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的起止点是隧道建于哪个朝代

播放:loading...
免责声明:本视频、文字仅代表作者,嘉宾个人观点,与第一视频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其中陈述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视频、文字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
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简介/九门口长城
九门口长城&九门口长城坐落在辽宁省李家乡新台子村境内,距15公里,全长1704米。其南端起于危峰绝壁间,与自山海关方向而来的长城相接。自此,长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当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宽达百米的九江河上,筑起规模巨大的过河城桥,以此继续向北逶迤于群山之间。“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便是人们对九门口长城的形象描述。九门口长城,因其城桥下有九个泻水城门而得名,水势自西向东直入,气势磅礴、壮观,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因而享有“水上长城”的美誉,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九门口,属燕山余脉,群峰簇聚,层峦叠嶂,山势较高,坡陡崖峭,青龙河从两山之间流过,旱季河道干涸,雨季山洪暴涨,众山之水,汇为一流,水势湍急,有如“万壑赴荆门”,石砂转流,势不可挡。洪武年间,徐达督军到山海关一带修筑长城,在这里为了做到既有高墙抵敌,又可放洪水通过,便在长城河谷处扩建了这九门口。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路基与六座水门洞被洪水冲毁,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重修。当年修城者为了保护长城不被洪水冲毁,在桥墩四周及上下游地面上,铺砌了连片的巨型花岗岩条石,铺石面积7000平方米,用条石1.2万多块。水门下用一片片条石铺出的,远远望去好像一片巨大的板石,故九门口又称“一片石”。 西南距山海关15公里,正南距姜女庙6公里,北与河北省相毗连,是明长城的重要关隘,据文献记载,它被称为“京东首关”,可见它在长城线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九门口一带山势巍峨,巨石峥嵘,沟谷深邃,夏秋群峰叠翠。长城随山势蜿蜒起伏,逶迤北上,两侧山谷夹杂花木,特别是长城和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更给九门口增添了色彩。2002年9月,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明长城位于绥中县西南县界,全长44公里。 境内长城分为两段:一段位于家堡、永安堡、加碑岩三个乡的西南,全长31公里,建于明洪武十四,属明万里长城主干线。另一段是明万里长城的支线,锥子山向东南的金牛洞,全长13公里。长城巍峨壮观,优美的自然环境如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色,吸引着广大游人。此外,还有前所明代古城,等省级,长城一年四季都可拍摄。春天、秋天拍摄长城是最佳的时节,摄影人可根据情况选择最佳时间拍摄。
结构介绍/九门口长城
九门口长城
长城以条石为基础,外包砖墙,宽5米,高10米,顶外侧有垛口,里侧有女墙,每250米至500米建有敌台,每500米至1,000米筑有敌楼,每遇山口、峡谷设关口。绥中境内有、三道关、黄土岭、夕阳口、无名口、小河口、大毛山口、董家口、城子峪等关口。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明长城,是明万里长城的主干线,位于绥中永安乡西沟村、金家沟村一带。这段长城地势险峻,建筑布局雄伟壮观,有“第三”之称。主要景观有:大毛山口、锥子山、蔓枝草、石匣口、金牛洞等。&九门口关位于绥中县李家乡,东距绥中城62.5公里,南距山海关15公里,是明长城的重要关隘,被誉为“京东首关”。九门口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建筑独具特色。