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中最能表达有关玉门关的诗句苍凉的诗句

重走丝绸之路:春风已过玉门关
——“寰行中国”2015别克·中国文化之旅第三程敦煌-乌鲁木齐段
关键字: 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新疆乌鲁木齐玉门关高昌故城火焰山
敦煌、高昌、楼兰、吐鲁番、乌鲁木齐,每一个名字都是从古老历史里走来,历经千年而不朽,充满了古朴和神秘。这里是“寰行中国”2015别克o中国文化之旅的第三条线路:西出阳关。9月7日,我们从飞天之城敦煌出发,过玉门关一路向西,经过哈密、吐鲁番,最终抵达乌鲁木齐。当一周行程结束之后,坐在千里之外的上海码字时,心却还久久停留在西域……
玉门关:春风十里只为你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凉州词》。这是每一个来到玉门关的人都会吟诵的古诗,苍凉悲壮,一如在风沙中残存的玉门关。
今天的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对于文人墨客来说,这里是吊古悲怀之地。但在凛凛历史长河中,这里却是刀光剑影的前沿阵地。
汉朝初年,匈奴向东打败了东胡,并把大月氏西逐出河西,以此为基地屡犯汉境。建国不久的汉朝羽翼尚未丰满,只得采取和亲政策换取短暂安宁。汉武帝时,日益强大的汉朝放弃了和亲政策,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同年,汉分河西为武威、酒泉两郡。公元前111年,又增设张掖、敦煌两郡,同时建玉门关和阳关。从此,玉门关和阳关就成为西汉王朝设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关隘。
根据史料记载,汉代驻守在玉门关的士卒有数千人;到了强大的唐代,玉门关就成了岑参笔下“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的繁盛景象。这里曾经驼铃悠悠,商贾往来,人们互通有无,中原和西域的信息在此交汇,打通了丝绸之路上最关键的一环。
今天的玉门关其实并无确切地址可考,只能根据残存的记录判断它的大体位置,最终将保存完好的小方盘城遗址暂定为玉门关,所以我们下车看到的玉门关也称小方盘城。而曾经繁盛的小方盘城如今只剩下了一座方城,斑斑驳驳的墙壁由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西、北两面各开一门,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戈壁茫茫,黄沙漫漫,放眼望去看不到一处人烟,不由人感慨曾经的繁华一去不再返,只剩下一座城池孤零零伫立着。
令人意外的是,在玉门关不远处还残存着一处河谷,尽管河水已经干涸,只剩下些小块湿地,但相比周围寸草不生的戈壁滩,这里简直算得上芳草萋萋。千百年前,正是这一汪水域养护了玉门关的守关将士。再远一点,汉长城遗迹隐隐而现,似乎还听得到匈奴的马蹄声呼啸而来。
如今,随着丝绸之路申遗成功,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地吊古怀今,这里再也不是没有故人的西域边陲,反而成了受人青睐的塞上明珠,玉门关正在迎来新的春天。
魔鬼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从玉门关的苍凉历史中走出来,我们驱车来到了100公里外的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相比这个充满学术味道的名称,这里还有个更为人知的名字:魔鬼城。
之所以被称为魔鬼城,当然不是因为真的有魔鬼,而是因为这里有独特的地理地貌:雅丹。
雅丹一词来自于维吾尔族语,意为“陡峭的山丘”,是干旱地区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今天的魔鬼城坐落在茫茫戈壁中,寸草不生,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水草丰美的河谷!
