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鸦,二鸦,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维新变法,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ppt,辛亥革命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第三部分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第三部分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第三部分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一、时代特征19世纪
80年代—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和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1、世界:①西方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19 世纪 70 年代——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至帝国主义阶段②侵略性大大增强,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③其后帝国主义开始了内部的争夺,开始了世界大战的酝酿;2、中国:初步近代化成果受到严峻考验,外国侵略的加剧促使中国社会各阶层做出自己的选择。(1)政治: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及《辛丑条约》、清末新政、辛亥革命。(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继续发展。(3)文化:认同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制度'),维新派选择君主立宪,革命派选择旧三民主义。二、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1、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的进步使列强对于生产要素更加渴求。2、侵略性大大增强,瓜分世界日本 1874年,即意图染指台湾。法国 1884年,侵略中国西南地区。3、为了更多的获取经济利益,帝国主义开始由商品输出为主逐渐过渡到资本输出为主:资本输出,可以更直接有效的利用当地的生产要素,同时也必然需求在政治上更严密的控制被侵略国家。设厂、开矿、筑路、建银行,都是资本输出的典型手段,在《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这些相关需求都得到了明显体现。三、两条此阶段历史线索1、时序性历史线索(此阶段事件非常密集,注意记忆):(1)列强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初完成),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侵略性加强;(2)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日本充当侵略急先锋,战后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获取巨大利益并作出侵略示范;(3)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为戊戌变法提供经济基础,维新思想也随之发展;(4)其余列强接踵而至,掀起瓜分中国狂潮(1897年);(5)中国到达亡国边缘,清政府政治、经济、外交,全面陷入危机,维新派戊戌变法(1898年);(6)变法失败后,保守派得势,与民族危机加深后中国民众的反抗精神合流,义和团运动爆发(1900年);(7)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失败,《辛丑条约》(1901年)签订;(8)清政府挽救统治的最后尝试,清末新政(1901年);(9)清政府的腐败落后使国人普遍不满,早已出现的革命派借此机会,迅速发展,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2、专题性历史线索:(1)侵略史: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半殖民化的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半半社会的完全形成。(2)反抗和探索史: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的反抗。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反抗和探索。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抗和探索。 三、中日甲午战争1、总评:(1)传统阶级史观: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侵略性大大加强,日本为侵略急先锋,因清政府代表的地主阶级的腐朽落后而导致中国失败;(2)近代化史观:两国一代人的近代化成果的较量和检验,中国部分学习 ——,洋务运动',日本的全面学习——,明治维新'。三、中日甲午战争2、背景:(1)仍停留在封建时代的中国外强中干,为他人所觊觎;(2)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自身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尤其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都决定其必然对外扩张,地缘政治又决定其侵略必然指向西方的朝鲜和中国。(3)西方列强默许。三、中日甲午战争3、过程:(1)导火索——朝鲜东学党起义。(2)战争开端——丰岛偷袭。(3)最大战役——黄海海战。(4)战争结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屈膝投降。(5)余韵——《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后的台湾保卫战(驻台清军将领刘永福黑旗军抗日、丘逢甲、徐骧组织义军五个月消灭日军主力部队近卫师团一半兵力)。陆战没啥说的,就是一路败退,平壤战役中左宝贵牺牲要了解下。三、中日甲午战争3、《马关条约》(1)内容: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②赔款——两亿两白银。③开埠——沙市、重庆、苏州、杭州。④资本输出——允许日本人在中国设厂并且产品免收内地税(帝国主义时代对外侵略重要特点)。⑤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控制。注:因日本取得了过大的利益,列强,尤其是俄国逼迫其放弃辽东半岛,清政府付出了三千万,赎辽费',也就是实际甲午战争中国总赔款两亿三千万,辽东未割让。(2)影响,总评: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①巨额赔款加重国家财政和人民负担。②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注意二鸦只能说深入长江)。③允许外国在华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注意:,加深'和,大大加深'都是,半殖民化';,开始'和,完全形成'都是,半殖民化半封建社会',不存在,加深半半社会'这个说法,因为封建化是无法加深的。4、甲午战争影响:甲午战争上承世界这一时期的新变化,中接中日两个亚洲大国的近代化成果检验,下启战后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剧烈政治、经济、文化剧烈变革,是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极核心的历史事件。(1)领土、主权严重损失。(2)台湾被殖民 50年,产生分离大陆的情绪。(3)日本实力和野心更加膨胀,未来继续侵华。(4)刺激列强接踵而至。(5)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6)部分的现代化破产,两种变革声音出现(该全面变——戊戌变法;一点都不该变——义和团)。(7)极大刺激西方列强,尤其三国干涉还辽后,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中国人救亡图存。