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王朝多少年寺庙被拆是那一年兴起的,19多少年?

.....页眉;寺庙园林的保护如果仅靠国家财政的单一资金来源,是;(3)旅游发展有利于寺庙园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旅游;游的兴起,唤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寺庙园林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视;3.2.2寺庙园林对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1)寺庙园林的旅游开发,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可持;游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以独特资源为依托的文化旅游;是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页
寺庙园林的保护如果仅靠国家财政的单一资金来源,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国家 财政难以承载的。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为寺庙园林旅游区(点)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在经济利益分配机制合理的情况下,寺庙园林的保护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经济支 持。因此通过发展寺庙园林旅游,获取财源,并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 寺庙园林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 (3)旅游发展有利于寺庙园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宗教文化旅游的兴起,唤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寺庙园林这 一文化载体的重视。并通过对寺庙园林所蕴含的佛教文化、佛教艺术、园林艺术等 文化资源的挖掘、外部“包装”,将沉睡多年的寺庙园林价值展示于中外游客面前, 大大增加了寺庙园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价值,吸引着更多的信徒和游客前来 朝圣、观光,从而为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同时随着中外游客的到来, 又会反馈各种信息、提出各种问题,为专家开阔思路、进行相关研究提供线索,为 寺庙园林文化资源内涵的进一步挖掘创造条件,有利于寺庙园林文化的传承。
寺庙园林对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1)寺庙园林的旅游开发,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因素现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以独特资源为依托的文化旅游将 是 21 世纪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开发、经营与管理,与世 界先进国家相比尚处于较为落后的境况,旅游产品仍然以单纯观光游为主,旅游资 源的开发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缺乏对旅游资源内在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在这 种情况下,对我国现存的丰富的寺庙园林旅游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在某种程度上正 是深化我国旅游产品层次的一个关键举措。由第二章论述可知,寺庙园林的起源与 发展,与历史进程密切相关。其中的宗教建筑、绘画雕塑、构造布局都记载着佛教 历史演进的历程,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是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情况的 真实反映。从旅游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寺庙园林中建筑、园林、绘画、雕塑等具有 较高的艺术价值,可以满足游客的求美的心理;寺庙园林往往蕴含的多彩的历史、 精深的思想,可以满足游客的求知心理;此外,寺庙园林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所 形成的独特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可以满足游客求异的心理。同时,随着历史的 .....页脚 .....页眉
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寺庙园林又可以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获得新的价值,包括历史 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等,它们是在原有价值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个增量。可 见通过寺庙园林的旅游开发,一方面可以把深厚的佛教文化注入我国旅游业发展之 中,增加其文化附加值,深化我国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必然会给我国 当前初级的旅游业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增添其内在的魅力,进一步丰富旅游者的 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寺庙园林的旅游开发,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有助于旅游资 源的永续利用和持久开发,进而促进和推动我国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寺庙园林的旅游开发,有助于佛教旅游健康形象的树立 作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园林对于树立我国佛教的旅游形象具 有重要作用。多少年来,由于某些原因,佛教一度被人看作是封建迷信,不敢触摸, 远离社会。赵朴初先生曾痛斥以肤浅之见曲解佛教,他说:“现在一讲佛教,有的 人会说,不就是烧香磕头、求神拜佛吗?把佛教看得过于简单化。我看毛病出在较 低层次的佛教表面现象的一个侧面。对整个佛教缺乏全面的了解。”而寺庙园林直 观、形象地讲述着佛教发展的历史,体现着佛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观,尊重 生命、珍惜生命的生命观和无苦有乐的理想观,从物质实体和精神内涵上承载着中 国传统的佛教文化。对其进行旅游开发,为佛教文化撩起了神秘的面纱,使中外游 客了解到佛教的真谛,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佛教的理解,扩大我国佛教的国际影响 具有重要意义。 (3)寺庙园林的旅游开发,有助于旅游客源市场的扩大,旅游收入的增加 目前,各种宗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人口的 60%以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 文化资源的开发,它们纷纷以朝圣、做弥萨和烧香拜佛、考察研究为主要内容,因 为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都能转化为强大的旅游动机。从旅游业的经济 效益来看,具有宗教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旅客“回头游”比例普遍较高,经济效 益十分看好,不愧为是市场规模大、需求弹性小的优质旅游客源市场。佛教在我国 的影响力非常广泛,历来就有不小的旅游市场,并且每逢佛教节庆,佛教信徒都免 不了要朝山拜佛、游洞求仙,且故地“回头游”比例普遍较高。因此,对寺庙园林 进行旅游开发,将会吸引除佛教信徒之外的更多的中外旅游者前来观光,有助于扩 大地区的旅游客源市场,进而增加旅游收入。 .....页脚 .....页眉
4 当前寺庙园林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寺庙园林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可谓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是从某种 角度来说,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并且在寺庙园林旅游发展过程中,由 于各种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原因),旅游发展也给寺庙园林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
4.1 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建设不当
寺庙园林的文化景观资源包括了寺庙园林的布局以及周边环境,内部各种建筑 的样式、格局以及装饰小品,寺庙保留和珍藏的佛教艺术品及珍贵文物,寺庙之中 的雕塑与壁画以及悬挂于大殿之上的匾额和楹联等。目前大多数寺庙园林景区对于 这类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往往采用简单化处理,开发力度、措施不当,主要表现在:
4.1.1 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方法简单
