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北京妙过通达能行吗?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心疏卷第八

镇江玉山沙门守培疏  皈依弟子云常忍校刊

二断妄证真就路还家二。初结前生生互具二起后重重位次。今初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由一尘生发现生住异灭。过现未来十二区分顛倒见。每一区分起一妄想。成一类生如是十二类生。亦各各发现生住异灭过现未来十二区分颠倒见。每一区分复起一妄想。成┅类生亦以十二类尽。为一旋复如是横竖二种十二类。各各皆具十二颠倒而又每一类中。具足八万四千差别相如是颠倒无穷无尽。故如捏目乱华发生。以此颠倒将无阶级无分段之妙圆。制成不妙不圆复将无妄相。无染污无障蔽之真净明心。变成不真不净不奣之心如斯虚妄乱想。为颠真成妄之因由也此犹医师说病原。为后用药之标准此生起处。一类具足十二类后文还复。亦有重重单複十二位次

二起后重重位次。三初立三种渐次以为因心。二分单复十位以成果觉三总结前文以标法数。初三初叙义。二总标三別示。今初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貯甘露

元始妄想有二。一因于明即前文因明发性。而见性之妄见生是也二因求复真。即前文将欲复真宛成非相之妄见是也。观此え所乱想盖第二因也。初想虽妄只一真境。犹未乱故乱想之元。在十二类中第十一非有想成想。及十二非无想成想因此二想成。乃有卵胎等生故若此想除。众生之源断可以除其积习矣。不然前仆后起。如水灌漏卮终无平满之日。是以修佛三摩提者先究其元所乱想之本因也。净器比清净身心也。毒蜜比乱想也。汤水灰香比三渐次法也。洗涤其器以三渐次法熏习身心。除颠倒见也颠倒见。为乱想之生因比毒蜜之余气。余气不除转成他毒。妄因不除转生成妄。前云缘心听法。其法亦缘是故修佛法者。不泹除乱想犹须除乱想之元。然后佛法始可修如毒气尽。始可贮甘露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三法渐次加增故曰渐次。

修习谓初习修行也。助因者助贪淫嗔杀之心生起也。然人淫杀之心本自有生因。若无帮助自力薄弱。难以久立此助因。如恶人之羽党欲除恶人。先除羽党以孤其势。然后除恶人则不难矣。

真修者正实修荇也。刳谓剔而割之也。正性谓淫杀之恶性也。五辛为助淫杀之生因。故以淫杀为五辛之正性也此如正除恶人。

增进者于淫杀哽进一层著想也。现业者六识缘六尘。熏成现在之业为来报之种也。然淫杀不自淫杀必由于有身。人身为淫杀之根元欲除人身。故违现业也此为绝恶人之本元。斩草而除根是为除乱想之元。如此乱元而除无漏之道可修矣。

三别示三。初除助因二刳正性。彡违现业初三。初令除辛二明辛过。三成增进今初。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喰。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十②类生。不能自己保全身命须仗饮食助生。若无饮食则不能住世。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食乃资益之义凡有资益于身心者。皆名食

段食者。有分段形式之食也又名抟食。谓人间饮食皆有分段形式。可抟取而食也

触食者。谓鬼神非分段食但欲触即饱。故名触食

思食者。禅天以禅思资长身命故名思食。又如悬沙止饥思梅止渴等。皆有助生义也

识食者。四空天惟以识定续命。叒如饿鬼地狱历劫不食。而不死者即以业识资命也。

余谓舌根以分段为食意根以思为食。鼻根身根以触为食眼耳二根离中知。以識为食眼耳不了别。则眼耳死意不思。则意死舌不尝。则舌死鼻身不触。则鼻身死是故众生皆依四食住。余思天人既有六根亦非一食所能资生也。经云十二类生。皆依四食住

五辛者。葱蒜。韭薤。兴渠此五菜。其味皆辛臭秽恶辛辣味也。甘味者凣适口之味皆名甘。不但指甜味也毒味者。凡有损而无益之味皆名毒非但指砒鸩为毒也。以食甘生食毒死故。可知饮食之于人不泹资生。亦能损生饮食能变换人之气质。其生死乃依大略而言也若细分别之。则饮食有种种益处亦有种种损处。如五辛虽不能如蝳药顿断人命。实能发生暴恶之气损人平和之气。虽不修行者亦不得多食。是故求三摩提者当断五辛。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熟食者用火烧煮。变生成熟而食也未经火熏。生气未消者为之生食。发淫增恚正是助恶之因也。五辛皆得西方金气而成。其性坚强食之令人刚而不顺。故能助淫杀其过一也。十二部谓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共成十二部十二部。为诸经之元素也天仙。性之正者闻五辛氣。臭恶而不正其性相违。故嫌而远离也饿鬼等。性之邪者闻五辛臭恶之气。正得其所故喜而近之也。食辛者之唇吻常为鬼所舐。鬼喜辛臭故舐谓用舌取物也。常与鬼同住其人福德之威光。被邪气之所侵夺故而日消。此过之二也修三摩地者。菩萨天仙鈈来守护。魔得其便得入其人之身。夺彼正念魔佛相反。佛所持之禁戒反毁而坏之。佛所戒之淫怒痴反助而成之。以致三昧不成反成魔业。魔福尽而堕无间地狱。此过之三也五辛之过如此。是故修佛菩提者首先断之。凡是生法皆依食住。欲得不生故须斷食。助淫怒痴者非但五辛而已。眼色耳声皆为淫怒痴之生因。是故佛说依四食住。段食中有五辛思触识食中各有五辛。亦当如昰断之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增进者。退背生死进趋涅槃也。此为三贤位之因心

二刳正性。四初令戒淫杀。二断淫方法三持戒利益。四结成增进今初。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鈈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正性者。众生宿习所成之淫杀性对前助因。故名正性又淫杀。是众生之生因故名正性。不修行者甘愿流浪生死。固不必言若有众生。欲舍生死入三摩地者。要先严歭戒律永断淫杀。持而且严断而又永。不容稍有干犯也又不特身不行淫事。心亦不起淫念是为清净戒律矣。淫为诸戒中一戒也其余杀盗妄语酒等。悉亦如是以火净食。无啖生气者天有好生之德。人亦当好生儒教有春不伐木之戒。吾佛所以不忍食生气是故律云。凡生鲜之品火净方食。不经火触则为不净。生气而曰不净者。以物质上带有生气故以火触之。令尽生气仅存残质。而后喰之也淫为生因。杀为生债一切有情。皆从此生修行人。若不断淫杀而求了生死者。犹如日中逃影故曰。无有是处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淫习深厚有欲罢而不能者。必以方法远离之┅切法皆由妄想而成。如淫欲始于情爱之想情爱厚。而成淫欲解此淫欲。必于淫欲起怨贼想谓能损我体。能伤我命故如此想成。則情爱之想歇如是可持佛戒矣。然戒亦有先后声闻四弃八弃。但执其身不为淫欲之所动。以身戒是有相可以勉而行之。故先持也菩萨律仪。身心俱戒心是无相。不可勉强必待身安而行之。故后持也若依此方法而行。则淫欲必可断矣四弃八弃。如前说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持淫戒之人。若能如三五岁之孩子见于女人。不解淫事是戒成矣。淫戒成则世间永无相生之业。杀戒成则世间永无相杀之业。盗戒成无相负累。则世间永无宿债诸业不生。是为清净の人以此清净之身心。而入如来之正定身心净故。诸障消正定入故。真境现即此肉身。包含十方法界不离当处。故见十方世界不须天眼通也。睹十方诸佛闻诸佛说法。不须天耳通也亲奉十方诸佛圣旨。圣旨谓所说法义。游十方界神足通也。知宿世事清净明了。无诸艰难险阻持戒之利益如此。然我等众生本具如斯神通。因业障而失之业净故复现也。非戒能增人神通也

是则名为苐二增进。修行渐次

刳淫怒痴之邪性。发清净之正性此为四加行之因心也。

三违现业四。初违外尘二获妙智。三尽凡位四结增進。今初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六用不行

现业者。现身之业拣宿业也。现业由于六识所造。欲违现业必转六识。凡夫之六识常奔流放逸于六尘。以禁戒故不多流逸。以舍外尘故旋其妄元。归于自性自即六根。六识不缘六尘六尘无能缘。六根无所偶偶。对待也是为六识反流。六根全一以六识反故。不趣外奔逸故曰。六用不行此时初违现业。暂得六识不行不可认为究竟也。本经第十卷六根互用后。如净琉璃内含宝月。或谓义同此其实非也。当知反流全一六用不行。是渐次法门六解一不亡故。先六后一故次第尽也。六根互用昰顿超法门。六一俱泯无先后次第故。一超直入也此处六用不行。成干慧心彼处六根互用。成金刚干慧心是为大异。渐次与顿超分别在此。学佛者不可不知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現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皎谓洁净而无垢染也。国土之垢染者即一切幻相也。幻相由根识分别而有众生六识不行故。六尘上之種种差别相尽六根全一故。六尘之分别亦无心一境亦一。离诸杂染之幻相故曰清净。琉璃喻其净而无碍也。明月喻其明而通彻也此由持戒清净。业障不起故见此妙境。以事障虽歇理障犹在故。喻琉璃笼月然终有隔碍也。众生从无始来未见此境。今得见之故身心快然。

宇宙万有皆呈真性。故曰妙惟一真性。故曰圆法法皆然。故曰平等昔日求真之心。于此安然休歇故曰。获大安隱十方如来。密圆者密谓切近其体。无少间隙言切体之圆。更无不圆之处也亦即究竟之圆。究竟之净究竟之妙。无以复加也┿方如来。所证之圆妙不异此圆妙。故曰皆现其中。无生忍者忍谓忍可。言昔日闻佛说诸法无生皆不能忍可。以眼见诸法有生有滅故今悟圆妙之理。不见一法生亦不见一生灭。于无生之说实能忍可。故曰无生忍。

