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在贾府住了几年进府大概她几岁光景?洞房花烛宝主大概几岁光景?老祖宗大概几岁?府处大概哪地方?故事大概在哪朝?

  林黛玉几岁进的荣国府  现在的红学界一般都认为林黛玉是六岁进的荣国府,我不太清楚这么说的根据何在,大概是因为他们觉得林黛玉进荣国府的时候是林如海到任扬州的第二年,既然第一年林黛玉五岁,那么第二年当然是六岁。其实这个感觉是错误的,按照书中的交代,林黛玉去荣国府的时候,已是林如海到任扬州的第三个年头了,所以林黛玉进荣国府的准确年龄是七岁而非六岁。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说清楚林黛玉进府时的年龄并不困难,只需要搞清楚两个前提就可以了,一个是贾雨村在扬州前后一共呆了多长时间,一个是林黛玉进荣国府的具体月份。  按照书中的介绍贾雨村是在林如海刚刚到任一个月的时候来到扬州的,那时是书中的第六年,书中明确交代这时林黛玉五岁。贾雨村到了扬州之后先病了一个月,然后相托友人之力进入林府作了林黛玉的老师,【堪堪一载的光阴】林黛玉的母亲贾敏【一疾而终】,这里所说的一年并不是大约的时间,而是【堪堪一载】,恰好、整整一年的意思。贾敏去世后的第二个月贾雨村在郊外巧遇了冷子兴,书中有贾雨村对冷子兴说的【可惜上月贾敏亡故了】。两个人谈论了一番荣宁两府的事情之后贾雨村又得到了朝廷起复旧员的消息,于是回到林家央求林如海帮忙,林如海答应让他下个月初二随林黛玉一同进京,托贾政帮助贾雨村跟有关部门勾通此事。由此可以算出贾雨村前后一共在扬州呆了十四个月多一点。  至于林黛玉到达荣国府的具体月份可以综合两个已知条件,第一是林如海对贾雨村说:【“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因为此时距贾敏去世方才一个月,在这个时间内贾母接到了林如海的报丧并已经派船到达了扬州,说明从扬州乘船沿大运河至北京单程所用的时间也就是十天左右,所以在初二登船出发的林黛玉应是当月中旬到达的京城。第二个条件是贾母在给林黛玉安排住处的时候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贾母的话说明此时正是北京的残冬季节。按照我的理解北京地区的阴历正月还是寒冬气候,三月已进入春天,可以称作残冬的季节应是二月的中上旬。关于这个问题有一次在北京大观园我曾和一位红学家探讨过,他认为我的理解有误,他说过去四季的划分是一、二、三月为春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所以书中的残冬应该是十二月的月末。当时周围还有不少人,我鉴于他的身份没好意思当面驳斥他,可是心中却很不以为然。任何一个读者都能理解贾母说的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是指天气暖和以后的意思,绝不是按照月份,也不是按照节气的规定说这些话的,再怎么说贾母也不会在大正月天气正冷的时候就把贾宝玉和林黛玉搬出暖房去,直到现在北京地区停止冬季供暖也不可能截止于阴历十二月或者是阴历正月。关于北京季节的划分方法书中第二十七回有一段描写可供大家参考:【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芒种距离立夏已经一个月了,然而书中却说芒种一过才是夏日,可见《红楼梦》的作者并不是按照日历上的节气或者月份来划分季节的,而是根据各地的气候,比如第一回写金陵的时候四月份已经进入炎炎的夏日了。再者北京的气候特点并不是四季分明,四季的时间也不是各占三个月,而是冬夏两季时间较长,春秋两季时间较短,尤其是春季,一般只能维持两个月的时间,所以贾母所说的残冬指的并不是节气,而是气候。另外我们还可以参考周汝昌老先生为他自己校订的《红楼梦》二十七回所作的一段注释:“北京之地春迟,立春、雨水犹在冬季。春季后推一月,惊蛰、春分为孟春,清明谷雨为仲春,立夏小满为季春。时当公历三四五月,至芒种入六月,方是夏日也。”  如果我们上面所作的分析不错,林黛玉从扬州出发的时间是书中第八年的二月初二,那么再往前推十四个月就是贾雨村到扬州的时间,那时应是书中第六年的十一月,当年林黛玉五岁,所以林黛玉进荣国府的时候已是林如海到任扬州的第三个年头了,由于林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所以她很可能是在船上度过的七岁生日,进荣国府的时候已经满七岁了。  关于林黛玉进府的时候已经七岁了还有两个可供参考的例子,一是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贾宝玉的时候说他七八岁了,按照本书的书写习惯,一般情况下两个数字连起来说大都以后面那个数字为准,因为林黛玉比贾宝玉小一岁,所以也可证明林黛玉这年七岁。另一个例子是林黛玉进府的第二天书中介绍贾珠的儿子贾兰时年五岁,据七十八回贾宝玉、贾环和贾兰一同作诗词的时候交代,贾环比贾兰大两三岁,其实大两三岁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贾环比贾兰大却是一定的,贾探春是贾环同父同母的亲姐弟,贾探春又生于三月份,所以贾探春至少也要比贾环大一个年头,也可推算出贾环应比贾兰至少大一个年头,由于贾探春和林黛玉同岁,所以贾兰五岁也可以证明林黛玉此时已经七岁了。如果林黛玉只有六岁,那么贾环的年龄岂非比贾兰还要小了。  结论:林黛玉进荣国府的具体时间是书中第八年的二月中旬,也就是林如海到任扬州的第三个年头,林黛玉已满七岁。六岁的说法之所以站不住脚,因为和贾母所说的残冬季节相悖,也和贾宝玉与贾兰的年龄相矛盾。  我知道想要纠正一些传统的观点很难,别说像作者和脂砚斋究竟是谁那样的大问题,就连人物年龄这样的小问题也不容易,但是既然是研究学问,我们就应该尊重事实,尊重书中的描写,而不应该在意这些观点是谁提出来的,即便他是位尊名重的大人物。  
楼主发言:4次 发图:0张 | 更多
  基本上同意LZ的思路,即林MM进贾府时,才能6、7岁!  不过,LZ为了论证7岁的结论,把贾府坐实了在北京,值得商榷~~~~~  《红楼梦》的笔法,就是“甄世隐、贾雨村”,即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看《红楼梦》第5回之“太虚幻境”:  宝玉看了,便知感叹。进入门来,只见有十数个大橱,皆用封条封着。看那封条上,皆是各省的地名。宝玉一心只拣自己的家乡封条看,遂无心看别省的了。只见那边橱上封条上大书七字云:“金陵十二钗正册”。宝玉问道:“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宝玉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警幻冷笑道:“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  呵呵,按照第5回,贾府所在,分明又是在南京
  此说确实有理,我们看得不细。黛玉进府,应为七岁。
  @冒魔仙6猫摸先
9:01:00  基本上同意LZ的思路,即林MM进贾府时,才能6、7岁!  不过,LZ为了论证7岁的结论,把贾府坐实了在北京,值得商榷~~~~~  《红楼梦》的笔法,就是“甄世隐、贾雨村”,即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看《红楼梦》第5回之“太虚幻境”:  宝玉看了,便知感叹。进入门来,只见有十数个大橱,皆用封条封着。看那封条上,皆是各省的地名。宝玉一心只拣自己的家乡封条看,遂无心看别省的了。只见那边橱上封条上...........  -----------------------------  诚心请教:林黛玉妙玉香菱的原籍都在苏州,秦可卿是个孤儿,晴雯和花袭人更和金陵不沾边,她们为什么都在金陵的册子上。贾府的人都管金陵老家叫南边老家,如果贾府在金陵,那么南边老家又在哪里?
2:47:00  冒魔仙6猫摸先
9:01:00  基本上同意LZ的思路,即林MM进贾府时,才能6、7岁!  不过,LZ为了论证7岁的结论,把贾府坐实了在北京,值得商榷~~~~~  《红楼梦》的笔法,就是“甄世隐、贾雨村”,即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看《红楼梦》第5回之“太虚幻境”:......  -----------------------------  不敢当,  关于“金陵12钗”,似乎不难理解的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吧,比如现在的各国都有的“足球联赛”吧,假设“中超”的“江苏舜天队”(其主场就在南京),这支足球队里的队员呢,也不全是南京人的,甚至不全是江苏人!也有外省人,此外还有3杆“洋枪”,但是,这些人组成的队伍,还是号称“江苏舜天队”!  《红楼梦》第18回:  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妙卿出现。至此细数十二钗,以贾家四艳再加薛林二冠有六,添秦可卿有七,熙凤有八,李纨有九,今又加妙玉仅得十人矣。后有史湘云与熙凤之女巧姐儿者共十二人,雪芹题曰“金陵十二钗”是本宗《红楼梦》十二曲之意…………  这儿意思也狠清爽的,不管妙黛菱晴袭等人跟金陵沾不沾边,但是她们都跟贾府沾边了就行,呵呵。  还有,同样是18回:  (妙玉)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因此方使妙卿入都。】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  暂时先不说“长安都中”,且看脂批【因此方使妙卿入都】,也就是说,“妙卿入都”之后最终客居贾府了,她才有可能成为“12钗”中的一员了!  问题又出现了,“长安都中”,跟金陵相距10800里啊!  我觉得,“长安都中”云云,不过是作者的狡猾之处吧,脂批所谓“借省亲写‘南巡’”,而“金陵十二钗”之金陵2字,正是写当年曹家“江宁织造”之富贵风流!
