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佛法与生活两学一做和工作相结合合

佛法对你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知乎36被浏览2427分享邀请回答5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请问大家是如何把佛法智慧融入到现实生活中的呢,最好能具体的说说怎样做的,谢谢。
自从太虚大师倡导“人生佛教”以来,在许多大德共同努力下,中国佛教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在中国佛教走向人间之际,净慧法师更提出了“相关信息禅”的理念并付诸实践,利益人间,其功甚伟。净慧法师说得好:“必须把佛法净化人生、净化社会的精神,完整地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做人的分分秒秒中”,“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净慧法师的开示本身就已说明了佛法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就笔者理解,这些开示中其实包含了两个基本要点,即:以佛法指导生活实践和在生活中实现佛法。以佛法指导生活实践意味着以佛法的智慧融入生活......
自从太虚大师倡导“人生佛教”以来,在许多大德共同努力下,中国佛教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在中国佛教走向人间之际,净慧法师更提出了“相关信息禅”的理念并付诸实践,利益人间,其功甚伟。净慧法师说得好:“必须把佛法净化人生、净化社会的精神,完整地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工作中,落实在做人的分分秒秒中”,“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净慧法师的开示本身就已说明了佛法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就笔者理解,这些开示中其实包含了两个基本要点,即:以佛法指导生活实践和在生活中实现佛法。以佛法指导生活实践意味着以佛法的智慧融入生活中,以大乘菩萨行的精神自利利他,自净净他,使自己、使他人、使社会远离染污,远离烦恼;而在生活中实现佛法则意味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自在、更安祥、更幸福,转烦恼为菩提,使社会更和平、更安宁、更洁净,化人间为净土。在这里,以佛法指导生活实践为因,在生活中实现佛法为果。然而,我们将要面临的问题是:佛法与生活究竟是同是异?佛法究竟能不能指导生活?也就是佛法与世法的关系将如何定位的问题。事实上,就笔者观察,有些在家修行人在这方面的认识是比较模糊,本文主要想谈谈这些问题,以期得到一清醒认识。
言佛法与现实生活的有同异问题,就佛法的究竟来说早已落在戏论中了,但就随俗谛而言,却又必须弄明白。一般而言,在认识上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一是认为佛法是出世法,与世间法完全是两回事,因而佛法根本上很难与世法融合在一起,否则只能导致佛法的世俗化,这是比较传统的看法;一是认为佛法与世法不二,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佛法与世法是一个东西,有些修行人动辄言“佛魔不二”,认为强调佛法与世法的区别无异于将佛法与世法打成两段,等于使佛法脱离现实生活,这在提倡“人间佛教”的今天是最易产生的看法。(“佛魔不二”的概念也往往被某些附佛外道别有用心地借用,以混淆是非)
佛法可以分为真谛和世谛,从真谛方面看,佛法、世法一性不二,空寂平等,一切法皆是佛法,它们本质上是一体的;但从世谛方面看,佛法、世法的缘起不同,佛法缘清净法得建立,世法缘染污法而成就。因而佛法是出世法,是解脱法,而世法是轮回法,是系缚法。因此二者是不同的,是相异的。在贯彻佛法走向人间的同时,要全面衡量这二谛的深刻意义而行于中道。认为佛法与世法是两回事,是执着于二者在缘起上的差异性,这不仅迷失二者在体性上一致平等一味的真谛,同时也迷失了佛法必然要化导世间、净化生活的大乘菩萨精神,因为佛法的真精神必然是以不舍众生,献身世间的普贤愿行为归趣的,如《金刚经》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果我们将佛法与世法,修行与生活都打成两截,只顾自己的解脱和安乐,不愿深入世间担当弘法利生、影响大众的责任,不愿用佛法的真谛去唤醒烦恼众生的恶梦,那我们凭什么去灭度众生?凭什么去圆满普贤愿行?由此可见,虽然佛法与世法在缘起上有异,但我们不能因此将其判为两途,因为二者在体性上是圆融无碍的,生活与修行是可以并行不悖的。相反,如果由于佛法与世法在体性上一味不二,便由此认为佛法就是世法,世法就是佛法的话,那就惑于二者体性的平等而迷失二者缘起上的差异,那么就会模糊二者的界线,我们说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并不意味着把佛法异化为世间法,也不是把佛法等同于世间法,而是要以佛法的基本精神,以四摄为基本原则贯通于现实生活中,在顺应现实变化的基础上去净化我们的生活,消除我们的心垢,息灭我们的烦恼,这是实行“人间佛教”这一基本理念时要清醒认识到的。