在百余米的九江河上,铺就7,000平方米的过水条石,俱为纵行铺砌,边缘与桥墩周围,均用铁水浇注成银锭扣。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片石"。在一片石之上,筑有九座泄水的城门,关口因此而得名。城门之上架起了一条横跨九江河的巨大水上城桥,两端筑有围城,恰似桥头堡。九座水门各宽5米,从地面至券旌石高7米,连垛口高达10米。两座围城是天启六年(1626年)增筑的,各有七个券洞,里砖外石,高大雄伟,是长城中少见的结构。关城由万里长城墙体和内城及关前九江河上护城泄水城门构成。内城周长1公里,墙高约8米。城墙高大坚固。墙身为砖石结构,顶宽5米,底宽6米,墙高8米,外侧有垛口,里边有女墙,巍峨壮观。&
相关记载/九门口长城
九门口长城据文献记载,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公元479-502年),现存的九门口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其后又进行多次修复。近年来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铁炮、石炮、、大缸等大批文物,反映了明代防御情况和军士驻守长城的生活。九门口,古称一片石,明代以前就是京奉之间的交通要道。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将徐达主持修建蓟镇长城。修筑长城后,一片石关被九门口关代替,成为关内外交通的重要门户。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与吴三桂所引清兵曾在这里展开著名的“”。年,直奉两系军阀在此进行拼杀。时期,人民解放军也曾浴血激战九门河谷。古今战场轶事使九门口长城更加著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1月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验收,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正式挂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九门口一带军事防御设施密集、完备。两敌楼之间相距仅七八十米,在2公里范围内,有敌楼12座,哨楼4座,战台1座,1座,城堡1座,布局严密,异常坚固。九门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末的大顺军与清军在这里有过“一片石大战”。&
建造历史/九门口长城
绥中九门口长城九门口,古称一片石,明代以前就是京奉之间的交通要道。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将徐达主持修建蓟镇长城。修筑长城后,一片石关被九门口关代替,成为关内外交通的重要门户。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与吴三桂所引清兵曾在这里展开著名的“一片石之战”。年,直奉两系军阀在此进行拼杀。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也曾浴血激战九门河谷。古今战场轶事使九门口长城更加著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1月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辽宁九门口长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验收,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正式挂牌成为。&  九江河上的过河桥独具特色,在百米宽的河道上,外用巨大条石包砌起8个梭形桥墩,形成9个水门,城桥上部是高峻的城墙,亦如其他长城墙体。九门口长城过河城桥下的宽阔河床全部用方整的大石块铺成,石与石间用铁腰咬合,形成规整的石铺河床,望去犹如一片石,所以九门口长城又被称为“一片石关”。当地人曾有顺口溜来形容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十门少一门,门门断人魂,要想出一门,十人九断魂”。&&&&&
特色介绍/九门口长城