2:47:00  @冒魔仙6猫摸先
9:01:00  林黛玉妙玉香菱的原籍都在苏州,秦可卿是个孤儿,晴雯和花袭人更和金陵不沾边,她们为什么都在金陵的册子上。贾府的人都管金陵老家叫南边老家,如果贾府在金陵,那么南边老家又在哪里?   ----------------------------  魔兄说得大体对。我补两句吧。以书中说,是贾家老宅在南京,现有八房在京(长安),其余十二房在老家南京。但他们都是南京人。至于金陵,之前有帖子详论过。是指“省”而非“城市”。所谓“金陵省”应指清初之“江南省”。辖境包括现江苏南部、浙江、及安徽东南部。
  @冒魔仙6猫摸先
9:01:00  基本上同意LZ的思路,即林MM进贾府时,才能6、7岁!  不过,LZ为了论证7岁的结论,把贾府坐实了在北京,值得商榷~~~~~  《红楼梦》的笔法,就是“甄世隐、贾雨村”,即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看《红楼梦》第5回之“太虚幻境”:  宝玉看了,便知感叹。进入门来,只见有十数个大橱,皆用封条封着。看那封条上,皆是各省的地名。宝玉一心只拣自己的家乡封条看,遂无心看别省的了。只见那边橱上封条上...........  -----------------------------  书中的贾府在京城,而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京城并不在南京,而是在南京之北的某个地方。  第一,书中多次提到“南边儿”,这里的南边儿指的就是南京。而当时贾家时由于在京城坐官才举家迁入京城的。他们的祖籍应该是在南京,也就是书中的“金陵”、“南边儿”。  第二,太虚幻境里把贾家的薄命女儿规入“金陵”十二钗,是根据其祖籍来归类的。辟如我们今天的流动人口,虽然你生在外地,但户籍依然归老家当地管的。
  @冒魔仙6猫摸先 4楼   不敢当,  关于“金陵12钗”,似乎不难理解的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吧,比如现在的各国都有的“足球联赛”吧,假设“中超”的“江苏舜天队”(其主场就在南京),这支足球队里的队员呢,也不全是南京人的,甚至不全是江苏人!也有外省人,此外还有3杆“洋枪”,但是,这些人组成的队伍,还是号称“江苏舜天队”!  《红楼梦》第18回:  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  -----------------------------  贾府的所在历来有南北两种说法,自己按照自己的路子探讨吧。我也认为《红楼梦》写的很多事都是作者家在南方的事情,但是毕竟他把这些事情都虚构在了北京,如是长安则应称金陵为东边老家了。所谓虚实真假也不太好说,如果说《红楼梦》写的人都从反面看,活人都是死人,死人都是活人,北面是南面,南面是背面就没有意义了,《红楼梦》毕竟讲的还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故事。如果理解实际上贾(假)府在金陵,而甄(真)府在北京,贾雨村和林黛玉是从北京去的南京大概也可以。感谢先生不厌其烦,我非常喜欢探讨《红楼梦》,也是刚刚来到这个论坛,能够听到一些真知灼见我还是很高兴的。
  楼主客气!呵呵  其实说到北京、南京,我也并没有完全不同意你的观点~~~~~  但是呢,因为《红楼梦》的笔法(甄世隐、贾雨村),书中的“京都贾府”确实有时候给一种忽南忽北的感觉的  第3回————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里,“辣子”一词,跟辣椒的意思风马牛不相及!为扬州地区的方言(也确如贾母所说,是泼皮无赖的同义词),江苏中部、北部的人也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  我的理解,曹雪芹这样写,除了有脂批所谓的“狡猾”之外,主要的还是为了“避祸”吧,毕竟当时的“文字狱”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曹把历史上真实的曹家当“江宁织造”的那些事,被逼着设计成“京都贾府”之后,似乎难免的要出现一些矛盾的
  @冒魔仙6猫摸先
9:59:00  楼主客气!呵呵  其实说到北京、南京,我也并没有完全不同意你的观点~~~~~  但是呢,因为《红楼梦》的笔法(甄世隐、贾雨村),书中的“京都贾府”确实有时候给一种忽南忽北的感觉的  第3回————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  《红楼梦》一书毕竟有对朝廷不满的意思,尤其是贾家前辈为朝廷立下那么大的功劳,以至至今黎庶念宁荣,可是两府却因为不大的罪过被抄没了。如果罪大贾兰则不可能再当大官了。这个怨气很明显,很可能会让朝廷生气,如果是为了避难,似乎不应该把曹雪芹的名字赫然写在书里,作书和修改书的罪名不会相差很大。
  林黛玉进荣国府时是红楼八年,虚假年龄七岁,真实年龄十岁。
  真的没有思考过年纪这个问题,看了这个帖恍然大悟,电视剧真是误导太深了,总以为黛玉进贾府时已经十几岁了,所以常常疑惑为什么总是说黛玉宝玉打小就在一处,宝玉成婚时也没多大,为什么说打小呢,俩人在一起也没几年啊,这下总算清楚了
  我是先看书,再看电视剧的。读书时的印象,就是认为黛玉时贾府的时候六、七岁,和宝玉两个无猜。  不过,原先看的时候,那个宝钗在薛蟠抢完人后也进京了,和黛玉的年龄相比的话,在路上走了“五年”才到贾府,这个BUG我没读出来。
  @好了和尚 11楼   林黛玉进荣国府时是红楼八年,虚假年龄七岁,真实年龄十岁。  -----------------------------  和尚你好,在书话红楼,不和你说话,我都不习惯了。  “虚假年龄七岁”。既然是虚假,何必七岁?七十、七百、七千,都可以指为虚假。  在虚假的基础上,我完全可以说王母娘娘是我岳母。天狼星是我的家,你们爱信不信----假的。
  @好了和尚
11楼  林黛玉进荣国府时是红楼八年,虚假年龄七岁,真实年龄十岁。  ——————  @偶像的清晨 13楼   我是先看书,再看电视剧的。读书时的印象,就是认为黛玉时贾府的时候六、七岁,和宝玉两个无猜。  不过,原先看的时候,那个宝钗在薛蟠抢完人后也进京了,和黛玉的年龄相比的话,在路上走了“五年”才到贾府,这个BUG我没读出来。  -----------------------------  “林黛玉进荣国府时……虚假年龄七岁,真实年龄十岁”,这个问题不可简单地做这样的陈述。  小说中,林黛玉进贾府是在1726年,这一年林应为10岁,小说却将她写作7岁,因此,10岁应是真实年龄,7岁应是虚假年龄。从这样的角度看,好了和尚是说对了的。  但林的原型应是1723年进的贾府(该年李煦获罪被抄家,家人及与案件相关人员被逮捕),该年林黛玉7岁,故林进贾府的真实年龄又可以说是7岁。  偶像说薛宝钗“在路上走了‘五年’才到贾府”,不知怎么会有‘五年’的印象?我觉得,书上交代的是,第一年(1726)薛蟠出人命案,但薛一家继续上路,第二年(1727)薛蟠、薛宝钗到京进贾府。
  @蒲正兴 15楼   “林黛玉进荣国府时……虚假年龄七岁,真实年龄十岁”,这个问题不可简单地做这样的陈述。  小说中,林黛玉进贾府是在1726年,这一年林应为10岁,小说却将她写作7岁,因此,10岁应是真实年龄,7岁应是虚假年龄。从这样的角度看,好了和尚是说对了的。  但林的原型应是1723年进的贾府(该年李煦获罪被抄家,家人及与案件相关人员被逮捕),该年林黛玉7岁,故林进贾府的真实年龄又可以说是7岁。  ......  -----------------------------  因为我是这样理解的:  黛玉6岁进贾府的话,那么她遇到来待选的宝钗的时候,宝钗是在贾府的第二年,过第一个生日,就是15岁的生日。那么,黛钗第一次相见,应该是黛玉11岁左右,宝钗14岁左右,而宝玉12岁左右。  可是,宝钗和黛玉,一个是由贾雨村把黛玉送到贾府后,马上去判葫芦案了,而葫芦案在到贾雨村手里以前,薛蟠就和母亲妹妹上京了。  黛玉6岁,宝钗启程进京。到了黛玉11岁,宝钗才在贾府遇见黛玉,宝钗不是在路上走了“5年”吗?