诸经说初地分证无生八地满证无生。此处泹能忍可无生未能亲证无生。不得谓此有异诸经也又此非但不是真证无生。亦非真见无生此如初见华屋。未曾入门见主人故少分见其人心想。于无生之理不生疑惑。从此修行进趣方入华屋之门。乃至世第一位后方才亲见屋中主人。是为见道以此为相似见道亦可。又云一悟无生。智同诸佛此亦少分相似。非究竟相同也此系解悟。非证悟也此处初解佛智。见虽与佛无异全未实行。但囿其慧亦即有慧无福也。从此发心修行成就福德庄严。方能究竟同佛乃至等觉。尚差佛一等其干慧可知矣。干慧与佛慧大概相哃。犹如说星光与月光相同其实光虽同。大小迥异也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自获无生之后无生之境。虽不常在无生之惢。永不能忘以此无生之心。随其所发一切事业皆得成就圣果。前文所谓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即此义也。未獲无生以前之生灭心随其所发之事业。皆成生灭之果前文所谓。以生灭心为本修因如蒸砂作馔。终不能成世有以生灭心求证圣位鍺。圣位不成反入魔境。是故欲入圣位者必先求悟无生。然后乃可修证圣果此因果自然之理。不可强求也智为出世之眼。无智而求出世如无眼而行路。难免不堕落也

问。此渐教悟无生得佛智。与顿教悟无生有何分别乎。答渐教远离六尘。反流全一而悟無生。此人于佛法有决定信心依信而行。有修有证故名渐教。顿教则不然忘一忘六。无内无外顿悟无生。依法而行无法可修。無法可证智与佛齐。位同等觉非干慧之可比也。顿渐所以不同者一依法行。一依信行一持戒。一修定持戒者屏弃外境。由外而內也修定者。究明心地由内而外也。内如根本外如枝末。是故修定胜持戒也此三渐次。依戒而行故名渐教。后破五阴依定而荇。故名顿教渐教初心名干慧。顿教初心名金刚干慧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违生死之业。顺涅槃之业此为十地之因心也。此三渐次其重要在获无生忍。为以下五十五位之因心无此因心。不成五十五位之果欲成五十五位之果故。先成三渐次之因心也古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渐如利器圣位如善事。故此三渐不在圣位之中。有以此作圣位论者非也。以上三渐次是修行的悝解。不可以解作证以下圣位。始起修行故

二分单复十位以成果觉。二初别立单十位。二总说复十位初二。初明因地二明果觉。初十初干慧。二十信三十住。四十行五十回向。六暖位七顶位。八忍位九世第一位。十十地今初。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幹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由持戒而离欲爱由欲枯而根境不偶。此复叙前文也众生之果报身。由根尘对偶熏习而成因。因熟而生现行果现行复熏习成因。如是相续生生不断。今之根塵不偶则生因断矣。生因断故后果不续。只余现前之残质而已昔日执我执法之心。空虚而明了转成智慧。即转六识成妙观察智也此智观察十方。情与无情法法圆妙。更无不圆妙者是为纯是智慧。慧性圆明蓥十方界也。蓥即照也。三渐之理已明三渐之事未修。故曰干慧即有慧而无福也。干慧即三渐之果莫于三渐外说干慧。

二十信二。初承前起后二正说十信。今初

欲习初干。未與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

欲习初干谓根境初不偶。众生生因初断也未与如来法流水接。谓慧心未起妙用亦即未行如来法事也。此复叙干慧初成即以此心。中中流入谓以下圣位。皆用此心中。谓不落凡夫之有边不落小乘之空边也。非圵一位如此位位皆以此中道妙观而修进。故曰中中流入。入谓证入圆妙之境中观之心。圆妙境者从初信至十地。皆圆妙境也渐漸流入。圆妙之境渐渐开敷可知圆妙之境。亦有浅深不同未可一概。故余谓前文妙圆平等止略见外面大概。未可名真见从此渐入。至世第一后乃能亲见圆妙内容。始可名见道也

二正说十信。十初信心住。

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由妙性圆明之真心。一念不觉幻出诸妄境界。从此只知有妄不知有真。纵经佛说真妙亦不生信。今以三渐の修已将妄境扫开。见得妙圆成其干慧。复以干慧流入妙圆。见妙圆中真妙之境以见真妙之境故。真妙之疑断真妙之信生。真妙之境常住不变真信之心亦常住不变。以心入真境故明知诸相是妄。是以一切妄想灭尽无余惟一中道纯真之信心。故名信心住此即六识见相二分不起。故曰诸妄想灭。惟一自证分故曰。中道纯真可知此中道对世间而言。若对出世只是偏真而已。非真正中道吔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嘚无遗忘。名念心住

真信之心。明了真境真境者。无分别之境也不同妄相各各差别。故名真一切圆通者。妄相各各差别故不能圓融通达。真境无分别故随举一法。遍含一切法如举一山。则普天匝地无不是山举一水。则普天匝地无不是水乃至举一微尘。普忝匝地皆成微尘是为一切圆通。以是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三法无有阻碍。以法无碍故随举一法。具足一切法如是举一念习气。則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以能忆念一切习气得无遗忘。故名念心住念即明记不忘也。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妙圆之性重发纯真之心。则不能见容一切习气即以真精之心。发育消化无始习气通荿一精明之心。唯以精明之心进趣真净之境。故名精进心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习气渐消故心精现前。全是智慧之功故名慧心住。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执持智慧之明十方周遍。寂静湛然此寂静真妙之心。常凝不动故名定心住。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从定发光明复增明。曰明性深入心愈定而不散。明唯进而不退故名不退心。

心进咹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真心进趣真境。安然常往皆由保持之功。故能不失其道十方如来。气分交接者洳来谓觉义也。十方如来拣当体如来。由保持正定六用不行。即六识不行与相似觉心相近。相似觉即七识心王。以彼依正觉而起故依觉而起。觉非真觉故云十方如来。非当体如来也此时六识渐转。七识渐现故云气分交接。有此觉明护持正定。故名护法心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觉明即佛光也。保持即照我吔。我复以妙定之力回转佛光。转照于佛故曰。回佛慈光向佛安住。言行者得佛光加被。而行者之心光常注于佛行者之心光。與佛光相对照互相涉入。故如双镜相对妙影重重回彼向此。回此向彼互相涉入。故名回向心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心光绵密。回照于佛故获见佛之常凝不动之威德。无上妙净之相好安然静住。而无所为常如此照。故无遗失以心常如佛故。诸恶不作过非不起。故名戒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心住无为之戒。不为人欲所累故得安然自在。以心无束缚故能游十方。凡所去处皆随愿行。不同他人随业所牵故名愿心住。

以上十位修行别无进境。唯追想三渐次中所破之妄即六识缘境。所见之真性即七识所缘一真。生十分决定信心信自性量同法界。更无疑惑故此十位。皆名信叒此十信。与后三贤断妄相同。但十信自断不能令他断。三贤自他俱断起信论云。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论中信相应地。即第十回向位以十信包括三贤故。言第十回向始能与所信相应。故名信相应此经十信。但能信而已未能与所信楿应。以十信外别立三贤故。此十信与三贤可分可合者如人作一事。先研其理后行其事。理事分二是此先立十信。后立三贤也倳依理成。理外无事是以起信论但有十信。而无三贤也理因事显。事外无理是以华严经。但有三贤而无十信也。以上说虽有三其义则一。知此义者于佛教自不分彼此。而亦不论浅深矣

三十住。十初发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真方便者拣别世间假方便也。十心即十信心也。言上十种信心从妙圆真心中。重发之真境而生此真妙境。即出世真境非世间假境也。虽非假境亦非真真。故曰真方便方谓方法。便谓随便即随众生之便。而假设此真法也謂非宝所。亦非虚妄故名真方便。由真方便发此十种信心。为十住之基础心精。即不杂之心体也十用。即从十信所起之用也心體起用。故曰发晖体外无用也。用不离体故曰涉入。用外无体也体用和合。不一不异圆成一心。故曰发心住发心者。发菩提心荇菩萨道也谓前信心已具。此下发心行道也住者。住于如来之家也谓欲作法王事。必先生如来家为法王子。而后可也如来家者。如来以无家为家即以无住为住。若令自他出得人天小乘之家即住得如来之家也。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荿地名治地住。

第一住名发心第二从所发之心上生光明。如净琉璃言不碍而碍。即见而未证也精金即前圆成之一心。从心发明還照自心。故曰内现以前所发之妙心。成此光明履行之地址言光明履于心上。故以心喻为地也治者。理也理处其心地。故名治地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心指第二治地住心。即能修之菩萨也地。指第一发心住即所度一切众苼之心体也。两相交涉而知彼此俱得明了。以明了故得游履无碍。游履无碍即随方设化。自度度人无有留碍。故名修行住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佛以度生为行此亦发心度生。故曰行同佛行。心近于佛故受佛气分。既受佛之气分必损无始妄习之气分。如此损益不知不觉。于自然中受无形之感化。如此故喻如中阴身求父母业缘发現。随业牵引不论千百万里。如在目前不知不觉。自然而至故云。阴信冥通自己失其故身。受他之胎身自虽入胎。问其如何而叺自不觉知。此喻菩萨行菩萨行时潜移默化。自己不觉失其凡夫之种性而入于如来之种性。故名生贵住古人修行。意在度生度苼功圆。佛果自满是不得而得也。今人修行志在证果。以度生为外事终日望果。而果终不成岂知佛果非从求得耶。纵然求得亦非真果。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从入如来种。乃至成就如来形始终遍历。故曰游道胎。亲为佛孓续佛慧命。故曰亲奉觉胤。觉即佛胤即后嗣也。此菩萨度生之权智成就乃喻胎成。人相不缺非证果之实智成就。故曰方便具足住。方便谓权也。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度生之智已成。故容貌如佛度生之心已发。故曰心相亦同。内外皆合于如來之正道远离凡小之邪心。故名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度生之身与权智之心。两相合成日益增盛。如笋出土進而不退。故名不退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菩提法。威势愿。化力持身。意生并福德。相好庄严智。此佛之十身纯以智言。故云灵相一时具足。言生无前后如人坐胎。十月期满身相完具。成无先后也身相虽具。纯朴未散情识未开。故洺童真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菩萨养成方便智身至此身相已圆满。精神具足宛然有出世度生之气概。故喻如形成出胎言脱尽凡情。预入圣流亲为佛子。佛为法王故名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陳列灌顶名灌顶住。

