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ppt,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来源:编写&
作者:肖冬
四川德阳五中& 肖冬& 编写
1.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理解基本内容。
2.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 3.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 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教学时间:2课时
&&& 1.积累语言,了解作者。
&&& 2.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情景激趣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后不久,诗人身在台湾而关注。经历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降临大地,,而诗中的“雨说”,也是他对祖国美好未来的祝福。
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雨说》中,与诗人一起去聆听那跳动的雨珠告诉给我们的话语。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1,2,……)段内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田圃(pǔ)&& 禁锢(jìn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 襁(qiǎng)褓(bǎo)
&&&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 留滞:停滞,不流通。&&&&&&&&&&&&&&& 喑哑:噪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 喧嚷:(很多人)大声地叫或说。&& 润如油膏:细腻光滑得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般。
&&& 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入睡或长眠。
祝福:原指祈求上帝赐福,后来指祝人平安和幸福。
二、整体感知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3节) 雨的到来
第二部分:(4――5节) 雨的邀请
第三部分:(6――8节) 雨的来意
第四部分:(9节)&&&&& 雨的祝福
2.课文在结构上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布局谋篇,结构严谨。
&&& 诗歌全篇,作者用拟人手法紧扣“春雨”展开描写,结构方面分四层布局,环环紧扣条理清晰。第一层以“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开头,接着展开铺叙,描写大地在等待中的情况;第二层写春雨希望人民用真心去感受她、接受她,她将带着孩子们去体会大自然的各种气息;第三层则是描写春雨教孩子们笑对人生,幸福地成长;最后一层归结到对春雨的赞美。通篇创作思路清晰,布局有条不紊,结构严谨自如。
全诗分为九节。其中五次以“雨说”为,是“雨”的诉说的内容变化和情感递进的线索。
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4.副标题为什么取作“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明确: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涵着另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七十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它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5.请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看看课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主旨: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胸怀,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 2.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情景激趣
邵燕祥先生评价《雨说》时说:涵泳全诗,诗人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们一起,沉浸在“雨”的滋润里,意犹未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彩、感情的汁液,融人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
本节课我们就响应邵燕祥先生的号召,深入理解课文,力争成为《雨说》的知己。
第二步,朗诵课文,深入理解
1.请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明确: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2.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明确: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 细语的”,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3.请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词语,并通过联想、想像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 明确: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 4.请学生结合自己想像的画面,给“雨”前边加上恰当的修辞成分,并思考诗人寄予“雨”怎样的内涵。
&&& 明确: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 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全诗抓住“雨”这些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 &&5.齐读第七、八节,品味其中的“笑”。
&&&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它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地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 6.《雨说》有怎样的寓意?作者笔下的“雨”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诗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现实,赋予雨以象征意义――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带来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
在诗中“雨”象征着一位给大地带来春天,为孩子们带来欢笑的爱的使者。其意义在于春雨是伟大而崇高的无私奉献者,她为了孕育万物而不惜牺牲自己,她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万物的生机和希望。
7.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 明确:诗人赋予“雨”人的思维和行为,她时而“温声细语”,时而欢呼雀跃,一会“探访”大地,一会“亲近”孩子,田圃、牧场、山峰、云端,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既亲切又生动,这浑身散发的灵气和展现的真情,怎不让人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 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解读
1.诗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作者赞美的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明确:本诗的主旨就是为了抒发诗人由衷地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能无忧无虑、快乐幸福地成长的情感。
这一传统的人文精神,首先直接体现在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上。
然后用人格化的手法“温声细语”,教孩子们“勇敢地笑”,勇敢地面对生活,幸福地生活。
最后,甚至把自己奉献给大地、奉献给孩子们。这种无私、这种“零&&&&&&&&&&&&&&&&&&&&&&&&&&&&&&&&&&&&&&&&&&&&&&&&&&&&&&&&&&&& &&&&&&&&&&&&&&&&&&&&&&&&&&&&&&&&&&&落成泥更护花”的精神,不就是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吗?
2.你对本课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3.学了本诗你有哪些收获?