  @偶像的清晨 16楼   因为我是这样理解的:  黛玉6岁进贾府的话,那么她遇到来待选的宝钗的时候,宝钗是在贾府的第二年,过第一个生日,就是15岁的生日。那么,黛钗第一次相见,应该是黛玉11岁左右,宝钗14岁左右,而宝玉12岁左右。  可是,宝钗和黛玉,一个是由贾雨村把黛玉送到贾府后,马上去判葫芦案了,而葫芦案在到贾雨村手里以前,薛蟠就和母亲妹妹上京了。  黛玉6岁,宝钗启程进京。到了黛玉11岁,宝钗才在贾府遇见黛玉,宝......  -----------------------------  依我看,这段时间林、薛的年龄是这样的:  1726年——黛玉10岁(写小3岁为7岁)进贾府;宝钗13岁(薛蟠15岁,宝钗小2岁)在进京途中(薛蟠打死冯渊)。  1727年——贾雨村审案,薛蟠并未留下来,与母、妹继续前行并到京进贾府,薛宝钗14岁,林黛玉11岁。  1731年——薛宝钗18岁(写小3岁为15岁,本年第22回交代宝钗乃“将笄之年”),林黛玉15岁,与写小了3岁的薛宝钗同岁(也是将笄之年)。【二人原型为同一人,故写第45回时作者将二人年龄、思想都“合而为一”了】。
  @蒲正兴 17楼   依我看,这段时间林、薛的年龄是这样的:  1726年——黛玉10岁(写小3岁为7岁)进贾府;宝钗13岁(薛蟠15岁,宝钗小2岁)在进京途中(薛蟠打死冯渊)。  1727年——贾雨村审案,薛蟠并未留下来,与母、妹继续前行并到京进贾府,薛宝钗14岁,林黛玉11岁。  1731年——薛宝钗18岁(写小3岁为15岁,本年第22回交代宝钗乃“将笄之年”),林黛玉15岁,与写小了3岁的薛宝钗同岁(也是将笄之年)。【二......  -----------------------------  那就是其实观点差不太多。只是我认为是一个“进京路上走了5年”的BUG,你认为是“黛玉写小了3岁”,差不了太多。我也可以认可黛玉进贾府是7岁,那就“在路上走了4年”。观点就更差不了太多了。
  提起红楼梦,不得不用《阿Q正传》做一个类比。  《阿Q正传》不确指某个时代,不确指某个人。阿Q代表的是民族的灵魂,应该不会有人提出异议。“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让人们知道了阿Q是现代人,枪毙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如果变换枪毙、革命党之类的一些词汇,就可以看出《阿Q正传》反映的是整个封建社会。革命一词很早就出现了,唐朝人把八百诸侯会孟津称为武王革命。阿Q“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  对《阿Q正传》人们有正确的认识,为什么对红楼梦就没有正确的认识。偏偏把红楼梦说成是康雍乾时事,依据在哪儿?  红楼梦全书在隐,可是隐着隐着却扔出了曹雪芹这个真名,这可能吗?  两点间的距离,直线最近。狗都知道,可就是有人不知道。
  首先,《红楼梦》里的关于年龄的一些问题,应该承认!  象什么宝钗的“15岁生日”了,应该是一个明显的问题!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些年龄上出现的问题,就象是一个个的谎~~~~~  按照张爱玲的比较合理的说法呢,作者不是在存心说谎!  张爱玲的说法,原因是现在流传下来的《红楼梦》原著前80回里的有些章节的内容,存在着初稿和修改稿并存的现象,  说明一下,首先这些稿子都是曹雪芹写的,前80回不存在曹雪芹的初稿又被他人修改了  按照张爱玲的说法,来解释宝钗生日的话,也是说的过去的,  即:  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的开头的一些贾琏俩口子商量宝钗生日的文字,狠有可能是初稿的内容,又因为其他的上下文都已经被曹雪芹修改了,但是这个生日的问题还没修改(来照应上、下文),于是流传到现在,读者一读就发现这个问题了  总之,这应该是一个问题!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些年龄上出现的问题,就象是一个个的谎~~~~~  我可以相信作者可能不是想存心说谎的,因为《红楼梦》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问题的,  但是!  有些红迷朋友总是想替作者来“圆谎”了,他们总是说,象《红楼梦》里年龄上出现的问题其实不是问题,还大篇大论的说这是作者什么“精心的设计”之类,甚至还认为指出这些问题的读者没有读懂《红楼梦》!  这个,就有些搞了!!  所以,  我还是愿意相信,  首先在一些人的年龄上,红楼梦是有问题的;其次,还是张爱玲的一些说法合理一点,因为她的说法简单明了;三,有些红迷的观点太复杂了,有点搞~~~~~  呵呵。
  @嘻嘻红门 19楼   提起红楼梦,不得不用《阿Q正传》做一个类比。  《阿Q正传》不确指某个时代,不确指某个人。阿Q代表的是民族的灵魂,应该不会有人提出异议。“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让人们知道了阿Q是现代人,枪毙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如果变换枪毙、革命党之类的一些词汇,就可以看出《阿Q正传》反映的是整个封建社会。革命一词很早就出现了,唐朝人把八百诸侯会孟津称为武王革命。阿Q“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  对《阿Q正传......  -----------------------------  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走到河边,要过河,可河水太深,水流太急,又没有船。他上下一望,发现上游离他一两里处有座桥。他该怎么办?  “两点间的距离,直线最近。狗都知道”,可这个要过河的人却没有走直线过河,而是枉道过了桥,他知道自己是人,不是狗。
  @嘻嘻红门  《红楼梦》是写的康雍乾时事,这才是正确的认识,说是写道明末清初时事就错了,说是写的整个封建社会就更错了。  《红楼梦》还真就是曹雪芹写的,不管这个“曹雪芹”是字、是号、是别署,还是别的什么。
  《红楼梦》里主要人物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甄英莲存在虚假年龄和真实年龄。作者编造虚假年龄是为了使读者对于故事的年代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也就是说作者的虚假年龄是用来纪年的。主要人物虚假年龄的关系是:薛宝钗和甄英莲同岁,都比贾宝玉大一岁,贾宝玉比林黛玉大一岁。  主要人物虚假年龄在判定红楼纪年里的作用:  贾宝玉诞生是一岁,定为红楼元年。  贾宝玉七岁,定为红楼七年。  贾宝玉十三年岁,定为红楼十三年。  贾宝玉出家十九岁,定为红楼元十九年。  林黛玉五岁,定为红楼六年(黛玉比宝玉小一岁)。  林黛玉十七岁病逝,定为红楼十八年。  薛宝钗十五岁,证明是红楼十三年(宝钗比宝玉大两岁)。  甄英莲十二岁,证明为红楼八年(英莲比宝玉大两岁)。
  蒲正兴说的绝对正确,没有缪误。《红楼梦》就是写清朝的事,不是明朝的事,更不是元朝的事,遑论宋朝、唐朝、隋朝、汉朝、秦朝、周朝。
  红楼元年  一、红楼重要事件:  (一)贾宝玉诞生。  4月19日(“炎夏永昼”“烈日炎炎,芭蕉苒苒”)。  甄士隐梦遇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顽石下凡历劫,暗示荣国府贾宝玉衔玉诞生。  (二)贾雨村赴京。  8月15日(“中秋佳节”)。  甄士隐资助雨村。  8月16日(“十六日”)。  贾雨村进京会试。  二、人物真假年龄:  小说描述贾宝玉诞生(即虚一岁)是虚假年龄,真实年龄四岁。描述甄英莲“年方三岁”是虚假年龄,真实年龄五岁。  红楼二年  一、红楼重要事件:  (一)丢失甄英莲。  正月15日(“元宵佳节”)。  霍启看灯丢失甄英莲。  (二)葫芦庙失火。  3月15日(“这日三月十五”)。  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焚毁。  春天(3月)。  甄士隐夫妇在田庄无法安身,贱卖田产投奔岳丈而去。  二、人物真假年龄:  贾雨村说甄英莲“五岁被拐”是错误年龄,真实年龄六岁。  红楼三年  一、红楼重要事件:  (一)甄士隐出家。  秋天(9月)(“一二年”)。  甄士隐投奔岳丈封肃一年六个月以后,贫病交攻,随跛足道人出家而去。  红楼四年  一、红楼重要事件:  (一)封氏度日艰。  封氏主仆三人依靠父母艰难度日。  红楼五年  一、红楼重要事件:  (一)贾雨村升任。  春天(3月)(“一二年”)。  甄士隐出家一年六个月以后,贾雨村升任大如知府。  (二)娇杏命运济。  红楼五年春天(3月),娇杏嫁雨村。  红楼六年春天(3月)(“只一年”),娇杏生儿子。  红楼六年秋天(9月)(“又半载”),娇杏扶正室。  三、读者注意事项。  此处娇杏生子扶正都不是在贾雨村革职以前,而是在贾雨村革职以后。作者写作手法都是先将一段故事叙述完结,再来叙述另一段故事。后文贾天祥亡故和林如海病重也是如此写法。  红楼六年  一、红楼重要事件:  (一)贾雨村革职。  春天(2月)(“不上一年”)。  贾雨村升任知府十一个月被参革职,送家眷回原籍以后,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二)雨村入林府。  冬天(9月)(“偶感风寒”)。  贾雨村游历到扬州。  冬天(10月)(“一月光景”)。  贾雨村病愈以后入林府教书。  二、人物真假年龄:  小说叙述林黛玉“年方五岁”是虚假年龄,真实年龄八岁。  红楼七年  一、红楼重要事件:  (一)贾夫人病逝。  冬天(10月)(“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  贾雨村进林府一年以后,贾夫人病逝。  (二)演说荣国府。  冬天(11月13日)(“其母上月竟亡故了”)。  贾雨村遇冷子兴演说宁荣府。  (三)林黛玉进京。  冬天(12月)2日(“出月初二”)。  贾雨村随林黛玉进京投奔荣国府。  二、人物真假年龄:  冷子兴说贾宝玉七岁(“七八岁”)是虚假年龄,真实年龄十岁。贾蓉年龄十六岁(“十六岁”)。贾琏年龄二十岁(“二十来往”)。  红楼八年  一、红楼重要事件:  (一)黛玉进荣府。  正月(“残冬”)。  林黛玉进荣国府。  (二)贾雨村判案。  正月(“残冬”)。  贾雨村进荣国府,在贾政帮助下复职候缺。  3月(“不上二月”)。  贾雨村选任应天府。  4月。  贾雨村判断葫芦案。  二、人物真假年龄:  小说叙述甄英莲十二岁(“十二三岁”),这是真实年龄。贾宝玉虚假年龄八岁,真实年龄十一岁。林黛玉虚假年龄七岁,真实年龄十岁。  三、读者注意事项。  许多读者质疑林黛玉和贾宝玉初见时候,从文章语言对二人形容和神态的描述来看,都不像七岁和八岁的年龄。这个怀疑是正确的,因为他们的真实年龄都已经十来岁了。  附录:人物真假年龄表:  红楼元年,贾宝玉年龄(小说)一岁(真实)四岁。甄英莲年龄(小说)三岁(真实)五岁。  红楼二年,贾宝玉真实年龄五岁。甄英莲真实年龄六岁。  红楼三年,贾宝玉真实年龄六岁。甄英莲真实年龄七岁。  红楼四年,贾宝玉真实年龄七岁。甄英莲真实年龄八岁。  红楼五年,贾宝玉真实年龄八岁。甄英莲真实年龄九岁。  红楼六年,贾宝玉真实年龄九岁。林黛玉年龄(小说)五岁(真实)八岁。甄英莲真实年龄十岁。  红楼七年,贾宝玉年龄(小说)七岁(真实)十岁。林黛玉真实年龄九岁。甄英莲真实年龄十一岁。  红楼八年,贾宝玉真实年龄十一岁。林黛玉真实年龄十岁。甄英莲年龄(小说)十二岁(真实)十二岁。  注释1:主要人物年龄和红楼纪年的关系:  贾宝玉真实年龄在红楼纪年基础上加三岁。  林黛玉真实年龄在红楼纪年基础上加二岁。  甄英莲真实年龄在红楼纪年基础上加四岁。  注释2:主要人物年龄之间的比较关系:  虚假年龄是甄英莲比贾宝玉大两岁,贾宝玉比林黛玉大一岁。真实年龄是甄英莲比贾宝玉大一岁,贾宝玉比林黛玉大一岁。  日于长沙市
  真正是搞笑!  本来楼主的帖子是说的林MM几岁进贾府的,而且他的分析也是完全按照事实来的!  注意!这个事实是红楼梦里的人物活动的事实!这些事实是符合现实的事实!至于红楼梦里的神话部分,应该与现实分开的!  但是,有些人就是要混为一谈故弄玄虚!  有些问题,比如一些年龄问题,人家张爱玲简单的几句话就解释的清楚了,有些人长篇大论了半天都不知所云!