(1)寺庙建筑保护方法简单 在对寺庙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的实际工作中,往往没有考虑建筑的功能和结 构,只是简单地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工艺进行修饰、美化,在色彩和形式上欠推敲, 并且随意变动其使用功能,如用于商业、服务等,寺庙建筑的历史面貌被粉刷掉。 没有真正执行《威尼斯宪章》上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规定:“为社会公益而使用文 物建筑,有利于它的保护。但使用时决不可以变动它的平面布局或装饰。只有在这 个限度内,才可以考虑和同意由于功能的改变所要求的修正。”如云南正续禅寺的 藏经阁在其修复时,将集市上流行的山水鸟兽一类的民间雕刻用于藏经楼门窗镂空 的雕花图案中,与寺庙建筑的庄严形象不符,破坏了整体氛围。又如归元寺现存建 筑系清同治三年(1864 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及民国初年陆续所建的砖木结构 建筑,其规定使用年限一般为 50 年,如今大部分建筑都早已达到甚至超过此年限。 虽很多建筑都经过多次修葺,但房屋老化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如果在对其进行修复
.....页脚 .....页眉
4 当前寺庙园林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寺庙园林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可谓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是从某种 角度来说,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并且在寺庙园林旅游发展过程中,由 于各种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原因),旅游发展也给寺庙园林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
4.1 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建设不当
寺庙园林的文化景观资源包括了寺庙园林的布局以及周边环境,内部各种建筑 的样式、格局以及装饰小品,寺庙保留和珍藏的佛教艺术品及珍贵文物,寺庙之中 的雕塑与壁画以及悬挂于大殿之上的匾额和楹联等。目前大多数寺庙园林景区对于 这类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往往采用简单化处理,开发力度、措施不当,主要表现在:
4.1.1 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方法简单
(1)寺庙建筑保护方法简单 在对寺庙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的实际工作中,往往没有考虑建筑的功能和结 构,只是简单地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工艺进行修饰、美化,在色彩和形式上欠推敲, 并且随意变动其使用功能,如用于商业、服务等,寺庙建筑的历史面貌被粉刷掉。 没有真正执行《威尼斯宪章》上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规定:“为社会公益而使用文 物建筑,有利于它的保护。但使用时决不可以变动它的平面布局或装饰。只有在这 个限度内,才可以考虑和同意由于功能的改变所要求的修正。”如云南正续禅寺的 藏经阁在其修复时,将集市上流行的山水鸟兽一类的民间雕刻用于藏经楼门窗镂空 的雕花图案中,与寺庙建筑的庄严形象不符,破坏了整体氛围。又如归元寺现存建 筑系清同治三年(1864 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及民国初年陆续所建的砖木结构 建筑,其规定使用年限一般为 50 年,如今大部分建筑都早已达到甚至超过此年限。 虽很多建筑都经过多次修葺,但房屋老化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如果在对其进行修复 .....页脚 .....页眉
时,不注重对原有砖木结构的维修,只是简单的 对建筑表面进行修饰美化,将会存在相当大的安 全隐患。 (2)寺庙园林布局被破坏 一些寺庙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吸引 游人,在原有寺庙园林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加 建。但是由于规划缺乏科学合理性,其布局、体 量没有按照原有轴线展开,而盲目的追求对称和 气势,破坏了寺庙园林整体的布局和景观意象, 丧失了原有突出的布局特点。如九华山的百岁宫 位于前山山脊,是典型的皖南民居式寺庙园林。 五层高楼融山门、大殿、肉身殿、库院、斋堂、 僧舍、客房、厕所与园林环境为一整体,在布局 上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势,楼层由低爬高, 层层上升,与山势岩石结合非常巧妙,并且曲折 幽深恢宏多变。而现在扩建的殿宇五百罗汉殿,
图 4-1 九华山百岁宫体量巨大 (资料来源:江权学位论文,山岳 型风景区 中 寺院文化 环 境的保护 和利用,2004)
在百岁宫前方狭小的山地空间内采用了重檐庑殿 图 4-2 九华山新建拜经台 (资料来源:江权学位论文,山岳 型风景区 中 寺院文化 环 境的保护 和利用,2004)
式的巨大体量,偏离了园林布局的整体重心。同样的,山上的古拜经台重建工程, 拆除了原有亲切质朴的民居式建筑,改为大型重檐歇山式殿宇,将总建筑面积从 800 平米扩大到 4400 平米,开凿山体浇注出的大平台上并立着两座巨型建筑,在色 彩、材质和细部上与九华山庙宇朴实紧凑的整体形象格格不入。(图
4-2) (3)寺庙园林周围环境未加控制 寺庙园林是以寺庙周边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寺周围的构景素材,通过对周围 自然或人工景物的组织、裁构,使其成为寺庙园林环境。而在对寺庙园林的开发过 程中,往往只注重对寺庙园林内部环境的保护,对寺院周围的环境未加以控制,导 致整个寺庙区湮没在宏大的建设大潮中,对寺庙园林构景、景观视线设计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图 4-3)。如归元禅寺用地的南、北、西面都与城市居住用地紧邻,周边 .....页脚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生活休闲娱乐、专业论文、37基于旅游发展的寺庙园林及规划研究等内容。 
 高校校园旅游规划_城乡/园林规划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以古墓群,古寺庙,古岩画,古城堡 为特征的名胜古迹...研究发展计划(973) 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蒙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1117_城乡/园林规划_工程科技_专业...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蒙城...废弃寺庙 EBE 交通遗迹 EBF 废城与聚落遗迹 F ...  基于旅游发展的寺庙园林及规划研究_城乡/园林规划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宗教与其在当代的社会功能 提到“宗教” ,人们总感觉陌生和...  基于旅游发展的寺庙园林及其规划研究 [ 来源 ] 《蓝天园林》 1 期总第 40 期第 [ 作者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李景奇 董小云 摘要:本文在对一些...  旅游规划的发展概述_城乡/园林规划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区域旅游研究项目,最早形成了有关旅游发展规划的基本...?墨菲(Peter E.Murphy)出版了《旅游:基于 社区的...  [3] 刘媛.浅谈中国寺庙园林[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6, (12) 27 : 11-13 [4] 黄建军.中国古代风水思想和昆明旅游圈寺庙规划布局[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_城乡/园林规划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①历史上就已形成 的以寺庙为中心融宗教活动、休闲...城市旅游规划是基于访问者的城市规划.在城市物质层面...  基于旅游发展的寺庙园林... 8页 免费 寺庙园林中的禅意 5页 免费 寺庙园林植物...寺庙园林 22页 1下载券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 4页 1下载券 中国佛教寺...泰州的寺院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佛教虽来自外国,但在发展过程中,佛教教义逐步同中国伦理和宗教观念相结合,逐步中国化。佛教传入泰州的时间与道教差不多。据《三国志吴书刘繇传》记载,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笮融被任命为下邳相,并经管广陵、下邳、彭城三地的粮运。笮融本人笃信佛教,曾在彭城、广陵间大造浮屠,还宣布凡信佛教的人可免除赋役,有人据此推断佛教就是这段时间传入泰州的。但比较可信的时间当为晋代。自公元291年至306年,发生西晋皇族争权的“八王之乱”,中原不靖,北方士族及百姓纷纷南迁,有一些佛教徒也随之到了南方。到东晋时,佛教在泰州一带便开始流行起来。据史书记载,泰州光孝寺和姜堰的净业寺,都是始建于东晋义熙(公元405~418年)年间。
到了唐代,泰州佛教渐趋盛行。据日本圆仁和尚《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他在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途径海陵时,竟见到有7所官寺,他们住宿的西池寺是其一。民间传说,唐代海陵寺庙达500多座,现在只知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在海陵建雨声寺,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建开化院(又称独佛寺),唐僖宗乾符三年(836年)建护国寺。
宋代,封建统治者虽然重道轻佛,但佛教在泰州继续有所发展,这期间各地都新建了不少寺庙。崇宁二年(1103年)宋徽宗给泰州首刹赐名“崇宁万寿寺”。以国号为寺庙赐名,这对泰州光孝寺来说真是莫大的荣誉。1111年(政和元年),改赐名“天宁万寿寺”,并赐田5000亩。后来钦、徽二帝为金兵所掳。绍兴八年〔1138
年),高宋赵构诏令光孝寺摆设道场超度其父皇赵佶亡灵,又赐名“报恩光孝禅寺”。
泰州佛教在元代略有衰落,到了明代很快又得到复兴。清代中叶,大概可以说是泰州佛教最兴旺发达的时期,许多地方是
“无庙不成庄”,民间还有“家家弥陀佛,处处观世音”之说。俗说有“九大丛林”、“六十四寺”、“七十二庵”
