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因为很喜欢金庸先生的作品小说,但是有些东西金庸先生在小说里并没有明确解释清楚,如果我自己

浅谈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传统文化因子及其当代意义_参考网
浅谈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传统文化因子及其当代意义
要:基于金庸的武侠小说,挖掘与本民族文化的深层次联系,以此来阐释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传统文化因子,彰显本民族传统文化美感。本文通过此方面阐释,来说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土壤,进行文学的创作要立足本民族,才能具有生机与活力。关键词:金庸;射雕三部曲;《越女剑》;中华传统文化;当代意义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1在现当代通俗文学中,金庸武侠小说凭借其扣人心弦的情节,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描写,已经给几代人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最具魅力的还是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吸收,借鉴和再创造。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使得金庸的武侠小说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的文学美感,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金庸的武侠小说具有多方面的文学美感,涉及历史,宗教,民族问题,国际问题等等。在此,笔者仅举几个例子来阐释一下金庸的武侠小说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具有独特魅力之处。
在金庸的短篇武侠小说《越女剑》中充分体现了金庸先生对于中华历史典籍的博闻强记,熟读《吴越春秋》等历史典籍,在某种意义上《越女剑》就是以《吴越春秋》为根基而进行的再创造。金庸先生将《吴越春秋》中的情节进行糅合,加入小说的众多要素,从而创造出了《越女剑》这篇短小精悍的武侠小说。
在《吴越春秋》中有这样的记载:“其时越王又问相国范蠡曰:‘孤有报复之谋,水战则乘舟,陆行则乘舆。舆舟之利,顿于兵弩。今子为寡人谋事,莫不谬者乎?范蠡对曰:‘臣闻古之圣人,莫不习战用兵。然行阵、队伍、军鼓之事,吉凶决在其工。今闻越有处女,出于南林,国人称善。愿王请之,立可见。越王乃使使聘之,问以剑戟之术。
······
越王问曰:‘夫剑之道如之何?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窃好击剑之道,诵之不休。妾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越王即加女号,号曰‘越女。乃命五校之队,高习之教军士。当世之时皆称越女之剑。”①
此几段正是《越女剑》中精彩高潮之处的由来,金庸先生以此几段为依托从而创造出脍炙人口的《越女剑》。在《越女剑》中将这几段更加小说化,金庸先生不仅借用了越女的高超剑技,为越王练兵的情节,而且又独具匠心地构造了越女与范蠡,西施的爱恨情仇,使得小说即依托于《吴越春秋》,又超脱于《吴越春秋》,更具文学美感,引人入胜。在《越女剑》的最后,处女虽然没有刺中西施,但是剑气已伤到西施的心,所以有了西子捧心这一千古佳话。本来西子捧心的由来并非如此,这是金庸先生在运用小说技法,最后又巧妙地回归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从而使得小说具备了难以磨灭的文化底蕴。
在《倚天屠龙记》第二十四回,《 太极初传柔克刚》中:
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张无忌道:“看清楚了。”张三丰道:“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罢。”张无忌低头默想。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大半。”
······
张无忌在殿上缓缓踱了一个圈子,沉思半晌,又缓缓踱了半个圈子,抬起头来,满脸喜色,叫道:“这我可全忘了,忘得乾乾净净的了。”张三丰道:“不坏,不坏!忘得真快,你这就请八臂神剑指教罢!”说着将手中木剑递了给他。张无忌躬身接过,转身向方东白道:“方前辈请。”周颠抓耳搔头,满心担忧。②
这几段对张无忌学习的太极剑的描写独居匠心,看是平淡无奇,实则大有深意。张三丰教张无忌学习太极剑,反而让他忘得越快越好,这一反常态的举动的情节设计却反应出金庸对道家思想的深刻把握,尤其是对庄子的著作的深入了解,否则他不可能写出这个情节。在《庄子》书中《大宗师》篇中有着这样一段,写孔子与其心爱弟子颜回的一段话:“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坐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③
这段话在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有详细的解释。这段对话表明颜回追求“内圣外王”之道,庄子中记载这段对话是为了说明成圣之道需要摒弃知识。摒弃知识的结果,自然是没有知识。但是,“无知之知”和“无知”是两回事。“无知”是人的原处状态,而“无知之知”则是人经过“有知”而后达到的“无知”境界。人的原处状态的无知是自然的恩赐,而人到达“无知之知”则是心灵(亦即灵性)的成就。知道了这段话的意思后,就不难理解金庸先生在此情节设计了。很明显张无忌达到了“无知之知”的境界,这是张无忌灵性的体现。金庸先生讲道家的哲理思想与武侠相结合,使得此情节富有哲理,包涵是人生的思考,从而使得本章得到了升华,脱离了传统的武侠小说的范畴。
在《射雕英雄传》第三十回《一灯大师》,黄蓉有与朱子柳的一番对话,将儒家经典《论语》引入其中,别有一番风趣。在此,金庸先生妙笔生花,玩起了文字游戏。在《论语·先进》中有一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④金庸先生又结合“孔门七十二圣”的历史,借黄蓉之口根据“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分析出在七十二圣中成年人有三十个,未成年有四十二个。这其实是对文献的错误解读,金庸先生何尝不明白此点?在此是活用,改用经典,形成一种独居文学艺术魅力的小说情节。这正是金庸武侠小说受到众人喜欢的原因,在其小说里面蕴含着中国的古典文化,给人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使读者与作品有古典文化血脉的连接。
除以上的例子以外,还有诸多的可以考证的地方。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中还有大量的中国传统的诗词,其《侠客行》就不说了,本就是对李白《侠客行》的借用;其武侠小说大都以诗词开头引入,如《倚天屠龙记》开头对南宋武术之师,有道之士丘处机的《无俗念》的引用,巧妙地引出郭襄的出场;《神雕侠侣》开头对欧阳修《蝶恋花》的引用。看似很平常的设计,却使得武侠小说少了一丝血雨腥风,多了一丝侠骨柔情,使得小说多了文学的美感,境界更加深远。
武侠小说是我们本民族的文学明珠,现代的武侠小说已经缺失一些宝贵的东西,缺失了文化底蕴,失去了深度与厚度,变成了哗众取宠的快餐文化,虽然能够一时为众人所亲睐,但始终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相反,上个世纪的我们所耳熟能详的那些经典武侠小说依旧为众人所喜欢,并没有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至今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彩。
在这文化繁杂,短阅读盛行的时代,享受一下深层次阅读的快乐,防止快速的前行遮掩了思想也是件美事。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广泛,大量阅读本民族文化典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才是本民族应该走的文化强国之路。只有立足本民族,本民族文化才有生机与活力,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真正做到源远流长。★本项目由“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资助完成。注释:①张觉.吴越春秋(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②金庸.倚天屠龙记[M].广州:广州出版社,.③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41.④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冯友兰,赵复三(译).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4]金庸.越女剑[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3.[5]金庸.倚天屠龙记[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3.[6]金庸.射雕英雄传[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3.[7]严家炎.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M].北京:中国文化研究,1999.[8]朱宁嘉.金庸武侠小说对文化传承的创意[J].西南大学学报,2007.该用户的其他资料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到件很喜欢的东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