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用过程,参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用的大气成分有哪些

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这么严重的雾霾?
  |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秦金月
编者按:近期频繁袭来的大范围严重雾霾,不时启动的空气重污染预警,让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人们心中焦虑。
“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这么严重的雾霾?”“这几年治霾究竟有多大成效?”“什么时候能一直呼吸洁净的空气?”……当空气重污染过程频发时,不少人发出疑问。
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和“心肺之患”相关的这些问题,也是本报记者心中的问号。连日来,记者专访了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一起来看看专家学者们的详细分析。
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张小曳:国家大气污染专项项目“我国大气重污染累积与天气气候双向反馈机制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成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欧阳志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兵: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
常纪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马学款: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张恒德: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副主任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近期雾霾比较重、比较多,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因还是污染排放大,不利气象条件也是重要的配合因素”
贺克斌:1990年以前,北京也有类似扩散条件不利的天气,但并没有发生重污染。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燃煤、机动车等排放的污染物翻了四五番。随着污染物排放量上升,成霾的气象门槛逐年降低。气象条件稍微差一点,就发生雾霾,再差一点,就发生重雾霾污染。
目前,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均在近2000万吨,而且污染物主要集中排放在东部、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张小曳:主因还是污染排放大,不利气象条件也是重要的配合因素。气候变化和霾之间的联系机制,科学界还在研究。中国工程院对《大气十条》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显示,京津冀区域的污染气象条件,2014年比2013年转差17%,2015年比2013年转差12%。总体来讲气象条件是比较不利的。当然,主要是目前污染物排放还没有降到位。如果能降到位,即使在不利气象条件下,雾霾持续时间和出现次数都会减少。
欧阳志云:发生重污染天气,我觉得人为的污染物排放是主因。天气条件是形成雾霾的外部环境,如果没有那么多污染物排放,即使天气不好,污染物浓度也不会那么高。
从天气气候条件来看,随着全球变暖,发生了哪些变化?
“冬季气温偏高,对霾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周兵:天气气候条件在霾的发生、发展、消散等多个环节中都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变暖,大气边界层稳定度、冬季小风日数、大气环境容量等方面发生变化,对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2014年以来,全球温度不断打破纪录。2014年曾经是全球最暖年,但2015年打破了2014年的纪录,2016年又将会再次打破2015年的纪录,而且破纪录的幅度可能进一步增大。气象监测数据显示,近十年来,京津冀地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风速减小。京津冀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也就是大气容纳污染物的能力,总体在变小,这一点是明显的。
刚刚过去的2016年12月,是我国1951年以来最暖的12月,全国平均气温比多年平均情况偏高2.6℃,北京偏高1.6℃左右。这是极其极端的状况。这么暖的温度为大雾霾过程提供了重要背景,冬季气温偏高,对霾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张小曳:温度、气压、风力、湿度等气象条件都跟霾或多或少有关,同时,雾霾还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会使大气层结更加稳定,这是国际上已形成的共识。也就是说,在全球变暖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导致污染的天气条件总的来讲是不利的,容易导致雾霾不断加重。前不久,欧洲一些地方也遭遇了空气污染现象。
气象探测仪器观测到,前几天北京上空出现了高度差不多1000米的“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回事?
“逆温形成污染,污染加剧逆温,恶性循环,越来越重”
马学款:逆温现象是自然界一直都有的。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中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气象学上称它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的种类很多,大家常说的逆温往往指辐射逆温,它是由夜间地面长波辐射导致近地面温度快速下降而形成的。逆温是一种典型的大气层结稳定现象,这种现象在冬季尤其常见。
大气污染物除了水平扩散,还能向天空垂直扩散。如果大气层结稳定,气温呈现下低上高的状态,即出现“逆温层”的时候,它就像大被子一样覆盖在近地面,阻碍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使“混合层”(近地面空气可以在其中上下混合交换)高度,由较高时的上千米,大幅降低至几百米甚至几十米,导致污染物的扩散受到抑制。
张小曳:人类活动对逆温现象也有影响。污染物集中在低层大气中、出现霾时,气溶胶的总效应是“冷却效应”,使得低层降温幅度高于上层降温,会使得逆温加重,大气层结更加稳定。逆温形成污染,污染加剧逆温,恶性循环,越来越重,必须要有一个天气过程带来的冷空气,才能破坏这种循环。
有时大家感觉风并不大,但雾霾短时间内就消散了,这是为什么?