无论大、小乘佛法,根本上都是针对众生烦恼而建立的对治法,“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佛陀是大医王,佛法便是这位大医王针对众生疾病为求对治而开出的药方,能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病,令众生转染得净,离苦证乐。如果佛法与世法变成了一回事儿,在世谛上也变成不二了,那佛法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有时,过于强调佛法与世法的平等同样会失去佛法应有的旨趣。因此在给佛法与世法之间的关系定位时,要注意真谛和世谛间的问题,不着真谛不舍真谛,不着世谛不舍世谛而行中道。
无论我们是使佛法脱离世法还是将佛法混同世法,其结果都是使佛法失去其本有的功能。由于我们长劫以来的无明习气,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都充满了贪嗔痴的意识心念及行为,但我们却往往无知无觉,这是世法的根本面貌。正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地藏菩萨所说的:“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我们的情形恰是如此。如果我们失去了佛法的引导,我们便如离家出走,失去依怙而时常迷路的幼儿被危险所包围一样,轻言“佛魔不二”对我们尚在凡夫地的修行者来说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而佛法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能引领我们远离贪嗔痴之恶疾,脱离六道烦恼苦海,在同样的工作和生活中,转染污为清净,转系缚为解脱,从而在不废弃世间的工作和生活的同时获得人生意义的终极之乐。由此可见,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佛法的引导意义是勿用置疑的。我们不仅要用佛法来指导我们自己的生活,照顾当下的一言一行,照顾当下的起心动念,令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能转恶为善,转染成净。同时,我们还要用佛法的智慧来观照世间的现象,观照人类发展的终极意义,发起大乘愿行,不住真谛,不染世法,自利利他,与一切有情共圆种智。笔者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净慧法师所说的:“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的真实意趣,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人间佛教”的真谛。
什么是佛法呢,简单的说,释迦牟尼世尊住世的时候,世尊的言教就是佛法;世尊灭度后,遗留下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佛法。什么又是生活呢,可以说:在生命延续期间,吃饭睡觉、读书求知、上班工作、休闲娱乐就是生活。换句话说,我们一天到晚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造作)就是生活。
为什么说,佛法就在生活中呢?原来‘佛者觉也’,佛陀二字,只是印度梵语的音译,如果意译的话,意思是‘觉者’、‘智者’。一个觉悟的人,或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说的话,含有‘轨范’的意思,所以称为‘法’。佛法、就是要我们增长智慧之法,也是要我们求证觉悟之法,试问,我们要增长智慧,求得觉悟,不在生活中求智慧,不在生活中求觉悟,又向何处求呢?
信仰佛教的人,通俗的说是‘信佛’,正确的说是应该是‘学佛’。学佛的什么呢,学佛陀的思想言行,学佛陀的生活方式,希望自己也能增长智慧,求证觉悟。学佛要‘解行并重’,不仅只是知,更重要的是行——实践力行,才能求证,实践力行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修行’。修行在何处修呢,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唐代一位无名尼师,有一首‘悟道’诗流传下来,诗曰: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偶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尽日寻春不见春’,是说历经长久时日,踏遍云封雾锁的山头,去寻那春意。春意在那儿呢?遍寻不得,最后掩不住茫然失望的心情,回到自已的家中。就在百无聊赖之余,无意中拈起案头瓶中插的梅花,放在鼻端轻嗅,一阵冷香沁人,啊,‘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枝头上香意盈然,春不就是在这儿吗?