本诗于1979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全诗共九节,以题目“雨说”开篇,并通过“雨说”的反复,贯穿诗篇,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说话能力,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的形象。全诗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通过这首诗作的学习,大家应该初步了解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性创作技巧的把握。
布置作业:
预习《星星变奏曲》,要求熟读课文,列出不懂之处,上网搜集有关资料。
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
郑愁予简介
,原名郑文韬,。。被称为“浪子诗人”。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随父至台湾。毕业于新竹中学。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1958年毕业于。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1968年应邀参加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1970年入英文系创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任东亚文学系教授。15岁发表处女作《》。195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代表作有《》、《》。且《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重要诗作包括《》《》《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Ⅰ》《燕人行》《》《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4种。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曾获青年文艺奖(1966)、文艺奖(1967)、“新诗推荐奖”(1968)及“国家文艺奖”(1995)。作品已有八种欧、亚文字译介。诗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他的成名作《》(1954)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因郑愁予的诗歌多描写旅人,因此被称作“浪子诗人”。同时,《错误》也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同时,他也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郑愁予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但他的诗和他的为人始终给人一种神秘感。郑愁予是一名运动健将,却又在诗中表现出多情书生的一面;他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却又毕业于法商学院;他身为现代派代表诗人,却又在诗中处处流露出古典作品的韵味。他的名作《错误》、《水手刀》、《如雾起时》等,曾倾倒无数台湾读者。这位曾被他人称为“浪子诗人”的郑愁予,其实更多的是具有传统的仁侠精神。应该说他的诗歌有如此高的造谐,有如此强的魅力,关键是诗中的那种“敦厚”、“仁侠”的传统情操的影响。
杂记诗人郑愁予
 & 30多年前我刚开始学习写诗的时候,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过一册开本窄小的《中国现代抒情短诗100首》。这本诗集篇幅不大,大致是每位诗人仅选一首,在80年代初期,这却对我们那代诗歌热爱者产生过深远影响。其中选入了台湾诗人的两首诗作,一是郑愁予先生的名作《错误》,一是老诗人纪弦先生的《你的名字》。第一次读到这两首诗时,真是如尝禁脔。当时大家几乎都把郑愁予的这首《错误》视为献给恋人的爱情诗。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多年之后,我看到三联书店
  2000年版的《郑愁予诗的自选》卷一里这首诗的一段“后记”,才明白这首写于五十年前的名诗,原来与抗战中的逃难、与母亲的等待与盼归有关:
  “童稚时,母亲携着我的手行过一个小镇,在青石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踢着石子。那时是抗战初期,母亲牵着儿子赶路是常见的难民形象。我在低头找石子的时候,忽听背后传来轰轰的声响,马蹄击出金石的声音,只见马匹拉着炮车疾奔而来,母亲将我拉到路旁,战马与炮车一辆一辆擦身而过。这印象永久地潜存在我意识里。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诗不是小说,不能背弃艺术的真诚。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一境界去探索。”
郑愁予出生于1933年,童年时期正处在八年抗战之中。他的父亲是国民党的一位将军,诗人从小就和母亲一起跟着军旅中的父亲过着不断迁徙的日子,从老家济南到北平、南京、汉口。1944年冬,国民党军队湘桂大撤退的时候,他们一家又从汉口到衡阳、桂林、柳州、梧州……兵荒马乱、居无定所的生活,故国山河被日寇的蹄铁践踏……从童年时代起就深烙在他心中。这也使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中一直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温润的底层关怀意识。
  因为少年时代经历了太多的迁徙,他的诗中也抒写了很多浪迹异乡的记忆与感受,所以郑愁予后来被诗坛称为“浪子诗人”。对此,诗人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了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和悲悯情怀。”
  2014年秋天,81岁的郑愁予先生和夫人余梅芳女士应邀来到武汉出席首届海峡两岸中华诗词论坛暨聂绀弩诗词奖颁奖大会。诗人的夫人余女士是湖北汉阳人,他是“湖北的女婿”。说起与湖北、与武汉的缘分,诗人禁不住有些激动,道出了好几层意思。
  他说,湖北是一个“诗省”,楚辞就发源在这里,而他“对屈原的敬重却是无以复加的”,他说他的灵魂里有着浓重的“屈原情结”。他原名郑文韬,到台湾后改名“愁予”,就来自屈原《九歌》中的“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
  他认为,中国的诗人,中国人的情怀,都难离这个“愁”字,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就饱含一种忧愁与悲悯,中国诗的性灵,藏在情绪的流动中,而这个“愁”字,就是性灵的一种较高艺术境界。