在公园的展览馆里,导游向我们详细讲解了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这里曾经是一片山水相间的风水宝地,河流干涸之后,在大风的不断侵蚀下,逐渐形成了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雅丹地貌根据形成时间段分为青年、壮年和老年,我们今天要看的都是正值壮年的雅丹地形。
这么说也许还有些抽象,但是当我们坐着游览车深入雅丹地貌之后,就完全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折服了。成百上千的风化石伫立在茫茫戈壁上,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只有千奇百状的石头拗着各种造型,有的像孔雀、有的像蒙古包、还有的像贝多芬……在这里完全可以打开想象,和大自然来一场心灵交汇的大猜谜。
我们到达的第一处景点是金狮迎宾,风沙石的样子酷似一头狮子,如草原之王一般傲视着整个雅丹王国。再接着,我们来到了狮身人面的脚下,与埃及那座著名的狮身人面像不同,这座雕像没有任何人工痕迹,完全是风刀霜剑一笔笔打磨而成,足见大自然的神奇。
在穿行过孔雀石之后,我们来到了此行的最后一个景点——西海舰队。导游告诉我们,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当年某位国防部长来到这里,看到星罗棋布的土丘阵列向着同一个方向,仿佛整装待发的舰队,便说:“中国有东海,南海,北海舰队,就是没有‘西海舰队’”。所以用“西海舰队”描述这个位于中国大西北的“雅丹舰队”,却再形象不过了!
而雅丹地貌之所以被称为魔鬼城,是因为这里地处风口,一年四季狂风不断,最大风力可达10到12级。每当狂风来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怪影迷离。如箭的气流在怪石山间穿梭回旋,发出尖厉的声音,如狼嗥虎啸,鬼哭神号。如果是在月光惨淡的夜晚闯入沙石阵中,四周一片肃索,只听见风声呼啸如同魔鬼在低吼。因为很多土丘的形状都很相近,人走进之后很容易迷路,再加上这里距离罗布泊并不遥远,更为魔鬼城添加了一层神秘色彩。
木卡姆:维吾尔族的曼妙歌舞
从魔鬼城的巨石阵中走出,驱车行驶一天之后,我们到达了瓜果飘香的哈密。光听这名字您也知道,这里正是名扬四海的哈密瓜的产地。而哈密瓜的名称,还牵系着一段民族团结的故事。
1690年,康熙开始讨伐准噶尔叛乱,开战不久葛尔丹即大败,哈密的维吾尔头领额贝都拉脱离准噶尔的统治,归顺清王朝。1697年,额贝都拉接到康熙关于进京陛见的诏命,便带着他精心培育的甜瓜上路了。经过70多天的长途跋涉,额贝都拉终于到达了北京,当他把甜瓜进献给康熙时,这些瓜果依旧散发着香甜的气味,康熙龙颜大悦,便赐名“哈密瓜”,以感念额贝都拉的忠心。所以清乾隆年间《回疆志》就这样写道:“自康熙年间,哈密投诚,此瓜始入中国,谓之哈密瓜。”清同治年间三次到过哈密的萧雄,在其《西疆杂述诗》中也同样写道:“一为甜瓜……康熙年间始入中国,称为哈密瓜。”
临近傍晚,当我们饥肠辘辘地来到位于城郊的哈密贡瓜园之后,都对哈密瓜的香甜赞不绝口。在这里,当我们一边品尝香甜瓜果,一边欣赏维吾尔族姑娘的舞蹈时,还并不知道这些古老的乐器、曼妙的舞姿,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灵魂,直到第二天来到了哈密的木卡姆传承中心。
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建成于2009年7月,建筑面积4875平方米,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主体共四层,是哈密地区一处综合功能较强、集中反映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的文化中心。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从一楼的资料室开始,在一件件展品前仔细了解木卡姆艺术的过去和现状。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小婷当前位置:
>>>王之涣《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汉..
