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孤江垂钓解释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当前位置: >>
古诗词鉴赏题目
第三章 古诗词鉴赏 第一节 诗 第一部分 三年高考题荟萃 2010 年高考题 (10 年全国卷Ⅰ)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分) (8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 :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 物,而为人所忌恨,仕
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 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 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 施展才能。 (10 年全国卷Ⅱ)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v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 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 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 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 “无奈” “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 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 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 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 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10 年北京卷)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 题。 分) (7 古风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 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 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 的感受. D.九、 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 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 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 分) (4 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 这首诗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 “梧桐巢燕 雀,枳棘栖鸳鸾” ,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广阔无边。 ③、被,覆盖。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 ④、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 ⑤、徂(cú)晖,夕阳的余辉。 ⑥、帜棘,有刺的灌木。鸳,通“t” 。相传t雏非梧桐不栖。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 息的树木, 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 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 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 ⑦、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行 。 路难》 ,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 。 参考答案: (1) 分) A (3 (2) 分)要点: (4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10 年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分) (8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 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liàng) :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 样的品性?(3 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分) (5 译文: 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 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 (1)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 。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 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10 年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 情的哪两个句子?(2 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 “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分) (4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 (4 分) 【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 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 “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 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 ,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 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 “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 三层。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 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 “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 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10 年陕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 8~9 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 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 、 、 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 分) (10 年福建卷)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分) (6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 分) (1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应”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 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答案:踏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 析鉴赏。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 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 (3)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 A 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答案:A (10 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 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 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 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 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 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 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 【试题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 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 “请缨” ,典出《汉书.终军传》 ;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 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理解鉴赏评 价) 【试题解析】 一般认为, “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 ,分别是修辞手 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 是描写和抒情)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 、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 渡、照应等) 。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 法还有“对偶” ;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 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 用兵,烟尘犯雪岭” “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 “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 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 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 比; “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 情对比,等等。 【诗歌简赏】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 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 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 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 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 事推到了雪岭, 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 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 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 “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 吗?尾联 “济时敢爱死?” 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 特别是朝臣的忠告, 又是对自己的鼓励, 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 ,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 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 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10 年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 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 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10 年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 , 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 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分) (6 8、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 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 ,也可给分。 )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 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 “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9、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 ,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 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 也可酌情给分。 )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 “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 ” 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 “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 接点出“雨” ,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10 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22―23 题。 