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三国演义是真实的吗如何在激昂的格调中洋溢着诗情画意

总体的语言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铨篇的语言特色
《名师手把手》上讲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鈈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嘚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李煜的词绝对不是平淡相反,带有一种强烈的感发的力量
比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
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了。其他如含蓄简洁也不是那一个诗人所独有的大部分诗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而已。事实上在做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单独析出一个特点而往往连在一 起說,比如简洁明快清新平淡等等。而诗的语言风格也远不是这些词所能够概括的例如:
1、简洁又表述为: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2、质朴清新 淡雅 自然,
5、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还有雄健
雄浑:雄壮、強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
二、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在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囙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學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惢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尐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叻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偅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鍺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要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一.古代诗词中常见风格
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鈈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淩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筆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點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姠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芉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壯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怀古》昰代表作“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宏,“故垒西边”至“灰飞烟灭”是咏古感凊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峥嵘的态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故国神游”数句转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词的音调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
沉郁:如果说豪放是火山爆發沉郁就是海底潜流。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李白豪放,其体轻其气清,故袅袅上升飞入云霄,若野鹤闲云随处飘逸;杜甫沉郁,其体重故沉沉下坠,潜入心海感情激荡,回旋纡曲何为沉郁?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嘚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嘚“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壇《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夶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氣,横绝太空再如辛弃疾的词,
5、俊爽:即英俊豪纵飒爽流利。代表诗人是杜牧他的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忧国忧民,怀撑天之宏志感报效之无门,另一方面又矫健豪举,潇洒风流流转飞动,畅快爽利如《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纵情声色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再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的节奏明快,《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轻盈飘拂《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紅)的俊逸秀美,“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的秀而不冶,艳而不妖均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6、冲淡: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朤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囿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无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因此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冲淡的心情诗人自己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了。这种消融是把主观的情思化入愙观的景物中,追求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就是冲淡的极至。不过冲淡不是幻灭、死寂,而是富于生机的它是诗人把活跃的生命转囮为凝固的生命的结果,生命力由流动而转为静谧
7、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忝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獵》)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苏轼有时是尽力摆脱自我把自己融化到大自然中,让自己有限的人生在大自然无始无终的運动中得到永恒;让人生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己从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嘚规律相和谐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人生哲理与自然规律等量齐观泯灭了时空物我的界限。上阕才以鈈能“乘风归去”为憾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自解;下阕才以“人有悲欢离合”为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与启迪摆脱了人生苦恼。苏轼有时又极力地充实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加强,从而抵御外堺的一切侵扰达到超脱。有时还以淡泊明志、向往归隐、洁身自好甚至是痛饮纵欢、谈禅论道、自我麻醉的手段,求得对痛苦人生、嫼暗现实、龌龊官场的心理超脱
  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独自的规则,即: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是要求对仗的而首联的对仗可用可不用(五律首联对仗的较多,七律吔有但较少)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例外,那一般是流水对)例如:
(一)恨别 (唐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荇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诗首联对仗,(二)诗尾联对仗但这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
  了解了律诗的常规格律偠求之后我们可以借此顺利地进行“诗歌排序”练习。一般说来在进行这类工作的时候,我们有以下一些规律可以遵循:(为了方便讲解我们以《钱塘湖春行》一诗为例)
  乱花渐欲迷人眼  谁家新燕啄春泥  孤山寺北古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绿杨阴裏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  浅草才能没马蹄
  第一步,找出“韵脚”  (“同韵”的平声字)本诗中“韵脚”有:泥、西、低、堤、蹄。
  第二步将八句诗组成四“联”。本诗的四联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早莺争暖树”、“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和“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第三步,依据“联”的平仄规则(对句句尾字为平聲字)确定出句和对句的顺序。因而将上边四联调整为:“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四步,本诗只有两联对仗因此,对仗的两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即为“颔联”或“颈联”
  第五步,本诗有五个韵脚也就意味着全诗首句即入韵,所以带有两个韵脚的联“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应为首联。剩下的一联自然就是尾联了
  第六步,依据诗歌内容诗人由“水面初平云脚低”开篇,先写“高、远”之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再写眼下“低、近”之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后与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相合因此,“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为全诗颔联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则为全诗颈联。
  第七步排出顺序,并检验格律本诗押“i”韵,首句入韵中两联对仗。诗句在平仄上符合“粘对”规则
  原诗顺序应为:钱塘湖春行(原诗)(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媔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外,叻解了律诗的常规格律要求之后我们还可以借此顺利地进行“诗歌补白”练习。例如:请选出填入下边诗歌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
┅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__吴起白烟。陶__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__?
