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精神发展过程中有哪三次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运动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dbf-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3练习 单元测评二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doc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必修3练习 单元测评二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doc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高中历史必修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教学研究
我的图书馆
高中历史必修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教学研究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古希腊时代就已经产生了人文精神。早在希腊民主政治发展时期,一些学者就开始关注人自身的感受和价值,人文精神得以产生。中世纪神学泛滥,压抑人性,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性得以复苏,人文精神得以发展,后经启蒙思想家的发展,人文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进而在西方社会形成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起源于古代希腊,恢复于文艺复兴时期,发展于启蒙运动的人文精神所宣扬的哲学观,价值理念对西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理念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学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这一单元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承继历史上的优秀文化遗产,更好地了解西方社会的发展,理解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弘扬人文精神。
按照历史的发展时序,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时期构成了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分别简述如下:
第一个时期,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的出现和苏格拉底对人文精神的阐发,这是人文精神在西方的生发时期。
第二个时期,西方人文精神的恢复——近代初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思想文化解放运动,这些事件的发生动摇了宗教神学专制,使人的思想得以解放,进而使西方长期被神学压抑的人文精神得以复苏。
第三个时期,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7 世纪孕育, 18 世纪蓬勃发展的启蒙运动使人文精神的内涵得以丰富,使人文主义精神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如果说古典时代的雅典思想家努力摆脱自然和希腊自然神的束缚,开始思考人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使人文主义得以萌发的话,那么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则努力摆脱教会专制对人的思想束缚和压抑,而启蒙运动则是继续反对宗教专制基础上,不仅反对宗教的精神奴役和压迫,同时也反对世俗的封建专制和压迫,他们更多的期望是建立一个天赋人权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这三者一脉相传的就是弘扬人本身的价值和尊严,尊崇人的独立思考,保障人的权利。亦即人文主义精神。
下面我的讲座将分为 4 个部分,即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创新性的教学策略与课例分析;学生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学习目标检测。
第一部分 人文精神的起源
一、 【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知识结构】
【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1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2 .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时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3 .理解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这一观点,体会知识对于完善一个人美德的重要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这一专题学习重点有二,一是智者学派的兴起以及智者学派的重要观点,通过对智者学派代表人物观点的分析明确智者学派的历史地位,并能够对智者学派观点做出正确的评价。在学习这一问题时需要弄清智者学派兴起的背景。二是智者学派之后苏格拉底的观点的理解和评价,通过学习这一问题使学生了解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阐述与智者学派的差异,从而理解苏格拉底对古代人文精神的发展,而苏氏弟子及再传弟子的主张和观点对人文精神的弘扬有作用,但不是重点,做一般了解即可。
学习本专题要把握以人文主义的起源为核心,重点把握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而智者学派兴起的背景、苏格拉底哲学观点的理解以及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观点异同是教学中需要突破的难点。
【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起源于古代希腊是有多重原因的。在古代雅典临海多山发达的工商业和外贸培育了雅典人开拓、冒险、平等、诚信等优良品质。繁盛的城邦经济使人的社会地位日益突出,城邦成为希腊的政治文化中心,而民主政治的发展培养了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使雅典重视公民的个人价值。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叶以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造就了一批以教授修辞学、论辩术和政治知识为生的职业教师,这些人中被称为智者的不少哲学家从关注人本身出发,提出了关注人自身价值的很多重要观点,从而形成了不同于以前自然哲学流派的智者学派,其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等重要哲学观点,强调人的重要,否定了神为主宰和自然哲学的观点,进而使人文精神得以萌发。
但是智者学派强调人自身价值的同时,过于突出人的主观感受从而使其观点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而晚期智者醉心于玩弄文字游戏和概念也使其哲学声誉声名狼藉,忽视道德的智者学派与雅典后期的民主政治弊端相对应,智者学派的人文观念需要纠正和发展,哲学家苏格拉底应时而生,他提出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美德即知识”等观点克服了智者学派的弊端,使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加以完善,进而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继苏氏之后,其弟子柏拉图和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将人文精神进一步传承下去,他们的哲学观点对以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创新性的教学策略与课例分析】
【重点难点分析与处理】
1 .智者学派的出现――人文主义精神的兴起
( 1 )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
公元前 5 世纪中期之所以出现智者学派,其背景是多方面的,在教学中主要应该注意以下相关因素。
A. 公元前 5 世纪中叶,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B. 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繁荣,雅典成为希腊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为智者学派的出现提供了政治条件;参与政治生活成为当时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思想家们把研究的重点从自然界转移到“人”本身,出现智者学派。
需要说明三点:
其一,在智者学派出现之前,希腊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充满了对神灵的崇拜和尊重,这一思想特点在古人心目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即使在智者学派兴起和苏格拉底柏拉图时代都没有多大的改变,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彰显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的伟大和孤独。
其二,在智者学派兴起之前,希腊自然哲学已经兴起,很多哲学家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水、火或者数,乃至原子等,说明希腊的文化传统具有探求世界本原追求理性思考的特点,正是这些对世界及人的本质的追问催生了人文主义思想。
其三,从哲学角度看,智者学派并没有统一的组织,其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只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催生了一批以教授青年修辞论辩和参政治国之术为生的职业教师,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哲学观点,出现了不同于以往哲学思想的新主张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人被统称为智者学派。
( 2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如果仅从记忆的角度看,普罗泰格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是不需要解释的,但是如果让学生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的意义和评价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在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理念提出之前希腊的哲学思想和人的普遍认识是学生必须要明确的。普罗泰格拉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这一观点的也需了解清楚,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对这一观点有所认识。
解决策略:针对普罗泰格拉所提出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这一观点,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A. 在此观点提出之前,你认为希腊人认定的万物的尺度是什么?