  @冒魔仙6猫摸先 26楼   真正是搞笑!  本来楼主的帖子是说的林MM几岁进贾府的,而且他的分析也是完全按照事实来的!  注意!这个事实是红楼梦里的人物活动的事实!这些事实是符合现实的事实!至于红楼梦里的神话部分,应该与现实分开的!  但是,有些人就是要混为一谈故弄玄虚!  有些问题,比如一些年龄问题,人家张爱玲简单的几句话就解释的清楚了,有些人长篇大论了半天都不知所云!  -----------------------------  支持冒魔兄!虽爱扯,横竖自己已然发主贴了,何苦再糟蹋别人的帖子。
  冒魔仙拿我和张爱玲比较,岂非令人惭愧?然而张爱玲的说法你全部赞同吗?
  @好了和尚 28楼   冒魔仙拿我和张爱玲比较,岂非令人惭愧?然而张爱玲的说法你全部赞同吗?  -----------------------------  ???  我为什么要全部赞同呢?!  或者,我要全部赞同她才能引用她的说法?
  既然你不是全部赞同张爱玲的说法,为什么别人就一定要和张爱萍一致呢?
  曹雪芹用贾宝玉等人的(虚假)年龄来叙述红楼梦故事的年代,是一个千奇百怪的伟大发明创造,消耗了毕生的血泪精神。要真正理解也绝非易事,“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所以,对于人物真假年龄的说法,看不懂很正常,不服气也正常,不想懂就异常。
  上面的河流归汉网友也说了,何苦来人家的帖子里歪楼呢?!  莫名其妙!  楼主的说法是林MM进贾府时才7岁,  对这个说法我基本同意,但是呢,关于南京、北京之说,我认为不必那么当真的,因为在历史上的所谓“江宁织造府”应该在南京的,而书里的京都(与东瀛倭国的某地,无关!)也是写的狠虚的,所以不要过分的坐实北京南京的距离之类,所以说林MM当时为6岁的话也说的过去!  谁有不同意思,是应该根据《红楼梦》里原文作依据,来一起商榷的,  弄了一大堆虚头8脑的东东来显摆,算怎么回事?!
  挺好的红楼梦。唉……,让我心里着实忧郁。  红楼梦的金陵,在内涵上指的不是南京,金陵和石头城都是恐怖语,金陵指的是黄土馒头。证据一,妙玉说,自六朝以来就没有好诗,好诗就一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通过妙玉的话,对金陵进行了解释。证据二,王熙凤的判词:“哭向金陵事更哀”,说的是哭向坟墓死更哀。如果把金陵确指为地名,那么王熙凤住在金陵,还往那个金陵去哭。  张爱玲是现代大作家,受到了文学爱好者的爱戴。但20楼介绍的张爱玲对红楼年龄的解释,读后令人遗憾。张爱玲的解释,实质上还是说红楼的年龄有瑕疵,她只是错误地分析了瑕疵的来源。我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看过她的书。好像百里挑一的谢梦对张爱玲佩服得五体投地,张爱玲说过,莎士比亚说过,是她的口头语。  红楼梦的年龄没有瑕疵。我把作者自己对年龄的解释拷贝在下。  【此时大观园中比先更热闹了多少。李纨为首,余者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湘云、李纹、李绮、宝琴、邢岫烟,再添上凤姐儿和宝玉,一共十三个。叙起年庚,除李纨年纪最长,他十二个人皆不过十五六七岁,或有这三个同年,或有那五个共岁,或有这两个同月同日,那两个同刻同时,所差者大半是时刻月分而已。连他们自己也不能细细分晰,不过是“弟”“兄”“姊”“妹”四个字随便乱叫。】  早晚都是一个土馒头,考证年岁没有意义,年岁服从于故事情节。红楼梦不让人过问年岁,让人研究生日。人的命运的是由生日决定的,这是红楼梦的理论之一。探讨黛玉为什么生于二月十二,比讨论她几岁更有用途。  红楼年岁只记住一个就行了。青埂峰一别已十三载,贾兰十三岁。这里面的含义以后再说。  就拿我们书话红楼来说,猜测好了和尚和世外仙姝谁大,没法猜测。只需知道人家是版主、官大,是书话的贾元春,别的不要多问。女子的芳龄是保密的,但你问她的生日是哪天,她会告诉你。  讨论是次要的,祝大家圣诞快乐是主要的。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  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庄子因进行了注释。它把庄子因注释成清代康熙时林云铭著的《庄子因》。这个人民出版社认可的中国红楼梦研究所对庄子因的解释,很值得商榷。  1,凭什么证据说红楼梦的成书比《庄子因》晚?  2,凭什么证据说红的作者欣赏林云铭著的《庄子因》?  3,红楼梦的作者对《庄子》的认知要比林云铭高。红的作者是否有兴趣看林云铭的书?
  为了确定红楼梦的最早成书年代,有人审查了清朝海外商船对华商品进口的海关记录。得到了海外机械钟表商品流入中华的最早时期,由此武断地认为红楼梦的成书比这个时期晚。这个武断的结论,没有寸土站脚之地。事实上,海外传教士把非商品的钟表带到大明皇宫紫禁城的时间,都不能作为红楼梦的成书时间的上限。  正确的说法是传教士把海外有了钟表这个信息传到中华的最早时期,是红楼梦成书的最高上限时代。
  @冒魔仙6猫摸先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些年龄上出现的问题,就象是一个个的谎~~~~~  按照张爱玲的比较合理的说法呢,作者不是在存心说谎!  张爱玲的说法,原因是现在流传下来的《红楼梦》原著前80回里的有些章节的内容,存在着初稿和修改稿并存的现象,  说明一下,首先这些稿子都是曹雪芹写的,前80回不存在曹雪芹的初稿又被他人修改了  所以,  我还是愿意相信,  首先在一些人的年龄上,红楼梦是有问题的;其次,还是张爱玲的一些说法合理一点,因为她的说法简单明了;三,有些红迷的观点太复杂了,有点搞~~~~~  呵呵。  本来楼主的帖子是说的林MM几岁进贾府的,而且他的分析也是完全按照事实来的!  注意!这个事实是红楼梦里的人物活动的事实!这些事实是符合现实的事实!至于红楼梦里的神话部分,应该与现实分开的!  但是,有些人就是要混为一谈故弄玄虚!  有些问题,比如一些年龄问题,人家张爱玲简单的几句话就解释的清楚了,有些人长篇大论了半天都不知所云!  -----------------------  支持冒先生!  只是南京、北京不同意见!  南京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睡炕的说法,我们从小以来从来没有睡过炕,我们家在南京隔壁,绝对属于金陵地区。有炕必为北方,既睡炕又是帝都,必为北京无疑。
  为了确定红楼梦的最早成书年代,有人审查了清朝海外商船对华商品进口的海关记录。得到了海外机械钟表商品流入中华的最早时期,由此武断地认为红楼梦的成书时代比这个时期晚。这个武断的结论,没有寸土站脚之地。事实上,海外传教士把非商品的钟表带到大明皇宫紫禁城的时间,都不能作为红楼梦成书时间的上限。  正确的说法是传教士把海外有了钟表这个信息传到中华的最早时期,是红楼梦成书的最高上限时代。类似于我可以绘声绘色的描述AK47半自动步枪,但我对AK47半自动步枪开花子弹的威力是听来的。
  《红楼梦》人物及人物的年龄、《红楼梦》故事展演的舞台,的确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不认真地去探究,就“简单明了”地断定为“初稿和修改稿并存”所致,这不是求真的态度。
  据有关资料介绍,红楼梦80回以后的续书多达几十种。中国红楼梦研究所在这些续书中选择了高鹗的续书,附在脂批本《石头记》之后,成为了红楼梦120回通行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当然,高鹗后续的40回,是不是高鹗作的,还有疑问,尚待研究。  关键的问题是以续书的内容,作为探讨脂批本《石头记》的证据,不成了天大的笑话吗?  这样的笑话,只可能在百度贴吧和书话红楼出现,因为这里是自由发言的闲聊场所,不是专业的研究基地。  至于我到书话红楼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简单地探讨红楼梦,我是到天涯论坛寻找某个东西。
  @嘻嘻红门 39楼   据有关资料介绍,红楼梦80回以后的续书多达几十种。中国红楼梦研究所在这些续书中选择了高鹗的续书,附在脂批本《石头记》之后,成为了红楼梦120回通行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当然,高鹗后续的40回,是不是高鹗作的,还有疑问,尚待研究。  关键的问题是以续书的内容,作为探讨脂批本《石头记》的证据,不成了天大的笑话吗?  这样的笑话,只可能在百度贴吧和书话红楼出现,因为这里是自由发言的闲聊场所,不......  -----------------------------  “中国红楼梦研究所在这些续书中选择了高鹗的续书,附在脂批本《石头记》之后,成为了红楼梦120回通行本”,这已经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了!