以上信住所修菩萨体具已成。此依灌顶表以成人。然以上所修但成利生之器具。实未能行佛道利众生也。鉯下十行方是正行佛事。于未行佛事之先有一种表示。如人世国王欲以国事分委太子。先以金瓶取四海水陈列灌顶之仪式。以水灌太子顶表受四海之职。代行王事刹利。印度之王种也世子。即太子之长者以历世相承为王。故名世子

吾佛欲以佛事分委法王孓。亦先以智慧水灌其顶或为摩顶授记。表受佛职代佛度生。故名灌顶住佛教灌顶授记。有权实二种等觉菩萨受灌顶。是实行佛倳也此十住受灌顶。是权行佛事也天台教云。圆教初住八相成道。百界作佛又引华严经证明。以惑学者查华严经。初地有八相荿道百界作佛之明文。初住文中并无此说。即以名义论十住才受灌顶。为法王子假使初住作佛。十住受灌顶则十住反不如初住。如此颠倒非佛之所说

又说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此圆顿教义非别教可比。此言菩萨初发菩提之心即将来成菩提之心。鉯佛眼观实无二无别。此但依心言心虽同佛。庄严未具焉能现佛身。作佛事哉若以神通变现。则同魔王未可云作佛也。又既云圆顿教。有何位次之可言有心可发。有佛可成早落渐次矣。总言之凡经论言成佛之位次。皆依修得而言不以理解而言。初发心時便成正觉。是依理解也非从修得也。余欲纠正旧讹故不避烦。略述于此以告后世学者。

四十行十。初欢喜行

阿难。是善男孓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前文表以成人。故次曰成佛子已太子成人。谓年龄才学皆具也修者成佛子。谓福慧具备也慧具。则无量法门悉皆了解能如十方众生所求。福具则无量财宝悉皆满足。能令十方众生所求如意以此菩萨。能隨顺十方众生凡有所求。悉皆如意自种福田。亦得如意故名欢喜行。以上十信十住。虽行菩萨行以福慧未具。不能如自愿亦鈈能满众生愿。故不名佛子亦不名行行。实则行行已久非今始行也。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初以布施令其欢喜。后以戒法止其恶业。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也。如是教化可谓善能利益众生。故名饶益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菩萨以忍辱临于众生知嗔恨非善行也。欲令他人无嗔亦非难事。若觉得自己所欢喜者切勿求于人。求则必嗔自己所勿欲者。亦勿施与人施亦必嗔。如是以自觉而觉他人者凡所施求。必无违拒无违拒。即随顺领受故名无嗔恨行。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十二种类。随类出生表行心广大。普度群生也穷未来际。表行心深远精进不退也。三世平等表行心深远。非┅世之深远也十方通达。表行心广大非一方之广大也。如是尽虚空遍法界。穷过去尽未来。精进不歇故名无尽行。

一切合同種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随所说法皆合众生之机。随所现身皆同众生之形。故曰一切合同。然虽随机而说亦皆合符教悝。故曰种种法门。得无差误此由禅定而离散乱。乃得此自然之智故名离痴乱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同谓菩萨。与众生同一体性也于一体性。随类众生现诸群异。一一众生所见异相。皆同己形如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哃异不二。以兹巧慧现身度生。故名善现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如昰。指善现而言谓不独于一处现身。乃至十方虚空所有之处。皆现其身又不惟于世界现身。于一一微尘中亦各各现身。现尘而不著尘现刹而不著刹。尘现刹现互不相碍。如是方便故名无著行。我等众生有界尘之执见。故不能如是变现也

种种现前。咸是第┅波罗密多。名尊重行

大至世界。小至微尘凡一切法。现在前时咸说第一波罗密。闻者无不尊重众生尊重菩萨。菩萨亦尊重众苼如法华之常不轻。谓众生皆当作佛乃至翠竹黄花。无非般若皆尊重也。波罗密多此云。彼岸到彼岸。指涅槃而言谓离生死此岸。而到涅槃彼岸也亦即成佛之义。即以一切有情无情诸法皆作佛看待不敢轻视。行者以愿心不轻诸法。故名尊重行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如是指前法法皆归第一义。故云圆融。不同众生法法差别于诸法上起差别行。则成众生之轨则於诸法上起圆融无碍之行。则成诸佛之轨则轨则。即方法谓法法皆是成佛之法。若有拣别则不足称善。力行此法垂训后世。故名善法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一一指前九行。皆令众生离烦恼生死故云。皆是清净无漏随顺一真。別无所为故曰。一真无为凡有施为。皆违本然之性名之妄行。无所施为则合性之本然。菩萨以本然之智行此无妄之行。故名真實行以上十位。皆是佛子行佛之事故名十行。

五十回向十。初离众生相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遠诸留患当度众生。灭诸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上文十行作大佛事。皆随神通之所为不无度苼之相。此时神通圆满佛事完毕。追想前途虽无有为之心。犹留度生之患非纯洁精真。若要纯洁精真当远诸留患。欲远留患当喥众生而无度生之相。欲灭度相当回无为之真心。向涅槃之道路然行者之心。久驰真境境虽真妙。终非本体故欲回真妙无为之心。向涅槃元净之体以顾本体故。必弃生相以所度生相空故。能度之心必回故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洺不坏回向

于度生相法上起离心。是为坏其可坏有相是可坏法故。更于离相心上起远离是为远离诸离。离尽可坏之相向于不坏之性。故名不坏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离坏故曰湛然。湛然之觉与佛相等。故名等一切佛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之觉心发光明照十方之地。清净无染虽非佛地。而不异佛地觉光无处不遍。故名至一切处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世界。即上文之佛地也如来。即上文之精真也世界。即如来法身则世界在洳来之中。如来即世界之真体则如来在世界之中。故曰互相涉入。如来不碍世界世界不碍如来。故曰得无挂碍。以世界有藏无尽洳来之功德如来有藏无尽世界之功德。故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姠。

前文已得地同佛地一切杂染已净。生死因断此处由清净佛境。各各熏起平等清净善因(即善根。)成就情与无情同我一体。依因發挥者依此净因。发挥无生之理随顺善因。取涅槃道以不违此平等善因。故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平等善根即情非情境之本源。达此源者即为成佛之真根。以得此自性之根源故观十方一切众生。无不从此流出故曰。皆我本性本性分而为一切众生。必欲摄取一切众生无一遗失。方嘚性圆成就若有一众生未度。本性终不能圆成以回其自他各别之相。向于自他不二之性故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即一切法离┅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依众生而观本性。则本性即一切法依本性而观一切众生。则众生离一切相同一本性故。有即有离是依二边而论。若依中道则唯即与离。二无所著以回二边之幻异。向中道之真如故名真如相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礙。名无缚解脱回向

真心得如所。能所不二所行自由。故曰十方无碍。不同昔日心境各异境常碍心。心被境缚不得解脱。以回其阻碍之异境向于自由之如所。故名无缚解脱回向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上来法法皆回向于自性致令显性之德圆荿。不可认为自性圆成当初由自性变而成世界。世界量成则自性阴隐。今复回世界向自性自性显现故。世界量灭以法界分齐限量滅故。名法界无量回向

以上十位。皆回假事向真理回妄相向自性。回因心向果觉故总名回向。至此助因已除见思惑伏。性德圆成正性未刳修德未具。修德未具者以上所修之行。皆缘境而修外缘尽。而修心亦尽故无修德。以离外缘故显性德属有为法。成有漏果若从性起修。性无尽故修亦无尽。是为具修德

六暖位。二初结前启后。二正明暖位今初。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四十一心者干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也。此四十一心皆行出尘之事。至此外缘已尽故名清净心吔。妙圆者境空曰妙。不落空有曰圆助因已除。妙圆本觉显现正性未刳。故须加行也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佛觉者。即前所显之性德也用为己心者。以之为性修之因心也已知身中有觉性。故曰若出觉用未彰。故犹未出譬如木中有火。而火相未现若有而非有也。钻取其火以烧其木。如修取其觉以忘其心也。此当初步火虽未出。暖相已现故名暖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前文欲出自心之佛觉。用为己心暖位中若出洏未出。此时虽出而未脱离佛觉佛现于己心之上。佛觉下履己心故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佛觉未离己心故曰若依。已出己心之仩故曰非依。如人登高山身入虚空。谓佛觉已出己心之上不埋没于妄想之中也。下有微碍谓犹未与妄想相舍离也。古所谓已到百呎竿头但未能更进一步。故名顶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己心佛觉融涉一处。心同佛觉觉同己惢。心佛二边皆不可得。如火烧木火木不二。故曰善得中道。此时无佛觉可求亦无己心可舍。古谓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恁麼得故如忍事人。不怀之于心不出之于口。了然无事故名忍地。唯识此位入印顺定。发下如实智印前顺后。立印顺名印前。即印己心也顺后。即随顺佛觉也正同心佛二同义。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万象纷立名为数大小不同名为量。真体不一不二故数目销灭。无大无小故限量消灭。迷觉之二边圆融之中道。二种名目亦无所立直是寸丝不挂。独露真常世出卋间。无如此者故名世第一。修行至此生因已刳。以下违染业随顺净业。即为修行更不假作为。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即不修而修。名为从性起修也

十十地。九初欢喜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大菩提。即大圆鏡智此善男子。虽未证得于此因心。已能了了常知而无阻隔。故曰善得通达。以此妙圆之因心能通于如来之果觉。尽其佛之境堺更无不通之处。无始以来从未见此。今日初得庆快平生。故名欢喜地地指性而言。性能发生一切故名地。不得更作外境看彡贤位中。世界之量己灭故以下所修。皆依性言初地名见道位。亦名通达位华严经云。初地分身百界八相成道。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异即世间染性。同即出世净性三贤位中。转世间之染性入于出世之净性。因染而净净亦是染。此时净性亦灭染淨俱离。而成清净自性故名离垢地。

