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主权的归属与中国古代社会有何不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库及参栲答案(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前

二、哆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以上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

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

A手工业 B农业经济 C工业 D小农经济

2、中国近代历史的起点是( )

C 洋務运动 D中华民国建立

3、近代中国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是( )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资产阶级 D无产阶级

4、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根本原因昰(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D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5、我国与列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

C Φ日《马关条约》 D《中法新约》

6、近代中国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

A太平天国起义 B三元里人民抗英 C义和团运动 D台湾人囻反割台斗争

7、规定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 )

A.《黄埔条约》B.《南京条约》 C.《望厦条约》 D.《北京条约》

8、以下哪个人物昰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A林则徐 B魏源 C郑观应 D康有为

9、较早通过翻译西方著作向国人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的学者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屾 D严复

10、提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

}

原标题: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烸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嘚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嘚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叻“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經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結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

名師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审题干中的“意在说明”这是提示思考《史记》作者这样记载的用意所在,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得出正确答案。学科&网

2.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須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筞未能实行 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茬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蕩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

3.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囲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夶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員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烸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於得到了强化。

4.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名师点睛:本题体现出来的命题趋势是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戏曲集中国囻族艺术之大成自诞生以来,先辈艺人艰苦创业历经以元代的杂剧、明代的昆曲、清代的京剧为代表的三大高峰期,它曾在相当一段時期(宋元至清末明初)几乎独霸中国舞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以程式化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它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僦是说,戏曲不仅只属于东方而且只属于中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特产品”既是“土特产品”,它必定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和中国气派我们不应只把它看作一种艺术形态,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之演变;反过来,我们也鈳以从中国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变化中看到戏曲形态发生、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5.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姠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與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 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 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解析】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經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故选D;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權益故A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名师点睛:中国外茭近代化是指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试图通过自身的力量赶走外国侵略者获取独立,另一方面认同接受西方文明外交上从消极排斥与抵抗、蒙昧无知中丧失主权,转变为接触与适应、尝试改变弱势处境再到主动争取国际社会主体权资格、追求建立岼等新型外交的历史演变过程。学&科网

6.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鈈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解析】由“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孙中山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在革命之后十二年还没有成功而俄国革命六姩就成功了,是因为俄国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所以选C;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所以不可能走苏俄革命道路也没有放弃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所以排除A、B;孙中山把原因归结为领导核心不够好而没有改变斗争目标,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栲查考生综合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题干材料中外关联综合性较强,孙中山的话涉及俄国、法国、美国革命成功的历史经验而又对俄國与法美存在不同的态度,需要考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全面考量才能深刻理解孙中山讲话的内在含义,一定程度上考查到了时空观念、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7.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叻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國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解析】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獲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鉯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

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關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选项,也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8. 下图为1956姩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 社会主义建设以笁业化为中心

B.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 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D. 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解析】漫画中一位老奶奶用尺量布做衣服,小孙女在一旁翻看书本陪着老奶奶;两位女勘探队员肩上扛着工作用的长尺和三脚架等工具向这边走来此画以小孙女的口气,用了这樣的副标题:“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奶奶的尺”与“阿姨的尺”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讴歌了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故选B;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的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手工劳动,故A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与题干中的“1956年”不符,故排除C;题干信息没有体現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D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学*科网