B. 普罗泰格拉的观点提出后否定了什么,提倡什么?这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C. 普罗泰格拉的观点有什么不足吗?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人是指谁?如果人的感觉发生矛盾冲突,那么万物的尺度又是什么?此观点有什么局限性。
通过以上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辩证地评价普罗泰格拉的观点及对普氏观点的正确评价。
( 3 )普罗泰格拉的观点的评价
积极作用:①开始强调人自身的价值和作用,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②宣传了人文主义,对雅典民众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雅典文化发展。
消极作用:①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②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无是非之别,易使社会道德败坏和政治上的暴民政治。
作为刚刚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想,其本身的缺陷是历史局限造成的,但其思想自身的光辉是无法抹杀的,苏格拉底正是在其基础上纠正智者学派的错误,发展了古典的人文主义。
2 .古典人文主义精神的完善――苏格拉底及其弟子
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在古典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作为一个“精神助产士”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469B.C—399B.C) ,生活在民主制度繁盛的伯利克里时代,耳闻目睹的却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混乱和世风日下的道德败坏,与那些教人诡辩不讲是非道德、只求说服对方的智者们不同,破衣烂衫不修边幅的苏格拉底站在雅典的街口、市场、运动场等公共场所与各方面的人讨教关于正义、真理、诚实、善恶是非等人生问题,通过追问辩论使人明确民主、知识、美德、虔诚等哲学问题,他一生爱好传播知识探索真理,将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从而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这样一个爱知识、求真理的哲学家最后却被素以民主著称的雅典陪审法庭判处了死刑,而苏格拉底面对程序公正、结果不公正的判决,慨然赴死,苏格拉底用自己的死证明了人遵从美德的重要和坚持真理的伟大,也用自己的死说明了个人尊严和价值的高贵与直接民主泛滥所形成的暴民政治对人的伤害。对中学生来说,了解苏格拉底重点需关注以下内容。
( 1 )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
苏格拉底虽没有什么哲学著作传世,但从其弟子的记载来看其哲学思想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关注以下几个重要观点。
①哲学思想:认识注重道德哲学,研究人本身,这种倾向和智者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但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定绝对权威方面是一致的。②伦理思想:认为人应该具有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提出“知德合一”、“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等观点,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 18 世纪启蒙思想家极为相似。③政治思想:支持寡头政治,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提倡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
( 2 )苏格拉底哲学观点的评价
与智者学派相比
A. 相同点:
& ①基本上是属于同一时代。
②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都肯定了人的价值,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否认绝对权威。
& ③把人类及其社会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
B. 不同点:
& ①智者学派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忽视道德追求功利。(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的领取报酬,强调知识的纯洁与崇高)。
& ②苏格拉底则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美德即知识”。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3) 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 399 年 6 月身为雅典公民的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临死前的苏格拉底与朋友侃侃而谈,当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 “ 话匣子 ” 。他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他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他的最后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随后苏格拉底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尽管他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酒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教师在此可以设计提问,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处死?苏格拉底的死说明了什么?
A. 真正原因:
①反对雅典的民主制度,主张由有知识、有德性的人治国;
②不信奉官方宗教。
B. 说明遵守法律,捍卫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等人文精神
( 4 )苏格拉底之后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之后,其弟子柏拉图和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展了希腊哲学,也使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因为此部分内容在以后选修中会涉及,所以在必修三中简单提及即可。
重 &&&& 要 &&&& 主 &&&& 张
普罗泰格拉
强调人的价值,肯定人的感觉,否定神的意志,树立人的尊严。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不强求道德一律。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理想国”学说)
亚里士多德
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
都否定神的意志,强调人的价值。
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性(自由),忽视道德。
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理性(美德),重视教育。
经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及其弟子的发展,人文主义精神得以在古希腊萌发生长,并在近现代的思想文化运动中得以弘扬,成为西方文化的基础。
【课例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密云) 李红侠 老师在讲述这一课的策略很具创新性。她先从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产生条件进行切入,引出雅典哲学的产生。然后从哲学关注的角度,从摆脱宗教崇拜到关注自然,再到关注人类自身,将哲学这一发展线索很好地揭示了出来。再通过运用精致的史料来分析比较智者学派与苏氏关注“人是万物尺度”认识。得出智者学派虽然关注人,但缺乏道德,而苏格拉底力图将知识与道德联系起来。而且还特别有深度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即比较了孔子和希腊先哲关于人的认识有何不同。
海淀区 57 中 安海燕 老师的《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课,设计非常流畅,从人文主义出现的背景、最初体现、升华、进一步发展,层层铺开,逐级深入。首先是导入很引人入胜,结合现实, 08 奥运的主题是人文奥运,学生就会想什么是人文奥运呢?然后带着这一问题去寻找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这叫有问题意识,又能揪着学生。然后从雅典独特的地理环境,到工商业繁荣,雅典公民政治及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使人的地位日益凸显,引到人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学会辩论,发表观点,引出智者学派。一方面肯定智者学派将人引入关注焦点,引入哲学思考,另一方面也得出智者学派容易导致诡辩,不可知,及缺乏固定标准。再引出人文主义的升华苏格拉底,这里设计了三个问题,“不同寻常的人生”“穿越时空的审判”“不能忘却的纪念”,先是认识苏的一生,然后由学生模拟法庭进行审判,学生在参与中认识苏的思想,得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美德即知识,最大的美德是每个人内心的善,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发挖掘出人心的道德之善。最后苏以自杀向人们彰显了人的尊严,人应该遵守法律的判决,因为法律的判决本身是合法的,关键是如何让这帮人理解美德,不做出这个判决。后来雅典人是明白过来了,非常后悔。最后讲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到柏氏的理想国,主张人们理性思考,到亚氏的三段逻辑推论及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言论,肯定人在亲情与真理面前应该奉献真理的情感。
最后再回到人文主义,即是关注人,肯定人,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人应该怎么活,如何能够生活得更好更有意义,人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人是最重要的,拥有终极价值,这就是体现人文主义,简单来说就是人主义,以人为中心。
回到人文奥运,学生能够理解关注人,所有的场馆设计很人性化,与坐轮椅的残疾人讲话要低下身来,奥运赛场时运动员比赛追求对自身的超越,彰显人的尊严和价值。
如果再深入一层,人文主义发展就是人权,人的权利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应该得到首先的肯定,它先于国家主权等。这正好引出后面启蒙运动的内容。
三、【学生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学生常见问题】
学生对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不理解或者理解不到位。即美德等同于知识吗?那么知识越渊博就意味着越有美德吗?那么智者学派岂不是都具有美德?
