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初出见面关系好的朋友突然冷漠们一首诗

该用户的其他资料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1当前位置: >
孔网孤本:1934年民国稀缺线装书《萨雁门绝句详解》一厚册,73页,146面!收录诗词208首!早期元代诗人萨都刺的诗集罕见!有《扬子江送同志》一首诗词,应该是国内最早的出现“同志&一词 吧!&&&拍品编号:&
领 先 者:
起 拍 价:1元最小加价幅度: 1元
运&&&&&&费:
快递:15.00
开始时间: 20:53:01
结束时间:
浏览次数:1130次 出价次数:116次
线上收款方式:中介保护,即时到账
线下收款方式:
农业银行(6398316)
工商银行(1805722)
作者:元代诗人萨都刺出版社:雅声社年代:1934纸张:白纸刻印方式:石印装帧:线装尺寸:长1*宽1(cm).册数:1册品相:八五品
品相描述:
萨都剌(约),元代诗人。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酷爱文学,善绘画,精书法,有“虎卧龙跳之才”,萨都剌博学能文,兼善楷书。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 概要 编辑本段
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答失蛮氏(回族)。其祖父徙居河间,萨都剌则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其生卒年不能确指。一说为至元九年(一二七二)生,一说为至元末(一二九四)或大德间生;卒年在至正间。萨都剌泰定四年(一三二七)中进士,授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历南台掾、宪司照磨、经历等职,后入方国珍幕,卒。为官清正,曾有发廪赈灾、救助难民、禁止巫蛊、移风易俗等政绩。萨都剌博学能文,兼善楷书。他宦游多年,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不少作品富于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后人曾推崇萨都剌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著有《雁门集》。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天风环珮”。
简介 编辑本段
萨都剌(约),元代诗人。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酷爱文学,善绘画,精书法,有“虎卧龙跳之才”,但因当时几十年来开科举,难以步入仕途。为生计划内而长年奔波经商,尝尽人间辛苦。元大德十年(1306)怅然弃商而归,投入文学创作。泰定四年(1327),以三甲进士及第,时年五十六岁。天历元年(1328)授京口(今江苏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在职三年,颇有政绩。后调任江南行台回回掾史,由正八品降为无品秩的小吏,深感官场险恶。供职期满,调仁真定路(今河北正定)时,豪情勃发,立“明朝走马燕山道,赢得红楼说少年”的誓言。后足迹河北廉访、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至正六年(1346)月直南行台侍御史。从元世祖到元惠宗(顺帝)县经11朝,历80余年,长期宦游,浪迹四方,日弄柔翰,创作极富。有诗780余首,词14首,因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熟悉民间疾苦,故常以诗表述政见,揭露统治者骄奢淫逸。代表作有《寒夜闻角》、《伤思曲·哀燕将军》、《鬻女谣》、《征妇怨》等。擅书画。今存《严陵钓台图》、《梅雀》。有《雁门集》传世。
3 幼年经历 编辑本段
萨都剌是元代诗人。字天锡,号直斋。答失蛮氏(回族)。回回族人,一说蒙古族人。其祖思兰不花、父阿鲁赤世以膂力起家,累有功勋,受知于世祖、英宗,命仗节钺留镇云、代,所以萨都剌的生地为雁门(今山西代县)。萨都剌的生卒年难以确指。今参照与萨都剌同年进士杨维桢生年(1296),及《雁门集序》中&逾弱冠登丁卯进士第&说法,定萨都剌生年为1305年左右。又据萨都剌晚年投入方国珍幕中的传说,定其卒年为1355年左右。
萨都剌出身将门,但据其&溪行中秋玩月&诗自序,幼年&家无田,囊无储&,生活贫穷。萨都剌青年时曾奔波吴、楚,泰定四年(1327)进士及第。后任京口录事司达鲁花赤、江南行御史台掾史、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照磨、闽海福建道肃政廉访司知事、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经历等职,都是九品至七品小官。萨都剌为官清正,曾有发廪赈灾、救助难民、禁止巫蛊、移风易俗等政绩。在江南御史台掾史任上,更因弹劾权贵而受过贬谪。传说晚年曾投方国珍幕中。
4 中年经历 编辑本段
萨都剌作品
萨都剌作品