分) (6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 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分) (3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 分) (3 22、参考答案: “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 、和“月”人格化。 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3、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 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 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 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 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 年)第二次 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v元年(1086 年) ,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 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2009 年高考题 1.(09 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 “悠悠” ,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 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 准备,打下了铺垫。 (2)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 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 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 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 、 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2.(09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杜 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 、 答: 答案 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 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 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 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 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 抒发了 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 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 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 达更富有韵律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 首先通读全文, 结合背景, 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 第⑴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 “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 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第⑵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 3.(09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 ,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 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解析 鉴赏诗的内容,理解主旨。 这是一首咏物诗, 理解咏物诗就要抓住作者所吟咏事物的特征。 诗中作者着力描绘的形象是 “竹” ,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 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色侵书帙晚”一句描绘竹子的形象,注意描写的是竹影,结合全句加以描绘。注意鉴赏具 有刻画效果的词语,即要锤炼的字“侵”的动态效果和“晚”字的衬托效果。 理解诗的主旨要紧扣住诗的最后一联“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因为咏物诗往往寄寓作 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断。这种题的答案不求一致,但求合理。就 像对诗经中“窈窕淑女”的理解一样,她可以是现实的人,也可借喻理想,这里也求一致。 但是,出题人在设置考点时似乎对内容的考查拟题重复,前两个小题都是对形象的鉴赏,虽 然一概括一具体,但我本人觉得这一点有些欠缺。 咏物诗往往扣住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阅读鉴赏时要注意抓住咏物诗的 这些特征就可以读懂了。解题时注意考题的考点,注意筛选答案要点。 4.(09 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 ,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 答案 (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 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 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 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 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5.(09 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答: 答案 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解析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 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 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 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⑵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答案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 、雁“断” 、月“新” 、潮“生”的凄迷 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 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 D,鉴赏评价。考 生通过解答第⑴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 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 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 “情”为全诗;二是答出 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 ;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 6.(09 年全国 I\陕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 ,自号 石湖居士。②姜夔(?)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 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 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 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⑵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 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 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 “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 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解析 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 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 ,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 ,理解内 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鉴赏 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 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 “桥西一曲水通村” ,自然是江 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 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 ,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 的痕迹, 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 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 桃花源一样。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 “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 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 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 以“家在石湖人不到” 。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 , 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 “藕花多处别 天门” ,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 的品格、胸襟、情趣。 7.(09 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 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 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 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 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 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 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 “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的思 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 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 , 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 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 ,理解内容,分析 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鉴赏 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 。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 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 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 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 ,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 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 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 “昨夜秋风” ,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风” 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 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 对敌人动向的明察 秋毫。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 有利季节。