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题,这个题为什么不选c?它体现的不是一种比例的变化吗?随着洋务运动原料输出的比重减小?

当前位置:
>>>以下哪位不是洋务运动地方代表A.曾国藩B.李鸿章C.左宗棠D.荣禄-高..
以下哪位不是洋务运动地方代表A.曾国藩B.李鸿章C.左宗棠D.荣禄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以下哪位不是洋务运动地方代表A.曾国藩B.李鸿章C.左宗棠D.荣禄-高..”主要考查你对&&洋务运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以“自强”、“求富”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概况:1、背景:(1)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2)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的打击;(3)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2、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3、目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4、代表性企业:①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②近代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5、作用:①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客观上剌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这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③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6、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的惨败。 7、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①洋务派欲以先进的生产方式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是注定要失败的。②洋务派所建立的近代工业,受制于封建体制的束缚和侵略势力的压迫,使洋务运动举步维艰,最后导致破产。③企业中近代的生产力与腐朽的封建管理方式不相适应,使之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8、对洋务运动的评价:(1)积极方面:①洋务运动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这就必然在客观上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②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为学习西方开了风气。同时引进翻译外国的科技书籍,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封建教育的冲击.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条件。③民用工业的兴办,对西方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④创建了三支海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防能力。总之,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消极方面:①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镇压人民革命,不能救国图强。③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④经营管理腐败。洋务运动的影响及其在学习西方方面对今天的借鉴:(1)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还要借鉴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题体制,重视市场的优化配置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克服洋务企业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3)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1、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洋务运动中,湘军、淮军逐渐取代了八旗绿营等旧式军队,兴建北洋、南洋和福建艺支海军,促进了我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湖北枪炮厂等。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筹办了民用厂矿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采矿、冶炼、交通运输及纺织业等、较重要的有福州般政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这些企业采用了机器大生产,引进一大批的机器设备与技术,使中国有了自己的近代化工业,生产出了自己的工业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产生了大量的产业工人。3、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近代化进程:为培养新式洋务人才,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等一批“西文”“西艺”学堂;兴办了一批专门培养军事、科技、制造、矿务等方面人才的学堂,如邓世昌、刘步蟾毕业的福州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如著名工程师詹天佑曾留学美国。这一切措施,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4、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师夷长技以自强”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且在19世纪80-90年代,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维新派,如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提倡设议院,从更深层的政治制度方面改革。洋务运动的指导机关——总理衙门:日,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作为应付洋务的中央机关。总理衙门的组织体制,“一切均仿照军机处办理”。官员分总理和章京两级。大臣由一亲王总领,即为首席大臣,其他大臣则由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中指派委任,统称“总署大臣”。建立初咸丰帝派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充任总理大臣,以后大臣人数略有增加,经常为七八人,多时十多人。章京分为四级,从内阁、部院、军机处的司员中挑选,最初满汉各八人,以后人数逐渐增加。 总理衙门下设南、北洋通商大臣。最初南北洋大臣为专职,由买办化的官僚薛焕、崇厚任职,后分别由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兼任。南洋通商大臣管理长江及江苏以南沿海各省通商口岸,驻上海,后移南京。北洋通商大臣管理北方各通商口岸,驻天津。 总理衙门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管理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等,权力越来越大,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洋务运动实质上是凌驾于六部之上的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洋务运动:“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标榜“自强”“求富”,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的“自救”运动。因它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正处在同治和光绪年间,所以又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