四、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初步发展'是特有名词,特指甲午之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发展原因:(1)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不能说清政府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只是客观结果)。(2)《马关条约》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注意:从这个角度理解,《马关条约》又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且这都是课本原话。究竟应试时是答,阻碍'还是,促进',一是把课本给的话背全,二是看试题情景和资料导向判断)。(3)社会进步,更多国人和资产阶级投身实业救国。3、表现:①民族资本总量激增②商办企业增加和扩大规模③由沿海向内地扩展④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投身实业(张謇起步于,初步发展'阶段,兴盛于,短暂春天',贯穿两个阶段,大生纱厂)。五、瓜分中国的狂潮1、背景:(1)根本原因: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侵略性大大加强,渴求更多生产要素。 (2)直接原因:《马关条约》刺激 ,日本揭露中国虚弱本质。注意:这里从逻辑上应该是接在甲午战争之后,但从时间(1897年)上与维新思想的发展同时,对刺激维新变法有着作用。2、表现:(1)1897年,以德国强占胶州湾为起始,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2)继续资本输出,设厂、开矿、银行、筑路。(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实质是缓和列强内部矛盾,共同瓜分中国,也有美国经济实力强,经济竞争有利的考虑。六、戊戌变法1、背景:(1)甲午战争和瓜分狂潮引发的民族危机,迫使国人救亡图存。(2)维新思想的传播,公车上书,维新思想进入实践。(3)清政府统治危机,放宽民间设厂,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变法提供阶级基础。2、维新思想:整体上来说,维新思想倾向于全面学习西方,尤其是主张在政治上学习西方民主制度中的君主立宪制,这是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最大区别;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区别在于维新派主张①以从上至下的改良方式,与清政府合作②建立君主立宪①革命派则主张以暴力革命打到清政府②建立民主共和国。3、维新派代表人物:(1)早期:王韬、郑观应、冯桂芬。最初认同中体西用,主张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后伴随着时代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自身对西方的了解增多而导致思想的进步,越来越主张政治上的革新(带有君主立宪思想);尤其郑观应的与外国进行的,商战'思想颇为著名。(2)康有为:①自康有为开始,维新派有了自己的系统理论。②《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将被封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之为伪书,并说孔子是改制的先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③康还有自己的社会发展论,将整个社会解释为必经,据乱世'(类比君主专制)、,升平世'(小康,类比君主立宪)和,太平世'(大康,类比民主共和),论证中国正处于,据乱世',所以应去,升平世'。这种综合中国古代和近代世界的理想主义观念,对近现代影响深远。 ④设立万木草堂,宣传维新理论。 注意: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故资产阶级力量弱。康有为又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再加之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同时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因此康有为的思想呈现出以下特点: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权威论证资产阶级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了解:康的思想中有废除国家、废除私有制、人类平等等观念,对青年毛泽东有很大影响。(3)梁启超:①办《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②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③兴民权是其思想核心,办《新民丛报》,提出,新民'是走向民主政治的第一步。(基本可以说梁是中国近代最早意识到民主政治必须建立在公民社会基础之上的思想家)(4)严复:翻译《天演论》,论证不变法将会亡国灭种,社会进化论对于推动近代中国的观念革新有着正面作用。5)谭嗣同:代表作《仁学》,提出,冲破君主罗网',批判专制君权和宗法礼教,号召人们同封建势力决裂,并提倡男女平等。注意:维新思想兴起后,与包括洋务派的顽固势力进行了论战,主要集中在是否应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是近代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焦点在: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改革教育体制。4、从理论到实践:甲午战争带来的民族危机,刺痛国人,人心思变,维新思想由理论逐渐发展成为政治实践:(1)标志:公车上书,1895年,主张拒签《马关条约》,变法自强。 (2)康组织强学会、办报《中外记闻》,梁办《时务报》(《变法通议》发表于此报),进行维新宣传,引发社会反响,维新变法新局面形成。5、维新导火索(1)1897年开始的瓜分狂潮给予整个中国社会强烈刺激。(2)康《上清帝第六书》,又称《应诏统筹全局折》,得到光绪认同。 (3)1898年康组织保国会,各地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等相继建立,变法思潮激荡全国。6、百日维新(1)开始: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方式:发布一系列诏书,除湖南外,大部地区根本未实行。(3)内容:①政治:鼓励上书言事,精简旧机构;②经济:设农工商总局,鼓励其发展,提倡私人办厂,取消旗人国家供养; ③文教:建新学堂(京师大学堂是代表),废八股,准许民办报馆和学会; ④军事:裁汰旧军,建立新式军队;⑤用人:任命维新人士,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为军机章京(与军机处形成知识衔接,小臣大权)。注:整体上,就是全面的向西方,尤其是日本学习,值得注意的是维新派的核心观点是追求君主立宪,但由于旧势力的强大,变法实际内容中并没有立宪法、开国会的内容。饶是如此,也已经遭到了保守的文化心态和既得利益的旧政治势力的双重围攻。(4)失败:袁世凯出卖维新派,旧势力的代表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光绪被囚禁,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被问斩。7、变法失败原因:(1)根本: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弱小导致维新势力弱小,相对封建势力强大。 (2)缺乏组织,脱离群众,只能寄望于无实权的皇帝。(3)政治经验不足,意图以密集的诏书推动新政,过急且无实效。(4)局限性:康梁维新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8、变法意义(1)唯一保留的成果: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2)影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①政治: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尝试,也是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②经济: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③文化: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民众的觉醒和爱国思想。