因此, “昨夜秋风”一到军城 ,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 眺, “朔云”“边月” 、 、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 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 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 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将 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 乘胜追击敌人, 彻底歼灭他们, 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 “更 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 、 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写景, 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已经知己 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有如此坚实的思 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令人感到自 然可信、豪气倍增。 8.(09 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 ,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 加以说明。 答: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 。 影) 。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 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解析 第一小题:明写好找,暗写相对难些。 “暗写”也就时侧面描写,结合诗歌和平时所 学,一般不难判断。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 : 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 里白沙堤。 ”通过“几处”“新燕”“浅草”等表现“早” 、 、 。 第二小题:题目考查写景的手法、角度。考生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从修辞、写景的顺序、 角度、炼字等方面作答。 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 岳阳城。 ”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 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 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 上波纹不起。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 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 虫儿活动时的OO@@的声响。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 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 ,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 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末联回应“积水涵清” ,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 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 明之处就在此。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 ,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 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 : ” : 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 ” : ” : 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 : ”应该说,此诗“浮萍破处见山 影”也一样精彩。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张先(990─1078)北宋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 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佑二年(1050) ,晏殊知永兴军(今陕 西西安) ,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 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 衰」《石林诗话》卷下) ( 。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 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 词写得很有情韵。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 。 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 《天仙子》; )「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 ( 朝欢》; )「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一丛花令》中有「沉思 ( ) 。 细想,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生动。贺裳在《皱 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 。诗歌在当代也享有盛名。 其词含蓄项正,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史里影响巨大,在词由小令向慢词的过 渡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正堂清末词家陈廷焯云: “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堍此 则为晏殊 欧阳修 、为温庭筠韦应物 ,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 秦观柳永 、为 苏 轼辛弃疾、为周邦彦姜夔,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 ”《白雨斋词 话》唬洞恃邸分幸饷菲兰墼?“子野上结晏、欧之局,下开苏秦之眨诒彼 。 诸家中适得其平,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 既正,气格亦堤,非诸家能及也。 ”南宋中后期“醇项”派中姜夔的词受其影响极大。 《词 辑评》中先著提到:(子野)白描领手,为姜白石之先驱。 张先一生宠享富贵,诗 “ ” 酒 风流,颇多佳话。好友苠轼赠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燠燕忙”为其生活写照。据传 张先在八占岁时仍娶十八岁的女子为妾。一次家宠上,苏轼再度赋诗调侃: “十八新娘檬 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叠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 《宋史》无传, 《宋史翼》卷二六载其事。著有《张子野词》 ,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9.(09 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答案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 分 析其独到之处。 答: 答案 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 景物中) 。 解析 这首诗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在高中语文第二册《说“木叶” 》中出现过。 学生如果熟悉课文,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感情。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 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 年老独居荒 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 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 ,但 喜中仍有悲。 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 亲人还来探望, 自然喜出望外; 但自己的处境不佳, 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从这首诗,尤其是末 联“平生自有分(情谊) ,况是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为蔡家亲),可以看见 ” 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 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凉。 《唐才子传》 据 卷四载, 司空曙“磊落有奇才” ,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 ,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 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 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 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 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 。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前半首和后 半首, 一悲一喜, 悲喜交感, 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 后四句虽然写 “喜” 却隐约透露出 , “悲” : “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 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 了。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 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不是单纯的比喻,而 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 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 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自从宋玉《九辩》提出“悲 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秋风落叶,常常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 “黄叶树” 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 比兴兼用, 所以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明谢榛《四溟诗话》 卷一云: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 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其实,三诗之妙,不只是善于状景物,而且还善于设喻。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于 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却大大加 强了悲凉的气氛。 “雨中”“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 的艺术手法。 、 10.(09 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 ①觉:醒。 (1)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 答案 香山居士 解析 没有任何技巧,完全是考察考生的识记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 ,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答案 B 解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 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 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 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 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 (3)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 答案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 “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 “乍轻”呼应 “新脱” ,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解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 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鉴赏 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823) ,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 。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 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 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 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 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 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 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 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 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 ,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 “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 ,以致诗人忘 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 。 “新脱冬衣”表 明正是早春气候, 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 轻松爽快, 所以说 “体乍轻” 。 “体乍轻” “头 而 仍重 ” ,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 。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 体真实的感觉, 同时又何尝不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呢?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 在这 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 ,这 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 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也是 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11.(09 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答: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 分析。 答: 答案 (1) “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 “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 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 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 的失望与埋怨。 解析 (1)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第一问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 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炼字(用词巧妙) ,风格特色,意境。 “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 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 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 ,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 机整合,准确表述。 第一问: “炼字” 提问方式:某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生动)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 , 作简要赏析。 提问变式: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某句中的某字, 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3、甲诗中的某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哪个更好?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第二问:第二问:赏析“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答题步骤:第一 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赏析 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 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 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 、 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 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 “尽” 的 字, 更含无限酸辛。 眼泪流了六十多年, 怎能不尽?但即使 “眼 枯终见血” ,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 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 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 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 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 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y》所追忆的“中年 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 ; 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 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 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 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 ,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 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 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 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 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 下两句笔锋一转, 顿觉风云突起, 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 “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 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 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 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 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 跃然可见。 2008 年高考题 1.(08 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 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 忧君忧民。? 解析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 快,极其优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 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 如今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 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 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 投向那不尽的江 水: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 ” 相连。陆游《入蜀记》云: “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 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 ” 正好注释 “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 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 在金陵西长江中, , 把长江分割成两道, 所以说 “一 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 他想看得更远些, 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但是, “总 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 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 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 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2.(08 福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 761 年) 。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 诗人从燕子落笔, 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 “点 污琴书” “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 对草堂书斋的喜爱, 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给人自然、 亲切之感, 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清净的生动描写, 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 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解析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 “熟知” ,是就 燕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 着说“故来频”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 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 实感。 3.(08 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答案 (1)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 “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 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 悠然闲适的心情。 解析 这首五律写诗人幽居山中所见景物, 表现其悠然闲适之情。 分析句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要联系词语所在诗句及整首诗的意境。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应考虑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表现 了怎样的情感,要注意联系诗人的个性与写作背景。 4.(08 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 ) :字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 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 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 “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 字别致、 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 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 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 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 渔竿客” ,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中归去!? 解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间,诗人是时隐居黄 州。该诗从怀古开始,联想历史上的英雄借助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建立盖世功业,如滚 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后四句写眼前实景,写悠闲的白鹭、高飞云端的鸿雁,直 抒自己对垂钓轻舟生活的羡慕。 (1)找出第三联中的传神字,即找诗眼,特别要注意其中动 词的表现力。 (2)作者向往的生活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 体现的,要注意诗中意象闲适的特点。 5.(08 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 ,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 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 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 即留住春天。这个想像、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 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 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 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解析 首句“小雨丝丝欲网春” ,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 了一面弥天大网, 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 说雨丝如同网丝, 将漫天丝雨想像成弥天大网, 这还是比较平常的联想与比拟,但说雨丝“欲网春” ,则是诗人的独特想像。丝雨虽欲网春, 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惟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风雨摧 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惆怅也更深 了。