洋务运动发起人——曾国藩:曾国藩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湖南湘乡人。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道光进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升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等部侍郎。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爆发后,奉命帮办团练,并在基础上扩编为湘军。第二年正月,发布《讨粤匪檄》,率湘军剿杀太平军。同年四月在靖港战败,投水自杀,被救。十一月(西历1855),攻江西九江、湖口,不久,水师败绩,武汉为太平军克复,曾遂困守南昌。咸丰六年(1856)秋,太平天国发生内讧,曾国藩乘机攻陷武汉。咸丰八年(1858)四月,占领九江。咸丰十年(1860)六月,授两江总督,并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所有大江南北水陆各军皆归其节制。同治三年(1864)六月,督湘军攻破天京(今南京),太平天国失败。曾国藩旋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侯爵。次年五月,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同治五年(1866)十一月,回两江总督原任。次年授大学士。曾与李鸿章等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同治七年(1868),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奉命办理天津教案,屈从法国侵略者,杀害无辜良民,受到社会舆论谴责。旋调任两江总督。死后,清廷追赠太傅、谥文正,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李鸿章: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道光进士。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组织“常胜军”,守上海、陷苏州、常州,升任江苏巡抚。1865年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1870年由曾国藩举荐,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为了挽救清朝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名,创办军火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创办北洋海军。曾参与反对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时与英国策划“东南互保”。订立《辛丑条约》后不久病死。他在洋务运动中贪污中饱,死时遗产竟达4000万两之多。
关于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的评价:对于李鸿章的评价颇有争议。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评价很低,认为其一生就是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出卖民族利益的历史,是中国近百年来最为反动的人物之一。文革后,对李鸿章的评价趋于公正,认为李鸿章与当时的顽固派相比,是开明的进步的。对于中国军事现代化、中国民用工业的发展以及近代洋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起到了延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李鸿章的镇压革命、实行妥协外交、举办洋务是为一整体,不可分割的,其核心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其举办的军事工业,虽然打着“御外侮”和“自强”的旗号,但是他所指挥的淮军,从未向侵略者发过一枪一弹,所屠杀的均是中国人民。其创办的民用工业,实行封建垄断政策,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李鸿章的“外须和戎”的外交政策,结果是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江南制造总局的设立: 今上海江南造船集团公司前身,是近代早期中国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日,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江苏巡抚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又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局、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1865年李鸿章以4万两银在虹口买下美商的旗记铁厂,并将苏州洋炮局的部分机器和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回的机器,加上海洋炮局并入铁厂,成立江南制造总局。造办经费54万余两,以后屡加扩充,由清政府指拨上海海关税收的二成作为常年经费。雇用工人2000多人。江南制造总局建立后,因虹口厂地房租价银过高,场地狭窄无法扩展,加上驻地洋人反对在该地区制造军火,所以1867年5月,从虹口移设城南高昌庙。 江南制造总局移设高昌庙后,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初购地70余亩,分建锅炉厂、机器厂、木工厂、洋枪楼(附设于机器厂内)、铸钢铁厂、轮船厂、熟铁厂,另在陈家巷建火箭分厂,以后不断购地建房,添置机器。至1894年,江南制造总局占地面积达1100余亩,员工约3000人,生产规模和员工人数,都居当时全国军工厂之首。该局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此外为培养技术力量和传播科技知识,江南制造总局附设有广方言馆、翻译馆、工艺学堂,培养技术人员,翻译与军事、工程有关的书籍,也有少量的史志和政法方面的书籍。
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也称为“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洋务学堂”,是清政府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由于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都规定英、法致中国的外交文件概用本国(即英国和法国)文字书写,致使清政府急需培养熟悉英、法等外国文字和语言的人才。加上清政府认为“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于是,恭亲王奕等于1861年奏陈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同文馆完全按正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日文)馆。原只招收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岁的满汉学员,也招收不限年龄的满汉学员。学习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为两种: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8年;一是年龄稍大、仅借中文译本学习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5年。所设课程,1867年时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学生最多时达120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设有印刷所,曾译印《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发现相似题
与“以下哪位不是洋务运动地方代表A.曾国藩B.李鸿章C.左宗棠D.荣禄-高..”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6142112777226058322634897514246970以下是四位同学在评价李鸿章及其领导的洋务运动时得出的不同结论.各结论所体现的历史史观依次是 ①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机器大生产的第一步. ②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③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也引发了社会风气的新变化. ④洋务运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不再是“天朝之国 .而是远不如西方国家富强的世界各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以下是四位同学在评价李鸿章及其领导的洋务运动时得出的不同结论,各结论所体现的历史史观依次是 ①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机器大生产的第一步。 ②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③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也引发了社会风气的新变化。 ④洋务运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不再是“天朝之国”,而是远不如西方国家富强的世界各国中的一员。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 全球史观 C.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近代化史观
B 【解析】考点:洋务运动;史观的考查。常考的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全球化史观是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分析问题的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的是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化史观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为主;文明史观强调文明是多元的,相互包容学习的。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北京市海淀区2012届高三5月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某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同学进行以“国家实力和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为主题的讨论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讨论问题一:古代中国和周边世界的贸易关系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依据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依据材料分析,“朝贡贸易”有什么特点?对中国的影响如何?