萨都剌青、中年时代家道中落,生活不很富裕,曾到吴、楚等地经商。泰定四年(1327)考中进士后,当过一些小官,又曾因弹劾权贵被贬职。晚年因战乱迁徙于浙东、安庆等地。萨都剌一生坎坷,没有得到过重用,对现实社会怀有不满情绪。在《醉歌行》中他说:“嗟余识字事转多,家口相煎百忧集。乃知聪明能误身,不如愚鲁全天真。百年简宪曾何畏,一日礼法能杀人。”
萨都剌考中进士以前的诗所存甚少,有一首&述怀&诗说:“青春背我堂堂去,黄叶无情片片飞。”大抵表露了他这段时期的心情。他到过镇江,溯长江而上至汉阳,《客中九日》诗说:“佳节相逢作远商”,看来他背井离乡是为了经商,不过他对于经商并不热衷,他分外留心的是山川名胜,他写下了《清明日偕曹克明登北固楼》、《清明日游鹤林寺》等绘景抒情之诗。水光山色比起货物金钱来于他更有吸引力。他并不想在追财逐利中混过一生。他在《安分》诗中说:心求安乐少思钱,无辱无荣本自然。春日赏花惟贳酒,冬天踏雪旋添绵。频将棋局消长日,时?香熏篆细烟。万事皆由天理顺,何愁衣禄不周全。诗人萨都剌是一个乐天派。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都能保持宁静而处之泰然。他的这种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影响到他的诗词创作。他的绝大部分诗篇都流露出热爱生活的乐观情思。他第一次走进官场正是他曾因经商而到过的镇江,他和往日一样流连山水胜景,登北固楼,游鹤林寺,寻僧访道,饮酒赋诗,他厌恶俗吏生活,而要做一个诗人。在他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他有一首&同杨廉访游山寺&诗说:“扶病强同步,寻幽趣不群。逢僧穿竹去,吹笛隔林闻。山势浮云合,溪流野水分。徘徊归径晚,树影月纷纷。”“寻幽趣不群”正说明他以饱览山水为乐事。据徐象梅《两浙名贤录》说他晚年寓居杭州时,“每风日晴美,辄肩一杖挂瓢笠,脚踏双不藉,走两山间。凡深岩邃壑人迹所不到者,无不穷其幽胜。至得意处,辄席草坐,徘徊终日不能去,兴至则发为诗歌。”和山水诗的奠基人谢灵运比起来,他酷爱山水是有过之无不及。无怪乎他刻画山川景物那样逼真。
萨都剌的一生大部分在江南度过,在风光秀丽的环境中,模山范水,写出了许多赏心悦目的诗篇。不过他曾两度官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稍得宫中见闻。在当时他还以擅长写作宫词和丽情乐府著称。他的朋友杨维桢《竹枝词序》说:“天锡诗风流俊爽,修本朝家范,宫词及《芙蓉曲》,虽王建、张籍无以过矣。”另一位朋友虞集也说:“进士萨天锡者最长于情,流丽清婉,作者皆爱之。”可见他还是一位抒情诗人。如他的《芙蓉曲》:“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儿将断肠。绛袍春浅护云暖,翠袖日暮迎风凉。鲤鱼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荡舟何处采莲人,爱惜芙蓉好颜色。”情致雅淡,意象凝聚。似无情而有情,有所思而不怨,蕴藏着作者怀才不遇,飘泊江湖的心情,深得唐李贺、李义山的笔法,辞婉意清。“鲤鱼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飞木叶”,含而不露,有一种身世飘零、孤芳自赏的抒情味道。其他如《过嘉兴》、《梳头曲》、《新夏曲》、《洞房曲》等都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情调。
同样,他的宫词,风格亦复如此。《醉起》说:杨柳楼心月满床,锦屏绣褥夜生香。不知门外春多少,自起移灯照海棠。这里所描写的只是宫中女性生活空虚,寓长恨于景物形象之中。一般说来,宫中对于帝王是天堂,而对于宫女却是地狱。宫中生活题材是十分狭窄的,如果不能识别天堂地狱,描写就不会深刻。
好在萨都剌的笔锋着力处,不曾局限于宫廷。当他的眼光移向广阔的祖国大地时,他发现当时的社会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如他的《京城春暮》,诗说:三月京城飞柳花,燕姬白马小红车。旌旗日暖将军府,弦管春深宰相家。小海银鱼吹白浪,层楼珠酒出红霞。蹇驴破帽杜陵客,献赋归来日未斜。将“弦管”“层楼”和“蹇驴破帽”相照映,社会不公,个人不平,不需明说,而用意十分清楚。至于他的《鬻女谣》、《过居庸关》、《征妇怨》、《高邮阻风》、《织女图》、《百禽歌》、《早发黄河即事》、《过淮阴》等,描述社会人生,题材广泛,更值得重视。《鬻女谣》写道:道逢鬻女弃如土,惨淡悲风起天宇……人夸颜色重金璧,今日饥饿啼长途。悲啼泪尽黄河干,县官县官尔何颜!金带紫衣郡太守,醉饱不问民食艰。传闻关陕尤可忧,旱荒不独东南州。枯鱼吐沫泽雁叫,嗷嗷待食何时休!作者面对这种现象,指摘“金带紫衣郡太守,醉饱不问民食艰”,斥骂“县官县官尔何颜”。这是正义的呼声。萨都剌看不惯这种不平事,因而他希望“但操大柄常在手,覆尽东西南北行”(《雨伞》)。希望得到一种权力去拯救天下所有在困苦中挣扎的人。但在当时,他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
5 作品精华 编辑本段
萨都剌作品
萨都剌作品
