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张学良最后被释放了,杨虎城与张学良却被满门抄斩

张学良的诡异沉默,让他探寻杨虎城之死_凤凰卫视
张学良的诡异沉默,让他探寻杨虎城之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晚年张学良的讳莫如深,让杨瀚困惑不已。虽然身为杨虎城的后人,但在见到张学良之前,他本人对西安事变和祖父,也和大多数人一样一知半解。回国后,杨瀚开始翻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但遗憾的是,在众多有关西安事变的书中,对“少帅”张学良的研究浩如烟海,而事件的另一主角杨虎城的命运,却大多寥寥几笔。因此,杨瀚决定走近自己的祖父,寻找那个西安事变后,被忽视、被遗忘的杨虎城。
本故事纯属 非虚构
▲杨虎城(右)偕杨拯民(左)去农村视察
与我们在历史课本上所熟知的不太一样:事变之后,当时的国内国际舆论对张学良和杨虎城,几乎是一边倒的讨伐之声。而且,最尖锐的批评来自苏联、来自共产国际。
▲ 《冷暖人生:杨虎城之死》 完整视频
杨瀚,今年62岁,杨虎城长子杨拯民的儿子。日,遵从父亲的遗愿,他来到美国,看望时年99岁的&少帅&张学良。 西安事变后,遭受了长达五十多年幽禁生活的张学良,于1990年获释,定居美国。当年与杨虎城一起发动的那场&兵谏&,改变了他的一生。杨瀚的突然到访,是西安事变过去半个多世纪后,张、杨两家的首次会面。然而面对眼前这位杨虎城的后人,99岁的张学良的态度却令人玩味。
&他一听是杨虎城孙子,身子抖了一下,打了个机灵,就很吃惊。然后我陪他到夏威夷的海滩去散步,一个多小时他跟我没说什么话,我当时以为他老年痴呆了。第二年他举行一百岁的生日宴会,他在台上就坐,我在台下第一排,没想到他讲话头头是道,一下就把我原来的印象推翻了。所以从那儿回来以后,我就琢磨这里面还是有些原因的。&
▲ 1999年 杨瀚与张学良合影
晚年张学良的讳莫如深,让杨瀚困惑不已。虽然身为杨虎城的后人,但在见到张学良之前,他本人对西安事变和祖父,也和大多数人一样一知半解。回国后,杨瀚开始翻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但遗憾的是,在众多有关西安事变的书中,对&少帅&张学良的研究浩如烟海,而事件的另一主角杨虎城的命运,却大多寥寥几笔。因此,杨瀚决定走近自己的祖父,寻找那个西安事变后,被忽视、被遗忘的杨虎城。
杨虎城&&烈士?大军阀?
2006年,经过多年的查阅史料和走访亲历者,杨瀚出版了祖父的传记《杨虎城大传》。这是迄今为止,对杨虎城生平记录最为详实的著作。在书的第一页,杨瀚写下了自己儿时对祖父最初的认识:
&记得在我记事后不久,初冬时分的一天,家里大客厅里正前方的桌子上摆起了一个身穿西装戴眼镜男人的大幅照片。照片前摆起了香案和一晚菠菜制作的面。当天,许多大人陆续聚集到家里。傍晚时,人们肃立在大客厅里,向这个大相片讲话,我也被叫到人前,站在最前面,和大人们一起向照片行三鞠躬礼。以后每年这个时节,都有这个活动。我长大点后从家人口中得知,照片中的人是我祖父,叫杨虎城,是个将军。来家的近百人都是他的部下。&
&&《杨虎城大传》
作为将门之后,少年时的杨瀚却丝毫没有任何优越感。从小到大,父亲很少提及祖父的名字。而小杨瀚偶尔在历史课上听到杨虎城的名字时,也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纠结和紧张。 陈晓楠:在教科书上他是绝对一个正面人物的?杨瀚:但是当时处在文革中,是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烈士,一种说法就是大军阀。陈晓楠:所以对你父亲来说,这么大的事就不向你们提?杨瀚:他也不好提,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里面,对我父亲的评判也是这两种&&烈士之后,大军阀之后。