【解决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理解上的偏差,教师应该补充史料,力图将这一问题阐释清楚。事实上苏氏认为的“知识”,与我们认为的知识涵义是不同的。苏氏的“知识”,包含三类知识:1.有关“是什么”的事实性知识2.对“应该如何”的规范性洞见3.对真正自我的洞见。苏氏对“知识”的理解是理解其“美德即知识”的关键所在。  
苏格拉底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为什么人们要有不善呢?那是由于“无知”的关系。他认为“知”是“行”的先决条件。“知”里有善而无恶;有恶之“知”,就不是真“知”。“无知”则“行”必失其准则。所以苏格拉底也是阳明山上下来的,主张“知行合一”,循“知”而“行”自能臻于善境。
―― 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
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们的生存和毁灭,都是神特意安排的。他举眼睛为例说:“因为眼睛是很娇嫩的,就用眼睑来保护它,好像两扇门似的,当必须用视觉时就打开,而在睡觉时就闭上;又使睫毛长得像帘幕,免得风伤害眼睛;在眼睛上面用眉毛做一个遮檐,使头上流下的汗不会妨碍它。”在苏格拉底看来,研究自然界是渎神的,人也是没有能力研究这些问题的。
因此,他认为哲学的目的就在于“认识你自己”,认识做人的道理,教导人们过一种有道德的幸福的生活。他本人就把精力集中在对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上。所以西赛罗曾说过,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这是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折。
苏格拉底认为,人总是追求幸福的。而美德归根结底会给人带来好处,邪恶则总会给人带来坏处,当然这种好处和坏处都不是指外在的金钱名声之类,而是指内在的幸福。因此,没有人是会有意去为恶的。而生活中间之所以会有人作恶,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真正的美德是什么,他们对善愚昧无知。
那么,真正的美德是什么呢?这里有一段很有名的对话。有位年轻人认为,偷盗是罪恶,不偷盗就是美德。可苏格拉底反驳道,他在当兵的时候,受指挥官的命令去敌人的营地把他们的兵力部署图偷了出来,那么,这种对敌人的东西的偷盗是罪恶还是美德呢?那位年轻人又修改了自己的看法,说偷敌人的东西不是罪恶,但偷朋友的东西就是罪恶。苏格拉底又进一步反驳道,有次他的朋友遭受了天灾人祸,买了一把刀藏在枕头下面,准备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尽。而他知道这个消息后,便在傍晚时分溜进卧室把那把刀偷了出来,使得朋友免于一死。那么,这种对朋友东西的偷盗是罪恶还是美德呢?于是那个年轻人只好承认他在美德问题上是无知的。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德性只有一种,那就是知识;真正的邪恶也只有一种,那就是无知。古希腊人认为“勇敢”是一种美德,但苏格拉底认为,如果勇敢不是基于知识和智慧,“勇敢”到无法无天、无所畏惧,那就会变成“鲁莽”这种罪恶。因此,一种行为是善还是恶,就要看它是不是在知识的指导之下。防止作恶的只能是知识。个人有知识就是有道德,而无知识就是无道德。
总之,苏格拉底倡导知识与美德的统一性,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又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因此他说:“金子和银子都不能使人好一些,而有智慧的人的思想却能使人富有美德。” 
一味探求自然的哲人与炫耀卖弄知识的智者,他们都忽视了对人自身价值、道德认识的重要性,割裂了德性与知识的同一性。智者派身体力行用他们的知识谋取财富,但他们也许永远不知道真正的知识,甚至过多缺乏德性的知识将使人们显得很虚假。
苏格拉底试图将德性与知识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四、【学习目标检测】
1. 学习达标的检测内容
命题内容与角度:人文主义的起源、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哲学的主张、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 典型试题举例
( 2010 年高考浙江文综 12 题)
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 .孔子 B .墨子 C .普罗塔戈拉 D .亚里士多德
【解析】 D 本题考查涉及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内容。在三个关键词中,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协调“仁”和“礼”的关系上主张遵循中庸之道,符合其中两个方面,排除 A 项。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排除 B 项。普罗塔戈拉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也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符合其中一个方面。亚里士多德是影响西方世界的伟大哲学家,在伦理学方面提出中庸理论,还创立了逻辑学,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所以 D 项为正确答案。
( 2009 高考广东单科)
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希腊的
A .民主思想 B .无神论思想
C .科学思想 D .人文主义思想
【解析】 D 人文主义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简单说就是以人为本。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而不是神圣的高高在上的神的形象,这显然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第二部分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 【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知识结构】
【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1.知道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
2.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3.认识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根据课标的要求,本专题的学习重点有二,一是文艺复兴。这个问题在教学中需要厘清文艺复兴的背景、实质、主要成就等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成就等内容可以侧重总结归纳,而背景则需要分析,实质核心这些结论需要学生理解。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二是宗教改革。作为改变欧洲人宗教生活的宗教改革,主要使学生把握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他们的改革因国情不同,所以各具特点,在教学中要针对各自的特点使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异同,以使学生对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有深刻的准确理解。
【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
重大的社会变革和进步往往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而思想解放的出现又与经济的发展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新思想新文化的出现往往体现了这些新兴阶级在文化上的新需求。 14—16 世纪产生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 历史向近代迈进。
首先,在资本主义最先萌芽的意大利,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使人们热衷于研究古典文化,通过对古典文化的推崇来表达人们对实现中宗教压制人性的不满和反叛,借以弘扬人文主义精神。在意大利一批杰出的美术家和文学家借助于复兴古典文化形式表达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主张,创作了很多杰出的艺术作品,将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文艺复兴动摇了宗教神学的专制统治基础之上,在德意志地区,马丁·路德发起了宗教改革,英国的亨利八世和法国的加尔文紧随其后,改革之后出现了适合欧洲各民族发展的民族教会,天主教的权威受到了沉重打击,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在欧洲近代初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沉寂千年受到压抑的人性得到了解放,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创新性的教学策略与课例分析】
【重点难点分析与处理】
1.文艺复兴( 14—17 世纪)
与古代相比,世界进入近代有两个突出的变化最引人注目,一个是世界的发现,一个是人的发现。如果说新航路的开辟是欧洲人的世界发现,从而使世界联为一体的话,那么文艺复兴则使人关注自身,从而发现了人,发现了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复兴运动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古代和近代的分水岭。那么这场文艺复兴运动何以从意大利兴起呢?这是我们了解文艺复兴最先要明白的第一个问题。
( 1 )关于文艺复兴兴起的背景
文艺复兴之所以兴起于意大利,与以下因素相关。
①社会根源(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自古以来,意大利就处于东西方商贸往来中转站的位置上,自从中世纪开始,意大利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很多城市市民阶级逐步壮大。意大利经济繁荣,造成人们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这种倾向与基督教的禁欲主张相矛盾;新兴工商业者在思想文化上要求摆脱宗教的压制和束缚,创造出适合于工商业者需求的文化。
②历史根源(人才和文化基础):
具有人文精神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统,在意大利保留最多。意大利各城市与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有着长期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意大利人更熟悉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典籍。拜占廷帝国在 1453 年灭亡后大批学者返回意大利。
( 2 )关于文艺复兴的过程、成就、实质和核心