“逆温层结的破坏、大气垂直扩散能力加强等因素,均有可能对霾起到清除作用”
张恒德:风速的增大、风向的转变、湿度的减小、有效的降水、逆温层结的破坏、大气垂直扩散能力加强等因素,均有可能对霾起到清除作用。
受建筑物遮挡等因素影响,有时体感风速较小,但近地层的风速已经达到一定的量级,对污染物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另一种可能性是在持续弱偏北风的作用下,近地层相对湿度显著降低,污染物逐步稀释扩散;另外,大气的逆温层结被破坏、污染物垂直扩散能力加强等原因,也可以使得霾减弱消散。
雾霾是多种污染物共同造成的,需要协同减排。目前的重点应该是什么?
“应对重污染时,把氮氧化物排放降得更低一点,可能效果更明显”
贺克斌:《大气十条》针对的是以下几种污染物:一次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这一顺序也是按照实际减排力度大小排列的,一次颗粒物、二氧化硫减得多些,氮氧化物次之,挥发性有机物减得少些。
氮氧化物的主要来源包括燃煤(燃煤电厂、工业锅炉、散煤)、机动车等。氮氧化物既是硝酸盐的前体物,也是形成硫酸盐的氧化剂。在冬季应对PM2.5重污染时,在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的基础上,把氮氧化物排放降得更低一点,可能效果更明显。目前,电厂已经做到超低排放,进一步的减排空间已经很小了。下一步要加大力度治理工业锅炉、散煤、机动车等。
“十一五”时期,有专家建议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同时列入总量控制,但最终只有二氧化硫列入。“十一五”期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4%,氮氧化物排放上升超过30%。从“十二五”开始,氮氧化物被列入总量控制。相对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的时间积累比较短,这也是其减排面对的挑战。
目前,挥发性有机物还没有纳入总量控制,氨的治理还没有实质性动作,这会对整个大气环境治理效果产生较大影响。氨是大气细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其排放量的增加有可能抵消其它措施的减排效果。
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什么时候才能蓝天白云常在,冬季也能一直呼吸到清新空气?
“雾霾是几十年的发展积累形成的,必须要有中长期的防治战略和科学措施”
贺克斌:如果京津冀一体化顺利推进,能够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方面有所突破的话,减排会加速。但是,北京等地PM2.5浓度要降到35微克/立方米(国家二级标准),需要10到15年,要到2025年以后。
治霾,没有一招制胜的办法,需要较长期和多方面的努力。
欧阳志云:随着人们对雾霾危害的认识,对控制雾霾污染的重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雾霾会逐渐得到控制。
常纪文:经过治理,目前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有所下降,但PM2.5前体物的浓度仍然是发达国家的10倍左右。总的来看,今后10年,中国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体上处于跨越峰值并进入下降通道的转折期,到“十三五”末期和“十四五”初中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拐点可能全面到来。
补齐生态环境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既要有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紧迫感,在战略部署上也要有必要的耐心,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方式、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在发展中科学、稳妥、分阶段地解决环境问题。雾霾是几十年的发展积累形成的,不是一年两年可以根治的,必须要有中长期的防治战略和科学措施。
从近期发生的空气重污染过程来看,下一步还需要采取哪些更有力的治污措施?
