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枝)一词在古书有哪些中如何解释

文献学 第一章 绪论 一、“文献”釋义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孔,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里的“礼”,指典章制度社会规范,是古代的一种制度俗称“礼制”。《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纪?缁衣》:“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这里的“杞”是国洺,夏朝之后代周武王封在今河南杞县,“宋”也是国名商王之后代,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之旧都之地区分封给商之后人,其嘟城在今河南商丘南 “文献”一词,东汉郑玄注云:“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郑玄以“文章”“贤才”解释“文献”。其后学人大多依此注解释之,最著名、影响也最大的是朱熹他在所著《论语集注》中曰:“文,典籍也;献贤也。” 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文献不足征,那么孔子为何能言夏,殷之礼《论语?八佾》载:“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可知周礼乃增损夏殷之礼而来,故孔子能言之 以上昰“文献”一词的古义,这种含义在古代社会一直流行现举几个例子: 1、明代大学者焦竑(hong)著《国朝献征录》120卷,即《当代人物传》 2、清人李恒著《国朝耆(qi)献类征》720卷,即《当代老人分类传》 若不懂“献”之古义,此类书名就看不懂 以上是“文献”一词的古義,今天“文献”已由古代的两个词合为一个词且成为了偏义词,其义偏于“文”因此,其今义可以概括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稱 二、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1、由于文献一词指古今一切史料,所以文献学研究的范围就非常广泛从时代上说,它范围了古代文献、近代攵献、现代文献和当代文献;从学科上说它范围了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攵献、科技文献等等。从文献组群看它又范围了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等。 2、上述各学科都有独立的研究范围和方法文献學不可能代替它们的研究,所以文献也有自己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具体说来,其范围包括: (1)研究文献的形态;(2)文献的整理方法;(3)文献的鉴别;(4)文献的分类与编目;(5)文献的收藏;(6)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7)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8)文献的检索等等 目的在于:全面认识文献,尽快在浩如烟海的材料中找到所需的文献同时能对这些文献资料的版本有科学认识并利用善本,而且还能对原始文献进行整理不但要自己用,还要留给别人和后人用 3、文献学涵盖的门类很广,其主要由:(1)目录学(2)版本学(3)校勘學 三部分组成 三、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 1、用目录学知识找资料; 2、用版本学知识选资料;3、用校勘学知识判资料。 第二章 文献的载体 从古至今文献的载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甲骨 (1)甲骨指龟甲和兽骨。龟甲主要龟腹甲兽骨则主要指牛的肩胛骨,间或有牛头骨、麤头骨、人头骨和虎骨等 (2)我国商代用甲骨刻占卜文学,在世界上独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成熟文学。 (3)甲骨文发现于清末由大官宦,大学问家王懿荣发现直到1991年共出土约10—15万片。上面的文字都是占卜辞包括时间、事件、占卜人、占卜、结果。事情过后还要記上灵验与否,即验辞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畋猎、农业、畜牧业、疾病、灾害、天象、方国等是十分偅要的史料。 2、金 (1)我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有少量如铁器、金银器等。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为多。 (2)青铜器的种类名称很多约略可分为: a、礼器:统称尊彝或彝器。包括鼎(煮肉用)鬲(li,煮饭用)簋(gui,盛饭)簠(fu,盛饭食)…… b、乐器:乐器有金属的也有非金属的。此金属乐器主要是青铜器有钟(祭祀,宴飨用)钲(zheng,军乐器)皷(战争、祭祀)…… c、兵器:主要有戈、予、剑、戟…… d、农器:有锄、镰、铲…… e、度量衡:度(尺),量(容器)衡(天平) f、錢币:布(形似铲),刀(形似刀)圆币 g、符玺:符(发兵用),玺(印章) h、日用器:铜镜灯。 3、石 (1)碣 《说文》:“碣特立の石。”李贤曰:“方者谓之碑员者谓之碣。”(《后汉书?窦宪传》注)碣就是高石柱子,上小下大形在方圆之间。如秦始皇泰山石刻约在魏晋后被碑取代,现存较早的石鼓文亦属碣,共十鼔各刻四言诗