文革中,因为出身问题,杨瀚的父亲杨拯民成了批斗对象,尾骨被打折的他,几次想要自杀。一天,几近绝望的杨拯民,突然把儿女们叫到跟前,以交代后事的语气,向他们谈起了自己的父亲。他从杨虎城领导农民起义、参加北伐、主政陕西,一直讲到西安事变后,即将流亡海外的杨虎城,与当年16岁的他诀别的情景。
&祖父对父亲说,望他安心读书。至于信仰的问题,他不反对,但是希望他把知识学好以后,社会经验再增加一些,再确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像诀别一样的,跟他有一个教诲。&
▲ 加入共产党之后的杨拯民
1938年,与父亲杨虎城诀别后的第二年,杨拯民去了延安抗大,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历任陕西省副省长、省委书记。1998年杨拯民去世后,杨瀚遵从父亲的遗愿,两次赴美看望张学良这位祖父的故交。然而晚年张学良的沉默,却让杨瀚对祖父经历的那段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困惑。于是,年近半百的他开始了对西安事变的研究。
张杨起隙,几近决裂
西安事变前,张学良率东北军入陕,与主政陕西的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围剿已经濒临绝境的红军。然而由于&剿共&不力,张、杨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中共趁机与张、杨接触,毛泽东亲自致信张学良,表达了愿与东北军停战,共同建立西北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提议。
▲ 1936年 毛泽东致张学良信
然而,出于当时要依靠蒋介石在东线拖住日军的战略考虑,苏联共产国际对中共拉拢张、扬,联合反蒋的计划持否定态度。 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杨虎城将蒋介石武装扣押,逼蒋停止&剿共&、联合抗日,事变震惊世界。 &张杨兵谏&后,国内国际舆论几乎一边倒地持批评态度,苏共报刊也接连发表了大量抨击西安事变的文章,称张学良、杨虎城为叛徒、强盗。 &中共方面,从开始积极支持,就变成了一个调停的态度,就有所改变。开始红军方面答应了,只要局面一打开,莫斯科的援助就源源不断,而且政治方面也会有很多支持。现在一切落空,这个时候张学良就吃不住劲了,觉得压力很大。& 经过和中共方面的多方调停、谈判,各方基本达成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向。但对于释放蒋介石的问题,张学良与杨虎城之间却产生巨大分歧&&杨虎城认为南京方面必须做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书面保证,但张学良却坚持立即无条件&放蒋&。12月24日晚,张、杨因此发生了激烈争吵。据张学良后来回忆:俩人此生的最后一次长谈,言辞激烈,几近决裂。
&杨虎城这个人我批了他是个老粗。他这个人很时髦,后来结交很多人,他手底下很多人,差不多都是共产党,他受他们影响很大。但是,他实在,他不明白这个深刻的情形,他看事情不是看得那么深。我跟他很好,人是一个好人,也很愿意做一个爱国的人。&&&张学良生前访谈片段
日,张、杨争吵后的第二天,张学良突然单方面决定&放蒋&,并亲自乘机护送送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宣告和平解决。此后,被蒋介石软禁的张学良,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活。而西安事变的另一主角杨虎城,也被流放海外,名为出国考察,实则政治流亡。这位草莽出身的陕军将领,从此开启了他充满悲情色彩的后半生。
迷雾重重的突然回国
杨虎城出国后仅一周,&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打响。身在异国的杨虎城,在欧美各地发表抗日演说。1937年10月,流亡海外不到半年的杨虎城,主动返国。