。据方志资料统计,泰州佛教寺、庵、庙最多时,城区方圆不到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即有僧寺66座(其中有一部分,不在现泰州范围内)、尼庵75座。
泰州光孝寺位于泰州城中五一路西段北面。原主体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称最吉样殿)及藏经楼四进。另有钟楼、钟板堂、西板堂、法堂、祖堂、斋堂、千华戒台、戒台殿、碧云丈室、传汝楼、小休楼、观音殿、地藏殿、韦陀殿等建筑分列主轴两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极盛时,寺基四十余亩,南北通长五十余丈,东西最宽处三十余丈。寺内东、东北、北面三面多菜地、树园、花圃。
光孝寺为泰州九大丛林之首,素以历史久远,殿宇辉煌,佛塑精工,名僧辈出,文物珍贵而蜚声海内外。
据史志记载,泰州光孝寺为东晋义熙(公元405~418 年)年间僧觉禅始建,迄今已近一千六百年。
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徽宗赵佶赐名“崇宁万寿寺”;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改赐名“天宁万寿寺”,并賜田五千亩。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高宗赵构诏令光孝寺摆设道场超度其父皇赵佶亡灵,又赐名“报恩光孝禅寺”。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寺毁于战祸。后寺僧祖彦复修,工未竣而人先殁。绍熙年间,蜀僧别峰(名宝印,字坦叔,为陆游至友)徒德范应转运陈损之之聘来任住持。时寺虽耝建而大役多未之举。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德范建钟楼。继后,筹建佛殿,需费甚巨,见者缩颈。居士刘洪独施钱五百万乐助,随后施者不劝而集,瞬即集钱四千方有奇。兴工之初,得提举常平使王宁之助,殿得建成。殿“为重屋八楹,东西百三十六尺,南北九十六尺,高百一十尺。佛、菩萨、阿罗汉三十一躯”。佛像后陡壁上嵌塑彩色海岛,众佛伫立礁石,工艺精湛。继任提举常平使韩梃取《华严经》语,书“最吉祥殿”四字为额。又建高阁六楹,用宁宗赵扩在潜邸时书赐光孝寺住持觉深之“碧云”二字为额。余如方丈室、寝室、厨库、水陆堂及左右庑厢,亦同时建成。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四月,德范徒书记蜀僧祖兴请宝谟阁待制陆游撰《泰州报恩光孝禅寺最吉祥殿碑》碑文,记其始末。
在这篇碑记中,诗人竟用了不到千字,就把光孝寺修复最吉祥殿以至于和泰州有关联的历史描写得淋漓尽致。“天下无不可举之事,亦无不可成之功。”开篇即写出了修复者的胸怀和气派。碑记中记录了光孝寺在战乱之后,祖师们如何前赴后继地为修复尽心竭力,并使这座寺庙名闻遐尔。碑记前部分将修复情况作了详尽叙述后,后面作了七言铭文。铭文用140个字,简练精辟,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泰州,描述了报恩光孝寺最吉祥殿的修复过程。不妨摘录如下:“海陵奥区名寰中,长淮大江为提封。于皇徽祖御飞龙,臣民荐福遐迩同。是邦巍然千柱宫,中有广殿奉大雄。环材蔽江西徂东,波神呵护如云从。璇题藻井翔虚空,丹碧髹垩无遗工。劫火不能坏鸿钟,雷震鲸吼声隆隆。层阁閟奉龙鸾踪,荣光夜起腾长虹。徽祖圣德齐天崇,泽覃草木函昆虫。咨尔梵众极严恭,熙运共庆千载逢。余福渐被兼华戒,长佑农扈消兵烽!”“是邦巍然千柱宫,中有广殿奉大雄。”“咨尔梵众极严恭,熙运共庆千载逢。”
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天竺大讲寺(在今浙江杭州市)僧方志应聘来寺重建殿宇,并请浙江布政司参政邑人刘万春(字延之,号忠孕居士)书“碧云方丈”,上题“宋额”,下署“忠孕居士”,制额改悬于方丈室。此后,正殿“最吉祥殿”成为祝厘道场,地方官司遇有朝贺、庆祝诸大典,相沿于此行礼。
清初,殿宇因年久失修,山门、佛殿岌岌可危。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僧玉田应聘来寺,葺圮修坠,增建佛殿、斋堂,并铸金刚经大钟。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僧性慧(字炳一,苏北里下河人)自宝华山分灯来寺任住持。宝华为律宗传戒道场,因改禅为律,称“光孝律寺”,开示戒法。性慧即为光孝律寺一世祖。其徒圆能(俗姓张,兴化人,字西林,别号香雨)二十七岁接任住持,毅然以修复寺宇为己任。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四月开工,当年秋,正殿完工。和硕恭亲王弘昼赐书“最吉祥殿”殿额。越二年,于正殿后建香雨楼(以圆能号名楼),增左右长廊。嗣后,观音、地藏、韦驮、天王、山门等殿或修或建,次第吿成。圆能徒明慈建方丈前后楼于碧云阁故址,仍以“碧云方丈”为院额。又建斋堂、祖堂,并于方丈院西增构精舍,辟为园苑。圆能徒孙定莲(字焕然,善诗,《海陵诗汇》采其诗作)复于殿东建厅事,专为地方官司祝厘之所。更在厅事
:后建千华戒坛,专供僧徒受戒之用。戒坛高十级,周长七丈八尺,纯以白矾石建成。此种石戒坛,在江苏境内,惟句容宝华山隆昌寺、南京古林寺、扬州万寿寺与泰州光孝寺各具其一,规格和质量之高,可以想见。戒台壁上绘有观音像,为清代泰州雕塑名家吴广裕摹唐吴道子丹青绘成,笔墨楚楚可观,与庸工俗手所为大异(载《吴陵野史》)。邑人康发祥(字伯山、满族、诗人)在《海陵竹枝词》中有“画匠能摹吴道子,溶江衣带亦当风”句赞之。千华戒坛前有千华门,上悬“法雨香林”额,下署“礼华居士徐步云”(徐字蒸远,号礼华居士,兴化大书法家)此寺经圆能等祖孙三代十年左右时间苦心经营,楼殿、僧房、长廊达二百余间,寺僧达千余人,四时经声不绝。传戒亦沿为常例,每逢传戒期,求戒僧徒四方云集,千年古刹,名震遐迩。泰坝监掣广宁张世骏及真州副贡团昇先后撰《兴修光孝寺碑记》、《重修光孝寺碑记》,分别由徐步云及宫制锦(字石泉,邑人)书写勒石。道光末年,江苏巡抚梁章钜(字闳中,一字苣林,福建长乐人)过泰州,曾应知州张之杲(字东甫,浙江钱塘人)之邀游,访光孝寺,在其所作《下河舟中杂诗》中写道:“此间刺史旧同官,助我清游续古欢。爱读剑南碑记好,碧云香雨一庭宽。”
咸丰年间,两淮盐运使乔松年驻泰州,作《海陵八景诗》八首,赠羽士宋阳裕,取此寺“规模宏面、僧律严密,有楼曰‘香雨’”,定为海陵后八景之一-“梵宫花雨”。有诗写道:“发燊丹楼远似霞,神龙常护梵王家。香云如海先成盖,慈雨从天正坠花。真种菩提原有树,众生沾丐已无涯。漫将甘露言禅悦,且拂迦梨叩法华。”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住持德厚自京师(今北京市)请来藏经,藏香雨楼上,因改楼名为“藏经”。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退居法成(字少云,善书能画)及其徒孙德厚、徒曾孙谷鸣修葺方丈室前楼(实为谷鸣主修),珍藏光孝寺历代相传之宝一-《汝帖》,定楼名为“传汝”
(按:清雍正年间,宝华山文海和尚(即福聚和尚在皇坛传戒时,和硕庄亲王允禄赐与《汝帖》。文海徒性慧自宝华山分灯来泰时,其师以其雅好翰墨,特赠此留为纪念)。方丈室后楼为退居法成起居之所,定名“小休”,并由法成手书“小休”(附跋)为额。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冬,住持德厚为供奉《龙藏》传戒。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住持谷鸣于千华戒坛讲法传戒。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23年)春,住持常惺为纪念谷鸣老和尚又传过一次戒,得戒子262人。传沙弥戒日,四乡来城观礼者上万人。
民国时期,国家多故,地方不靖,寺趋颓败。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春,常惺应江苏省佛教会之聘,来任住持。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新四军挺进苏北,陈毅司令第二次来泰与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等商谈团结抗日大计时,曾应邀假藏经楼下,对该部军官、教导总队官佐作了阐述团结抗曰救国道理、宣传中共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讲话。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初,泰城解放前夕,住持沛霖去江南,寺僧亦大部离散。
解放后,该寺主要建筑均被逐步拆除。1951年拆除千华戒坛,移料至泰山公园改建音乐台。以后,大雄宝殿、千华戒坛殿宇、藏经楼、天王殿及庑厢等寺内建筑,亦先后拆除,材料移作他用。遗址归属纺织机械厂,并改建成厂房。原明代建筑西板堂,也因年久失修,倒塌不存。尚存者仅山门殿、法堂、碧云丈室及传汝楼、小休楼等建筑。其中山门殿为明清重修,九架梁五开间,东西长23米,南北宽9.2米,屋脊饰独角龙吻。大门三座,中门额书“古光孝寺”。门外两侧有八字砖墙。门前原有广场亩许大,极开阔,尽铺青石,现已成为马路。
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1984年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泰州市佛教协会,并将光孝寺列为江苏省重点寺庙之一,争取逐步恢复旧日规模。。目前,光孝寺还有不少法系人、戒子、学僧在香港、台湾、东南亚和美国各地弘法。他们人数多,分布广,地位髙,影响大。如现居台湾的僧众中,有两位法系人,一位学僧,不仅在台湾有相当的影响,且在海内外佛教界有广泛联系,地位较高,为当代知名髙僧。他们对光孝寺有特殊感情,经常率团回来参佛礼祖,对光孝寺早日恢复旧观,都表示了强烈愿望,并给予热情资助。
光孝寺珍藏文物较多。除石涛书写的大幅中堂、恽南田的墨竹册页与寺志、法卷,木刻线裝的山海经、水经、琴谱、画谱等古籍,以及黄牙术如意、香木如意、伽南香珠串等名贵法物已经散失不存外,现尚保存完好的有:乾隆版《龙藏》一部七千多卷;印度的贝叶经,宋拓“汝帖”上下两册,凡十二刻;元四家之一的黄公里的“富春大岭图”一卷;元界画家王振鹏的“历代贤妃图”册页多幅;明董其昌的“丰乐亭记”手卷、手书《心经》,及其书碑拓成的《金刚经》各一卷;祝枝山的草书长卷一幅;清初八大山人朱耷的花鸟册页多幅。他如绿玉、玛瑙、水晶各种手珠、长念珠等法物多串,也都是现存珍贵文物。
(本段文字主要来源自禅耕及程溶端先生之《千年古刹光孝寺》)
泰州东山寺,旧名“东山长乐教寺”,又名“东明寺”和“东禅寺”,始建于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崇祯]泰州志》载:“东山寺。旧名东山常乐教寺,东门外。唐大中年䢖。”寺址本在东门外迎春桥东北土山庄(今东郊乡鲍坝村)徐家山子处。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邑人保定知府徐嵩、南京都察院照磨徐岱兄弟认为寺址风水好,出钱十万买寺址,作为他们父母工部右侍郎徐蕃夫妇的墓地。从此寺院就建到原址之南约二百米的地方。1978年寺屋拆除,于其址建仓库。,现在又改建为住宅区,位处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西侧至鼓楼路间。