按照教材的论述,文艺复兴的实质应该是 14 到 17 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从表面上看,文艺复兴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实际上它不是对古典文化的简单模仿,而是一种创新,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以资本主义萌芽为经济基础,以反封建教会为内容,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为目的的一场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而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即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肯定人的作用、价值,维护人的尊严,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问题是这样的结论提供给学生是否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是否对文艺复兴有了真正的理解。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种现象,所谓关于实质和核心之类的概念包括意义影响等相对抽象的论述往往是对具体史实的抽象和概括,是成年人、专家学者或者教师对相关历史理解得到的一种结论。这样的结论展现了教材的编写者对历史的思维过程,而并不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亦不能展现学生思维的困惑或者乐趣,这样的教学最终沦为一种记忆结论的背诵之学,进而也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枯燥无味。在教学中对这样的结论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书中的结论划出让学生阅读记忆,而另外一种是将大量的具体史实和历史原始材料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对文艺复兴的过程和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去概括文艺复兴的实质和核心。很显然后一种更符合现代教学理念,也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因此学生对文艺复兴的了解,不是建立在对这些抽象结论的记忆之上,而是建立在对文艺复兴时期过程及成就的了解之上。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文艺复兴的过程,师生共同欣赏文艺复兴时期文艺作品,了解其具体内容,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这方面有大量的历史史实可以运用,如意大利的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艺术三匠如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人的作品,英国莎士比亚、法国拉伯雷、西班牙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只有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成就和过程有所了解,那些抽象的结论和概念中的内涵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理解。
( 3 )关于文艺复兴的历史影响 &
14—17 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对整个欧洲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简单地说在教学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①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唤起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②创造了辉煌的文学艺术,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2. 宗教改革( 16 世纪)
与文艺复兴主要在知识分子中进行相比,发生在 16 世纪的宗教改革对欧洲的影响更具有普遍性。因为自中世纪以来,在欧洲,宗教对人们的控制是无孔不入,中世纪的欧洲上帝的地位远远高于国王,无神论者或者宗教的异端是少数,宗教不仅仅控制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还控制着世俗政权。文艺复兴虽然动摇了宗教神学的专制统治,但是教会的专制依然存在,而兴起于欧洲的宗教改革则打破了天主教会的专制,建立了适合欧洲各民族的新兴宗教,进一步解放了人的思想并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由于宗教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使宗教改革比文艺复兴更具普遍性和广泛性。
( 1 )关于宗教改革的背景
与中国中世 纪的 君王专制不同,欧洲中世纪显著特征是罗马天主教会的至高无上统治地位,其次才是国王贵族的统治,因此欧洲人摆脱专制统治首先要摆脱宗教神学的专制。无论是文艺复兴还是欧洲的宗教改革都需要注意这个特点。具体到宗教改革的背景来说,还需注意以下方面的特点。
①中世纪的天主教会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具体表现在政治上控制各国世俗统治权,因此观念上往往体现为君权神授或者君权神圣等说教。经济上则体现为对各国人民的剥削如什一税和赎罪券等;思想上,神学理论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宗教控制人们从生到死;而靠教会会众养活的教会自身日益腐化堕落。这样的天主教会自然无法满足新 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②文艺复兴初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天主教会的权威日益受到质疑,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有利基础。
③教会对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的压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 2 )关于宗教改革的过程与内容
宗教改革的过程:
近代由赎罪券引发的德意志地区的宗教改革在欧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继马丁路德之后,法国的加尔文,英国的亨利八世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宗教改革,通过宗教改革,新的教派得以产生,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因此了解 16 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过程,需要掌握马丁路德、加尔文和英国亨利八世的改革过程。这些改革因各自国情不同而各具特点,根据这些各自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把握改革过程,如马丁路德对赎罪券的反对和因信称义的主张,加尔文教对简朴生活的追求,以及英国亨利八世改革对君主权利的维护和对天主教教义的保留。再如从过程看,马丁路德的改革无疑是近代欧洲宗教改革的开始,而加尔文和亨利八世的改革则是宗教改革的扩展。
宗教改革的内容: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尽管各具特点,但综合起来看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有以下内容需要注意:
①主张“信仰得救”。只要信仰上帝,灵魂就可以得救,从而否定了罗马教会的权威;
②《圣经》高于教会和教皇,《圣经》代表理性,代表思想自由。每个教徒都有权直接阅读和理解《圣经》,从而打破了教会对《圣经》的垄断,很多新教派别为传播圣经,将圣经翻译成本民族语言,进而也促进了西欧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③简化宗教仪式,提倡勤奋节俭,有利于早期资产阶级的资本原始积累;这方面以加尔文派体现最为突出。
( 3 )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发生在 16 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形成了不受教皇控制的新教派,如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英国的国教,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在政治上加 强了 君主专制制度,巩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④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
需要说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为欧洲社会转型时期重大事件,二者之间既有一脉相承的联系也有明显的区别。联系是二者发生在欧洲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时期,都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教会专制,都在不同角度体现了人文主义理念,都得到世俗统治者的支持。但是另一方面,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首先从时间上看,文艺复兴在前,宗教改革在后,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思想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其次文艺复兴重在文学艺术思想文化领域,其主导力量为艺术家文学家等社会上层,其影响主要在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重在宗教生活,其主导力量是宗教界人士,因宗教信仰在欧洲人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宗教改革的影响远远要大于只局限于知识文化界的文艺复兴,其影响波及社会各阶层,但在深度上则逊之。其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宗教神学的冲击角度不同。在文艺复兴时代,反对宗教专制反对神权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多的是借助文学艺术作品甚至借助于科学,重在从学理上肯定人性反对神权,进而使神学的权威受到动摇,其反宗教专制以一种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宗教改革正是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思考宗教与罗马天主教的关系,从而肯定了人皆可以信仰得救而不必借助他人,进而需要对专制的罗马天主教进行改革,与文艺复兴相比,宗教改革不仅是思想运动还是政治运动。
【课例分析】
北京西城区实美学校 陈锦模 老师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课,最大的特点是结合美术学校学生的特点来开展教学,一是让学生搜集图片自己分析,这样学生有兴趣和主动性,加之又是他们的专业和特长,学生会很乐意的。