萨都剌博学能文,兼善楷书。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在《送管元帅南征》、《送刘照磨之桂林》等诗中,他甚至拥护统治者对起义人民进行镇压。但有些诗涉及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压迫。如《大同驿》、《黄河月夜》、《鬻女谣》、《织女图》等等,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惨状。五古《早发黄河即事》,一方面描写农夫&炊烟动茅屋,秋稻上垅丘。尝新未及试,官租急征求。两河水平堤,夜有盗贼忧&,另一方面描写贵族公子&斗鸡五坊市,酣歌最高楼&,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了元代社会的阶级矛盾。有些诗大胆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笔锋不仅指向了郡守县官、王孙贵戚,且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记事》一诗,用&只知玉玺传三让,岂料游魂隔九重。天上武皇亦洒泪,世间骨肉可相逢&的诗句,揭露元武宗次子图帖睦尔的篡兄位之事,此事为正史不载,被称为&诗史&。有些诗歌表达了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政治思想,如《寄朱县尹》、《送广信司狱》诗等。《湖南张子善,钦点第一人,弹劾权贵,左迁西台御史,旋拜前职,素有退志,故举兼善劝之》、《旧剑》、《尘镜》等诗,希望官吏爱护人民,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报国志愿。而《过居庸关》、《题画马图》等诗,针对元朝统治者穷兵黩武,表达了&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的反战思想。这些作品是萨都剌诗歌中的精华部分。
其性好山水,尝登司空山太白台叹道:“此老真山水精也”。遂结庐其下,著书其中。其文章雄健苍洽。诗流丽清婉,长于言情,自具风格。词亦有殊色。
6 诗歌特点 编辑本段
萨都剌的山水诗颇见功力。他游宦多年,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不少山水诗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如&江白潮已来,山黑月未出&,&山脚客行惊犬吠,树皮苔老结龙文&,&渡口客船争贳酒,斫鱼列纸赛河神&等等,均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结成佳句。他描绘北方风物,尤具特色。如&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穷&;&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等。对塞外风光信笔勾勒,粗犷有致,体现了其他诗人鲜有的创作个性。
在诗歌技巧上,萨都剌继承了唐、宋诗歌的某些手法,并具有自己的特点:①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断,铸成韵味悠远的意境。如为人艳称的《秋词》、《京城立春》等,能托出特定的情境,构成饶有意趣的&诗画&。②层层深入,凝炼简洁。如&百年诗句里,三国酒杯间&,&千古风光鬓边白,六朝山色马头青&等,言简意赅,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余地。③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如&云孙捧出南箕簸,月姊舂来北斗量&,&一山如龙入云起,一山化作长江流&等句,化静为动,化无生命为有生命,使形象新颖流动。④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嗅觉形象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如&市声到海迷红雾,花气涨天成彩云&,&乌鹊横桥秋有影,银河垂地夜无波&等。
7 作品影响 编辑本段
萨都剌的词作虽然不多,但颇有影响。尤以〔念奴娇〕《登石头城》、〔满江红〕《金陵怀古》两首著名。他在〔念奴娇〕《登石头城》中,抚今追昔,韵调苍凉,以一组富有悲剧意味的形象,咏出风云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满江红〕《金陵怀古》一词,则巧妙地活用前人典故,吊古伤今,表现了更为圆熟的技巧。后人曾推崇萨都剌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并非溢美之词。
著作有《雁门集》14卷,又《武夷诗集序》文1篇。《雁门集》有近人殷孟伦点校本。
8 作品分析 编辑本段
萨都剌的《早发黄河即事》、《鬻女谣》、《征妇怨》、《织女图》等诗篇,以对比手法,谴责了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表达了对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无情鞭挞,“哀民生之多艰”,成为折射当时社会真实面貌的一面镜子,被世人誉为“诗史”。如《鬻女谣》:
道逢鬻女弃如土,惨淡悲风起天宇。
荒村向日逢野狐,破屋黄昏闻啸鬼。