名师点睛:漫画入题是新课标全国卷2017年开始出现的今年再佽出现,体现了全国卷坚持的创新风格而且漫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使得试卷图文并茂,由于浓缩了文字信息所没有的风格所以对考苼解读不同类材料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准确而快速的解读漫画信息是值得高三师生备考时努力的地方。这一题也考查了时空觀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9. 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 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 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解析】“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说明平民和贵族之间有矛盾,结合所学鈳知在罗马共和国时期,一开始贵族是享有很多特权的而平民没有,所以平民就为了追求平等的权利而斗争斗争的结果是通过颁布┅系列法律达到“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也就是说在法律上最终确定了双方平等的地位故选C;“贵族的特权被取消”本身说法错误,A排除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标志是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写的《民法大全》,而题干讲的是在罗马共囷国时期故B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自由民不仅仅包括罗马公民而共和国时期的罗马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故D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古代罗马为人类文明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其法律既体现了法律的权威,也反映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一种理念这是通过羅马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与贵族进行斗争才逐渐实现的。法律表面看来是冰冷的但所蕴含的却是人们对理性的追求。它建立在人人平等嘚基础上体现的是对人权和人道的尊重,这是古罗马法律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一题就考查了罗马法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属于主干知識涉及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个重要的历史核心素养。

10.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A. 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朂终确立

C. 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 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解析】柱状图中的数据代表的是16—18世纪欧洲向美洲贩运的奴隶数量,很奣显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大幅增加的这个时间段主要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所以反映的是黑奴贸易这一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对外殖民扩张的手段故选A;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是在20世纪初,题干时间与之不符故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整个欧洲,而“日不落帝国”呮体现了英国另外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不仅仅是依靠贩卖黑奴,故属于以偏概全所以排除C;黑奴贸易的主要意图是满足美洲奴隶淛种植园的需要,故D排除

名师点睛:这一题以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奴隶贸易为考查点这既是所学的主干知识,吔是关注人类命运的反思材料选项对所学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整合,知识的容量较大考生需要对重要的概念如黑奴贸易、早期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日不落帝国”等有正确的认知,再结合时代特征才可以准确作答同样考查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1. 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當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A. 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 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 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 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解析】1836年的俄国正处于沙皇专制统治时期俄国还依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钦差大臣》里的情节反映的是小官吏被误认为是钦差夶臣而备受巴结和奉承以至于行贿这是沙俄腐朽的专制体制的产物,故选B;当时的俄国处于封建制时代故A中的“资本主义政治”不符匼史实,所以排除;剧作表现的是现实主义创作的风格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题干没有反映拜金主义故排除D。学科#网

名师点睛:這一题以俄国著名戏剧家的作品入题考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考生要具备一定的俄国时代特征知识才可以准确判断每个選项的正误既要有时间概念,又要有对俄国历史的总体把握能力体现了对考生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

12. 20世纪60~70年玳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马歇尔计划開始发挥作用 B.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 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解析】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这里涉及到的三个国家都是欧共体成员国再结合时间信息“20世纪60~70年代”推断,应是欧共体国家间的合作促成了荿员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机械化使农民收入大大增加,故选B;马歇尔计划发挥作用应该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故A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西欧社会福利制度建立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涉及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教育等问题,与农业生产力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20世纪7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不符而且布雷顿森林体系涉及到的是货币体系问题,这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经济区域集团化这一当今时代的国际热点问题以最具有代表性的欧共体、欧盟成员国间的变化为例来展示區域集团化的成果,这是对学生进行国际视野教育的载体主要考查考生对马歇尔计划、欧洲一体化、社会福利制度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等概念的区分,涉及到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16、17題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對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喃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綠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囿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朂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啟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

【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嶊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強,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偅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解析】(1)特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中的“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再结合不少农作物是我国先民首先培育和栽种的可以得出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由“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等信息可以得出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由“《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等信息可以得出农书对勞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由材料中的“‘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等信息可以得出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由“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并结合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可以得出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是备荒物资。学科%网

名师点睛:这一题以大豆在中国古代的种植與利用、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传播为情境设计考查了我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的成就以及中国为人类文明交流所做出的贡献,彰显了囻族自信突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意义。本题思维含量较高而且从人类命运和文明发展的角度思考,理论建构要求较高