▲ 杨虎城(站立者)在国外演讲
杨虎城为什么会冒着危险回国?就连刚刚就任的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也曾对此感到好奇。2005年,他询问台湾国史馆馆长邵铭煌,杨虎城为何突然回国?但台湾方面并没有公开相关史料。杨瀚在撰写《杨虎城大传》一书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的结论是&&杨虎城回国是被蒋介石诱骗的。 1937年10月,杨虎城收到了宋子文的一封电报。&值兹全国抗敌,各方同志均纷纷返国,共赴国难,兄虽未奉电召,弟意宜自动回国,如何?&
&因为走的时候,他和蒋介石的政治联络人就是宋子文,宋子文几次代表蒋介石给他发的电报,那意思就是蒋介石说,你可以回来了。&
▲ 杨虎城和谢葆真
接到宋子文的电报后,杨虎城立刻决定回国。据随行的机要秘书米暂沉回忆,杨虎城回国前曾说:&我们发动双十二事变就是为了抗日。现在国内全面抗战已起,如我仍逍遥海外,实无脸面对中国人民。至于我回国之后,不管蒋介石怎样对待我,我决不追悔,只要问心对得起国人,死何足惜!&
1937年10月,杨虎城乘坐&冉&拉保底号&从欧洲返国。船到香港后,宋子文亲自迎接,并与其同住在半岛酒店,热情非常。11月28日,蒋介石致电杨虎城:&派戴笠迎接,到南昌相见。& 这让杨虎城嗅到了一丝不详的感觉。果然,到达南昌后,戴笠便将他软禁在梅岭。杨虎城失去自由后,他的第三位夫人谢葆真,带着年仅6岁的儿子杨拯中前去探望。然而由于谢葆真有共产党背景,母子俩一到南昌,也立刻被戴笠拘捕了。
在长达半年的审讯中,谢葆真不堪忍受,出现了继发性的精神失常,半年后,才被送去和杨虎城一起关押。1938年秋,一家三口又被解往贵州的&玄天洞&。
对于杨虎城的这段囚禁生活,除了1941年小女儿杨拯国在狱中出生,和1947年谢葆真去世两件大事外,没有任何相关史料记载。杨瀚只能根据关押杨虎城遗址的环境,想象祖父一家与世隔绝的牢狱生活。 &就一个溶洞,里面盖了两个木头房子。周围全是山,所以你只能坐洞观天。苦恼的就是孩子的读书问题,我那个叔叔一天学没上过,进去时还是个孩子,一直被关到变成20多岁的小伙子了。让孩子陪着大人坐监狱,这比什么折磨都厉害。&
杨虎城之死
▲ 杨虎城被害处:重庆歌乐山松林坡戴笠别墅
戴公祠,位于重庆歌乐山的松林坡上,是戴笠生前的住处。日,杨虎城一家被秘密押往这里。临行前,特务谎称蒋介石要在这里会见杨虎城。一路上,56岁的杨虎城根本不曾想到,他最后竟会命丧于此。 &我的叔叔就抱着他母亲的骨灰走在前面,有两个特务架着。一进门一个特务就窜出来,拿匕首就往我叔叔身上乱捅,叔叔就叫惨叫了一声爸。这时杨虎城刚进门,知道有异常,一挣扎,后面藏两个特务,又朝他一捅,就这样倒下去了。&
与杨虎城父子一起遇害的,还有一并关押的杨虎城的两名副官,秘书宋绮云夫妇,以及他们年仅9岁的儿子&&&小萝卜头&的原型宋振中。
▲ 童年的杨拯中。他6岁入狱,18岁时和父亲一起遇害。
1949年底,共产党部队占领重庆后,执行谋杀任务的特务杨轻典 [1] 被抓,在他的交代下,杨虎城等人的尸体才被发现。此后,中共为杨虎城举行了盛大的国葬。杨瀚的父亲,时任大荔军分区司令员的杨拯民,参加了葬礼。据他回忆,当时并没有找到杨虎城在狱中出生的小女儿杨拯国的尸体。杨瀚在调查中也发现,这个女孩其实一出生就难产死了。特务怕狱中的谢葆真再受刺激,征得杨虎城同意,给他们抱养了一个女婴。杨虎城遇难后,这个&养女&便下落不明。这也成为杨虎城身后的另一个谜团。 2006年,在河南的一个小村庄里,杨瀚找到了执行谋杀祖父任务的特务杨轻典。面对杨虎城的后人,时年八十多岁的杨轻典不禁掩面而泣。 &老头挺激动,我说想听你说说过去的事情。他说那是丢人的事,一边说眼泪就下来了。他不愿意说,我就不好逼他。我说那就算了,反正我来看看你,希望你还是能健康的多活着。&
▲ 杨瀚拜访杨轻典
陈晓楠:你其实去找他也是想尽可能离这个事件或者离当年那段历史近一点。杨瀚:对,近一点。再一个就是证明这个事件的见证人还在,因为台湾有些人不承认。