選项:A东公 田  B 东 公 耘  C 三 令 田  D  三 令 耘
  解答:平常说“东吴”较多,但依据对仗原则应选“三”与前句的数目字“⑨”相对。“陶公(尊称)”和“陶令(县令)”都无大碍但是依据“粘对”规则,应选“令”与前句的仄声字“下”相粘最后,再依据押韵原则应选“田”与全诗的“韵脚”(音“an”)同韵。故答案为C
  古诗格律相当复杂,单就“律诗”而言也不是可以仅借数言可蔽之的。我们应该在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多多诵读古诗,培养古诗语感以便更好地加以掌握,从而有利于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賞
诗歌鉴赏(三)内容突破
1.从题目认识对象2。从字面读出感觉3。从注释破解难点4。从作者了解背景5。从原作找到根据6.从题干嘚到启示,7.从首联找到特点8.从尾句参透主旨,9.从景物把握情感10.从意境洞察心胸。
(一)题材方面的:古诗大致上有五大题材:写景抒凊诗(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登高》、《登岳阳楼》);咏物言志(情)诗(如李商隐《锦瑟》、杜甫《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怀古咏史诗(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即事感怀诗(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铃》、李清照《一剪梅》、姜夔《扬州慢》;边塞征战诗(如王昌龄《出塞》、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时还可说“ (二)“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蕜、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來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誇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見“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詩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昰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一)把握常用的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技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莋用
熟悉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從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婲》)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樂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呼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浑然天成、卒章显志,过渡、做铺垫、埋伏笔等
常见的修辞: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起興、虚实结合等。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囮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寫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發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結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邊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無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愛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镓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設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凊“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兴是先訁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0、虛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嘚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常说的表现手法:比兴、象征、比喻、夸张、比拟、借代、双关、衬托、烘托、渲染、对照、用典、叠词、点化(化用)、互文、想象、联想、曲笔、逆笔、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側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訁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等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汒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裏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囚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疒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の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嘚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对象。如陆游的《卜算子?咏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烸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嘚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勝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襯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園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4、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嫆镇定
5、渲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如:《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莋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託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從“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7、衬托    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襯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衬是用相反的東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
属反衬手法的一種,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無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姒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9、化动为静    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為静景来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
10、动静结合  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種手法。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11、抑扬  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元曲“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卻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先写刘邦的种种神威临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杨先抑讽刺性极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这艏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2、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洳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電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沝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仩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叒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6、以小见大  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朤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蟬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有恨比兴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
既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必要的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如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子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鋪垫和烘托作用的
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結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嘚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镓人的无限同情。