④社会生活: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摒弃陋俗,兴女学。七、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1、义和团(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激化了各种矛盾(政治上强租土地、经济侵略破坏国人生计、文化上西方的基督教扩张主义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清政府戊戌变法后保守派得势,意图利用义和团,灭洋'。(2)目标:,扶清灭洋',支持清政府,反对帝国主义(口号就是扶清灭洋,扶清能得到清政府支持,但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有利于动员群众,但会出现盲目排外。这个口号整体上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广大农民无法突破皇权主义的束缚)。(3)特点:①盲目排外;②以传统文化中的刀枪不入、‘神道’为武器,反对外来侵略;③爱国与扶清没有区别。(4)评价:总评——反帝的目标完全正确,手法则错误,同时反映了农民阶级坚决反抗的进步性和缺乏先进文化理论指导的局限性;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精神,可以说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成殖民地的重要原因。正面——反帝爱国运动,反映了中国人民之爱国热情;负面——意图彻底消灭西方的一切,带有愚昧色彩,违背近代化历史发展规律;寄望与腐朽的清政府。2、八国联军(1)背景:借口镇压义和团侵略中国。(2)过程:英、法、美、俄、德、日、意、奥匈八国联军由天津入侵,攻克北京,对北京进行八国分区占领并烧杀抢掠,慈禧、光绪狼狈逃往西安,颁布‘剿匪谕旨’。(3)《辛丑条约》:内容:①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共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抵押(侮辱性赔款,一人一两,自鸦片战争以来最大的赔款,增加人民负担,并且关税和盐税受帝国主义控制)。②划定北京的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不准中国人居住,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③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官吏辖区如果发生类似事件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一条最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④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便利对清政府直接控制,镇压人民)。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标志清政府的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评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帝国主义各个时期的侵华特征(1)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决定了列强侵华的目的。(2)列强的侵华呈逐步升级的趋势:①从战争的发动者来看,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的变化,也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②从战争的规模来看,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规模一次比一次大。③从侵华的方式、手段来看,经历了以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从武装侵略到控制清政府,以华制华'的变化。④从影响来看,列强获取的政治、经济权益逐步增多,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强。2.影响(1)对西方而言:侵华实质是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也影响了列强之间的相互关系,各国在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矛盾。(2)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的影响表现为双重性。①一方面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具体表现在对人民基本生存权、政治、经济上的破坏。②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传播了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多种史观角度:1.革命史观: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的主权被破坏殆尽,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列强对华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是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根源,因而中国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才能获得独立发展。同时客观上促进了先进中国人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增强。2.文明史观:列强侵略,破坏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同时客观上使中国接触西方先进文明和生产方式,刺激中国人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促使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3.现代化史观:列强在进行侵略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列强的经济侵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不能夸大西方列强侵华的客观积极作用。4.整体史观: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5.社会史观:外国的生活方式、习惯、衣着、饮食、社会习俗也传入中国,冲击中国传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八、清末新政1、背景:(1)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2)革命运动高涨,清政府不得不最后挣扎。2、作为:(1)实际照搬戊戌变法内容,较全面的向西方学习。(2)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这是一部仿照日本式的确定君权至上的落后宪法。(3)成立内阁(史称皇族内阁)。(4)在文教、经济、法律诸多方面,进行了近代化尝试(以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为典型史实)。3、评价:(1)对近代化有所推动。(2)经济困难情况下,改革加重民众经济负担(以引发四川保路运动为典型史实)。 新政的成就阶级史观:新政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而采取的骗局。文明史观:新政客观上在政治(宪法和内阁)、外交(学习近代外交)、教育(废除科举制)、法律(法律体系向西方学习)、经济(发展工商业)等等诸多方面,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其实本质上两种史观并不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注意:其实新政成就以废除科举制和将法律体系西方化为最典型成就,不过课本未提及,但新高考考过。 (3)1905年修建京张铁路,詹天佑设计,人'字形轨道,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中国人能在传统认为只有西方人才能做好的工程领域成功,这在当时对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有所促进。整体了解新政、预备立宪:清王朝在义和团运动中几乎垮台,为了获取帝国主义扶植,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派系和资产阶级上层人物并欺骗人民,慈禧在逃亡西安期间发布‘罪己诏’和‘改革’谕旨。①改革官制:1901应帝国主义要求,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3年设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设练兵处,后来与兵部合并,改为陆军部,自隋唐沿袭下来的传统六部至此瓦解。裁汰胥吏差役,停止捐纳实官,废除勒索性陋规。但这种裁旧衙门,添新衙门的官制改革,丝毫没有触动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也没能割除清政府的腐败,整顿吏治流于一纸空文。②改革兵制:1901年下令停止武举,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仿造西法练兵,1902年继李鸿章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湖广总督张之洞练成‘湖北常备军’,成为全国练兵的样板,预计练兵36镇,每镇1.25万人,但除了袁世凯练成北洋六镇外,大都没有完成。这些新编的‘常备军’泛称新军,为争夺新军指挥权激化了满汉矛盾,而且由于新军大多选用一些具有文化知识的士兵,这样就为辛亥知识分子的活动提供了条件,最终使新军成为一支反清的力量。③改革学制:主要包括,停科举,设学堂,奖游学。1905年下令从1906年开始,停止一切科举考试。这种学制改革,使得留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活跃于历史舞台。清政府统治者改革学制本意在于培养既忠于朝廷,又懂得西学的候补官员,指导思想并没有超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范畴,也三令五申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忠孝为本,但学生们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西学之后,感受民族危机的刺激,逐渐走向了朝廷对立面。④奖励工商:主要为工商业的振兴立法和给予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以奖励,但其实清政府并没有采取任何振兴实业的实际措施,如严重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厘金制度便没有什么变化。总体来说:新政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显得支离,拖沓,缺乏总体目标,其根本问题在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从朝廷到地方体现封建专制的整套统治机构,丝毫没有触动,新式学堂知识新瓶装旧酒。筹办新政需要经费又开始乱增税种,多方搜刮不足的情况下,只好让各地官吏自己抽税,使得官场上贪污勒索肆无忌惮,没有可靠的财政来源,新政自然步履维艰。预备立宪:民主革命运动使清朝统治者感到不能照旧统治下去啦,于是宣布‘预备立宪’,而日俄战争以里立宪的日本战胜,立宪的呼声更高。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五大臣归国密陈立宪可以‘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清政府正式宣布‘预备仿行立宪’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不能立即实行宪政,应先从改革官制入手,厘定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作为实行宪政的‘预备’,但其实清朝统治者慈禧太后抱着敷衍拖延的态度,只求安度晚年,满族亲贵则企图巩固特权,削弱地方督抚的权势,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汉族官僚企图借立宪限制满族亲贵的权势。而且中央官制的改革碰到许多权位,饭碗的问题,于是又有了五不议之说,军机处,内务府,翰林院,八旗,太监不议,所以说官制改革除变更几个名称,合并几个衙门,并无多大意义。预备立宪不仅有名无实,而且显露出满洲贵族借立宪以集权的种种迹象,引起各省官绅的普遍不满,于是发动了召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作为对情愿运动的回应,清政府与1908年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但《钦定宪法大纲》以保障君上大权为核心,这些自然不能令人满意。1908年11月慈禧和光绪先后死去,溥仪即为,溥仪之父醇亲王载沣摄政,他罢免袁世凯后,宣示‘预备立宪,维新图志’,1909年各省咨议局相继成立,作为省议会的预备,咨议局还不是省议会,有建议职能而没有立法和监督的职能,但在绝大多数省份的咨议局资产阶级改良派占据优势,通过咨议局改良派取得了‘国民代表’的合法资格,成为清末一支极为活跃的政治力量,1910年10月资政院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常年会,议员分民选和钦选两种,各98人,但正副总裁由特旨简充,所以‘钦选’议员占多数,但它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意的法定机构。而且钦选议员在文化教育程度和对民主的理解方面远不如民选议员,往往呆若木鸡,这些对于长期生活在封建专制下的中国人来说,也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咨议局和资政院的开设,是载沣迎合立宪潮流的一面,他还有另一面即力图集中权利于皇室,例如1911年5月组成所谓责任内阁,共十三人,其中汉族四人,满族九人,而九人中皇族又占了五人,这届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由此可见,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实质上这只是一场骗局。辛亥革命1、背景(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民族危机严重、《辛丑条约》之后,中国已完全陷入半半社会。(3)清政府镇压戊戌变法、盲目支持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新政为己之私利而扭曲,都将越来越多的人推到了反对面。2、革命准备:(1)革命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①1905年,中国同盟会建立,孙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②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其阐述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③内容: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代表反对民族压迫的需求;民权(创立民国)——政治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建立政权的问题,最能反映其民主思想,学习了西方近代的民主思想;民生(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土地公民共享,要求改变封建土地制度(这是孙结合中国古代平等思想和中国农业社会对土地的渴求,对于革命取得政权后进一步工作的前瞻性思考)。④进步意义:a、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建立民国)、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要求 b、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c、是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的理论指导。