2009年,在出版了《杨虎城大传》后,杨瀚又开始着手整理西安事变有关信件、电文、和档案等珍贵的历史资料。目前这份400多万字的历史文献即将集结出版。杨瀚说,他希望这些历史证据,能让后人更加接近完整、真实的历史,也更加了解那个完整、真实的祖父。
[1] 编者注:多数资料中都为&杨钦典&,但采访中杨瀚先生一再强调:此为以讹传讹,真实姓名为杨轻典。
在台湾,杨虎城可能是最少被提及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有关他&回国&、&囚禁&和&遇害&的经历更是鲜少为人所知。有不少人认为,杨虎城之所以发动西安事变,是因为他是中共的地下党。不过,时至今日,在国共两党公开的史料当中,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实这一说法。对于西安事变,对于杨虎城、张学良,各种各样的揣测,也许还会持续下去。
▼认识下我们的小伙伴楚天都市报
在这里|遇见湖北
微信ID:ctdsbgfwx强大的采编团队,塑造湖北第一新闻品牌。每天为您送上新鲜热辣的新闻,贴心好玩的服务。缤纷资讯海洋,楚天为您导航!
你一直&误会&了鲁迅
本期编辑:田园 畅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播放数:1443905
播放数:1867765
播放数:497038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离陕 杨虎城几乎与其决裂|抗日战争|杨虎城|张学良_新浪军事_新浪网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离陕 杨虎城几乎与其决裂
蒋介石到达西安时张、杨前往迎接。左起:蒋介石、杨虎城、邵力子、张学良。
  蒋介石被扣押后的第二天,杨虎城连夜召集部下研究如何处理蒋介石。一时间,杀蒋之声弥漫会场,也有部分将领主张谨慎行事。与此同时,国民党亲日派何应钦亲率数十万大军逼近陕西潼关,扬言要“血洗长安”,营救蒋介石。
  随后的几天,张学良、杨虎城也多次会面商讨该如何处理蒋介石。两人还曾发生激烈争吵,近乎决裂。那么此时,处于事变中心的杨虎城究竟主张杀蒋还是放蒋?
  兵谏突起 宋美龄托人带信
  “……东北军官兵是亡省亡家的人,他们要求抗日是自然的事情……应该很好地安慰。”
  11月22日上午,在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古荥村,曾在杨虎城十七路军担任勤务班班长的92岁老人王志屏回忆了“西安事变”当天见到蒋介石的情景。蒋介石光着头赤着脚,只披一件长袍,神情沮丧,身后紧紧跟随着几名卫兵。后来他才知道,蒋已被扣押。
  1936 年12月12日,蒋介石被扣,张、杨“兵谏”,国内外一片震惊。当天,张学良、杨虎城领衔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 局面,张、杨二人在军事、政治和对外宣传方面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电告各地方实力派和国民党要员外,中共中央、南京政府均收到了张、杨的电报。
  张、 杨的突然行动让南京政府朝野震动。两天后,西安上空出现一架飞机,盘旋几圈后向西郊机场投下一个信筒,要求交给张学良。张学良打开一看,是澳大利亚籍英国 人、自己曾经的顾问端纳来的信,希望面见蒋介石。此时的端纳是蒋的顾问,颇得宋美龄赏识。合上信,张学良命令卫兵马上点起烟火发出信号,让飞机降落西安。
  长期从事历史研究的陕西社科院学者雷云峰说,受宋美龄重托,端纳此次前来带着两封信,一封是给张学良的,希望张能就如何顾全与蒋个人的公私两方面关系、如何顾全国家大局予以考虑。另一封给蒋介石的信说:
  “你的脾气不好,你心中的话总不肯很好地对部下说明,你也不能虚心地倾听部下的意见,这种情况,我很担心……东北军官兵是亡省亡家的人,他们要求抗日是自然的事情,你应该把你心里的话告诉他们,对他们的抗日情绪,应该很好地安慰。你不这样做,所以激出这次的事情。”