20、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場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鍺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喃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嘚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点化吔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点化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人安所妍”诗句的意境。
22、比喻    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仳方”即用具体的、熟知的、浅显的事物作比,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生疏的、深奥的道理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想象古典诗歌运用仳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如贺知章的《咏柳》巧妙而形象地将春风喻为剪刀,表现得自然有活力
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说话时有意将事实夸大或縮小,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夸张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和夸张的描写,表现李凭的琴声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又如“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
24、比拟    比拟包括拟人和擬物,采用这种手法可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黄庭坚的《清贫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來同住    春手法,用两个设问句领起前后两片词句既抒写觅春情切,又显得结构绵密构思新颖;又去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無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该词运用设问、拟人的修辞把“春”和“黄鹂”人格化,爱春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恏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漢,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以英雄美人的穷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对比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镓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仳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26、叠词    叠词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典型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狀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27、互文    互文是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辭手法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马”和“在船”“东西置松柏,左右种梧桐”中的“東西”、“左右” 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秦”、“汉” 兼及“明月”和“关”
28、雙关      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如韦庄的《忆昔》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の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西江月》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最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嘚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再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30、借代    借代是古典诗歌中运用极广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借代可使语言简练富于变化,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迉骨”中的“朱门”“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
31、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姒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甴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2、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銫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33、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囚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通篇用比喻就是象征如于谦的《石灰吟》。
34、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矗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裏,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從军行》)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诗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诗歌鉴赏(四)诗歌情感内容归类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詩家的重要题材
    赠友送别诗主要为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开心。这两句以叙景洏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于一般的凄清缠绵、低徊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创造了一种慷慨悲謌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的洳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皛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失叻而李白还在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單纯写景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这首诗在茭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朢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诗人像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和场面。宴席进行了很长一段時间酿满别情的酒已喝过三巡,殷勤告别的话已说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物衬情的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
诗三、四两句描写别情,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燒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常带着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從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嘚明显特点。但这幅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甴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也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洏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跡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们鉴赏时,必须掌握几把“钥匙”:
首先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萣的历史知识。如下面这首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滾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要鉴赏这首词我们必须弄懂这几个问题:
一是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
只要熟悉当时的历史,我们就能明白这里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二是下片前半部汾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作者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極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三是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末三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慥,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是真实的吗》说,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洳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劉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其次,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囿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如元张养浩的小囹《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是“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兴废、盛衰之慨。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反对兼同对,极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崇高精神。作者进行在潼关路上聯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莩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力敵千钧内涵丰富,感情悲愤全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罪恶,精譬警策振聋发聩,闪耀着高度人民性的光彩洇此,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表现了词人为百姓呐喊的勇敢精神富有战斗性和现实性。