⑤旧三民主义局限:a、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易被理解为排满;b、民权主义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权,抽象地提‘自由平等博爱’没有真正实现人民主权c、民生主义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深一步了解三民主义:a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政治前提。b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c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是三民主义中最具思想特色的部分,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其经济纲领中最重要、最先进的方案。d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⑥五权分立:孙还结合中国传统将三民主义扩展为五权分立,增加了考试权与监察权。(2)革命组织:①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②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3)革命宣传和早期起义:a宣传:①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语言通俗易懂,号召人民参加革命。②邹容《革命军》最富煽动性的语言,号召革命。③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b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共和,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c起义:1900年惠州起义,许多人开始称孙中山等人,不再是叛乱者,而是革命者。 1905年刘道一发动萍浏醴起义,同盟会领导第一次大起义。1911年黄花岗起义,鼓舞全国人民,加速革命进程。3、武昌起义(1)1911年,清政府的,皇族内阁'令立宪派巨大失望;,铁路国有'令民众巨大失望,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原本商办的铁路收归国有,然后在卖给外国,同时却又未能解决如何补偿民间损失的问题,尤其四川补偿最不合理,于是四川开始,引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2)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武昌空虚,借此机会,日,革命党发动武昌起义,武昌独立(武昌起义的组织力量:文学社和共进会,主体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两个典型人物:熊秉坤、金兆龙。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国号,中华民国'。初期政治口号,五族共和')。(3)积聚的矛盾大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王朝的全国统治土崩瓦解。4、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随后建立了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各部实权掌握在同盟会员手中,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资本主义的法令。 5、1912年,颁布《中国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①制定宪法,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要求②巩固民国,限制很可能成为正式总统的袁世凯。(2)内容①主权在民: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等。②三权分立:仿照美国三权分立,实行立法(参议院),行政(总统),司法(法院)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其实孙中山在其中又加入了考试和监察,若说五权分立也可以。③责任内阁: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的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生效。④参议院拥有立法权的同时也有权选举、弹劾临时大总统;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确立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 (3)评价:①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②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宪法,尤其是美国宪法基本精神③以法律否定封建专制,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该约法需要从历史时代背景、政治本身及法律三个角度理解)④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想凭借一纸空文来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达到的。补:全面认识此约法。(1)国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主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3)政治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4)权利:政治上:民主、自由的权利。经济上: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5)政体:责任内阁制。 6、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1)帝国主义假借,中立'之名,一面军舰开往武汉,一面寻找新的在华利益的代言人。(2)袁世凯,众望所归',经过,南北议和',取代孙成为,临时大总统': 取代原因:①袁控制北洋新军。②利用革命党人的软弱天真和清政府的无力,同时讹诈革命党和清政府。 ③符合保护帝国主义利益的要求。④革命阵营中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帮助。 7、辛亥革命意义(1)性质: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结果:①推翻清王朝②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③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①人民获得一些民主权利②民主共和深入人心③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④灭亡了清政府,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注: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没有结束中国的半半社会。(4)局限:由于资产阶级妥协性(如纲领不彻底,政党不坚强,没有建立自己的军队,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必然的造成辛亥革命①动员民众不足②对帝国主义和袁世凯抱有幻想,而导致成果被篡夺。不同史观看待辛亥革命: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辛亥革命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是近代一次政治民主化的革命。3.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引进西方工业文明,促使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明发展。4.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生活习惯的变革,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5.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欢迎转载:
推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