人夸颜色重金壁,今日饥饿啼长途。
悲啼泪尽黄河干,县官县官何尔颜。
金带紫衣郡太守,醉饱不问民食艰。
传闻关陕尤可忧,旱荒不独东南州。
枯鱼吐沫泽雁叫,嗷嗷待食何时休。
该诗描写了天历年间关陕、两河、东南等地旱灾后,饥民背井离乡,卖儿卖女,饿殍遍野的悲惨状况。以对比手法,谴责了当权者的骄奢淫逸,揭露了贫富不均、官民对立的社会尖锐矛盾,表达了对苦难灾民的无限同情。
《早发黄河即事》揭露了当权者朝欢暮乐、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反映了百姓众生“饥饿半欲死,驱之长河流”的民不聊生的惨状,对比鲜明,入木三分,读来令人心酸。
长安里中儿,生长不识愁。
朝驰五花马,暮脱千金裘。
斗鸡五坊市,酣歌最高楼。
绣被夜中酒,玉人坐更筹。
岂知农家子,力穑望有秋。
短褐长不完,粝食长不周。……
人家废耕织,嗷嗷齐东州。
饥饿半欲死,驱之长河流。
此外,萨都剌的《织女图》、《谩兴》、《大同驿》等都是反映当时社会状况,广为传诵的名篇。
萨都剌描写景物、风光的诗,隽永柔婉、清新俊逸,富于浪漫色彩。如描写北国风光的《上京即事》: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不毡帘。
描写闽中风情的《闽城发暮》:
岭南春早不见雪,腊月街头听卖花。
海国人家除夕近,满城微雨湿山茶。
萨都剌还擅长写词,《满江红o金陵怀古》、《念奴娇o登石头城》、《木兰花慢o彭城怀古》等都是吊古伤时之名篇。尤其是《满江红o金陵怀古》更是脍炙人口,堪为千古绝唱。
萨都剌不仅诗词名冠一时,还是一位书画家,他善写楷书,擅长篆刻。尤其工于绘画,所画《严陵钓台图》、《梅雀》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元代绘画艺术珍品。
9 后人评价 编辑本段
萨都剌的怀古之作也颇具特色。如他的《满江红(旧误作念奴娇)。金陵怀古》尤为脍炙人口:
六代繁华,春色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新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空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红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惟有蒋山青,秦淮碧。
这首词作于至顺三年或四年他任江南诸道行台侍御史时期。人事代谢,古往今来,苍凉豪迈,感慨万端。但青山永在,绿水长存,一代新人将把金陵重作英才聚合的场所。怀古正所以思今。萨都剌的作品往往表达着磊落旷达的胸怀。他一生中往来南北,对于民情习俗,见闻较多,使他有些诗词生活气息甚浓,感染力很强。如《初夏淮安道中》说:鱼虾泼泼初出网,梅杏青青已着枝。满树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过淮时。“鱼虾泼泼”,“梅杏青青”,夏日初晴,着一嫩字,生意全出。给人以旷达、乐观、清新、舒畅的感受。生动的形象带着乡土气息把读者引进一个新的境界。
10 作品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编辑本段
萨都剌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将近八百首诗词,有描写景物的山水诗,有抒写宫廷生活的诗,有怀古也有伤今,诉述个人和社会的不平。他在元代以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中都是占有一定地位的诗人。
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1 个人诗词欣赏 编辑本段
上京即事五首(其三)
牛羊散漫落日下,
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风沙似雪,
家家行帐下毡帘。
《满江红·金陵怀古》
六代繁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深夜,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蛩泣。
到如今,惟有蒋山青,秦淮碧。
百字令登石头城
石头城上,
望天低吴楚,
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
唯有青山如壁。
蔽日旌旗,
白骨纷如雪。
一江南北,
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
东风辇路,
芳草年年发。
落日无人松径里,
鬼火高低明灭。
歌舞樽前,
繁华镜里,
暗换青青发。
伤心千古,
秦准一片明月。
详细描述:自然陈旧,有点卷角内页完好无损!昭和九年发行(1934年)!
元代诗人萨都刺的诗集极其罕见,此书正文是汉字,注释是日文!孔网孤本!值得珍藏,买去后可以和国内现存的此人诗集对堪一下,看是否可以填补空白!
实物拍照,自定品相仅供参考,对品相苛刻的书友慎拍!鉴于拍品特殊性,售出不退!落落锤无悔,不退不议价!谢绝拍后议价、包邮等要求!
因各人对品相年代看法或许会不一致,关于品相的描述本人尽量如实说详细点,自定品相年代仅供买家参考!实物拍照,品相及年代买家看图自鉴!
