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水墨画家林曦水墨如何看一个画展?

画家林曦怎么这么有钱?-百科大全-就爱阅读网
画家林曦怎么这么有钱?
画家林曦的父亲是林毅夫,一个经济学家,曾担任过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其各种头衔中,除了与政治相关的职务,可能最值得他珍惜的经历,是曾经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
这名字没听过?应该不怎么出名吧
南北朝时期,也就是东晋,有一个大画家叫顾恺之(348-409),字长康,无锡人。《洛神赋图》是我们熟知的,他的画不仅“画山有灵,画人传神”,而且才华洋溢,文才也特别出众。尤其论画画的较真劲,可谓废寝忘食,如痴如醉,为此,时人称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其实,顾恺之的人物画更堪称出色,长期痴迷作画,形成了他的一绝风格,画人物,即便画也行将快成了,可他就是偏偏不把画中人物的眼睛点上,有时一幅作品一搁就好几年。于是有人不理解了,问他为什么,这眼睛点点不是很快的吗?他解释说,对于所画的人物,他特别注重人物的传神,而传神的关键,就在于人的那双眼睛,除此之外的身体外形,肥瘦并不重要,所以眼睛必须加以慎重处置,不是允许随便点点上眼珠就成的事情。既然顾恺之画人物了得,据史书记载,顾恺之就曾给不同朝代的几个皇帝和文臣武将、名人学士都画过像。不过后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建康瓦棺寺所绘《维摩诘像》壁画一事。
大多都太雷同了 专业水准一般般吧 山水画不好 花鸟人物有好的 参差不齐 有的太差了 属于画的好看的 这种水平的人不少 只是没人关注
各种方式。。投稿挣稿费,办画展,卖画,出书,等等。。
美国画家最有钱 ( 10:01:47) 美国人的确会赚钱,据英国《泰晤士报》4月26日报道,著名的《艺术新闻》杂志进行了一次评选,列出了全球单幅作品价值最高的10大艺术家,其中竟有9位是美国画家! 最富:波普艺术家琼斯波普艺术大师贾斯帕·琼斯排在第一位,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美国国旗》,但最值钱的作品却是《灰色数字》,这张画在一次全球拍卖会上以4000万美元的天价卖出。 贾斯帕今年74岁,他被美术界公认为美国在世的最伟大艺术家,同时也是世界最畅销的艺术家。除了画作,他的金属雕塑作品《电筒》、《灯泡》、《啤酒罐》等也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30多年来,他的作品总销售额高达9200万美元,算得上当今全球画坛首富了。 最年轻:雕塑家库恩斯除琼斯之外,排在第二和第三的塞·托姆布雷和罗伯特·劳申伯格也都是美国人。托姆布雷今年76岁,世界最大的现代艺术收藏展示中心“笛雅-毕肯”展览馆中收藏了他的大量作品。他最值钱的画作是《勒班图海战的12个场景》,卖出了2000万美元的高价。 78岁的劳申伯格也是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创造了著名的“综合绘画”画派。他画作的意象大多精选自交通标志、报纸和广告牌等平凡事物,其中拼贴画《事实Ⅱ》最为著名,1999年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以12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 此外10人中最年轻的艺术家也是美国人,他是49岁的杰夫·库恩斯,3年前他的陶瓷雕塑《迈克尔·杰克逊和泡沫》卖出了560万美元的高价。弗洛伊德:惟一入选欧洲画家 惟一入选的欧洲艺术家是卢西恩·弗洛伊德,著名心理学家西蒙·弗洛伊德的孙子。他1922年出生于柏林,后随家人搬到苏格兰定居,加入英国国籍。卢西恩·弗洛伊德继承了祖父的敏感,画作看起来充满沉郁和恐怖。他的裸体画尤其有名,女朋友、女儿和狗都曾经展现在他的画布上,最近还新作一幅自画像。1991年,他的
李鼎成 [ 代理 ] : 李鼎成,1961年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本科)并结业于该院中国人物画高研班。中国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八、十届美术作品展及国内重大美展。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浙江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国内外众多机构和私人收藏。现为中国美协江苏创作中心副主任,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与李世南、韩羽、刘国辉、彭先诚、王孟奇、张之光、聂鸥、徐乐乐、李老十并称“中国逸品十家”被评为“当代具有巨大升值空间的画家”之一。
卖画,开画室,收学生,太多了
画漫画并不在于赚不赚钱,全凭着自己的执着,你这种抱着这种赚钱的想法就是错误的,假如你要向杂志社或者有妖气投稿的话,也可以赚取一笔稿费,如果成为签约漫画家,需每月定期交稿,赚取稿费,市场上现在一张稿子大约是80~100元之间
鸟山明的龙珠光单行本就发行了1亿本,你想一下,如果一本收益1元就是净赚1亿元呐!还有安达充,他的漫画单行本最高销量达3亿,而且还没算上稿费呢!漫画家富坚义博光靠一本幽游白书就位居日本高额纳税人群第78位,而且漫画家的地位是很高的,是受广大青少年所推崇的。现在是个年轻人就会想学漫画!而现在正火的漫画家像岸本啦,久保啦,还有许斐刚,赚的谦和受欢迎程度简直无法想象!!!总之一句话,漫画家是不会饿死的!!!
Copyright &
就爱阅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号-4
声明:文章《画家林曦怎么这么有钱?》由就爱阅读网友共享发布,目的只是为了归纳学习和传递资讯
所有作品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与本站立场无关,如用户分享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其实人忙心闲可以有捷径!——中国才女林曦在微软的演讲
&&首推于&16.01.30
浏览(1665)|回应(0)
林曦,水墨画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没上过中学,前后进入三所大学,10岁之后被称作"神童",20岁后又改称为"才女"。12岁开始在法国,新加坡,泰国等办个人画展。创办“暄桐教室”教授书画,是独立设计品牌“山林曦照”的创始人,喜欢画画,写字,读书,聊天喝茶,立志做个闲人。“有时候问自己,如果现在我很贫穷会做什么?还是会写字画画,只不过吃得稍微差点,旅行的时候住简陋一些,也不至于读不起书,如果很富有,还是这样,一样很享受,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手艺人的快乐是真正属于我的快乐。”——林曦本文为林曦在微软公司的演讲,独家授权刊登,有删减。中国人的闲情逸致——无用之美今天来讲“中国人的闲情逸致”,听到这个题目时,大家多少会觉得离自己的生活有点远,很多人说我天天“琴棋书画诗酒花”的生活,很让人羡慕,事实上,我也是很忙的。“中国人的闲情逸致”的核心不是没有事情做,自由安排所有的时间,这只是一种表象。提出“闲情逸致”观念的是中国古代文人阶层,而他们的主要任务其实是做官,齐家治国平天下,有非常重的任务,比我们今天任何一个在职场工作的人都有更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更重的负担,因此他们提出来的闲情逸致,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更有启发和帮助。关于我和我在做的事儿我叫林曦,微博上起名叫“林糊糊”,很多微博留言说“长得挺顺溜一个姑娘,为什么叫个挺不高雅的名字……”。糊糊的名字由来,是我真的很爱吃各种糊糊状的东西,玉米糊、芝麻糊……第二,其实我的性格有点糊里糊涂的,因为这种糊涂的性格,我也比较容易开心;第三,我是摩羯座,和不熟悉的人一句话没有,看起来特别高冷,熟悉之后又很话痨,胡说八道爱聊天。我从小就学习画画,真的很喜欢,也有机会到海外办各种各样的画展,现在依然在画,所以我通常介绍自己是职业画家,是个手艺人,和木匠等手工业劳动者是一回事儿。