  当天晚上,张学良陪同端纳去见蒋介石。被扣几天后,蒋介石已经慢慢了解了张、杨的真意,估计他的生命不致有危险,看了宋美龄的来信,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可12月16日下午,当端纳再次从洛阳返回西安时,南京政府已下达了对张、杨的“讨伐令”。
  大兵压境 多方展开谈判
  国民党二十余万军队已进驻潼关至华阴一带,战事一触即发。
  12月16日晚,南京政府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临时会议及中央政治会议,决定革去张学良兼任各职,“交军事委员会严办,所部军队归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
  此 时,针对蒋介石被扣,南京政府内部争吵不断,意见相左。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坚决主张用武力讨伐平息事变。黄埔系和中央军的部分人竟纷纷大声齐喊,要求带 兵“血洗长安”。但这一主张立即遭到四大家族的反对,面对亲日派的咄咄逼人,孔祥熙大呼,“不要急,蒋介石生命要紧,急狠了,蒋介石就没有命了!”
  12月17日,在何应钦通电就职“讨逆总司令”之时,国民党军机对陕西三原、渭南和赤水车站等地的大肆轰炸已进入第二天,数百居民死伤。国民党二十余万军队已进驻潼关至华阴一带,战事一触即发。
  危难关头的复杂局势已远远超出杨虎城的预料,但他始终坚持“西安事变”的初衷:结束内战,逼蒋抗日。
  上 世纪60年代,杨虎城的机要秘书米暂沉回忆,12月17日,周恩来一行代表中共中央,在十七路军的保护下乘张学良座机抵达西安。次日下午,周恩来前往“止 园”会见杨虎城。此次谈话确立了中共和张、杨“三位一体”逼蒋抗日的方针。紧接着,宋子文、宋美龄、端纳、戴笠等人在12月22日飞抵西安,开始与“三位 一体”进行释蒋谈判。
  如何放蒋 张、杨几乎决裂
  “捉活蒋介石,还得放活蒋介石,杀是不能杀的,放是一定要放的,只要我们提出的救国主张蒋能接受并保证实现,中央军能退出潼关,我们便放他。”
  现 在的新城大楼已成为陕西省省政府的一部分。西安事变当晚,这里是军事行动总指挥部所在。八角挑檐、黄壁赤柱,虽没了历史的余音,却成了风云的化身。蒋介石 被扣后,即被送往这里。“我们现在就去见他吧。”蒋介石被扣押当天,张学良就力邀杨虎城去见蒋。听罢,杨虎城退后一步,摆摆手,“我不去,我见了他没话 说。”
  “为什么没有话说?我们一定要同他好好地谈。他要答应我们抗日,我们还要拥护他做领袖呢。”张学良劝道。
  “副司令认为他会听我们的话吗?我不这么想。要去就请副司令先去,我现在不去。”如此,杨虎城拒绝马上晋谒蒋介石。无奈之下,张学良独自前往新城大楼。结果,正如杨虎城所料,蒋介石与张学良的谈话不欢而散。
  现 在,随着历史资料的逐步公开,学者们对当时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蒋介石被扣使南京群龙无首,但杨虎城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为了实现此前提出的八项救国主 张,12月13日深夜,杨虎城召集十七路军部分将领商议如何处理蒋介石。会议刚开始,杀蒋的声音弥漫会场,有人认为蒋介石顽固不化,无法实现抗日主张,杀 掉蒋介石既可争取各方实力派的支持,也能稳定十七路军,以图抗日大计;有人认为在保证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前提下,可以释放蒋介石。
  争 论一番,将领们都把目光投向沉默不语的杨虎城。片刻思考后,杨虎城说:“捉活蒋介石,还得放活蒋介石,杀是不能杀的,放是一定要放的,只要我们提出的救国 主张蒋能接受并保证实现,中央军能退出潼关,我们便放他。”第二天夜晚,在蒋介石的要求下,杨虎城与蒋见面。当蒋介石问杨虎城为什么要“干这样违反纪律的 事”,杨虎城义正词严重申“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爱国主张。