王之涣《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汉朝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王之涣《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汉..”主要考查你对&&西域都护的设置&&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西域都护的设置
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匈奴统治内部发生内乱,驻守西域的匈奴贵族归服汉朝,匈奴设立测“僮仆都尉”随之撤销。至此天山南北诸地均归汉朝统治。汉朝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管理,设立西域都护府。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的现实意义: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用史实说明了从汉代开始中国就开始对新疆进行统治和管理,证明了新疆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都护府不是汉武帝设立的,而是汉宣帝设置的。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的历史意义: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这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西域诸国摆脱了匈奴的残酷统治,转向生产技术先进,经济比较发达的汉王朝,从而加强了与内地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联系。对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有着深远的影响。汉西域都护府这种管辖方式,也为中国后世王朝开创了先例,后来的唐朝在边区各族先后统辖在一个政府下之后,也分别设置了都护府。西汉时西域都护图:
发现相似题
与“王之涣《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汉..”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445721595533703604667057969938活在唐代诗歌里的雄关要塞,你还记得它们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每当吟诵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这首《出塞》时,不由让人产生一睹汉时关雄风的渴望。历史车轮滚滚,带走了多少功名与尘土,曾经的雄关,今又何在?
古丝绸之路起点的第一道门户
始建于:公元前114年
位置: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东
汉函谷关复原效果图
对于函谷关,或许很多人并不陌生。河南灵宝有一座函谷关,俗称秦函谷关,那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亦相传是古代思想家老子著述《道德经》的地方。而河南洛阳新安县的函谷关,称汉函谷关,据说它是汉武帝时期,由灵宝的秦函谷关整体搬迁而来的。
在历史上,汉函谷关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始终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作为东都洛阳的门户,汉函谷关又是东西方交通的重要驿站,是丝绸之路自洛阳起点西行必经的第一关。
无论是西域文明使者的友好来访,还是胡商满载丝绸的驼队西归,函谷关都是笑脸相迎、深情相送的。
上世纪80年代初,汉函谷关附近出土了几十件文物,其中有独具西域特色的牵驼俑、胡俑、骆驼俑等,可见当时东西方使者和客商络绎不绝,来往十分频繁,证明汉函谷关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的关隘,一座重要的贸易之城。
我们可以想象,在汉函谷关,当年的中外商队熙来攘往,碧眼金发的异域商人将从西域带来的香料果种销售一空,满载绫罗绸缎、茶叶瓷器返回家乡……
活在唐诗里的古老关塞
始建于:公元前111年
位置: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的戈壁滩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岑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
“借问梅落凡几曲,从风一夜满玉关”(高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玉门关似乎活在了唐人的诗歌里,尤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这是每一个来到玉门关的人都会吟诵的古诗。那悲壮苍凉的情绪,让人难以拒绝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
古老的玉门关曾经既是西域通往内地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通商口岸,负责征税、缉私、保护商旅的安全。从这道大门西去,就踏上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中道,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罗布泊(楼兰)、吐鲁番(车师、高昌)、焉耆(尉犁)、库车(龟兹)、阿克苏(姑墨)、喀什(疏勒)到费尔干纳盆地(大宛)。
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进入中原,玉门关也因此而得名。一匹又一匹的骆驼从玉门出发,又向玉门归来,驮着沉重的货物,胡天飞雪,大漠沙歌,商人不绝,脚印遍布西域。
据悉,汉朝帝国对西域进行的重大军事行动必然途经玉门关,包括:赵破奴破车师,李广利两次伐大宛,窦固攻北匈奴、班超出使西域,敦煌太守裴岑破北匈奴呼衍王,都是经由玉门关出师的。
同时,玉门关亦是古代中国早期对外开放交流的窗口,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也多从玉门关出发而东传西渐。
可以说,玉门关通,则丝绸之路通;玉门关闭,则丝绸之路闭。它在古代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所担负的重要作用,是沿途其他节点所不可替代的。
迎接唐玄奘取经归来的关隘
始建于公元前107年
位置: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南湖乡
阳关博物馆
这座就是王维送别朋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里提到的阳关,它还有一个身份——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大名鼎鼎的交通咽喉之地。
阳关,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阳关和玉门关,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出敦煌后必须走这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之后就进入了茫茫戈壁大漠。