我的主要工作是在家画画,其它做的事情都是出于爱好。 暄桐教室 当老师 我通常和不熟悉的人疏于社交,也很害怕花费时间去处理各种关系,从小我的女性朋友就不多,女生在一起难免较劲,交换秘密,或者一起吃饭、逛街、唱歌……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不是很喜欢这个部分,而且觉得好朋友不是强求的,是老天爷砸来的,但是天天在家画画也不是办法。刚刚提到我对人很好奇,也喜欢有人陪我玩儿,怎么办呢?记得生完小朋友第一年,我就开始动脑筋想,如果有一个教室,每周和大家固定见面,在一起写字画画,简单地分享共同的爱好,也不太涉及个人生活,而且老师和同学之间,是拿出彼此非常珍贵的东西来分享,是很好也很理想的关系。正好身边有很多朋友一直想学习写字画画,就有了“暄桐教室”,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有些朋友会了解,我们的教室以作业多、作业严、不交作业做平板(支撑)著称。写字画画跟学木工差不多,脑子的认识很有限,需要非常多的手上的操作,手工操作是主题。△ 这些字是从零基础,连毛笔都没有拎过的同学作品,所以多做作业是有好处的。山林曦照 做设计 另外一个爱好就是做设计,我14、15岁时非常纠结,到底做设计师还是画家,通常实在太喜欢一个物品,但是出去逛一圈,根本买不到,就特别想把它做出来,也是一个巨大的快乐的来源。 大家看一下这些物品,图片上的小沙弥、香、鞋子、画册、毛笔、杯子……都是我的设计,摆在这里很有成就感。 这个可爱的小和尚,灵感来自我画的小和尚,一看到他就很安静,以上介绍完我是做什么的。 当然还有一部分,我是个妈妈,要花很多时间和儿子一起玩儿,刚刚她们跟我说,林老师你真好,把你的职业、爱好变成日常,我觉得真的很忙,我发现我的忙碌和周围朋友、学生的忙碌还不一样,差别是我是个手艺人,其实我的手、眼睛,都很忙碌,但是脑子无比清闲,经常一整天大脑一片空白,而现代人的忙碌不管通过健身还是其它方法释放更多的能量,脑子和心都非常累,一直在想事情,这一点我很幸运。 人忙心闲的境界 人忙心闲的好处是,有很多空间去接纳美好,特别有精神地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这个状态让人想起古人的一个画面“秉烛夜游”,古人觉得美好短暂,比如海棠花在夜间开了,古人拿着蜡烛去观赏,用看美女的心态去看海棠花。 人忙心闲会让人有兴致,但是我周围很多成功人士,看起来很闲,没什么事情,每天也就是见见人,但完全失去了生活的胃口,不想尝试新鲜事物,包括请他吃个好饭,他就觉得怎么这么远,我经常为了吃顿好饭,哪怕坐飞机也要去,这是很不一样的状态,当心闲下来,就有很多空间去接纳美好。 让心闲下来的方法,学一门手艺 心怎样能够闲下来?从事一门手艺,掌握一门手艺,或者说成为一门手艺的专家,这是最快的捷径。当你对一门手艺很亲近,对人际的依赖相应变小,不光是生存的,还有组织化的依赖。手艺的好处是真的留下了时间和空间,让你和自己好好相处,我们的太多时间是和他人去交互,白天和所有人在一起,晚上还是通过社交媒体互动交流,跟自己呆的时间非常少。我的经验是,一个人和自己呆得越好,快乐指数会越高,你的开心在自己这里,而不在他人那里,否则这种开心是不受控制的。 ◆ ◆ ◆
◆ ◆ 一门手艺长在你的手上,和你完全同在,是个关键。因此,我给很多人的建议是,哪怕你很忙,去找一门你真正喜欢的手艺学起来,以及挑战难度,越难,你的成就感越高,专注力越高,不要选择刚刚好,马上就能做,马上就能会的。我的观念和市面上大家接触到的兴趣教学不太一样,大多数时候,大家会分清楚专业和业余的标准,对自己倾向宽容,觉得我从来没练过,做到这样就行了,这就是不开心的源头,一开始就采取自我放弃的态度。人群是一个橄榄型,最聪明和最笨的都非常少,我们都是大橄榄的中间部分,各种天赋都差不多,只要能够付出更多的努力,扎实地一步步学习,相信任何手艺,经过一年、两年、三年的时间,都会给你巨大的惊喜。 不管是否有很忙的工作,先把这条作为朋友给你的建议,试着做起来,从每天半小时到一小时,周末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个身劳心闲的手艺人,试一试,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受到真切的快乐。 ◆ ◆ ◆
◆ ◆ 回到另外一个话题,我经常被问到,“我自己都不知道喜欢什么,你能告诉我学什么吗?”70后比80后会更严重一些。大概是社会环境和父母从小就在讲一个简单的道理:人都差不多,一份工作只要努力都能做好。这里是指容量差不多,并不是人生方向和喜好差不多。事实也是这样,只要比别人多努一份力,都有希望做到中上水平,但是我发现很不一样的是,有些事情做完会感觉很累,也不是那么辛苦,但是一天下来就有种心底发虚,手脚很累的感觉,当然有很好吃的饭会重燃人生的希望,但是真的很辛苦;有些事情就很开心,而且越难、越挑战越开心。 关于灵魂的出厂设置:认识你自己 我有位台湾的朋友提出,每个人的灵魂都有一个出厂设置,我们就像上帝流水线的产品,出厂的时候,每个人的设置都不一样,只是被父母和社会改得完全找不到。他是中医专家,说现代人和古代人比,其实不应该有那么多病,古人的生活条件真的很差,而我们现在甚至比古代皇帝过得还好,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身体或心理的健康问题? 他的观点是,出厂设置出了问题。可能我们走了违背出场设置的路,很多事情即使无限付出也很开心,有些事情还没有做,只是想到就已经很累了,这都说明了一些问题,像古希腊的启示,就是认识自己。做个手艺人,和自己相处,哪怕静静和自己待一会儿。我经常很忙,被各种琐事包裹住,每当很烦乱时,我就坐进自己一个球形椅子里,看着白墙面壁思过,哪怕只有五分钟,告诉自己,不忙,现在什么事情都没有,只需要跟自己呆一会,通常就会原地满血复活,所有的能量都回来了。 我和自己相处的方式,是花了很多年才形成的,可能我小时候活得像传说中神童,12岁就到巴黎办画展,写很复杂的论文到国际学术会上跟大家分享,压力很大,自我认知也不够,这也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了解怎样和自己相处,自我认知的结果是什么?我发现大家做事有两种驱动方式,静下来想想,当你接到一个任务,或者说你想要做一件事情时,你是怎么激励自己的?人群中最主流的激励方式,是责任感、使命感、意义……拔高事情的意义,强调重要性,意义非比寻常,然后反向推动你打起精神来面对,我们的人生就浓缩成解决一个个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是大家通常用的方式,而这个方式在我这里特别不起作用,反而会有反作用。◆ ◆ ◆
◆ ◆ 有次在台湾和胡茵梦老师聊天,她说自己也有这个问题——遇到重大的事情,譬如婚礼、葬礼,就会忍不住笑,重大的事情让我们有滑稽感。小时候我当过大队长,每次升旗恨不得把嘴唇咬破,就觉得没有那么严肃,但大家都很凝重地看着校长、大队辅导员讲话。这种责任、使命感的模式会让人很累,因为你在凝聚力量解决问题,有很明确的目标,我一定要怎样,然后就认真投入不计代价。 印度有一个流派的哲学,核心是说:一个快乐的目的地,不可能借由一个不快乐的过程到达,一个不快乐的过程也不可能到达快乐的目的。以目标使命感为驱动的模式,很难让人体会到甜的感觉,只会让你轻松,有成就感和别的感觉,但是不甜。往往是坐下来很不经意地看到一本书、小说或一部电影,豁然开朗,突然有很美很甜的感觉。等我再长些,读了很多道家的书,尤其庄子的思想就是“逍遥”,人要有游戏的心过这一生,才能获得逍遥的结果。 不打鸡血不能做事的老一辈,妄念终究会幻灭认识自己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到底是哪一种方式能更好地往前走,另外跟驱动模式有关。我的体会是妄念终究会幻灭,我们成长的这些年能感觉到,社会环境中不计代价,不顾一切获得成功的言论更猛烈了,大家不再关心美誉度,只关心眼球吸引度,让人担心社会渐渐没有底线,而当你有各种底线时,明显比他人活得要辛苦。我是一个很被动的人,从小到大都很不会争取,经常有朋友问我什么时候办画展,我说不知道啊,没有人请我,很难自发去开始一件事务性的事情。◆ ◆ ◆