此寺原有殿宇和寮屋、庑厢三十三间,主体建筑为:山门殿、大雄宝殿和张王殿。规模虽不大,却也远近闻名。它出名的原因有三:一、因历史悠久而出名,从唐代建寺以来,已历千年。二、因州官每年来寺而出名,先农坛离此寺不远,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每年立春前一天,州官到先农坛行迎春仪式后,必来此寺休憩,然后打道还衙。三、因寺有张王像和迎张王会而出名:寺内张王殿供张王像,清初每年在张王过生日时,要抬起张王像迎张王会。因此,东山寺就为方圆几十里内的人们所熟知了。
寺内张王殿供有两尊张王像。前一尊龙目海口,头戴乌巾,身服龙衣,腰系玉带,脚着靴履,手执纸扇,雄姿轩昂,此像在迎张王会时用,称作“行坛”。后一尊在砖台上,为金身像,容貌和前一尊相同,称作“住坛”。在像龛左右悬有对联一副:上联是“国士无双,护南国山河之界”;下联是“英雄第一,增东山俎豆之赛”。据说,这副对联是清末地方上老秀才朱光斗所撰。对联内容,既歌颂了张王的功绩,也表达了泰州老百姓对张王的崇敬。
清邑人夏荃在《退庵笔记》的《东山寺张王像》一文中,曾述及此事:“出东门过迎春桥里许,有东山寺,旧名‘东山常乐教寺’,唐大中年建。岁时有司迎春东郊,必莅焉。殿车廡坏屋三楹,中供张王像,龙目海口,类姿飒爽,洵偏霸之主。王衣龙衣,戴乌巾,腰玉履靴,右手执扇。旁列二侍者捧印敕。观其服色仪制,疑所塑乃太尉像,[至正十八年元月封王为太尉。]非王者像也。前列小竹香案,香火久绝,衣履尘积。像后为砖台二层,前一层差卑,上供王金身像,面目躯干与龙衣像无异。相传国初时,赛祭甚盛,其衣龙衣者赛时舁像也。再后附墙砖台差髙,上供三女像,冠帔荘肃,类古后妃。王妃当国破时,率姬女赴齐云楼焚死,可谓烈矣。三女像,刘其一也,余二像无考,[案:张王宮眷刘夫人外,有姬人李金儿者,有道术,死封仙妃,见《宫闺小名录》。]或后人附益之。余家先塋在东门土山荘,每岁扫墓必迂道谒王像,辄徘徊廊庑间不能去。寺僧嗜酒,终日酩然。叩以寺有王像何自始及赛祭事,皆不能答。询之土人。亦无知者。后读张海房太史(张符禳,字良御,号海房,康熙六十年进士)所撰《吴王传》称:‘明亡,邑有客姑苏者,王示梦日:‘我思返故乡。’客求得其像,载以归,奉於州之八蜡庙(故址即后来城南宝带桥小学)。庙在南门外四里,山川坛在其南。万历间,州守崔国裕建。’庚寅秋,偕张式南、储价人[镇藩]过廟访王像,亡有。疑王像初奉八蜡庙,后移於东山寺欤?”泰州文史专家周志陶先生曾作诗日:“木偶撞舟要返乡,自称‘九四’张吴王。载归先祀‘蚂蚱庙’,后奉‘东山’宝殿旁。”
此外,清代诗人康发祥《海陵竹枝词》自注:“元州人张士诚谮号终姑苏,死后苏人祀之。后托梦於苏人,欲返故乡。苏人以粮艘送至泰州,留之此寺。”陈砸培《悔庵笔记》:“余幼时至东山寺,访王像、舁像及三女像,己亡有,东庑中只有衣龙衣、右手执初、森然直言者一像耳。左右捧印敕二侍者像,亦杳如黄鹤矣。”
在明王朝统治时期,泰州老百姓是不可能塑张王像崇祀张士诚的。故泰州之有张王像和张王殿,当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如此,则东山寺有张王像和张王殿的时间,将是在清康熙朝之后。
张王何人?乃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张士诚。他是泰州白驹场(今江苏大丰)人,本与士义、士德、士信诸弟以操舟运盐为业。平日轻财好施,受人尊敬。元至正十三年
(公元1353年)五月,率诸弟及盐民十八人,拿起扁担起义,攻取泰州,随后攻取兴化、髙邮等地。次年称诚王于高邮,国号周。建元夫佑,又渡江攻下常熟、湖州、松江、常州等地。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定都平江(今江苏苏州)。继后又陆续扩大土地。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称吴王。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秋,朱元璋军队攻破平江,张士诚被俘,至金陵(今江苏南京)自缢而死。在元王朝统治下的泰州,和全国各地一样,老百姓遭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张士诚的起义军进入泰州城以后,对地方秋毫无犯,老百姓得见天日,对张十分感激和敬爱。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闰十月,朱元璋军队打进泰州城后,把当时最富庶的城南地区、最热闹的东西门大街烧得一干二净,老百姓很不满意,因此对张士诚就更如怀念和尊敬了。
泰州和苏州人因为对张士诚的感情联系在一起,也共同怀念着这位草莽英雄。有诗为证:“十庙钟山黯夕阳,一龛犹自祀张王。”、“霸气烟消余故址,江声梦觉哭张王。”、“三百年来陵谷变,居人犹是说张王。”按泰州人的解释;“地藏王就是长眠于地下的张王。”更有说:“张士诚自缢身亡后,旋即升仙为菩萨。”他就是泰州人常提的那个保佑百姓平安生活的“张王菩萨”。苏北“三泰”地区和苏南苏州地区,都曾流行这样一种风俗:每逢农历七月三十这天晚上(也即是张士诚的忌日),不管城里城外,士、农、工、商,各家各户都要席地焚香(称“久思(九四)香”),点歪歪灯(一种用文蛤壳作灯盏,中放灯草和菜油点起的灯)来表达对张士诚的怀念。。当时,人们都把歪歪灯点在房屋四周的空地上,或用碎瓦片堆成中空的三、四尺高的宝塔座,将歪歪灯点在塔心内。到了晚上,几十盏、上百盏歪歪灯一齐点起来,光芒四射,照亮四野,远远望去,煞是热闹。据说当年朱元璋曾因此生疑,命地方官调查,老百姓则以“礼拜地藏王菩萨”相搪塞。说是点的是“狗屎香”、“河歪灯”。
东山寺前西南角,过去有水井一口,名“廉贞”,志书说是泰州古七星井之一,已湮没了几十年。现此寺原住持天源尚能指出井址所在。
泰州佛教九大丛林之一的西山寺,全称是:“西山白云寺”坐落在今江苏省泰州中学大院内东部。《[崇祯]泰州志》载:“西山报国禅寺。旧名“报国庵”,方誌师从天竺飞锡,改建为寺。”西山寺始建于南宋。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僧方志重建后,改名“西山报国禅寺”。清咸丰年间(公元年)住持僧德贤扩建后,始用令名。
此寺为何改名“西山白云寺”?泰州地方上有这么一段神奇的传说:住持僧德贤经几年含辛茹苦把寺宇建好后,就闭关修道,日夜坐禅。一天夜里,他忽然看到有一道白光从大雄宝殿西边的一口古井里闪出,直向天空射去。他见了很觉惊奇。为了弄个明白,第二天就着人下井打捞,竟然从井中捞出了一尊石佛。他认为这是石佛显灵,当即十分虔诚地把石佛供奉到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像前的香案上。自此以后,每到夜深时,他都看到有一朵白云从寺里石佛那儿飘向寺外,在寺宇上空悠悠荡荡。于是,他就把寺名改成“西山白云寺”,并给自己取了个“白云头陀”的别号。当然这段传说是无稽之谈,不可置信。但是僧德贤忙建寺宇和坐关修道,《续纂泰州志》记载:“德贤。邑俞氏子,年十七出家,潜心内典,后主西山寺。居白云深处,自号‘白云头陀’,不与世俗往还者三十余年。诗多禅意。殁年七十五。”
此寺主体建筑是前殿和大雄宝殿。殿宇虽是硬山屋顶;没有重檐斗拱,不是雕梁画栋,但也还雄伟庄严。殿中供奉的佛像,法身魁伟,雕塑精致。大雄宝殿左前角架悬的大铜钟,是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通州刘田等铸造。上有《金刚经》全部,为僧明镣手书、李大观与吴从聘镌刻。此钟含金量之多为泰州各寺之冠。前殿中供奉的弥勒佛像不同于他寺,头上戴有毗卢帽。
大殿东侧屋内,耸立着一座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所造、有雕镂精工的九层楠木宝塔,每层八面塔门中均有金饰精雕佛像,高及殿顶,故泰州人称之为“西山寺的宝塔不露天”。又说泰州是凤凰城,此塔为“凤胆”。明代崇祯九年(1636年)重修西山寺时,在大殿中曾塑了三尊大佛,建国初,庙房划归学校,佛像被毁,当时在佛肚内各发现有一座锡宝塔,其中两座由市博物馆存藏。锡塔为楼阁式,九层六面,高一米多,除底层较大外,上面八层相等,顶上有四级塔刹,圆筒式屋面,飞檐翘角,角下系小风铃,每层六面名有拱券形佛龛一个,龛中各有坐佛一尊,周围紧倚柱六根,并设卍字纹栏杆。塔用锡质地优良,制作精致,焊接牢固,造型古朴,玲珑秀美,堪称珍品。此外,寺里还藏有一尊二尺多高的玉佛。据寺僧说,此玉佛是从缅甸国请来的。
去过佛寺的人会发现,一进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尊笑容可掬的胖大佛像,短脖圆头,两耳垂肩,慈眉善目,袒胸凸肚,箕踞于座,咧嘴而笑,他就是弥勒佛。其实,这位大肚弥勒并非是佛国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弥勒,而是“布袋和尚”。
五代后梁时,浙江奉化出了个怪和尚叫契此。契此长得矮胖,肚子奇大,常用竹棍挑着个大口袋在闹市中化缘。言语乖常,四处坐卧。他能预报天气、言人祸福,十分灵验,因而名噪一时。契此圆寂时也很特别,他端坐在一块盘石上,说偈语道:“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安然而逝。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布袋和尚就是弥勒石的化身。以后人们便按照他的模样塑成了中国版的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天王殿中。而佛国中正统的弥勒佛,到鲜为人知了。“正统”的弥勒造像身着菩萨装,常戴天冠(毗卢帽),在北京名刹广济寺天王殿、苏州灵岩寺弥勒阁中和河北正定隆兴寺慈氏阁中,供奉的就是这种正统的天冠弥勒像。这种天冠弥勒造像一般应修建于宋朝以前。是否可以认为西山寺的前身“报国庵”的始创年代的为南北朝刘裕所建的“南宋”,而不是赵构所建的“南宋”。
由于此寺有含金量较多的铜钟,有不露天的佛宝塔,有头戴毗卢帽的弥勒佛,很能吸引人。所以,此寺远近闻名。一年四季前来进香、游览的人,络绎不绝。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设此寺内。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新四军挺进纵队进驻苏北,陈毅司令员来泰州与该部总指挥李明扬等协商团结抗日大计时,曾亲临此寺。
南山寺位于今水泥制品厂内。它始建于唐朝乾符三年(公元876年),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初建时賜额“护国寺”,宋治平元年改名“资福禅院”,政和七年改名“神霄玉清万寿宫”,建炎元年复为僧庙,名“资福禅寺”,淳熙十年毁,绍熙间重建,嘉定中立戒坛,元至正二十四年僧主僖重修,明代为祝圣道场,且设僧正司,永乐十八年铸钟,崇祯五年重建塔。
南山寺多次改名,使我们了解了此庙经历了佛教--道教--佛教的转变历程。人们通常称它“南山寺”,是因为此寺的位置在州城的东南方。至于何以称为“南山教寺”,则有人说是在宋朝嘉定时寺内立戒台,传的是终南山白泉寺僧道宣创立的南山宗教法,即律宗,故名“南山教寺”。