其实,说的是寻春,事实上寻的不是春,而是‘道’——寻的是开悟之道。也可以说,寻的是证悟佛法的方法。为了寻求证悟之道,行脚参访,遍历各方,最后寻到了,原来就在自己的心中。证道,要用自己的心证悟,不假外求。而我们学佛的人,不也是参访名山,寻师学道。其实,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要在深山古寺中,黄卷青灯的修行。所以六祖慧能大师说: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是觅兔角。
佛法就在世间,就在日常生活中。离开世间,离开生活,何来的佛法呢?孔子说:‘道不远人’,孟子说:‘道在尔而求诸远’。道就在我们身边,也就在我人心上,我们‘习焉不察’,不注意,反而忽略了。道在我们心中,我们生于道、行于道,而我们不知道,反而向心外、远方去求。照来佛法中所指的道,事实上就是‘觉悟之道’。我们身体的主宰——心识,本来具有理性、良知,但因以私欲覆蔽,心灵物化,所以我们迷昧颠倒。受著欲望的支配,去追求攫取;未求到时感到痛苦,求到了又恐怕失去,也感到痛苦。这患得患失的烦恼,是任谁都免不掉的。而佛法就是求智慧、证觉悟之法。如何求得智慧、证得觉悟呢,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修行’。譬如种花种树,我们要使花美观,要使树成材,就必须要修剪。生为一个人,谁能是天生的完人呢?不是完人,就要修——修正我们的行为,修正我们的生活方式。藉著修行的力量,净化我们的心灵,圆满我们的人格。果然能心灵清净、行为端正,就是为求智慧、证觉悟奠下了基础。
佛经上说,众生的行为有三种,即是身行、语行、意行,也就是身体的行为,口头的语言,心中的思想,这叫做‘身、语、意’三行。而行为的后果——行为对未来的影响,就是‘业’,佛经上称为身、语、意三业。在以上三行之中,实以心行为主,三业之中,也以意业最重,所以《华严经》说:‘三界唯心’,《唯识论》说:‘万法唯识’。因为我们心中有贪、嗔、痴的烦恼,身体才有杀、盗、淫的恶行,嘴巴才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语。所以要修行,先要修心。果能学佛修行,净化心灵,则十恶业即转为十善业。所以认真的说,修行就是修心。
心是我人精神作用的主体,又名为识。心识的作用,就是缘虑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去了解分别。心识虽然有了别外境的作用,帮助我们吸取资讯,获得知识;但同时也因为它有与生俱来的无明——贪婪、嗔恚、愚痴等烦恼,又使我们造作恶业,增长罪衍。在许多烦恼中,尤以贪、嗔、痴三种烦恼为众烦恼的根本,所以又称为‘三毒’,也称为‘三火’。有了这些烦恼,使我们欲望炽盛,患得患失,经常生活在困惑不安中。
因此,我们修行,要先从熄灭三火修起,即是在日常生活行为中,时时反省,时时观照,熄灭心中的三毒之火,修正我们念婪、嗔恚、愚痴的行为。果然熄灭了心中的三种根本烦恼,当然也就不会再有杀、盗、淫的身业,也不会再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语业。俗语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就是这个意思。
其他答案(共4个回答)
佛法的智慧应该融入生活,慧能大师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如同觅兔角。”生活中处处都有佛法的,要时时观照。学佛不是空谈,不是罗列名词,学佛要有实修,能够在生活中时时观照,时时忏悔,就是修行。但学佛的人,面对任何生活中的事情,都应该放得下,不执着,如果还放不下,还执着,说明学佛还不够智慧。观照就是观照我们的习气,就是贪嗔痴慢疑五毒,由于无量劫以来的习气,令我们很执着,有大德说过,去除执着,是一生一世的事,所以,放下执着是很难的。看看印光大师的开示:“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已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矜自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智慧.....就是明了透彻.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即真如实相......比如..佛祖在数千年前说过一句话.`一滴水中有八万众生存在...这就是`智慧`的了知..众生只能说聪明而矣.....众生要想获得`真智`就必需按照`佛意`去`修心`.而不是`空谈.`和`戏论`......佛教众生..断恶行善.积累`真实功德`..学佛者;就应该反醒自巳.`存在的缺点`.并且要`下定决心.坚决改正并不再犯`.....是那些恶习呢....比如`地藏经`中所说的`十恶`;即`杀生.窃盗.邪淫.妄言.恶口.两舌.绮语.`若犯此者的众生.必会`贪婪`.而生`嗔怒`此等人就是`愚痴`之人....所以世间众生有许多`难`及`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等等`恶报`..如果能除此`恶习`.`智慧`便生.按`智慧修心`.并且用在`声口意`中坚决不犯.必能`获益`.......祝你能在`世间成道并普渡众生.......同享`极乐`.......