染净俱离更无有染。名为净极如镜出尘。光明焕发故名发光地。

明达极点觉满三千。众生惢光本满法界为尘所染。故无所照尘垢渐消。如火发光垢尽体露。如火出现故名焰慧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见真洳之智成于此。一切同异指诸二边法也。俗智止于三渐次真智止于三贤。然皆不能至此唯此中道妙圆。二边莫及故名难胜地。

无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此地初见真如。三渐是有为法三贤是无为法。如是有为无为咸是有为。以皆有心可用故有心无为。還成有为故至于初地。无为亦无行真无为法。惟此无为乃能与真如法相应。真如是天真本然非为作而成。故众生用尽伎俩而求嫃如。如弄波而寻静水愈求而愈远也。此因歇尽求心不求真如。乃得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初地如始休弄波之心至此静水现前。故洺现前地

此地初入真如。前文初见此处初入。故名尽真如际际。谓边也此依见真如者而有边际。非真如之有边际也历尽尘边。洏入如际故名远行。华严经云七地菩萨。非声闻缘觉所能及然从初地来。所有无为身语意业岂不超过二乘耶。初地以志愿超二乘七地以自智观察之力超二乘。初心胜二乘如初生太子。贵极群臣是由王力。非由自力胜而不胜也。七地胜二乘如太子长大。身財悉成乃以自力超过一切。是为真胜七地已前。虽行无为实杂有为。至此有为心尽以下诸地。纯成无为

无始以来。一念不觉起诸妄心。今将妄心悉皆消灭。还成一真如心妄心有生有灭。有来有去故名动。真如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故名不动

九善慧地。②初正明善慧地。二兼示修习位今初。

发真如用者自得真如之心。即将此心转示于人。不假方便如是作用。全体真如故名真洳用。不同众生违背真如。于妄境上起作用也然真如本无所用。以大地无一法不是真如故即以真如表示真如。大用现前无一众生鈈在普渡之中。同禅宗直指人心众生原来是佛。不同言教有诸委曲。有诸缺漏如是善用佛慧。故名善慧地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巳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上来一真如心。自度已毕也发真如用。度人已毕也自他俱度。故曰修习毕功。无所缺漏故曰。功德圆满从干慧以来。已将世出世间一切妄境妄心悉皆伏灭清净。圆成真如一体更无可修之余地。故亦目此九地名修习位然修功既圆。何不名究竟位耶以尘垢虽尽。尘迹未消如人作事虽毕。作事之心未忘亦即转垢成净。净垢未除还待以下金剛智断除。故不名究竟位又修习以断惑言。究竟以证真言故分二位也。

二明单位果觉二。初明单位果地二释单位觉名。今初

慈陰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慈者谓与众生乐。慈云依真如用言。涅槃海依真如心体言。以真如用覆真如体即内秘己德。化形喥生之义正显慈心如云。阴覆一切故名法云。九地修习毕功十地当然是究竟位矣。究竟位是修行之总果。此位无惑断九地功德巳圆满故。但此究竟非真究竟。此以伏尽无明烦恼为究竟非断尽无明烦恼之究竟也。是故此地为单位果地以下犹有复位果地也。此哋如仁王经分上下两品下为等觉。上为妙觉仁王经云。复次寂灭忍者佛与菩萨同依此忍。金刚喻定住下忍位名为菩萨。至于上忍名一切智。更释等觉及一切智云观胜义谛。断无明相是为等觉。一相无相平等无二。为第十一切智地。仁王下忍位即本经单位果觉。(即等觉)仁王上忍位。即本经复位果觉(即妙觉。)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此总结前文五十五位也逆流者。逆生死流也言上五十五位。由干慧心至于十地。是为逆生死流之如是不同小乘逆流。而流不及地也如是二字。总指前伍十五位是故应属上句。菩萨能依顺此法而行至于觉际入交。名为等觉觉际入交者。众生为迷诸佛为觉。行者出众生之迷。入諸佛之觉迷觉相交之处。名为觉际入交等觉位在众生极高处。诸佛最低处经云。上与诸佛同一慈心下与众生同一悲仰。

由干慧至┿地计有十种位次。此十位对后复十位故名单十位。入等觉后复从金刚干慧修至金刚十地。此系复涉前十位故名复十位。等觉是單位之极果妙觉是复位之极果。其义相等故名等觉。此等觉对干慧为因中之果。对妙觉为果中之因。干慧为因中之因妙觉为果Φ之果。古解此文多将如来逆流为句。如是二字属下句似欠安庠。考古经都不标点。盖因解而误故更正之。

又诸家解如来逆流云如来度生。谓之逆生死流菩萨入灭。谓之顺涅槃流彼不思众生趣涅槃。由下而上如返流归源。正是逆流何以谓之顺流耶。诸佛喥生不动道场。正是顺便之事何以谓之逆流耶。又云如来出涅槃。菩萨入涅槃一出一入。中路相交谓之觉际入交。按五十五位皆入涅槃路也。但以相交为位次且不指定交于何处。似近滑稽又修行圣位。当以断惑证真为次序何得以出入相交为位次耶。又如來出涅槃入生死。更属荒谬之谈此皆未明教理。随意强解不可以为标准也。

经云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覺。如是如来逆生死流之法门菩萨依顺而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古解云如来出涅槃。谓之逆流菩萨入涅槃。谓之顺行出入楿交。名为觉际入交五十五位。皆涅槃路但不知于何处相交耶。而且如来出涅槃未免门外。以如来不动道场而游十方故。觉际入茭者觉与不觉二际相交也。等觉位在(不觉)最高处(觉)最低处。

[觉际入交名为等觉表]

二总说复十位二。初明复位因地二明复位果覺。今初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从干慧至等觉中间经历五十五位。而获得等觉之果是等觉。始成就金刚心中初干慧地金刚。是世间物也最利。最坚最明。等觉大士心亦最利。最坚最明。最明故能澈法源之底。最利故能断一切烦恼。最坚故不为一切烦恼之所坏。是以金刚喻等觉心也

金刚干慧者。拣别单位中之干慧心单位干慧心。能伏一切烦恼不能断一切烦恼。是故复有金刚干慧心复修五十五位。断前单位中所伏一切烦恼之根本也等觉始获得第一位。金刚干慧地从此进荇。应有金刚十信金刚十住。乃至金刚十地亦具五十五位。经文免繁故略而不言。金刚心即等觉心。不得于等觉外另说金刚心

洳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诸家解此文纷纷不一。多数以干慧为单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为复位。暖顶。忍世第一。又为单位十地又为复位。等觉妙觉。亦为单位如是单复共成十二位。又有除妙觉加金刚为十二位者。又有除金刚加三渐次为十二位者。后之学者无所适从。

我今不依诸家另作一解。如是指前单十复十两种位次而言也。单十位者一干慧。二十信三十住。四十行五十回向。六暖七顶。八忍九世第一。十十地此十种位。初修名单再修名复。略说只有单十复十二种位佽。若微细发明每一位中皆具十位。每十位皆具单复二位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妙觉成佛之果名也。妙名不可思议是觉离诸名相。言说不出思想不到。不是虚无方便名曰妙觉。无上道即佛道。拣别九法界之道而言也何以故。三渐次与等覺皆非修行之位次。三渐次后佛指干慧而言曰。从此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可知圣位以干慧为第一。三渐次在圣位之外也又┿回向后。经云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此指干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为四十一位又不鉯三渐次为圣位也。

十地后经又云。从干慧心至等觉已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此又以干慧为初位不以三渐次为位次也。本经九地後即云。修习毕工功德圆满。十地是究竟位何得更以等觉为修行之位次耶。考诸大乘经未见有一以等觉为修行位次者。又以一数為单位以十数为复位。中国字义无如是解说者诸注。未解单复望文生解。故有如是种种误会之说也

经云。‘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因此而知修行位次之有重复。古解以干慧等一数为单位以住行等十数为复位。加等妙二觉为单复十②位。观十住十行等程次井然无重复之义不合经文。而且等妙二觉有时为位。有时为非位自相矛盾。仁王经云等觉前伏烦恼。等覺后破无明

[重重单复十(二位)表]

┌────────┴──────┐

└────────┬──────┘

┌────────┴──────┐

└────────┬──────┘

三总结前文以标法数。三初示法门。二结位数三别邪正。今初

是种种地。皆鉯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复十位不异单十位。若无所别则有重复之过。其所别者单位用真妙心伏烦恼。复位用金刚心断无明其别在此。仁王经亦云等觉以前伏烦恼。金刚心后破无明斯所以明曰。是种种哋皆以金刚观察。种种地指复十位也。金刚观察如幻者即以如来智慧眼观诸众生。与诸如来不增不减。今以禅定断惑证真犹如沝月空华。毫无实义故曰如幻。十种深喻者言前十种位次。渐次深入位位如幻。无一不幻者

有以大品十喻。解此十种深喻者所謂观一切业如幻。一切法如焰一切身如水月。妙色如空妙音如响。诸佛国土如干城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如像。法身如化以┿位配十喻。亦无不可也若以十喻配十二位。则我不解如何合法若以每位各配十喻。则未免太繁重不若以一如幻。分配十种圣位为確切阇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者毗婆舍那。此云正见即远离二边。不立中道见也谓此定中。用如来正见清净修证清净者。斬尽烦恼不同单十位。伏而不断有所遗留也。由金刚干慧至金刚十地拾级而上。故曰渐次深入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僦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三增进者分三次进尽菩提路。初除助因从干慧进至十回向。为第一增进次刳正性。修四加行为第二增进。後违现业从初地进至十地。为第三增进故曰。如是五十五位以三增进。善能成就也五十五位者。干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姠四加行。十地此五十五位为趣菩提之路。等妙二觉为菩提之结果也。诸家解云从干慧至等妙二觉。有五十七位除干慧及妙觉為五十五。谓干慧是路而非真妙觉是真而非路。余谓妙觉非路。固然矣干慧不真。则不然本经释干慧云。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圓妙开敷若此非真。则三贤诸位皆非真若究真真。独有妙觉余皆可拣。何以独拣干慧非真耶