宗教改革中设计了学生活动,让学生来感受为什么需要宗教改革,苦行与祈祷实在是无能为力的表现,一方面引出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分析得很准确,一是信仰得救,二是直面圣经,自己理解。剥夺教会代理救赎和解释圣经的权利。二是如何做到,学生提到办圣徒扫盲班,用母语翻译圣经,而此件事正好就是路德做的,做圣经翻译成德文,促进了德国民族语言的发展。
在讲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影响时,一方面通过引用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看到人文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看到了纯粹个人主义带来的弊端,因此有了公共利益的诉求。
在评价环节,有学生自己画的作品,可以看得出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悟,人们不再购买赎罪券,不再苦行,不再祈祷,而着眼于赚钱,着眼于奋斗,着眼于世俗生活了。
通州区 李岩 老师的《欧洲宗教改革》一课,首先也有学生的参与,在讲课之前,已经有学生参观考察相关教堂,对理论讲述知识做铺垫。
对为什么要宗教改革这一问题的讲述,作者以中世纪基督教无处不在的势力与上升中的资产阶级对立矛盾来解析。但如果能把一个更大的背景讲出来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即在中世纪早期,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教权强大;到 1500 年左右,中世纪的历史即将过去,西欧各中央王权兴起,教权因十字军东征等自身的腐败日益丧失权力,中央王权强的国家教权弱,而中央王权弱的国家则教权强。这样能够比较好理解为什么宗教改革首先在德意志地区兴起。
对马丁路德的改革讲述从原罪论和救赎论讲起,便于学生理解赎罪券问题,能够将路德反对教皇和教会,但并非反对宗教本身,且路德多从《圣经》中寻找依据。作者对教材细微之处的处理与挖掘也很到位,如将《圣经》翻译成德文,一方面扩展了宗教改革的区域,让更多的人读得懂圣经,另一方面推动了德语即德语民族的产生。另外就是主张世俗王权应该高过教权,这也是德意志萨克森选帝侯庇护他的原因,即路德的改革主张得到了德意志广大地区的支持,不管是普通民众还是邦国统治者。
作者最后能够结合现实,一是现在西方还是信仰宗教,以德国今天教堂现状及奥巴马总统宣誓就职来看今天基督教对西方社会之影响,让学生看待基督在今天社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思想到中国曾经的基督教会学校及医院等。
课例 3 的最大特点是史料新,挖掘得深刻,说明作者非常关注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并以此指导教学。
三、【学生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学生常见问题】
学生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不好理解,教师如果单纯让学生记住书本知识,则学生很难真正体会这些精神内涵。另外,因为中国是一个非宗教国家,因此对于宗教改革等相关内容也不好理解,没有切身的体验,如此该怎么办呢?
【解决策略】
面对学生对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等抽象概念难以理解的困惑,深圳宝安中学 唐云波 老师是这样处理这个问题的。 唐 老师在文艺复兴教学中请学生选择词汇来感受中世纪,用文艺复兴的作品来感受人文主义理念,在学生感性基础上理解抽象的理性概念,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宗教改革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针对学生的特点,如上述西城区实美学校的学生,有绘画有赎罪体验。再如通州 王岩 老师,让学生参观一些教堂、了解一些基督教义,在讲课之前对宗教有一些接触和认识。宗教虽然改了但今天西方依然是一个宗教信仰国家,但必须是宗教与政治不能互相干涉,宗教可以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与安慰,但宗教不能操纵人类福祉。
四、【学习目标检测】
1 .学习达标的检测内容
命题内容与角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兴起的背景,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宗教改革的内容理解等角度命题。
2 .典型试题举例
(2009 高考江苏单科 )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 .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 .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 .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 .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解析】 B 此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三个概念。 A 项符合启蒙运动, C 项符合宗教改革, D 项符合启蒙运动,但三者都批判罗马天主教。
( 2010 年高考上海单科 7 题)
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右图)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其特征是
A .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B .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
C .教皇和君主各执权柄、互不干涉
D .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解析】 D 此题考查的是对宗教改革的背景,正如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文人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一样,要想为新兴资产阶级发展开辟道路,必须将封建专制王权的护卫者罗马天主教打倒。虽然教皇与世俗王权在中世纪初期有过权力争夺,但在中世纪后期二者实际上更多地融为一体,互相利用。如法国天主教士为第一等级,但法国同 时又是 君主极为专制的国家,二者是狼狈为奸。
第三部分 启蒙运动( 17—18 世纪)
一、 【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知识结构】
【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 .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
2 .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3 .认识启蒙思想家的进步主张,认识到进步思想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根据课标的要求,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启蒙运动的发生背景、启蒙运动思想家各自的主张以及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其中启蒙思想家各自的主张应该是教学中最主要的内容,因为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则构成了启蒙运动的核心。失去了这个核心,则启蒙运动也就失去了本原。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基础上,才能对与启蒙运动相关的概念如理性主义等有真实的体验和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学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启蒙思想家的生平及其主张。由于本专题内容主要涉及启蒙思想的主张,因多属于较深的理论问题,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将是本专题教学的难点,诸如什么是理性主义,启蒙运动如何发展了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的影响是什么等,怎样让学生理解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补充历史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难点。
【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
启蒙运动是近代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这次运动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基础上,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对欧洲的未来社会进行了理性的规划和思考。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对宗教对人性的束缚压抑不同,启蒙运动不仅仅对神学专制给予批判,而且还对世俗的封建专制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启蒙思想家们崇尚理性,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和个人自由,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政治理念,力图以理性为核心构建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新社会。这一思想文化运动对欧洲社会的变革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说,在知识结构上需要明确以下内容。
首先, 17—18 世纪启蒙运动之所以产生,是与欧洲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在学习中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启蒙运动发生的原因与背景。其次启蒙运动自英国发生,在法国达到高潮,到德意志的康德对启蒙运动进行总结,一大批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很多重要的主张,在教学中要对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及德国的康德等人主张进行归纳总结,把握启蒙思想家的异同点,特别是通过共同点的总结明确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核心,特别要理解启蒙运动在哪些方面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第三,启蒙运动作为欧洲重大的思想文化运动,对欧洲的政治变革特别是法国革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变革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是在教学中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知识更新与拓展】
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儒家思想是否有关?