  还是以宝钗的“15生日”为例吧,  这个描写之所以是一大问题,是因为22回贾琏俩口子商量中提到的所谓这是宝钗在贾府过的第一个生日!  但是现在的文本里说明的一个事实是,黛、钗俩进贾府的时间的几乎是一前一后的,那么林MM进贾府的年龄差不多是7岁不到,又怎么可能宝JJ进贾府的年龄是14岁呢?!  这里,按照书里的原文看,安排第3回林MM的年龄7岁不到,并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什么“精妙的安排”!  因为狠简单的原因嘛,  看看第5回的描写吧~~~~~  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  这里,你可以说“孩提之间”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甚至7、8岁或者11、12岁都可以谓之“孩提之间”,  但是!到了第7回,又有一段文字————  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呢。【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妙极!又一花样。此时二玉已隔房矣。】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带。”  这一段的信息,首先是二玉隔房了,当然之前俩人是所谓的“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的了;其次,这里的隔房的原因,貌似还不是年龄上的问题!  因为同样是第7回的另外一段文字————  一时间周瑞家的携花至王夫人正房后头来。原来近日贾母说孙女儿们太多了,一处挤着倒不方便,只留宝玉、黛玉二人这边解闷,却将迎、探、惜三人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令李纨陪伴照管…………  所以第7回的二玉隔房,似乎应该可能差不多肯定是因为贾母那里的空间不“挤”了,所以二玉才隔了房,这个关键的意思是他们的活动空间不会太“挤”!  第21回;  那天早又掌灯时分,王夫人、李纨、凤姐、迎、探、惜等都往贾母这边来,大家闲话了一回,各自归寝。湘云仍往黛玉房中安歇。【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前文黛玉未来时,湘云、宝玉则随贾母。今湘云已去,黛玉既来,年岁渐成,宝玉各自有房,黛玉亦各有房,故湘云自应同黛玉一处也。】  按照21回的脂批提示,宝黛“年岁渐成”后才算是分房了!注!这时候,他们还没住进大观园呢  这里,我基本赞同楼主的分析,即当时宝黛俩跟贾母同住一起是时候,他们才是7、8岁的光景,而到了10几岁的时候,就算是“年岁渐成”而要“各自有房”了!!!  还什么小说年龄实际年龄?!宝黛7、8岁的时候才能“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过了这个年龄就必需“各自有房”,难道不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吗??!!  在第3和第5回,最多只是发现与宝黛关系密切的同辈人物的年龄,比如凤姐的芳龄吧,凤姐比宝黛应该大7、8岁吧,最多大7、8岁了,但是!如果以宝黛当时7、8岁计算的话,凤姐应该才15、16岁,这个,与她的少妇形象就不符合了,所以,第3回出场的凤姐的形象(已经当荣府管家多年)应该是18、19岁的少妇形象的!  所以,非要说什么小说年龄真实年龄的话,也应该是凤姐的年龄,出现了偏差!!因为以宝黛的在第3回的年龄(7、8岁)为准的话,按照小说中人物的年龄关系分析,凤姐才应该15、16岁,但是从小说实际描写来看她应该是一18、19岁的少妇了,如此而已!!  怎么可能宝黛什么10-3为7岁呢?!宝黛初见的时候就是10岁左右的话,他俩能够“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吗?!简直是荒唐!!!  我以为,就《红楼梦》的第3、第5、21、22回而言,首先是宝黛俩人的年龄脉络是真实合理的!从俩小无猜到青梅竹马!!只是在描写宝黛俩的年龄脉络的时候,作者没有完全把他俩周围的其他人的年龄安排对应好了  所以,讨论红楼梦里的人物的年龄上的矛盾问题,当然应该以宝黛的这个年龄脉络为准备了!!因为这个年龄脉络,从俩的无猜到青梅竹马,都是基本上真实合理的!其他人的年龄与之相悖的话,首先说明作者的写作设计上出现了问题
  我所记得基督教的前身早在唐朝李世民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中国,并已经在广州建立教堂了。  我奇怪的是有些人为什么要读《红楼梦》?难道就是为了考证《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吗?说你走火入魔你还不信,你还会说我走火入魔。这都两三百年了,还纠结于这个问题,唉!悲哀,悲哀啊!  这是一本中国式的历史、文化百科全书,你不去关心这些实际内容,你总是要关心作者是谁?你不是走火入魔那是什么呢?西瓜你不要,你偏偏要去捡芝麻;好好的一桌大菜你不吃,偏偏要问厨师是谁,你到底怎么想的呀?
  @蒲正兴 40楼   “中国红楼梦研究所在这些续书中选择了高鹗的续书,附在脂批本《石头记》之后,成为了红楼梦120回通行本”,这已经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了!  -----------------------------  红楼梦的续书,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  按照鲁迅的研究,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红楼梦》————  续《红楼梦》八十回本者,尚不止一高鹗。俞平伯从戚蓼生所序之八十回本旧评中抉剔,知先有续书三十回,似叙贾氏子孙流散,宝玉贫寒不堪,“悬崖撒手”,终于为僧;然其详不可考(《红楼梦辨》下有专论)。或渭“戴君诚夫见一旧时真本,、八十回之后,皆与今本不同,荣宁籍没后,皆极萧条;宝钗亦早卒,宝玉无以作家,至沦于击柝者流。史湘云则为乞丐,后乃与宝玉仍成夫妇……闻吴润生中丞家尚藏有其本。”(蒋瑞藻《小说考证》七引《续阅微草堂笔记》)此又一本,盖亦续书。二书所补,或俱未契于作者本怀,然长夜无晨,则与前书之伏线亦不背。   其他续作,纷纭尚多,如《后红楼梦》,《红楼后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红楼梦补》,《红楼补梦》,《红楼重梦》,《红楼再梦》,《红楼幻梦》,《红楼圆梦》,《增补红楼》,《鬼红楼》,《红楼梦影》等。大率承高鹗续书而更补其缺陷,结以“团圆”;甚或谓作者本以为书中无一好人,因而钻刺吹求,大加笔伐。但据本书自说,则仅乃如实抒写,绝不无讥弹,独于自身,深所忏悔。此故常情所嘉,故《红楼梦》至今为人爱重,然亦常情所怪,故复有人不满,奋起而补订圆满之。此足见人之度量相去之远,亦曹雪芹之所以不可及也,…………  注:  1.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写作于西夷历史20世纪20年代之前,鲁迅写作《小说史略·红楼梦》的时候,引用前80回文字,均使用“戚序本”而弃用“程高本”的!  2.上文所谓“(戚序本)八十回本旧评中抉剔,知先有续书三十回”云云,即是脂批的提示的后30回的内容,之所以鲁迅这样说,还是因为该书写作于西夷历史20世纪20年代之前,当时还没有“曹著脂批”这个概念!  好!  按照鲁迅的研究,所谓《红楼梦》的续书,应该分为两种性质的:  1.续《红楼梦》八十回本,即是从80回之后开始续  2.“大率承高鹗续书而”续  现在的现实是,除了“脂批”流传下来了外,那个传说中的“旧时真本红楼梦”也已经“迷失无稿”了!!所以可以说是,除了“脂批”,“第一类续书”也就是高续流传下来了!!!至于“第二类续书”,不过是续高续的续书罢了,简单的说,它们是续书的续书了!!!  所谓“在这些续书中选择了高续”,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
  @谁谓尔无羊 42楼   我奇怪的是有些人为什么要读《红楼梦》?难道就是为了考证《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吗?说你走火入魔你还不信,你还会说我走火入魔。这都两三百年了,还纠结于这个问题,唉!悲哀,悲哀啊!  -----------------------------  这两问让你问的多么悲哀,悲哀啊!最起码考证出《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楼梦》的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冒魔仙6猫摸先 41楼   还是以宝钗的“15生日”为例吧,  这个描写之所以是一大问题,是因为22回贾琏俩口子商量中提到的所谓这是宝钗在贾府过的第一个生日!  但是现在的文本里说明的一个事实是,黛、钗俩进贾府的时间的几乎是一前一后的,那么林MM进贾府的年龄差不多是7岁不到,又怎么可能宝JJ进贾府的年龄是14岁呢?!  这里,按照书里的原文看,安排第3回林MM的年龄7岁不到,并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什么“精妙的安排”!  因为狠简......  -----------------------------  一、宝钗的“15生日”是这样来的:  薛蟠打死冯渊时15岁,宝钗小两岁,为13岁。  第二年进贾府,宝钗14岁。  再后一年,为宝钗办第一个生日,宝钗15岁。  二、凤姐与宝玉的年龄之差不下8岁。第5回,宝玉12岁(写小3岁为9岁),凤姐应不小于20岁。  知道曹雪芹有意写小了元春(曹佳)、探春(曹寅次女)、李纨(马氏),贾琏、凤姐(曹頫夫妇),就不会认为《红楼梦》的时间处理有那么多问题了。
  @蒲正兴 45楼   一、宝钗的“15生日”是这样来的:  薛蟠打死冯渊时15岁,宝钗小两岁,为13岁。  第二年进贾府,宝钗14岁。  再后一年,为宝钗办第一个生日,宝钗15岁。  二、凤姐与宝玉的年龄之差不下8岁。第5回,宝玉12岁(写小3岁为9岁),凤姐应不小于20岁。  知道曹雪芹有意写小了元春(曹佳)、探春(曹寅次女)、李纨(马氏),贾琏、凤姐(曹頫夫妇),就不会认为《红楼梦》的时间处理有那......  -----------------------------  我不想去讨论那些虚头8脑!  我只想研究宝黛从俩小无猜到青梅竹马的年龄脉络!合理而真实的年龄脉络!!  任何的其他的人的年龄,与宝黛的这个年龄脉络相矛盾了,这首先是作者写作上的一个失误!!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吧,今日胖蟹剩世的现状,是十大阶层、俩极分花~~~~~  这,首先也是一个缺失!  如果连这个也不愿意承认,而长篇大论的鼓吹什么“前进中的必然”之类,按照“大忽悠”里的范伟的说法,这就是“师徒配合砸车记”、“稀里糊涂突然落锤记”…………  呵呵
  说明别人虚头八脑的人,其实是掩盖自己的虚头八脑,试问这些人说过的话,那里有一丝一毫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东西。
  @蒲正兴 45楼   一、宝钗的“15生日”是这样来的:  薛蟠打死冯渊时15岁,宝钗小两岁,为13岁。  第二年进贾府,宝钗14岁。  再后一年,为宝钗办第一个生日,宝钗15岁。  二、凤姐与宝玉的年龄之差不下8岁。第5回,宝玉12岁(写小3岁为9岁),凤姐应不小于20岁。  知道曹雪芹有意写小了元春(曹佳)、探春(曹寅次女)、李纨(马氏),贾琏、凤姐(曹頫夫妇),就不会认为《红楼梦》的时间处理有那......  -----------------------------  是的,蒲先生。还另外的佐证证明黛、钗其实不是“一前一后”到贾府的:  第20回,宝玉对黛玉说“……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  是宝黛先有几年两小无猜的生活后,宝钗“才来”了。  再有另一点佐证是:在清朝,“被选秀女的年龄,必须是13岁至17岁的未婚女子”,才送去待选,出符合宝钗的年龄。没有说个,为了让宝钗长到13岁去待选,就把8岁的宝钗先住到亲戚家等着的道理。  所以,我认为这是书中的BUG,黛、钗没有差太多时间同时启程上京,但是,黛玉离开苏州的时候6、7岁,而宝钗到达贾府的时候是13、4岁,而且在宝钗到达以前,宝黛已经“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
  所谓“在这些续书中选择了高续”,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  ----------------------------------------------  下面这一段话,可以证明上面这一句不是自欺欺人。  中国红楼梦研究所的《红楼梦前言》(节选):  现存《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程伟元和高鹗以木活字排印行世的,其所据底本旧说是高鹗的续作。续书无论思想或艺术较之原作,已大相悬殊,然与同时或后起的续书相比,则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这一小段节选,是1981年说的,自然要比几十年前的鲁迅的话更贴近事实。“同时或后起的续书”,表明了高续不是金鸡独立,存在与高续同时或并行的续书。