九门口长城&九门口长城在建筑上颇有一些特色。长城自东向西翻越无数高山、跨过无数大河,都是遇山连绵不绝,遇水中断不接。而九门口长城确是遇山中断,遇水不绝。关隘就建造在九江河之上,形成独特的水上长城。河上修筑九孔城门,河水中流,过水条石,水漫其上。过水条石上凿有燕尾槽,然后用铁水浇注成银锭扣,形成牢固的河床,号称“一片石”。后来,李自成的大顺军与清军在这里发生过一片石大战,“一片石”由此更加著名。后来期间,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也曾在此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近年来由于环境问题,九江河已接近干涸,人们在下游建起了一座橡胶坝,截流少量河水,刚好漫过城门下的一片石,不过河水还算清澈,燕尾形银锭扣还依稀可见,水中还游荡着小鱼儿呢。
九孔城门横跨河上构成一座桥城,桥的两端各突出一座百姓俗称“水牢”的围城,向桥头堡一样与桥上形成交叉的军事力量。围城的设置据说也是长城关隘中独一无二的。它看起来更像个竖井,内侧用砖砌成,有圈门和向外的射击孔,外侧用石砌成,与桥城浑然一体。“京东首关”的匾额刻在最北侧的城门之上。&九门口长城还有一奇特之处,那就是城墙下的山体内的一条明代修建的长城隧道。长城隧道沟通长城内外,里面可以驻军,贮存武器粮食,连水井、伙房、厕所也都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供奉的祠堂,犹如一座地下。当地人也意识到这条隧道的价值,经过整修,铺设了照明装置,连同隧道口外面的所谓的“禽鸟观光园”一同搭售,搞了一个游览通票,不经过禽鸟观光园也就无法进入隧道,可谓生财有方啊。
两侧长城蜿蜒交错,向南一侧上风陡峭,敌楼林立,向北山一侧势舒缓,敌楼遥相呼应。登临城墙,两侧田园风光秋色正浓,果园里的果树正结满果实,果农们则各自提了篮子守在路旁向游人兜售,叫卖声倒也简单:刚摘的噢,5块钱一筐。
九门口长城是在提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后,最早修复的长城地段之一,但是知名度却远不如十数公里之外的“天下第一关”,虽是“黄金周”期间,游客依然不多。从 高速公路出口到九门口长城的十余公里乡村公路修得很好,但车辆稀少,要不是远处隐约的山峰和路边的干涸的河床,还真有点不敢相信前面就是曾经闻名的九门口关呢。
虽然距离纵贯的高速公路仅十公里之遥,驱车过来只需十几分钟,但是登临敌楼四下眺望,只见雾霭中远山如黛,山峦间长城似线,古时的号角声早已飘渺无踪,来时的车轮呼啸也充耳不闻,昔日沟通关内关外的重要通道,如今已成阡陌,偶尔还有记得它的人们,匆匆而来,草草一瞥,又扬长而去,只留下无言的大墙和固守着家园的人们。&
门票价格/九门口长城
九门口长城通票(含长城隧道、珍禽观光园)90元,学生票60元。&
交通提示/九门口长城
九门口长城位于辽宁省绥中县境内,距离北京310公里,距离“天下第一关”山海关15公里。自驾车走京沈高速公路,在万家出口下道,然后沿着址九线(止锚港到九门口)15公里可达。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华夏人文地理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3次
参与编辑人数:1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00:34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在绥中县西南境内有一段长44公里,保存基本完好的明长城。绥中境内长城原为两段,一段位于李家、永安、加碑岩三乡的西南界,全长31公里,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徐达所建,属明万里长城的主干线蓟辽....明长城隧道
被誉为"城下城"的九门口长城隧道,位于葫芦岛市市绥中县境内,是我国万里长城中唯一的明长城隧道
九门口长城位于葫芦岛市绥中县李家乡境内,它距离山海关只有15公里,因关有九门而得名。据地方志记载,九门口修筑于北齐,扩建完备于明洪武年间(年),为长城东端重要关隘之一。九门口长城下九个水门,雄伟壮观,在整个万里长城中独一无二。修筑长城历来是遇山而断,遇水而绝,因为凭山水之势可以阻兵,在九门口长城,可见遇山而断景观,更可见遇水而不绝奇观,上有长城九门,下有九江河水,可谓别具一格,独具风采。&在九门口长城下面,有一条全长1027米的明长城隧道,它是万里长城中唯一的隧道。
明洪武十四年著名将领徐达奉旨修建九门口长城,长城修筑完成以后,徐达又根据九门口长城所处的险要的地理位置,开掘出一条从长城内侧校军场不经九门城关而秘密直通关外的山中暗道。这条坐落在长城下面山体中的暗道全长1027米,设有两个入口,一个入口直通点将台,另一个入口直通一片石古战场,一个出口直通关外;洞内有29个大小岩洞,分别为号钟室、卫生间(茅房)、禁闭室、中军室、水牢、存粮库、伙房、水井房、碾房、兵器室、练功房、炮室、刑具展室、驻军室、佛室、关公和山神祭拜室等洞室。暗道中既可以囤兵,又可以从内城突发奇兵至攻城之敌后部,如神兵天将一般。暗道中可以驻扎约2000人,洞内设计了排水系统和通风孔,以保证驻扎在洞室中的士兵活动自由,洞内的水井清澈见底,水质甘甜清冽,可供2000余人饮用。