  “诗,对人类的文化、文明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的。”在武汉,郑愁予先生由屈原谈到了古代神话和《诗经》。他说,诗歌是离我们很近的东西,它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日常生活;全人类的诗歌的起源,都与神话有关,作为一个写诗的人,他是“信仰神话”的。他认为,屈原的浪漫主义诗歌里,也充满了神话;而现代人可以将诗歌写在手机上,这只能说明,现代文明中最尖端的高科技,再加上最古老的神话,为我们的诗歌提供了最现代和最古老的“两大支持”。
 & 1948年底,15岁的郑愁予随父母亲由北平抵南京,不久又沿长江上溯到汉口,投奔二姨家。这次省亲经历使他有了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诗作的机缘,他把自己在汉口码头离船登岸的真实感受写成题为《爬上汉口》的一首诗,不久就发表在当时的《武汉时报》“新诗园地”栏目里。
  诗人清晰地记得,他的诗登在紧靠刊头的左上方,而且用大一号的字,还加了黑线的框,显得十分突出。这是他的诗作第一次在报刊发表。他记得,那个栏目的编辑叫胡白刃,诗歌发表后,胡白刃还曾经邀他到武昌司门口附近见过一次面。住在汉口的这段日子,他还写了一些“悦赏异性”的诗句,抒发的是少年维特式的烦恼。而后来那些赢得了诗坛交口称誉的、包括那首《野店》在内的《边塞组曲》,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构思和动笔的。
  在汉口停留的时日不多,郑愁予就又跟随家人去往湖南,在衡阳道南中学读书。郑愁予的诗人生涯,在衡阳踏上了新的起点。1949年,他在道南中学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成立了“燕子社”的诗社,编辑壁报,发表诗歌习作,还创办了油印刊物《燕子》。这年五月,他以“青芦”的笔名自费印刷了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也是在这一年,他随家人去了台湾。
  到台湾后,他先是就读新竹中学,后来进入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基隆港务局工作。这一工作,为他写下大量优美的航海诗提供了条件。他的《船长的独步》《小小的岛》等航海诗,至今被人传诵。
  郑愁予与大陆许多现代诗人有着密切的精神联系。他说,他很早就喜欢艾青、绿原的诗,也受过他们一些影响。在台湾,他和老诗人纪弦、已故诗人杨唤都有亦师亦友的情谊。纪弦曾和戴望舒、徐迟共同创办过《新诗》月刊,长郑愁予20岁,两人第一次见面时郑愁予才19岁。纪弦看到顶着个军训生光头出现在他面前的郑愁予,吃惊地问道:“郑愁予,你还是个中学生?”在以后的岁月里,这两位惺惺相惜的诗人在台湾携手共进,从诗歌理论和创作实绩,一起推动了现代新诗前行。2013年7月22日,101岁高龄的纪弦在美国仙逝。郑愁予写下长诗《我穿花衫送你行,天国破晓了》,表达了对这位老诗人的追念,也颂扬了纪弦对中国现代诗所做的杰出贡献。
春天交响乐──喜读郑愁予新作《雨说》
《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这首诗刊于1980年4月28日的台北《》,它清新活泼,明朗而耐读,是老少咸宜的,是郑愁予──也是新诗──的最佳作品之一。愁予诗风,一向轻美如轻音乐。从前的诗轻柔得有时带点消极,这首《雨说》则轻快而富积极意义,其气象已不限于轻音乐了。
1986年,台北《文讯月刊》(第22期)举行问卷调查,我被读者送到“最受欢迎作家”诗类之首,也是所有文类作家中得票最多的人。问卷说,读者遍及各地区、阶层、行业以及生活形态迥异的“族群”。之后,《》杂志与台湾大学生问卷,结果几乎相同。《文讯》的问卷并列出小说票数最多的人是。另一由书店出版的《随身读》系列,以销数论,我与;这种穿越中国新文学史的选择,说明了广大的文学读者,已超越了流行与时尚。台北《中国时报》与合选的“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郑愁予诗集》是唯一被选入的诗集。台北《联合报》选出50年代的30部,《郑愁予诗集》列为诗类“”。电脑选举,得票第一。9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审定的高中国文教科书选用我的两首诗,也是唯一的新诗。台湾自(1997年)起,在重新审定的高三国文课本里选用新诗,包括我的作品,我的诗进入了中学教室,也给我带来一些新鲜的怀旧和责任感。
传统对郑愁予的影响,远不止此。他曾经强调,在诗里表现的“敦厚”“”这两种情操,是属于传统的。我以为,在他的诗里,“敦厚”就是诚恳,就是朴实,就是宽容,就是厚道,是对生命的悲悯,对人的关怀;“任侠”就是伸张正义,就是打抱不平,就是反对邪恶,同样是对生命的悲悯,对人的关怀。这就是郑愁予诗中的传统情操。这在《雨说》一诗中特别醒目。他对冬、对春、对雨、对孩子的态度,处处可证。他执著于“敦厚”和“任侠”,说明他终于是一位入世的诗人。
《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全诗以雨为中心意象,开阖发展,形成从展示(第一节)到发展(第二至第七节)到概括(第八节)的充满快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义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这些话表达了中国的长者们为了让儿童们能够无忧无虑、健康幸福的长大,他们愿意做出一切的努力、付出一切的代价。
相关文章 & & &
& (09月05日)
& (09月05日)
& (08月31日)
& (09月05日)
& (09月01日)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雨说》学案设计2-中学语文在线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雨说》学案设计2
&&&热&&&&&★★★
《雨说》学案设计2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 16:22:28
19331949195119681973
(& )(&& )(& )(& )(& )(& )(& )
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字体: 】【】【】雨说导学案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雨说导学案
&&分课时进行指导教学,思路清晰,问题明确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403 Forbidden
Request forbidden by administrative rul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雨说pp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