◆ ◆ 但是反过来看,我今年31岁,开始做各种事情,过去十几年的时间,观察了很多艺术家、企业家,社会圈子的各种热点,人们在其中起起落落,今天最红的人,没多久可能就过气了,人们的容忍度和给以热点的关注时间越来越短,虽然今天的社交媒体,都在拉近人们和热点的距离,但一条新闻从八卦中心衰落的过程异常快速。这个过程,我的体会就是妄念终究会幻灭,那些不够跟紧你人生主线的,终究会烟消云散,没有什么比现实更能教育人。小时候看到长辈们谈事情和做计划,都会养成特别奇怪的习惯,经常打鸡血才能做事情。东方人的思维和做事不是这样的。一件事情,如果你希望三年能做好,请给自己五年,需要五年做好的,给自己八年,需要八年做好的,给自己更长的时间……然后安静定神,频率调慢一点,只需要再等一点点时间,事情自然会给你答案和方向。大家看《一代宗师》时,看见叶问和宫老爷过招推手时,几乎闭着眼睛就可以知道力气要往哪里送,我小时候练过太极拳,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叫“听气”。◆ ◆ ◆
◆ ◆ 小时候弹古琴时,老师跟我说,你知道自己弹得很好,也有很好的老师,有很好的功底,但你弹琴就像没有耳朵一样,后来我发现,当我带着耳朵去听琴音时,弹得完全不一样了,在这个过程中琴对我的意义,过去很像工具,当我带着耳朵去弹琴和带着心去画画时,和工具的关系变成了朋友,我要表达的,和工具要告诉我的,可以透出来很多。同样的事情,当你具有手艺人的精神,带着心去倾听,换一种态度去面对,每天获得的个人成长是不一样的。就像带着耳朵听弹琴,带着心去做事,每一步都把妄念去掉,每件事情都呈现出原貌。以目标为中心的驱动,人很容易重视机会,互联网发展的过去十年中,每天都能听到神话,就是某人抓住了一个机会,从此一飞升天,事实上是你的机会永远都是你的,你能做的别人永远都做不了,当你做好了一件事情,是因为你的准备都攒够了。 事物无意义的那一面让人放松一件事情有没有意义?我会说它既有意义也没有意义。就像树叶,在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落下……我们生命的本质就是这样一个循环,跟每朵花、每片树叶的存在一样,就是如此,没有什么意义。事物有意义的那面,让人紧张、振奋、有压力,带来驱动;事物无意义的那面,就像小朋友做游戏一样,让人很放松。我做的事情,不管画画还是当老师,更看重去做,不太关心是否有意义,而且我会主动消融意义。经常和同学们讲,千万不要把写字画画当作修身养性,我没有时间陪你们,要清楚知道写字画画比起打麻将、唱歌,并没有高雅很多,对待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要发展出一种平等的态度。如果你觉得学习传统文化,比纹身、染头发更高级,我是很不建议你来教室学习的。事物无意义那面,可以让人放松投入,激发出创造力和轻盈的感觉。不管是学校还是在工作中,赋予促使进步的意义是有点沉重的,但我们可以自我努力,偷换成一种更轻盈、更环保的动力,让你走到想要去的地方。 不要把当下作为实现未来的“工具”事物有意义的那面,会牵扯到手段和工具,有一本书叫《新世界》,强烈推荐给每一位朋友,这本书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如果你不能和当下保持正面的关系,就不能和自我保持很正面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你把每一个此刻当作过渡到未来的工具,并设立具体的目标,譬如买车、买房,或者再奋斗几年就退休……这些话语里面透露的消息是,把此刻当工具,没有想到把此刻,把一切还原到当下,你就不能充分享受其中。恋爱就是恋爱,不是为了结婚或者某个目的,只是享受此刻彼此的关心。美食就是美食,我经常在微博上发好吃的,有些人留言问你吃这些有什么用……呃,就是好吃啊。艺术也不是成为自己的标签,艺术是一件生活中让你开心的事情。 我的感觉是像小虫子一样,用尽全部力气,吸饱当下的营养,每一刻都是珍贵的。今天来这里和大家分享经验,也是一种缘分,有可能走出去后,此生我们就不会再见了,此刻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要尽兴。我们要尽可能地获得心灵的自由,尽可能地无拘无束。没人绑着你,你可以踏实、开心地成为自己,不用去迎合他人,也不用向他人证明,向自己许诺,明天比今天更喜欢我自己就足够了。 几个小的建议分享给大家,很实用:第一,如果你还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手艺去学习,每天能够安静地静坐15分钟,暄桐教室的每堂课都从静坐开始,聚拢散乱的思绪,众神归位后才开始写字,这是中国人的方式,一定要先安静下来,踏实地跟自己呆在一起,和自己好好对话沟通。你会发现生活中造成困扰,坚不可摧的焦虑,都在这一刻被瓦解掉了,哪件事情是非做不可的?其实也没有。 第二,要培养一个有难度的爱好,千万不要选择速成的办法,否则很没有成就感,而且会让你安于一种爱好者和业余的状态,做什么都按着专业的标准,高标准严要求,设定目标,不要着急,一旦完成会非常爱自己。 第三,每过一个月,给自己安排一个目标,听上去像回到中学、小学时代,其实不是这样。佛教的中心思想,由戒产生定力,由定力产生智慧,“戒定慧”系统非常好,修养不是装出来的,很开心的时候有修养不叫有修养,每个人开心的时候态度都很好,不开心或身处逆境还有修养,才是真正有修养,有修养的美好品质,不见得无时无刻去持有,但是要给自己一段密集的时间,要落印到心上,和自己和为一体。 作者:林曦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点击
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退出以后,该精选社将不会显示在您的首页
您发布的内容超过140字了,试试投稿功能吧
您发布的不能超过500字了!
您发布的内容已经超过500字了,您只能使用投稿功能发布
别忘了点击发布哦!
发布成功!
成功发布到审核区!
你为什么要举报此投稿?
举报说明:(可选)
成为小编才能给社长推荐哦!
我要当小编
举报成功!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您还没有认证为原创作者
若您先提交此文章,稍后认证,我们会将其自动添加到您的原创
先投稿稍后认证当前位置: >>
画家柏林《面皮》水墨画展研讨会文章
&面皮&-柏林水墨画展 研讨会时间:日 地点: 重庆人民大礼堂步云楼王林:各位都是来自全国非常好的策展人,我们来做一 个小型的研讨会。我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嘉宾,坐在我旁边 的是巨臣艺术中心的负责人李力子,巨臣艺术中心也是我们 这次展览的主办机构。这位是凌承伟,是重庆著名的美术评 论家,我们重庆美术的历史和现状他都非常清楚。这位是今 天展览的主角柏林,大家看画册大概就知道了,这是他30年 来做的第一个个展。下一位是陈孝信,是我们中国著名的批 评家、策展人,而且对水墨艺术有很深入的研究。王端廷先 生,中国美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一个著名 的策展人、批评家及翻译家。李晓峰,上海美术大学教授, 最近还在策划他们学院的展览。对面是陈默,大家都知道, 是中国微信的专家,一个人的手机相当于一个艺术网站,也 是川美的教授,做过很多中国艺术推动的工作,著名的策展 人、批评家。他的旁边是徐亮,他是世界艺术的主编,也是 全国非常活跃的策展人,批评家。我原来有一个绰号是西南 第一跑,就是到处跑,现在我让给他,他现在是全国第一跑。 杭春晓先生是中央美院的,也是年轻一代批评家、策展人中 的佼佼者。尹丹是我们学校美术学系的副教授、老师,清华 大学在读博士,吴永强是川大的教授,也是非常有见地的评 论家、学者。 下面请柏林先说。 柏林: 到会宁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朋友叫我去玩, 以前去了几次兰州,都只是路过,这次朋友搞房地产我就去 看了一下,我很喜欢那边的天和山水,我觉得非常漂亮,色 调完全像俄罗斯的那些油画画的色调,但是人物很朴素善良, 我在那里待了三年,我画了很多,画他们以速写为主。开始 我去都是在城市附近,听当地人介绍,我就去了这个地方, 会宁县中川乡马沟村,住在一个老乡家里。那里没有水,一 年四季靠吃雪,每年下雪的时候,把雪水存放起来,他们修 了一个窖池,水都变绿长毛了,但还在吃。当地人用他们自 己的一种茶叶,一小杯喝完了以后,你一天都不想喝水了。 我们去了以后,主要是洗脸和洗澡的问题不好解决,我刚去 的时候住老乡家里,他们给我拿了一床被子,晚上把炕烧的 非常烫,以前没有睡过炕。炕的檐口有1尺5左右宽,中间烫 的睡不下去我就睡在炕的边缘,但是又冷,翻过去又烫,一 晚上都在反复。这床被子大概十四五斤,非常重,平常城里 盖的都是几斤重的。