清邑人夏荃在《退庵笔记》的《南山寺》一文中记道:“庚寅(清道光十年(1830年)夏五,偕式南游南山寺,纵观殿庑斋寮,甚宏壮,洵古刹也。见东西两方丈,创者创,修者修,补苴掇拾,乃振兴之象,第殿宇高大,穿漏时有,施工不易耳。於二殿西北廊下,得《重修南山寺碑记》一座,嵌墙内。碑立於嘉靖三十年,邑人李鹏撰记。鹏,嘉靖时贡生,官浙江馀杭县令,记叙建置甚详。寺在胜国为‘祝聖道场’,且开设僧正司於内。大殿铁钟以铜为钮,架以二巨木,不足异,寺僧颇傅会其说。钟文坟起,为永乐十八年铸,是邑诸寺中钟最古者。寺外浮图耸立,八景之一,隶寺若附庸然。是日余邀式南往学宫拓碑,便过寺。初不知寺有碑,奴子已先携拓具在学宫候余,寺碑不及拓,因与式南别寺僧去。”
寺内旧有三层八面砖塔一座,传为宋周孟扬所建,原名周公塔,后改名文峰塔。傍晚塔影如巨笔斜映泮池
'之中,称为“泮(凤)池笔颖”、为“海陵八景”之一。距城一二十里,即可看到此塔与文昌阁、望海楼鼎足而三,构成一幅优美的画图。邑人陈祖培在《悔庵笔记》的《文峰塔》中记道:“文峰塔在州治东南,为‘凤池笔颖’,关系一邑文风。塔旧有‘周公塔’三字,疑宋周孟阳家所建,后倾圯,湮为平地。明万历四十八年,知州韦宗孔,令僧官寻觅故址重建塔。清光绪十二年,有仪真老妪侨寓其中,不戒於火,塔毁。光绪某年,余伯父木天公倡重修议,二十九年落成有记,文载州志稿。”
南山寺的规模,清光绪以前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光绪《泰州志》有南山寺图一幅,为我们描绘了当时南山寺的概况:寺坐北朝南,前是三个圈门的山门殿,中为前殿,后有大雄宝殿,殿西侧为僧寮客舍及附属用房,建筑结构紧凑。山门殿南是市河,再南边是城墙和护城河,寺庙地势高敞,环境开阔。
现在的南山寺只存有大雄宝殿及几间附属房屋。大雄宝殿庑殿重檐,楠木金柱,内、外柱等高,脊桁下用叉手,沿袭元以前建筑手法,斗拱系明式做法,天花上用草袱作,梁枋上彩绘二龙戏珠和三藏师徒西天取经以及多种动、植物图案,櫸间枋下有明天顺、清道光及1957年修建的文字记载。殿面阔五间,进深六间,筒瓦、瓦头和滴水为龙凤图案。从整个大殿建筑形式看,保留明代中期建筑特色。而其屋面继承了唐代的建筑手法。庑殿重槍的屋面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属最髙等级的屋顶式样,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的主要大殿,表示特别隆重。泰州南山寺大雄宝殿庑殿重檐的屋顶和北京的“太和殿”,山东的“岱庙”,属于同一类型。目前江苏只有苏州的文庙和泰州的南山寺是这种形式的古建筑。陈从周教授来泰州考察,对南山寺大雄宝殿评价极高
在等级森严的我国封建社会,在泰州建这种庙宇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的。我国的隋、唐时代是佛教的鼎盛时期。公元873年,唐懿宗兴起了唐代第三次崇佛高潮,在长安搞了一次迎佛骨的活动。当时的唐王朝已是统治不稳,危机四伏,处于黄巢大起义的前夜。统治阶级企图借佛教来欺骗人民、维持其摇摇欲坠的统治。泰州南山寺就是在这次崇佛高潮后的第三年,即公元876年建成的。
南山寺附近,历史上曾有不少建筑。寺东南有文峰塔,东北边是学宫,往东去是文昌阁和望海楼,西边是拥有六十余间(座)亭、台、搂、阁、轩、廊的贡院。这里曾是古泰州的文化中心。可是,沧海桑田,昔日南山寺的周围建筑,今天几乎都寻无踪迹。唯有南山寺大雄宝殿,虽经千年风雨,至今仍翘角飞橡,巍然屹立它是我国古代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是古城海陵文明历史的见证。
该寺昔日有一合蚌壳,每面各有罗汉九个,用一个白色瓷钵,内置蚌壳注水观看,每一罗汉约一厘米高,形状各异,在水中摇曳生姿,和尚视为镇山之宝,不知今在何处。
南山寺大雄宝殿于1957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省文管会和南京博物院多次来人察看,对此殿十分重视。随着社会的前进,经济的繁荣,这座历史久、等级高的南山寺大雄宝殿,将越来越显得珍贵,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近年来,泰州市成立了南山寺修复委员会着手进行南山寺的重建修复工作。现大雄宝殿己修缮一新,其余殿堂寮屋,也在陆续修建之中。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修复一新的南山寺将重现于人们的面前。
北山寺全称为“北山开化禅寺”,位于今泰州市招贤桥东、扬州路北侧,泰州肉联厂设此。古名“开化院”、“独佛寺”,至北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始用今名。《[崇祯]泰州志》载:“北山开化禅寺。州治北二里,唐宝历元年建‘王屋禅师道场’,嘉祐八年改今名。旧有浮图,崇二百尺,为郡之形势。建炎绍兴燬于兵。淳熙间,蜀僧子廉往持,芟漾草莽,建佛殿、创法堂营缮殆备。相传王屋禅师临化,欲蜀水饮,命其徒持锡杖画后园地,遂成泉得水。其泉通于扬州蜀岡第五泉。”根据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知州钱履吉《泰州重修北山开化禅寺碑记》记载,此寺改名“北山”,是因海陵城北地势低下,取此名以“阜地气,壮郡形”。
寺初为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王屋禅师所创建。寺宇建筑宏伟,佛殿高大,并建有百尺高塔及百口水井,卓锡泉即是其中之一。
南宋建炎、绍兴年间,金兵南侵,寺内建筑遭到严重破坏。百尺髙塔毁于战火,百口水井仅剩卓锡一泉。淳熙年间,子廉来任主持,芟除草莽,重建佛殿及法堂,寺貌恢复旧观。子廉圆寂后,寺院复趋衰落,乃至默默无闻。从《泰州志》上看,在元明两代的近四百年中,仅有明弘治年间重铸铜钟及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重建大雄宝殿二事的记载。
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冬,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冰怀禅师受古林院)遗址在今五巷内教工宿舍)聘来泰州,第二年又受地方官绅及居士聘,任北山寺住持。他矢志整修寺院,当年建成殿宇,塑好佛像,第三年建成方丈寮屋,第四年又建成天王殿,并着手建斋堂、香积厨。顺治八年(1651年)受四明(今浙江宁波市)官绅聘,离泰州时,留徒子古药将未竟工程续成。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邑人俞釬、俞铎、王孙骠等重铸铁钮铜钟,钟上镌有阳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部及梵文字咒(铜钟在“文革”中被毁)。康熙初,俞釬又在大雄宝殿后兴建大悲楼。楼基达四尺,左右且有耳楼,用楠木建成,十分壮丽。楼下悬回龙边框青地金字的康熙御笔“法律禅”三字匾额。楼在嘉庆年间又曾修葺一次。道光年间,此寺复又衰落。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德山禅师朝山途中路过泰州,见此寺荒芜,不胜慨叹,便留在寺内,募款修旧兴废,并请书法家吴熙载篆书“北山开化禅寺”门额。经过几年惨淡经营,寺貌又焕然一新。以后的北山寺僧尊他为中兴祖师。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住持僧如松又加扩建。从此,此寺楼殿巍峨,寮屋栉比,成为规模仅次于光孝寺的泰州佛教九大丛林之一。
民国初,此寺殿宇仍极雄伟庄严,中轴线上,头殿、二二、大雄宝殿及大悲楼四进顺序耸立。所供佛像也很高大,一殿中央,南向有弥勒佛像,北向有韦驮像,左右两侧有四大天王像;弥勒佛像特别魁梧,泰州地方曾流传过“北山寺的弥勒佛像抬不进城”的说法。据说,佛像是露天先塑成,然后建殿的。二殿前左右有髙大的钟鼓楼,中独供关帝像。因此曾有人说此寺原为关帝庙。大雄宝殿檐下悬有“香光法宝”匾额,殿中除供阿弥陀佛等三尊大佛及十八尊罗汉像外,还在阿弥陀佛像前供多宝佛像。传说殿中原只供多宝佛像,因而有“独佛寺”的称谓。大悲楼中大慈大悲观世音像,楼即因此得名。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住持僧肇源增建寮屋数间。
自进入民国以来,北山寺屡遭劫难。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洋直系军阀孙传芳的五省联军在北伐军的打击下溃逃至江北,一路烧杀劫掠,北山寺也在劫难逃,寺院内挤满败兵。民国二十年(1931年)大水,江、淮、湖、海并涨,邵伯南塘坝崩塌,清化桥西街积水可以行舟,小船可直达北山寺二门,寮屋尽数被淹,北山寺遂成汪洋泽国。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山寺驻有国军三十一师池峰城部的一个团,该师纪律严明,对北山寺尚无损害。三十一师北上参加台儿庄并战役后,北山寺又成了李明扬、李长江部队的驻地。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一月,二殿为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民国三十年(1941年),泰州沦陷,强征民夫修筑扬泰公路,穿越北山寺山门殿与大雄宝雄之间原二殿的遗址。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住持僧云开曾维修大雄宝殿。随后北山寺又破日寇征用变成了军营。抗战胜利,日军撤离北山寺后,人们进庙观看,只见墙壁上扒了许多大方洞,无门无窗,到处是乱砖和大粪,遭到严重破坏,更显荒凉破落。解放后,因拓宽街道和工厂扩建之需要,于一九六〇年拆除大悲楼,一九八四年拆除头殿,大部分寮屋也被陆续拆除。现仅存大雄宝殿、卓锡泉和少数寮屋。
现存大雄宝殿,为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重建,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及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先后重修。重檐歇山殿顶,九脊分立巍峨,八角飞翘自然。上覆筒瓦,金碧辉煌,梁嵌斗拱,造型古朴,5间9檩,内檐用五踩斗拱,复盆式石础,脊檐枋下有“皇明天启岁次丙寅春吉旦知泰州事奉政大夫李学旻承务郎同知肖鸾翔将士左郎鲁元凯等重新建立”、金檩枋下有“皇清乾隆岁次辛亥仲春吉旦十方护法功德无量住持弘法沙门口彰重敬立”、步檩枋下有“皇清咸丰岁次壬子仲春吉旦十方护法功德无量住持弘法沙门德山敬立”,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岁次壬午仲春谷旦退院文心率法徒肇元暨孙住持云开募化重建敬立”4道墨书题记。从现存大殿梁架分析,属晚明建筑。是泰州市现存的、保存良好的最大殿宇。1964年起,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卓锡泉,始掘于唐代。根据《泰州志》记载,王屋禅师,蜀人,病危思饮蜀水,命徒用锡禅杖点地而得甘泉,故名卓锡泉。为泰州七星井之一。当年泰州陈德兴所产的“枯陈酒”,即用此泉水酿制。千年古井能够保存至今,确是不易。现此井在泰州肉联广内南隅简易棚中。