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后,分兵长途奔袭夹击山海关,吴三桂所引的多尔衮清军就是利用此暗道,对李自成农民军形成夹击之势使农民军败北,此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片石大战",此暗道就是今天被誉为"城下城"的九门口长城隧道。
&&&&走出明长城隧道,便是九门口珍禽观光园。九门口珍禽观光园位于九门口长城景区内,总占地面积63000平方米,网罩面积48300平方米,观光园分为三个区:水禽区、飞禽区、自然区,珍禽观光园是以展出各种珍禽为主的园林观光园。禽在园、人进园、人禽溶于一体的自然景观,游人可自由观赏珍禽自由飞翔,人禽合一、人禽共处园林,让游人享受人与自然生物和谐的欢乐家园。
&&&&即将告别九门口长城明长城隧道了,在长城脚下,依依不舍,人在城上走,城在水上行,水中城中游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发现可能建于北齐时期古长城
您当前位置: >>
>> 浏览文章
发现可能建于北齐时期古长城
所属栏目:
&&&发布时间: &&&文章来源:世界之最
昌平区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踏访明前古长城。局部古长城遗址的立面仍保持完整。古长城沿线发现的具有指印纹饰的瓦片。
  除了人们熟知的明长城,北京的深山峻岭中还掩藏着部分比明代更久远的早期长城。近年来随着大规模踏查活动的展开,这些明前古长城逐渐浮出水面。
  昨天,昌平区文物管理所公布最新的长城踏查结果显示:从延庆大庄科乡解字石村至昌平大岭沟,再到八达岭一线,新发现一段长约19公里的古长城遗址。据初步推断,这段长城建于北齐时期,距今约有1500年历史。
  这是昌平区境内发现的第三处长城遗址。同时,这项发现也证明,北京西北方向明长城空缺处其实有古长城存在。
  意外发现
  养蜂人带路,古长城神秘露脸
  这段长城遗址的发现,还要从昌平区第三次文物普查说起。
  2010年春,昌平区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到长陵镇上口村普查马武寨遗址(民间传说是东汉大将马武的屯兵之地)。考察现场,工作人员除在柴火堆下挖掘出一些年代久远的瓦砾外,一无所获。
  正当考察组一行要失望而归的时候,工作人员田振林却意外地发现,在马武寨遗址的东北方向,山脊上隐隐约约趴着一段石墙,这个地方怎么会有石墙?不会是长城吧?工作人员一阵兴奋。
  登上山脊,只见这段石墙高约1.5米,宽大约有2米,全部用碎石堆砌而成。石墙顺着山势向东北方向延伸,目光所及,看不到边际。由于年代久远,绝大部分已经坍塌,但在局部还是能看出墙体的立面。
  从建筑特征来看,这应该是明代以前的古长城遗址。田振林说。此前几个月,在昌平的锥子石村和边墙村,也分别发现了疑似长城的墙体,各自绵延有100多米。
  眼前的这段石墙究竟有多长?走向怎样?别的山头是不是也有?工作人员下山后,赶到附近的大岭沟村进行探访。
  在大岭沟村村口,一位60多岁、名叫张亮的养蜂老人,证实了工作人员的猜想,这附近山上确实有边墙子。
  边墙子,是当地村民对长城的称谓。小时候上山打柴,老能看见边墙子,但具体是哪朝建的,谁也说不清楚。张亮说。
  由张亮做向导,此后两天,昌平区文物管理所对大岭沟村北山一带的石长城进行了仔细的勘察。量下来,总长度是1035米,墙体的遗迹可以说比较明显,但绝对不是明代修建的,在文献上也没有记载。田振林说。
  据了解,在发现这段石墙遗址之前,昌平区境内被确认的长城遗址只有两处:一处是流村镇长峪城西北段的明长城;另一处是流村镇马刨泉一带的明前古长城。此外,还有居庸关、南口等5处关城。
  眼前,大岭沟村北山上的这段石墙,和此前在锥子石村和边墙村发现的石墙,特征基本相似,这三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它们修建于哪个朝代?昌平境内是不是另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古长城遗址?工作人员百思不得其解。
  为揭开这个谜团,昌平区文物管理所决定追根溯源,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长城踏查行动。
  追根溯源
  明长城断头处存在更早长城
  巍巍群山,哪座山头都有可能是古长城遗址所在地。踏查从何处开始?