“减排必须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上下更大功夫”
贺克斌:头几年的减排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目前各地更多是在末端治理上使劲,包括超低排放、提标改造等,要找新的减排量,必须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上下更大功夫。现在排放量有所减少,但留在空气中的污染物还足够多,因此效果还不明显,必须进一步大幅度削减污染物。
目前有30多个城市正在进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的编制试点工作,对各种排放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PM10、PM2.5等9种污染物进行调查,做到大气污染物全覆盖。这对搞清楚并控制住污染源非常重要。
环保部每次开展空气重污染督查时,都能发现不守规矩的企业。有减排技术、设备,如何保证技术、设备得到充分使用,还需加大监管力度。完全靠人的“自觉”是靠不住的,抽查也不容易。监管需要好的技术手段,国家应该多投入一些资金研究监管技术。排污总会留下痕迹,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追踪,把漏洞、歪路堵住。否则,可能纸上统计减了很多污染物,实际上大打折扣。
常纪文:京津冀和周边地区应通过科学管理等手段,缓解雾霾问题。比如,优化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结构,遵循地理、气象、生态等基本条件,开展“多规合一”,打非治违,形成科学的、可持续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以最坚决的态度执行城市开发利用边界制度,防止各城市主城区、各区县城区等的范围继续膨胀,超过区域生态环境容量。
什么是气溶胶?
气溶胶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粒子的总称。PM2.5指的就是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气溶胶粒子。
气溶胶含有各种微量金属、无机氧化物、硫酸盐、硝酸盐和含氧有机化合物等。它们能作为水滴和冰晶的凝结核、太阳辐射的吸收体和散射体,并参与各种化学循环。
按其来源,气溶胶可分为一次气溶胶(以微粒形式直接从发生源进入大气)和二次气溶胶(在大气中由一次污染物转化而生成),它们可以来自被风扬起的灰尘、海水蒸发而成的盐粒、火山爆发的散落物以及森林燃烧的烟尘等天然源,也可以来自化石和非化石燃料的燃烧、交通运输以及各种工业排放的烟尘等人为源。
制图:蔡华伟
中国政协频道 新闻热线/商务合作:010-  传真:010-  合作QQ: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号 京网文[5号
| 法律顾问: |
| 对外服务:友情文字链接&&&&南京大气资料服务中心
“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健康影响与应对机制”联合重大研究计划2015年度项目指南
&&&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围绕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及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正式启动“中国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健康影响与应对机制”联合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该联合重大研究计划包括两部分内容:“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与应对机制的基础研究”和“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 第一部分 中国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与应对机制的基础研究&&& 中国大气污染成因复杂,是环境领域的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大气复合污染来自于多种污染源排放的气态和颗粒态一次污染物,以及经系列的物理、化学过程形成的二次细颗粒物和臭氧等二次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与天气、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高浓度的污染,并在大范围的区域间相互输送与反应。大气复合污染应对机制研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治理大气复合污染的创新思想来源于对大气物理、化学过程的深入认识,揭示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发展应对机制需要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 一、科学目标&&& 旨在围绕大气复合污染形成的物理与化学过程与控制技术原理的重大科学问题,揭示形成大气复合污染的关键化学过程和关键大气物理过程,阐明大气复合污染的成因,建立大气复合污染成因的理论体系,发展大气复合污染探测、来源解析、决策系统分析的新原理与新方法,提出控制我国大气复合污染的创新性思路。&&&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部分的核心科学问题是:“大气复合污染形成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及控制的关键技术原理与应对机制”,将围绕以下三个关键科学问题组织实施。