(本段文字部分来源自李昌龄先生之《北山寺》)
永宁寺,又称“北天滋庙”。在原赵公桥河北东首,今海陵北路668号附近。因此寺先为道观,后改为佛寺,故在寺内同时供奉着道教和佛教神佛像,这在泰州仅此一寺。《[道光]泰州志》记载:“永宁寺,在北门外赵公桥北。国朝嘉庆年,僧润躬重修,里人呼为北天滋庙。”民国泰县志稿还记载有这样一段历史:“李璟既杀让皇子孙,为永宁寺设道场以禳。”
永宁寺始建于后周显德5年(956年),北宋大观 (1107
—1110年)年间大兴道教,建“祐圣观”,将永宁寺并入,并铸真武铜像1尊,清代复改为“永宁寺”。寺内主体建筑有山门、前殿、大雄宝殿、楼屋,东西两侧寮屋,共有50多间,古井一口。传说水母娘娘藏匿于井内,水通江河,一旦冲出则洪水漫天,故立大势至菩萨镇之,海岛的观音立像,脚踏莲花井栏。
清末民初泰州学者王治山的《吴陵记游》中有一篇《永宁寺游记》记述甚详,其文为:“十八日早起,出成与袁述奇、费季桥、袁伯鲁、张子雅诸君聚於功德林,茗叙后,驱车偕永宁寺老僧朗暄北竹。四里许,近路有古石桥一,较高,是日赵公桥,即古之凤尾桥。桥两侧有木栏,僧朗暄所乎造也。桥北长堤,北通老鱼行,桥之东西水流颇大。东水南通东坝,东北通东台。西水绕罗浮山,通西坝。桥东河之北岸,有垂杨多株,颇幽静,岸北有古刹,日永宁律寺,圆门一,门上石额金字,显亲王所书。乾隆四十三年住持梅宇重建,同治二年住持僧悟心重修,门前大坊一座,四柱高约三丈余,阔约丈余。坊上面南正中额曰‘罗浮古迹’,中华民国四年建,知事郑辅东题。东西面南各一额,一曰‘缳堵’,一曰‘安澜’。联曰:‘结揽清辉万川月,涵濡和气四时春’,徐炳华书。又曰:‘自向名山皈净土,不教爱水起昏波’。坊北面石额曰‘大通明彻’,乙卯秋月僧朗暄重修。东西二额,一曰‘返朴’一曰‘归真’,联曰‘真空实相非为相,太素虚华却是华’。自坊前南望对岸,雲树风景极佳。桥之西南北中有洲,周围数丈,中略隆起,即所谓罗浮山也。大坊之西,方亭一,内立丰碑一座,阔四尺余,题曰《重建泰州长㔭碑记》……寺外榆树若干株。门内古殿三楹尚整,中龛供真武装金像一尊,南向。僧云:‘此廟旧为道观,曰北天滋廟,后改佛寺,故有此像。’东西列二将立像。殿北方院,其西傍院一,南北旧屋数楹。正院之北天王殿五楹,中龛供关帝像一尊,金冠美髯。北面供韦陀立像,扁曰“神功叵测”,联曰“十世童贞全舍利,三洲护法证菩提”,庚戊秋袁阜存书。东西列四大天王像,已旧。天王殿之北,院一,其南古银杏树二株,一甚高,一环以方台,树干出台上,其状甚怪,似由数株结成者,中有数枝,树皮突出下垂,长者一二尺,其状如乳。院中置铁香炉一,不大,刻字曰‘圣堂庙香炉’,道光丙壬年冬月造。并二。水源不深。东厢之南段为围墙,北为客堂,三间西向,西厢八间已旧,内供小佛像数尊。院之北高殿三楹,曰大雄宝殿,殿前有庵有栏。正中大佛像三尊。佛前铜制旧真武像一尊。东西列十八罗汉像,各像正在修饰之中。正佛之后面,大势至菩萨坐独角兽上,兽下有台,台之周围置神仙小金像二十余尊,僧云,下有井,曰‘水母娘娘井’,下通江河云云。殿之东北隅,龛一,供观音金像。殿无扁、联,东西有钟鼓各一架。大殿之后,门一,门北方院一。院北石阶八级,其上楼房三楹。东西厢楼房各三楹,与北楼相连。楼下敞厅三间,颇修洁,可憩坐。几上小龛内,供檀香制达摩小像,厅内扁曰‘行原圆成’,民国二年嘉平月立。联曰:‘利乐众生,尽未来一切劫;庄严净土,转无上妙法轮。’又曰:‘将心来与汝安,汝若求心了不得;无法可对人说,人知舍法反从非。’跋曰:‘悟心大和尚属书安吴包旧句於凤尾衹园,时同治二年冬十月下旬,仪征吴让之。’厅北殿上有小窗,可望寺后草木及东西河流,亦佳境也。厅西旧屋数楹,院一,廊壁碑一,曰《重修城北凤尾桥记》……厅之东,小院一,北及东各三楹。费君邀予等午膳於寺,食后煮茗清谈。薄暮出寺,过赵公桥……在桥畔流连片刻,揖别朗暄,至孙家桥乘车入城返寓。”
张士诚攻占泰州时,一度将义兵元帅府设于寺内,因此寺门的白石门槛传为张王所置,民间称为“玉门槛”。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一月十七日清晨,3架日机轰炸,大雄宝殿被毁,其余部分殿宇在开挖新通扬运河时和造纸厂建草场时拆除,现尚存部分寺屋,由江苏省灌溉动力管理一处使用。
净因寺位于城南东渔湾,现海陵大桥西北侧,海陵南路501号,又称“南天滋庙”。《[道光]泰州志》记载:“净音寺,在南门外万善桥北。”始建年代无考,为清代泰州九大丛林中的十方丛林之一,因清世宗雍正曾书赐“净因”二字而得名。寺屋原有30余间,殿宇布局不同于一般寺庙,自成一格。其主体建筑不与山门殿同在一条垂直线上,而是偏在山门的西北方。
大殿两侧供奉的十八尊罗汉泥塑像,形象逼真。穿针的罗汉,眼神与真人无异,惟妙惟肖;长眉罗汉的长眉,给人以飘然欲动的感觉。其雕塑的精巧,泰州各寺院的罗汉像无出其右,素为里人称道。雕塑者为清乾隆年间泰州的雕塑名家吴广裕。吴名列《中国美术家大辞典》,曾供奉内廷,民国初年泰州著名学者夏兆麐在《吴陵野记》中的《净因寺罗汉》一文中记载曰:“十八罗汉像,以净因寺为最工,其妙在清癯绝俗,既无臃肿之嫌,各态度各殊,亦少雷同之病。彩衣斑斓,神灵活现,出於名手。聞清宫大内之像,苏有出此塑工之手者。昔年光孝寺曾愿以金身罗汉换之,尚未许,其宝贵可知。惜自民国十五年,寺僧如培藉重修佛像以敛金钱,延京江塑工塗油加色,无复古色古香为可惜耳。”
《民国泰县志稿》上又载:“唯楼上王灵官像,神情威猛生面,犹闻故老称为明初所塐。清,寺大殿火灾,幸像未燬,真希世之宝也。惜不知塐者姓名,为一憾耳。”该寺塑像毁于1951年。解放后,寺屋为泰县种子站使用。
自2003年起,由幼时在净因寺出家,现世界佛教僧伽会会长,台北善导寺财团法人董事长、住持了中法师捐资在原址重建净因寺。新建寺院占地8亩,寺殿5层约
8000平方米,耗资约2000多万,2006年完工。
了中长老1932年10出生于泰州,受戒于南京古林寺,先后入泰州光孝寺佛学院,南京柄霞佛学院,上海静安佛学院研习佛法。1949年去台湾,亲近高僧慈航法师,1961年去日本留学,入东京立正大学,获硕士学位,并修完博士课程,回台后任太虚佛院教务主任,1967年任法藏佛学院院长。1977年起,担任台湾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前后达15年之久。1987年受聘为台北市首刹善导寺住持。1988年开始创办玄奘大学,亲任董事长。1986年,世界佛教僧伽会在泰国曼谷召开第四次大会,了中荣任该会中文秘书长,后任秘书长,常务副会长,
2000年在台北召开的佛教僧伽会第七次大会上,众望所归,当选为会长,被誉为“世僧之尊”。了中除在家乡捐资建院外,还为促进两岸佛教交流做了许多工作。
清朝末年,泰州净因寺也曾出过一位世外高手,他武艺高强,盛名远扬,堪称泰州的“扫地僧”。这位“扫地僧”,法名叫云谷,是净因寺的第十八代住持。云谷和尚精通拳术,擅长技击,尤精刀法。巧合的是,他的武术也是源自少林一派。即便到了暮年,云谷仍能健步如飞,精气远胜少年。
在泰州地区,跟着云谷练武的不乏其人,甚至有一位江南少年也慕名前来。云谷专门为他准备了一间房,房间里空无一物,只有一块五寸宽四尺长的木板——这就是少年平时睡的床,藉此锻筋炼骨。云谷在墙壁画上各种拳术动作,标明顺序及要点,让少年按图练习。同时约定,只有能越墙而出,才算学成出师。谁知少年天资鲁钝,三年也无所成,又思家心切,只好不断地向寺里的烧饭僧求救。烧饭僧受不了他的聒噪,提起少年就抛出墙外,很轻松的解决了他的难题。
净因寺紧邻运盐河,离繁华的高桥地区不远。盐河上偶尔有打家劫舍的盗匪流窜,但在云谷的威慑下,没人敢在这里犯案。一年夏天,一帮盗匪流窜到南门外,仗着人多势众,要先下手除掉这根“眼中钉”,然后大肆劫掠。当天夜黑风高,盗匪蜂拥进入云谷的禅房,意图偷袭。云谷夜不安睡,终年打坐修炼,警觉性非常高,盗匪一进门就已经发觉。有一个毛贼手持单刀,悄悄透过蚊帐缝隙向云谷砍去。云谷眼疾手快,扯起帐子裹住单刀,一把抢下来,反手一刀就将对手劈翻在地。盗匪见云谷如此厉害,也顾不上受伤的同伙,一哄而散。城南由此逃过一劫。
泰州虽然不是武术之乡,历史上却也出过刘荣庆、刘国庆兄弟武状元,夏老鼠、黄尔常等民间武术高手。像云谷这样的武僧,方志很少记载,研究者也甚少关注,但却是泰州武术史、佛教史的重要补充,值得好好关注。
觉正寺位于泰州市城北东坝东即海陵区东进路6号。(原泰州市玻璃厂現黄金家园小区内)。寺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僧祖敏募集,有“东城佛地”一说,称觉胤寺,后该改称觉正寺。清雍正年间时寺已颓败,住持云如募修一新,重建山门、大殿、二殿、僧寮斋舍等50间,并在寺后建普同塔,捡埋露骨。,现存天王殿,硬山屋面,南向,面阔五间21米,进深九檩12.5米,脊檩高7.20米,抬梁结构,晚清建筑。占地286平方米,(1986年公布为泰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9月公布为泰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因拓宽东进路,拆卸待易地重建。当时为拆除待建文保单位。可惜多年过去异地重建仍然杳无音信。
也就在雍正年间,住持云如和尚圆寂,三年后准备火化,启龛视之跏跌枯坐,颜色如生,远近惊为神,装金供奉于大殿东侧神龛内,穿一身著黄色袈裟闭目垂眉,面庞瘦削。这就是远近皆知的觉正寺“肉身菩萨”。泰州著名学者夏兆麐先生在《佣余漫墨》卷三中记载:“觉正寺厅事之前有静室一,中供肉身菩萨。余初不知其所自来,后询诸父老,乃知为云如和尚之遗蜕。云如,东乡刘氏子也幼郎为僧,戒行颇严,主觉正寺有年矣。雍正间圆寂,阅三年启龕将火化,乃视其遗骸,趺跏枯坐,颜色如生。群以为神,因装金於其身,是谓肉身菩萨。菩萨有一指金弗能装。相传谓菩萨尝以是指拌猫饭,饭有鱼,指染之不净,故弗能装金云。”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排运的《海陵竹枝词》中有专门描述觉正寺的“肉身菩萨”的诗句,诗曰:“慈悲佛力本无边,苦行修持道力坚。觉正寺中参老衲,金身原是肉飞仙。”诗中说的就是这位道行清高的云如和尚。还有一首竹枝词写到:“经冬厂赈一齐开,远近穷黎一行来。棉裤棉衣能更送,蒙他鲍叔肯轻财。”说的是清嘉庆年间(年),泰州闹水荒,扬州绅商鲍有恒来泰州,设立赈厂二处,一处在光孝寺,另一处就在觉正寺。可见觉正寺在泰州寺庙中的地位了。《海陵竹枝词》中写到:“经冬厂赈一齐开,远近穷黎一行来。棉裤棉衣能更送,蒙他鲍叔肯轻财。”
道光十六年(1836年)该寺住持僧松泉在寺前建有一座文昌阁。同治五年(1866年)秋被雷电击毁。文昌阁又名文昌楼,清代诗人宮元涛曾有《晓登觉正寺文昌楼》一诗,诗云:“冒雨来登郭外楼,一层更上兴偏幽。千樯倒影波如镜,万木无声雁报秋。鱼鸟天机随处见,乾坤清气豁然收。昂首欲吐胸中愤,安得文光射斗丰。”
觉正寺的衰败始于抗日战争时期,日,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叛投汪伪政权,2月19日晚上,新四军讨伐李长江,在觉正寺附近激战,并攻进泰州城。日伪军数千人从扬州、高邮、黄桥、如皋等据点同时向泰州急进。2月21日,新四军主动撤离。4月,日寇独立混成第十二旅团(南浦部队)移驻泰州,司令部设于卍字会。觉正寺作为扼守卍字会的门户,水陆交通要冲,成了日寇的一个重要据点。抗战胜利后,殿宇不断被军队占住,屡遭破坏。僧众流散,香火不兴。