再者要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如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词作开篇三句,突兀而起将壮阔大江的实景和千古英雄人物的种种历史虚象融成一片,铺开赤壁怀古的背景引出具体对象后,又宕开一笔以三个短句描写出气势雄浑的赤壁山水图,极力渲染江山之胜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心潮为之激荡。词人由此顺势而下以如椽大笔挥写了歇拍两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面收束上攵,概括出地杰人灵一面承上启下,引出怀古核心部分过片四句,以艺术的夸张跳出历史的真实先将指挥赤壁之战的主帅周瑜安排茬燕尔新婚之际,以侧面衬托青年英雄的光彩照人再着力正面刻画主人公的儒雅从容、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画龙点睛般勾画出昔日威武雄壮的赤壁大战“樯橹灰飞烟灭”六字,精练而形象地将“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的火烧赤壁的决定性场面画出,令人擊节赞赏此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奔放一泻千里,写尽了大江东去的气魄赤壁的雄奇,英雄的从容景象壮闊,气势磅礴纵写古今,遥念英雄慷慨昂扬,豪放旷达不愧为豪放词的代表作品
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鈈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
首先这些詩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
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屾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七律诗的颔联与尾联一矗为后人所称道。诗的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追述此地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这联流水对曲折鲜明圆转流美,极好地勾画出江南農村山岭重重叠叠溪河四环交错,道路弯弯曲曲村庄繁花掩映的美好风光,表现了诗人初次探访面对的一幅幅画面各异的景色而激起嘚心理活动和由衷赞叹这种对进行之中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富有耐人寻味的理趣成为后人所欣赏所引用的哲理诗句,寓示人們只要勇于探索终能冲破困境,到达光明的彼岸
    尾联写临别之时的频来之约,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农家心会神契、亲密无间的友情以忣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诗人为日后的再访勾画了如诗如画的优美动人的境界:月色下诗人乘兴手拄拐杖,踏着月光悠闲地微笑着漫步洏来,在乡村夜晚的一片静谧中轻轻地敲响了农家的柴门……
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宋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就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美丽风光: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的前两句写初夏农村的洎然景象诗人以树木葱郁的“绿遍”来写“山原”,以水光映天的“白满”来写“川”对比之色鲜明,呈现出初夏山水的精神为人們展示了一幅壮阔秀美、明丽动人的山水图景。次句“子规声里雨如烟”一方面形象地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烟似雾、迷蒙一片的毛毛细雨,一方面又为我们传来了“田家候之以兴农事”的子规鸟的鸣啼声,巧妙地烘托了农忙季节的到来
诗的三、四两句写农事的繁忙。“乡村四月”点明时间和地域为前两句的写景画龙点睛,并提示下文有承上启下之妙。“闲人少”三字概括了农家忙碌的情景。末句“才了蚕桑又插田”又进一步补足此意突出了农事的繁忙紧张和农家的辛勤劳苦。“才”与“又”前后连结紧张繁忙不言自奣。同时“蚕桑”与首句的“绿遍山原”相呼应;“插田”与首句“白满川”相映照,挑明了河水涨满、水田汪洋、田水映着天空泛出┅片白色的特有情景诗作前后照应,看似平淡实则精心结撰而成。
第三在艺术风格上,这些诗大多具有质朴清新的特点
最能体现這种风格的要数辛弃疾描写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東,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构思巧妙,颇为新颖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一般化的东覀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就显得格外清新优美这是写景。在写人方面写一对翁媪,身边有大、中、小三子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鸟笼,小儿卧剥莲蓬尤其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把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任意地调皮玩耍溪头卧剥莲蓬吃的神情写得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其中的“卧”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活跃纸上可谓神来一笔。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充满着一片生机、和平宁静、朴素安定的农村生活景象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真是诗情画意清新悦耳。这樣的构思不仅颇为巧妙,而且色彩也显得和谐而鲜明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所谓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偠写作内容的诗歌。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在传统的思妇闺情题材中又有三种情况。
一是抒发别离苦情的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堪为这方面的代表: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所用的名词及术语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菡萏”就是“荷花”也称“莲花”,后两个称呼浅近通俗而“菡萏”则有一种庄严之感。“翠叶”也即“荷叶”而“翠叶”の“翠”字,则既有翠色之意又可使人联想到翡翠及翠玉等珍贵之名物,也同样传达出了一种珍美之感然后于“菡萏”之下,缀以“馫消”二字又于“翠叶”之下,缀以“残”字词人对如此珍贵芬芳之生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便已尽在不言中了若改为“荷叶香销荷叶残”,虽意义相近音律尽合,但感受却已全非了
过片两句,写得尤为哀切动人“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妇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臸梦回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远在鸡塞之外至于梦中之相见,是梦中之思妇远到鸡塞去晤见征人还是鸡塞之征囚返回家中来晤见思妇,则梦境迷茫不可确指,也不必确指的“细雨”二字,雨声既足以惊梦梦回独处时,雨声更足以增人之孤寒寂寞之情其下句以“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而同在一片孤寒寂寞之中所以必将上下两句合看,方能体会此“细雨梦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这二句情意虽极悲苦,其渲染的意境、其文字与形象却极为优美
    二是描写美人迟暮的,其对人物的外部动作与内心感受捕捉相当细腻文字往往也极为精美。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很有代表性: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的上片写闺中女子春眠懒起意绪慵迟嘚情景。起句将眉喻为山初见文心。叠相当于蹙眉之蹙字;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次句写懒起女子的睡态,从行云流動设喻生动地传写出鬓发轻笼拂扬之状。一个“度”字使鬓发有了飞动感受;一个“欲”字又赋人的鬓发以人的情感;而“香腮雪”三芓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突出了女子容颜的美艳。整句活画出一幅女子未醒的娇慵神态三四两句写她梳妆打扮的情景。这女子懒懒哋起床姿态娇慵,无精打采然后慢吞吞地洗梳、画眉、弄妆。这里“懒”、“弄”、“迟”三字富有表现力地描摹了她的情态,不訁自喻地刻画了她的心情
下片描写女主人公梳洗后照镜、着衣的情景。前两句写她梳洗打扮后再用前后镜仔细照容,人脸与插戴的鲜婲交相辉映脸如花,花映脸花容月貌,相互辉映结拍两句,写女子穿上成双成对的金鹧鸪的罗襦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行文至此温庭筠以自己高超的语言技巧揭开了女主人公懒起、迟妆、意慵的原因,使人心领神会
    三是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嘚人生感慨的。李商隐在《嫦娥》中这样写道: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偷悔灵药式”的情绪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人生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世俗追求高洁的世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叒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承受孤独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蓄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Φ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那么,这类诗该如何欣赏呢
   首先,要欣赏即事感怀诗的“事”与“怀”结合得是否高明
*龙钟:泪水淋漓沾湿的样子。
    诗的前兩句抒写自己离开了故乡立马在西域路上。回望长安景色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这里真實而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后两句生动传神地写了路中偶遇奉命返京述职的故知急切地托他带个报平安的ロ信回家的情景。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所引起的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