&&& (一)大气氧化性与大气复合污染生成的关键化学过程;&&& (二)大气多尺度物理过程与大气复合污染的相互作用;&&& (三)大气复合污染的关键控制技术原理与应对机制。&&& 三、2015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和项目布局&&& (一)大气复合污染来源识别。&&& 大气复合污染的应对机制研究依赖于准确的源排放质量。针对我国大气污染源排放已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缺乏对已有源清单的质量和不确定性的系统综合分析,一些关键源(如氨、挥发性有机物、生物质燃烧、矿物颗粒物)的清单还很不全面、不确定性还很高。此外,大气复合污染来源复杂且处于快速变化中,为此需要综合利用高分辨率源清单、离线和在线大气化学优化测量手段及空气质量模型发展高时间分辨率的源解析原理与方法;以及发展源类快速判别和动态定量的前沿方法,建立多种源解析方法综合校验体系。 &&& 2015年通过2-4个培育项目优先支持氨、挥发性有机物、生物质燃烧、矿物颗粒物的源清单建立与校验(京津冀地区);以2-3个重点支持项目优先支持大气复合污染过程来源解析的新原理与新算法研究,发展高时空分辨率源解析方法,探索污染源类快速识别、动态定量与综合校验。&&& 由于“中国-英国大气污染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已经布局一个北京市来源辨析和释放清单研究重大项目(1500万元),本计划不再设置北京地区类似项目。&&& (二)大气复合污染生成的关键化学过程。&&& 大气氧化性与自由基化学:大气氧化性决定了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生成和去除,是大气复合污染形成的核心。大气氧化性主要由对流层中大气自由基化学决定,揭示大气自由基化学是大气氧化性研究和大气污染成因研究的核心挑战。&&& 新粒子生成与颗粒物演变机制:目前对大气气态前体物如何通过气粒转化形成二次颗粒物,尤其对二次有机气溶胶形成机制认识还很不清楚。新粒子生成与颗粒物演变机制是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理的重要前沿基础和挑战性科学问题。&&& 大气颗粒物表/界面的多相反应机制:在中国目前的大范围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严重超标时,大气颗粒物的多相反应机制可能起着关键的作用,但目前对这一类反应及其在灰霾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了解非常有限。&&& 2015年通过2-3个培育项目、3-5重点支持项目优先资助大气复合污染形成中关键化学机理的实验室过程研究,以及观测技术原理研究;通过3-5个重点支持项目优先资助在颗粒物浓度高、大气氧化性强、来源繁多、化学反应机理复杂的区域(华北、长三角)开展大气复合污染生成关键化学过程的观测、模式模拟与分析研究;通过2-4个重点支持项目优先资助挥发性有机物的光化学反应的观测、模式模拟与分析研究(优先考虑光化学反应活跃区,如珠江三角洲,及其与其他区域的对比研究)。&&& 支持研究方向包括:大气自由基在局地与区域尺度上的收支分析及循环机制,大气自由基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及其对大气复合污染生成的贡献,生成大气自由基的化学过程及其前体物;大气纳米颗粒物化学组分测量原理与技术,大气新粒子形成和生长中的化学机理,大气气态有机物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关键机制;大气单颗粒物的组成与混合状态观测原理与技术,不同来源颗粒物及其混合状态下的表面、内层结构特征;大气颗粒物界面快速催化过程和气-固-液多相反应机制。&&& (三)大气物理过程与大气复合污染的生成。&&& 大气物理过程与大气复合污染的相互影响机制:大气物理过程在多种尺度上决定着大气复合污染的生成,控制着大气污染的积累、输送和地-气交换。而大气污染物也通过影响光学-辐射特性、参与云雾形成影响大气物理过程。 &&& 大气重污染过程与边界层结构变化:大气复合污染的形成与大气边界层结构密切相关。在重污染形成过程中,尤其需要研究大气边界层的特征及其与大气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机制,边界层结构变化对污染物积累、重污染事件形成的贡献。 &&& 气候变化与我国大气复合污染的联系:大气复合污染与气候变化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为把握大气复合污染的长期变化,科学认识大气复合污染长期变化中的天气气候因素和污染排放因素的相对贡献,需要深入研究各种形成大气复合污染的大气成分长期变化、导致大气复合污染的气象条件的长期变化规律,揭示其与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 2015年以2-4个培育项目,6-9个重点支持项目优先资助华北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少量具有典型地形或下垫面类型地区的观测试验与模拟研究;以1-2项培育项目,3-6项重点项目,优先资助覆盖全国范围又重点关注主要重污染区(包括华北、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东北等)的诊断和模拟研究,对象包括不同季节(冬半年、夏半年)、不同类型污染下的气候条件以及空气污染与天气气候的相互作用。&&& 与研究方向(三)大气物理过程与大气复合污染的生成有关的申请项目,应该考虑和设计对大气物理过程与大气化学过程耦合对大气复合污染形成的作用机制,项目遴选将优先考虑充分体现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过程耦合过程研究内容的申请项目。