而且被子上面有很大的味道,我看白色 的布都变成了灰色的了,我说你换个新点的给我,他说这已 经算是新的了,才盖了14年。我就把它拿到沙土里面去,拿 棍子打一下,就算洗了,洗澡、洗脸也是这样,到沙土里面 弄一下,讲究一点的就是拿一个毛巾蘸一点点水。 我前后待了三年把他们文化也了解了一些。两百年前, 他们那儿是原始森林,全部是参天大树,到了70年代他们那 儿有井水,到了90年代还有点水,到现在一点水都没有了, 而且生存条件比较恼火,但是人很幸福愉快。他们在一起, 一见面都非常好,那个地方到镇上,坐2块钱的拖拉机就可以 到,镇上到县上要坐8块钱的车,当地村里面的人很多人没有 到过县城,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他们说去县城要十几块钱, 而且去了以后还要吃饭,还不一定赶得回来,所以他们都不 去。 那些老人都很辛苦,每天都在做事,特别是女人,因为 那个地方是一个盐碱地,生小孩生不出女儿来,全部生的儿 子。有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我问他几个小孩,他说我不行 只生了8个儿子,他们说那个地方没有人去过,连县里人都没 有去过,他说我是这么多年来第一个外地人。 我很早就有一个想法,面皮怎么让大家记得住,我用腊猪 脸来做后用油画画下来,但是画下来感觉很恐怖,因为没有 美感。做的过程中,我也想看它的变化,就是面皮腐化的过 程。我用了一些手法,我觉得水墨来表现最好,表现过程中 我用了传统的原始符号。 这次面皮共画了一百多幅,李力子先生他在承办这个事 情,策划就是王林先生在做,这一套的绘画过程基本就是这 样的。 王林:孝信先生可能算年龄最大的,您就先说吧。 陈孝信:柏林先生是我的一个盲点,我以前从未接触过柏 林先生,也未接触过他的艺术。所以昨天到了以后,我就把 他的画册认真翻看了一遍。下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第一,他的创作态度,体现了一种纯粹性。他画这些东 西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就是对这群人有感情,有想法,在 内心里想把“他们”表达出来,充分地流露了一种真情实感。 由于主观上相当投入,所以,这批作品的主观性很强(我后 面还要讲到)。画法虽然是比较地具象、写实,出来的效果 也比较真实,但主观性还是很强烈。只有坚持用眼去观察, 用感情去体会,用心去领悟,才能画得出这样的作品。 创作上的纯粹性的态度,是这一批作品成功的关键。现 在我们艺术圈变得很浮躁,人们的欲望很旺盛,所以,很难 有人能以这种纯粹性的态度来对待艺术。 第二,这批“人物”给我留下的总的印象是生气勃勃。 他虽然是学院毕业的,但是,这批作品却像是“原生态”的 创作,而且有着很明显的纪实性特点,属于一种纪实性人物 肖像。尽管艺术家在创作它们的过程中,撇开了环境的因素, 把重点聚焦在了五官上面,但是每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习性、 心性甚至他们的爱好都能从肖像当中体现出来。所以这一批 客观而真实的肖像,具有了人文学和社会学的意义,可以说 是对会宁这个地方人文现状的一次当代意义上的“考古挖 掘”,也可以说是献给会宁地区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 第三,创作思路。我仔细看了,因为他是学院毕业的, 所以,在创作思路上,我的基本看法――它们是“新中国人 物画”、“新写实人物画”、“新浙派人物画”的继承和发 展。这一类人物画,我们可以想到徐悲鸿、蒋兆和、方增先 等等,实际上他也受了这些人的影响。他目前所在的泸州就 曾是蒋兆和的老家。所以,在创作思路上有一个“双向性” 的结合问题。也就是说,他既是在用素描和写实的手法来进 行造型,同时又掺进了传统的意笔手法。每一张“面皮”的 造型都很准确,几乎和人物原型一模一样。如果没有结构素 描基本功的话,这些“人物”画不出来。人物很逼真,结构 很准确。这里又有两个重点:首先是人的五官、脸部用传统 山水和花鸟画的办法,先以淡墨边晕染,边铺开,显示出五 官和脸部的结构,然后再用小写意和或大写意加以强化。中、 西并用,浓淡相间,这是双向的,也可以说是“左右开工” 的创作思路。 再仔细看笔墨语言,我们又会发现,竟然是那么地单纯! 柏林的笔法、墨法,我个人认为是有板有眼,有章法,有节 奏。正是借助了这种水墨语言的有效性,才最终达到了人物 性格刻划的深刻性。 如果说要有所不足的话,我提一点,因为同样是人物的 肖像画,严培明在上海美术馆展出的人物肖像给我感觉很震 撼,那种震撼的感觉和柏林先生的肖像画给我感觉是不同的。 他也是单纯人物肖像,但是给人以很整体的视觉力量感。柏 林先生的一百多件作品是故意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的。但 在实际上,每一个人物肖像表达的角度不同,视角不同,手 法也不同,所以它们很难被“集合”到一起,从而产生出一 种视觉上的力量。柏林的作品,只能是一幅一幅地单独欣赏。 但在整体把握上,观念性比较弱。这是柏林先生的这批“群 像”比较吃亏的地方。因为单个地去深入,一个一个地去把 握,就没有办法把它们“并置”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整体上 的视觉冲击力。 王林:谢谢陈孝信先生,他说到最重要的几点,一个是 从柏林的创作和构思,谈到了水墨人物画在笔墨上的变化和 推进。其实中国人物画,水墨的人物画,大致有两种,一是 勾线的造型,用线把人基本造型勾出来,然后加以适当的匀 染。二是大写意。刚才陈孝信谈到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柏林 的画,结构和笔墨都是一笔成型,这样的结合是有难度的。 水墨,一笔上去它要浸润,浸润的边界要和结构保持一致性, 取决于你对宣纸、墨质、水份、笔力的把控,宣纸的润燥程 度不一样,浸润的程度都会不一样。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地方,其实柏林画这个画,他受制 于一个对美的把握。其实艺术有很多地方是突破美的,是超 越了美的。可能表达不局限在美的范筹,所以从这点来说, 我很赞成陈孝信说的这一点。因为一个展览,做了以后画了 一个圈,这个时候我们看这个展览的时候,我们已经跳出了 创作者的角度,重新看待一批作品的时候,我想今天大家的 讨论,对以后创作的点非常有启发意义,所以大家可以非常 坦率的谈论。 下面请凌承伟谈一谈。 凌承伟:看这个画展非常感动。在时下艺术圈内华美、 光鲜盛行的时候,柏林的展览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难能可 贵的体验。我多年做美术史研究,尤其关注重庆本土美术和 美术家。今天能够认识你,非常高兴。 我刚才听你的讲话,几乎没有谈艺术,没有谈你是怎么 画这些画的,而是谈你去的那个地方和那里的人,以及你对 那个地方的认识和感受。甘肃白银会宁,我特别留意你说那 里的人非常快乐、幸福,然而他们却是非常非常的贫穷。那 里的人不愿意进城,不是不愿意去而是他们没有钱。但是他 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得非常自在,惬意。这让我想到很多, 我想,这正是我们画家、艺术家需要思考的。 今天上午我在展览上看您的画的时候,我就在揣摩您的 作画时的心绪。你创造了如此鲜活、感人的一群人物画像。 其中大部分是老年人,年轻人也有但是不多。人像中有神情 木讷的、活跃的、专注的、漫不经心的,等等。也有时髦的, 一个青年带个墨镜,一笔浓墨画出的头发搭在前额,印象很 深。然而“面皮”整个展览更多传递出的是一种苍凉、洪荒 的气息。您在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地方一呆就是三年,执着 地认识人的本质,寻找人类生活的意义。你画了那么多当地 人,使我猛然想起了梵高,你刚才说会宁的土是黄的,天是 蓝的,云是白的,我想起了梵高向往的法国南部小镇阿尔, 他在那里画了一大批充满阳光的作品。我不知道这种比喻是 不是恰当,但是我却是产生了这种联想。 另外,我发现您的展览有几个独特之处:第一,全是水 墨画,一点色彩都没有,很单纯;第二,都是人物面部特写, 所以称之为“面皮”,你想从中发现或寻找什么;第三,画 的是一个地方的人,西北某个地方的,而不是四川的。这样 一个从形像、画法到取材都非常独特的展览显得非常真实, 非常有特点,感觉非常好。 据策展人讲,这是你从事绘画30年以来办的第一次展览。 这实际上标明了你的艺术态度,一种远离世俗、利欲的人生 态度。