&1949年前后,觉正寺住持为善远法师,当时觉正寺内驻扎有国民党军队,临近解放时,国民党军队提前撤退,临走时对寺内的建筑损坏颇大,随后为我军长江纵队泰兴独立团接管。据程兆瑞《忆泰州解放》一文中记述:“日上午10时,一分区三团(苏皖边区第一军分区第三团)由觉正寺和东门分两路入城,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建国后,东大街拓宽为东进路,拆除了山门殿及大殿。大跃进时期,觉正寺原址兴䢖工厂(泰州玻璃厂),觉正寺逐渐拆除,但二殿及少数寮舍仍旧保留。文革期间,寺内珍藏的“肉身菩萨”与寺藏物品全部焚毁。本世纪初,开发“黄金家园”房产项目时,将觉正寺仅存留的一些遗迹一并拆毁。
《[道光]泰州志》记载:“雨声禅寺,在西舍荘。唐贞观年建。国朝雍正五年,僧济生开法於此。”雨声寺,始建於唐贞观六年(632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寺址位于城西北郊九龙镇西舍庄,新通扬运河以南,通兴化的西线公路由旁经过,是唯一不在市区的九大丛林之一。该寺始建于明代,至少有三百年以上历史。寺的规模可观,据云盛时有屋九十九间,占地27000多平方米。在中轴线上,前后三进,均为五开间。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的制式排列。中轴线两侧还有东西两条轴线,也按三进建屋。有小休厅,东、西板房,偏殿,钟、鼓堂,斋堂,诵经堂,上客房,塔院、厨库,左、右厢房,廊庑等宇屋。东进最后有戒台,西进最后为方丈室。这种
布局在当时是属宏大规模的寺庙。
头进是天王殿,迎门为大腹弥陀佛,身后北向供韦驮菩萨像。中进大雄宝殿,巍蛾庄严。内供大佛三尊,两旁列十八罗汉塑像。三尊大佛身后面北为三大士塑像。观音大士居中,文殊、普贤分列左右。后进为藏经楼,中供千手观音。所有佛像雕塑均极生动。大雄宝殿两侧有左右厢屋多间。寺院内有一口水井,一株香椿,一株古槐。常住僧众多时达数百人,并有良田千亩,农禅并重。
志书载,该寺也几经兴废。清嘉庆九年〈1804年)曾大修,民国三十二年高僧道根重建。
在该寺修持的名僧很多,有明代开山祖师雷吼禅师,清雍正初的高僧济生,民国的道根等。济生字元度,号万竹山人,科第出身后,弃官遁人空门,初卓锡于杭州灵隐寺,后来寺住持。善书法,工诗词,每有感兴,能触目成诗,如“手把青秧插绿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道,退后原来是向前。”至今仍在当地民间流传。他还有许多墨宝被中外人士所珍藏。道根倡农禅道,利济群生,声名远播。当今弘法的名僧:慈舟、光澈、明波、林松、仁渊等均为道根的弟子。
解放初期,《苏北日报》社、新华印刷厂曾短期设于该寺。后区政府又曾设于此。再以后则改建为泰西中学。寺院殿堂均逐年拆去改建为校舍。泰西中学南迁后,该地新成立“雨声中学”,将寺名保存下来,今为九龙镇成人学校。目前该校中雨声寺遗物尚可见者,一为石刻
“古雨声禅寺”门额一石,今嵌于学校宣传廊壁上;一为数百年古槐一株;一为白石舍利塔基一座。
现“雨声中学”也迁,仍尚有空屋留存,尚可见原寺中的石刻“古雨声禅寺”门额,百年古槐和白石舍利塔等遗存。有关方面正筹划复建“雨声寺”,以利弘法济民。
泰州是一处宗教气氛十分浓烈的城市。寺是正宗的佛教场所。其中最大的九座佛寺即上述光孝、东山、西山、南山、北山、永宁、觉正、净因、雨声诸寺,被称为九大十方丛林。是一种寺庙管理制度。
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上、下。丛林,通常指禅宗寺院。指僧侣聚集、修道之处,亦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故又称禅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的。中国禅宗从曹溪慧能后,四传至于怀海,百余年间禅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岩居穴处,或寄住律宗寺院。到了唐贞元、元和间,禅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处,修禅办道。江西奉新怀海以禅众聚处,尊卑不分,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制,于是折衷大小乘经律,创意别立禅居,此即丛林之始。丛林的意义,旧说是取喻草木之不乱生乱长,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十方丛林,往往邀请名宿住持,当然,要由官吏监督选举。
除了上述的九大丛林以外,泰州市还有许多寺庙,其规矩法度稍宽,一般由自己所度的弟子轮流住持,是一种师徒相承的世袭制,故又称为子孙丛林或剃度丛林。禅院和教院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其突出的特点是属于佛教禅宗和教宗派别的该宗派信徒们所建,仅供该宗派信徒们参禅悟道修行的场所;由于不同宗派之间的修行方式也有一定的区别,所以不同宗派之间所建的禅院和教院也不一样。泰州除寺院外,还建有不少的禅院和教院。居士林是佛教居士从事宗教活动的团体。也是佛教居士们学习教理、开发智慧、弘扬教义、净化身心的活动场所。泰州居士林始建于民国十四(1925)年。
潮音寺在南门城内东侧,有山门、大殿、后殿三进,形如“目”字。和两旁廊庑是尼姑的住房。泰州的寺一般是和尚居住,但有一处例外,这就是潮音寺,它尼姑居住的。
潮音寺的前身是火星庙,始建不迟于明代。《[崇祯]泰州志》载:“潮音寺。州冶西南,旧火星祠改䢖。”又载:“火星庙。旧州治西经武桥右,今迁北门外观音堂。”
潮音寺本是一座和尚的寺院,但后来为什么改为尼姑来主持呢?原来世中有一段故争。相传潮音寺里的和尚不守清规、腐化堕落、眠花宿柳,后来发展到调戏良家妇、奸宿人妻,因而激起了公愤。群众一怒之下赶跑了寺里的和尚,空空的佛堂里该由谁来管理呢?有人就想到由二僧(尼姑)来寺主持。于是便寻来有道的师太,并将原观音堂的尼姑入驻该寺。这样就形成了泰州这一寺院由尼姑主持的怪现象。
上世纪三十年代潮音寺发生过一次灾难。大殿的梁木佛像本身出现了大批的白蚁。普度众生的佛菩萨此时竟条身的塑像,被白蚁啮咬得千孔百洞摇摇欲坠。尼姑们经过多方张罗,向施主募化,后来才得到卢、刘两家的资助,总算把大殿和佛像重建一新,度过了这次灾难……
寿胜寺,又名古寿胜禅寺,座落于长江岸边的柴墟古镇现高港区。寺庙始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距今有八百多年历史,系由当时高僧心融费十数载募捐建成,后又由德纯、省机等数代僧人进一步完善扩建,使得寺庙日益鼎盛。寺庙占地曾一度达到百余亩,常住僧人三百余众,其规模之大,香火之盛,在柴墟周边地区首屈一指,成为自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前泰州所属范围内“十四大丛林”之一。当时为传贤式住持,殿宇恢弘,佛象高大。前后有四进殿子,规模比诸今扬州的“大明寺”而不相上下。
古寿圣寺不仅是一个佛教胜地,而且还颇具文化积淀。该寺的大雄宝殿后有一名闻睱迩的藏经楼又称为“水云楼”。千百年来吸引众多的文人骚客在此隐居驻足。先后有被称为泰州才子的明吏部侍郞储巏、清朝咸同年间著名词人蒋春霖、清朝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民国年间国民党元老于佑任等。
史载,寿胜寺建筑独具匠心,布局井然有序,构思奇巧,错落有致,是一建筑艺术的殿堂。当时寺内建有寺照壁、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方丈室、禅室、斋堂、明储巏读书处、读书台等建筑,这些众多的楼阁殿堂,又有若干回廊连接周旋,前后可通达,左右可出入,前后左右临此望彼,即使是雨天气,也可来可往,实在是巧妙之极。再加之寺院内古树参天,绿树掩映,石板砌路,通道相连,宽畅的庭院,大片的绿地,衬托着前后相连的楼台殿宇,整个寺院建筑浑然一体,蔚为壮观。
史载,寿胜寺的塑像造型奇巧,雕刻精湛,又是一座雕塑艺术的殿堂。当时寺内分别供奉着四大金刚、哼哈二将、弥勒、十八罗汉、释迦牟尼、观世音等众多的塑像。这些塑像均根据不同的年龄、身份、塑造刻化出迥然不同的神采风貌,而且个个造型优美,体态丰满,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它们其中或双膝盘坐,或袒胸露腹,或持禅杖,或挥禅帚,或目光前视,或俯首沉思,无不忘情物外,意境天然,真乃是雕塑工巧,神采飞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寺内钟楼的铜钟。此钟青铜铸就,一人多高,周三人合围,外壁上刻“古寿胜禅寺”正楷大字,内壁上刻全文《金刚经》,造型精美,古朴庄重,偶一撞击,其声音洪亮激越,延绵数里而久响不绝,成为当时柴墟一景。每日晨曦时分,寿胜寺僧众诵经之时,古殿内香烟缭绕,浑厚的钟声飘荡在古镇上空,清越深远,悠久回长,其情其景,恍若仙景。无怪乎柴墟文人形容其钟声曰:“寿胜钟声,如云雷奇古,波磔飞动,扪之有棱,绝也!”相传铜钟为寿胜寺开创之初,数代僧人费时数十载,四处化缘募得铜钱熔化铸成,游人香客每每至此常用手掌击钟,能消除烦恼、保佑平安、逢凶化吉,十分灵验,成为寺中一绝。
旧时柴墟曾一度是泰兴县治的所在地,历史上一直是天然良港与交通要冲。南来北往的文人骚客,多会于此,闻寿胜钟声又无不慕名到寺中一游。他们或把酒临风高歌低吟,或凝神思虑挥笔疾书,写下许多瑰丽的诗篇,留下永久动人的佳话。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明代泰州名儒储巏了。
储巏是明代是中叶泰州人,字静夫,生于公元1457年,卒于公元1513年。他自幼聪明好学,5岁能背诵诗文,9岁能写文章,时称神童。他27岁乡试第一,次年会试第一,明成化年间殿试二甲第一,高中进士,从此走上仕途。他在任为官清正,办事一丝不苟,直至卒于任上。
储巏少时对寿胜寺情有独钟,长期于寺中读书。寺院内四季古木森森,深遂幽静,景色宜人,殿宇楼台、雕梁画栋,掩映万树丛中,寺中“寿胜疏钟”又是著名的柴墟八景之一,因此,储巏长期在寿胜寺清幽自然环境中苦心孤诣、潜心发奋,以求来日博得一个功名为国家社稷出力也就不足为奇。据传也正因为储与柴墟寿胜寺的这段情节,加之他一贯坚持的谦虚为本,严谨治学的风格,故他利用“才虚学浅”之意的谐音取自己大号曰:“柴墟”,日后其著作文集也取名《柴墟文集》。他在在寿胜寺的这段读书生涯,在其初到寺庙时,所题《宿口岸寺次壁间韵》诗中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其诗曰:“古刹初留宿,平生漫好奇。贝经翻旧叶,只树倚高枝。月伴枯禅坐,秋欺病客肢。清光不相负,此结一题诗。”
每年三、四月间,是柴墟风景最佳时,明媚的阳光普照大地,田野郊外四处林木葱茏,翠绿生烟,溪水野渡,渔夫泛舟,一派春天绝妙的景致。居于寺中的储&
也不甘寂寞,时常走出寺院,和柴墟的文人好友一起仿古人兰亭修禊活动,互相饮酒畅谈,并以某一命题轮流即席赋诗,抒发人生理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一日他们以桌上长江时鲜鲥鱼为题,别人诗中皆对鲥鱼的色香味美进行刻意描写和赞美,而轮到储时他却另辟蹊径,由鲥鱼鲜美转而联想到自己的时时反省,刻刻不忘自己的功名未成,对社稷未有贡献,愧对平生。全诗借物生情,托物言志,不落俗套。其诗曰:“江南四月笋蒲青,海鲜时鲜亦有声。玉骨箸横犀角细,素鳞盘映水晶明。官船载去唯充荐,渔网遮来不管征。此日尝新增感慨,野人芹曝愧平生。”