&&& 支持研究方向包括:大气物理过程与大气污染物的输送、化学转化及清除的相互作用机制,大气污染物、辐射、云与降水的相互作用;大气污染物边界层垂直探测新方法,大气重污染过程的大气边界层特征及理化结构,边界层结构变化与重污染过程相互作用机制;气候变化对大气复合污染长期变化的影响机制,大气污染物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四、遴选项目的基本原则&&& 本部分主要资助“重点支持项目”,同时支持少量“培育项目”和“集成项目”。对于有很好的创新学术思想和研究价值,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成果积累,且对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有较大贡献的申请项目,将以“重点支持项目”予以资助;本部分将以“项目群”的方式资助针对重点地区(尤其是华北和长三角地区)和集中科学问题的研究。对于有较好创新学术思路和研究价值,研究区域在华北、长三角以外且有地域特色的申请项目,将主要以“培育项目”方式予以资助。本部分拟以“培育项目”的方式资助科普项目1项,要求该项目对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科学发现给予追踪科普报道。本部分在后期将主要以“集成项目”的方式,资助对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有决定作用,能实现本部分资助的观测实验和数值模拟的集成,对大气污染治理决策起到科学支撑作用的研究。&&& 申请书选题应符合本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原则,解决与计划总体目标紧密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突破理论与技术方法瓶颈。项目申请书应瞄准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突出有限目标,强调原创性与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论述对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的贡献,以及与其他已获得资助的相关项目或项目群之间的关系。不符合《指南》的申请将不予受理。&&& 五、2015年度资助计划&&& 本部分总经费为2.0亿元,预计执行期为6年,立项资助主要在前4年进行。拟资助“培育项目”12项,“重点支持项目”50项,集成项目1项。&&& 2015年度计划资助“直接费用”8000万元,占总经费40-50%。拟资助20-30个“重点支持项目”,平均资助强度320万元/项,项目执行期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16年1月-2019年12月”;拟资助10-12个“培育项目”,平均资助强度100万元/项,项目执行期为3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16年1月-2018年12月” 。&&& 第二部分 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发达国家百年经历的不同工业发展阶段的大气污染问题在我国以压缩的方式同时集中显现。最突出的便是近年来频发的大气雾霾,其涉及区域广、强度高且持续时间长。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来源与成因复杂,其毒性组分和致毒机制不清,不能照搬国外研究模式与结果解析,因此,结合我国大气雾霾的特点,开展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机制与健康危害研究,将对解析我国雾霾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创新雾霾的毒理与健康危害研究的方法学和理论体系,推动我国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重大研究计划拟组织化学、环境、毒理学、生命、医学等多学科领域专家进行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合作攻关,通过理论与方法学创新,在探明细颗粒物关键致毒组分与毒性机理的基础上,研究其生物效应和与疾病危害相关的影响机制。&&& 一、科学目标&&& 旨在围绕大气细颗粒物毒理机制与健康危害的重大科学问题,解析雾霾关键毒性成分及其来源和暴露途径;提出并建立人群长期暴露评估的方法,阐明我国雾霾高发地区典型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暴露特征;寻找并利用代谢组、遗传和表观遗传生物标志物,解析细颗粒物对关键信号路径的扰动作用,诠释我国特征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生物学效应和毒理学机制;揭示大气细颗粒物可能诱发的机体应答与机体损伤作用机理,阐明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与相关疾病的联系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部分的核心科学问题是“大气细颗粒物的毒性组分、毒理机制与健康危害”,将围绕以下三个关键科学问题组织实施。&&& (一)典型区域大气细颗粒物的毒性组分及暴露研究方法;&&& (二)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生物学效应与毒理学机制;&&& (三)大气细颗粒物的健康危害效应。&&& 三、2015年度拟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 (一)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来源、演化与甄别。