这对当下艺术圈中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现象,是一 次提醒和昭示。你执着艺术多年,在丰厚的积淀和深沉的认 知之下,寻找人生最真实、最本能的东西。这是让我很受触 动的地方。 艺术的心态问题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现在的一些艺 术家,今天画这个,明天画那个,总在想不断的创新。说实 在话,我不太愿意用“创新”这个的词语。因为新的东西不 一定就是好的,旧的东西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我比较喜欢用 “发展”的说法。柏林在四川美院受过很严格的基础训练, 笔墨上是没有问题的,你把传统笔墨用于对现在生活的发现 和表现,真实的发现,真诚的表现。让我看到的是一个个鲜 活的、真实的人。人物塑造的成功不仅是造型上,而且在精 神层面。无论是俏皮的、忠厚的、幽默的、狡黠的、木讷的 老人面像,或是眉宇间透发着些许时尚气息的青年、姑娘神 态,我们看到是一个真实的、可信的、没有矫饰的、让人感 到亲近的世界。 另外,从重庆美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是版画、雕塑、 油画领域,我以为重庆的画家似乎有这样的一种共性,那就 是比较执着、专注、认真,有秉性。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无 论是人或是事,不胜枚举。如果说这也是重庆美术的一种传 统,我认为柏林和他的作品体现了这种传统。重庆地处内地, 比较闭塞,不像沿海城市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很多,这促使我 们的艺术家立足脚下的这方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和发生的 事来进行创作。 另外,如果要提一些建议的话,你现在的这些画都是头 像,有些还是面部的局部,略显单调了一点。我想能不能稍 微视域再扩大一点,从肖像的角度来表现人物。肖像不仅仅 是头像,无论从技术或艺术上来说这对你都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这次展览受“面皮”命题的界定,仅有人物的面部是可 以的。我们看人总是先看脸,看脸首先是看眼睛,这是我们 的视觉习惯,也是这次展览着眼之处。我在想如果人物表现 从肖像的角度,可能表现的内容会更丰富一些,更能有特点 的表现一个地方、一群人,无论是从精神、内涵到外在、形 态。 王端廷:在我国大致可分为三类人,城市人、农民和农 民工。在当代艺术里面对城市人和农民工画的多,这些年画 真正地道农民还是少。所以,柏林的这一批作品从题材上看 是很特殊的。他画的大部分是老人,年轻人也有,但是很少, 这些老人的脸上都有岁月的痕迹,这样的面孔是非常生动的, 非常有内涵的。看得出来,柏林的这个系列,一百多幅作品, 超越了城市艺术家到乡村采风的那样一种层面,他真正的走 到了这些人的生活甚至这些人的内心。跟他对话的这些人, 都是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呈现出了他们非常本真的面貌和 表情。要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的,我们平常人要想很放松, 要想没有戒备是很难的。你只有完全取得人家的信任,或者 你也完全接受他们,只有在双方彼此接受的情况下,才能获 得这样的一种状态。柏林的绘画都有照片作范本,而且都是 特写的镜头,这种镜头其实带有一种逼迫性,我们每个人都 难以接受这样的一种考验。如果有一些陌生人来照相,我们 的心里是会紧张的,超过三秒脸部肌肉就会紧张。所以,首 先我觉得他跟他们是完全没有距离的,这是我的第一个感受。 非常重要的一点,他的这些肖像没有丑化,也没有美化。 我们当代艺术丑化的现象是比较显著的,而主流就是美化, 所以这是一种中间状态。 他追求的是人物真正的本真状态,这在中国艺术中是非 常稀缺的。中国人是害怕真实,恐惧真实,拒绝真实。所以 从这一点来讲,我觉得他这样一种人物画是非常可贵的。而 且,他并不是现场写生的,没有写生的那种草率。 王林:对,他有基础。 王端廷:从创作手法来说,柏林这批作品有素描的影子, 但是结合了水墨的语言,还有一种摄影的结构。所以我觉得 他的绘画是素描、水墨和摄影的结合。他的创作手法感觉上 是以水墨为主, 在人的面部上勾线比较少, 几乎可以说是 “没 骨晕染法”,就是通过水墨的晕染就把一个肖像的结构、块 面、体积和量感都呈现出来了。能够用水墨获得素描和油画 那种效果,这种创作方法我看的不太多。我觉得这样一种独 特的创作手法,还是具有个性和新颖性的。传统中国画家画 人像是要画完整的,柏林画的这些头像,额头上面都剪掉了, 耳朵也没有了,这是一种非常现代的图像视觉现象,摄影和 电视都是这样的。体现人像特征最重要的部分是眼睛、鼻子 和嘴,所以现代摄影、影视和绘画在表现人像时也只突出呈 现这些部分,而将其他部分省略了。柏林的这批水墨肖像也 是这种现代图像和视觉经验的反映。 柏林的绘画跟其他当代画家的比较,也许在艺术语言上 不是特别当代,我倒是觉得,他这样一种考察生活,或者说 考察人生的态度,恰恰是有独特性和当代性的。他的作品, 给我们带来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是技法和手段层面,更重要 的是对待农民的立场和态度。我觉得当代艺术贵在独特,也 就是你不要追求潮流,不要跟别人一样。 王林:我看到柏林绘画的时候,第一个反映,我觉得这 是需要胆量的,因为写实的画在我们这被赋于了太多的历史 形态,第二个反映是乡土绘画的传统,我们的乡土绘画经常停 留于人文关怀,这种关怀是居高临下的。柏林作品恰恰没有 这个因素,他和村民是平等的。从外人来看,这些人简直就 是在受苦受难,但他们自己并不觉得,并不这么样想。底层 人群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存价值,不是艺术家可 以去定义和指点的。其生存价值的真实性,恰恰是艺术最应 该追求的。对他们好坏优劣,艺术无法去做评价。在所谓真 善美之中,中国当代艺术应该更多的去追求真的东西,因为 不管是政府功利、国家功利,还是江湖功利、个人功利,都 在掩饰和忽略真实性的价值。柏林的作品有一种还原性质, 其中最重要的是,画家放弃过度的主观情绪,不让自己的情 绪性去影响底层人群本身的呈现。这种主动退出是对真实的 尊重,是对真实性艺术价值的尊重。陈孝信:我不同意王端廷的一句话,把柏林先生的肖像讲 成具有当代性,我认为柏林先生的人物肖像,具有早期现代 主义的特征,如果要比的话,就类似于梵高这一类的创作, 就是早期现代主义的特征,不具有当代性。第二点,面部淡 墨的应用,既单纯又丰富。 李晓峰:我补充,我觉得既不要是否当代,也不要是否不 当代,这毫无意义,因为他是一个个案,是一个特殊的案例。 这个特殊,我们先不要急于把他往当代、现代去定义。 第二,肖像的概念,的确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前几天 在上海参加了一个狗肖像展览,那个研讨会其实也谈论了关 于肖像的问题。今天我们通俗的讲众生相,但是众生相如何 去看待,聚焦在哪个点上。过去是领袖像后来是英雄,后来 是名人肖像,再后来我们所关注的聚焦的是明星像。在这样 一种肖像聚焦的牵引和变化中,其实背后的东西,就是我们 怎么样看待和评估。 我们研讨也是为了解读,为什么柏林先生会关注这样一个 群体的形象,对于他本人来说,他本身是科班出生,本身与 西北没有太大关系,他的经历也许是天意召唤他到会宁那个 地方,我今天还说,现代的艺术家,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吃得 起这份苦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但是他所做的这一切, 肯定是有一个东西在召唤的,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一百件肖像。 我今天问了一个同事,就说是不是只画这样跟我们尺度几 乎是等大的的肖像,这个等大的肖像,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呢,我听说他也有大的,只是这一次展览选择了等大的。说 明他很明确,所以这一次展览非常成功。 这些肖像的等大性和选材的具体性,意味着什么呢,我同 意陈老师提到的纪实性,他有一个高度纪实。