学佛人有目标,就是有愿力,如同世间的考职称、拿学位、大到共产主义的解放全人类等,都可以看作是人的一种愿望、理想,所以成为行为的一种动力。佛门的弟子修行的目标或目...
佛是佛陀的简称,是觉者的意思。觉有四种:本觉、不觉、始觉、究竟觉。本觉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觉性,即佛证道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不觉是迷惑颠倒,象迷...
我用我在“爱问”中的一篇随笔来回答楼主,文中第9点点题。附:《天堂以及宗教的作用和意义》1、各种偶然的原因注定了各种的不平等,如生于富豪官宦家庭和平民百姓家庭、...
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为手段。法治和法律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律...
这种事情还要释怀?如果你要分手就赶快分手,不要婆婆妈妈的,像个男人。如果你看上了女方的地位、金钱等其他东西,不准备分手;那么自然有心里准备戴绿帽子,还那么多废话...
答: 如易阁君澜同修旅社·普陀山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心酒店有什么活动吗?例如书法课或者禅修课这种?
答: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其产生的认识和社会根源,反映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局限性和精神世界的依赖性产生了这种以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
答: “释然”的答复?期待中..............~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梦参老和尚:如何使佛法和生活、工作相结合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之后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要如何才能把佛法和我们的生活与工作
结合起来?若我们能把所学到的佛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这样学佛才有意义。现在跟大家
讲“怎样能够使佛法和你的生活、工作结合在一起”。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佛法最了义的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证菩提果的过程,在家学佛工作忙,事情也多,要
怎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证菩提果?如何把佛法跟你的工作及生活结合在一起来修行。在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人、接触很多的事,遇到人该怎么处理?遇到事时,又该
怎么处理?我想跟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要知道佛的涵义。“佛”,印度话叫“佛陀耶”,译成中文就是知觉的觉,觉悟的觉,就是觉
悟;再浅显一点说,就是明白,你要是明白了,就是佛;要是不明白、糊里糊涂的,就是众
生。学佛就是学觉悟、学明白的方法,用这个方法能使我们明白,使我们觉悟,我们就把这
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至于要怎么来运用方法呢?