  说程伟元高鹗“续写”《红楼梦》是“狗尾续貂”,是我特别不赞成的说法。我认为:曹雪芹是前八十回的作者,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后四十回也是程高根据曹雪芹草稿“细加厘定,截长补短,抄成全部”。细细推想:“截长”,应该是是删去原告的文字,“补短”则应该是增加编者的文字,所以程高肯定是对曹雪芹原稿进行了修改加工,而且还涉及到前八十回的文字修改,如贾政回京在夏末秋初的这段文字。  程伟元序   《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收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原文“翻”为绞丝旁),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笋,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示自是告成矣。书成,因并志其缘起,以告海内君子。凡我同人,或亦先睹为快者欤?   小泉程伟元识。
  @谁谓尔无羊 36楼   支持冒先生!  只是南京、北京不同意见!  南京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睡炕的说法,我们从小以来从来没有睡过炕,我们家在南京隔壁,绝对属于金陵地区。有炕必为北方,既睡炕又是帝都,必为北京无疑。  -----------------------------  这个说的对。
  虚头8脑,……  判断这个狠简单!  把一件事情,比如林MM进贾府的确切合理的时间,把这个事情简单明了的说清爽了,象楼主的顶帖那样,这,就不是虚头8脑!  有些事情,  再争论下去,  没有意思了,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嘻嘻红门 49楼   下面这一段话,可以证明上面这一句不是自欺欺人。  中国红楼梦研究所的《红楼梦前言》(节选):  现存《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程伟元和高鹗以木活字排印行世的,其所据底本旧说是高鹗的续作。续书无论思想或艺术较之原作,已大相悬殊,然与同时或后起的续书相比,则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这一小段节选,是1981年说的,自然要比几十年前的鲁迅的话更贴近事实。“同时或后起的续书”,表明了高续不......  -----------------------------  你不觉得这是说的两码事吗?!  原来你所引用的所谓中国红楼梦研究所的《红楼梦前言》,就是“人文版”的普及本《红楼梦》的出版前言!  其实“人文版”的普及本《红楼梦》的最大特色是以“庚辰本”为前80回的“底本”!这项工作从70年代开始历时近10年,80年代初,由“中国红楼梦研究所”注释编辑的《红楼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发行,这个“人文版”是普及本!所以可以说是意义重大!因为着就打破了从西夷历1791年之后以“活字排印”印刷出售120回《红楼梦》进而使“程高本”一统天下近200年的格局!!  注!这里所以说“人文版”普及本《红楼梦》的“打破格局”,是因为“中国红楼梦研究所”选用了“脂本系”的“庚辰本”为前80回的“底本”!换一个说法就是当年“中国红楼梦研究所”摈弃了“程高本”的前80回!因为研究者认为“程高本”的前80回内容对曹雪芹原稿(原稿云云,好象是一个不严谨的说法,具体的应该说是对“脂本系”的本子的篡改)的篡改的地方太多,使用“程高本”的前80回内容,不能反应曹雪芹的原意!  这是“人文版”普及本《红楼梦》的情况~~~~~  至于说到,“120回红楼梦”流传200年的情况,这是另外的一个问题!!  现在来看不排除当年有这样的一个状况吧,即西夷历1791年之前,因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以“手抄本”的方式流行之后,狠长的一段时间似乎都只是截止于80回,不见后文!于是不排除有其他也续过红楼梦(注意!这个续是从80回末尾往后续!)的,这样的状况是可能发生的!  但是!这不等于说120回“程高本”《红楼梦》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是它这个本子跟其他那些传说中的续书相互PK之后由读者选择了“程高本”的!!因为从上面的那位所ZT的“程序”中就可以得知,一开始程高之流就在忽悠的,他们忽悠读者相信后40回续貂也是曹雪芹写的(注!现在公认的说法是,前80回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好象直到西夷历20世纪20年代,在胡适俞平伯之流考证红楼梦,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 研究红楼梦之前,一般主流的观点都是受了程高之流的忽悠而认为整个120“程高本”的《红楼梦》都是出之一人之手,即曹雪芹!!  所以,可以这样讲,虽然120回“程高本”《红楼梦》流传了近200年,直到现在它的后40回还依附原著流传,但是!这首先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的社会的人文的原因,一言难尽!不过,这整个过程中,并不存在什么“在这些续书中选择了高续”的事情!  再说明一下,现在流传下来的众多的所谓红楼梦续书,基本上是续补的120回“程高本”《红楼梦》!!简单的来说,这些书,是续书的续书!!
  ZT一个,  这个帖子,比较详实的记载了70年代“人文社”对《红楼梦》注释编辑的历史~~~~~  ZT自梁归智著《红学泰斗周汝昌传》  倡导《红楼梦》新版本  周汝昌1970年9月回京之后,还真有点像进了“红色保险箱”,逍遥自在。不仅接踵而至的各项政治运动和变化如“一打三反”、“九·一三”‖事‖件‖等与自己无关,儿女也都工作的工作,插队的插队,虽然难免牵肠挂肚,但既然全国人民都一样,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  ……此刻自由无事,自然又可以私底下重理旧业了。首先将一些资料整理归纳,准备对1953年出版的《〈 红楼梦 〉新证 》加以补充修订,将一些新发现的有关曹雪芹和《 红楼梦 》的材料予以增补,加深加细。另一方面,这一段的精神也比较愉快,对那两句硕果仅存的曹雪芹佚诗,兴之所致,拟补成三首完整的诗…………  一
  唾壶崩剥慨当慷,月荻江枫满画堂。
  红粉真堪传栩栩,渌尊那勒感茫茫。
  西轩鼓板心悲壮,北浦琵琶韵未荒。
  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二………………  ……在周汝昌打报告给军宣队请求搞出一个新的《 红楼梦 》文本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的戴鸿森也由干校回京了。有一天,戴鸿森对周汝昌说,他偶然看了庚辰本《 脂砚斋重评〈 石头记 〉 》影印本,改变了原来的观念。他本来也溺于一般的流行观念,《 红楼梦 》就是《 红楼梦 》么,读通行的文本就行了,还搞什么版本?看了脂批抄本,才知道原来与通行的程乙本《 红楼梦 》差别这么大!“原来俗本这么坏,和真本有这么大的不同,竟一直被它骗了!”  这当然与周汝昌治红学最基本的学术立场一脉相通,彼此有了“共同语言”。周汝昌乘机和戴鸿森商量:我们应该出一个好本子。戴鸿森立即表示赞成,并且开始十分积极地联系活动。首先和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系,因为这是当时最有权威的科学研究机关。周汝昌本来是想以自己和四哥周祜昌搞了多年的《 石头记 》各脂本的“大汇校”为工作基础的( 周祜昌虽然在1966年被抄家后成果尽失,片纸无存,但后来又顽强地重起炉灶,从头做起,而且毕竟是做过的工作,再捡起来虽然费事,却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 ),但既然戴鸿森已经联系了文学研究所,自然也不便再提起自己的汇校本。重要的是先出一个脂批本为底本的通行本《 红楼梦 》,周汝昌仍然是积极支持的。
  在当时极“左”的时代氛围里,能干一点真正学术性的工作,是每一个热爱专业的知识分子都求之不得的。文学研究所的态度也很积极,当时的临时负责人是王致远,表示支持后,很快就派邓绍基 和刘世德两人持公函,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办理手续,准备接受校一个新《 红楼梦 》文本的任务。
  谁知好事多磨。由于江青在与维特克谈话中大谈《 红楼梦 》,稍后掀起了全国“评红热”,又有毛 . 泽 东“《 红楼梦 》至少要读五遍”的“最高指示”流传,在那样一个一切真正的文学艺术都成了“封资修”“毒草”的背景下,搞《 红楼梦 》研究不仅是一件很难得的学术上的事,也是相当有政治荣誉的事,还潜伏着不可预知的功利。谁来搞这部《 红楼梦 》的新校本,实际上成了一个许多人都想吃的“大蛋糕”,也成了一种政治行为…………  …………  1974年重阳节那天,周汝昌忽然接到张伯驹的来信,通报了一个让人颇为震动的消息:有一个退休教师张琦翔,访问张伯驹谈到《 红楼梦 》,说他在日本侵略军占领时期曾于北大听一个名叫儿玉达童的教授讲课,儿玉达童说他见过一个《 红楼梦 》抄本,乃蒙古族旗人名三多字六桥者所收藏,其中八十回以后的内容,与通行本的后四十回完全不同,如贾探春的远嫁是“杏元和番”(《 二度梅 》戏里陈杏元嫁到异民族 ),黛玉早夭后宝钗才嫁宝玉,宝钗“早卒”,贾宝玉穷到去当更夫等情节。
  这个消息对于周汝昌来说,实在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因为周汝昌研究红学以来,最根本的学术立场和最核心的学术观点就是认定后四十回是“伪续”,由于它的出现,淆乱了曹雪芹原著的真意。而后来各种各样的“续书”,却都是从后四十回的“狗尾”开始接续的…………  ……凑巧,周汝昌听说这时正有一个对中国友好的日本人来华访问,名叫鸟居。在当时闭关锁国的情况下,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周汝昌对这个文本的关注实在太心切了,就提笔向当时主管文化宣传部门的中央领 . 导人姚文元(
)写信,报告这一重要的发现线索,建议他请鸟居回国后打听儿玉达童的下落,因为既然儿玉达童讲到这个文本,…………过了一段时间,姚文元又来信,说鸟居已经找到儿玉达童,但已经是个年纪很老的人,完全失去了记忆力,对这个本子无法继续探寻其下落了…………  ……这时已经是1975年。
  此后的事,还是引录周汝昌本人回忆文章中的原文吧:
  忽一日,收到北京市市长吴德同志召见的通知,我即按时而往,在市府的接待室会了面,在座的还有袁水拍(原在《 人民日报 》)。此次即是上书的回音,说中央重视,将有安排。(谈话中,万里同志进来了,他们二人说了几句,见我在,知必是有事会谈,他就不坐下而出去了。)
  又是忽一日(凡此,我都有日记可查,但此刻执笔时无法寻检堆积如山的旧箧;若日后有必要时,再为补记确切月日),接到通知,要开校理《 红楼梦 》版本的会议。
  回忆其时约已入秋季,地点是北京市委第三招待所,到会后,见所与会者人数不少,计有:
  袁水拍:主持会议者
  李希凡:副主持者
  冯其庸:被指定的校勘小组组长
  周汝昌、吴世昌、吴恩裕、杜维沫 为“顾问”
  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将来出版新校本的古典部人员
  王思宇
  孙逊:研《 红 》人员(今任上海师大教授)
  (另一位不记其姓名了)
  周丽苓:我带他助我记录(因我耳、目早已损坏)。
  会议内容主要如下——
  (一)袁讲话,宣布此会的目的,说“上边十分重视”成立校勘小组,冯为组长,周、吴等三人为顾问。将来由冯组织人力为小组成员。
  (二)听顾问意见。我等三人一致认为,流行“程乙本”很糟,亟应出好本新本。三人也一致认为,此次彻底排斥“程乙本”,而在古抄本中应推“庚辰本”为校勘底本,因它现存回数最多,较为完整。
  (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废弃旧本,改出新校本,保证质量。
  周丽苓为我做了记录(此记录保存无恙)。
  冯组长当时与我邻坐,曾问我“甲辰本”是何种本子。我答:它接近程本,在诸抄本中是较晚出的。
  我问冯:此会为何未邀文学研究所的人参加?他答,这次来不及,容以后再请他们。
  该小组组构伊始,友人刘瑞莲女士一日来访(我们是四川大学的旧谊,她彼时已调至人民大学,与冯其庸同为该校中文系讲师,冯系借调至小组的,那时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尚无编制关系)。她对红学有兴趣,人也热情,就对我说:你们兄弟多年研究版本,目下有此校印佳本的盛举,你们怎么不去参加?