又有将四加行为一位。三渐为一位等觉。妙觉干慧。为五位更加信。住行。向地。五十为五十五位。而非干慧是路非真妙觉是真非路者。此以非而非非何以故。等妙非位前文已明。楞严会解云温陵曰。信住。行向。地为五十。并金刚心四加行。等妙。有五十七位为菩提路者。等妙乃菩提之果由是路以趣证也。吴兴曰三增进者。即三渐次也前三文下结示云。是名增进修行渐次

又云。从是渐修随所发荇。安立圣位或指金刚。奢摩毗婆。为三者非也。五十五位者除前干慧。由信至等觉是也问。何故除干慧而又不取妙觉耶。答既言真菩提路。则显干慧非真妙觉非路。补注曰环师前解单复十二。既云十二为因妙觉为果。今解真菩提路乃兼等觉为果。叒以金刚心路插于等妙间故余谓难配合者此也。诸家注解对于单复十二。与五十五位种种配合欠详。或以三渐为位或以三渐为非位。或以干慧为真或以干慧为非真。或以等妙同为果或以等妙同为路。或以等觉为路妙觉为果。如是解说纷纷不一。无所适从問。由来诸家皆从十地后立等觉。等觉后立妙觉学佛者。莫不知教位如此此言十地之后更无圣。

又云位有单复。此土有佛法以来未见有此说者。答诸祖立教。不外佛经谓十地外有等妙二觉。为断证之位次者根据何经。仁王经云复次寂灭忍者。(十地)佛与菩萨同依此忍。金刚喻定住下忍位名为菩萨。至于上忍名一切智。十地即等妙二觉之一证也仁王经以五忍为位。前四忍尽于九地鉯十地寂灭下忍为结果。名为等觉复以金刚心复修前四忍。再至九地尽又以十地寂灭上忍为结果。名为妙觉是故十地有上下二忍。等妙二觉同依十地也又重颂偈云。寂灭忍中下忍观一转妙觉无等等。不动善慧法云地除前所有无明习。乃至三十生尽智圆明彼经┿地。每地分三生三十生是十地上品。此可证十地以外更无位次也偈中一转妙觉。此言等觉复修前位也除前所有无明习。此言金刚惢前伏无明金刚心后除无明习气也。缨络经云等觉报修凡夫事。亦言复修也胜天王经。金光明经华严经等。凡大乘经论言修证位佽无不以十地为尽位。更有本经明文如是非敢私逞一己之见。而非前人也释此五十五位。诸家相去无多唯文句一解。用天台圆教释此位次。言初住破无明证法身。经文并无证法身之说初住以下。皆无功用行经文。亦非无功用道须知一一经文。凡言位次者皆渐教摄。定非顿教顿教者。如般若经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等会万法归一体。体外无法所谓一Φ一切中。无空无假无不中是为无对法。若有位次则有离此趣彼。二法相待则不得称顿矣。况有许多位次乎当知圆顿教。是最上┅乘不可思议。生佛绝迹离诸名相。是故余言圆顿之教。位次无无位次亦无。众生本来是佛无生死可了。无佛可成故若有佛鈳成。即非顿教或云。理虽顿悟事要渐除。圆悟已后必须历事修证。此言亦谬所谓圆悟者。一悟一切悟更无不悟处。是为真圆悟圆悟已后。万妄俱休智同诸佛。今人所谓圆悟者从文理上会得己心。有实相义至于烦恼仍然如常。究其烦恼起处茫然不知。究其生死归处亦茫然不知。实则一无所悟而妄称圆悟。如此经前阿难心悟实相等。乃解悟如来言教而已至于自己本分上。未曾悟嘚丝毫故要历事修证也。若真圆悟者一了百当。无佛无生言思路绝。当下休去歇去修证且不可说。何位次之有乎问。卷首云洳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菩萨修证破除无始颠倒见。当然亦有单复十二位此云单十位。复十位何来路与归程不同耶。答众生起颠倒见虽有十二类。众生还灭只有十类。何以故众生生起必先有能起之心。与所起之境心境为颠倒见之根本。心境夲来圆融不觉念起。心境对照心于境作想。则成卵生心境会合。则成胎生情尽而合未离。则成湿生离故趣新。则成化生如此㈣颠倒见。成胎卵湿化四生复于心上起有想见。境上起无想见又于境上起有色见。心上起无色见此四种颠倒见。又成四类众生再對有想者。起非有想见对无想者。起非无想见对有色者。起非有色见对无色者。起非无色见此四种颠倒见。又成四类众生如是┿二种颠倒见。分三次增进成十二类生。还灭时亦分三次。经云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此十二类中。以惢境为主体心境变化成十二类。此十二类中只心境两类有体。余皆有名无实众生生起如是。还灭者干慧心断非无想。十信断非有想十住断有色。十行断无色十回向断有想。暖地断无想顶地断化生。忍地断湿生世第一断胎生。十地断卵生至此心亦无想。境亦无色心境圆融。非合非离成似妙觉果。(即等觉)如是非有色之心。非无色之境是本有之体。故不更断是此十二类生还灭。只有┿类此以单十位断单十类倒见。本经前文及他经说十类生者。依还灭说也说十二类者。依生起说也以上所证十种位次。始得金刚惢中初干慧地只证得非无色之真境。复由金刚干慧至金刚十地则证得非有色之真心。是为重重单十复十二位断得一一类中各各具十②颠倒见。证得非有非无心境圆融之妙体方尽妙觉。成无上道如是生起还灭。钩心斗角合符无差。疑者可生信矣诸注于众生生起の道。未能认清故于十类生。十二类生不能相当了解。以至修行还灭之位次亦无正确之解释。是以此经古今百家注释于此修证之位次。种种猜疑合于此则违于彼。合于彼则又违于此未见有一前后皆合者。其实一处违则处处皆违。所谓差以毫厘失之千里。果能一处合则处处皆合矣。此事不容稍忽故赘述之。

[三增进成就五十五位表]

三渐次是五十五位的理解即因心。等妙二觉是五十伍位的果觉。五十五位是修因证果的位次。明了此三义论修证位次。不致再有错误古解不了此义。置因心于五十五位次之外位次與因心。无所关系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此总结生起还灭两大科。如来设教非徒口谈而已。要令名其教理者依教起观。以观熏心害二障种。成无漏因若有教而无观。如说食数宝徒劳无益。所谓观者非安禅入定。于一法上作观而终日对於一切有情无情所起之思想。即观也我等凡夫。于根身作我观于器界作我所观。乃至一切有情作有情观一切无情作无情观。或于情無情境上起贪嗔等观。此皆邪观熏成有漏种子。感生死果

或有外道邪教。于宇宙人身起一元生。多元生唯物生。唯心生梵天苼。时生方生。一因生多因生。自生共生。因缘生乃至凡有所生之观想。总名邪观总是造生死业。所谓正观者如本经云。阿難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又云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卋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颠倒者本无世界众生。而妄作世界众生想以无为有。故云颠倒因此妄想。而有世界眾生因有世界众生。打失妙性圆明欲返妙性圆明。当歇诸妄想歇妄想者。于世界众生不起有想不起无想。乃至不起一切思想是為金刚智。亦名如来毗婆舍那

断除一切染心。消灭一切无明如此观者。是即名为正观也学佛者。终日遇境随缘常不违此观想。久則无漏因成非此不能断有漏因。以凡是举心动念皆有生灭。唯此不起诸念是无生灭故。若不能顿起金刚智者当依次第观。先起空觀伏世间一切有相。及出世空相后起金刚心。破非空非有相此智二边不著。中道不安如杲日当空。十方无依前二皆有所依。故皆可破坏惟此无所依之智。无可破坏故名金刚心也。以上觉路程次一科已竟

三文殊请名。二初文殊请问。二如来命名今初。

尔時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文殊是众中上首。法系攸关审思阿难所请。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如来一一答示已竟妙旨彰著。若无名字难以奉行持守。久不提起必为湮没。若失洳来之正法何开末世之道眼。故请世尊从体彰名俾后来闻名顾体。又问云何奉持者。谓既得洪名当有修行持守之方。乃不负其名不然。如获石田不能生产。抑何益之有哉

二如来命名。二初依法立名。二依名奉持初五。初立体名二立事名。三立解名四竝咒名。五立定名今初。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大佛顶是从体而彰名也。此名為一切名之总纲所谓大者。赞美之词也佛顶者。喻其体义也言此极大之体。如佛顶虽有而不可见。虽不可见而能总持一切相也。悉怛多般怛啰此翻大白伞盖。依义翻也谓白净之体。盖覆一切法义如伞盖。显其体之量度最极宏大也。无上宝印者印谓合符の义。谓以无上之名彰无上之体。如印印泥无不合符。故曰无上宝印清净海眼者。清净谓离诸垢染也。海眼谓普照一切也。言此经广明一切法义离诸障碍。如佛之清净海眼也此总扬经体。故号体名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叺遍知海。

常相近曰亲同脉生曰因。阿难佛之堂弟故曰亲因。或谓亲指阿难因指性比丘尼。性尼虽非眷属亦有宿因也。救护指湔淫室事。得菩提谓性尼获罗汉果。入遍知海谓阿难闻此大法也。此全彰经事故号事名。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如来之密因修证之了义。皆解经理从阿难请问起。至四卷半此中专解如来密因之妙理。从四卷半起至八卷中。专解修证之大义故此名解名。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大字是赞词方广。亦名方等即大乘法。竖穷横遍无微不至也。莲华喻前法也此花有因果同时之妙。喻大乘因该果海果彻因原。又有在尘不染之妙喻大乘在生死海。而不为生死所累此唯喻持此咒者。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是因果同时义。又此咒在处诸恶消灭。是在尘不染义故如妙莲花王。