悲心与出离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第一、要有出离心,要怎样生起出离心呢?就是要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你
当前所生活的环境,若是认识了当前所生活的环境,你就不会受环境的迷惑和伤害;能够随
顺这个环境,使这个环境中生存的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都能够愉快安定,你就是行菩
这次我们在医院演讲,这所医院里所有的医生、护士、勤务人员都是在行菩萨道,这就是菩
提心中的大悲心,要能对一切人慈悲,医生对待病人要付出大悲心,这个大悲心里头就要有
智慧,没有智,大悲心就生不起来。这个大悲心是“爱见大悲”。当你看见那些失去工作能力,
甚至失去生活能力的人,如病人、断气的人或植物人,你总能想到他们的痛苦。如果你能设
身处地的用佛教导的方法去爱护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能认识痛苦是怎么来的,这样这个
工作与环境,对行菩萨道、发菩提心的人而言,是一个特别好的环境,能够这样想,你对这
个工作就能有耐心。特别是学佛的人,这就是你行菩萨道最具体的,最现实的一个环境。
要发菩提心,首先要具足出离心,这个世界没有一样事情是快乐的,因为不快乐,你就不会
贪恋。面对世间所有的事物,不会争名也不会夺利,不会去贪恋;因为你生起了更大的慈悲
心,对你的患者就能爱护得更好一点,为了希望他能减少痛苦,就尽你的力量帮助他,这样
你的大悲心就生起来了。
但是发大悲心要有智慧,必须观照。因为我们都是凡夫,我们的耐心是有限度的,有一种烦
恼特别重的患者,经常会骂医生、骂护士;还有植物人,你们如何爱护这些失去知觉的患者?
这真正得要具足大悲心。你要随时发愿,愿他们能够恢复知觉,我们发愿是一回事,他们能
否得到是一回事。这是走你自己的菩提道,发了这个心,这个心就是明白的心。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225',
container: s,
size: '910,250',
display: 'inlay-fix'
该用户的其他资料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学习佛法能引导生活工作 ,我们能够拥有强健的身体、光明的心态-佛教社-地藏论坛-最具影响力的佛教社区|佛教论坛|佛教网|佛教交流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266|回复: 7
学习佛法能引导生活工作 ,我们能够拥有强健的身体、光明的心态
在线时间79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了解到一些学佛的师兄,或因为原来的坏习惯,或因为先天体质,或因为后天损耗,或因为缺乏运动,或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身体孱弱、心态灰暗,造成种种身心困扰,生活不便,工作不积极。
末学通过自身生活实践,有一些个人的体会,供情况合适的师兄参考:
要想身体好转,一定要改掉原来不好的生活习惯,甚至不良的心态。
要想身体健康,一定要自己努力付出,要相信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
正确地付出后,我们不仅能得到强健的身体,还能收获阳光、积极的心态。
正确地付出后,我们不仅能得到身心健康,还能得到更多福、更多慧。
这样付出,
要想身体强健,最有效最快捷的办法便是:多爬山,多拜佛(在家,或到寺院参加拜忏)
要想身体强健,除了改掉原来的不好习惯,还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比如饭后多散步,平时多留意周边多行善(行善能让人神清所爽),坚持每天读经,早睡早起不熬夜,早起后先喝一杯暖开水
素食:做不到素食的师兄,可先尽量饮食清淡、减少肉食
祝愿有缘诸位身体健康,吉祥安康。
南无阿弥陀佛
在线时间79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补充一下:
要想身体强健,最有效最快捷的办法便是:多爬山,多拜佛(在家,或到寺院参加拜忏)、多运动(早上跑步为佳,可根据个人情况)
在线时间1419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尔时,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典深生敬信,以妙香华及诸饮食衣服卧具,咸悉供养说法之师,及写此经读诵之者,此人现世必当获得无量福利,饶益其身离诸病苦,眼等六根清净无患,不遭水火饥馑厄难,亦无恶毒之所中伤,一切有情见者欢喜。命终之时,见不动佛来相慰谕,告言:‘善男子,汝修善根其福无量!’十方净土极乐世界随意受生。”
  尔时,观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世尊,为欲哀愍赡部洲中诸众生故说此经典,当来之世广作佛事利益众生。此大明咒能除一切极重业障!”
佛说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
在线时间1419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舍利弗。复过那由他佛国土。有世界名平等。彼处有佛。号法光明清净开敷莲华阿罗诃三藐三佛陀。现在说法。若人得闻彼如来名受持不忘者。永离三恶道。
  南无法光明清净开敷莲华佛。
在线时间545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补充一下:
在线时间173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在线时间571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随喜赞叹。
在线时间1051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学一做与工作相结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