第三、四句转到诗人自身的处境: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这里用“张罗 地”借指自己闲居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 “宿鸟”应 上“黄昏” 。宿鸟声在这里恰恰反托出了张罗地的冷寂。 “自掩门”的“自”字,传出了一种 空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像这样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 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 6.(08 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 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 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 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 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 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 ,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大都时途经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 公里的长江之中的小孤山 所作,借景抒情,寄托胸臆。前四句描绘了小孤山险恶的地势及其遮挡狂澜的作用。后四句 借以抒怀,抒自己虽处在末世,身为孤臣,也要英勇杀敌,争取取得抗元斗争胜利的豪情。 7.(08 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 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答案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 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 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 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 渴望。 ?解析 《初入淮河四绝句》 是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 进入淮河后触景伤怀所写下的绝句, 共有四首,所选为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 涉;一过淮河,似乎成了天然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 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8.(08 宁夏?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李世南①画扇 蔡 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 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 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 答案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 在溪边) ,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 、树林(落叶) 、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解析 本诗属题画诗。解答时, 先读懂全诗,找出构成画面的景物, 串联在一起,进行描述, 再从整幅画面中体会其气氛。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 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 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 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 丰富多彩。 解析 画面往往展现的是具体的物象,为静止的事物。动的景物不能展现,如“水潺潺”和 “秋风瑟瑟” 由物象所感知到的东西也不能展现, 。 否则就没有想像的余地了。 如诗中的 “村” 与“寺” 。 9.(08 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 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 答案 (1)屈原 白居易 (2)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 年华易逝的伤感; ⑤浮沉宦海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解析 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水国指的是蔡州。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后还要 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麻呢?以下 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 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 颔联引屈原和 白居易以自况, 颈联是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 包含了对小人的轻蔑, 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 尾联袒露了作者在前途渺茫伸冤无望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情。 10.(08 北京)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 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 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A ? (2)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 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3)①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②简要分析: 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遇、 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 融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解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愁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 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 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是日” (1) ,这一天,指九月九日 季节。 “秋老” ,指暮秋时节。 第二部分 二年联考题汇编 2010 年联考题 2010 年 6 月更新 1.(重庆市南开中学 2010 届高三 4 月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忆江上吴处士 贾 岛 闽国扬帆去, 蟾蜍亏复圆。 秋风吹渭水, 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 当时雷雨寒。 兰桡①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注】①兰桡:船桨的美称,代指船。 (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诗颔联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自朴在元杂剧《梧桐雨》中化用为: “西风渭水,落日 长安。 ”你更 欣赏哪句,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答案 (1)表达了作者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孤独、思念之情。 (2)①原句好。 “秋风” “落叶”描绘出深秋时节长安城萧瑟、冷落的氛围,意象开阔、 疏朗。 “吹”“满” 、 从声音和动态反衬冷清、寂寞。 ②改句好。 “西风” “落日”点出时节惨淡,衬托作者悲愁的心境。更去掉动词之后, 诗句用列锦方式将 意象叠加,增加了读者联想想象的空间。西风肃杀,落日笼罩全城,意境深沉、雄浑。 2.(安徽省淮北市 2010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春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这首诗的前二句写了怎样的春景?对下文写情有什么作用? (2)作者抒发感情能突破常理,结合诗歌的后二句加以赏析。 答案 (1)这首诗的前二句写了春草丛生、柳丝飘拂、花枝披离、花气氤氲的生机盎然的 春景。作用是从 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 (2)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为吹愁去” ,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情,不为遣愁。 第四句“春日偏 能惹恨长” ,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赖,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 引长,拟人手法, 构思新奇,曲折巧妙。 3.(浙江省湖州部分地区 2010 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灞上秋居 马戴①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马戴,生卒年不详,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年代。 (1)前两联诗人所见哪些意象?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析之。 (2)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试作赏析。 答案 (1)秋风秋雨、雁群、落叶、寒灯。 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 易惹思乡之情。 “落叶他乡树” ,又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寄居在孤寺中的诗人 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 能回到故乡东海呢?其心情之酸楚, 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 “ , “寒” 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2)烘托手法。 “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声”烘托“静”的手法,露滴的声音使人感到寂静,其中的人又 是如何彻夜难眠,孤独。 “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孑然一身,孤单无依, 却偏说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 为邻,诗人的孤独无依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 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 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4.(2010 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二学期期末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 此诗完整的题目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 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弟、妹” 。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前两联写由于战乱、饥馑,家业无存,田园荒芜,家中亲人四海漂泊。 B.尾联是想像之语,虚实结合,表达了兄弟们同时望月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 C.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意蕴深厚,真挚动人,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D.全诗通过描写骨肉离散之苦,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 答案 (1)B (2)妙在以“雁” “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 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5.(2010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教学目标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暮 归 杜 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注】 。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注】 鼙:军鼓。 (1)在这首诗中,除自然景色外,写“秋暮”的词语还有 。 (2)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价此诗时说: “结语见去志” ,有人认为此评不正确, 请结合《暮归》一诗的相关内容,试说说你的理解。 答: (3)陈淑彬在《修辞艺术与美学铭刻》一书中提到:叠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摹状。请结合 《暮归》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击柝、捣练 (2)示例:此评不正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抒 发了作者想要渡桂水而南行, 可没有船; 想要北归长安, 路上还多兵戎, 都是去不得的感慨。 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 (开放性试题,判定此评不正确或正确都可以, 言之成理即可) (3)明月,凄风引起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月皎皎”写出了诗人明月之夜客居他乡的惆 怅与无奈; “风凄凄”则形象地表达了晚风中传送来的捣衣声,引起游子心中对母亲、妻子 的思念,于是风也变得“凄凄”了。 “月皎皎” “风凄凄”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客子胸中的悠悠 乡愁。 6.(2010 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水村闲望 (宋)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 两首诗均为七言律诗,赵诗为宦游长安时所作,而俞诗为仕宦失意后隐逸扬州时所 作。翡翠:翠鸟。 (1)两诗均按“望”字组织题材,景中寓情。赵诗紧扣“秋”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拂晓图: 云雾飘游,残星寥落,归雁横天,长笛幽怨,红莲凋谢,显出一派凄迷清冷的意境,表现了 诗人内心孤寂伤感的愁思。而俞诗 。 (2)两诗分别以议论和感叹的笔触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情怀,点明诗歌主旨。赵诗中“鲈鱼正 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是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 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借典故抒写了诗人思念故园、毅然归隐的心情。俞诗 中 。 答案 (1)紧扣“闲”字,绘出了一幅深秋水村图:画船静泊沙滩,隔岸衰草迷蒙,翠鸟 闲居荷叶之下,鹭 鸶栖息于芦花丛中,溪云淡淡,渔屋迷离,酒旗招展,显出一派沉寂安宁朦胧的意境,表现 了作者悠然闲适 的心绪。? (2)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是说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 了寄到京华去,用对比表达了诗人鄙弃浑浊官场,寄情山水,与世无争的情怀。 7.(2010 山东师大附中 5 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1)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 (2)在写法上结尾两句与前六句有何不同?请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出尾联的大意。 答: 答案 (1)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意象,表现出浓 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动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 的春天,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 (2)前六句是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天的景象,结尾两句则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的景象太美了,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 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8.(2010 合肥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注】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 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1)有人说: “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请说明理由。 答: (2)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 ( ) 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同意。从结构上说,该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 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 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 不同意。全诗要表现的主旨是“边愁” (被贬到边疆的愁恨) ,而该句只是交代“边愁”产生 的原因,关键之句是“今春花鸟作边愁”(言之有理即可) 。 (2) “今春花鸟作边愁” 。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 “边愁” 。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 ,可见内心悲伤之重。 (答“以乐景写哀情”亦可) 9.(2010 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 5 月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 年)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2)诗的第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答: 答案 (1)清澈。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帝京,或答出清寂之中又 含空悲孤寂)的情怀。 (2)运用比喻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 作“屏风” ,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 之感。 10.(2010 西安八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著 韩
万里清江万里天,一村桑柘一村烟。 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注】 ①韩和硖剖恕 (1)韩3S幸馐兜匾曰叭胧怠熬白慈胧嫒牖薄叭胍庠粕绞浠场 , 。作 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两幅画景? 答: (2)请结合诗句简析此诗的表现手法。 答: 答案 (1)前两句为一幅画,着意表现平远的画面,诗人连用了两个“万里” ,来描写清 江的开阔绵长和天空的广阔无边,又连用了两个“一村” ,来表现平野的广阔和村落的连续 不断。后两句中的另一幅画,作者则重点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 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练的语言,用最 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 (2)象征手法,作者借渔翁形象表达心志。渔翁是旷达的,他喝醉了酒睡着,也没有人唤 醒他,安闲自在,无忧无虑,表现作者身处晚唐乱世而渴望超脱的心态。 (也可答为运用了 白描手法,语言平易,但景物鲜明,画意很浓。文字虽然很短,却高度凝炼,寓意深长。 ) 2010 年 5 月更新 1.(安徽省淮南市 2010 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寒食中寄郑起侍郎 [宋]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释:写于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职的杨徽之与郑起都被贬到边远地方做小官。 (1)纪昀称这首诗“情韵并佳” ,诗歌的颔联由于画面别具一格颇受世人赞赏。颔联写的景 物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赏析。 答案 作者用茂林修竹、淡淡的烟雾、缤纷的落花、稀疏的雨丝、近村远寺等描绘出一幅凄 清幽寂的郊外风 景图。画面层次分明,色调清淡,意境朦胧,寄寓了诗人孤寂落寞的情感。 (2)诗中说“地迥楼高易断魂”“断魂”形容极度伤心。请简要分析诗人“断魂”的原因。 , 答案 ①贬谪之地僻远荒寒,自己孤寂落寞。由“寂寂山城” “天寒酒薄”可以看出;②家 乡渺远,思乡之 愁情倍增,黯然消魂。由“地迥楼高” “回首故山”可以看出。 2.(贵州省银河中学 09-10 学年高一下学期 3 月月考)阅读王安石《孤桐》 ,完成下面问题: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 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同弹着五弦琴,一面唱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 (1)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 (2)作者借孤桐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天生枝叶繁茂,虽然孤独却树干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壮,越 是暴晒越是茁壮。 (2)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愿为解 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3.(河北省冀州中学 2010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 (2)简析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 说一说你的看法。 答案 (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 &依旧&则透露 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 ;对比 (或&对照&、 &呼应&) ;各自分析。 ②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 遏制。 (或&人生 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 的乐趣&) 4.(陕西省咸阳市 2010 届高考模拟检测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山 行 即 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O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释:①O:一种水草。②chéng,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最后两句的修辞手法。 (2)诗题为“山行” ,诗中却没有一个“行”字,是否切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山色的喜爱之情。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不言语”“唤醒” 、 , 赋予山色人的情态; “三日酲”极言酒酣之深及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2)切题。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先写在山中看到空中的浮云;再写遇雨湿衣,O风 吹袖;接着写天 晴所听所见:鹊声喧日、鸥鸟狎波。这些内容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 起来,就是“山 行即事” 。 5.(云南省昆明三中 2010 届高三第七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 (2)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启示? 答案 (1) “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 红的情景;又 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 (2)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 , 启示人们,太 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 以持久的。 (以 下理解亦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 托着对“儿辈” 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 在积累,在适当 的时候展露才华。 ) 6.(浙江省 2010 届高三第二次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23-24 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这首词上片写的是 (季节)雨后院落周围 的景色。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 作者贬居黄州后自 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夏末(秋初) ,幽狭淡雅(清新) (2)①苦闷、抑郁的心境 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最后两句画龙点睛, 词句的 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 爽的日 子。 “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 的感慨。 “又得浮生一日凉”中, “凉” ,双关,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 “浮生” ,是说人生飘 忽不 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 “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 人得过 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②闲适、自得其乐 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 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这三句似人物素描 画,通 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 地,昨 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两 句抒发了 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 7.(江西省于都县教研室 2010 届 4 月高考模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上联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祭余”是剩余的祭品;下联“士”指介之 推。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 (1)一方面是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的初春图景;另一方面是清明扫墓时的悲凉 的野田荒陇景象。 作者以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月夜孤江垂钓的场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