  为了尽快让外界知晓事实真相,12月15日杨虎城发表广播讲话:“……我们这 次的举动,是完全出于救国救亡的热诚,绝不是对蒋委员长个人的。我们的愿望是在抗日的旗帜下,全国同胞一致团结……‘双十二’的举动在意义上,完全是为爱 护蒋委员长而发动的,即是我们不忍坐视他的政策错误到底,做了我们中华民国罪人……”一些史学专家认为,这即是杨虎城对如何处理蒋介石的基本态度。
  释蒋谈判从12月23日开始,到第二天下午结束。经过两天努力,南京政府终于同意肃清亲日派,释放在押爱国人士,发动抗战,蒋介石辞去行政院院长职等。对此,蒋介石仅愿以“领袖的人格保证”分步实施。
  谈 判的最后一天下午,张学良在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政治设计委员成员会议上透露,很快就要放蒋走,他自己还要亲自送蒋回南京。杨虎城虽然对放蒋问题没 有意见,但对如何释放却认为必须严密考虑,绝不能轻信所谓“人格担保”,蒋介石必须签字。而且,放蒋前,要对部队将领和群众解释清楚。至于张学良亲往南 京,杨虎城坚决反对。
  70年后,《宋子文日记》公开披露,当晚,张、杨又进行了交谈,杨虎城依然反对立即释放蒋介石,为此两人激烈争吵。此事,杨虎城没有向外人透露,而张学良却立即去告诉了宋子文。连张学良自己也承认,在送蒋离陕问题上,与杨虎城几乎决裂。
  送蒋离去 张学良留一纸手令
  “弟离陕之际,万一发生事故,切请诸兄听从虎城、孝侯指挥……以杨虎城代理余之职,即日。”
  历史就是一部“谜语集”,有些疑问追根溯源也难寻答案,就像蒋介石的突然获释。12月25日下午3时许,杨虎城突然接到张学良的电话,要他去张公馆。以为张学良改变主意的杨虎城满怀希望,立即出发。可等他赶到时,蒋介石已收拾停当,准备上车了。
  “现在就放他走。”张学良压低声音告诉杨虎城。闻听此言,杨虎城心里一惊:要么把蒋介石和张学良一同扣留;要么服从张的安排。为了顾全团结抗日的大局,又不好在蒋介石面前与张争执,杨虎城只好陪同张学良送蒋介石去机场。
  临 上飞机,蒋介石对张、杨说:“今天以前发生内战,你们负责;今天以后发生内战,我负责,今后我绝不剿共。我有错,我承认;你们有错,你们亦须承认。”接 着,蒋再次重复了他的六项诺言。张学良听罢,回答蒋:“只要你同意了我们的主张,我送你回南京去。”即将登机时,张学良将一纸手令交给了杨虎城。
  下午4时,伴着轰鸣的马达声,张学良陪同蒋介石离开西安,结束了蒋介石14天的囚禁生涯。后来,蒋介石曾对部下说,西安事变损害了他作为“最高领袖”的尊严。
  飞机升至半空,杨虎城打开张学良的手令,上面用红色铅笔写明:
  “弟离陕之际,万一发生事故,切请诸兄听从虎城、孝侯(于学忠)指挥。此致,何、王、缪、董各军、各师长。张学良,廿五日。以杨虎城代理余之职,即日。”
  蒋介石刚离开西安,便让陈布雷炮制了一篇《蒋委员长离陕前对张杨的训词》。一个报复张、杨的阴谋也随之展开。
  1966年,周恩来曾对杨虎城长子杨拯民说:“有人问我,‘西安事变’时如果把蒋介石杀掉会怎么样?我看也不过是日本人早打进来,革命力量早发展,抗日战争也许早胜利。结果未必坏。”(本报记者 王瑞强)
  专家观点:杨虎城深知救国须反蒋
  以“爱国爱民”著称的杨虎城将军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三民主义”的忠实执行者和坚强卫士。
  他与蒋介石进行过长达十年之久的斗争,对蒋有深刻了解:要救国必须反蒋,反蒋必须联共。杨虎城在主政陕西期间,一直坚持联共反蒋救国的方针,从未动摇。
  1936年的“西安事变”是蒋介石亲率数十名军政大员、数十万大军,逼杨虎城立即北上“剿共”,杨虎城和张学良在苦谏乃至“哭谏”无效后举行兵谏的。杨虎城的主张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目的就是逼蒋抗日,只有确定蒋介石放弃内战、抗日救国,才能释之。(环球网)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张学良见到杨虎城的后人为何一直不肯讲话?