当年,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
之后,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戌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写下不朽诗篇。还有,高僧玄奘大师从印度取经回国的时候,据说选择的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而返回长安的。
说到阳关,就不得不提它和丝绸之路的关系。丝绸之路开辟时,商队从长安出发,到敦煌进行补给后,再从两个关口出发,阳关就是其中一个。经过阳关后,商队穿过沙漠,到达鄯善(今新疆若羌),再到于阗,接着经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到达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后,和从玉门关出发的商队会合,再到塞琉西亚,最远到达土耳其南部和埃及地区。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诗歌原文/凉州词王之涣
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品简介/凉州词王之涣
凉州词王之涣这首脍炙人口的词,是描述塞外苍凉境地的代表作。明代在《升庵诗话》中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这话是不错的。开元中、后期,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卒的同情。诗状凉州之险恶、荒寒,一言不及征人,而征人苦情可想;虽是一篇怨词,但画面雄壮阔大,神气不落凄切。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唐诗别裁》引的话说 :“必求压卷,《渭城》、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关于这首诗,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曾记载着这么一桩趣事: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天,天寒,三人一起到旗亭小饮。适逢梨园伶官十多人会宴;席间,有四名美貌歌妓演唱,唱词都是当时著名诗人的作品。三人私下相约说:我们三人的诗名常常分不出高低,现在且看这些歌妓讴歌,“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结果,第一人唱的是王昌龄的诗,第二人唱的是高适的诗,第三人唱的还是王昌龄的诗。王之涣不服气,“自以得名已久”,就指着“诸妓之中最佳者 ”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四人中之“最佳者”结果果然唱了一首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大家于是大笑。四歌妓问明情况后竞拜。并请“俯就筵席”,“三人从之,饮醉竟日”。后明清将此事编成剧本,其中以《旗亭记》为名的就有多本。
诗文注释/凉州词王之涣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武威县。诗题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门关。”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其音凄苦。
诗歌赏析/凉州词王之涣
凉州词王之涣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的典型代表。
作者简介/凉州词王之涣
王之涣(—公元742年),是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太原)人。祖籍(今山西),其高祖迁今山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风光著称。他的诗今仅存六首,以《》、《凉州词》等最为出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今山西),曾任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相关作品/凉州词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凉州词(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凉州词(其二)
北望拂云堆,杀坛祭几回。
汉家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7次
参与编辑人数:3位
最近更新时间: 10:56:52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正文
一首诗一座城 :平平仄仄走“丝路”
人民网-文化频道
  说起张掖,不得不从汉武帝时说起,它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21年)设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张掖素来便是西北地区的重镇,是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
  幽州胡马客歌(节选)
  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妇女马上笑,颜如W玉盘。
  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
  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
  诗歌赏析:虽然居住于燕支山,却不怕朔风雪寒。妇女骑在马上笑,颜面如同赤玉盘。也能翻身飞射鸟兽,也善花月醉雕鞍。锦旗旄头四放光芒,争战不息如蜂群涌攒。诗中所说的“燕支山”又名“焉支山”或“胭脂山”,位于张掖山丹县东南五十多公里处,是汉以前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的驻牧地。公元前121年春夏,霍去病兵出临洮,越燕支山,大破匈奴。匈奴失此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在2000多年前,敦煌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是进出中原王朝的门户。西行之旅,或出敦煌西北的玉门关,或出西南的阳关。大约公元前121年---107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玉门关”。敦煌西北的小方盘城就是当年的玉门关。曾几何时,一队孤独的商队,十几只骆驼就在这条丝绸之路上穿过。他们从长安来,已行了千里,而等待他们的还有多少个千里?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歌赏析:说起玉门关,大家马上会想到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需要注意的是,“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并非是汉武帝时的玉门关,而是唐朝的玉门关,距离小方盘城东退了200多公里。当年玄奘西行取经,就是从唐朝的玉门关秘密过境。
责任编辑:白梦帆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凉州词诗句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