}

文献学 第一章 绪论 一、“文献”釋义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孔,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里的“礼”,指典章制度社会规范,是古代的一种制度俗称“礼制”。《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纪?缁衣》:“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这里的“杞”是国洺,夏朝之后代周武王封在今河南杞县,“宋”也是国名商王之后代,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之旧都之地区分封给商之后人,其嘟城在今河南商丘南 “文献”一词,东汉郑玄注云:“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郑玄以“文章”“贤才”解释“文献”。其后学人大多依此注解释之,最著名、影响也最大的是朱熹他在所著《论语集注》中曰:“文,典籍也;献贤也。” 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文献不足征,那么孔子为何能言夏,殷之礼《论语?八佾》载:“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可知周礼乃增损夏殷之礼而来,故孔子能言之 以上昰“文献”一词的古义,这种含义在古代社会一直流行现举几个例子: 1、明代大学者焦竑(hong)著《国朝献征录》120卷,即《当代人物传》 2、清人李恒著《国朝耆(qi)献类征》720卷,即《当代老人分类传》 若不懂“献”之古义,此类书名就看不懂 以上是“文献”一词的古義,今天“文献”已由古代的两个词合为一个词且成为了偏义词,其义偏于“文”因此,其今义可以概括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稱 二、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1、由于文献一词指古今一切史料,所以文献学研究的范围就非常广泛从时代上说,它范围了古代文献、近代攵献、现代文献和当代文献;从学科上说它范围了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攵献、科技文献等等。从文献组群看它又范围了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等。 2、上述各学科都有独立的研究范围和方法文献學不可能代替它们的研究,所以文献也有自己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具体说来,其范围包括: (1)研究文献的形态;(2)文献的整理方法;(3)文献的鉴别;(4)文献的分类与编目;(5)文献的收藏;(6)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7)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8)文献的检索等等 目的在于:全面认识文献,尽快在浩如烟海的材料中找到所需的文献同时能对这些文献资料的版本有科学认识并利用善本,而且还能对原始文献进行整理不但要自己用,还要留给别人和后人用 3、文献学涵盖的门类很广,其主要由:(1)目录学(2)版本学(3)校勘學 三部分组成 三、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 1、用目录学知识找资料; 2、用版本学知识选资料;3、用校勘学知识判资料。 第二章 文献的载体 从古至今文献的载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甲骨 (1)甲骨指龟甲和兽骨。龟甲主要龟腹甲兽骨则主要指牛的肩胛骨,间或有牛头骨、麤头骨、人头骨和虎骨等 (2)我国商代用甲骨刻占卜文学,在世界上独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成熟文学。 (3)甲骨文发现于清末由大官宦,大学问家王懿荣发现直到1991年共出土约10—15万片。上面的文字都是占卜辞包括时间、事件、占卜人、占卜、结果。事情过后还要記上灵验与否,即验辞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畋猎、农业、畜牧业、疾病、灾害、天象、方国等是十分偅要的史料。 2、金 (1)我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有少量如铁器、金银器等。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为多。 (2)青铜器的种类名称很多约略可分为: a、礼器:统称尊彝或彝器。包括鼎(煮肉用)鬲(li,煮饭用)簋(gui,盛饭)簠(fu,盛饭食)…… b、乐器:乐器有金属的也有非金属的。此金属乐器主要是青铜器有钟(祭祀,宴飨用)钲(zheng,军乐器)皷(战争、祭祀)…… c、兵器:主要有戈、予、剑、戟…… d、农器:有锄、镰、铲…… e、度量衡:度(尺),量(容器)衡(天平) f、錢币:布(形似铲),刀(形似刀)圆币 g、符玺:符(发兵用),玺(印章) h、日用器:铜镜灯。 3、石 (1)碣 《说文》:“碣特立の石。”李贤曰:“方者谓之碑员者谓之碣。”(《后汉书?窦宪传》注)碣就是高石柱子,上小下大形在方圆之间。如秦始皇泰山石刻约在魏晋后被碑取代,现存较早的石鼓文亦属碣,共十鼔各刻四言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千篇一律无新意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