  作为杨虎城之孙,杨瀚两次赴美看望张学良,但他不明白,为何张学良一直避谈杨虎城。而他致书国民党要求为杨虎城平反,也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回应。
  2010年10月,杨瀚,抗日名将杨虎城的孙子,向我们讲述了他所研究的祖父和西安事变。
  这位《杨虎城大传》的作者是杨家两代人中唯一两次见过张学良的人。
  1999年、2000年,杨瀚两次赴夏威夷看望张学良,但是他不明白为何张学良见到他时,“怔了一下”,说声“你好”便不再言语。他同样不明白,国民党二级上将杨虎城在蒋氏父子统治台湾时期为何从西安事变中消失,而连张学良在晚年的口述历史中也鲜有提及杨虎城。
  当他弄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他提笔给和马英九写信,要求国民党为祖父平反。
  张学良拒谈杨虎城
  我是替我父亲去看张学良的,也算是完成父亲的遗愿。我的父亲杨拯民是祖父的长子,曾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1982年来到北京的引路人就是我父亲。张闾蘅曾告诉记者:“我到大陆的时候,找到了杨拯民,他让我转达对大伯的问候。后来大伯说想见吕正操、万毅。杨拯民就把我引荐给他们。”
  闾蘅和我的父亲,张杨二人的第二代就这样联系上了。父亲不忘让张闾蘅给张学良捎去些礼品,而张学良也在1990年托人给父亲带来亲笔题词:“拯民世弟:爱人如己,张学良敬书,七十九年十二月廿一日。”
  日,张学良与夫人赵一荻赴美探亲,结束幽禁生活。当时中央决定去纽约看望张学良的人选,父亲也是人选之一,但后来派吕正操去了。
  我第一次去见张学良是礼貌性拜访,算是完成父亲的遗愿,他十几岁的时候和张学良是比较熟的,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和我们家来往比较密切,父亲去世前总想见张学良一面。
  那是日,在夏威夷的一家教堂门口,我带着女儿杨好好见到了张学良。张学良坐在轮椅上,听到我是祖父的后人,一怔,然后就说“你好、你好”,便再也没说什么了。
  这样的反应让远道而来的我有点始料不及,为何这个与祖父一起敢“把天戳个窟窿”的世纪老人见到我时,如此平静?