  顺着现已发现的石墙遗址,从周边开始调查是比较简单、可行的办法。但工作人员却将踏查的起点定在了延庆县大庄科乡的解字石村。
  这听起来有点奇怪:昌平区的长城遗址踏查怎么还要跑到延庆县的地界上?参与这次踏查的昌平区博物馆馆长邢军向记者透露了其中的奥秘。
  原来,明长城在北京的西北方向有一段大约19公里的空缺地带:从东往西,明长城从怀柔黄花城进入延庆的解字石村后突然截止;从西往东,八达岭明长城过水关之后,也一下子没踪没影。
  本该绵延不绝的明长城,为什么在京西北会有一段空白?对此,学术界尚无定论。但在此前2006年全市举行的大规模长城踏查行动中,文物工作者发现,很多明长城是叠压在明朝以前的古长城遗址上修建的。在这段明长城的空缺处,说不定就能清楚地发现明前古长城的遗迹。而按照昌平境内已发现的三处石墙遗存的大致走势,很有可能和明长城的断头处有某种关联。
  2010年5月,由昌平区文物管理所4名工作人员组成的踏查组,来到延庆解字石村,现场进行踏访。村北的山头上,从怀柔方向延伸过来的明长城在最后一个敌台的位置上戛然而止。敌台由条形砖石砌成,主体部分已经坍塌,但基座保存还比较完好。站在敌台位置上向明长城消失的西南方向眺望,果然,山上隐隐绰绰匍匐着石垄状的墙体遗存,和昌平境内发现的石墙极为相似。
  在当地老人的指点下,踏查小组以解字石明长城断头处为起点,顺着山势,向西南方向追踪古长城遗迹。沿途,石墙若隐若现,有的地段保存较为完好,有的地段完全看不到痕迹。保存完好的石墙,高度1米到1.5米不等,宽度1至2米不等。堆砌石墙的石块多为就地取材的碎石,形状、大小不一。有的呈散乱堆积状,有的是与土混合堆积在一起,仅在局部地方,能看到有较大石块砌筑的痕迹。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石墙坍塌得比较严重,有的上面已经长出茂密的荆棘。
  一路向西南踏访,越过延庆松树沟村的石门,就进入昌平地界,很快就是此前发现的昌平大岭沟村石墙遗址,继续往西南方向走,是边墙子村石墙遗址;然后在碓臼峪村、锥子石村、立石沟南山上都发现了明显的墙体遗存,长度从120多米到1000多米不等。这时就已经能肯定,这些墙体遗存是属于同一段古长城遗址。邢军说。
  这段古长城通往何方?踏查组历时两个月,翻过无数个山头,直奔西南方向走,穿过110国道陡岭子隧道,再次进入延庆县地界,来到井庄镇北地村,又发现了长达两公里的墙体遗存。之后,再往西南就是水关长城附近的水关村。之前,我们猜测这段古长城会和水关长城连上,后来发现不是。它从水关长城的北边绕了过去,直奔八达岭明长城的方向,最后和八达岭长城相接。邢军介绍。
  至此,这段古长城遗迹的线路、走向,基本水落石出。起点是延庆解字石,终点是八达岭,全长大约19公里,这一段也恰好是明长城在北京的空白处。邢军说,此前,文物工作者普遍认为这段区域没有长城存在。这次踏查有力地推翻了这个论断,仍然有长城存在,只不过是比明代更古老的早期长城。
  文物考证
  古长城可能建于北齐时期
  历史上,从春秋至明朝,曾数十次修建长城。这段19公里长的古长城遗址,究竟诞生于哪个朝代?