&&& 雾霾的发生伴随着大量组分复杂、毒性不明的二次细颗粒物的生成。解析细颗粒物中对健康损伤起关键作用的毒性组分是研究雾霾对健康影响所面临的挑战。2015年优先支持效应导向的细颗粒物组分鉴定、甄别、来源追踪方法研究,探索颗粒物组分活化和毒性增强的环境过程机制;关注我国典型区域大气细颗粒物形态、一/二次粒子比例及毒性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二次粒子形成过程中无毒组分的活化及新毒性物质的生成。 &&&&& (二)大气细颗粒物的暴露组学。&&& 细颗粒物污染是典型的复合污染,其人群暴露同时取决于组成特征、暴露方式、暴露剂量和暴露频次等多重因素。2015年支持基于暴露组学研究理念,发展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人群长期暴露评估理论和方法,研究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暴露标志物,关注细颗粒物个体暴露评价方法研究,以及与本研究相关的海量数据采集、处理及系统生物学方法的探索。&&& (三)细颗粒物组分与生物分子的交互作用及毒性机理。&&& 环境污染与生物分子作用是污染致毒的起点,细颗粒物组分与毒性作用通路关键生物分子作用认识的匮乏致使难以厘清其引发毒性效应的分子机制。2015年支持细颗粒物组分经核酸损伤、修饰等诱发的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研究,关注细颗粒物组分可能引发的靶蛋白功能障碍和相关机体应激反应;研究大气细颗粒物组分的生物屏障穿透性评价和细胞内分布、示踪与表征方法,探求细颗粒物组分与生物分子作用及其对关键毒性作用通路的干扰。 &&& (四)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人群健康危害的流行病学研究。&&& 细颗粒物污染的特征效应标志物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缺失使得当前流行病学数据无法确认污染与区域高发疾病的关联并支持健康危害机制的解析。2015年启动细颗粒物污染的效应标志物和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研究,资助细颗粒物所致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功能异常等短期健康效应的定群研究,根据已有基础启动细颗粒物污染与慢阻肺等疾病相关的队列研究。&&& (五)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健康危害机制。&&& 已有人群调查数据显示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与哮喘、慢阻肺等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疾病乃至肺癌等恶性肿瘤的高发有关。由于疾病成因复杂,细颗粒物毒性组分在致病过程中作用不明。2015年重点资助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诱发呼吸系统炎症及靶器官功能紊乱的生物学机制,探索与之相匹配的大气细颗粒物诱发特定机体损伤的细胞、组织、动物模型和评价方法学。&&& 四、遴选项目的基本原则&&& 本部分主要以“培育项目”、“重点支持项目”和“集成项目”的形式予以资助,三类项目在资助强度和实现目标上有所不同。对有较好的创新学术思路和研究价值,但尚需进一步探索研究的申请项目,将以“培育项目”方式予以资助。对有很好的创新学术思想和研究价值,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成果积累,且对重大计划总体目标有较大贡献的申请项目,将以“重点支持项目”的方式予以资助。对实现重大计划总体目标有决定作用的研究方向,将以更大支持强度的“集成项目”方式予以资助。申请书选题应符合本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原则,解决与计划总体目标紧密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突破领域方法瓶颈。申请书应瞄准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突出有限目标,强调原创性与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论述对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目标的贡献,不符合《指南》的申请将不予受理。&&& 五、2015年度资助计划&&& 本部分计划总经费为2.0亿元,预计执行期为8年,立项资助工作主要在前6年进行。&&& 2015年度计划资助“直接费用”约5000万元,占总经费25%。拟资助“培育项目”约30项,平均资助强度90万元/项,项目执行期为3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16年1月-2018年12月”;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约8项,平均资助强度300万元/项,项目执行期为4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16年1月-2019年12月”。&
版权所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 邮编:100085
电话:010- 传真: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气保温作用原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