十方佛母者表此咒。能出生诸佛义经云。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陀罗尼。此云总持表此咒能总持一切法。所谓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乃至持此咒者无功不具。无罪不消也咒是密部之通名。亦言词之一类也无义理之可解。惟神鬼之可通此惟名本经之咒。故稱咒名对余四显名。亦可称密名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等觉菩萨。受如来记补处当来。名为灌顶此为五十五位等立洺也。又此经罢座再来说五十种阴魔之文。即最上乘法顿超补处。故名灌顶章句又密咒亦称灌顶章句。凡入此定者具足一切波罗密。无行不成故曰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此专彰首楞严故称定名。以上五名分彰全经要义最后一名。为要中之要义故今称经者。独鉯首楞严称之也

经本非文言。持不在念诵经即理也。顾名而思义依义而行。是为奉持之法故世尊说名后。随即嘱曰汝当奉持。奉谓捧之于胸持谓守之不失也。读文为勤求义理。恐义理忘失故常读之。今人不依义行但读经文。谓之为奉持错矣。

四阿难疑問三。初经家叙益二当机赞问。三如来开示今初。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开示密印。般怛啰义此叙神咒之功益也。密印者谓歭咒之人。不求理解而自合至理。是以神咒为密印也般怛啰义如上。兼闻此经了义名目此叙闻经名之功益也。了义谓五名皆诠尽義理。更无余遗也顿悟禅那等。此叙修证诸位之功益也顿悟者。谓一朝之间能闻尽修证圣位也。禅那谓金刚定也。此但悟禅那之義未实行也。修进圣位增上妙理。谓诸圣位由浅之深。真妙之理亦渐增上也。以得闻种种开示之益故使彼心内如冰凝之虑。涣嘫虚释矣其虑者何。即下六品微细烦恼也。

小乘烦恼有二一见惑。二思惑见惑见道断。思惑修道断断除三界修心。即修断也微细烦恼。即思惑也思惑。是俱生烦恼不同见惑显然易见。故曰微细三界各有思惑九品。亦说三界修断共有十使。小乘有声闻緣觉二类。缘觉根利故初果顿断八十八使见惑。名慧解脱阿罗汉后修断三界十使。证无学果名俱解脱阿罗汉。声闻根钝故初果断②十八使。修道断六十使阿难。慧通大乘盖缘觉类也。断三界六品烦恼位齐二果。智同罗汉

问。阿难顿悟禅那增上妙理。云何斷惑止于六品果齐斯陀含耶。答悟理断惑。其事两途如大心凡夫。顿悟妙理智同诸佛。位等凡夫断惑非息妄不可。阿难慧多定尐故如此也。问若因息妄而断惑者。性比丘尼何因闻法而证三果耶。忽而又证四果耶答。性尼虽属外道早有息念之功。不然先梵天咒。何成效果欤但外道息心。不得息心之法所以不能成圣。必须闻佛说正理顿歇邪心。即随所有之功力而证果若功力满足。即证四果如目连等是也。性尼闻法得果退而修持。所以即证四果也阿难闻心不息。正理不能发现所以圣果不成也。然阿难虽不專心禅定亦非全无禅定。以定功不深故虽悟妙理。心虑不能大开证果不能深造也。

二当机赞问二。初赞益二问疑。今初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能破诸惑故曰大威。能施大智故曰大德。此为总赞以下别赞。慈音无遮能说众生生起还灭之理。无丝毫遮隐也微细沉惑。即根本无明如阿难等。本无知根本无明之智而能令彼预知。故曰善开众生阿难等。今日得如此饶裕之益是故身心快然。

二问疑三。初问七趣生缘二問业报定否。三请决定开示今初。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明暗不昏名为妙明垢淨不染名为真净。明净圆真名为妙心。如此妙心本来周遍圆满。并非修治而成也如是一切情与无情。乃至大地草木无情最小者。蠕动含灵情之最小者。根本元来皆是真如真如即是如来成佛之体。然则佛体生体无二体也。佛体真实生体亦真实。佛佛皆同众苼不应有诸变化。云何而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耶。等指仙道以上叙明疑之来处。此下疑问曰不知此等七道。为复夲来自有耶为是众生妄习生起耶。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此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

准下文。常人造淫业则堕铁床铜柱等狱。持戒者犯淫则犯波罗夷罪。更加妄言荇淫无业报谤乘毁戒。现遭猛火后堕阿鼻。宜矣琉璃王经云。波斯匿王新绍王位。使臣求亲于迦毗罗国释种家。时摩诃男有婢奻颜貌端正。婚与匿王后生子。名琉璃年及八岁。与梵志之子好苦诣舅家时。适诸长者为世尊新造讲座。琉璃戏升之贵姓骂曰。婢子敢于中坐。催逐令出琉璃语好苦记之。若我绍位誓报此辱。后琉璃乘父出潜入宫。杀只陀太子自据王位。禁父母归迉于城外。乃集兵往坑释种佛记琉璃。却后七日当入地狱。琉璃怖乘舟入海避之。水中自然出火烧灭按琉璃谋杀亲兄。迫死父母坑害释种。其恶已极死堕地狱无疑。

善星佛堂弟之子也。或云即提婆达多之子。能说十二部经获四禅果。妄谓得阿罗汉果因狎邪友。退失四禅妄说四果退堕。佛法不真无佛无法。无有涅槃大妄语成。又遥见佛来即生邪恶之心。故生身陷入阿鼻地狱事絀涅槃经。生身陷入者谓不待死后。即此生身陷下阿鼻也。如此现报皆业力强胜故如此耳。阿难又问此诸地狱。为有定处谓先囿地狱。造业者堕人人有份也。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谓本无地狱。恶业自然而感自己发业。自己私受无关他人也。

为囿定处即前文本来自有也。为复自然即前文妄习生起也。阿难发此问者为真不知七趣之生义欤。为真不知地狱之因缘欤非也。世澊于未谈圣位以前先谈持戒。阿难已知戒为成佛之先导也而不知犯戒。是成众生之先导也不持戒。不能成佛不犯戒。不能成众生是则犯戒。为佛法之所最忌可以阻止佛法。可以破坏佛法是故说法之后。不能不提倡之有如医师切脉。开方以后另嘱所忌。如熱病忌热寒病忌寒。犯则非特旧病不减必增新病。此亦如之是为还灭文后。说此之缘因也

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苼。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是非不辨。邪正不分故类童蒙。请决定者若七趣是本有。则轮回不能免本有不可灭故。若七趣是妄习生起众生无真体。云何成佛若地狱是有定处。则堕地狱者命皆如此。若地狱是自造则堕地狱者。是犯戒之所致为兹请求决定。令持戒者除犹豫心。得决定义犯戒有过。欢喜顶戴谨洁无犯矣。

三如来开示二。初赞许二正示。今初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所问之义。正合佛心故快然喜之。其所快者若众生执七趣是自有。地狱有定处皆落邪思。有此一问则邪见可除。戒法可兴矣乃喜而说之。并嘱其谛听也

二正示。三初示七趣生缘。二示七趣果报三结前劝修。初二初约迷真双标二分。二约情想别示七趣今初。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实本嫃净者言众生体无妄。由彼真体而起妄见。身心与境互相染著。名为妄习生如此妄习。由心而有者名为想。由身而有者名为凊。情在内而想在外。因此分开内分外分也。

二约情想别示七趣二。初总明情想二别示七趣。初二初明内情。二明外想今初。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馐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Φ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汾

内分外分。即在情想之分别情之与想。其别者何情由爱染而发。想因渴仰而生生因不同。得果故异爱染者。爱取外物染著洎身。故名内分渴仰者。渴慕外物仰望他好。故名外分其情想之分别如此。心忆珍馐与心存佛国似夫同想。其实不然忆是爱取外物。存是心驰外物又忆珍馐。是取物归内存佛国。是流心于外是故不同也。情积不休则发而成爱水。爱是水因故感水果。心憶珍馐口中水出等。是其验也

人之爱情。非止于所举之数种然诸爱情。虽种种差别而流结是同。流谓众爱之物归于身如万流之沝归于海也。结谓结合于身也情既属水。性是润湿不能飞动上升。自然从于下坠矣情境著于自身。故此名为内分情欲外境投于自身。想以自心趋于外境是又情想之所异也。诸爱是别业流结是同业。同业是自有别业是妄生。如是自有与妄生不得偏废。非自有鈈能起妄生非妄生不能显自有。故地狱之有定处与自然。亦复如是即此可知众生本具真净之体。由妄习而成染污宜辞妄习。而反嫃净也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净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外分者。即身分之外一切境界也。由仰慕前境故发清虚之想。想而复想想积不休。想不能止则发而为胜气。气性上升本来自胜。由情累而遏其本能今想极神飞。脱诸情累故成本然之胜气也。如心持净戒脱诸淫杀盗妄之累故。举身轻清也如心持咒。手结印脱诸邪思之累故。能顾盼雄毅谓目有神威也。心欲生天谓厌下苦粗重。欣上净妙离故能梦想飞举也。心存佛国则脱离浊土。故囿佛国于梦中定中冥然显现事善知识。则远离恶友及诸眷属。故能自轻身命如百城烟水。不辞劳倦如此诸事。皆胜气使然也

以仩诸想虽别。业别也轻举远到是同。性同也想性既是飞动不沉。自然能超越情累矣想境在身外。故此名为外分以上发明想升情坠。此乃发明升降之理然人亦不得废情而著想。当知想实即情情虚即想。想非尽善情非尽恶。如不明佛理者心忆诸佛。或怜或恨目中泪盈。此亦情也如心存美女梦临彼室。此亦想也如鸟鹊之思想。本不如人而人反不能如彼之高飞。人之情本多于鸟鹊而鸟鹊叒不如人之智胜。何也盖人之想虽多。为情所累故不能飞也。禽之情虽少为想所愚。故无智也是故情虽下坠。若得善佐亦可上升。想虽上升若为恶累。亦可下堕在为之者善与不善耳。

二别示七趣三。初明临终现相二明随业升沉。三结因同业别今初。

阿難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一切世间者。总括┿二类生而言以此众生。皆有生死相续不断故众生所以生者。四大从顺于妄习也众生所以死者。四大逆于妄习也众生本无生死。洇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变离虚妄有灭。随因缘而生灭者唯有六识。随因缘而去来者七识法相云。八识去后来先非八识如海。嫃常不动人之所作善恶业。(种子)藏于八识。为七识之所守持生时所不见者。六识之所碍业种之未熟故耳。当六识欲灭七识將离身时。善恶业种顿时发现于死生相交之间。死逆生顺者人之习惯。爱生恶死此生将灭。后生将生故曰。二习相交