储巏后来高中进士,离开寿胜寺赴任朝廷命官直至卒于任上。此后若干年间,为了纪念缅怀这位儒学大家,柴墟及各地文人常常至寿胜寺储巏昔日读书之处,踏访胜迹,集会赋诗,凭吊寄怀。
诗韵伴着钟声,钟声不离诗韵。寿胜寺作为柴墟地区最大的寺庙,它已不仅是一座传经诵教的庙宇,而且更是一座建筑艺术的殿堂、雕塑艺术的殿堂、文学艺术的殿堂。虽然寺庙已于1945年毁于战火不复存在,但是数百年来那弥漫寺庙院宇的诗韵钟声,却能穿越历史的时空,飘荡在柴墟人民心中,千古不绝,让柴墟人民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一股来自久远的温馨感受和怀古的情怀。
今寿圣寺移址于湖光秀色、景物纷呈的省级溱湖风景区内,拟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自然风光为一体。使该寺成了一块观光游览之风水宝地也。寺庙已复建了山门殿、天王殿、偏殿等。已开展正常的佛事活动。大雄宝殿已奠基开工。住持心海法师正励精图治,带领僧众规划该寺并分期完成寿圣寺的复建。重振当年古寺之雄风。
竹隐禅寺原名竹隐庵,位于古城泰州东郊苏陈张家院村,是座古庵。始建于明代中期,其历史略有依据可寻。在建庵初期其面积2000多平方米,两座大殿,左右厢房共二十余间。庵直北200米处有一小溪,溪内有一清泉,泉水四季常青。取水烹茶普觉清脆,味香可口!溪边有一官路,是官轿,民车,商贾行人的必经之路。竹隐庵在此路边设一茶棚,普施功德水,行人歇脚免费奉茶,饮茶者无不赞叹,因此庵中香火鼎盛,菩萨显灵。规模扩大,僧众渐多,晋升为禅寺。每逢久旱不雨之时请观音菩萨出坛求雨,有求必应,真是佛光普照,灵气感十方。由于古刹历经沧桑,几经兴衰。竹隐禅寺也于战争时期毁于战火。后于2001年腊月十五开始由本村居士,善男信女发心捐助,修复古禅寺。建大殿一座,禅堂一间。2004年经政府批准开放,成为合法的佛教弘法道场。
由于发展迟缓,难显当初之庄严。经上级同意于2006年聘请弟子智开晋院,仰承佛恩添为本寺住持!本着弘法利生的宗旨,发心重建。遂四处唱缘,奉承众居士代为募捐,使捐募者慷慨乐助。此皆由我佛光照法界,众生缘深。故凡所见闻者无不发心。其感应有不可思议之功德也!尤赖香港大护法---香港首屈一指的占卜大师;盲公陈与其夫人谭美玉大居士的大力护持。以及香港地区以周美卿为代表的众护法居士发心护持下,先后建成,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千手观音殿,地藏殿,西方三圣殿,祖师殿,客堂以及钟楼,鼓楼。斯可谓万古宏勋,千秋伟德矣!现在规模占地十三亩多地,后期正在筹建藏经楼,居士楼,斋堂。望十方善信,大德居士发心乐助。
临湖禅院在明代原名放生庵。《[雍正]泰州志》记为:“放生庵。小西湖,兵宪郑公建。”《[道光]泰州志》记为:“放生庵。在泰墩旁,旧志云‘兵宪郑公建’。案:郑当即郑二阳…”明末进士宫伟鏐入清后不愿做官,於是将己破败的放生庵改建成自已的别墅名“春雨草堂”常闲居於此赋诗抒情,有《甲寅暮春二月集春雨草堂兼宁禊日之约》一诗可以表现出退隐文人的复杂心情。诗云:“十亩方塘跨两桥,桥边红杏恰相招。篮舆玩世山椒曲,画舫怀人水面骄。列坐流觞忘魏晋,停桡得径问渔樵。右军金谷徒优劣,应有豪吟慰寂寥。”当时著名诗人杜茶村、冒辟疆、周亮工、龚鼎孳等多次在此雅集吟诗。后复归禅林。并更名为临湖禅院。清代诗人康发祥有《雨后入临湖禅院诗》:“乌鹊迎人出树飞,爱闲来欸树间扉。水深竹径僧能涉,云掩松松巢鹤自归。天际帆樯排古堞,城头鼓角响斜睴。同游旧雨今何在,风景依然淚一挥。”
院中旧藏清画家叶叔猷临摹的岳飞父子画像真迹,上印宋高宗玉玺,四周皆名人题识。民国三年被僧人则取画心盗至上海,以三百元售与人。现存于泰州博物馆的画像象乃邑人王耔摹绘,但四周题识,仍是原件,亦甚可宝。
解放前夕,临湖禅院己荒芜破败。解放后修建泰山公园时利用临湖禅院旧址,改建成“革命烈士馆”。内设纪念堂、遗物室、展览室和休息堂。堂内悬挂烈士遗像二百余帧,珍藏地区烈士名册、遗物等。院墙上嵌有珍贵的明代砖雕。各建筑物之间,配植雪松、龙柏、柳杉、竹林军常绿植物,间以各种花卉,形成庄严肃穆的环境,与泰山岳武穆祠相辉映,为湖山生色。本世纪砌,烈士祠迁至新址,这里又逐渐恢复原“临湖禅院”旧貌。
居士,梵语称作“迦罗越”,含义有三:居财之士、居家之士、在家志佛道者。《法华玄赞·十》曰:“守道自恬,寡欲德,名为居士。”居士林,即男女修行的场所。
民国十三年(1924)七月,泰州九大丛林之首的光孝寺住持培安和尚的嗣法之子常惺法师,代表江苏佛教界出席了在江西庐山召开的世界佛教联合会。会毕,常惺法师邀请时称一代高憎的太虚大师东下讲经。由于当时光孝寺寺产过丰,绅界常与为难,常惺企图借讲经以资调和。诸方大德纷纷加盟陪同,寂山、仁山、让之、守培、智光、晴峰、象贤等大法师一并抵达泰州。泰州本邑知识界幕名前往听道者众,从此佛教之灌输及于士林。八月十三日,太虚大师为卢敬侯、萧斯、王宪谋、钱慰贞等士绅二三十人,授三皈依。以诚学法师为行尊,堵安法师为依知师,一改泰州向来轻蔑佛教之风。太虚大师对当时泰州立志研究佛学有识之士也极为赏识,教以结念佛社,并为作“泰县念佛社序”。同时推荐王吉孚、孙竹铭二居士去苏州佛教居士林,学习灵岩山方丈印光法师制定的《居士林章程》。这样,太虚大师在泰州讲经之后,地方士绅求受皈依者接踵而至,方便开示,无虑千人。此为泰州佛教居士林的前身。
民国十四(1925)年,经泰县佛教会批准,邑中推士林耆宿吴宝森担任居士林林长,负责筹备成立泰县居士林,林址暂设于城中税务桥东街于海山居士住宅(现海陵区政协大院内)。
民国十九(1930)年,泰州居士林迁址升仙桥南大街回子牌坊口。由吴玉树继任林长。至此,信仰共修居士五百余人。每年经费约支二、三千元,均来自劝募及热心者布施。
民国二十六(1937)年,居士林理事又作了调整,由本邑著名金石篆刻大家杨浣石担任居士林林长。
居士林从建立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它的活动大体为做功课念经、打佛七纪念诺佛诞辰、组织讲经劝善以及放生等,林长以及理事轮流宣讲佛经,听者甚众。
民国二十五(1936)年秋,常惺法师时任厦门南普陀住持和闽南佛学院院长,应居士林之请回泰州宣讲《维摩诘经》,他渊的佛学知识和雄辩的演讲才能深得听众的倾慕和赞佩。
太虚大师在泰州讲经时,发现邑中人物荟萃,对佛学有研究者不乏其人,曾提议将当时在国内外颇有一定影响的佛学月刊《海潮音》由上海迁到泰州接办。1925年以后的三年间,此刊物曾由泰州居士林编辑出版,流通国内外佛教界。当时负责主编的有王诚普、钱诚善、李彬等居士。如今,此刊物已发行八十周年。泰州居士林在编发《海潮音》杂志时,同时还创办了佛经流通处和居士林林报《佛化周刊》。
民国二十(1931)年夏秋之交,苏北大水成灾。居士林救灾福利组曾组织孙竹铭,王诚普、杨浣石等居士,携带干粮等物资亲赴兴化一带赈灾,救话灾民无数。同时还在居士林内办起收容所,接纳数百灾民人所食宿度灾。其中部分孤寡无依的妇女灾民,后来就移居净土院长期供养,直至1958年,大部分人才回原籍。
孙竹铭兼任居士林救灾福利组组长期间,为桑梓做了许多有益的事,如为地方修桥铺路,每日设点放粥。常年施医就药,救济贫苦等,至今仍受到本邑人士称赞。
民国三十三(1944)年,泰州居士林曾举办恭请苏州灵岩山印光法师的舍利子来泰的纪念活动。
1949年以后,泰州居士林的活动亦未停止。时任居士林林长的杨浣石为书画篆刻家,早年在上海复旦公学肆业,曾任苏州海关监督公署咨议,导淮委员会科员,泰县园艺研究社主任。他多才多艺,尤擅篆刻,早岁漫游京沪,得吴昌硕、曾熙、于啸轩等名家奖掖,也曾在南京荣宝斋等处鬻印,一时社会名流请其治印者纷至沓来,因之交游甚广,声誉鹊起。前些日子笔者与著名影星济公扮演者游本昌先生交谈时,他说扬浣石老先生曾为他们一家五口人刻过印,至今还珍藏着。1949年以后杨老居士当选为泰州市人民代表,泰州市政协委员,他主持的泰州居士林活动在他逝世后由孙竹铭居士接任,直至1968年孙老去世,泰州居士林的活动才停止。泰州居士林的活动虽然停止,但居士的修行却一直未停止过泰州一批老居士修行几十年如一日,为泰州佛教事业的复兴发挥了积极怍用。
肇源老法师一贯赞同人间佛教的主张。为纪念观世音圣诞,他为居士们宣讲了《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讲述“今生”和“来生”的因果说法时,赋于佛教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的新义,听者无不心服。讲经10天,参听居士人数逐日增多,最后一天竟达二百人之众。
随着古光孝寺的复建和党的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泰州居士的活动逐渐恢复并日趋繁荣,既有高僧大法师的讲经说法和各种赈灾义举活动,又吸引了更多的居士参与修行,泰州居士林活动正在为净化人们的心灵,服务于社会,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泰州寺院汇总表
晉义熙年间建
[嘉靖]惟扬志
又名万寿报恩光孝禅寺
唐乾符三年建
[嘉靖]惟扬志
又名资福禅院
州治北二里
唐宝历元年
[崇祯]泰州志
又名开化禅寺
[崇祯]泰州志
又名报国禅寺
唐大中年建
[崇祯]泰州志
又名长乐教寺
[崇祯]泰州志
州治北七十五里戴家泽
[崇祯]泰州志
州北十里东山荘
宋景德年间建
[崇祯]泰州志
宋至和年间建
[崇祯]泰州志
晉义熙年间建
[崇祯]泰州志
旧名弥勒教院
州治北六十里
宋建炎年建
[崇祯]泰州志
州治北七十里
宋景德年建
[崇祯]泰州志
州治北九里
[崇祯]泰州志
[崇祯]泰州志
[崇祯]泰州志
[崇祯]泰州志
[崇祯]泰州志
旧火星祠改建
州治西南十五里
[崇祯]泰州志
古刹以掘地得金䢖
州治西北西板埨
[崇祯]泰州志
州治北二十里
[崇祯]泰州志
州治东北一里
[崇祯]泰州志
州东南七十里
[崇祯]泰州志
州南十五里
[崇祯]泰州志
州东北三十里
[崇祯]泰州志
州东南三十里
宋嘉禧中建
[崇祯]泰州志
州治北三十里
[崇祯]泰州志
[崇祯]泰州志
[崇祯]泰州志
州西六十里
[雍正]泰州志
旧名西莲教院
觉㣧寺
万历三十二年
[雍正]泰州志
僧祖敏募建
南门外万善桥北
[道光]泰州志
又名南天滋庙
北门外赵公桥北
后周显德五年
[道光]泰州志
又名北天滋庙
[道光]泰州志
[道光]泰州志
[道光]泰州志
即原松林庵
[道光]泰州志
北门外罗浮山东
[道光]泰州志
[道光]泰州志
州治东北二十五里
[道光]泰州志
州治北十八里
[道光]泰州志
光绪二十六年
续纂泰州志
旧名茶庵僧觉宽募修
续纂泰州志
姜堰镇东南俞家荘
同治七年修
续纂泰州志
续纂泰州志
一名梁王寺
续纂泰州志
续纂泰州志
续纂泰州志
旧名放生庵
东门内大街南
续纂泰州志
续纂泰州志
便民坊大街
光绪三十四年重建
续纂泰州志
续纂泰州志
乾隆十年僧明化重修
祖师禅院左
光绪二十七年重修
续纂泰州志
北门外犁山嘴
续纂泰州志
民国泰县志稿
民国泰县志稿
民国泰县志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那一年呼啸而过的青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