欧洲的启蒙世纪,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和精神,其源泉概脱不出泰西传统,纯然是欧洲进入到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精神产品”,水到渠成,精神上大大落后于欧洲启蒙世纪的中国传统是帮不上多少忙的。
至于伏尔泰从自然理性出发,有些话与孔孟的话偶合,属于人性普遍共有的,不为谁所独专。例如,伏尔泰在某处说,人与兽之别在于人对同类有天然的同情心,这与我们孟夫子说的人皆有不忍之心,都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等,不是很相像么?此乃人性之所同然,能就此说伏尔泰是听了孟夫子的么?
中国文化自有其特殊的博大精深之处,它不必因其“启发”了欧洲的启蒙运动才显现其伟大。启蒙早期的欧洲人文主义者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实用主义地“引进”中国哲学,绝不意味着中国哲学真的被理解了,也不意味着中国哲学真的起了那种作用。
―― 陈乐民《启蒙札记》
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反“启蒙”言论:
启蒙运动的“普世观念”( Universalism )实际上是西方霸权主义的“遮羞布”,人权只是为了破坏其他文化提供合法依据;
启蒙运动是乔装打扮的文化帝国主义,它以一种高度理性化的形式向欧洲人提出“传播文化的使命”;
启蒙运动疯狂地追求知识,以致道德沦丧,宗教毁灭,最后引向法西斯主义;
启蒙运动过分相信理性,由于仅仅依赖理性,遂使人们在非理性袭击面前束手无策,无所适从;
启蒙运动是集权主义根源之一,它为法国大革命的恐怖统治提供理论基础,为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恐怖统治开辟道路;
启蒙运动作为解决当代问题的观点已经过时不适用,启蒙思想家所坚持的理性工具论导致生态危机和量子一统观……
―― 摘自美国历史学家达恩顿批驳“后现代主义”的反“启蒙”言论
启蒙内涵与当前中国的启蒙
所谓启蒙,就是打破迷信,回归理性,回归常识;是让理性之光照亮为各种专制统治的愚民政策所蒙蔽的心智,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一旦拨开迷雾,承认客观事实,顺应人性,用常识判断,人人得以接近真理。
当前中国亟须开启民智,进行一次再启蒙,(第一次“启蒙”在 20 世纪 10 - 30 年代,第二次“启蒙”在 20 世纪 80 年代)打破新老专制制度造成的精神枷锁,否则民族精神有日益萎缩之虞。
知识分子需要自己解放自己,争取人格独立,减少依附性,坚决抵制“颂圣”文化,摆脱祈盼或仰望“ 明 君”的情结,努力面向公众,理直气壮地弘扬普世价值:人权、法治、自由、平等、宪政、民主,这可以说是今天的“道统”。
―― 资中筠《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
二、【创新性的教学策略与课例分析】
【重点难点分析与处理】
1 .关于启蒙运动发生的背景与原因。
论及启蒙运动发生的原因很多教师多从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等方面分析。如政治方面诸如封建专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和压制;经济方面 17 、 18 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迫切要求推翻旧制度。为此,需要制造反封建的思想舆论;思想文化方面诸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使教会的权威受到沉重的打击,而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使教会的学说不攻自破,人认识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增强等。
这样的论述固然不错,但是还需要注意,从人文主义自身的发展角度看,人的解放在启蒙运动之前并没有彻底完成,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神学的权威受到了怀疑,神学专制对人的束缚逐步解除。但是人摆脱神学专制以后,世俗的权威对人的压制就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人的解放角度看,世俗的权威也应该被打倒,一切事物都应该在理性的法庭前为自己的存在作出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启蒙运动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启蒙运动是人文精神的进一步发展,没有这个内在的需求,一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都难以使启蒙运动得以产生,正是由于人的解放的使命并没有完成,人文主义精神需要进一步弘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条件的影响下,英法德等国的启蒙思想家才站在时代的潮头,对旧制度进行系统的批判,对新的社会制度进行完美的设计,对启蒙思想进行哲学总结,从而将人文主义推进到了新高度,进而构成了欧洲现代文明的基础。
2 .关于启蒙运动的高潮发生在法国的原因
纵观启蒙运动的经过,可以看出一个简单的发展线索, 17 世纪的英国 — 启蒙运动的萌发, 18 世纪的法国 — 启蒙运动的发展与高潮, 18 世纪晚期和 19 世纪初期的德意志地区 — 启蒙运动的尾声。在 18 世纪的法国,以启蒙思想家三剑客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提出了许多先进的主张,他们和其他启蒙思想家如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派等一道将启蒙运动推向了高潮,对法国、欧洲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启蒙运动中法国何以是中心,高潮因何发生在法国,简单地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1 ) 17 - 18 世纪的法国正是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相信“朕即国家”的路易十四打击贵族加 强 君主专制,法国成为欧洲各国封建统治最顽固、最反动的堡垒,君主的专制及等级制度的森严造成社会矛盾激化,资产阶级希望从理论上论证这个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进而建立更理想的社会制度,启蒙运动正是顺应这样的社会发展需要而在法国得以发展壮大的。
& ( 2 )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加强,形成了一批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教养的新兴阶级的代表,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
( 3 )教权势力的顽固和疯狂,迫使新兴阶级的思想家抛开宗教外衣,投向公开的理性宣传,而近代科学的兴起和英国革命的成功,则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实践经验,从而使法国的启蒙运动成为欧洲之中心。
3. 关于启蒙运动的内容
构成启蒙运动内容应该是当时各位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对内容的理解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启蒙思想家所面临的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相同,因此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应该有基本的一致性。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洗礼,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复苏,教会的权威受到削弱,宗教专制开始动摇。但是在人逐步摆脱宗教压制之后,世俗的压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又依然束缚着人自身,摆脱世俗政治的压迫,建立合理的政治制度就成为启蒙运动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看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的主张,不难看出他们主张的一致性。比如这些思想家抨击教会的专制,批判封建等级制度,提倡民主自由平等,主张主权在民,建立民主政治,对权力进行制约等。这些主张都是建立在对政治的理性思考上,建立在正确运用人的判断能力上。启蒙思想家抨击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主张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康德所总结的理性成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和指导思想,理性的光辉照亮了愚昧和黑暗的社会,人的独立判断和思考已经摆脱了文艺复兴时期对感性的推崇,而是上升到理性的层次,这样的上升使人文主义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启蒙思想家在内容上的一致之处;另一方面是由于启蒙思想家出身经历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因此启蒙思想家各自的主张有各具特色,掌握启蒙运动的内容必须要把握其各自的特点。如伏尔泰的思想重点在于对教会和封建专制的批判,其政治主张倾向于君主立宪制,这与伏尔泰的人生经历有关,很显然流亡英国的岁月对伏尔泰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孟德斯鸠则重在对权力的研究,提出三权分立的学说,这既与洛克的分权学说有相似之处,又发展了洛克的主张,很显然这样的学说是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理性思考,他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权力受到制约的民主政府。而卢梭所主张的主权在民、社会契约等观点正确解释了政府权力的来源以及政府与民众关系等问题,从理论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进而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