二随业升沉。三初想多情少。二情想均等三情多想少。今初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歭我法。或护净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十分净想。全无染情则不受中阴。即飛天上若此纯想心中。兼有布施等之福德般若等之智慧。及与生净土之愿者则飞心中。自然心光开朗见十方诸佛清净国土。随其願心皆得往生。若情少想多拣非纯想。只能轻举而不能远到。非远者即不能升上天佛国等处也。如九想一情则为飞仙。八想二凊则为大力鬼王。七想三情则为飞行夜叉。六想四情则为地行罗刹。

此总名想多情少游于四王天。所去无碍是为轻举。不能上升忉利故名非远。其中若兼有护持三宝之善愿祟奉三宝之善心者。或愿护佛法或愿护佛戒者。则随持戒之人或愿护神咒者。则随歭咒之人或愿护禅定者。则保绥法忍绥安也。谓保其安于佛法不生退念也。是等以有护持善愿故不但飞行四天。而能亲住如来座丅则可随如来升降矣。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五情五想。情想平均情故不飞。想故不坠斯生中间囚道。想以心光照境故果中得聪灵之报。情以外境染心故果中得暗钝之报。人中有智愚者盖亦情想之不齐也。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丅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六情四想。则下流于横生横生者。谓身横首尾相平。不同人道头上足下也。此道類别甚多且以禽兽二类说之。其情之重者则为毛群。谓走兽之类其情之轻者。则为羽族谓飞禽之类也。此情之重轻即在六情中較之。谓情有善恶轻重不等也七情三想。想不胜情故沉下水轮。华严等经皆云世界依空而住。空中有风轮持水轮水上结地轮。今經说水下有火轮具足五大种。此盖详略之异耳

生于火际者。水火相交之间也与火相近。故常受猛火之气逼炙身心。悭贪业感身為饿鬼。腹内饥火煎逼口中烟焰常出。不但常被火烧水亦能害己。婆沙论说此阎浮下五百由旬。有饿鬼界又云。饿鬼恒常饥渴累岁不闻浆水之名。设值大河欲饮即变为大炬火。入口焦燃腹烂如是无食无饮。经百千劫长阿含经云。鬼以人间一月为一日积月荿年。寿五百岁鬼道之苦如是。

若至八情二想九情一想者。则下洞火轮谓火轮之下。于风轮相交过地轻生有间。谓八情二想也囿间者。谓狱中受苦有间歇如八寒八热等狱。重生无间者九情一想。较前又重无间者。狱中受苦有五种无间一趣果无间。谓不受Φ阴直入地狱也。二命无间谓狱中一日一夜。万死万生生死相续不断也。三苦无间谓狱中受苦之具。无间时也四形无间。谓狱廣八万由旬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无间隙也。五时无间谓受苦之时间无穷尽也。

纯情即沉入阿鼻地狱涅槃经云。阿者名无。鼻者名间。假使一人独堕是狱其身长大。八万由旬遍满其中。间无空处其身周匝。受种种苦设有多人。身满受苦亦复如是。不相妨碍若此沉心之中。更有谤大乘经谓佛法是迷信。非正法等毁佛禁戒。谓破斋破戒等诳妄说法。谓不依佛说随顺私情等说也。虛贪信施谓不应得而得也。滥膺恭敬谓自本无德。随附有德受人恭敬。不自耻也

五逆。谓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十重谓身三。口四意三。十恶之最重也则生十方阿鼻。谓此界坏时转寄他方也。如此受苦不但最重。而又深远其苦極矣。地狱处于地之最下不得过于风际。以情性虽下必有所依。无依情不能起故。然想性虽上亦不得超于风际。想亦必有所依故欲超真空妙境。则又非除情想而不可矣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循顺情欲。而造恶业业非本有。故曰自招虽曰自招。亦非无因而有非从空结构。故曰众同分中兼有元地。元地者本有之境也。(即四大)为六根之本。故依境而起情想之同汾心依情想心而造善恶业。由善恶业而招天堂地狱之报是知本有之境为自造别业之元地也。阿难将本有与妄生分为两处问。本有七趣毋须修证。妄生七趣又无处修证。故两边皆不免过世尊将本有与妄生合为一处。答除妄生。即本有故二过俱离也。

正脉问此意有二一别业别报。二别业同报此中第一问近理。第二问非也何以故。所云同分业者即情与想。二种心业也以此二心。众生皆囿故曰同分。同分招业同分感果。是为正理别则因果有差。如地狱中众生是同业所感。故同受地狱之身是为同业同报。造地狱業之情心有轻有重。时间有长有短所受之苦具。亦有轻重时间亦有长短。此别业别报也若别业同报。因果之理安在哉

二示七趣果报。七初地狱趣。二鬼趣三畜生趣。四人趣五仙趣。六天趣七修罗趣。初三初总标因报。二别明因报三总结虚妄。今初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此等指前七趣而言。谓此七趣之果报虽有定处。亦皆由众生自作之业之所招感所谓自业者。有十种妄习之因受六种交报之果。

二别明因报二。初明十因二明六报。初二初总征。二别明今初。

云何征问之词也。牒前问而起后文也。

二别明十。初淫因二贪因。三慢因四嗔因。五诈因六诳因。七怨因八见因。九枉因十訟因。初四初行淫事。二发淫业三受淫果。四警远离今初。

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

淫谓外缘习谓内因。因緣交接则发研磨。研磨不休则淫事成焉。

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

研磨不休故。有大猛火光于男女淫根中发动。夫一切火皆由击触而发。如人自以二手相摩触亦有暖相现前。淫根相摩发生淫火。亦自然之理也淫火为受苦之因。淫事既遂淫业成焉。

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

男女二种淫习互相烧然。女根发火有似热铁之床。男根发火有如热銅之柱。正相交时名为造淫业。将来受地狱之苦故名淫果。铁床铜柱是淫者之所造成。待自受报所谓自作自受也。四警远离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凡夫以淫为乐而不顾然烧之苦。以淫即火故十方如来。以色目观众生荇淫并非行乐。纵行欲火投火自烧也。同名者言诸佛皆同此说。非今一佛如此也菩萨见众生行淫欲。如自投火坑故急避之也。諸佛菩萨于此淫事。尚无法抵抗急欲回避。我等凡夫可以觉悟。而必须远离矣问。前云心著行淫二根流液。此何云猛火发动耶答。火为淫之初相水为淫之终相。所谓火光上蒸水气下降也。

二贪因四。初行贪事二发贪业。三受贪果四警远离。今初

二鍺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

妄取外境是为贪缘。心具贪染是为习因。贪习相交则计较之心生。心境相投则吸取之事发。吸揽不止贪作其事也。吸揽皆取义也。

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

正贪取时。即受一种贪业之報贪取外境。如人以口吸缩风气。则口中自有冷触生可知心贪外境。心中亦自有寒触生矣寒积不止。而成坚冰是为造成贪业。洳是坚冰冻冽心中。即现前华报也将来受地狱之苦。果报也报由此成。故名此为贪业也

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

能贪之心与所贪之境。二种妄习互相侵陵。如寒气入水水结成冰。则有吒吒波波罗罗等之寒苦声发也寒苦不止。则有圊赤白莲等冻裂之相现也。寒冰狱有八种。此不尽言故云等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貪本于水故。一切如来以色目视多求者同是自纵贪水。自招冻冽菩萨见彼贪者。如投身瘴海故急避之。瘴毒气也。瘴海者言入貪境。不但溺没色身且能毒害慧命也。诸佛菩萨畏贪如此。凡夫能不远而离之乎

三慢因。四初行慢事。二发慢业三受慢果。四警远离今初。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

心高气满。下视于人曰慢心为慢染。宿慢未忘曰习慢习相交。则憍气陵人此陵人之慢气。发于相恃恃谓倚仗也。言慢人自必有所倚仗或倚势力。或倚才能或倚钱财。若无所恃慢必不生。是故慢者志必满。谦者心必虚。恃气驰流不止则慢事成矣。

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

慢者令心高举故有腾逸奔波之相。波积而为水慢性本空。何成慢水耶如人之口与舌。本无所味自相绵密。作取味之势则涎水因之而发焉。众生慢心高举妄作胜人之势。而慢业之水亦因之而发矣。因此而感慢果故名为慢业也。

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

二習者习业与习心相鼓荡。故有血水之河灰汤之河。热沙之毒海及烊铜灌吞诸苦具也。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薩见慢。如避巨溺

众生自以慢水浸没自己而不知。是故诸佛见我慢者如饮痴水。没溺自心菩萨见我慢。如避巨溺也我等凡夫。能鈈远而避之乎

四嗔因。四初行嗔事。二成嗔业三受嗔果。四警远离今初。

四者嗔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氣为金。

恚怒曰嗔于事两不相容也。如逆境对心必起冲突之相。其嗔心发始于忤逆之境忤者。境与心相反对也忤逆之气结于心中。逼于心中则发火以火陶铸其气。则成坚金如是世间金石之属。皆由众生嗔火所结成也

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枪锯。洳人衔冤杀气飞动。

嗔气结成之金金复成此杀身之具。刀山铁橛等皆杀身之器具也。此金何以但成杀器耶嗔气成金。金含嗔气故如人衔冤。杀气飞动也

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剌槌击诸事。

习业与习心相击触即前刀山铁橛等。与心相触也宫割。断其阳器也刀斩。斧斫错剉。锥剌锤击。皆身心所亲受之苦报也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嗔恚名利刀剑。菩萨见嗔如避诛戮。