你在纪实中解 读出什么东西呢,被我们忽略的,但是仍然有巨大感人价值 的人文精神。具体来说,这种人文精神是什么呢,不是美化 也不是丑化,是非常朴实的方式。 陈孝信:还原。 李晓峰:就是非常素朴的,没有一个是动了手脚的,是天 然的,而城市人的脸,很难说有一个是真实的。这个时候, 我不定义你的作品是否当代性,也许闯入了当代的情境,这 个时候,这些脸显然是发生作用的,这些作品是朴实、真实、 平和。不是那种过度去诠释这些人,是非常平和的去描述, 这个是很明确的。你自己也讲到,你是最终选择了中国画的 方法,也就是说,你认为这些脸,或者你想呈现的面孔,用 中国画好象是最贴切的。这种贴切给我的感觉,是可控性和 不可控性的一个结合,你在这时候呈现的这些点,是否也给 了我们一种暗示,就是它是一种天然,是天的规律和个体人 的命运的结合。这是原生态的、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契合, 所以我觉得你所表达的脸不只是纯然的写实或者复制,其实 是刻意的要表达一个艺术家所能够呈现的一种生存观、生命 观或者叫自然观。你为我们今天的人文精神,提供了一个值 得关注的,不应该遗忘的一个侧面。在今天,它是作为一个 不可忽视的侧面来呈现的。 王林:刚才谈到一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比较一下,它 可能是一种描述性,描述性往往带着画家主观的情绪化的东 西,我觉得大家谈到的这几个想法,其实柏林的作品,也有 一种还原的性质,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成份是,放弃了画家 这种过度的主观的情绪性,不要让过度的情绪性去影响底层 的人群本身的呈现,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 陈默:刚才前面几位老师说得比较全面,几乎将我想说 的都涵盖了。当然,我们会有不同的看问题的侧重点,在这 里谈几点看法。 柏林从美院毕业三十年,埋头积累三十年,三十年不鸣, 一鸣惊人,他的艺术功底和人生经历窖藏,集中释放到这个 展览上,令人刮目相看。从作品中可以看到,学院扎实的训 练功底是非常需要的。好的想法、好的动机、好的情感、好 的表达,缺一不可。现实中不少艺术家有这种毛病,眼低手 低,加上心境紊乱,精神颓废,怎么走得出来?虽然人们常 说学院培养不出艺术家,但是好的艺术家却大部分有学院学 习的经历,他们有着优质天赋,毕业后经过个人修炼沉淀和 积累,坚持以恒,储备了足够力量,往往能走得很远。 我注意到本次展览的前言和艺术家介绍,柏林先生向外 界透露,这是他毕业30年来第一个个展,这让我很意外。因 为在现实中,艺术院校毕业后能坚持画画的,三十年不做展 览有些天方夜谭。另外,他的简历简单至及,只有寥寥几字, 十分罕见。按一般规律,他30年的积累,简历应该有好几大 篇了。由此可见,这个艺术家的个案不一般,甚至很极端。 可以设问,他为什么会这样? 陈孝信:他看不起那些拉扬篇的简历。 陈默:看得起看不起,各有各的立场、方式、活法,而 柏林选择了应该是一种最别扭、最不舒服的立场和活法―― 对他而言,可能也是最舒服最有价值的选择。另外,他似乎 没有征兆地到了会宁,那里是革命圣地,当年红军一二四方 面军会师的地方,从而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一页。当然,如 果没有那次会师,红军将可能继续被围剿,历史也会改写。 大家敬仰的革命圣地,却是非常贫穷落后的地方,可能比另 一个革命圣地延安还要落后几十年。延安离北京比较近,关 注点高,国家以及一些企业不断投资建设,面貌改观不少。 但是看看会宁,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几乎被世人遗忘。 说到柏林比较选择的极端生活方式,在一个极端贫穷、 落后、简陋的村庄,常年不洗脸不洗澡,盖着几十年不拆洗 的被子,每天是土豆和一杯苦茶。他说喝了苦茶,一天口味 就没了。我们知道,甘肃有个“三西”,严重缺水无法种粮, 是国家确定的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政府把这 里的人迁移往河西走廊,而会宁的情况可能比之更差。作为 革命圣地,今天情况如此糟糕,情何以堪?一个极端的艺术 个案,让我们领略了什么是极端的环境、极端的选择、极端 的隐忍,各种极端的“融合”,逼着人们要极端地关注。 再一个是关于他的艺术表达。刚才陈孝信、王端廷老师 争议他是现代性还是当代性,没有定论。我比较同意李晓峰 的说法,这个主义,那个主义,扯得有点远了。今天在针对 柏林个案的时候,“主义”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呈 现的面貌,形式、技法、语言、结构适不适宜他。技法到什 么程度为佳呢?对他而言够用就好,顺手就好。顺手的人用 铅笔也能画好画,不顺手的人,给他再高级的工具也不行。 另外关于柏林所使用的技术手法,让我想起了中央民族 大学的刘秉江和新疆画院的龚建新,他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 代都用过没骨写意手法画肖像,后来已不大常见。这种作品 方式可能与我们今天的艺术市场、艺术现实不相符合,或者 说是落伍了。今天早饭时,我们开杭春晓的玩笑,他孪生兄 弟的绘画作品一幅若干万,画一天的收入可能比春晓忙活一 年的收入还高。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柏林先生选择了艰 难苦涩的方式,不能不令人刮目先看。研究艺术个案,重要 的是关注最后呈现,呈现出什么样的作品面貌。 就这个展览而言,我认为是一个别出心裁的没法复制的 奇异个案,他的精神境界、艺术表达、生活经历等等,都是 值得艺术界关注的。面对一个积累了30年的唯一个展,为这 位可敬的艺术家开这个也是唯一的学术研讨会,意义不一般, 着实令人感动,必须给他点赞! 徐亮:各位好,各位其实都是资深的评论家,我本人是 媒体人十多年,走的多,看的多,跑的多,想法也多。刚才 各位都说了很多,我就从我本人和媒体的角度,谈谈我自己 的一点想法。 第一,从柏林看当代艺术的底片。其实柏林先生的艺 术重要,但他对生活的态度更重要。他本人完全可以像他的 其他同学一样,滋润一点,市场一点,吃的好一点过的好一 点,但他没有,他 30 多年来一直像苦行僧一样生活在农村, 像古代的文人雅士一样吟诗作画,在都市化、现代化强烈飞 速发展的当下生活语境下坚守文人的操守,回归人的本性生 活和艺术的状态。这一点是让我本人非常钦佩也向往的状态。 我们目下的中国画创作的队伍中基本都是在都市生活,享受 着西方化、都市化的现代生活,而在许多的画面里表现出来 的确实古代的生活,其实那都是古人的生活和状态,和我们 现在的生活情境根本没有什么关系,尤其是我们社会上的大 批画家画一些无聊的古代山水。而柏林的生活和创作状态和 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例。他的艺术底片是真实的透明的。 其片基是坚实的文化理想和人文情节。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 家就是需要这样真实,而不是虚伪。造假的“伪文人” 。其实 对艺术来说生活态度是非常重要,这是我非常钦佩柏林的地 方。 第二,从柏林的艺术看艺术的地域性表征,现在我们总 在说当代艺术,这个派那个派的,分门归类,这个代那个代。 在我以为艺术其实能真正的反应社会最真实的生活和态度是 最重要的。我前一段在重庆做了一个联展,两个人作品各异, 一个是传统的,一个是古典抽象的东西,各有特色,如果非 要用当代艺术的概念来套用归类我以为他们就是峨眉派的。 我们没有必要给他贴上什么标签和断代。他们的那种艺术的 认知和地域色彩就是它那个地方独有的。它就生长那样的庄 稼和货色。我觉得艺术的地域性决定了他的本色。比如说上 海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就有了决 澜社等现代主义的萌芽,从意义上讲他就是适合做时尚些的 当代艺术。而北京那种皇权压迫和政治中心地位的地方,肯 定就有对立、批判的东西在里面。所以行为艺术等尖锐的艺 术形式多出现在北京和北方比较狠一点的地方。而重庆这边 更生活化,反而就有了柏林先生这样的艺术面貌的呈现。所 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个人认为,面对柏林先生的艺术其 实所谓的当代性、现代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正反应这个 社会的真实状态和面貌就是好的作品,我还看到的一些柏林 先生的山水、花鸟作品依然是那么朴素动人。