最新20条出价记录
领先(代理)
出局(代理)
出局(代理)
出局(代理)
出局(代理)
出局(代理)
出局(代理)
出局(代理)
出局(代理)
出局(代理)
我是书迷慧眼识珠
出局(代理)
我是书迷慧眼识珠
出局(代理)
敬告: 您的出价表明已认同本站的 , 根据本网所售商品的特殊性及古旧书行业的具体情况,网站不支持7天内无理由退货。
请登录后再进行出价
如果还没有孔网账号请先
最新20条留言
暂无留言记录。
您不是注册用户或您还没有登录,不能进行拍卖留言! &&&
您最近浏览的拍品记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C) 孔夫子拍卖网  , All
Reserved 京ICP证110332号 京ICP备号-1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阿伦特的“朋友圈”:二十世纪的智识生活史
日12:11&来源:澎湃新闻&
亲情、友情、爱情,如何塑造出20世纪最重要的女性政治哲学家?《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的作者伊丽莎白·扬·布鲁尔是阿伦特生前的学生和朋友,这部“哲学传记”通过对阿伦特的“朋友圈”的介绍,勾勒出二十世纪智识生活的面貌。
《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书封
作为一名备受争议的思想家,一名与学术流派、政治党派及意识形态路线保持距离的独立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拥有范围持续扩大的读者。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都试图从她那里寻找灵感;他们对阿伦特在1968年所编传记的序言中所表达的那种体会颇有同感:“即使在黑暗时代,我们仍有权利期待某些火光。它们往往不是来自理论与概念,而是来自一些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那些不确定、飘忽并且经常是微弱的光,它们几乎在所有的环境下都会闪烁,超越时间限制而永放光芒。”
这种来自个人作品的光亮将直接进入世界,并在作者身后一直续存着。无论它是大是小,是短暂还是持久,都依赖于世界及其运行方式。后世自有公论。来自一个人的生活——言谈、姿势、友谊——的光亮只有在记忆之中才能够存活。如果它要进入世界,就必须找到一种新的形式,以便能被记录、传承。一个故事必须从许多记忆和故事中产生。
我将讲述汉娜·阿伦特的故事,我从书面材料和那些尚健在的认识她的人那里收集资料。她的欧洲一代以及我们黑暗时代的历史,远不止是她个人故事的背景;她的故事折射着那个时代,她的著作也是为了寻求对那段历史的理解。就本质来说,传记关注的是一个人的生活。但它假定,一个人的生活,尽管只是大历史的一小部分,也应当讲述给未来世代听。后人可以对此一人生进行评价;但作传者只需要判断故事当如何去讲。
汉娜·阿伦特
“两人王国”:阿伦特与丈夫海因里希·布吕赫
直到阿伦特45岁,也就是她从纳粹德国逃离的十八年后,汉娜·阿伦特的名字才为公众所熟悉。惊讶而又困惑,她问她的老师兼朋友卡尔·雅斯贝尔斯:“我告诉过您了吗?一个星期前我成了一名‘封面女孩’而不得不从各个书报摊上看我自己。”1951年某日《星期六文学评论》封面上登了一幅照片,阿伦特在羞涩地微笑,从她看到这张照片的那天起,到她首次同意在美国电视上接受采访——条件是摄像机必须放在她背后,阿伦特努力避免以一张广为人知的面孔去生活。各种原由她的朋友奥登(W.H.Auden)作了解释:“公共领域中的私人面孔/要比私人领域中的公共面孔/更为明智,更为优秀。”
但是,如果不是遇到并嫁给一个“十分政治的动物”——海因里希·布吕赫,阿伦特对政治行动的理解恐怕绝不会如此之深。《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正是要归功于那位来自柏林的前斯巴达克分子及共产党员,布吕赫也是她自我教育的学友。科特·布鲁门菲尔德是一位德国犹太复国主义者,毕生关注“犹太人问题”。当阿伦特还是学生时,布鲁门菲尔德曾引导她进入这一领域。布鲁门菲尔德注意到,在阿伦特那本于美国出版的第一本书的整个构思中,海因里希·布吕赫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当布鲁门菲尔德收到《极权主义的起源》复印本时,他写信说,这本书给他带来无限的喜悦,让他记起他们三人在纽约时的谈话,那时该书还在写作之中,他认为从布吕赫那里获益良多:“当我在散步时,我的记忆中会从‘那本书所需要感谢的那个人未写出的政治哲学’那里获得许多东西。”