  我聆其言,内心感动,就推诚披胆地回答说:这事我的处境很特别,也十分为难——我呼吁中央应创此举,当然愿为贡献微力;但目下我仅被安排为顾问,没有让我们参加实际工作的指示。所以为难的是:愿贡微力,尚无机会;而若不去贡力,又怕落一个“知识私有”,不肯把心得经验拿出来的批评。所以我正不知如何为是,也不知如何“表态”才好。
  刘女士听了,毫不犹豫地说:“这事好办——你勿过谦,由我去找老冯,我一力推荐!”她兴冲冲地作辞而去。
  隔了不久,她写来了信函,内言:我去对冯先生说了此事,他答云,小组成员名单已定,是由姚文元批准了的,没法再更动了,云云。
  此后的事,我能得知的就太有限了,只记得当时校勘成员骨干有胡文彬、周雷二位,他们来问过几个定字待决的难题。其后,周雷一次专来诉说,他与冯组长为校勘取舍争论激烈,且表示要我秉公向有关方面反映此一事态。我未敢如彼其冒昧,因第一我并不了解争论细情实况,第二我已是“局外人”,讲话要特别慎重的,不然必会发生误会或纠纷,背上嫌疑。
  后来听说校勘成员之外,为了作注释,又特邀来了杭州的蔡义江、安徽的朱彤、黑龙江的张锦池三位。住于“恭王府”,专职工作。他们之中,后来朱、张两位来访过,谈到作注中的个别问题及研考的收获。
  1982年,这部新校本印成即将问世了,我接到通知去开祝贺会。
  这真是红学上一件大事,应当载入史册,因为首次〖屏蔽***〗了胡适的“程乙本”(原注:说“程乙本”,其实也不算真对,只是个“杂校本”而已),使广大读者得见接近雪芹原笔的较为可信的本子…………
  @好了和尚 50楼   说程伟元高鹗“续写”《红楼梦》是“狗尾续貂”,是我特别不赞成的说法。我认为:曹雪芹是前八十回的作者,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后四十回也是程高根据曹雪芹草稿“细加厘定,截长补短,抄成全部”。  -----------------------------  你特别不赞成,是你个人的事情。不能否定续书是鸡肋,鸡肋贴不到凤凰身上。滥竽充数被揭穿,归结在吹出来的调不一样。红楼梦80回前后的调是一样吗?文笔的艺术水平反差到了180度,何况续书的内容谬之千里。莫非你和刘心武一样,文学造诣止步在初中?新青年帖子里的联诗,写的真好,但你要把它说成是红楼梦原作的丢失部分,恐怕还有少数人不认同。
  不用说与高鹗同时或并行的续书,在高续之前的续书,也会有书在。  脂批提到的仗义探庵、卫兰射圃等等内容,很可能就是从某个续书上听到的。这个续书脂砚斋没看过,通过同仁的道听途说传到脂砚斋某人的耳朵里。只不过这个奇怪的续书现在失传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要服从舆论导向,要普及大众文化,故此校订了各种脂批本并附加了高续。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说,这两者就不能往一起并,程甲本、程乙本就让它们单独流行。这一并不知把多少人整阳沟里去了,误以为续书是原作。
  @嘻嘻红门 57楼   不用说与高鹗同时或并行的续书,在高续之前的续书,也会有书在。  脂批提到的仗义探庵、卫兰射圃等等内容,很可能就是从某个续书上听到的。这个续书脂砚斋没看过,通过同仁的道听途说传到脂砚斋某人的耳朵里。只不过这个奇怪的续书现在失传了。  -----------------------------  你真的相信脂砚斋没有看过完整的《红楼梦》全书?说说你的理由,请尽量说完整一些。我愿意和你讨论一下,我认为脂砚斋肯定读过全书。  刘心武先生的文学造诣止步于初中?
  作者:嘻嘻红门 时间: 12:11:00     不能否定续书是鸡肋,鸡肋贴不到凤凰身上。滥竽充数被揭穿,归结在吹出来的调不一样。红楼梦80回前后的调是一样吗?文笔的艺术水平反差到了180度,何况续书的内容谬之千里。莫非你和刘心武一样,文学造诣止步在初中?新青年帖子里的联诗,写的真好,但你要把它说成是红楼梦原作的丢失部分,恐怕还有少数人不认同。  ===============================================================================你的观点也没有人能证明是真理,我保留我的观点。附带说一句:我真的只有初小文化水平。
  @好了和尚 60楼   我与你开玩笑,你不应该认真。“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只要你承认80回以后的续书不是原作,我就心满意足了。  我心诚则灵,终于让你金石为开。
  脂砚斋肯定是读过曹雪芹全部书稿的,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曹雪芹始终不肯推出后四十回书稿,所以脂砚斋也无法评论后四十回。  附带说一句:脂砚斋本是曹雪芹“阅评”《红楼梦》的书房雅号,以后就变成以曹雪芹为首的文艺沙龙的团体代号。
  @谁谓尔无羊 59楼   你真的相信脂砚斋没有看过完整的《红楼梦》全书?说说你的理由,请尽量说完整一些。我愿意和你讨论一下,我认为脂砚斋肯定读过全书。  -----------------------------  我完全相信脂砚斋没有看过完整的《红楼梦》全书。甚至脂砚斋集团的所有批书人,没有一人知道《石头记》的原作者是谁。我怀疑有芹溪这个人,他无意中得到石头记的一个抄本。这个抄本是残缺不全的前八十回,并且已在正文中窜入了他人的批语,距离作者的手稿还远之又远。芹溪把这个抄本,用自己的笔体重新抄写一遍,并弥补了八十回之中的空缺,把这个汉语言的最高艺术作品谎称为自己的作品,递给了脂砚斋书社一份,也递给了其他书社。递给了脂砚斋书社这一份,逐步形成了陆陆续续的脂批本,芹溪逝去后,脂砚斋集团还在为脂批本做批注,我们看见的就是第四版批注本的抄本。而第四版批注本的编者距离芹溪去世已有年,他不认识芹溪,况且其他书社已有了续书,因此就在第四版中出现了道听途说的似真实伪的有关八十回之后的提示。  最直接的证据是脂批的内容和红楼梦的隐,两者水火不相容。
  @谁谓尔无羊 59楼   刘心武先生的文学造诣止步于初中?  -----------------------------  好像是王蒙,或者是其他人,是谁我不记得了,总之是个名人,说过刘心武的解梦只是初中水平。你自己先到网上查一下,如果没查到,如果还需要,再告诉我,我再帮你查。
  @好了和尚 60 楼  大师,请原谅,你一定要原谅我,我只不过是比你高那么一点点而已,我是高中毕业,只是我高中毕业的文凭都已经找不到了,我也不好意思再去找了,请你一定要原谅我,不要让我羞愧难当!哦!  【脂砚斋肯定是读过曹雪芹全部书稿的,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曹雪芹始终不肯推出后四十回书稿,所以脂砚斋也无法评论后四十回。】  谢谢你的这段话!  @嘻嘻红门   看你 63 楼的留言我就在想,芹溪先生怎么就不多投几家报社呢?那样的话成功率不就高多了吗?  64 楼,所谓“秦学”就是刘心武先生听了王蒙先生的话后形成的,王蒙先生就是秦学的第一个提出者,王蒙先生是始作俑者,他真正拥有“秦学”二字的专利权,而不是刘心武先生!  脂砚斋先生还拥有集团?她是集团董事长?