  第二年,我再赴夏威夷参加张学良的百岁寿诞。我到他住的夏威夷酒店,闾蘅大姐推着他到海边散步。
  可是他依然没有谈话的意思,我也没带着问题去。后来我一直没有机会与张学良谈具体的问题,他也没有向我提及他与祖父当年的往事。
  张学良为何不愿意提及祖父和西安事变呢?我很迷惑,因为两家有缘,我两次去美国看他,没想到他那么平静,我就觉得有点奇怪,从那会儿我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当时,我面前的张学良,确实是老了。我感觉他觉得祖父的事情有点不堪回首,所以不愿意谈。他的口述史里讲过,对祖父被害有点惋惜;他的《西安事变反省录》里称,受祖父影响比较大。
  蒋介石设计诱捕杨虎城
  蒋介石诱捕祖父的主要原因是“与共党勾搭,疑返陕”。
  祖父在欧洲时,曾派杨明轩、胡希仲二人代表他去莫斯科,找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打算通过苏联回国。这是非常机密的事件,但却被苏联当局通过秘密渠道报告给了蒋介石。蒋介石根据斯大林的通报,改变了不让祖父回国的决定,让宋子文把祖父弄回来。当初,祖父确实是想从苏联进陕西。此外,郭增恺1963年说,他在抗战期间从接近蒋介石的近臣们中得知,是苏联当局通过秘密渠道将杨的这一秘密打算转告给了蒋介石。而且这并不是第一次,冯玉祥写给斯大林的一些信件,也被斯大林送给了蒋(郭增恺之女郭达仁口述,郭增恺曾是宋子文幕僚、杨虎城高级参议,转引自杨瀚著《杨虎城大传》,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
  蒋介石由此改变了原先不让祖父回国的想法,并设计了一个诱捕计划。
  这个计划的第一步是宋子文发电,引诱祖父“自动返国”;第二步是祖父“自动返国”后,宋子文亲自到香港去接祖父,赴南昌后即由戴笠组织拘押。
  1937年9月下旬,祖父接到准许他赴莫斯科的通知,随即又接获日内瓦转来的宋子文来电:“值兹全国抗战,各方同志均纷纷集合,共赴国难。吾兄虽未奉电召,弟意宜自动返国。如何?盼复。”接到这封电报后,祖父认为宋子文转达的是蒋介石同意他回国的信息,于是开始安排回国的事情。
  10月6日,祖父又接到电报说:“关于中苏关系,谣传繁多。杨将军此时赴苏考察,不合时宜,请劝他推迟苏京之行。”这封电报彻底否定了祖父去苏联假道回国的计划。
  但祖父本人决定马上启程回国,他说:“我们发动双十二事变是为了抗日,现在国内全面抗战已起,如我仍逍遥海外,实无脸面对中国人民。至于我回国之后,不管蒋介石怎样对待我,我决不追悔,只要问心对得起国人,死何足惜!”
  对于祖父的回国过程,我进行了细致地研究。
  日凌晨,祖父一行乘坐的“冉拉保底号”抵达香港,岸上只有一个穿黄军服的人上船,说是代表军委会来欢迎的。这个人实际是军统局的少将特派员。
  第二天,宋子文专程到港来见祖父。宋子文见到祖父时,表现得十分热情,还搬到祖父下榻的半岛酒店同住,与之畅谈。
  11月28日,蒋介石来电给祖父说“派戴笠迎接,到南昌相见”。这封电报,不是直接发给祖父的,是由宋子文转交的。很快,宋子文安排了祖父去南昌的行程。当时祖父决定部下王根僧跟他一起去南昌,可临到11月30日出发时,宋子文却只给了一张机票,后经王等人一再要求,宋才又给了一张机票。
  日上午11时30分,祖父乘坐的飞机起飞,下午飞抵长沙。祖父按照事先安排住进六国饭店。王根僧按照戴笠交代的地址去联系他,不料戴笠根本不在,只留下一张便条让祖父去武昌找他。无奈,当晚12时20分祖父又乘粤汉火车从长沙赴武昌。
  12月1日午后,祖父乘坐火车抵达武昌车站。第二天,祖父由戴笠陪同乘飞机由武汉去南昌。
  在机场的时候,戴笠以飞机只能乘三个人为由,只让祖父一人上飞机。后王根僧再三要求,戴才将他的人换下,同意王上飞机。戴笠之所以让步,是因为他不想把事情弄僵,怕祖父因此不去南昌,影响秘密逮捕。戴笠在执行逮捕祖父的整个过程中,每日都向蒋介石发电汇报请示,这些电文都存在台湾“国史馆”中。  祖父被秘密逮捕完全失去自由后,被转移到距离市区三十华里的梅岭别墅(杨瀚著,《杨虎城大传》,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
(责任编辑:李莹 HN016)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张学良见到杨虎城的后人为何一直不肯讲话? 》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热门新闻排行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虎城与张学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