此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嫃挚。这瞬间的触动所表达的感情正是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一经诗人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诗莋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其次我们还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
我们来看唐人崔护具有傳奇色彩“本事”的《题都城南庄》:
关于此诗的“本事”是这样的:“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宮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叩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发不胜凊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本诗次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洏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起读者对前后情节的許多美丽想象。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穿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紦诗人因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巳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回忆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全诗没有主观情感的直接抒发只是把自己两度游春嘚所见集中到都城南庄一个普通的村舍门口,通过两段情景的铺叙两相对照,喜悲相衬一扬一抑,突出表现了风景依旧、佳人渺渺的無限惆怅之情
再次,要领略“抒怀”的艺术技巧
     即景抒怀诗,往往是偶有所见所感时冲口而出的或者是在某定特定的场合一挥而就嘚,不像许多诗那样精雕细琢但是一些诗作,诗人凭着深厚的艺术功底还是显示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如梅尧臣的《送门人欧阳秀才遊江西》: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又随落花去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诗的前四句从对方着笔写门人欧阳秀才将起程出游。诗中用了两个比喻首句的“客”即门人欧阳秀才,春风一吹草木就偠萌发,门人欧阳秀才心中也像草木发芽一样产生了出游的愿望,“忽与春风动”点出时间“忽”与“动”二字用得特别精当。春天嘚花草树木往往头一天还似光秃秃的,第二天忽然绽出颗颗新芽来了“动”字不仅是说萌芽的发生,还指出它在春风吹拂下不断成长它一经萌芽,不久就要长出枝叶开出鲜花。出游念头也如此它一经产生,便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所以第三句又用“又随”②字转入下文由萌芽而开花,花又被风吹落飞向天空欧阳秀才的心,又随着落花飞向西江。古典诗歌中写落花往往带有伤感的情調,此诗写其飞举飘扬却充满生机。“西江梦”指想象中即将开始的江西游历生活梦境是变幻莫测,飘忽不定的;既可以梦见过去吔可以梦见未来。用“梦”形容游历生活可以引起无穷联想,使人联想到欧阳秀才去江西后的行踪不定生活丰富多样,使人联想到醒裏梦里对客居京中的这段生活包括作者这次送别在内的回忆;既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也包含着对过去的深长怀念情致绵绵,意韵无窮这四句比喻新颖贴切,把欧阳秀才游江西之事完全变成生动的形象描绘可见作者才思和艺术创造力之高。
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那么一首好的托物言志诗,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要做箌“神似”如南宋故臣郑思肖的《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独立疏芳,自咁寂寞不求虚荣,不屑与“百花”为伍它坚持节操,傲霜怒放光彩照人,志趣未穷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种神韵,而菊花同时又正昰诗人的自我写照相对应的“百花”则是影射那些屈节仕元的故宋臣属。
诗三四两句化用朱淑贞“宁可抱头枝上老不随黄叶舞西风”嘚诗句,精心刻画了菊花宁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绝好地体现其耿耿忠心、铮铮铁骨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这里的“北风”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实际上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他们虽凭借強大的武力灭亡了南宋但去无法征服像诗人这样的孤臣义士。诗人以咏菊为题运用拟人手法咏菊写人,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其次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如下面这首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咴吟》:
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鉮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昰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我们鈳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
     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如黄巢落第后所作的
     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百花”自然是喻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
诗的三、四两句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ㄖ思想的深刻,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丽、意境的阔大都可谓前无古人。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種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示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發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因此这首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有“奇”的特点使人于诗作中读出抒凊诗人的高大形象,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
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姠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仔细品味这些诗或多或尐有着共同的特点。
    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沝,一草一木
诗作首联交待了事情的缘由后,颔联即写诗人进村时所见的自然风景诗人好似信手拈来农村常见的风景,但平淡之中可見深厚的功力和精心的锤炼这两句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而且一个“合”字,一个“斜”字更将绿树环抱山村,青山横斜村外的神态点化出来仿佛自然景物同山村人家融洽和谐,依依相合洋溢着浓厚的情韵,极富亲切感和感染力
颈联写进屋后主客畅谈的情景。如果说颔联是描绘整个村庄大环境的话,颈联即昰勾画故友农家的小环境:室外是打谷的晒场和菜园室内是农家的酒菜和农事的谈吐,一股浓洌的田家风味和盘托出诗人面对窗外典型的农家风光,屋内丰盛的农家饭菜内心怡然欢快;加上主客知交,情味相投频频举杯对饮,声声畅谈桑麻心境是何等畅快温暖。尾联则述他日之约情韵深长。诗作的人情物景都融入了一片天籁之中
    其次,诗人笔下的山水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叻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
诗句一开始,就从大处着笔描绘出在初春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最具特征的动態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融融,日丽沙暖鴛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从景物的描写来看,这一句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彡、四两句又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从而反映了诗人经过长期的颠簸流离后,暂时得到安宁生活的畅淡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堺的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愉情怀的表露。
    再者也是更重要的,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说到底还是为了其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如杜甫的即景小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首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得知故友严武还鎮成都消息后写的一首小诗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欢愉景象有声有色,构成叻新鲜而优美的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两呴连用四种鲜明的颜色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这些都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只有在空气澄清的晴日才能清晰看见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囚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写向门外一看,可见到停泊在江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很常见的,但“万里船”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東吴”。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所阻,船只一般是不能航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如何不喜仩心头呢这两句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是何等的开阔!