而社会上那些 伪饰作品,只是一个帮派的舆论工具的力量,和艺术并无关 系。 杭春晓:我不认识柏林,但是走进展厅我觉得画面很熟 悉。实际上,展厅中的画面,仍然显现着80年代的气息,虽 然我对柏林一点都不了解,但是莫名感觉很熟悉。 从题材上,画的是一些面部表情,可以视为是肖像,但 是也不叫肖像,应该叫特殊的面部表情,给人感觉是边疆少 数民族的题材。刚才看到他拍的照片的时候,你会发现肖像 对象的选择很有意思,不仅没有脱离 80 年代以来的文化的线 索, 甚至没有脱离 50 年代以来关于人物选择对象的这种方法。 实际上从 50 年代, 中国画建议回到真实, 这种写实性的手法, 什么样的场景是真实的,什么样的场景是现实的?我们会发 现,中国画在 50 年代以后,逐渐将真实归结为题材。什么叫 真实?反映现实,就是工农兵,也就是工人、工厂的现状, 还有边疆少数民族一些特征的现实,这两种话语构建的现实 感, 在 80 年代虽然得到了一种检讨, 但并没有得到彻底反思。 这两者特别是边疆贫穷地区的人物形象,迅速被另外一种意 识形态改造,从政治表述的真实变成人文关怀表述的真实。 工人题材 80 年代中越来越稀薄,边疆题材、少数民族地区却 得到了很大的保留,这正是从 50-80 年以后,对政治批判性 题材的改编,改编成一种假设的,对边贫地区的人文关怀。 这一点,其实在柏林先生展览中被表达出来,甚至在他自我 阐述也非常清晰的表达出来。应该说,是 80 年代对于以 50 年代中国画中,所谓关注真实,关注现实的立场的消化与转 化的改变。这样使得柏林的展览,具有浓厚的、内在的,以 及 50 年代以来中国画发展的一些联系。 在手法上也可以看出很清晰的联系,陈老师的分析非常 确切,新人物画更多的是线条,线性和面性的塑形,不是用 笔而是用光影绘画方法,这种方式在 80 年代也得到检讨,试 图通过形式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改变原先的方法。所以 80 年 代以后,更强调对墨,线加造型的新人物画的改造。墨有两 种,一个是强调用笔代替墨的方法,二是强调视觉的方法, 但是那个年代更强调用笔代替墨。可以看出,这种绘画语言 也是 80 年代类似的逻辑中的模式。 所以虽然柏林先生是陌生的、自我隐居的模式,但是 让人觉得很熟悉,同时和现在资讯的发展有关系。一个陌生 的人,却显现出一个熟悉的风格,这对我们今天研究个案画 家和群体的关系,这样的画,甚至牵扯到当代性的。不管是 不是接近当代,因为当代更多的不是结果,而是一种审视的 态度和立场。但是结果上是否具有当代的冲击感,把一百个 大致相等的头像进行并置的排列,这实际上可能是一个布展 方式,也可能是策展人王林老师介入的结果,也可能是他自 身的结果。一个陌生的画家,在他的作品中显现出虚幻的现 场感,这是一个本身非常吸引我的地方。但是这种吸引不是 讨论他画的价值好与坏,我所关心的是,这样一个看似远离 的个体,为什么会显现出从未缺席过的状态? 王林:当代艺术开始对中国农村进行一种人类学考察, 一种报告式的、档案式的表达,柏林的作品跟这个路数有关。 他一开始画这批作品的时候,就拍了很多照片,做了很多的 写生,他每一张画都控制在同样的尺度范围,其工作有不同 于一般水墨画家、人物画家的观念性思考在里面。对于柏林 而言,绘画技术不是问题,应注重的是艺术观念,不要仅仅 局限于美的范畴。 吴永强:非常感谢王林先生的邀请,今天能够认识柏林这 个艺术家,也有幸跟这么多我所景仰的批评家相聚,非常高 兴。 刚才各位批评家已经谈得很全面,留给我说话的余地不 多了。但倾听了每位的发言,我深受启发。今天多数批评家 都从艺术家创作的个体性出发,在个案的层面分析了柏林老 师的创作,也倾向于认同其个案意义。不过,孝信先生仍然 指出了今天展出的这个“面皮”系列与新中国人物画、新写 实人物画的关系,触及到了柏林人物画创作的历史上下文。 刚才春晓又进一步把这些作品回放到从上个世纪80年代乃至 从50年代以来新人物画、水墨画发展的历史现场,提供了超 越个案分析、建构艺术史逻辑的可能性。所以,大家表述的 观点应该是两个方面的。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即是说,艺 术家到底应该为艺术史创作,还是应该为自己――为个体经 验――而创作? 三十年来,柏林老师从来没有搞过展览,几乎处于隐居 状态,默默地生活,默默地创作。一边是社会的浮躁、艺术 界的闹腾;一边是不声不响,慎独守静。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见证出,艺术创作对柏林来说是一种真性情的流露,是超 越功利计算的自发活动,是他所选择的那种生活方式的一个 自然的部分,换句话说,柏林是在为真挚的生命体验而创作, 而不是在为别人的喝彩、为市场而创作,当然主观上也不是 在为艺术史而创作。就像刚才徐亮先生谈到的,柏林的艺术 重要,柏林的生活态度、生命状态更加重要。我认为,这提 示了我们如何看待柏林艺术的一个关键点。他的艺术不仅仅 包括他最后成形的作品,也包括创作这些作品的方式和过程, 包括他自己选择的生活风格, 包括他这个人的整体状态。 “面 皮”系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不联系柏林整整三年在 会宁与当地人朝夕相伴、打成一片的那些日子,单独看展览 上的这些作品,我们得到的东西就会十分有限。 在今天的这个展场上,不光有用水墨画下的“面皮”, 还有用照相机摄下的“面皮”,以及会宁县的自然环境、会 宁农村生活情景的图像。这些与绘画并陈的照片首先为展览 增添了当代感。另外一个方面,也提醒我联想到当代艺术创 作中的一个现象,就是对图像的运用。例如里希特的照片绘 画,是国内当代艺术家十分熟悉并乐于仿效的一种手法。在 那样的作品中,艺术家着重解决的是绘画与照片――即绘画 与图像――之间的关系。看柏林老师画的这些面像,还有现 场呈现的那些照片,我推测,柏林老师在创作中也可能借用 了照片的辅助。不过,整个作品给人的感觉却有一种还原感, 对原生态生活的还原,或者说画家既利用了图像的中介,又 克服了图像的障碍,返回到了生活之中。这从画面的绘画性 ――包括水墨感、书写感、手绘性等等――这些方面获得了 表征。不过,这又不单单是一个绘画性――一种形式范畴― ―可以囊括的,因为在绘画性的“面皮”背后,是具体的时 空和生活实感,是一段动态生命的体验过程,不光有面皮, 而且有内容,有质地。所以,尽管用了照片作为中介,但柏 林的这一批画解决的不是图像处理的问题,而实质上是艺术 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图像带出的是一种生活 状态,而不是对现实的蒙蔽或者对现实生活的自行其是的、 过度的阐释。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柏林能在会宁那个地方 呆了三年的时间,而且毫不特殊,完全按当地农民的方式来 生活,把自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当地人,我相信,任随怎样 的图像都不可能起到蒙蔽真相的作用,更何况这些图像本来 就是他自己摄下的,每一个细节都连带着身体的体验,指向 了质朴的真实。因此,从柏林的作品中,我能够直觉到一种 极其浑厚的存在感。这既来自于他自己,也来自于他对另一 种生活的分享。那是真正的分享,不是走马观花,观光掠影, 而是与大西北农村、与当地人民,建立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情 感分享,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 中国当代艺术走到今天,直接面对生活重要,还是直接 面对图像,通过图像的挪用和处理来制造“次生材料的新风 景”重要?这可能会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被摆到艺术 家面前。我认为,柏林老师的这个“面皮”系列实际上就提 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并且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虽然在谈论 艺术家个案时,我们也许可以暂时不考虑艺术史的问题―― 或者说当代不当代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无须考虑就会自 动存在。王林先生说,退隐就是另一个形式的在场,就包含 了这个意思。