思想的内在对话并不必定要公之于众,正如阿伦特通常所说的那样,但思想确实包含着一种和特定的他人进行交流的冲动。在阿伦特那里,战胜思想孤独的冲动首先在她丈夫那里得以表达。有幸有这样一个交谈的同伴在身边的人们,可以把他们思想中的内在对话表达出来,或修正他们原来的发现,而当同伴不在场时,这种对话仍可继续,它可以在“我与自己”之间进行。阿伦特的沉默寡言,她对私人生活的细心呵护,使他们不凡的婚姻隐藏在公众视野之外。这两个人意志倔强、观点鲜明,他们统治着谈话所造的王国达三十五年之久。其间有宫廷政变和政策辩论,但始终保持着和谐。这种对话只是阶段性地得以公布:阿伦特的《过去和未来之间》正是“二十五年以后,献给海因里希”。正如他们的朋友兰德尔·雅热尔(Randall Jarrell)所言,他们俩的世界是一个“两人王国”。
欧洲时期友谊:海德格尔、本雅明、布洛赫……
正如汉斯·约纳斯(Hans Jonas)在阿伦特的葬礼上所言,阿伦特是一个“友谊的天才”。以阿伦特的话言之,使她感动的是“朋友间的爱”(eros der freundschaft);阿伦特视友谊为生活的中心。她把她的作品归功于朋友们;她以语言描绘朋友们的肖像,编辑他们的纪念文集,送给他们生日的诗篇和书信,引用他们的言语,复述他们的故事。关于表达友谊的语言,她十分娴熟。但这种娴熟是通过好长一段时间才成就的——那些年里,在充满战争、流浪、新的语言和陌生风俗的岁月里,母语和友谊常常是唯一不可改变之事。年少之时,她是被当作普通人来看待的,温和的母亲经常如此逗她:“告诉我,小汉娜,谁在这里跑来跑去?”她一生情绪多变、容易激动,以为自己的判断准确,缺少耐心;正如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说的,她显得“固执己见”。她与拥有世界历史视野的人走得很近,将只为自己考虑的人丢弃在一边。但是,对和她建立了密切联系的朋友的忠诚,则是她天性的根本方面,而慷慨则是其外在标志——一种常常是“秘密”的标志,因为她相信左手都不知道右手在做什么,正如她所认为的,理智无从知晓思维在做什么一样。语言是她最基本的给予——和索取——的媒介,但她也给予食品包裹、举办晚会,提供学费助学金、生日鲜花、晚宴,捐赠,以及除了她所害怕和轻视的人之外她的受众都会有的感情——同情。
围绕着这个“两人王国”的许多类型的朋友以及他们的故事,与阿伦特的故事一样具有重要性,因为他们的支持和交谈也影响了阿伦特的著述。朋友中有些人相互见过,有些没有;一些人有着高贵的头衔“诗人”,一些人则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了称呼,例如雅斯贝尔斯,由“亲切而又最为可敬的人”,渐渐变成了“亲爱的朋友”。巴黎有位朋友,两人尤其敬佩他,当这位朋友1940年自杀后,他们沉痛哀悼他,此人就是文学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战争期间,在纽约,科特·布鲁门菲尔德,他并非第一流的思想家,但他具有良好的判断力,阿伦特对他给予高度的赞誉(“你总是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他也是他们主要的论辩对象。尽管阿伦特经常和神学家保罗·蒂利希交谈,甚至有一次谈话曾直接促使阿伦特回到她的书桌前,从而产生了那篇十分了不起的《有组织的犯罪》一文,但他们各自给予对方的学术同情却颇为有限:“我们达成了一个约定:我们都不必读对方的书。”1946年,小说家赫尔曼·布洛赫进入他们的“领地”,阿伦特写信给已经离开巴勒斯坦的布鲁门菲尔德说,这是“自从你离开后所发生的最叫人高兴的事”。
阿伦特还是一个学生时,她首次遇到卡尔·雅斯贝尔斯,战争爆发后,他们通过书信重新建立并加强了联系。之后,在1949年首次重返欧洲时,她拜访了雅斯贝尔斯。她来到卡尔·雅斯贝尔斯和格特鲁德·雅斯贝尔斯(Gertrud Jaspers)夫妇在巴塞尔的家中,她告诉一位朋友,“就像一个人回到家中一样”。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经是她大学时的老师,也成为她的朋友。但他从来没有被这个“两人王国”的圈子接纳,一直保持着“森林里的陌生人”的地位,那是1924年他们初次见面后阿伦特在一首诗里对海德格尔的称呼。
海德格尔、本雅明和布洛赫都是“诗性思想家”,他们热爱语言,阿伦特因此称颂他们。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摆脱19世纪而进入20世纪,好比一个人来到一片陌生大陆的海岸一样”(她是如此描述本雅明的)。布鲁门菲尔德和雅斯贝尔斯两人更为年长,更具父辈风范。他们的人格和对世界的关注,堪称阿伦特的支柱。
美国时期的“思想同伴”:独立于社会的人