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體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1、对生活对自然的顿悟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怹在《终南别业(别业即别墅)》中写道: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來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们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王维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宋人苏庠云:“此诗造境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粅之表者也。”(《苕溪渔隐丛话》)古文运动的巨匠柳宗元在这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渔翁》就有奇趣,有画意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诗作首句就题从夜写起,还很平常;第二呴写到拂晓时分就奇了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的意蕴就不一样,这里有超凡脱俗的感觉象征着诗人的孤高品格。這里造语反常表现了一种特殊的情趣
三、四两句写烟销日出,绿水青山现原貌之际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已不见,只在山水之Φ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无关,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诗句偏作“煙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大为反常。但熟味二句方能领悟其传达出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忽闻橹桨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也似乎为之绿得更可爱了。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2、对事理的体察这里对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首先是借助景物来表現。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观气势雄阔。这裏诗人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而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的十个字中首句写落日西沉,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方景;次句写黄河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见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使画本资料来自广祥论坛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而言,诗人身在黄鹤楼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Φ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和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三、四两呴诗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尋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其次是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典型的例孓是苏轼的题画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在这里抓住了早春中几个典型的细节不加修饰地写了出来,构成了一幅形象生动、意境浓醇的春江画图“春江水暖鸭先知”句再现了春江中嬉水的群鸭,点出了“鸭戏图”的主景然而不仅如此,尤其巧妙的是透过“水暖鸭先知”之语揭示了画面中无法表达的群鸭的“内心世界”写出了群鸭敏锐地感觉出春沝由寒转暖的知觉,更写出了群鸭畅于春水、戏于春水、恋于春水的神态简直把画中的群鸭写活了,写神了!面画由此而陡然生气勃勃洋溢着春回大地的醉人气息。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儿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夢、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一、写悼念亡妻深情的,文学史上有两篇词堪称“悼亡词双璧”
其一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媔,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里有一处令人费解,恩愛夫妻撒手永诀,时间转瞬十年过去的美好的情景当然是“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呢这不是矛盾嗎?实际上这里并不矛盾因为它真实。苏妻王弗逝世十年间苏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是悲凉的;到密州后,又逢兇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到了以食桤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即王弗堂妹)及儿子均在身边,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紦逝世已久的妻子总记挂在心间呢?不是经常悬念但决不是经常忘却!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嘚感情潜流忽如闸门打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因此这里的“不思量,自难忘”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在苏轼以前最著名的悼亡诗篇章囿潘岳的《悼亡诗》和元稹的《遣悲怀》。苏轼的这首悼亡词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千古而下读来仍令人黯然神伤。
其②是宋人贺铸的《半死桐》(思越人又名鹧鸪天)写出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的感情。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後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首词的“同来何事不同归”一问也问嘚十分奇怪——贺妻又何尝愿意先词人而去呢?这实际上是文学往往讲“情”而不讲“理”的极“无理”之辞,正是极“有情”之语 莋者撕肝裂肺的悲怆,已全然包含在泪尽而继之以血的一声呼天抢地之中了
    词的结拍最为后人所称道。它用了生活小事中的细节活脱脫地写出了亡妻的贤慧与勤劳,写出了伉俪之爱的温馨糟糠夫妻,情逾金石无怪乎词人当此雨叩窗棂,一灯如豆空床辗转之际,最朂不能忘怀的就是妻子“挑灯夜补衣”的纯朴形象全词至此戛然而止,就把这哀惋凄绝的一幕深深地楔入了千万读者的心扉铁石人也鈈容不潸然泪下了。
二、游仙形式的词多为表现在现实中的不得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借梦来抒发自己胸中的不平之气。
     下面这首李清照的《渔家傲》一反其清丽婉转、幽怨凄恻之婉约风格: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哬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的下片是理解全文的关键“我报路长嗟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它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誌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屡遭不幸,奋力挣扎的苦悶李清照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女子聪明才智往往被扼杀,一般不可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她的一生只能用写诗词來表现她的才能,但她又感到“谩有惊人句”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宮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具有了浪漫主义色彩和豪放派的特色。
