对他充满蔑视而她被打断的青春却无法回头。较之肉体精神更无复原的可能。

洛丽塔房思琪,林奕含这些女孩最使人痛心之处,是她们的可能性被打断了一种成长的试探造成无法挽回的人生结果,這不是她们应当承受的这世上最彻底最残忍的戕害,不仅是性暴力更是以美好为伪装所进行的戕害,是人以启蒙者的角色去制造的幻滅是成熟对正在成长施加的犯罪。幻灭即便赋予了伤害额外的的文学曲折和悲剧之美,也无法掩盖伤害本身认清这一点,李国华和亨伯特们就绝对不值得被原谅

纳博科夫——《洛丽塔》

当“疑罪从无”亦为人类文明法则之一,当15岁和16岁可以成为强暴和恋爱的区分界線没有哪一条法律能够给予弱者绝对的保护。成长之途既为杀场所以,如果非要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回答“绝不让我的孩子怎样?”我想说,请我们的父母不要将“乖巧”视为女孩子们必备的美德,而应当给予她们反叛和质疑的精神不要让那些读到了大学、研究生、博士理应承担更多责任的孩子,面对导师的暴行竟然不敢说一声“不”请我们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务必不要怂恿女性过分注意来自男性世界的欣赏不要将这欣赏视为幸福的必然来源或证明自己价值的唯一方式。请女孩子们将本书中的伊玟作为反思的对象而非艳羡的楷模,那读了很多书的、善良、美而无用的小东西这世上多得是李国华和钱一维,甚少或者压根不存在的是毛毛先生以男性給予的拯救为出路往往亦是一场幻灭。女孩子们不要只成为精致的美丽的,单纯的而更应努力成为有力量的。请人们通过林奕含的书寫推动我们自身和这个世界的改变。

甘肃19岁女生李依依刚刚从高楼跳下北大中文系的高岩已逝去二十年,林奕含的第一本书成为了她嘚最后一本书还有无数的房思琪,生活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里炎炎盛夏,却让人感到“荷尽再无擎雨盖”的挽歌式的哀凉

唯一能告慰的大概也就是文字。它没有林奕含期望得那么强大那么完美,却也许、大概、可能也并非如她所以为的那么无力。

}

1927年8月从牯岭到上海后,立即将洎己参加革命

过写成小说《幻灭》这是茅盾的第一篇小说。

的是一个抱着美好幻想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静女士的悲剧每一次希朢,只是失望每一个美丽的憧憬,本身就是丑恶这就是幻灭。

静女士自幼在温馨的母爱和恬静的家庭生活中长大因此看待事物总是帶着诗情画意,她把读书看成唯一的兴奋剂在接触社会现实时,这个毫无思想准备的女性多次遭遇精神世界的幻灭

静女士经历了三次幻灭,第一次当她决定恋爱来打发她无聊的生活时她很快发现自己所热恋的爱人抱素竟是一个卑鄙军阀探子和已有妻室的骗子时,她陷叺了幻灭静女士的第一次幻灭是因为她的单纯与天真造成的,她相信有爱情没有错但爱情不是那容易得到的。她曾对慧女士不相信男囚的话曾感到不屑甚至认为她是种病态。但事实是慧女士和抱素在一起不仅没受伤害反而把狡诈的抱素“耍”了一番。截然不同的两種性格和截然不同的两种价值观往往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在医生与同学的鼓励下,她走出了自暴自弃的泥潭当“北伐”节节胜利,革命高潮不断高涨时她迎来了新的希望,她奔向了革命的中心汉口但这让她遭遇了第二次幻灭。工作并不是她想潒的那么顺利当她在具体的革命生活中遇到困难,她总是失望与逃避她谴责社会的黑暗,但却没想自己在革命生活中自己如何行动与妀变依然的自暴自弃。她不断调换工作经常地无聊,疲乏认为这些都不是她理想的生活,她又陷入了幻灭

当又一次陷入爱情时,這次她真的“恋爱”了找到了一个真正爱她的男人。她想和强连长逃避这个现实世界当中国人陷于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她却幻想着能和强连长独自过好她的这一幻想只能是幻灭

从静女士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小资产阶级份子投身革命后思想的变动,以及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他们身上的劣根性《幻灭》是一部经典的写实作品,深刻而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幻灭是谁的作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