战后,布吕赫夫妇的“同伴团体”又吸收了不少美国朋友。使他们走到一起的,与其说是哲学的兴趣,不如说是文学和政治的兴趣,这些朋友有兰德尔·雅热尔、阿尔弗莱德·卡津(Alfred Kazin)、戴特·麦克唐纳(Dwight Macdonald)、菲利普·拉弗(Philip Rahv)、罗伯特·洛维尔(Robert Lowell)、哈罗德·罗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玛丽·麦卡锡。在经年累月中,这些友谊大多时近时疏,但和玛丽·麦卡锡的友谊则越来越深厚。1969年阿伦特写的《论暴力》就献给了她。
美国学术界的朋友们对布吕赫夫妇来说是一个奇迹。“他们的讨论不带有狂热色彩,他们的论证大众都可以理解。”阿伦特在1946年曾如此告诉雅斯贝尔斯。“这里的每个知识分子在原则问题上都坚持自己的意见,作为一位在野的知识分子……他并不崇拜成功之神。”在阿道尔夫·希特勒当权期间,她就产生了对她认识的那些投机知识分子的恐惧,那时“纯粹的个人问题并非你的敌人的所作所为,而是你的朋友们在做什么”。美国的新朋友给了她对“心灵生活”中自由之希望。她最大的快乐之一是称赞一位欧洲朋友“十分美国”。
尽管美国的朋友十分自由,但他们的人格中缺乏深厚的欧洲文化底蕴,而这种欧洲文化则滋养了阿伦特的生活和著作。美国公民资格对阿伦特来说十分珍贵;它使阿伦特摆脱了无国籍状况,成为共和国的一员,这种共和国是她最为推崇的政府形式。但是,就个人而言,阿伦特至为欣慰的是在这样的国家中,她可以拥有“做一个公民的自由而不必付出被同化的代价”。她坚持自己的欧洲背景,尤其是德国语言,从未想把自己的母语改为英语。“我们在日常说话中所用的词”,她用德式英语解释道,“具有它们特定的分量,通过多种联系,它指导我们如何使用语言,使我们从无思无想的胡说中解脱出来,这些联系自动地产生于特定语言所写成的伟大诗歌瑰宝,并且这些联系也只有从那里才会产生。”
在她的思想“同伴”——所有的欧洲人、所有的人以及所有的美国朋友之外,布吕赫夫妇有一个“部落”。这个团体包括:布吕赫在德国共产党的一个分支组织“布兰德尔小组”(Brandler Group)时期的朋友,阿伦特大学时代的朋友,他们在巴黎的熟人以及初到美国所遇到的说德语的朋友。这些人是可以和他们说德语的移民,是可以引用海涅(Heine)回答来自歌德(Goethe)的名言的朋友,他们知道德国的神话故事。这个部落在一起庆祝生日,在布吕赫夫妇新年的西尔威斯特晚会上聚会,相互关心彼此的孩子和工作。部落中的一些人在卡次启尔(Catskills)一起避暑,一些人在一起共享逾越节家宴。他们受过良好教育,但并不是思想的同伴(两个“汉斯”是例外——汉斯·约纳斯和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部落的成员们是很好的同伴,他们深深地相互忠诚。
部落的延续性十分关键:“毕竟,朋友还是老的好。这已经成了我们的一个口头禅。”阿伦特说。这个口头禅有很深的渊源,这从她在对奥登(W.H.Auden)的公开告别仪式上所作的仔细区分可以明显看出:“我在他生命的晚年、也是我生命的晚年遇到奥登——在这个年龄,那种形成于年轻时代的融洽、相知的亲密和友情已经不再可得,因为已无足够的生命剩余,已不能期望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共享,这样,我们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但不是亲密爱人。”
有两个最老、最为亲密的朋友,这个部落的两位元老,他们并不住在纽约。一位是来自柏林的罗伯特·吉尔伯特(Robert Gilbert),他是布吕赫青年时代的朋友,一位作曲家、诗人,战时在美国度过一段时期后移居到了瑞士。另一位是来自哥尼斯堡的安妮·门德尔松·威尔,她是阿伦特青年时代的朋友,后来成了一名法国公民。阿伦特的第一本书《拉尔·瓦恩哈根:一位犹太女性的生活》,正是献给“安妮,自1921年以来的老朋友”。布吕赫从不写作,他没有书献给朋友,但在布吕赫去世后,阿伦特在给“谢尔河畔的罗伯特”的诗集“后记”中写了一段赞誉的话。
每一种类型的朋友以及阿伦特十分感兴趣的历史人物,例如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和拉尔·瓦恩哈根(Rahel Varnhagen),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每个人,以他或她自己的方式,都是一位局外人(pariah)。在阿伦特的个人词典中,真正的人是“独立于社会的人”。她的朋友们并非社会弃儿,而是特立独行者(outsider),有时出于选择,有时则由于命运。在最为宽泛的意义上,他们没有被同化。“社会的非从众主义”,她曾经坦率地说,“是知识成就的必要条件。”而且,她或许也还会加上一句,是人的尊严的必要条件。她匆忙地从社会的从众主义弥散的情境中走出来,通常借助于她另一句名言:“此地不是为我母亲的女儿留的。”“对于公共关系,我有一种敏感症”;“这里除了喧闹什么也没有。”汉娜·阿伦特坚持她的独立,她也希望她的朋友如此。多数人没有使她失望,也有一些人不以为然。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在阿伦特看来颇为特殊的观点,尽管对他这位以前的精神病专家来说十分简单:“你说只有独立于社会的人是真正的人,但我认为:他们也有精神疾病。”