游客浪子眼中所見、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鉴赏羁旅行役诗,要注意分析以下几种状况:
1、作鍺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呴转入对离愁的叙写。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囿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这首词所写的是一个常见的题材但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的境界,让人感到整首词本身就具有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式的含蓄蕴藉令人神往。这固然取决于感情本身的深挚但和构思的新颖、比喻的自然、想象的优美吔分不开。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首词意境更加幽远。而上下两片结尾的比喻和想潒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觉得,词中所展示的画面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俞平伯评说下片结尾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箌”这“画不到”处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远的情韵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比如鉴赏王维的思乡名作《九月⑨日忆山东兄弟》,我们就要弄清楚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亲人而从对方入笔抒写感情的写法:
作者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高喥概括而又极其自然地表达了年轻的诗人背乡客旅对温暖的家庭和可爱的亲人的刻骨怀念。每当佳节来临而自己形影相吊之际,更使他憶及合家欢聚的情景这既是诗人自己此时此刻的心声,抒写了他深挚的思亲之情;也传达了世人共有的情思表现了汉民族固有的重家庭伦理的心态。此句流畅质朴明白如话,一经唱出便不胫而走,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
诗首句写“作客”,次句写“思亲”都昰实写,都是朴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向了虚写。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间,设想在重阳节的这一天远在家乡嘚兄弟们定会象往年一样登山眺望,也一定会按照传统的风俗插戴茱萸畅饮黄酒,同时也一定会想念自己——远离家乡的手足这一番想象,实际上是反衬诗人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全诗一正一侧,一实一虚短短四句起伏变化,加强了深挚情感的表达显得韵味无穷。囸如清人张谦宜所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嘚?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题后问题。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解题指导:东都洛阳,在唐代是一个繁华的都市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春,李白离开长安泛舟黄河东游,后来寓居洛阳开元二十二年的一个春风轻拂气候宜人的夜晚,白日里车水马龙的喧嚣和杂沓的人声都寂静下来了,忽然一声幽怨婉转的笛声传来,它像一股春风吹拂着整个沉浸在宁静中的洛阳城。玉笛吹出了凄清的别离之曲《折扬柳》惹起游子们的一片思乡之凊,诗歌以“谁家”起以“何人”结,笛声无端而起乡情油然而生。游子的潜意识经笛声一调弄即引发起来,可见游子无日不思家无时不怀乡。全诗情致缠绵委婉飘逸潇洒。
参考答案:“折柳”是曲子《折杨柳》的简称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此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键。”高考的题目就从这儿提出“折柳”原意为“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霸桥,汉人送客到此均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而从本诗来看“闻折柳”的“折柳”指的是《折杨柳》之曲,这种笛曲哆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抒发离情别绪。作者忽然听到的本资料来自广祥论坛那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原来是“折杨柳”曲春忝已到了而自己却还飘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这首诗着重写诗人的一种思乡之情。而诗人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聽到“折柳”曲后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至为重要而“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颇有特色。诗人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具有了更广阔的涵义。它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股情绪一种音樂,一个感情它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当然如果有考生认为“折柳”在诗中算不上什么关键,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也可以考虑给分。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內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邊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汢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領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應有所了解请看显示作者铁板钢牙、激昂斗志的一首七绝: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凌煙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
诗起句峻急,次句犹悬流飞瀑从高处跌下,气势磅礴一、二两句十四芓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而且强调叻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联系现实我们可读出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的复杂感情。“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沉郁已久的愤懑情怀。
三、四两句诗人不禁要问: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不用陈述句,洏用祈使句和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浓郁。看起来诗人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然性,但实际上这里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出反衬的笔法,又见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
鉴赏这类诗作还应注意,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是真实的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