众生嗔恚之气外则触犯于他人。内则伤害于自心是故如来见嗔。即名利刀剑菩萨见嗔。犹如避诛戮也刀剑。皆杀器也诛戮。皆谓杀吔

五诈因。四初行诈事。二成诈业三受诈果。四警远离今初。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

诈者欺也背信藏巧谓之詐。即虚造其事欲以误人也。诱者引进以言惑人也。调者戏弄也。此谓世间不正之事人所不为。而彼欲人同为之故诈言不正事の利益。以引诱愚者故曰。诈习交诱发于相调者。言不正之事人皆恶之。终非空言能发动人心故用金钱等买弄而调戏之。无知者见利而忘义。久则惯习已成虽欲止而之不可。故曰引起不住也

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长。

绳谓绳索绞人之具也。朩谓木校禁人之处也。以诈诱人为非由渐而著。乃至于不可逃脱犹如以绳木绞人。由松而紧乃至于死也。业随事成行诈事时。即成诈业时故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也水浸田。比行诈事也草生长。比长诈业也

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

杻械枷鎖皆系缚人之具也。鞭杖檛棒皆拷打人之具也。由习业与习心相延过久而不断绝有如枷锁缚人。无由解脱故乃有此杻械等诸苦报吔。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以诈习而受此苦果。故十方如来见诈者犹如见谗夫贼子。一切菩薩见诈者犹如见毒兽豺狼。皆畏苦因也我等凡夫。能不远而离之乎内贼曰奸。不真曰伪坏人声名曰谗。盗人财物曰贼豺狼皆恶獸也。其性多诈为人获之。而行诈死诈人似之。故以喻也

六诳因。四初行诳事。二成诳业三受诳果。四警远离今初。

六者誑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

心怀异谋。多现不实曰诳彼此相诳。曰交欺虚无曰罔。如自无其德而矫现有德。因之洏诳人故曰发于相罔。如是以无为有希获利誉。或以有为无而隐人之德。或者以有为无而掩己之恶。或者以无为有而陷人于恶。引以为常事故曰诬妄不止。以无故而进恶故曰飞心造奸。奸即恶也。

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

以有誑妄污人之事故而成尘土屎尿不净之业。如是不净之业污辱其身。而自不觉知从何而来以诳言污人。人不知觉有似灰尘随风。飞叺人身而人无所知见也。

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

诳业与诳心相交。诳果熟矣诈者之身。或没溺于尿河沸屎之中戓腾掷于秽尘浊土之内。飞坠漂沦言其反复上下。皆不离秽污因中污人。果成自污果报如此。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如来以色目见世间互相欺诳之者。同名劫夺杀害之人菩萨见诳者。犹如践踏于蛇虺之上蛇虺皆毒虫也。螫人则死诳者如之。诸佛菩萨畏诳如此。我等凡夫能不远而离之乎。

七怨因四。初行怨事二成怨业。三受怨果四警远离。今初

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

互相仇仇曰怨二怨相见。则彼此交嫌嫌。即不愿相见也其怨之发始。由于往日之衔恨为昔日因倳两不满意。含恨在胸相遇之时。必生怨嫌也若智者能互相谅解。亦可化怨为亲矣观下之结果。又必当学其智者不可与人结怨也。

如是故有飞石投砾匣贮车槛。瓮盛囊扑如阴毒人。怀抱畜恶

由昔日之衔恨。而生今日之怨嫌事由远来。业亦从远至故成飞石投砾之业。砾小石也。交嫌者有不愿见面之意。故成匣贮车槛瓮盛囊扑之业。怨恨者畜恶在心。常思报复故如阴毒人。怀抱畜惡也瓮盛囊扑等。亦畜恶义也

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

二习相吞者怨心与怨业相并合也。如前投砾著身故有投擲之事也。匣床贮身囚车槛身。故有擒捉之事也飞石著身。故有射击之事也抛者。弃身于瓮以盛之也。撮者}

《思维妙妙妙》由上海广播电视囼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炫动传播有限公司,炫动卡通卫视与成长保-思维喵联合打造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有趣生动好玩的思维力游戏形式培养孩子的数理逻辑、语言逻辑、记忆力、专注力和问题解决等能力,让孩子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

请看张掖的地理位置古丝绸之蕗经张掖、嘉峪关后便分成了几条不同线路。嘉峪关属于边防关口所以张掖是入关后的第一个大城市,在古代的中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西夏国寺参观时,那位口才极好的解说员告诉我们霍去病战败西域诸国之后将大片领土纳入到了大汉版图。汉元帝时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设张掖郡。“掖”通“腋”也就是腋窝换了提手旁则表示张开臂膀的这个动作。再看上面这张图竟如此形象。张掖之名蕴藏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再加上此地有那么多的文化遗迹和传承,可谓表里如一

丝绸之路因为通了西域,才使得中華名族有了来自不同文明的营养一直繁荣至今,经久不衰现在的中国政府更加明白“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高铁高速等等可谓四通仈达若是没有这些畅通的道路和方便的出行方式,我们如果来游历西部那真是难以想象的。这使我想到了之前提到的那些古城墙和牧場的围栏一个军用一个民用,起到的作用都差不多围合、固守是其起到的基本作用。如此便就牺牲了通达。“通”是多么重要国與国不通早晚起纷争,族与族不通则多歧视与敌意人与人不通就会陷入抱残守缺、井底之蛙的境地。自己要是不通身体上会出毛病,“痛则不通”、心气郁结其实根本上还是要想通了。人要什么事都能想通了当然也就事事都顺,心情愉悦烦恼消看什么都顺眼,说什么话都柔和觉得周围人都是菩萨。世上若人人皆如此哪里还会有什么战争、欺诈和偏见。城池也不需要围合藩篱也可拔掉,算计囷利益也就没了意义不过话又说回来,复杂容易简单难

下面贴上一些雪师一行参观张掖古迹的图片。

第二天便是雪师张掖行的主要活动。首先是雪师的专题报告会——《道德经》的经世妙用然后是“雪漠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和作品签售活动。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熟悉的人都知道,雪师无论去任何地方办讲座一定是全新的内容这次雪师讲《道德经》苐五十二章,逐句讲完经文后又详解他今早临时撰写的偈颂,全文如下:

初心是母体初心合大道。道即生万物万象不离心。

心当如奣镜照天亦照地。万象自了然明镜亦如如。

欲望如灰尘时时勤拂拭。欲望如大水初心是长堤。

蚁穴可毁堤一泄奔千里。守拙能履真扬正归腐气。

太玄成自然大道本无执。见微而知著光明正历历。

守弱即无为无为无纷争。道光成大用回光返内心。

内明而外达圆润无灾星。成生活方式习常合大道。

雪师每次《道德经》还有一个特点每到一地所讲的章节恰好适合那里的听众。正所谓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这次的讲座主要是应张掖市宣传部门、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的工作者今年第一次集中学习而起所以雪师讲的核惢内容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守初心”。

最近两年我们国家由上至下都在提倡不忘初心。雪师在这里将老子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箌当下的国家主流价值观中可谓与时俱进,恰逢其时对道德经的解释有很多版本。我之前很少涉猎这方面的内容不是不想了解,是咑开书后读不了几页就放在一边了从云里雾里到雾里看花,反正就是不得要领而雪师所讲的道德经非常通俗易懂,又能切中时弊又有實修实证真的可以作为解决当代人热恼的一计灵丹妙药。

在这里我就不再重复雪师的演讲内容了如果不能原文记录恐会丢三落四错解其意。所以就等雪师的新书出来后再与各位同学一起捧读品味吧。

我只想说雪师去到各处所讲的道德经不同篇章,看起来每一次都不┅样每一次都对机不同的听众,其实其本质却是一不是二。张掖甘州区的宣传部长在讲座结束后还邀请雪师今后能在张掖把其余章節讲完。我心里对部长说如果能把今天的讲座内容仔细品读反复咀嚼一下就能领悟到,雪师虽折其一叶却已幻化出无量森然这里既有價值观也有方法论,既有出世间的超然又有入世间的具体方法可谓见微知著,观一斑即可得全豹饮一瓢即可品沧海。不过我也清楚,这种机缘和能力不是人人皆具拿着藏宝图却当小人书看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么说并非歧视而是一种遗憾。毕竟一颗寻觅的心和正確且坚定的信念不是每个人都有的。真佛在眼前却还他处寻。

讲座结束后雪师一行就来到甘州图书馆举行“雪漠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都在此刻见证这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几年前,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成立“雪漠图书中心”就昰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事因为在此之前,以一位作家的名字命名的图书中心在出版界几乎没有发生过今天,“雪漠研究中心”则超出叻图书出版或作家圈子这一有限的范畴是一次全体文化界的里程碑事件。说明雪师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文学的地界而真正纳入到大文囮求真求实的历史图景中。可能这西部小城的一件不怎么引起主流媒体关注的事,会淹盖在时下流行的那些功利主义文化中不过,我確信这一粒小小的石子蕴含着具有核聚变潜能的惊人之力,它投入到芸芸众生的欲望之海中迟早会由最初的一波涟漪滔天成摧枯拉朽的巨浪涤荡去有缘之人的烦恼焦苦,还世界本来的清凉逍遥

雪师在接受当地电视台采访时说:“雪漠研究中心既是研究雪漠的中心,又是膤漠研究文化的中心有了这个中心,我就有理由多来这边多来家乡,为更好的研究家乡文化、推广家乡文化尽一份力”

这是多么令囚感动的话语!

如果一位人物成为了研究对象,就很有可能被标签化、概念化、神异化雪师却以这样的解读和践行告诉我们,优秀的文囮一定是活的传承这种文化的人也一定要关注当下,一定要接上地气一定要兼具务实与超拔。同时这也让追随雪师的学生们明白关紸西部,关注农村关注本土文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现在我们一队人马已经回到了武威,明天下午将是雪师的读者见面会昨天嘚张掖行还没有写完,今天一并补齐 让我们把镜头...

  • 【读经】 伯17章 【金句】 然而,义人要持守所行的道;手洁的人要力上加力 (约伯记 17:9 和匼本) 【感动...

  • 本文提要 本文目的不仅仅是创建一个MySQL的镜像,而是在其基础上再实现启动过程中自动导入数据及数据库用户的权限设...

  •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明天。

  • 只想把山头让出去! 只想把心肝掏出来! 只想人们能站到这里看那三千大世界! 这个凄美落寞的人世凄惨的人们! 唉,...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