她一直欣赏着朋友中思考与生活的独立性,在阿伦特临近生命终点时,对她来说变得更为重要。“我们的谈话现在已经是老人的谈话——你只是有点老,而我十分衰老了。”1966年雅斯贝尔斯如此告诉她。“它们如以往一样美丽,但或许已经进入一个更为深刻的层次;不像以前那样华而不实……在这些谈话中,既有世界的不凡带来的喜悦,也有面对邪恶的忧虑;这种探索在思想方面尤以为甚;同时也是如此地平静。”是的,在她回复这封信并思考她的60岁生日时,她这样告诉雅斯贝尔斯,它标志着“……这是老年的开始,我真的十分满足了。过去我是个孩子,我终于有点感到长大了。现在,那意味着——最后,该走了……”像雅斯贝尔斯,阿伦特在她老年时期需要伟大的哲学家及思想上的同伴。这些同伴成了她的朋友,他们从她早年在伊曼努尔·康德的故乡时就住在附近,这些友谊的故事最接近于她思想本身的隐蔽活动。正是在故事中,阿伦特在友谊方面的天资给她带来了跨越时间的友谊,这些友谊使天才人物的生命更加美丽。
哲学传记:阿伦特“爱世界(amor mundi)”的故事
除了在访谈中所做的几次谈话外,阿伦特有意避免谈论自己。关于给不是政治世界中的行动者——政治家、将军或革命家——的任何人作传是否合适,她也有十分明晰的观念,她认为传记是一种特定的历史。她说,传记“对那些主要兴趣在生活故事的人来说不合适,它适合于那些艺术家、作家和总体上说天资使他们能够将世界维持在一个特定高度上的人们,他们的意义主要在于他们的作品,在于他们给世界添加的人造物品,而不是他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关于作者、作品或世界,这些差别也体现了阿伦特关于公与私、关于制作与行动的严格区分。通常,个人远离世界的明显距离才能解释历史的语境与时代的气质。“生活在有趣的时代并非是福”,阿伦特喜欢引用的一句古老的中国格言如此说,在我们的一切都太有趣的时代,艺术家和作家的传记经常以主人公的努力以便与世界保持距离——也有些人则泰然处之——作为中心主题。
“我们总是渴望看到被公众记录、展示和讨论的、严格说来属于私人的事务以及没有主体的事务”,阿伦特在她写的伊萨克·迪内森(Isak Dinesen)传记中写道,“这种渴望不怎么合法,但我们的好奇心却准备接纳它。”在给十分熟悉的人写传记时,她遵循着这个警告。她没有以亲昵的方式去写。她的画廊《黑暗时代的人们》中的肖像画,由一种幻影追踪的技术做成:她追溯朋友们在黑暗时代洒出的光亮,描绘了一幅幅脱俗的肖像,她似乎发出了命令,“你们必须像空中的幽灵一样”。尽管她避免漫谈式的“现实主义”,她并不试图塑造榜样以进行教化,也不试图提供普鲁塔克式道德典范中的“人生”;她写的是政治上的范例故事。
在地点、人物和时段上追求出新的描述性传记,对于阿伦特这样的人来说并不合适。我们要展示的是她思想的历史基础,是激发她进行思考的特定经验,是濡养她的友谊与爱,如有可能,还要展示她的思维方式或思想风格。“思想的场所”,就如“思想的自我”一样无法接近,但某种思想的模式可以从公开出版的著作中获得,甚至可以从谈话的语境和书信中得到更多的了解。
在阿伦特那里,对立的思潮碰到一起,这使她的思想丰富而又激越。例如,她在1947年写给科特·布鲁门菲尔德的一封信中说:“我真是高兴啊!因为一个人不能与自己自然的生命力作对。上帝创造的世界对我来说似乎是一个很好的世界。”甚至在她努力写一本关于“残酷之事”——它随极权主义及其“制造死亡的方法”被引入世界——的书时,她也有这样的感觉。但一旦她称自己很“快乐”,她也表现出另一面来:“我十分忧郁,我只能通过理解,通过把这些事情想清楚去面对它。”阿伦特努力持一种她所说的“爱世界(amor mundi)”的态度。“哲学传记”正是阿伦特爱世界的故事所诉诸的,尽管这一提法令人不快地包含着矛盾,因为思想是看不见的,哲学也是非时间性的。
当阿伦特讲故事——用伊萨克·迪内森的话是“命运的轶事”——时,这些故事把人们带到了她那里;她的故事并不是要把她带到人们面前。所有沉默、自我隐蔽的问题及自我认知的范围被搁在一边,阿伦特没有写自传,因为她爱同伴,需要同伴。在垂暮之年,她问一位曾经建议她写回忆录的编辑:“如果我把我的故事写下来,谁会来听我的讲述呢?”以一种特有的风格,正如她自童年时便做的那样,她使自己免于孤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系好的朋友突然冷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