  @谁谓尔无羊 65楼   看你63楼的留言我就在想,芹溪先生怎么就不多投几家报社呢?那样的话成功率不就高多了吗?64楼,脂砚斋先生还拥有集团?她是集团董事长?  ----------------  芹溪先生把偷窃的石头记投送到了几家报社?我不知道,只知道脂砚斋书社把石头记流传下来了。  脂砚斋的经营方式是这样,你要是想看石头记,那你就把几十斤的金子上打珠交给脂砚斋,脂砚斋的老板再用几斤的金子雇佣写字先生给你抄。脂批庚辰本就是这种买卖的典型例子。----这是我的猜想。
  @嘻嘻红门 66楼   芹溪先生把偷窃的石头记投送到了几家报社?我不知道,只知道脂砚斋书社把石头记流传下来了。  脂砚斋的经营方式是这样,你要是想看石头记,那你就把几十斤的金子上打珠交给脂砚斋,脂砚斋的老板再用几斤的金子雇佣写字先生给你抄。脂批庚辰本就是这种买卖的典型例子。----这是我的猜想。  ----------------------------  哈哈,真有意思!  ——芹溪先生原来是个窃贼!  ——脂砚斋原来是收了人家“几十斤金子上打珠”,然后“用几斤的金子雇佣写字先生”抄书给人家的转包人!
  @蒲正兴 67楼   哈哈,真有意思!  ——芹溪先生原来是个窃贼!  ——脂砚斋原来是收了人家“几十斤金子上打珠”,然后“用几斤的金子雇佣写字先生”抄书给人家的转包人!  -----------------------------  是的,无商不奸。我的同事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的楼下有一个自做自卖熟驴肉的商铺。这个商铺的店主,制作的驴肉质量上好,价格便宜,每日都货卖一空。并且这个店主的为人深受顾客的喜爱,态度诚恳,接送到位,笑容可掬,知书达理,最可取的一点是他有一个平常人没有优良品德,那就是给哪个买者都足秤,就是给他的亲爹缺斤少两。
  @河流归汉 51楼   @谁谓尔无羊 36楼   ………南京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睡炕的说法,我们从小以来从来没有睡过炕,我们家在南京隔壁,绝对属于金陵地区。有炕必为北方,既睡炕又是帝都,必为北京无疑。  -----------------------------   这个说的对。  -----------------------------  2位好象还没有明白  我的意思是这样的,首先要说一下我没否认作者老曹先后在南京北京居住的  但是呢,毕竟当年曹家的风光地是在南京(相对而言,北京是他们的伤心地)的,在小说里呢被他写成了贾府在北方“京都”的风光了,所以,也可以说这个历史现实和小说情节对照看的话,已经被作者艺术的处理了,  试问,如果历史上,曹家的一亲戚在扬州的话,投靠他家的“江宁织造府”,不就是应去南京吗?!  呵呵,所以我的意思只是说,小说中的扬州、京都其实已经被作者艺术处理了,似乎就没必要过分的坐实了
  作者:谁谓尔无羊 时间: 19:51:00    脂砚斋先生还拥有集团?她是集团董事长?  ===============================================================================================  这个说法很有趣,符合我的想法:脂砚斋是曹雪芹控股的有曹雪芹妻子、棠村、孔梅溪、吴玉峰、畸芴叟等人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就是《脂砚斋评石头记》(“重”字不是漏掉而是故意删去)。
  @嘻嘻红门 68楼   是的,无商不奸。我的同事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的楼下有一个自做自卖熟驴肉的商铺。这个商铺的店主,制作的驴肉质量上好,价格便宜,每日都货卖一空。并且这个店主的为人深受顾客的喜爱,态度诚恳,接送到位,笑容可掬,知书达理,最可取的一点是他有一个平常人没有优良品德,那就是给哪个买者都足秤,就是给他的亲爹缺斤少两。  ---------------------------  你同事楼下那个买驴肉的店主不像奸商,倒像个儒商。你好像认为奸商坑人,儒商坑爹,不知你愿做坑人的奸商,还是坑爹的儒商?
  @蒲正兴 71楼   -----------------------------  落下一个字:  最可取的一点是他有一个平常人没有的优良品德  至于你和我做那一个商?我俩的答案肯定相反。可以让你先挑走三个最佳答案,然后我说第四个。如果你要是不信,那么你就先说出二、三个来。
  @嘻嘻红门 72楼   落下一个字:  最可取的一点是他有一个平常人没有的优良品德  至于你和我做那一个商?我俩的答案肯定相反。可以让你先挑走三个最佳答案,然后我说第四个。如果你要是不信,那么你就先说出二、三个来。  -------------------------  鄙人不是经商的料,什么商都不想做,也做不了。
  @冒魔仙6猫摸先 69楼   ...我的意思只是说,小说中的扬州、京都其实已经被作者艺术处理了,似乎就没必要过分的坐实了...  -----------------------------  这句完全赞同!好像难得看到冒先生回帖如此之短!嘿嘿,开个玩笑,不许恼啊。^_^
  @蒲正兴 73楼   鄙人不是经商的料,什么商都不想做,也做不了。  -----------------------------  你不想经商,我不勉强。  那我就告诉你,我是一个什么商。  ……  ……  我是一个把假“金缕玉衣”说成真、把真《嵩阳汉柏图》说成假的鉴定商;  ……  (敏感话题,被我删去了。)
  @冒魔仙6猫摸先 69楼   2位好象还没有明白  我的意思是这样的,首先要说一下我没否认作者老曹先后在南京北京居住的  但是呢,毕竟当年曹家的风光地是在南京(相对而言,北京是他们的伤心地)的,在小说里呢被他写成了贾府在北方“京都”的风光了,所以,也可以说这个历史现实和小说情节对照看的话,已经被作者艺术的处理了,  试问,如果历史上,曹家的一亲戚在扬州的话,投靠他家的“江宁织造府”,不就是应去南京吗?......  -----------------------------  这没误解啊。虽取材自身经历(凡小说多少都会取材自身经历),但又不是自传体小说。
  @河流归汉 76楼   这没误解啊。虽取材自身经历(凡小说多少都会取材自身经历),但又不是自传体小说。  -----------------------------  《红楼梦》比起其他自传体小说有更多的艺术虚构,但小说从曹雪芹出生的1715年农历4月28日写起,到他考取举人后的1738年冬止,其间插入了很多的“实录”成分。不了解这一点,就会对书中的一些东西感到迷惘,比如:林黛玉的家产哪儿去了?贾琏是二爷,那么他的兄长书中为什么没有交代?等等。  关于南京、北京,冒魔仙的看法更有道理。宁荣二府及大观园应在南京,书中写的京城给人的印象似乎在北京,这一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凡例》说的很清楚:  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
  @增慕   分析的有条理,“残冬”、“节气”部分也不错,但雪芹写书常常信马由缰,跟着他跑会被搞晕的:)
  @增慕   同意楼主,7岁
  我不认同楼主的解读。  1.雨村到扬州的时候,如海刚到任一月,想此时乃是二三月光景。雨村在旅店又病了一个月,经好友推荐,才到了林府。这应该已经是四五月间了。  2.一年之后,贾敏染病,黛玉侍汤奉药。想来贾母离世当是在六月。这在第六十四有印证。宝玉看见雪雁传瓜果摆香炉,以为是姑母的祭日,但想想已经过了。  3.雨村风日晴和之际郊外游览,至一茂林深竹之处。这不会是在冬日或者正月里,更像是初秋。  4.从扬州水路进京,我查的资料显示要一个多月,而不是楼主说的十天。按贾府得到贾敏亡故的消息就来派人来接黛玉,到扬州也是两三个月之后了。而黛玉未愈不能成行,贾府下人一直等着,如海说的“出月初二日”,我倾向于是十月初二。雨村说贾敏“上月亡故”,也不是确指上一个月,而是前两个月的意思。  5.黛玉路上走了一个多月,到京城已经是十一月中下旬了。冬天已经过半,所以贾母说的“过了残冬”,也在情理之中。
  关于残冬,那位专家的解读也不无道理。四季的划分,本来就不是那么明确。说过完年之后就是春天也不算错的。倒是楼主理解得太机械了。挪与不挪,当然是根据感觉,而不是根据季节。  百度了一下,残冬,可以指冬天的末尾,也可以代指十二月。冬天的末尾,当然可以说是正月。贾母的话,换一种表达方式就不容易被误解了,“等过了残冬”,完全可以说成“等出了正月”。但这并不能表明贾母说这话的时候就一定正是在残冬时节。入冬之后的十月十一月也完全可以这么说的。
  269)宋绍发的“林姑娘说扬州话”  第四十回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按:化用了歇后语“老牛喝水——不抬头”。“‘老母猪不抬头’”乃汉语预备句法造词法,可与第六十二回“‘奶子抱巧姐儿’”类比;“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乃除法反切修辞格,可与第三十九回“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乘法反切修辞格类比。双声反切修辞格双因素分析表达式为:  l?ao(老)/l?iu(刘)= l?ao(老)/n?iu(牛)÷l?iu(刘)/ n?iu(牛))  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肏攮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肏攮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贾母又说:“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又不请客摆大筵席。都是凤丫头支使的,还不换了呢。”地下的人原不曾预备这牙箸,本是凤姐和鸳鸯拿了来的,听如此说,忙收了过去,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儿道:“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若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贾母见他如此有趣,吃的又香  第四十一回  当下刘姥姥听见这般音乐,且又有了酒,越发喜的手舞足蹈起来。宝玉因下席过来向黛玉笑道:“你瞧刘姥姥的样子。”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蒙府侧批:随笔写来,趣极。】众姐妹都笑了。(按:《尚书?舜典》:“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此处牛字承上回“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而来,牛字的幽默谐音修辞并非直接谐音而是间接谐音,故不存在林黛玉骂刘姥姥的问题。  褚人获()《坚瓠集/迎春召对》:弘治改元,莆田迎春。戴大宾尙幼,父兄抱看。有指谓守曰:“神童也。”守以“龙飞”二字令属对,戴见春牛,对曰“牛舞”。守不然之。戴曰:“百兽率舞。牛宁不舞乎?”守称善。又以“虎皮褥盖学士椅”令对,戴曰“兔毫笔写状元坊”,守厚赏之。年十三魁天下。考科举时同辈见其年少,谓曰:“小朋友就要做官,做到何官?”答曰:“阁老。”众戏出对云:“未老思阁老。”应声云:“无才做秀才。”众哄笑,知反为所伤也。)
  就是6岁多,快7岁的样子。  
  贾政并不太愿意宝玉娶宝钗,因为宝钗的一个灯谜,他觉得宝钗不是有福的人,命短。
  七岁懵懂顽童,能懂个啥?严重违背生活常识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黛玉在贾府住了几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