综合启蒙运动的主张,其在政治上的学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这些理论已经成为构建现代社会的理论基础,为各国所信奉。
① 天赋人权”学说:人生而自由、平等,是不可剥夺的权利。
②社会契约论”:认为人类在很早的时候,为了公共利益而签订契约,将权力授予少数人,委托他们来管理国家。
③“人民主权 ” 学说: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④三权分立学说:国家权力应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以实现权利的制约与平衡。
⑤ 法治学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关于启蒙运动的扩展和影响:
扩展方面,主要是要将康德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给学生讲解清楚。
“无论是对你自己或对别的人,在任何情况下把人当作目的,决不只是当作工具。”人本身是目的,这是一条最高原则和“绝对命令”。康德认为人具有绝对的价值,人的价值不是任何利害功用所能估量的。任何把人当作自己利益,欲望工具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
可以举一个例子:
人的某些方面可以成为他人的手段,但是,生命永远都只能是目的。不仅对生命如此,对人的身体也应当如此。除非该当或者自愿,身体也只能是目的。
在法律规则中,有没有一种在极端特殊的情况下,认为人吃人是正当的呢?很难想像这样一种情况。然而, 1884 年,英国大法官劳德·科勒里奇审理的杜德里和史帝芬被控于 1884 年 7 月 5 日 谋杀理查德·帕克一案,就是一个这样极端的案例。
1884 年 7 月 5 日 ,托马斯·杜德里、爱德文·史帝芬和另一位船员布鲁克斯以及后来的被吃者,一位 17 — 18 岁的男孩帕克,都是一个英国注册船只的海员,由于风暴,船只沉没在距好望角 1600 英里 的海上,他们被迫进入了一条属于这只船的小艇上。除了两罐头萝卜,他们连续 3 天没有足够的水和食物。
不久后的一天,杜德里和史帝芬对布鲁克斯说,如果救援还不来,他们中必须有人牺牲以拯救其他的人,但是布鲁克斯没有同意,那位男孩,显然是他们所指的牺牲者,当然没有参与商量。时间到了 7 月 24 日 ,杜德里建议通过抽签决定谁来做出牺牲以求其余的人活下来,但是布鲁克斯拒绝同意。第二天,杜德里在史帝芬的同意下,杀死了男孩。三人吃了男孩的血肉后又维持了 4 天。就在第 4 天,经过的船只发现了他们,他们得救了,但正如大法官劳德所说,他们“活在一种最低下的姿态中,他们被从福尔茅斯港口带到了爱克斯特受审”。
事后查明,如果没有那位男孩的血肉,他们等不到救援时,在第四天就会死于饥饿。而那个男孩也处在非常虚弱的状态,当然也会在他们之前死亡。在他们杀人时,没有任何船只出现,没有获救的可能。这时,惟一能救杜德里和史帝芬的就是杀了那个男孩。
这个案件可以说是无巧不成书一是必须有一个人死才能使其他人得救,二是死的这个人即使不被杀死也很快就会在其他人之前死去,三是这位最终被杀死的人是一个单身汉,死了以后引起对生者的伤痛和震动较小,重要的是的是这个人的死最后也确实使其他人得救了。但对这一在极端特殊情况下杀一个即将死去的人的行为,是不是应当赋予其正当性呢? 120 年前的陪审团在发现和证实了他们杀人的事实后,法官据此确认杜德里和史帝芬构成了杀人重罪。至于那位没有参与杀人、但没有制止杀人又吃了人肉的布鲁克斯,也被定了罪。
英国的普通法通过这个案例确认,人的生命不能成为他人幸福、或者生存下去的手段。康德说,人只能是目的,永远都不能是手段,这一点被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分推翻了,因为作为社会的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然而我们至少可以说,人的某些方面可以成为他人的手段,但是,生命永远都只能是目的。不仅对生命如此,对人的身体也应当如此。除非该当或者自愿,身体也只能是目的。
就像那位船上的少年一样,生命无论高贵与卑贱、愚钝与智慧、有用与无用、短暂与长久,他们是平等的,对他们本人而言都是最重要的。身体也一样,无论健全与残疾、有用与无用,都不可侵犯。
―― 高一飞《人的生命永远都只能是目的》,引自《读者》
这一命题反映的本质是什么呢?“人是目的”命题揭示出人因有理性而神圣。人作为感性血肉的动物,只具有相对价值,但是人的理性使其成为自在的道德主体,本身就是目的,也就具有绝对价值。人具有理性的特质,所以在任何时候,人绝不允许被随意摆布,人必须是被尊重的对象,不是达到目的的工具。理性使人同动物区分开来,获得了神圣的地位,成为世界万事万物最后的归宿。
关于影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以下几点:①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论准备;②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③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启蒙运动所宣传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④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如日本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课例分析】
从网上发现一个启蒙运动的课件,未留下作者名字。觉得对启蒙运动的处理很不错,首先作者从人文奥运导入课堂,通篇贯穿一种灵魂即是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即 智者运动 ——“ 将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 ” ; 文艺复兴 ——“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 ; 宗教改革 ——“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 ; 启蒙运动 ——“ 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惟一尺度 ” 。这一历程彰显了人文精神的步步升华。 对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分析有充足的史料作为依托,在说理的同时还注重这种理论的实践,即在讲启蒙思想的影响时,能够结合英、美、法具体的史实来说明问题,而且引申到中国,对中国当前的启蒙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足见作者历史视野比较宽广。
另一课件作者在讲述启蒙运动的影响时,出示了下面一幅漫画,非常形象地将启蒙运动宣传的主张,以及对专制王权的冲击展示了出来,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学生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学生常见问题】
如何理解启蒙运动核心“理性主义”是对“人文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比较启蒙思想家们主张的异同点?学生对启蒙“运动”从中国语境出发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因为,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对“运动”两个字时常有一种特殊的理解和情结,所谓“运而动之”。学生就容易想,这个运动是谁发起来的,是不是有组织有纲领啊等等这样的想法。
【解决策略】
1.引导学生理解“理性主义”的内涵
人的思考、判断
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资产阶级民主、科学
启蒙运动的旗帜
人的思考──怎样思考(科学)──思考什么(人的权利)
理性──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人人都有理性,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而不承认神的意志。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并成为启蒙运动的理论基础。
& 2.引导学生比较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崇尚理性,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
伏尔泰倡导君主立宪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追求政治民主、权力平等和个人自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
主张法治;
卢梭阐述了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论学说
努力构建一个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新时代
康德对启蒙运动做了经典的总结