在柏林的“面皮”中,我还有一种特别的直感, 是由于画中的水墨语言形成的。这些作品用了水,却表现了 极度缺水的对象,因此在水的媒介和缺水的内容之间,形成 了奇异的张力,提示出画家的生活背景与一片另类土地的关 系,和画家为适应这种缺水环境而经历的那种艰难的磨合过 程。大西北老乡脸上干裂的褶痕、生活的沧桑,都是通过水 的运动、墨的渲染来表现的,并且经常依靠笔势运动和水墨 晕化无意留下的水渍来使它们得到自然显现。在现实中,那 是缺水的干渴留下的痕迹;在画面中,那是水的丰沛和放纵 留下的痕迹。这样,矛盾就暴露出来了,视觉冲击力就形成 了。这种冲击力第一个来自水墨,第二个来自水与缺水的反 差,来自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照我的感受,这种关系有一种 悲剧的性质。 就像柏林的这一组“面皮”画与他的生活密不可分,在 这儿,我们也可以再次见证到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的水乳交 融。正是在水的语言与缺水对象的张力中,柏林的这些作品 让人看到了他为新中国人物画、新写实人物画的语言带来了 新东西。因为在这些作品中,明暗光影的造型、线条的结构 性穿插等等过去为新写实人物画所依赖的手段都被弱化了, 而全部代之以水――水的运动、水的灵韵和水的痕迹。这可 以被看成是柏林创作中的另一种还原,对中国传统水墨语言 的还原。换句话说,他用传统的水墨语言来达到了并不传统 的效果,实现了非传统的目的。从前,这是需要通过否定传 统、依靠西画的方法才能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柏林在 水墨语言的纯粹性上,有他自己的探索。 王林先生强调,柏林的这些作品表征了一种乡土绘画的 转型,就是说,从以前那种城市人对农村人的人道式的怜悯, 转换到了一种人文式的观照。前者是知识分子式的、居高临 下的;后者则是分享式的,把自己混同于农民中间,哀其所 哀,乐其所乐。它们的真正意义不是美学的,而是社会学的 或者人类学的。它们用不加臧否、不动声色的方式,呈现了 一种被现代城市所遗忘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轨迹,自在自为, 独有其苦乐,自有其价值。这提示出,所有的幸福与不幸福, 都是语境性的。我们在城市生活中表面上得到的幸福和实际 上经历的痛苦、所面临的纠结,对处在贫困、缺水环境中的 会宁老乡来说,是不存在的;他们有他们快乐的奥秘。但是相应地,他们当然也有他们的痛苦。因为我根本没有柏林的那种生活经历,没有实际体验过会宁老乡的生活,所以,在这些 各色各样的“面皮”中,我仍然感应到一种悲情。移用王林 先生刚才提到的“工业废墟”来做比喻,我好像在这些作品 中见到了一种农村废墟,这是由一种极端功利的历史进程留 下的废墟。陈默先生谈到了,会宁曾经是一个革命圣地,这 更加成为一种触动,我相信,这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事实的陈 述,也有非常深刻的提示价值。通过这个提示,再看柏林老 师的“面皮”,我看到了一片农村的废墟。 顺便提一个建议,要是展场中的作品布置不只是像现在 这样做一字型的横向排列,而能够在纵向上增加几排,形成 上下左右的组合,那么,气势和废墟感就会更加强烈。另外, 画册上是否也可以考虑不光一页单独印一幅作品,而用同样 的组合方式排列?那样,可能会生发出新的效果和意义。 尹丹:各位好,刚才各位老师已经谈到了题材的问题, 我们都可以看到,他的作品非常直观的印象就是表现一些具 体的人,或者普通的人,或者带有乡土倾向。我更愿意看到, 或者印象更深刻的是他对形式的关注。表现乡土也好、普通 人也好,当然会有一种人文关怀。这里面更多的也许是一种 文化惯性,在我看来,也许柏林老师更关注的是形式问题。 我能够感受到,他在形式层面所做的一些考虑。突然想到艺 术史家贡布里希的一句话,“美大概是处于简单和复杂之间的 某一个位置,具体在哪不知道”。可以说这是一句废话,但是 我觉得柏林老师好象特别有意在追求视觉上的复杂性。柏林 老师特别强调干湿浓淡的对比关系,在线的处理上,无论是 鼻子、牙齿,都有意的用浓墨进行勾勒。我们说到线,会说 线是用来塑形的,但是在我看来柏林老师的线不仅仅是塑形 的轮廓线,他也从视觉变化的复杂性上来考虑。所以我们会 看到,他有意地将线和脸部的面进行对比。 其实大家都注意到,他对脸部的塑造,可能是其作品里 面最大的特点所在,我们觉得这个脸部的塑造非常有意思, 有一点像西北的面皮,另外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在塑形。另外 这种“面皮”又像是跟着脸部肌肉在走。我们回到视觉层面, 脸部用的比较淡的湿墨,为了增加视觉上的复杂性,他有意 地在脸部使用浓墨和焦墨,以此来减弱我们眼睛观看图象产 生的乏味感。还好,我们没有进入到另外一个极端,也就是 过于复杂,导致我们的视觉过于疲惫。 最后,我想谈一下我的整体感受。从某种程度上说,我 觉得他更关注的可能不是作品对社会进行一种所谓的介入, 所谓的人文关怀或社会反映可能是第二性的,我更多的看到 的是一种退却性,一种类似于现代主义艺术的退却性,当然 刚才各位先生都在反复地谈现代艺术或当代艺术的问题,我 在这里面确实看到了艺术的退却性。马蒂斯曾说,艺术是一 把安乐椅,我觉得这句话能更好地描述柏林的创作。他是通 过水墨塑造一种自律的视觉形式,为他建造一把生活的安乐 椅。 王林:他刚才说到退出,有时候退出等于另外的再造。每 一位艺术家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今天谈了几个很重要的 点,一个是艺术家的艺术态度、艺术方式,对他的艺术创造 产生了什么作用,使他形成了怎么样的艺术面貌。另外一方 面,可能从文化语境和美术史的关系,包括新人物画、水墨 的新写实等等,也脱离不开已有的乡土绘画的关系。 请主办机构李力子先生讲话 李力子:首先,感谢各位在这非常吉祥的日子来到重庆, 参加柏林先生画展的讨论,对他艺术作品的评价。 我讲一下画展缘起,其实他三十年做第一次展览是我争 取来的,他原本想65岁以后做,还有5年,我等不起了,我觉 得这么好的艺术家,他一直关注自己的艺术,再不走出来就 是一种浪费。我说服他要做一个亮相展,因为他出生在重庆, 就读也在重庆,我想如果在北京或在其他地方去展,别人会 问他来自哪里,再去问重庆美术圈的朋友,相信重庆的朋友 会答应不认识柏林。 我以前在这里做了个柏林的小展览,西藏之行的展览, 我邀请了很多重庆美术圈的来,他们都不认识他,我说是川 美78级的,他们问了很多人都没有问到,后来问他在哪里工 作过,说是西师(西南师范大学),才问到有这个人说没有 看过他的画。柏林一直淡薄名利,我认识他二十年,他一直 没有随波逐流的做什么东西,而且很平淡这些,我觉得他超 越了佛教说的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世俗的人贪财、色、 名好理解,有人前三样都不贪,贪吃也是贪,还有贪睡就是 懒什么都不干。所以说,柏林我认为他是超越了五欲,我对 柏林先生是非常敬仰的,才有这一次缘起的展览,再一次谢 谢大家! 王林:非常感谢大家今天对柏林先生的创作各个方面的 研讨, 今天的研讨会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赞助商链接
很高兴参加李众斌先生的水墨山水国画作品展,刚才看完画展我感觉很震撼,我和李众...日李众斌水墨山水画展研讨会发言(3) 男人是很少流泪的,我感到一个画家如果不...水墨画家林糊糊新书《只生欢喜不生愁》首发_摄影摄像_生活休闲。水墨画家林糊糊新书《只生欢喜不生愁》首发 近期,水墨画家林曦(林糊糊)新书《只生欢喜不生愁》 《...2000 年 北京多项选择水墨画展 2002 年 纪念毛泽东...后生代画家提名展 杜小同《两个人之二》 杜小同...(2000 柏林)毕业创作作品获崇丽基金奖,并收藏于...《马克思的伟大一生》画展 马克思的伟大一生》 童年...马克思在布鲁塞尔被 1848年3月柏林街垒 1848年初,...(这幅画是参加过公社运动的法国画家爱?波 基奥的...部协办的《醉笔居士视野墨、色、韵--印 尼华人画家马永强画展》今天在上海... 日,马永强水墨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随意浏览新华社新闻,...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墨画家林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