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朱熹 四书讲的原文是什么?关于四书与五经分别的

“四书五经”是指什么? - 简书
“四书五经”是指什么?
(1)“四书”是指:《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合称为《四书》。①论语《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润色。故汉儒曰:论语章句出于子夏。②中庸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清俞樾《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③大学《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讨论古代汉族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在宋代以前,《大学》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为“四书”之一;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④孟子《孟子》,“四书”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2)“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诗》又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各篇的创作年代,大部分已不可确知。根据部分诗篇考查,最早的约作成于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作成于春秋中期。全书是经过五、六百年时间的积累、并经过搜集者的加工和润色而成的。汉朝儒经《白虎通义·五经》曰:“以为孔子居周之末世,王道陵迟,礼乐废坏,强凌弱,众暴寡,天子不敢诛,方伯不敢伐。闵道德之不行,故周流应聘,冀行其圣德。自卫反鲁,自知不用,故追定五经以行其道。”也就是说,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编订五经宗周以成王道。在乐经散失之前,其实有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礼记·王制》:“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诗书礼乐是周朝的贵族教科书。虽然诗书礼乐是儒家递相传习的典籍。但儒家之外,战国各家也多传习。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禁语《诗》《书》,“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六经的流传受到巨大的冲击,不过其仍在各地以一种地下的方式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周礼注疏》曰:“故始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搜求焚烧之独悉,是以隐藏百年。孝武帝始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由此五经包括:《易》《尚书》《诗》《礼》《春秋》。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礼》或者说《礼经》是指《仪礼》。由于郑玄注《小戴礼记》为世人推崇,导致《小戴礼记》地位逐渐攀升。到了唐朝,孔颖达编《五经正义》时候,《小戴礼记》第一次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礼》。之后,《小戴礼记》地位更是攀升,到了宋代,《大学》、《中庸》两篇原本是《小戴礼记》里面的文章被朱熹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且逐渐得到认可,更是稳固了《小戴礼记》取代《仪礼》的局面,这样,五经中的《礼》终于变成了《小戴礼记》而不再是《仪礼》。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朝时候,将《礼》分为三:《周礼》、《仪礼》、《礼记》(指《小戴礼记》),将《春秋》分为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但又把《论语》和《孝经》排除在外,这样就是九经:《诗》、《书》、《周礼》、《仪礼》、《礼记》、《易》、《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唐文宗时期,官方在九经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尔雅》共十二部儒家经典刻成石经放置于太学之内,史称“开成石经”或“开成十二经”,这样就是十二经。从唐朝起,孟子及《孟子》地位开始升高,到了宋时,《孟子》也被列入经学,这样就成了十三经。①《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诗经》305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②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8岁。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分为风 、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当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当产生于春秋时期。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因此尚书也就是上古之书,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记》;另一种,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记》又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说伏羲重卦,有说神农),并作爻辞(或谓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说,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合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易经》本是反映变化的哲学古书,长久以来被用随机数选取作筮辞用。中国的易经博大精深,高煜翔多年的《易经》研究,提倡辨证研究中国古典文化,用物理的方法来诠释易经。高煜翔,河南南阳唐河人,毕业于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现为阴阳易辨派创始人、河南省易学会命理特约顾问、中华建筑风水研究学会理事、中华中医研究协会特约顾问、国际阴阳五行研究协会顾问。提倡辩证研究中国的易经。《易经》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也被介绍到西方,并作为变化的哲学运用于现实生活。《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官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乐于阅读,勤于思考。中考文言文复习: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
12345678910
关于本站分享交流中小学语文教案、课件、素材、试题等教育教学等资源,网站内容大多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及时来信告知。邮件地址:
记住我的登录信息
输入用户名或电子邮箱地址,您会收到一封新密码链接的电子邮件。
用户名或电子邮件地址四书五经都有什么,作者分别是谁?-四书五经的作者分别是谁?
相关资料介绍与图文
你现在的位置:& 》关于的详细解说
四书五经都有什么,作者分别是谁?
四书五经的作者分别是谁?四书五经都有什么,作者分别是谁?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几与耶教有圣经。《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指:《周易》,经多人完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 一、四书——《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尚书》、《诗经》,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quot、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乐经》、《周易》、政治、经济,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四书五经》之《论语》,有《鲁论语》(20篇)。 《四书五经》之《周易》:也称《易》、《易经》、政治家,《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其外层神秘,以定其规模;焚书坑儒&quot。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春秋》。秦始皇"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伊教有古兰经相似。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quot,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福荫子孙万代。 《四书五经》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并加以注释,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教育家;四书五经&记&,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尚书》、《仪礼》,与《论语》。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列儒家经典之首;为何物。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左传》;,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四书&quot、《孝经》、《 孟子》、《尔雅》各置博士。《周易》是占卜之书、《孟子》均为&quot,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quot。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二;之首。 《四书五经》之《中庸》,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
《春秋》孔子、曾参:《易经》、《诗经》、《书经》、《礼记》、《孟子》、《中庸》五经:《大学》、《论语》四书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大学》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传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这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孟子》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纪录孔子言行的《论语》、纪录孟轲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汉初刘向校书时《三易》仍存,汉后下落不明),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是周文王被囚安阳(羑里)时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历史文献。是《三坟五典》的可考记录。《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十三经之一。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 之一。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1.1 《大学》 1.2 《中庸》 1.3 《论语》 1.4 《孟子》 2. 五经 2.1 《诗经》...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作者分别是曾参、子思、孔子、孟子, 《大学》是相传为孔...
Copyright &排行榜大全pai-. Some Rights Reserved.从国家、城市、地区到品牌、产品、行业为你提供最新的排行榜资讯本站内容来自于本站编辑整理和媒体发布,仅提供参考或娱乐作用,并不构成任何投资标准和实际应用建议
联系请发电邮自god-loveme#
【#换成@】四书五经的四书是什么意思火舞愤怒?下载知道客户端,10分钟内有问必答最佳答案四书——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四书五经的四书是什么意思-爱问知识网
四书五经的四书是什么意思
四书——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原来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由《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合辑在一起的统称,由南宋大儒朱熹汇辑刊刻,从此广为流传,名声鹊起。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毋庸讳言,《四书》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这些局限已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包袱,这无疑是需要加以扬弃的。因此,我们应当抱着去莠存良、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去学习、鲜逗驼莆铡端氖椤返乃枷胍庠碳捌湮幕??瘢?谘锲?写丛煨碌奈幕??《四书》之《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四书》之《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骸础汾飞莴读风嫂袱讥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四书》之《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
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纪录孔子言行的《论语》、纪录孟轲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骸础汾飞莴读风嫂袱讥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中庸》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当时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原来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由《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合辑在一起的统称,由南宋大儒朱熹汇辑刊刻,从此广为流传,名声鹊起。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毋庸讳言,《四书》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这些局限已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包袱,这无疑是需要加以扬弃的。因此,我们应当抱着去莠存良、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去学习、认识和掌握《四书》的思想意蕴及其文化精神,在扬弃中创造新的文化。
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