3.引导学生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 1 )相同点:①背景:都来自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②内容:都提出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主张;③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繁荣,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武器;④性质上: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 2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前者发生在 14—16 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后者发生于 17—18 世纪,资产阶级壮大,欧洲 封建 君主强化了专制主义。②过程不同:前者兴起于意大利,后扩展到西欧;后者起源于英国,后以法国为中心,波及欧洲影响全世界。③方式不同:前者借助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借用宗教的外衣;后者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④核心不同:前者集中在文学艺术领域,核心是人文主义;后者集中在思想政治领域,核心是理性主义。⑤内容不同:前者的重点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反对基督教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重视现世生活、追求自由和幸福;后者强调理性,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⑥影响不同:前者的影响局限在西欧,后者的影响遍及欧美和亚洲,影响更具广泛性。
4.引导学生深刻理解 14 — 18 世纪的西欧出现的三次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中“人文精神”的一脉相承性
“人文精神”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名称,如在文艺复兴时期称作人文主义,启蒙运动时期称作理性主义。
人文主义主张: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②崇尚科学和理性,追求知识和真理;③享受现实生活,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
值得注意的是:人文主义者反对以神为中心,但并不反对神。人文主义者都是基督教徒,信奉上帝,他们反对的是宗教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他们认为,神性非常崇高,人性也非常崇高。文艺复兴时期圣母、耶稣、天使画像的人性化,正是这种理念的反映。
而到了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表现为“理性主义”,人们勇于运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追求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主张用光明驱散现实的黑暗,是人类理智进一步成熟的标志。
总之人文精神起源于古代希腊,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个阶段,获得不断发展。
5.引导学生形成对启蒙“运动”的正确理解
将 Enlightenment 译成启蒙“运动”容易引起学生习惯性的误解。实际上西方的启蒙是自然、自发、在日常进行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久远历史价值的精神和心智活动。它或许是个人的,也可以是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史学家、社会学家、文学家、新闻记者等等在思想和知识交流播种下可以提升人类价值和品位的精神种子,这些种子即使不能“立竿见影”地见出效果,也将(这是更重要的)在将来结出果实。启蒙思想家们之间没有入主出奴的一致意识形态,他们都是独立的、自由的、见解互有同异的人。他们没有统一的“教条”,更不相互依傍,但他们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共同点,例如都提倡思想和言论的开放性、知识的普遍性,由此必然催生民主、自由、平等等人类进步理念和制度的诞生和对人权的绝对尊重。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孔多塞认为当时的启蒙思想在法国要反对两种“暴政”,即“政治暴政”和“宗教暴政”。康德所谓“启蒙”就是敢于 公开使用 自己的理性(私下使用并不困难),即争取言论自由。
―― 陈乐民《启蒙札记》
四、【学习目标检测】
1 . 学习达标的检测内容
命题内容与角度:启蒙运动的背景、各主要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影响、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比较等角度命题。
2. 典型试题举例
( 2010 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 4 题)
“ 17 世纪末科学革命的胜利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这是因为
A. 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性主义思想基础
B. 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人文主义思想基础
C. 有些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科学家
D. 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都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 解析 ]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 / 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考试内容:启蒙运动。分析:科学革命尤其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人类理性的产物。这对启蒙思想家产生重大影响,其结果是启蒙思想普遍把自然科学发现中的理性原则运用于社会科学,确立人类社会同样存在简洁的客观规律的信念,从而将一切置于人类理性的审视之下加以考察。这就是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理性主义。
( 2010 年高考山东文综 16 题)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A .智者学派思想 —— 人文主义思潮
B .牛顿经典力学 —— 爱因斯坦相对论
C .君权神授说 —— 社会契约论
D .罗斯福新政 —— 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
【解析】 C “君权神授说”是宣扬君主的权力是来自神的,所以众人应该服从于他的统治,这种思想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的。“社会契约论”则宣扬人民有反抗暴君专制的权力的。二者是相矛盾的。
( 2009 北京文综高考)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 .反对宗教神学,强调三权分立
B .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 .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解析】 C ABD 都只是启蒙运动中思想家的主张, C 项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 2011 年海南高考 28 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 分)
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这即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人民主权的原则……是无可争议的”,但“主权只是一个有限的和相对的存在”。 “如果你确信人民主权不受限制,你就等于随意创造并向人类社会抛出了一个本身过度强大的权力,不管它落到什么人手里,它必定构成一项罪恶。”
18 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伯克说:“我相信,如果卢梭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他一定会吓昏过去。”
——摘自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等
(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主要内容。( 4 分)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8 分)
【答案示例】
( 1 )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人民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转让与代表;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个人服从公共意志。( 4 分)
( 2 )理论上:否定了君权神授 和 君主主权理论;启蒙了民主平等思想。“人民主权”概念具有模糊性和抽象性,有时可能导致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侵犯;在近现代,直接民主不具有全面实施的可行性。( 5 分)
实践上: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思想来源,但雅各宾派专政过激的一面也与之有密切关系。( 3 分)
【解析】本题以卢梭的人民主权为切入点,考察法国的启蒙运动的相关内容。第( 1 )题,回顾所学相关知识,结合关键词 “自己来代表本人”“直接民主”“ 公共意志”等来概括、组织答案。第( 2 )题,理论上应从反封建的角度作答,实践上应结合当时相关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的革命主张和民主制度来验证。当然在论证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提及其局限性,如雅各宾派专政过激政策、直接民主在近现代人口大增的情况不下具有可行性等。&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