讨论问题二:近代中国和国际贸易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依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2)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讨论问题三:国家实力与世界经济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作为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基,各国不同的实力决定了它们在这一体系中的不同地位。经过二次大战,各国的国力状况是:
(3)完成下列表格
讨论问题四: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宗旨和作用是:稳定国际汇率,使国际货币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进行全球性的发展援助。客观上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该体系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依赖美元的特权地位,增发美元代替黄金,作为输出资本,购买外国货物、企业以及支付海外驻军的庞大费用。于是黄金大批流入美国,加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实力。
(4)依据以上材料,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评价。
积极作用:________
消极影响:________
对该体系变化的展望:________
科目:高中历史
某中学举行历史辩论会,在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价时,有四位同学发表了以下观点,你认为最确切的是(  ) A.动摇了封建传统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B.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C.体现了“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新思潮的萌发 D.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洋务运动最大的历史局限是A.一心“曲全邻好 .不敢轻言战事 B.“中体西用 限制了西风东渐向政治领域的扩展C.没有通过长期努力.争取修改和废除不平等条约D.热衷于“以夷制夷 .缺乏将中国融入世界的远大目光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洋务运动最大的历史局限是(& )A.一心“曲全邻好”,不敢轻言战事 B.“中体西用”限制了西风东渐向政治领域的扩展C.没有通过长期努力,争取修改和废除不平等条约D.热衷于“以夷制夷”,缺乏将中国融入世界的远大目光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重庆市万州二中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
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发展历程中永恒的主旋律,它是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为此,近代有识之士做出了巨大努力。据此回答下题。
在“中国近代工业”中,“近代”的含义是
使用机器进行生产,不是工场手工业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而兴起
由私人投资兴办,以获取利润为目的
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时期
下列企业中,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是
①江南制造总局 ②开平煤矿 ③轮船招商局 ④湖北织布局和汉阳铁厂
下列企业与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性质相同的是
安庆内军械所
上海轮船招商局
天津机器制造局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影响的举措不包括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洋务企业
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建立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创办了近代新式海军
下列有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域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的开放大城市;
②部门结构不合理,主要是轻工业;
③大部分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且发展缓慢;
④早于外商企业产生,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
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林则徐、魏源
李鸿章、张之洞
王韬、郑观应
康有为、梁启超
维新变法运动在当时主要是由下列哪一因素直接促成的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
把西方基督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相结
猛烈批判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全面照搬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1895年,标志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的事件是
强学会和保国会的成立
“公车上书”
《变法通议》的发表
《中外纪闻》的创办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实际上是
《新学伪经考》
《应诏统筹全局折》
《变法通议》
《定国是诏》
下列有关戊戌变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其实质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其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促进了思想启蒙
变法法令触及到封建统治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戊戌变法运动是
①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
③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注:1917年上海厂开工后的产品销售量未计入 材料三: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强行买走南洋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1940年成立的雍业实业公司,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绽10.6万枚,占到战时后方纱绽总数的44.2%。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2)材料二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哪些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三分析其成因。 (4)新中国过渡时期,材料中的民族工业是如何获得新生的?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广东潮阳恩溢学校学年度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题型: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二: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注:1917年上海厂开工后的产品销售量未计入材料三: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强行买走南洋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1940年成立的雍业实业公司,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绽10.6万枚,占到战时后方纱绽总数的44.2%。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3分)&(2)材料二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1分)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哪些原因?(4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三分析其成因。(2分)&(4)新中国过渡时期,材料中的民族工业是如何获得新生的?(2分)&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利料:&&&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围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示意图材料三:辛亥革命后,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国机器采矿的75%,日本资本控制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9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仅占整个国民经济的2%,而封建经济则占到90%。& &&& 材料四: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强行买走南洋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1940年成立的雍业实业公司,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绽10.6万枚,占到战时后方纱绽总数的44.2%。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二中1921年现象的主要原因。&&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根据材料四分析其成因。&& (4)根据上述材料,你能总结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哪些基本特征?&& (5)新中国过渡时期,材料中的民族工业是如何获得“新生”的?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 1914年中国棉纺织厂拥有纱锭情况:外商每天平均纱绽数51664;华商每天平均纱锭数23686。 &&&&&& 材料三 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示意图
材料四 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强行买走南洋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1940年成立的雍业实业公司,由宋氏家族控股。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绽10.6万枚,占以战时后方纱绽总数的44.2%。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三中1921年现象的主要原因。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四分析其成因。 (4)建国初期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如何?“一五”计划时期,民族工业是如何获得新生的?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历史选择题技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