  北齐的可能性最大。邢军介绍。据《北齐书》记载,天保七年(即公元556年),北齐国曾大举修建长城,从今天的山西大同一直修建到渤海岸边,并且明确记载途经幽州北夏口,即今天的昌平南口地区,距离这次古长城的发现地不远。据此推测,这段古长城也很有可能就是在那个时期修建的。
  此外,从墙体的建造特征、以及走向来看,新发现的这19公里古长城遗迹和昌平区另一处已经确定的明前古长城马刨泉长城,大致建造于相同的年代。而之前,文物工作者在对马刨泉长城进行踏查时,在当年的长城戍所遗址上发掘出不少砖石碎瓦,瓦面上独具特色的花纹,透露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在昌平区文物管理所,记者看到了部分发掘出的瓦片。其中,一种有手指按压痕迹的瓦片格外引人注意。指印是在没烧制前故意按上去的,算是一种装饰,瓦的凸面有,凹面也有,应该是用在房檐滴水处的瓦。
  据文物专家岳升阳考证,这种有指印纹饰的瓦片,北京地区颇为少见,但在其他地区却有出土,最典型的就是邺南城。邺南城是东魏和北齐的都城,出土有大量东汉至北齐时期的瓦,其中就包括这种带指印的瓦片,发掘者称之为指捺纹,年代定为北齐时期,那段时期,这种有指捏纹饰的瓦在我国的北方部分地区广为流行,这是判定长城年代的一个有力证据。岳升阳表示。
  除了昌平,密云、平谷、怀柔、延庆、门头沟等区县近年来也陆续发现了明代以前的古长城遗址,皆呈石垄状,长度不一。古长城沿线的戍所遗址也发现了多处,具有明显的北齐时代特征。
  此外,在这次为期两个月的长城踏查中,昌平区文物管理所还摄录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并对部分有代表性的墙体遗存进行了细致的勘测,这为以后开展古长城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坦白说,我们对明前古长城的了解还很少。古长城的真实面貌究竟怎样,还有待于专家们进一步研究、考证。邢军说。
  民间说法
  怕压十三陵风水
  明长城缺了一段
  现在,学术界比较集中的看法是,北京地界上的早期石长城绝大多数都是约1500年前的北齐时期建设的。因为后来的明长城很多都是叠压在早期长城上修建,所以外露在地表的北齐长城遗迹并不多见。只有在明长城因故改道或者没有修建的地方,还能清楚地看到。邢军说。
  至于延庆解字石至八达岭一线,明代为何没有修建长城,昌平区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经过踏访,认为和修建明十三陵或许有一定的关系。
  从地图上看,京西北明代长城空缺的那一部分,正好位于明十三陵的西北方向。修皇陵十分讲究风水。在昌平长陵、十三陵地区,老百姓中流行一种说法,明十三陵东南方向对着的那片山头之所以没建明长城,是怕压了十三陵的风水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也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工作人员表示。
  历史回放
  九个朝代曾在
  北京修筑长城
  据长城研究专家宋国熹多年研究、初步统计: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时期算起至明朝,共计有23个国家或朝代建过37道长城。全国有16个省、市、自治区建有长城。其中,有9个国家或朝代的10道长城经过北京,分别是:燕昭王长城、秦始皇万里长城、汉武帝万里长城、晋长城、北齐长城、北齐重城、北周长城、隋长城、唐长城以及明万里长城。
  按照当前学术界比较集中的观点,北京境内现存的明代以前石长城,大多为北齐所建。北齐辖境相当今天山东、河北全境及山西大部和河南的一部分。据史书记载,北齐立国之时,西有北周的虎视眈眈,北有突厥、蠕蠕(柔然)、契丹等的侵扰,形势严峻。为了加强对周边国家及游牧民族的防御,北齐在立国的27年中,曾在北部和西部多次修筑过长城,其规模在秦朝之后、明代以前这段时期里,堪称第一。
  专家建议
  古长城遗址
  应立牌保护
  北齐不但修筑了长城,还在长城沿线每十里建有一座戍所。近年来,本市已经在门头沟、昌平、密云等地明前古长城遗址沿线,发现多个北齐长城的戍所遗址。文物专家岳升阳呼吁:北齐遗物在北京地区发现不多,这些北齐时期的戍所遗址是研究北京地区北齐时期军事和文化的重要遗物,希望文物部门能够有选择地进行发掘,并立牌保护,以免在旅游开发和植树绿化中受到破坏。
以上就是发现可能建于北齐时期古长城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