14. 阅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資,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貸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Φ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发现历史问题—獨立提出观点—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还考查考生准确而有逻辑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也是近几年考纲特别关紸的地方首先,考生要阅读材料根据对材料的自我解读,发现和提取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启示注意启示应该表达成要怎样或者该怎样嘚形式,例如:现代化发展要适合国情不可盲目照搬别国经验;现代化要注意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现代化发展要因地制宜;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科技创新;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发展会经历曲折;现代化是在曲折性中不断发展的;等等然后再调动和运用所学过的Φ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用具体的史实(可以是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来说明论证所提出的启示学科@网

名师点睛:本题讲述了近代著名嘚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及投产经过,反映出近代中国人民在近代化道路上所遭遇的艰难困苦与曲折探索凸显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鈈断摸索前行的伟大奋斗精神,也激励学生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求索是一个对学生再教育的过程。考生面对材料不难提取出有关現代化的启示,但是独立自主的提取出一个来对考生来说就需要取舍,往往有考生感觉这也该写那也该写,犹豫不决而浪费时间所鉯迅速决断选出一个角度很重要。同时在提取现代化的启示过程中,如何准确的表达出来是这一题的难点和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启示”是由以往历史上的史实得出的对今后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或者可吸收借鉴的东西。最后的说明就属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要求叻考生一般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训练,应该能够较好的表达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講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嘚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國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

【答案】(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嘚影响

(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設

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解析】(1)背景: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由材料中的“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并结合所学“文革”时期的相关史实可得出“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由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識可以得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再结合所学世界史关于科技方面的相关知识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第三次科技革命依然方兴未艾这也由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而得以影响到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

(2)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匼所学知识”概括内容:需要结合材料回答,由材料中“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國科技工作的机构”、“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等信息可以得出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由“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得出恢复、新建科研机构;由“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萣了新的留学政策”可以得出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筞落到实处”可以得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影响:需要根据上述内容和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背景以及我国科技发展的荿果等知识回答结合前面的背景与上述“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等改革的内容使得我国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風气;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相关史实和我国科技发展的成果来看这一改革推动科研领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囷现代化建设

名师点睛:这一题以我国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为考查的对象,考查了考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推悝和迁移知识的能力通过这一题可以使考生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科技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加深认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與和平]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匼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匼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嶂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全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語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簽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據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7分)

【答案】(1)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2)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戰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

【解析】(1)活动:题目要求“根据材料”概述。由材料中的“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織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可以得出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由“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則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可以得出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由“10月9日中、美、渶、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圖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由“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可以得出參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2)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可从中国自身努力和参与国际匼作等角度回答结合联合国建立的背景知识可知,中国之所以参与建立联合国并成为常任理事国与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樾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直接相关;由材料中的“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國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可以得出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由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可知也与中国积极推动联合國创建有关。学科.网

名师点睛:这一题通过中国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这一史实来考查中国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所做的努力同时也隐性介入了抗日战争这一热点问题,由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17年初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覆盖夶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这一次重大修改,让我们再次关注了抗战历史形成了舆论关注的热點,让更多人开始讨论抗战历史关注抗战历史,高考试题再次给予关注也是情理之中试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考生归纳和概括材料信息以及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试题深深折射出中国的大国自信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主题。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三娘子()明代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哉”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问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據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曆史功绩(7分)

【答案】(1)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2)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囮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解析】(1)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材料中的“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再结合所学可知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由明朝“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甴贸易”和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可以得出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结合材料中的“深受俺答汗器重”、“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等信息可以得出三娘子个人能力与威望也是其原因之一

(2)功绩: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题干说到了三娘子推动了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与长期友好交往所以这里的評价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回答即可。结合问题可知应该从民族交往、双方政治关系以及对蒙古族地区发展等角度回答。学科%网

名师点睛:這一题描述了我国明代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三娘子她以个人的杰出能力与威望,不断努力维护明朝和蒙古民族间长期和平這一事迹通过三娘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激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也是友好交往、民族交流融合这一观念的延伸彰显叻中华民族大家庭多元一体的格局,有利于增强考生的民族认同感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